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的撰写目的旨在通过具体考察张说的文学活动、实际创作及其背景 来透视他与盛唐文学的关系并希图以此对盛唐艾学风貌的形成过程有所揭示。 本文主要论述张说与盛唐文学关系的三个方面:一,张说对盛唐诗坛高潮 到来的影响:二,张说对盛唐诗歌范式的确立;三,张说对盛唐文学的体现。 整体上看前两个方面主要是论述张说的文学活动、诗歌创作对盛唐诗歌的奠 基性意义,后一个方面则是论述张说的文章对盛唐风范、气象的直接体现。 张说对盛唐诗歌的奠基性意义首先体现在他对盛唐诗坛的影响。开元初期, 由于宫廷政变的影响和玄宗对诗文词赋的行政打击诗坛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张说通过对玄宗政治观念、个人兴趣的改变,首先使宫廷诗坛得以复苏,继而 以此为契机,使整个诗坛得阻复苏,从而直接引发了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盛 唐诗歌高潮的到来对于盛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来说具有前提性意义,从这里可 以看出张说对盛唐诗歌的奠基性意义。 张说对盛唐诗歌的奠基性意义还体现在他为即将到来的盛唐诗歌确定了方 向性的范式,壹接弓i 导了盛唐诗歌风貌的形成。l 张说亲手将王湾的诗句题至4 政 事堂上,“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实际上是为即蒋到来的盛唐诗歌作出了一个 方向性的范式。这一范式指引着诗歌创作将风貌的壮大与意境的深远结合起来, 向着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的方向发展,而这正是盛唐诗 歌的重要特点。张说能够提出这样一个创作范式,既是对自己诗歌创作追求的 张说不仅仅对盛唐诗歌盛况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意义,而且还直接用自己 的文章创作体现了盛唐文学的伟大气象与壮美风范。f 张说以“大手笔”闻名,“大 手笔”之称,主要是指他的颂、碑两类文章以及他茬这两类文章方面所取得的 卓越成就。“大手笔”的用途主要在于润色王道、缘饰盛时,具体表现为以雄健 的笔力展示开元王朝的盛世局面,而且用儒家教义、祥瑞、阴阳五行学说为这 种盛世局面指示意义、作出期许。由于“大手笔”的目的在于表现时代的雄健 精神与伟大气魄,其风格也就相应地呈现出用思精密,气势宏博的特点。这一 特点的形成与张说的文章创作从碑文、墓志开始以及时代对这种文体的需求有 根大的关系。张谎通过对空泛、含混内容的层层落实、条分削析以及去除丽藻、 典故、化用骈体的同义对偶为复义排比,并将这种排比的运用从对句扩展到段 落来展示出磅礴的气势,从而体现出雄伟、开拓的盛唐风范、气象。y 关键词: 张说开元诗坛盛唐诗歌高潮范式大手笔 一 是 2 a b s t r a e t z h a n g y u e ( 张说) ,w h ow a s n o to n l yaf a m o u sp r i m em i n i s t e r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b u ta l s oag r e a tl e a d e ro fp o e t si nt h eb e g i r m i n go f k a i y u a np e r i o d ( 开元) ,w a sa d e c i s i v ef a c t o rt ot h ei m p e n d i n g h e y d a yo fs h e n gt a n g sl i t e r a t u r e ( 盛唐文学) w i t ht h es i m u l t a n e o u sd e a t ho f m a n y o l d e rp o e t sw h i c hh a db e e ni n v o l v e di n p a l a c ec o u pa n dt h ei m m a t u r eo f t h e y o u n g e rg e n e r a t i o n ,t h e r ew a s a b i g b r e a ki nt h e m e t a b o l i s mo f p o e t si nt h eb e g i r m i n go f k a i y u a np e r i o d t ob em o r e u n f o r t u n a t e l y t a n gx u a n z o n g ( 唐玄宗) , w h ow a st h el o r do fk a i y u a n a n d1 i a n b a op e r o i d s ( 开元、天 宝) ,h a dag r e a te s t e e mf o r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p o l i t i e sa n de c o n o m y h ea l w a y sg i v e d s o m ep u n i s h m e n t st ot h ep o e l $ b e c a u s eh ed i 血tt l l i 丑kc o n f u e i a n i s ma n dl i t e r a t u r ei s p r a c t i c a lt oh i sr e g i m e a i lo f t h e s e m a d et h ec i r c l e so f p o e t sc o m ei n t ot h ew i n t e r i tw a sz h a n g y u et h a tc h a n g e dt h i sc o n d i t i o n w 曲t h e e s p e e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 f a m i l ya n di d e ao fp o l i t i e s ,z h a n g y u ew a s i i ta c c e p t e db yt a n gx u a n z o n gi nt h e b e g i n n i n g b u t h e e l a a n g e d t h ev i e wa n da t t i t u d eo ft a n g 艏戌嘲t ot h e c o n f u e i a n i s m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p r o m o t e da n ds u p p o r tt h eb a c k w a r do f d o e 协s u c c e s s f u l l y , w h i c hm a d et h ec i r c l e so f p o e t sc o m ei n t ot h es p r i n g a g a i n z h a n g y u e n o to n l ym a d et h ec i r c l eo f p o e t sc o m ei n t ot h es p r i n ga g a i n ,b u ta l s o d i dh em a k eam o d ec o p yf o rt h ei m p e n d i n gp o e mo f s h e n gt a n g ( 盛唐诗歌1 h e w l o l et h ev e r 3 eo fw a n g w a n ( t 淫4 ) t ot h ew a l lo fh i s0 伍c e w h i c hs p u r r e d 也e y o u n g e rp o e t s t ol e , o s l lf r o mi ta n d h e l p e c tt h e mp u r s u ea n _ i d e as t y l ew i t l aat r e m e n d o u s m o i l l e :r l t u mi nw h i c ht h ef e e l i n ga n ds e t t i n go ft h ep o e ma h a p p i l yb l e n d e da :tt h e $ f l m et i m e 7 _ , h a n g y u ec o u l db r i n gf o r w a r dt h i sm o d ec o p yb e c a u s eh eh i m s e i fh a d p u r s u e d 强i d e as t y l ew h i e h i sn o t o n l ys u g g e s t i v eb u ta l s o 彻lo f p o w e r a n d g r a n d e u r i nt h ef e e l i n g w h e nh ew a si ne x i l e h eb e c a m es e a a s i t i v et ot h es y n c h r o n o u s m e t a b o l i s mo f d a y sa n dy e a 船i nt h en e w y e a r se v e h ew a n t e dt oe x p r e s st h i sf e d e l a b o r a t e l y i tw a s t h ev e r o f w a n g w a n t h a ta e h i e y e dh i sa i m i tw 硒z h a n g y u e s l i t e r a r yt a l e n ti nd o c u m e n t s t h a te m b o d i e dt h er e s p l e n d e n c eo f s h e n gt a n g sl i t e r a t u r e h ew r o t e t h ed o c u m e n t se l e g a n t l yt o9 1 0 5 5o v e rt h e 跚c c 髓s c u l t u r ea n de d u c a t i o no fh i st i m e sw i t hat r e m e n d o u sm o m e n t u m h i sd o c u m e n t sw e r e s oe x c e l l e n tt h a th ew a sc a l l e dm a s t e ri nd o c u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 z h a n 9 3 c u e c i r c l e so f k a i y u a np e r i o dm a s t e ri nd o c u m e n t h e y d a yo fs l a e n g1 f a n g sl i t e r a t u r e m o d e c o p y 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 引言 张说是开元名相文坛领袖,对盛唐的文学乃至整个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而 深远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有关张说的研究却还很不够。 学界对张说的注意大约是近二十余年的事情。在这二十余年里,对张说的研 究大致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张说提拔后进文士这一行为对盛唐文坛的重要 意义;二是结合张说的文学思想,强调张说将王湾的诗句题到政事堂上这一事件 对盛唐诗歌风貌的预示、引导作用。这两点无疑代表了张说对盛唐诗歌奠基性意 义的主要方面。但是,学界对这两方面的探讨还显锝极为平面,很少有深入的考 察。以第一个方面为例,这二十余年的探讨几乎都停留张说提拔后进文士这一层 面,至于张说是在什么情况下提拔这些后进文士、他对后进文士的提拔为什么会 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一直没有人作深入的探讨。就第二个方面来说,到目前为止, 最为深入的考察也不过是将张说的文学思想与题写王湾诗句这一行为结合起来 进行论述,两者之间究竟有如何的关联以及张说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文学思想、 审美追求都还是研究的空白所在。至于张说赖以成名的“大手笔”,长期以来更 是无人论及。 但对张说的研究正是掌握初、盛唐诗歌转折的关键。这是因为,张说一生主 要的文学活动,正好与初唐诗歌的由盛到衰、盛唐诗歌的由衰到盛互相始终。大 约从中宗景龙年间开始,张说已经成为诗坛的重要人物,睿宗景云年间已经成为 朝野公认的文坛领袖;开元九年之后,饱成为一代名相,更是被玄宗和众学士推 为一代文宗,一直到开元十八年去世为止。而正是在这段时间之内,初、盛唐诗 歌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大约从开元元年左右开始,原本极盛的初唐诗坛陷入了沉 寂;而到了开元十五年左右,盛唐诗歌的第一次高潮已经到来。就情理上说,置 身于这段时间之内且身为文坛领袖的张说对此不可能不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要 了解盛唐诗歌形成的真实过程,对张说的考察是重点,而将张说的文学活动与他 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考察则更是关键所在。 顺着这一思路进行深入,就会发现很多直到目前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的问 题。比如说,为什么在开元元年左右的时候,延续了将近百年的初唐宫廷诗坛会 一下子变得如此沉寂? 从开元元年到开元十五年,诗坛究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复 兴之路? 初唐诗歌是否确如学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作出 了充分的、完美的准备,而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真的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张 说将王湾的诗句题到政事堂上的行为到底反映出怎样的审美倾向? 这一审美倾 向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是否与他本人的创作追求有关系? 是否与时代整体的诗 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 歌追求有关系? 如果有,分别是怎样的关系? 是陈子昂等激进革新主张的反映呢 还是对宫廷诗歌审美追求的发展? 抑或是对二者的整合? 如果是对二者的整合, 那么长期以来我们所认同的唐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是不是有加以重新审视的必 要? 此外,张说的“大手笔”究竟指什么? 它与当时的时代具有怎样的关系? 它 到底具有怎样的风貌? 这些风貌就是怎样形成的?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 系到能否全面、真实地认识张说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地位,而且关系到怎样认识 盛唐文学的形成过程这一问题,因而不仅是极为必要的,而且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的探讨旨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来透视盛唐文学的形成过程。大体上 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张说与盛唐诗坛高潮的到来、张说与盛唐诗歌范式的确 立、“大手笔”与盛唐文章的繁盛。本文认为,对这三个方面的深入探讨有助于 全面了解盛唐文学形成的真实过程。 2 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 第一章:张说与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 本章首先考察张说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中的历史意义。要考察张说在盛唐诗 歌高潮到来过程中的历史意义,无疑要建立在对其个体活动进行描述的基础之 上。但仅仅着眼于此则远远不够。个体活动对于时代的意义更多地体现于两者的 互动关系之中,只有将个体置身于特定的、流动的历史环节,具体地考察他所面 对的时代召唤以及他在这一召唤面前采取的行为,才能完整地凸现出其个体活动 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有鉴于此,本章分两节讨论张说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意义:首 先描述开元初期诗坛的时代背景,指出开元初期不仅出现了宫廷诗坛的断裂,而 且出现了诗坛的整体断裂。由于玄宗的着意压制,这种断裂的重新接续面临着极 为强大的阻力;其次描述张说在这一时代背景面前所采取的具体行为,指出他主 要是通过自己独特的努力获得了玄宗的信任,改变了玄宗对待诗歌的看法,并利 用自己独特的政治地位提拔、聚拢了大批后进文士,在宫中形成了诗歌创作的风 气,从而在复兴了宫廷诗坛的同时直接引发了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 第一节:开元初期诗坛的整体断裂及其原因 一、开元伊始宫廷诗坛的断层 任何时代的诗坛都存在着一定的新陈代谢,这对于诗坛的持续发展来说不仅 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须的。但开元伊始时京城诗坛的过渡却远远超出了新陈代谢 的正常限度。这一过渡的特点是,已经形成固定群体的前辈诗人在开元伊始集体 凋零,而新兴诗人尚未成长起来,两代诗人之间几乎没有形成任何有效的交流, 京城诗坛在开元二年左右出现了一个陡峭的断层。与这一断层相应的是,京城诗 坛本身出现了由盛到衰的剧烈转变。 在整个初唐,由于历代君主对文学的高度热情,大量优秀诗人被集中到宫廷 之中,宫廷一度成为诗坛的中心所在。诗坛在富廷的支持下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 的发展势头,并于中宗景龙年间达到颠峰状态。中宗对宴游、文学的爱好超过了 初唐以往的任何一位君主。在他的倡导下,当时几乎所有的成名、成熟诗人都被 集中到宫廷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庞大然而封闭的宫廷诗人群体。新唐书李 适传记载: 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 初,中宗景龙二年,始于修丈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 员,象四时、八节、十二月于是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为大学士, ( 李) 适、刘宪、崔滠、郑情,卢藏用、李义、岑羲、刘子玄为学士,薛稷、 马怀素、宋之问、武平一,杜审言、沈俭期、阎朝隐为直学士,又召徐坚、 韦元旦、徐彦伯刘允济等满员。其后被选者不一。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 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柳圈辟疠;夏宴蒲萄园,赐 殊撄;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上骊山,赐浴 汤池,给香粉兰泽,从行给翔麟马,品官黄衣各一。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 皆属和。当时人所歆慕,然皆狎猥佻佞,忘君臣礼法,惟以文华取幸。若韦 元旦,刘允济、沈俭期、宋之问、阎朝隐等无它称,附篇左云。 在上述二十三人之外,修文馆学士的名单上还要增添一些当时赫赫有名的文士: 苏颈,崔日用、褚无量、李翅秀、张说以及上官婉儿。9 这些文士成为了景龙年 问宫廷诗坛的主要支撑力量。据贾晋华女士考证,在以上名单之外,还有三十五 名君臣于景龙二年至景龙四年问参与了宫廷诗歌酬唱,并留下了作品,其中包括 中宗、韦后、长宁公主、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皇室成员。但这三十五名君臣中, 除中宗作诗达到六首、个别人士如萧至忠达到两首外,其余均只有一首的记录, 且其参与宴游次数与作诗记录基本楣符。因而,在这两年之间所举行的七十余次 宴游、酬唱活动以及所留下的三百六十六首诗、五首词、四首序、一首赋、四个 断句中, 修文馆学士是主要的参与者、创作者。由此可见,新唐书所谓“凡 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基本上符合事实,修文馆学士是这一庞大然 而固定、封闭的宫廷诗人群体中的主要力量。如前所述,在整个初唐,诗坛的重 心一直都在宫廷,因而修文馆学士集团可以说是整个景龙诗坛的主要力量。张说 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一文中说当时修文馆“搜英猎俊,野无遗才”,以致 “右职以精学为先,大臣以无文为耻”,。此语虽然可能有点夸张,但却很能反 映当时诗人普遍集中于宫廷诗坛的状况。 这个集中于宫廷的诗人群体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其中的很多人“无它 称”、“惟以文华取幸”,他们的存在完全取决于君主的娱乐需求。所以虽然他们 的大量集中在短时间内促成了景龙宫廷诗坛的繁盛,但同时也为诗坛的集体凋零 埋下了伏笔:一旦政治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则很少有诗人能够全身而退。 。耿阳修,来祁( 新唐书第2 0 2 卷第5 7 4 a 页,北京,中华书局,t 9 7 5 。以下所引该著一如无特别说 明,皆为此版 * 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4 4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以下所引谖著r 如无特 别说圳,皆为此版 。贾晋o # 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 ,4 9 页。 * 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张燕公集,第1 2 卷,第1 3 】页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 商务印书馆, z 9 3 6 以下所引该著如无特别说明,皆为此版。 4 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 丌元王朝的建立使这种潜在的危险成为现实。由于景龙诗人们大部分都没有 什么政治才能,因而往往在政治上依附强势权贵。开元王朝建立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先后推倒了两个强势权力集团:韦后和太平公主。而这正是景龙文士依附的 主要对象。因此,在开元王朝赖以建立的宫廷政变中,景龙诗人的集体凋零成为 了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以参与过景龙诗坛唱和的六十四名君臣雨论,除去皇室 成员外只有杜审言和刘永济在中宗朝去世:前者病逝于景龙二年,后者于景龙 三年左右因饮酒乐极去世。其余大部分文士的去世都集中于景龙四年到开元二 年之间,尤以先天元年、先天二年( 开元元年) 、开元二年这连续的三年为甚, 主要是直接或间接地受累于党附韦后或太平公主。景龙四年李隆基诛杀韦后的宫 廷政变是诗坛的第一次震动。在这一次政变中,上官婉几和宗楚客等部分文士成 为池鱼,但景龙诗人的整体力量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睿宗景云年问,天台道士 司马承祯还乡时,以李适、沈俭期、徐彦伯等人为首举行的送行诗会共有三百余 人参与唱和。这足以证明景龙诗人群体在景云年间仍然声势不减。景龙诗人群 体主要是在先天元年到开元二年之间集中凋零。这三年的时间勾去了景龙诗坛上 绝大多数赫赫的名字:刘宪、岑羲、宋之问、阎朝隐、李追秀、萧至忠、窦从一、 崔浞、卢藏用、薛稷、沈俭期、李峤、徐彦伯等等。这些人或是直接死于政变 之中,或是在被贬的途中去世,大部分都与受政变的打击有关。在凋零之外,幸 存的诗人中还有武平一、陆景初、赵延昭、张说四入先后于此期被贬谪外地,远 离了京城诗坛,其中只有张说不是受累于宫廷政变。这样到开元二年之后,景 龙诗坛的参与者实际上只剩下了九人留在京城,他们分掰是李父( 6 5 7 - - 7 1 6 ) 、 解琬( ? 一7 1 8 年) 、马怀素( 6 5 8 - - 7 1 8 ) 、褚无量( 6 4 6 - - 7 2 0 ) 、刘知几( 6 6 1 7 2 1 ) 、崔日用( 6 7 3 7 2 2 ) 、苏颧( 6 7 0 - - 7 2 7 ) 、徐坚( ? 一7 2 9 ) 、辛替否 9 - - 7 4 2 年左右) 。九人中,辛替否、解琬在景龙年问的唱和中只有一次参与记录, 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在诗坛上都无足轻重;刘知凡擅长的是史学;马怀素、楮无 量以儒学立身,徐坚以博学闻名,三人一生的主要功绩都在于整理文献;苏颧、 崔日用虽然参与了景龙诗坛的多次酬唱但苏颞拿手的是文章,崔日用一生主要 在于投机政治固,两人本身并不以诗歌见长。只有李义在当时颇有诗名,然而他 又很快于开元四年去世。 此外,解琬、崔日用于开元五年分别被出为同州刺史、 o 参见博璇琮、陶敬著唐五代文学稿年史( 初盛唐卷) 第4 4 0 页,4 6 0 页,沈阳,辽海出版杜,1 9 9 8 鞋下所号l 该著,如无特渤说明,皆为此版 。刘胸( 1 l j 唐书) 第1 4 0 卷中“李适传”,第5 0 2 7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以下所引该著,蜘无特 别说明皆为此版。 。参见傅鞋琮、陶敏唐五代文学犏年史,。4 8 6 - - 5 1 4 页:贾晋华 唐代诗人总集与诗人群珂i 究,第“页 各 后所附之生率年。 ”根据贾晋毕唐代诗人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第4 9 5 9 页所附的列袁统计。 o 旧唐书,第9 9 卷,第3 0 8 9 页“崔日用传”:“日用才辩过人,见事敏速,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 取富贵。疑先天已后复求入相竟亦不遂。常谓 目:吾一生行事皆临时铺变一不必重专守始谋。每 一念之水觉芒刺在于背也。一他并不以文辞见长。 。博璇琮、陶敏唐五代文学编年史( 初盛唐卷) 第5 甜一- - 5 2 5 贞。 5 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 常州刺史“。质而言之,最晚到开元五年,京城景龙诗人群体只剩下来六人,而 它中坚力量的凋落,实际上早在开元二年已经集体完成。 然而直到此时为止,开元诗坛的新进力量还没有成长起来。在开元诗坛较早 的一批诗人中,张九龄早在中宗神龙三年就已经中材堪经邦科登第,在睿宗太极 元年他再次应试道侔伊吕科登第,并且在景龙二年到先天二年之间写下了一定数 量的诗歌。但可能正是因为景龙年间诗坛的相对固定、封闭性,张九龄一直都还 没有进入京城诗坛主流。直到开元二年为止,他的诗歌创作基本上都属私人性质, 在诗坛上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分别于先天二年、开元二年左右登第的张子容、 王湾、王翰、孙邀等人此时刚刚起步,。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在京城诗坛站稳脚 跟,而且王湾、孙逖等人旋即开始了各自的南方之行。因此,这些零星的新进 诗人直到此时还没有成长起来,更没有被有效地补充进京城宫廷诗坛。京城诗坛 在这一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迹象。 这是宫廷诗人群体延续性的一次断裂。它意味着从太宗贞观朝就开始形成了 的、一直平稳发展的宫廷诗人群体因为政治的因素出现了断层。这个断层直接影 响到了宫廷诗歌的发展状况。从开元二年到开元五年,由于缺少足够的、有影响 力的诗人的支撑,宫廷诗坛出现了初唐以来前所未有的萧条景象。在这段时期, 宫廷诗坛的主要支撑者就是为数不多的前朝幸存诗人以及更为少量的新进文士。 以苏颞为代表的兹朝文士本身并非以诗歌见长,而张九龄等新人则刚刚登上诗 坛,诗歌才华还没有显露出来,他们都不足以支撑起一代诗坛。更重要的是,无 论是苏颈还是张九龄此时都没有表现出自觉地倡导诗歌风气的意识,他们虽然倡 导、参与一些诗歌唱和活动,但这些活动的规模都不足以形成一时之风气。以开 元三年十至十一月为例,苏颈在扈从风泉途中与崔泰之有诗唱和;至骊山汤泉, 又有诗呈给李义、崔泰之以及马怀素;同是在这次旅行中,随行的卢怀慎在眺望 秦始皇陵时也作了一首诗这从张九龄的和作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可以看 出来。 三次诗歌唱和都发生在扈从玄宗前往汤泉度假的途中,正是群臣云集的 游乐之时,但三次诗歌唱和都没有更多人参与的记录,也没有彼此渗透的迹象, 显然属于零星、自发的私人间唱和,无论是倡导者还是参与者都没有自觉组织大 型诗歌唱和活动的意识。对于宫廷诗坛的繁盛来说,这样的唱和显然没有实质性 的意义。因而,开元初期景龙诗人群体的集体凋零实际上意味着宫廷诗坛的一次 陡峭断裂:前辈已经去了,新人还未成长。这一断裂直接造成了宫廷诗坛的萧条。 t 。见周祖蘸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唐五代卷) ,7 8 0 页、6 9 3 - 6 9 4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刘新翰张九赞年谱简编 曲江集,第6 6 6 页广东广东人民出版杜,1 9 8 6 。 4 参见博璇琮、陶敏唐五代文学编年史,4 9 4 - 4 9 5 页、5 0 7 页- 乇湾在蹙第后印开始江南之行约在先天元年到先天二年左右参见傅璇琼唐代诗人丛考,第5 0 一 5 i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孙遨约在开元二年登第后被授江阴尉开始旺南之行参见傅璇琮、陶敏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第5 0 7 页 。傅陵琮、陶敏唐五代文学编年史,5 1 9 - 5 2 0 页 6 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 宫廷诗人群体延续性的这次断裂造成的不仅仅是宫廷诗坛的断裂,它还意味 着京城诗坛的断裂。汉、唐之际的文学重心,大多集中于当时的著名诗人、诗人 群体,而这些诗人、诗人群体,除极为个剐的情况之外,大多集中于京城,更极 端点说大多集中于京城的皇室、富廷、官场。因此,宫廷诗坛在很多时候可以 直接等同于京城诗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景龙诗人群体的高度集中与集体 调零造成的不仅仅是宫廷诗坛的断层,而且是京城诗坛的断层。幸运的是,它并 没有造成整个诗坛的断层:因为在景龙诗人群体中,有少数重要诗人被贬外出; 此外,外任的新进诗人中也出现了个别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活跃的诗歌创作使 得诗坛的重心由宫廷、京城转向了地方,诗坛由地方接续了下来。 二、诗坛的曲折转向与整体断裂 上文提到,随着开元王朝的建立、巩固,景龙诗坛有武平一、陆景初、赵延 昭、张说四人被贬外出。除陆景初外,其余三人都是景龙诗坛的重要参与者。 此 外,在科举登第后,王湾、孙逖等新进文士随即开始了各自的江南之行。新旧两 代诗人的同时出京虽然消弱了京城的诗坛力量,但也正是他们的外出带动了开元 初期地方诗坛的短暂兴起。 以张说为中心的岳州诗人群体在此时的诗坛最为引人注目。开元三年四月, 张说继被贬相州后左转岳州刺史,从此在岳髑度过了三年的光阴。在岳州的三年 中,张说与赵冬曦、尹懋以及过往官员姚绍之、王琚、王熊等人诗酒唱和,形成 了一个以其本人为中心的地方诗人群体。这个诗人群体的规模并不可观,但由于 短期内群体间唱和活动极为频繁,岳州掀起了一股诗歌创作的高潮。这样,在开 元初期,岳州成为了诗坛的活跃之地。 此期地方诗坛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王湾、孙逖等开元新进诗人在江南暂 露头角。据傅璇琮先生的考证,王湾约在先天元年到先天二年之间登第,约从此 时起直到开元五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在江南漫游,并与前辈诗人武平一频频诗歌 唱答,。则他正是在这段时同内写下了后来被张说所称道的“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孙逖在开元二年应手笔俊拔、哲人奇士隐沦屠钓、贤良方正三科登第, 随即被授山阴尉。 在赴山阴尉途中以及到任后,孙遨开始了频繁的诗歌创作, 并与各地诗人进行了不少诗歌唱和。回他们的这些诗歌创作已经初步超出了私人 “在修且= 官学士的诗歌酮唱中,赵延昭、武平一、张说分别有1 8 、1 4 、1 2 次参与、作诗记录,其中张说扶 数略少但部集中于景龙三年十二月到景龙四年五月之间,因而也是景龙诗坛后期的重要力量之一。根据 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第4 9 5 9 页所跗表统计。 。傅璇琮t 唐代诗人丛考) ,s o 一5 1 页 ”傅璇踪、陶敏唐五代文学端年史,5 0 7 页。 。参见f 哼】旋琮、陶敏唐五代文学犏年史,5 1 0 、5 1 5 、5 1 7 、5 1 8 、5 3 6 页。 7 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 的范围,具有群体交往的性质,这无疑也促进了诗坛的活跃。 地方诗坛的这种活跃并非偶然现象。岳州诗人群体能够出现兴盛的局面与张 说的作用有很大关系。张说是这个诗人群体的中心,绝大多数诗歌创作、唱和都 是由他本人完成或倡导的。江南诗坛的度兴盛也得之于前辈诗人武平一与新迸 诗人王湾之间的交往。作为景龙诗坛的重要参与者,武平一对王湾极为赏识,这 无疑刺激了后者的诗歌创作热情。o 只有孙逖,作为一个新进诗人,他在上任途 中以及上任后所交往的诗人大多寂寂无名,在这些唱和活动中,似乎他就是诗歌 酬答的倡导者这显然是一个并不平凡的年青人。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不管怎样,这些诗歌唱和活动都有一个有力的倡导者,都有一定的群体倾向。这 显然是地方诗歌风气兴起的主要原因。 这些活跃于地方的诗人使得冷寂的开元初期诗坛透露出一些生机,诗坛昭示 出进一步兴盛的迹象。但到了开元五年左右,一度活跃的地方诗坛又开始陷入沉 寂,这与各自群体中的主要诗人人生际遇的改变有关。张说在经过自己的努力之 后于开元五年迁往荆州, 以他为中心而盛极一时的岳州诗人群体随之解体。张 说在到达荆州后很快就到并州担任军职,军务繁忙,他甚至很少有机会进行诗歌 创作,。更遑论形成一个新的诗人群体:孙逖本年被授秘书正字,从山阴尉调往 京师,其南方之行到此结束;至于王湾,他在本年被调往京城参加图书整理。 远离了激发他创作热情的南方山水,他和武平一之间的诗歌唱和也就因此告一段 落。两人在离开江南到达京师后,基本上都没有继续进行诗歌创作的迹象。地方 诗坛上既有的一点生机就此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更重要的是,这次图书整理征调 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王湾,而是把地方上几乎所有的优秀文士都调往了京师。 资治通鉴载: ( 开元五年十二月) 秘书监马怀素奏:“省中书散乱讹缺,请选学术之 士二十人整比校补。”从之于是拨访选书,选吏缮写,命聋子博士尹知章、 桑泉尉韦述等二十人同刊正,以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为之使,于乾元殿前缡校 群书。 。案:当时王湾是以后学晚辈的身份与武平一交往,武平一对他的诗歌剖作极为看重,这点对于王湾的诗 歌刨作热情撮有鼓励。王湾在晚春谐苏州敬赠武员外 中说“意深投辖盛才重接筵光a 陋学叨铅简, 弱龄许翰场”,就是对武平一的推许表示甚激。王湾的诗见t 全唐诗) 第1 1 5 卷,第1 1 7 2 页,北京t 中华 书局,2 0 0 0 。咀下所引全唐诗) 如无特别说明,旨为此版。 。参见陈祖言张说年谱,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以下张说诗文、事迹之系年,如无特 别说明,一律依据此谱。 。张说( 与褚先生书:“自授军镇,躬当夷狄,出入以驰宪为群,坐卧以戈剑为友。翰墨都废,典籍生尘 时凭梦魂一见宫两。”全唐文 第2 2 4 卷第2 2 6 4 页董诰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以下 所引t 拿唐文j ,皆为此版。 。参见傅璇琮、陶敏唐五代文学编年史,5 3 6 页。 。司马光犏撰、邬目义接点资治通鉴,第2 1i 卷第1 9 5 3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以下所 引该著,如无特别说明,旨为此版。 8 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 但实际上聚集起来的文士不止二十人。旧唐书韦述传记载是二十六人,新 唐书儒学中则列出了二十七人的名单: 乃诏国子博士尹知章、四门助教王直、直国子监赵玄默,陆浑丞昊 绰、桑泉尉韦述、扶风丞马利征、湖州司功参军刘彦直、临汝丞宋辞玉,恭 陵丞陆绍伯、新郑尉李子钊、杭州参军殷践猷、梓潼尉解崇质、四门直讲余 钦、进士王惬、刘仲丘、右威卫参军侯行果、邢州司户参军袁晖、海州录事 参军晁良、右率府胄曹参军毋煲、荥阳主簿王湾、太常寺太祝郑良金等分部 撰次,践猷从弟秘书丞承业、武陟尉徐楚璧是正文字。怀素奏秘书少监卢偏、 崔沔为修图书副使,秘书郎田可封、康子元为判官。 这二十七人只是征调中较早的一批,在此之后,还有好几次征调。唐会要记 载: 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以秘书监马怀素、右散骑常侍褚无量充 使。初,置院经始,皆无量处置。至八年正月,以散骑常侍元行冲充使,检 校院内修撰官。初,无量奏前闻喜县尉卢撰( 馔) 、前江阳县尉陆元泰、前 左监门胄曹参军王择从、武陟县尉徐楚璧分库检校。至六年已后,秘书丞殷 承业、右赞善大夫魏哲、通事舍人陆元悌、右内率府兵曾参军刘怀信、胡履 虚、恭陵令陆绍伯、扶风县丞马利贞,并别敕收入院。 这一次的征调是在开元六年,魏哲、陆元悌、刘怀信、胡履虚等人为新近增加者。 据上引唐会要可知元行冲在开元八年元月任丽正书院修书使,他在既有基础 上又将一批文士吸收到丽正书院: 行冲知丽正院,叉奏( 陆) 绍伯,( 马) 利征、( 刘) 彦直、( 殷) 践猷、 ( 侯) 行果、( 李) 子钊、( 王) 直、( 毋) 煲、( 韦) 述、( 王) 湾、( 赵) 玄 默、( 余) 饮、( 郑) 良金与朝邑丞冯朝隐、冠氏尉权寅献、秘书省校书郎孟 晓、扬州兵曹参军韩覃、王嗣琳,福昌令张悱、进士崔藏之入校丽正书由 是秘书省罢撰缉,而学士皆在丽正矣。 元行冲新吸收的文士中又包括了一些地方以及新进文士( 进士) ,这一修书活动 “、新庸书第1 9 9 卷第5 6 8 1 页 。王溥唐会要,第“卷第1 1 1 8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5 5 。以下所引该著皆为此版 。新庸书第1 9 9 卷,第5 6 8 2 页。 9 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 一直持续到开元九年。“学士皆在丽正矣”虽然是与秘书省相比较而言,但也显 示出一个事实:从开元五年到开元九年之间,经过连续几次征调,地方上的优秀 文士已经被大量集中到京城。虽然这些文士主要以儒学见称除王湾、韦述等少 数人外,绝大多数人在地方上并没有进行诗歌创作或倡导诗歌创作的记录,但地 方诗坛上既有的、潜在的创作力量无疑都已经被抽空。地方诗坛在开元五年之后 再次陷入沉寂并非偶然现象。 地方诗坛与京城诗坛相比,原本就具有先天的不足。由于不是政治、经济、 文化的中心,地方诗坛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很难具备领导一时风气的能力。岳州诗 人群体以及江南诗人群体在活跃的同时也显示出了他们影响的局域性:他们对京 城甚至北方诗坛根本就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因此,由地方诗坛来承载复兴诗坛的 使命本来就显得勉为其难,而既有和潜在的力量又都被抽空,这就意味着地方诗 坛已经不可能承担起重振诗坛的重任。诗坛是在宫廷、京城断层的,由于各种因 缘际会,最终还是要由它来复兴。 从开元五年到开元九年,正是各地优秀文士集中于丽正书院的修书时期,这 是京城诗坛兴盛的前提条件。然而,京城诗坛并没有因此而出现生机,反而是一 如既往的萧条。这一点有悖于常例:前此初唐的修书活动在聚集了大量优秀文士 的同时,大多都随之出现了频繁的诗歌唱和,从而带动诗坛的活跃,例如珠英学 士集团、修文馆学士集团等等,无不留下了相应的学士诗集。暂且不论这些诗歌 的质量,就创作本身来说,众多文士集中在一起进行酬唱和答,无疑有利于诗坛 的活跃,形成一时风气。但丽正书院的这些学士在三年之间似乎过着一种“鸡犬 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翻检大唐新语、旧唐书、新唐书、 资治通鉴、唐会要、全唐诗等典籍,很少见到他们群体创作诗歌的记录。 而且,参与修书的这些学士似乎也并不热衷于诗歌,三年期间甚至很少有人进行 私人创作。从这些情况来看丽正学士虽然也可能有过一些集体性的诗歌唱和, 但数量肯定不多没有形成繁荣兴盛的局面,更没有成为当时诗坛的中心所在。 这一段时期,京城诗坛仍然一如前此的冷清。 从宫廷、京城走向地方,这是开元二年左右新旧两代诗人的大体走向也是 开元前期诗坛的曲折转向。在这一曲折的转向中,诗坛保持了相对连续的、一定 程度的兴盛,所以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宫廷、京城诗坛的断层,但整体的诗坛还 在延续;但是,从开元五年起,当新进诗人、士子从地方向中央聚拢之后,不但 导致了地方诗坛的沉寂,而且持续了京城诗坛既有的委靡,诗坛无论是在地方还 是在京城、宫廷,都出现了巨大的断裂。这是诗坛整体的断裂。 诗坛的整体断裂最终出现在了京城。为什么在具有了良好的兴盛前提的情况 下,京城诗坛不仅没有出现预期的繁盛局面,反而落入了低谷? 这一个问题引起 了进一步的探讨。 1 0 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 三、诗坛断裂的根本原因 导致开元初期京城诗坛持续低靡的原因应该十分复杂。如赵昌平先生就认为 主要在于两点:是时代风气的转变与诗史自身的发展规律使然,二是诗坛缺少 足以领袖群彦的杰出诗人。杜晓勤先生则以汪镬先生“吏治与文学”之争的观 点为根据从此期姚崇、宋瑕打击、压制文学之士与重用吏治人才这一角度进行 论证认为正是姚崇、宋瑕等吏治派官员的用事抑制了开元初期诗坛的发展。开 元初期京城诗坛的持续低靡不能说与这些因素完全没有关系,但这些并不是根本 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儒家思想中历来存在的黜华用实意识与玄宗的政治追 求、个人喜好等因素在这一时期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股有权威理论基础的、 由最高权力支持的阻碍诗歌发展的力量。这股力量以宫廷为中心,直接导致了京 城诗坛的萧条。 在懦学传统内部,一直存在着一种崇尚经典、鄙夷诗文的倾向,表现在政治 意识中就是文学为政治服务,当取其实用而摒其浮华。这种文学上的黜华用实 意识历来都有,如扬雄、裴予野、李谔,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到了唐初,这种 情况也不例外。如太宗就曾经对兼修国史的房玄龄说:“比见前、后汉史载 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予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 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 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 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又高宗上元二年有刘晓一t - 疏论选,以为“陛下 若取士以德行为先,文艺为末,则多士雷奔,四方风动矣。”回又武后长寿元年, 补阙薛谦光上疏论选也以为“然则虚文岂足以佐时,善射岂足以克敌! 要在文 吏察其行能,武吏观其勇略,考居官之臧否,行举者赏罚而已。” 这就是说, 从唐初开始,历朝都有这种黜华用实意识的涌现。但唐初以来,这种意识一直没 有得到官方的有力支持与坚决贯彻。刘晓、薛谦光的上疏诚然改变不了高宗、武 后对文学的爱好与他们的用人政策,就算是太宗,虽然也有黜华用实的念头,但 他本人喜好宫体,对诗歌有着极为强烈的爱好,自然不可能坚挟、完全地贯彻这 意识。 但情况到了玄宗的时候有了一些变化。玄宗在较早的时候就接受了儒学思想 的着意熏陶。早在玄宗刚被立为太子时,看到朝廷革新希望的儒士就纷纷以儒学 思想来加强对玄宗的规范、引导。如柳泽在上睿宗书中建议睿宗“采温良博 闻之士恭俭忠鲠之人,任用以为东宫及诸王府官”,以此加强礼乐教育;他甚 。参见开原十五年前后,赵昌平自选集,6 4 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 。参见牡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2 8 3 2 8 9 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 9 9 7 。 “吴兢贞现政要 第2 8 卷第2 3 5 页长沙岳麓书社,2 0 0 0 。以下所引该著皆为此版。 “资治通鉴 ,第2 0 2 卷第1 8 5 2 页 。资治通鉴第2 0 5 卷第1 8 8 3 页 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 至建议睿宗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惩罚诸王、驸马的巫风、淫风、乱风。甯原悌 在论时政疏中说“伏以太子初建,养德春宫,诸王在藩,饬躬朱邸。井请远 去邪佞,亲近正人。知好佞之危身,识尊儒之广德,动遵师傅之训,察纳风雅之 言。诚使宫府官僚,宾客侍读,日资其道德,月奉其艺能,冀仁义于邦家,树邕 穆于天下”,这也提出了对太子加强儒学教育的建议。o 贾曾在( i - - 东宫启中 认为“后庭妓乐,古或有之,非以风人,为弊犹隐。至于所司教习,彰示群僚, 慢妓淫声实亏睿化”,这是针对玄宗爱好声乐而提出的委婉批评。他规劝玄宗 “屏倡优,敦雅颂”。此外,作为太子的老师,张说也在上东宫请讲学启 中提出了“重道尊儒”的建议。在这些建议、敦促中,咀儒家的礼乐、道德、 仁义治理国家,摒弃个人游乐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方面。此外,重经典大意、轻 诗文之能大约也被玄宗接受:“时玄宗在东宫,雅意坟史,( 刘) 宪启曰:殿下 位副君有绝人之才,非咀寻搪章句,要通大意而已。侍读褚无量经明行惰,耆 年宿望,宣数召问以察其言。太子顺纳。”固加强对太子的儒学教育是自汉以来 的正统思想这一点并无特别之处。特别之处在于,玄宗没有像以往绝大多数庸 碌的太子那样,对这种看起来迂阔、古板的教育采取一种消极的接受方式。最少 在表面上,玄宗对这些儒士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尊敬。旧唐书马怀素传载: “怀素虽居吏职,而笃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为玄宗所礼,令与左散骑常 侍褚无量同为侍读。每次阁门,则令乘肩舆以进。上居别馆,以路远,则命宫中 乘马,或亲自送迎,以申师资之礼。”。同时他在选耆儒侍读制、赐褚无量 马怀素诏、命选官僚制、劝选人勤学业诏、命张说等与两省侍臣讲读 制、封张说褚无量制等诏令中也频频表示出对儒学、经术的重视、喜爱。 但玄宗对儒学、经术的喜好似乎更多是出自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