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doc_第1页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doc_第2页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doc_第3页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doc_第4页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李军LIJun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州510520)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背景、核心思想、中国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多重异质性模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企业已经成为出口行为的主体,基于企业层面异质性的新新贸易理论正在构建传统贸易理论的微观机理。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理论思想是企业层面异质性是预测和解释贸易行为的基础,其经典模型是生产率异质性模型。这一模型极具理论启发,但也遇到了中国现实的挑战;拓展生产率异质性模型,发展多重异质性模型不仅可以提升新新贸易理论的现实解释力,而且可以释放更大的理论创新空间。 关键词: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多重异质性 :F740:A:1006-4311(xx)24-0256-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出口企业的异质性变迁与中国出口竞争力研究(批准号:13YJC79007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多重异质性变迁视角的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批准号:Sxx04001302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升级研究(批准号:15CGJ022);xx年广东工业大学校青年基金:投资潮涌背景下广东制造型企业的产业升级研究(批准号:092051)。 作者简介:李军(1981-),女,湖南岳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民营经济。 1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背景 国际贸易理论用于解释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贸易的模式和贸易的经济效应,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中。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国家角度讨论比较优势,认为各国的比较优势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因此,各国应该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这种国际贸易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而要素禀赋则可以较好地解释不同国家产业比较优势的。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新的贸易形式发展起来,如一国在进口汽车产品的同时,也出口汽车产品,这是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于是产业内贸易理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了以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为基本假设的新贸易理论(Newtradetheory)。 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企业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载体,其在全球配置资源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开始更多地聚焦于企业。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研究者都假设企业是同质的(Homogeneous)。这一简化的假设虽然有利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开展,但近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证据的挑战:与出口企业相比,非出口企业在企业生产率、企业规模等重要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而不是同质的,而企业异质性(Firmheterogeneity)对于理解企业为什么会出口、如何出口灯国际贸易的动因至关重要。Bernard&Jensen的研究开始关注企业层面的因素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这一开创性研究探讨了国际贸易的微观基础,在此之后,部分学者也意识到当探讨企业为什么出口这一基本问题时,假设企业是同质的存在较大的局限,从而引入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并成功构建了企业异质性模型,同时基本证明了引入企业异质性的必要性和合理性(Bernard&Jensen,1995;Eaton,Kortum和Bernard,xx;Helpman,Melitz和Yeaple,xx)。这些学者认为,出口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企业间的差异(即企业异质性)对于理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贸易活动至关重要,从而开创了新新贸易理论(New-NewTradeTheory)。 2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企业异质性被应用于国际贸易的研究,Bernard&Jensen的研究开创了这一先河。正是循着Bernard&Jensen的这一思路,后续研究者尝试从实证研究入手寻找企业异质性与出口行为、出口利益以及其他国际贸易问题的关系。由于经典文献证明生产率差异是决定跨国企业是否从本土企业加入到出口企业行列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经济学对生产率研究颇多,对于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相对较好测算的指标,因此,将企业生产率作为企业异质性的代表是一个自然选择。Melitz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先本土市场后国际市场的发达国家典型出口企业,并发展了经典模型。 Melitzxx年发表在Econometrica上的论文,提出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被业界推崇为新新国际贸易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生产率异质性等新新贸易理论常常以该理论框架为切入点进一步展开研究分析,且“出口中学习”、“学习中出口”等理论都是在该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的推论。因此,Melitz(xx)模型也是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 Melitz(xx)的理论推导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假设企业在了解生产率状况之后才会决定是否出口(假设),假设出口存在一个大于0的固定成本(假设),假设市场竞争条件为D-S垄断竞争条件(假设)。 基于以上前提假设,设定所有企业的固定成本用f表示,00表示企业的生产率水平,=1/(1-)1表示不同商品间的替代弹性。 企业不出口,其收益为:r()=rd() 如果企业出口,其收益为:r()=rd()+nrx()=(1+n1-)rd() 其中,rd()表示国内市场的收益,rx()表示国际市场的收益。同时考虑国际运输成本的存在,为了有一单位产品到达目的地,企业必须出口1单位的产品。n表示一个国家的贸易伙伴数目,意味着该国企业能将产品出口到n个国家,n=1。 因此,企业总利润函数为()=d()+max0,x() 由此可知,存在一个企业进入市场的生产率临界水平*和进入出口市场的生产率临界水平x*。 由于进入出口市场的固定成本大于0,所以可以推出x*。(推论) 推论i意味着,拥有较高生产率水平的企业才会选择出口。 3新新贸易理论的中国经验与挑战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视角的中国研究基本上是xx年以后展开的,最早的研究主要是国外研究进展的介绍,很快有学者进行了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总的来讲,中国研究一方面再次验证了新新贸易理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基于发达国家出口企业背景建立的生产率异质性模型与中国情境存在一定的不适应。 樊瑛、陈丽丽、洪联英和罗能生等针对信息贸易理论的模型、脉络以及最新进展进行了分层分析,并且目前已有很多专家和学者运用各种方法来验证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企业异质性与出口竞争力的关系有自己的特点,不可以完全照抄照搬欧美的发展模式。譬如,刘志彪和张杰通过发现本土制造企业的出口情况除了与企业规模有关,还取决于企业的人力资本、资本密集度以及技术创新程度,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本土制造企业的出口模式与发达国家有本质区别。西方文献普遍认为出口企业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这一理论被国内学者李春顶、尹翔硕和李春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彻底推翻,认为西方学说存在“出口生产率悖论”。因此,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讲,中国经验本身提出了新新贸易理论的中国挑战。 4新新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多重异质性模型的提出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情境下面临的生产率悖论,以及其它种种理论与情境不适宜的问题,李军和刘海云提出,新新国际贸易理论最经典的理论分析框架Melitz模型揭示了生产率异质性的重要性,但其模型结论和推论依赖于前文所述的三个前提假设。当研究对象转变为中国企业,可以发现,这三个前提假设与中国情境分别存在一定的偏离。 根据Melitz模型的假设,企业会基于所掌握的生产率状况进行出口决策,但是中国企业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入国企业,很多出口企业都是从国际市场进入本土市场的跨国公司(FDI)或者生而国际化(globalborn)的出口企业,并不是从本土市场到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因此,Melitz模型的假设与中国情境存在偏离。 根据Melitz模型的假设,出口存在一个大于0的固定成本,但是在中国情境下,这一假设需要作出修订。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出口补贴水平较高以及出口企业资质的限制,国际国内市场分割程度较高,因此,假设与现实背离程度很高;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自从成为WTO成员国以来,国内各个行业的关税都大幅度下调,政府也提供出口补贴来鼓励出口,国际国内市场逐步趋于统一,若路径依赖的影响忽略不及,则可假设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存在路径依赖的情况,假设就会背离现实。 根据Melitz模型的假设,市场竞争条件为D-S垄断竞争条件,我国需要适当调整这一理论才可以将其应用在国际贸易行业中。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并不了解国际市场中关于出口贸易的资质要求和相关操作流程,大多数中国企业很难公平且充分的参与国际市场的贸易活动。有的企业即便有机会从事出口贸易,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产能有限,在国际市场的交易活动中常常处于劣势,因此国际市场竞争基本符合D-S垄断竞争条件(假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的实行,出口产业潮涌现象汹涌,致使“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此时假设就与现实存在较大的背离。 进一步,李军和刘海云构建了中国情境下的多重异质性模型,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企业层面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其主要企业异质性因素涵盖了多重异质性因素,譬如企业品牌、企业区位、企业级别、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现有人力资本存量、技术创新、外资占总资本比例等等。实证研究证明,单一生产率异质性模型在多个行业不成立,而多重异质性模型在所有行业比单一生产率异质性更具有解释力。 因此,异质性模型对于解释出口行为微观机理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启发价值,但也要注意到单一生产率异质性虽然提高了计量模型的建立和推导的简便程度和可行性,同时也束缚了这一理论对作为国际产业转移输入国的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现实的解释力,制约了理论创新。而多重异质性理论模型回应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口企业已经是出口行为主体的基本现实,打破了生产率是企业层面唯一异质性的教条式认识,拓展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单一生产率异质企业模型,并可以根据产业实际优化多重异质性模型,从而使得理论思想与现实情境、研究框架与实证数据协调统一,承袭了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理论价值,创新地激活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理论活力,增强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参考文献: 1Eaton,Kortum,S.,Kramarz,F.DissectingTrade:Firms,Industries, andExportDestinationsR/OL.NBERWorkingPaperNo.10344.xx. 2WagnerJoachim.ExportsandProductivity:ASurveyoftheEvidencefromFirm-LevelDataJ.TheWorldEconomy,xx. 3BernardA,JBradfordJensen,StephenJ.Redding,PeterK.Schott.FirmsinInternationalTrade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xx. 4ElhananHelpman,MarkJMelitz,StephenRYeaple.ExportversusFDIwithheterogeneousfirmsJ.TheAmericanEconomist,xx. 5滕颖.异质企业贸易理论与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11). 6赵伟,韩媛媛,赵金亮.异质性、出口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xx(04). 7王悦.新新贸易理论之异质企业模型概述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xx(04). 8刘德学,张烁,钟晓君.企业异质性与出口: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