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抒情特色使沈从文的小说自成一家,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 自觉地进行文体创新,大胆地尝试“用抒情诗的笔调来写小说”,在 浓浓的诗意中描绘奇丽的风景,美丽的人性和绚丽的生命。沈从文 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自我性,很多回忆性的小说叙事中往往闪动着 “我 的身影;后期的“精神漫游”文字也充满自我对话,这些小 说都传达出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情愫由沉缅于琐事中的一己之 “我 到自觉地向生命和宇宙发问的大“我”。“人性和“神性” 是他对“生命 的忠实的诠释,他对其中的“自然”、“美”和“神” 的挖掘和礼赞亦使他的作品本身散发出神性的抒情气息。沈从文的 湘西小说淡化情节,重视自然风景的描写和意境氛围的渲染,淡化 了时间,突出了空间,将散文、诗歌的写法渗透在小说创作中,使 得文中的情感和诗意如水一样自由流动。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加以论 述:第一部分论述沈从文小说思想内容的抒情特征;第二部分论述 沈从文小说艺术形式的抒情特征;第三部分论述沈从文与其他抒情 小说作家的异同。 关键词:抒情;自我;人性;神性 a b s t r a c t l y r i cf e a t u r e sm a k es h e nc o n g w e n sn o v e ls t a n d sa p a r tw i t ha d i s t i n c t i v ep e r s o n a ls t y l e h i sc o n s c i o u s l ys t y l i s t i ci n n o v a t i o n ,d a r i n gt o t r yt o t o n ew i t ht h el y r i c st ow r i t en o v e l s ,”d e p i c t e di nt h et h i c ko ft h e p o e t i cs c e n e r yo ft h es t r a n g ea n db e a u t i f u l ,b e a u t i f u ln a t u r ea n db e a u t y o fl i f e s h e n sn o v e l sh a v ead i s t i n c ts e l f , al o to fm e m o r i e so fn a r r a t i v e o f t e nf l a s h i n gt h e i ”f i g u r e ;l a t e rt h e s p i r i tr o a m i n g t e x ti sa l s of u l lo f s e l f - d i a l o g u e ,t h e s e n o v e l sc o n v e yt h ea u t h o ra t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o f s e n t i m e n t f r o mt h ew a l l o wi nt r i v i ai nh i so w n ”i t oc o n s c i o u sl i f e a n dt h eu n i v e r s et ot h eb i gq u e s t i o n s ,i h u m a nn a t u r e a n d d i v i n e n a t u r e ”i sh i s ”l i f e o ft h ef a i t h f u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o n eo fh i sn n a t u r a l ”, u n i t e ds t a t e s a n d ”g o d a n dt h ep r a i s eo ft h ee x c a v a t i o nw o r k sa r e a l s om a d eh i so w nl y r i c a la t m o s p h e r eo fd i s t r i b u t e dt r a n c e s h e n s w e s t e r nn o v e l sd i l u t i o np l o t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n a t u r a ll a n d s c a p eo ft h e 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t h em o o da t m o s p h e r er e n d e r i n g ,p l a y e dd o w nt h et i m e , h i g h l i g h tt h es p a c e ,w i l lb ep r o s e ,p o e t r yw r i t t e ni n f i l t r a t i o ni nt h en o v e l , m a k i n gt h et e x to ft h ee m o t i o n a la n dp o e t i cw a t e ra sf r e e l y t h i sp a p e r s h o u l db ed i s c u s s e d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o fs h e nl y r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e c o n ds e c t i o nd e a l s w i t hs h e na r tf o r mo fl y r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i r d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 s h e na n dt h eo t h e rl y r i cw r i t e ro f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k e y w o r d s :l y r i c a l ;s e l f ;h u m a n ;d i v i n e i i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劲0 ,】疹矽厂汐年f 月2 2 -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张积茅日期:二a 厂哞,月2 二日 导师签名夕参硎槐日期:加f 。年夕月2 乙日 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 引言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创造性地运用和 发展了诗化小说这种文章体式,同时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 他把诗和散文的因素注入小说之中,打破了诗歌、散文和小说之间 的界限,大大扩展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功能。他“坚持以抒情 的形式 来处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异数。首先他有着奇特的人 生经历。小小年纪身单力薄便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于湘西沅水上 下;仅凭一腔热情便冒冒失失地闯进京城;只有小学文化,却选择 了卖文为生,并成了名作家;一度被大学拒之f - j l - ,后来竟成了大 学乃至北大教授;二三十年代红极一时,而在全国解放后却毅然改 行去研究文物,默默无闻数十载,竟在文物研究领域也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却受到海外研究者的关注,直 到八十年代才重新为国人所认识,在沉寂了四十年后却跻身于2 0 世 纪最杰出作家的行列且名列前茅。沈从文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是 一部“乡下人 的传奇。二是独特的创作风格。沈从文既不是现实 主义,也不是浪漫主义,更不是现代主义,他的创作方法很难界定, 但又兼而有之。作为“文体作家”,他的小说不象传统意义上的小说, 而是以诗体小说、散文化小说而著称。在内容上,他疏离政治,独 钟文化,苦心经营“人性 的希腊小庙,弘扬生命的旋律,追溯神 硕十学位论文 性的历史,并营造了一个美丽、神秘的湘西世界。而这些都是独一 无二、不可复制的。在形式上,他摆脱束缚,不拘一格,淡化情节, 强化情感,叙事舒缓、从容,笔调闲散、淡泊,语言清新、淡雅, 具有余音袅袅的美感。正因为沈从文的小说融合了诗歌和散文的因 素,所以其抒情性较浓。而这种抒情,又远非一般所谓“记叙、议 论、抒情相结合”中的抒情那么简单。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从事的反映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一门艺术, 而人是情感动物,所以文学的特点之一便是情感性。从这个角度看,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情感的结晶,只是其体现情感的方式 有的直露,有的含蓄。现实主义作品中的情感往往是一条暗河,在 客观描述的岩层下悄然奔流;相比之下,浪漫主义作品的情感抒发 则如春风化雨,或者惊涛拍岸,火山爆发。沈从文的创作当属一种 “润物细无声 式的浪漫主义抒情。 沈从文是一个诗性作家,他表现的主题是情感、思索,而不是 故事。他的青少年时期人生经历的相对超脱和传奇色彩为他在日后 飘泊北京的孤独笔耕提供了不尽的抒情之源。传奇的阅历与长辈的 慈爱成为他日后抒情的咏叹基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传统 的抒情主义者,而且这种抒情包含了游子的忧愁与孤独,就像古人 从大自然怀抱里获取灵魂的慰藉一样,面对都市的喧嚣,沈从文一 次次将目光投向故乡的山山水水,连抒情的方式都是古典式的。他 从不大喊大叫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为他毕竟不是沐浴过欧风美雨、 学贯中西的青年才俊,更不是一个得风气之先、摇旗呐喊的时代新 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 人,他是一个没落家园的流浪儿,惟有矜持而含蓄地把守着自己“乡 下人 的尊严。他的文字的表现与对生命的体验是共进的,当边 城诞生时,他终于获得了一种能表现他那个遥远家园的手段,即 把自己深深地隐藏起来借助自然风景与人物关系的铺排为人物的情 感提供一个抒发的途径,却不直接说出情感。他表达了一种情感的 现实,而不是现实地表达一种情感,这就是他在抒情小说的领域中 另辟的蹊径。 抒情化是现代小说普遍的总体的趋势。“五四 以后的中国现代 小说总体上脱离了古典小说、近代小说以情节、故事为中心的传统, 趋向于“非情节化 ,这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转型 之后的现代小说的特征之一,便是抒情性增强的趋势。沈从文的写 作生涯始于二十年代初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五四文学的影响,虽 然他的作品与真正的五四文学无论在主题还是表现方式上都存在着 不小的差异,然而,他的确是处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背景下,所以, 他的小说的抒情性特征体现了现代小说的共性。但沈从文的抒情又 不同于当时大多数作家的抒情,这一点主要体现为抒情在作品中的 普遍性以及独特的抒情方式,其抒情个性正是本文所要探寻的。 在沈从文研究中,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有关沈从文的小说抒情 或抒情小说的问题。“抒情诗的小说”一词是周作人首先提出的,而 “抒情小说 的概念则是由凌宇先生提出的,2 0 世纪8 0 年代凌宇最 早注意到中国小说由“情节化”趋于“非情节化”的现代转型。凌 宇在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一 文中对沈从文的抒情小说的特点概括得十分精准,认为“沈从文的 硕+ 学位论文 小说完成了抒情小说从题材到形式的质的飞跃”,本文也正是从这 两个方面来探讨其抒情特征的。 。凌宇: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重建楚文学的神话系 统,第2 0 页,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9 5 年版 4 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 第一章思想内容的抒情特征 刘西渭说“沈从文先生是热情的,然而他不说教;是抒情的,然 而更是诗的。川他有美的感觉,可以从乱石堆发见可能的美丽。 这 种“美的感觉 ,与他对“自我 、“人性 、“神性”的认识是分不开 的。从思想内容方面看,沈从文的小说抒情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1 自我抒写 沈从文不像大多数新文学作家那样以西化的、现代的、都市化的 文化眼光去批判中式的、传统的、乡村的生存方式,也不以“启蒙 者 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旧的文化语境进行改造,而是试图做出自 己的解答,坚决地捍卫边缘的、乡村的、传统的文化立场,表现了 对自我的超越。正如那方五彩石的墓碑上写的;“照我思索,能理解 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他正是在苦苦地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获得 了对“生命”深刻的理解。他的文学观念体现了自我性,他的一些 作品也具有相当的自叙传性质,作者、叙述者和主人公往往三者合 一,作者直接参与到故事中去感受、去抒情,使故事的真实性、可 信度、亲切感大为增强,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心理共 鸣,产生了很强的抒情效应。沈从文的早期创作在时间上大致从1 9 2 4 年沈从文发表第一篇小说一封未曾付邮的信n - - 十年代末。这 个时期沈从文刚刚到北京,几乎一无所有,面临物质与精神的双重 困境。文学创作对于沈从文来说,无异于一种“苦闷的象征 ,具有 硕十学位论文 自我拯救的性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我抒写。这种自我抒写初 步显示出沈从文创作上的才能,在创作中忠实于自己的情感,洋溢 着浓郁的湘西乡土风味。虽然幼稚,但却显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二 十年代中期,沈从文同时从鲁迅、郁达夫和废名那里受到启发,兼 取鲁迅以乡土为题材、郁达夫自叙传的表述方式和废名用抒情诗 的笔调写创作的长处,形成他早期创作的特色。 沈从文早期的自我抒写写实性较强,颇有几分自叙传的色彩。 所记都是日常生活的小琐事,但因为其中处处渗透着“我”的情绪, 使得这些平凡小事也变得诗意和美丽起来。 一部分是作者对童年生活和行伍生涯的回忆,如往事、玫 瑰与九妹、夜渔、腊八粥、炉边、我的教育等篇什,以 清丽、缠绵的文笔写主人公童年时代的天真、任性,生活的浪漫、 温馨以及精神的无忧无虑、适性任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家庭温暖和 天伦之乐。这些作品的故事背景虽然也在湘西,但是跟他后来较成 熟的湘西小说有所不同:除了夜渔、船上岸上有极少的景物 描写外,写到自然环境的并不多,以叙事和人物的对话为主。其抒 情意味主要体现在小说的选材以及作者的叙述方式上。作者有意避 开了影响家庭兴衰的大事,而是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写。 栽植玫瑰、乡下捕鱼、煮香甜的腊八粥、冬夜的点心等,充满了乐 趣和情调。在这些故事中,没有贫穷,饥饿和眼泪,只有丰衣足食, 无忧无虑,家庭是那么温暖,亲友是那么和睦,长辈宽厚,小孩活 。凌宇: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重建楚文学的神话 系统,第2 0 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9 5 年版 6 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 泼,是一个洋溢着欢声笑语的温情世界。一个人童年的记忆多半是 情绪化的,沈从文对童年的回忆也是如此。另外,以沈家在当地的 声望,其家族是处于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沈从文从小便生活在一 种优越感中,所以他沉缅于怀旧,而且在他的笔下往事如梦,有一 种老照片般的陈旧而恍惚的美。 即便军中也如家中一样温馨,很少涉及打仗。槐化镇、船上 岸上、连长、传事兵、参军等描绘作者曾生活过的家乡土 著部队生活,作品中的军人,无论官兵,都显得既聪明、正直、勇 武、强悍,又富有人情味:忠于爱情,爱惜荣誉,能与地方百姓和 睦相处。在作家笔下,即便军中也如家中一样温馨。“他们是有着孩 子的天真,与艺术的领会的心的。虽然不尽然,一多半却是真的。 军纪像是不怎样严肃,但大家都能在职分内安处。一群兵士同一个 团长大家一同蹲到地下去喝酒,那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到了整队出 发时,却从不闻谁敢在队伍外做什么的。因为老爷兵士全是同乡, 所以小护兵在营长以下加伯伯的称呼,也成了并不可笑的笑话。此 外,小说占领渭城、入伍后等也描述了上述军队生活的动人 场景。小说连长写一个“是诗人又是英雄 的连长与一个村里 年轻寡妇缠绵的爱情。在作家笔下,这对“露水夫妇”的结合显得 那样自然而然,又那样深情动人。一个为了女人而借酒浇愁的军官, 一个为即将到来的别离而掩面哭泣的少妇,他们都不为财,不为名, 只为一种简单、原始而又自然的爱。 。沈从文:参军,沈从文全集第5 卷第7 4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硕士学位论文 在沈从文的自叙性小说中,还从城乡对照的角度,看到了“乡 下人 那里有一些永远都值得珍藏的人性的内涵:美丽、纯洁、智 慧、健康和诚实。小说雪描述的是“我”在雪天与乡下的叔远 及其母亲相处的一段美好时光。捕猎野物的巨大诱惑,煨栗子的清 香,叔远的热情好客,伯妈的体贴入微,这一切都充满着乡村特有 的浓浓的人情味,让“我 这个城里人流连忘返。船上岸上中, 从乡下卖梨子、花生的老妇人一句“应当少要点”的话语展示一种 乡下人的“诚实 和“良心”,勾起“我”对城市文明的反思:“这 诚实,这城市中人所不屑要的东西,为什么独留在一个乡下穷妇人 心中盘据以我看,不是这妇人太傻,便是城市中人太聪明能干! 由这种反思,“我 便对自己远离乡土流向都市的行为产生了怀疑, 以及一种离乡之后再也“回不去”的哀愁: “一切光景过分的幽美,会使人反而从光景中忧愁,我如此, 远也正如此。我们也不能不去听那类乎魔笛的歌,我们也不能不有 点儿念到渐渐远去的乡下所有各样的亲爱熟习东西。这样歌,就是 载着我们年青人离开家乡向另一世界找寻知识希望的送别挽歌! 歌 声渐渐不同,也像我们船下行一样,是告我们离家乡越远。我们再 不能在一个地方听长久不变的歌声,第二次,也不能了! ” 这也许是人类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永恒的哀愁吧? 人们为 了追求理想而不得不一次次选择出发,而一些“美”的事物也在同 时离我们远去。沈从文极力抒写旧日故土的“爱”与“美”,既是一 沈从文:船上岸上,沈从文全集第2 卷第1 0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沈从文:船上岸上沈从文全集第2 卷第1 0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 种赞美也是一种愁绪。 上述描写家庭、部队生活的小说带有很强的自传性。其中的人 物、故事大多能与作者本人的真实生活对上号。即使一个不熟悉沈 从文的人,读了他的小说后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也能够有个大致的了 解。沈从文曾经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在部队因为年龄小,又 有一定的家族背景,既没有打过仗,也没真正受过多少苦。所以这 一切记忆都是比较温馨的,找不到多少家道中落、军旅艰难的阴影。 作者完全是用“自我的眼光来打量那个世界,于是无论家人还是 军中的弟兄,在“我”的眼里,笔下都是“善 的。 上述类型的作品承载了一种恋乡恋土情结,这种情结是沈从文 早期小说最重要的审美意蕴。沈从文与大多数五四乡土小说作家一 样,基本上是以写“故乡”开始其乡土小说创作之旅的。他说:“在 一开始创作时,取材的侧重在写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条 延长千里水路的沅水流域。”恋乡恋土情结在本质上也反映了一种 自我性。因为遥远的家园即“我 生长的地方,乡土归根结底是属 于“我”的记忆,过去的时光也即“我”的一段生命历程。即便是 回忆也不全是实录,而是掺入了“我大量的当下感受和想象 乡土并不是现实中那个乡土,而是经过了“我”的情感过滤的精神 家园。 相比之下,同属自我抒写的沈从文早期的都市小说则从另一个 角度与抒情相结合。文中出现了一些具有乡村文化背景的文学青年 。沈从文: 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 6 卷第3 8 5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硕士学位论文 形象。他们从乡村来到城市,举步维艰,穷困潦倒,而且因此遭人 鄙夷,常常白嗟自叹,顾影自怜。他们大都具有怯弱、忧郁、伤感 的性格特征,如老实人、十四夜间、第一次作男人的那个人 一个晚会等小说的男性主人公都是如此。这些人物的身上也若 隐若现地表现出沈从文自己的身世感。1 9 世纪2 0 年代初,沈从文从 湘西一脚跨进京都,入学无门,生活困顿,其写作多少有“为稻粱 谋”的因素包含其中,但主要还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宣泄。 因为这个城市与他这个“乡下人”格格不入,令他屡受冷遇和轻慢, 所以他也便对它产生了一种排斥感。性的苦闷、对都市世态炎凉的 感慨既是文中主人公的情绪,也是当时年轻的沈从文的情绪。一封 未曾付邮的信公寓中、绝食以后、第二个狒狒、用a 字记 录下来的故事、棉鞋等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郁达夫作品的影 响:强烈的主观色彩,大胆地裸露自我和抑郁悲愤的情怀。这时候, 他作品中的情绪同他的文字一样荒芜、凌乱。 这个时期,无论是湘西小说还是都市小说中都投射了沈从文自 身浓重的影子。他不仅直接地将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与当前遭遇作 为创作题材,而且把自己创作这些作品时的情绪带入创作中。不过, 沈从文的情绪在都市小说中往往是直接流露的,从中显示出沈从文 当时严峻的现实处境与悲苦的心情。在这些作品中勾画出一个来自 乡下的文学青年在都市中焦虑、无奈、绝望、孤独的面影,常常以 独白的方式描写自己穷困潦倒的处境,孤独无助的凄苦心境,而在 湘西小说中感情的流露则是曲折隐蔽的,而且转换成与其现实处境 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 及当下情绪形成鲜明对比的快乐图景。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是相 辅相成的,后者是从乡村文明的角度反衬了都市文明的残酷无情, 却无意中站在了全力用文字创造“湘西世界 的起点上。 沈从文在写作中寄托了解救世界的理想,同时也在努力解救自 己冲突的心灵。“血管里流着你们民族健康血液的我,二十七年的生 命我不能信仰一切,也缺少自信的勇气。”“你们给我的诚实, 勇敢,热情,生的光荣早随你们已死去了。 “我只有一天忧郁 一天下来。忧郁占了我过去生活的全部所有的仍然还是那忧 郁! ”龙朱这个形象某种意义上既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也是作者对 理想化的“我 的呼唤。 沈从文昆明时期的自我抒写较之早期变化很大,主要表现在写 实性的锐减与幻异性的大幅提升。这与作者追求的“抽象抒情 有 很大关系。如果非要说写实也可以,那就是原型和细节的写实,而 语言和表达方式多是梦幻化的、象征化的,这个时期的沈从文不再 是初到城市的乡下人,而是从城市来到乡下寓居的绅士。战争的现 实已不宜于他再做关于湘西的桃源之梦了。这时候他便进行了文体 实验。 看虹录是沈从文4 0 年代小说的代表性成果,致力于表现“梦 与现实错综迷离的奇特境遇”。主角不再是”乡下人“,而是现代知 识男女现代绅士与士女。文本描写了男主人公“我”在平淡日 子里经历的一段爱情奇遇,其中飘浮着迷离恍惚的感觉,七色魇 沈从文:嵌龙朱,沈从文全集第5 卷第3 2 3 - 3 2 4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硕士学位论文 中善于唱歌吹笛的女孩子飘然远走,我又回到种种日常生活、对妻 子的关爱感觉麻木,对战争屠杀的抗拒,对人事丑陋的抵触,对自 然美的沉缅,短暂易逝的爱欲奇遇消失后,消沉、未老先衰的情绪 油然而生。“梦 与“现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 “梦” 是浪漫而神奇的,而现实是沉闷乏味的。七色魇题记:“完全近 于抒情诗,一种人生观照,将经验与联想混糅,透过热情的兴奋和 理性的爬梳,因而写成的心。”说明沈从文在这些实验性文本中, 有意识地将“梦 与“现实”结合起来。看虹录、水云、烛虚、 七色魇等几个文本也具在强烈的自我性。早期的“自我 以故 事的形式来表现,其中的抒情多是间接的,而后期的“自我”则是 陷入了生命的沉思,是对生命形式本体意义的思考。烛虚、水云 七色魇看虹录具有自我思想的封闭性,独白和对白的形式表 现出思绪的纷乱。水云以对话的形式更直接呈现“我”的内心冲 突和矛盾。“我 以不同声音表达冲突和矛盾,甚至有点自我分裂, 类似于不同思想的代言人。此“我”与彼“我 在“独白”、“讨论 的交织中进行“一个人的对话”,既是对自我、也是对世界、既是对 生活,也是对生命的深思。这时的沈从文,既不是乡下人,也不是 城里人,而是一个徘徊在都市与乡村之间的边缘人、零余者,痛苦 的思想者、思想的流浪者。上述文本多为反映“自我”与“世界 , 描写多于叙事,片断多于情节,呈现出一幅自我精神图景。从现象 到抽象,前期的自我来自沈从文的人生记忆,后者是由心灵自我生 回沈从文:七色魇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 2 卷第1 0 6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 成的观念性的生命图景,前者体现的是道德观念的人生形式,后者 体现的是生命本体。水云是一篇介于自传与奇想之间的作品,充 满了自我心理分析。三个虚构的女人“偶然”,不纯是想象虚构,而 是婚前和婚后与他有过交往的几个或一个实在的女人,金介甫、刘 洪涛等人都认为看虹录的原型是高青子,水云中的“偶然 是张充和,身份无法证实。把自我分裂为两个对立的人物:一个是 乐观的“我“,渴望爱并深信自己有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另 一个是宿命的“我 ,怀疑、嘲笑自己,这种写法既浪漫又理智,亦 体现了抒情性。化实为虚,变真成梦后期的自我,是一种充满矛盾 与冲突的自我。烛虚、七色魇等文本以独白的方式反映出“我 在“具象 与“抽象 之间痛苦地挣扎。水云则以对话呈现出自 我的内心冲突与矛盾。他的思维中几乎不出现“我们“这样的政治 化的强制集体主义色彩的词语,对话时,他分析自己话中的潜意识, 也琢磨她心里想什么,在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层次同时对话。看似梦 呓,却是对生命无休止的追问和思索。 昆明时期的自我抒写是作者与自身的对话,是触及内心深处的 精神漫游,所以情感因素极多,抒情性极强,但又决非自嗟自叹、 顾影自怜,而是以一己见人类,其境界仍是高大深邃的 1 2 人性抒写 2 0 年代末期,沈从文已经能够相对集中地将他的笔墨用在对于 他的湘西梦幻世界的描摹与编织中了。如果说他的早期创作重在自 我抒写,那么成熟期则人性抒写的意味更浓。 硕+ 学位论文 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在沈从文看来,艺 术性表现为一种自然性和人性。文学是人学,应当观察人性,表现 人性,思考人性。当沈从文获得了城市文明给予他的种种人生况味 后,终于发现,随着都市文明的日益发展,健全质朴的自然人性却 日益沦丧。但他的小说着眼点往往并不是批判人性之恶,而是努力 建构理想的人性,构筑人性的理想国。 沈从文曾论及人的“兽性 、“神性 与“人性 三者的关系:“兽 性即人的肉体的自然本性或日动物性“食”与“性 等,“神 性 是指人的精神、意识。他认为“人性 是由人“兽性”和“神 性 两方面组成的“共通人性”。 “人性”是沈从文构筑其文学世界的基石,他说:“这世界上或 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 腊小庙。选取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 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人性美,在沈从文心目中就是一种人类的爱,他在自己的艺术实践 和文学思考中,把人性美集中体现为一个“爱 字:男女之爱,朋 友之爱,人类之爱爱可以让心与心相通,爱可以净化心灵,拯 救灵魂沈从文的兴趣不在于对现实的忠实描摹,而在于通过艺 术的想象、升华,去营造另一个人性国度,从人性这个独特的角度 来诠释生命。在表现人性美方面,沈从文竭力推崇的是鲜活的生命 力、善心、爱心,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创作中,他一直执著于对生 。沈从文:( - - j 作先选集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 卷第2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 命力的发现,对人性、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评判,对大自然的崇 尚。 沈从文的世界观复杂而又充满矛盾,但有一根线贯穿其中,即 对人性的执意追求。在理论上,沈从文一直主张,文学只有表现人 性,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他说:“人与人心的沟通与连接,原是 依赖文学的。人性的种种纠纷,与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 来诠释、启发的。“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深切的欲望一 一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 正是从文学通 过表现人性,可以感化教育读者,鼓舞人们向上这一点出发,沈从 文自认为是“人性的治疗者。 中国先秦时期孟子的性善说,苟子的性恶说,老子的性无善恶 说,历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无不对这些进行过探讨和研究。沈 从文虽然对人性善恶这一哲学问题没有直接发过什么议论,但是从 其作品不难看出:在他的观念中,人性本是美的,善的,人类社会 许多丑行和恶习均是人性美丧失所致。沈从文的小说,虽然不乏对 丑恶势力的揭露,不过主要还是对人性美的赞扬和讴歌,特别是在 湘西小说中。 这个阶段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大致有两种题材,一是现实题材, 如柏子、萧萧、丈夫、会明、贵生等。这一类小说以 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再现了二、三十年代湘西山村儿女的苦乐人生。 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笔端既洋溢着热情,又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悲 硕士学位论文 凉与惆怅。柏子中的水手的生活是危险而辛苦的,妓女也是最为 卑贱的生活状态。但是,表现这些下层人的苦难不是沈从文的目的, 这只是一个背景,沈从文透过这些所要表达的是湘西下层人民自然 而热烈、毫不矫揉造作的生活状态现生命形式。萧萧有命运的变故 却没有命运的压迫和悲剧。萧萧没有实现女学生的梦想,萧萧被花 狗引诱又抛弃,这些悲剧不是沈从文所要提示的,他只是在写一种 出自自然的生命形式。二是怀旧的题材,如边城、龙朱、月 下小景等。这类作品是沈从文出于对现实人生形式的不满创造出 来的。在这里时间的概念被有意地模糊化了,社会的矛盾也被淡化 了,呈现出牧歌式的、世外桃源般的边城世界。沈从文说边城 追求的不是生活真实,而是感情真实:“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 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发表于一九三0 年的萧萧、丈夫,是沈从文最出色的短篇 小说,而其中的人性挖掘亦是十分成功的。 萧萧以萧萧十二岁出嫁作为开场,以她抱着新生的毛毛在 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十岁的儿子娶十六岁的媳妇而结束。小说用一 种平和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童养媳人生经历当中的有惊无险的 波折,而在深层则提示了一代一代自生自灭的朴素简单的生活原则。 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童养媳制度作为旧中国的一种婚姻陋俗常 常成为文学作品题材。中国大部分乡土作家对童养媳血泪斑斑的苦 难生活、对残酷的童养媳陋习及其对人性、对生命的摧残进行了揭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 卷第5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1 6 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 批。沈从文同样关注此类题材,但他所揭示的不仅只是童养媳的不 幸遭遇,其笔触更多的是对准这些卑微的人物“卑微里放光的灵魂 。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也描写过一个童养媳小团圆媳妇, 她十二岁就开始非人的童养媳生活。“惟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 病都没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丢了。她又不会下蛋。反正也 不是猪,打掉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说的是婆婆可 以对小团圆媳妇任意地虐待,揭露的是野蛮婚俗对女性生命的漠视。 然而沈从文的萧萧所表现的童养媳,却是另一种人生。作者在 小说中一方面同情主人公萧萧的人生际遇,否定她的愚昧无知,另 一方面,作者写出了萧萧纯真朴素的心灵和她在逆境中仍然旺盛的 生命力,肯定了主人公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 萧萧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她对自己童养媳身份自 然而然的认同。萧萧从小没有母亲,缺少母亲的教养,对母亲、对 家的眷恋自然不及其他的女孩,所以别人嫁到夫家时哭,“那天这小 女人还只是笑,”“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做了 人家的媳妇。”萧萧嫁了一个不到三岁的小丈夫,她看起来并没有 什么不快乐。她每天带着“弟弟”玩,对她来说嫁人不过是从这家 搬到了那家。萧萧的快乐是一种简单的快乐,简单到什么都不想, 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过日子。萧萧的态度是对嫁人做童养媳自然的 接受,对自己身份的转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所以她做了童养 媳后依然能够健康地成长,似乎没有什么忧愁。萧萧的生活并不太 毋萧红:呼兰河传第3 9 页,浙江文艺出版2 0 0 4 年版。 。沈从文:萧萧,沈从文全集第8 卷第2 5 1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硕士学位论文 平,也避免不了受苦,除了哄“弟弟,还有繁重的家务劳动之苦甚 至皮肉之苦,她的遭遇或许并不比小团圆媳妇好,然而她的成长却 不是那种“风里雨里”的环境和人为的折磨可以阻拦得住的。应该 说萧萧和小团圆媳妇的处境是相似的,个性也是接近的,小团圆媳 妇刚嫁人时也不爱哭,不害羞,然而小团圆媳妇在折磨中日益消瘦, 直到最后的惨死。萧萧却顽强地生活着,还保持着儿童的快乐心情 和对美好事物的本能向往。因为两位作家的侧重点不同。萧红的呼 兰河传侧重于揭露外在环境对人的窒息,环境是她的表现对象和 批判对象;沈从文的萧萧主要表现人性,表现自然人性的强大 生命力,表现人的生命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会放出夺目的光彩, 而环境只是一个衬托。萧萧还做着充满童趣的梦,梦到自己得“大 把大把铜钱,吃好东西”,梦到自己变成鱼在水中自在地游,梦到自 己飞上浩瀚的星空,这些充满孩子气的自由梦想,完全是一个稚气 未脱的天真少女白日里快乐游戏的继续。萧萧由于对“女学生 充 满好奇与向往,还做了关于“女学生 的梦: 萧萧从此心中有个“女学生”,做梦便也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 这些人并排走路。仿佛也坐过那种自己会走路的匣子,她又觉得这 匣子并不比自己跑路更快。在梦中那匣子的形体同谷仓差不多,里 面有小小灰老鼠,眼珠子红红的,各处乱跑,有时钻到门缝里去, 把个小尾巴露在外面。 这种充满情趣、活泼的描写,使一个天真烂漫的乡下小姑娘的 。沈从文:萧萧,沈从文全集第8 卷第2 5 5 2 5 6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1 8 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 形象跃然纸上,这段文字完全淡化了萧萧的童养媳身份,且从一个 侧面突出萧萧是一个自然自在的生命个体,复调式地表明生活固然 残酷但压不倒萧萧健康地成长和快乐的本性。作者如此描写,旨在 隐喻主人公自然本性和“光彩”人生。萧萧有着简单的快乐,这快 乐来自她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正是人 的自然本性在异样环境中的表现形式。这种无意识的生命状态,还 表现在萧萧失身这件事上。 “萧萧十四岁时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身 体的快速发育,与心理发育的不协调,使得萧萧对爱情懵懂无知, 更谈不上有主动的选择,因此,对爱情的渴望只能深埋于心,必须 在外界的激发下才能显露出来。花狗的歌就是一个外界的刺激,唤 起了萧萧对男女之情的朦胧意识,再加上本能的需求,萧萧的自然 本性又一次得到了释放。不过,萧萧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后果, 只是隐约地觉得她做了一件“糊涂的事”。萧萧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让花狗赌咒,“赌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尽他了。”这 个细节说明萧萧感受到了命运的难以把握。 在等待发落的过程中,萧萧想到了“悬梁、投水、喝毒药”,然 而究竟年纪太小,舍不得死。萧萧侥幸地没有被沉潭或发卖,又恢 复了往日的生活,生下个儿子,受到夫家老小的喜欢与精心的照顾。 这个结局是偶然的,对于萧萧而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皆大欢喜 却也包含了无奈的成份。萧萧命运的变幻莫测与她在命运面前的无 。沈从文:萧萧,沈从文全集第8 卷第2 5 9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沈从文:萧萧,沈从文全集第8 卷第2 6 0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硕士学位论文 能为力存在着巨大反差,充分显示了一种无意识的生命状态。 萧萧的人生是个悲剧: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命运;对童养媳 制度的不合理毫无觉悟,更不能改变环境,改变命运,也不知道自 己躲过的厄运仅仅是一个偶然。然而,这一切并非沈从文的批评对 象,沈从文要突出的是另一面一种本真、淳朴、而又美丽的人 性。 丈夫是一个关于人性回归的故事。在当时的乡村,农民尽 管终年辛苦劳作,却仍然衣食难保,生活艰难,于是将妻子送到城 里花船上卖身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谋生手段了。这种在现代人看 来极不可理解的事情在当时众人看来却是极其平常的事情。当地人 将这种手段与正常的工作一样看待,并不认为这件事有悖道德或健 康,丈夫在家种田地,妻子在城里从事这种特殊的职业,在他们眼 中,这也无异于“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了。来自穷乡僻壤的年轻女 子“老七”,身为人妻,为了维持生计,却不得不进城卖身。作者特 意选择了丈夫前来探望妻子的几个场景,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这 篇小说的男主人公是“男子 ,作品并没有赋予明确的名字。“男子 词在文中既是指女主人公“老七”的丈夫,也可视为所有在花船 上卖身的女子的丈夫的总称。 丈夫着重于男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丈夫 进城后并没有领妻子回家的意思,而只是“象访远亲 一样”,“背了整箩整篓的红薯、糍粑之类”去看看妻子而已。对于 妻子的变化,丈夫感到极其惊讶,只有在妻子问起家里养的的猪, 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 交的田租时才胆子大一点儿。而当其烟管被女人夺去,塞给他一只 “哈德门”香烟时,他更吃惊了。而当看到那毫无顾忌地“嚷着要 亲嘴要睡觉”的客人时,这位丈夫不必指点,也就知道往后舱钻去。 一个“钻”字,辛酸尽出。名正言顺的丈夫,却被妻子的嫖客吓得 “钻”进后舱,丈夫的愚昧麻木令人痛心。接下来,丈夫有了一丁 点儿朦胧的意识。“如今,和妻接近,与家庭却离得很远,淡淡的寂 寞袭上了身。他愿意转去了。”然而妻子抽空爬起身来到后舱给丈 夫塞一小片糖。于是“象又仅仅为了这一点理由,就得原谅媳妇的 行为”。丈夫的第一次心理波动是在一瞬间就消失的一种淡淡的茫 然,然而还有更大的刺激在等着他。 水保的出场引起了丈夫的第二次心理变化。当着丈夫的面,一 句“今晚上不要接客,我要来。”给了丈夫极大的刺激。然而这时候 丈夫还和妻子的这位“干爹”拉家常,因为知道他是妻子的熟客并 且一定是妻子的财神爷。他竟莫名其妙地觉得愉快,便飘飘然,因 此得意洋洋,还唱起了山歌。这一刻,美好的人性在泯灭,然而, 短暂的愉悦之后,他渐渐意识到了水保的丑恶,于是丈夫便开始咒 骂水保。 晚上,丈夫与老七、五多、大娘等人在船中拉琴唱曲,自娱自 乐,两个醉醺醺的士兵却搅碎了他们短暂的欢愉。他亲眼看见“老 七急中生智,拖着那醉鬼的手,安置到自己的大奶上”,“这一个在 沈从文:丈夫,沈从文全集第9 卷第4 9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沈从文:丈夫,沈从文全集第9 卷第5 0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2 1 硕十学位论文 老七左边躺下去后,另一个不说什么,也在右边躺了下去。”,面对 此情此景,他的内心更加难以平静。“一切都沉默了。”他的愤恨已 经在心里积聚膨胀。 半夜的查船,最终击碎了丈夫的迷梦。丈夫要求与老七独处本 来无可厚非,而老鸨的暗示“巡官就要来却撕毁了丈夫的想法,把丈 夫的心理变化推向了最高潮此时,与妻子在一起的权利都被无端剥 夺了,丈夫还有什么心情呆在花船上呢? 于是,干爹家的酒席、火 锅,三元宫的戏、荤油包子“等新鲜玩意儿对他来说都彻底地失去 了吸引力。当老七把自己挣的钱交到他的手中时,“男子摇摇头,把 票子抛到地下去,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捂着面孔,像小孩子那样莫名 其妙地哭了起来。”连日来的所见所闻让他痛苦、悔恨,迟到的泪 水意味着自然人性的觉醒与人格尊严的重拾。 1 3 神性抒写 沈从文在作品中倾心表达的生命的“神性,即理想生命形式的 最高境界,与“人性 一样,曾经在极左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受到多 方责难。在沈从文的信仰中,生命的“神性 、“爱 和“美 是三 位一体的,它们是人的本质在人类社会中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神性 就是“爱 与“美”的结合,这是一种泛神论的美学观念。 在他看来,“神”是生命的本原,是决定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最高存在。 颂扬神性成为其创作的整体性基调。相对于物质实体层面,神性属 于生命存在的超越性层面,沈从文对生命的追问之所以能穿过复杂 。沈从文:文夫,氍沈从文全集第9 卷第6 1 - 6 2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沈从文:文夫,沈从文全集第9 卷第6 5 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2 2 诗意的流淌论沈从文小说的抒情特征 的现象层面指向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他注重生命的神性。 媚金豹子与那羊、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龙 朱、神巫之爱、风子、月下小景等作品的题材多取自民间 传说和佛经故事,是集体性的想象与回忆。如果说沈从文的湘西小 说多为想象和回忆,那么以上作品可说是想象中的想象,回忆中的 回忆了,而沈从文所做的工作只是对其进行了哲理的提炼与美感的 升华。比起早期小说来,这个系列的故事性增强了,但抒情性却并 未因此而减弱;相反,其中的情感更加深厚。因为大部分传奇都是 有关爱情的。其中的男女双方不仅拥有无双的美貌,同时拥有多情 的心灵。美与爱的结合却往往得不到善终。正所谓爱与死在一起。 早期的湘西世界多为温情的写实,而这一时期的传奇小说多浪漫主 义。神话题材一方面积淀了一些原始性内容,尤其积淀了楚文化和 少数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浓郁的浪漫气息,构成了沈从 文所追求的神性的主要载体。如月下小景直接改写佛经,龙朱 写的是苗族的传说故事,媚金豹子与那羊则直接以本民族 神话为题材。而在神话形式的背后,是对理想生存方式的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