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3.2.1乙醇教案苏教版2.doc_第1页
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3.2.1乙醇教案苏教版2.doc_第2页
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3.2.1乙醇教案苏教版2.doc_第3页
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3.2.1乙醇教案苏教版2.doc_第4页
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3.2.1乙醇教案苏教版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内容标准】 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课程目标】1.联系含酒精饮料,通过实验了解乙醇的组成、性质和应用。2.联系食醋,通过实验知道乙酸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了解酯化反应。3.知道几种糖类物质的组成、存在与性质,了解淀粉、葡萄糖、乙醇、乙酸的转化关系。4.联系日常食物中成分知道油脂、酯的组成、结构,了解油脂的皂化反应、肥皂的去污作用。5.了解蛋白质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和与生命现象的关系,通过实验了解蛋白质的性质,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和氨基酸的结构。【教学建议】 有机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初中所学的有机化合物常识为基础的。在教学中,教师不必以官能团为线索,而可以以生产生活中常见简单有机化合物的获得、性质特点与应用为线索;以个别代表物的介绍为重点;不系统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间的转化反应,只从具体实例入手,例如:“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转化反应等,帮助学生体会有机化合物间存在转化关系。【教学设计思路】 1. 糖类、油脂、蛋白质等人体重要的营养成分与人体的健康关系极大。乙醇、乙酸分别是酒和食醋的成分,又是有机化工原料。本单元教学立足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以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为线索,帮助学生学习乙醇、乙酸、油脂、糖类(以葡萄糖为重点)、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及性质,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以及在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性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 在教学上述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注意帮助学生把握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衍生关系,淀粉、葡萄糖、乙醇的转化关系,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3. 注重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物质的主要性质和转化关系。4. 充分运用“资料卡”、“拓展视野”等栏目,介绍这些物质本身或与它相关的物质(如酒、肥皂、酶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视野,进行“STS”教育。5.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意深广度的控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课时安排】 乙醇 1课时 乙酸 1课时 酯 油脂 1课时 糖类 1课时 蛋白质和氨基酸 1课时【教学方法】 以化学多媒体实验室为主要授课地点,以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性学习及多媒体、网络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体验和应用化学科学。【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平时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纸笔测试和平时活动表现各占50%。【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乙 醇【课 题】乙 醇【课标要求】1. 知识与技能要求:(1)了解乙醇分子的结构,了解羟基的结构特征。(2)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跟钠等金属反应、催化氧化、消去反应)2. 过程与方法要求(1)通过乙醇结构的学习,提高根据有机物结构分析有机物性质的能力。(2)通过乙醇的化学性质跟乙醇分子结构的关系的学习,提高分析有机物结构跟有机物性质的分析研究能力。(3)通过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学习,加深理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机理的认识。3.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乙醇的性质由乙醇的结构,从中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通过乙醇不同条件下的脱水方式的差异的学习,加深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的认识,培养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析的思想观念。【教学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教学过程设计】创设学习情景1、白日放歌须纵,青春作伴好还乡。2、明月几时有,把问青天。3、借问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古往今来无数咏叹酒的诗篇都证明酒是一种奇特而富有魅力的饮料。那么你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性质知多少?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一. 乙醇的物理性质:探究练习某有机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其蒸气的是同温同压下氢气的23倍,2.3g该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0.1mol二氧化碳和27g水,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问题探究根据C、H、O三种元素在有机物中的价键特征,你能否推测乙醇具有的可能的结构简式?1、 可能的结构简式:。2、 可能的结构简式:。实验探究1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乙醇分子可能是哪一种结构?实验药品和仪器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反应化学方程式实验结论(参考教材苏教版化学2第65页实验1)多媒体辅教Flash动画演示“无水乙醇与钠的反应”。归纳小结1二、乙醇的分子结构结构式:。结构简式:。三、乙醇的化学性质1、乙醇能与金属钠(活泼的金属)反应:。思考与交流比较前面做过的水与钠反应的实验,并完成下表。质物目项金属钠的变化气体燃烧现象检验产物水乙醇2、乙醇的氧化反应(1)乙醇燃烧化学反应方程式:。思考在乙醇的燃烧反应中乙醇被氧化,若条件改变,有催化剂铜或银参加,产物还是二氧化碳和水吗?实验探究2教材苏教版化学2第65页实验2多媒体辅教Flash动画演示“无水乙醇的催化氧化”。归纳小结2(1)乙醇的催化氧化化学反应方程式:。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自学教材苏教版化学2第66页资料卡“甲醛与乙醛”知识拓展1(2)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知识拓展23、乙醇的脱水反应(1)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化学反应方程式:。 (2)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化学反应方程式:。拓展视野学生阅读自学教材苏教版化学2第66页拓展视野“酒与酒精”。典型例题【例1】实验室常用NaBr、浓H2SO4与CH3CH2OH共热来制取溴乙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aBr+H2SO4=NaHSO4+HBr,C2H5OH+HBr C2H5Br+H2O。试回答:(1)第二步反应实际上是一个可逆反应,在实验室可采取和的措施,以提高溴乙烷的产率。(2)浓H2SO4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其用量(物质的量)应(填“大”“小”或“等”)于溴化钠的用量。(3)实验中可能发生的有机副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是和。【例2】乙醇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如右图:关于乙醇在各种反应中断裂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乙醇和钠反应,键断裂B. 在Ag催化下和O2反应,键断裂C. 乙醇完全燃烧时键断裂。D. 乙醇和浓H2SO4共热,在140 0C时,键或键断裂;在170 0C时,键断裂【课时作业】 1若要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少量水,可选用的试剂是 ( )(A)生石灰(B)金属钠 (C)浓硫酸(D)无水硫酸铜2制取无水酒精时,通常需向工业酒精中加入下列物质,并加热蒸馏,该物质是( )(A)无水硫酸铜(B)浓硫酸 (C)新制的生石灰(D)碳化钙3下列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化学反应类型属于加成反应又叫还原反应的是 ( )(A)氢气和苯 (B)乙炔和氯化氢 (C)乙醇和浓硫酸 (D)甲烷和氯气4不能用加氢还原的方法得到的醇是 ( )(A)C2H5OH (B)(CH3)3COH (C)(CH3)2CHOH (D)CH3OH5用硫酸酸化的CrO3遇酒精后,其颜色会从红色变为蓝绿色,用这个现象可以测得汽车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CrO3+3C2H5OH+3H2SO4 = Cr2(SO4)3+3CH3CHO+6H2O此反应的氧化剂是 ( )(A)H2SO4(B)CrO3(C)Cr2(SO4)3(D)C2H5OH6将W1g光亮的铜丝在空气中加热一段时间后,迅速插入下列物质中,取出干燥,如此反复几次,最后取出铜丝用蒸馏水洗涤、干燥、称得其质量为W2g。实验时由于所插入的物质不同,铜丝的前后质量变化可能不同,下列所插物质与铜丝的质量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石灰水W1W2 (D)乙醇溶液W1W27禁止用工业酒精配制饮料酒,这是因为工业酒精中常含有会使人中毒的 ( )(A)乙醚(B)乙二醇 (C)丙三醇(D)甲醇8现有一瓶乙二醇和丙三醇的混和物,已知它们的性质如下表,据此,将乙二醇和丙三醇互相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 )物质分子式熔点沸点密度(g/cm3)溶解性乙二醇C2H6O2-11.51981.11易溶于水和乙醇丙三醇C3H8O317.92901.26能跟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A)萃取法(B)结晶法(C)分液法(D)分馏法9某烃A与Br2发生加成反应,产生二溴衍生物B,B用热的NaOH-乙醇溶液处理得到化合物C,经测试知C的分子式中含二个双键,分子式是C5H6,将C催化加氢生成环戊烷。写出A、B、C的结构简式。10一氯甲烷,也叫甲基氯,常温下是无色气体,密度为0.9159克/厘米3,熔点为-97.73,沸点为-24.2,18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80毫升/毫升水,与乙醚、丙酮或苯互溶,能溶于乙醇。在实验室里可用下图装置制造一氯甲烷:制备装置的分液漏斗和烧瓶中分别盛有甲醇和浓盐酸。试填写下列空白:(1)制备一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_,其反应类型属于_反应。(2)装置b的作用是_。(3)已知卤代烃能发生碱性水解,转化为醇。装置e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4)检验气体产物CH3Cl的方法是:在e的逸出口处点燃CH3Cl气体,火焰呈蓝绿色(与其它烃燃烧现象有明显区别)。CH3Cl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5)实验中实际按甲醇和浓盐酸1:2(物质量之比)进行反应的理由是_。(6)某学生在关闭活塞x的情况下做此实验时发现,收集到一定体积的气体产物所消耗的甲醇浓盐酸的混和液的量比正常情况下多(装置的气密性没有问题),其原因是:_。(7)实验结束后,d中收集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