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上海市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上海市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上海市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上海市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上海市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上海市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父母双亲对孩子起着各不相同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长 中扮演着各自不可替代的角色。现实中父亲参与教育的相对缺乏和孩子成长迫切 需要父亲这对矛盾是引发本研究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父亲对孩子影响的不可或 缺和妇女就业的增加呼唤父母双亲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另一方面,父亲 参与孩了教育却相对缺乏,这不仅仅表现在理论研究上,同时也表现在实际生活 中。 已有研究不同程度地表明父亲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他们不仅 有着独特的教育经验和教育天赋,而且孩子会对其表现出更多的依恋。新近家庭 教育理论研究中将父亲包括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之巾,而各国家庭教育实践中父 亲的参与也成为家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这些都更为峰定了做本研究的信念。 我国大陆对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研究相对缺乏,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当前和谐家庭的建设需要父亲的投入,这无疑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本文在国内外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研究 和分析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假设和研 究方法,并对论文的核心概念做出界定。 第二部分,文献述评。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并分析现有的国内外资料。 第三部分,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选取 :海市j 区共8 所幼儿园的6 0 0 名孩 子父亲作为调查对象,并访淡了近1 0 名父亲。对本调查的儿章、父亲、家庭其 他成员、父亲的教育观念以及父亲参与孩了早期教育的情况进行基本的分析。 第四部分,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影响父亲的教育观念和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 育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差异显著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 第五部分,一方面。对父亲理想与现实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差异性进行比较, 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考察;另。方而,对独生父母家 庭与非独生父母家庭i + | 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情况进行对比。 第六部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其中包括调查结果的描述和假设的检验,父 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最后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划 策。 关铜! 词:父亲早期教育参与 a b s t r c t + | 套e 氆鑫i 封删w 蠹i 曲c 8 h s 嚣氆括燃嚣鞋吐担氆o 纳喇j e 蝣濑a 趣。毽怕e 墨c ko f p 耐i c i p a t i 0 4o rf a t h e r si nm e i rc h 订d r e n se d u c a t i o n 糊dt h em q u i r e m e n t so fc h i l d r e nf o rf a t h e r 呐e n 如e ya f eg m 喇n g ”,o no n # s i 如t h e r ei sn od o u b ta b o u tm ei m p o r t a n c eo f t h ei m p a c t so f f a m 母r s ,a 1 1 dt h e r ea r ea l s oi n c r e a s i n go p p 稍t 1 1 n i 缸e so fe m p l o y m e n tf 醣w o m e n ,f o rt h e s ea b o v e s i t u a t i o t l s 也a ta s kt w op a r e n t sc o m et 0t h e i rc h i l d f c n se d u c a t i o nt o g e t l l e la “h es a m et i m e ,s o m e 糟s e a r c h e sh a v e 婶p r o v e d 氆雏f a l h o 髂c o n l de d 鳅i | e 铂o i rc h 泌嘴ne 嚣矗v e 驻拍e yn o to n l yo 姗 u n i q u ee d u c a t i o ne x p e r i e n c ea l l dn a t u r a lg i f i i b u ta l s om a k ec h i l d r e nd e s n gt oa n a c ht h e m 0 n 妇幽静巅e ,t 氟ol 辩ko fp 越l o 滞i 锶o f f 曩班e 转穗氆e c h d 黼se 莲e 毹 镰积。转l yp f o v c d 努 t l l e o r e l i cr e s e a r c h e s ,b u ta l s oi nt h el i f ep r a c t i c e s 1 n 棚r 翔叠n l 鑫丑d ,搬e 话c w ei ko ft 酶把s e a f c s 。nt h ep 搬i e i p 永i o no f 幽e 趣出e f n 娃臻扛 c h i i d r e n se 州ye d u c a t i o nc o u l d n t t a l ( eu sag r a v ev i e w t h eg 巾、v t ho fn e wm o o r yo ff a m i l y e d u c a t i o n 卸dt h et f e n d 艚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a :c i o n a lf h m i i ye d a t i o ns t o u t e nt h eb e i i e fo fd o i n g t h i s 拌s e a r c h p “t h es a m et m e ,如en e e do f 托t h e f s 爵v eo nt h ec o n s 讯l c t i o no f c o n c o 诺鞠tf h m 稚y i sn e c e s s i 吼 ( ) 琏嘲eb 鑫s eo fe x i 秘gr e l 蠢姆df e s e 8 h 琏g 蠡n d i n ga 砖m 毪瓣f i a l so ff 蛩魏e 玮p 鑫难e 站l i o 鞋秘 c h i l d se a r l ye d u c a t i o n ,t h i 8a r t i c l ep r e s e n 协i t sp u r p o s ea n da n a l y s i s 疗a m e 、糊r ka sf 0 1 1 0 w s : 罩艇壬l 嚣tp a 建蠡协p 溅f 。脚甜d 氇ei s s h e s ,p u 母o s e ,f e s e a 摊h 魏捻瞅,撵s e a 辩h 姆p o | l e 羹s ,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8 ,a n dt h e ng i v et 1 1 ec o r ec o n c e p t s , t h es e c o n dp a 娃i s 馘o v e r v i e wo f 如c u m e n 耋a t i o n ,w b i c hi n t r o d u c er e l 戤e dr e s e a r c h i n g n n d i n g so f f a l r s p a n i c i p a t i o ni nc h i l d se a r l ye d u c a c i o n t h et l l i r dp a ni sa b o u tt h ei n v e s t 培a t i o n t h i sr e s e a r c hs e i e c t e d5a r e a s ,8s c h 0 0 i so f6 0 0 k 砌嘴栅e 珏魏h e f s8 st h er 。s e 玳ho 毯e c t s 拍ew “协确8 s 谯l k 醐w l t h8 b 棚t1 0 挹t h e r s 确l s 娜 i sb r i e fi n l b m a t i o na b o u tc h i l d r e n ,f 缸h e r s ,o m e rf a m i l ym e m b e r s ,f 乱h e r e d u c a t i o nc o n c o p t i o n 雒畦蠡鞋糟璐p 嚣靠l c p 鑫| l o 琏。 t h ef o r t h p a r t i st o a n a l y 8 i s f a c t o r sw h i c he 低c tf a t h e r ,e d u ca t o nc o n c e p t i o na n d p 斟c p 旌l 两,l t n 纽i n s 船l 鑫t i o n 鞠a l y s i s ,d 蕊糟n c es i 翳i 舭a n c et e 辩a n d 娃l u l 蛀p l e 赫e 甜 r e g r c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 t h ef i n hp a ni st oc o m p a r ef h 蜘e f s p a 州c i p a t i o ni nt h ei d e a lw o r da 1 1 dt h e 糟a 1w o r l d ,a n d l h e nt oe o m p a f ef a 出e 撂秘哦i c i p a t i 掰1 证d l | f b 辩n t 晷i o u p s 巴l a s tp a ni s a b o u tn n d i n gm ep r o b l e m sa n dt h ec a u s e a n dt h e ng i v e s s u g g e s t o n s a e e o 蹦 n gt o 馥e 羲n d l n 参 量馐vw o 蛐s : f 赫盯 曩| - l y 熟艟旌t i 。np 棚e i 躺e 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钾物导师签名: j 日期: 乎 上海市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在孩子早期家庭教育中,父母双亲对孩子起着各不相同的作用,他们在孩子 的成长中扮演着各自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中父亲参与孩子早 期教育的相对缺乏与孩子成长迫切需要父亲这对矛盾是引发做本研究的直接原 因,也是主要原因。 新近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将父亲包含在了儿童发展研究之中;各国家庭教育实 践中父亲的参与成为家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同时,我国和谐家庭的建设需要父 亲的投入,而建设和谐家庭无疑是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些更为坚定了 做此研究的信念。 一、孩子成长需要父亲参与教育 ( 一)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不可或缺。 父母双亲在家庭教育中如同一对车轮,缺一不可。德国哲学家e 弗罗姆指 出。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 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在他看来,父亲是 孩子的导师之一,他能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亲对孩子 成长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有人说,如果把母亲比作一片绿革地,那么父亲就是 一棵大树。母亲更多地提供给孩子温情、舒适感,而父亲则提供力量、支持与依 靠;母亲教育子女如何“感受生活”,而父亲教会子女如何“适者生存”;母亲 教子女如何“拿起”,父亲则教会子女如何“放下”2 。 诸多研究均显示,父亲参与孩子的教养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 影响力,其角色的重要性是他人无法取代的。父亲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 个性、学习成绩和性别角色形成等有者举足轻重的作用。父亲能给予孩子竞争性 社会意识,这种意识超越家庭范围、更为宽广的。在帮助孩子解决权威、道德品 质发展、自我控制、自信心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问题时,父亲是个特殊的重要榜 样。中外不少研究者都在其相关文章中指出父亲的缺席( f a t l l e r a b s e n c e ) 会对 子女人格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这些是每个父母、每个儿童研究者都不可忽视 的。 h n p :,w w w z g x l - n e u c p t o d a y ,c h i i d r e n ,c t s j e t s jh t m 2h t t p :m w c n f 如n i i y c o m ,2 0 0 2 1 2 ,。a 1 4 3 3 0h 仃n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在日常生活中,由男人带大的孩子 智商更高。而且这样的孩子不但在学校里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 成功。同时,土耳其阿狄家庭教育暨康复中心一位专家也指出,父亲的参与有助 于儿童诸多方面更为健康地发展2 。这些新进研究也为我们鼓励父亲参与孩子教 育提供了积极支持。 ( 二) 妇女就业的增加呼唤双亲共同参与孩子教育。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妇女投入社会工作,如果仍传承传统的育儿模式,那 么母亲就不得不白天忙于工作,而下班后又忙于家务事。很容易推测,忙碌的生 活势必影响到母亲和孩子间亲子关系的质与量,或多或少地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 与挫折。 现代妇女在工作与家庭两方面的角色冲突,确实给她们造成了相当大的角色 压力,这样双重压力很容易造成就业母亲无法适当扮演好亲职角色。在这种两难 困境下,父亲教养角色的加入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的变迁呼唤父亲对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绝对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角色分配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父亲应该逐步摆脱出来,而向现代 平权观念下的角色转变,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来。 二、父亲能够有效参与孩子教育 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存在着很多他人不具有的优势。以下几点让我们有理由 相信父亲能在育儿中发挥出其巨大而独有的作用。 ( 一) 父亲有着独特的教育经验。 不可否认,每个成人大脑中都存有如何教育孩子的经验。这些经验有的是早 期从自己父母那里获得的,有的是成年后从旁人那里感知而来的。但不管你的性 别是什么,你都经验过教育。唯一不同的是两性在对这些经验进行加工和编码的 方式上存在差异罢了。两性不同的教育思维方式能给孩子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 间。要培养出健康发展的人,父母双亲在孩子教育中的共同参与显得格外重要。 ( 二) 父亲在某些方面具有教育天赋。 例如,盂昭兰在婴儿心理学第九章第二节讲到,言语发展环境时特别强 调了父亲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相关研究也发现,父亲在护理婴儿中虽然担当的 是辅助角色,但在婴儿的言语获得方面,父亲则不只是起辅助作用。父亲更敏感 于婴儿语言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状况。较之习惯用儿语与孩子交流的母亲,父亲能 更为频繁地使用多样化的词汇和更长的话语来与儿童交流。同时,父亲在与孩子 的交流过程中更少地去矫正婴儿的话语、设置更多的语言要求。这些都能促进婴 儿语言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证明父亲在育儿方面只处于次要地 位的假说3 。 h n p :,l c c h 1 6 3 c 0 州0 6 ,0 3 0 3 ,1 l ,2 8 9 l 7 c 1 h 0 0 0 9 1 5 3 7 h 打n l 2h n p :,j i ac e r s pc o r r 巾r i n t p h p ? a n i c l e i d = 4 1 3 美 派克著,李维译t 父亲的角色,辽海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8 页。 2 ( 三) 孩子对父亲表现出更多的依恋。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h r 谢弗和p e 埃默森研究发现:即使父亲没有经常 参与照料婴儿,婴儿也会对父亲表现出依恋。以色列发展心理学家兰多发现,婴 儿不论多大都没有依恋其母亲胜过其父亲的现象。而此后约翰福伯斯爵士在做 过大量心理实验之后也得出结论,孩子取悦父亲的程度超过了母亲1 。同时,关 于依恋的许多心理学研究都指出,孩子在依恋心理产生时,对双亲的依恋是相同 的,但来访者在场时,孩子本能地把父亲和母亲区分开来。父亲在场时,孩子们 会更多地微笑,呀呀学语,注视父亲。父亲和孩子在一起时总会带给孩子一些有 意思的经验。 同时由于父亲在身体、气质和思维上的特点,他总是能积极地解决各种问题 ( 至少表现出来是这样) ,总是勇敢地面对家庭的困难,总是以建设者、改变者 的形象出现,因此很容易被孩子当作心中的偶像,孩子也总能从父亲身上获得面 对外部世界的信心。父亲经常和孩子亲密接触,孩子会变得更有安全感和更加自 信。2 这些研究即使与人们观念上所认为的“孩子更喜欢母亲”向背,但也无疑告 诉我们:父亲参与孩子教育有着他人没有的独特优势。 三、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相对缺乏 ( 一) 理论研究相对缺乏 虽然子女的抚养与教育被视为家庭的头等大事,但一提到抚养孩子,理论界 人士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母亲3 。即使谈到父亲,对这一角色的定位中也很少规定 和强调教养子女这一内涵。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i ,似乎渐渐被人淡忘, 取而代之的是认为父亲为解决家庭经济问题辛苦地在外打拼,母亲理所当然担负 起更多教养子女的责任。较之母亲,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面和度都相对缺乏,孩 儿的早期教育更是如此。即使是随着孩子年龄的渐长,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有所 增加,但在双亲中父亲仍然是较少情感和行为的涉入方。 ( 二) 育儿模式畸变使得父亲参与极度缺乏。 母亲在家照顾全家生活起居,而不外出工作的现象在我国早已有之,但父亲 此时仍然肩负着孩子教育的重责。“子不教,父之过”就足以说明父亲对孩子成 长所负的责任。 随着社会发展,前几年“全职太太”、“全职妈妈”现象在我国大城市出现。 1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3 7 0 页。 2 赫- 斯宾塞著,颜真译:父亲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学前教育( 家教版) ,2 0 0 3 3 。 3 查阅“中国期刊网”后发现:以“父亲”作为检索词、以题名作为检索项,共有3 2 2 6 项符合条件;而“母 亲”的则有4 4 0 9 项符合条件。随后,以“父亲教育”作为检索词、以题名作为检索项进行检索,符合条件 的只有3 条;而“母亲教育”则有2 l 条。而以“父亲参与教”作为检索词、以题名作为检索项进行检索发 现符合条件的只有一项( 关于父亲参与子女学校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进一步检索“中国优秀博硕士学 位论文数据库”发现:以“父亲”作为检索词,以题名作为检索项,只有4 项符合条件。通过对其进一步 阅读得知,此4 篇文章都是文学专业学生所著。而非教育类文章。 3 发展至今,此类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已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群体。在这样的家庭中, 虽然大多丈夫没有明确指出“孩子教育归妻子管,孩子出了问题由妈妈负责”, 但事实上妈妈们却全权负责起了孩子的成长。这种潜在的分工使得父亲理所当然 对孩子不闻不问。 ( 三) 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加使得父亲参与甚少。 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个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社会上占有席之地较 之以前更难。不断增加的社会生存压力使得个体、特别是成年男性更为重视自我 素质的发展与提升,而花在家庭、特别是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大为减少。 许多调查不同程度地表明:由于生存压力使得父亲对孩子教育,特别是早期 教育投入太少。上海市2 0 0 4 年一份对核心家庭的调查显示,父母双亲特别是父 亲,为了全家的生计在外奔波,孩子的抚养问题更多的是由祖辈的爷爷奶奶承担。 由此可知,父亲直接参与孩子教育的机会与时间可能很少。这种孩子养育的情况 着实令人担心。 四、父亲成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新视点 家庭教育理论,特别是家庭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得我们在研究儿 童教育时,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更为宽广的教育生态,投向每一个影响儿童教育与 成长的因素。 早在2 0 世纪下半叶美国心理学家u 布朗芬布伦纳( u r i eb o n b f b n b r e l l l l e r ) 就提出了生态学理论。按照这一理论观点看,人的发展是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 相互交往和影响的结果。在他1 9 7 9 年出版的t h ee c o l o g yo f h u m a nd e v e l o p m e m 一书中提及按生态与个体互动密切程度分为四个系统,即小系统、中间系统、大 系统和外系统。于是,许多儿童发展研究者开始用生态学的视野来进行相关研究。 生态学理论在家庭教育领域不断的发展与成熟,到1 9 9 5 年日e i b e h y ,j o 则 明确提出如果将家庭系统( 小系统) 视为影响小孩发展的圆心,则中系统、外系统 及大系统便是绕着此圆心的圆圈。这一说法正如美国教育学家e l 埃斯萨的自我 概念理论认为的一样:儿童生活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社区这三个同心圆组成。 家庭以及家庭成员是靠近儿童最里面的,其次是学校和朋友,最后是社区。而在 这些同心圆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儿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纵然儿童的发展受到他所在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影响,但作为小系统中一个重 要影响因素的父亲是孩子每天都要接触的人,我们当然不能忽视他对孩子的教育 和影响。 五、父亲参与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的发现,仅仅依靠学校来求得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几乎 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通力合作才行。于是,家庭这个小 系统内部建设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国家都逐步建立起了一攘套 支持父亲参与儿童教育的外围环境。从法律法规到新闻传媒,再到整个社会氛围 4 都实行了一系列利于父亲的参与的措施。 同时有的发达国家还一改往日育儿模式,“全职爸爸”已经在美国、欧洲以 及同本风靡一时。而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了“奶爸”现象。这种新型的育儿 模式在得到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支持的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肯定。这种育 儿方式能使儿童的成长更健康,能起到很多传统育儿模式所不能及的效果。这对 我们传统育儿模式提出了挑战,也为我们家庭教育的发展点出了一条新兴道路。 六、父亲参与是建设和谐社会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 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中共中央提出建 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关系和谐的理 想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让我们的视角移至了 家庭中成员的和谐关系建设上。 家庭不仅仅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同时也是人际关系结构的一种最基本的体 现。要建设和谐社会,得先从家庭建设抓起。成员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家庭的 氛围,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良好的家庭氛围对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来说都必不 可少。同时,良好的家庭氛围要求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共同建设。作为孩子的父亲 当然也不例外,父亲与家庭成员间的共处时间、与成员间的互动情况等等无不对 其有着重大影响。父亲关心孩子成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对家庭良好氛围的 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节核心概念界定 一、父亲 “父亲”,一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某人直系血统的上一代男性1 。二是 指社会学意义上的父亲。在本研究中我们定义为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与孩子有日 常接触的孩子母亲配偶。 二、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 e a r l ye d u c a t i o n ) ”是指对小学以前阶段的婴、幼儿进行的教 育。2 0 世纪后半期起,一些教育和科学工作者通过实验和理论探索,证明教育 宜及早开始;良好的早期教育有利于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并为其一生的发展打 下良好基础;有的还主张早期教育应包括胎教。 从这一内涵我们可以得知,“早期教育”至少始于孩子出生。而在本研究中, 我们旨在研究2 6 岁幼儿园在读儿童的教育。 1 王同亿主编:现代汉语大词典,海南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4 0 2 页。 2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6 6 6 页。 5 三、参与 “参与”一词较早使用于管理、组织彳亍为学中。它揭示的是成人卷入群体活 动的状态1 。与很多词汇一样,“参与”既可用作动词,又可用作名词。用作动词 时对应的英文是“p a n i c i p a t e ”,意为:参与( 指事业或活动) ,常与别人在一起; 参与某事或在其中有份。当它用作名词时对应的英文则是“p a n i c i p a t i o n ”,意为: 参加的动作或状态。2 “参与”这个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即包括心理上的参与,也包含 了行为上的参与。在本研究中,不仅仅考察了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心理参与,如: 父亲的角色定义、教育观念等等:也对父亲在行为上的参与进行了考察。 四、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定义为:父亲在孩子“生 活常规的指导”、“人际关系的指导”、“情绪行为问题的处理”、“学校相关 活动”四个主要方面的直接参与。 “生活常规的指导”是指父亲指导孩子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守良 好的生活规范。“人际关系的指导”是指父亲指导孩子与人和睦相处,教会孩子 交往行为技巧和道理。“情绪行为问题的处理”是指父亲在孩子产生不良情绪以 及由情绪而日i 发不良行为时,给予及时正确的反应与帮助。“幼儿园相关活动的 参与”是指父亲协助、参与幼儿园基本活动的开展。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将问题聚焦于家庭中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对个别父亲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拟以上海市6 0 0 名幼儿园孩子的父亲作为调查 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试图对以下问题加以研究; l 、对父亲所持的教育观念进行考察,并分析影响父亲教育观念的因素,建 立起父亲教育观念的回归方程。 2 、勾勒出父亲在“生活常规指导”、“人际关系指导”、“情绪行为问题处理”、 “学校相关活动”四方面的参与状况,并对影响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因素加以分 析,建立起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回归方程。 3 、探讨父亲理想中与现实中参与孩予教育程度的差异性,并对差异产生的 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4 、对独生父母家庭中和非独生父母家庭中父亲参与进行比较。考察两者是 否具有显著差异。 。曾琦:学生的参与及其发展价值,学科教育,2 0 0 1 fl 。 2 王同亿主编译;英汉辞海,国际工业出版杜。1 9 9 0 年版,第3 8 0 2 页。 6 5 、以本研究为基础,分析上海市父亲在参与孩子早期教育中的问题与不足。 并参照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促进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措施以鼓励 父亲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结合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 、大多母亲和祖父母对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表现出极大的支持。 2 、大多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极度缺乏。 3 、社会提供给父亲能帮助他们参与孩子教育的资源很少。 4 、父亲教育观念与父亲对自身角色的定义、教育效能感高低程度、父亲的 教子知识存在显著正相关。 5 、父亲的文化水平、角色效能感及父亲的教子知识的不同,其所持教育观 念有着显著差异。 6 、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程度与孩子性格、父亲闲暇时间量、父亲对自身 角色的定义、父亲角色效能感、父亲的教育观念、母亲闲暇时间量、母亲对父亲 参与孩子教育的支持程度、祖父母对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支持程度存在显著正相 关。 7 、孩子所在的年级、孩子性格、父亲闲暇时间量、父亲自身的角色定位、 父亲教育效能感、父亲教育观念、母亲的闲暇时间、母亲支持父亲参与孩子教育 程度以及祖父母支持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程度等因素,导致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 程度有着显著差异。 8 、父亲理想中与实际中参与孩子早期教育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明 显多于后者。 9 、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存在种群差异性:独生父母家庭和非独生父母家 庭中父亲所持的教育观念和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程度有着显著差异。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试图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 合的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1 、文献法:收集并整理国内外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研究资料,作为本研究 的基点。 2 、访谈:选择合适样本,对个别父亲做深入的访谈,了解在家庭中父亲参 与孩子早期教育的基本状况,形成调查研究的基本假设和问卷的基本框架。 3 、问卷调查:共两个问卷,卷一、卷二。卷一是笔者根据已有研究、前期 访谈以及生活常识所编制,主要包括有儿童、父亲、家庭其他成员的基本情况以 及父亲教育观念情况。 卷二主要是调查父亲参与孩子教育情况。由于国内研究父亲参与教育的研究 尚少,问卷的编制相对困难。本文问卷编制参考了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幼儿保育系 吴秀黼枫父母涉入举龄儿前孙予窳生活情形与父母亲职胜任感之关系一文中 对祖父母涉入孙子女生活情形的部分调查问卷。考虑到调查对象的差异性以及地 蠛懿差雾瞧,本磅兖孛瓣卷在结合溺肉辐关醑究秘蘩絮,争寨谤谈瓷拳季戆茎委窭上成 型。并邋过预测对问耧进行了修订,使其信、效度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研究者各方丽条件的限制,可能在父浆参与孩子早期教 育的评价框架上存在一魑未能考虑刘的地方,不怒很成熟。因此,闯卷能否全蠢 有效建撼零密父亲豹谤况也不褥瑟懿。 出于研究条件的隈制,拟定调畿6 0 0 名上海市父亲参与幼儿园孩子早期教育 的状况,具体发放问卷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二章文献述评 第一节国蠹父紫参与孩予教鸯磅究璇轶 我国传统文化中,父亲在孩子的教养上具有鬣高无上的权力,通常是社会政 治、理想、规范的化身,是子女社会行为与品行的塑造者;而僻亲则负责孩予的 饮食起麟、甥矮保障、馕感满足等,是父亲教鸯孩予豹謦手秘醛縻。1 显然,这 与西方社会中对父亲鹣攒述存在较大的出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方文化大徽冲击,社会模式转变加遴,父亲这一角色也 被赋予了不少时代内濑。更多的父亲霰弃了传统所给予的责任,更多地关注于外 部整赛与羹赛数发最,葵家凝霜或麓其第一重任。霭对于家纛豹揍感震要、特裂 是对孩予的教育表现出相对较少豹荚注。 一、大陆对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研究 我蘑大陵对亲予关系夔磅突嚣袋较唆,黠父子、父女关系豹磅变更是魏忿。 而近十多年来我国关予父亲角色的谲题热过一阵,尤其在1 9 9 6 年、1 9 9 7 年。 这些研究主要是调查研究,归纳起来大致从以下方面进行; ( 一) 父亲对自融的评价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角色意识较为传统,缺少科 学熬教予细谖。 近期一项对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调查2 结采令人担忧。虽然大多被调畿韵父 亲认为教育孩子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但更多的父亲认为改簪家庭条件比参与 孩子家教更重要。正如另外一顼研究3 所指出的,只有近2 5 的父亲在家魔教育 中真垂怒差导俸瑗。父亲髑撵鑫,努酃生存压力袋褥鑫己不褥不全心茯在工 擎, 而使得与孩子直接沟通时间和机会十分欠缺。同时,大多父亲认为,为了缎护自 己的权威形象,那就成该只在关键时刻参与到孩予的教育中。此项调查还肇现给 缮建末;家庭教育毒圭会攀,毒京舞范夫学壤舨柱,l 孽9 9 年黻,第2 1 6 委。 2w w w 、忡“蝣n o 瞎c n 黼l w s 衢2 ,1 9 2 m t f l l i - 2 4 k - 2 。0 4 9 8 3 h t t p w c d u 蛳i o n 1 6 3c 0 州e d i t o 啦0 0 2 ,0 3 0 1 0 7 ,0 3 0 1 0 t 9 1 4 4 1 h 蛐i b 大家一个严峻的现实:大多父亲不清楚自己的责任,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不知如何在家教中避免自身的不足,难以与妻子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一致。 ( 二) 儿童对父亲的评价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与孩子相处时间,科学教子 方法的缺乏。 1 9 9 9 年,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记者刘秀英和曹萍邀请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 学1 5 位孩子就“孩子眼中的父亲”这一主题进行座谈,孩子们认为爸爸倾注在 他们身上的心血远远少于妈妈。 南京师大硕士研究生柳翠对当代大学生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 并发现:仅3 0 的父亲认为自己重视家庭;父亲仍然武断地体罚孩子;父亲的 育儿经验以及对此的学习意识不足等等。1 ( 三) 学龄阶段父亲参与孩子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养方 式的科学性不足、相处时间量与质的缺乏。 小学阶段父亲的参与:刘慧玲对无锡市小学生父亲的教养观念与做法、对孩 子的关注、了解程度以及父亲与孩子的心理相容度进行了调查。该调查发现,父 亲对教育子女以及教养方式的选择都比较重视,且教养方式处于传统与现代之 间;父亲重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但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过少、沟通不 多、娱乐玩耍不够、对孩子了解不深、父子间的心灵相容度不容乐观。2 小学到高中阶段父亲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斯文3 描述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 三年级学生中,经常在家和不常在家的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状况,并就父亲参与 孩子学业成功以及影响父亲参与的因素做了分析。研究主要指出,母亲和父亲的 参与对于孩子学业都很重要。同时,参与孩子学校教育的家长也会参与到其他有 助于孩子学业成绩的活动;即使没有另一位家长与之分担其他方面的责任,单亲 母亲或单亲父亲也参与其子女的学校教育;在孩子学校行为的某些方面和孩子学 术生涯的某个阶段,父亲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 二、港台地区对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研究 关于父亲的研究台湾关注得较早、研究也相对成熟。 ( 一) 大多关于父亲参与教育的现状研究表明,父亲观念和传统观念有所不 同,他们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并积极地参与其中,但父亲自我评价并不高。 有研究指出父亲在家中的角色正从传统的上下威权关系向平辈关系转变,已 经扩充到照顾予女方面4 。父亲们开始积极参与子女教养,以朋友的平辈心态来 对待孩子,不再要求孩子一定要言听计从,完全听从父亲的指示来行事,亲子间 会改用说理的方式来解决教养上的问题。一些父亲已经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教养 上要有更多的参与与责任,特别是年轻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上怀有“当仁不让”的 1 柳翠:神话向现实的角色转变一当代大学生的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国家庭教育, 2 0 0 3 2 。 2 刘慧玲:关于小学生家庭中父亲亲于教育状况的调查,江苏教育研究,2 0 0 1 8 。 3 斯文;关于父亲参与子女学校教育的调查与分析,安徽教育2 0 0 3 3 。 4 王舒苦:现代奶爸难为乎? 双工作家庭中父职角色之初探,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未出版) ,1 9 9 6 。 9 心态,希望能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虽然在行动上仍然以母亲教养为主, 但是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会尽可能地抽时间与孩子相处,欲通过提高亲子交 流的质来弥补量上的不足2 。 一个有趣的现象便是,父亲虽然是成天为家庭的生计在外奔命,但他们却不 敢肯定自己对家庭和育儿有所贡献。例如,在陈建强父亲发现:没有定规的父 爱3 一文中谈及到:香港民主协进会曾访问了6 0 0 余位父亲及其子女。结果有 六成父亲表示由于自己工作时间太长,与子女沟通不足,忽略了对家庭的照顾; 大部分父亲对自己的评分为不合格或仅仅合格,他们给自己的评分远远低于其子 女对他们的评分。 ( 二) 关于父亲较少负担孩子教养的原因也有学者进行过分析,但不是很系 统、深刻。在这方面我国台湾学者王舒芸4 做了以下较为全面的归因。 她论述到: 其一,传统性别分工的定义与制约,降低了父亲育儿的意愿。 其二,社会教育利用各种管道不断灌输、传递,使得男性自觉在育儿能力上 力有未逮,于是就将教养的责任授权给他认为会做的更好的母亲去行使。 其三,运用分工逻辑,在工作结构与制度中强化亲职角色的差异,使父亲对 育儿时间的投入相对减少。 其四,社会政策与福利服务复制与维系着同样的分工模式,限制了父亲参与 育儿的机会。“亲职”几乎可以和“母职”画等号,如有关教养的书籍,虽以父 母为标题,但其实质内容却是以母亲为主要的对象,完全忽视了父亲的教养责任。 总之,与母亲的研究相比,国内有关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研究相对说来做得 较少。特别是大陆的研究,即使对这一内容有所涉及,但也仅仅是从感性、经验 层面加以论述,几乎都是一些层次较为肤浅的研究和探讨,未能以较为全面与详 实的数据作为基础做细腻的剖析;关于影响参与程度的深层次原因也未能有全面 深入的分析。同时,笔者在查阅大量的文献后未能发现较为系统的、专门探讨大 陆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研究。 第二节国外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研究现状 在人类家庭中,父亲与母亲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美国学者普遍认为,早 在十七、十八世纪,父亲被描述为严厉苛责的家长,到十九世纪则是与家人疏远 的养家糊口者,而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父亲成为了亲切的游戏玩伴和性别榜样,到 现在则是与配偶分担抚养孩子责任的父母的一方。但总的来说,早期的父亲被定 位为家庭经济的支持者而与教养孩子无关5 。 1 莫黎黎、王行:已婚男性之家庭价值观及其对家庭的需求之探究:兼论家庭政策之规划( i i ) ( 国科会 专题研究计画成果报告编号:n s c 8 5 2 4 1 2 - h 0 3 卜0 0 5 一h 3 ) ,台北中华民国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1 9 9 6 。 2 莫藜藜:已婚男性家庭事务分工态度之研究,东吴社会工作学报,1 9 9 7 3 。 3 h 却:,j i a c e r s pc o m ,p r i i l l p h p 7 a n i c l e i d = 4 2 6 4h t c p :m a i l ,n h ue “t w 卜s o c i e 叫e 0 h 4 4 4 - 2 7 m t m 5r o n a l dp t r o b e n a v z i 觚o t h ei 唧。湘mo f f a t h 盱i a v e h i 醮o l y 神dg t e m p o f a r ye v i d 如c 岛r # v i e wo f 1 0 在文献的整理中我们发现,西方对父亲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远 远迟于对母亲的关注( 二十世纪初) 。这与早期心理学家( 如:弗洛伊德、约翰 鲍尔等人) 的研究息息相关,他们认为“母亲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人物”“父 亲在抚育婴幼儿方面只起较小作用”。这些理论无形中为以后父亲的研究设置了 人为障碍。而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世俗观念的限制。文化虽有多样性,然也存 在一些趋同性。正如卢梭所说“母亲将治愈社会的疾患”,众多的民族对父亲这 一角色的认知几乎都是:父亲在生物角度上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社会角度上, 父亲则被描绘成养儿育女的局外人,母亲则是这一工作的最佳人选。这一观点似 乎统治了整个的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绝大部分时间,即使其中也出现过关于鼓励 还是限制父亲参与育儿的争论。 一、几个研究阶段 有关父亲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父亲初步涉入于孩子的养育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由于妇女参加工作人数的增多,人们开始发现以“父母 养育”代替“母亲养育”来表征家庭教养更为恰当。到二十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时,许多男人失去了生命或入狱。儿童由于这个原因多年不能与父亲接触, 得不到父亲的教育。研究者基于此开始对“父亲缺失”关注。于是,发展起来的 研究也就主要是一种以父亲在家庭中缺失为定向的理论。 阶段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父亲研究、调查的合法化 在广泛的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研究者从文化、社会观念层面出发,将父亲 概念、父亲养育作为文化结构的一部分看待。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文化 中对父亲及其他们潜在地位和实际地位的解释上,这些研究都表现出了对父亲不 适合担任育儿工作,或者说他们在育儿方面特别是抚育幼儿方面具有局限性等观 念的根深蒂固。研究者提出“父亲能否提供这些抚育? ”父亲是否具有与儿童 联系的独特方式? ”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无疑为此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与以上观点不同的研究。p a r k e r 和d a v i dp h i l i p s 指 出,父亲和母亲一样对孩子也是敏感的,他们能够站在儿童水平上利用“儿童语 言”与之交流。a n nf r o d i 和m i l c h 解ll 锄1 b 及其同事的研究也证明,父亲和母亲 一样对孩子的啼哭、运动、微笑等等信号同样敏感,在辨认这些信号的同时还能 适当地利用这些信号来引导自己的行为。研究人员评论到:“我们的数据并不是 说父母之间不存在生物上的性别差别,但是他们确实否定了这样的概念,即认为 母性反应是一种天生的生物影响。 阶段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七、八十年代,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仍然认为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是外围的、间 接的,是通过对母亲的情感和经济的支持起作用的2 。在这一时期的专业科学研 g e n e r a lp s y c h o i o 野d c c e m b c r2 0 0 1 美 派克著,李维译:父亲的角色,辽海出版杜,1 9 9 9 年版,第3 9 页。 2r o n 且l d p r o b c n a 恻a t h e i 唧。咖i t o f f 枷l e r l o v e h 括t o y 明d c o n t c m p o 唧e v i d e n r 州e w o f l i 究领域,也出现了零星的对父亲的研究。大多研究都表明父亲的接受拒绝与 母亲的接受拒绝一样,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具有预测作用。这也使得相关研究 者开始意识到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并试图对父亲的行为做直接的研究。 阶段四:九十年代后至今,研究进一步发展,重点也有所转变 到九十年代中期,对父亲的研究则与母亲一并列入了亲子关系的研究之中。 研究发现,父亲这一变量在解释儿童某些心理行为时较之母亲更具有有效性。 发展至今,探讨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作用的研究仍然进行着。但以往探讨男人 是否能称职的扮演好父亲角色,或是否能与母亲提供子女相同需求的论题不再是 研究的主流,大多研究者更为关注父亲参与幼儿养育的角色扮演以及鼓励其参与 的因素这类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