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佛手湖“三合宅”——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佛手湖“三合宅”——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佛手湖“三合宅”——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佛手湖“三合宅”——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佛手湖“三合宅”——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i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佛手湖“三合宅”建筑室内设计及空间形态的分析,研究传统建筑与当代 建筑之间的继承关系,并通过对该项目的设计实践将中国传统文化演绎到建筑的内部空间。 文章分三个章节:一是,佛手湖三合宅建筑空间与室内空间解析;通过对建筑设计理 念的解读,分析理解建筑所内涵的意义。二是,对“三合宅”室内空间设计的具体实践; 通过对中式传统的主题演绎,对传统建筑文化和艺术形式加以提炼并运用到室内设计当中, 使建筑内外空间在设计理念上有机结合。三是,通过以上两个章节研究与实践,阐明对传 统的继承是在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建筑这一物质载体来表现深层次的精神内 涵。正如贝律铭所说: “建筑对传统的继承,是把中国的建筑语言、精髓体现到建筑中去。 ” 【关键词】 : 三合宅,传统建筑,当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 英文摘要 ii a 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i t s i n t e r n a l s p a t i a l f e a t u r e s a n d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d e s i g n o f t h e t r i p l e t c o m p o u n d b u i l d i n g o f f u o s h o u l a k e , t h e a r t i c l e i n t e n d s t o r e v i e w h o w t h e m o d e r n b u i l d i n g s e v o l v e f r o m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o n e s . f u r t h e r m o r e , t h e a r t i c l e a l s o d e m o n s t r a t e s h o w t h e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i s t r a n s l a t e d i n t o t h e a c t u a l i n t e r n a l d e s i g n o f t h i s b u i l d i n g p r o j e c t . t h e a r t i c l e i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r e e s e c t i o n s : t h e f i r s t s e c t i o n i s d e v o t e d t o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i n t e r n a l s p a t i a l f e a t u r e s a n d t h e o v e r a l l s p a t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h e b u i l d i n g c o m p o u n d , w i t h t h e a i m o f r e v e a l i n g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e m b o d i e d b y t h e b u i l d i n g t h r o u g h e l a b o r a t i o n o n r e l e v a n t d e s i g n c o n c e p t i o n s . t h e s e c o n d s e c t i o n f o c u s e s o n 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o f d e s i g n i n g i d e a s , s h o w i n g h o w t o a c h i e v e h a r m o n y b e t w e e n i n t e r n a l a n d e x t e r n a l d e s i g n s f o r a b u i l d i n g t h r o u g h a d a p t a t i o n a n d c r e a t i v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b u i l d i n g v a l u e s . t h e t h i r d s e c t i o n c o n c l u d e s t h a t i n h e r i t a n c e i s o n l y p o s s i b l e t h r o u g h a c c u r a t e a n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 w i t h b u i l d i n g s s e r v i n g a v e h i c l e f o r e f f e c t i v e l y e x p r e s s i n g u n d e r l y i n g s p i r i t , j u s t a s p o i n t e d o u t b y t h e f a m o u s d e s i g n e r m r . b e i l i u m i n t h a t d e s i g n i n g a b u i l d i n g i s a w a y o f i n h e r i t i n g t r a d i t i o n b y i n c o r p o r a t i n g t h e c h i n e s e b u i l d i n g c u l t u r e a n d u n i q u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i n t o b u i l d i n g s . k e y w o r d s : t r i p l e t b u i l d i n g ;t r a d i t i o n a l b u i l d i n g ;m o d e r n b u i l d i n g ;i n t e r n a l s p e c i a l d e s i g n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本人声 明: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或撰写过研究 成果,也不包含其他人为获得南京艺术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京艺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南京艺术学 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博士、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京艺术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 言 研究对象与研究背景 三合宅位于佛手湖珍珠泉风景区内,是整个 湖区建筑群落中的其中一幢单体建筑,由现执教 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的建筑师王澍设计。建筑 群落由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开发建设,其建造开 发分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两个阶段,一期工程的 开发定位主要以展示、交流和旅游为目的;二期 工程主要开发单体别墅。整体工程的建造本身就 带有一种实验性的目的(图 1 . 图 2 . 图 3 )。 一期工程,整个建筑群落共 2 5 幢建筑,分别 由 5 幢公共建筑和 2 0 幢单体建筑构成。建筑群落 中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单体建筑均形态各异,是 对当代建筑艺术进行探索的新尝试。建成后首先 是为艺术品的展出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 个性化平台,其次是为休闲度假提供一个艺术化 场所。一期工程中的建筑单体分别邀请国内外著 名设计师进行设计,使展馆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 从参观者的角度来看,各具形态的建筑设计,营 造出的场所感有助于观者从进入美术馆,就能感 受到当代艺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开发方旨在创 造出一个无论是建筑个体,还是建筑与环境之间 的整体都具有观赏价值的空间,这是普通展馆空 间所无法比拟的。 图 1 珍珠泉. 佛手湖地图 图 2 佛手湖总平面图 图 3 佛手湖一期工程效果图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图 4 佛手湖鸟瞰图 研究意义和目的 建筑设计历来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技术水平、物质状态和审美趋向,它是技 术与物质的具体体现。做为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建筑是最具象的物质文化,通 过建筑能体现一个城市文化风貌和精神内涵。建筑作为一个围合的空间,它的 空间形态所传达给人们的信息不仅体现在建筑的整体构造、形态的表现和材料 的外在形式;还有更深层的涵义,就是设计者通过对空间的塑造所赋予建筑的 一种内在的精神与意义。此外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也是密不可分的。 佛手湖一期工程 2 5 幢建筑,以湖为中心,各建筑单体沿山盘旋而建,建筑掩映 在山体的丛林之中与自然环境相契相生。建筑群的入口处的五幢公共建筑:展 览中心、接待中心、会议中心、交流中心、意大利中心、分别由斯蒂文霍尔 (s t e v e n h o l l ) 、刘家琨、矶崎新(a r a t a i s o z a k i ) 、埃特索特萨斯(e t t o r e s o t t o s a s s ) 、马可卡斯格兰德(m a r c o c a s a g r a n d e )设计。做为本文重点研 究的 1 5号三合宅单体建筑位于山体的最高点,它的左边 1 4号建筑由国内设计 师汤桦设计的凌水阁;由一系列密集并置的木质构架完成空间场所的接口;三 合宅右边 1 6号建筑由艾未未设计的六间,其建筑设计理念是将功能和形体分解 还原为基本的构成元素;在山路顶的尽头是隐伏在翠竹山石之下的石竹宅,由 建筑师崔凯设计。在环境与建筑的衔接上,由于三合宅左右相邻的建筑单体, 在设计立意上均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只是在形态和空间的表现上各具特 色,各建筑单体顺应山路的延伸高低错落地分布开,在整体空间上呈现了自然 的过渡,与环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图 4 ) 对于传统继承与当代建筑之间关系的探讨一直就是国内建筑界关注的话 引言 3 题,本文旨在通过三合宅建筑室内设计与研究,对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之间的继承, 以及以何种 形式继承加以探讨和分析。首先从三合宅外部空 间、建筑形态、结构、构造、界面、内部与外部环 境之间的联系等, 来阐释建筑空间构造与传统文化 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对三合宅单体建筑的空间 分析, 把建筑师所赋予建筑的传统内涵与室内空间 设计相结合, 使建筑在内外空间组织上产生空间的 延续和共鸣。在室内空间深化设计中,对“中国房 子”进行解析研究并结合现代审美,将建筑内部空 间与外部空间的风格和谐统一, 以完整的建筑形式 表现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让传统建筑文化 精神通过现代的建筑形式,结合本土文化,将现代 审美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对传统的继 承从来就不是形式和符号简单提取, 而是设计师在 对传统文化深入、 细致研究的基础上, 把古典文化、 建筑形式、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等加以分解消化, 在此基础上赋予建筑以新的生命和意义, 一种思想 的产生犹如生命的降临, 其过程就是由孕育到分娩 的过程,虽然要经过阵痛,但迎接的是新生命的诞 生。 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进行三合宅室内设计的过程中,笔者曾反复 多次到施工现场进行观察、测量、拍照、访谈;对 资料进行整合、筛选。(图 5 )也走访了王澍曾经设计 过和正在施工中的相关作品, 如: 杭州的象山校区(图 6 . 图 7 . 图 8 )、宁波美术馆(图 9 )和正在施工中的宁 波博物馆。(图 1 0 )在王澍的这些作品中,通过对不 图 5 佛手湖工地现场 ( 作者自摄) 图 6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作者自摄) 图 7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作者自摄) 图 8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作者自摄)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 图 9 宁波美术馆( 作者自摄) 图 1 0 施工中的宁波博物馆( 作者自摄) 同建筑空间的塑造,他所试图传达和探索的,就是当代建筑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 和地域文化的继承。正如安藤忠雄所说: “作为建筑语言他们常常运用非常新的形 态。但是,不管是什么时代,其想要表现的核心往往还是与人们的意识深处相通 的贯穿始终的东西。 ” 1 王澍的所设计的三合宅单体建筑正是利用现代的建造技术、 构造、材料、功能划分等,以全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大屋顶和宅院空间进行重新 构造和解析,并通过建筑这一独特的话语来诠释当代建筑和本土文化的内在涵义。 在实地考察中,通过对三合宅建筑空间形态 、构造、尺度、光线、材料及色 彩等方面的研究,来探析三合宅在设计时的深层设计理念,阐明其内外空间之间 在形态上的联系,以及外部空间向室内的延伸所表述的意义和方法。在进行室内 设计时,以中式传统做为主要设计理念,并对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加以分析认识, 对古代传统的符号加以提炼,通过隐喻、象征、比喻等手法,对具体空间、界面、 细部的构造的表现来阐述抽象与具象、局部与整体、历史与现在、艺术与现实、 过去与未来,并渗透自己的理解,而升华出具体的设计表现形态。 1 佛手湖三合宅建筑空间与室内空间解析 5 1 佛手湖三合宅建筑空间与室内空间解析 1 . 1三合宅建筑空间的设计理念 1 . 1 . 1 解码式阅读与交叉程序的设计理念 “这个三面围合一面开敞的建筑,在空间上是内聚和封闭性的,在形态上保持 建筑与空间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仅在于建筑本身,也体现在建筑与城市的关 系上,是设计者对于中国房子范形的一次具体的操作。它的显现与修正出自 很具体的功能与构造问题,例如屋面的做法,为了解决雨水的排泄,双曲面就是 一种自然的选择,在这里,造型的考虑是次要的。房子的基本状态睡着了建 筑师引入了席居的生活方式。房子与居者同为梦游者 。空间形态与人的身 体做缓慢、沉重、颠簸着的却没有中断的移动。房子中间围着一方浅池,水波、 睡者、房子互相荡漾。温暖的目光看着周围世界的流衍。 ”这是建筑招标说明中设 计师对三合宅设计理念的一段描述。 “三合宅” 、 “建筑形态与空间的连续”、 “中 国房子”,是围绕着三合宅建筑空间进行设计的中心话题。对中国房子传统的建 造形式和内容分析的研究,势必从中国古典建筑建造形式、构造以及文化背景着 手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从远古时期的穴居、巢居到当代建筑,其历史 渊源流长,无论是古代的城池、宫殿、民居等,建筑形式一般都以方正、对称、 均衡的形式来进行建造。就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而言主要由院落围合而成、一般 院落由房屋、廊或墙体围合而成,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三合院、四合院,以象征四 水归一的寓意。中国人自古就有无院不成居的传统, “向心”是中国人寄予建筑和 园林的一种形式,体现中式传统以“合”为灵魂的人文精神。庭院有其特有的功 能,其空间可以通风、采光、也使人们用于交流的场所,形成一个即独立又能能 感受自然的建筑形式。 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建筑的形式虽变化无穷,对于建筑的理解,最终还需通 过设计师设计与使用者之间发生关系。设计师通过对建筑的深刻理解赋予它特定 的意义,使用者在建筑空间中的居住与使用赋予建筑新的内涵。这也是设计师利 用建筑这一特殊的语汇进行编码,使用者对建筑进行感知、联想、在心理体验中 进行译码的过程。换而言之,建筑师赋予建筑的意义和内涵,需要通过使用者的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6 感受和体验以产生互动。 “不论怎样,事物必定可以引出意义;问题是他们如 何将这些意义引出,或使其作用并知道它们从而使事物或对象“工作”的最佳。 换而言之,问题是意义怎样(以及是否)在事物中能以一种可被意拟的使用者译 码的方法来进行译码。目前我认为环境中的有形要素确实可将信息编码而人们能 够解码。事实上,当人们筛选并解释这些信息时,实际的有形要素引导并开辟这 些反应。 ” 2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风格的取向与建筑师的个人背景、成长经历、审美趣味、 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的,这些是促成建筑物形态和意义的直接因素,正如王澍自 己所说:“作为一个设计师之前,我首先是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 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的去做。” 3 中国自两汉以来, 文人雅士参与造园就有历史的渊源,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田园诗和山水画的兴 起,在绘画中文人们对于自然的欣赏,对造园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的 传统建筑中,上到古代的宫殿,下至普通的民宅,有宅必有院,有园必有宅。自 隋、唐、五代文人开始参与造园,把造园艺术与诗、词、赋及绘画相联系,创造 出许多诗情画意的园林作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思想的不同,归根结底 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由于自己所受的文化 教育和文化熏染,在文化沟通中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文化定式和文化价值 作为唯一或基本的标准、尺度和参照来理解、评价其他文化,并将自己的观点、 文化情感作为一种文化定势而倾注到对象中,。 ” 4 王澍正是通过中国古典建 筑这一形式要素,在创作三合宅的过程中运用思维的跳跃、交叉和片段式陈述, 以此来对他所创作的中国房子进行编码。如建筑平面三面围合的空间、人字坡屋 檐上翘的顶面造型,绿池置于庭院中央等,这种对传统建造形式的提炼,虽在设 计中运用交叉错位等设计手法,但很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尤其是在共同文化背 景下的本土族群的情感记忆。中国特有的宅院、园林和历史文脉,对王澍的审美 趋向及创作意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所经历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观念、审美 趣味等,会折射在创作的建筑作品当中。(图 1 . 图 2 ) 在三合宅的建筑设计中,王澍秉承了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建筑外形“以形 取意” 。 在建筑空间形式的组织上通过对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的片段式拆分、 组合, 1 佛手湖三合宅建筑空间与室内空间解析 7 以连续流动的空间作为构成室内的主要动线,将古 人的静思,冥想、席居的生活方式隐含在建筑空间 里面,围合在庭院中的碧波浅池,静止的建筑及在 水中荡漾的倒影, 在这里人在连续的空间里做平静、 起伏、缓慢的穿行,空间营造的整体氛围是静怡平 和的。(图 3 . 图 4 )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滋长是三合宅建筑的另 一个显著地特征。中国古人自古就推崇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思想,对自然地态度是谦和的,无论是城市 和宅第的选址,首先会勘测地势,相土尝水强调人 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相生相长。三合宅的整体建 筑秉承了这一传统设计理念,整体建筑顺应山体的 走势建筑与正南方向成 1 5 夹角,三面围合的建筑 空间与周围生态环境自然的过渡衔接,空间的表现 形式自由;连续的组合,青砖白墙与竹树云石相映 成趣,建筑在这里与自然已和谐的融为一体。(图 5 . 图 6 ) 1 . 1 . 2 追求表现自由的设计理念 中国的园林建造虽先于绘画,但其发展的本身 却是沿着诗词、绘画的发展脉络演变而来的,自隋 朝始王维代表的写意画及李思训代表的工笔就以自 然山水为主题。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题 材,绘画中讲求散点透视,注重白描,虚实相映有 别于西方绘画的立体透视,其自由适度、浪漫意趣、 不拘一格的空间布局,在历代的山水及人物绘画中 可见一斑。文人雅士对造园的直接参与,使得建筑 和园林的设计中特别注重对意境的营造。对自然山 水的神往,寄情于山野田林之间使中国文人把自身 图 1 - 1 三合宅东北面效果图 图片来源:h t t p : / / b b s . j z c a d . c o m / 图 1 - 2 三合宅东厢房效果图 图片来源:h t t p : / / b b s . j z c a d . c o m / 图 1 - 3 三合宅东厢房院内效果图 图片来源:h t t p : / / b b s . j z c a d . c o m / 图 1 - 4 三合宅东立面效果图 图片来源:h t t p : / / b b s . j z c a d . c o m /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8 所特有的的恬淡归隐、浪漫飘逸、铅华洗尽的气质 和节操都集中体现在绘画和文学作品之中。在造园 艺术中,将绘画艺术直接引入到园林的建造中则表 现为:叠石造山、引水蓄池、广置花木、步移景异、 曲径通幽。园林的设计一般都与宅院相映成辉,讲 究疏密、透漏、因借、起伏、景移等,其设计手法 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自由设计理念在传统园林建 造中随处可见。在佛手湖三合宅的建造中,由于其 建筑位置处于整个山体的最高处,整体建筑随地形 的变化因形附势,以三合院的形式出现;三面围合 单面开场的建筑空间,其本身就具有一种自然的向 心力,此外三合宅还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原理,将 建筑与景之间的主从、大小、显隐、呼应、虚实、 浓淡等关系通过空间的自由布局,将远与近的空间 犹如画卷般重叠纳入眼帘。(图 7 . 图 8 ) 1 . 1 . 3 运用传统元素作为诗意的表现理念 建筑是经过人的创造,使其有了生命力,在一 定的意义上,建筑本身就凝结了人的一种感情特质 而具有一种诗意。中国传统木构架中的“人”形屋 顶,和古人所推崇的天地人和相一致。屋顶的角度 一般在 2 6 o - 3 0 o 之间,主要是考虑到太阳的黄道与 地球的赤道形成的 2 3 o 2 7 的夹角,这是松散物自 由塌落度。 传统的屋檐“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屋顶造 型,建筑中的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等各 种屋脊造型,加上上翘的屋檐更加强了建筑轻巧的 感觉。三合宅的平面布局,主要由两座建筑加侧面 回廊围合而成,在建筑布局中,建筑实体为“实” , 图 1 - 5 三合宅西面景色 (作者自摄) 图 1 - 6 三合宅东面景色 (作者自摄) 图 1 - 7 王澍在施工现场 (作者自摄) 图 1 - 8 王澍(中)在三合宅屋脊上 (作者自摄) 1 佛手湖三合宅建筑空间与室内空间解析 9 图 1 - 9 三合宅建筑一层平面图 图 1 - 1 0 三合宅建筑二层平面图 院落为“虚” ,便形成一个虚实相间的空间格局,老子云: “当其无,有室之用”。 在古代的绘画中也讲求虚实取舍,三面围合的空间形式,其建筑与院落、外界空间 与室内空间即相互融通,又自然的划分出一个独立的采光、取景空间,使外界的自 然环境与室内的环境有机的连为一体。 1 . 2三合宅建筑空间界面解析 1 . 2 . 1 界面式样 中国古代先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在建造房屋和院落的时候建筑造型多以矩形 为主。宫寝、民居、庙宇、道观等建筑也以三合院及四合院建筑形式居多。其中房 屋有四方廊式、三方廊式、前廊式、无廊式等。中国古代的住宅,平面布局均较为 方整,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在建筑施工跨度和结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建筑的平 面也趋于多样化,立面造型也更为丰富,三合宅的建造虽融入了许多传统的形式和 元素,但在界面的构成上却运用现代的审美及建造方法。 传统的三合院一般座北朝南,由朝南正厅的三间房,及左右各三间的东西厢房 组成。院落、回廊、大屋顶是构成传统建筑界面的基本式样(图 1 1 . 图 1 2 )。王澍设 计的三合宅在继承传统建筑形势的基础上,保留了左右对称的建造格局,但在内部 空间的构造上采用了自由组合的形式;立面的构成更多的考虑到建筑外部空间与内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0 图 1 - 1 1 中国传统四合院鸟瞰平面图 图 1 - 1 2 中国传统三进院落的平面图 图片来源:h t t p : / / i m a g e . b a i d u . c o m / 图片来源:h t t p : / / i m a g e . b a i d u . c o m / 部空间的流动,光与影的引入以及钢材玻璃等现代材料的使用,室内空间与室外空 间自然过渡相互融通的同时,让人感受到现代建筑的气息(图 1 - 1 至图 1 - 4 )。 三合宅采用左右对称的二方廊式做法,与传统建造所不同的是: (1 ) 建筑的回廊在这里有了新的诠释。北侧的“廊”道在这里做为连接东西两 个空间通道, 南侧的回廊则采用东西对称的形式紧联在房屋的南侧, 形成三面围 合空间院落;在廊的构造上,一侧为“实” ,一侧为“虚” ,这是由于一侧由玻璃 钢架和透窗构成,而另一侧则由实体墙构成,在整体上形成虚实相间的效果。(图 1 3 . 图 1 4 ) (2 ) 打破了传统建造中东西厢房三间五架的空间格局,在这里,东西对称的厢 房挑高无柱的空间设计,其跨度为 7 . 8米3 5 . 5米,顶部界面采用中国传统的 大屋顶的建造形式,使得内部空间的组合与使用更加自由灵活。 (3 ) 传统的合院内多铺装植木以旱景为主,在这里设计师将传统的园林建造形 式引入建筑设计之中, 下沉式院落将一方水池置于其内, 使建筑与环境之间形成 动静结合两相宜的效果。 (4 ) 与传统建筑迥然不同的开窗形式(图 1 3 . 图 1 4 ) ,在立面的构造上,开窗是 为了更好的扩大视野,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与外部环境相互融通。在设计中通 过开窗的自由组合并根据具体空间的功能特征,使东西两个厢房采用一明一暗、 1 佛手湖三合宅建筑空间与室内空间解析 1 1 图 1 - 1 3 三合宅东、西立面图 图 1 - 1 4 三合宅南、北立面图 一虚一实的处理方法。 1 . 2 . 2 界面构成 中国古代建筑的界面构成丰富多样,无论是顶面、立面还是地面,其界面的 分割、组合,都能巧妙得将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入其中,充分体现了 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三合宅的建筑设计中,无论是建筑的平面构成,还是东西 厢房此起彼伏的屋脊、立面白墙、青砖、石阶,其设计都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工艺 和元素。 三合宅建筑界面构成分为横向和纵向两部分。横向界面有对称的左右厢房和 回廊,构成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内部空间。纵向构成由屋顶,屋身、台基三个界 面组成(图 9 . 图 1 0 . 图 1 3 . 图 1 4 )。形成上下凸出,中间凹进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 的建筑形式,设计师将中国传统的“人”字形的大屋顶,用夸张变异的手法,通 过夸大屋顶的尺度,使屋顶犹如凌空的飞鸟展翅欲飞,上翘的屋檐更加强了整体 的动感。 (1 )顶界面分析构成 从夏末都成斟鄩的遗址发现我国最早最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建筑, 到如今的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此期 间,木做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担当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古代生产技术的局限, 木架建筑在就地取材和大面积施工中有其特有的优势,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和江南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2 图 1 - 1 5 抬梁式构架图 图 1 - 1 6 穿斗式构架图 图片来源: h t t p : / / w w w . v e k e e . c o m / p i c 2 4 5 6 1 / 图片来源: h t t p : / / i m g s r c . b a i d u . c o m / b a i k e / p i c 图 1 - 1 7 三合宅建筑构架(作者自摄) 图 1 - 1 8 三合宅屋面造型(作者自摄) 的房屋多为木架结构为主,其结构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类型(图 1 5 . 图 1 6 )。由 于结构、材料和历代营造制度的限制,使得传统建筑的屋顶结构大多是人字形坡 屋面。唐代和辽代的屋顶宽大平缓,挑檐深远,整个屋面较为恢弘庄重,到了明 清时期,由于砖石的大量运用,建筑高度的增加,屋顶出檐逐渐弱化,屋面的坡 度相对唐辽时期较为陡峭。 三合宅屋顶采用了唐代屋面宽大,平缓的造型形式,所不同的是在屋脊处和 下檐口处夸张的反弧上翘,宽大上翘的屋面造型,使顶面造形犹如鸟翼凌空飞动 (图 4 . 图 1 3 . 图 1 7 . 图 1 8 )。屋面没有整体铺设青瓦,而是用灰色的油毡瓦替代瓦的 功用,在檐口处象征性的将瓦片竖插排列,这种檐口的处理方法,王澍在设计中 国美院象山校区的三合宅中也出现过。设计师意在设计中以点概面,以意写实浅 尝则止。两座并列平行的东西厢房的的屋脊在设计时有意的错位处理,在视觉排 1 佛手湖三合宅建筑空间与室内空间解析 1 3 列上形成此起彼伏的效果, 增加了建筑的起伏感和节奏感, 使建筑整体更具韵律。 远观青瓦白墙侧影重叠的屋脊,屋顶在天空中上扬滑落的轮廓线,让建筑带有一 种思古怀旧的浪漫色彩。 (2 )立面构成 建筑墙体是区分建筑内外空间的界面,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梁架式结构,墙 体是不承载重量的,立面主要有砖墙、隔扇、门、窗构成,有“墙倒屋不塌”之 说。所以除实体砖砌墙之外,古人还赋予门、窗、隔扇等更多的装饰性与艺术性, 人们把各种题材的木雕、绘画、石雕等艺术形式融入到建筑之中,使建筑更具有 艺术性和观赏性。 建筑墙体不仅是围合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分界面,也是体现墙体与空 间之间的关系、提高空间质量、增加建筑与自然融合的一个重要界面。在三合宅 的围合墙体设计中最显著地特色,一是虚实兼具的开窗形式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空 间形成自然过度, 不拘一格自由错落的窗口, 让自然景色形成内外流动的的景象; 建筑内部空间也随光线、天气、季节的变化而不同,让使用者充分感受到四季和 光影在空间变化中时间的变迁。二是将地方特色材料和工艺运用到建筑立面当 中,如水磨青砖、子筋徽披墙等运用。三是把抽象隐喻渗入到建筑中,增添了作 品的浪漫色彩。 如北立面回廊外立面的设计, 就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剪纸的提炼。 以平面构成的形式出现在建筑设计中,增加了建筑的装饰感。同样的设计手法在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中也有类似的运用(图 1 . 图 1 4 )。 (3 )台基构成 台基又称为明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建筑除屋顶和 斗栱之外,又一个显著地建筑特征。坐落于其上的建筑由于重心下移,建筑整体 形式显得格外的平稳庄重,凸显了恢弘的建筑气势。在原始社会晚期,古代先民 为了防止潮湿和水浸,就已经采用了夯土筑台的办法,自明清以后台基严格的按 照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例则,台基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 平台基和须弥座。平台基方整简洁,其简洁的造型形式充分凸显出坐落于其上的 建筑物;须弥座的台基形式到了明清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是源于魏晋时期佛教 的兴起,须弥座台基的共分为五十一层,造型形式层层叠叠,极富于装饰性。 三合宅的建筑采用了平台基的建造形式。与传统建筑不同的是台基以下空间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4 被充分利用。由于山台体与建筑之间呈 3 0 o - 4 5 o 的夹角,建筑主体一侧搭在山体, 另一面悬飘在山体外侧,使建筑半悬于山坡。特殊的建筑环境使建筑的东西两面 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建筑的东面地势较低的方向,底层用钢筋混凝土立柱支撑, 在柱网之间以砖围合,利用山体的走势偶然巧得的空间,作为设备空间使用。 1 . 3三合宅建筑空间特征与结构解析 1 . 3 . 1 建筑空间的围合与组合方式、建筑的空间体量与分割 (1 )平面布局 三合宅平面布局成型,东西两座对称的空间由回廊连接,使整体空间贯通 为一体,传统建筑中的均衡、对称,在建筑平面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图 9 . 图 1 0 )。 从西面的入口拾阶而上,沿着台基进入西厢房内部空间,这里是整个建筑空间的 开始,由客房、玄关、工作室三个功能空间构成,在功能上这里属于开放型空间。 穿过连接东西建筑空间的回廊;进入相对私密的东厢房,这里有两组各自独立的 主卧、起居室和连接在它们之间的平台构成,整体空间疏密有致。 (2 )庭院 “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群组成的基本单位,根据礼仪记载春秋士大夫住 宅由庭院组成。 “入口有屋 3间,明见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 为堂。 ” 5 庭院是显示建筑内涵和精神气质的外在空间,也是中国古代建筑 群中的灵魂空间。 在三合宅的建筑设计中,从平面上看空间呈均衡对称的矩形,左右厢房外加 回廊式设计使连续的空间组成一个型,围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又半开放的庭院 空间。与传统庭院所不同的是:一是由于地形的坡度,庭院设计成下沉式,位于 台基下一层。二是围合的院内空间以一方浅池置于院内,位于水池内的大树在水 波中绿色影印,据说这棵树是在建造过程中将原建筑位置略作调整留下的,水波 微澜的庭院,形成动静结合的情趣空间。 (3 )内部空间结构 三合宅的内部空间结构在形式上有两种,一是在局部将空间分为上下两层, 如卧室、卫生间等空间。二是顶面到地面上下贯通的空间,如工作室、起居室、 平台等空间。(图 1 9 )公共空间相对宽敞,起居、卧室、卫生间空间相对狭小。 1 佛手湖三合宅建筑空间与室内空间解析 1 5 人字形大跨度的屋面造型(最高处为 7 . 5 米,最低处 3 . 7 米) ,使室内空间的顶面形成自然的弧面,大跨度 无柱式的屋顶设计,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反弧上翘的 顶面造型,使空间更加生动、趣味。一明一暗的东西 厢房设计源于使用功能的不同。 光线稍暗的西厢房作为工作室、客房和玄关等功 能使用。室内单面采光,光源从东面屋檐与墙体之间 0 . 6米的空隙引入;(图 1 - 2 0 )其开窗形式顺应人字形 屋面的弧度,在墙体上形成与屋顶弧面相平行的“人 字形”天窗,连续起伏的窗口以磨砂玻璃固定。挑空 的工作室作为公共空间,厢房的北侧分隔为一、二两 层。西厢房的空间分割和结构形式将空间自然的区分 为,开放型空间、半开放型空间、私密空间三种空间 形式。采光明亮的东厢房,由连接卧室空间的平台和 三间各自独立的卧室及两间起居室组成。连接两间主 卧的平台位于屋脊的正下方,平台的朝东方向,可以 远眺佛手湖全景, 面西则可以近观院内水景冥想静思。 清风佛面仰观云天,俯身听泉,傍睨竹树云石,充分 享受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平和静逸的生活状态。采用 钢架玻璃结构的回廊是连接东西两个功能空间的枢纽 动线,回廊在立面的组织上,造型形式和用材极具装 饰性。 回廊的北侧采用镂空的青砖水磨石饰面的墙体, 南侧以钢架玻璃结构围合,通透的设计形式将院内的 水景与室内空间连为一体。(图 1 - 2 1 )丰富的立面构成 和材质上的对比,使回廊在界面组织上形成了虚实对 比。设计中立面造型虚实透漏的组合,建筑与景之间 的主从、大小、显隐,远近环境的呼应、浓淡等,通 过围合形势的变化再现了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关系。 图 1 - 1 9 a - a 剖面 b - b 剖面 c - c 剖面 d - d 剖面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6 图 1 - 2 0 三合宅西厢房内部空间 (作者自摄) 图 1 - 2 1 三合宅二层连接东西厢房的廊道 ( 作者自摄) 1 . 3 . 2 建筑结构 房屋结构一般是指建筑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两个部分, 结构是构成房屋耐 久性、抗震性、安全性和空间使用性等共同特点,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丰富多样, 其中木构抬梁式、穿斗式和混合式。主要分布在: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 北等地。 中国传统的木柱梁架式构造建筑, 在远古时期就已经使用列柱梁架结构 以解决建筑屋面的受力问题,早于西方的框架结构,但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等 方面的原因, 使中国的传统建筑在材料和空间构造上一直以来都受到历代营造法 式的限制,落后于西方的建筑。如传统单座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 “.单座建 筑最常见的平面是由 3、5、7、9 等单数的间组成的长方形。” 6 以至于传统的 建筑在材料的限制下,空间列柱过多,而不适于大空间中的建造。 三合宅建筑在提取中国古典建筑形势的基础上, 建筑结构采用砖混构造, 利 用悬挑和砖混式结构组成建筑整体。屋面长达 3 5 . 5 米,超长的屋面跨度和上翘 的屋檐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现浇技术。 大跨度无柱式的空间设计, 在空间使用上可 以随意灵活地分割空间。 屋顶悬挑是建筑施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设计和施工 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西厢房东面墙体镂窗无梁无柱式的结构,墙体与屋顶距离 为 0 . 6 米, 整个屋面的重量仅靠西面墙体和东面 1 / 3 墙体承重。 在施工过程中工 程人员经现场观察, 为了使整体屋面不会因受力不均而扭曲变形, 加建一根 0 . 5 4 米0 . 5 4 米的钢筋混凝土的柱子,以改善屋面受力不均的问题。(图 2 0 . 图 2 1 ) 1 . 3 . 3 建筑空间与室内空间的有机联系 1 佛手湖三合宅建筑空间与室内空间解析 1 7 芬兰建筑师阿尔托. 阿尔瓦曾说: “建筑,这个实际的东西,只有我们以人为 中心时才能悟知。 ” 7 由此可见空间就是以人为中心,为人所服务的环境场所。空 间的构成,它所创造的场所一是要满足居者的(身份、心理)需要,二是要满足 其使用功能。建筑的本质是对精神的体现,无论是传统的抑或是现代的,都是通 过对建筑内外空间的塑造而体现出来的。勒. 柯布西耶曾今说过: “一个平面 由内部发展到外部;因为住宅和宫殿都是有机体,跟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样。我 将要说到内部的建筑要素。然后再谈到布局。在考虑一座建筑物在一个地段的效 果时,我将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外部也就是内部。” 8 建筑空间主要有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部空间体现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衔接 和联系。墙体的围合形成建筑的内部空间,其形态造型会对室内空间风格的界定 和使用带来一定得影响,室内的空间不仅是建筑外部空间的内部延续,而且是体 现建筑整体风貌的一个组成部分。室内设计可以进一步对内部空间各界面、形体、 材料进行协调,创作出让人感思的作品。 如果建筑的结构是对空间整体粗放的勾勒,那么建筑局部的刻画更能体现深 层面的文化内涵。三合宅内部空间设计同建筑设计一样,同样存在着对历史、文 化的思考和继承。内部空间通过对尺度、比例、光线、 、材料、色彩等细节要素刻 画,使建筑整体空间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地域之间构成更具有均衡、和谐的韵 律。 1 . 4三合宅建筑空间细部特征与材料特征 1 . 4 . 1 建筑细部的形态 建筑的细部处理作为一种语言,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历史的积淀。细部设 计所体现出的地域性,地区之间的差异及其所承载的时代的特性,要求设计师要 有广博的文化背景和一定的理论知识。对建筑局部的提炼处理,及建筑各要素之 间细部设计使它们能够相互联系成为一个内涵延续的整体,并结合当代的文化背 景及生产状况,使建筑本身在传统的基础上具有新的意义。 诗歌是通过语言对事物的描述,音乐是旋律对情节展开铺陈,那么建筑则是通 过空间、结构、以及细部的“刻画”来体现建筑全部内涵。 安腾忠雄论建筑对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8 建筑细部的理解是建立在整体与局部的处理上: “细部的设计首先要有成为建 筑主要理念设计的一部分才具有它的必要性,绝非形式上的“模式” 。贯穿整体的 构成和细部表现互相关联,换句话说,就是“整体”中的局部问题,平衡各种要 素的相互关系是建筑设计最基本的东西。 ” 9 王澍对三合宅的细部设计引借了江南 地域的自然和风土,将场所的特殊性投射到建筑上,并将中国传统的造园运用到 建筑环境中,对建筑空间的意义做出了新的探索。 三合宅设计从中式传统建筑中提炼要素,加以拆分、交叉、重组。在细部构 造上表现为:一是对传统建筑平面形态的提取与重组(图 1 - 9 . 图 1 - 1 0 ) ;如前面 1 . 3 章节中对三合宅建筑空间特征与结构解析。最显著特点是对传统三合院建筑形态 的拆分与重组。三合院因在山坡上建造,建筑因形附势巧借地形,即保留了传统 建筑的神韵又具有现代的艺术气质。二是对传统建筑形态的提炼与重组(图 1 - 1 至 图 1 - 4 );如前面 1 . 2 章节对三合宅建筑空间界面解析。大屋顶及屋檐上翘是中国传 统建筑中特有的形态特征,三合宅屋脊和屋檐落差较大且屋面阔展,是因为南方 降水充沛,屋顶在建造时多考虑落水迅速,且便于通风、透气、采光。三是通过 对建筑局部的装饰刻画赋予建筑以艺术的特征,如建筑墙面虚实的运用,材料、 色彩的搭配等,最终通过建筑构造的细部设计,体现建筑本身所蕴含的传统精神 和艺术的气韵。 1 . 4 . 2 建筑色彩与建筑的材料形态 建筑的内在精神和意义,是在满足简单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空间的构成及其 表现形式,以尺度、比例、均衡、韵律、节奏等形态来表现内涵特质 。在细部的 组织上,材料、色彩以及不同主题的运用是对建筑空间的进一步阐释。勒. 柯布西 耶在走向新建筑中对建筑的本质做如下阐释: “建筑,就是以天然材料建立动 人的协调。建筑超乎功利性事物之上。建筑是造型的事。秩序的精神,意想的一 致,协调感;建筑处理数量问题。激情能用顽石编出戏剧。 ” 1 0 (1 )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材料与质感分析 在设计中通过对三合宅内外空间的材料、色彩的比较分析,反映设计师所赋 予建筑的精神层面和对历史情感的追溯。在材料使用上,如果说建筑外部空间材 料的使用体现了传统的材料和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