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e t 期:理名:二: 当耋奎兰! 主兰竺 一 中文摘要 应劭,东汉汝南南顿人,生于累世通显的官僚世家,后汉书本传称其“少 笃学博览多闻”。一生著作颇丰,而风俗通义是其中重要的一部书。以“辩 风正俗”为宗旨的风俗通义所展现的社会内容广阔而丰富对我们了解汉代 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潮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同时其中的部分篇章作为志怪、志 人小说,不仅对小说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对于确立其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也意义重大。 本文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为文献价值,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风俗通义的卷数和篇目。最早记录风俗通义的隋 书经籍志记载其为三十一卷,录一卷。但自宋代官私著录记为十卷。笔者认为 阻隋书为是,在此过程中风俗通义亡佚大半。宋人苏颂和清人陆心源都 对风俗逶义的篇目作过考证,略有差晃本文通过分析考证,得出了结论。 第二部分,关于风俗通义的佚文。对于风俗通义的辑佚,前人作了 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仔细研读这些侠文的内容,大致按照类别进行编捧,并与佚 文的二十篇目联系起来。 第三部分,关于风俗通义的版本。今天传世的风俗通义,有四卷本与 十卷本两个系统,但前者没有形成深远影响。存世的风俗通义的刻本刚以元 大德无锡学刻本为最古,本文对风俗通义自元至今的版本系统作了较为详细 的梳理与归纳,并对它们的优劣有所比较。 第四部分,关于风俗通义的文献价值。本文从了解更多历史文化信息, 补史书记载之疏漏,保留大量民间风俗习惯、俗说俗语、了解汉代社会民俗民情, 提供重要专篇文献,记述了东汉以前社会历史侧面几个方面对风俗通义的文 献价值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下编为文学价值,分为两个部分。 第五部分,关于风俗通义中的小说因素。首先对“小说”一词的含义作 出了解释,指出传统目录学家对其的诠释与今天作为散文体叙事文学的小说概念 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更好的认识风俗通义在小说发展史上的作用。随后从小 说角度,指出杂史别传在历史散文与小说之间起到的过渡作用。l x l , 俗通义不仅 山东大学颈士学位 吸纳、继承了史传中的诸多小说因素,一些篇章可以看作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而且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史传的叙事文学传统和艺术表现手法,取得了一定的 成就。 第六部分,关于风俗通义对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影响。风俗通义在文学 史、小说发展史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对魏晋南北朝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 俗通义中志人小说的行文和手法与世说新语十分接近,且都记载了许多名 士的狂放言行。风俗通义与志怪小说的关系更为密切。搜神记有很多故事 是来源于风俗通义,甚至文字都基本相同。无论思想或体例,搜神记都受 到风俗通义的某些影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 恐增s ut o n g 玎 c o m p i l e db yh n g s h a o ,ak n o w l e d g e a b l es c h o l a ro fe a s t e r nh a r t d y n a s t y , 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h ee d i t e dt h i sb o o kw i t ht h ep u r p o s et o e x p l a i n t h ec u s t o m c l e a r l y i tw a s t h e b i g g e rb o o ka m o n gy l n gs h a o sw o r k s t h eb o o k h a sg r e a tl i t e r a t u r e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m o r e o v e r , t h ef e a t u r e sa b o ml i t e r a r ya n da r t i s t i c v a l u e sd i s p l a y e di nt h i sb o o ka l s oc o n s t i t u t ei m p o r t a n tc o n t e n to f t h e p a p e r b e c a u s e t h e y a r cs i g n i f i c a n ti ne s t a b l i s h i n gt h ep o s i t i o no ft h eb o o ki n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f i c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t r i e st os t u d yt h eb o o kf r o m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 :i t sv a l u et ot h e 1 i t e r a t u r e ,i t s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a n d d i f f e r e n te d i t i o n s ,i t si n f l u e n c eo nl a t e r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t h e n p u t sf o r w a r ds o m eo p i n i o n s f i r s t , t h eb o o k sa n dc o n t e n t so ft h i sb o o k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id i s c u s st h et w o p r o b l e m s a n d p o i n to u tt h ef o r m e r m e n sv i e w st oi t s e c o n d , t h e1 0 s tc h a r a c t e r so f t h i sb o o k i nt h ec o l l r 船o f i t sc i r c u l a t i o n ,a b o u tt w o t h i r d sc h a r a c t e r sh a db e e nl o s t h o w e v e r , t h ep a r ti sp r o p i t i o u s 幻m yd i s q u i s i t i o n a tt h e s a m et i m e ,i to f f e r e dm u c hm a t e r i a lf o rt h er e s e a r c hw o r k t h i r d ,d i f f e r e n te d i t i o n sa n ds p r e a d i n go f t h i sb o o k i nh i s t o r y , i t sv e r s i o n i so f t w o k i n d s ,w i t ho n em a d eu po f 4v o l u m e s ,t h eo t h e r1 0v o l u m e s ,t h i st e x tt r i e st od r a wa n o u t l i n ef o ri t sd i f f e r e n te d i t i o n s ,i t ss p r e a d i n g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w o r kf r o ma n c i e n tt i m e m l p r e s e n t t i m e f o u r , t h ev a l u et o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i s c h a p t e r , ip d i n t o u ti t sl i t e r a t u r e a c h i e v e m e n t sf r o mt h e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 :i tk e p td o w nm u c he u l t u 舶a n dh i s t o r y i n f o r m a t i o na b o u tq i nd y n a s t ya n dh a nd y n a s t y ;i tp r o v i d e dm a t e r i a lf o rh i s t o r i c a l r e c o r d sa n dm a d eu pf o rt h ep r e t e r m i s s i o n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i to f f e r e dg r e a t f o l k - c u s t o m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h e l p e dt oa r r a n g ea n ds t u d yc u s t o m sa n dm o r a l so ft h e p e o p l e f i v e , t h ef i c t i o nh c t o re 妇s t i n gt h i sb o o k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ip o i n to u ti t sa r t i s t i c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n e g l e c t e di nh i s t o r y s o m es e c t i o n sa n d c h a p t e r sh a d t h en a t u r co ff i c t i o n i t ss t r u c t u r ew a se n t i r e i t sp o r t r a i tw a sl i f e s o m ea n d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i t sl a n g u a g ew a s s u c c i n c t s i x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nl a t e rl i t e r a t u r e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ii n d i c a t et h ep o s i t i o no ft h e b o o ki n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f i c t i o n a n da tt h cs a m et i m e ,i th a dg r e a te f f e c to n l a t e rf i c t i o nw r i t i n g s k e yw o r d s :f e n gs ut o n gy i ;y m gs h a o ;t h ev a l u et o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v a l u e t o t h ea r t i s t i c 4 上编、风俗通义的文献价值 一、风俗通义的卷数和篇目 今天传世的风俗通义,有四卷本与十卷本两个系统。除了明吴珀古今逸 史本和清汪士汉秘书廿一种本是四卷本之外( 后者是于康熙七年据古今 逸史版重编印本) ,其他的刻本都是十卷本,在书前还有一篇应劭所作的序文。 可见四卷本系统未能形成深远影响。关于风俗通义的卷数,今本序中记载说: “私惧后进,益以迷昧,聊以不才,举尔所知,方以类聚,凡一十卷谓之风 俗通义。”宋代的官私著录,如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t 喜斋书录解题,、 文献通考也都记为十卷。但是风俗通义实际的卷数远不止此,从有宋以 前的文献提供的材料中不难找到证据。最早著录风俗通义的是隋书经籍志。 在它的予部杂家类中著录:“风俗通义三十一卷,录一卷,应劭撰。梁三十卷。” 旧唐书经籍志丙部杂家类著录:“风俗通义三十卷,应劭撰。”而由宋人 编修的新唐书艺文志丙部杂家类也著录为:“应劭,风俗通义三十卷。” 我们看到隋书经籍恚和两唐志的记载存在着差异:即隋志比两唐 志多记录了一卷。隋志说:“录一卷。”意思是说三十一卷中包括一卷录;而 两唐志没有著录这卷录。“一卷之差,在于录的加减。”“。“如吴树平的看法 是精到的。全书原来有三十卷,按照篇、卷相对应,每卷为一篇,共有三十篇, 如果加上录,全书则为三十一卷、三十一篇。 对于风俗通义在流传过程中是否有亡佚,前人的看法也存在差异。章学 诚在校雠通义补郑篇中说:“应劭风俗通义,劭自序实止十卷,隋书 亦然,至唐志乃有三十卷。又非有琉解家为之离析篇第,其书安所得有三倍 之多乎? ”2 在此,章氏否定了( 1 1 3 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的记载, 也把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弄错了,过于相信今本应劭的序文,结论不足为信。 而大多数学者则信从了上述史志目录的记载,认为风俗通义最初是三十卷( 不 计录) ,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大量的亡佚了。除了史志书目的记载,我们还可以在 类书中找到相关的证据。粱人庚仲容子抄中大量选录了风俗通义,它没有 记载各篇的篇名,却保留了卷第,共为三十一卷:唐人马总意林的残卷中也 记载“风俗通义三十一卷”。这进一步说明,风俗通义全书不并录计算,原 为三十卷,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大量亡佚,今天的十卷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如果我们根据卷、篇相对应的规律看,三十卷的内容,应该有三十篇。也就是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 l _ 一i ii i i _ _ _ _ - - - _ _ _ _ _ _ _ _ - _ _ - - - - _ _ _ _ _ _ _ - _ _ - - -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 - - 在魏征撰修隋书的时候,他看到的风俗通义有三十篇内容。实际的情况 是否如此,这就需要把篇目考察清楚。 宋代苏颂在其苏魏公集卷六十六中撰有校风俗通义题序一文,记录 了风俗通义的篇目。当时庚仲容子抄、马总意林还完备,但是( - - j = 抄 只著卷第,凡三十一,而不记篇名;意林则仅存篇名,而无卷第。苏颂用这两 书来校他所见的风俗通义的本子,并记录在题序中。他所见的本子,除 了皇霸一篇,与在子抄中的卷次同为第一之外,余者皆与子抄中的 卷次不同,分别是正失第二,子抄云第六;愆礼第三,子抄云第八; 过誉第四,子抄云第七:十反第五,子抄云第九;声音第六, 子抄云第十三;穷通第七。子抄云第十五:祀典第八,子抄云 第二十;神怪第九,子抄云第三十一( 不算录,应是三十) ;山泽第十, 子抄云第二十四。子抄中记载的卷次可能是风俗通义原貌,苏颂所见 本的篇名除神怪篇与今本怪神篇有差异外,其余的篇名都一样。题序 还记载祀典在意林中作仪礼。 题序记述了苏颂所见本的卷次后,又根据意林列举了其余各篇的篇 名,分别是:心政,吉制,阴教, 辩惑 ,折当,恕度,嘉号,徽 称,情遇。姓氏,讳篇,释忌,辑事,服妖,丧祭) ,富室,市 井数纪,新秦,狱法。共二十篇。连同保存下来的十篇。凡三十篇。按 一卷一篇计算,加上一卷录,正与隋书经籍志的记载相符 在清代,较早留意风俗通义篇目的应该是卢文诏,他在群书拾补风 俗通佚文中考出三篇篇名,一日“论数”,下面注云:“论数当是篇名”。“。 6 ”卢文昭是根据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十七中的一段文字断定的:“风俗通论 数日:蹄者,奇也,履舄之一也。”翻检一下太平御览,就会发现在它征引 风俗通义一百多处中,都没有列举篇名,那么这条也应该不例外。也就是 说此处的“论数”并非指的是篇名。- - e l “灾异”,下面注云:q “故知当有灾 异一篇”。“量“幔卢文沼根据续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话:“故太山太守应劭、 给事中董巴、散骑常侍谯周并撰建武以来灾异。”此处的“灾异”也不应看作篇名。 - - e l “氏姓”,下面注云:“广韵十二齐部云氏姓篇,史记萄卿列传集 解引应劭氏姓亦即此篇,困学纪闻引宋景文说云姓氏篇”。“舭”由此可 见,卢文诏考得的三篇篇名,有两篇是不足信的。 清人陆心源也曾提到风俗通义的篇名,仪顾堂集卷二有i n , 俗通义篇 目考。在这篇文章中。他首先肯定了苏颂校定的十卷本即今所行本,还指出钱大 昕、孙诒让、卢文昭的辑佚考订未能详备。他根据苏魏公集中校风俗通义 6 当奎查兰要主兰竺 题序一文考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 祀典,怪神,山泽十篇篇名;又根据意林列举了其余二十篇的篇名。 随后指出“御览所引论数,当即数纪篇,卢氏据续汉五行志增灾异一 目,恐未必然也。”“。”刚陆心源并没有提出新的材料,但有一点值得注意,题 序中徽称、情遇、释忌三篇篇名。陆文作秽称、恃遇、释忘。 究竟谁的对,让我们借助佚文,分析其内容来作出判断。 先谈释忌和释忘。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二引风俗通义: 徒不上墓。俗说:新遭刑罪原解者,不可以上墓祠祀,令人死亡。谨案: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曾子病因,启手足以归全也”今遭刑者, 髡首剔发,身被加笞,新出狴犴,臭秽不洁凡祭祀者,孝子致斋贵馨香,如 亲存也,时见于被刑,心有恻怆,缘生事死,恐神明不歆承,当不上基耳。 又比如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云: 五月盖屋,令人头秃谨棠:岱易、月令,五月纯阳,袋骺卦用事, 齐麦始死夫政趣民收获,如寇盗之至,与时竞也除黍稷,三豆当下,农功 最务,问不容息,何得晏然除覆盖室寓乎? 今天下诸郭皆讳秃,岂复家家五月 盖屋邪? 俗化就激,动成讹谬,尼父狁云“从众”,难复缕陈之也。 再如太平御览卷兰百六十一引云: 不举并生三子俗说:生子至于三,似六畜,言其妨父母,故不举之也 谨案:春秋国语:“越王句践,令民生二子者,与之饩;生三子者,与之乳母” 三子不能独养,故与乳母,所以人民繁息,卒灭强昊,雪会稽之耻,行霸于中 国也。古陆终氏娶于鬼方,谓之女姨,是生六子,皆为诸侯。令人多生三子, 子悉成长,父母完安,岂有天所孕育而害其父母兄弟者哉? 另外散见于各书的数条,如“宅不西益”(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 ,“卧枕户砌 者,鬼陷其头,令人病颓”( 太平御览卷七百三十九) ,“帷帐不可作衣,令人 病厉”( 太平御览卷七酉) ,。霄鸣不得作酱,雷已发声作酱,令人腹内雷鸣。 谨案:子路感雷精而生,尚刚好勇,死,卫人醯之,孔子覆醢。每闻雷,心恻怛 耳”( 太平御览卷一十- - ) ,“二人共澡手,令人斗争。良无异器,当共澡者, 其祝日:人相爱,狗相啮。言狗斗时,洒之以水,便自解也”( 太平御览卷 四百九十六) 。这些条目显然都是在论说俗间禁忌,与释忌篇名相符合。“忌”、 “忘”二字字形相近,以此推测 释忘) 很有可能是由笔误造成的。 再论情遇和恃遇。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九弓l 风俗通义: 山东大学磺士学位 河南平阴庞俭,本魏郡邺人,遭仓卒之世,亡失其父,时俭三岁,弟才襁 抱耳,流转客居庐里中,凿井,得钱千余万,遂温富俭作府吏,躬亲家事, 行求老苍头谨信属任者,年六十余,直二万钱,使主牛马耕种。有宾婚大会, 母在堂上,酒酣,陈乐歌笑奴在灶下助厨,窃言:“堂上老母,我妇也。”客 罢,婢语次,说:“老奴元状,为妄语,所说不可道也。”穷诘其由,母谓埠试 问其形状,奴日:“家居邺时,在富乐里宛西,妇艾氏女,字阿横,大儿字阿 痴,小儿日越子,时为县吏,为人所略卖。阿横右足下有黑子,右腋下赤志如 半栉”母日:“是汝公也。”因下堂相对啼泣:“儿妇前,为汝公拜”即洗浴 身,见衣被,遂为夫妇如初俭子历二千石刺史七八人。时人为之语日:“庐 里诸庞,凿井得铜,买奴得公”子孙羞之,言:“我先人初居庐里者兄弟二人, 家买奴得公尔。” 又太平御览卷五百一十六引风俗通义: 陈留太守泰山关文章,少孤,遭忧衰之世,与兄伯武相失,别二十年,后 相会下邳市中,争计共斗,伯武殴文章,文章欲报击之,心中凄怆,手不能举, 大自怪也,因投杖于地,观者威笑之:更相借问,乃隶兄也,相持涕泣观 者复日:“兄校弟,不得报兄”向者所笑,乃其义也 这两段文字,前条讲夫妇间的相遇,后一条是兄弟间的相遇,都是以情动人。“恃”, 依仗的意思,“恃遇”依仗相遇;“情遇”,情感遇合的意思。比较起来,情遇 更能体现佚文的含义。 最后谈徽称和秽称。“徽”的意思,是美、善。“徽称”郎美称。如果 这种理解不错的话,本篇就与嘉号重复了。在佚文中,有这么两条值得注意, 太平御览卷九百零一引云: 凡人相骂日死驴,丑恶之称也董卓陵虐王室,执政皆如死驴 文选报任少卿书李善注弓l 云: 礼言:“简不肖”棠:生子鄙陋,不似父母,日不肖 这两条佚文,都是释说俗间流传的污秽之称,明显地区别于其它佚文内容。它们 可能源出一篇,这一篇就是秽称。在苏颂题序中,秽称的前一篇是嘉 号,嘉号一篇,考之佚文,是论说“圣人”、“大人”、“贤人”、“长者”、“先 生”、“祭酒”、“丈人”、“丈夫”一类嘉美之称的专篇。那么秽称与其相反, 述说污秽之称,是近乎情理的。在今本意林残留下来的风俗通义条目中, 8 山东大学磺士学位 l i i i i _ l _ i _ _ l - - - _ _ _ _ _ _ - _ - _ - l _ _ _ _ - _ _ _ - _ _ _ _ _ i - i - _ _ _ i _ i _ - l _ _ l _ “大人”、“祭酒”等嘉称,与“不肖”这一秽称也正是前后衔接,这有助于证明 上述的推断是不错的。又如太平御览卷十九引云: 古制本无奴婢,奴埤皆是犯事者,或原之。奴者,劣;婢者,鄙陋;臧者, 被臧罪,没入为官奴蜱;获者,逃亡获得,为奴婢者也 将这段文字归入秽称。与前文嘉号中“大人”“贤人”的对比意味更强些。 关于佚篇的篇名,有差异的还有姓氏。对这一篇名,苏颂、陆心源并无异 辞但它与其它书籍所记或同或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正义云: 风俗通姓氏云:“汉书有谏大夫所忠氏” 另外,宋景文公笔记中引萧该音义、齐东野语卷“段干木”条皆云风 俗通义有姓氏一篇。这与苏颂、陆心源的记戴相同。不同的记载则有,史 记老子列传集解云: k 风俗通- 氏姓注云姓段名干木,恐或失之矣天下自别有段姓,何丛 段干木邪? 又同书苟卿列传集解引徐广说注“剧子”云: 按应劭氏姓注直云“处子“也 还有广韵卷一齐第十二云: 齐又姓,风俗通氏娃篇序日:“四氏于国,齐、鲁、宋、卫是也。” 新唐书柳冲传载柳芳论氏族云: 初,汉有邓氏官谱,应劭有氏族一篇,王符潜夫论亦有姓 氏一篇宋何承天有姓苑二篇,谱学大抵具此 此又作“氏族”。从佚文来分析,姓氏、氏姓和氏族三称,究竟那一 个为是,难于判断。卢文诏所刻风俗通侠文作氏姓,张澍辑集的姓氏 佚文则作姓氏,两人都没有就这一分歧的篇名进行探讨。王符的潜夫论 有一篇专谈姓氏的文字,题作“志氏姓”。应劭与王符同为东汉末年人,应劭 对姓氏的认识与志氏姓篇首的议论有明显的共同之处,很可能应劭也是以 “氏姓”名篇的。7 。”0 i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 三、风俗通义的佚文 对于风俗通义的辑佚,清人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钱大昕采集佚文六百 余条,其中姓氏过半,孙志祖、卢文诏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订补。钱、孙、卢三家 的辑本贡献很大,虽然也存在着遗漏,但为后人的辑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后 又先后有张澍、缮荃孙、王仁俊、顾怀三等人对此用功,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了 一步。张澍的风俗通姓氏篇对其作了编辑和补注,用功很深。 仔细研读这些佚文的内容,大致可以按照类别编排,并与佚文的二十篇目联系 起来。虽然已不可能恢复风俗通义的原貌,但对我们继续研究和使用这本书 提供了便利。 这些佚文中,氏姓保留下来的文字最多,约万字左右,主要记载在元和 姓纂、古今姓氏书辩正、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姓解、姓麟 等书的专篇中,而且它前面的总论,常被后世所引用: 万类之中,惟人为贵( 春秋左氏传* :“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公羊讥卫灭邢,论语贬瞎公娶于美,讳同姓也盖姓有九:或氏于号, 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圆,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 或氏于职。以号,唐、虞、夏、殷也;以谥,戴,武,室,穆也;以爵,王、 公、侯、伯也:以国,齐( 一作。曹”) 、鲁,宋、卫也;以官,司马、司徒、 司寇、司空、司城也:以字,伯、仲、叔、季也;以居,城、郭,园、池也; 以事,巫、卜,陶、匠也;以职,三鸟、五鹿、青牛、白马也( c 太平御览 卷三百六十二) 这一论述,总结了前人对姓氏起源的认识。在东汉一代,如此系统的见解,仅见 于风俗通义和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其余的文字分论了近五百个姓氏, 几乎每一姓氏都有其代表人物,许多姓氏还交代了起源、传承、变异等情况。 辩感,顾名恩义,即辩解疑惑。这一部分有多条文字,涉及的内容也很丰 富。有对生产现象的解释,如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七引云: 传日:“后稷冬垦田,流汗而种,田不生者,人力非不至,天时不与。 有对民间俗语的解说,如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七引云: 无恙。俗说:恙,病也凡人相见,及通书问,皆日无恙谨案:易传: “上古之世,草居露宿。”多被此毒。恙,噬人虫也,善入人腹,食人心,人 i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 每患苦之,故俗相劳问者云元恙,非为癌也 有对民间趣闻的解说,如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十六引云: 禹入裸国,欣起而解裳。俗说:禹治洪水,乃播入裸国,君子入俗,不改 其恒,于是欣然而解裳也。原其所以,当言皆裳。裸国,今吴郡是也,被发文 身,裸以为饰,盖正朔所不及也,猥见大圣之君,悦禹文德,欣然皆着衣裳也。 还有对成语来源的解说,如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九引云: 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俗说:司门尉姓池,名鱼,城门火,救之,烧死, 故云然耳。谨棠:百家书:“宋城门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 竭,鱼悉露见,但就取之,喻恶之滋,并中伤良谨也。” 其余的还有诸如“赤春”( 太平御览卷二十) 、“呼虎为李耳”( 太平御览卷 八百九十一) 、“众口铄金”( 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一) 等。这些文字所论及的 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是针对民间流行的某一现象或名称或作辩驳,或重作解释, 应将其都归入辩惑。 古制指自古传承下来的社会规范和相关制度,有关行政、职官的佚文应 属本篇。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七引风俗通义云: 周礼:“五党为州”州,畴也;畴,类也。州有长。使之相周足也, 字从重川尧遭洪水,居水中高土日州。 周制:天子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郡者,群也故左氏传日: 。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至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县,平也。 周礼:“五家为邻,四邻为里”春秋国语:“五家为轨,十轨为里。” 里者,止也,里有司,司五十家,共居止,春秋通其所也 各书对于州、县、乡、亭守、有秩等的记述,也应归入此篇。 狱法流传下来的佚条也是较多的。这些佚条,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 属于本篇的总论,讲述了远古皇王效法天地而作刑和从禹舜到西汉初年萧何定律 的历史。以及对律、令、吏、狱、廷、囚、罪、械、桎的认识。如太平御览 卷六百三十八引云: 岱皋陶谟) :“虞始造律”萧何成以九章,此关诸百王不易之道也时所 制日令,汉书着于甲令。夫吏者,治也当先自正,然后正人,故文书下 如律令,言当承宪履绳,动不失律令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 - _ - _ _ - _ - _ _ _ - _ - - _ _ - - _ - - - _ _ _ _ _ _ _ _ _ _ i _ _ _ _ _ _ _ _ - - - _ - - _ _ - - - _ _ _ _ _ _ _ _ - - _ - 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三引云: 周礼:三王始有狱,夏曰夏台,言不害人,若游观之台,桀拘汤是也。 殷菱日里,言不害人,若于闾里,纣拘文王是也,周e l 囹圈,固,举也,言人 幽闭思愆,改恶为善,因原是也今县官录囚,皆举也 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二引云: 囚,道也,言辞穷情得,以罪诔遒也。礼:“罪人寞诸圈土。”故囚罪人置 诸固土,故囚字为口中人,此其象也。 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四引云: 械,戒也,所以警戒,使为善也。桎,实也,言其下垂至地,然后吐情首实。 把此类的记述,归之于狱法总论部分,是不成问题的。另一部分是本篇的主 体,为汉代人治狱的案例。如太平御览卷三百三十八引云: 陈留有富室翁,年九十无子,取田家女为妾,一交接,即气绝;后生得男, 其女诬其淫佚有儿,日:“我父兄时年尊,何一夕便有子? ”争财数年不能决。 丞相邴吉出殿上决狱,云:“吾闻老翁子不耐寒,又元影,可共试之”时八月, 取同岁小儿,俱解衣裸之,此儿独言寒;复令并行e l 中,独无影大小叹息, 因以财与儿。 其它还有记载何武、胡广、薛宣、齐君的决狱事例,都可以归入此篇。 宫室,宫室应该是房屋的统称,不是指帝王宫殿。涉及城郭、街道、居室、 门户等内容的佚文应归入此篇。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四引云: 论语:“夫子宫墙数仞”礼记:“季武子八宫,不敢哭。”由是言之: 宫,室,一也秦、汉已来,尊者以宫为常号,下乃避之云室耳,已前贵贱无 别。弟子职日:“室中握手”论语日:“譬如宫墙。”由此言之:宫其外, 室其内也 这段文字解释了宫、室的区别,可以作为篇首看待。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六引云: 殿堂宫室,象东井形,刻作荷菱,荷菱,水物也,所以厌火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五引云: 屏,卿大夫以帷,士以蕨,稍有弟以自鄣蔽也,示巨临见自整,屏气处也 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五引云: 当奎奎主要圭兰竺 京师有长寿街、万步街,士马街,若此非一携也,四出之路。携离而别也。 把这些文字确定为宫室佚文是没有问题的。从以上数条佚文,可约略推知宫 室的内容。 服妖,“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8 奇装异服 的现象叫作“服妖”。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五引云: 桓帝元嘉中,京师妇人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愁眉者, 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痕;堕马髻者,侧在一边;折腰步者,足不 任体,龋齿笑者,若齿痛不忻忻。始自梁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仿效之。天戒 若日:将收辅冀,妇女忧愁,嗽眉将啼也 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一引云: 孝灵帝建宁中,京师长者,皆以苇辟方笥为妆,其时有识者窃言:苇方笥, 郡国谳箧也,今珍用之,天下皆当有罪,谳于理官也后党钢皆谳廷尉,人名 悉苇方笥中,斯为验矣。 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十九引云: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师皆竞为之;后董卓拥胡兵掠宫掖。 这些佚文描写的都是时人关于奇异服饰的现象,其中第一条的描写细致而详细。 而“灵帝好胡服”条虽未直言,但从其后“董卓拥胡兵进宫掖”的文字可以看出 应劭对此的看法是不满的,应把它们归入服妖。 数纪介绍了数的概念和度量衡的常识。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引云: 十十谓之百,十百谓之千,十千谓之万,十万谓之亿,十亿谓之兆,十兆 谓之经,十经谓之垓,十垓谓之秭,十秭谓之选,十选谓之栽,十戢谓之极: 有物者有事者,纪于此矣,过此往者,则其教可纪,其名未之或闻也。夫数, 一为待、侯、奇、只,二为再、两、偶、双,三为参,四为乘 贾谊书曰:“教废之遗,以六为法数度之始,始于微细有形之物, 莫细于豪,是故立一豪以为度,十豪为发,十发为厘,十厘为分,十分为寸, 十寸为尺,备于六,故先王以为天下用也 此外论千金、铢、辎、锤等的佚文也应算作此篇的文字。 丧祭有关丧葬祭祀的礼俗。后汉书明纪注: 礼,臣子无爵谥君父之义也,故群臣累其功美,葬e l ,遣太尉于南郊告天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 而谥之。 后汉书明纪注: 梓宫者,礼,天子敛以梓器,宫者,存时所居,缘生事亡,因以为名。凡 人呼棺,亦为宫也 太平御览卷五百五十二引云: 俗说:亡人魂气飞扬,故作魑头以存之,言头体魑魑然盛大也或谓魑头 为触圹,殊方语也。 后汉书安纪注: 天子新崩,未有定谥,故且称大行皇帝,以剐嗣主。 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四引云: 墓上树柏,路头石虎周礼:“方相氏,葬日入圹。驱魍象”魍象好食 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以禁御之,而魍象畏虎与柏,故墓前立 虎与柏或说:秦穆公时,陈仓j , - t l 地,得物若羊,将献之,i l t 逢- - 童子,谓 日:“此名为媪,常在地中食人脑。若杀之,以柏东南枝插其首”由是墓侧 皆树柏。 这些条目无论是关乎天子,还是涉及民俗,都与丧祭有关,应同属一篇。其中如 最后一条,将“墓上树柏,路头石虎”民间习俗的来历述说的十分明白清楚,并 且提供了经书和民间传说两个不同的版本,既有趣,又很有文献价值。 市井对市井专有解释,货物的交易场所叫市井,点出了其“同风俗”、“通 财货”的作用。还记叙了对井田制度的认识。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九引云: 井,法也,节也,言法制居人,令节其饮食,无穷竭也久不渫涤为井泥, 易- l - :“井泥不食”不停污日井渫,易云:“井渫不食。”涤井日浚井, 水清日洌井,易云:“并洌寒泉”甍,聚砖修井也,易云:。井甍无咎。” 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云: 市,恃也,养赡老少,恃以不匮也亦谓之市井俗说:市井者,谓至市 鬻卖者,当于井上洗濯,令其物香洁,及自严饰,乃到市也。谨案:春秋井 田记:“人年三十,受田百亩,以食五口,五1 :2 为一户,父母妻子也公田十 亩,庐舍五亩,成田一顷十五亩,八家而九顷二十亩,共为一井庐舍在内, 1 4 山东大学磺士学位 贵人也;公田次之,重公也;私田在外,贱私也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 二日无费一家,三日同风俗,四日舍巧拙,五日通财货。因井为市,交易而退, 故称市井也。 这条是研究井田制的重要史料,又见于初学记卷二十四、后汉书循吏刘宠传 李贤注以及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一十八等书。它显然属于市井的文字。 恕度,贾谊新书道术:“以己度人为之恕。”恕度即宽容,要求推己 及人、仁爱待物,应属道德修养。太平御览卷四百八十二引云: 将作大匠陈国公孙志节,有苍头地余年十七,情肆聪慧,仪状端正,工书 疏。志节为户曹史。令地余归取资用,因持车马亡去,到丹阳,自云姓王名斌, 字文高,遂留为诸营史。志节拜扬州刘史,郡选曾史衣冠子弟,皆出斌下,乃 用之。斌乞屏左右,叩头l 赢,日:“斌即明使君地余也。一破后为苍捂太守。 太平御览卷四百一十一引云: 杨范,字文端,齐人齐、宋之乱,母在贼中,采棰藏于地,夜取之进母, 如是非一忽于地中得米十斛,上有字云:“米十斛,赐孝子扬范,以资给母” 作为成长于世代官宦之家的应劭来说,对儒家思想的因袭可从此窥见一斑。 辑事是对民间逸事旧闻的牧集整理。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六引云: 颍川张钦孟孝,吴、楚反,与亚夫常为前锋,陷陈溃固,傍人观日:“壮 哉此君! ”钦闻自矜,遂死军。 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七引云: 彭祖寿年八百岁,犹恨唾远。 太平御览卷五十四引云: 南阳蜃县有甘谷,谷中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花,水从山上流下,得其 滋液,谷中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者百二三十,中者百余岁, 七八十者,名之为夭,菊花轻身益气,令人坚强故也司空王畅、太尉刘宽、 太傅袁隗为南阳太守,闻有此事,令郦县月送水三十斛,用之饮食;诸公多惠 风眩,皆得瘳。 像这样叙述某一件事情的文字还有十几条,虽然没有篇首序文,对整篇的内容不 易把握,不过以篇名揣度,把它们归入此篇应是不错的。 除了上述十一篇佚篇,其它的九篇佚文中,释忌、情遇、秽称如前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 - _ - - _ - _ - _ - _ _ _ _ _ - _ - _ - i - - - - _ _ - -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 - _ - - _ i i i i ii _ - - _ - _ - _ 所论述的,分别讲的是民间的禁总、情感的遇合和污秽的称呼。除秽称外, 其余两篇的文字大都可以确指出数条或十余条佚文。嘉号则是论说“圣人”、“大 人”、“贤人”、“长者”、“先生”、“祭酒”、“丈人”、“丈夫”类嘉美之称的专篇。 讳篇从有关的佚文看,是为旧君讳,“汝南主簿应劭议,宜为旧君讳,论者 皆互有异同。”三国志吴志张昭传注云:事在风俗通。应劭试图整齐君讳 而颁行民间的个建议。只有个别佚条,如阴教、新秦等佚文仅存一二条。 这些佚文,大大有助于我们对风俗通义原貌盼认识。 风俗通义佚篇篇题的涵义是不难理解的,只有“心政”较为费解。“政”, 道术也。所谓“心政”,就是论心择术的意思。“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 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风俗通义心政大概取意于此。经过前人 不断的努力,风俗通义二十篇佚文大致能确定下来,但是仍然有一些文字不能 确定其的归属。 在辑佚过程中同一条佚文,各书所引往往出入较多,就是同一书前后的引 文也对有m t 。所以造成这种复杂情况,一方面由于各书所据底本不同,但更主 要的是因为古人引书不象今天这样严格,常常为了缩减篇幅。任意删改,特别是 明人编撰的类书,尤其常见。这就要求我们利用风俗通义佚文时,应综合各 书所引,细加审定,分别优劣,判定正误。 对风俗通义佚文还需要做去伪存真的工作,因为各书所弓f 羼入为数不 多的伪条。如太平御览卷七百三十八引皇甫谧服寒食散条就不是风俗通义 中的文字。皇甫谧,字士安,据晋书本传记载他死于太康三年t 时年六十八- 由此推出他当生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年。死于建安初年的应劭。是不可能把皇甫谧 服寒食散写进风俗通义的,理所当然也应该剔除于风俗通义佚篇之外。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 三、风俗通义的版本 今天存世的风俗通义的刻本以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元大德无锡学刻本为最 古,书前有元中议大夫、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副使谢居仁题辞和元太中大夫、行 都水监李果序;书后有南宋嘉定十三年丁黼和清黄廷鉴跋。尤其丁、黄二跋是研 究其版本流传的重要资料,今本大多以此本为底本。谢居仁题词写在大德九年, 李果序迟后二年。李序中提到无锡学先刊刻了白虎通义,接着又刻了风俗通 义,把两书视作姊妹篇。风俗通义这刻本错讹不少,但这不应归咎于刊刻 者,而是毛希圣、刘平父依据的本子所使然。他们的刻书底本是丁黼本。据丁黼 跋,他在余杭从会穗陈正卿那里借到风俗通义一个本子,陈正卿得之于中书 徐渊子。这个本子讹舛已甚,他爱其近古。抄录下来。在中都,他又得到馆中本 和孔复君寺丞本,用这两个本子与原抄本相比勘始能旬读,并在羹地刊刻。无 锡学刻本的优劣,实际上是由丁赫刻本所决定的。 关于元刻本,吴树平认为:“元刻本只有大德本,大德本只有一刻。但潘景 郑先生在著砚楼书跋中说:风俗通,以元大德本为最古。大德本有两刻 一大字本,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一小字本,每半叶十行,行十六字,印拜经 楼藏书。拜经楼题跋记卷四记载有每叶二十行,行十六字的大德本, 并说前有应劭自序,元大德丁未太中大夫、行都水监李果序,后有宋嘉定十三 年东徐丁黼跋。后来莫友芝邵亭知见传本书目也据此加以著录。丁丙善 本书室藏书志和郝懿辰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等书也肯定了元刻小字 本的存在,这似乎已成为公论。但是,校勘过风俗通义的卢文弱、朱筠都没 有提及大德本有两刻,卢文貂见过大德本,用它跟胡文焕本互校。朱筠藏有大德 本,曾拿它与汉魏丛书本互校。他。 f l t l 了解元刻本,却都未曾提到大德本有 大小字之分。黄廷懿在大德本风俗通义跋语中也只说余向知二书( 指白 虎通义和风俗通义) 有元人大字合刻本,道光八年夏得到了这一刻本, 他也没有谈到大字本外还有奎子本。这应该不是偶然的巧合。”噶“勘 明代,风俗通义刻本迭出,明刻单行本、胡维新两京遗编本、程莱汉 魏丛书) 本、何允中i 广汉魏丛书 本、胡文焕格致丛书本、朗璧金堂策槛 本都是十卷本中有代表性的刻本。另外还有吴瑭古今逸史本,是四卷本,为 晚出的四卷本的祖本。明刻十卷本行格很不统一,两京遗编本每半页九行,每 行十七字,全依大德本原貌。格致丛书本每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朗璧金本 每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单刻本则每半页十行每行十六字,单鱼尾,左右双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 边,书口题风俗通上、下,以前五卷为上卷,后五卷为下卷,上下卷各自分 编流水页码,书前有李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晋城市人民医院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与规范化管理考核
- 晋中市人民医院躁动患者PICC管理考核
- 考虑疲劳恢复的铁路司机疲劳状态演化机理研究
- 2025妇幼保健院种植义齿修复技术准入考核
- 粉罐车自动装料系统结构设计与研究
- 忻州市人民医院产后健康教育技能考核
- 大庆市人民医院风湿病皮肤表现识别考核
- GH4098-30CrNi2MoV复合管材挤压成形数值模拟研究
- 货运代理合同签订要点2025
- 2025年汽车租赁合同(新规)
- 2025年度护理三基考试题库及答案
-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检查表
- 2025年松阳县机关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34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教师编制考试面试题库及答案
- 脓毒血症患者观察护理查房
- DB61-T 1327.8-2023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第8部分:检验检测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要求
- 农村留守老年人及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探视巡访记录表
- 王羲之课件完整版
- 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书
- 汉语拼音《ieueer》教学课件
- 机电控制及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课程设计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