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多棱镜下的困惑——毕飞宇小说的心灵世界与外在世界探微.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多棱镜下的困惑——毕飞宇小说的心灵世界与外在世界探微.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多棱镜下的困惑——毕飞宇小说的心灵世界与外在世界探微.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多棱镜下的困惑——毕飞宇小说的心灵世界与外在世界探微.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多棱镜下的困惑——毕飞宇小说的心灵世界与外在世界探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摘要 多棱镜下的困惑 一一毕飞宇小说的心灵世界与外在世界探微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袁婷 指导教师向天渊副教授 摘要 毕飞宇在当代作家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因为他的小说写得漂亮、耐读,给读者 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和快感。也因为毕飞宇的小说风格并非一成不变的,总能给欲 疲劳的读者以新鲜的审美感,而最为重要的是他能将小说写成镜子探测到人心深处,击打起 读者内心之钟的共鸣。笔者认为深钻到人的精神和内在灵魂去探悉人的生存秘密,这是作家 不得不做且甚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做这样工作的作家也许不在少数,而本文关注的是毕飞字 如何探微人内在心灵和外在世界的种种困惑。 毕飞宇本人对镜子有一种特殊的迷恋,在文章中他频频使用镜子意象,另外其作品本身 多棱镜,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镜像世界。本文将从中西方有关镜子的艺术理论入手,分 析这面多棱镜是如何窥探到人自身的精神困惑,人与他人的情感困惑,以及人与自然、社会 之间关系的生存困惑? 这是本文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先对人进行点的分析,着迷于人自身的灵魂,用心灵之镜烛照自身,用他人之镜映 照自我。之后,将展开线性分析,从线的结构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多棱镜照射群体 的伤害状态,这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情感困境。接下来,本文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人类 的生存状态,从点、线的照射转向面的研究。从人心灵的内在视角、情感的线性建构,拓展 到对外在的环境形势与命运进行拷问,着重上升到人类整体的生存的境况来做一具体分析。 正是毕飞宇这样不趋于媚俗的作家,才使得文学成为一个充满意味的世界。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精神之镜情感之镜生存之镜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p r i s mo fp u z z l e 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s p i r i tw o r l da n do u t s i d e w o r l di nb if e i y u sn o v e l s m a s t e r o f m a j o r o f m o d e m 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y u a n t m g s u p e r v i s o r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x i a n gt i a n y u a n a b s t r a c t b if e i y ui sa m o n gf a m o u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w r i t e r s ,n o to n l yb e c a u s eh i sn o v e l si st o of l u e n ta n d e l e g a n tt os t o pr e a d i n ga n dr e a d i n gh i sn o v e l si sg r e a tp l e a s u r e m o r e n v e r ,t h es t y l eo fb if e i y u s n o v e li sn o taf i x e dt o t a l l ya n dh e w i s h e st og i v er e a d e r sa 雠s ha e s t h e t i cs e l f l s ew i t h o u tf a t i g u e t h e m o s ti m p o r t a n tt h i n gi st h a tn d e a f ea b l et od e t e c th i ss p i r i ti nt h ed e p t h so ft h em i r r o rw i t h b e l l - b e a t i n gh e a r t sa n dg r e a tr e s o n a n c e i nt h i sp a p e r , it h i n kh i sn o v e l si so u to fd e e pi n n e rs o u lt o t h es p i r i ta n dt h em o o do ft h es u r v i v a ls e c r e t s t h i si sw h a taw r i t e rh a dt od oa n da l s ov e r y m e a n i n g f u lt h i n g p e r h a p sm a n yw r i t e r sa r ed o i n gw o r ki nt h er e l a t e dd o m a i n t h i sp a p e ri s 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h o wb if e i y ue x p l o r e st h ec o n f u s i o ni nt h ei n n e rm i n do fm a n yp e o p l ea n dt h e o u t s i d ew o r l d b if e i y uh i m s e l f h a sas p e c i a lo b s e s s i o no f t h em i r r o ra n dh ef r e q u e n t l yu s e st h em i r r o ri m a g e i nt h en o v e l s t h ew r i t i n g st h e m s e l v e sa r eap r i s ma n ds h o wu sac o l o r f u lw o r l d i nt h i sp a p e r , i a n a l y s e st h es p i r i tc o n f u s i o no fh u m a nb e i n g ,t h ef e e l i n gc o n f u s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 s ,t h e s u r v i v a lc o n f u s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a n dh i ss o c i e t ya n dt h en a t u r ew i n c hi sr e f l e c t e db yt h e n o v e l so fb if e i y uf r o m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w e s t e r na r tt h e o r ya b o u tt h em i r r o r t h i si st h ep r i s m s u r f a c ea n a l y s i so fh o wp e o p l el o o ka tt h e i rm e n t a lc o n f u s i o n , f e e l i n gc o n f u s e dw i t ho t h e r s ,a n d b e t w e e ni n a na n dn a t u r e t h i sp r o b l e mw i l lb er e s o l v e di nm yp a p e r a tf t r s t ,ia n a l y s e st h ep e r s o n sp o i n tf r o mm i c r o l e v e lw h i c hf o c u s e so nt h es o u lo fh u m a n b e i n g ,r e f l e c t i n gm i r r o ro f s o u l ,t h es e l f - r e f l e c t i n gm i r r o r l i n e a ra n a l y s i si sc a r r i e do u tt or e v e a lt h e s t r u c t u r eo f r e l a t i o n sa m o n gt h ep e o p l e ,p r i s m 埘u r ya n dt h ee m o t i o n a ld i f f i c u l t i e st ob ef a c e d t h i s p a p e re x a m i n ef r o mt h ep o 妯to f v i e wo f c u l t u m ls u r v i v a lo f t h eh u m a nc o n d i t i o n f i n a l l y , if o c u so n t h es u r v i v a lo f h u m a n i t ya saw h o l ew i t has p e c i f i ca n a l y s i so f o u rs i t u a t i o n , b e c a u s eh ed o e sn o tf o l l o wt h ec u r r e n tt e n d e n c y , b if e i y um a k e sh i sl i t e r a t u r eb e c o m eaw o r l d f i l l lo f m e a n i n g sa n di n t e r e s t s k e yw o r d s :b i f e i y u ;m i r r o r o f f e e l i n g s ;m i r r o r o f s p i r i t ;m i r r o r o f s u r v i v a l n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垒撞鱼至鲍圈塞二= 生玉主丛:邈鲍! 堂基世昼生处垄量 昼拯邀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己加了 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 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 髫翻事 j 签字日期:砂7 年4 月,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轰痔 签字日期:渺1 年中月f 尸日 导师签名:( 匆天力争7 签字吼砷年中月,夕日 两南大学硕士学 奇论文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在西方,从柏拉图开始,就用镜子来做比喻,强调艺术是模仿世界的,艺术 是客观事物的再现,作品就是一面镜子,反照出世界的原貌。柏拉图在著作中反 复使用镜子、水或是称为影子( 洞穴比喻) 的那种事物的幻象,以此来说明与理 念世界的关系。荷马的史诗奥德修纪被称为“人类生活的明镜”。莎士比亚被 认为应该受到这样的称赞:他的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渐渐地,镜子的意义被拓宽 了,不仅仅反映现实生活,也反映作者主观的感情,反映作者的内在心灵。歌德 借少年维特之口,曾喊出:“啊! 要是我能把它再现出来,把这如此丰富、如此温 暖的活在我心中的形象,如神仙似的哈口气吹到纸上,使其成为我灵魂的镜子, 就像我的灵魂是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镜子一样,这该有多好啊! ”。“无论是反映周 围生活,反映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还是反映美,反映本质,西方诗学都常用镜子 来比喻作品。作为镜子,首先被强调的特征是逼真,不仅是表面的逼真,而且是 实质的逼真;不仅逼真地反映外在世界,而且也逼真地反映内在心灵;不仅是静 态的反映,也是动态的反映。”罾镜子在中国的意义却不同于西方,在老子那里就 开始有了镜子的比喻。但是,老子把人心作为镜子,“他主张的最高境界涤除玄 鉴,即是把人心打扫干净,像一面清澈幽深的镜子,才能反映出自然的本来面目。” 。老子所言的镜子主要功能是反观外物,强调心灵的纯粹和内心的透彻。镜子象征 着觉悟,佛家有:“心如明镜台”、“勿使惹尘埃”,灵魂之镜越被修炼,磨得纯净 光洁,它便越能实现对宇宙的静观。对于佛学来说,心镜反映了佛的本性。对于 道教来说,心镜反映的是永恒的天与地。总之,西方更注重外在的镜子,从外照 内,而中国更注重人内心的镜子,以内照外。“如果说西方诗学的镜子隐喻强调的 是逼真、完全、灵动,中国诗学的镜子隐喻是强调空幻、平正、虚静。”固 “镜子的出现比认识你自己的古训还要古老。镜子,因为有一个反光的面, 如同眼睛一样。” 因为人是缺乏自我意识的,对自身的认识不够,所以需要一个 参照面。镜子是自然、本性的反射,在镜子里面,人可以反观自己的本性,更加 。转引自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6 0 页。 。乐黛云t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f 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9 l 贞。 。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第2 2 1 页。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f j i 井上海;复日大学 l ;版社2 0 0 4 年第9 4 页。 。耿占存,中魔的镜子上海:学林出版社2 0 0 2 年,第3 页 1 西南大学硕十学佛论文第一苹绪论 清楚地烛照出人的内心。所以,当人面对镜子的时候,其实也就是面对了自己的 内心,镜子里面的人,可以说就是另一个自己。从古代神话的照妖镜里露出了冒 充人的妖怪的本质,镜子就是呈现真相的中介。可以说,镜子是追踪、是洞察、 是监控、是拷问。“灵魂的镜面软化了,它有了深度,一切外部事物不是从它的平 面掠过,而是穿过这软化了的平面进入了镜子的世界,进入了镜中。那里似乎有 一个具有实体的空间。灵魂的镜子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深度的世界。”回镜子 就是一道光源,它有着犀利的眼力,将钻透人的内心深处,进行灵魂的拷问,将 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出来、照射了出来、反馈了回来。照镜子就是自我的反省,所 以,人在镜子面前无处可逃,面对镜子的时刻就是面对内心、面对自我的时刻。 正因如此,现实中的人又是不愿或者不能面对镜子、面对自己的,镜子一览无遗 得赤裸裸地照射出人的本我,让现实中的自我无法忍受、不忍卒读。 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向外看,二是向内看,毕飞宇的眼睛充分发挥了 它的功能,他的作品像是他的第三只限睛,向外看到了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向 内看到了人的内心世界。有人将毕飞字归于新生代作家,有人将他的作品称之为; 先锋小说,还有人说他是现实主义作者,也许这些归类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属实性, 然而,我认为毕飞字并不是能够用某一个名词,或者某一类别可以将他言说尽的。 毕飞宇是集体的,他又是个体的。新生代是消解崇高、走向俗化、拒绝思考的, 毕飞宇的前期小说倾向于先锋小说,但是毕飞宇突破了新生代作家的写作范畴。 他的小说并非炫技的艺术,在优美的语言、变化莫测的叙事手法、超凡脱俗的叙 事技巧之中,不乏哲学深度的思索、历史意义的把握、生活化的平实体验和感悟。 更重要并且更为让人欣喜的是,毕飞宇的小说风格并非一成不变的,经历了历史、 世俗、审美多次艺术转型,这种不断嬗变和不断成熟的作品,让人觉得常读常新。 历经了二十多年,毕飞字逐渐由天上的写作回到了地面,转向写实,作品也日渐 纯熟和老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毕飞宇将小说写到了人的心坎里,这也正是在众 多当代作家中毕飞宇的与众不同之处。他在描写日常生活的同时,带有他积极的 形而上的思考,他并不满足于对世界、对人生的外在披露,在揭露的同时试图重 建一个新的道德体系、理想生活方式,在寻找新的精神归宿之中体现着叙事的疼 痛。 文学的功能不单单是反映,更主要的是创造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文学应当怎 。耿占春中魔的镜子上海:学林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5 页。 2 西南大学硕十学忙论文第一章绪论 样去表现生活,怎么才能突出文学的文学性,这是一个作家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 题。毕飞宇也不例外,他正是站在生活的高度来看待和反观世界的,同时他具有 不断思索的精神,开拓了心灵世界的另一向度,并且构建他独特的冷静和客观的 批判意识。对于怎样文学性地表现生活,展现人之精神境界及生活境遇中的困惑 的问题,在毕飞宇的小说中有了新的体现,他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世界。毕飞宇的小说是面多棱镜,是一面西方所谓的镜子, 它映照出了人生世态,这勿庸置疑。同时,毕飞宇小说中人物的内心同样有面镜 子来烛照外在的自己。毕飞字擅长心理剖析,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揣摩是毕飞宇擅 长和熟稔的,这也正是其在众多当代作家中脱颖而出的因素之一。他的小说从喧 嚣的外部世界拉向人的内心,从外部混乱的世界关照到人复杂的精神状态和心灵 深处,传达出人的心态和情绪,以及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来审视人的境遇问 题。所以本文除了从毕飞宇的一系列小说里面看客观世界与人生的同时,并试图 详细地来分析在小说这些大镜子里面人内心的镜子,看看人是如何用内心的镜子 来照耀外在的人以及外在的物的。这也可谓是“以镜照人”“以镜照镜”了。毕飞 宇的小说所展示的多棱镜下的困惑,让我们无奈的同时,也是发人深省,值得反 思的。 两南大学硕十学侍论文第二章反观人类的精神之镜 第二章反观人类的精神之镜 毕飞字对镜子有一种特殊的迷恋,在他的小说中频频使用镜子意象,这里的 镜子不仅仅是生活中具体的真实存在的镜子,小说的主人公是生活中的我们的一 面镜子,而且也含有主人公心灵的镜子以及他者的镜子。因此,我将毕飞宇小说 中的镜子分为内镜和外镜两个方面。内镜即点的镜子,从人格的本我、自我、超 我来展现一个人的战争。外镜即把外界对应的人或者事物的他者作为镜子来关照 入自身,入与对应的他者构成线性结构关系。无论内镜还是外镜,他们展现出来 的都是人类的精神状态,这是我们无法避忌的。 一、映射人自身的灵魂 奥古斯丁曾经说过:“人真是一个深渊。”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深渊,我们的认 识到底有多少? 人对自身的了解有多少? 而认识到又敢于面对自我的人又有多 少? “我们的全部感觉和认识通常都是向外的。我们的思想总是不断地向外捕捉 经验性的东西,不断地把外在的攫取为自我消化的对象。然而,我们几乎从 来不坐下冷静地反思一下,自我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自我究竟有着什么样 的结构? 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即达到通常所说的自知之明。”。 毕飞宇的小说是面让我们痛苦又能清醒的镜子。它照耀出我们内心的灵魂, 也给仍不能觉悟的入以警醒。他将他的笔伸入到人物内心隐秘的角落,解剖、分析、 探究,希冀发现人内心的奥秘。毕飞宇找准一个更加合适的切入点,从生活细节, 心灵深处烛照生存状态和文化恧貌。尤其在人物塑造上,“更热衷于这种塑造的 完整性、丰富性、开阔的程度,以及弯弯曲曲的纵深。”。可见,毕飞宇的镜子多 方位地呈现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心理世界,也将人类的困惑浮出水面。 镜子照耀下的人物同时也是我们自身。在关于青衣的谈话中,毕飞宇说: “如果我还算尊重生活的话,我必须说,在我的身边,在骨子里头,在生活的隐 蔽处,莜燕秋无处不在。不是我勇敢,是她们就在我身边,甚至弄不好,莜燕秋 就是我自己。” 毕飞宇小说这一镜像并非纯粹展现“他者”的生活,并非单指小 说中虚构的人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者”即“我们”,是我们在别处的生活。 莜燕秋是“他者”也是我们自己。同样,玉米、玉秧、玉秀何尝没有自我指涉的 向度。毕飞字的小说反映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所以这面镜子更加直观、 更加彻底、更加真实和自然。米兰昆德拉说过:“如果小说存在的理由是把生 。俞吾金走出自我的困境复旦大讲堂上海:复日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0 2 页。 o 毕飞宇,汪政语占的宿命南方文坛,2 0 0 2 年第4 期。 o 毕飞宇我描写过的_ ( 人们 沿途的秘密,北京:昆仑出版社,2 0 0 2 年,第3 z 页。 4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章反观人类的精神之镜 活的世界置于一个永久的光芒下,并保护我们对抗存在的被遗忘,那么小说 的存在在今天难道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必要吗? ”。毕飞宇小说的存在是合理的, 是必要的,是有意义的,因为就是在这种镜像和当下的疏离与互照中,使我们拥 有了反观自身的理性高度,获得了人性的自省纵深。我们经常说分不清楚戏里戏 外,而小说又何尝不是一出戏,自我和他者某种程度的重合,从而造成人对自我 的思考。 二、内镜:一个人的战争 “在内心的镜像中,一切实体之上都始终飘荡着一朵疑云,有时它也会变作我 是谁的悬疑。镜像不仅不能使之认识自己,反而使自身分裂了。”圆萨特在戏剧 间隔中进行了追问:“为什么他们都尽力想找寻一面镜子呢? ”埃斯泰乐说出 了谜底:“要是我不照镜子,尽管摸到自己,我也不能肯定我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 由此看出,镜子起着警醒自己的作用,提醒人在自我之外还有本我的存在。 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学说就是着眼于人的意识与潜意识,他把人格结构分别 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最上面一层是“超我”,代表“道德原则”, 是理性的规范原则。中间一层按照“现实原则”行动,调节“本我”与“超我” 的矛盾。“本我? 则相当于潜意识,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人的三重人格经 常发生冲突,人的心灵世界好比一个战场,进行着一个人的战争。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曾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女主人公莜雁秋就是一个 典型的人格分裂者。她一直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面进行着一场战争。在骨子里, 她就是一个孤傲冷漠的女人,在内心里,她把扮演嫦娥视为自己全部的生命与艺 术追求,或者她曾自以为自己就是嫦娥的化身,在莜燕秋的潜意识里,不容许有 其它人扮演的嫦娥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物的性格中的“本我”“自我”“超 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要独自霸占扮演嫦娥的机会是她的本能追求,而现实中 的她无论从年龄上、体形上,还是唱的功力上都已经在不断地走向下坡路。这样, “本我”与“自我”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在现实中的自我并不能完成本我的欲望 追求时,莜雁秋完全崩溃了。“莜燕秋亲眼看着自己被这把剑劈成了两个,一个站 在岸上,另一个则被摁在了水底。当水下的莜燕秋企图浮出水面的时候,岸上的 莜燕秋感到了水下的窒息,而水下的莜燕秋则亲眼目睹了谋杀的冷酷,岸上和水 下的两个女人一起红了眼,怒目相向。” 水面就是镜子,莜燕秋在进行着一个人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唐晓渡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6 一1 7 页。 。耿占眷中魔的镜了 :海:学林d 版杜。2 0 0 2 年,第9 页。 。马小朝荒凉上有诗人在高声喊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0 8 页。 。毕飞宇青农黑夜裳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0 3 页。 5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第章反观人类的精神之镜 的厮杀。在思想深处的理想化身以本我欲求扮演嫦娥的愿望来实现,却受到了现 实残酷的制约。“尽管患者是凭自己的主观愿望构造的理想意象,但是理想意象并 不就是纯粹虚构和幻想的。这种自我形象中交织着患者的某种真实的理想和真实 的需要。问题在于,理想意象毕竟还是有虚构和幻想的成分,可神经症患者却觉 得它就是真实的。实际上,患者是在抹杀自己的真实自我,而突出自己的理想自 我。”最后,莜燕秋在极度绝望中,在大雪中边舞边唱,祭奠自己心里永远的嫦 娥。 将人格的分裂演绎得非常好的是毕飞宇的一部长篇小说那个夏季,那个秋 天。在这部小说里面,我们可以更深的体会镜子的纵深意象。耿东亮原本是一个 音乐系的在校大学生。在金钱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地滑进了经济市场为他设置的圈 套,随后又身不由己地越陷越深。 “做自己、保留自己、追逐自己、拒绝自己,在最日常的生活之中,这依旧 是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你无从抗争。你向另一个自己而去,顺理成章,你 唯一做不了的只是自己的主一。国人难得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实本色。在物欲横流 的时刻难免不被金钱和欲望玷污,被内心里面的那个本我的欲望冲动所羁绊,这 个时候的本我就像是一个魔鬼一样,让现实中的自我难以逃脱它的魔爪,像惯于 使用迷幻手法的巫婆一样将自我引入了另一个天地。酒鬼对耿东亮说:“面对自己, 没有余地,自己被自己全面包围,每一个都难以面对可是你必须面对。歌手 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这个,向内,找出自己的全部纵深。纵深即真实的程度。” 受 现实道德谴责和良心的审视之后,超我又发起了另一层进攻,这个时候是超我占 了上风,然而这样的对立和冲突是永远的,是不能消灭的,所以耿东亮的良心的 超我和受欲望蛊惑的本我,时时刻刻发生着激烈的角逐和争斗。 耿东亮曾在镜子面前仔细地审度自己,镜子在此出色地发挥了反向作用。在 耿东亮照镜子的时候,镜子便把他彻底吞没了,在镜子的纵深处呈现出了耿东亮 的矛盾和挣扎。当他醒悟到自己已经不再是自己,已经变成了受人控制的“红枣” 时,他的精神出现了分裂症状,他不再敢面对镜子中的自己。“自我总觉得自己处 于三面包围中,受到三种危险的威吓,当被逼得过紧的时候,就发展为焦虑来对 待。”。这种自我与本我的冲突和抗衡无疑对耿东亮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葛鲁嘉、陈若莉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0 7 页。 o 毕飞宇那个夏季,那个秋天北京:作家h 版社,2 0 0 5 年,第1 6 1 页。 。毕飞宇那个夏季,那个秋天北京:作家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6 0 页。 。葛鲁嘉、陈若莉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第7 5 页。 6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反观人类的精神之镜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而自我和超我也只不 过有一部分是有意识的。根据这种关系,人格结构可以想象为浮在水中的一个大 冰块,露在水面的就是精神生活中的意识部分,这是因为与外界接触的只是精神 生活的极小部分。而且水平面也是十分不平静的,这表明意识的作用有时多一些, 有时少一些。” 这表明人的无意识是隐性的,它并非无时不刻地呈现于表层,以 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它常常在不经意之间爆发出来,与人的理性交锋和对峙。在 毕飞宇的其它小说里面,镜子也闪现出它凛冽的寒光,将人的内心挣扎暴露无遗。 在因与果在风中出现了具体的镜子,也出现了精神上的对照的镜子。原 本是尼姑的静妙在还俗之后改名为棉桃。世俗的棉桃与出家的静妙是俗世与佛家 的对照,是自我与超我的对照。如果说在接受货郎的镜子之前,棉桃还算是纯净 的静妙,还算是现世的自我。那么有了镜子之后,便使得静妙有了真正的世俗念 头,有了真正的还俗的想法,遵循快乐原则的本我念头占了上风。这时候照镜子 的她“感觉就像是一只手将自己提了起来,放在了自己的对面。” 这样两个自己 将彼此面对。镜子里是自己,也是静妙的本我,即棉桃,是镜子照出了她俗世的 欲望。当另一面大镜子被棉桃刮成了玻璃之后,“镜子死了”,这是一个不祥的预 兆,一切悲剧即刻浮现于表面。镜子已经不能照出棉桃了,也就是说世俗已经容 不下这个具有本我体验和欲望的女人。当潜在的本我不能活在当下的时候,棉桃 只能回到了出家的超我状态。当棉桃的头发被燃烧殆尽的时候,她将再次遁入佛 门,最后,棉桃以死去一了百了燃烧了自己作为涅盘,作为终结了世俗的本我, 还原到了佛家的静妙,达到了超我的境界。毕飞宇的小说正是通过实际的镜子与 虚幻的镜子双重展现出人的内心世界。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里面曾说: “在关于自我的追问中,小说被迫由可见的行为世界转向对不可见的内心活动的 省察。观察自我的显微镜的透镜越清晰,自我及其唯一性就越是使我们感到困惑。” 。在这面镜子的照耀下,一个人的内心将被折射几个自己。而恰恰并不知晓哪个自 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自己所需要的又是哪个自己,于是,困惑不由得滋生出来, 其实,折射出来的只是你一个人而己。 在毕飞宇的中篇小说中,有一篇他很钟爱的叫雨天的棉花糖,这篇小说无 论在叙事技巧、语言运用还是人物塑造方面都是非常成功的,尤其在人物的心理 刻画上面显示出作家深厚的功力。小说讲述了一个无论在长相还是性格上都像女 。李铮弗洛伊德与文化安徽:黄山书社,1 9 8 8 年,第8 6 页。 。毕飞宇冈与果在风中轮子是圆的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第7 页。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唐晓渡详,北京:作家出版社,1 9 9 2 年,第“页 7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反观人类的精神之镜 孩子的男青年红豆的故事。红豆在打仗中遭遇了战争、死亡以及蛇等众多惊吓, 被俘虏之后又被放了回来却遭到了别人的指指点点,所有的这些事件使得红豆迷 失了自我。“红豆渴望回到从前的去打仗之前的自我,而现世中的自我只能在痛苦 的战争记忆和世俗的精神压力的双重夹击下沦入一种由恐惧、自憎、自疑、焦虑、 绝望等灰暗情绪编织而成的深渊之网中,只能在二十八岁的年龄精神分裂,绝望 地离开这个世界。” “如果自我对本我、超我或外界作过度的退让和屈从,那么, 不和谐与不协调就势不可免。”圆红豆的生活处境与他的本我与超我已经发生严重 冲突,现实残酷的经历与困境使得红豆的自我与理想的超我严重错位。所以,红 豆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自我与超我发生了撞击之后的精神分裂直至自我销毁。“人的 灵魂不能被点亮,点亮了就是灾难。人不能自己看自己,看见了便危险万分。要 命的是红豆恰恰选择了这样一个位置,在镜子与镜子之间。”。红豆的灵魂就是被 点亮了,所以他看到了镜子里面的他,看到了超我的他,这样的镜子就成了“审 视自己的判席,就成了绞架。”红豆要自己杀掉自己,其实他是要杀掉现实中的自 我,他厌恶这个从战场上逃匿的逃兵,他要扼杀了这个伪英雄。杀了红豆才有了 自己,不杀就没有。双重人格在激烈地争执,最终导致了红豆人格的分裂。作为 超我的镜子在这里像一把夺命的剑一般,将一个活生生的人撕裂开来,这虽不是 一场血腥的战争,却也是惊心动魄的灵魂的短兵相接。我们也不由得对镜子触目 惊心,产生了一份恐惧。它确实是如同红楼梦中的贾瑞一般在镜子中丢失了 性命。红楼梦里是贾瑞与现实的骷髅自我不能面对,而受到了本我快乐原则的 支配,最终翻过了镜子,被王熙凤的美色勾引了去,结果也被勾走了性命。可见, 镜子所给予的惩罚无处不在。 一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个人都有内心冲突,内心矛盾的体验。有 时你会觉得你好像有几个不同的我,他们经常会有冲突、矛盾。”回当内部没有 协调好的时候就会发生不和谐,当这种不和谐没有及时疏理和沟通的时候便会出 现战争。像是几个“我”互相憎恨、彼此隔离、相互厌恶,这时,只会导致自我 知觉混乱,迷失在“我”的镜像中。 三、外镜:从对应的他者:人、物来烛照自身 在毕飞宇的小说中,不仅仅通过一个人内心的镜子来反映人复杂的心理矛盾, 还通过外在的人或者物作为镜子来烛照自身。从一个人的点的内镜发展到关照人 。吴义勤感性的形而卜主义者当代作家评论,2 0 0 0 年第6 期。 。李铮弗洛伊德与文化安徽;黄山书社,1 9 8 8 年,第7 5 页。 o 毕飞宇雨天的棉花糖冒失的脚印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9 7 页。 。朱建军你肓几个灵魂:心理咨询与人格意象分解北京:中国城市出版杜,2 0 0 3 年,第2 6 页。 8 西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第章反观人类的精神之镜 与他者组织成的线的外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毕飞宇小说里面人物的心理。 在人物与他者织成的线性关系中,我们可以在对应者身上看到人物的影子。 看到了对方就像是面对了一面镜子,它时刻暗示着另一个自身的存在。他者可以 是物,也可以是人。从他者的存在,人看到了自身的另一面,这无疑让人震惊之 外,产生的是恐怖的念头,让人难免惴惴不安。 ( 一) 他者的存在:对应的物镜 在短篇小说蛐蛐蛐蛐里面,蛐蛐就是人类的镜子,用蛐蛐这面镜子照出了 人类的生存状态。“天下所有的蛐蛐都是死人变的。人活在世上的时候,不是你革我 的命,就是我偷你的老婆,但我们还能微笑,握手,干杯。人一死所有的怨毒就顺 着灵魂飘出来了。这时候人就成了蛐蛐,谁都不能见谁,一见面就咬。”整体而言, 人类死了之后会变成爱斗的蛐蛐,蛐蛐是人类的再生。而就个体而言,蛐蛐是主人 公二呆的半条命。九次生前是生产队的队长,个头大、力气足,心又狠、手又黑, 人们说他死了以后变成了一只绝世精品。六斤老太让二呆帮她捉一只双眼皮的蛐蛐, 说那是她女儿变的。“孤寂的亡灵有可能成为最凶恶的蛐蛐。” 所以,生前孤单、寂 寞的敲钟的小老头死后变成了一只声音嘶哑、苍凉、压抑,有着金属感的蛐蛐。作 者借用蛐蛐之间展开的大战,来反衬人间的不安宁的战争;用蛐蛐之间的互相撕咬, 来上演人们活着时的故事。作者在诡异的手法、离奇的象征以及神秘的情境描写塑 造的特殊氛围中,将人世间的冷暖世故活生生地揭露了出来。 有同样意味的他者“胡琴”的存在,也是镜子的一个象征。在雨天的棉花 糖中,与红豆对应的胡琴,是红豆生命的构成和补充,是红豆的一面镜子。红 豆将人的灵气赋予了二胡,红豆将自己的精气神全部灌注到了二胡的身上。“这孩 子的魂全在那两根弦上了,碰不得,一碰就是声音。” 在红豆经历了战场上的那 一幕以后,他更是与胡琴如影随形。他的全部性情都杂糅进了胡琴的声音里面, 胡琴所发出的响声就是他心灵的哭泣。二胡这面镜子依靠两根弦而被赋予的生命 是脆弱的,而红豆将自己完全寄托给二胡的时候,他更是虚弱的。在l 临死之际, 红豆再次关照了他生命的镜子。那把二胡,就是那种无助生命的象征或灵魂。“我 在这篇小说中始终要说的就是生命,我唱的是一曲生命的挽歌,对于无助生命的 某种莫大的同情和悲悯。” “二胡绝不是小说中的一个道具,所以二胡在小说里 。毕飞宇蛐蛐,蛐蛐 黑农裳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3 4 页。 。毕飞宇蛐蛐,蚰蛐黑农裳江苏:江苏文艺出版杜,2 0 0 4 年,第2 4 4 贞。 。毕飞宇雨天的棉花糖冒失的脚印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5 7 页。 。张钧历史缅怀与城市感伤一毕飞宇访谈录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 0 0 2 年,第1 3 4 页。 9 西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第一章反观人类的精神之镜 面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对它描写的部位也特别多,它是与猫耳洞里的蛇的出现相 对立的。因为蛇是生命的对立面,它是阴森的恐怖的,对生命随时准备袭击的一 个东西,而二胡则是蛇皮的音乐,在二胡的声音里生命既受到威胁,又得到安慰。” 可以这样说,红豆的生命已经同二胡合二为一了。 另外具有镜子意象的其它物镜有大热天里面的钢琴、二胡和大海,它们 是“光头”和“绿背心“对血缘性的渴望和对血缘关系的寄托。那个男孩是我 里面的栀子花是小男孩美好感情的一面镜子。九层电梯里面的两只孱弱的小猫 是与自然接触不良的儿童的镜子。 ( 二) 他者的存在:对应的人镜 小说哥俩好中道:“就像当事人照镜子,你看到的永远是自己的对立面。” 圆就是说,镜子里面的自己永远和世间的自己对着干,永远只是一个敌人的角色。 那就是本我与自我的对抗,无声的战争在镜子里外做出较量。图北对图南的羡慕 和刻意效仿,希望成为另一个大哥类型的人物。图南要通过弟弟图北来补偿他对 家庭、对父亲、对祖宗八代的教师行业的叛逆和亏欠。他要靠弟弟来“借尸还魂。” 而没有想到的是,图北最终成了另一个他。图北对他的背叛正是他对父亲的背叛, 这不由得让人心痛。叛逆者的内心都有一种剥离本体的撕痛,它深入骨髓却又浅 若切肤。图南脱离了父亲这个本体,而图北也最终脱离了哥哥的本体。图南就是 图北的镜子,图北看到了他的对立面,其实也正是他自己。 在八床中渗透了死亡的镜子。一床和八床分别住着两个病人。“当爹的” 八床感觉在夜晚的时候,一床在睁大眼睛对他窥视。作为他者的一床的存在,实 际上就是八床的未来,就是八床对生命置疑,无所适从的态度。他们只是时间上 的对应而已。从一床可以烛照出八床的结果,他们经常远远地对视和凝望,实际 上就是生与死的对视和凝望。这是死对生的打量,风烛残年的一床意味着即将来 临的死亡,这也是八床最为恐惧的。八床与一床的位置关系便是如此:生对死的 恐惧,死对生的诱惑。生与死打了照面的时候,生最后被降伏了。这面死的镜子 无疑是恐怖的。它烛照出了生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在某些时候,对应的他者可以看作是与年轻对照的衰老之镜。在唱西皮二 黄的一朵里面,卖西瓜的女人像唱戏的一朵,一朵像卖西瓜的女人。一朵与卖 西瓜的女人并置,作为一朵的对立面卖西瓜的女人仿佛是一个注解、一个提示、 。张钧历史缅怀与城市感伤一毕飞宇访谈录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杜,2 0 0 2 年,第1 3 4 页。 。毕飞宇,哥俩好轮子是圆的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2 0 页。 1 0 两南大学硕十学侍论文 第二章反观人类的精神之镜 一个无处不在的魂魄。他们的命运相互映照,互为寓言。“除了自己之外,这个世 界还有另外一个自己。”o 她甚至都不敢照镜子,一照镜子,里面就出现了卖西瓜 的女人。一个是当红青衣,另一个则是年老的、衰弱的,而且是以卖西瓜为生的 乡下妇女。一朵对卖西瓜的妇女的无端排斥和恐惧,就可以看作是人对衰老的自 然规律的排斥和恐惧。另一个衰老的“我”的出现让主人公更加沮丧和内心矛盾。 “有时候我们身上有一个自己也不喜欢的子人格,而身边另一个人身上刚好也有 一个。我们会对他很讨厌,生气,他就像一个镜子,照出了我们脸上的疤痕。” 卖 西瓜的妇女照出了一朵老年期的人格,这也证明了一朵是多么惧怕年华逝去,人 老珠黄。 再如青衣中的年轻的春来作为他者的存在,与莜雁秋的对照,“自我毁灭 的预感构成了她对红颜老去的恐惧,自身的价值伴随着身体的年老色衰而锐减的 事实让她不能接受,愿望与现实之间的自我限制已经没有多少践行的机会,个人 的艺术理想与自恋混为一谈,一切都是面对恐惧的回光返照式的挣扎。”o “女人在镜像中迷失,在镜像中穿行,在镜像中发现,也在镜像之旅中逃亡。 那里面,有她的挫败,也有她的梦想。” 充满瓷器的时代里面,蓝田女人事 隔多年唐突地向剃头师傅念叨:“我就是展玉蓉”。与其说这是蓝田女人在其潜意 识里长期对豆腐西施展玉蓉的艳羡与模仿的曲折流露,不如说是蓝田女人在本我 的意识中就是一个具有本能自然性的女人。 林红的假日里的林红表面上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敬业。生活井然有序 的女人,是被别人塑造成的好女人形象。而潜意识里她却觉得是白活了,这时候 出现了一个对照的镜子:青果,一个年轻的任性的自由的随便的女孩子。“林红带 了一股邪恶的愉悦来审视自己,好像镜子的深处才是自己,而自己只是青果。” 其 实,现实中的青果就是林红压抑在内部、呈隐性的本我,只是没有适当的时机表 露出来,而当现实中出现了青果这样一个形象的时候,林红的本我被激发了出来, 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在某一个瞬间林红以为自己就是青果了,林红特地在镜 子里把自己打量了一回,终于否定了这个荒诞念头。” 这是林红的本我与自我在 做着激烈的挣扎和角斗。人始终逃脱不了自我的束缚。最后,林红把自己沉浸在 了泥堆里,压抑了的本我最后以此这种形式张扬出来。本我与自我的矛盾和挣扎 。毕飞宇唱两皮二二簧的一朵黑衣裳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2 7 页。 o 朱建军你有几个灵魂:心理咨询与人格意象分解北京:中围城市h ;版杜,2 0 0 3 年,第1 5 页。 o 胡蜀 琛疼痛0 恐惧一论毕飞宇小说的创作母体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 n k i 期刊网,2 0 0 5 年。 。萧耳第一二性元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0 页。 o 毕飞宇林红的假f j 轮了是阋的江苏:江苏文艺 l j 版社,2 0 0 4 年,第2 9 0 页。 o 毕飞字林红的似日轮子是圆的江苏:江苏文艺出版杜。2 0 0 4 年,第2 9 8 页 1 1 西南大学硕七学伸论文第二章反观人类的精神之镜 以及抗衡凸现了出来。本我想凸现出生命的张力,剑拔弩张地从地平面钻出来, 而现实中的自我却在使劲得压抑着、反抗着,二者形成了僵持的局面,可最终战 胜者仍然是现实中的自我和道德的超我。作者“将一个城市女性因刻板生活而迷 失本性的那种委屈、心疼、不甘、挣扎与徒然的心理过程历历在目的呈现在读者 面前。”o 在众多篇目中看到的镜子,可以充分肯定毕飞宇在刻画人物心理,从人的心 理角度去开掘意义的同时,特别丰富地描绘了人的心灵世界,赋予了人物丰富的 心理活动。深钻到人的精神和内在灵魂去探悉人的秘密,在我看来,是很有意义 的一件事情。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探索自我意味着抓住其生存问题的实质, 抓住它的生存暗码。”国总之,毕飞宇正是抓住了人的生存暗码,他的镜子意象将 人带进深思的空间,给人留下纵深的回味的余地,这就是毕飞宇小说中镜子带给 我们的深刻内涵。 。余玲潮流外的写作一毕飞宇小说论小说评论,2 0 0 2 年第2 期。 o 米兰昆德拉1 4 , 说的艺术,唐晓渡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 9 9 2 年,第3 0 页。 1 2 两南大学硕十学竹论文第章烛照人类的情感之镜 第三章烛照人类的情感之镜 毕飞字的镜子不仅探铡人自身的困境,而且将其光芒照射到人与他人的关系 之上,烛照出人类复杂的真实的情感。抽象的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人是社会的 人,这必然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网状结构。而观其精神,就不得不观其与他人的 关系。在毕飞宇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摆脱不了伤害,“抽象的人是不存在 的,存在的反而是人的关系,关系才是前提,根本在关系里头,我注重的是情感, 在情感里头,我侧重的是恨、冷漠、嫉妒和贪婪。” 人的丑恶因子不仅流淌在人 自身的生命本体之中,还浸淫于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伤害是毕飞宇小 说中人物之间关系的核心,毕飞宇的小说就是一面镜子,将人与人之间的伤害暴 露无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