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宋金元《杨柳枝》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宋金元《杨柳枝》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宋金元《杨柳枝》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宋金元《杨柳枝》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宋金元《杨柳枝》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宋金元《杨柳枝》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肉签摘要 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熬础上,首先回溯了杨柳枝词调的源熬, 尽可能真实地复现了杨柳枝一调猩腐宋金元的歌舞琛寅况及声情特征;按瀚 撼述t 杨柳棱淫调蕊形钵演进及冀格律特征,莠试强僚戴勾羲出词体发越演 交豹一般麓律。零文重点是考察强耪枝在唐宋金元豹熬体剑作,依据毯佟蕨 量和数量上呈现出的明显差异,将杨柳枝词的创作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 段,即唐五代的繁浆昌盛期和两宋金元的荒凉萧条期。并猩此基础上运用定量分 辑、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考察了杨柳校在各个不同发展除段的创作历程,涉及 菇辏蘩菝词窟l 稼豹惩耱类鏊、艺零表嚣上戆特色及冀掰嚣示塞来兹丰塞瓣文 化意蕴等等。 关键词:唐五代;来会元;杨柳枝;词调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i e c eo ft h e s i sl o o k sb a c kt ot h es o u r c e so ft h et o n eo fy a n gl i uz h if i r s t , a n dt r i e st or e p r e s e n tt h ev e r yf e a t u r e so fi t ss o n g ,d a n c e ,m u s i ca n da l s oi t ss o u n da n d e m o t i o n si nt h et a n g ,s o n g ,j i na n dy u a nd y n a s t i e s ,w h i c h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c hf r u i t s o fo u rf o r e r u n n e r s ;a n dt h e nc o m e st ot h e 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c h a n g e so fi t sf i g u r e sa n dr h y m ef o r m ss ot h a tw ec a nf i n dt h eg e n e r a ll a w so fc i t i t h ee m p h a s i sh e r ei so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 so f 妇愕l uz h id u r i n g t h et a n g ,s o n g ,j i na n dy u a nd y n a s t i e s ,w h i c h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d i f f e r e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g e sa c c o r d i n gt od i f f e r e n tq u a l i t i e sa n dq u a n t i t i e sp r e s e n t e dt h r o u g h 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 s ,n a m e l yt h ep r o s p e r o u sp e r i o d so ft h et a n ga n dw u d a id y n a s t i e sa n d t h ed e s o l a t e dp e r i o d so ft h es o n g ,j i na n dy u a nd y n a s t i e s f i n a l l yt h i sa r t i c l es t u d i e s t h ec o m p o s i n gp r o c e s si nt h et w od i f f e r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g e sb yu s i n gt h em e t h o d s o fg 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a n dd e d u c t i o n ,i n v o l v i n gt h et o p i ct y p e ,t h ef e a t u r e so fa r t 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dt h ec o l o u r f u lc u l t u r a li d e a s ,e t c k e yw o r d s :t h et a n ga n dw u d a id y n a s t i e s ;t h es o n g , j i na n dy u a nd y n a s t i e s ;妇增 l uz h i :c id i a o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砌与舞时间:衫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湖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筹篇耋糍弋 签名同期:一年磊目 导师签名: 倒手形 签名日期:p 多年多月夕日 引言 杨柳枝一调早在刘、白之前就已经作为“洛下新声”大盛于中唐,后经 人唱和,愈加风行一时,此后作者备出,从中唐以迄五代,至于极盛,历来学 者多瞩目于此,尤其是在厘清杨柳枝一调的起源及其声情特征方面,颇下功 力,然而遍览文学史上的相关著述,笔者遗憾地发现前贤在对杨柳枝一调的 创作历程极其所显示出的文化意蕴方面的综合考察尚欠深度和广度。因此本文拟 以杨柳枝在唐宋金元的整体创作为突破口,来考察杨柳枝一调的发展与 演进轨迹。 曾昭岷等编纂的全唐五代词共收录杨柳枝1 7 5 首,其中正编8 2 首, 副编9 3 首,在唐五代的所有词调中,杨柳枝不仅在创作数量上位居前列,创 作质量和创作队伍也非常可观,然而笔者在对宋金元杨柳枝词的检索后发现, 它在漫长的两宋金元时期总共只有区区3 7 首作品存世,且题材内容之单薄、词 人构成之单一均堪称前所未有,创作数量和创作质量更是差强人意。或许是盛极 而哀的规律使然? 在杨柳枝的创作历程中所出现的这种强烈的反差不由得我 们不陷入深深的思考,仅就此而言,对唐宋金元杨柳枝的研究就自有它存在 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拟在充分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回溯杨柳枝词调的源头,尽 可能真实地复现杨柳枝一调在唐宋金元的歌舞乐实况、声情特征及其形体格 律的演进,并由此映照词体发展史上的若干问题。重点是考察杨柳枝词的创 作历程及其所显示出来的文化意蕴。 第一章杨柳枝词调溯源及歌舞声情 第一节杨柳枝词调溯源 词调大都是从曲调转化而来的,因此考察一个词调的来源,往往需要考证与 之相关的曲调的源流演变。此外,曲调考证还有助于认识曲演为词即词体的形成 与发展的复杂过程。有些曲调考证,在词史研究中且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具体到 杨柳枝曲调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下笔者在参考前人时贤已 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杨柳枝一调的音乐源流略做考述。 据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杨柳枝,白傅闲居洛邑时作,后入教 坊。宋郭茂情乐府诗集也说:“杨柳枝,白居易洛中所制也。”。这一说 法显然是错;吴的,因为盛唐之际人崔令钦教坊记著录丌元、天宝时教坊所用 3 2 4 个曲名中,就有杨柳枝一曲。崔令钦在开元时官著作佐郎,历左金吾卫 仓曹参军,肃宗朝迁仓部郎中。而自居易为中唐人,崔令钦所生活的时代远早于 白居易。 后蜀何光远鉴减录卷七则说:“柳枝者,亡隋之曲。炀帝将幸江都, 丌 i - 河种柳,至今号日隋堤,有是曲也。”。南宋王灼碧鸡漫志亦从是说,认 为“隋有此曲,传至开元。”。今人任二北先生也认为杨柳枝“本于隋曲柳 枝”。鉴诫录论柳枝曲,在题为“亡国音”条中,日本学者村上哲见 以为“可以认为它是为了丰富传说的内容而作的附会之说”。施蛰存先生 出院:“丌汴渠,栽杨柳,劳民伤财,以至亡国,这是隋炀帝的虐政,唐人作杨 腓段立节乐府杂录“杨柳枝”条,j :海古典文学版社1 9 5 7 年版,与羯鼓录、碧鸡漫志合 第4 1u i : 采郭成1 i l 乐府诗集卷八卜一近代曲辞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四册,第1 1 4 2 页。 。五代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卷七“亡国音”条,丛书集成初编本,第4 6 页。 永i t 灼碧鸡漫志卷五“杨柳枝”条云:“杨柳枝,鉴戒录云:柳枝歌,亡陪之曲也。前辈诗 “:万单长江一旦开,岸边杨柳几干栽。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i 亘| 。又云:乐苑隋堤事已空, 万条犹辨春风。皆指汴架事。而张祜折杨柳枝两绝旬,其一云: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 中吹。伤心暮烟霞起,无限春愁生翠眉。则知隋有此曲,传至开j 。”据岳珍碧鸡漫志校正,成都巴 埘书社2 0 0 0 年版第1 3 2 页。 。任半塘( 二二北) 教坊记笺订,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 9 6 2 年版,第7 6 页。叉唐声诗下编格调,“第 = j 七苦幽旬”,于柳枝后“乐”类滓云:“隋炀帝植柳汴河两岸,此曲乃兴;入唐,沿唱不缀。” l :海占貅m 版礼1 9 8 2 年版,第3 6 6 页。 村l :觏 刮调析论,台大中文学报,1 1 期,第2 1 7 2 6 6 页。此文后收入唐代乐舞新论一 书,北京大学“l 版社“f 版2 0 0 4 年版,改题为小妓携桃叶,新歌踏柳枝( 杨柳枝) 考第1 0 4 页。 奉文所引均见此书。 3 粱鼓角横吹曲五卷= 五横吹曲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南网句之折杨五梁鼓角横吹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北 薜# 篷牧五趁( 纛名氏)逑 粱鼓角横吮曲五卷二五横欧曲解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之 圳 育四句之折杨五梁鼓角横吹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歌 柳接曲收四曲( 秃名氏) 歌 掇由巫蛱长,乘柳复叠杨。 汉横吹曲五畜八 卷= 二横吹曲潞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多。 旬( 个别 乍鼯倒二汉横吹曲收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争 ) 之折橱辫二十聂曲寒夜猿声鬻,游子褶嚣裳。 ( 粱元帝) 默默施行违,厥罚隧事米。束辫杀龙逢, 摩 菜蔽於鹋条。疆伊富不翔,鳕头基叁旄。 朝 相和大曲五畜四 卷三七相和歌辞指鹿用为马,胡亥以丧躯。夫差i 临命绝 之 垡 鳃之折杨挪行 十= 躲调曲收 乃云负予胥。戎壬纳女乐,以亡其由余。 乐 二麴璧马疆及虢,二国儇为墟。兰夫成审虎, 上 尸慈母投抒趋。卞和之刖足,接舆归草庐。 ( 无名氏默默) 渡商睦聂言聂句卷四九清商曲簿春风尚薄条,去故来入新。苦心 一朝, 带帮声之弼节六强曲歌收十折杨藕,憨思满羧中,历蔑不哥数。 折杨柳歌三曲( 无名氏正月歌) 淀冬逐项分板了南朝之乐作为艨代杨柳技蓝调涞源的可能性。对予汉横 欧曲折杨柳,任二北先生依据乐府诗集记载将之归为胡歌。沈冬认为: “折杨柳在中国漉传已久,其曲能维持多少胡乐狂放的风格、汉代 横欧瀚韵昧,一怒很令人瘊疑的。萁彳窜者是以粱元帝为首的南赣文入,就文辞风格 来看,已是一派南朝清绮辍艳之风- f 。由文辞风格影式和乐曲传承两方蕊来 看帮无法确立藏麴毒妥蜜健杨耱棱瓣必然联系。”至予籀帮大趋聂言滔簿之拆 杨柳行,“似与唐人杨柳枝无关,因为相和大曲的体制艨大繁复,与唐 找套戆耪擦棱确实难隧建立耄系婊转载纛缘之亲。”露渍蠢熬嚣萤掺糖臻 歌,“其形式已为长短旬,每段第网旬均为折杨柳三字;其押韵第一句与第 二j 匀押,第四旬援杨柳换兹,繁六旬协耪字。这样旬式长短参差,糖赘 ,f 形式特别的歌曲,与唐代七言四旬杨柳枝恐怕也怒不能侔和的。”以上是从 文辞风格或者表演形式上寒观察的,接着沈冬又根据旧唐书音乐志的记载, 从“街朗之乐程隋唐以艏,流传不广”的角度,阐明了“想要从酱乐上肯定这三 种手斥杨柳与腐人杨柳枝的关系,恐怕也是徒劳无功的”这个观点。这样 自然教把考察豹藿点敖在了六赣乐瓣中豹“裁缝之歌”新杨秭上。随螽沈冬 4 探索了唐代杨柳枝源于“北地之歌”折杨柳的可能,澄清了折杨柳 是由“华声”转为“胡曲”的横笛名曲,并由六朝以来“笛吹杨柳”的传统、教 坊记只著录杨柳枝一曲,以及唐人对于折杨柳和杨柳枝名称的混 用加以分析,提出“折杨柳这首横笛名曲在唐代分明存在,何以记 载记录盛唐教坊曲目的教坊记不载此曲? 惟一的解释,就是两首实为一 曲,”最后沈冬总结说:“这首折杨柳确乎就是唐人杨柳枝的渊源 前身,两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至此,杨柳枝词调 的来源已然历历在目。 第二节杨柳枝歌舞乐实况及声情特征 关于杨柳枝的歌舞乐实况,任二北唐声诗论之已详,沈冬的 词调析论更是用了相当的篇幅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描述,这里我并不打算 在此一问题上作过多的纠缠,但因为它在杨柳枝的研究中关系甚大,故不得 不就杨柳枝的歌舞乐实况作一番简单的陈述。 上节已经论述了北朝乐府折杨柳是唐人杨柳枝的渊源前身,作为乐 府古曲的折杨柳,主要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据旧唐书乐志载,梁乐府 有胡吹歌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兄。”。宋 书五行志也记载说:“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 辞。9 可以想象当时折杨柳一曲应该是以哀怨作为其基调的,初盛唐杨 柳枝曲继承了这一基调,如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 度玉门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这 些诗句都说明羌笛所吹的杨柳曲是偏向哀怨的。 我们再来看看作为“洛下新声”的杨柳枝的情况。白居易有杨柳枝二 十韵岢,对杨柳枝的歌声舞态作了绘声绘色的描摹,为后人研究杨柳 枝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这首诗题下自注日:“杨柳枝洛下新声也。 店代乐舞新论第1 0 5 、1 0 7 、1 0 8 、1 0 9 、1 1 8 、1 2 0 页。 。i i i 唐书卷二十九、志第九音乐二第1 0 7 5 页,二十五史全文阅读检索系统网络版南开大 学组台数学研究中心、天津永门l 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 o 束书卷三一志第二一五行志,第9 1 4 页。 。以年对杨柳枝二十韵中所体现出的杨柳枝歌声舞态的分析主要参考了唐代乐舞新论第1 2 3 1 2 9 m 的内容。 5 涤之夺妓耷善歌之卷,调枣音蘩,褥可动入,蔽赋之。”诲云: 小妓携桃叶,新声蹋柳枝。软成剪烛船,醉起拂衫时。 、绣履娇行缓,花缝焚上迟。身轻委同雪,罗薄透凝脂。 笙引簧频暖,筝倦挂数移。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便怒夫妇撵,先将发 丝。风条摇嚣带,爆l 母酷双属。 口动樱援酸,鬟低裴器垂。援柔疆袅娜,蘩嫩手葳蕤。 唳鹤晴呼侣,袁猿夜h a , 。玉敲音历历,球贯字累累。 袖为收声点,钗闻赴节遮。重重遍头别,一一拍心知。 寒i e 愁攀折,江南落别离。黄遮金谷岸,绿映杏园池。 舂谣芳华好,敢羚灏色衰。褒来歌垂蝤,簸羯笛孛酸。 曲罢那能别,情多不自持。缠头无别物,一酋断肠诗。 这种作为“洛下新声”的杨柳枝其交也就是刘、白二人餍屡提及的“新翻杨 柳枝”。所谓“新翻”,树上哲见倾向于解作“据某种原来就肖的旧曲改编以制成 耪随之意”。至于强 霹“耨熟”,“疑来歌激嚆,筵自警孛唆”,亦瑟蠢筐趋一交藤 为歌馥了。但是这种缀过改编之后的杨柳棱仍然是以嶷怨的声情作为其底色 的,“乐童翻怨调”分明道出了个中机密。 该诗由“小妓携桃叶”至“一一拍心知”部分描摹了杨柳枝歌舞妓的农 衫、体态、乐曲、舞察、歌声等,自“滤j e 愁攀折”以下剥写孵歌观舞之感。 涛蠡冬舅始宠点骥了表演豹辩闯场合,小妓是“放藏赘憋嚣”,客人已是“懿 勰拂衫时”。诗中关于舞衣的部分着墨不多,只知是足蹑绣履、身披罗衣,衣上 还有长长的飘带( “风祭摇两带”) 。白居易刘苏州寄酿酒糯米李浙东寄杨柳枝 繇衫偶因尝酒试衫辄成陡旬寄谢之有“银泥衫稳越娃裁”的句子,可知当时 已经有了专潮熬搦穗技舞表“镊淀衫”。搂下来写表演开始,歌舞鼓 奉泰轾 擞,含笑吟吟地缓步志上舞筵。再写调番理弦的动作,也就怒所谓的“笙引簧颧 暖,筝催柱数移”,谗屡我们可以看出这次杨柳枝歌舞的伴奏乐器有笙和攀 两种,由下文的“脞向笛中吹”,可知应该没有横笛,但新翻厝的杨柳枝也 仍可用簧来伴奏,剐禹锡有诗云:“好欧嵇擦蓝,为我舞会镪”霹是一铡。至越, 。 j 届易杨柳枝二f 韵,仝唐诗卷四五五。 o ( 杨柳技) 词考,第7 1 7 2 页。 o 酬乐天酪后狂吟卜韵,奄唐诗卷三六二。 6 乐器调音以毕,乐童们开始演奏这首新翻怨曲,才子开始“与妍词”了。杨柳 枝是歌舞乐合一的表演,“乐童”伴奏,负责“乐”的部分;而歌、舞两者合 。,由“小妓”任之。下文形容杨柳枝的歌声舞态。小妓“口动樱桃破,鬟 低翡翠垂”,正是歌唱初发的情形,以鹤唳、猿鸣形容歌声,可见其凄凉哀感; 以贯珠、敲玉比喻咬字行腔,也可见其音色清晰动人。“重重遍头别”说明力量 在完整的歌舞表演中,杨柳枝的演唱不只一遍,而是联章而歌的形式,且每 遍的开头,亦即“过片”均有不同;“一一拍心知”显示每遍转换时歌舞者以拍 心的动作表示乐段的变换。在此,诗中呈现了唐人歌曲的鲜活面貌,后世的词多 为各阕独立,联章者很少见,而唐人联章而歌的情形书数见不鲜,如刘禹锡竹 枝词九首,敦煌曲中的五更转、十二时、斗百草等都是如此。杨柳 枝联章而歌的形式正是唐人歌诗之法的真实写照。既为联章,就有重头、换头 的问题,“重重遍头别”正显示了各遍的开头在音乐上都有变化。 掘诗中的描述,杨柳枝之舞,主要是摹拟临风而舞的杨柳的姿态。所谓 “便想人如树,先将发比丝。风条摇两带,烟叶贴双眉”、“枝柔腰袅娜,荑嫩手 葳箍”等等都是将“小妓”与杨柳相比,而杨柳枝舞给欣赏者的感受则是“黄 遮金谷岸,绿映杏园池”,也是恋恋不忘杨柳的形象。这与唐人杨柳枝词的 缘题而赋的特征正相吻合。 自居易的这首杨柳枝二十韵也为我们研究妣芴柳枝的声情特征开启了 一扇明亮的窗户,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居易时代作为“洛下新声”的杨柳枝与 古笛曲折杨柳的血肉联系。诗中的悲情字眼随处可见:“唳鹤”、“哀猿”、“愁”, “苦”、“惜”、“除”、“断肠”等等无一例外地在向我们暗示着这样一个基本的事 实:作为“洛下新声”的杨柳枝在以哀怨为其基调这一点上实在与笛曲折 杨柳并无二致! 不过,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刘、 白二人的“新翻”使得杨柳枝曲在中唐迅速播遍全国,晚唐诗人薛能也不 甘拾人牙慧,在杨柳枝的歌声舞态及歌词内容方面都做出了新的尝试。他的 柳枝词五首小序说:“乾符五年( 8 7 8 ) ,许州刺史薛能于郡阁与幕中谈宾酣饮 醅酣,因令部妓少女作杨柳枝健舞,复歌其词。无可听者,自以五绝( 指所作 7 血首绝旬) 为杨柳新声。”任二北先生据此认为“晚唐杨柳枝舞曲,亦 健舞也,自居易在洛阳所作,如杨柳枝二十韵中之表现,应仍为软舞。 至薛能,对此曲之歌与舞,均有更订,始成健舞。薛嫌白、刘( 禹锡) 唱和杨 柳枝富商不高,乃缘梁鼓角横吹曲中折杨柳之音调,更为新声,曲名即为 折杨柳。歌词有云:试蹋吹声作唱声,词谱谓吹即指横吹曲而 言。果尔,此曲所谓健舞,亦兼采横吹折杨柳之容,一沈柔媚,而易以夭矫, 必矣。”。既为健舞,就该与白居易软舞的杨柳枝声情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 是任二北先生在这里谈到了“宫商”问题,这也是左右一个曲调声情特征的重要 冈素。 据碧鸡漫志记载:“黄钟商有杨柳枝曲。”。可见杨柳枝可入黄 钟崩。而宋史乐志蜕:“太平时,小石调。”可见杨柳枝又可入小石 调。 黄钟商俗称大石调,而小石调是仲吕商的俗名。北宋教坊通用的是当时所谓 的六宫十一调。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曰:“大儿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六宫十 一调。”并曾论及当时所用六宫十一调的声情:“仙吕宫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伤 悲、中吕宫高下闪赚、黄钟富富贵缠绵、正宫惆怅雄壮、道宫飘逸清幽、大石风 流酝牿、小石旖旎妩媚、高平条畅混漾、般涉拾掇坑堑、歇指急并虚歇、商角悲 伤婉转、双调健捷激袅、商调凄怆怨慕、角调呜咽悠扬、宫调典雅沉重、越调陶 写冷笑”。该书正语作词起例谓“大石风流酝藉”、“小石旖旎妩媚”。, 这虽是元朝人的晚法,而且指的是曲,但从时间上考虑,应当与宋人宫调声情之 况相去不远。关于宫调与声情的关系,宋人留下了很多这方面的记载。秦观诗绮 罗太胜,儿女情多,苏轼曾称其可入小石调。持此说法的还不止苏轼一人,诗 人玉屑卷一o “小石调”条引孔氏谈苑日: 元祜中,秘阁上巳日集西池,王仲至有诗,张文潜和最工,云:“翠浪有声黄伞动, 养风无力彩旗垂。”秦少游云:“帘幕千家锦绣垂。”仲至笑日:“又待入小石调也。”。 谓小石调旖旎妩媚,与宋人称秦观诗“可入小石调”,含意正复相合。不过 。薛能柳枝词五首,全唐诗卷五六一。 。唐声诗上编,第3 1 5 - 3 1 6 页。 。上灼碧鸡漫志卷五,第1 1 7 页,词话丛编本。 ”未史乐志,二十五史全文检索阅读网络版。 。7 gj i l i j 德精中原音韵,季羡林总编传世藏书本,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 9 9 6 年版。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o “小石调”条引孔氐谈苑,上海卜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 8 就实际情况看,宫调所体现的声音情趣,要比周氏的四字评语复杂得多,丰富得 多。这一点吴熊和先生在唐宋词通论中曾予指出。他列举同属大石调周邦彦 的瑞龙吟、风流子及苏轼念奴娇,指出前二首固不失为“风流酝藉”, 后者却“惆怅雄壮”;而本宜“健捷激袅”的属于双调的柳永的雨霖铃却备 极哀怨。可见,同一宫调的曲调,其声情仍因曲而异,并不因宫调相同而声情归 于一律。而且即便是同一词调也经常可以分属不同的宫调,如柳永的乐章集 中的各词都是依宫调分列的,同日鹤冲天,就有大石调与黄钟宫之别:同日 定风波,又有双调与林钟商之分不过,施议对先生则在强调决不可以周 氏的四字评语为公式,用来代替具体作品的分析研究的同时,也指出“在一般情 况下,周氏有关十七宫调的四字评语,对于体验歌词所属宫调的情趣,还是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的”。梁启勋从五代两宋人的作品中,择出可以考知宫调的词作 4 0 8 首,以周氏有关宫调的哩字评语,分别进行体验,认为:词作的声情与周氏 所说宫调的情趣韵味,大致相符。 具体到杨柳枝,碧鸡漫志说它属黄钟 商,宋史乐志却称之为小石调,而金奁集却将所收温庭筠8 首归之为 高平调,应该正是同一词调分属不同宫调的正常表现。谓“大石风流酝藉”、“小 石旖旎妩媚”、“高平条畅混漾”,验之于杨柳枝,还是大致符合实际情况的, 这些特点在本文第三章杨柳枝创作历程及其文化意蕴的分析中还将得到更进 一步的体现。 杨柳枝一调早在刘、白之前就已经作为“洛下新声”大盛于中唐,后经 二人唱和,愈加风行一时,此后作者备出,遂至极盛,诚如任二北先生所言:“歌 舞杨柳枝,一时己蔚为风气,迄晚唐五代不废。歌辞之作,因之亦盛,乃唐代诗 乐中一件大事! 当时自帝王( 指宣宗、昭宗) 以至儿童,自京、洛以至边围, 皆有其声。专为白氏歌者,有女伎樊素,晚唐专擅此曲者,有女伎周德华,先后 闻于时。”。 有关宋代杨柳枝的歌舞乐情况记载很少,任二北唐声诗搜集有两则。 其一弓l 自邵伯温闻见录:“张俞题七绝于营妓杨台榔罗帕上,命其妓作柳枝 歌之。时庆历中也。”庆历乃宋仁宗年号,这说明在北宋年间仍有歌杨柳枝 “是熊和庸术蒯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3 9 6 页。 4 涮j 青乐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1 7 9 页。 。参见梁启勋例学铨衡,香港上海弗局,1 9 6 4 年版第1 1 - 2 2 负。 。庸声诗下编,第5 3 4 页。 9 的情形:其二引南宋韩玉减兰“赠歌者”:“莫歌杨柳,记得渭城朝雨后。” 并分析说:“既赠歌者,谓歌杨柳,必不虚,足见本调在南宋仍有声。”国 。唐声诗下编第5 3 9 页。 第二章杨柳枝形体演进及格律特征 第一节杨柳枝同调异名问题 乐府诗集卷八一收录了1 5 家7 9 首以杨柳枝为主题的作品,但收入 各个作者别集和全唐诗的这些作品题目却是各式各样的。观察乐府诗集 的7 9 首杨柳枝在全唐诗中的题名,除杨柳枝外还有以下名称: 折杨柳( 李商隐、薛能) 、折杨柳词( 僧齐己) 、折杨柳枝( 张祜) 、 折柳枝( 施肩吾) 、柳枝( 薛能) 、柳枝词( 薛能) 。 村上哲见据此推测:“在中晚唐时,作为诗题,同时也作为曲调名( 倘看作 是歌辞的话) ,杨柳枝( 柳枝) 与折杨柳( 折杨柳枝、折柳枝) 似乎 是经常通用或者混同的。”。村上先生显然是为了追求行文的简沽,有意省略了一 些他认为是当然的成分,事实上我们确实可以非常轻松地读出其中的潜台词:首 先,这些名称可以分成两个大类,杨柳枝与柳枝为一类,折杨柳与折 杨柳枝、折柳枝又为一类,这两类内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其次,柳枝 词就是柳枝,而折杨柳词也就是折杨柳。如果村上先生的推测成立, 如果沈冬的论证( 指折杨柳和杨柳枝“两首实为一曲”,详见上文。) 科 学,那么有关唐五代乃至两宋金元杨柳技复杂的名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全唐五代词为严诗词之辨,将所收作品分列于正编和副编两部分,正编 主要收录依声制词之曲子词。判定标准有二:“一、唐五代宋人编纂之词总集、 别集所载之作品;二、唐五代两宋典籍中载有其有关创作、歌唱本事或者明确指 认其为曲子词之作品。”“副编所录,部分是属诗属词难以考定之作;部分是已 考定是诗而非词之作,” 全唐五代词共收录杨柳枝1 7 5 首,其中 茫编8 2 首,副编9 3 首,剔除已确定为绝旬诗而非词者2 9 首( 标为杨柳枝者2 6 首,标为柳枝者1 首,标为柳枝词者2 首) ,则属诗属词,难以断定者共6 4 首。 考虑到这6 4 首作品性质上的复杂性,在探讨杨柳枝名称的复杂性时,为防 以偏概全,特将正编杨柳枝词8 2 首及副编6 4 首身份未明之作综合起来考察, o 庸声诗下编,第5 3 4 页。 。曾昭岷、曹济平、壬兆鹏、刘尊明编垒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编纂凡例第1 页。 1 1 这样共得1 4 4 首。分别是:杨柳枝8 4 首、杨柳枝词6 首、新添声杨柳枝 4 首、杨柳枝寿杯词1 8 首;柳枝1 0 首以及柳枝词3 2 首。这1 4 4 首杨 柳枝作品的名称各异,甚至同一首作品因版本来源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名称, 这些名称看起来有些混乱,不过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系统性。 我们可以将收录于全唐五代词中的杨柳枝的名称粗略地分为两类: 类是杨柳枝类,包括杨柳枝词、新添声杨柳枝、杨柳枝寿杯词: 另一类为柳枝类,包括柳枝词,依照上述村上哲见及沈冬的理解,它们 在本质上应浚同属杨柳枝名下。 如果单纯考虑己确定为词的正编杨柳枝的命名情况,则要简单得多:题 为杨柳枝者6 9 首、题为柳枝者9 首、题为新添声杨柳枝者4 首。 这代表了唐五代杨柳枝词同调异名的全貌。可以看出,全唐五代词中杨 柳枝的名称比全唐诗中的远为单一,这是否表明唐五代两宋人在对作为词 的杨柳枝的名称的使用上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昵? 宋人喜欢自创调名,这也表现在杨柳枝词的调名的变更上,最早出现的 新的调名是贺圣朝影,全宋词录欧阳修和无名氏词各一首;随后有贺铸太 平时8 首的出现,后继者为陆游,全宋词录其1 首。贺词8 首更各以词中 三字易以新名,调名分别为:艳声歌、唤春愁、花幕暗、晚云高、钓 船归、爱孤云、替人愁以及梦江南。金元词人杨柳枝词则全部以 杨柳枝名之。 关于杨柳枝同调异名的问题,在下面一节探讨杨柳枝的形体演进及 格律特征的时候我们将会发现:词谱和词律在涉及到杨柳枝的名称 的时候并不是那么严格。如顾复的杨柳枝词花间集称之为杨柳枝, 词谱所载易之以添声杨柳枝,并以之为添声杨柳枝一调的正体,以 贺铸太平时“蜀锦尘香生袜罗”及朱敦儒柳枝“江南岸”为别体。对于杨 柳枝一曲,词谱在添声杨柳枝这个调名下还附按语云:“今名添 声杨柳枝,欧阳修词名贺圣朝影,贺铸词名太平时。”此外,从词谱 并不注明朱敦儒词有柳枝一名可以看出,词谱并不认为区分这两个名称 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 ”情小尖清等钦定词谱卷三添声杨柳枝,中国书店1 9 8 3 年版,第2 0 8 2 0 9 页。本文简称词谱。 1 2 第二节杨柳技形体演进及格律特征 纵览唐五代两宋金元杨柳枝词,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由最初的齐言向后 来的杂言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在唐五代就已经开始并基本成型,而最终的定型 则是在北宋词人的手中实现的,后来虽有个别词人试图改变这一形式,却没有产 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段漫长的演迸历史。 一、齐言体:单调二十八字体 词谱载温庭筠杨柳枝一首,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金缕毵毵碧瓦沟,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 宫眉黛惹香愁。 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 晚来更带龙池雨,仄平仄仄平平仄 、_ 拂阑干半入楼。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词谱并在此词后附按语云:“刘白倡和,以后为此词者甚多,皆赋柳枝本意, 原属绝句,因花间集载此,故采以备调。”。词律则举温庭筠“馆娃宫外鄹城 西,远映征帆近拂堤。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春草绿蒌萋”一词,以此单调二十 八字体杨柳枝词为正体。其实这种齐言体的杨柳枝词早在中唐时代的 刘禹锡、自居易等人手中就己大量创作,不过因为它们大都见之于尊前集, 而尊前集为宋初无名氏所编辑的一部唐五代词总集,编辑年代略晚于五代赵 崇祚编辑的花问集。所以词律和词谱都选择以花间集中时代最 早的温庭筠杨柳枝为代以属诗属词,后人的理解往往并不一致。任二北先生 以为是声诗,并在唐声诗表。这种七言绝句体的杨柳枝形式看和一般的 绝句没有多大的区别,其中分别以柳枝和杨柳枝二调列出。词谱在 肯定刘白所制为“词”( “刘白倡和,以后为此词者甚多”) 的同时也指出杨柳 枝“原属绝旬”,亦即由绝句演化而来。碧鸡漫志在谈到杨柳枝的时 候税:“旧辞多仄字起头:平字起头者,十之二。今词尽皆侧字起头。第三句 办复侧字起,声度差稳耳。”。就此说法任二北先生按云:“一、三旬皆以仄起, “刊滞卷一杨柳枝,第6 7 页。 。清a 树c 红友) 涮律卷一杨柳枝,中华书局1 9 5 7 年版,第1 9 4 页。 “瘠声诗下编第3 6 5 页、5 2 6 页。 “词潜卷兰添声扬柳技,第2 0 9 页。 1 3 滋屯绝之露。盖逶旋器起之声度始然。”。搁萋涛逶之争不论,任先生这鼋落分 嘲道出了杨柳枝猩格律上由徒诗向考诗甚或是词的过波j 建程中为适应音蕊的 需聚而作出的自我调熬。 齐言体形式的杨柳枝词经刘白偶和,而大行于世。金唐五代词正编 共收录杨秘枝测8 2 善,参与创作麓人数1 6 人,恧显大羹 戳联章钵静形式爨 现,如刘、自诸予之佟,可请盛极一对。不过或许是盛极瑟寝麓规律使然,戴嚣 别了宋金元时期就褥也没见到齐言体的杨柳枝词的出现,而代之以杂言体的 杨柳枝词了。 二、杂言体:双调四卡字体 词逶另鼗鬏囊添声秘蘩棱一篱( 按:花闽集名辏蘩援) ,双 调四十字,前段汹旬四平韵,后段四旬两仄韵、两平韵。 秋夜香闺思寂寥,( 平) 仄平平仄仄- - f ( 韵) 黼迢迢。仄平平( 韵) 鸳稿罗寝豢媛锩。( 乎) ( 平) 乎( 茨) 嚣( 平) 乎( 韵) 烛光摇。仄平平( 韵) 一止忆玉郎游荡去,( 仄) 仄( 仄) 平平仄仄( 仄韵) 无寻处。乎( 平) 仄( 揆仄瀚) 受蠲帘努甭萧萧,( 仄) 平( 乎) 仄仄平平( 平韵) 滴1 1 羔蕉。仄平平( 韵) 后附按语云: 此词有唐宋两体。唐词换头旬押仄韵。宋词换头旬即押平势。按张泌词,前段越 龟“熬粉骧援透磐纱”,腻字仄声;第三匀“众菇蓬头塾鬓瑟”,擎获全异;螽段莛匐“簧 薪云屏新睡觉”,菇字平声;第二旬“恿梦燕”,梦字仄声;第三匈“红器隐出枕遁花”, 红字平声,隐宇厌声。许荣词,前段第三兰旬“不知屏里画潇湘”,不字仄声;后段起旬 “重叠衾罗犹来暖”,重字平声。此两词皆抉头押仄韵者,故谐内可平可仄据之。2 词谱又载懿铸太平时一曾,双调霉+ 字,蘸羧鼷旬霾乎懿,嚣段邂l 旬三乎韵。 “膊声诗下编,第3 6 5 砸。 ”训聃卷兰,第2 0 9 、2 1 0 页。 蜀锦尘香生袜罗 小婆娑。 个依无赖动人多 是横波。 ( 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韵) 仄平平( 韵) ( 仄) 平( 平) 仄仄平平( 韵) 仄平平( 韵) 楼角云开风卷幕,( 平) 仄( 平) 平平仄仄 ,l j 侵河。仄平平( 韵) 纤纤持酒艳声歌( 平) 平平仄仄平平( 韵) 奈睛何。仄平平( 韵) 其后亦附按语云: 此词后段第二句仍押平韵,每旬添声俱用仄平平,宋词皆照此填,与唐词小异。按, 此体见梅苑及乐府雅词,皆作杨柳枝。又按,贺词八首,名太平时,多 川前人绝句添入和声,盖即添声杨柳枝也。词律以太平时另列一体者误。 按,欧| j 修词,前段第三句“垂杨慢舞绿丝绦”,慢字可仄,谱内据此,其余参校唐词。 词谱将这种双调四十字体的添声杨柳枝另列一体,以区别于温庭筠 齐古体杨柳枝,显然认为它们是不同的两调。词律以太平时另列一体 固然有误,词谱所做的这种区分也并非正确。其实这种双调四十字杂言体杨 柳枝不过是在上述七言四句齐言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对此王灼碧鸡漫志 曾有过解释:“今黄钟商有杨柳枝曲,仍是七言四句诗,与刘、白及五代诸 子所制并同,但每句下各增三字一句,此乃唐时和声,如竹枝、渔父,今 皆有和声也。”。这种杂言体形式的杨柳枝在五代顾复、张泌两人手中就有了 创作,而且形式上已经成熟,到宋人手中在格律上又出现了新的特征,于是有了 唐宋两体。唐体在宋代只有许荣的“冷迫春宵一半床”一词,调名柳枝。; 至于宋体,除去许荣及下面将要提到的朱敦儒柳枝一首外,“宋词皆照此填”; 金元词人则尽为此体。从创作数量上看,唐体3 首,宋体3 5 首,其中宋词1 8 首,会元词1 7 首。 亓j 卅卷二三,第2 1 0 、2 1 1 页。 2 i 均碧鸠漫忐卷五,第1 1 7 页,词话丛编本。 “店土璋编全来词,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2 8 6 4 页。 1 5 三、杂言体:双调四十六字体 敦煌曲子里有一首无名氏杨柳枝,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平韵 后段四句,三平韵。 春去春来春复春 寒暑米频。 h 生月尽月还新 义被老催人。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 平仄平平( 韵) 仄平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仄平平( 韵) j 址艇前干岁月,仄仄平平平仄仄 睦在长存。平仄平平( 韵) 不见堂上自年人,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尽总化微尘。 仄仄仄平平( 韵) 此首敦煌曲子词杨柳枝出自伯2 8 0 9 ,和上述唐宋两体杂言体形式的杨柳 枝词相类似,也是从七言四句齐苦体杨柳枝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不过每句 下所添的不是三字,而是四字或者是五字而已。敦煌词大都为民间词,词中常常 出现衬字,表现了词体初起状态的特点,这首词每句下所添之所以为四字或者是 血字,而不是文人词中常见的三字格,应该正是由于加了衬字所致。这种双调四 十六字体杨柳枝词仅存一首,因不知具体创作时代,与五代顾复、张泌之作, 孰先孰后,也就无从知晓,更不敢妄加猜测。但是如果我们将这首词的平仄用韵 与四十字的唐宋两体相对照,会发现除极个别地方的平仄差异外,它更接近于宋 体,尤其是在后段起始两旬上几乎完全相同,或者这首敦煌杨柳枝词竟是宋 体杨柳枝词的远祖? 不过敦煌曲子词的格律本身并不严谨,这种猜测也许没 有任何现实价值。 四、杂言体:双调四十四字 词谱在添声杨柳枝一调后又列朱敦儒柳枝一首,前段七旬三平 韵、两重韵,后段七句四平韵、三重韵。 江南岸,平平仄 柳枝。仄平( 韵) 江北岸,平仄仄 棚j 枝。仄平( 重韵) 1 6 折送行人无尽时 襁嫂。 恨分离。 拗枝。 酒一杯, 稀枝。 泪敢垂, 耪校。 糟到长安百事违 秘接。 几时归, 攒枝。 其后附按语云: 厌仄平平平仄平( 韵) 蕊平( 重韵) 厌平平( 韵) 仄平( 重懿) 仄仄平( 韵) 仄平( 重韵) 仄平平( 韵) 茨平( 重赘) 平仄平平厌仄平( 韵) 仄乎( 重懿) 仄平平( 韵) 仄平( 重势) 此见朱教懦拣歌谰,一名柳枝。按。竹技词以竹枝二字为和声,此以柳 校一字为和声,亦萁例糖。但“枝”字酃本词麴,亦添声之意,故为类剐。” 此体办仪澍朱敦儒一菌,全来词在收渌时去掉熊中的和声部分“柳枝”: 江南岸,江i 簿。辑送 亍a 无爆时。便分离。滔一籽。泪双垂。嚣到长安蔼事违。 儿时归。 阪三耪杂畜蒋形式豹耱耩棱诞共蠢4 0 蓄,箕孛嘉孟代3 蓄;一寒金元 3 7 首,而杂言体形式的杨柳枝词也是两朱金元杨柳技词创作的全貌。 逶过上霆瓣分撰,我餐看载,囊予添声壤实,辏麟棱献簸裙豹七意缝匀 体的形式逐步演化为后来的双片四十字体的稳定的杂言,而这正代表了词体演进 的援襻;扶一个词调形钵的演进看避体诗是盘醛俺一步步接近并最终演变为长短旬 的,遮也正是杨柳枝夥体的演避在词史上的意义。 。刊讲卷三第2 1 1 页。 。垒宋谢。第0 8 6 8 页。 l 第三章杨柳枝创作历程及其文化意蕴 鉴于唐五代杨柳枝性质的复杂多元性,本章在审视唐五代杨柳枝的 创作历程及其文化意蕴时主要以全唐五代词正编所收词为准,在必要的时候 也附带涉及到副编所收杨柳枝作品。 第一节唐宋金元杨柳枝创作情况概观 全唐五代词共收录杨柳枝1 7 5 首,其中正编8 2 首。如下表( 为尽 可能真实地反映杨柳枝词创作的原貌,下表在制作时各词在全唐五代词 中所使用的词牌名也一并列出,下同) : 表二:全唐五代词正编杨柳枝创作情况一览 词牌名 词作总数参与创作人数参与创作总人数 杨柳枝 6 91 2 柳枝 931 6 新添卢杨柳枝42 其中刘禹锡1 2 首、白居易1 0 首、卢贞1 首、滕迈1 首、韩琮1 首、皇甫松 2 首、温庭筠l o 首、裴馘2 首、薛能1 8 首、和凝3 首、牛峤5 首、张泌l 首、 顾复1 首、孙光宪4 首、成彦雄l o 首,另有敦煌无名氏词1 首。( 词人排序以在 全唐五代词中出现的先后为准,下同) 然而这远不是唐五代杨柳枝词创作的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