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明清时期威海港市文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威海 之名的由来,最有影响的说法当为明洪武三十一年( 公元1 3 9 8 年) 置威海卫,寓“威震东海 之意,本文研究揭示,在宋末金履祥所绘制的海图中 ( 元明两代将此图刻本付印,名为海道经) ,“威海一一名即有明显标识,因 此该名之出现,最晚亦应为宋末元初,明代设卫只不过沿用该名而已。 威海于明代设卫之后,逐渐发展为颇具战略意义的军港。近代威海则是北洋 海军的行营,提督的驻扎之地。甲午战争,威海失陷,卫城遭到破坏。光绪二十 四年五月,英国强租威海卫,在城区开辟商埠区,辟为自由贸易港,其商港地位 得到空前突显。不过,威海港自古就是南来北往国内外船只的避风港,来自各地 的文化习俗汇集于此,整合成威海港市文化,最典型的是赤山法华院,它在中、 日、韩佛教交流史上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妈祖信仰也是随着海商一路北上,传播 至此,构成此地龙王、海神娘娘、始皇帝三神并立的海神信仰格局。传统的、典 型的农业社会的土地神、灶神、财神、山神等亦占有相当的地位。表现出大陆文 化与海洋文化交融的威海港市文化品格。 关键词:威海;威海港:港市文化 c u l t u 他r e s e a r c ho nw c i h a ip o r tc i t yd u r i n gm i n g & q i n g 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s t h ey e a r13 9 8a d ( h o n g w u 3 1 ,m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s e tw e i h a i w e i t h e r e ,t h a t sw h yt h i sp l a c ec a l l e da sw e i h a im o s tp o s s i b l y t h en a m es h o w s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sw i l l c o n t r o lt h ee a s ts e a w ec a ns e et h em a r kf o rw c i h a ic l e a r l yi nt h e b o o k - h a i d a o j i n gw h i c hw a s & a w e db yj i nl v x i a n gi nt h el a t eo fs o n gd y n a s t y s ow e c a nc o n c l u d et h a t ,t h en a n l ew a sg o t t e nn ol a t e rt h a nt h el a t eo f s o n gd y n a s t y , a n dt h e m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j u s tf o l l o w e dt h en a m e i th a db e e nd e v e l o p e di n t o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m a r t i a lp o r ta f t e r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s e tw e it h e r e d u r i n gn e o t e r i cd a y s ,i th a db e e nt h ee n c a m p m e n to fb e i y a n gn a v y i n t h ej i a w uw a r , w e i h a iw a so c c u p i e db ye n e m ya n dd e s t r o y e dal o t i nm a y , t h ey e a r g u a n g x u2 5 ,t h eb r i t s hr e n t e di tb yf o r c ea n db u i l tb u s i n e s sd i s t r i c ti nt h i sc i t ya n d m a d ei taf r e ep o r t i t sf u c t i o na sab u s i n e s sp o r tw a sm o r er e m a r k a b l e m a y , t h ey e a r g u a n g x u2 5 ,t h eb r i t s hr e n t e di tb yf o r c ea n db u i l tb u s i n e s sd i s t r i c ti nt h i sc i t ya n d m a d ei taf r e ep o r t i t sf u c t i o na sab u s i n e s sp o r tw a sm o r er e m a r k a b l e w e i h a ih a sb e e n t h ep o r tf o rb o a t sf r o ma l lo v e rt h ew o r l df r o mo fo l d ,s oa l lk i n d so fc u l t u r e sr e a c h t h e r e ,t o o w ec a l li tw e i h a ic u l t u r eo ft h eb l e n d i n go n e s a n df a h u ay a r di nc h i s h a ni s t h em o s tt y p i c a l ,w h i c hd i dal o tt ot h ec o m u n i c a t i o no fb u d d h i s mb e t w e e nc h i n a , j a p a na n dk o r e a b u s i n e s s m e no nt h es e ac a m et h e r ew i t hm a c r ob e l i e f t h e s e f o r m e dt h eb e l i e fp a t t e r no fs e a - g o d si n c u l d i n gm a r c o ,d r a g o nk i n ga n dt h ef i r s tk i n g t h eg n o m e ,k i t c h e ng o d ,p l u m sa n dm o u n t a i ni m m o r t a la n ds oo n ,t h e s et r a t i o n a la n d t y p i c a lb e l i e f si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o c i e t ys t i l lh a dt h e i rr o o m a l lt h a ts h o w st h a tc u l t u r eo f w e i h a ip o r tc i t yi st h eb l e n d i n go fc o n t i n e n ta n ds e ac u l t u r e s k e yw o r d s :w e i h a i ;w e i h a ip o r t ;c u l t u r er e s e a r c ho np o r tc i t y i 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三眵丕 卅p 彦年6 月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77 蔓眵皋 。枷 日期:加形年多月2 日 n7 日期:砂d 狰6 月1 日 导言 垦吉 寸日 威海,面向黄海,背靠群山,峰峦连绵起伏,环绕于北、西、南三面,成为 威海湾的坚厚依托。而湾口又有东西长3 公里、南北宽2 公里、高出水面约1 6 0 米的刘公岛兀峙,借以屏蔽凛冽的东北风。刘公岛将水道分为南、北两口,南口 ( 亦称东口) 宽6 8 6 公里,北口( 亦称西口) 宽4 6 3 公里。因南口水势较浅, 故以北口为主要航道。港内面积5 5 0 9 平方公里,水面宽阔,冬不结冰,可以安 全停泊各种船只。此外,港口附近还有日岛、黄岛等列岛群屿星罗棋布,加上 森列潜藏的明石暗礁,形势极为险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一座天然良港, “屹然海际跨瀛东,堪称“渤海门户”。清人张荫桓说:“北洋形胜,威海卫 岛屿环拱,天然一水寨也 。这里古往今来,成为南来北往船只的避风港。 作为濒海城市,威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促成了其港口经济的形成、发展及重 要的海疆军事堡垒地位的奠定,其独特的港市文化亦由此孕育而生。 1 、选题的确定 不可否认,人类的大多数,尤其是大多数的发达国家或地区都地处沿海,究 其原因,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沿海大大小小的港口。其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地理 优势,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随着时间推移,港口功能不断发展, 最终实现港口与城市一体化,港市由此形成,其与海洋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及对 外海洋商业贸易活动的出现息息相关。港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形成了与典 型内陆城市不同的文化结构。我们说港市既是一种经济区域,又是一种人文区 域。 中国不但是一个大陆国家,而且是一个海洋国家;不但有极其悠久的大陆文 化,而且有极其悠久的海洋文化,港市恰恰处在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汇处, 二者在此交汇、融合、发展,其文化独特性由此体现,值得一谈。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港市未能正式成为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而是被无意识 王守中威海卫与甲午战争 第1 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4 1 明清时期威海港市文化研究 地作为其他层面研究之附庸来处理,这造成了贸易研究取代港市研究的普遍现 象。相对于东南沿海而言,对北方各港市经济、文化层面的研究则更为欠缺,所 以本文选择北方港市进行文化层面的探讨。而威海,我生于斯长于斯,当为首选。 从南北、中外航线上名不见经传的小码头,到备受瞩目的军事基地军港,最 后变为海港城市,威海港市的发展有其独特性,本文拟就此进行相关论述。 2 、本论题的学术史回顾 对于港市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且研究范围多局限于东南沿海一带,如蓝 达居喧闹的海市一作,其中对港市的概念及形成、发展作相关论述,着重点 在于闽东南港市的兴衰与变迁,如集中于其海洋经济、社会构成及人文心态等方 面,对整个闽东南沿海港市发展进行整体性考察。其另有文论闽东南港市的人 文心态集中对港市进行文化层面的探讨;再论明清时期福建中心港市的发展、 明清时期闽东南中心港市的发展等文集中论述闽东南港市的生成与发展,当 中对文化层面也有或多或少的涉及。王荣国有文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 会,其中对明清时期不同海洋区域内海神信仰的论述,当然可以归为文化层面 的研究,其海洋神灵一作,在该文基础上完成,论述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 不同类型的海神信仰,亦可归于此类。 相对而言,对北方各海洋区域内文化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专门以港 市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著更是少之又少。山曼山东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之比 较是对山东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区别的概括性论述。另有如马咏梅山东沿海 的海神崇拜一文阐述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龙王、天后、秦始皇、藤将军等海神信 仰的情况,再有王赛时古代山东的海神崇拜与海神祭祀、叶涛山东沿海渔 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张政利、吴高军荣成渔民的谷雨节仪式及其演变、 陈有清黄海渔民习俗成因初探等文皆可归于此类,他们对海洋社会文化层面 的研究只是集中于某一方面。 王蓓试论港市文化的形成及特点一文对此进行了专门探讨,但只是概括 性研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海洋区域内港市文化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不能一概而论。 2 导言 3 、本文的基本思路 本文从威海港的形成与发展、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商业性及其表现、人文 印记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展现其作为港市的文化独特性。本文共分为五个 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威海港的形成及发展。追溯“威海 一名的来源,根据现有 资料,最早可上溯至宋末元初;对颇有争议的“汉日石落村 一说进行考证;归 纳威海港历史沿革,以求对其发展脉络有所了解,便于后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第二部分,集中介绍威海港的文化结构,突出其多元性、兼容性。宗教信仰 及民间诸神信仰,多元化的信仰构成了港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形形色色 的渔家生产习俗,影响着当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各类节日习俗、禁忌避讳 与行为规范等,另外如饮食结构、服饰文化、居住方式等等,与内陆地区有着显 著的差异。威海,因其濒海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形成了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文 化结构。其宗教形式多样化,独特的海神信仰及农业文明影响下的、与内地如出 一辙的一般神灵信仰相结合,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 方式、行为规范、语言禁忌等等,共同构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港市文化。 第三部分,港市的商品经济一般很发达,这是由其在交往中的优势所决定的, 而这种发达的商品经济对其文化发展影响很大,文化发展与商业发展紧密相连, 表现出浓厚的商业色彩。该部分集中介绍威海便利的海上交通条件及丰富的海洋 资源,及受此影响下商业的发展,进而得出但凡商业繁荣、交通便利之处,文化 亦会因之繁荣的结论,并对其对外文化的发展进行探讨。 第四部分,集中介绍史上颇有学识者及官阶显赫者所留下的诗词文作,试图 从中窥见不同种类的宗教文化在此共存共长或者前后交替,及当地民众之生活方 式、风俗习惯乃至信仰忌讳等等,以此作为了解当地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之 一。 第五部分,为结语。威海,因其滨海,有着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地理优势, 无论是大陆文化抑或是海洋文化,无论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抑或是外来的西方文 化,汇集于此,或者交融,或者共处,或者交替,共同营造着一种独特的港市文 化氛围,缺一不可。 3 明清时期威海港市文化研究 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本文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采用历史分期 法、文献考证法,以及社会学、民俗学的方法。 在资料方面,尽力发掘与本题相关的文献史料,主要为以下几类: ( 1 ) 官修史书,主要有宋史、元史、明太祖实录、明史、清史 稿、大清会典事例等。 ( 2 ) 相关的私人修著的史书,主要有史记、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 鉴长编、文献通考、齐乘、太平御览等。 ( 3 ) 关于前人的笔记史料与文集,主要有苏东坡文集、辍耕录、羽 庭集、郑开阳杂著、蓬窗日录、槎翁诗集、格致镜原、晚 晴移诗汇、子不语、海国闻见录、东莱赵氏楹书丛刊等。 ( 4 ) 各类地方志,如山东通志、威海卫志、 宁海州志、文登 县志、荣成县志、蓬莱县志、牟平县志等。 由于诸多原因,本人对资料的搜集还不够全面,难免有所遗漏,这决定了本 文肯定存在不足之处。 4 = :苎丛塑至苎墅塑 一、威海港的形成与发展 1 、。脯之名翻纛 欲论。戚海名称之源头,我们不能不提捌柬末金履样所绘制的海图,该圉 并没育受到南柬朝廷的重视,甚至搁置作罢。相反,元军攻陷临安后,伯颤。得 其书及圈,乃龠以来库藏及图籍仪嚣由海道运燕京其后朱清、张碹献海漕之策, 所由海道,视晨样圈、书咫尺无异”o 元人继承了宋代的航海事业,得列了金履 祥绘制的图、书,并经实地验证后,便以此插成图本,用作海上漕运的实用海圈 元明两代又将此图刘本付印,名为海道经 。溯其渊漂,海道经 底本戚于柬 束,成圈时间当在成淳四年( 公元1 2 鹋年) 蒙古军围攻襄阳之时。 其中自沙门岛至旅顺口、三山岛的一段圈文中,清楚地标洼有。威海”二字 ( 见图卜1 海道经 的沙门岛至三山岛圈) ,有圈为据至此我们可以说戚海 作为港口名称出现时间最晚当在宋末元初 圈卜1 海避竖 瞬沙九岛至三山岛田 翎曲軎着元史,誊2 3 北寮l 中国书店1 9 瓤 明清时期威海港市文化研究 至于明洪武三十一年( 公元1 3 9 8 年) 所置之威海卫,其名当沿袭于此。 2 、“汉日石落村力考 石落村,是威海在设卫前的一个曾用名称,自郭文大提出“汉日石落村一后, 多沿用之,有人甚至提出,石落村之名在西汉时即已有之,但“汉日石落村”之 言,并无确实可靠的依据相佐,此观点有待商榷。 威海卫人郭文大( 字尧瞻,公元1 6 9 2 年 1 7 5 7 年) ,在其编修的威海卫 志之都里一卷中,有记述如下:“威海卫在文登县新汪都三里,汉日石落 村,元日清泉夼,1 日传为箕子城。”虽有言如此,但郭文大在提出这一观点时, 并没有谈到其根据何在,且在该部志书的其它卷篇中,也再无相关论述。 在郭文大之前,同为威海卫人的毕懋第也编修了一部威海卫志,即康熙 威海卫志。这部志书虽然也谈及石落村,却没有明确指出其年代。在郭文大 之后,雍正、道光和光绪年问,曾三次编修文登县志。这三部志书在谈及石 落村时,也只是称“昔石落村”、“旧日石落村”、“古石落村”,而不称“汉石落 村”。在这三部志书中,曾多处引用郭文大所编志书的内容,惟独对“汉日石落 村 的观点,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由此可见,“汉日石落村”,只是郭氏一家之 言,并没有得到后世编志者的认同。 由于郭文大没有提供“汉日石落村 之说法的依据,清代其它志书中也没有 可以证明石落村年代的资料,我们只能从历史上关于石落村的相关记载中寻找线 索,以期得到明确的答案。 历史上,记载石落村的资料,皆与刘氏、鲤堂及石落河相关。 元好问( 公元1 1 9 0 年 - - 1 2 5 7 年) 续夷坚志有记述:“石落村刘氏尝于海 滨得百丈巨鱼,取骨为梁,构屋为鲤堂。堂前一槐,隐蔽数亩。刘忽梦女冠自称 麻姑,乞此槐修庙。刘漫许之。后数日,风雷大作,昏迷如夜,失槐所在。迹之, 则已卧麻姑庙前矣。 齐乘、格致镜原、登州府志诸书也记有石落村刘 氏与鲤堂之事,唯文字略有出入。如齐乘有言:“石落村刘氏尝于海滨得百 清李祖年、于霖逢文登县志卷l 下风俗光绪二十三年( 1 8 9 7 ) 修民国1 1 年( 1 9 2 2 ) 铅印 本 6 一、威海港的形成与发展 丈巨鱼取骨为梁构屋日鲤堂一; 卷1 光绪三十一年( 1 9 0 5 ) 金陵刻本 9 明清时期威海港市文化研究 由此,威海基地建设工程得以展开,其以修筑炮台为主,均由德国陆军工程师汉 纳根设计并指导修建。1 8 8 7 年,清代曾在威海湾内刘公岛建铁码头一座,专供 北洋水师驻泊及补给。1 8 8 8 年1 2 月1 7 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以丁汝 昌统领北洋海军。 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依照清廷制定的海 军章程,威海卫成为北洋海军的行营,提督的驻扎之地。“威海设鱼雷局、机器 厂,并设屯煤所”。随后,又在刘公岛先后修建了提督衙门、海军医院和一所小 型的外国军官俱乐部,在南北两岸各设了水雷营,并附设一所水雷学堂。更值得 一提的是威海水师学堂的建立,其源自山东登莱水师的舰船和士兵,海军提督丁 汝昌于1 8 8 0 年将其接收后,把舰船改为屯船,对士兵进行水手训练。1 8 8 8 年北 洋海军成立后,丁汝昌又改其为海军后营练勇学堂,1 8 8 9 年,丁汝昌又在刘公 岛购置土地,建设了一所新的威海水师学堂,次年开课,虽因甲午之战爆发,威 海失陷,学堂被焚,仅有一届毕业生,但学生素质优秀。 北洋水师始建之时,堪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军舰队。但随后,其舰队 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作它用,如修建颐和园工程等等。恰处海军技术突飞 猛进之时,所以至1 8 9 4 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 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 射速皆落后于日本。最终中日甲午海战以中国的北洋水师覆没而告终,但是北洋 水师的战斗精神和海防意识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里是可歌可泣的。 此次威海失陷,也使威海卫城遭到严重破坏,以至于其发展为近代城镇之势 夭折。 光绪二十四年( 公元1 8 9 8 年) 五月,英国强租威海卫,在城区开辟爱德 华商埠区,辟为自由贸易港。自1 9 0 0 年设威海卫行政长官公署,直属英国殖 民部。威海卫城内仍归中国,由文登县管辖,“威海城内驻扎之中国官员,仍 可在城内各司其事,但“不得与保卫租借地之武备有所妨碍 。 “二十四年 四月,议展香港界址至九龙城,租期九十九年。五月,英租威海卫。初,威海 为日本军占领,英人致书日相伊藤博文,愿代缴偿款,要求早撤兵。会我偿款 缴清,北洋大臣派员收回,英使窦纳乐遂请租借。政府派庆亲王奕勖、尚书廖 寿恒与立约,文云:以刘公岛并在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十英里 赵尔巽、柯劭志清史稿卷1 3 6 志第1 1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7 8 2 7 8 3 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5 7 1 0 一、威海港的形成与发展 之地租与英国,威海卫城墙以内仍由中国自行管理。又所租于英国之水面,中 国兵船无论在局内局外仍可享用。蓝另备照会,谓中国重整海军,船舶可 泊港内,请英人代为训练。一 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中,有一篇威海卫,寄托了人们对收回威海 卫的强烈愿望,代表着英国统治时期威海人的心声: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1 1 9 1 8 年威海商坤合资兴建栈桥式“德胜”码头一座,1 9 2 7 年外商“和记洋 行投资建成“和记 码头一座,后因水浅失去作用。 1 9 3 0 年1 0 月,中国收回威海卫,取消自由贸易港,修筑马路、街道,扩大 城市交通,兴办公共设施,城区面积扩大至四平方公里,人口近五万,成为华北 与山东半岛的重要港口。 建国后威海港先后改建和新建泊位“个。1 9 6 4 - 1 9 6 5 年,将原“德胜”码 头改建为轻型重力式混凝土管柱码头,长度8 0 8 米,其中东侧6 5 8 米水深为 一4 米,西侧1 5 米为l 4 米的过渡段。1 9 6 5 - - 1 9 6 7 年以同样结构型式向东顺延 建成水深一5 米、长1 0 3 7 米的码头岸线。1 9 7 8 年又建成水深一7 米,长2 3 4 米, 钢筋混凝土管柱桩码头一座。1 9 9 0 年,完成东侧堵头、扩建成万吨级码头一座, 水深一1 1 8 米,长2 0 0 米。1 9 9 4 年改造建成水深一7 0 米,长1 5 6 米客货滚装 码头一座。1 9 9 5 年在威海新港区分别建成30 0 0 吨级、50 0 0 吨级煤码头各一座, 水深一6 5 米,1 6 万吨级多用途码头一座,水深- 1 1 米。 1 9 8 5 年4 月对外开放,开始与日本、原苏联、朝鲜、新加坡、西欧等国家 赵尔巽、柯劭态清史稿) 卷1 5 4 志第1 2 9 明清时期威海港市文化研究 和地区通航。 我们今天所说的威海城,即威海港的依靠,其始建于明代,是明代新建的海 防卫城,“三面环海,一城负山,形胜险要,甲于天下”,早先只是军民混住, 扼守要塞,以后逐渐建设成为美丽的海滨城市。当地居民很早就萌发了游观自然 美景的雅趣。明人王悦威海赋对此有云:“吾卫之中,才人文士,当良辰与 美景,尽乐事而赏心,携朋偕友,探胜寻幽。 威海进士王士任写有巽阁野望 诗:“海蠕百稚埒金汤,巽阁遥瞻道里长。烟火万家连翠岫,鱼盐四国集梯航。 邑中举人吕自岳诗云:“百尺楼旁晚景幽,渔翁歌处数灯浮。光摇瀚海随星动, 掩映蓬山十二楼。 吕遥亦写有东浦渔灯一诗:“歙乃一声发,渔灯隐隐开。 暗光惊鸟起,凉影杂星回。对景忻幽趣,临流忆劫灰。子陵如可作,同上钓鱼台。 在威海人心目中,这里是一派海阔山秀的奇幽世界,崇阁飞楼面对海潮,山光 水色映带其间,游人旅者在此可以开放眼界,敞抒胸怀,充分享受海洋美景所带 来的多样乐趣。 清毕懋第、郭文大威海卫志 卷9 艺文 谷景呖重请威海卫印记 乾隆七年( 1 7 4 2 ) 惨,民 国1 8 年( 1 9 2 9 ) 铅本影印 清毕懋第、郭文大威海卫志卷9 卷9 艺文 1 2 二、威海港的多元文化 威海港的多元文化 港口,可以说是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商客的集散地,自然有来自各地人们 的文化、习俗汇集于此,这些风格各异的文化、习俗在此相互融合,使港市文化 不像内陆文化那样有一种比较稳固的文化传统,而是呈现出多元性、兼容性。这 主要表现在宗教、民俗和饮食文化等方面。 1 、宗教信仰 道教道教在今威海地区的发展,我们不能不提及昆嵛山。邱处机等“全真 七子”即是从这里走出,把道教全真派推向全国。 昆嵛山最早入籍史册的名字是“根余。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载:西晋 永嘉( 公元3 0 7 - - 3 1 2 年) 年间,曹嶷占青州,后赵石勒派侄儿石虎攻之,曹嶷 不敌,“欲徙海中保根余 ,此“根余 即根余山,即今之昆嵛山。“昆嵛山”之 名则最早见诸唐昭宗光化四年( 公元9 0 1 年) 所立无染禅院碑:“大唐登州牟 平县昆嵛山无染院其山乃号昆嵛”,现残碑犹存,碑文依稀;金代所立之玉 虚观碑记载道:“东牟之昆嵛,昔麻姑洞天也,诸山绵亘相属,秀异峭拔,为 东方冠,山之足蹈于海者三,相距皆不满百里,蓬莱、瀛洲、方丈,朝夕相望于 吨霭间”;元史邱处机传也记载:“邱处机为全真,学于宁海之昆嵛山。一 昆嵛山上与道教相关的遗址遗迹颇多,有“山中七十二峰,峰峰有寺院,山 山有宫观 之说。金代道士王重阳东游海上,于金大定七年( 公元1 1 6 7 年) 在 昆嵛山讲经庵、烟霞洞和文登姜氏庵创立全真派,并收下七名弟子,号称“北七 真人一。王重阳与诸弟子在昆嵛山留下遗迹众多,有宁海范园( 今牟平境) 、烟 霞洞、神清观、东华宫、圣经山、玉虚观、紫金峰、麻姑山等等。 如烟霞洞,王重阳有诗记之: 古洞无门掩碧沙,四山空翠锁烟霞 清舒孔安、王厚阶重惨宁海州志) 卷1 山川 同治三年( 1 8 6 4 ) 刻本 1 3 明清时期威海港市文化研究 天开玉树三清府, 阐教客来传道法, 可怜此地今谁管, 福建龚易图亦有诗云: 池涌青莲七子家 游仙人去换年华 春暖桃夭自发花 若有人兮山之巅,餐风饵露凌云烟 肌肤冰雪双眉妍,手弄白日旋青天。 七真历历列我前,叩之不语惟笑嫣。 罡风吹堕我自怜,前身曾识鸟爪仙 石间螺蚌嵌珠璇,沧海几度为桑田。 愚顽须警蔡经鞭,欲归不忍留无缘。 道入肃客须鬓鬈,七十八岁腰脚便。 得无不死修真诠,两端空竭称难宣。 黄金虚牝空弃捐,欲求鱼兔忘蹄筌。 每游仙境思自悛,岂惟山水共流连。 凡大事,古人好刻石志之。今天的昆嵛山上有上百块石刻碑记,主要集中在 海拔3 5 8 米的圣经山,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石刻当属公元8 2 年刻立的汉司马 长元石r l 亥, l 石;在昆嵛山主峰泰礴顶南麓的圣经山山顶上,有一块状如新月的巨 石,俗称“月芽石”,高5 米,长1 5 5 米,石之阳面峭立如切,随其天然凹面 阴刻着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1 4 6 行,5 千余言( 包括章节等文) ,字 径约1 0 厘米,据传此石刻“大抵金、元诸真人所为”,为国内罕见的大型道教摩 崖石刻,颜体楷书,古拙苍润,结构严谨,稍带魏风,刻工精湛,令游人惊叹不 已;再如金代所立之玉虚观碑( 由朝散大夫国称撰写) 载:“东牟之昆嵛, 昔麻姑洞天也。诸山绵亘相属,秀异峭拔,为东方冠,山之足蹈于海者三,相距 皆不满百里,蓬莱、瀛洲、方丈,朝夕相望于噫霭间”。这些碑刻记录了昆嵛山 的地貌和自然风光,更详细记录了昆嵛山上的重大社会活动种种尤其是全真教的 清郭元盒于伞金诗卷6 0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5 徐世昌晚晴移诗汇卷1 5 6 登姑馀山游烟霞洞 退耕堂,1 9 2 9 1 4 二、威海港的多元文化 发展情况,堪称宝贵的历史史料,也是今天昆嵛山最厚重、最耐读的人文景观。 此外,另有金马丹阳归山操碑记、元玄都观碑记、 第1 7 9 页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3 1 7 明清时期威海港市文化研究 士威廉却曾这样写道:“众所周知,还从来没有发现哪位中国人来找到一位传 教士,请他解释一个圣经中的问题,也没有发现任何一位信徒是因为读了圣经而 信教的。 回公理会传教士毕海蓝对外国传教士在华布道情景的描述,便是很形象 的说明:“教堂多半是在城内租赁一处沿街的铺面房,欢迎任何入入内。人 们成群聚集,为要看看洋鬼子,听听不用假嗓子的异于东方的歌唱。由于殷 勤的招待,听完歌唱,人们便会坐下来。如能供应茶水则更好。 国 威海卫虽僻在海隅,境内民众受教育程度低下,但其背靠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儒家伦理学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其对人们的行为起基本的调节作 用。在孔孟之道的感染下,威海卫长期以来形成了纯简质朴、强悍保守的民风, 不易接受外来影响。境内各种求神拜佛、烧香还愿、占卜风水等宗教迷信之风也 很盛行,但这并不等于说威海卫人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事实上,在威海卫,没 有接受系统宗教信仰的人比各种宗教信徒要多得多。这种传统积习具有浓厚历史 文化基础,非一时之力所能动摇。比如在威海卫流传上千年的佛、道二教,到了 近代也是信徒同稀,遑论初来乍到的洋人传布的“洋教”了。另一方面,传教士 们的传教活动从殖民当局那里也得不到多少额外的庇佑。保留旧制和传统习俗是 英国既定的治威策略,由此引发了出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这一原则为历届殖 民当局所奉行。就官员阶层而言,比如长期在威担任要职的庄士敦,本身就是一 个著名的反传教人士。他认为儒学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独有的宗教,而且是 世界上最好的宗教,中国可以没有佛教、道教,但是不能没有儒教。而任职时间 最长的行政长官骆克哈特的思想与庄士顿几乎如出一辙,是庄氏的坚定支持者。 用殖民当局的话来讲,“基督教对人们的公共利益和家庭生活不产生任何作用。 民间诸神信仰沿海地区,风暴、大雾、暗礁及陡起的浊浪等造就了海洋性 环境的险恶,在海上谋生的人们,对于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的险象种种十分 畏惧,又无力给与科学的解释,形形色色的海上保护神由此产生;以渔为业、以 海为本的渔民,将生计完全寄托于海上生产所得,而所获之丰歉又受潮流、气象、 海况等因素制约,难以预测,渔民们自然又把丰收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安排,于 是便形成了与航海相关的、多元化的海神崇拜,构成了港市海洋文化的又一重要 德李希霍芬 ( 朱纯点校本) 卷8 长沙:岳麓书院,1 9 8 5 2 0 二、威海港的多元文化 山东通志中记载颇为类似。道光本文登县志杂闻亦有载:文登李 姓妻郭氏,神奇怀孕,数年后分娩,竟是一条小龙,坠地即腾飞无影,每晨必飞 回吮吸其母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归。 人皆说去了黑龙江, 总管东北地区气候。后其母故,秃尾龙当夜乘风挟雨飞返,厚葬其母。龙母坟至 今还在文登城南二十公里处的柘阳山上。康熙五十三年( 公元1 7 1 4 年) ,李龙 王显于文城西南十五公里的一座“金 字形山上,此山遂改名为“回龙山。 清乾隆年间乡人刘储鲲著铁槎山房见闻录一书李龙神篇中,“采俗 说以入稗乘 ,又增加了明代南京工部尚书丛兰在贵溪龙虎山张真人处遇见李龙 神的情节: 丛少保兰,初通籍时,曾为贵溪令( 但据光绪本文登县志及丛兰 墓志铭,丛兰终身未尝官贵溪令) ,尝于张真人处遇同乡李龙神,曾求公 向真人缓颊,欲回家视母公为代请。真人日:此非不可,但宜遵海滨 而行,免伤禾稼耳忽霹雳一声,龙神已不见矣。后公每暑日徒行,顶 上必有乌云一块相覆,即神龙之报也 据说龙母生日为农历三月二日,所以,每年三月初二,回龙山要举行盛大山 会,远近百姓蜂拥而至,规模之大之隆重在胶东东部无以能比。每年六月初八, 文登人们要家家户户都蒸最大最好的饽饽,供奉“李龙爷”回乡。李龙爷虽掌管 东北三省的气象,但年年六月初八正午时分还是要返回故里,一是答谢百姓,二 是祭奠母亲。 关于龙王生日,在威海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海龙王,威海沿海以六月十三为 它的生日,这天也定为雨节。俗话说“大旱三年,不忘六月十三 ,据说这天无 论如何总要洒几点雨星,所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到龙王庙烧香焚纸,摆供 祭祀。祭毕,还要扯块饽饽皮儿贴在龙王脸上、身上。另一位是李老爷,即俗称 “秃尾巴老李一。李龙爷的生日是六月初八。 更多的威海渔民还是以农历六月十三日为被广泛认可的龙王诞辰,每逢这一 天,渔民舟子必定携带供品到海边或者龙王庙致祭,烧香焚纸,摆贡祭祀即使 程序相当简单,却是不可省缺的。 2 l 明清时期威海港市文化研究 海神娘娘,亦称天后,威海人亲切地称之为娘娘,她是海上生产作业者的保 护神,是沿海民间最崇拜的神祗,称“四海澄清非帝力,千年灵惠显神威 ,清 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 泛海者) 倘遇风,危机之时则呼妈祖,神即披 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 元代所封尊号) ,神即披冠而至,恐稽时刻。云 妈祖,盖闽人在母家之称。 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 公元9 6 0 - - 1 2 7 9 年) 福建莆田沿海地区,元代时起随 着海运的发展,妈祖信仰在惊涛骇浪的颠簸中被其信徒们由东海循海运航线北 上,传播至山东及其以北地区。沿海各地均修有天后宫,威海地区俗称海神娘娘 庙,妈祖信仰的传入,多多少少使龙神信仰在这一区域内的地位有所动摇。 如位于荣成石岛的天后宫,建立于清乾隆十六年( 公元1 7 5 1 年) ,为三进庙 堂式格局。前殿为祭祀场所,后殿为寝殿,楼即卧室,内设床幔被褥,梳洗用具。 每天有专人负责打洗脸水,洒扫卧室,叠放卧具,焚香敬茶。海上运输的帆船舱 楼里专设神龛和香童,供奉海神娘娘。渔民或船员在海上突遇风暴,都要焚香跪 拜祈祷海神娘娘搭救,据说海神娘娘会送灯来,以挂在不同桅杆的不同方位昭示 此行的安危凶险,给人们以鼓舞和启示。对海神娘娘的崇拜平时尚且如此,到她 生日这天则更加隆重。清代康熙皇帝曾规定祭祀天后的规格和使用的祭器。但民 间则是自发的,每到这一天,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后宫,妇女献上精心绣 制的花鞋、幔帐;男人们则焚香烧纸顶礼膜拜,船家或渔行也以此还所许之愿, 唱戏酬神。从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庙会,会期大都从谷雨起持续到三月二十五日。 另外,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天后宫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庙会盂兰盆会。 远近道士僧人都来念经,祈求天后娘娘保佑海晏河清,风调雨顺,超度海难中亡 魂恶鬼。海神娘娘信仰较为强势之处,每到年三十,渔民们会上船里里外外打扫 干净,舱门上张贴起大红对联;入夜,鸣锣上船请“( 海神) 娘娘 回家过年; 初一,五更起来,第一件事便是鸣锣登船拜祭,以此祈求其保佑来年的平安、丰 收。当然这一习俗,如今已被大大简化。 再如威海天后宫,其建于明代,乾隆威海卫志卷1 0 记载说:“天后宫在 卫东北三里,康熙四十八年,守备费允伦重修,乾隆元年,巡检唐拱俭重修。 另有张家埠天后宫( 文登) 建于乾隆五十七年( 公元1 7 9 2 年) ,由庠生陈仪倡 建在荣成成山头有天后雕像,即是海神娘娘显灵时手举五彩神灯之形象,传 清李祖年、于霖逢文登县志 卷4 祠庙天后宫 2 2 二、威海港的多元文化 说每次渔民出海归来时,看到船头有一道亮光,便可安全归来,渔民称之为:娘 娘送灯。 今威海地区有多处天后宫遗址、遗迹,据光绪增修登州府志卷l l 记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工作人员招聘7人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江西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劳务派遣招聘精神科助理医师1名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福州市仓山区司法局一名编外人员情况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年合肥巢湖学院招聘专职辅导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派遣人才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广西来宾市政协办公室商调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第一批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招聘58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甘肃金昌市市直和县直教育系统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招聘35人(第二批)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
- 2025年哈尔滨道里区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若干名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福建省漳州市圆山劳务派遣服务有限公司招聘若干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硫酸安全培训与防范课件
- BIM概述课件教学课件
- 农作物施肥精准手册
-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自查自纠报告
- 中建土建劳务招标标准清单编制参考
- 待灭菌物品的装载
- 2025年职业病诊断医师考核试题(答案)
- 中学窗帘采购项目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文件)
- 湖北省老年教育管理办法
- 人教新版(PEP)四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 Unit1 Helping at home (含听力音频听力原文及答案)
- 渔政执法快艇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