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创新.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创新.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创新.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创新.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创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赶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 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惫素 日期:丛旦登:苎:叶 导师签名跏p 日期坦宝:三一叶 中文摘要 红楼梦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自 从1 9 世纪初,红楼梦第一次被译成外语,即昭示着新的一页历史又被掀开了。 从此,红楼梦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迄今为止,红楼梦各种译本已不 下六十种,而在所有的译本中,霍克思的英译本不愧为最优秀的之一。霍译本不 但语言精确,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它处处都体现了一种创新性。 在以往研究霍译本的论文中,涉及译本创新的并不多。因此,本文最鲜明的 特点,即在于以霍译本的创新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将译本与原著和其他译本进 行对比,尽可能地展现其创新性。鉴于此,这里所说的创新,实际包含了两层意 思:一是霍译本对原著进行的再创造,二是霍译本较之其他译本表现出的独创性。 本文将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引论首先回顾了红楼梦英译本的概况,并且简要介绍了霍克思及其英译 本的情况。 第一章论述霍译本对原著的再创造。其中第一节解决了译本的底本选择问 题:第二节则从修正原著的疏漏和消除文化的差异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译本对原 著进行的再创造。 第二章论述霍译本较之其他译本的独创性。其中第一节从分卷方式、汉语拼 音说明、序言和附录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译本体例的独创性;第二节从书名的翻译、 人名的翻译以及双关语的翻译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译本译法的独创性。 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一个归纳性的总结。 关键词: 红楼梦;霍译本; 创新 a b s t i 认c t a sab r i g h tp e a r l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局移,无一d “i j ,e i ,五矿 i sk n o w nt oa l li nc h i n a f r o m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1 9 t ha d ,t h i sn o v e lb e i n g t r a n s l a t e di n t o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 ,an e wh i s t o r yb e g a n s i n c et h e n , b ,z g - d “历e ,穆h a dw a l k e do u to fc h i n at ot h ew o r l d s of a r 。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so ft h i sn o v e lh a v er e a c h e dt om o r et h a ns i x t y ,a m o n gw h i c h , h a w k e s p r o v e si t s e l ft ob eo n eo ft h eb e s t i t i sn o to n l yo fe x a c t 1 a n g u a g ea n db e a u t i f u lw o r d s ,a n d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i tr e f l e c t sc r e a t i o n i na l lr e s p e c t s a m o n gf o r m e rt h e s e so nh a w k e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 t h e r ea r en o ts o l a n y r e l a t i n gt ot h ec r e a t i o n , w h e r et h em o s td i s t i n c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t h i se s s a yj u s tl i e si n ,e x p e c t i n gt h r o u g hc o 叩a r i n g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w i t h b o t ht h eo r i g i n a la n do t h e rt r a n s l a t i o n s , t h ec r e a t i o nc a nb er e f l e c t e d a s 皿u c ha sp o s s i b l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c r e a t i o nm e n t i o n e dh e r ei nf a c th a v e t w om e a n i n g s :o n ei st h er e c r e a t i o no f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b a s e do nt h e o r i g i n a l :t h eo t h e ri st h eo r i g i n a lc r e a t i o no f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c o m d a r e d w i t ho t h e r s t h i se s s a yi sc o n s i s t e do ff o u rp a r t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r e v i e w st h eh i s t o r yo f 南白,z g j d “囝2 9 叠矿 st r a n s l a t i o n i n t oe n g l i s h ,a n da l s o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e sh a w k e sa n dh i st r a n s l a t i o n c h a p t e ro n ed is c u s s e st h er e c r e a tio no ft h et r a n s1 a ti o nb a s e do nt h e o r i g i n a l t h ef i r s tp a r ts o l v e st h ep r o b l e mo ft h ec h o i c ea m o n gd i f f e r e n t v e r s i o n s : t h e s e c o n dp a r t a n a l y z e s t h e r e c r e a t i o nf r o mt w o a s p e c t s r e v i s i n gt h eo v e r s i g h t so ft h eo r i g i n a la n de l i m i n a t i n gt h e d i v e r s i t i e se x is t i n gb e t w e e nt w oc u l t u r e s c h a p t e rt w od i s c u s s e st h eo r i g i n a le r e a t i o no f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 c o m p a r e dw i t ho t h e r s t h ef i r s tp a r ta n a l y z e st h eo r i g i n a lc r e a t i o no f s t y l ef r o mv o l u m es e p a r a t i o n 、 p i n y i ne x p l a n a t i o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sa n d a p p e n d i x e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a n a l y z e st h eo r i g i n a lc r e a t i o no ft r a n s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sf r o m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o ft h eb o o kt i t l e 、c h a r a c t e r s n a m e sa n d p u n s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s u m su pt h ew h o l ee s s a y k e yw o r d s : 肋,z g j d “历学,丑9 : h a w k e s t r a n sla tio n :c r e a tio n 6 试论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创新 引论 自霍克思红楼梦英译本( 以下简称“霍译本 ) 面世以来,一直备受红 学界与翻译界的普遍赞誉。迄今为止,已发表的关于霍译本的研究性论文可以说 为数不少,但是这些论文大多集中于书名回目、专有名词、诗词曲赋和文化词语 等翻译问题的讨论,极少有论文涉及译本的创新。应该说,霍译本是一部非常富 有创新性的译著。这里所谓的创新性,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 个层面是译本对原著进行的再创造。西方有言云:“翻译即重写。”也就是说,任 何一种译文的产生实际上都是译者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因此可以 说,完全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没有的。至于红楼梦这样一部庞大的巨著,更 是容纳了复杂的文化与非文化体系,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势必会对原著作一 些有意的背离,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背离看成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第二个 层面指与其它译本相比较时,该译本所表现出的独创性。由于目前已出版的红 楼梦英译本,仅仅算上全译本和节译本,就有七种之多,而且每个译本又各有 特色,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霍译本与其他译本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其不同于其他 译本之处,而这亦可看作创新的一种表现方式。在讨论第二个层面时,我们将会 较多地采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 以下简称“杨译本 ) 作为参照,因为 这是除了霍译本以外,唯一的一部英文全译本,所以可比性较强。基于上述原因,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笔者就打算从这两个层面来展开讨论,分析霍译本的创新问 题。不过在切入主题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来大致了解一下红楼梦的英译历史, 以及霍译本及其译者霍克思的简单情况。 一、 红楼梦英译本概况 红楼梦英译的历史,就确切材料表明,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1 8 3 0 年,英国阜家学会会员约翰戴维斯( j o h nf r a n c i sd a v i s ,1 7 9 5 1 8 9 0 ) 在其 中国诗歌一文中,翻译了红楼梦第三回里的两首西江月词,这篇文 章发表在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会刊第二卷上。在译文的前言中, 戴维斯不仅阐述了自己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看法,而且表明了翻译这两首诗 歌的原则:“几乎是逐行逐字翻译,力求保持原作的面貌。 继戴维斯之后, j o h nf r a n c i sd a v i s , p r e f a c et o 劢p 尸d p 芒秒盯拍已翻抽占鸥t r a n s a c t i o n so ft h e r o y a la s i a t i cs o c i e t yo fg r e a tb r i t a i na n di r e l a n di i ,1 8 3 0 英国驻宁波领事罗伯特汤姆( r o b e r tt h o m ,1 8 0 7 1 8 4 6 ) 于1 8 4 2 年在宁波版 中国话杂志上发表了红楼梦第六回片段的译文,主要供在华的外国入学 习汉语使用。此外,曾在中国海关税务司供职的英国人爱德华波拉( e d w a r d c h a r l e sb o w r a ,1 8 4 2 1 8 7 4 ) ,摘译了红楼梦的前八回,于1 8 6 8 至1 8 6 9 年间同时连载于上海版和香港版的中国杂志上。1 9 2 8 年,该杂志上海版第 八期又刊载了红楼梦第四回的译文,题为一个古老的故事,译者为伊赫 德生,他还在引言中介绍了宝黛钗之间的爱情故事。由于缺少可靠资料,我们目 前还无法获知译者的确实身份。 以上介绍的这些,仅仅是片断的翻译,且均发表于杂志上,主要作为外国人 学习汉语的材料,因此都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译本,对后世影响也不大。第一 个正式的红楼梦英译本,要算1 8 9 2 至1 8 9 3 年间出版的赫本克拉夫特乔 利( h b e n c r a f tj o l y ,? 一1 8 9 3 7 ) 的节译本。 乔利原为英国驻澳门副领事,他翻译了红楼梦的第一回至第五十六回, 题为中国小说红楼梦,中间无任何删节。译本分为两卷,其中第一卷二十四 回,1 8 9 2 年由香港凯利沃尔什出版社出版;第二卷三十四回,1 8 9 3 年由澳门 商务排印局出版。泽者原打算完成一百二十回本的翻译工作,却因为去世而未能 实现这一宏愿。乔利的译本在篇幅上远远超过了以前的摘译,但译文质量并不甚 高,“连英国人看来都不大好懂”,而且翻译的目的较之前人似乎也并无差别, 在译本的序言中,他自己表明:“我翻译此书的动机,并非想以汉学家自居 若是我的译文能对现在或将来学习中文的学生稍有帮助,那我就感到心满意足 了。甜呵见,乔利的目的仍然是旨在帮助西方人学习汉语。然而无论如何,乔 利依然被看作欧洲翻译红楼梦的第一人,他的译本也代表了1 9 世纪英译红 楼梦的最高水平,自然有其本身的地位和价值。 继乔利之后,纽约大学中国古典文学教师王良志也完成了他的红楼梦节 译本的翻译工作,由史密斯( s m i t h ) 博士作序,并于1 9 2 7 年在纽约出版。该译本 共九十五回,约六十万字,基本上接近原著篇幅,但是由于该译本旨在迎合西方 读者的审美趣味,集中于宝黛爱情悲剧的描写,凡与其有关的章节均取而译之, 反之则舍而不译,因此译文依然作了大量的删节,而且还有很多文字在原著基础 上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译,以期更好地烘托出宝黛情感的离合悲欢。虽然该译本 不甚忠于原著,但是就文字质量而言,它仍然算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译本。 1 9 2 9 年,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王际真的红楼梦英文节译本在美国纽 约道布尔戴多兰公司和英国伦敦劳特莱基公司同时出版。该译本包括一个楔子 姜其煌,欧美红学,河南:大象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9 页。 h b e n c r a f tj o l y ,p r e f a c et o7 j 恬占,脚d ,由e 石匆dc 乃盆丹曲h o n gk o n g :k e ll y w a l s h , 1 8 9 2 一1 8 9 3 9 和三十九回( 三个部分) ,每回又根据故事情节分成若干小节,书前有英国著名 东方文化研究者阿瑟韦利( a r t h u rd a v i dw a l e y ) 一篇五千字左右的序言以及 译者一篇七千字左右的引言。和王良志的译本一样,王际真的译本关注的也是宝 黛爱情悲剧这一“对西方读者具有特殊魅力”的主题,因此同样删除了大量与之 无关的内容和情节。此后,译者又对译本作了增订,改为六十回,分成两个部分, 前五十三回译自原著的前八十回,第二部分七回译自后四十回续书。该译本于 1 9 5 8 年由美国吐温公司出版,有英国著名书评家马克万多伦( m a r kv a n d o r e n ) 所写的序言。在全译本出现以前,这个译本在西方读者中是颇受推崇的, 它为红楼梦在英语国家的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然深受读者的好评。 和王际真的增订本几乎同时,美国弗罗伦斯麦克休和伊莎贝尔麦克休姐 妹( f 1 0 r e n c em c h u g h i s a b e lm c h u g h ) 的红楼梦节译本也于1 9 5 8 年由伦 敦劳特莱基一基根保罗公司出版。这个译本是根据德国著名汉学家弗兰茨库 恩( f r a n zk u h n ) 1 9 3 2 年的德译本转译而来。库恩的德译本对红楼梦的翻 译影响极大,许多欧洲语言的译本都是通过这个译本转译的。麦克休姐妹还摘译 了该译本的后记作为自己英译本的序言。 1 9 7 3 至1 9 8 6 年间,英国企鹅出版社陆续出版了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戴 维霍克思( d a v i dh a w k e s ,1 9 2 3 一) 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 j o h nm i n f o r d , 1 9 4 6 一) 的一百二十回全译本石头的故事。对于该译本及其译者的情况,我 们将留待下一节作具体介绍。 除霍克思的英文全译本之外,前文提到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红楼 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译本。这个译本由北京外文出版社于1 9 7 8 至1 9 8 0 年间出版。所以应该算是世界上最早出齐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该译本共分 三卷,每卷四十回。前八十回以有正书局戚蓼生序本为底本,后四十回依据的则 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9 年版红楼梦。在翻译的过程中,杨宪益、戴乃迭夫 妇主要采取了直译的方法,译文较为准确、流畅,是一个优秀的译本。 以上谈到的均是已经出版的红楼梦英译本,此外还有极少数因为某种原 因未得以出版的译本,这里提一下英国传教士邦索尔( r e v e r e n db r a m w e l ls e a t o n b o n s a l l ,1 8 8 6 1 9 6 8 ) 的译本。实际上,邦索尔是第一位将红楼梦一百二 十回译成英文的译者,他的译本大约完成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现收藏于香港 大学图书馆。 二、霍克思及其英译本 戴维霍克思生于1 9 2 3 年,二战期间曾在牛津基督教堂学院攻读拉丁文和 希腊文专业,后应战时之需改学日文,并出任英军日语教师,战后因对日语缺乏 兴趣,转而研究中国文学。1 9 4 5 至1 9 4 7 年间,霍克思进入牛津大学研读中文, 1 9 4 8 年毕业后,他作为英国派来中国留学的唯一学生,经由香港到北京大学中 文系攻读研究生,研究屈原,师从罗常培等人。1 9 5 1 年学成返回牛津,继续做 研究生,两年后毕业,出任中文讲师。1 9 6 0 至1 9 7 1 年间担任牛津大学中国文学 讲座教授。1 9 7 3 至1 9 8 3 年间成为牛津大学灵圣学院( a l ls o u l sc o l l e g e ) 研 究员,目前仍为此学院的荣誉研究员。 霍克思汉语功底深厚,尤其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既是一位 颇有素养的汉学家,亦是一位治学严谨的翻译家。他翻译过楚辞:南方之歌一 一中国古代诗歌选和杜诗初阶,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了潜心翻译红 楼梦,他甚至辞去了牛津大学讲座教授一职,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他把红楼 梦的翻译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来看。当译本刚被企鹅出版社推出时,即获得了 广泛的好评,以后多次再版,备受海外读者欢迎。除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外,在牛 津大学任职期间,霍克思还主编过牛津东亚文学丛书,出版了战国策、陶 潜诗集、李贺诗集、刘志远诸宫调、中国汉魏晋南北朝诗集等多 种译著。 从1 9 7 3 年起,英国企鹅出版社开始陆续出版霍克思的红楼梦英文全译 本,译书名为劢p & d 砂0 | ,砌p & d 刀口,即石头记。全书共分五卷:第一 卷包括前2 6 回,标题是劢e 咖仍声( 黄金时代) ,1 9 7 3 年出版;第 二卷从第2 7 回至第5 3 回,题为劢p 锄6 划口孵r 口如( 海棠诗社) ,1 9 7 7 年出版;第三卷从第5 4 回至第8 0 回,叫做劢p 彪加如g 场f c p ( 预兆) ,1 9 8 0 年出版;第四卷从第8 1 回至第9 8 回,题为劢p 仍6 芒d ,殆a 阳( 泪债) ,1 9 8 2 年出版;第五卷包括最后2 2 回,标题是劢e 加a 船r 肠七e s ( 如梦初醒) , 1 9 8 6 年出版。其中前三卷的译者是霍克思本人,后两卷则由其女婿明福德在他 的指导下完成翻译。至于霍克思为什么不亲自译完一百二十回,而将翻译续书的 工作交于他人完成,日本学者伊藤漱平认为:“这是为把原作者在文体上的差异 明显地表现出来的处理方法。它让人想起在日本翻译出版来往书信集两地书 时,分别由竹内好翻译鲁迅,松枝茂夫翻译许广平的先例。他的意思是,由于原 著实际上是由两位作者共同完成的,因此前后两部分在文体上不免有较大差异, 为了使这种差异也能够在译书中得以体现,霍克思决定将翻译工作分成两部分, 自己翻译曹雪芹原著的前八十回,而让女婿继续译完后四十回续书部分。这样的 解释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伊藤漱平对于自己的这种推测也不能肯定:“这也 许是因为霍克思教授没有继续翻译补作部分的愿望。圆霍译本每卷之前都有译者 伊藤漱平,“二十一世纪红学展望一个外国学者论述红楼梦的翻译问题”,红楼 梦学刊1 9 9 7 年增刊,第2 卜2 2 页。 同上,第2 2 页。 l l 自己所作的序言。 霍译本不仅基本忠实于原著,很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貌,而且语言精确,文 字优美,译文本身亦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同时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对原著的 文字和版本都做了严密的考证,因此译文的根据确凿,错误较少。泰晤士报文 学增刊曾发表评论说,该译本在规模上和质量上均足以同韦利翻译的源氏物 语相媲美。泰晤士报教育增刊也认为霍译本是当代最佳英文译作之一。霍 克思挚爱红楼梦,在译本第一卷序言的最后,他这样写道:“正如我已经指 出的,虽然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却是由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其一生的心 血浇灌而成的( 数易其稿而成) 如果我能将这部中国小说所赋予我的快乐稍 稍传达一点给读者,那我也算是不虚此生了。霍译本堪称红楼梦英译本 中水平最高的一部,其影响力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译本,在红楼梦翻译史上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 a v i dh a w k e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v 0 1 1 ,7 为p 。5 f 。9 旦yd ,芒办es f d ,7 bl o n d o n :p e n g u i nb o o k s , 1 9 7 3 ,p 4 6 第一章译本对原著的再创造 第一节底本的选择 在中外历史上,一部作品因为某种原因而存在着两种以上版本的情况并不罕 见。对于翻译这些作品的译者而言,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底本的选择。从某种意 义上说,底本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译文的质量,此外,也只有在弄清了底 本的基础上,才能使针对译本的研究和评论有根有据。所以,在讨论霍译本对原 著的创新问题以前,我们首先要说明的,便是译者的底本选择问题。 红楼梦的版本,由于其成书过程与流传过程的复杂性,更是史无前例地 众多难辨。单就目前已知的版本而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系统:一是仅流传八 十回的抄本系统,基本上附有批书人脂砚斋等的评语,故又名“脂评本 系统; 一是一百二十回印刷本系统,经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而成,因此又被称作“程 高本”系统。同时“脂评本”系统下又有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等十余个版本, “程高本”系统又包括程甲本和程乙本两个版本。光是这些众多的版本,就已经 在译者面前摆下了一个巨大的难题。不过,早期的译者似乎并不在意红楼梦 的版本,一来当时许多抄本尚未被发现,或是尚未引起重视;二来翻译的目的也 决定了他们无须追究版本间的优劣。所以这些译者一般都会采用手头的或者比较 容易得到的本子。直到杨宪益和霍克思的译本相继出现,译者才把底本作为翻译 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来加以重视。杨译本的“出版说明 里提到:“我们的前 八十回译自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三年九月出版的影印本。该影印本的底本 是上海有正书局大约一九一一年根据乾隆年间戚蓼生保存的手抄本翻印而来的 石印本。后四十回的依据则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重印的以一七九二 年活字本为底本的一百二十回本。戚蓼生前八十回抄本是现存最早的本子之一。 对于抄写原作的人造成的某些细微错误或脱漏,我们也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其他版 本作了修正。”霍克思也在其译本的序言里声明:“这个译本虽然在前八十回中 偶尔会参照一种或几种抄本,但总体上却是依据高鹗一百二十回本来翻译的。” “在翻译这部小说时,我发现无法忠实于某一个版本。在第一回中,我主要依据 高鹗本,因为与其他版本相比,虽然它有着更少的趣味性,却有着更强的连贯性。 但在随后各回中,我却时常参照手抄本,而在极少数的地方,我甚至自己做了小 小的改动。 可见,同样是全译,杨、霍二人对于底本的选择却大不相同。杨 p u b lis h e r sn o t eo f 彳三- 咖1 9 ,五台d 肠,7 s j d i r 7 st r a n s l a t e db yy a n gh s i e n y ia n d g 1 a d y sy a n g ,p e k i n g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p r e s s ,1 9 7 8 ,p i x d a v i dh a w k e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v o l ,1 ,7 为p ,芒。空yd 厂五e 岁芒d 刀bl o n d o n :p e n g u i nb o o k s , 1 9 7 3 ,p 1 8 i b i d p 4 5 4 6 1 3 宪益参照的主要是脂评本系统中的戚序本,在翻译后四十回时则因为脂评本的缺 失而不得不改用程乙本:霍克思却基本以程乙本为底本,间或采用手抄本。 这里提到的霍克思使用的程乙本,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4 年出版的以程 乙本为底本的校注本,这个本子也是霍克思当时能见到的最流行的国家级出版社 出版的标准本。实际上,程乙本是红楼梦所有版本中被篡改的最多的,这一 点霍克思自己也很清楚,这从他为译本第一卷所作的序言就可看出。至于他为什 么还要选择这样一个本子作为底本,著名学者林以亮曾在( 红楼梦) 西游记 中提到:“他( 霍克思) 明知抄本较近原作,可是为了满足读者势不能只译未完 成的八十回,而不得不将一百二十回全部译出。确实,在所有的版本中,程乙 本无疑是最完整的一个,如果要译出一百二十回,同时又要尽量避免前八十回与 后四十回之间的矛盾( 高鹗在消除这些矛盾方面的确做了很大的努力) ,那么选 择程乙本当然是最简单的办法。也许正是出于这一点的考虑,霍克思放弃脂评本 而选择了程乙本。 但程乙本毕竟是一个经过较大改动的本子,很多地方与脂评本相比,无论是 在文字的运用上,还是在情节的叙述上,都会显得稍逊一筹。因此,当程乙本的 文字与脂评本之间出现较大差异时,霍克思往往会两相对照,如果脂评本确实要 胜过程乙本,那么他就会舍弃后者而选择前者。霍克思自己也说:“由于曹雪芹 未完成石头记,因此这部小说中包含了许多显然是无意为之的矛盾:比如, 第二回里的荣国公贾源,到了第五十三回就变成了贾法。仔细校勘现存的 文本便会发现,高鹗的修改多半是为了删除这类矛盾。不幸的是,他的修改有时 被误导了,从而常常使文本变得更糟。经验告诉我,最好将任何一个高鹗本 与手抄本的不一致之处看成一种信号,先找出促使他作修改的难点,确认以后, 再在必要的时候努力寻求自己的解决办法。橱下面让我们试举几个例子来作具体 的分析。 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段文字,程乙本与脂评本有较大出入,试看其 中的一节: 程乙本:( 凤姐) 登时放下脸来,叫:“带出去打他二十板子! ”众人见凤姐 动怒,不敢怠慢,拉出去照数打了,进来回复;凤姐又掷下宁府对牌:“说与来 升革他一个月的钱粮! ”吩咐:“散了罢。”众人方各自办事去了。那被打的也含 林以亮,( 红楼梦) 西游记,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 9 7 6 年,第2 5 页。 d a v i dh a w k e s ,p r e f a c et ov 0 1 2 ,7 扫p ,芒( y ( 矿芒居es 芒d 刀q l o n d o n :p e n g u i nb o o k s , 1 9 7 7 ,p 1 8 本节所举实例凡程乙本均引自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4 年版红楼梦,凡脂评本均引自 北京作家出版社2 0 0 6 年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 邓遂夫校订) ,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 9 8 2 年版红楼梦即是以庚辰本为底本的校注本。 1 4 羞引泣而去。 脂评本:( 风姐) 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 ”一面又掷 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 ”众人听说,又见凤姐眉立,知 是恼了,不敢怠慢,拖人的出去拖人,执牌传谕的忙去传谕。那人身不由己,已 拖出去挨了二十大板,还要进来口p 谢。凤姐道:。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 的,六十。有不怕挨打的,只管误。”说着,吩咐:“散了罢! ”窗外众人听说, 方各自执事去了。 较之程乙本,脂评本中凤姐的神态、语言都更加传神,对下人动作的描写也 更加具体生动。著名红学家吕启祥认为脂评本的这段文字“一方面将凤姐之威烘 托得更充分,一言既出,四下里皆呼应另一方面将被打之人委屈忍辱的情节 表现得更为深曲这一笔写得入木三分,刻画主奴关系颇具典型性,对于凤姐 的擅权结怨自食其果也是一个伏笔。” 正因为脂评本的文字要远远优于程乙本,所以霍克思根据脂评本翻译了这一 节: “t a k et h i st ol a is h e n g ,a n dt e l lh i mt os t o pam o n t h sp a yf r o m h e rw a g e s i fa n y o n eis1 a t et o m o r r o wt h e yw i1 1g e tf o r t ys t r o k e sa n dt h e d a ya f t e rt h a ti tw i l lb es i x t y s oi fy o ue n j o yb e i n gb e a t e ny o uh a v e o n l vt oc o m e1 a t ef o rr 0 1 1 c a l ld i s m i s s 在第二十五回中,马道婆和赵姨娘有一番暗中交易,程乙本和脂评本在这一 情节的描述上也有较大差异,我们仍以其中的一节为例: 程乙本:( 马道婆) 向赵姨娘要了张纸,拿剪子铰了两个纸人儿,问了他二 人的年庚,写在上面;又找了一张蓝纸,铰了五个青面鬼,叫他并在一处,拿针 钉了:“回去我再作法,自有效验的。” 脂评本:( 马道婆) 又向裤腰里掏了半晌,掏出十个纸铰的青面白发的鬼来, 并两个纸人递与赵姨娘。又悄悄的叫他道:“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铰 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个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作法,自有 效验。千万小心,不要害怕。” 同样是用来害人的道具,在程乙本中是马道婆临时做的,而在脂评本中却是 她事先就准备好的,可谓有备而来。两相对照,事件的性质就有了很大差别,脂 评本中马道婆用心之险恶更要远胜于程乙本,就连脂砚斋都感叹:“如此现成, 想贼婆所害之人,岂止宝玉、阿凤二人哉? 大家太君、夫人戒之慎之。 因此, 吕启祥,红楼梦开卷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第2 8 8 页。 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 9 9 6 年,第5 0 4 页。 1 5 较之程乙本,脂评本的这段文字不但更加突出了马道婆这个人物的卑劣性格,而 且也更好地影射出小说中绝大部分佛道之入的虚伪和阴险。 这节文字霍克思也据脂评本译为: “t h e n , a f t e rr u m m a g i n gf o rs o m et i m ei nt h ec a p a c i o u sw a i s t b a n d o fh e rt r o u s e r s ,s h ef i s h e do u tt w e l v el i t t l ep a p e rc u t o u tf i g u r e s t e n o ft h e md e m o n sw i t hg r e e nf a c e sa n dr e dh a i ra n dt w oo ft h e mp l a i nh u m a n f i g u r e s a n dh a n d e dt h e mt oa u n tz h a o d r o p p i n gh e rv o i c et oaw h is p e r , s h ei n s t r u c t e dh e rt ow r i t et h ee i g h ts y m b 0 1 so fh e rv i c t i m s n a tiv it y t w of o rt h ey e a r ,t w of o r t h em o n t h ,t w of o rt h ed a ya n dt w of o r t h eh o u r o ne a c ho ft h eh u m a nf ig u r e s , w r a pf iv eo ft h ed e m o n sr o u n de a c h o ft h e m ,a n ds l i pt h e ms o m e w h e r eu n d e rh e rv i c t i m s b e d s 第二节译本对原著的再创造 前文已经提到过,霍克思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还对译文作了一定的改动。 对于这些改动,霍克思坦言:“但是我对原作的背离不仅仅包括这些偶然的小小 的解释性文字。或许,我有必要向博学的读者解释一下,这个译本实际上是我自 己的一个新版本。我认为对于一个当代翻译工作者而言,根据任何现存版本进行 完全不偏离原作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一点我将会努力阐明其中的原因。 也就是说,在霍克思看来,任何人如果想要翻译红楼梦,都必须或多或少 地在原著的基础上作一些改动,这些改动反映到译本中,恰好表现为译本对原著 进行的一种再创造。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们就来专门讨论一下霍译本对原著进 行的再创造。基于这种再创造的原因和目的,笔者打算将本节分为两个部分。即 修正原著的疏漏以及消除文化的差异。 一、修正原著的疏漏。 红楼梦可谓是一部鸿篇巨制,其中难免会有疏漏,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些疏漏有的是作者无意为之,有的则是作者为了隐瞒一些历史真相而故意造成 以干扰读者视线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很难判断这些疏漏究竟属于哪一类 了。有的疏漏前后跨度较大,错综复杂,比如说小说中很多人物的年龄,一会儿 大一会儿小,虚实不定,让人难以捉摸,像这样的疏漏就属于不可更改的范畴, 如果改动一处,势必会引起前后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有时甚至会造成更大的矛 盾,从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正因为如此,霍克思对于这样的疏漏未作改动,基 d a vidh a w k e s ,p r e f a c et ov o1 2 ,7 乃ps 芒d 上yd ,芒 e ,芒d 刀bl o n d o n :p e n g uinb o o k s , 1 9 7 7 ,p 1 8 1 6 本按照原著处理。不过另有一些不太复杂但又较为明显的疏漏,霍克思还是依照 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修正。这些经过修正的疏漏,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即时间上的疏漏,地点上的疏漏和细节上的疏漏。 1 时间上的疏漏。红楼梦所记之事的前后跨度大约为十九年,在这样 长的时间内发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不可胜数的事情,遗憾的是,由于一些我们不 能确知的原因(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些原因既包括作者有意造成的,也包括 无意造成的) ,曹雪芹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常常颠倒时序,从而将时间问题变得 十分混乱,这无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我们且举几个例子看看霍克思是如 何修正这种时间上的疏漏的。 例1 关于林如海的去世,第十二回的最后交待:“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因为身 染重疾,写书来特接林黛玉回去。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林如海生病的时间是 “冬底,那么他去世应当至早在冬底或者更晚的时候。谁知到了第十四回,随行 的昭儿却回来说:“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 老爷的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回来。二爷打发奴才来报个信儿请安,讨老太太的 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衣裳带几件去。 很明显,九月三日并不是 “冬底 ,也就是说,林如海早在生病以前就已经去世了,这岂不是很荒诞? 此 外,如果黛玉和贾琏一行确实是在“冬底 启程的话,那又为何没有准备冬衣, 还要特地派人回来取? 这里的矛盾可见一斑了。红楼梦1 9 8 2 年版的校记中也 注明:“这个日期( 指第十四回中的日期,笔者注) 有讹误。林如海病重、黛玉 回南,时在冬底。这也是秦可卿病的这年冬底。秦氏死于次年春。第十三至 第十五回写秦氏丧礼,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贾琏携黛玉回京,以及 凤姐为贾琏接风,恰值秦氏丧期刚过,时间当然也是这年的春天或暮春。这里说: 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时间显然不合。至于大约赶年底回来, 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矛盾也是明显的。因无别本可据,现仍从原本。 我们再来看一下霍克思是如何处理这里的时间问题的: “t h em a s t e rs e n tm e m a a m f rl i nd i e do nt h et h i r da tt e ni nt h e m o r n i n g a n dt h em a s t e ra n dm i s sl i na r et a k i n gh i mt os o o c h o wt ob eb u r i e d t h e ye x p e c tt ob eh o m eb yt h ee n do fs p r i n g t h em a s t e rt o l dm et ob r i n g b a c kt h en e w sa n dt og i v ee v e r y o n eh i sr e g a r d s ,a n dh es a i d1w a st oa s k 后文所举实例如未作特别说明,均引自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4 年版红楼梦。 曹雪芹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第1 9 8 页校记 四 。 1 7 h e r0 l dl a d y s h i pf o ri n s t r u c t i o n s h ea l s ot o l dm et os e ei fy o uw e r e g e t t i n go na 1 1r i g h t ,m a a m :a n dh es a i dw o u l dit a k es o m ef u r l i n e dg o w n s b a c kw i t hm ef o rw i n t e rw e a r ” 这里,译者把表示月份的“九月 抹去了,只点明林如海死于几时,未说明 是在几月,从而从大范围上模糊了时间,同时把“年底”改为“春末”,延迟了 贾琏黛玉回家的时间。这样的处理方式就很好,不但解决了时间上的矛盾问题, 而且基本符合前文提到的校记中的意见。 例2 小说的第十八回描写的是元妃省亲一事,归省的日期文中交待得非常清楚一 一“十五日,也就是元宵佳节。然而自第十九回至第二十二回,时间却变得异 常混乱了。原则上,这几回中的事件应当都发生在元宵节以后,然而事实果真如 此吗?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几回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首先是袭人被接回家吃 年茶,宝玉偷偷来至她家解闷儿;接着是宝玉给黛玉讲耗子精的故事;然后是湘 云来到贾府,宝黛钗湘四人打嘴仗:再然后是大姐儿出天花,凤姐贾琏分房而居; 最后是合家为宝钗过生日,宝玉与众姊妹闹别扭,元妃命大家制灯谜。霍克思在 英译笔记中将隐藏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时间问题一一列举了出来: “十九到二十二回事件问题变得无法解决了 ( 1 ) 十八回贵妃省亲在正月十五 ( 2 ) 十九回熙凤将园中一应陈设动用之物收拾了两三天才完 ( 3 ) 二十一回大姐儿出天花,我们被告知这病要十二日方完。十二日后贾 琏与风姐重会,商议如何给宝钗过正月二十一的生日 ( 4 ) 生日和吵架过后,元春送出灯谜来,此回以贾母明日还是节昵, 明日晚上再玩吧结尾,也就是说,我们又重新回到正月十五了! 如果把上述问题再归纳一下,我们会发现真正的矛盾其实有两个,第一个是 “元宵节 的矛盾,第二个是“宝钗生日”的矛盾。对于第一个矛盾,应该说处 理起来并不困难。因为元妃省亲以后,元宵节就已经结束了,因此凡是后文提到 的有关“元宵节 的字眼,只需将其删去就行了,这样前后的时间就统一了。我 们来看一下霍克思的译文: 第二十二回,“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 霍译:j i az h e no b s e r v e dt h eo l d1 a d y se x c i t e m e n tw h e nh eg o tb a c k f r o me o u r ta n dc a m ea l o n gh i m s e l fi nt h ee v e n i n gt oj o i ni nt 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