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史专业论文)北宋太学的复兴及其管理的完善.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太学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北宋太学则在诸种形式中出类拔 萃,乃至独占鳌头,从而有别于前代或后代的高等教育机构,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 重要教育设施。北宋太学繁盛的原因,主要是与北宋“重文抑武”的政策相关,同 时与太学管理体制的相对完善和经费的相对充足密不可分。北宋太学的管理体制, 比唐代更加规范和完善。北宋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后,逐步形成了以国子监和太 学为中心,诸多专科学校以及地方学校相配套的全国性官学系统。经过历次兴学和 教育政策的调整,官学内部的管理体制日渐成熟。其中,太学内部学官的选拔录用、 太学经费的来源、太学的考选内容和形式、太学学规的订立以及太学图书的管理和 印制,均成定制。本文就是围绕太学的复兴、太学的管理体制、太学的经费管理、 太学的教学管理进行分析探讨,试图总结北宋太学在管理上的独到之处,从而为当 今的高教改革提供参考或借鉴。 本文除结语外,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论,探讨了太学与国子学、四f - j q = 、国子监的关系,以及太学的渊源,从而 为后面的论述奠定基础。 第一部分,分阶段论述北宋太学的复兴之路,以呈现太学发展过程的全貌。 第二部分,对北宋太学的管理体制分两个方面论述:太学的管理体制、学官的 选聘及考绩。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北宋太学管理体制的独特之处。 第三部分,对北宋太学经费管理进行探讨,包括太学经费的类别、太学经费的 筹措渠道、太学经费的使用,并进一步揭示太学发展与教育投资的关系。 第四部分,对北宋太学的教学管理进行探析,包括太学的课程、考选、学规, 以便对北宋太学的管理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太学管理体制教育经费教学管理 a b s t r a c t t a i x u ei so n eo ft h em a i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o fa n c i e n th i g he d u c a t i o ni nc h i n a t h e m o s tr e m a r k a b l et a l x u ei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w h i c h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b o t hp r e v i o u sh i g h e d u c a t i o n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n dl a t e rh i g he d u c a t i o n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t h er e a s o n sf o r f l o u r i s h i n go ft a i x u ei n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p e r i o d a r ev a r i o u s s u c ha st h ep o l i c yo f a t t a c h i n gi m p o r t a n c e t o l i t e r a r y r a t h e rt h a nm i l i t a r yi n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p e r i o d , s u f f i c i e n tf u n d s ,a n dp e r f e c tm a n a g e m e n tw h i c hi sm o r es t a n d a r da n dp e r f e c tt h a nt h e o n ei n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o f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p e r i o di n i t i a t e dt h r e e m o v e m e n t so fs e t t i n gu po ft h es c h o o l s ,a n de s t a b l i s h e dan a t i o n - w i d eg o v e m m e n t s c h o o l i n gs y s t e mw h i c hi sc e n t e r e db yt h ei m p e r i a lc o l l e g ea n d c e n t f a lt a l x u e ,s u p p o r t e d b ym a n yt r a i n i n gs c h o o l sa n dl o c a ls c h o o l s a f t e rt h e s et h r e em o v e m e n t sa n da d j u s t m e n t o fe d u c a t i o n a lp o l i c y ,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g o v e r n m e n tb e c a m em a t u r e a m o n gt h e s e , s c h o o lr e g u l a t i o n s ,e x a m i n a t i o nc o n t e n t sa n df o r m s ,f u n d sr e s o u r c e s ,b o o k s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p u b l i s h ,a n dt h es e l e c t i n go fs c h o o lo f f i c i a l sb e c a m ef i x e ds y s t e m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 a n a l y z et h er e v i v a l ,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f u n d sm a n a g e m e n ta n dt e a c h i n gm a n a g e m e n t o ft a i x u e ,a n dt r yt oc o n c l u d et h ed i s t i n c t i v eq u a l i f i e so nm a n a g e m e n to ft a l x u ei nt h e n o r t h e r ns o n gp e r i o d ,t h e r e b yp r o v i d er e f e r e n c ef o rt h er e f o r mo fh i c g he d u c a t i o na t p r e s e n t t h i s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f i v ep a r t se x c e p tp r e f a c e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t a i x u e ,g u o z i x u e ,s i m e n x u ea n d t h ei m p e r i a lc o l l e g e ,a n dt r a c kt h eo r i g i no ft a l x u e p a r to n ee x p l a i n st h er e v i v a lo ft a l x u ei n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p e r i o da c c o r d i n gt o t i m es e q u e n c e s ,a n dr e p r e s e n t sac o m p l e t ep i c t u r e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a i x u e p a r tt w oa n a l y s e st h e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o ft a i x u ei n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p e r i o d 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a n dt h es e l e c t i n go fs c h o o lo f f i c i a l s ,t h u s p o i n to u tt h ed i s t i n c t i v eq u a l i t i e so nm a n a g e m e n to ft a i x u ei nt h en o r h e ms o n g p e r i o d p a r tt h r e ed i s c u s s e st h ef u n d sm a n a g e m e n to ft a i x u e ,i n c l u d i n gt h et y p e so ff u n d s , t h ew a y so fc o l l e c t i n gf u n d sa n dt h eo p e r a t i o no ff u n d s ,a n df u r t h e rd i s c l o s e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 t a i x u ea n di t s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v e s t m e n t p a r tf o u ra n a l y s e st h et e a c h i n gm a n a g e m e n to ft a i x u e ,i n c l u d i n gc u r r i c u l u m ,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c h o o lr u l e ,t h e r e b yw ew i l lh a v ea no v e r a l l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b o u tt h e p e r f e c t i o no ft a l x u ei nt h en o r t h e ms o n g p e r i o d k e yw o r d s :t a i x u e ;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d s ;t e a c h i n gm a n a g e m e n t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p 融 日期:洲b 年5 月1 1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马廿钍 日期讪年月p 孙抛、7 舟戏7 导师签名:们牵9 日期:扣,件,月n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匠丞丝塞理銮厦进后! 旦圭生;旦二生;旦三生筮壶! 孙豁听拳 菇导师签名:疗1 币 x 日期:力卅年,月2 - 2 日 顾士学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太学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宋代太学则在诸种形式中出类拔 萃,乃至独占鳌头,从而有别于前代或后代的高等教育机构,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 重要篇章。近2 0 年来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日渐深入,但有关宋代太学的研究甚至不 如宋代书院;加之元代国子监研究( 王建军著,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 0 0 3 年 版) 已有专著出版,因而研究宋代太学更属必要。有关宋代太学的史料,散见于宋 史、文献通考、续资治通鉴长编( 后文简称长编) 、宋元学案、历代名 臣奏议等典籍之中,同时散见于范仲淹、胡瑗、王安石、欧阳修等名人的文集或 札记之中。与宋代太学研究相关的专著,主要有4 本:( 1 ) 袁征:宋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性转折,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版:( 2 ) 苗春德:宋 代教育,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3 ) 王建秋:宋代太学与太学生,台北, 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 9 6 5 年版;( 4 ) 刘伯骥:宋代政教史,台湾中华书局 中华民国六十年版。为使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本文将重点研讨北宋太学的复兴之 路及其管理的逐步完善。 一、太学释义及辨异 要研究北宋太学,首先须对“太学”的定义进行探析,同时还须厘清几对关系, 从而为后文的研究作出必要的铺垫。 ( 一) 太学定义 在古代汉语中,“太”与“大”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大”字的 字义作了如此训释:“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 他达切) 也,凡大 之属,皆从大( 徒盖切) 。”。有鉴于此,太极、太初、太公、太后、太子、太史、 太医、太师、太傅、太保等之“太”字,均有极大、至高之义,“太学”即最高学 府之谓也。 在西周确立的学制雏形中,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在国学之中,又有大学和小学 之别。所谓“大学”,即是高等教育设旋。那么,“太学”与“大学”是否毫无分别 呢? 这可由汉人对西周“五学”的追记中略窥端倪: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 9 6 3 年版,第2 1 3 页。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l st h e s l s 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如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 信,则长幼有差,如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 匮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逾矣。帝入太学,承师问 道,退习而端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达其不及,则德智长而理道得矣。 依此而论,西周的大学实分“五学”:( 1 ) “东学”,亦称“东序”,为学干戈之所; ( 2 ) “南学”,亦称“成均”,为学乐之所;( 3 ) “西学”,亦称“瞽宗”,为演礼之 所;( 4 ) “北学”,亦称“上庠”,为学书之所;( 5 ) “太学”,亦称“辟雍”,又称“中 学”,为天子和太子承教之所。可见,太学的地位又居于大学之首。诚然,这种追 记似有溢美之嫌;但关于太学地位至尊的论断,还是大体可信的。 有关“太学”的定义,在有关辞书中均有大同小异的表述: 辞海“中国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礼记保傅:帝 入太学,承师问道。汉武帝元朔五年( 前1 2 4 年) 设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 西汉太学建立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 国子监) ,或两 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教育大辞典“古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定儒于一尊,于建元五年( 公元前1 3 6 ) 在长 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元朔五年( 公元前1 2 4 ) 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东汉建 武五年( 公元2 9 年) ,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明帝曾亲临行礼讲经。 魏晋以后,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 国子监) ,或者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 经典的最高学府。唐代太学与国子学并隶国子监,凡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及国公子孙 可入国予学,文武五品以上子孙及郡县公子孙可入太学。宋因之,凡七品以上官员 之子孙可入国子学,八品以下官员之子孙及庶人之俊秀者可入太学。” 教育辞典“中国古代的中央大学。太学之名源于西周。此后( 西 汉以后一一笔者注) 一直成为历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自晋武帝咸宁二 年( 公元2 7 6 年) 设国子学之后,太学成为特定品官子弟入学的场所。”。 国语辞典“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 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 o 大戴礼记保博。 。辞海( 上) 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4 6 3 1 4 6 4 页。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书( 第8 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2 3 2 4 页。 。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6 5 页。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o 由上可见,太学在不同的朝代含义略有差别,主要是在中央官学中的地位不同。 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即在不同的朝代,太学都是中央官学之一,是大学性质的学 校,且以传授儒家经籍为职志。有人认为:“古代贵族子弟的读书处所,即太学。” 这 大体只适用于三代。在汉代兴复太学后,它的贵族性事实上日趋淡化。当西晋国予 学定型后,太学实际成为中下层官吏和平民子弟的就学之所,这恰好与三代的皇胄 性、贵族性形成强烈反差。 ( 二) 太学与国子学 晋武帝咸宁二年( 2 7 6 ) ,为“殊其士庶,异其贵贱”,特于太学之中另辟“国 予学”,专收达官显贵子弟,以配合当时曰渐炽盛的门阀制度。咸宁四年( 2 7 8 ) , 专设国子祭酒、博士各1 人,助教1 5 人,要求“履行清淳通明典义”;此为国子 学职官、师资的定制之始。晋惠帝元康元年( 2 9 1 ) ,则明确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子 弟方能进入国子学;此为生员条件的统一规定之始。 西晋的国子学与太学,实为同一办学实体,均为最高学府性质。就其内部而言, 国子学的位阶相对较高,师资也相对为好;然而所教授者均为经学,在培养目标上 也并无二致。时人所记,恐为事实:“两学齐列,双宇为一,右延国胄( 国学教胄 子一笔者注) ,左纳良逸( 太学招贤良,在国学之东) ,祁祁生徒,济济儒术。或升 之堂,或入之室,教无常师,道在则是。”。南北朝时期,或单设国子学,或单设太 学:或两者同设合办,仍依晋制。隋代则分设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此时的国子 学和太学似不可能分设;唐承隋制,但逐步完成了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分发的格 局。 在太学之外另创国子学之举,并非是历史的进步,而颇多复古倒退的意味。就 学制史而言,这种贵族与平民分野的“双轨制”,显然是与“平享教育权”的精神 相违背的。当唐代的科举制度初步完备之后,教育上的“公平竞争”逐步成为社会 的共识,因而园子学与太学的等级差别也开始无形淡化。宋代的科举全面强化,因 而国子学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以致造成“宋代仅有太学而无国子学”的误解。 事实上,北宋的国子学始终存在,只是有时称之为“国子监”而已。宋太祖建 隆三年( 9 6 2 ) ,诏令国子监招生,规定“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固。宋 。台湾教育部编:国语辞典,民国八十七年四月敝,h t i p :1 4 0 1 1 1 3 4 4 6 d i c f f 。 。陈平原:中国大学百年,广西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7 0 2 7 1 页。 o 潘岳: 闲居赋k o 宋史选举三卷1 5 7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太宗端拱二年( 9 8 9 ) ,诏令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 9 9 4 ) ,又诏令改国子学 为国子监。此期的太学,依旧隶属于国子学或国子监。伍振鬻的判断,与此结论大 体相合:“事实上,宋代设立的国子监,目的是教养唐朝的国子学及太学的学生, 混称国子生,不过用的名称不是国子学而是国子监。”。即使在太学独立设置并获得 迅猛发展后,国子学依旧占有一席之地,并未真正消亡。宋会要崇儒载:宋 仁宗庆历四年( 1 0 4 4 ) ,国子生学额为2 0 0 名;宋神宗熙宁元年( 1 0 6 8 ) ,国子生学 额为4 0 0 名。据文献通考载,宋徽宗崇宁元年( 1 1 0 2 ) ,国子生学额仍有2 0 0 名。终北宋以观,太学生与国予生的比例由1 :1 ( 庆历四年) 而变为1 9 :1 ( 崇宁元 年) 。由此可见两者的消长关系,亦可见国子学并未消亡的事实( 详见表1 ) 。 表1 :北宋国子生和太学生定额表。 监生 时问国子生太学生外舍内舍上舍材料来源 总数 开宝八年7 0 7 0 宋会要崇儒一之二九 庆历四年 2 0 02 4 0 0 宋会要崇儒一之三。 皇诂三年七月 1 0 0 宋会要崇儒一之三。 嘉祜三年五月 4 5 0 宋会要职官- - a 之四 嘉祜三年七月 6 0 0 宋会要职官- - j k 之四 宋会要崇儒一之三o 熙宁元年正月 4 0 03 0 01 2 0 07 0 0 宋会要职官= 八之七( 注) 熙宁元年五月9 0 0宋会要职官二八之七 熙宁四年十月不限 2 0 0 1 0 0宋会要职官二八之七 熙宁五年八月 1 0 0 0 7 0 0 2 0 0 1 0 0蚝编卷二七三 元丰二年 + 二月 2 4 0 02 0 0 03 0 01 0 02 4 0 0 束会要职官二八之九 元丰三年五月2 0 0 2 4 0 0 2 0 0 0 3 0 01 0 02 6 0 0 宋会要- 职官- - ) k 之一0 崇宁元年 2 0 03 8 0 03 0 0 06 0 02 0 04 0 0 0 文献通考卷四二 。伍振鬻: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台湾三民书局1 9 9 2 年版,第1 2 0 页。 。此衷参见张邦炜、朱瑞熙:论宋代国子学向太学的演变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版, 第2 2 3 页;据李焘 卷1 4 8 文献通考学校考三卷4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笔者认为,宋代四门学的性质与前代一样,同属大学预科性质;但亦有所变更, 即兼有“广文馆”性质,亦即兼有科考预备机构性质。另一方面,随着科举“公平 竞争”精神已为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之间森严的等级壁 垒,已失却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这也正是北宋太学得以成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原因, 或者说是此后四门学再无分设之必要的原因。在北宋太学依“三舍法”组构后,其 中的“外舍”,事实上类同于四门学性质;元、明、清国子学或国子监的“分斋”、 “分堂”组构中,又均有类同于四门学的斋或堂。 ( 四) 太学与国子监 国子监有二义:一义为最高学府,即为国子学的别称;一义为中央教育行政管 理机构,即类同于现今的教育部。有关国子学及其与太学的关系,前文已述;在此 须予以专论者,仅为其“第二义”。 自秦汉以降,中央兼管教育的职官为“奉常”或“太常”。在“三公九卿”的 政治体制中,太常为九卿之首,主管礼仪、祭祀、选举、学校等事项;其属官有太 乐、太祝、太宰、太史、太b 、太医六令丞,另辖博士官,负责博士的选任、考试 以及博士弟子的选拔等事项。北齐时,专设“太常寺”专衙,主管内部事务及文教 事业;同时将国子学升格改称“国予寺”,内设国子祭酒、博士、助教诸学官。虽 然国子祭酒仍听命于太常,但园子寺的专设,可视为教育行政初步独立的尝试。 隋立国后,复置国子寺,并改变了国子寺隶属于太常寺的旧制,使中央教育行 政机构专门化。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二卷4 1 中有载:“隋文帝开皇中,令 国子寺不隶太常。前代皆属太常也。”所谓开皇中,时在5 8 7 5 9 4 年之间。此后, 国子寺或国子祭酒便统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成为中国中央行政 管理机构和教育行政首脑专设之肇端。隋炀帝大业三年( 6 0 7 ) ,将国子寺改称“国 子监”,其行政长官仍称“国子祭酒”;除原辖五学外,又将“广文馆”隶属其下。 唐承隋制,依旧设国子监统辖中央各学。其名称,在唐高宗、武则天治下,一 度更名为“司成馆”、“成均监”。但综唐以观,绝大多数时期仍称国子监。唐代国 子监统摄中央政府设立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一度另辖广 文馆;其他中央官学崇文馆、弘文馆、医学、崇玄学、小学以及h 筮、天文、兽医、 校书等教学设施,则分归中央政府各部门领导,并不在国子监的执掌范围之内。需 要说明的是,自唐高宗龙朔二年( 6 6 2 ) 始,另在洛阳设“东都国子监”;只是其规 制简陋,仅设监丞、主簿、录事各一人而已。 北宋强化文官政治后,为达到权力相互制约的目的,其行政机构的设置,颇有 7 硕士学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叠床架屋之病。一般说来,管学之责由礼部尚书兼摄;但太常、鸿胪和国子祭酒也 分任有管理之责。如说唐代是“政校分离体制”行政管理机构与办学实体分离 的话,那么北宋则是“政校合一体制”行政管理机构与办学实体合一。在 宋代,国子监、国子学、太学通常成为同一实体的不同称谓,或可理解为一个衙门 的三块招牌。当太学独立设置后,国子监和国子学便成为同一实体的不同称谓。若 就教育行政体制而言,单设的太学仍隶属于国子监;但国子监又并非专门的教育行 政管理机构,它实际又是国子学的别称,也是一个办学实体。若如此,或可称国子 学领导太学。但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笔者认为,北宋太学自它从国子监或国子学中分离单设后,就教学功能而言, 尽管它在名义上仍隶属于国子监,但在实际办理上,却更多地听命于国子监之上的 机构或国子祭酒之上的职官( 通常是礼部或礼部尚书) 。若如此,便不难解释“宋 代教育改革为何每每以太学为重心”这个问题。甚至还可以这样理解:国子监和国 子学所代表的是“旧制”,而太学所代表的则为“新制”。 二、北宋太学的渊源 ( 一) 先秦的太学 传说最古老的以养老为标志的学校“庠”或“序”,即已有大学与小学之别。 这种区分,大体是以教者和学者社会地位的高下为依准的。礼记王制载:“天 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东汉郑玄作注日:“此小学、 大学,殷之制。”礼记王制又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 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作 注说:上庠、东序、右学是大学,下庠、西序、左学三种是小学。看来,夏、商两 代已有“大学”与“小学”之分。 周代时,“太学”一词已经出现。它为辟雍的别称,所谓“帝入太学,承师问 道”国即为明证。前文在探讨“太学定义”时,已具体介绍了西周国学,并分列了 其中具有大学性质的“五学”。对于大戴礼记保傅中的相关记载,孔广森注 五: 太学者,辟雍之中堂也,虞名学为庠,夏为序,殷为瞽宗,周人兼取 之,以名其四堂。诗曰: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白北。谓辟雍居其中, 四学环之。东堂日东序,一日东胶:西堂日瞽宗;北堂曰上庠南 o 大戴礼记保博。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堂目成均,乃周学之正名。 据此可知,天子设立的大学分为五所:中间为辟雍,亦曰太学,养老之所;辟雍为 水环抱,水南为成均,亦日南学,学德之所;水北为上庠,亦日北学,学书之所: 水东为东序,又称东胶,亦日东学,习射之所:水西为瞽宗,又称西雍,亦日西学, 学礼习乐之所。五学之中,以辟雍为首。故天子设立的大学,亦统称辟雍,或称 为太学。 春秋或东周时期,随着天子失威、诸侯蜂起,国学也逐渐废弛,太学之名也绝 少见载于此期的史籍。所载仅有鲁僖公“修泮宫”。、郑子产“不毁乡校”。及至 战国,周天子已不复存在,所谓国学、太学,更是失去了其名赖以存在的依据。田 齐所创设的“稷下学富”,尽管属于大学性质,但它与西周的太学却有着诸多质的 殊异。 ( - - ) 秦汉的太学 秦代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独尊法家,因而不可能复置儒家所推尊的太学。加 之法家治国,所重为政治教育、社会教育,故既禁私学,亦废官学。更由于秦代立 国仅十数年,事实上也难以在学校教育方面有所作为。 史料较为详实的太学,出现在汉代。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国家无力创办 官学。经过“文景之治”,至汉武帝时,生产恢复,经济发展,政治安定,国家统 一,具备了创办太学的条件。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从理论高度阐发了求贤必 先养士的道理: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 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 则英俊宜可得矣。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并责成丞相、太常等贯彻实施。建元五年( 前1 3 6 ) , 开始设立五经博士,并决定溥士归太常领导。汉书武帝纪( 元朔五年) 载: 夏六月,诏日: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 延天下方闻之士,成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义治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 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 。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 。毛诗泮宫序。 o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萱仲舒: 贤良对策,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3 6 1 3 7 页 9 硕士学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员,学者益广。” 元朔五年为公元前1 2 4 年。至此,太学复立。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授经 学的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西汉后期,汉元帝好儒,太学生增至1 0 0 0 人。西汉末年,从汉成帝时起,外 戚王氏专权,极力拢络官僚集团。据汉书儒林传载:“成帝末,或言孔子布 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到汉平帝时,王莽执 政,采取有力举措扩建太学,诸如为太学修建校舍“万区”,增设博士名额,增加 招生人数,扩大毕业任官名额等。虽然王莽扩建太学有着强烈的个人目的,但客观 上却促进了太学的发展。 后汉书- 翟酶传载:“光武初性,憨其荒废,起太学博士舍,内外讲堂, 诸生横巷,为内外所集。”后汉书光武帝本纪载:“太学讲堂长十丈,广 三丈。”汉顺帝永建六年( 1 3 1 ) ,为太学扩建了“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圆, 以容纳更多生员。至汉质帝继位时( 1 4 6 ) ,诏郡国举明经,诣太学受业,一度使太 学员额高达3 万人。可见,东汉时太学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两汉太学的复置和发展,实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有人甚至视此为中国大学 的正式发端。应当说明的是,这种古代大学与近现代大学,在实质上相差甚远,不 宜相提并论。至于以“万人大学”相标榜则宜考虑汉儒对此所做的针砭:“白是 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衷矣。”。 ( 三) 魏晋南北朝的太学 公元2 2 0 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并致力于中国的统一。鉴于武功、文事不可 偏废,曹丕于黄初五年( 2 2 4 ) “立太学于洛阳”。,置弟子员额数百人,使东汉末 年因战乱而停办的太学得以续办。为改变东汉太学的虚浮之风,当政者在太学推行 “五经课试法”:刚入学者为“门人”;满两年试通一经者为“弟子”,不通者则被 勒令退学;“弟子”满二年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文学掌故”满二年试通 三经者,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满二年试通四经者,为“郎中”;“郎中”满 二年试通五经者,方可“随才叙用”为官。魏明帝太和、青龙年间( 2 2 7 2 3 6 ) , 太学生也曾一度达千人,但成效不佳,“中外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好学,多求 诣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而诸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子弟。子弟本亦避役,竟无 。二十五史前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3 8 3 页。 。后汉书儒林列传。 。后汉书儒林列传。 。 通典学校卷5 9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能学爿。冬去春来,岁岁如是”“。 晋初太学,仍承魏制,设博士1 9 人。晋武帝泰始中( 2 6 5 2 7 4 ) ,太学生一度 达7 千人。咸宁二年( 2 7 6 ) ,以太学生徒众多,仍于太学之外创办国子学,简称国 学。于是,国子学、太学判若云泥:“国学教胄子”,为世族高官子弟就学之地:“太 学招贤良,为庶族地主子弟肆业之所”圆。至此,“单轨制”演变为“双轨制”。此 后,太学的地位日渐衰微。 南北朝时期更是战乱频仍,政权更迭无常。在新君登基之初,虽屡有“立太学”、 “置博士”之举,然“东序西胶,未闻于弦诵”。,大体是徒有虚名而己。 ( 四) 隋唐的太学 隋时,太学与国子学并存。隋文帝开皇九年( 5 8 9 ) 灭陈之后,诏京邑及州县 均设立学校,其中属于大学性质者,有国子学、太学与四门学。当时国子学、太学 与四门学均置有博士、助教与生徒,只是人数时有增减,具体名额不详。前后1 0 余年间,大学教育颇见兴盛。文帝晚年,除国子学留有学生7 0 名外,诸学尽废。 炀帝即位,诸学于大业三年( 6 0 7 ) 复开。其中,太学设博士、助教各2 人,学生 5 0 0 名;园子学设博士、助教各1 人,学生无定额。太学、国子学的教学内容,皆 以儒学经籍为主。此期颇有重新借重太学的意图。 唐时太学,以及有关唐代太学与国子学、四门学和国子监的关系问题,在前文 已专门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在此所须申言者有二:( 1 ) 唐代太学始终未独立于国子 学而独立设置,它始终附设于国子学之中,名义上、地位上、规格上均低于国予学: ( 2 ) 若就唐代太学的实质而论,它却是唐代“国学”的内核。无论就其生员的数 额还是质量而言,均优于国子学;而就其办学的稳定性而言,又远胜于四门学。这 当然是科举制实施的结果,其中孕育着宋代太学独立设置的胚胎。 。魏书王肃传。 o 参见潘岳:闲居赋。 。晋书儒林传。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部分:北宋太学的复兴之路 北宋初期,学校教育不受重视,太学发展缓慢。但国家安定后,很快确立了“重 视知识,尊重读书人”的文教国策,这为后来的太学发展定下了基调。真宗以后, 学校教育逐步得到重视:仁宗、神宗、徽宗时,太学则得到较快的发展。究其原因, 主要得益于北宋“重文抑武”的政策。北宋的“重文”,是注重用“一道德”控制 人们的思想;“抑武”,则是抑制武臣对军事力量的操控权。宋代特殊的政治原因, 使统治者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 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太宗、真宗其 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作其继位,弥文以日益。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 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路,无不擢科,海内文士 彬彬辈出焉。o 以下将北宋太学的复兴之路分为四个阶段来讨论,以探明其历程。 一、北宋初期的太学( 9 6 0 - - 1 0 4 3 ) 北宋初,诸帝急需人才,但仅关注科举取士。加之此时国力尚弱,对学校教育 无力顾及,致使北宋初8 0 年间太学不甚发达,甚至不如唐末和五代时期。但北宋 初期确立的“重视知识,尊重读书人”的文教政策,却对后来太学的发展产生了较 大的影响。 ( 一) 太祖、太宗治下的太学( 9 6 0 一9 9 7 ) 由于宋太祖是采取“陈桥兵变”的方式夺取的政权,所以他即位后便力矫旧弊, 用政治威胁与物质诱惑双管齐下的手段,迫使将帅纷纷交出兵权,使之集于皇帝一 人之手。同时改革文官政治,中央设参知政事( 副宰相) 、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 割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的权利,从而利于皇帝统摄大权。禁军不设最高统帅, 而是分属殿前、马军、步军三司管辖,将领用资历较浅的人担任,并经常调换屯居 地点,实行“兵无常将,将无常帅”的弱兵弱将政策;并将州郡的兵权、财权与司 法权收归中央,规定地方长官须由文臣担任,且另设通判进行监督,使其相互制约。 在这种基本国策的指导下,文官政治逐步强化,以文治国便成了宋代统治者治 。宋史文苑一卷4 3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固的指导方针。宋太祖曾明确提出:“宰相需用读书人”:“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 为治之道”。太祖尝谓赵普日:“卿苦不读书,今学臣角立,隽轨高驾,卿得无愧 乎? ”普由是手不释卷,然太祖亦因是广阅经史。宋太宗则主张:“兴文教,抑武 事”。;“以文化成天下”。 据文献通考卷4 2 载:“就天福普利禅院重修国学,太祖三幸太学,阅 土木之工。”从这段话可以推知,太祖时太学正在建校,太祖亲自去视察太学的进 展,可见其对太学的重视程度。宋史太宗本纪载:“端拱元年,八月,庚辰, 太宗幸太学,命博士李觉讲易,赐帛,遂幸玉津园习射。”这说明,太宗对太学 同样重视,且此时的太学业已建成。这里所指称的“太学”,实为“国子监”或“国 子学”的别称。虽然如此,但太祖、太宗时期太学的规模有限,而且发展的速度也 相对缓慢。 北宋初,国子监只有7 0 名学生,均为官员子弟。宋太宗端拱二年( 9 8 9 ) ,改 国子监为国子学:“戊辰,以国子监为国子学。” 此后国子学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 子弟。宋太宗淳化五年( 9 9 4 ) 夏四月,“以国子学复为国子监”。在学校名称反复 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分并无大的变化,学校的规模亦如此。 宋史崔颂传云:“宋初判国予监,会重修国学,命颂总领其事。建隆三 年夏,始会生徒讲说。建隆三年”为公元9 6 2 年,是在宋太祖立国两年之后。可 见太学或国子学的教学活动实以此为始。这时监舍仍是“后周显德二年天福普利禅 院置” ,也就是太祖命增修并三幸“阅土木之功”的地方。通过以上的文字,可 知宋初国学的简陋状况。自此至开宝八年,首尾1 3 年的时间,国子学的学生始终 未超过7 0 人。正如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所云:“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 厄,学者尚寡。”经过5 0 余年“五代”的长期混乱之后,人心未定,社会秩序尚未 恢复,因此怎会有读书向学的风气! ( 二) 真宗、仁宗治下的太学( 9 9 7 1 0 4 3 ) 在宋真宗时期,由于天下相对太平,因此对教育的关注也较前朝有所加强。宋 真宗更作劝学诗:“富贵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 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于 。长编卷4 。 。参见释文莹:玉壶清话卷2 ,宋史纪事本末卷7 。 o 长编卷1 8 。 。周必大:平园继稿卷1 5 。 o 宋史太宗本纪卷5 。 ”文献通考卷4 2 。 1 3 颁士学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由此营造出“重文”的社会风尚。当时 重文轻武的风气深入士人。有例为证: 真宗欲择臣僚中善弓失、美仪彩,伴虏使射弓,时双备者惟陈康肃公尧咨 可焉,陈方以词职进用。时以晏元猷为翰林大学士、太子左庶子,事无细巨皆 咨访之。上谓晏元献日:“陈某若肯换武,当授予节钺,卿可谕之。”时康肃母 燕国冯太夫人尚在门范严教陈日:“当白老母,不敢自辄。”既白之,燕国命 杖挞之,日:“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予 阀阅,忍乎? ”因而无报。 因为北宋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将,武将受文官的节制已经制度化,所以陈尧咨的母亲 对才会儿子有改文官为武官的想法如此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再如张载,他在少年 时代便颇有豪气,好谈兵事,很想结集青年起兵保护边疆洮西之地。2 1 岁时,上书 范仲淹,自述他的志愿。范一见而知其器局远大,是可造之才,乃告诫他说:“儒 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然后劝他读中庸。张载听从其言,后来成为一代 大儒。 尽管重文的国策业已确立,读经的社会风尚也开始深入人心,但真宗到仁宗庆 历四年期问,太学的办理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据宋史真宗本纪载,真 宗在位期间,曾二幸国子监:在景德四年二月,又在西京兴建了一所国子监。但具 体的兴学事宜,则不见其他经传。 北宋建立政权伊始,为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遏制武人的跋扈,改变各级政 权机构的人员成分和构成要素,急需补充大批文职官员。文职官员的选拔途径,主 要借助于隋唐创制的科举。因此,北宋初期特别注重科举,大有只恐取少,不嫌取 多之势,诸科取士名额因此成倍增加;中试后,直接释褐授官,免除了唐代的再试 吏部之苦;及第之后的荣耀,也远远超过了唐代。北宋科举取士之滥,始于真宗。 咸平三年( 1 0 0 0 ) 三月、五月,“两次取士共二千一百余人”o 。景德二年( 1 0 0 5 ) 又取千人,“虽艺不及格,悉赐同出身,试秩解褐”。这种科举政策,除为选拔人 才外,亦含有以功名利禄为诱饵,把天下读书人囊入彀中的用意。此期的科举考试, 有重诗赋而轻治术的弊病,致使朝廷得到的人才不敷实用,反而增加了大量的冗官 冗吏。 因此之故,时人只为做官,把科举视为进入仕途重要的途径,名副其实者屈指 。绘图解人颐卷1 。 。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下。 。长编卷4 6 ,真宗咸平三年三月甲申;卷4 7 ,真宗成平三年五月壬寅。 。长编卷6 0 ,真宗景德二年六月丁丑。 1 4 可数,滥竽充数者则比比皆是。据玉壶清话载,谢泌曾解国学举人,因黜落甚 众,而群言沸摇,以致有人怀甓以伺其出。谢泌知道后,潜由它途,而投史馆避宿 数日。太宗听说这件事后,笑谓左右日:“泌职在考校,岂敢滥收? 小人不自揣分, 反怨主司,然固须避防。”太宗时如此,真宗时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亦 不乏类似例子。东斋记事佚文中记载: 杨文公知举,于都堂帘下大笑,真宗知之。既开院上殿,怪问:“贡举中 何得多笑? ”对日:“举人有上请尧、舜是几时事,臣对以有疑时不要使以 故同官具笑”真宗亦为之笑。 由此可以看出,真宗时应试者亦多冒滥,学校依然不发达,太学依旧沉寂。 前已述及,北宋立国之初,依制设有国子监;但直到开宝八年( 9 7 5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政府财务常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深圳塑料植物墙施工方案
- 智能家居产品采购合同签订与售后服务体系
- 旅游民宿租赁合同补充协议(含特色服务)
- 商业空间租赁合同补充条款范本(商业地产运营)
- 商务办公空间租赁合同续约及设施更新协议
- 文具生产线项目工程方案
- 离婚协议书内含意外终止妊娠后续处理合同
- 高层住宅二手房买卖分期支付服务合同
- 校园安全教育临沂网
- 《电磁学》教案课件
- GB/T 4291-1999冰晶石
- 机修车间岗位廉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表
- 全新版尹定邦设计学概论1课件
- 牙及牙槽外科
-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方案
- 万用表 钳形表 摇表的使用课件
- 63T折弯机使用说明书
- 170位真实有效投资人邮箱
- 工程力学ppt课件(完整版)
- 船模制作教程(课堂PPT)课件(PPT 85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