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成唯识论》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成唯识论》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成唯识论》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成唯识论》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成唯识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唯识学是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成唯识论又是研究唯学的入门和必读之书, 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拟择取成唯识论中“八识”、“种子”、“四分”、 “三性和三无性”四类重要名相加以分疏,并适当展开外延,以便涉猎更多的相关内容 和问题,并提出解释和解决的方案。笔者努力在佛学体系内部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汇通, 也尽量使读者能一览成唯识论乃至整个佛教唯识学的大体风貌。 关键词成唯识论八识种子四分三性和三无性 a b s 仃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o r yo fo n l y - v i j f i o n a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b r a n c ho fb u d d h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t h e b o o k i san e c e s s a r yp r i m e ro ft h e o r y o fw e i s h i ,a n di tb e a r s v a l u a b l ea c a d e m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i sp a p e ra i m st oc l a s s i f ya n d d i s c u s st h ef o u rm a i n b u d d h i s tc o n c e p t “e i g h t - v i j f i 6 n a b i ja f o u r - s e c t i o no fv i j f i a n a t h r e e n a t u r e a n d n o n t h r e e n a t u r e ,f r o mw h i c he x p l o r es o m er e l e v a n tp o s i t i o n sa n dp r o v i d e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 a n ds o l u t i o n ,i tt r i e st op r o b es o m ei n t e m a lr e a c t i o n sr e l a t i o n si n s i d et h eb u d d h i s ts y s t e m ,a n d g i v e t h e g e n e r a ls u r v e yo f a n de v e nt h ew h o l et h e o r yo f o n l y v i j f i o n a k e yw o r d sv i j f i o n a m o t r a s i d d h i s o s t r a e i g h t - v i j f i 6 n ab u a f o u r 。s e c t i o no f v i j f i o n a t h r e e - n a t u r ea n dn o n t h r e e - n a t u r e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塑复邃日期:至里堕年丛月| = j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作者签名:垄墨宝缝 导师签名:童幽 日期:巡年j l 月血h 日期:2 生丛年j l 月止e l 前言 男i j云 佛教之义理堪称“致广大而尽精微”,佛菩萨救世之本怀不啻慈母眷顾游子之“临 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然今日吾人观佛典之说理论事似多有大违常识之处,使人如 坠云雾,义趣莫辨。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方能不失偏颇? 古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志求真理之学者,于此不可不辩。 通途所云常识者,科学常识也。人类社会经历过2 0 世纪之大振届i 、大发展之后, 西方人亦渐渐走出“唯科学主义”之迷信,不再将科学常识作为绝对真理之代名词而加 以盲目祟奉。西方人所许之科学常识,如站在佛教的立场和角度观察,大都属于“日用 而不知,习焉而不察”的“妄执”一类,是因为想当然地执著某种学浣为绝对正确,而 未加深思明辨的结果。佛教不但要反常识,而且大力提倡破除一切妄执,追求绝对的自 由。非但佛教如此,如果我们横观中外,纵览古今,试问能否找到不反常识的哲学? 任 何一种学术,如果标榜以哲学之名,丽又与大众早己耳濡目染、司空见惯之科学常识没 有丝毫之出入,则此种哲学既无任何创新之处,又无力引人深入思考,其存在的价值和 必要性除非像宰帝的新装般以强权和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勉强维持,然终究会因”言之无 文”,而“行而不远”。 佛教典籍之丰富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然“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有其 独特的学术体系和学术规范,所以于纷繁复杂中却能厘然不乱、井井有条。学者若能先 把握其宗旨和纲要,假以时日之研磨,并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终有豁然丌朗、一气 贳通之同。然或探骊未深、浅尝辄止,便采取断章取义的方式以常识的眼光加以教外言 教的品头论足,则未免会贻笑于宗匠和方家。能入乎其内,自然可出乎其外,佛教自有 佛教的学术规范,一味以西学纯粹理性之规范而预统摄之,总有削足适履、肆意支解之 嫌,佛教之真面目亦全然被误会和曲解。我们对于佛教的是与非,正如当代诺贝尔奖获 得者、著名电脑学权威f c 艾克斯尔所说:“应当忍住作明确否定的回答。”1 1 】” 此外,刚才已经提及,佛教是一种不以信仰为究竟的特殊宗教,它倡导打破一切执 著、教条和偶像崇拜,进而人人反照自心,发现本自具足的佛性,烦恼的此岸当下即是 涅巢的彼岸。佛教的核心义理是“缘起性空”,若从性空的角度而论,根本智所证之真 如境界一法不立,了无差别,此中言说无可施设;若以缘起立场观之,后得智显现身土, 1 7 目北犬掌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依他起法、种种差别性宛然存在,故不妨安立假名方便言说。但在论述时,建议用佛教 原有的话语系统和逻辑结构。这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按照佛教的说法,佛是具 “一切智智”之人,一切智智即不但能洞明眼前所处世界之一切事理,且更具有周知十 方三世任何世界事理的能力。一切智智真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然而佛教又更加大胆地声 称:佛以“探究众生本源”为宗旨,一切智智原是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个众生,从无始 以来未尝暂舍的本来面目,这似乎更加令人不敢相信。佛教由此认为自己的学术不同于 普通的宗教或哲学:世间宗教借神话点染,“有时亦根据特殊事迹,惜无实际义理以调 和之” 2 】p l ;人类哲学凭意识推测,“有时亦符合局部正道,惜无实习方法以证明之”【2 】p l 。 而“佛凭一切智智之伟力,随机发露其学理,使人依教学习,皆能实地证明,与空谈哲 理者不同” 2 p 2 。能实地证明与否,我们暂置而弗论,现在要做的就是用它原有的话语 系统和逻辑结构,还原它的原始面貌,再适当用现在的语言加以诠释,看其能否在“空 谈哲理”的层面做到自圆其浣,以供现代人参究和探讨,这似乎是当务之急。其二, 佛教认为自己的学说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圆具大觉。的佛陀在其超验体悟中的善巧言表, 其名词和理路均非经验所能测其万一,硬要用现象界的概念和逻辑去套,不但不能一 对应,反而会产生很多歧义,难以契入佛教所许“深入经减,智慧如海”之佳境。 近代在佛学方面颇有造诣的熊十力先生曾说:“读佛书有四要,分析与综合,踏实 与凌空。名相纷繁,必分析求之,而不惮繁琐。又必于干条万绪中,综会而寻其系统, 得其通理。然分析必由踏实,于繁琐名相,欲一而析,穷其差别义,则必将论主之经 验与思路,在自家脑盖演过一番,始能一一得其解,此谓踏实。若只随文生解,不曾切 实理会其来历,是则浮泛不实,为学大忌。凌空者,掷下书,无佛说,无世间种种说, 亦无己意可晚,其唯于一切相,都无取著( 取著意义极难言,学者须反观始得原注) 。 脱尔神解,机应自然,心无所得,而真理昭然现前。( 此一c , a 一有所得,便是取著境相, 即与真理相违原注) 此种境地,吾无以名之,强曰凌空。如上四要,读佛书者,缺 一不得。”1 3 p 6 真正有志于佛学之士,态度固当如是! 然三藏典籍浩繁,如无雄厚基础,遽然径学,未免茫然无措。对此,现代学者韩廷 杰指出:“空、有二字是治佛学之关键,空、有二宗比较起来,理论性最强的是有宗, 即唯识宗。把唯识宗理论搞通以后,再治学其它佛教宗派,便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觉而日大即“一切智智”之别称。 前吾 山小之感。所以历来治佛学者,都是首先下大力气攻唯识,如前辈学者太虚、欧阳竟 无、韩清净、熊十力、周叔迦等都是研究唯识的专家,很多佛学院都把唯识作为主课, 就是出于这种考虑。”1 4 j ” 成唯识论称得起是唯识宗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论著,又名净唯识论、唯识论, 是唐玄奘大师纂译,窥基大师笔受的以护法的观点为主体和标准,合糅古印度十大论师 的有关长行而解释世亲大师之唯识三十颂的经典之作,几乎反映和涵盖了唯识宗全 部的重要义理和价值取向。若以之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定能尽快融入佛教智慧 的海洋,并进而洞达佛教真面目之所在。 是篇之作,只是笔者的一点点学习心得,但冀其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借以激发 后哲研究佛学之兴致。本文拟择取成唯识论之重要名相加以分疏,以提挈其纲纪。 并吸收近人,尤其是冯达庵大阿阁黎1 等人的研究成果,来努力尝试汇通空有、勘辩权 实、解疑释难的工作。任务虽异常艰巨,但古德先贤治学之精神及事迹,实乃懒怠者之 当头棒喝,余亦要见贤思齐,不敢再萄且优游度日、磋跎岁月矣! 以此自志,并愿与朋 辈后哲携手共勉之! 。意译轨范师,相当于导师之谓。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八识 通常曰“八识心王”,按照唯识宗的体系,一切有情各有八识。我们先采取成唯 识论中论第八识、第七识和前六识的次序,分而述之。 1 1论第八识 1 1 1 第八识在相宗的重要地位 第八识是唯识宗开宗的依据,也是其理论特色之所在。中国的法相唯识宗可推本于 吉印度的瑜伽行派。( 法相乃识之所缘,故唯识宗就能缘方面称唯识宗,就所缘而论称 法相宗,合而观之日法相唯识宗:有时与空宗相对名有宗,与性宗相对名相宗) “瑜伽” 者,相应也,此派认为自己的学说确然与真理如实相应,故标榜以瑜伽。法门。“行”即 观行、行持之谓也,其理论之根本目的是要作为有宗学人于四禅的定境中起“五重唯识 观”。或“四寻伺观”等慧观的修行指南。可见,学人不但要学其理论,而且要依教作 观。但欲得与真理相应之行持,又离不开参研教理,瑜伽师地论中论述得禅定的六 种力时,便把“听闻力”与“思维力”摆在最前边的两位。冯达庵大阿阁黎( 以下简称 冯先生) 在其巨著佛教真面目中称:“此宗专就儿夫杂染法相加以种种分析,以探 求所依真如实性:及其相应,则一切法相无非清净。”1 2 p 7 ”若未达与真如实性相应而 空谈瑜伽行派之法理,则极似吾辈讨论体操动作的人体力学及发力要领,与李宁所谈, 实有天壤之别。 成睢识论中花了相当大的笔墨和气力来研讨第八i ,唯识宗为什么非要于六识 乃至七识之外苦心孤诣地特别强调一个第八识,而且又如此珍视呢? 冯先生在其佛教 源流中讲到1 5 】p 1 9 : 中观法门本具摄体相用三大而观之。通达深旨者,便契真如缘起之理,于马鸣性宗 。瑜伽相应之义尚有多种:外道的瑜伽就是要达到“人神合一”的定境,佛教密宗的瑜伽就是 要以凡夫的身、口、意三业去与佛的身、口、意三密发生相应之共振,从而于三摩地中睹佛瑞相。 最早由明智旭大师于成唯识论观心法要总结而来,具体包括遣虚存空观、舍滥留纯观、 摄末归本观、隐劣显圣观和遣相证性观。 固即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和差别假立寻思。 4 第1 章八识 无异。后世多从遮情方面致力,转为空宗。一法不立,诚得体大根本,然依体起用,不 无法相附见焉。粗细虽殊,要皆识所幻化。知其虚假,任其起灭,原于本体无碍。若极 端排遣则大用不行,只余凝静之体,不足以显佛性之妙。甚或一切皆空,不妨恣意妄动, 陷于无固无果之邪见,流弊甚大。佛灭后九百年,无著菩萨出现于北印,观察空宗流弊 之由在学人浅尝辄止,堕于笼统浮泛,于是建立瑜伽法门一一与真理相应之观法也,以 净、染具舍之阿赖耶识为基本。世亲菩萨继承之,无著学系遂为显教后劲。 可见,其强调提出第八识的根本原因是龙树菩萨所创中观法门之后学,多浅尝辄止、 辍于半途,因不能i 二达最高之本体,而失之于“颟顸佛性、笼统真如”。更有空宗之末 流,执著拔无因果之恶取空为全体大用之毕竟空,从而恣情妄行,醍醐竞翻为毒药矣! 其流弊无穷,不可不猛加对治,( 佛言“宁执有似须弥山,莫著空如芥子许”,正渭此意) 于是无著菩萨因病施药,发挥阿赖耶识之要义,以建立性相的关键。可见,中观和唯识 正像是鸟之两翼和车之双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得,“迷则每相争,悟则恒相资”。两宗 本可互调偏差。,互明理趣9 ,绝无可争之理。 阿赖耶识在成唯识论中是作为第八识的自相之名出现的,第八识有三相:自相、 果相和因相。白相是阿赖耶识的自体之相,阿赖耶是梵文a l a y a 的音译,意译“藏识”。 “藏”有三义:能藏、所藏和执藏。由上文可知,瑜伽行派之本意是“以净、染具含之 阿赖耶为基本”【5 p ”,而传入中国之法相唯识宗则“专就儿夫杂染法相加以种种分析” 【2 ”2 。所以若按印度瑜伽行派的观点,阿赖耶识的能藏义是指能收藏一切染净诸法之种 子不令坏失,而相应地,一切染净诸法的种子即是所藏;但若就中国法相唯识宗立论, 5 , j r 赖耶识的能藏义则指摄藏一切杂染法之种子不失不坏,所藏即是一切杂染法之种子。 又由于第七末那识恒妄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为“自内我”,阿赖耶识减此我执,故称执藏。 或曰:“阿赖耶识之基本功能在取一切受熏种子而摄藏之,令不失不坏,是名执藏。” 6 1 ”1 “异熟识”是就第八识的果相所立之名,这里的“果”即指“异熟果”而言,意谓 第八识有贮存异熟果之功能,通用于除佛以外的切众生。 。中观见地亦可纠正某些瑜伽学人的偏执,因学唯识而堕入有见者实繁有徒,正不妨以空宗破 之。 “互明理趣之旨甚难一言以蔽之,须待另撰文洋释,不得已,暂留此话头,寄于未来破解。 但读者若有雅兴,又伺妨不可自力参究? 5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八识的因相名为“一切种识”,此中“因”即“因缘”意,谓其遍持世出世间之 一切本有种子,堪作生起万法之因缘,通用于上至诸佛下至地狱道的一切众生。 第八识是打通真如本体与现象界的要害和枢纽,故介于二者之间,谓相似本体亦可。 由性开相、泯相归性都必须依赖此识的存在,由此现象界万法可得到清晰之分疏,避免 了颟顸笼统之弊。 此外,第八识如果不存在,则佛教生死轮回之说很难得到完满的阐释。八识规矩 颂中说:“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与论主争。” 6 1 p 5 乳6 0 二乘指声闻、缘觉诸小乘,因 其一味追求出世的偏空涅粱之乐,但得根本智以自利,无暇利他,所以对于能够开发后 得智,又是世间法“所知依”的第八识不抱关注的兴趣。他们认为第六识即是“去后来 先作主公”【6 p 6 5 者,造作善恶业之因的是它,受苦乐之果报的还是它。由于小乘以第六 识为一身之主,而大乘认第八识作主人公,见地迥异,所以争论也是在所难免。但第六 识是有间断的:在外道所修的无想定、阿罗汉的灭尽定。以及极重的睡眠和闷绝的状态 中第六识皆暂停不行,这是小乘很大的一个理论漏洞。发展到后期,小乘学者们为了解 决这一非常棘手的问题,建立了“无问灭识”,即“细意识”,以此与有间断的“粗意识” 相区别,并将无间细意称之为执受根身的“根本识”,此识可看作大乘第八以的先声, 然其理论尚属粗糙、浑略。 相宗第八识之特征,按成唯识论说是“非断非常,以恒转故”【7 】“”。”叵,谓 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7 】p ”1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 【7 】p j ”。第八识非断”的性质弥补了小乘佛教的理论危机,为生死轮回的理论找到了 真正的主体;其“非常”的特征又使其不同于一般宗教或学说中的恒一的灵魂和自我, 很好地照应了原始佛教“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相宗于此,功莫大焉1 1 1 2 第八识与第九识之关系 成唯识论卷三在阐释第八识的伏断位次时,依其伏执或断执的程度不同,将其 作了“阿赖耶识”、“异熟识”和“无垢识”三位的区分。前两位我们刚才简单介绍过了, 灭尽定与无想定的主要区别为:前者非但能令第六识不起现行,而且也灭除了第七识中染污 的部分,后者之功能仅限于令第六识暂停而已。 o 三法印系小乘佛教印证怫法之标准,包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檗寂静。大乘佛法尚有一 实相印。 6 第l 苹八识 第三位“无垢识”是“最极清净”1 7 ”8 8 的,并且“此名唯在如来地有”( 7 “”。那 么无垢识与“摄论宗”所谓“第九识”的关系如何昵,是否就是一个识的两种不同叫法 呢? 梁真谛法师开创的摄论宗,属唯识学在中国的较早传译,相对于玄奘法师开创的唯 识宗称“唯识古学”或“旧译”,相应的玄奘法师一系便叫作“唯识今学”或“新译”。 真谛唯识较诸玄奘唯识之最大特色在于他的“九识”论,即于八识之外令立第九识 “阿摩罗识”。本来摄论宗依据的主要经典是真谛所译无著论师的摄大乘论,但“九 识”或“阿摩罗识”二词均未在其中出现,于真谛所翻世亲论师之摄大乘论释中也 找不到这两个词。唐圆测法师提到摄论师立第九识的根据是真谛翻译的决定藏论( 相 当于瑜珈师地论抉择分的一部分) ,该论指出 4 p 9 8 挪: 断阿罗耶识,即转凡夫性,舍凡夫法阿罗耶识灭,此识灭故一切烦恼灭,阿罗耶识 对治故,证阿摩罗识。阿罗耶识是无常,是有漏法;阿摩罗识是常,是无漏法。得真如 境道故证阿摩罗识。阿罗耶识为粗恶苦果之所追逐,阿摩罗识无有一切粗恶苦果。阿罗 耶识而是一切烦恼根本,不为圣道而作根本;阿摩罗识亦复不为烦恼根本,但为圣道得 作根本。 此中“阿罗耶识”即是阿赖耶识的异译,属杂染有为法。而阿摩罗识是“常”,是 “无漏法”,属“真如”境界,是“圣道”的“根本”。可见阿摩罗识归无为法。摄,与 属于清净有为法。的无垢识并非处于同一层次,所以两者还不能等同。类似的证据还可 以在真谛译的三无性论( 相当于显扬圣教论成无性品) 中找到,该论提及【4 p 9 9 : 明此乱识即是分别依他似尘所显,由分别性永无故,依他性亦不有,此二无所有 即是阿摩罗识。唯有此识独无变异,故称如如。 此处“乱识”指染污的阿赖耶识,“分别”即“遍计所执性”,“依他”是“依他起 性”,这两个概念加上“圆成实性”待后介绍“三性”时详释。这句话总的意思是:遍 ”与有为法相对的不依因缘而生之无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 。泛指一切“因缘所生法”或“缘起法”。 7 洞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都不是最真实的存在,唯有属于圆成实性的阿摩罗识才是究竟真实 的、“如如不动”的绝对本体,亦即“真如”。只不过在绝对本体当中所缘和能觉是密合 无间、无迹可分的,强调所缘的方面称“真如”,若侧重于能觉的方面则不妨称其为“阿 摩罗识”,或日“本觉”、“圆觉”均可。所以作为绝对本体的阿摩罗识与属于相似本体 的无垢识,并非是一个识的两种不同名称,不应该笼统模糊地等量齐观。 1 1 3 相关佛教史上的一些遗留问题之解答 我们把无垢识和阿摩罗识作了以上比较明晰的分疏之后,便可以澄清一些佛教史上 的遗留问题。比如玄奘法师重译了许多真谛己翻的经典,如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 等,同时也对摄论派的一些名词概念加以了新的界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认为阿摩罗识 是转染成净的第八识办即无垢识,而非另有第九识。弟子窥基继承师说,于其力作成 唯识沦述记卷第三末称无垢识“唯无漏依,体性无垢,先名阿末罗识,或名阿摩罗识。 古师立为第九识,非也。”1 8 o 这样就将无垢识与阿摩罗识等齐划一了,对与错先暂置 弗论,最起码这种说法并不符合真谛法师的原意和初衷。但由于玄奘之新译唯识当时极 盛于全国,压服了摄论宗,至使真谛一系法脉断绝,法理隐没不彰,所以后世对于属旧 泽的唯识古学往往站在新译的立场上作了很多曲解,近代唯识学复兴以来更是如此。 梅光羲于1 9 _ t 1 年在海潮音发表相宗瓶旧两译不同论,较为详实地介绍和分 析了真谛唯识与玄奘唯识的不同之处,但并非毫无问题。如其中说第九识“受熏缘生一 切法”1 9 ”,( 真如“受熏”是唯识宗人所不许的) 便是对真谛法师的一个很大的误解, 真谛于所译三无性论中已明确声称“唯有此识独无变异,故称如如”,第九识是“常”, 是不生不灭、如如不动的绝对本体,不是清净有为法,不存在受熏的可能性。 周叔迦在所著中国佛教史谈“真谛的摄论之学”p 16 2 时亦称:“以真如受熏 缘起而成一切法。此真如即是佛性,即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即是第九阿摩罗识。” 1 0 i “6 3 这些概念因不处于同一层次,所以不可等同。“佛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类的词 历来用的就不是很严谨,有时指真如,有时指清净的第八识( 无垢识) 或第八识中清净 种子的部分。但真谛法师的阿摩罗识是被其明确界定过的,是专门用来指代真如本体的, 最好不要模棱两可地与相似本体或有为法划等号,否则将混乱不堪! 这里涉及到真如与第八识及现象界万法的关系问题,第八识是由真如派生的还是可 以自本自根的? 现象界的万法到底是起源于真如还是出自第八识? 冯先生对于这一问 第1 章八识 题在其各种著述中都曾有过一些或简或详、或隐或显的指陈,现举要如下: 引文1 口】p 3 2 由真如本体转八阿赖耶, 引文2 t 5 1 2 本体无相,只许“觉性” 藉资辨别,于是幻相出焉。 引文3 1 5 p 2 2 真如本体原来一法不立, 内心,或现于外境。 引文4 【5 】p 2 2 经种种作用,加以认识,变现种种法相。 默契其略。若欲详其状态,须注念认识,逐步加以符号 大用所行能使万法不立而立。立而藉识开为法相,或现于 随缘者依觉性分位,缘起真如总体中局部法性使昭著也;不变者,总体虽随觉性别 感而现局部法性,但仍一法不立。 引文5 【6 】9 5 4 一切凡圣皆有常住真心,为一切染净法之所依;亦积集诸法所熏成之种子而建立个 别心体,从照了上显出微细识量。 引文1 中的“阿赖耶”并非专指杂染阿赖耶,而是指通一切染净位的第) t i , t t ,引文 5 中的“个别心体”和“微细识量”皆准此。引文2 中的“本体”和引文5 中的“常住 真心”b h 是作为绝对本体的真如,引文2 和引文4 中的“觉性”即是阿摩罗识。 综合以卜引文可知法界由本到末开演的次序大略是:真如本体依体起用,由“觉性 分位”( 阿摩罗识的种作用) 而突显出真如总性中的别性,更“积集渚法所熏成之种 子而建立各别心体”,于是第八识生焉,再由第八识当中的种子缘生现象界之一切万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真如本体( 或日阿摩罗识) 在此过程中始终“一法不立”,其 “转入阿赖耶”不是说真如变成了第八识,变现第八识只是真如本体“大用所行”、“大 用流行”的一种必然结果,而这种结果对真如本身来说并不产生任何影响。所以真如既 非能熏亦非所熏,亦不能直接缘生万法。从这两个意义上看,说真如或阿摩罗识“受熏 缘起而成一切法”是完全错误的,与真谛法师的原旨也大相径庭。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代学者周贵华将旧译真谛所传称为“无为依唯识学”,即“以无为性真如为一切 法的根本所依及缘起的根本因的唯识学”】5 m 6 ;将玄奘所传护法一系的唯识学称作 “有为依唯识学”,即“有为性本识( 一般指阿赖耶识) 为一切法根本所依及缘起的直 接n ( 亲因) 的唯识学” 1 1 l p l 2 6 。周贵华论述“无为依唯识学”起源于弥勒,由世亲所 弘扬。相应的护法玄奘一系对真如独取“凝然”义,不许其“随缘”,这样第 八识也并非如前所说由真如派生而来,而是可以独立自存,自本自根的。而且他们特别 重视杂染的第八识,从其将阿赖耶识作为杂染位第八识的专名就可见一斑。所以护法 玄奘一系独标“赖耶缘起”,不若世亲真谛一系兼能融通“真如缘起”。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贤首。五教判( 唯识) 为初大,天台固四教判( 唯识) 在通别”旧h 是不究竟的说法。“贤首”即指华严宗,“五教”是华严宗的判教体系,依 次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和圆教,华严把唯识宗判归了“初大”即大乘 始教。天台宗“四教”的顺序是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天台将唯识宗判属“通别” 即通教和别教。两宗所判的教相都是逐级升高的,最后的“圆教”均对自宗而言。我们 现在对此可以作如下理解:既然唯识学存在“有为依唯识学”和“无为依唯识学”的区 别,华严和天台又都将其判在初门,这无疑是就护法所传的独主“赖耶缘起”的“有为 依唯识学”而f 的断语,对于“护法玄藏”一系的“不了义相宗”作如是结论固未 尝不可。但“了义相宗”可以融通“真如缘起”,如世亲真谛所传之“无为依唯识 学”一系,周贵华称以此系为基础,后发展出“如来藏”学的“真常唯心说”,更与“真 如缘起”圆融无碍,所以丝毫不逊于天台和华严,若将其也判为“初大”或“通别”显 然有歉公允。 还需进一步说明的是:近代欧阳竟无一派对天台和华严所判之唯识极为不满,认为 判得太低了,但他们并没有拿出像上述般充分的理由来予以驳斥,只模糊笼统地说:“法 诠妙圆平等、平等,闻法深浅差别、差别:是意圆通,宁无可择。” 1 2 1 川 更有甚者他们 详见周贵华所著唯心与了别根本唯识思想研究第一部分、第四章、第一节。 指认为真如只是清狰第八识所缘之绝对本体,不能缘生万法,亦不可起用。 。指真如能任运缘起第八识及现象界万法之功能。 因华严三祖法藏大师被武则天封为“贤首国师”,故华严宗又称“贤首宗”。 因开宗初祖智者大师长住天台山,故而得名。 ”见欧阳渐为梅光羲相宗纲要正续台编所作之序。 1 0 第l 苹八识 执著“不了义相宗”为究竟,站在“初大”和“通别”的立场,肆意排斥甚或抵毁主张 “真如缘起”或“如来藏缘起”的台、贤、禅、密等几大宗派及其经论,贬称中国除唯 识宗以外的几大宗派为“华化佛教”,谓皆失却印度家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篇幅 所囿,恕不一一列举分析了。现在看来,欧阳先生及弟子之如此众多的过激言词,实在 是因若辈“所知障重”、“教理未达”而造成的偏颇之举。观欧阳大师一生梵行清远,力 弘唯识,功不可没,且吕秋逸( 吕潋) 诸公亦堪称博闻缜思、励精务学之人中俊杰,惜 门户之见过重,不肯吸取他家之长,谓之贤德可也,若目其圣者,且将其立论奉为圭臬 则过矣1 1 2 论第七识 唯识三f 颂谈第七识说:“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1 7 p 2 5 4 即谓第七识相对 于第八识“初能变”名“第二能变”,又名“末那”识。末那是梵文m a n a s v i i f i o n a 的音 译,m a n a s 即意,v 丽a n a 为识,合言意识,与第六识同名,为了区别起见,第六识用 译意,第七识用音译。 相应于第八识,第七识办有三位的分别。成唯识论卷五称:“此意差别略有三种: 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7 p 3 ”“补特伽罗”意译为“人”, 初位的第七识与“人我见相应”,属俱生我执未断的阶次,相应于第八识的杂染位,即 阿赖耶识位。从上文梵文的翻译看,“末那”本义并不专指染污,但“相宗只以染污方 面名末那,若清净方面则划归平等性智范围。申言之:相宗之阿赖耶末那二识,同是俱 生我执未断之专名也”【6 p ”。由上文可知,这罩的“相宗”是针对“护法玄奘”一 系的“刁i 了义相宗”而言。“- 法我见相应”归之于俱生法执来断的众生,即等觉。以下 的一切有情,相应于第八识的异熟识位。“平等性智相应”系指平等性智卜【昂转,因初 地 菩萨可达初品转,八地s 菩萨能至中品转,而第三位的第七识只适用于等觉菩萨和最 究竟的佛果。 处于杂染位的末那识,其最突出的特点为“通审思量我相随” 6 】p 4 3 ,即末那无间断 。乃菩萨之极位,智慧功德等似于佛,又名因地佛。 又云欢喜地或极喜地,谓初与空性相应,心生极大欢喜。 又日不动地,已破俱生我执,能与生空真如相应,对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已达现量 之确信。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侮论文 地缘赖耶见分为对境,而幻成“我相”。此意诚然不误但于成唯识论及其他相宗 典籍中,却找不到“我相”之所以生成的来龙去脉。幸而冯先生在其八识规矩颂释 中对此做了较为详尽的说明,现将其摘录如下【6 】p 3 9 : 住有漏位之众生,现身世界后,阿赖耶中净染种子成熟者,随缘现行于外迹。当现 行时,赖耶辄起相当见分与心中所现之相分对。( 赖耶之开境纳种必同时俱起,故其见 分必兼摄二事) 外缘息包变动故,赖耶见分从而变迁不已。每一见分之起,心中必加以 注意,虽行相微弱不可记别,而其作用则未尝间断,是谓末那识。赖耶见分既息忽转换, 末那识所注意之点亦随而息息转换。若无迷情遮盖其间,末那见分自应灵敏明利,所见 恒属现量。迷情未除,能见乃陷于迟钝昧略,于赖耶见分鱼贯出兴之际,前分审虑来清, 后分已经继起。前后分界线含混,唯感一片识力常系于心,若主宰然,是即我相出生之 理由。( 清净耒那原以照明为特性,印度所谓末那等指染污言之,其清净者称平等性智。 我相阴影已起,遂失照明妙用,但冥中摸得赖耶见分而缘之,成为末那识之相分) 可见凡夫的末那识,是用来了别自心当中赖耶见分变迁流转的种作用。而赖耶见 分之所以迁流不息,根源于自所缘相分的刹那生灭、变动弗居。末那由于“迷情”所同, 失却“照明”特性,反应较为暗钝,滞于“影像暂留”的作用而产生了错觉,认为有一 个连续无问的主体在时间当中以箭头的方式永恒穿越,妄认“无常”为“常”,当“多” 作“一”,便产生了俱生我执。 1 3 论前六识 前六识合称“第三能变”,其各自的名称依次为限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意识,火体又可分成前五识和第六识两大类。 1 3 1论前五识 成唯识论卷七引唯识三十颂说:“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1 7 “”并解 释说,前五识依托第八识,于因缘和合时生起现行。但仅说这些,对于前五识与第八识 的具体关系及如何才算因缘和合等问题,还是让人觉得有些不甚了了。 八识规矩颂中说“五识同依净色根”1 6 ”。冯先生解释此旬谓:“前五识非能自 动,只于内根、外境互相结合时,从波浪上认识其活动状况而已。” 6 1 ”6 “内根”指眼、 l7 第1 苹八识 耳、鼻、舌、身五根,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的“内根”并非指眼睛、耳朵、鼻子之 类,眼睛等器官( 包括相应的神经) 于佛学只名“浮尘根”,而“内根”专指“净色根”。 “内根未分五门出发时,在身内原融归一体,本来清净,为色法根本。认识此一片清净 之相者,小乘称为根本识,大乘教则名第八识;此色法根本,谓之净色根。” 6 1 9 际7 可见, 净色根原初的形态是作为身内第八识的相分而存在的,再由五浮尘根为孔道,向身外流 溢,去与环境结合。从眼球流出的名眼根,从耳朵出去的名耳根,余三准此可知。所谓 “外境”是由自己身外的“同类众生”所发出的净色根叠加而成,因不属于自身的范围, 故以“外境”名之。 由此,五识的“内根”、“外境”均由净色根支持或发展而来,所以叫“五识同依净 色根”。紧接着的一句是“九缘七八好相邻” 6 1 p 8 ,意思是除遍行心所的帮助外,还须多 种“缘”、“依”的支持才能生起五识。五识共同需要的缘依有七种: ( 1 ) 根缘。这里的根系指“浮尘根”,包括肉根和相应的神经。浮尘根是净色根的 工具,工具缺失则五识无由现行。 ( 2 ) 境缘。境即“外境”,佛典恒言根境和合,方能发生五识。 ( 3 ) 作意缘。即作意心所,成唯识论对其解释蜕:“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 为业。” 7 4 即是说作意能使心( 这旱指前五识) 发生警觉注意,并引导其与外境结合。 即使根境俱全,若不作意就会像大学中所说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昧”。 ( 4 ) 根本依。即第八识的相分,刚才已经提到,净色根就是赖耶相分。 ( 5 ) 染净依。指第七术那识而言,八识规矩颂论第七与前六的关系时说“六转 呼为染净依”。冯先生解释作6 9 4 5 “: 第八识见相二分在内心微细难辨,但相分向外迹扩展时,则境界放大无量倍,见分 更由五根门头转作五种识力而明辨之,是为前五识。尔时第七见分对第八见分审虑未周 情况,亦分向五根门头转作第六识以观察之,由五俱意而分别意,则观察之循序渐进也。 前五识由第八转来,第六由第七转来,故称“六转识”。前五识初由第八见分开出时, 原不离第七见分之支持;第六识则由第七审虑转变而观察,故六转识皆以第七为所依根。 洞北大学留学坝士学位论文 可见前五识由第八见分分门扩展而来,而第七识又以观照第八见分为其使命,故前 五识“由第八见分开出时,原不离第七见分之支持”。而我们于上面已经点明第七见分 属染污摄,所以由其所生五识或六识亦皆杂染不净。但第七自证分恒常清净,所以由其 所生五识乃至六识亦皆清净无染。由此前六识的清净与否全系乎第七识是否清净,从这 个意义上,第七识是前五识和第六识的“染净依”。 ( 6 ) 分别依。即上面已提到的“五俱意识”兼带“分别意识”,是第六识的两种分 位,待后详释。 ( 7 ) 种子依。是指藏于阿赖耶识中的色法的种子。净色根虽向外流露,如果没有 与外境相应之已熏熟。的种子,则仍旧于色法无所感觉。 以上七种缘依加上除作意外的四种遍行心所的辅助,对于发生鼻、舌、身三识已经 足够了;但耳识的生起还须加“空缘”,空指根境之间没有障碍;眼识除“空缘”外复 须“明缘”( “明”即光明) ,方能现行。所以眼识最多,需要九缘:耳识其次,需要八 缘;其他三识只需七缘,这就叫“九缘七八好相邻”。 1 3 2 论第六识及五十一心所 第六意识大体可以分为四种: ( 1 ) 五俱意识。伴前五识同时生起而为其“分别依”的意识名五俱意识。又称明 了意识,因为此种意识能明了缘取相应的对境,其所缘相分与前五识重合,故属现量。摄。 ( 2 ) 独头意识。于五俱意后生起,对变成法尘之五尘余影起计度分别之识日独头 意识。其所分别合乎现量者称正比量或比量,不符现量者名似比量或非量。因未得定之 凡夫心恒散乱,故此识或名独散意识,俱称散位独头意识。 ( 3 ) 定中意识。此乃与色界定心俱起且不与外境相联系之独头意识,俱称定中独 头意识。此意识径缘五根且与之相函,故相分亦属现量。 ( 4 ) 梦中意识。通常为散位独头意识,因睡眠中识力较醒时微弱,故所见多属非 量。然入定行者之瑞梦,定中独头意识亦兼起部分作用,故所感为似现量o 。 唯识宗将与八识心王俱起,并辅助心王生起现行的助伴称为“心所“,具云心王所 。意谓种子由熏习而来之潜在力量,足够与余缘和合,使生起相应之现行。 认识对境时,白心之相当缘力日量,与对境真实体性相应者日现量。 认识对境时,有真实体性为所依,但并非纯然无误,曰似现量。 1 4 第1 苹八识 有之法。分为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 根本) 烦恼六、随烦恼二十及不定心所四, 合六类五十研十。在凡夫位第六识是唯一能将五十一心所具全的心王,所以唯识三十 颂论及第六识的心所时说:“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三受共相应。” 7 p 3 4 1 “受”即受心所,成唯识论说:“受谓领纳违、顺、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 能起合、离、非二欲故。”f 7 】p ”5 受心所以感触和接纳逆境、顺境和非顺非逆之境为其特 性,以生起希求为其作用,凼为它于顺境起贪爱欲,于逆境起厌离欲,于“俱非境”起 不爱不离欲。受分苦受、乐受、舍受三种,舍受即不苦不乐受,“三受共相应”是说三 种受心所皆可于第六识生起现行。 下面参照成唯识论、成唯识论述记及其它一些文献,将五十一心所法简要介 绍如下: 五种遍行心所为作意、触、受、想、思。“遍行”指遍“一切性”、“一切地”、“一 切时”、“一切识”皆可生起现行。“一切性”指善、恶、无记三性,无记性隶属非善非 恶之性。“一切地”即“三界九地”,三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整个欲界为一地, 色界四禅天算四地,无色界四天算四地,共九地。“一切时”指有漏心或无漏,b 不论何 时现行,五遍行皆得辅助其俱起。“一切识”即八识心王悉皆具足五遍行。作意和受己 于前文简单交代过了,接着介绍其余三种: ( 1 ) 触。成唯识论云:“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 思等所依为业。”【7 ”“三和”指根、境、识三者和合,触能使三者发生结和,从而具 有了顺生一切心所的势用;触心所以和合生起的心及相应心所同缘对境为其本性,以能 为受、想、思等一切心所作依止为其业用。 ( 2 ) 想。成唯识论说:“想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1 7 5 7 “取 相”就是将对境取为心所观察的对象,想心所还可以对此已划定范围的对境安立种种的 名词和言语,不过这种想心所只相应于第六识。 上文已经论证现象界的一切法皆根源于真如中的空大,所以当体即空,不妨等量齐 观,乃至一一念顿具固无不可。但若滞于“影像暂留”而对假相发生分别执著、不肯放舍, 便成为余法齐现的障碍,所谓“顾此失彼”指此。想心所障碍了平等的法性,便成为“想 蕴”,若欲回复真如本性,则必须力破想蕴,所谓“想蕴若在,必障真如;真如之显, 必破想蕴”。由此想心所与想蕴还并非同一概念,所以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说“想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心所法之一,于五蕴中列在第三,名想蕴”1 3 p 2 2 还不是十分清楚准确的表述。 ( 3 ) 思。成唯识论言:“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1 7 p 】5 8 品” 即类义,思心所能令心王和其他心所有所行动( 王阳明日:“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 , 使心、心所于对象产生善、恶、无记诸行相,以此为因,驱使自心造作善业、恶业或无 记业。思心所按造业的进展程序可分为三种: 审虑思。即攀缘对象之理路,粗略者属寻心所,细密者属伺心所,均待后详。审 虑思对第八识影响微略,熏种之势用力很小。 决定思。审虑过后加以区分简择,建立明朗的意图。当时一股势力径熏赖耶种子, 成为一种潜能,使心有所指并蠢蠢欲动,所谓意业指此。 动发胜思。“动发”即动身发语,以意业转发身语二业,通过行动和言语来实现 心的意图,从而更进一步地熏习赖耶种子,势用强盛,故以“胜”名。慧心所伴随思心 所贯穿于造业过程的始终,而且所造身、语、意三、止的善恶与否皆取决于负责区分、抉 择之慧心所的或善或恶。 第二大类为别境心所,包括欲、胜解、念、定、慧五种。别境心所随缘生起,不若 遍行可于八识随时现行,乃“别别缘某种境界而始有之”【3 】p 2 3 。欲相当于希望,在苦受 和舍受之境不生;胜解相当于信仰,在犹豫不决时不起:念相当于凹忆,于未经历境和 失忆时不生:定以专注不散为性,于心散乱时不起;慧之作用为区分抉择,f 不能简择 之境不生。 于烦恼人生起厌患之想,望得解脱之乐名欲,或名善法欲,进而于所听闻之解脱妙 法生起胜解,信有涅檗且立场坚定,从而念念不忘、一心向法,专注之至便可得定,最 后由定发慧。可见别境五法乃顺次而生,不若五遍行之同时俱起。 善心所为第三大类,包括信、惭、愧、无贪、无瞑、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 舍、不害十一种。关于善恶的问题,东西方的很多伦理学家对此时常争论不休,佛教对 此有自己的一套比较明确的解释体系。佛教把善恶大体上分成世间和出世间两大类,世 间善恶随不同的伦理标准和个人立场、观点而异,并不十分明确,也非固定不变,伦理 学家们所争论的也以世间善恶为主。约出世间而论,心理和行为有利于破除我执或法执 的,换句话说,有利于自他解脱的是善,否则为恶,比较容易判断,不须争来辩去。这 里的善心所也是就有关出世间的修行而言的,不关涉世俗所谓的善法。但这里的善心所 第】章八t f j 侧重于破我执。,即其善恶的标准着重放在是否有利于破除烦恼障。下面分释十一种善 一山所: ( 1 ) 信。成唯识论云:“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 为业。”f 7 】p 3 7 4 相信真理如实不虚,相信三宝功德清净,相信自己能成圣道,并在内心深 处认可、向往,从而令心清净无染是信的特性,对治属于随烦恼的不信心所及乐意为善 是信的作用。信真理、信贤圣、信自己是信逐级深化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信自己, 这也是信的落脚点和归根点,要相信自己能实证真理,能够成贤成圣,从而以此激励和 鞭策自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可见佛教是要求人们积极向上的,一点也不消 极,学佛的人如果总以业障深重为借口,一点儿也拿不起放不下,乃至发展到自暴自弃、 自轻白贱,未曾于自心做过一点儿慎思明辨的功夫,便去盲目崇拜什么偶像或权威之类, 则皆背离了佛教的正旨。正如熊十力先生所说:“信己及他皆能得成,仁远乎哉,欲之 斯至,人固不宜妄自菲薄耳。”鲫2 9 ( 2 ) 惭。成唯识论日:“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 7 p 3 7 5 显扬圣教论释“依自法力”为“依自增上及法增上1 8 p 3 2 1 ,“自增上”即是我 们冈0 刚说的自尊、自信之义,提起自信力,依靠。n i 法的指导,祟贤敬善,对自己未能精 修正法而感到羞耻,从而起到对治无惭,息止恶行的作用。 ( 3 ) 愧。成唯识论说:“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7 ”7 5 显扬圣教论称依世间力为世增j 二【8 】3 “,即因畏惧世人的讥嫌、苛责或 耻于为恶,而鄙夷暴徒、拒斥染行,如此便产生了能对治属随烦恼的无愧心所及防非止 恶之功效。 ( 4 ) 无贪。成唯识论谓:“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f 7 p 3 7 5 “有”即“三有”,代指三界,把界说成“有”,是因为“众生恒系着于此(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