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的负面问题不可避免的显现出来,一方面使得 人们不得不对自然科学本身进行深刻反思,另一方面使得反思社会科学的思潮逐渐 复兴。从此,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逐步独立于自然科学哲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框架,并 呈现出独特的人文特征。本论文就选取了大陆人文主义哲学传统之一的诠释学,以 其为新视角对社会科学思想进行研究和剖析。 本论文共有五个部分,包括引言、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流变、诠释学的社会 科学思想特征、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的意义、结束语。 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在诠释学的视域中进行社会科学思想研究的历史背景 和此选题的目的及其意义,并对本论文的写作主旨、提纲以及此选题在国内外的研 究现状做了简要说明。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为社会科学思想和哲学研究提供一 个新的路径诠释学,并以诠释学为视角或模型,来认识和研究有关社会科学的 认识论、方法论,甚至是本体论、价值论等方面的思想,以此为社会科学哲学研究 注入新的活力。 本论文的第二章详细阐述了诠释学的理论渊源以及在诠释学的历史框架内的有 关社会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论研究,重点论述了各个历史时期中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 思想和观点,历史地展示了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呈现了诠释 学哲学传统的大陆性特征。 接下来,根据上一章中的诠释学与社会科学思想互动发展的历史脉络,在第二 章中对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中的理论特征进行了总结,即历史性视域、大陆性语 言分析、理解性实践这三个特征,并在每个特征中,对该思想特征的主要代表人物 观点进一步详细说明,加以论证在诠释学的视域中社会科学思想所具有的独特的理 论特征。 在本论文的第三章中,主要论述对以诠释学所提供的这个新平台为基础,看待 和认识社会科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进行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实践意义,积极评价了 诠释学对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推动作用,认为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不仅仅促 进其本身的学科建制,还对整个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在结语部分,对前面四个部分的内容作了简要总结,分析了诠释学的社会科学 思想研究中所出现的不足或缺陷,并乐观地展望了诠释学的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趋 势和前景。最后客观地指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其中没有涉及到的地方,认为诠 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是富有发展潜力的, 其价值已经逐步地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但是其本身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还需要进一步地发展完善。 关键词关键词:诠释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哲学 abstract negative 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appeared since 1960s, which the inevitable trend is. on the one hand, people have to carry on deep introspection to natural science. on another hand,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the reflections on social science revives gradually. so research on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has been gradually independent on the model which studies on philosophy of nature science are used of, when its distinctive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showing. this thesis selects hermeneutics which is one of the continental humanistic philosophy traditions as topic,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research into and analysis on the thoughts of social science.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parts which are preface, development and history about the social scientific theories of hermeneutics,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the social scientific thought of hermeneutic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n the social scientific thought of hermeneutics, conclusion. in the part of preface,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n the social scientific thought in the horizon of hermeneutics. then this thesis briefly explains the purport and outline of this topic selection and its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situ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provide a new approach to research into the social scientific thought and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moreover, hermeneutics will offer a viewing angle or model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epistemology, methodology, ontology and axiology of social science and so on, which will pour new vitality into study on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hesis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theory origin of hermeneutics and the research into the social scientific thought and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in historical frame of hermeneutics, mainly discussing the main ideas and viewpoints of representative figur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is part is historically display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rmeneutic social scientific thought, and also present the continental character of hermeneutic philosophy tradition. then according to describing the development and history of the hermeneutic social scientific theories in the second part, the third part of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s of the hermeneutic social scientific thought , namely objective view of history, continental language analysis, practice of understanding, further illuminating in detail the view points of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persons in each character, that is to demonstrate its peculiar theoretical characters of the social scientific theories in the horizon of hermeneutics。 the fourth part of this thesis discusses mainly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n the social scientific thought and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in the view of hermeneutics. it makes the positive evaluation to research on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in the horizon of hermeneutics, which has a positive affect. it means that the study on the hermeneutic social scientific thought does not only promote its own institutionalization for the discipline,but also has great realistic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ire human and society. in conclusion, it summarizes briefly the contents of previous parts and analysis on the disadvantages of research on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in the horizon of hermeneutics, optimistically prospec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spect of study on hermeneutic social scientific thought. in the end, the deficiency and lack of this thesis is objectively indicated. it argues the study on hermeneutic social scientific thought has great potentialities and its value has gradually been universally accepted by academia. but this research itself is an enormous project and it still needs to develop and improve. keywords: hermeneutics social scienc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引 言 1 引 言 在 20 世纪的前半期, 对社会科学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哲学研究都是在实证主义的 框架下进行的,这不仅仅是由于社会科学自身和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不成熟,更深 层次的原因是自然科学在近代的快速发展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把社会科学笼罩于 其光环之下。社会科学的思想和哲学研究把对自然科学进行反思时所取得的成功的 认识方式、研究规范和理论评价体系引入到相同的研究领域,并依照自然科学来建 立自己的学科体系,可以说,社会科学很大程度上从属于自然科学。此时的自然科 学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认识达到了绝对的驾驭地位。然而,到了二十世纪的五、六 十年代,对科学技术不合理的利用,给人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甚至是毁灭 性的灾难,科学将人类异化为它的“奴隶”。人们急切地渴望以新的目光和视域来 审视和研究社会科学思想。这样,人文主义思潮在社会科学思想研究领域中由此勃 兴。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论文的选题凸现出来,具有人文主义特征的诠释学,提 供了一种不同于实证主义模式的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探索社会科学,这对于社会科 学理论基础的研究、社会科学自身的实践反思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关系定 位的研究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为社会科学思想研究领域的独立性及其学科 建制奠定了基础。本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作为社会科学哲学的大陆人文传统 之一的诠释学,如何看待社会科学,即在诠释学视域中,有关社会科学的认识论、 方法论、本体论以及价值论等思想。就诠释学本身来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它不仅在神学、古文学、历史学、法律这些旧的人文主义学科仍占优势,而且它的 影响已经涉及了一些现代学科,如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是对文化研究也 起到很大的作用。正是由于诠释学自身的这种历史性和复杂性,本论文的第一章梳 理了诠释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和哲学观的发展历史,主要分析了诠释学对社会科学思 想的认识历史。本论文的第二章通过上述的历史性描述,提出了诠释学的社会科学 思想具有的历史学维度、大陆传统的语言观和理解性实践的理论特征。第三章则以 前两章为基础,阐述了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论文 的目的就在于将诠释学作为社会科学思想研究的哲学实践,为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注 入新的活力。 在很长时间里, 国外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领域主要受具有分析性的英美哲学传统 的统治,而隶属于大陆哲学传统的诠释学并不受欢迎。因此在这个领域很少有专门 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 2 的大陆哲学传统的著作, 同时也缺乏对大陆哲学传统进行系统的研究。 随着 20 世纪 六、七十年代大陆哲学的兴起和流行,作为大陆哲学传统之一,具有历史深度的诠 释学,学者对其研究学术兴趣逐渐增强。这其中牛津大学的学者 yvonne sherratt 的 专著continental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从探讨诠释学传统其古代的历史 根源和基督教根源开始,研究了该传统在当代的发展,还有在社会科学中应用的实 例。可以看出,该著作通过对诠释学传统的历史和当代发展的研究,认识到了诠释 学传统中的社会科学哲学其独特的人文特征,同时也认识到了诠释学传统对社会科 学发展的历史重要性和复杂性,堪称是社会科学哲学的大陆性研究的代表作,为社 会科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具有跨学科的深远的影响。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受国 外人文主义思潮复兴的影响,国内学者对诠释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例如,洪汉 鼎编写的 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 、 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代发展 、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解读等书,但这些研究只是仅仅针对诠释学自身的历 史和发展,或是仅针对诠释学中某个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进行详细阐述,并未 注意到诠释学在社会科学思想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近些年,国内学者对社会 科学哲学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但是仍然受到主流英美分析传统的影响,通常都 是以概念和范畴为基础的分析性理论研究,虽然一些大陆性的思想得到承认并运用 到实际中,例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徐冰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脉络中 的诠释学进路一文中,对当代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中的诠释学模式进行详 细阐述,分析了社会科学思想研究中的诠释学进路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安徽大 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中心沃野教授的诠释学方法论的昨天和今天中,将诠释 学视为方法论,研究了其在社会科学具体学科和领域中的运用。可以看出,国内对 社会科学思想的研究的视野很少涉及诠释学中本文或历史这些大陆传统的因素,大 多通过结构、作用或功能来分析社会寻找其决定性因素,试图想为社会科学寻找成 功的方法论模型,用以理解社会科学具体领域中的问题,从本质上说仍然没有脱离 实证主义的框架。即使后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拒绝实证主义模式,研究转 向了大陆人文主义思潮,大多数还是以概念性分析为主,很少有历史性的文章能集 中阐述他们的思想。 然而在诠释学的视域中对社会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历史性研究, 即诠释学不仅被视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进行研究,而且作为社会科学哲学 的基础本体论进行研究,关于这方面探索的论文和专著几乎没有。因此,本论文希 望能够对国内的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做出一点有益的探索和帮助。 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的历史流变 3 第一章 诠释学社会科学思想的历史流变 诠释学作为社会科学大陆哲学传统中最古老的传统,其自身的悠久历史可以说 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诠释学传统的人文主义特征,也使得社会科学思想的研究具有 了历史深度和连贯性。因此,对诠释学和社会科学思想之间的互动发展的历史进行 阐述, 有助于我们了解诠释学在社会科学思想研究中的历史和重要作用。 在本章中, 将历史性地阐述在诠释学传统的每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大陆学者其主 要著作和思想以及他们对社会科学思想的研究和影响。 1.1 古代诠释学和中世纪圣经诠释学 1.1.1 诠释学的古代起源 严格来说,现在仍然不能清楚地确定诠释学的起源。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古希腊 是诠释学的起源。第一是诠释学这个词的词源。在希腊语中,诠释学为 “hermeneutikos”,来源于赫尔默斯(hermes),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信使,他“把 诸神的消息和指示传递给人们, 把人们不熟悉的诸神的语言翻译成人们自己的语言, 并对诸神的晦涩不明的指令进行解释,以使一种意义关系从陌生的世界转换到我们 自己熟悉的世界”。 第二是古希腊的语法学传统对诠释学的早期形成很重要,语法 与古希腊哲学有很大关系,是一种很广泛和重要的传统,它不仅与语言技术相关, 还包括了注释和评论,这本身就是理解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诠释学的 实践是通过古希腊的语法传统得以传播,并且许多特征也可以归因于古希腊语法传 统的实践。 在对诠释学的历史进行研究时,一些学者认为古罗马修辞学传统的发展对于诠 释学的主要形成十分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古罗马修辞学是现代诠释学的一个重要 源头。 他们认为修辞学传统被运用在法律事务和实践中, 从而与诠释学联系在一起。 诠释学在法律实践中起到了两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诠释学作为在法庭上对敌对 者的说服技巧得以发展;其次,在罗马法律社会中,立法者是至高无上的,法庭上 的法官充当着现实立法者的解释者,他必须解释立法者的意图,因此他利用诠释学 将至高无上的立法者的意愿同化为现实中的多种实际情况,由此诠释学得以发展。 1.1.2 中世纪圣经诠释学 中世纪诠释学的主要对象就是圣经,因为“中世纪的整个文化包括世俗的和科 学的研究在内,都是在圣经的精神视域之内,因此圣经的解释就成为中世纪人文知 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2页. 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 4 识的试金石。” 能够理解圣经的“智慧的人”都是受教会传统所教导的人,可以说, 在中世纪,教会的制度统治了神学和圣经诠释学,中世纪诠释学的所有原则是诉诸 于正确解读的教会权威。 但这一时期也有值得一提的, 就是奥古斯汀的诠释学思想。 神父奥古斯丁(augustine)撰写的基础性诠释学著作de doctrina christiana (论基督教学说),给中世纪的圣经诠释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他首先十 分关注语言的重要性,是第一个提出符号论的学者。他认为对语言的理解会超越语 言所象征的东西。并且还提出圣经不是上帝的话,而是涉及到上帝的人类文本,即 人类才是圣经的作者,继而重新评价了圣经的作用,他认为圣经是手段不是目的, 但它并不是不再重要,我们依然要通过圣经来接触上帝。奥古斯丁对诠释学史最大 的贡献是开创了解释者心境的观点,他认为,“解释者要以一种爱的态度来进行解 读,而爱本身来源于圣经,因此奥古斯丁以爱的态度来解读圣经的观点是循环的, 他也是诠释学循环论的现代思想的早期先驱。” 奥古斯丁虽然在早期中世纪影响 广泛。但由于他过于关注对圣经的解读,认为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主要基础。逐渐, 奥古斯丁的圣经诠释学在中世纪就被一种新的圣经诠释的方法所取代即直译方法。 然而,从 15 世纪晚期到 17 世纪早期,随着宗教改革的到来,对中世纪教会强 有力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圣经诠释学也跟着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对作为支柱的教会 的强调转移到对信仰重要性的重新强调。可以看出,尽管宗教改革提出了一种全新 的圣经解释,但这种以圣经为中心的解释方法与以前的方法并无本质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改革的圣经诠释学有一个重要的新观点:教会不再是解读 圣经的权威基础,圣经解释要向个人开放。他们提出了“客观”这个重要性的概念。 以此宗教改革者就为后面如何获得文本的客观解释的讨论铺平了道路,他们渴望一 种几乎科学的解读,因此,这也是为启蒙思想诠释学的主要观点铺平了道路。 综观古代诠释学和中世纪圣经诠释学,这一阶段的诠释学是一种特殊的、局部 的诠释学,虽然也发展了一些诠释学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但只是片段零散规则的 集合,更多的是为了说教和实用的目的。 1.2 德国哲学诠释学以及社会科学思想的初期发展 1.2.1 启蒙思想诠释学与启蒙运动的影响 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36页. yvonne sherratt. continental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43-44. 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的历史流变 5 前面提到,宗教改革的诠释学强调客观性的解释。这在启蒙运动中重新体现出 来,启蒙运动把理性看成是通向真理的必经之路。因此,启蒙运动势必受到了支持 教会权威的挑战,这样启蒙运动就简单化为理性挑战教条。随即出现了一些问题, 即关于文本真实内容的合法性基础。这对诠释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诠释学 家依照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对知识的源头、真实性和合理性思考所提出 的问题:“知识合法性的基础是什么”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解释合法性的基础 是什么?”因此,“人不再只通过规则被告之文本的含义,而且还需要知道为什么 这样的解释是合法的。” 约翰马丁克拉登尼乌斯(johann martin chladenius) 的诠释学具有典型的启 蒙思想特征, 他揭示了诠释学是由普遍化的解释规则组成的理性系统。 他认为, “当 我们不能完全理解本文或是本文的意义对于我们是模糊不清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解 释。解释受到一些能够在特定情况下观察到的某些规则的限制,如果当这些规则被 证明与一类行为相互关联,那么这些规则就形成了一门学科,毫无疑问的是我们运 用这些规则进行解释时,这门学科就诞生了,希腊语称这门学科为诠释学,我们认 为把它叫做解释的技巧更为合适。 ” 克拉登尼乌斯认为诠释学就是一种对人文主义 学科普遍适用的解释理论,它包括一套如何解释的实践规则。他提出了所谓完善理 解的两条原则:第一,要以理解作者的目的为基础(在后面的浪漫主义诠释学中会 提到,启蒙思想诠释学认为作者的目的是由既定的体裁决定的,与个性或是其他的 主观属性毫无关系);第二就是要遵循解释的理性规则,对于克拉登尼乌斯来说诠 释学其实就是获得完善理解的技巧。 克拉登尼乌斯还认为完善地理解一位作者和完善地理解一篇著作或一次讲话是 完全不同的, 对著作或讲话的理解是对真实内容的理解, 这会超出作者本身的意思, 所以,要理解著作或讲话不能完全以作者的意思为标准。因为他认为诠释学的任务 是理解著作本身的真实客观的内容。这种思想那个对后来普遍诠释学的建立具有很 大的影响。 可以看出,启蒙运动与科学和逻辑的联系,使得诠释学被认为“和所有的其他 学科一样,与逻辑本身都是由统一标准所统治”,实际上,这也是与自然科学的发 yvonne sherratt. continental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51. 转引.同上. p54-55. 同上. p52. 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 6 展过程相适应的,正因为自然科学强调以理性指导的方法论获得客观知识,诠释学 也必须对解释方法的可能性进行探讨,由此推动诠释学逐渐发展成为普遍诠释学。 1.2.2 浪漫主义诠释学及其初期社会科学思想的研究 欧洲 19 世纪的反启蒙思想运动受到浪漫主义的统治, 认为文化对理性的强调束 缚和压抑了人类的精神,强调个性要比普遍性更有价值。这对诠释学的思想和实践 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浪漫主义总体转向了人类生活非理性的方面研究,包括对语 言、历史中的社会实践和意义。因此,诠释学家也开始对文化方面的解释逐渐感兴 趣。浪漫主义并没有太多地反对启蒙运动对普遍化的倾向。取而代之的是对个性、 独特性的关注。诠释学将其推而广之,运用到对文本解释中。“虽然是以教条或理 性为基础的,但文本不仅仅是真实内容的一个例子,它还是个性的陈述和表达。” 在这个时期中,以下这些著名人物,他们极其重要地推动了浪漫主义的思想和 诠释学的融合以及对初期社会科学思想研究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1)施莱尔马赫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被认为是现代诠释学的创立者。自他 以后,“诠释学不再是对圣经和法律进行解释的局部、特殊的诠释学,而成为了具 有一定哲学理论基础的系统的理论法则、适用于解释所有精神学科的一般的普遍诠 释学。” 施莱尔马赫认为诠释学所要理解的不再是仅仅针对某一个学科,而是对所有精 神学科进行理解的问题。他一方面探讨如何有可能把精神科学的理解看成是一种普 遍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他不再仅仅局限于局部诠释学的文字意义上的理解,而是提 出了心理解释的原则,这是一种全新形式的诠释实践。施莱尔马赫在德国浪漫主义 的基础上,深受康德超验哲学的影响,他认为理解者和被理解本文的作者因为“纯 粹自我”这个精神主体相关联,因而能够相互理解,也就是说解释者能够对历史文 本进行理解。理解本文绝不单单是针对文字,而是理解者和本文作者的心灵沟通, 是对本文的创造性的再诠释。在施莱尔马赫看来,诠释学包括两个关键的因素 语法因素和心理因素:语法因素是用来解释文章语言和形式的技术,即先要对文章 所使用的语言仔细理解,要联系整个文章理解语言,还应该把文章放到它所处的文 学风格和历史环境当中,再通过将文章的部分和整体联系起来,对文章自身的内部 结构进行评价; 心理因素则涉及到对作者目的和想法的了解, 即先要了解作者生平, yvonne sherratt. continental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57. 张能为.理解的实践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8页. 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的历史流变 7 包括他什么时候出生,在哪出生,家庭的历史,职业,游历,朋友关系,也就是要 对作者所生活的文化环境有关的内容进行充分了解,然后就是“心理解释”,这是 施莱艾马赫的诠释学中真正原创的和最具浪漫主义因素的概念,实质上是一种与作 者的感情移入或同一化,即“如果解释者想理解作者所说的意思,他或她所能作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必须想象他或她自己是作者,然后试图经历作者所经历的事情,试 着思考和感受他或她所思考和感受的事情”。 可以看出正因为这种心理学的解释, 使得理解的本身成为了研究对象,诠释学发展成为关于理解和解释的一般性学说的 普遍诠释学。 (2)狄尔泰 狄尔泰(dilthey)的诠释学是在施莱艾马赫的许多重要观点上建立起来的。狄 尔泰整个一生都在关注于与社会环境相关的思想研究。也就是,他想把理论放到它 所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 而不是就让它们脱离了人类的生活和时代进行研究。 在这个时代和之前的许多伟大思想家都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和自然科学成就的作 用,所研究的思想都好像是普遍的。与此相反,狄尔泰的一个关键思想是对普遍适 用于自然世界的规则,与由历史形成的和适用于社会世界的意义,加以区分。 在狄尔泰的晚期著作中,他在诠释学领域提出了有关观点:对自然科学的重心 说明和他所认为的精神科学的目标理解加以区分。在精神科学中,理解的 目的,狄尔泰认为应该贯穿到解释的整个过程中。“理解和解释是在各门精神科学 所普遍使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汇集了各种功能,包括了所有精神科学的真理。 在每一点上理解打开了一个世界。 ” 他在诠释学中对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进行了区 分,并且把浪漫主义的诠释学方法应用到历史学中。在狄尔泰看来,历史理解之所 以对任何精神科学都是很重要的:“第一,人类经验的本质是历史性的,这与自然 科学是不同的,自然科学中自然法则始终发挥作用。第二,精神科学需要实现的目 标是理解,这能够通过解释人类历史来完成。” 狄尔泰如何把关于文章的解释方法应用到整个人类历史?他把整个人类历史设 想为一个文本,这样我们就能够用浪漫主义的诠释学方法像理解文本一样来理解人 类的整个历史。更具体的说,整个人类历史就好像是一部小说,我们和我们所有的 前辈就是小说中的角色,那些我们生活中的事件也就是小说中的故事。由此我们就 yvonne sherratt. continental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p60. 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第 93 页 yvonne sherratt. continental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p70. 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 8 能够清楚地看到关于我们人类历史的解释所包括的内容。狄尔泰认为,解释人类历 史和文本解释一样:首先是语法方法,即我们需要知道过去的人和事所用的语言, 还有故事的结构,并且通过故事整体来解释其中部分故事的含义;其次,我们需要 了解过去人们的行为含义和生活细节,和他们所处社会和文化环境;最后,就是使 用感情移入或同一化,即我们需要想象自己就是历史人物,思考、感受、经历他或 她的生活。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些对历史世界的理解。 可以看出, 浪漫主义的诠释学反对启蒙主义逐渐对科学和普遍规则研究的重视。 这不仅具有人文主义的因素,还对诠释学其独特的现代研究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此,狄尔泰“系统地将精神科学从自然科学中分离出来并自成体系”。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诠释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正规的学科,而这一时 期的自然科学也取得了空前的巨大成就,社会科学的发展要依傍于自然科学,对社 会科学思想的研究也要受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模式的支配。正是诠释学在这一时期 的发展,使得社会科学的思想研究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教化下获得了自己的生命,为 维护社会科学的独立性,将社会科学从自然科学中分离出来并自成体系,奠定了非 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1.2.3 韦伯的解释性社会科学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weber)是现代一位颇具生命力和影响力 的思想家,他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韦伯之前,社会科学并没有获得一个专门的认同。受到了李凯尔特的强烈影 响,韦伯认为社会科学必须综合解释和理解,韦伯打破了古典诠释学的传统,在统 一的方法论中综合了解释和理解,因此韦伯的社会科学被称为解释性社会科学。韦 伯坚持认为“社会科学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因为社会科学关注的是文化和历史, 而这些都是社会意义的载体。” 作为社会科学家,韦伯从纯粹人文式的诠释学转向了解释性的社会科学,更加 关注社会行动的研究,通过综合解释和理解统一了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首先,韦伯 认为当诠释学和解释模型结合在一起时,意义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题。他将理 解分为两种:理性理解和移情理解;直接理解和解释性理解。在韦伯的社会科学中 更多关注的是后一种理解,也就是对引起行为的动机或原因更加关注。因为韦伯认 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对有意义的人类行动进行解释。他的社会科学中“解 吉尔德德兰逖.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和实在论m.张茂元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 46 页. 同上.第 47 页. 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的历史流变 9 释性理解”概念的核心就是,“它以解释的方式理解社会行动,并将据此而通过社 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对这种活动做出因果解释” 。 韦伯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作用的个 体构成的,个体行为者通过实施有理性的社会行为,经由自己的意志为行为赋予了 意义,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韦伯认为具有意义的社会世界过于复杂因而很 难进行直接观察,他与实证主义方法相对抗,提出了具有简化现实的功能的“理想 类型”。韦伯在他的解释性理解社会科学中建构了理性的、有意义的、行动的理想 类型,并通过将其应用到具体环境中,达成对行为动机和意义的因果解释。此外, 为了尽量克服理想类型在应用中带来不可避免的主观因素, 韦伯又提出了价值中立 原则,即价值无涉原则。这是韦伯提出的一条关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原则,其目标 主要是“将价值判断从经验科学的认识中剔除,划清科学认识与价值判断之间的界 限。”在韦伯看来,社会科学属于经验科学,它应该做出的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 判断,这是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完全不同的地方,在自然科学中没有价值判断的问 题。 韦伯在方法论层面上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说明和规定做了严格的区分,建 立了社会科学的自主性。从此社会科学独立于自然科学,并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 1.2.4 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对社会科学思想研究的影响 胡塞尔(husserl)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诠释学家,因为在他的哲学中并没使用 “诠释学”这个词。但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现象学思想,具有诠释学的成分。胡塞 尔现象学的观点影响了晚期的海德格尔,正是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使漫 主义诠释学产生了根本的改变,为 20 世纪诠释学最具开创性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胡塞尔前期提出了“意向性”理论不仅是现代新诠释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 还为社会科学的意义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的“只有对意向活 动和意象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才能揭露一种基于精密自然科学的客观主 义的世界本体论的幼稚可笑。” 胡塞尔后期提出了“生活世界”这个思想,他认为 生活世界是由人直接的非反思的生活所构成,是属于前科学的活生生的经验世界, 这个世界超越了主客二分,被胡塞尔认为是科学理论产生的前提,这一思想极大地 削弱了科学的绝对基础地位。进一步他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想象学中分析 了“导致欧洲文明陷入危机的原因,就是自然科学的成功和精神科学的失败” ,在 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第 11 页. 同上第 19 页. hans-georg gadamer.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p184. 成中英.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第 184 页 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 10 他看来,以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方法为基础建立社会科学注定是要失败的,而拯救 危机的关键就是要运用现象学,重新回到生活世界当中。可以看出,胡塞尔生活世 界的概念体现出对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观念的抗争,这为诠释学的深入反思和社会 科学的地位的重新确立开辟了道路。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 20 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引起了 大陆哲学传统的视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意味着将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对社会科学思 想进行研究。 1.2.5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及其对社会科学思想研究的影响 海德格尔(heidegger)的思想主要受胡塞尔的影响,但他并不是对胡塞尔的重 复。早期他通过狄尔泰的“生命”概念为自己的本体论基础找到了出发点,这极大 地削弱了在胡塞尔思想中影响极深的先验论,可以说他批判性地将狄尔泰的诠释学 与胡塞尔的现象学进行了融合,为建立自己的存在主义诠释学奠定了基础。 在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对古希腊的认识论问题进行了重塑,即 事物存在的本质。为了避免陷入对存在的形而上学的研究,他转向了试图理解最早 具有事物理解的客体,这个客体就是此在,即 dasein.海德格尔依照胡塞尔的现象 学采用了这样的概念:我们人类具有某种对世界的直觉理解。他认为,我们作为世 界存在的一部分,所拥有的对存在的理解就是 dasein,它作为存在的一部分拥有对 本身和世界的一种前本体论的理解。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家的任务是带来本体论 的理解,而 dasein 本身就是存在的前本体论理解。他认为, “理解之所以是可能的, 是因为理解不仅是我们存在的关键特征,还是我们的存在。我们并不是能够执行理 解行为的某种先前给定的存在,实际上而是通过我们的真实存在,理解存在。” 理 解成为了人类存在的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已经不是认识论了, 而是比认识论更加本源的本体论,这对诠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他的哲 学成为了是一种本体论诠释学,因为“它说明了理解如何成为可能:我们人类能够 理解因为我们的存在是作为理解的存在” 。 在他晚期的著作形而上学概述中,海德格尔关注了给予所有理解的语言。 事实上,他认为“因为语言对于理解是必需的,所以人类并不讲话,而是语言对我 们讲话”。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实是由语言建构的,因而知识必须以语言为媒介, yvonne sherratt.continental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p80. 同上. p80. 转引. 同上.p80. 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的历史流变 11 知识是不能够借助“纯粹理解”获得的某种东西。因为理解是生活世界本身的构成 部分,具有本体论特征,“它是嵌入在语言之中的”。 他在社会科学思想研究的理 解方面树立了语言的重要性,因为有许多现代社会科学思想都是以社会的语言建构 观念为基础。从这个方面,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诠释学对社会科学哲学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 1.3 战后的哲学诠释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科学思想研究的影响 1.3.1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 伽达默尔(gadamer)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力图从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理论出 发,与诠释学挂上钩,并使之成为社会科学的基础。” 他说,“我有必要清楚地制 定出哲学诠释学的社会科学的特性,从而使理解、诠释和诠释学的进程都能得到它 们的合法性。” 并且他将“诠释学的任务规定为完成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意义上 的诠释学的方法论向处于与自然科学相对的社会科学的背景下的诠释学哲学的转 变。” 伽达默尔采用了海德格尔诠释学中关于解释者概念。海德格尔认为,在解释的 过程中,解释者是由历史传统构成的,即解释者自身拥有某类知识和特别的文化规 范和实践。所以,这与当代科学或受科学影响的一些思想不同:人们要想获得理解, 就应该不带任何以前的观点面对主体事物,应该真正地摆脱任何的假设,这样获得 知识的这些过程不会受到历史或传统的影响,而是一直会保持真实性。与此相反的 是,伽达默尔认为,“我们想获得理解而我们本身就是历史所继承的传统的产物。 因此,我们研究事物的能力相应的就依赖于并由这种传统构成的。” 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这些观点,认为解释者的思想是由历史的传统形成 的,并且还从海德格尔那儿借用一个专门术语,即理解的前结构。它本质上是一种 概念化理解的方法,大体上包括历史上继承的一些观点、信念和概念,伽达默尔称 之为偏见,以某个人历史上所继承的传统为基础,意味着某种假定。在伽达默尔看 来,偏见把各种各样的含义具体化为被理解的主体事物,通过世世代代传递我们继 承了这种偏见,我们对所继承的有关主体事物的传统进行描述,使得我们理解了事 物并获得它的含义。伽达默尔认为这些具体化的含义是理解的前结构。并且这种前 吉尔德德兰逖.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和实在论m.张茂元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 51 页. hans-georg gadamer.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m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p . 伽达默尔. 赞美理论m. 夏镇平译.上海: 三联书店, 1988.中译者序第 14 页. matthew foster. gadamer and practical philosophy m.atlanta: scholars p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食品与饮料行业餐饮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机械热加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假肢制作装配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4版单位车辆出租合同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西-江西热力运行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西-江西土建施工人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热处理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新疆-新疆舞台技术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殡葬服务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家禽饲养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 三基考试题库3
- 河道修防工高级工试题
- 女性生殖脏器
-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协调机制和工资预防机制
- 流体力学的课件
- GB/T 9258.1-2000涂附磨具用磨料粒度分析第1部分:粒度组成
- GB/T 4458.3-2013机械制图轴测图
- GB/T 311.2-2013绝缘配合第2部分:使用导则
- GB/T 13912-200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 新录用公务员取消录用审批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