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结构的发展和典型工程事例_第1页
混凝土的结构的发展和典型工程事例_第2页
混凝土的结构的发展和典型工程事例_第3页
混凝土的结构的发展和典型工程事例_第4页
混凝土的结构的发展和典型工程事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和典型工程事例,混凝土结构的概念,混凝土结构(concretestructure),以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包括素混凝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砼”(音tng),与“混凝土”同义,可并用,但在同一技术文件、图纸、书刊中,两者不宜混用。主要以混凝土材料,并根据需要配置钢筋、预应力筋、钢骨、钢管等,作为主要承重材料的结构,均可称为混凝土结构(ConcreteStructure)。,混凝土结构的类型,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素混凝土结构(PlainConcrete),素混凝土素混凝土是针对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而言的。素混凝土是钢筋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水泥、砂(细骨料)、石子(粗骨料)、矿物参合料、外加剂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一定比例的水拌制而成。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19002500kg/m3,是由天然砂、石作骨料制成的。当构件的配筋率小于钢筋混凝土中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时,应视为素混凝土结构。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而抗拉强度却很低,故一般在以受压为主的结构构件中采用,如柱墩、基础墙等。,钢筋混凝土结构(ReinforcedConcrete),钢筋混凝土当在混凝土中配以适量的钢筋,则为钢筋混凝土。钢筋和混凝土这种物理、力学性能很不相同的材料之所以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主要靠两者之间存在粘结力,受荷后协调变形。再者这两种材料温度线膨胀系数接近,此外钢筋至混凝土边缘之间的混凝土,作为钢筋的保护层,使钢筋不受锈蚀并提高构件的防火性能。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合理地利用了钢筋和混凝土两者性能特点,可形成强度较高,刚度较大的结构,其耐久性和防火性能好,可模性好,结构造型灵活,以及整体性、延性好,适用于抗震结构等特点,因而在建筑结构及其他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PrestressedConcrete),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是在混凝土结构构件承受荷载之前,利用张拉配在混凝土中的高强度预应力钢筋而使混凝土受到挤压,所产生的预压应力可以抵销外荷载所引起的大部分或全部拉应力,也就提高了结构构件的抗裂度。这样的预应力混凝土一方面由于不出现裂缝或裂缝宽度较小,所以它比相应的普通钢筋混凝土的截面刚度要大,变形要小;另一方面预应力使构件或结构产生的变形与外荷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反(习惯称为“反拱”),因而可抵销后者一部分变形,使之容易满足结构对变形的要求,故预应力混凝土适宜于建造大跨度结构。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强度越高,可建立的预应力值越大,则构件的抗裂性越好。同时,由于合理有效地利用高强度钢材,从而节约钢材,减轻结构自重。由于抗裂性高,可建造水工、储水和其它不渗漏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SteelReinforcedConcrete)(EncasedConcrete),钢管混凝土结构(ConcreteFilledTube),钢-混凝土混合结构(CompositeStructure)(HybridStructure),混凝土优点,和其他材料的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的主要优点是:1,整体性好,可灌筑成为一个整体;2,可模性好,可灌筑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结构;3,耐久性和耐火性好;工程造价和维护费用低,混凝土缺点,主要缺点是:混凝土抗拉强度低,部分地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楼板。容易出现裂缝;结构自重比钢、木结构大;室外施工受气候和季节的限制;新旧混凝土不易连接,增加了补强修复的困难,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而抗拉强度却很低。一般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1/81/20。破坏时具有明显的脆性性质。因此,素混凝土构件在实际工程的应用很有限,主要用于以受压为主的基础、柱墩和一些非承重结构。,钢材:抗拉和抗压强度都很高。具有屈服现象,破坏时表现出较好的延性。但细长的钢筋受压时极易压曲,仅能作为受拉构件。而纯钢构件的承载力也往往取决于钢材的压曲,材料强度一般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将混凝土和钢材这两种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混凝土结构的发展,1824年英国人阿斯普丁(J.Aspdin)发明硅酸盐水泥。1849年法国人朗波(L.Lambot)制造了第一只钢筋混凝土小船。1872年在纽约建造第一所钢筋混凝土房屋。混凝土结构的开始应用于土木工程距今仅150多年。与砖石结构、钢木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的历史并不长,但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混凝土结构已成为大量土木工程结构中最主要的结构,而且高性能混凝土和新型混凝土结构形式还在不断发展。,第一阶段:从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至本世纪初。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都比较低。主要用于建造中小型楼板、梁、柱、拱和基础等构件。计算理论:结构内力和构件截面计算均套用弹性理论,采用容许应力设计方法。,第二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混凝土和钢筋强度的不断提高。1928年法国杰出的土木工程师E.Freyssnet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使得混凝土结构可以用来建造大跨度计算理论:前苏联著名的混凝土结构专家格沃兹捷夫(.)开始考虑混凝土塑性性能的破损阶段设计法,50年代又提出更为合理的极限状态设计法,奠定了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计算理论。,第三阶段:二战以后到现在随着建设速度加快,对材料性能和施工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出现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泵送商品混凝土等工业化生产技术。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筋的发展、计算机的采用和先进施工机械设备的发明,建造了一大批超高层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