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里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哿叠势 i 基期:聊年毕舅57 鑫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能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霹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因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导师弛彬象 日瓤加扩年够月f 拍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兢至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巾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园童诠塞逞童蜃溢蜃! 旦圭笙;旦二生;璺三生蕉查l 导师签名: 雅缸 日期:历移年移月,箩日 虹肘 啬m 襄 朗 聊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引言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一名“拒绝合唱的作家,李锐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的独 特性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从作品主题分析到叙事学研究,研究者肯定了李锐 小说围绕“革命 、“传统 、“历史 、“人性 这些命题书写之深刻;还褒扬了李锐 对小说文体的创新以及关于现代汉语写作的自觉思考。除了从以上两大方面解读李 锐作品之外,还有研究者麸分析李锐创作心理研究视焦出发,比较详细地梳理盘李 锐创作的演变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在发掘李锐创作精神或解析形式之外内涵的同 时,以概述或例证的形式对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描写有所涉及。所谓两性关系,主 要是指男女之间建立在情感或性的基础上的关系。具体对应到李锐小说创作中,有 着丰富多样的存在形态。不过,大多数研究者在论述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时,不约 而同地将视点聚焦在李锐小说中的性爱描写上。 从人性深化的角度看,性意识与性行为的展现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作家塑造形 象、揭示入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不少当代作家都在其小说创作中涉及到性爱 描写。这些性爱描写不仅有着鲜明的特点,并且作家们还以性爱描写为基点展开关 于各种人生问题的思考。李锐也不例外。 因循这一研究思路,有研究者归纳出李锐小说中性爱描写的特点。马悦然认为 “李锐对性的摇写缀冷,缀客观瓣;李莺涛、成一等人在探讨李锐无风之树 中的性描写时也认同了了马悦然的评价,认为李锐在作品中对性的描写采取了“很 冷、很客观 的态度;李寒波则在人生困境的别样言说中指出尽管李锐小说中 描写豹两性关系大都是j # 正常的,但豢其搁置在特定酶时空背景中,却并不显褥猥 亵和龌龊。 除了归纳李锐小说中性描写的特点,还有研究者试图发掘蕴含在李锐小说性爱 描写背后的复杂性及深度感。他们认为物质极端匮乏导致的性爱阚境是李锐在小说 中着力突显的一种入的生存困境:贫圈和落后的环境中,性爱或沦为简单的生理需 求,或成为维系生存的手段,更有甚者扭曲为畸形的性发泄。当然,李锐的性爱描 写并没有沦为“欲望的舞蹈”,放弃形而上的思考,赤裸裸的展示性欲,而是多角 度阐述性在乡村生活存在形态与价值取向,展现了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和复杂的人性 内容。 参看以上研究成果,研究者大都结合外部焦苦的生活环境,总结李锐小说中性 国转辱l 自麓癍钉:视大奖努藐之,入在欧溯,三联书店l 姒年6 月藏,第龋燹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 i h e s i s 爱描写的特点,肯定李锐在小说中借助两性关系揭示出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然而这 些关于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的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大都集中到性描写上而 且多半是简要概括,点到为止,蕴涵于两性关系之间的深刻内涵以及李锐创作的精 神指向没有被充分表述出来。此外,李锐一直被褫作当代文学受上一名“拒绝合唱 的作家,几乎难以被“新时期 以来任何文学思潮所涵盖,关于他小说文本的独特 性虽得到不少研究者的肯定,却鲜有论者将其搁置到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以宏观的 视野进行对照比较。从两性关系这一焦度切入,不失为肯定李锐小说文本独特的方 法。因此,对李锐小说创作中两性关系作全面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千世界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究竟能演义出多少故事? 文学在男人和女人之间 究竟能建构起多少结合与冲突的模式? 造物主使人有男女之别,基于生理基础的差 别面衍生的心理差异以及社会文化、历史进程对性别危色的鲜明塑造,使得男女之 间无论是单纯的情感交流还是本能的生理交合,都无法摆脱社会、历史、政治、传 统等外在客观因素和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两性之间的婚姻、恋爱、性爱已 经不单纯是一种生理机制,其闽蕴涵着的关于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人类学的 思考是丰富多彩的。讴因为两性之间的起承转合变化多端,传递的讯怠异常丰富, 言说的角度也多种多样,深入考察其书写的流变,能够展示传统的、历史的、社会 的、文化的多元形态。而且两性之间的悲欢离含是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恋爱、婚姻、性爱于每一个人而富都必然历经,在阅读过程中更可能困力住家贴切 的描述产生深刻共鸣,继而思考隐含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含义。 由于每一个生命个体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社会阅历和生理差异,再加上每位作 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参差的知识结构和各异的价值观念,使德不同的文学思潮、不 同的作家对“情有着多样诠释,对“性斗有着多元理解,这些情爱观或性爱观反 映到文本中,使文学作品中对两性关系的书写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蕴减在作家 们细腻生动地展示、塑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形态的两性关系背后的是他们对社会历 史问题的多维思索以及对人性、人道主义的别样探寻。考察不弱作家书写两性关系 的特点及深层意蕴,不失为发掘作家创作个性的有效切入点。 李锐作为进入“新时期”之后方才开始创作生涯的一位作家,尽管他的小说创 作一直游离在主流文学思潮之外,尽管评论者不断言说李锐小说创作的独到之处, 不过从两性关系书写方式这种研究视焦考察却鲜有入闯津。通过对李锐所有小说创 作的内容梳理便可发现,两性关系直是他关注的主题之一: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 婚姻、革命者的变态性心理、无疾而终的恋爱、畸形扭曲的性行为李锐在他的 小说创作中不断地重复着这个主题。打今比方,如采将这个主题喻为圆心,李锐则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在他自己的小说世界里围绕这个主题,“旋转”出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这个边界 多变、富有弹性的“圆圈”显示着作家的经历、气质、艺术思维和生活视野所决定 的作家与现实的对应关系。所以,李锐在主流文学思潮的边缘游走;他对人性、革 命、历史等事物的认知:自剖俸伊始便执着孥守的精神立场都能逶过探讨德小说中 两性关系的书写方式得以清晰呈现,亦为肯定李锐“拒绝合唱 的创作姿态提供了 例证。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的书写特点 李锐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一直关注着两性关系。如早期的创作月上东山( 1 9 8 1 ) 、 清清的泉水( 1 9 8 1 ) 、静静的南柳村( 1 9 8 2 ) 、霉霉的儿子( 1 9 8 3 ) 、凤女 ( 1 9 8 3 ) 晨雾野岭三章( 1 9 8 5 ) ,多以农村女性为主角,生动展示发生在她 们身上的婚恋故事;让他享誉文坛的成名作厚土( 1 9 8 6 1 9 8 8 ) 当中有不少篇 章是围绕两性关系展开的速写;后来陆续发表的旧址( 1 9 9 2 ) 、无风之树( 1 9 9 5 ) 、 万里无云( 1 9 9 7 ) 、银城故事( 2 0 0 2 ) 里同样有着不少两性之间悲欢离合的故 事既然言说李锐小说中的两性关系,首先需要对李锐小说中书写的两性关系建 立感性认识,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宏观把握。 不少评论者在谈及李锐小说中的两性关系时,通常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在小说当 中的性爱描写上。实际上,李锐小说中的两性关系有着丰富多样的形态,绝非仅用 性关系即可一言以蔽之;李锐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用朴素凝练的语言和客观真实 的细节将各种形态的两性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鲜活地勾勒出来。因此,纵 观李锐整体的小说创作,文本中的两性关系书写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爱情本体的缺失 在阐释这一特点之前,首先应当明确“爱情 的含义。关于爱情,古往今来, 文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有各种各样的阐释。总体而言,爱情应当是人类特有 的、属于两性之间的情感因素,能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是婚姻、恋爱或者性 关系建立的合理基础,因爱情而缔结婚姻、确立恋爱或者建立性关系,是人类一直 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是人类社会趋向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然而在李锐小说 中,婚姻也好,私情也罢,乃至于恋人之间,均处于缺失爱情的状态。当事人很难 从婚姻、恋情或者私通中体会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获得满足。相反的,严重地 制约于外在生存环境( 包括物质生存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 的两性关系更多体现出 当人类的正常情感和生理欲望与社会、历史、政治、传统、伦理等因素发生摩擦碰 撞时,爱情被压制或变异的无助和陨落。 1 、貌合神离的婚姻 用“貌合神离来修饰李锐在小说中描写的婚姻,主要缘由即是因为缺失爱情。 这种婚姻在李锐小说中十分普遍。参照恩格斯关于现代婚姻的定义“没有爱情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l 婚姻的缔结理应基于两性之间共同 的人生理想或相似的生活追求而萌生的心灵契合,并自愿组建家庭将此种契合进一 步稳固。否则,即便是建立了婚姻关系,也不可能充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然而, 李锐小说中的婚姻大都难班寻觅爱情的踪迹。晨雾野岭三章中一个家庭墨 婆媳三代入相似的婚姻遭遇、霉霉的儿子中极端自卑的霉霉和又哑又憨的媳妇、 假婚中穷困潦倒的他和逃荒女人、好汉里入赘的好汉和顺从的女人、天上 有块云中叹息自己命运不济的牛馆女儿和憨得寒碜人的根娃、青石溺里忍辱 负重的羊信和娶回来就大着肚子的妻子、吉墙里为了一万三的血汗钱和自己种 下的那颗种子而割舍了真情的黑予和侯三的女儿、旧址中李紫云和杨军长、白 瑞德和囱杨氏、万星无云中牛娃和荷花、银城故事中矮崽和三妹这些婚 姻的缔结骞着各季孛各样的理由:或是为了传宗接代;或是为了挽救家族事业;更有 甚者仅仅为了满足性欲,至于爱情在婚姻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基本被排除在关 注视野之外。 当然,除了以满足性欲、繁衍后代、维系家族为主要目的的婚姻之终,在李锐 小说中,并非所有夫妻都缺乏感情基础。然而即使夫妻拥有感情,我们也已经不能 将之称为爱情。如黑白中黑和白、旧址中李乃之和白秋云、李紫痕和冬哥、 李延安和羊倌歪歪、万里无云中满成和翠巧、银城故事中的刘兰亭( 七郎) 和赵舜清( 九妹) 。虽然链们的结会是自觉皇愿的,但是由于志趣信仰的错位,导 致夫妻双方分别处于膳高临下和从属追随的不对等地位,平等交流的可能性的缺失 只能使婚姻中的爱情遭到扭曲并逐渐消失殆尽。 2 、隔阑甚深的恋情 无论是恋情的酝酿还是维系,性别吸引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男女双方心心相印, 在个性、素养、学识等方面相互匹配,如此一来,方才能够将恋情维持地长久。爱 情能够使热恋双方彼此的自我意识消失,“在另个人身上找到鸯己存在的根源, 同时也只有在这另一个人身上才能完全享受他自己。圆试想,假如两性之间缺乏相 互了解,势必会使他们恋情中的爱情成分大受折损。李锐对小说中恋情的描写就是 通过设置身份差别,使恋爱双方在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上不对等,抽离爱情因子, 使恋情处予一种疲软状态,乃致予无疾丽终。 如古老峪中队长的女儿对被派下来宣传革命的工作人员朦胧的好感;无风 恩格巅:家庭、私有剖秘阑家的起源,人民h j 舨社1 9 7 2 年1 2 月舨,第8 0 员 毒买揍尔;论爱馕秘艺拳审鹣爱媾,转零| 自沈敬鎏、王菝举圭绽:馕爱燕娴论,广建文诧凌叛霉圭1 9 8 8 年4 胃,第1 8 鬣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之树中暖玉对苦根细若游丝的牵挂;万里无云中荷花对张仲银自卑的爱慕;银 城故事中秀山芳子对欧阳朗云的舍生取义迷惑不解却依然期待对方回心转意 几段恋情都遵循着相同的模式:革命、理想、道义在这些女性心中是无足轻重的, 还原到生命本真状态的她们对以事业荣誉感( 姑且不去谈论这种事业的合理性) 为 重的男性的眷恋己然偏离了正常的爱情轨道。革命、理想、道义所设置的隔阂,阻 止了爱情在几段恋情之间的绵延。 3 、“坦然默契的私通 相较于婚姻和恋情,爱情缺席于两性之间的私通就比较好理解剔除情感因 素之后,仅有性欲留存。之所以用“坦然默契”来修饰限定李锐小说中描述的私通, 是因为不管是吕梁山、还是五人坪、矮人坪,几乎所有的非婚姻关系的性行为都是 不避讳的。私通双方对周围环境无所避忌,敢于公然打情骂俏;旁观者即使心知肚 明也会保持缄默,甚至可以用轻松的态度调笑谈论。 例如锄禾中队长和红布衫;眼石中车把式和拉闸人的妻子;驮炭中 领头人和旧石屋女人;篝火中守寡的媳妇与队长和公社书记;无风之树中暖 玉和刘主任以及矮人坪所有的男人;万里无云中赵荞麦和翠巧值得注意的 是,这些私情多数出现在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乡村。在这里,性欲不再是爱情的 升华,赤贫的外界环境将其物化,性沦为一种交易手段,男人们往往以物质交换或 口头承诺换取生理上的满足,而女人们也因为得到回报视之为理所当然。因此,爱 情在这种性观念的左右下势必会荡然无存。 4 、有违纲常的乱伦 这一类型的两性关系,即便发生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依旧超出了人们精 神承载的范围。当事人的忍辱苟且,旁观者的龌龊窥视,令人发指,根本不必要谈 论爱情是否存在。青石涧中羊倌媳妇腹中骨肉竟是她丧妻多年的父亲的孽种;二 龙戏珠中福儿一家母亲和爷爷、哥哥和姐姐畸形的性关系,都显示出人性的变异 和扭曲,至于爱情更是在这些畸变的性关系中难觅踪迹。 通过对李锐小说中各种两性关系存在形态的逐一分析,可见,演绎在贫瘠荒凉 的吕梁山或古旧苍茫的银城“舞台”上的两性关系均表现出爱情缺失的特点。不管 是苟活于底层社会的民众还是身处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爱情于他们而言,不具备 任何吸引力,或者说至始至终他们根本不曾意识到世界上还有爱情存在。吃饱、穿 暖、婚娶、传宗接代是他们命定的生活轨迹,爱情在他们的人生路中所扮演的角色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实在无足轻重。只要按部就班地依照祖辈的要求,人生即可“圆满”。追求自由恋 爱或性与爱的和谐对他们来说实非人生要义。这不禁引发读者的思考:李锐小说中 两性关系缺失爱情的原因何在? 钱谷融在为文学中的爱情问题一书作序言时谈 到:“爱情问题看来虽只是男女双方个人之间的事,却总是与当事人的经济条件, 社会地位,乃至整个时代社会的历史背景、道德风尚等等有关。它决不仅仅是个个 人问题,而往往更是个社会问题。”李锐在他的小说中充分还原了当事人内在的文 化心理积淀和置身的外在生存环境( 包括物质生存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 ,使两性 关系的书写依托于真实的社会历史现实,在各种生存困境交织而成的罗网的束缚 下,令爱情存在的可能性逐渐嵌失。 二、复杂缘由的张力 依照人性合理性判断,缺失爱情的两性之间不可能没有精神痛楚,李锐在文本 中也没有刻意回避。当事人在没有爱情的婚姻、恋情、私通和乱伦中苦苦挣扎,诱 发了诸多精神困境。然而,抽离掉爱情的婚姻、恋情以及各种形式的性关系却显示 出一种“稳定力量。高扬人道主义旗帜;呼唤男女地位平等;以大无畏的精神对 峙性与爱的分离;即使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这些昂扬激奋的情绪在李 锐小说描写的两性之间是极少见的。不管是貌合神离的婚姻、隔阂甚深的恋情、“坦 然默契 的私通还是有违纲常的乱伦,虽然当事人能够隐约或明确地感知到挣扎在 愚昧守1 日的婚姻或变态畸形的性行为当中的精神苦楚,但是他们最终还是会以忍辱 负重的方式复归平静,依从社会要求和生存本能,无奈且麻木地屈从已然安排好的 生活角色。如此以来,李锐小说中描写的两性关系在精神痛楚与隐忍承受的两极反 向力量的拉拽下具备一种张力。正是这种张力使李锐小说中书写的两性关系始终处 于心理上或生理上对抗冲突的状态,并且这种两性之间的矛盾对立“植根 于被李 锐充分的还原的当事人内在的文化心理积淀和外在的生存环境( 包括物质生存环境 和社会历史环境) 之上,因此,这种张力具有复杂性,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既然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书写具有复杂的张力,那么构成这种复杂张力的因素究竟 是什么? 它们又是如何作用于两性关系的昵? 圆钱谷融:文学中的爱情问题序言,朱永毅、刘绪源:文学中的爱情问题,卜海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7 月,第2 贞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 、传统伦理的根深蒂固 在传统的伦理观念中,传宗接代才是婚姻缔结的要义。由于中国社会近乎绝对 地强调性的生殖意义,女性没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作为妻子要么成为丈夫性欲的对 象,要么成为其家族传宗接代的工具,因为在传统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古训使人们把生育男性后代看作缔结婚姻或性行为的最大使命,后代,特别是男 性后代对两性关系的建立和维系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如胃上东遗这篇小说围绕兰英婚后生活展开:十七岁的兰英过f j 以后的生 活重心就是为刘家生养男丁。从起初的羞愧到怀孕之后的理直气壮,肚子犟的孩子 是兰英立足刘家的根本。霉霉的儿子中又憨又瘸、无依无靠的霉霉因为年岁很 大了仍然娶不上媳妇,始终在村民蘧前抬不起头来,自卑到了极点。后来在望树庄 几位老辈的撮合下,霉霉娶了前庄一个又哑又憨的闺女。刚开始,霉霉和他的傻媳 妇受到村民们数不尽的嘲笑。但当霉霉得了一个九斤半的儿子,终于当了爸爸,那 些曾经嘲笑霉霉的村民们便一扫以往的轻蔑,开始将霉霉视作他们其中的分子, 戒力了父亲露霉霉也能够和所有望树庄的村民平起平坐,可以心安理 ! 导地与别人分 享自己的人生快乐。晨雾野岭三章中铁山家的,从抵触“父母之命、媒妁 之言的婚姻,到后来“等到第一个孩子生下来,银鱼儿的心里便又有了另一副天 地随着时闽的推移,她银鱼儿变成了铁出家的,生下来的堆儿女成了她安身 立命的依据。打还有吉墙舍弃不下自己种下的郝颗种子的黑子,娶了他并不中 意的侯三的女儿;万里无云中牛蛙对荷花爱慕张仲银的不满指责也围绕着后代 展开:“你熬煎了三十年也是白熬煎。你娃娃都给我生下一大堆了你,你连孙子都 有啦你,你生下一大堆娃娃,你熬蘸7 三十年,你不是还是你? 人家不是还是人 家? ”由此可见,在传统伦理观念巾,孩子是夫凄双方有效合作、缔结婚姻的重要 因素。孩子的降生便意味着一段婚姻“功德圆满。 除了对后代繁衍的重视,传统伦理对两性关系的影晌还表现在对门当户对的观 念的强调无视男女双方真正的情感需求,更多考虑彼此的经济社会地位是否褶 匹配。这样的传统伦理观念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走向终结。经过近千年的积 淀,即使中国社会发展了,历史进步了,其所造就的对于婚姻、性行为认知方式依 然存在。 例如银城故事底层劳动者旺财对郑三妹不自觉萌生的恋情只因他的观念受 到民间社会“门当户对 的制约,最终导致失败。旺财自卑地认为他从事着银城最 卑微的职业,比不过烧锅铺豹掌柜的儿子,因两蛊觉放弃了自己的情感。我们固然 可戬说处于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全然不知婚姻的真谛,主动放弃了争取个人幸福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的权利。那么身处银城上流阶层、又从日本留学归来、接受了现代文鳃熏陶的刘兰 亭又何以欣然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已经忘记九妹模样的情况下,“离了 船舱即入洞房? 不仅因为九妹是一位模样标致的女子,还因为父亲为他做主的这 桩婚事f l 当户对,这一切都让刘兰亭心满意足。 李锐洞察到了凝固于中国民众内心深处对传统伦理观念:“由于长期的积淀, 像厚土一样的文化传统的惰性力造就了凝滞的超稳定的心理文化心理结构,它似乎 能涵蕴一切,又能泯灭一切,形成了天经地义的行为模式,颠扑不破的入际关系及 陈陈褶阂的性格特点,并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内心 深处。这样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人物懦弱、麻木、自私等等性格弱点。”植根于“本 土中国 这个大环境中,任何人都无法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当传统伦理观念 以“集体无意识”方式凝固在每一位中国民众内心深处时,不论当事人是否经历过 现代文明的洗礼、接受过新式教育、身处何种社会阶层,对待婚姻或性关系时,仍 然会自觉不自觉地依循传统行事。 2 、物质环境的贫瘠匮乏 由予受到江南水多湿润空气、温和气候、丰沃土地、交错河流等特有自然地理 环境的影响,那些描写江南水乡的小说中“生活贫困感很弱,比较关注的是同常生 活的情趣与和睦的入际关系,甚至还有一定程度上超越物质索求戆爱情与性。 丽 李锐小说中演绎两性关系的空间背景环境往往是自然环境恶劣,物质生活极端匮 乏。譬如吕梁山的苍茫荒凉、譬如矮人坪和五人坪的灾荒干旱诞生于如此严酷 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下婚姻、恋情、性行为不可能不受到物质生活赤贫困苦的制约, 入们不得不将生命需求积压至最低程度,从而在生存艰难的挤筮中淫灭了关于生活 美好的追求,将食、色的满足作为生存的首要。在此前提下,爱情所能给予的精神 满足或以性关系的确立来升华两性情感退居次要。试想,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时, 又有谁还能沉迷在个人情感中哀伤叹惋呢? 李锐对中国民众的生存方式有着深刻 的了解,极少在作品中表现超越物质求索的婚恋或性关系,他洞悉到贫瘠的物质生 活使婚姻或性关系物化,而且这种“物化对两性关系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物质生活贫瘠的乡村十分看重婚嫁时的彩礼。如月上东山中十七岁的兰英 对出嫁的簸深刻体验就是“生来第一次按自己的心思,任意挑选,要男方买来可心 。程永明:宿命与荒诞的生存试论李锐小说对人类存在困境的追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舨) ,2 0 0 7 年第1 期,第l l o 页 露巍缝魏:位枣,玉撬黎民悸深汝歌当癸郝义、寒晓孚、李锐知青枣说久民缝浅论,华孛辩藏火学学擐 ( 入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3 每篇l 期,第l 潞凝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的衣服:单的,棉的,毛的,绒的,装了满满两大箱。结婚典礼上,最让兰英 露脸的是一双太原造的压模皮鞋。丰厚的彩礼让兰英有着一份村中以前出嫁的姑 娘们都不曾拥有的荣耀;静静的南柳村围绕着待嫁的二荣和爱香展开。即将成 为新媳妇的两个女孩子相互攀比男方送来的聘礼,以此作为衡量婚姻是否幸福的主 要标准。二荣一身披挂的新装和爱香手腕上明晃晃的手表,是她们对婚姻的最大憧 憬;指望中嫁到县城的小玉的婚礼是望树庄有史以来晟风光、最为人所羡慕的。 因为小玉是坐着汽车出嫁的。在望树庄的人们看来,小玉这辈子注定是享福的;天 上有块云里牛倌的女儿虽然觉得根娃傻,跟他结婚很寒碜,却从未想过抵制这场 不合理的婚姻,原因很简单:“我爸收下人家的彩礼了”。于是“春耕之后不久,她 真的结婚了,真的就嫁给根娃了。 困苦窘迫的物质生活不仅使婚嫁时的聘礼成为重中之重,还使得两性之间的性 爱被物化。“厚土系列”中两性之间的性关系大都以物质馈赠维系着。驮炭中领 头人和农妇肆意调情、媾和,最终是一大块好炭让他们“好聚好散”;篝火中生 产队长以物资供给来保持与守寡媳妇的性关系;公社书记之所以明目张胆、肆无忌 惮地占有模样标志的寡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权力行驶的方式即是对物质资源的 分配;锄禾中红布衫和队长之间隐讳的私通,也不外乎建立在占有物质生活资 源基础上:“既当家就管事。今冬天队里的救济粮、救济款要闹不回来,我再不登 你的门 ;无风之树中的暖玉为了使一家人熬过饥荒,不得不嫁到矮人坪,成为 瘤拐的妻子。而队里合伙提供的一口袋玉米和一匹小毛驴又将她推向矮人评“公妻” 的境地。即便如此,为了生存,暖玉还是留了下来,成为全村唯一一个不需要劳动 但工分却是最多的人。焦苦的物质生活环境使“公妻制”这种悖反合理人性的畸形 产物成为矮人坪的瘤拐们宁愿牺牲性命也要坚定捍卫的东西;万里无云中的翠 巧之所以愿意让赵荞麦占有她的身体,并非源于感情相投。因此赵荞麦上门时自觉 地送上了一块新鲜的猪肉:“他打开口袋,他把那一大块肉撂在案子上。白的真白, 红的真红,有肥有瘦,是一块好肉。”翠巧也对这块好肉十分满意,“白是白,红是 红,有肥有瘦,真是块好肉。园子里的韭菜还有呢,满城就爱吃个韭菜馅儿的,我 给他多放肉,少放盐。 严酷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生活的赤贫与困苦,使人终难摆脱物质束缚来追求两性 之间诸如爱情、志趣、共同话语等形而上的东西,两性之间的婚姻或性行为沦为一 种交易的手段。男人们往往以物质馈赠标榜他们对女性的完全占有或者换取生理上 的满足;而女人们也因为得到回报视这一切为理所当然。在他们看来,通过物质馈 i o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赠实现婚娶或满足性欲的交易是公平的,能够通过婚姻或性行为换取生命的延续对 他们而言是最为重熏的。 3 、革命理想的虚妄荒谬 李锐在小说中书写两性关系时,不仅依托于传统伦理规范和赤贫的物质环境, 也充分注重对社会、历史等背景因素的还原。在李锐看来,社会历史的演变进程是 置身其闻的入所无法超越的,如同传统伦理和囟然环境对两健关系的影响一样,历 史的演变进程也在两性之闯投下了斑驳的阴影。当然,社会历史进程包孕的范围十 分广阔,具体到李锐的小说,厚重的社会历史感主要是指对“革命 因素对两性关 系的深刻影响。从辛亥革命到“文革”,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的重大革命事件在 小说中均有显现。“革命以及盘“革命 催生的“理想成为健康合理的两性关 系的约束,不断制造潜两性悲剧。 在李乃之( 旧址的主人公) 心目中革命理想的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 为之舍弃至亲甚至生命。然而李乃之和自秋云的婚姻最终湮灭在革命队伍陡部清算 中;李乃之的女儿李延安和羊信歪歪的婚姻,也是虚妄荒谬的革命理想催生的畸形 产物。李延安为了消除盘积于心的父母“背叛革命的浓重阴影,以牺牲个人幸福 为代价,成为了和她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的羊倌歪歪的妻子。以解放人类、呼唤自由 为终极医标的神圣革命斗争,成力李乃之、李延安这样的革命者婚姻悲剧的反讽。 银城故事讲述的故事发生予辛亥革命前夕,受到自由、民主、平等进步思 想观念的激励,一场暴动在悄然酝酿。作为银城暴动的内应者,李锐借助刘兰亭的 婚姻和欧阳朗云的恋爱,昭示出“革命 中某些异化人性的荒谬观念对两性关系的 负面影响。刘兰亭为了一场尚未开始便悄然消褪的革命陨灭了生命,擞下妻子和还 未出世的孩子;同样付出生命代价的欧阳朗云为了革命事业只能断然且无奈地拒绝 秀山芳予爱的表白。对革命理想的义无反顾成为欧阳郎云儿女情长的最大阻碍:“在 炸弹扔出的那一刻,欧阳郎云已经做完了此生此世所能做的一切。链现在既不麓给 予,更不能接受。” 万罩无云、无风之树和黑白的历史背景则是“文革 时期。“文革 作为中囡人民一场精神浩劫,不仅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使文明、道德等观 念严重倒退,乃至于连人类最基本的欲望也饱受其摧残。当阶级意识被推向极端、 成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革命”也便脱离了最初解放全人类的初衷,成为戕害 人性的罪魁祸首。张仲银和苦根,受制于植入他们意识深处的强烈的革命观,有意 识地压抑叁身情感需要,忽略身边女性的爱慕;露黑剃对旱已失去现实意义的革命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理想以近乎偏执的态度执意坚守,并最终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价。还有三龙戏珠 里福儿家的畸形乱伦,也是革命制造的悲剧。因为对阶级成分的严格划分延伸到 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连婚姻和性都“涂抹上浓重阶级色彩。昔只在树中声势 显赫的大户人家因为地主这一阶级成分,导致勇大不当婚、女大不当嫁。当性欲无 法以正常的方式得到满足时,便以非正常的方式宣泄出来。福儿的爷爷和妈妈、哥 哥和姐姐都在这种变态的乱伦性行为中毁灭了精神和肉体。 由此可见,李锐在小说中书写两性关系时没有刻意淡化社会历史背景主要 是指“革命的历史背景。他测析了不同生存状态下的婚姻、恋爱或性关系与荒谬 虚妄的革命理想相互对峙以及可能引起的包括当事人在人生观、世界观和历史观等 整个系统观念的碰撞,使得他的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与“革命”以及由“革命 催生 靛“理想 具有盘根错节豹联系。 传统伦理的根深蒂固、物质生活的贫瘠匮乏、革命理想的荒谬虚妄的缠绕交织 是李锐小说中婚姻、恋爱、私通、乱伦等两性关系矛盾对立的主要因素。这些矛盾 汇聚到舅女主人公身上,就表现为:“一方匿他们身上都有着几千年形成的民族传 统伦理感情、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积淀。这个变化缓慢的常数,成为每个人 物感情逻辑的深层依据,形成一种必然性。另一面则是包裹着并不断刺激着这 些人物心理急遽变动的社会环境,这是偶然性活跃的领域。于是,变与常,内 与外,稳定与流动,必然与偶然,个人与环境,便展开剧烈冲突。辫对内的蘧力越 大,内对外的张力也越强。”在三重因素构成的复杂张力下,婚姻成为传统伦理规 范下的有效合作;恋爱成为错位价值观影响下的情绪表现;私通成为物质极端匮乏 下的物化性爱;乱伦成为生存困境挤压下的畸变欲望。李锐小说创作中两性关系大 都悖反了人道主义,滩用“幸福、“美满打、“和谐 来修饰,这便也引申融他小说 中两性关系书写的另一特点。 三、殊途同归的悲剧 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大都以悲剧收场。受到传统伦理、物质环境、革命历史影 响豹两性关系在李锐的小说里至始至终都是不和谐的:不仅与爱情失之交臂,婚姻、 恋情或健关系被牢固束缚于源于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外部的生存境遇,最终在多重困 境的作用下不得不以无可奈何或茫然麻木的非常态方式存在。一些研究者洼意到了 李锐小说中薄性关系的这一书写特点:“性爱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和情感的需要, 国雷达:模式与活力,读书,1 9 s 6 年第7 期,第5 6 页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在李锐的小说中,李锐深刻地展现了入在物质豳境中的性爱困境。性爱作为人生理 和精神的双重要求,应该是灵与肉的结合,可在李锐的小说中,这种完美的性爱几 乎是找不到的。在贫穷和落后的状态下,性爱总是伴随着缺失,是一种残 缺的性爱”国;“李锐小说中的性爱描写是基于苦难的前提。苦难贫穷使小说中人物 的性爱得不到满足,因而扭曲了他们的人性。进而使他们人性本体欲望一一性,以 一种变形的方式发泄出来。 印残缺的性爱也好,变态的性欲也罢,用人道主义观念 衡量,李锐小说孛两性关系的建立不仅不能使人性趋向完满、得到发展,爱悉成为 制约当搴入形成健全人格的枷锁。 李紫云和杨军长貌似天作之含的婚姻实际是李紫云心灰意冷的结果。痛失所 爱、背负着挽救没落李氏家族重任的李紫云最终只能麻痹自我,抱着凄婉绝望豹心 态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杨军长;彝瑞德的嚣槭婚姻在自扬氏和柳琼琚无体止明争 暗斗中沦为恶性怪圈,不仅让往昔贤惠和善的囱杨氏变成一个惶恐、焦躁、邪恶的 女人,曾经天真烂漫的柳琼琚也在杀子怨恨的中变得阴郁、冷酷、残忍;荷花对张 彳孛银自卑的爱慕始终是她人格精神健全发展的阻碍,张仲银对萄花韵拒绝“熬熬” 着她的精神,让她愈发卑怯、鄙视舀我;无依无靠的守寡媳妇为着生产队长一句永 难兑现的诺言,舍弃做人的自由和尊严,屈服于男人的强势之下;羊倌媳妇的婚姻 生活始终处于丈夫残酷折磨的阴影下:不仅得忍受丈夫对她身体的蹂躏,还得承受 丈夫对她的精神践踏,苟活于丈夫虐待阴影中的羊馆媳妇只麓形成卑徽、怯懦、奴 化的品性相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此不再逐一列举。不管是缺乏心心相印的情 感依托的婚姻和恋爱,还是变态畸形的私通和乱伦,男女双方本应拥有的生命意识、 道德心、自尊感在两性之闻矛盾冲突的盘剥下消失殆尽,当攀人最终只能以失落健 全人格为代价,对生活无奈绝望地颦持,对苦难无言痛楚地隐忍。更有甚者不仅沦 丧了精神,肉体也在失去理智和道德的原欲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的强大压迫下 遭到毁灭。 尽警小五保的死是一种自觉行为,但长久以来本能欲望被蕊捅不能不说是一个 诱因,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自己是个废人,是别人的累赘:“说句话不怕你寒碜, 连我这个男人都是白当的,白长了个男人的家具,一辈子也没有使唤过一回。嘿嘿, 除了自融待见它,没入特见它。跟我一样,是个累赘。 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当过真 正男人的小五保感觉到生活的乏味和无趣,他的死是欲望灭绝的表现;福几一家人 国李寒波:人生困境的别样青说李锐:从 ,毒曩大学2 5 年5 弱,纂6 页 垂李锐:二龙戏珠,传说乏死,长江文装;l 版社2 1 年5 月版,第1 7 6 炙 1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先是在祖父与母亲、哥哥与姐姐的畸形性关系中惊慌失措、惶恐不己“出了那 件事以后,家里就永远笼罩了一团阴惨惨的愁云。母亲动不动就会无端地哭起 来父亲不会说一个字,只是抱着胸口缩成一团,于枯得像一截老树根l 继焉全家人在不堪罪恶感和羞耻感的精神窘造中喝农药自尽身亡。 总体来说,李锐小说中的婚姻、恋情、私通、乱伦往往成为人的一种生存困境, 使当事人在畸变的两性关系中或精神麻木、沦丧,或肉体毁灭、消逝。于是,几乎 所有的两性关系的结局都“殊途嗣归”:心理上的焦灼、苦闷;生理上的愿翔、扭 益,使其至始至终都流溢着一种无可避免的悲剧意味。李锐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 不仅书写了因人自身的诸多弱点、缺陷甚至邪恶之处而造成的两性悲剧,还深刻洞 悉到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对情爱和性爱的摧残,最终将当事人无情抛掷子万劫 不覆的境地。 李锐以入微的笔触、深刻的思考,全面还原了与可能影响两性关系的各种因素, 并在这些因素复杂的缠绕交织中将两性关系自然而然导向悲剧结局。读者在感慨哀 叹的同时却不得不承认这些婚姻、恋情、私通、乱伦的最终选择归属是一种必然。 如果说悲副是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的宿命,然而李锐并没有有意识地预设这样的结 局。基于冷静的思考和深切的悲悯,李锐小说中两性悲剧没有成为傲慢的蔑视和偏 执的叫嚣,让情绪性发泄大于理性思考。他所书写的两性悲剧不是为了揭示我们民 族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丽是为了对民族历史文化有一令真实呈现,是为了诖入们清 晰地了解苦难如何制约和扭曲着中国入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从而提升了两性悲 剧的内涵意蕴。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为了阐释的清晰,上文条分缕板地从三个方面总结归纳出 的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的书写特点。实际上,这些特点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 有着递进承接的内在逻辑联系:发掘各种形态的两性关系爱情缺失的表征下的深层 原因,即会将探究的目光引导至拷闯影响两性关系的复杂张力是如何产生“效力 的;在复杂张力的作用下,无论是婚姻恋爱,还是私情乱伦,最终大都以精神麻本 沦丧、肉体毁灭消逝为结局,悲剧意味不言而喻。 对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具备了这些感性认知后,接踵而来的是李锐为何如此关 注这一命题,并且反复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演绎发生子两性之闻的各种心理的、生理 的对抗冲突? 可以肯定的是,李锐绝菲是想依靠浮泛的浪漫或生理交合的描写吸弓l 读者眼球,而是有着深远的旨意。两性关系主要是指建立在感情或者性的基础上的 关系,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是它赖以萌生的生理基 岱李锐:二二龙戏珠,传说之死,长江文艺 靶舨裢2 0 0 1 年5 月版,第1 5 3 受 1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础,而人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了它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活动的派生物。 正因为两性 关系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属性i 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阅历、历史环境致使其 以丰富的、不断变化的式样呈现。考察不同时期、不同作家对两性关系的书写不失 为探寻作家创作个性的有效方式。李锐小说创作的两性关系书写融合了他的价值理 念、精神信仰,是他立足于真实而执着地表现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的创作立场的表 征之一。因此,发掘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书写的深层意蕴是探究他如何关照人性、 革命、历史等事物的有效切入点;亦能够折射出李锐自创作伊始便执着略守的独特 精神内涵。 沈敬周、j :依军:情爱婿姻论,广州文化j i i 版社。1 9 8 8 年4 月版,第2 页 1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章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书写的深层内蕴 中国当代文学进入到“薪时期”以后,思想观念的解放带来了文学创作力图摆 脱政治的、阶级的束缚的尝试和努力。从创作题材到艺术方法都出现了新的突破。 就创作题材而言,突破之一即表现为:在“文革文学中被阶级观念遮蔽、图解的 婚恋题材黧新回到作家们文学视野之中。两性之闽的爱恨聚散成为剖析人性的窗 口,不并机械地服务于政治政策;情和性作为作家们纵向历史深处探索有效方式, 开始突破文学禁区,逐渐被纳入到文学视野之内。 两性之间,不论关系缔结的方式多么繁复多样,归根结底,不外乎情或性盘根 错节的显现与折光,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性之闻的情感和性行为,是揭示人 性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对两性之间情感或性行为的思辨,能够“展现人的现实生 存状态和复杂的人性内容。在它所构建的这个生命的本体世界里,既充满了生命的 焦灼、苦闷、压攒、渴求,又充满了生命的宁静、温馨、欢畅和舒展;既有生理的 变化和反应,又有心理的恐惧和惶恐。 国因此,作家们对两性关系关注的初衷旨在 于对人性、人道的重视和探讨。从人性深化的角度看,两性关系是作家们一个不可 或缺的思考平台。 两性关系不仅是探索人性的有效平台,其所负载着豹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 亦是研究者们话题活跃之所在。民族的不同、文化氛围的差异、历史时期的演变在 两性之间聚合凝结,就这一层面而言,情爱或性爱不失为探究社会、历史、文化的 视域。作家们以两性关系为基点,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表现不圊的历史时期对情爱或 性爱的理勰和规范,藉此反映时代风貌,达到思考历史本质的目的。情爱或性爱作 为某种社会力量,不仅“挑战过腐朽的封建道德制度,还随着社会历史环境和文 学观念的演变,其与“革命 、“历史主流 、“历史规律”的关系愈加密切,乃至于 本体态蕴受到折损。歹十年代中后期,由于西方各种文学思潮的涌入,使不少作家 的文学创作发生重大转变:质疑、颠覆、解构、重述等创作理念备受青睐:象征、 隐喻、荒诞、变形等艺术技巧r 臻纯熟。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存 在主义这些谣方现代思潮将情爱和性爱扶革命至上与国家规体的压抑禁锢中释放 出来,不仅拓宽了中国新时期作家们的创作视野,实现了多维思考历史、革命这些 事物的可能,并且提供给作家们质疑或重述这些事物的契机。 作为“新时期 以来登上文坛的作家,李锐亦不例外。承前所言,李锐在小说 国贺绣俊、浠凯雄:性j 爱的潮惑,上海文化出版社1 9 8 8 年舨,第2 0 页 1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创作中一如既往地关注两性关系且具有独特的书写特点,并非是想依靠滥情浮泛的 浪漫或生理交合的文字描写吸引读者眼球,而是有着深刻的内蕴。他小说创作中的 两性关系书写同样是他探索、质疑、重述的平台。不过,由于李锐小说中的两性关 系书写具有独特性,也使得他承载与两性关系之间的思考复杂而独特。 一、关照人性的多维视域 所谓人性,广义地说,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狭义地说,则主要是指 被社会化了的人的本质属性。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来探讨、表达、 界定人性内涵。人类情爱或性爱萌发不仅与生理本能密切相关,而且还积淀着丰厚 的社会内涵。由此可见,情爱或性爱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性质,是人性不 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两性关系作为关照人性的重要方式,汇聚着作家们探究的目 光。两性之间的悲欢离合,成为演绎人性的舞台。不论是以高扬情或性来称颂人性 美,还是借助性本能批判人性恶,都是作家们凭借两性关系书写传递着其对人性的 判别认知。 李锐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书写是他窥视人性的途径之一。不过,作为探究人性的 两性关系,在李锐小说中呈现多元化的书写方式,形成关照人性的多维视域。李锐 没有以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的理念符号来表现人性,而是将其融合在小说人物情、 欲的起承转合间。貌合神离的婚姻也好,隔阂甚深的恋情也罢,乃至坦然默契的私 通和有违纲常的乱伦,都体现出李锐对人性最真切的正视及试图以多维视角探索人 性的努力。 李锐小说中书写的两性关系在传统伦理观念、自然生存环境和社会历史进程多 重因素作用下的两性关系不再是单一地颂扬人性美或批判人性恶,而是李锐展示多 元化人性的“舞台 ,是李锐对面具型人性的反叛和嘲弄。探究李锐小说中借助两 性关系所折射出来的人性,不能局限于单一视角,而应当尽可能发掘造成两性之间 心理上、生理上矛盾冲突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多维视域 关照人性,也使得人性在多维视域的关照下呈现出多元化。 1 、传统伦理下的淡漠情感:人性的奴化与良善 第一章里总结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的书写特点时便提及李锐小说中两性之间 大都缺失爱情。中国传统伦理规范对婚姻的认知已然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婚 姻是用社会力量造成的婚姻对象的选择非但受到社会的干涉,而且从缔结婚约 1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起一直到婚后夫妻关系的维持,多多少少,在当事人之外,总有别人来干预。这样 就把男女个人间的婚姻关系弄成了一桩有关公众的事件了。”在中国的社会现实 中,对婚姻意义的强调更侧重于家族需要和传宗接代上。因此,笼罩着浓厚的中国 传统伦理色彩的婚姻并不注重爱情,甚至还有意识地剔除,以达到稳定各种社会关 系的目的。“传统道德与人性并不是绝对相悖的。传统道德并不完全否定人的性欲, 而它所否定的正是人的爱情。李锐小说中描写的婚姻大都遵从于中国传统伦理规 范。不管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语文下册微笑着承受一切教案苏教版
-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四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教案(2025-2026学年)
- 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及发展规划
- 班主任工作月度总结与改进措施
- 初级费用会计岗位能力素质要求
- 京东自营入驻流程及运营规则详解
- 建筑施工合同管理及风险防范指南
- 电缆工程质量管理与整改措施
- 2021年纸张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 砂石料场租赁协议
- 【外研版】(三起)2025-2026学年三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及进度表)
- 养老护理员中级题库及答案
- JJF(皖) 183-2024 大米全景品质分析仪校准规范
- 外墙保温板(匀质板)施工方案
- 农村耕地承包权永久转让合同
- 《经济学基础》电子教案
- 少先队活动课《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课件
- 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安全防护预案
- 行政办事员五级(初级工)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