(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害羞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易感性研究.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害羞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易感性研究.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害羞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易感性研究.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害羞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易感性研究.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害羞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易感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害羞是一种广泛存在但又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心理特征。许多害羞个体在生活 的很多方面和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影响。因此,了解害羞大学生的状况,关注其 在学习、生活中会面临怎么的困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以得到身心的 更好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在对害羞、网络成瘾的相关概念以及以往对两者关系的研究状况分析的 基础之上。对c h e e k b u s s 的害羞量表进行修订,并通过差异性检验,相关分析, 路径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害羞及网络成瘾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状况;人 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害羞和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大学生害羞、社会支持、网 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社会支持在害羞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作 用。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 1 )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害羞和网络成瘾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 2 ) 害羞与社会支持的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害羞对个体的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各维度与网络成瘾 倾向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各维度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四个维度有 显著的预测作用。 ( 3 ) 社会支持在害羞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害羞通过社会 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起间接影响; 关键词:害羞;网络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大学生 a bs t l j a c t s h y n e s si sap 叮c h o l o 西c a lf c a t u r cw 晡c hw i d e l ye 菇s t sb u ta 饨r a c t sl i m ea n e n t i o n m a 叫s h yi i i d i v i d u a l gh a v eb e c na 如c t e db ,t k s 危a n 玳i l lv a 巧i n gd e g r e e si nm 砌嗲 a s p e c t so fm c i rd a i l yl i v e s s oi ti si i l l p 咖肌tt 0g e tt ok n o wm cg t u 蛳i l gs i n 枷0 n0 f c o l l e g cs n l d c n 协,p a ya t t c 埘o l lt ot h cd i 伍c l l l t i e sm 盯f 犯ei 芏i1 i f c 觚ds n l l y 锄dh e l p t l l 锄b c t t c ra d a p tt h e m s e l v e st 0m ec o u e g e1 i f ci l io r d e rt og e tb a l m c c dp h y 8 i c a l 觚d m e n t dd c v e l o p m e n t b a s e d t l l ea i i a l y s i s0 ft h ec o n c 印to fi n c l i m 矗o fs h y n e s sa n di i l t e m e t a d d i c t i o n 觚d0 fm cp r e s e m r e s e a r c l l i i l gc o n d i 6 0 no fm er c l a t i o 璐1 l i p b e t w e 胁t t l e i i l ,t h i s r c s e a r c hr e v i s e st l l ec h e e k & b 璐ss c a l e0 fs h y n e s s ,a n a 妙s e sm ep 叩u l a f i t y0 fs b y n e s s a n di i l 把m c ta d d i c 廿o nt e n d e n c yi l lc o n e g es t u d e 鹏孤dt h ee 丘c c to f 圮d c m o g r a p l l i c v 撕a b l e so nt l l ei i l c l i m t i o n0 fs h y n c s s 觚dn e m e ta d m c t i o n t e n 阳1 c y 狮dt h e r c l a t i o 璐l l i pb e t 、e e nn 璩s h y n e s s0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m s ,s o c i a ls u p p o na n di n t e m e t a d d i c t i o nt d e n c y ,勰de x p l o r c st h ei i l t c m e d i a 巧矗m c t i o n0 fs o c i a ls u p p o r t 蜥d g 她 m e 砌i l l a t i o n0 fs h y n e s sw i l l ei n c l i n 撕o n0 fi n t 锄e ta d d i c t i o l lb y 瑚i i l gt h e s t a 廿s 吐c a l 印p m a d h c so fo t l l e m e s s 硫巾e c t i o l l ,r c l 撕v i 锣m a l y s i s 锄dp a t ha n a l y 8 i s t l l es t u d yo b t a i n e dc c l 璐i o 馏勰f o l l o w s : f i r s y ,m u l t i p l ed i 惭e n c e si l id c m o g r 印l l i cv 撕a b l e ss u c h 鹄g e n d h 彻t o w n 觚ds oo i l h a v eb e c r if o 啪do ns h y n e s sa n dn e t w o r ka d d i c 廿o nt c i l d c n c y s e c o l i d i y ,低船嘶s t ss t 撕s t i c a ys i g 枷c 觚tc 同a h o na 1 0 i l gs h y s s 觚d d i 任h e n td i m e 地i o 瑚o fs o c i a ls u p p 嘣;s h y n e s sl h v er c m a r k a b l ee a 毛c to nd i n c r e m d i m e m i o 瑚o fs o c i a ls u p p o n ;1 1 1 e r cw e r er e 胧咄a b l c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锄d 砷e m i o 馏0 f 8 0 c i a ls u p p o r t 孤dn c t w o r ka d d i c t i o nt c i l d 锄c y t h ed i 位r e n td i m e i 坞i o m0 f l es o d a l s u p p o r tl l a v es i g n i 五c 锄te f f e c to nd i 伍b r e md i m e 他i o 璐o fn e t w o r ka d d i c 廿o nt e n d c n c y 1 1 l i r d l y ,s o c i a l 锄p p o r tw 鹬m em o d u l a t o rb e t w e e i ls h y n c s s 觚dn 咖m r ka d d i c 吐o n i i t e n d e n c y ;s h y n e s s 硼u e n c e dt l l c 他t w o r ka d d i c 吐t e n 俯l c yi n d i l c c yb y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 k e yw o r d s :s h y n e s s ;n 舸o r ka d d i c t i o nt 钮d e n c y ;s o c i a ls u p p o r t ;1 kc o l l e g e s t l m e n 协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酋勺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友袁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段保存、汇编孝住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窑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住论文作者) 签名: 2 0 矿 学住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 0 l 引言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害羞是一个在日常生活和学术领域中都共同使用的词汇,是一种广泛存在但 又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心理特征。害羞给许多人带来了问题。对许多人来说,害羞 使他们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是导致其痛苦不断 的来源。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害羞的这种危害,这一术语也开始成为心理学研究的 重要问题,并出现在科学或是临床文献中( c r o z i e r ,2 0 0 4 ) 。在大学生群体中,害 羞者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如h e i s e r t u r n e r ( 2 0 0 3 ) 在一项以大学生为被试的有关 害羞的研究中报告害羞者的比例为4 8 9 6 ,接近全体学生的一半,这一群体的大学生 在学习、生活中会面临怎么的困境? 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以得到身 心的更好发展? 关注这些问题无疑意义重大。 网络成瘾现象现已成为国外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己经 成为网络的高频率使用者。网络空间这一有别于现实空间的生活则会给在现实交 往中遇到挫折的害羞者提供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及方式。对于害羞的大学生来说, 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校园里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因此成为了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 已有研究发现害羞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c a p l a n ,2 0 0 2 :0 f o s u , 2 0 0 1 :g o u l e t ,2 0 0 2 :s u s a ne b e l i l l g _ w i t t e ,2 0 0 7 ) ,并且害羞能够预测网络成 瘾( k a t h e r i n ec h a k l o u i sl e u n g ,2 0 0 4 ) 。不过对于两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 制则少有研究。本研究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国外经典的害羞测量问卷进行修订; 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害羞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害羞 及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社会支持这一中间变量在害羞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关系 中的作用机制。以便能为害羞大学生群体的的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 意义。 2 害羞的定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2 1 害羞有关定义的概述 汉语大词典中害羞的意义即感到不好意思,难为情。国内对害羞的描述 多见于文学作品当中,国外的小说和谚语中也不乏对害羞的描写。在日常生活的 共同使用中,害羞这个词是指在社交场合不自在的感觉。尽管它隐含着谨慎、胆 怯和抑制的意思,但它确实没有精确的含义。 除了作为日常用语外,害羞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害羞是一种广 泛存在但又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心理特征。最早对害羞的研究是莱温斯基1 9 4 1 对害 羞的研究,他认为害羞是:一种极度抑制的状态,通常伴随着身体症状,像脸红、 口吃、出汗、发抖、脸色苍白、越来越想大小便。个人描述的心理状态是感到自 卑、不被需要、受到打扰;往往是不能在合适的时候说出合适的话;同时后来可 能想出1 0 0 种好的回答和迅速的反驳。个人感到对自己、对他人的心理感觉、他的 情绪、尤其是对他的外表的过分敏感( c r o z i e r 著,2 0 0 4 ) 。 近些年来,很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发展一个比较客观的定义,比较典型的有以 下这些,p i l k o n i s 认为害羞是一种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即个体不能自然地进入 社会情境。p a u l h u s 和t r a p n e l l ( 1 9 9 8 ) 定义害羞为由神经质和内倾性结合产生的 社交抑制。c h e e k 和b u s s ( 1 9 8 1 ) 认为害羞是在社会情境中,特别是有陌生人存在的 情境下产生的一种不适、抑制和窘迫的状态。j o n e b r i g g s 和s m i t h ( 1 9 8 6 ) 认为害 羞涉及社交和人际技能方面。这些定义都是从害羞的行为层面定义。c r o z i e r 指 出害羞者突出的特征是他们倾向于花很多时间监控自己的感觉和行为,担忧自己 给别人留下不佳的印象,因而变得非常不安。他的定义是从害羞的认知层面界定 的。l e a r y ( 1 9 8 6 ) 认为害羞是一种情绪的一行为的综合症状,其特征是由于预期或 出现人际评价而导致的社交焦虑和人际抑制。在对害羞的诸多的定义中, h e n d e r s o n 和z i m b a r d o ( 1 9 9 8 ) 的定义较为完善和权威。他们认为害羞就是人际情境 下的不舒适和或抑制,这种不舒适和或抑制又会进一步阻碍一个人对人际目标 2 和职业目标的追求。害羞是过度自我关注( s e l f f o c u s ) ,即过于关注自己的想法、 情感和身体反应的一种形式。害羞可以囊括轻度的社交笨拙到完全的社交恐惧这 样一个连续体。害羞可以在认知的、情感的、生理的和行为的四个水平或其中任 一水平出现,并由各种典型的线索唤起。这些线索最典型的有:与权威相处,一 对一的异性交往,亲密接触,与陌生人交往以及在团体情境下的个人行动、在非 结构的、自发的行为环境下激发的社交活动( h e n d e r s o n z i m b a r d o ,1 9 9 8 ) 。 从对害羞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国外心理学家在研究害羞的时候大多认为害羞 是一种病症,特别是在社交情境下。国内对害羞的研究工作几乎是刚刚开始。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把害羞定义为在与权威、异性相处、以及团体人际情境 下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和对他人的评价的担忧引发的不自在的情感和行为倾向。 2 2 害羞相关概念辨析 2 2 1 害羞与羞耻感 羞耻感,即感到自己可耻,是一种指向自我的痛苦、难堪、耻辱的体验。它 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情感,在人类的正常及病理行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其他 情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西方的研究者先后提出些理论以解释羞耻现象,最具 代表性的有两种:其一认为羞耻是由于负性事件的“公开化”引起,即负性事件 发生时有别人在场,从而引起羞耻感;另一种理论则认为,羞耻是一种“自我取 向的情感,即羞耻者认为负性事件反映个人无能或不道德,包含着对自己的否 定。 d o 彻l dl m o s h c r & b a r b a r ab w l l i t c ( 1 9 8 1 ) 从利用不同的情感量表对害羞和羞 耻感进行了区分并从不同的情感理论上论述了两者的不同理论结构。我们不难看 出羞耻感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简单的不愉快的情感,往往与抑郁更接近。而害羞则 更为复杂,与焦虑情绪更接近同时还伴随有一些回避社交等行为。 2 2 2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 虽然害羞者在生理、认知及行为等很多方面与社交焦虑或者社交恐怖症有密 切的关系,甚至在两者的症状模式中有相当的重叠部分,而且1 8 4 9 的高害羞 3 群体人员同时被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 c h a v i 瑚,s t e 氓& m a i c a m e ,2 0 0 2 ;h e i s e re ta 1 , 2 0 0 3 ) 。事实上,害羞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它常常是来自自我的评价而没有一 个标准化的诊断标准,并常被作为精神病性问题的亚临床形态( h e c k e l n 扭n & s c t u l e i 1 9 9 5 ) 。害羞会使人更容易在社交中产生焦虑体验,也更容易患上社交焦 虑症。但两者有着不同的定义以及评价标准。 2 3 害羞的分类 b d g g s ( 1 9 8 8 ) 认为,害羞是一种基本特质,不能被因素分析成更多的特质。然 而也有不少人认为有不同形式的害羞。 b 瑚s ( 1 9 8 6 ) 将害羞分为两类,一种是恐惧型害羞( f c a 删s h y n e s s ) ,另一种是自 我意识型的害羞( s e 堆c o 璐c i o 瑚s h y n e s s ) 。前者在人生早期出现,和在新场所的抑 制有关,尤其是和陌生人的接触;而后者开始于五、六岁左右,此阶段正是儿童 自我概念发展并有能力考虑他人观点的时期,对自我公众形象的过度觉察可能是 这类害羞的主要原因。虽然早年许多儿童在陌生人面前都会表现出谨慎,但只有 当害羞状态持续到儿童中期才可能预示他们存在某些问题和障碍,比如低自尊、 孤独和焦虑等。在b 啦s 的理论基础上,l h e n d c 俗推断与恐惧型害羞的人相比, 自我意识型害羞者由于过多地考虑别人的想法,因此更容易消极地看待自己。他 们常认为自己在社交情境中得不到重视,过高地估计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态度,这 些人可能更容易出现自我责备和被羞辱感。 p i l k o i l i s 将害羞者分为外倾性害羞( p u b l i cs h y n e s s ) 和内倾性害羞( p 衲t c s h y n e s s ) ,内倾性害羞者常有生理上的唤起、主观上的不适感以及对负面评价的恐 惧,但通常仍具备社交技巧,只是过于关注自己的内在状态;而外倾性害羞者强 调自己的外在行为而不是任何的内在感觉,他们往往伴有笨拙的行为和社交上的 失败,社交技巧较差,社会适应能力较糟。 z m a r d o 将害羞的个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那些不寻求社会交往而愿意独处 的个体;第二类个体不愿意接近他人,他们缺少社交技巧和自信;第三类并非不 愿与人交往,他们的社会期望值过高,他们担心达不到相应的社会期望水平而采 4 取回避的方式。 还有人将害羞分为长期害羞、情境性害羞和害羞外显三类。长期害羞是指个 体自我承认害羞,并且在很多社会情境中都会出现害羞反应;而情境性害羞只在 特定的社交情境中才会出现害羞;害羞外显是指个体经历了焦虑和消极的自我评 价,并且显露出来。长期害羞者常伴有抑郁情绪和对消极评价的恐惧,这种抑郁 的情绪会明显干扰他们想要从事的活动,也会干扰其实现个人或职业的目标。由 上所述的对害羞的分类可以看出,害羞是一种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针对害羞的 研究也多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3 网络成瘾倾向的研究概述 互联网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发明,但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高效方便的同时, 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消极和负面的冲击。人类在网络使用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心理 空间或社会认知过程发生的空间( m v a & g a l m e i t i ,1 9 9 7 ,2 0 0 1 ;s u t 1 9 9 9 ) ,相对 于人类已经生存了几千年的物理空间来说,网络空间( c y b e 侣p a c e ) 是一种新的人类 生存空间。这一全新的生存空间在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同时, 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部分用户由于无节制地使用网络,造成 对其工作、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这一现象首先引起美国心 理学家的关注,他们将其命名为“网络成瘾 ( i n t 锄e ta d d i c 吐o i i ,简称i a ) 或“网 络成瘾症”( i n t c n l e ta d d i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 ,简称i a d ) 或“病理性网络使用 ( p a m o l o 西c a l i n t 锄e t 璐e ,简称p r 。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洲d b e 唱( 1 9 9 5 ) 提出。( 1 9 9 6 ) 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现 象的存在;她报告了在其研究中的4 9 6 例网络用户中,有3 9 6 例是依赖型网络用户。 a n n s t 伽n g ( 2 0 0 1 ) 对网络成瘾的概念做了较全面的描述,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很广 泛的概念,成瘾者有大量行为和冲动失控上的问题如( 1 ) 网络性成瘾( c y b * s e x u a l a d d i c t i o l l ) ,指沉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和网络色情文学;( 2 ) 网络关系成瘾 ( c y b e r - r e l 撕o n a l a dd i c t i o n ) ,指沉溺于通过网上聊天或色情网站结识朋友;( 3 ) 网络 强迫行为( n e tc 伽叩u l s i o 邶) ,指以一种难以抵抗的冲动,着迷于在线赌博,网上贸 易或者拍卖、购物;( 4 ) 信息收集成瘾( i n 向胁a t i 0 v c d o a d ) ,指强迫性地浏览网页 以查找和收集信息;( 5 ) 电脑成瘾( c o i i i p u l c ra d d i c 石o n ) ,指强迫性地沉溺于电脑游戏 或编写程序。 周倩( 2 0 0 0 ) 将国际卫生组织对于成瘾所做的定义加以修改,将网络成瘾定 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 拒的再度使用的欲塑。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 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h a l l & p a 玛o n 将网络成瘾现象命名为互联网行为依赖( m d ) ,认为过度的互联 网使用会损害个体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机能,引起这些方面的失调。这种失调是 一种适应不良的认知应对方式。 台湾大学的陈淑惠( 2 0 0 0 ) 教授认为,网络成瘾量表的概念模式应包括以下症状 维度:第一,网络成瘾耐受性( t o l c r a n c e ) ,指随着网络使用经验的增加,必须通过 更多的网络内容或更长久的上网时间才能得到与原来相当程度的满足;第二,强 迫性上网症状( c o m p r c s s i o n ) ,有一种难以自拔的上网渴望与冲动;第三,网络退瘾 症状( w i m d r a w a l ) ,指如果突然被迫离开电脑,容易出现挫败的情绪反应,如情绪 低落、生气、空虚感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等反应;第四, 网络成瘾相关问题,指由于使用网络时间过长,忽略原有家庭与社交生活并产生 身体不适等反应。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网络成瘾是由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 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 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与生理 上的依赖。由于这种无理由的过度上网的行为。网络成瘾最终会导致个体明显的 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并伴随有躯体症状。本研究中所论及的网络成瘾倾向也臣口 是研究中所使用量表区分出的网络依赖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的合称。 4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6 4 1 害羞与网络成瘾 网络能提供有别于一般社会交际的交往方式和场所。它自身的一些特点会使 害羞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网络这种方式来建立其交往空间。对害羞的定义涉 及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情感成分指表达焦虑和心理不适的经验,认知的成 分涉及到惧怕消极评价,白贬心理,过强的自我意识;行为方面有社会能力的减 弱等。害羞也被发现与烦恼,恐惧积极评价,回避被拒绝有关系。害羞的这些诸 多特征意味着害羞的个体可能更依赖于外部的资源以减少他们的害羞和与害羞有 关联的各种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害羞与可依赖的外部资源之间有关系。例如; p a g e ( 1 9 9 0 ) 发现害羞的男性青少年与物质滥用之间相关并且物质滥用在一定程度 上减轻了害羞;r 0 b c n sc ta 1 研究表明害羞的个体在网络中的行为或交往要比在现 实的环境中表现得更少内向。y o u i l gc ta 1 发现在社会交际中匿名使害羞的个体感 觉更为安全。过去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与害羞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即高害 羞群体更容易网络成瘾。( c a p l 矾2 0 0 2 ;嘶s l l ,2 0 0 1 ;g o l l l e t ,2 0 0 2 ) 。 可能是,网络上的交往方式对于在现实中交际未能得到满足的个体更具有吸 引力,网络对于害羞的个体来说是一种补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害羞所带来的 压力。因此,害羞的个体更可能过多的使用网络作为其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更容 易网络成瘾。 4 2 害羞与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在目前己有的文献中,对社 会支持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客观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 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 的家庭、朋友和社会机构的汇总;如h e 砌m 等( 1 9 8 2 ) 将社会支持定义为:“在坎 坷的人生中接近和利用其它个体、团体及较大的社团的可能性。这一定义中主要 表述的就是客观的支持。二是主观的支持,即个体所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也 就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 害羞往往导致与其他个体交往的机会减少,参加更少的社会活动,害羞者在 7 交谈中往往话语较少,更多的沉默,而这些都会阻碍各种关系的建立( l e a 巧孤d b l l c k l 姒2 0 0 0 ) 。害羞往往会使个体在建立和维持亲密和满意的关系上出现问题 ( a s 锄d o 啦,2 0 l o o ;l e a r y 锄d b u c u 嘞2 0 0 0 ) 。a s e n d o 硝( 2 0 0 0 ) 报告害羞的大学新生 在建立新的同伴关系时比不害羞的学生更缓慢。同时更不情愿脱离与高中时期的 朋友的关系。j o 鹏sa n dc 唧e m c r 研究发现,害羞者比非害羞者有更少的社会支持, 更小的朋友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中表现也更为被动。 总体来说,害羞的个体可能保持有较少的同伴关系,同时,也从各种关系中 感受到较少的亲密和支持。 4 3 网络成瘾倾向与社会支持 d a 啊s ( 2 0 0 1 ) 认为,当个体缺乏家庭、朋友或社会的支持时,网络就成为他们 不可或缺的“通向外部世界的生命线,它“充当了他们最大程度的交流方式”。 胡岚( 2 0 0 5 ) 研究发现低网络成瘾倾向的个体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 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高网络成瘾倾向的人,说明高网络成瘾倾向的人获得的社会支 持较低。这说明高网络成瘾倾向可能与社会支持有关。对于低社会支持的个体而 言,由于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得到社会关系的认同或支持,网络则能提供新的人际 交往平台( 例如聊天室) ,随着网络使用的日益增长,使得其容易长时间停留在网络 上以寻求心理的基本满足,以至于演变成过分依赖网络上的虚拟社会支持。他们 会越来越忽视现实生活中的责任,从而造成消极后果。 黼等( 1 9 9 8 ) 的一项追踪研究测量了两年间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感知情况, 发现在网络使用与感知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负性关系。社会支持较低的用户期望 通过网络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获得更多的感情支持,在无法上网时会产生更为 强烈的挫折感,因而更容易沉溺于网络,而社会支持较高的用户较少需要通过网 络来寻求社会支持。 综上所述,我们讨论了已有研究和理论对害羞,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探 讨以及社会支持对两者的影响。虽然国外有关害羞的研究己颇为丰富,国内对其 的研究则较少,以前的许多研究都是对害羞与网络成瘾两者关系的简单分析,对 其之间的深层关系以及与其它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行探讨的较少。本研究在已有研 究的基础上,希望能够对害羞与网络成瘾两个变量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能更清晰 的探索两者之间的深层关系。 我们认为,网络成瘾可能是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害羞 与网络成瘾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害羞对网络成瘾倾向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同时, 害羞可能会导致个体社会支持减弱,进而使其更容易网络成瘾。也即是害羞与网 络成瘾和社会支持有密切相关;既害羞又社会支持差的人更易网络成瘾;害羞对 网络成瘾可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对已有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害羞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害羞是网络成瘾倾向的重 要预测变量; 假设二:害羞与社会支持两者呈负相关,高害羞会减弱个体的社会支持; 假设三:社会支持在害羞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9 l 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 对害羞大学生群体网络成瘾倾向的易感研究主要是在上述的理论和背景下, 对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希望能揭示出一些内在的规律。并在研究结果的 基础上探讨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对c h c c k 和b i l s s 编制的害羞量表进行修订。 第二:探讨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害羞以及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 第三:探讨害羞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即分析社会 支持在害羞与网格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2 数据收集 2 1 被试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1 0 本研究选取了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学院、郑州大学、中原工学院 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 8 0 份,回收6 4 9 份,回收率 9 5 4 ,其中有效问卷为5 9 4 份,占回收问卷的9 1 5 。其中3 5 6 份用于探索性因素 分析,2 3 8 份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 2 2 测量工具 2 2 1 害羞量表 拟采用修订的c h e e k & b 璐s ( 1 9 8 3 ) 编制的害羞量表,该量表在国外已有的相关 研究中使用非常普遍,该量表采用5 级评分制,共1 3 个条目。量表的cr 0 】n b a c h 之a 系数值为o 9 0 ,条目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 3 9 ,4 5 天重测信度为o 8 8 。同时该量 表与其它测量害羞的量表有较高的相关。需要对该量表进行本土化修订。 2 2 2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c l a s ) 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是由清华大学白羽与樊富珉于2 0 0 5 年修订 台湾学者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而成的,包含1 9 个项目。包括4 个因子( 强 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 题) ,采用4 级计分制。4 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在0 7 3 - o 7 8 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 在o 7 7 0 8 4 之间,全量表为o 8 4 ;以y o u n g 编制的网络成瘾问卷及m o f a h a n - m a 血 编制的病态网络使用量表作为校标进行效度检验,该量表与效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总体所在区间为0 6 5 r c m o ) u j s c r e ep 1 0 t c o m p o n e 兀tn u m b e r 图1 主成分特征碎石图 对数据进行l m 妁和b a i t l e n 检验,样本的k m o = 9 1 1 。根据k a i s 叫1 9 7 4 ) 的观点, 如果k m o 0 5 ,则不易进行因素分析,因此本样本完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 a n l e t t 球形检验值为1 5 0 2 0 0 1 ,p 一年级 1 6 3 0 4 幸幸幸 一年级低于其它 年级 1 9 4 2 2 木木宰一年级低于其它 年级 4 3 5 1 幸奉幸一年级低于四年 级 1 3 4 8 6 牛一年级低于其它 年级 1 2 3 8 0 牛车事一年级低于其它 年级 4 3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害羞以及网络成瘾倾向的差异分析 t 检验结果表明( 表1 1 ) ,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害羞各维度 一 二三四一 二三四一 二三四一 二三四 一 二三四一 二三四一 二三四一 二三四 上差异极显著,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害羞程度更高;同时,在网络成瘾倾向各维度 上是否为独生子女没有显著影响。 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害羞及网络成瘾状况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4 4 基于出生地的大学生害羞以及网络成瘾倾向的差异分析 t 检验结果表明( 表1 2 ) ,来自乡村的大学生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害羞各维 度上均差异极显著,而在网络成瘾倾向的各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 2 1 表1 2 不同出生地的大学生害羞及网络成瘾状况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4 5 基于专业的大学生害羞以及网络成瘾倾向的差异分析 表1 3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害羞及网络成瘾状况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t 检验结果表明( 表1 3 ) ,在网络成瘾各维度上文理科学生差异极显著,同时, 在害羞量表总分及乐群性维度上得分有显著差异。 5 害羞、社会支持及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分析 5 1 害羞、社会支持及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相关关系 c h e e k 和b u s s 编制的害羞量表有1 3 个项目,问卷分数在1 3 “5 之间,分数 在3 4 分及以上者被认为是害羞个体( c h c e k ,1 9 8 3 ) ,在本研究中,5 9 4 名被试中有 2 9 2 ( 4 9 2 呦人为害羞个体,而且害羞群体的平均分为4 0 8 0 4 8 ,非害羞群体的平均 分为2 7 3 1 1 3 ,两者差异极显著瞰5 9 4 ) = 3 0 8 6 4 ,p 0 0 5 】。 依据本研究所采用网络成瘾问卷修订中所界定的标准,得分在4 6 分及以上者 界定为网络依赖及成瘾群体,本研究的全部被试中有5 6 人,约占总体的9 4 。在 害羞组群体中,网络依赖个体数为4 1 人,比例为1 4 0 4 ,而在非害羞组中比例约 为4 9 7 。 对害羞组和非害羞组两群体之间进行网络成瘾各维度和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 2 3 比较。结果表明( 表1 4 ) ,网络成瘾倾向各维度在害羞组和非害羞组之间均有显著 差异,同时,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两组之间也差异极显著。 对害羞、社会支持、网络成瘾倾向的各维度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表 1 5 ) 。害羞各维度与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之间均有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倾向各 维度之间有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各维度与网络成瘾倾向各维之间存在显著负相 表1 4 害羞组与非害羞组大学生在网络成瘸及社会支持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组别人数平均数标准差t 值 p 网络成瘾 倾向 成瘾戒断 反应 成瘾耐受 性 人际与健 康问题 时间管理 问题 社会支持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支持利用 度 害羞组2 9 2 非害羞组 3 0 2 害羞组2 9 2 非害羞组3 0 2 害羞组 2 9 2 非害羞组 3 0 2 害羞组 2 9 2 非害羞组 3 0 2 害羞组 2 9 2 非害羞组 3 0 2 害羞组2 9 2 非害羞组 3 0 2 害羞组 2 9 2 非害羞组3 0 2 害羞组 2 9 2 非害羞组 3 0 2 害羞组 2 9 2 非害羞组3 0 2 3 5 3 6 6 49 7 3 5 6 53 9 1 0 一术o o o o 3 2 4 9 0 18 0 8 8 6 8 1 0 5 1 0 33 3 5 9 8 44 1 7 6 牛术幸o o o o 9 4 7 0 2 8 2 6 3 7 7 7 9 4 7 9 5 8 5 6 8 8 2 7 8 7 0 0 6 8 6 3 9 7 4 3 6 9 1 1 0 2 6 5 7 1 7 2 4 6 6 7 52 4 7 1 奉o 0 1 4 2 1 4 0 6 3 3 0 9 0 2 03 1 2 1 木o 0 0 2 2 8 1 4 9 1 2 3 4 7 7 63 3 3 1 奉木奉o o o l 2 1 0 0 7 2 4 6 5 4 2 68 9 7 0 宰木木o o o o 4 0 2 1 1 94 3 12 7 1 9 2 3 6 3 9 9 7 5 8 2 0 3 4 5 9 2 1 6 7 1 54 3 7 4 幸奉o o o o 1 9 5 7 0 5 2 8 1 8 7 36 8 1 6 牛o o o o 2 1 8 6 7 52 6 2 1 6 0 7 - 3 2 8 8 8 _ 3 6 7 5 1 7 3 7 4 47 2 5 3 巾o o o o 1 7 5 2 2 7 僻糕帐彬罂盆但革髌键瓣匿,靼似讯辑,椭推si锵 ohn hnn 寸 - n吣卜 a hh“ 捌 狮 羹器基 划 蒌蒌 囊器交 似萎茎茎 抓 兽9 穗鼗呷呷 似 :蒌茎 i 饔笈 盘 豪 i 摊地 _ 迢 警 圣叁釜圣圣 柏婊罱罨 曩嫠拳冬蓦篷叁叁 藿囊叁鍪鍪荤聱每聱 i 藿量釜叁鍪骜聱冬骜姜 l 藿蕞叁叁基辈晕譬荤基鍪 篓鉴鍪叁叁骜聱毒毒墓基羹 l 詈罨茎基鏊辜聱卑罄蚤基嫠基 5 2 社会支持在害羞和网络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为深入探讨害羞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分析社会支持在两者 之间关系中的作用,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按照害羞直接影响社会 支持和网络成瘾倾向,社会支持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设定模型,经最大似然估 计,得到该模型主要拟合指标如下: 各个指标都表示当前的模型对数据的拟合良好,按照假设所设定的模型对数 据的拟合良好。模型路径系数见图3 ,回归效应值见表1 6 。 表1 6 害羞、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倾向间结构化的回归效应 由路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害羞对社会支持的回归效应显著,表明害羞能很 好地预测社会支持,高害羞会减弱个体的社会支持度。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 的回归效应显著,表明社会支持能很好地预测网络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度越高, 就越不容易网络成瘾。高社会支持对害羞个体易感网络成瘾具有保护作用,低社 会支持对害羞个体易感网络成瘾具有促进作用。害羞对网络成瘾倾向的直接效应 2 6 并不显著,害羞通过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产生间接影响,社会支持在两者之 间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藩。 图3 害羞、社会支持、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路径芙系模型 1 讨论 第四部分讨论与结论 1 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害羞及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 1 1 1 性别对害羞及网络成瘾的影响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害羞及网络成瘾各维度上的差异分别进行了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害羞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网络成瘾各维度 上得分差异显著,男性大学生明显高于女性大学生。 害羞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已有在此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p a ma p i u ( o n i s 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害羞感,且差异显著,但他们 分析是与所选取的被试来自于特定的学校有关。n 觚c ya h c i s e r & s a m u e lm t 啪e “2 0 0 3 ) 、杨勋( 2 0 0 6 ) 等更多的研究结果是害羞在性别上并不显著差异。本研 究中,虽然男生得分略高于女生,但差异并不显著。在我们一般印象里,女性往 往比男性更多的害羞,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赞许,中国人的害羞具有一定的文 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正面的。因为我们的文化更多的把女性定位为温柔、内 敛、羞涩,而对男性则要求勇敢、坚强、主动等。然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父 母对女孩子的传统教育方式也会有所改变,不会再鼓励过于内敛、顺从以更有利 于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再者,大学生群体中,女性的学业成绩往往会优于 男生,这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女大学生的自信,而降低了害羞程度。当然关于害羞 的原因并没有完全的解释清楚,害羞是否存在生理上的深层原因也有待进一步研 究证实,也许从生理的角度能更好地解释性别对害羞的影响。 男生与女生在高网络成瘾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多数的网络研究结果相 符,大部份的网络成瘾研究都表明男性要比女性更容易成瘾m 幻r a l l a n - m a r t i n & s c h u m a c h 2 0 0 0 ;w 抽gw b i ,2 0 0 1 ;陈平周,2 0 0 7 ) 。已往的研究在分析网络成瘾在 性别上的差异时都给予了解释,最为常见的是认为女性对于网络存在更多的技术 恐惧,因此对于网络的适应过程更慢,这使女性对网络的利用也相对减少( m c r a y d ,b u n t 堍,b ,2 0 0 1 ) ,也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