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孙悟空形象的文人精神论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内在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本质,是孙悟空形象中最为深层和稳定的因素。论文通过 对西游记文本细读,探析了在孙悟空这个形象中所蕴含的“人”的个性、气度和精 神。 孙悟空的形象所深蕴的是一种文人的气质和精神。比如他疏狂放纵,自命清高,露 才扬己,自尊好名等性情气度和传统文入极为相似。其超越、诗意、承担的精神品质也 与传统精英文人的精神极为暗合。他对自由独立的追求,对庸俗的超越,对生命形式的 超越,对权势阶层和社会秩序的超越,对金钱的超越以及他的战斗的诗意化,自娱精神, 游戏精神,务虚精神,个人的自大的精神,勇于担当大业的精神等等诸多方面都和文人 的精神相契合。 孙悟空的形象其实是象征了西游记作者对文入理想的生命形态和精神状态的憧 憬。孙悟空身上所呈现的文人精神未必是西游记作者的意图和初衷,而更有可能是 其性情、情感、思想深处即所谓“潜意识”的不自觉的流露。其文人精神的内涵是一种 理想的典型,并不具备普遍的意义。 关键词:孙悟空超越诗意承担文人精神 a b s t r a c t t h ei n t r i n s i cd i s p o s i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st h em o s ti n t r i n s i ca n ds t a b l ef a c t o rb e l o n g i n gt o t h es u nw u k o n g si m a g e t h r o u g ha t t e n t i v e l y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n o v e l so f “j o u r n e yt ot h e w e s t ”, t h ep a p e ri st oa n a l y z et h ev i v i d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b e a r i n ga n ds p i r i to f “t h eh u m a n ”, w h i c hc o n t a i n si nt h es u nw a u k o n si m a g e s u nw u k o n g si m a g ec o n t a i n so n ek i n dh a b i t u d ea n dt h es p i r i to fw r i t e r s f o ri n s t a n c e , h i sh u b r i s ,s e r f - d e s i g n a t e da l o o ff r o mw o r l d l ya f f a i r s ,s e l f - g l o r i f i c a t i o na n dr e p u t a t i o n - h u n t e r a n ds oo n ,i se x t r e m e l ys i m i l a r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w r i t e r m o r e o v e r , s u r m o u n t i n g , p o e t r y , u n d e r t a k e st h ee n e r g e t i cq u a l i t ya l s oe x t r e m e l ya g r e e sw i t h o u tc o n s u l t a t i o nw i t h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s p i r i t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 i n c l u d i n gh i ss u r m o u n t i n gt ol i f ef o r m ,a u t h o r i t y ,s o c i a l s t r a t u ma n dm o n e y ,h i sp o e t i cs e n t i m e n to ff i g h t s ,s e l f -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s p i r i t ,g a m es p i r i t , i m p r a c t i c a ls p i r i t ,i n d i v i d u a la r r o g a n ts p i r i t ,h i ss e n s e o f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d a r i n gt ot a k eo nt h e g r e a tu n d e r t a k i n g , u n d e r t a k i n gt ot h ee n d ,n o te v a d i n g ,n o ts h i r k i n ga n d s o0 1 1 ,w h i c ha l la g r e e w i t ht h ew r i t e r ss p i r i t m yc o n c l u s i o ni st h a ts u nw u k o n g si m a g eh a ss y m b o l i z e da c t u a l l yt h ea u t h o rt o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i n t e l l e c t u a lt h ei d e a ls t a t eo fm i n de x p e c t a t i o n m a y b e ,w ec a l l a tf i n dt h ea u t h o r s i n t e n t i o na n dt h eo r i g i n a li n t e n t i o nf r o mt h i sf i g u r e ,b u tw ec a nu n d e r s t a n dh i s “s u b c o n s c i o u s ”i na n o t h e rw o r d t h e r eh a s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t og e tt h ea u t h o r ,su n c o n s c i o u s r e v e a l i n g 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h ee m o t i o n ,t h et h o u g h te t c s o ,t h ei m a g ee x p r e s s i o ni so n e k i n d o fi d e a ll i f em o d e l ,d o e sn o th a v et h eu n i v e r s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 w o r d s : s u nw u k o n g s u r m o u n t i n gp o e t r y s e n s eo f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s p i r i t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孙悟空形象的文人精神论析,是在导师的 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 卅年上月7 日 学位论文原创性确认书 。才、旁 学生盎堡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孙悟空形象的文人精神论析,是 在本人的指导下,由其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 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该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 指剥币。签鼽掺彩 年9 月台日 引论 将经典形象孙悟空与文人联系在一起,乍听起来,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不伦不类。 如果单纯从外表上看,两者确实风马牛不相及,本文的写作意图也绝非将孙悟空讲 成一个文入。是的,孙悟空怎么可能是一个文人呢? 但是,这样一个与文人远隔十 万八千里的善会降妖除怪的斗战圣佛,其骨子里蕴涵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通 过反复阅读文本,总结前人的论述,并将孙悟空骨髓里的精神向深细处挖掘,笔者 也不无惊讶的发现,孙悟空的内在精神竟然和文人的本质精神有颇多的契合之处。 所以,本文旨在论说孙悟空与文人在精神层面的内在相通之处,而决不是要简单化 地强行把孙悟空和文人联系在一起, 这是本文首先需要澄清的问题。 一、文人精神 何为“文人精神”? 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写作本文的前提和关键。首先有必要 将本文所使用的“文人”等几个概念加以澄清: 文人、士、知识人【1 】等几个相近的概念确实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龚鹏程 在中国文人阶层史论【2 1 中说:“文人本来就是士之一类,是专指士中具有文辞才 能而较一般人优越的那一类人。”汉代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认为。经生儒士要 会写文章,能创作才能成为文人。王充的讲法标志着文人这一流品已经正式确立, 且其地位极高。在原先“士”这个阶层中德行、言语、政事、知识均足以构成士之 所以为士的条件,王充将文学才能放到了优先的位置,也就是说“士”中文学才能 出众的,就是所谓的“文人”。 “知识人”这个术语是近代的产物,严格说与古代的“士”不尽相同,即便是“士” 的概念在历史的演变中也未能形成确定的含义。所以有的学者不妨统而论之,“中国 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3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l 、从广义上说,“知识人”可以代称古代的“士”。 2 、“士”中文学才能出众的人便是“文人”,这不妨看作是后人对“士”阶层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已。 狭义的文人重在“文”即文学才能这一专长,这与本文的侧重点关涉不大。而 从广义上讲,文人、士、知识人这三个概念重合之处甚多而差别之处较少,本文正 是从这个意义上来使用这三个概念的。其实,所谓精神者,往往是从具体差别中抽 离出来的最抽象最核心的部分,本文主要使用“文人”这一概念,在行文或引文中 也使用“士”、“知识人”这两个概念,但却不以区别为要,着眼点在概说所有文人、 士、知识人精神本质上的共性,所以本文中此三个概念但总观其同,并未分求其异。 既然知识人、士、文人等概念在本文中统而用之。并不作狭义上的细微区分的 话,那么所谓的“文人精神”这个概念也同样包括“士”与“知识人”的本质精神。 下面要讨论的是,这种文人、士和知识人的本质精神究竟是什么呢? 目前学界对此 问题还未达成共识,形成统一而明确的界定,本文倾向于余英时先生在一系列著作 中的观点,故以之为参照。 正如余英时先生在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1 4 l 中所分析:发生在先秦时期的 哲学的突破1 5 i 造成了王官之学散为百家的局面,知识人发展了超越一切的精神支撑 “道”。中国的知识人便是以“道”的承担者自居,所以中国知识人的本质精神 基本上就是由自觉地承担“道”这一“天职”所决定。 ( 一) 超越“势” 正因为知识人是至高无上的“道”的代表,所以人间的一切权威( “势”) 都对 其失去了作用,因为“道”显然具有绝对的优先权,这正是知识人超越世间的权力 蔑视政治统治的基础。 ( 二) 超越“恒产” 正因为承担“道”,体证“道”是知识人的“天职”,所以能给一般人带来意义 幸福及安全感的稳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对知识人来说则无足轻重,甚至成为一 种限制。“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 “无恒产而有恒心”( 孟子梁惠王上) , 知识入不应以形而下的功利追求为人生的目的,因为他们具有更高的“道”的追求, 这正是知识人超越金钱财富的基础。 ( 三) 越“位” 一种职业往往象征了一种稳定的社会地位,社会上的人都应从事一个职业,好 象每一个零件都应该在大机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现实社会中知识人也都会从事 某职业,以某一社会身份而存在,但是知识人的本质则在于他能超越自己所处的 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甚至阶层阶级的限制,而成为一个以关怀天下苍生为己业 2 的“公共人”、“社会的良心”、“世界公民”。这种特殊含义的知识分子首先也 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可以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 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或任何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但是如果他的全部兴趣始 终限于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足条件。根据西方学 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 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 于个人( 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 的私利之上的。”i q 人们常常称知识人为“社会的 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基本价值( 如理性、自由、公平等) 的维护者。“知识分子 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批判社会上的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 些价值的充分实现。”川这里的“理性”、“良心”、“基本价值”显然带有西方启蒙主 义色彩,但是与中国古代知识人心目中的“道”在本质上不无相通之处。 ( 四) 美德 正因为中国古代知识人是以“道”的承担者自居的,所以对个体人格及道德品 质上的高要求便是理所必然的。因为在古代中国,那一群承担“道”的人“既没有 教会可以依靠,也没有系统的教条( d o 鲫勰) 可资凭借所以道的唯一保 证,便是知识人的内心修养。”【8 1 “可以说中国知识人特别注重精神修养,主要是 为了保证道的庄重和纯一。”【町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知识人特别注重“修身”的原 因,那些知识人中的杰出者即被称为“君子”的,往往是具备了种种美德的入。 当然社会上也存在道德沦丧的伪文人,但这并不能否定知识人作为一个群体、 阶层对道德操守的要求确实具有本质上的必须性和必然性。 ( 五) 反思 为什么将“反思”列为知识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呢? 其实,从古希腊阿波罗神庙 前殿墙上的戴勒菲神谕“认识你自己”。柏拉图的“思索”( s o p l l r o s y n c ) ,亚里士多 德的“自想”( n o e s i sn o e s e o s ) ,普罗提诺的“思想的回转”( 反思) 到笛卡儿的“我 思”( c o g i t o ) 等等,“反思”一直以来就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近现代西方哲学更 是将之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等都对之有深入 论述。绝大多数的哲学家都会毫不犹豫的将“反思”、“自我意识”等作为人之为人 的最基本的标志。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认为“此在”( 人) 有两项特质,其中之一就是“它 3 去存在”1 1 0 ! ,他对“存在”有所领会。此在只要存在着就对自己的存在有所领会。 人之为人,就在于他先就领会着他竟存在,领会到一切事物竟存在。对存在的领会 从根本上规定着“此在”这一存在者的本质。可以看出,海氏认为此在对存在及其 自身之存在的领会是人的特质之一,而这里的“领会”也即“反思”。 同样,海氏哲学体系中所言及的所谓“诗意的栖居”,也只属于这种具有“领会” 能力的“此在”。 “反思”、“反省”作为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同时也是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人与其他 生物区别的标志。那么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人,如果丧失“反思”能力,那么他所 做的其他一切脑力工作的意义都将受到质疑。总之,“反思自我”是知识人了悟“道”, 体认“道”,是知识人产生自我、自由意识,独立、平等、超越意识,达到诗意的生 存境雾等一切精神品质的来源。所以“反恩”是知识人必需的精神品质之一。 ( 六) 自为 “自为”( b e i l l g _ _ i n - i t s e l f ) 是法国哲学家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术 语,和“自在”( b e i n g - 缸f i t s e l f ) 相对。为什么要将其列为知识人的本质精神之 一呢? “自在”是指在未被人的意识所意向之前存在的那种混沌与朦胧的状态,他们 好似是一团阴暗的无差别的漆黑的实体。“自为”指被意识活动所意向的存在,且按 意识所规定的目的倾向而如此这般的存在,他们是通明的透亮的象清风流水一般的 状态。而在萨特那里其“意识”皆为人的“自我意识”,如果将之引申于人,则“自 在之人”恰似不具备反恩能力,没有自觉的自我意识的人,其生活被外力左右随波 逐流,既无目的性也无主动性,是一种混沌而堕落的消极的人生状态。而“自为之 人”则指具备反思生活、生命的能力的人,他们勇于自我选择,创造自己的本质。 主宰命运,承担自由及其责任,是一种极其目的性、主动性的积极的人生状态可 见,萨特创造这两个概念其实是为了区分两类本质上不同的人。萨特作为一个典型 的知识人,是将“自为”确定为人之为人的本质的,这反映的是知识人的眼光。知 识人的要求和理想。而从“自为”这个概念的内涵来说,则足以超越国界和时间的 限制,成为自我意识、生命意识、反思精神最强烈的知识人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或准 则。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也认为,此在( 人) 的特质之一就是此在只要存 4 在着就会对自己的存在有所领会,有所作为,有所改变。 在存在与时闯的第一章里海德格尔描述了此在( 人) 的两个本质特征:l , 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2 ,此在的存在“总是我的存在”【1 1 】。第一个特质与萨特 对“自为”的人所规定的“存在先于本质”的特征不谋而合,即都认为“人”作为 能反思的动物,他的本质是由他自己创造的,在其行动( 存在) 之前个体人是没有 本质的。所以人的本质就是有所作为,自己创造自己决定自己的本质,这无疑是将 知识人所追求的自由、独立等精神最大程度的加以张扬。第二个特征指此在( 人) 中包含着向来我属的性质,即每个人都是一个自足的存在者,人不是一个类属的概 念,“此在”没有种属,他的属性就是个体“我”,他不是“类”中的一员,他本身 就绝对的自足。按此逻辑推演必然会发展出一种“个人的自大”1 1 2 1 精神,这种精神 在向来重“群体”而轻视压抑“个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象沙漠里的露珠一样难 得,而往往在知识阶层中才最有可能发展出此种精神。这种精神在孙悟空身上就表 现为他的“个人英雄主义”。 那么,有人会问,是不是凡是文人都具备这样一种“文人精神”呢? 显然不是,此精神之概念并不是通过对历史上实际存在的知识人作归纳法总结 出来的,而是从知识人的历史地位、经济基础、阶级使命等诸多因素中推导出来的。 ( 详见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等著作) 可以说,也许在中国甚至世界历 史都没有任何一位有血有肉的知识入完全符合以上所分析的诸种精神,也许正因为 此结论是从对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进行考察的结果,而非仅仅是对 一个个文人进行个案考察的结果,所以才更具有本质性。也即说,此“文人精神” 的概念表述的是文人、知识人“本质应如是,理应如是”的状态,而非现实中“已 然如是”的状态。正如上文所说,也许在中国史上甚至世界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有血 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以上所分析的诸种精神,但是,这一本质精神的存在是无可否 认的事实。它曾对历史上无数真实的文人发生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鞭策作 用,通过他们的“心向往之”这种精神确实曾以不同的程度实现于各个历史阶段的 不同人物身上。孙悟空的形象里也许就或多或少地包含了西游记作者“心向往 之”的寄托吧。 从另一面看,不可否认历史上也有很多品行低下,专为一己之私利的伪文人, 他们打着知识人的招牌为个人谋私利,他们以知识人自居却做着追名逐利,趋炎附 5 势的勾当,“道”在他们身上早已隐没不见了。有的历史时期,甚至大多数文人因为 离不开社会政治系统的制约和对“恒产”的依恋,难以真正坚守“超越的信念”,孟 子所担心的“枉道以从势”( 孟子滕文公下) 的情况是很容易发生的,事实上也 常常发生,汉代公孙弘“曲学阿世”便是一例。其实不仅公孙弘如此,在“道”与 “势”漫长的对峙中,很多时候是“道”的訇然崩塌,失去了“道”的知识人将不 可避免的丧失种种属于“士”的品质,甚至沦为道德低下的人。在元明时期的小说、 戏剧和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中就充斥着大量丧失文人之本质精神的“伪文人” 纵然如此,知识入这一理想精神的存在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它不仅是对知识人 的最高要求,也是知识人的本质精神。 我想,通过对比,此观点也许会更加彰显。 卡尔,马克思在瓷本论中分析认为,追求利润是商人的最高目标l q 。可以 这样理解,从历史和阶级本质上区分的话,知识人思想和行为的轴心是“道”,商人 思想和行为的轴心则是“利润”。这使商人的思想和行为很难具有超越的意义。同理, 世代都与“恒产”地绑缚在一起的农民,以及进入社会政治机器之中成为。势” 阶层一分子的官僚【1 4 1 ,往往也都不大可能具备自觉承担“道”的天职,很难发展出 一种超越独立的精神凭借。所以能将权势、恒产、自身所处的阶级地位等绝对而彻 底的超越之,只有以道自觉的知识入最有可能性。当然,这不能否认,历史上有追 求自由平等的农民,有扶贫济困的商人,有贵民轻君的官宦,但是农商官作为社会 之中的一个阶级或阶层,他们的本质并不是由这些少数特出人物决定的,如上文分 析。是由其历史、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假使一个农民产生 了要求独立平等的意识,一个官僚秉持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 一个商人不再一味追求利润而关怀天下苍生的事了,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 已经具备了知识入的本质不再仅仅是农商官了,而从骨子里向文入趋近了而当一 个读书人为一己之私利而奔走,当“道”已不复成为他思想和行为的主宰,其实他 已经不是一个纯正的知识人了。一个在内在丧失了作为文人之本质的超越、独立等 精神的“文人”,一般也会随之丧失外在的那些洒脱、超迈、不羁的气质风度。 知识人的精神内涵大致分析了以上六点,但是作为一种整体精神的方方面面的 表现,这几点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期间有很多相互勾联和重叠之处,经过提炼、归 纳则可以将之简单地概括成超越、诗意、承担三个方面。 6 二、命题缘由 ( 一) 以上是对“文人精神”这一概念所作的详细阐释,那么孙悟空的形象之 中是否具备此种精神呢? 在详述此问题之前不妨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认为, 探讨孙悟空身上的文人精神,无论古人还是时贤都不曾做过,据此,本文的论点似 乎就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之嫌了,事实是否如此呢? 我们还是先将学界对百回本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诸多理解大致梳理一下再做分析。有关此问题的诸种观 点,聚讼纷纭,至今未有定论,有影响的大致有:心猿说【坷,人才说i 垌,社会挽救 者说1 1 7 1 ,投降派说1 1 8 1 ,民族英雄说1 1 9 1 ,叛逆英雄说【2 0 l ,悲剧英雄说【2 1 1 ,新兴市民说 嘲,人格完善说【矧,自由说【2 町,儿童说1 2 5 1 等等不一而足。 单纯从命题上看确实没有人将孙悟空和文人进行比量,但是,如果参照上文所 界定的“文人精神”这个概念的实质性内涵来考察的话,事情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 了: 殷光熹在关于孙悟空反抗的性质和目的【硐一文中说: 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因为玉皇昏庸“甚不用贤”。他之所以不顾一切去保唐僧到 西天取经,就是象征着追求那种所谓“君明臣贤”“开明政治”的“真理”他( 孙 悟空) 要求平等,要求冲破某些束缚,这与明代中后叶资本主义萌芽所反映出来的 朦胧的民主思想有些关系小说中的孙悟空,在一定程度上对专制独裁、命运观 作了反抗。 我不禁要问:中国历史上皇帝“甚不用贤”之事通常发生在哪类人身上? 而哪 一类人对之最为敏感,反应最为强烈呢? 当然是文人。哪一类人会将“君明臣贤”、 “开明政治”作为“真理”、“理想”而追求之呢? 当然是知识人。在历史上追求“平 等”、。民主”、“反抗专制”最积极的通常又是哪类人呢? 总不会是鲁迅先生说的只 愿“做稳了奴隶”的农民吧? 梁归智在自由的隐喻: 西游记) 的一种解读嘲中也认为孙悟空象征了“人 天生有自由的欲望,平等的欲望”“自由”,“平等”确实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 但是,它们只会在某一些人心目中永远占据头等的首要的位置,而在更多人那里或 许已经退居次要甚至变得微不足道了。不做这种区分的统而论之,是不符合社会的 真实面目的。 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捌在论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后说“这 7 些情节,反映出人们要求个人的权利、地位、尊严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那么我继 续问,这里所说的“人们”具体应该是指哪些人呢? 对“个人”的“权利”、“地位”、 “尊严”最为在意,丝毫不容侵犯的性格特征在哪一类人身上表现得最为强烈呢? 章先生继续说:“可以说,彻底的自由、生活欲望和个人尊严的充分满足,反抗一切 压制,这在现实环境中虽然不可能实现,却是人性中根本的要求”这里的“人 性”即便解释成一种普遍的人性,那么在古代社会所划分的士、农、工、商等各个 阶层中,“彻底自由”、“个人尊严”、“反抗压制”等等精神也应该只会在某阶层的人 性中表现的更强烈、更本质,而在其他阶层那里则往往表现的更温和、更闻接。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刎中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有个性、有理想、有 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而事实上,他( 孙悟空) 的那种英雄风采,正是明代中后 期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一种人性美。孙悟空就成了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的象征。”象征了“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这种希望凭借个人的能力去自由地实 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正是明代个性思潮涌动,人生价值观念转向的生动反映。” 那么这种有个性有理想的“人性美”往往对哪些人最有吸引力,面成为他们追求的 目标呢? 显然是以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为代表的知识人而所谓“个性解放”、“自 我价值”、“个性”、“自由”等等观念也不大可能是在农民、商人、官僚等阶层中最 先涌动起来的,而只有可能最先孕育在知识阶层之中,反映的是知识阶层的愿望。 竺洪波自由:( 西游记) 主题新说【删中论述孙悟空海外寻师,求长生不老之 术时说“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对生命本体的忧虑意识和危机感,它根源于一种对生 命自由的追求关于生命本体的优患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维之本,也是一切 现实困惑的源泉;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这是一个必须予以首先关注的命题,只有将 生命的忧虑和危机感解决了,人才是一种真正自由自在、快乐幸福、超越了动物界 的自然生命体人类只有怀有这种深刻的优患意识,才能获得突破固步自封、安 于现状的惰性,向更高的自由境界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契机。这便是孙悟空这一形象 中所寓寄的深刻的象征性涵义完全符合人类追求生命自由的普遍愿望和理性法 则。”仔细追问,会发现这些论述很有问题:文中反复使用的“人类”、“入”等概 念的所指并不明确,如果说孙悟空象征了“人类”,那么猪八戒呢? 猪八戒那样的人 是从来不把“生命本体的困惑”当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的,也不是只有将生命的忧 虑和危机感解决了,才能获得快乐,只要吃饱睡足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了。所以。 8 说孙悟空的形象代表了“人”、“人类”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普遍愿望”是 过于笼统了。事实上,这样一种对生命本体的追闯只存在于人类当中的一部分人之 中,哪一部分人呢? 只要读读文学史上那些绵延不绝的充满“天问”般困惑的文学 作品,看看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的永无答案的哲学论题,就会清楚:当然是知识人、 文人 郝世峰孙悟空形象谈略p 1 】中对孙悟空漠视皇权给予很大的关注,认为是孙 悟空性格的基本特征“孙悟空对于皇权,无论是天上的,还是人间的,都是普遍漠 视的。这是他的性格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但是却没有从此现象继续向本质追 阔:为什么孙悟空能够从始致终保持对权力阶层的蔑视和平等的姿态昵? 这是其它 人物如唐僧、猪八戒等不可能做到的,其实,就是因为孙悟空的精神中蕴涵了历史 上“以道自命”的知识人的精神,“以道驯势”的理想使知识人永远在人格上和世俗 皇权平等,甚或还高居其上。而其他阶层的人可能也会在某一时喊出要求平等,打 倒皇帝的口号,但是这种精神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具备本质意义。 张锦池西游记考论【3 2 】中认为孙悟空和贾宝玉具有相似性。他们都是具有“童 心”的“真人”,象征了明中后期人性中的个性觉醒和个性解放。贾宝玉身上的平等 意识,超越意识,终极追求意识,务虚精神和诗意的人生态度已经和前文我们所分 析的“文人精神”非常接近了。所以张锦池先生虽然没有使用“文人”这个词语, 却使用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文人”和孙悟空进行比较,这不能不给笔者以颇多的启 发。 以道自命的知识人在本质上就具备承担天下的使命。知识人的这种担当伟业的 责任感和孙悟空担当取经大业“至死靡他”的精神是一致的。不少学者看到了孙悟 空这方面的品质却仍然顺手将之归结为“民族”、“人类”等一些空泛的概念。比如 曹炳建多重文化意义下的探索与追求 西游记) 孙悟空形象新论1 3 3 】中认为 孙悟空“体现了人类的普遍精神”即“个性自由精神”、“秩序精神”和“为人类群 体奋斗的精神”,其形象的内核是“为造福于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抗争与进取精神”。 李希凡在( 西游记) 的主题和孙悟空的形象【卅一文中也认为孙悟空的形象“表现 了中国许多历史人物献身于理想和事业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孙悟空的见 义勇为,诚挚坦荡等品质“是从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性格里概括、升华出来的优秀 品质”其实只要对“许多历史人物”、“人类的普遍精神”等概念做一下具体的 9 追问和区分,就发现这些泛泛而谈的概念中还有很大的阐释空间。 综上所述,将孙悟空的本质精神归结为诸如“人们”、“人类”、“民族”、“人性” 等等普泛的概念上其实并没有将问题讨论清楚。本文正是在这些所指不明的概念上 做继续的追问,正是这些被研究者疏忽的地方给了我作进一步思考的余地。西游记 的写定者是一个“屡困场屋”的文人,他内心的理想和愿望也不可能代表明代社会 士、农、工、商、官僚等各个阶层上所有的人,所以,对所谓的“人类”精神再做 进一步的细化和区分是有必要的。可见,本文的论点并非凭空而来,而正是在前人 成果的启发下,作进一步的追问和思索的结果。本文对学者高频使用的“民族”、“人 类”等宽泛的概念作了发挥、补充,将它们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和明确化了。 其实,直接将孙悟空说成文人的文章也并非绝无仅有,比如田同旭的 删中也说“他 ( 猪八戒) 与孙行者恰恰相反如果说孙行者有多少种优点,他便有多少种劣 点作者所以创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固然在烘托行者”。 那么,猪八戒又是怎样一个形象昵? 吴承恩1 3 9 j 塑造猪八戒这个形象当然与流传中已经存在的原形有一定的关系,但 是猪八戒的那些活生生的个性特征却是在吴承恩的手里才定型的。很明显,吴承恩 是想把猪八戒塑造成一个农民形象的象征。猪本来就是广大农村中最常见的一种家 畜,他的所谓“武器”没有什么进攻性,只是一种农民常用的“生产工具”。与之相 应的是猪八戒身上没有孙悟空的那种战斗精神,遇事更多的是动摇、退避和自保。 猪八戒的那种浓重的重土恋家情节和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不能不说是反映了农民性 格中略带消极的一面。 猪八戒易于满足,对生活始终抱着极为实际的需求和十分质朴的理想,没有什 么奢求。他的理想恐怕就是过一种“床前抱子,脚后蹬妻”的安稳日子,所以,猪 八戒一心想着的是建设自己的小家园。从贬下凡界就和卵二姐组成个小家庭过上了 1 1 几年日子,到诚心实意要入赘高老庄当个过门女婿:从取经伊始就抱着还俗成家的 念头,到取经途中一有机会就分行李散伙,居然还在清贫的行脚生涯中攒下些“私 房钱”,其实这些无非都是在为他那个朴实的生活目标做打算。这和那些同样易于满 足,对生活没有奢求的农民,只希望用劳动来实现“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 头”的安稳日子的生存理想,难道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吗? 猪八戒也确实勤劳,肯干,不怕脏,不怕累,加上他那质朴、憨厚、乐观,对 生活充满热情的性情,更让我们看到了农民身上的优秀品质猪八戒贪吃、好色, 正是把解决温饱食色这些生存的最基本问题当成了头等的大事来看。丽事实是,温 饱问题确实是底层农民始终面i l 每的根本问题。猪八戒有时候爱打小算盘,很会算计, 似乎很精于持家,其实这些正是那些小生产者普遍存在的性格特点。猪八戒也和农 民一样有着一些来自底层生活的经验。比如4 8 回过通天河他让唐僧把锡杖横在马上 以防落入冰窟无法上来,4 l 回孙悟空中了三味真火昏死过去,也是猪八戒用“按摩 揉搓”的方法救他醒来。这些类似生活常识的本领让我们看到猪八戒十分朴素的智 慧。 说猪八戒是农民的象征并不构成对农民的污蔑,因为猪八戒这个形象毕竟是可 爱的,招人喜欢的。这样一个形象如果放在现实社会和世俗生活当中,也许该是值 得赞扬的正面人物了,可是,放在取经这样一柱神圣的事业之中,却变成了被俯视 和受嘲笑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有个处处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师兄的存 在。 孙悟空是自由的象征,他不受生理欲望和自然规律的辖制,可以腾云驾雾,餐 风饮露;猪八戒是不自由的象征,他欲海扬波,贪吃好色,肥头大耳的“夯货”样 子象征了沉重的肉身。 猪八戒对生活没有奢望,他重土恋家,安于现状;孙悟空对生活永不满足,因 为“心不足,意未宁”他可以舍去王位,远走他乡。 猪八戒好货好色,贪财自私,孙悟空则重仁重义,不图分毫,磊落坦荡 猪八戒遇事以“利益”为中心做打算,大事比如取经,成佛都是因为听说有好处 才答应。小事更是如此,“立臭功”是因为有食物吃,背乌鸡国王的尸体原是为了图 宝贝等等。只要一听说无利可图他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孙悟空行事则以“意 义”为中心,取经一路他打抱不平,专为铲平人间灾害。秉持一片公心没有半点功 1 2 利目的。 孙悟空勇于担当大业,信心决定,不怕牺牲;猪八戒逃避、动摇、自保。 猪八戒务实,他认为满足实际的需要才是最根本的;孙悟空务虚,在他看来,满 足心性的愉悦才是最根本的。孙悟空特别在乎尊严,取经一路从不向帝王行礼;猪 八戒只要有吃有喝就什么都无所谓了。猪八戒庸俗,孙悟空清高,猪八戒无法超越 斤斤计较,功利财色的世俗羁绊;孙悟空恰恰象征了对世俗的超越等等。 经过以上分析,猪八戒和孙悟空之间的对比关系便格外分明了。如果猪八戒和 孙悟空是一组呈现对比关系的存在,而猪八戒又是农民形象的象征,那么和猪八戒 在性格和精神各方面能够形成鲜明对照关系的孙悟空所象征的应该是哪一类型的人 昵? 仅仅用“民族”、“人们”、“人类”这些模糊笼统的概念是说不通的。 ( 三) 百回本西游记成书以前。取经故事已经在说话艺术和戏曲舞台上流 传数百年了,但是到最后被吴承恩写定,却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这个本质性的变 化是什么昵? 陈大康在明代小说史【加l 中通过比较论i 正y d , 说西游记比先前 作品更“雅驯与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在叙述渔樵争论时小说作者插入了词1 0 首 与诗4 首,相对于说明山清水秀间的隐居远胜于尘世上的争权夺利,这么多诗词的 插入明显已超过了霞要。多余的插入突出了作者显示诗才的动机,而在那个时代借 写小说以炫耀才华,恰让人体会到作者创作时怀才不遇的愤懑。”这里,陈先生触及 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小说西游记是在文人手里写定的,所以就会不可 避免的打上“文人化”的烙印。这种“文人化”不仅仅体现在语言表述的雅化上, 而且渗透在小说的各个方面,改变了整个西游记文本的底色,这就是酉回本西 游记与先前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本质性的不同之处。陈大康先生也认为小说西游 记的作者不仅会借小说来炫耀他“文人的才华”而且也会借小说来传达他“文人 的思想”,比如将张梢、李定改为一渔一樵,通过诗词传达了作者超尘出世,清高澹 泊的思想。这些细节只是文人精神偶露端倪罢了,是作者随笔问不经意的流露,而 “文人之精神”、“交人之理想”的核心则必定是通过主人公孙悟空体现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继续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百回本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之前流 传演变过程中的同类形象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这样的比较工作很多研究者都做过,比如通过对孙悟空形象在小说中的地位, 孙悟空的出身来历,孙悟空闹天宫的原因,孙悟空对神佛的态度,孙悟空在取经中 的作用等诸多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只是一个徒具 神通的护法僧,无名氏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中的齐天大圣只是一个作乱的妖 魔,而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的孙行者也是妖气多于正气,其问的差别是显而易 见的。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显然在孙悟空身上倾注了比先前的作者多几倍,十 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笔墨和情感。由此,可以锝出什么结论呢? i 、孙悟空必定代表了作者的创作宗旨和愿望。这一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 至于其宗旨和寓意是什么则各有不同罢了。 2 、孙悟空从此成为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这自不待言,那么什么样的形象才配 称为“经典”呢? 黑格尔认为文学典型必须具备特征性,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 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这个所谓的“总特征”是指能“把一切都融贯成 为一个整体的那种深入渗透到一切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所言所行的同一源泉, 从这个源泉派生出每一句话,乃至思想,行为举止的每一个特征。”【4 l j 而且,典型的 品位越高,总特征就越鲜明。 可以这样理解,正是这个性格上的“总特征”使人物的行为举止有了一个内在 的源头,从此这个人物形象将不再昕命于包括作者在内的种种外在因素的指挥,而 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满自足的形象,艺术形象之经典就在于此孙悟空的形象只有到 了百回本西游记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形象,这正是其与先前流传演变中 的同类形象最大最本质的区别。 孙悟空将不仅仅依赖其宗教哲理背景才有存在的意义,他不再是一个“用来” 说什么的形象,而是一个自己就可以言说的形象了。他象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活生生 的人那样具备了属于自己特有的气质性情,自己一贯的处事风格和思想精神。而其 一切行为和精神的源泉即所谓的“总特征”在笔者看来,就是其内在的文人精神。 孙悟空形象中所深蕴的文人精神到底是创作原旨还是作者在所钟情的主人公 身上所呈现的潜意识不自觉的流露? 其实,争论此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本文只想通 过对西游记主人公形象作一番符合实际的,真实的,客观的考察,以期将对孙 悟空形象的理解深入一步,并由此来反映 西游记文本的本来面目。本论文的研 究只是深广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一瞥,不惴冒昧,以不成熟的一家之言,就教于大方 之家。 1 4 第一章性情气度的文人特征 上文分析认为,孙悟空形象之经典在于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征性即所谓“总 特征5 ,但“总特征”首先是通过“局部特征”即语言、举止等外在的细节的特征性 表现出来的【4 2 1 。那么,孙悟空外在的言行举止的风度气质和为人做事的风格都有哪 些呢? 在阅读西游记时常常会有这种感受,孙悟空并非是一个象曹操,包拯,李 逵等等那样极端脸谱化的形象,他是个鲜活跳跃有血有肉的形象,但也不是一个复 杂矛盾暗味的形象,他是一个有着极其鲜明的姿态感的形象。这种姿态感或者说性 情气度是他从作为一个“天产石猴”到“斗战圣佛”一直就未曾改变过,即便是在 所谓“造反”、“皈依”、“成佛”等等被给予了各种不同“定性”的人生阶段,也都 是从始致终的闪烁着让人振奋的光芒。一句话,孙悟空的现实感被大大的加强了, 他象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一样,具有了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具有了与周围人不同 的行为习惯和处事风范,那么这些风范和气质上的特征有哪些呢? 第一节疏狂放纵 且不说孙悟空闯龙宫,乱幽冥,闹天宫那等大事自然透着一股狂放无羁的气度, 小事也一向如此。他第一次朝见玉帝时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玉帝垂帘问日:“那个是妖仙? ”悟空却才躬身答应道:“老孙便是。”仙卿们 都大惊失色道:“这个野猴! 怎么不拜伏参见,辄敢这等答应道:老孙便是,却该 死了! 该死了l ”玉帝传旨道:“那孙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 恕罪。”众仙卿叫声“谢恩! ”猴王却才朝上唱个大喏。”( 4 回) 如果说孙悟空第一次朝见时,玉帝以“初得人身,不知朝礼”来显示自己的“垂 赐恩慈”的话,那么以后孙行者依然我行我素次次都“不知朝礼”,就连玉帝也拿他 无可奈何。3 1 回玉帝派兵收了黄袍怪,行者朝上唱个大喏,又向众神道:“列位, 起动了。”天师笑道:“那个猴子还是这等村俗。替他收了怪神,也倒不谢天恩,却 就喏喏而退。”玉帝道:“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 孙悟空第一次上天本是诚心打算来做个一官半职的,可又敢在“上司”面前如 此无礼,可见是个性使然。岂但是开始如此,孙悟空一直保持着这种疏狂放纵的个 性。在天宫他毫不以自己是初来乍到的小仙为意,“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 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 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兄弟相待,彼此称呼。”( 五回) 他与天地都是平等的, 何况人乎? 孙悟空在人格上的平等意识,不肯低眉折腰事权贵的气派从闹天宫到取 经结束一直就未曾改变。所以行者在第1 5 回向唐僧道:“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晓 得拜人,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是唱个喏便罢了。”未曾吹嘘,行者道: “我虽不是神仙,神仙还是我的晚辈”( 2 1 回) 哪天心情不好,就把土地山神 叫出来,让“伸出孤拐”打一顿解闷。对太白金星不但不行礼还直呼人小名,第7 4 回,“行者走到太白金星处,扯住叫小名:李长庚! 李长庚! 你好惫懒! ”就是在 如来处他也敢“哮吼如雷,大呼小叫”的“放刁”,被金刚骂为“这泼猴甚是粗狂” ( 7 7 回) 孙悟空不仅以如此狂放高傲的态度对待天上的诸路神圣,而且也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凡间的帝王。 于是在以后的取经道路上常常看到这样的一幕:“长老在阶前舞蹈山呼的行拜, 大圣叉着手,斜立在旁,公然不动”( 6 2 回) “众官都在阶下跪拜,唯假唐僧 ( 孙悟空) 挺立阶心,口中高叫”( 7 9 回) 6 8 回行者妄揭了黄榜,于是朝中众 臣,太监,校尉都来到会同馆,捧班参拜。见了这么大的气势,当时猪八戒沙僧的 反应是“唬得那八戒躲在厨房,沙僧闪于壁下”可是“那大圣,看他坐在当中,端 然不动八戒暗地里怨恶道:这猢狲活活地折杀也! 怎么这许多官员礼拜,更不还 辛l ,也不站将起来l ”到了朝中,更是不知收敛,把皇帝唬得“战兢兢,跌在龙床 之上”。怪不得7 8 回老孙要同三藏一起上朝,三藏道:“你去却不肯行礼,恐国王见 怪。” 一部西游记中几乎没有哪位人物和神仙是孙悟空不敢骂的。只要是行为 有了可指责的地方,都逃不出老孙的一张利嘴,没有半点顾虑和忌讳。在西天他敢 骂如来是“妖精的外甥”,压在五行山下是“如来把老孙哄了”。5 2 回“行者闻言道: 可恨! 可恨! 如来却也闪赚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神经科药物创新研发与市场准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磁性材料下游应用拓展与供需格局预测报告
- 9.4 神奇的升力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下册-沪粤版2012
- 第1课 期刊制作初规划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电子工业版安徽六年级上册-电子工业版(安徽)
- 9.2.1 巴西(第1课时 位置和文化)(说课稿)七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 辍学学生帮扶工作方案及成效总结
- 企业节能减排管理规范与应用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说课稿7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颜色识别表
- 保健品从业人员考试及答案解析
- 煤矿安全规程培训课件
- 吉林省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音频及原文)
- 中药硬膏热贴敷治疗
- 经济与社会 思维导图式复习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 金融体系培训
- 变频器基础知识培训
- 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认识地球 测试卷(含答案)
- 我爱你中国 女声领唱与混声四部合唱谱
- 智慧树知到《星期音乐会(同济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 联合体施工协议书
- 居家无障碍知识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