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清代江西省水旱灾害概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江西省地处祖国东南,长江中游和下游交接处南岸,气候宜人,土地肥沃, 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区。但同时江西省也是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对江西省 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可以有助于了解掌握江西省水旱灾害变 动状况和趋势分析。而清代水旱灾害资料非常完整,可以整理出相对全面的水旱 灾害资料。因此,本文选取江西省水旱灾害作为论文的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侧重于对清代江西省的水旱灾害进行统计分析。绪言部分对江西省 水旱灾害的相关研究作一简单综述,以及交待论文的选题、资料、研究方法、结 构等内容。第一章是江西省的自然环境和政区沿革,对江西省的情况大致叙述, 是论文研究的背景资料。第二章和第三章则是从时间和频次方面对江西省清代的 水旱灾害状况进行分府分析。主要是统计江西省每一府州整个清代所发生水旱灾 害的次数,并将这些水旱灾害按发生时间归类。通过对一年内不同季节、月份各 府发生水旱灾害次数的多少来分析、比较各府的水旱灾害状况。第四章是清代江 西省水旱灾害变动和趋势分析。对江西省水旱灾害划分灾害等级,建立江西省水 旱灾害参数表。通过对每一区域的指数序列分析来了解江西省清代水旱灾害的变 动和发生特点规律。 关键词:清代江西省水旱灾害 a b s t r a c t j i a n gx ip r o v i n c ei sl o c a t e di nt h es o u t he a s to fc h i n a ,i nt h es o u t h e r n s i d e o ft h ej o i n to ft h em i d d l ea n dt h el o w e rr e a c h e so fy a n g z er i v e r , a n di th a sb e e na ni m p o r t a n ta g r i c u l t u r a la r e as i n c ea n c i e n t b u ti t i s a l w a y sap l a c ew h i c hs u f f e r sal o tf r o mt h ef l o o d i n g sa n dd r o u g h t s ,a n d i tw o u l db ev e r yh e l p f u lt og e tak n o w l e d g eo fc h a n g e sa n dt r e n d so ft h e f l o o d i n g sa n dd r o u g h t sw h i c hh a p p e ni nj i a n gx ib yr e s e a r c h i n ga n d a n a l y s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 a lc a s e s t h er e c o r d sm a d ei no i n gd y n a s t yi sv e r y c o m p l e t e ,t h e ni ta l l o w su st oh a v ear e l a t i v e l yf u l l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t h e m t h u s ,t h ef o l l o w i n ga r t i c l ew i l lt a k et h ef l o o d i n g sa n dd r o u g h t s i nj i a n gx ip r o c i n c ea si t sr e s e a r c ht a r g e t t h ea r t i c l ef o c u so nt h es t a t i s t i ca n a l y s i si no i n gd y n a s t ya b o u tt h e f l o o d i n g sa n dd r o u g h t si nj i a n gx i i nt h ep r e f a c e ,i tg i v e sa no u t l i n e a c c o u n to ft h er e l e v a n tr e s e a r c h e so nj i a n gx i sf l o o d i n g sa n dd r o u g h t s , a n da l s ot h ea r t i c l e st o p i cc h o i c e ,r e f e r e n c em a t e r i a l s ,r e s e a r c h p e r s p e c t i v e ,w r i t i n gs t r u c t u r ea n ds oo n c h a p t e rii sa b o u tt h en a t u r a l e n v i o n m e n t sa n de x e c u t i v ea r e a s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fj i a n gx i ,w h i c hg i v e s a ne n t i r el o o k ,a n di ta c t sa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c h a p t e ri ia n dc h a p t e ri i i , f r o mt h et i m ea n df r e q u e n c y ,g i v ea na n a l y s i sf r o mp a r tt op a r t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l yo nj i a n gx i sf l o o d i n g sa n dd r o u g h t si nq i n gd y n a s t y i t m a k e sas t a t i s t i c sa b o u tt h en u m b e ro ft h ef l o o d i n g sa n dd r o u n g h t si ne v e r y p a r to fj i a n g x ii nq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t r i e st om a k ea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i t sp e r i o d a n db ys t u d y i n gt h en u m b e ro ff l o o d i n g sa n d d r o u g h t si nd i f f e r e n ts e a s o n sa n dm o n t h si nay e a r ,w ec a nh a v ea c o m p a r i s o na m o n ga l lt h ep a r t si nj i a n g x i c h a p t e ri xi st h ea n a l y s i sa b o u t t h ec h a n g e sa n dt r e n d so ft h ef l o o d i n g sa n dd r o u g h t si nj i a n gx i i no i n g d y n a s t y i ta l s om a r k sd i f f e r e n tr a n k st oe v e r yf l o o d i n go rd r o u g h t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e sap a r a m e t e ra c o r d i n gt ot h ea b o v e i nt h es t u d yo ft h ed a t a i ne v e r yp a r to fj i a n gx i ,w eh a v eg o tak n o w l e d g eo ft h er e g u l a rp a t t e r n a b o u tt h ea p p e a r n c ea n dc h a n g eo ft h ef l o o d i n g sa n dd r o u g h t si n j i a n gx i i nq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q i n gd y n a s t y ,j i a n gx ip r o v i n c e ,f l o o d i n g sa n dd r o u g h t s 绪言 一、研究综述 出现人类社会以后,人类就开始了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活动。而自然环境 的异动也不断给人类生活带来破坏性影响,这种影响便可称之为自然灾害。邹逸 麟老师认为“灾害本身就有自然和社会双重性。所谓灾害,是指当自然界的变异, 对人类社会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时,才称之为灾害”。1 中国在很长历史时期都是 农业为主的社会,受自然灾害影响更为强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 灾害“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过很大的影响”。2 中国很早就有了自然灾害的记录。先秦时期如春秋等书里就已经有不少 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东汉班固撰写汉书,第一次立五行为志,专门记 录天象灾异,包括许多水旱灾害资料。此后的历代正史大都列有五行志,保 存了大量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资料。而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各地普遍修 有地方志,其中更是保存了大量资料,是我们研究明清时期自然灾害的主要资料 来源。而将自然灾害资料从卷帙浩繁的地方志中整理出来也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基 础工作。这方面工作发轫于2 0 世纪3 0 年代,邓云特( 邓拓) 就依靠对地方志灾 害资料的整理写成中国救荒史,成为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 科学地研究中国历代灾荒的专著。建国之后,在国家统一组织下,各部门大协作、 大攻关,更是取得了一大批自然灾害整理研究方面的成果。如中央气象局编写的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华东地区近五百年来气候历史资料等。而新 近出版的张德二主编的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则是对正史和地方志自然灾 害资料整理的集大成者。清代自然灾害资料还大量保存在宫廷档案里。这些资料 和地方志相比,灾害时间、范围、程度更加准确、翔实。对这方面资料的整理工 作主要有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等编写的清代洪涝档案史料丛书,如江西省就 在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中有大量洪涝资料。另外,李文 海也以清代档案主要编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对1 8 4 0 年后的清代自然灾害进 行了整理。其他还有许多专著中也对各地自然灾害史料进行了整理,但大多直接 或间接来源于上述资料汇编。这些资料汇编都收录了大量的水旱灾害资料,为学 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但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他们都只侧重于一类资 料,或以地方志为主要来源,或以档案为主要来源,而没有能够综合整理。由于 地方志和档案各自的局限而使得这些研究整理工作不够详整,有许多值得补充核 对的地方。而以档案为主要来源的资料汇编问题更大,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 等编写的清代洪涝档案史料丛书只收集清代的洪涝灾害,没有将旱灾收入。李文 海主编的近代中国灾荒纪年虽然收录了各种自然灾害资料,但仅限于1 8 4 0 1 邹逸麟“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 ,复旦学报 ,2 0 0 0 年第6 期 2 同上。 年以后,而且整理工作不够,致使一部分资料难以使用。如“南昌、新建、 德化、德安、瑞昌等厅县本年被水、被旱”,由于没有其他资料对照,无从判断 何处水、何处早。 关于江西省历史时期水旱灾害研究,其资料来源也大多依靠上述资料汇编, 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江西水旱灾害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既包括一 些涉及到江西省水旱灾害的学术成果,如李文海、周源著的灾荒与饥馑( 1 8 4 0 1 9 1 9 ) 、孟昭华的中国灾荒史记等专著就有有关江西地区水旱灾害的论述; 施由民的东汉至清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探析和二十世纪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析 论对江西省从东汉至现代近二千年的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了分析研究。吴 小红的元代江西灾荒分析则对江西元代的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了资料整理分析。 施由民的论文对江西省东汉至清末1 9 0 0 多年的农业自然灾害做了资料统计和时 段分析,但资料略显单薄,清代仅统计有1 4 6 次水早灾害和2 0 次蝗灾。显然, 这对于清代水旱灾害研究是不充分的。而且,他将江西省1 9 0 0 多年划分为四个 时段,总结特点为“东汉至南北朝,灾害发生的频率低及灾害种类较单一,以早 蝗为主:隋唐至北宋期间,灾害的频率仍然不高,灾害的种类仍较单一,以水旱 为主;南宋元期间,灾害的发生已呈多样化和高频率;明清时期灾害的特点是多 样性、高频率、连续性和严重性。”1 他的研究有很大价值,但却把这些变化的主 要原因简单归结为气候的变化,而没有考虑到各个时期资料状况。 二、选题缘由 之所以选择清代江西省的水旱灾害作为论文研究题目主要是基于三点: 一、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曾经给人民带来不可数计的 物质和生命损失。而近年以来环境问题更是不断加剧,自然灾害日益肆虐。对历 史时期的自然灾害进行梳理整理工作,将有利于了解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发生状 况、规律以及区域特点。也可以通过对历史时期自然灾害的分析研究帮助对当前 气候灾害的分析研究,能够对自然灾害做出很长时段的复原分析和趋势预测。因 此,选择以水旱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害进行整理研究工作就能起到一定的实际意 义。虽然已经有数部整理历史时期水旱灾害的资料汇编,但它们的局限,使资料 的整理还有很多工作可作。写作本文的过程也将很大时间精力用在资料的收集整 理上,力图能够尽可能多渠道的收集资料。 二、将研究的时间范围确定在清代,是考虑到水旱资料主要集中在地方史志 和档案资料里。为了能够更为准确地掌握水旱灾害的频次,而选择资料最为详各 地清代作为研究的时间段。 三、确定江西省为论文研究的地域范围,一方面是因为江西省的资料相对丰 1 施由民东汉至漓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探析) ,中国农史,2 0 0 0 年第1 期 2 富一些,而整理的工作还不够让人满意;另一方面,江西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 产区,水旱灾害对江西社会影响甚大。 三、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一、文献研究法 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运用是历史研究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中国历代 有着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是进行研究的先行性基础工 作。 二、图表分析法 本文还大量运用图表进行分析,表现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状况。通过数字表 格量化和分类灾害数据,函数图表则能直观反映灾害发生的规律特点。 三、比较研究法 灾害的发生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而一地区不同灾种的频率特点也不 是不同的,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水旱灾害进行研究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只有通 过对灾害的类型差异和区域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揭示出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 规律。 四、资料来源 本文使用的资料主要有: 一、地方志资料 江西省地方志资料非常浩繁,清朝民国江西地方志大约有5 0 0 种,包括省 志、府志、县志等。在地方志中,一般都有祥异志专门记录当地历史时期的 自然异常现象,其中就保存了大量的水旱灾害资料。而且,在其他如蠲缓、城池、 津梁、列传、文集等卷节中也散有许多这方面资料。许多资料汇编都仅仅是将祥 异志里的水旱灾害资料整理汇编,而没有细致的梳理其他卷节的,遗漏很多。 本文则基本上对方志各章节进行了翻阅,尽可能详细地搜集。方志资料当然也有 不足之处,阙误不少,各地区、各时期记载的详细程度也不均衡。 二、档案资料 地方志虽然保存大量水旱灾害资料,但也不可能没有疏漏,而且记载往往只 有简单的地域、时间,有些甚至没有具体的时间记录。地方志到清末,尤其是光 绪中后期,大部分地区都不再重修方志。清代最后几十年的水旱灾害资料记录很 少,民国后的方志也对这时期没有能够搜集补充。而在清代档案中,则几乎非常 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清代一部分水旱灾害资料,可以补方志之不足。 三、资料汇编 本文资料还大量吸取了近现代以来的资料整理成果,将它们和方志、档案资 3 料相对照,以更准确、更全面的整理清代江西省的水旱灾害。 四、其他史志资料 五、文章结构 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清代江西省各府自然灾害进行数 量统计分析;第二部分将清代江西省自然灾害分区域分等级参数化分析;第三部 分复原数次比较重大的水害灾害过程。具体章节如下: 绪言 主要是交待论文的选题缘由,相关研究综述,以及主要研究方法资料的来源 等问题。 第一章自然环境和政区沿革 介绍江西省的自然环境和政区沿革,是论文的背景资料。自然环境主要是地 形地貌和气候等内容,政区沿革则是对江西省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和行政区划作 一概述,着重于清代的区划变化。 第二章水旱灾害时间频次分析( 上) 第三章水旱灾害时间频次分析( 下) 第二、三章是对江西省清代水旱灾害从灾期、灾种和频次上进行分府分析。 主要是统计江西省每一府州整个清代所发生水旱灾害的次数,并将这些水旱灾害 按发生时间归类。通过对一年内不同季节、月份各府发生水旱灾害次数的多少来 分析、比较各府的水旱灾害状况。 第四章水旱灾害指数分析 在这一章,首先将江西省发生的每次水旱灾害划分灾害等级,建立江西省水 旱灾害参数表。然后在此基础上将江西省划分为五个灾害区,通过对每一区域的 水旱灾害等级参数公式计算,得出每一区域每一年的水灾指数和旱灾指数。通过 对每一区域的指数序列分析来了解江西省清代水旱灾害的变动和发生特点规律。 附录 附录包括参考文献、江西省水旱灾害等级参数表和政区、水系图。 4 第一章江西省自然环境和政区沿革 一、自然环境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位于北纬2 4 。2 9 1 4 ”至 3 0 。0 4 4 1 ”、东经1 1 3 。3 4 3 6 ”至1 1 8 。2 8 5 8 ”之间。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 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上通武汉三镇,下贯南京、上海,南仰梅 关、俯岭南而达广州。古称江西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 地形地貌 江西版图轮廓略呈长方形。东西省界明显长于南北,而北之宽又数倍于南。 全省南北长约6 2 0 公罩,东西宽约4 9 0 公里。地总面积1 6 6 9 4 7 平方公里,占 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 7 4 。省境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 陵起伏,全省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 江西地貌类型较为齐全,分布大致成不规则环状结构,常态地貌类型则以山 地和丘陵为主。其中山地6 0 1 0 1 平方公里( 包括中山和低山) ,占全省总面积的 3 6 ;丘陵7 0 1 1 7 平方公里( 包括高丘和低丘) ,占4 2 ;岗地和平原2 0 0 2 2 平 方公里,占1 2 ,水面1 6 6 6 7 平方公里,占1 0 。除常态地貌类型外,还有岩 溶、丹霞和冰川等特殊地貌类型。 山地 主要山脉多分布于省境边陲,构成天然省界和分水岭。山地走向多呈东北西 南方向,脉络清晰。南部山地走向则较为凌乱。一般海拔1 0 0 0 米左右,少数山 峰达2 0 0 0 余米。全省主要山脉有怀玉山脉、武夷山脉、大庾岭一九连山脉、罗 霄山脉、幕阜山脉一九岭山脉等。 怀玉山脉:在省境东北,呈东北一西南走向,经赣、浙、皖3 省边陲至余江 县境,长1 5 0 余公里。低山地貌,海拔一般5 0 0 米左右,主峰玉京峰高达1 8 1 7 米。 武夷山脉:沿赣闽省界延伸,由北而南呈北北东走向,长达5 0 0 余公里,是 全省最长的山脉。海拔多在1 0 0 0 米到1 5 0 0 米,主峰黄岗山海拔高达2 1 5 7 7 米, 号称“江西屋脊”,是全省最高峰。 大庾岭一九连山脉:则属南岭山脉的分支,大体呈东北一西南走向,盘亘于 赣粤之间,海拔多在6 0 0 米到1 0 0 0 米。九连山主峰黄牛石海拔1 4 3 0 米。扼江西、 广东两省交界的梅关,自古就是南北通道和军事要隘。 罗霄山脉:系万洋、诸广和武功山的统称。闻名中外的革命圣地井冈山就在 5 罗霄山脉中段,属于万洋山的分支。罗霄山脉是江西赣江水系和湖南湘江水系的 分水岭,从北而南蜿蜒于赣湘边境。海拔多在1 0 0 0 米以上,其中南风屏高达2 1 2 0 米,号称赣西屋脊。 九岭山脉一幕阜山脉:绵延于赣西北,南北平行向望,九岭山居南,是修水 和锦江的天然分水岭;幕阜山列北,为湖北和江西省的自然分界线,庐山便是幕 阜山东段的延伸部分。 河流 江西境内有大小河流2 4 0 0 余条,常年有水的仅1 6 0 余条。河流总长约1 8 4 万公里。全省各主要河流均汇注鄱阳湖后经湖口入长江,瑞昌、彭泽等地部分河 流直接入长江,萍乡、寻乌和定南部分河流则分属湘水和珠江流域。赣江、抚河、 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 赣江:长江第二大支流,由南往北流贯全省,为江西最大河流。全长7 5 1 公里,流域面积8 3 5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5 0 强,水量仅次于四 川省的岷江。赣江源流主要有两支:发源于武夷山黄竹岭的东支称贡水,为赣江 正流,积水面积约2 7 万平方公里;由池江和上犹江汇合而成的西支称章水, 积水面积约7 6 9 5 平方公里。东支至赣州长2 4 0 公里,西支至赣州长2 3 8 公里, 两支在赣州汇合后即称赣江。其主流贯通赣州市、赣县、万安县、泰和县、吉安 县、吉安市、吉水县、峡江县、新干县、樟树市、丰城市、南昌县、南昌市、新 建县等十四市、县而后分为干流( 西支) 和南、中、北四支分别注入鄱阳湖。 抚河:又名盱江、汝水,发源于广昌县驿前镇武夷山之古血木岭。全长3 1 2 公里,流域面积1 5 8 1 l 平方公里,经广昌、南丰、南城、临川i 、进贤、南昌等 县市进入赣抚平原,又有东乡水、宜黄水等支流纳入,水量增大,江面变宽。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建赣抚平原工程,开挖排灌渠道1 4 0 0 余公里,1 5 0 万 亩农田得到灌溉与排涝之利,抚河干流也经赣抚工程整治改道荏港经青岚湖入鄱 阳湖。 信江:又名上饶江,发源于赣东北玉山县怀玉山区水方塘村。全长3 1 2 公里, 流域面积1 5 8 1 l 平方公里。由北向东转西南返西北经广丰县、上饶市、上饶县、 铅山县、横蜂县、弋阳县、贵溪市、鹰潭市、余江县、余干县曲折注入鄱阳湖。 主流在余干县分为东、西两大支河,东支在波阳县境内与饶河合流后入湖,西支 则经余干县瑞洪镇至三江口入湖。 饶河:又名鄱江,由南北两大支流汇合而成。南支发源于婺源县怀玉山区, 名乐安河,全长2 7 9 公里,流经德兴、乐平、万年至波阳县,流域面积8 9 8 9 平方公里;北支发源予安徽祁门,名昌江,全长2 5 0 公里,经景德镇至波阳县, 流域面积6 2 2 0 平方公里。南北两在波阳县饶公渡汇合后称饶河和鄱江,旋与信 6 河东支合流,再分为主流和黄沙港二支分别入鄱阳湖。汛期鄱阳湖水往往漫至饶 公渡以上,乐安河与昌江未及汇合便分别各自入鄱阳湖。 修河:源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区,全长3 5 7 公里,流域面积1 4 7 9 3 平方公里。流经铜鼓、修水、武宁、永修各县,中途主要支流潦河汇入,经吴城 入鄱阳湖。修河上游崇岭迭蟑,河道转折,湾多滩险,水力资源丰富。修河下游 水系则错综紊乱,有杨柳津河、蚂蚁河以及小河、王家河等多条分流。 湖泊 江西湖泊集中分布在五大河尾闾区。鄱阳湖为江西乃至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鄱阳湖:南起三阳、北至湖口、西达吴城、东抵波阳,南北长1 7 0 公里,东 西最宽处7 4 公里,岸线1 8 0 0 余公里,洪水期( 湖口水位2 1 米时) 湖水面积达 3 8 4 1 平方公里。鄱阳湖历史演化漫长而复杂。元古代时期为海槽,中生代早期 结束海浸历史而陆续断裂陷落,逐渐出现湖盆雏形,随后进一步形成湖盆基本轮 廓,同期鄂、皖地区的黄梅、宿松、望江一带亦形成彭蠡盆地。第四季纪晚更新 世后,古赣江水系发育,鄱阳盆地成为河网交织的平原洼地,但尚未出现连片水 域。西周以前,受全球性冰后期海浸影响,彭蠡盆地渚水成为泽地,同时逐渐南 扩至今湖口地区,长江穿泽而过。三国时彭蠡泽终于被长江分开为南北两部分。 其后彭蠡泽的江北部分不断演化而成为今日湖北、安徽境内的龙感湖和大官湖, 江南部分则继续南渗而逐渐扩展成为独立的大湖泊。至隋末唐初,湖面最广,且 开始得鄱阳湖之称。此时的湖水南侵直抵南昌樵余,位于赣江下游的海昏等县先 后没入湖底而消失于版图。历唐宋元明,湖水复缓缓北移,湖面亦有退缩。明清 以后,湖水又再次南进,水域则不断向东南浸润,逐渐形成今日之鄱湖。 鄱阳湖水面高于长江,湖水经由狭长的港道从宽仅8 0 4 米的湖口源源不断融 入祖国的第大河,同时把江西五大河流年均带入的2 1 2 4 万余吨泥沙大量转送 长江入海,大大减缓了湖面缩小的速度。尽管长江发生较大洪水时部分江水倒灌 入湖,但因为持续时间较短而影响尚有限。由于鄱阳湖容积巨大,不仅是江西全 省的集水盆和五大河流注入长江的中转站,同时也是长江水量的巨型调节器。 江西较大的湖泊还有南昌的青山湖、象湖、瑶湖,进贤的军山湖,九江的赛 城湖、八里湖、赤湖,湖口的南北港、宽湖,彭泽的茅湖、太泊湖,都昌的北庙 湖,波阳的珠湖、莲湖和余干的鱼池湖等。 气候 江西处于北回归线附近,春季回暖较早,但天气易变,乍暖乍寒,雨量偏多, 直至夏初:盛夏至中秋前晴热干燥;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尤其是近年,暖冬气 候明显。由于江西地势狭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但总体来看是春秋季短而夏冬 季长。江西省年平均气温1 8 左右,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 7 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江西多雨,年均降水量1 3 4 1 毫米到1 9 4 0 毫米,一般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 西少、山区多盆地少。武夷山、怀玉山和九岭山一带年均降水量多达1 8 0 0 毫米 到2 0 0 0 毫米,长江沿岸到鄱阳湖以北以及吉泰盆地年均降水量则约为1 3 5 0 毫 米到1 4 0 0 毫米,其他地区多在1 5 0 0 毫米到1 7 0 0 毫米之间。全年降水季节差别 很大。秋冬季一般晴朗少雨。春季时暖时寒,阴雨连绵,一般在四月份后全省先 后进入梅雨期。五、六月份为全年降水最多时期,平均月降水量在2 0 0 毫米到 3 5 0 毫米以上,最高可达7 0 0 毫米以上。这一时期多大雨或暴雨,暴雨强度为日 降水量5 0 毫米到1 0 0 毫米,最大甚至可达3 0 0 毫米到5 0 0 毫米以上。7 月雨带 北移,雨季结束,气温急剧上升,全省进入晴热时期,伏旱秋旱相连,而从东南 海域登陆的台风将给江西带来阵雨,缓解旱情,消减炎热。降水量除季节分配很 不均匀外,年际变化也相当悬殊,最多年份可达最少年份一倍以上。 全省主要自然灾害有寒害、洪涝、干旱和冻害以及持续时间较为短暂的高温 危害等。 8 二、政区沿革 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 3 3 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为江西最 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江西开发的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 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 约于公元前 2 0 2 年) 。时设豫章郡( 赣江原称豫章江) ,郡治南昌,下辖1 8 县,分别为南 昌、庐陵、彭泽、鄱阳、余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 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 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 3 个监察区,称1 3 部州,此时的江 西属扬州部。 公元2 9 1 年,即西晋元康元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时 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 郡2 4 县。 至唐时增加到8 州3 7 县,分别为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 和信州。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1 0 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1 5 道,洪、饶、虔、 吉、江、袁、抚、信8 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在这个时期出现t n 当于下等州 的新的行政区划6 州、4 军、5 5 县。交泰元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 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 州、4 军、6 8 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 简称行省或省) 。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 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 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 省) ,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 同县级行政 机构) 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 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 3 路和南丰、铅山2 直隶州以及4 8 个县、1 6 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 习惯上 仍然称省) ,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 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 3 府,下辖7 8 县, 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 属。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 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 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 9 隶州。江西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 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 1 县。至1 9 2 6 年北 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 9 3 4 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 9 4 7 年划回安 徽,1 9 4 9 年再次划归江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 革命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 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 、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 据地( 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 l 县( 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 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 1 县) ,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 建国之后,江西省政区变动也十分频繁,到现在形成1 1 地级市、l o 县级市、 7 0 县、1 9 市辖区的行政区划。这1 1 个地级市为南昌市、九江市、上饶市、景德 镇市、鹰潭市、抚州市、宜眷市、萍乡市、新余市、吉安市、赣州市,相较清代 政区变化甚大。 1 0 第二章水旱灾害时间和频次分析( 上) 一刖舀 水旱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两种主要灾害形式,也是发生最为频繁,影响最大的 灾害形式。对于水旱灾害的定义,一般认为:“水灾一般是指河流泛滥而淹没土 地、农田所引起的灾害;涝灾则指的是因长期大雨或暴雨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 流,淹没了低洼的土地所造成的溃水或内涝灾害。由于水灾和涝灾往往同时发生, 有时难以辨别,所以常统称为洪涝。由于水涝常与异常大量的降水密不可分,故 又常称为雨涝。”1 旱灾则是指“一段持续时期内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 明显减少,受影响地区造成水分严重不平衡,危害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 缺水灾祸,即是大范围、长时间严重干旱造成的灾害”。2 江西省是我国重要的农 业生产区,水旱灾害对江西社会影响甚大。对江西省历史时期水旱灾害进行整理 研究,可以有助于当前的水旱灾害研究。 本文的资料基础主要来自于江西省地方志和档案资料。地方志方面,除了参 考已有的资料汇编收录的地方志资料外,翻阅了近2 0 0 部清代江西省府州县志, 以补资料汇编的遗漏。因为已有的资料汇编多只收集县志修撰年代最晚的一部, 对于此前的修撰的县志则很少查阅,由于地方志修纂并非完全以照前志,这就有 可能遗漏一些前志记载而后志未予收录的水旱灾害资料。再者,已有的资料汇编 大多仅仅收集地方志中的灾异、祥异等卷中的水旱灾害资料,而对于散记在城池、 津梁、蠲缓、人物传、文集等卷的水旱灾害资料没有能够尽可能的搜集。而这些 卷章直接或间接收录了不少水旱灾害资料,本文尽可能将这些资料搜集进来。 档案中也有大量的水旱灾害资料,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已有数部以档案资料 为主的资料汇编完成为水旱灾害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也有几点不足,一, 如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等编写的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 料,仅仅收录洪涝灾害资料,没有整理旱灾资料,这就给使用带来很大不便; 二、如李文海等主编的近代中国灾荒纪年,虽然收录了大量水旱灾害资料, 但年限却是1 8 4 0 年1 9 1 1 年,也给使用造成很大困难。这些缺憾使得本文不得 不查阅清实录。以求能够平衡各部分资料,无奈工作量太过于浩大,无法详 细整理,最终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本文资料就是在已有的资料汇编的基础上,将江西省地方志和档案里的清代 水旱灾害资料汇编到一起,相互参照,互为补充,大约收录了3 3 0 0 余条水旱灾 1 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簧( 分论) ,科学出版社,1 9 9 3 年,第1 2 0 - 1 2 1 页转引自张晓等著中国水旱灾害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经济出版社2 0 0 0 年,第6 页 2 郭强、陈兴民、张立汉主编灾害大百科 ,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页 1 1 害资料。本文就是将这些资料按照灾种、府县、时间规类成表,以求能够对江西 省水旱灾害作一尽可能全面地分析,从而对江西省水早灾害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方志等水早资料记载详细程度不尽相同,而且水旱灾害的持续时间也有长有 短,从而造成的灾害严重程度也不一样。为了能够显示出这种差别和研究方便, 本文将各府的水旱灾害次数整理成表,分水灾和旱灾两类,按灾害在年内发生时 间归类。凡发生在一个月之内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水旱灾害计入发生月中,称之为 单月型灾害,凡发生在两个月或两个月以上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水旱灾害计入季节 中,称之为跨月型灾害。这样,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统计灾害发生的时间,而且 还可以了解水旱灾害的持续时间,从而对各府的水旱灾害强度有一简单的认识。 二各府水旱灾害时间和频次分析( 一) 南昌府:省治驻地,清代领州一、县七,南昌、新建、丰城、进贤、靖安、 奉新、武宁、义宁州。南昌府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地区,赣江、抚河下游,鄱阳 湖滨,王勃滕王阁序概括其地势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历代就是江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境山、丘、岗、平原相间,以鄱 阳湖为中心,江河湖塘星罗棋布,散布着军山湖、青岚湖等大小数百个湖泊。气 候湿润温和,春夏多雨、秋冬干燥。 清代南昌府区划范围和现在南昌市差别很大。今南昌市下辖五区四县仅相 当于清代南昌府南昌、新建、进贤三县和南康府安义县,范围大大缩小。其他属 县靖安、奉新、丰城县划归宜春市,武宁县和义宁州划归九江市管辖,义宁州更 名为修水县。 表l l 清代南昌府水旱灾害发生时间统计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春春夏夏敢秋冬三总 星旦旦_ 旦 月月月月月一 夏秋冬 季数 查灾2 34 98 6 3 33 21 21149 6 8 3 1 89 13 4 9 早灾2 1 43322 13 1 2 5 2 016 1 1 0 一一 。_ _ _ - - _ _ _ - _ _ _ _ _ - - - - _ _ - - _ - _ - _ _ - _ 一 总数23 4 9 鹪4 73 51 53141 17 1 1 4 4 3 2 911 64 5 9 注:1 凡明确灾害发生月份者计入月中。而及季节者,如春、春夏、秋等,则计入季节中。 未记载发生时间的灾害不计。 2 灾害发生在闰月者计入下一月中。 3 三季指灾害横跨三个季度及以上,如:南昌自五月不雨至十月。 4 其他府图表与此注同。 1 2 南昌府是江西省的政治经济中心,资料相对较多。加之,南昌府地处鄱阳湖 区,赣江、抚河等的汇流之地,极易遭受洪涝灾害。所以,南昌府统计到的水旱 灾害次数在江西诸府中最为巨大。统计显示,清代南昌府共发生水灾4 0 0 次,旱 灾1 4 9 次,合计5 4 9 次,占全省灾害总数的1 6 7 ,平均每年发生2 次,有发生 时间的4 5 9 次。 从表中可知,南昌府单月灾害中以五月最多,达8 8 次,其次为四月4 9 次和 六月4 7 次,七月也较多,有3 5 次。而跨月型的灾害也以夏季为主,有1 1 4 次之 多,占跨月型灾害的5 4 和有时间灾害总数的2 5 。如果将单月灾害分别计入 所属季节,则春季为2 3 次,夏季为2 6 8 次,秋季为1 2 6 次,冬季为7 次,全年 性灾害则为6 次。可见夏季是南昌府地区灾害最为频发的时段,其次秋季。 水灾是清代南昌府的主要灾害,5 4 9 次灾害中水灾就有4 0 0 次。南昌府单月 型水灾主要发生在四、五、六、七等四个月中,而以五月份为最高峰,发生8 6 次之多,平均3 年五月份就发生1 次水灾。跨月型水灾更是大多发生在夏季,有 8 3 次,如再合计春夏、夏秋之交的次数,则有1 0 7 次,占水灾总数的3 1 。若 将单月水灾分别计入所属季节,夏季也是南昌府水灾的多发期。这一方面因为气 候原因,夏季降水较多,另一方面也与南昌府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关。南昌府处在 鄱阳潮西岸,地势低洼,抚河、赣江等河流又都合流于此,所以每到雨季“大雨 时行,上游山水陡发,奔腾下注,下游江水盛涨,倒灌鄱湖,一时无从宣泄,以 致沿河濒湖低洼田亩,概被淹浸”。1 虽然南昌府地处滨湖河汇之区,抗旱能力相对较强,但在清代旱灾发生频率 也是非常高的,整个清代共发生1 4 9 次,有发生时间的1 1 0 次。由表中可知,南 昌府旱灾大多是跨月连旱,仅发生在单月中的旱灾只有2 4 次,只占旱灾总数的 五分之一。单月发生的旱灾相对影响较小。而跨月旱灾集中在夏秋两季,夏季最 多,达3 1 次,其次为夏秋之交,2 5 次,秋季旱灾也较为严重,有2 0 次,全年 性旱灾也主要发生在这两个季节。而冬春两季仅发生4 次旱灾,灾害发生时段非 常集中。 南康府:位于南昌府北部,鄱阳湖两岸,领县四,星子、都昌、建昌、安义。 现所属四县,星予、建昌、都昌县划入九江市,建昌县更名为永修县,安义县划 入南昌市。南康府地理位置重要,庐山在其境内,号称“负匡庐,面彭蠡,南国 咽喉,西江锁钥”2 。 1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等: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 北京) 中华书局,1 9 9 1 年 2 江西通志卷四十六舆地略= ,光鳍七年刻本,成文出版社,1 9 8 9 年 表l 一2 清代南康府水旱灾害发生时间统计 水灾 186 01 61 54412 3 9611l1 5 9 旱灾 总数i8 6 0 1 81 552422 5 8 i i 7472 0 3 南康府清代共发生水灾1 6 8 次,旱灾6 8 次,合计2 3 6 次,占全省灾害总数 的7 2 ,平均每年发生0 9 次,其中有时间记录的2 0 3 次。图表显示,南康府 无论是单月型的短期灾害还是跨月型的长期灾害,灾害发生期都非常集中。在 1 1 3 次单月灾害中,五月份就占了6 0 次,比其他月份的总和还多。而跨月型灾 害中,夏季比例更大,9 1 次跨月型灾害夏季就有5 8 次,夏季是清代南康府灾害 多发期非常明显。 分灾种来看,水灾是南康府的主要灾害有1 6 8 次,有时间记录的1 5 9 次,分 别占总数的7 1 和7 8 。五月份是南康府水灾次数最多的月,达到6 0 次。其 他月份六、七月相对较多,也仅1 6 、1 5 次,远远少于六月份。跨月水灾则几乎 都发生在夏季,3 9 次夏季水灾超过跨月水灾次数的7 6 。而且非夏季的1 2 次跨 月水灾里还包括了9 次发生在春夏、夏秋的,可见夏季是南康府水灾最为严重的 季节。 南康府旱灾相比水灾,发生的频率是比较低的,大约6 年发生1 次。从旱灾 发生的时间来看,南康府旱灾多为跨月型的旱灾,持续时间在一个月之内的旱灾 仅有5 次。南康府旱灾多发生在夏季,并且有6 次持续三个季度以上的特大旱灾。 九江府:领县五,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今九江市辖境比之大有 扩展,原属南康府的星子、建昌、都昌县和原属南昌府的武宁县、义宁州改属扎 江市管辖。另外,清代九江府所属的长江北岸封郭洲清以后划归湖北省黄冈市。 表l 一3 清代九江府水早灾害发生时间统计 一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卜春春夏夏秋秋冬三总 月月月月月月月月月一夏秋冬季数 水灾 1 1 1 9 8 9 3 2 2 1 6 1 1 8 7 98 22 1 6 13 0 5 旱灾 111 总数111 99 03 22 2621871 21 0 84 31 78163 8 4 九江府清代发生水灾3 0 6 次,旱灾9 7 次,合计4 0 3 次,占全省总数的1 2 2 1 4 ,平均每年发生1 5 次,其中有时间记录的3 8 4 次。从灾害发生时段来看,单 月型灾害次数和跨月灾害次数基本持平,分别为1 8 2 次和2 0 2 次。单月灾害以五 月份为最高峰,占到单月灾害的一半,有9 0 次之多,而且基本上为水灾。在跨 月型灾害里,夏季有1 0 8 次,也占到一半,旱灾比例大大增加。在有时间记录的 3 8 4 次灾害中,水旱次数比近3 9 :1 ,水灾的发生频率大大高于旱灾的发生频率。 九江府水灾的发生频次是很高的,大约年均1 1 次。3 0 5 次有时间记录的水 灾中,单月水灾有1 7 9 次,跨月型的1 2 6 次,无论是数量还是程度上都很严重。 持续时间在一月内的单月水灾主要发生在四、五、六、七等四个月,以五月份的 8 9 次为最高。跨月水灾则集中在夏季,如果加春夏、夏秋之际的水灾,达1 0 2 次之多。其他季节水灾数量都不是很多,冬季九江府几乎没有发生过水灾。 九江府旱灾也大多是持续数月的跨月连旱。在有时间记录的7 9 次旱灾中, 只有三次干旱时间在一个月之内的旱灾,其他7 6 次都是比较长期的干旱。从旱 灾的季节分布来看,夏季也是九江府旱灾多发期,秋季次数也较多,旱灾的影响 主要是在夏秋两季。九江府也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贵州毕节金沙县城乡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面向社会招聘经理层高级管理人员(财务总监)考察政审情况及拟聘用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湖南邵阳市洞口县黄桥镇中心卫生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外合同制影像(医师)技师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福建福州市鼓楼区国有资产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省长汀金龙稀土有限公司岗位招聘16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省人力资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邵武分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泉州金控集团权属省五建公司招聘7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晋江市新丝路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招聘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厦门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中心招聘2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1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恒丰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社会招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房地产销售岗位简历模版大全
- 智能楼宇管理员试卷及答案
- 创新成果转化高效推进承诺书6篇范文
- 自卸车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冶金行业事故回放课件
- 5年(2021-2025)高考1年模拟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 地球上的水(解析版)(浙江专用)
- 电气检修班组安全培训课件
- 2024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完整版)
- 不再举报协议书6篇
- 空管知识培训材料课件
-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标准WST840-2025学习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