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例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临床研究.doc_第1页
70例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临床研究.doc_第2页
70例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临床研究.doc_第3页
70例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临床研究.doc_第4页
70例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临床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0例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临床研究 郭颖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昆山215300 摘要目的探究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70例嗜酸性细胞增多增多综合征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该研究的观察组;另外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入选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做好相关记录。结果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损害系数、低蛋白血症、血沉增快、肝脏增大、脾脏增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患者的首发症状均为瘙痒性皮炎,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见红色斑点、疱疹、出血、结痂等症状。尽早分析嗜酸性细胞产生的外部及内部因素,对于遏制病情及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临床研究 R758A1674-074(5)04(c)026-02 作者简介郭颖(1970-),山西文水人,本科,副高医师,研究方向:性病,尖锐湿疣。 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是由不同的异质性细胞增多产生的一种疾病,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在诊断的时候不容易发现病因,会因为不能正确地分析出发病机制,导致误诊的问题1。为探究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该院把收治的70例患有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的病人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院治疗的70例患有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将其纳入该研究的观察组;另外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均符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断的诊断标准: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与内脏受累证据,临床表现为皮肤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绝对计数超过150010/L,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除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其他疾病;患者体内的器官受到不良的影响。 1.2方法 1.2.1对比项目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年龄;统计两组病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了解观察组治疗效果及预后2。 1.2.2治疗方法视患者病情为其选择临床药物,包括第一、二代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环孢素、波尼松、沙利度胺、甲氨蝶吟、羟基脲、环磷酰胺等。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同规格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性别、起病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比较两组性别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蛋白血症、血沉增快、肝脏增大、脾脏增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皮肤损害系数高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入选病例临床表现统计 观察组35例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瘙痒、大面积皮肤损害,且在损害皮肤处,出现红色斑点、疱疹等,较为严重的患者,出现出血及结痂现象。 对照组35例患者,消化道功能均出现了紊乱症状,其中23例发生了消化道疾病、5例皮异常、4例发烧、3例发生其他不良症状。 2.3入选病例疾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统计 观察组70例患者均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进行基础治疗,病情不能控制者给予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抑制剂后,病情仍不能控制者,加用激素治疗。全部病例治疗1672d之后。皮损明显好转,瘙痒症状显著减轻,均康复出现,后期随访无复发病例。 3讨论 皮肤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且伴有外周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种是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多性皮病,比如Well病。在临床上,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采用的排除方法,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疹,通常不累及或很少累计其他器官,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真皮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4。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会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可以分为骨髓增生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淋巴细胞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等。骨髓增生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是人体内的染色体发生病变导致的,淋巴细胞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提示的白介素异常,下降比较快,导致T淋巴细胞出现紊乱。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发生病变时主要呈现在皮肤上,会出现红斑和疱疹等现象5。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男性患者居多,几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中80%都是男性患者,而且患病的人以中年人和老年人居多。该研究就中,观察组男性患者占60.0%,少于其他参考资料,认为与纳入病例较少相关6。 通过对观察组的探究可以发现,患者的症状以皮肤红斑和疱疹为主,这种现象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证据。在观察组的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都出现了皮肤瘙痒的症状7。 在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激素治疗,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能够有效地抑制嗜酸性细胞的增多,但是,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患病原因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反应,有些药物在患者体内出现了排斥的现象,在观察组的患者中,仅仅有50%的患者采用激素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还有一半的患者没有起到治疗的效果,患者需要再使用其他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8。该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70例患均给予了抗组胺药物,并配合激素治疗,均收获了满意的疗效。 对于骨髓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患者通常会采用络氨酸激酶来治疗,这种药物对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起到积极的效果,但是,由于患者体质的差异,会导致患者中服用药物时会产生排斥,这时将干扰素X联合应用,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9。 综上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近70%的患者都是老年人,患者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的症状,其发病仅仅呈现在皮肤上,不会对患者的器官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景龙,谢艳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11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xx,15(3):175-176. 2冯雪梅,王宝涛.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21例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xx,12(6):1088-1090. 3杨建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16例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xx,12(6):114-115. 4苏飞,曾跃平,晋红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21例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xx,23(11):911-913. 5赵庆利,张莉,刘小勇,等.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9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xx,20(8):672-674. 6赵莉蓉,叶庆佾.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1例报告J.皮肤病与性病,xx,22(4):23-24. 7于长平,周盛基.嗜酸性粒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