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当代视域下的席勒生命美育思想研究.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当代视域下的席勒生命美育思想研究.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当代视域下的席勒生命美育思想研究.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当代视域下的席勒生命美育思想研究.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当代视域下的席勒生命美育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视域下的席勒生命美育思想研究 美学专业 研究生刘晓萍指导老师李天道 生命美育作为审美教育的基础部分,将生命美学的理论引入审美教育,重 在引导个体认识并实现自身生命的审美价值。席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 阐述审美教育思想的人,他的审美教育思想具有源头性。从生命美学的视域出 发,我们可以在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中找到生命美育的线索。在充分理解和把 握生命美育内涵的基础上,对席勒审美教育思想中包含的生命美育思想进行挖 掘和梳理,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也能推动生 命美育这个新兴学科的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同时,随着时代、社会的 不断发展,当“现代性”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必须面临的问题时,将生命美育思 想特别是席勒的生命美育思想运用到审美教育实践中,对当前构建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更加现实的积极作用。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生命美育的内涵及其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进 行界定与论述。第二部分着重梳理出席勒审美教育思想中所包含的生命美育思 想。第三部分主要针对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讨论席勒的生命美育思想对解决 现代性问题的积极作用及其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席勒生命美育生命现代性 ar e s e a r c ho fs c h i l l e r sl i f e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i d e a i nt h em o d e r nf i e l do fv e r s i o n s p e c i a l i t y a e s t h e t i c s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l i ux i a o p i n gt u t o rl it i a n d a o a sab a s i cp a r to f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 , l i f ea e s t h e t i c se d u c a t i o ni st o o kf o r a p p l y i n gt h ev i t a la e s t h e t i c st o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 i t 锄p h a s i z e so nh o w t og i v e g u i d a n c et oi n d i v i d u a lo fr e a l i z i n gh i sl i f ea e s t h e t i cf e e l i n ga n dt h ev a l u eo fl i f e a e s t h e t i c s c h i l l e ri st h ef i r s tp e r s o nw h o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e x p o u n d e dt h ei d e o l o g y o f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h i st h i n k i n gh a st h em e a n i n go fah e a d s 仃e a m f o rt h eo t h e ri d e a s f r o mt h el i f ea e s t h e t i cf i e l do fv i s i o n , w ec o u l df i n dt h ec l u e o fl i f e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f r o ms c h i l l e r st h i n k i n g c o n s e q u e n t t y , o nt h eb a s i so f s u f f i c i e n t 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a n dg r a s p i n g t ot h ec o n t e n t sa n dm e a n i n go fl i f e 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 , w ec o u l dr e g u l a t et h el i f e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c l e a r l y s ot l l a t i tw i l ln o to n l yp r o m o t eo u r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t o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m i o nt h e o r yo f s c h i l l e r ,b u ta l s ow i l lh e l pu st og e t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o nt h el i f ea e s t h e t i ct h e o r y m e a n w h i l e ,w i t ht h ec o n t i n u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i m ea n do u rs o c i e t y , w h e n f a c i n gt h es e r i e sp r o b l e m so f “m o d e m i t y ,i ti sm o r ea n dm o r eu r g e n tf o ru st o a p p l yl i f e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y , e s p e c i a l l ys c h i l l e r s ,i n t ot h ep r a c t i c eo f 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 i ti sb e n e f i tt oc o n s t r u c tt h es o c i a l i s mh a r m o n ys o c i e t yi n c h i n a t h ea r t i c l ei st o t a l l yt h r e ep a r t so fs i xc h a p t e r s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i tw i l ld e f i n i t e a n dd e s c r i b e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 c o n t e n t sa n dm e a n i n go fl i f e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 s e c o n d l y , i tw i l le m p h a s i z eo ni l l u m i n a t i n gt h ec o n t e n t sa n dm e a n i n g o f s c h i l l e r s t h i n k i n go fl i f e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i np a r tt h r e e i tw i l lt r yt 0 d i s c u s st h em e a n i n ga n da f f e c t so f t h es t u d yo ns c h i l l e r st h i n k i n go fl i f ea e s t h e t i c e d u c a t i o nt oc o n s t r u c tt h es o c i a l i s mh a r m o n y s o c i e t y k e y - w o r d s :s c h i l l e r ;l i f e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 ;l i f e ;m o d e r n i t y 四j if 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奎云道熬援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2 ) 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 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校园网上供校内师生阅读、浏览。 闰丞定事磊 冶乒通 涌。t g 论文作者签名 二1 办绎 如7 年沙月。曰 导言 生命美育,即把“生命美学”的理论运用到审美教育中,是生命美学与审 美教育的结合。生命美育是以充分实现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为目的,是 人的生命价值的充分体现。应当说,生命美是生命美育的核心。“这种美是至高 无上的。如果说生命是自然界最美的花朵,那么人的生命又是自然界最美的花 朵中最美的奇葩;如果说生命是自然美的最高峰,那么人的生命美又是自然界 生命美的最高峰。”我们生活着的世界由各种各类、丰富多样的生命构成。生 命是整个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没有生命的世界就不可能成其为一个真正有意 义的世界。生命构成世界存在的基础。在所有的生命存在中,人又是超越其他 生命之上的存在物。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一般的生物层面上来认识和理解人 的生命。人的生命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有意识的生命存在, 人不会也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现实世界的追求,他不断地寻求着对于自身的无限 超越,追求有限性的不断突破和自身生命价值的升华,从而在现实的生命活动 和永恒的企求中赋予生命永恒价值和无限意义。要实现人的这一理想和追求, 就要靠教育。因为教育对促进生命的自身超越,提升入的生命精神境界,实现 人的生命价值,寻求和创造人的生命的意义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圆。它是 对个体生命的真切关怀,它的直接任务是培养人,也就是培养出健全的个体生 命。这样,人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不断超越,从感性和精神层面提升自己的生 命向度。 那么审美教育又何为呢? 叶朗先生说:“美育着眼于保持个体人精神的平 衡、和谐、健康,使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促进理性和感性的沟通,使之协调 发展。”“美育的最高层面是提高人生的境界 。”叶朗先生对审美教育的界定没 有局限于那种把审美教育仅仅当作培养审美情感教育的说法,而是强调美育应 当从人的生命向度上来提升人生境界。生命美学和审美教育都对个体生命的完 善和超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生命美学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的生命美育就 必须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完善的个体生命的重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 基础和实践指导。我国学者姚全兴指出:“生命美育是审美教育( 简称美育) 的 。姚全兴:生命美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第l 页。 。刘济良编著:生命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页。 毒叶朗: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美的启迪,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3 月。 一种,它具有美育的一般作用,如满足和提高审美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引导审美生活、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和发展审美感受能力、培养和促进审美 创造力,又具有美育的独特作用,可以使人认识到审美活动的内在需要和动力 是生命;使审美既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又是人的生命的表现展示;使人 通过审美活动,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感受 和体悟生命的意义,促进情感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形成,从而美育生命,在激扬 生命之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之美。这就决定生命美育是最基本的美育,最重要的 美育,其他种种美育都以它为基础为根本为源泉,没有生命美育,就没有其他 美育。”。 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建立在对人的审美化生存的深切关怀基础上。虽然他 所谓的“人性”是以康德所预设的抽象的人性为基础,但是他把实现自由的最 终理想同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切实联系起来,体现出了对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关切。 以此为基础,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不仅具有沟通康德美学和黑格尔美学的作 用,而且对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的西方现代美学,以及今天的艺术教育、审美 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对席勒美育思想的研究主要是集中 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或是其中的命题和概念作进一步地 分析和考察;二是探讨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还有的是对席勒美育思 想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在这些研究中,对席勒的生命美育思想的考察虽 然还不是很明确、系统,但还是有不少人已经开始从人本主义或人类学的视角 出发,对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进行研究。蒋孔阳先生在德国古典美学中指 出了席勒的“人性分裂”说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说在本质上有着相似之处。 席勒看到了“人性分裂”对个体所造成的损害。只有对个体生命生存进行审美 关怀,才能够进一步完善分裂的人性。张玉能先生在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中,抓住席勒一直思考的核心问题,即如何让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和谐完美的自 由本性,对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作了审美人类学的考察。另外,毛崇杰先生所 著的席勒的人本主义美学则是从人本主义的语境,对席勒的美学思想进行 考察,对席勒美学的人本主义思想作了溯源,以此来分析席勒美论和艺术理论, 及其对美感的分析。此外,还有不少的资料都提到了席勒审美教育思想中蕴涵 。姚全兴主编: 生命美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杜,2 0 0 1 年版,第4 页。 2 的生命美育思想。 研究席勒的著作不尽其数,但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入手,或者是进行何种 层次的分析,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在新的语境下对席勒的美学或审美 教育思想进行梳理,从而获得对现代理论研究和审美实践有益的启示。 在生命美育的视域下对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作新的考察和更深入的分析, 对解答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生存现状的难题有着很大的理论意义。因此,本文 将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当代美学视域出发,对席勒的生命美育思想作 初步地梳理。 要对席勒的生命美育思想进行探讨和研究,首先应了解生命美育是如何产 生的以及它的思想内涵。 一、生命美育产生的背景 生命美学和生命美育的产生与现代美学的转向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西 方传统哲学史是以逻各斯为中心和原则的。胡塞尔说:“是理性给予一切被认为 是存在者( s e i e n d e s ) 的东西,即一切事物,价值和目的以及最终的意义”。 这是对几千年来西方哲学史的一个总结与概括。这样的理性主义和逻各斯中心 主义为现代社会带来了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变化,理性主义推动了 科技进步,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近代社会对逻辑本体的 重视和突显,导致了哲学开始远离人们的生活。人类生命中的情感、本能以及 无意识等因素因无法进行逻辑演绎和加以分析,被视为无意义的东西而遭到拒 斥。 然而,对于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来说,情感、本能、意识的剥离会使 人的完整性横遭肢解。这样,人成了抽象的逻辑符号,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被扼杀,逻辑法则成了支配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法则。从1 9 世纪下半叶开始, 西方文明世界中的人们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以逻辑本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 性王国,并不能给人类带来所期望的安宁和希望。逻辑本体对人的生命力的扼 制,对人的情感、本能、欲求的消解,让人深受灵与肉之争、神性与兽性之争 的煎熬和痛苦。现代文明中的人类普遍感到了绝望和惶恐。在完美无缺的概念 。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3 页。 3 演绎逻辑的阴影里,人们既无法认识自己,也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要重 新审视理性、逻辑及其与人的生存活动的关系。这样,另辟路径,为人寻找新 的栖身之地以求安身立命就成为哲学家的使命国。 2 0 世纪以来,人们对美的思考开始从抽象思考转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 怀,对美与人生关系的探索上来。现代人文主义语境下,美育在西方现代美学 甚至在中国当代美学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前沿话题。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康德第 一次完成了美学由认识论转向价值论的提升。哲学从纯粹思辨的领域转到了对 人生境界的思考。而席勒则更进一步,他基于康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将美育明 确地界定在了情感教育的范围圆。因此,他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 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对于席勒来说,审美和游戏的 最终目的是要使人成为理性的人,理性的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自由。在叔本华 和尼采的哲学中,由于现代性的问题进一步地突显。他们开始更加鲜明地反对 几千年来的理性传统,通过“生命意志”和“强力意志”把人类生命中的感情 因素极大地彰显出来。弗洛伊德挖掘出了人类生命中最深层的“原欲”,以此来 升华人的生命本质和精神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愈发突出、工具理性的 局限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存在主义美学和生存美学对人的现实生存有着更多的 哲学关怀。福柯就提出了以关注人自身存在状况为内涵的“自我呵护”命题, 着意于人的艺术化生活的创造。西方生命哲学所代表的就是人的主体性抗争。 在生命哲学家看来,人作为主体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生存意志,用主体的感觉意 义的全部独立性来打开一个新的生命空间。对于主体来说,生命的全部意义就 在于主体在自己的生命进程中体验到的这个世界,世界的确定性就在于生命和 意志。这样的生命才是一个与纯粹概念意义不同的生命。 从8 0 年代始,我国有越来越多的美学家先后投入到生命美学的研究。一般 而言,在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是最高的范畴,关于认识的学问被称之为认识 论,而关于存在的学问则是本体论。本体论的提出,意味着一种哲学精神、一 种人文精神、一种超越精神的诞生。不管是认识论美学还是本体论美学,都是 。章忠民:逻辑与生命之争的意义及其走向,哲学研究2 0 0 5 年第3 期:第9 8 1 0 1 页。 o 曾繁仁:西方现代“美育转向”与2 1 世纪中国美育发展,学术月刊,2 0 0 2 年第5 期:第5 - 7 页。 o 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8 1 页。 4 为了解决美学的基本问题。任何美学研究最基本的问题应该是存在的问题,然 而美学的存在问题最终应该落到人的生命存在上来。世界是人的存在之维的世 界,人对世界的理解说到底是对人的理解。任何审美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人的生 命活动,因此要了解审美的本质,首先应该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有的生 命美学家认为,认识论美学和所谓的“后实践”美学最根本的缺陷就在于:都 坚持从知识论的框架出发去考察美学问题,而且都把自由的必然性,即所谓对 于必然的认识、把握或者“实现自由”作为自己的根本视界;把审美活动作为 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的附庸。然而,从本质上来讲。人类生命活动就是一种对 文明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超越为主导的活动,不同的生命活动类型分别实现着自 由的基础、自由的手段和自由的理想。现实活动“是一种人的现实本性的现实 实现的生命活动,它所创造的从生产关系到政治制度到文化形态和思维机制到 深层心态等体现着人的外在价值”;只有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本性的理想实现 的生命活动,它所创造的成果体现着人的自身价值”。自身价值是人的最高价 值。 生命美学要求把审美活动作为生命活动的根本属性来加以考察,“美”与“生 命本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实的美是人的自由生命的力量显现。王晓华 指出:生命美学作为一个词组具有多义性,可以意指:( 1 ) 以生命为研究对象 的美学:( 2 ) 以生命的基本原则为言说准则的美学;( 3 ) 以人感性的生命活动 为言说依据并以生命整体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由于( 1 ) 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 美学早已有之;( 2 ) 许多美学流派都认为,自己是以生命的基本原则作为言说 准则的,所以,生命美学的最确切含义只能是第三种 。 生命美学作为当前美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并不是最近才出现或被提出来 的。生命哲学也并不仅仅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以柏格森为代表的思想流派所首 创和独有。在中西方哲学史上,生命哲学是一个强大的哲学传统。在中国哲学 史中,儒家将“天道”视为一个创造性的生命历程,它在万物生生不息的化育 中实现自身。道家同样也把“天道”作为人性及万物化育的可能,生命由此进 入自然本能状态。现代西方生命哲学盛行于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它出现的直 。肖祥彪:生命的宣言与告白“生命美学“述评,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 3 期:第7 7 8 0 页。 o 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的三个维度,中文自学指导。2 0 0 3 年0 6 期;第1 1 1 3 页。 5 接原因,是在经历了启蒙主义时期理性主义旗帜的高扬所带来弊病以及对实证 主义与唯科学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物质生产的大发展时代, 现代性的问题就已经初现端倪了。生命美育的出现是与现代性问题的出现俱为 一体的。虽然在哲学史和美学史上,席勒被划入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时 期,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是以追求理性的自由王国为终极指向的。但是他 也同样注意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工具理性给人类带来的片面化和单一化发 展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以“人性异化”论为基础的审美教育思想,构建了一 套以审美来恢复完整的人性从而达到真正自由的审美乌托邦。因此,席勒的审 美教育思想并非仅仅对人性和美作了抽象的思考,深入挖掘席勒的审美教育思 想,我们还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他对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生命关怀。 在人类社会面向新世纪之时,自然生态的恶化、工具理性的膨胀、市场拜 物的盛行、精神疾患的蔓延等等严重问题,使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存面临着前所 未有的威胁和挑战,造成了物质生活富裕与人的生存状态非美化的两极发展的 悖论。要解决这个悖论就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作为与人 的生命存在息息相随的审美,应当肩负起解决人的审美生存的重要课题。要通 过审美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这样的新人应该以审美的世界 观作为生存的根本原则,摆脱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束缚,以 亲和系统、普遍共生的态度同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处于一种协调一致的审 美状态,改变人的非美的生存状态,走向审美的生存。审美教育是以人的审美 化生存为立足点的,而人的审美化生存又直接关涉到人类生生不息的鲜活的生 命力。因此,生命美育作为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美学课题,更能体现审美教 育的本质。 二、生命美育的内涵 人的生命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的自然性。人的生命的自然性又绝不等同 于动物生命的自然性,它不是受动的、被动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具有能动的意 志、目的与激情,并能创造自然的自然存在物。黑格尔说过:“自然美的顶峰 回曾繁仁:审美教育: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2 0 0 2 年0 6 期:第1 4 - 1 6 页。 o 隋景山主编;美育论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5 页。 6 是动物的生命”人的生命既是动物生命的一部分,又是动物生命的升华。它以 自己特有的美超越了一般动物生命的局限和自己的局限。人是世界上能动性最 大的自然存在物,以自身绵延不尽的传递和进化的生命,推动着生命领域的发 生发展。因此,人的生命是不能简单地由生物性来规定的。它既体现了自然界 生命冲动、生命活力和生命本质的最佳状态,也体现了生命物质存在和生命精 神发展的最高规律。然而,现代人一方面以自身顽强的生命力立足于地球,纵 横于世界,闪现生命的美的光辉,另一方面又深深感到在加速发展的社会面前, 自身生命力的赢弱无能国。因此,人的生命是有限与无限的结合。从生物性层面 来讲,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从精神层面来讲人是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的。 人的自然生命是每个个体发展必须依赖的基础。在历史长河中,有限的生命对 每个个体来说,无不感到遗憾。像康熙皇帝这样的盖世英雄也只能仰天长叹“我 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最终在“樯橹间灰飞烟灭”。然而人的意识、精神和情 感却能够将人从另一种层面上引向生命自身的超越与生生不息,在有限中追求 无限之境。康熙离开我们几百年了,他的文治武功和英雄气概却在我们心中永 存。 生命还是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结合。理性是人类实践最有力,与其它动物 区别最大的特征。以至于整个西方主流哲学和美学的发展,都是以逻辑推演的 人类思维活动为根据和尺度的理性主义路线。然而,这只是西方哲学的一种趋 向。与人类生命的逻辑本体化进程同步的,还有一些视生命为本体,认为反抗 力和想象力才是构成人类生命本质的要素的思想。特别是在1 9 世纪下半叶应运 而生的生命哲学,更是认为逻辑本体只是在主客二分的视界中对世界本体所作 的逻辑化的解释,只是对表象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只有当我们立足于生存意志, 在生命的进程中体验世界,获得感觉意义的全部独立性时,我们才能把握住自 身存在和世界的确定性。因此,非理性因素是源于人的生命的本能,它和理性 共同创造了人类的生活。人类生命必须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中发展。罗素说 过:“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没有知识的爱与没有爱的 知识,都不可能产生高尚的生活。” o 姚全兴主编:生命美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4 页。 o 岁素: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沈海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版,第5 2 页。 7 审美是人类生命的根本属性,而作为美的集中体现的艺术,从本质上说也 是人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它突出表现了人的生命意识。审美和艺术与人的生 命活动是息息相通的。在人类的生命和情感历程中,生命本体与艺术本体在深 层结构上相互呼应,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艺术本体中得到了最集中、最突出的 表现。而艺术本体又是美的集中体现形式。因此,我们把握美的本体这一仿佛 非常抽象、不可把握的实体存在时,不能不首先对生命本体有深入的体会和认 识。陈望衡先生就提出要坚持从人的需要出发谈美,把美当作对人的情感需求 的感性肯定。审美活动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同时又超越于实践活动的超 越性的生命活动。在此意义上,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因而,审 美教育应该以生命美育为起点和基础。只有对生命有了深刻的体验,才谈得上 审美教育的发展。审美教育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生命美育又是审美教 育的基础和起点。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梳理出席勒的生命美育思想的初步脉络,要做作这样的 梳理首先应该明白生命美育的内涵。生命美育必然涉及生命体验、生命智慧以 及它与自然和艺术的关系问题。 ( 一) 、生命体验 生命美育首先涉及到人的生命体验。个体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 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的获得。雅斯贝尔斯( k a r lj a s p e r s ) 在什么教育一书中认为:“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活 动不断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 生命律动的行为。”国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人要追求自身生命的意 义、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和生命的超越,就应该通过生命活动中的感受、经验和 情感来获得自我生命的升华。生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体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 的、源于人的个体生命深层对人生重大事件的深切领悟。体验首先是一个人的 生命历程,然后才是内心的形成物。审美体验也是源于个体生命的最深处。生 命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生命美育作为审美教育的最核心部分,首先应以 主体的生命体验为核心。生命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非常美好的。每个个体 都应该珍惜生命,不断地追求生命的超越。然而每个生命体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o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1 年版,第3 页。 8 要获得有限生命的超越,只能通过主体的审美体验,将精神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才能最终实现。 生命美育中的体验将生命和审美相结合,其中灌注了情感生命和精神生 命,从而能够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心醉神迷的生命状态,把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物 点化成妙不可言的审美意象。生命美育中的生命体验要求主体对生命和事物都 有真切而强烈的感受力。体验是一种“指被自然和艺术所感动,乃至入迷,把 全身心都沉浸进去的心理过程。这是注入全人格的深刻的经验”。o 然而这不仅 是一个心理活动,更需要的是个体的生命表现,将个体生命的活力通过对事物 的投射而展现出来。 生命美育的这一内涵要求个体必须具有健全的、审美的人格,由此提出了 在培养个体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还要以健全、完整的人格 培养为基础。在审美体验中,使个体的生命意识得到强化。 ( 二) 、生命智慧的审美诉求 生命美育的实施需要生命智慧的运用。人的生命智慧促使人不断地激发和 表现个体生命并使其完善和发展。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比生命更高贵了,一切 生物的智能没有比人的智慧更高级的了。因此,生命智慧是最高的智慧。然而, 生命智慧并不因此而妙不可言、不可把握。实际上,它随着人的进化而进化, 发展而发展,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体现它的魅力。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看似 漫长的几十年中我们如何运用生命智慧将生命美展示出来,是生命美育的另一 个重要内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道家美学特别是庄子美学,展现的就是一种“至大” 的生命智慧。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都有济世报国的豪情壮志,但是由于现实的原 因,有很多人不能实现这一抱负。有的人因此而哀叹生命的短暂和命运的不公, 郁郁终生。对命运的悲剧,他们无法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来对待,内心焦虑、紧 张,最终在这种焦虑中结束生命。如汉书中所述的贾谊“自伤为傅无状, 常哭泣,后岁余亦歹沪”,就是很典型一个例子。庄子却对人生和命运持另一种 态度。他也和儒家士大夫一样,认为人是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个个体。但他对待 。依田新主编:青年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7 3 页。 。姚全兴:生命美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4 9 页。 o 汉书贾谊j s 。 9 事物的态度却是一个“游”字,他并不逃避世事,但又用“游”的方式和世界 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庄子一方面很重视个体生命在世界的生存,另一方面也考 虑了一个人应该如何理解生命以及生命与外物的关系。他重视的并不仅仅是养 形,而是养心,目的是培养出一种重生的态度回。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命智慧有着丰富的内涵。当代的生命美育同样重视生 命智慧的发挥。在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中,需要发挥这样的生命大智慧,才能展 现出真正的生命美。作家金马在阿维森纳的点示一文中说得好,许多人不 懂得逃逸恶劣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践履着一种珍惜生命的艺术,以致 任环境的消极影响腐蚀生命机体,使其逐渐丧失生命活力。现实生活中,生命 面对着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生命美 育更应着眼于运用人类的生命智慧进入美好的自由的生命状态,把一般心灵化 为艺术心灵,进入静观或静照的审美境界,从而在忘我地接纳万物时,显得无拘 无束、晶莹澄澈的生命之光 。 ( 三) 、生命与自然和艺术间的关系 生命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涉及生命与自然、艺术间的关系。自然是生命之源。 要解读生命,把握生命之美,首先应该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因为在与自然生 命的亲近之中,自然生命与人类生命之间就没有了隔阂,二者互相渗透、融入, 人与自然物我为一,人类真正地回到自然之家中。人类的生命美也体现出自然 之美,个体生命的丰富性得到进一步的展现。然而,人之为人的超越性的向度 决定了人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地改造自然,使自然人化,当人的“欲望”不 断膨胀,人与自然的冲突就不可避免,正是人类永不满足的超越性使“人类在 摘取金苹果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人类开始破坏自己温馨的港 湾,开始背叛诗意的家园,开始遗忘慈祥的母亲。 人的个体生命既然是自然生命的一部分,必须要回归到自然中去寻找自己 的精神家园,同时在个体生命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同自然的关系。因 此,人类除了在现实中努力尝试改变与自然的这种矛盾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艺 术中重建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这样,人与自然和艺术之间就有了密不可分的 。王博:庄子的哲学,北京:j t 京大字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4 6 页。 。姚全兴;生命美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5 8 页。 。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论解读,北京:中匡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7 9 页。 1 0 联系。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说:“你愈是深入地研究艺术作品的结 构,你就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这里所说的生命结 构,包括从低级生物的生命结构到人类情感和人类本性这样一些复杂的生命结 构( 情感和人性正是那些最高级的艺术所传达的意义) 。正是由于这两种结构之 间的相似性,才使得一幅画、一支歌或一首诗与一件普通的事物区别开来 使它们看上去像是一种生命形式,而不是用机械的方法制造出来的。” 在艺术形式中,有着艺术家生命和情感的倾注,是人类生命形式的高度体现和 概括,在艺术作品中充分展示了生命之力和生命之美。在生命美育中,我们通 过艺术与生命的关系来进一步认识生命,这样才能充分展现生命美育的意义。 ( 四) 、生命的诗化 生命美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对人类存在的终极关怀,那就是个体生命的诗 化生存。所谓生命的诗化,是指通过诗的活动穿透生活的晦暗不明的现象,提 示出超验的意义罾。生命的诗化是生命美育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它是主体生命和 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生命诗化的过程中,主体不再以一般的眼光 来看待自然和艺术,而是用诗人的心灵和眼光来进行观照,在自然和艺术的诗 情画意中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物质层面上的生命是有限而短暂的,个体生命 要超越有限进入无限之境,只能通过诗化,为生命创造出无穷的审美意境,才 能到达生命的无限。个体生命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正如刘小枫所指出 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中心是人,生活着的人,诗意化的世界,实质上应是诗意 化的人;人的诗意化,世界才能最终审美化。这是工业技术再发达,也不一定 能解决世界意义问题的原因所在。”四 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追求自由之境。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自由的本质就是 生命的超越之境。庄子所追求的就是一种超脱于世外的飘逸,一种内在精神、 心灵层面对外物限制的生命超越。在他看来,人的生命价值在于适情任性,当 个体生命被提升到一种不为外界的各种条件所制约的境界时,才能达到真正的 自由。这就是生命的诗化。艺术和审美境界能使人们进入到一种忘我的诗化之 境,实现由生活层面向审美层面的跃进与升华,促使主体积极地体验生命本真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5 5 页。 o 刘小枫:诗化哲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8 3 页 o 刘小枫:诗化哲学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3 6 页。 的涵义,超越现实生活对人精神的桎梏。 生命美育就是应该以个体的生命体验为出发点,培养个体运用生命智慧在 自然和艺术的审美境界中寻求生命的真正内涵,从而通达生命和人生的自由之 境。 1 2 上编完善人性中的生命美育 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以实现人的自由为旨归,但是他认为实现真正的自由 是以恢复完整的人性为前提的。在不少人看来,席勒的人性论是建立在对抽象 的人性分析基础上的,而席勒的审美理想本质上就是一个审美乌托邦的建构。 但是,席勒却是因为看到了“在工业化社会中,个人受到摧残的表现就是欲望 得不到满足,个人内心的欲望永远被压抑,受到摧残,但普遍地存在乌托邦式 的冲动。乌托邦式的对整个世界的幻想性的改变”。这种以抽象形式来表现的 审美乌托邦正是体现出了席勒在对现代语境中人的生存进行审美和艺术拯救的 现实尝试,以期望在这样的美学拯救中,能够重建人类原初美好的世界,使在 现世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本性迷失和分裂的存在都回到本真本我的存在,走向真 正的自由之境。个体的存在状态与其生命存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席勒凭 借着自己天才的诗人气质,预见了现代的生存困境,并且用审美教育来关注人 的个体生命的审美化和艺术化的存在,席勒审美教育思想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生 存状态的世界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席勒看到的是不完善的人性中体现出 的不完整的个体生命。根据生命美育的内涵及特征,我们可以在席勒的审美教 育思想中找到生命美育思想的线索。 第一章人性整合中的生命美育 席勒接受了康德在对人性分析时提出的感性与理性对立的观点,他认为人 性是由两个基本概念构成的,即“人格”与“状态”。“人格”是一种持久不变 的东西,它以自由为自身存在的根据;而“状态”是一种经常变动着的东西, 以时间为自身的根据。变化的“状态”需要有固定不变的“人格”来作为基础, 不变的“人格”是处于各种不同的特定的“状态”中。由此,在人的身上就产 生了两种相反的冲动,一是“感性冲动”,它赋予理性形式以感性的内容。感性 冲动是由人的物质存在或者说是由人的感性天性而产生,它使人获得实在性、 现实性。另一个冲动是“理性冲动”,它来自人的绝对存在,或者说是来自人的 理性天性,它竭力使人得以自由,使人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得以和谐,在“状态” 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也保持住人的“人格”。席勒把人区分为“人格”和“现状” o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8 7 页。 1 3 这样两项范畴,其最古老的根源就已经包含着古希腊哲学对于灵魂( 奴斯) 与 肉体的区分之中。古希腊人将生命理解和分析为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灵魂就 是所有人共有的不变的存在之基础,而当这不变的基础与不同的肉体相结合时, 生命就展现出了各种不同的状态。 从席勒对人性中两种冲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席勒是通过抽象的 概念对人性和人的存在进行分析。但是,这样的分析建立在对人的实际生存状 态的认识上,这样的分析也是与当时人的生命状态密切相关的。恩格斯曾对1 8 世纪末德国的现状作了这样的描述:“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 工业者和企业主遭到双重的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贵族和王公 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日益庞大 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没有教育,没有影响群众意识 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 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有;一种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渗 透了全体人民。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 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o 席勒正是在看到了当时德国社会个体生命在腐朽堕落的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 态,对人性作出了如此分析。 通过对人性中两种自然冲动的分析,席勒指出,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 是不完整的,现代人的人性处于分裂的状态中。因为人性不管是受到感性冲动 的支配还是受到理性冲动的支配,都是不完整的。完整的人性应该是处于感性 冲动和理性冲动相和谐的状态中。席勒从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分析出发,揭露 了现代人在两种异化状态:一是由于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完整的人异化成了文 明的“碎片”,社会对人的评价不再看他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而是看他是否熟 练掌握了某项单项技能。复杂化的国家机构使等级和职业更严格地区分开来, 人的其它能力受到压制,被其中一种强势能力所支配。因此近代人是片面发展 的人,他们是以压制其他能力的发展为代价来获取某种能力的发展,是以牺牲 。毛崇杰:席勒的人本主义美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l 页。 尊恩格斯:德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德国古典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 第6 3 页。 1 4 人性的整体和谐来确保某种技能的进步的。因此近代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 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耳朵里昕到的永远只是由他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 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在他 的天性上,而是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他的专门知识的标志”回。这是受到了“来 自人的绝对存在或者说是来自人的理性天性”的“形式冲动”的支配;另一方 面,则是人受了来自于“人的物质存在或者说是人的感性天性”的“感性冲动” 的支配。因此,他看到,现代人类正处于两种堕落的极端:野蛮和颓废。对于 下层阶级来说,资产阶级革命使他们摆脱了缰绳,但却以无法控制的狂怒,忙 着要扫描兽性的满足,从而回到了原始状态。至于上层的文明阶级,情况就更 糟了。他们表现出“一幅懒散和性格败坏的令人作呕的景象”, 自私自利,就 象在失了火的城市中,各人只顾抢救自己的东西。 席勒指出,不管是受到理性冲动支配的“理性的人”,还是受到“感性冲动” 支配的“感性的人”都不具有完整的人性,他们要么受到感情的限制,要么受 到理性法则的限制,无法实现真正自由的存在。在对人性的分析中,我们可以 看到,席勒是从重视人的生命感性和理性的两个层面出发,来对人性和个体生 命的完整作出分析和关注。他看到了个体生命两个层面的向度,在培养个体人 性时,既不能只重感性层面,让人变得粗俗、野蛮;也不能只偏重于理性层面, 培养出在个体生命上的“单面人”。我们可以看出,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虽然是 以“人性”分析为基础,但人性分析背后的基础和原则却是个体生命的完整性 和生存。 席勒为了整合分裂的人性,提出了通过“游戏冲动”来将形式冲动( 理性 冲动) 和感性冲动统一起来。感性冲动的对象是最广意义的生活,包括一切物 质存在和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东西,形式冲动的对象是形象,包括一切形式和理 性法则。而游戏冲动的对象则是“活的形象”,它是生活与形象的统一。凡是活 的形象的东西都是美的,因此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的。在席勒看来,只有入 。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4 8 页。 。弗里德里希席动:审美教夸书简六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