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pdf_第1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pdf_第2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pdf_第3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pdf_第4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 探究 i b e e x p l o rat i o n s tothe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a t te rno f h i g h er vocati o n a l e d u cat i o n i nwu x i c i ty a b s t r a c t p n x 沁 c d ed 丘 o mth chi 沙erv o c a t l o n aiedu cal i 皿 s t a t u s andt b cc b a r a ct cristicsofl 以 汾 1 c c o d o n u c d c v e l o p m e n t in研 lu x i c i 仪inthe m assivc i n v e stig ationand s t u d y fo und a t i o n , 面5 吕 d i c 】 e 即al y s e s th e p r 。 义 献s i t u a l i onof“ 泊 n o m icd eve 】 o p m ent、 th e pcisonne l st ru c l u r c 、th e d e m and 姐 d c u rr e n t p iobl c 心 fo r hi gherv o c a t i o n 公e d u c a t i on 恤wo x i c it 犷t 份 皿gh th e cou rs c ofth e d e v el 0 p m ent o f h ighe r v 0 c a t 1 onaie d u cat i o n ath 0 m c and a b r o ad, i t pol n t s o u t th aton t h c p u 耳 幻 seofd e v e l o p i n g t hch l ghe t v o c a t io n ale d u cat l 皿inwu x i city, w e can u 劝 the th eo ry幼 d p r a c t i cal ex p e ri e nce ab o utobjecti v e s an d p atte m s i n t h isarea o f o u r o w n and o th erco u n l ri e s for re fercn ce . b as c d on 1脉 el eve nt h five 一 ye arp l anff ofw u x i d tyan d i ts econ omi cand狱 沁 i ald e v e i opm e ntn e 。 如 , a c c o rd in gtoits 打 a i ll i n gd evel o p m e n t goais of hi ghery 以 泊 t i o n aie d u c a 石 o n, int e n 刀 s ofsu比 as p e d sasth cm ana gem ent st rud ” r e , 山 e c u rr l cu lu m , th e s p e ci a li z ed es tablis腼叨t , th c p ra ct i ccte a c h i d g, the t e a c b ertrai n l n 肠阮 s c b ool pat te man d l ev d , 面s a rt j cleex p fo re s tbat thc 比aracteri s ticd evel 0 p in c ntp attem of hi ghe rv o c a t i o n ai e d u ca 石 o nin wu xi oty js th e争 ro d u c 功 g, stodi ng,rcse a l c h i n g u n i 6 。 抓 l on”,c sp 晰ai lyfc u s in g o n th c s of utio nsand th e p ro sp e ct s ofhi ghc r v o c a 6 0 n a 1 e ducati ond eve l o p m en t in叭 /u x 1 c i t y. k e y w 。 川s: wu x 1 0ty ; hi ghe r v oca t l o n a l edu cati 加; t hed e v el o p 田 叨t p a t l e m 声明 本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 在本 学位论文中,除了加以标注和致谢的部分外,不包含其他人己 经发表或 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学位论文做出的贡献均己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研究生签名 加 认年 胡私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南京理工大学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 可以 借阅或 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 ,可以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并 授权其保存、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对于保密 论文,按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研究生签 今 洞 如 相 少 硕士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 探究 1 绪论 1 . 1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伴随着工业 化进程中新技术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应运而生。 20 世纪60一70年代, 西方发达国 家 的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结构中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 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国 家高职教育之所以能够良 好发展, 与高职院校自 身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 商 职教育产生与发展的 动因, 行业、企业、国 家、 政府等所发挥的作 用是密不可分的181 。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因: ( 1) 适应科学技术与经济的 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国 外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动因。 (2)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增加国民受高等教 育的机会,改变教育不公平的状况。(3) 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干预。( 4) 高等职业教育 自 身不可替代的功能和办学特色,推动其健康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 高职教育的发展往往沿着两条途径进行, 即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职 业化 ( 或技术化)以及职业教育层次的高延化。如美国不少工业大学存在两种工学院: 工程学院 ( 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 和技术工学院 (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t i t u t e )。技术 工学院培养目 标为高 级技术型人才 技术师 (tech nol ogi s t ) , 工程工学院则为工程 师( eng i neer) 。 如德国 把 “ 一元” 在学校、“ 一元” 在企业的“ 双元制”教育看作是 他们经济腾飞的 一个秘密武器。 可见培养掌握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 的重要意义.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步入 现代化初期的必要条件, 经济成功的一个驱动力就是通过 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造就大批量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 20世纪50年代起, 世界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和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模 式,对本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德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主体是高等专科学校和双元制职业学院, 高等专科学 校培养规格定位于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 办学宗旨 为教学与实训密切结 合, 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 技术操作工程师及企业行政管理大员、 社会工作者为主。 职 业学院是以 双元制模式为企业培养较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专业设置包括经济、 技术、 社 科三大类。 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多元的, 主要有社区学院、 职业学院、 地区职业学院、 工业 管理学院等。 日 本担负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是短期大学、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修学校。 硕士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 瑞士长期重视职业教育, 构建了从初级到高级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制, 由职业准 备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构成了 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 瑞士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 将原有部分高等专科学校改组为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 成为 “ 科技应用大学”。 瑞士联邦是位于中欧的内陆国家,只有413 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7 00多万人口, 但 却创造了举世瞩目 的 经济奇迹,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瑞士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作为 立国 之本。 人才优势是瑞士在国际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 这得益于瑞士的教 育体系,不仅有发达的国民教育,而且职业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9 93年开 始, 瑞士政府着手改 革高等职业教育,1 9 95年通过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法,遵循与- 大学 “ 同 等水平, 不同 模式”的原则, 将教育培训与国民 教育融为一体。 2 0 02年瑞士 全国教育厅长会议同 意将高等教育分为综合培养和职业培训两部分, 并且确定了这两者 之间相互流动的渠道。 美、 日 在追赶经济强国时, 都非常注重发展高层次的 “ 技术职业教育”, 将高等职 业教育准确定位并与普通高等院校衔接,在经费上予以充分保证。 从教育层次看, 高等职业教育从专科向 本科层次延伸,有的已 扩大到研究生层次; 从专业设置上看,已 推及管理、经营、服务等诸多行业,涉及1 6 sels个职业大类。 全面借鉴发达国 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 对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推 动生产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智能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 . 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从九十年代初期至今,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 ( 1) 高校数量不断增加。除了已有的高校外,增加了数量不少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 成人高 校等;许多省 市、地, 为了发展本地高等教育,或者填补本地高等教育的真空, 新建了 地方高等院 校。 (2)高校规模越来越大。这几年,国家年年以 不低于2 5%的比 例扩大本科和研究生招生,高等院校变得越来越拥挤,一个97年还是7 0 00人的学校, 到了2 0 02年已经达到了巧0 00人的办学规模, 短短5 年, 人数增加了一倍。( 3) 办学 模式多元化,由于拓宽了高校办学的渠道, 非国有资金可以投资办学, 因此民办高校如 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就某一省会城市来说,几年来,有10多家非国家出资修建的民 办高校出现, 他们要么独立办校, 要么挂靠高等院校, 要么采用成人教育的方式等; 但 有一条是肯定的, 他们的 教师主要采用招聘和兼职的 方式, 办学灵活, 投资较少。(4) 院校整合和升级得到空前发展。 为了有效地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 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 许多高等院校自 觉地或者不自 觉地采纳了 合并或联合办校的方式,出现5 所超大规模 的,理、工、农、医、管理等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专科院校不断升级为本科院校, 硕士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 本科学院不断升级为综合性大学。客观上讲, 普遍提高了 我国高等教育的 层次和水准, 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作为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的高 等职业教育, 是现代社会大 生产的产物, 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它强调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 目 标是培养生产、 建设、 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 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 又具有 很强的专业技能, 同时还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人才。 高等 职业教育在我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 进程中, 担当 着实现由“ 精英教育”向“ 大众化教 育”“ 普及化教育” 转化的重要角色。 然而,由 于受社会经济、 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和 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发 达国家相比 起步比 较晚、 发展慢, 直到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才明确提出“ 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1 9 9 9 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定,并将招生 计划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 段。1 9 98年至2 0 04年,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从43万人增长到2 37. 43万人, 在 校学生从1 17万人增长到5 95. 65万人。短短的6 年时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学生 数分别增长了5 . 5 倍和5 . 1 倍。 这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了 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到2 0 03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 普遍的高职高专院校已经达到9 08所, 基本上实现了 在每个地市至少设立一所职业院校 的格局, 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 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 构。 2004年, 全国共有普通、 承认高等学校2 2 36所, 其中普通高校1 7 3 1 所, 高职 ( 专 科)院校1 0 4 7 所 ( 含民办学校),高职高专院校数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6. 既。2 0 05年 全国具备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院校共有1 0 78所 ( 含民办学校),此外, 还有6 12所本 科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2 0 0 2 年, 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为7 2 万人, 2 0 0 3 年为1 3 8 . 2 万人, 2 0 0 4 年为1 5 0 万人, 占当前高校毕业生总数 ( 2 80万) 的53. 6 %。 江苏全省13 4 所高校中, 高职院 校 就有92所,在校生63, 9 万人,占 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6, 1 % 。 尽管如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上、质量上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要求。 据统计,我国现有一支数量为7 0 00万的 技术工人队 伍, 但高 级技术工人仅占 技术工人 的3 . 溅, 中国要达到发达国家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队伍4 0%的比例, 还短缺高级技 工5110万, 距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 的专门 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人才培养质量上,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同样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由于劳动 者整体素质不高,导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德国的 1/45,日 本的1 / 40, 美国的1/35; 每10 0 美元产值所消耗的煤,我国 分别是上述国家 3 硕士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 探究 的3 倍、 6 倍和8 倍。目 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和成长阶段, 需要信息 化带动工业化, 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 产业结构的提升必然对劳动者的素质 提出 更高的 要求。 经济增长 方式 也会转 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依靠劳 动者的 素质上来 门 . 19 98年颁布的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 提出, 2 0 00年高等教育毛入 学率达到1 瑞左右, 2010年接近1 5%,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从1 999 年 起,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而且每年有 10万人招生指标用于高等职业教育扩招,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 进入了 超常规发展阶段。到2 0 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 经达到1 5 % , 提前8 年达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目 标, 开始了 大众化阶段。 为了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国 民 教育体系, 让人民 群众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 0 02 年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2 0 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 高到2 既, 达到中 等发达国 家水平; 2 0 1 1 一 2 0 20年,毛入学率达到4 既, 达到教育发达 国家的水平; 2 021 一 2 0 50年, 毛入学率达到5 咪, 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 这预示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 以 在更宽泛的层面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 好教育的需求,使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源. 教育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 如 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 暂行)、 关 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若干意见、 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 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计划 等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迅速 扩张的形势下,引导高等职业教育的规范管理, 提升其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 下, 地方各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比 重大大增加, 也 带动了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 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 认同 度有了明显的 提高。 2 0 03年我国高等学校的高职的毕 业生比2002年净增了35万, 但是去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全国而言增加了5 个百分 点,由 原来的67% 到72%,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以 上 三方面, 概括起来用一句话说, 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 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 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在我们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 我们还要看到, 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许 多的困难和问 题比如投入的问题, 教学基本建设问题, 特别是师资和实训条件的问 题等 等、一些学校的培养模式问题等等。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都对专门人才和高 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国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 业化、 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为密切。 国家的 发展, 社会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高等教育的发挥作用。 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 职业 教育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硕士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 1 .3 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以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 全局, 努力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 质量等方面呈现良 好的发 展态势。 截止2 0 05年9 月,无锡市已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0所,其中省属4 所 (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工艺职 业技术学院) ; 市属3 所 (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 学院) ;民办3 所 (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培尔职业技术学院、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 院) 。 10所高 职院共 有在校生近5 万人, 超过万人 规模的高 职院 校有3 所川。 ( 见表 1) 表1 . 1无锡市地区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及专业总数统计表 序号学校人数专业总数备注 l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1 0 0 d 03 4 2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 3 6 9 25 2 3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 0 0 0 04 0 4无锡影视艺术职业学院1 0 0 0 1 6 5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6 0 0 03 2 6无锡科技职业学院6 0 0 02 9 7 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4 2 0 02 9 8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4 0002 5 9培尔职业技术学院5 0 0 02 5 1 0江阴职业技术学院6 0 0 03 0 备注:数字以2 0 06年7 月统计为主,见无锡市各高职院校学校简介。 无锡市在加快工业化过程中, 无疑需要高 等职业教育的 支撑和支持。 但是, 在无锡 市没有形成层次结构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工科类方面尤其薄弱, 随着无锡市经济 的加速发展,这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1 .4 无锡市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作为位于长江三角洲内的沿海经济开发城市, 无锡市目 前已建成以制造、 纺织、 电 子、 机械、 化工为主,具有较大规模、较高水平的现代工业城市。 从经济发展看, 目 前无锡市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新加坡、 韩国 和我国香港、 台 湾地 区上世纪8 0年代的水平。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 这是一个产业转型升级、 增长方 式转变的关键点, 也是一个创新发展模式、 实现经济跨越的关键时期。 上述国家和地区 全力推动创新转型,用5到8年时间,分别实现了人均生产总值 1 0 0 0 0美元的跃升。 硕士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 探究 我们应该看到,虽然无锡市有着庞大的产业基础,但产业结构呈现重化工业、服务业、 高新技术产业 “ 一高两低”的状况;虽然无锡市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但能耗指标、 物耗指标和可用地指标呈现“ 两高一低” 的 状态: 虽然无锡市有着“ 人杰地灵” 的美誉, 但无锡市在同类城市中 人均土地拥有量最少、 人口 密度最大, 特别是目 前无锡市排污总 量超过环境容量,流动人口规模扩张过快,劳动力总体素质呈走低态势。到2 0 1 0年, 全市生产总值要实现比2 0 0 5 年翻一番的预期目 标, 如果仍然是沿袭劳力、 土地、 能源 大量耗用的老路, 资源与生态将不堪重负, 发展将难以为继. 无锡市己到了要以更大的 力度转变增长方式、 创新发展模式的关键时 刻. 同时, 从社会发展看, 无锡市基本建成 全面小康社会后, 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 要求将会更高, 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将更为 迫切,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将更加强烈; 社会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利益诉求、价值取向 等更趋多元, 一些新的矛盾、 新的问题将会集中显现, 实现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 任务将更加突出, 因此发展无锡市的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适应无锡市经济发展需求的人 才,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和重要。 1 . 5 问皿的提出 近年来,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无锡市, 抓住世界经济加速进行以 信息化为重点的结构 重组的有利时机,以 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 对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 一、 二产业 的比 重逐步下降, 第三产业所占比 重逐步上升, 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与此相适 应, 从业人员的结构比 例也有明 显改变, 第一 产业明显减少,二、 三产业相应增长。 在中国 加入协 叮 0和“ 城市向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 标迈进” 的宏观背景下, 无 锡市将城市建设的目 标定位在现代制造业基地、 国内外风景旅游胜地、 区域性物流中心 和生态型湖滨城市上, 其中, 建设“ 国际现代制造业基地, 打造无锡国际品牌” 更是突 出的战略目 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无锡市的经济迅速发展, 无 锡市将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资源整合、 优势互补, 将成为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 方式, 同时也将推动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 快速发展。 然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 到, 无锡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却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互 补与协调。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 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定位就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 就业市场形成的基本背景, 而产业的现有人才结构与理想人才结构之间的差异就是高职 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缝隙。 在中国加入wt o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 无锡市的经济发展进入了 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随着无锡市经济的不断提升, 无锡市的高等职业教育却不能适 应经济的发展需求。 无锡市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改变自 身的发展理念, 探究高等职业教育 6 硕士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 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 1 . 6 论文的结构 在无锡市经济高 速发展的同时, 无锡市的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 不少的问题。 在无锡市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 政府是以 什么样的行为来促进无锡市高等职业教 育的发展?无锡市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 前无锡市经济发展中 政府职能的转变又有什么关联?等等. 根据目 前国内外关于高等职 业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分析,探讨和研究了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 式, 并据此提出了适应无锡市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采用“ 产、 学、 研合作” 的 发展模式的观点。 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及无锡市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况、无锡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由 此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所在, 并提出无锡市的高等职业教育需 采用 “ 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首先提出 了 介绍了 无锡市经济的 现状与 特点, 并提出了 无锡市经济发展中高 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分析了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 题, 并阐述了国外高等职业教育 的先进经验。 第四章主要从分析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出发, 来获得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与 无锡市经济发展不能相适应的原因。 第一节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 产、 学、 研合作” 模式 的内涵; 第二节从无锡市的高等职业教育采用“ 产、 学、 研合作” 模式的优点的角度出 发,探究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以“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第五章根据“ 产、 学、 研合作” 的模式, 着重分析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和思路。 第一节从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 标和发展目 标方面着手, 分析了无锡市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对无锡市建设“ 藕塘职教园区” 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得出 无锡市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该怎样去做; 第三节主要根据无锡市经 济结构和专业 结构, 结合“ 十一五” 规划与“ 产、 学、 研合作” 的模式, 憧憬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 展的前景。 硕士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 2无锡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人才结构和需求 2.1无锡市的地理位盖 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 中国 经济发达的 长江三角洲中部, 北靠长江, 位于江苏省东 南部。东邻苏州, 距上海1 28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去南京1 83 公里; 北临长江, 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 无锡市为江苏省省辖市, 全市总面 积为4787.6 1 平 方公 里( 市区1 659 平方公 里, 其中 建 成区 面积1 8 8. 14平方公 里) , 其中 山区和丘陵面积为7 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8 %,水面面积为1502平方公里,占 总面 积的31.4 % 。 2 加3 年末耕地面 积为1 52.2 7 千公顷 121 . 无锡市的地 理位置见图2. 1 。 图2 . 1无锡市的地理位置 2. 2无锡市经济结构 近年来,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无锡市,抓住世界经济加速进行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结构 重组的有利时机,以 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 对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 一、 二产业 的比重逐步下降,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与此相适 应, 从业人员的结构比 例也有明显改变, 第一产业明显减少, 二、 三产业相应增长。 如 果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这种变化的轨迹更为显著( 见表2 . 1)。 8 硕士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 表2 . 1无锡市地区产业结构特点 袱 第一产业 从业人员 万人) 第二产业 从业人员 ( 万人) 第三产业 从业人员 ( 万人) 第一产业 构成比例 ( %) 第二产业 构成比例 ( %) 第三产业 构成比例 ( %) 1 9 7 81 1 1 38 65 . 732 1 . 3 85 丘13 3 . 11 0 . 8 1 9924 7 591 47 . 295 0.69 1 9 .4印. 002 0 . 6 2 田 148 651 05 . 736 l752 2 . 548 夕28.6 2 加345 刀01 1 0., 066 一 8020 .249 名 3 0 .o 无锡市产业结构: 2 0 04年,一、 二、 三次产业结构由 上年的2 . 8 :57. 5 :39. 7 调 整为2 . 2: 5 7 . 6: 4 0 . 2 。 无锡市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投资结构优化。2 0 04 年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完成 1 1 14. 13亿元,较上年增长24. 7 % 。其中,规模以 上固定资产投资 1 0 72. 75 亿元, 较上年增长23% 。 在规模以 上固定资产投资中, 基本建设投资6 25. 16亿元,较 上年增长27. 5 % , 更新改造投资2 52. 01亿元, 略有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1 95. 58亿元, 较上年增长48. 4%。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1 92. 21亿元,较上年下降4 . 钱;三资投 资2 36. 58亿元,较上年增长24. 巩; 其他类型投资6 43. 95亿元,较上年增长34. 1 % 。 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 53. 85亿元,较上年增长12. 既。50万元以上投资 ( 不含房地 产) 项目 投产3 0 36个, 项目 建成投产率为7 1 % ; 新增固定资产7 61. 95亿元,固定资产 交付使用率为69. 4 % . 无锡市在全国的地位: 2 0 04 年,总人口占 全国0 . 3 % ;土地面积占 全国0 . 05% ;地 区生产总值2 3 50亿元,占 全国1 . 钱, 列第九位;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全国17 % , 财政收 入 1 35. 28亿元, 占 全国第十一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 5 75, 08亿元, 占全国第七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 1 1 4 . 13亿元, 占 全国第九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 79. 21 亿元, 占 全国第二十位; 出口总额1 10. 22亿美元, 占全国第十二位; 到位注册外资20 96亿元, 占 全国 第 十一 位; 城市居民 人均 可支配 收入1 3 5 88元, 占 全国 第十 一位3l , 近几年, 无锡市以市场为依托,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建立高 新技术风险 投资 机制, 推进了 计算机网 络产品 等15个高新技术产品 群的产业化; 全市高 新技术产业增 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 重达到加.6 % ;全年开发新产品1743项,实现新产品产值 215. 55亿元,占 全市工业产值的12. 1 % 。 其次, 无锡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无论 是国企改革、 民营经济发展、 外资引进, 还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区域法规与政策调整、 市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整合, 在全国都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 与此同时,由于无锡 市相对与内 地和国内 其它地区领先的市场经济意识、 管理体制与理念, 其自 然成为了国 硕士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 探究 际经济发展制度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基地,成为了市场经济制度与国际接轨和创新的中 心 。 在中国 加入wl ,0和 “ 城市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 标迈进”的 宏观背景下, 无 锡市将城市建设的目 标定位在现代制造业基地、 国内 外风景旅游胜地、 区域性物流中心 和生态型湖滨城市上, 其中,建设“ 国际现代制造业基地, 打造无锡国际品牌”更是 突出的战略目 标。 总体上看, 无锡市在改革开放以后, 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先行区域, 二、 三产业发展迅速。 经济龙头地位日 益显现, 无锡市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无锡市 的产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已 成为我国经济外向发展和参与 国际竞争的前沿区域。 2. 3无锡市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上,无锡市两次作为“ 发祥地”载于史册: 年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率先起步, 一次是八十年代乡镇工业异军突起。 样” ,使无锡市成为工商业繁荣的都会、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表2.2 2 0 0 5 年无锡市 经济综合实力 一次是上世纪20 得益于这两次“ 发 序号项目数值增长幅度 1 地区生产总值2 8115亿元同比增长15.1 % 2 全市完成财政收入4 2 1 . 8 亿元同口径增长 19% 3 一般预算收入1 8 1 7 亿元同口径增长24. 2 % 4 规模以 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 53.1亿元增长 2 2 %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吕 2 4 注 1 亿元增长163 % 6 进出口总额291. 9 亿美元增长3 3 6 % 7 服务业协议注册外资15.3亿美元 8 到位注册外资( 商务部确认口径)zd.1亿美元 9 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1 335. 1 亿元增长 19. 8 % l 0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1 以 犯5元增长 17.8 % l l 农民 人均纯收入8 以 抖元增长 12.5 % 1 2 年末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3.2万元增加将近5 洲 刃元 无锡市是中国巧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无锡市在中国 最具有发展竞争力的城市中 排名第6 位。 联合国 发布的“ 中国 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中无锡市列第巧位。 2 加3 长 1 5 . 4 %, 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 g d p) 1 901 .2亿元人民币 ( 230 亿美元) ,比上年增 位居全国第九;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200美元, 列中国大中城市前茅。 硕士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 2 00 5 年 无 锡 市 经济 迅 速增 长, 经 济综 合实 力 大幅 度 提升 1月 。 ( 见 上 表2. 2) 无锡市在短短的几年内己 经能够满足不同行业的不同的需求, 如在纺织、 机械、 电 子、化工等行业,向国内外的制造厂商提供非常有吸引力方案。 无锡市的制造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g dp 的贡献率达到 5 0 % 以上, 工业经济规模位居中国大陆大中城市第7 位, 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也 位居国内 城市前列。 通过近年来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无锡市形成了以 机械及汽 车配套、 电 子信息及 光电、 精细化工及生物制药、 特色冶金及金属制品、 高档织物及服 装加工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 无锡市是国 家集成电 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 程重点城市。2 (x)3 年无锡市在中国 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中列全国第6 位。 无锡市发展现代物流的重点: 与电子商务密切结合的批发零售物流、 以仓储服务为 主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物流和口岸物流。 2. 4当 前无锡市人才结构 近年来, 无锡市加快构筑人才高地建设步伐, 人才资源总量在结构调整过程中 稳步 增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 0 06年 城市竟争力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无锡市人才本体竞争力排名紧随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之后,列全国内地城市第5 名。 无锡市已开展基本现代化统计监测人才工作, 据目 前的统计监测, 无锡市拥有两院 院士6 人,国家级专家35人,省部级专家1 85人,市级专家2 37人, 享受国 务院 特贴 人员6 08人, 入选江苏省“ 3 3 3 ” 工程培养对象218 人, 专业技术人员总量42万人, 高 级职称和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3 . 4 万人,每万人口中人才拥有量己 达1 6 00人。在人才 国际化的潮流下, 无锡市更加重视引进海外留学人才, 目 前, 先后有7 00余名留学人才, 70多项国 外智力项目 落户无锡isj 。 无锡市人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成为“ 人才特区” 后, 无锡市将重点突出实施人才 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 城市国际化的紧密衔接与互动。 重点实施的范围为 现有和建设中的创新创业创意载体, 包括软件园、 留学生创业园、 信息产业园、 工业设 计园、 科技创业园、 大学科技园、 国际科技合作园、 动漫产业基地以及其他国家级、 省 级开发园区等。 他同时指出, 区域竞争形势对无锡市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高端人 才、国际化人才、 科技创业人才仍然十分紧缺, 一旦成为“ 人才特区” 试点城市, 无锡 市的人才环境将进一步宽松,人才区域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 人才资源在国内外已成为激烈争夺的特殊资源。 无锡市 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除受到全国范围内人才竞争加剧的影响外, 更受到区域内 人才争夺的直接影响和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无锡市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优势, 无锡 1 1 硕士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 市人才队伍建设在面 临新的发 展机遇的同时 存在着前所未 有的压力.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 内, 无锡市要大力推 进经济国际 化、 新型工业化、产业高 度化,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建设, 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努力争 创全省“ 两个率先” 的 先导区和示范区, 需要更多 更高层次的 人才。 无锡市人才队伍建 设中存在的高层次人 才医乏、 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以及人才效能相对不高等问 题鱼待解决。 1 、 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目 标及产业结构调整新要求. 以 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召 十 一五” 规划纲要和 “ 两个率先”行动纲要,重点开发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民营 经济等建设领域紧缺专业人才, 促进入才数量与质量的同 步提升, 使人才总量增加与全 市经济社会发展目 标相适应, 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 人才结构调整 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 特点相适应。 2 、无锡市人才发展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无锡市人才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全市上下 “ 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氛围日 益浓厚, 人才资本投 入力度逐年加大, 2 0 04年无锡市市政府首次设立了3 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2 0 02 年以来先后出台了 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 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与管 理、 构筑我市人才高 地的若干规定 以 及 关于引 进海外留 学人才来锡创业服务的若干 意见等17个人才政策及配套措施文件,为各类紧缺专 业人才的培养、引 进、使用提 供了政策支持。 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理论,无锡市已经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阶 段。 这一阶段的显著 特点是,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与之 相适应。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 现代化水平, 更需要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高等职业技术人 才。 无锡市的实际 情况是, 全市城镇职工中, 技术工人只占50%, 其中,初、中、高 技能等级的结构比 例为38 :53: 9 ,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结构相比,高级技 工的比 例严重偏低。 如果能够及时、 准确地把握所在地区的 技术人才需求的结构、 数量、 层次等 信息, 在人才 培 养时 就不 会出 现闭门 造车的 状况, 毕 业生实 现充分就业就有了 基 本的市场保证. 2. 5当 前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2 . 5 . 1经济摇求 未来的5 一 1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专门人才 的需求呈现了强劲增长的态势, 而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 不仅 硕士论文无锡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 要解决劳动力总量的供求平衡, 而且还必须解决专门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 目 前我国 的人力资 源面临着结构升级和素质提高的 要求, 而2 0 00年全国 每10万人口中高等教育 平均在校生只有7 23人。 据估计,2 0 00年我国就业劳动者中,具有大专及以 上文化程 度者的比 例是4 % , 其中本科以上的比 例为1 . 5 % 。 按目 前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 在2 0 肠年实现1 流的高教毛入学率, 至2 0!0 年全国 就业劳动者中, 具有大专以 上学历人口 所占的比 例也只有践 ( 本科学历人口为器) , 仍 居于劳动密集型的人力结构, 与新型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虽然有缩小, 但在适应未来国际 社会以 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竞争上, 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 5 . 2社会份求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增长带来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旧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既对 义务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 也产生了 压力。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受更多教育的愿望, 是我国 社会发展的基本目 标之一。目 前广大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有效 ( 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逐渐增强, 这使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展有着比较深厚的社会基础。尽管90年 代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 跨越式发展, 但因 基础的薄弱、 资源的短缺和国 家财政的能力有 限, 目 前高等教育的供给仍不能适应社会与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 需求与供给 之间的矛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 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在 于, 进一步从全社会筹集资金, 增加投入, 扩大高 等教育的供给,扩大招生规模。 2 . 5 . 3无 锡市对职业 技术人 才的器求状况 目 前无锡市高素质、 高层次人才短缺; 创新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 外向 型人才十分 紧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旺盛;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 市场需求是发展职教的驱动力。无锡市每年需要15万劳动力, 可职校能提供的人 数仅为今 5 万, 这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无锡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 后期 转移的 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一大批掌握专业技术的劳动力, 这就需要以 培养具有一定专 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发挥作用. 苏州市新区和工业园区现有的月 0 以 ) 多家企业,每年需要高职类毕业生3 万人,而 苏州本地毕业生每年不足5 0 以 ) 人。 昆山 一些企业甚至喊出了“ 28万年薪聘高级电 焊工” 的口 号, 依然良 将难求。 上海市预测,未来几年年均需补充1 .8万名高级技工。以“ 职 教名城” 作为城市名片的常州市, 不仅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被早早预定一空, 连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