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个体的公益参与.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个体的公益参与.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个体的公益参与.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个体的公益参与.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个体的公益参与.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个体的公益参与.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摘 要 个体公益参与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也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 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目前,学界对此研究以实证研 究为主,而缺乏整体性研究。 个体公益参与是个体无偿或低偿地让渡某种劳动或劳动产品,并对社会产生积 极效应的行为。个体公益参与是个体的一种新型的实践存在方式,个体公益意识的 产生是其走向成熟的标志。这种行为本身反映一定公益理念和文化特征,也是人类 道德行为的典范,遵循制度性、志愿性和公益性三原则。 个体公益参与的基本模式表现为个体、个体的劳动、受益者三者之间一个互动 的过程,同时又受一定环境制约。作为主体的个体是一定劳动或劳动产品的所有者, 其目的性即价值追求表现在对客体的选择上,因此作为客体的受益者成为个体价值 追求的价值源,而个体的劳动(或劳动产品)成为个体和受益者联系的中介。作为 中介的个体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作为具体劳动是主体选择客体的根据,作为一般 劳动是公益精神产生的根据。公益精神虽然与这个一般劳动的量相关,但这种相关 不能用市场中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主体和客体之间表现为一个“强者”对“弱者” 的矛盾,在更深层次上,这是私益和公益之间存在分裂的结果。 个体公益参与中主体为客体创造全面发展的前提,其本身也是主体全面发展的 一种形式。它不仅丰富了人们之间关系的内容,而且生产着公益精神,这种精神为 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个体可在公益参与中体验人性的善和美,因此,个体 公益参与形成的人际关系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和谐的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 径。 个体对公益的“无作为”反映了公益精神的缺失,因此首先要在市场之外培育 公益精神。同时,加强制度化建设防止私益人侵吞公益是必要的。公益产品提供市 场化已成为一个趋势,这说明人们实际上认同个体追求私益会导致社会公益最大化 的理论,但应重新审视这一理论。社会评价客观化是塑造公益精神的重要手段,但 其实现主要有两个难题。其一,判断个体动机的困难;其二,同一个体可以生活在 私益和公益两个不同的域中。所以,建立和完善个体公益参与档案,将有助于人们 获得尽可能多的评价依据,从而使评价更客观。 关键词:关键词:个体公益参与 个体公益参与模式 个体全面发展 2 abstract abstract the individual commonweal participance does good to relieving social contradic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it further whatever in width or in depth. at present, academias study is positive, lacking entirety. the individual commonweal participance is that the individual voluntarily provides some labor or products to others, which creates positive influence in society. individual participance into commonweal is a new mode about individual practical existence, and the individual commonweal consciousness is a symbol of its maturity. this behavior itself reflects a certain commonweal thought and some cultural traitors, and it is also an example set to us, which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systemization, voluntarization and commonwealization. the general mode of individual commonweal participance exhibits a process of dynamic interaction among its three elements, and is restricted to certain conditions. individual as subject is the owner of a certain amount of labor(or products) and its intention namely the pursuit for some values is embodied in the choice to object. so the object is the source of values subject pursues,and the individual labor becomes the medium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the individual labor has two attributes. one of them as a concrete labor is the basis on which the subject chooses its opposite, and the other as an abstract labor is the basis of the commonweal spirit. although the commonweal spirit is related to the quantity of this abstract labo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cant be measured by the standards applied in the market.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namely “the strong vs the weak” which in a deeper layer i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split between the private 3 benefits and the common benefits. in the individual participance into commonweal, the subject creates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object, and the behavior itself is also a way of the subjects development. it not only enriches the conten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but also has been producing the commonweal spirit which provides the spiritual propulsion for the individual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rocess the individuals can experience the human goodness and beauty. so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s participating into commonweal mainly reflects the harmonious aspects of society, and the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way of establish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dividual inaction to commonweal reflects the lack of commonweal spirit, so firstly we must cultivate commonweal spirit mainly outside the market.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olidate the systemization construction to prohibit the “private benefit pursuer” from devouring the commonweal. the marketization of the provision of commonweal products has been a trend, which shows that people agree with a theory which thinks in reality individual pursuit for private benefits will finally contribute to the maximization of commonweal. however, we must rethink this theory. impersonality about the social critic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hape commonweal spirit, but its realization is faced to two difficulties. firstly, it is uneasy to reason the individual motive; secondly, the same individual may exist in two different fields, one for private benefits and one for commonweal. 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about the files of the individual commonweal participance will help people obtain as more material as possible which the critics impersonality depends on. key words:key words: the individual commonweal participance, the individual commonweal participance mode,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朋来 日期: 2007 年 2 月 2 日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李朋来 指导教师签名:姚俭建 日期: 2007 年 2 月 2 日 日期:2007 年 2 月 2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1 1. 问题的提出 1.1 立论的依据 首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从功能上来看,个体公益参与不仅能 缓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类社会矛盾,如就业压力增加、社会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等, 而且在某种情况下能承担政府的某些职能,如教育、环保、甚至外交。而从现实状 况来看,公益事业在中国虽日益发展,但个体公益参与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 上仍显得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研究。 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全面发展问题凸现出来。物质财富 的增加并没有使得大多数人有享受生活的心情,相反,一些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似 乎成了唯一目标。有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变得自私而贪婪,而对他人和公众利益的 关注变得漠然。面对这些“单向度”的人,个体的全面发展成为人们反思的一个重 要课题。那么如何才算是全面发展,又如何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呢?本文对个体 公益参与的研究就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并试图在个体公益参与和个体的全面 发展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个体公益参与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的慈善、捐赠行为研究。总体来看, 这类研究主要是实证性研究,即作者通常是对某个小范围群体的某种具体公益参与 行为进行调查,然后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然而,至今很少有人 对个体的这类行为进行整体性研究,也没有人把个体公益参与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 来研究。因此我们在此也只有对与个体公益参与概念相近和相关的研究作一番总结。 学术界对个体参与公益的行为的研究关注方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第一类是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2 以制度化研究为主。如金锦萍的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作者在对非营利法人 界定和分类的前提下,在对比中外相关制度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和反思了非营利 法人的监督机制。刘风瑞、叶敏、石炜在附目的的捐赠法律行为探析一文中探 讨了附目的的捐赠法律行为的概念、法律效力的认定及其实践中如何处理,具有一 定的现实性和司法实践意义。李红在无因管理生成社会公益的制度设计一 文中提出了用无因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公益制度设计的思想。孙鹏程、沈华勤在 论公司捐赠中的社会责任以现行法为基础的制度设计一文中提出,对公司 捐赠行为的制度规制,在公司外部可依托于国家法规确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在 内部可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中公司决策权的配置来进行。 第二类是以研究个体公益参与的动力机制的。这类研究通常是以某一独立群体 为研究对象,在实证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个体进行公益参与的具体动机如何。如杨守 金、汪继福在试论慈善理念的培育一文中认为慈善理念是个体从事慈善事业, 进行公益参与的前提条件。而陈茗,林志婉在城市老年人参与社会公益的意愿及 其影响因素一文中指出影响城市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意愿的众多 因素中,文化程度、收入状况、年龄层次和社会奉献意识等作用显著。 每位研究者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总的看来,国内学界对个体进行公益参与的研 究是绝大多数是实证研究,而缺乏的是思辨性的整体性研究。当然,这些研究是非 常必要的,这些研究首先为我们了解现实提供了必要的素材,从而为更高层次上进 行理论抽象提供了前提。 1.3 本文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首先提出个体公益参与的基本模式及其构成要素,进而分析各要素的基本 属性和内在联系,并在上述分析的前提下对个体公益参与的根本矛盾进行了分析。 本文建立的个体公益参与模式是:“个体个体的劳动 (或劳动产品) 受益者” 。 市场之外的公益领域是个体公益参与发生的大环境,个体是个体公益参与的主体, 受益者是个体公益参与的客体,个体让渡的劳动或劳动产品等构成个体公益参与的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3 中介。其中,个体、个体的劳动、受益者构成模式的三要素。 对个体公益参与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两点。第一,个体公益参与对于个体全 面发展的意义;第二,个体公益参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研究个体公益参与 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这个 问题的研究将弄清楚个体公益参与时哪些因素促进或制约了个体的全面发展。 研究个体公益参与是为了发现当今公益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理论上给予 合理的解释。本文指出当前个体公益参与面临的四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个体对公 益事业的“无作为” ,即个体公益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其二,是个体在市场当中 作为“私益人”而侵吞公益的问题;其三,如何重新审视“个体追求私益和社会公 益最大化”的关系;其四,是建立和完善个体公益参与社会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对 策。然后,在对这些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 1.4 本文研究特色 本文以理论研究为主,站在哲学的角度考察个体的公益参与现象。第一,本文 把个体公益参与提升为个体的实践存在方式。因为,首先,从其历史起源看,即使 在原始社会个体的劳动首先是为了公益,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最初个体公益参 与与个体的生产劳动过程是同一过程。其次,个体公益参与贯穿于历史的任何一个 时期。即使在人类社会发展到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个体公益参与也是和个体追求 私益相伴而生的,可谓相克相生。第二,本文强调实践在个体公益意识和社会公益 精神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本文强调付诸于实践来培育个体的公益意识和社会公 益精神,最终引导个体广泛进行公益参与。因为个体的亲身实践可以让个体体会到 公益参与的个中滋味,而靠单纯的说教并不能让个体明白公益参与本身的是非好坏。 一言以蔽之, “言传”不如“身教” 。第三,提出个体公益参与的模式,并把它理解 为一个内部要素即作为主体的个体、作为客体的受益者、作为中介的个体的劳动三 个基本要素在非市场环境中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的动态的过程。第四,把个体公益 参与和个体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研究,并明确提出个体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不等于个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4 体发展的全部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由于对个体发展物质前提的强调, 造成了人们产生了一个误解,那就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似乎成了个体发展的全部内容。 本文在澄清这一误解后,继而把个体公益参与看作不仅是创造个体发展前提的一种 手段,更主要的是把个体公益参与本身看作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体现,它不仅丰富了 个体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而且这一过程直接生产着一种社会精神价值公益 精神,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正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而重要的内容。 2. 个体公益参与概念的内涵 2.1 公益 公益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从广义上来讲,单纯从字面上考察公益,比如在汉 语中, 说文中对“公”字解释有“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中有: “背私谓 之公,或说,分其私以与人为公。 ”所以,公益即是与私人利益相对,即指公共利益。 在英语中,公益一词用 commonweal 或 the public goods/interests 表示,也是指 公共利益的。所以,从广义上理解的公益在中西方都是指私人利益相对的公共利益。 狭义的公益在广义概念的基础上,指具有“相容性”和“相关性”的特性的公共利 益。所谓相容性是指公共利益具有非排他性,并且意味着增加新的受益者并不会使 原有受益者的利益减少。这种相容性利益的特征就是只要有某个人可以享有,则其 他每个人都可以享有。而公共利益的相关性是指一旦公共利益受到某个人的损害, 其结果不只是这一个人受到损害,而是同一社群的所有其他人都受到损害。这也是 通常意义上的纯公益。本文是从广义的公益概念上理解,公益就是公众利益。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4 体发展的全部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由于对个体发展物质前提的强调, 造成了人们产生了一个误解,那就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似乎成了个体发展的全部内容。 本文在澄清这一误解后,继而把个体公益参与看作不仅是创造个体发展前提的一种 手段,更主要的是把个体公益参与本身看作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体现,它不仅丰富了 个体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而且这一过程直接生产着一种社会精神价值公益 精神,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正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而重要的内容。 2. 个体公益参与概念的内涵 2.1 公益 公益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从广义上来讲,单纯从字面上考察公益,比如在汉 语中, 说文中对“公”字解释有“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中有: “背私谓 之公,或说,分其私以与人为公。 ”所以,公益即是与私人利益相对,即指公共利益。 在英语中,公益一词用 commonweal 或 the public goods/interests 表示,也是指 公共利益的。所以,从广义上理解的公益在中西方都是指私人利益相对的公共利益。 狭义的公益在广义概念的基础上,指具有“相容性”和“相关性”的特性的公共利 益。所谓相容性是指公共利益具有非排他性,并且意味着增加新的受益者并不会使 原有受益者的利益减少。这种相容性利益的特征就是只要有某个人可以享有,则其 他每个人都可以享有。而公共利益的相关性是指一旦公共利益受到某个人的损害, 其结果不只是这一个人受到损害,而是同一社群的所有其他人都受到损害。这也是 通常意义上的纯公益。本文是从广义的公益概念上理解,公益就是公众利益。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5 2.2 个体公益参与 人们参与公益就形成了公益参与,即私人无偿或低偿让渡自己所拥有的某种劳 动或劳动产品予他人。我们可以借助公益参与概念的外延如捐赠、义务植树造林、 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中人们的行为来理解公益参与的概念。就参与的本义来说,参 与是“加入、参加、咨询,因而参与不是决策主体内部的行为,而是一种由外向内 的渗入,介入。所以,就参与行为本身而言,它并不意味着决定 ,而是属于渗 入性质的。 ”1这也是说在进行公益参与的过程中,主体表现出一种和客体平等 的态度,从而使公益参与和施舍相区分。就参与的主体是个体还是群体来区分参与 的类型,可以把参与分为个体参与和群体参与。相应地,公益参与也可分为个体公 益参与和群体公益参与。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对个体公益参与的分析。 综上所述,个体公益参与就是个体无偿或低偿地让渡某种劳动或劳动产品,并 且对社会产生积极效应的行为,它以个体行为客观上的非营利性为衡量标准。个体 公益参与实质上是主体基于自身某种价值追求,并力促这一价值追求得以实现的 从而也使社会其他公众受益特定的利他行为,从而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 值间的统一,以产生一定的公益意识为其走向成熟的标志。此概念包含的要义有三 点。其一,个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一种志愿性。其二,个体之“利他”目的的特 定性,体现为一种公益性。其三,公益意识的产生则标志着个体行为上升为一种社 会行为。我们也可以把主体价值追求和主体之“利他”目的特定性直接理解为同一 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公益意识则是其必然结果,同时这个结果作为个体的一种思想 的积淀又反过来影响个体的公益参与行为。尚需指出,以上对于个体公益参与概念 的界定只是我们理解个体公益参与的起点,因为上述个体公益参与行为是我们设定 的一个最理想状态下的个体公益参与的模式,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行为往往缺乏 普遍性,现实生活中呈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在利益动机驱使下的个体公益参与。 因此,我们对于个体公益参与的研究也就是找出制约这种理想状态下的个体公益参 与模式形成的社会因素,并且找出有利于这种最理想模式形成的有利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6 2.3 个体公益参与的实践层面和意识层面 对于个体公益参与的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探讨,即实践层面和意识层面。 我们之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论述,主要是由于实践是个体公益参与主体最重要的品格。 实践对于社会公益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对于和谐社会关系的建立都具有决定性的意 义。而个体公益参与的意识层面则反映了上述实践展开的过程和结果,这个结果最 直接地表现为个体自身的一种高级情感的产生和维系,而个体情感因素的一个最大 特征就在于它和个体本身的直接体验相关,也就是和个体的亲身实践相关。这也可 以看作是两个层面的辩证关系。 2.3.1 个体公益参与的实践层面 个体参与的实践层面就是个体公益参与的行为层面,它是个体的一种实践存在 方式。个体公益参与在行为上表现为个体志愿把自己所拥有的某种劳动或劳动产品 无偿或低偿地让渡出去的一个过程,即个体的公益参与并不是以“获得”某种物质 利益为直接目的,这种无偿或低偿正是体现个体公益参与的价值所在。因为在“人 是自利的”抽象假设之下,这种行为无疑是不可思议的。然而,这种行为它毕竟发 生了,因此我们的问题不是它应该不应该发生,而是能给这种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 解释。马克思说过: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的 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2因此 对个体公益参与的行为层面的理解应该从把它当作是个体的一种实践的存在方式,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待它。我们在考察个体公益参与行为的内在根据时,决不能把这 种根据归结为某种心理动机、情感意志等意识层面,而是直接地把它当作是一种实 践存在方式,即公益实践。 把个体公益参与看作是个体的一种实践存在方式,这本身就是对现存个体实践 存在方式的一种批判和反思。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实践是个体的根本存在方式。 在当代市场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下,这种存在方式的最主要形式表现为个体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7 之间的商品交换行为。因此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就受这种“主流事实”的影响,表现 为对“经济人假设”的矢志不渝,即使面对个体公益参与的事实,也往往把它作为 一个“经济人”行为的结果,即主观为己,客观利他。人们的思维总超不出前人所 设置的理论分析框架“经济人” 假设的框架,主要原因是,其一, “经济人” 假 设在当代仍有其事实根据;其二,我们把“经济人”行为当作了个体唯一的一种实 践存在方式,而没有把个体公益参与也看作一个客观的事实存在,从而没有认识到 个体公益参与这种实践方式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因此,把个体公益参与看作是个体 的一种实践存在方式,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和扩充,因而可以说是 更高阶段上的实践。它超越了把人的物质利益追求作为根本甚至是唯一目的的低级 阶段的实践观。 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得出人类社会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任何人 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3“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 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 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4。 马克思通过对这些基本事实的揭示和分析, 把历史观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即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才是一切历史的起 点。但我们忽略了这么一点: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是历史的起点,但不是历史 的全部。个体公益参与的实践方式的存在就揭示了这一点,个体公益参与的实践不 能抛开也没有抛开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这个历史起点,因为个体公益参与的一 部分公益物品恰恰是因为一部分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发生的。然而,个体公益参与 并没有停留于历史的起点上。就个体公益参与是一个无偿或低偿让渡自己所拥有的 劳动产品的过程来看,它不是以获得某种物质利益为目的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起 点的“背叛”行为,因而是一种发展,一种超越。对于这个起点的超越,马克思本 人也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 “阶级的存在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 历史阶段相联系” 。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5阶级的存在不过是基于物质利益需要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表现,也就是说,这只是在历史的起点上人们之间关系的表现,这种关系在 马克思看来只是“暂时”的,它必将被另一种更合理的关系所代替。这种更合理的 关系的“影子”就反映在个体公益参与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8 因此,对于个体公益参与行为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就是个体的 一种新型的实践存在方式。说这种实践方式是“新型的”并不是因为它刚刚出现在 历史的舞台,它和我们当代“主流”实践方式的历史一样久远,只是人们视而不见 而已。这种理解主要基于对“经济人” 假设以及有人提出的“公益人”假设理论分 析框架的批判与反思。 2.3.2 个体公益参与的意识层面 个体总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个体,个体公益参与是在一定的目的下发生的。这 个目的表现为从个体对公益参与的一般认识到公益意识产生两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这里主要讨论作为个体公益参与行为成熟标志的公益意识。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公益意识。所谓公益意识是指由个体公 益参与的内在主客体矛盾关系规定的对某个公益参与群体成员资格的认同感,一种 对于这种资格产生共同价值追求和共同责任的感觉,以及一种为谋求这种共同的价 值追求而采取集体行动的倾向。所以,公益意识是个体公益参与者作为一个群体当 中的成员资格认同感,而且这种认同感直接导致集体行动。公益意识并不是公益参 与群体的舆论的一个侧面,而是持久地、默默地隐藏于这些群体的意识当中,在对 某一特别状况下的事件(如 1998 年我国特大洪灾,2005 年的东南亚海啸等灾难性事 件)的积极的、集体的投入过程中更明显地表现出来。 公益意识只能在作为一个类类的意识层面上理解。当一个群体在没有外部因素胁 迫而进行公益参与时必然会产生公益意识,或者说只要是发生了公益参与现象就必 然会伴随有公益意识的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事实上的公益参与者都具有 这一意识。每一个公益参与者都可能有关于公益参与的某种认识,但这并不是所谓 的公益意识。只有在这种个体对公益参与的认识上升到类的层面上,即个体公益参 与者把自己不仅当作是一个个别的人,更是当作一个类存在时,这种认识才上升到 了公益意识的层面。此时,个体只会觉得自己只是众多公益参与者的一员,因此并 不觉孤单。正是这个类意识把不同的个体公益参与者联系在了一起从而组成了不同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9 的公益参与组织。而只有当作为个体的公益参与者具有了类意识公益意识时, 他就从一个自在的公益参与者转变成了一个自为的公益参与者。这个转变过程同时 也是个体意识的类化过程。 在一个群体中,只有个体具有了公益意识时,他的公益参与行为才是真正意义 上的或成熟的公益参与。而在进行公益参与前或者是被动地进行公益参与时,虽然 公益参与的根本矛盾事实上存在着,这个矛盾事实可以理解为社会中对个体公益参 与的需求和现实中个体公益意识的缺乏之间的矛盾,个人虽处于公益参与矛盾关系 当中,然而这些人对他们所共处的情境并无知觉,因而可以称之为自在的公益参与 者。而与之相反的,另外一些公益参与者因为意识到其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追求(这 些价值追求可能因个体的不同而有差异) ,并为此进行集体的行动,所以是自为的、 自觉的公益参与者,其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在个体当中社会责任感的产生。这样,根 据是否进行了公益参与的标准来划分,可以把公益参与者分为潜在的公益参与者和 现实的公益参与者;根据公益意识的有无标准又可以分为自在的公益参与者和自为 的公益参与者。因此,我们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把能够造成由潜在的公益参与者 向现实的公益参与者转化,由自在的公益参与者向自为公益参与者转化的社会力量 找出来,并希望借助于对此过程的理解来确定如何介入并加速这一转化。具体来说, 我们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哪些固有的因素可能产生一个具有公益 意识的个体公益参与群体。 个体的公益意识主要来源于个体公益参与主体的亲身实践。个体的公益意识最 直接的来自于个体公益参与矛盾双方的互动中。每个个体公益参与者只有在和对方 的互动中才能体会到对方的状况,他们缺少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都会引起参 与者的反思,因而产生认同意识,即对于对方处境的认同意识。这同时也伴随着把 对方当作一类人来看待的“类”意识的产生,进而把自身看作一类人,即公益意识 的产生。矛盾双方只有在和对方的接触中才能彼此确定自身,也在对方身上找到自 己存在的界限。因而个体公益参与的实践就是其根本矛盾双方相互规定自身的过程, 因而是矛盾产生的前提。然而,在现实当中,个体公益参与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社 会中间机构来实现的。这就是说,个体公益参与矛盾双方往往没有直接的互动,然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10 而这是不是说中间机构完全把公益意识产生的渠道阻断了呢?在此情况下,个体公 益参与只是通过另一种方式产生,这就是媒体或者是社会舆论的作用。媒体和社会 舆论之所以能对公益意识的产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源于今天传媒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就个体公益参与来说,技术拉近了矛盾双方的距离,它使 得双方感觉到彼此的处境并不是很遥远的事情,而就在彼此身边。比如,2005 年的 东南亚海啸事件,每个人不可能都去亲临现场去感受受害者的处境,而我们通过当 今媒体渠道得知当地人们所遭受的痛苦,我们感同身受,同样会觉得他们的痛苦就 在我们身边。因此,中间机构的局限性由于当代传媒技术优势得到补偿。但总的来 说,公益意识的产生主要来自个体自身感官的直接体验,也就是来自个体公益参与 主体的亲身实践。 3. 个体公益参与的特征、原则和类型 3.1 个体公益参与的特征 3.1.1 具有某种公益理念的特征 个体在公益参与过程中会呈现出一定的公益理念。公益理念是个体公益参与的 内在的隐性特征,也是个体行为较深层次的特征,它跟个体公益参与的目的相联系, 从因果关系来看,它属于个体公益参与的“目的因” 。以我国某些民营企业家个体公 益参与为例,他们往往在自己“发达”之后选择了回报社会的方式。这种回报社会 的方式在这些民营企业家看来是一种个人的行善行为,是为了“回报社会,造福桑 梓” ,并相信这种“好心”会有“好报” 。这里的“好报”在企业家个体的心目中是 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它更多地被理解为个体的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一种希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10 而这是不是说中间机构完全把公益意识产生的渠道阻断了呢?在此情况下,个体公 益参与只是通过另一种方式产生,这就是媒体或者是社会舆论的作用。媒体和社会 舆论之所以能对公益意识的产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源于今天传媒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就个体公益参与来说,技术拉近了矛盾双方的距离,它使 得双方感觉到彼此的处境并不是很遥远的事情,而就在彼此身边。比如,2005 年的 东南亚海啸事件,每个人不可能都去亲临现场去感受受害者的处境,而我们通过当 今媒体渠道得知当地人们所遭受的痛苦,我们感同身受,同样会觉得他们的痛苦就 在我们身边。因此,中间机构的局限性由于当代传媒技术优势得到补偿。但总的来 说,公益意识的产生主要来自个体自身感官的直接体验,也就是来自个体公益参与 主体的亲身实践。 3. 个体公益参与的特征、原则和类型 3.1 个体公益参与的特征 3.1.1 具有某种公益理念的特征 个体在公益参与过程中会呈现出一定的公益理念。公益理念是个体公益参与的 内在的隐性特征,也是个体行为较深层次的特征,它跟个体公益参与的目的相联系, 从因果关系来看,它属于个体公益参与的“目的因” 。以我国某些民营企业家个体公 益参与为例,他们往往在自己“发达”之后选择了回报社会的方式。这种回报社会 的方式在这些民营企业家看来是一种个人的行善行为,是为了“回报社会,造福桑 梓” ,并相信这种“好心”会有“好报” 。这里的“好报”在企业家个体的心目中是 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它更多地被理解为个体的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一种希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11 因此,虽然这种行善行为直接增加社会公益,而终极意义上表现为个人精神的超脱, 是一种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行为,这种对于超脱精神的追求就是我们称之为公益理 念的东西。同时在这种意义上,个体公益参与背后折射出的公益理念更多地体现了 一种我们常说的价值理性的东西,它超越了纯粹的经济人假设,就是说对某个公益 参与者来看说,公益参与的动力完全出自于自主主动的驱力,而非外在的追求物质 利益的驱力。 当然这种对个体超脱精神的追求或者说价值理性并不是个体公益参与之公益理 念的唯一表现形式。有一些人把个体公益参与看作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之一,而不 是像上述仅仅把其作为个体提升自己精神价值的一种手段。比如,在国外的跨国公 司里,他们把“做优秀的企业个体”作为公司员工个体公益参与的理念。这种理念 把企业的员工不仅看作是企业的人,而且还是一个社会的人,即作为一个个体社会 的一分子,因而应当而且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既然把企业员工看为是双重身 份的结合体,因而自然地他们把企业员工个体的公益参与行为看作是企业和社会实 现双赢的互利行为,是与企业的商业利益密切相关的。所以,他们的公益参与方式 往往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联系在一起。当然,这样做的目的里面包含 一种工具理性的成分。因为通过员工个体公益参与的具体操作过程可以达到培育企 业员工社会责任感,提升企业文化,有时甚至以“利己”为最终目标。这种行为折 射出的是一种“客观利他,主观利己”的经济人假设的公益理念。 总之,不管是哪种个体公益参与行为,其背后都有一个隐性的理念。 3.1.2 具有某种文化传统的特征 对于公益参与者来说,文化传统对其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往往是个体公益参与者 自身也不易察觉的。文化传统对个体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其影 响虽无形却是深远的。因此无论何种形式的个体公益参与都可以从中看出其蕴涵的 一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血缘文化”和“修身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这种传统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12 影响着国人的言行举止等方方面面。在分析个体公益参与行为的时候,我们需要重 视传统文化的作用。仍以一些民营企业家的个体公益参与行为为例,我们说这种行 为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一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是反映出一种追求价值理性的公 益理念。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包含有中国传统的“修身文化”在内的一 种反映呢?还有的企业家在外面发达了,然后回到家乡,为家乡修路、造桥、建学 校等以此来造福乡邻,往往还要求立碑纪念,以传后世。从这种和个体公益参与行 为相伴而来的“立碑”行为中可以看出,作为公益参与者的企业家,把公益参与看 作是件“扬名立万” 、 “光宗耀祖”的好事,他们想通过“立碑”而建立“口碑” ,从 而在自身与其生活过或工作过的地方之间建立某种永远的联系,不致落下弃祖忘本 的恶名,这种联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血缘文化”的影响所在,因为“血缘文化” 的实质正是一种“关系文化” 。同时在我国这种“血缘文化”也影响着个体在进行公 益参与时对客体选择的优先顺序。正如上面所说的某些企业家回家乡造福乡邻的行 为,这些企业家往往选择了回家乡或自己曾经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而不是其他什 么地方进行公益参与。这种现象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反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 文化特征。 3.1.3 具有人类一般道德行为典范的特征 个体进行公益参与无疑会得到人们的赞许,社会的态度表明这种行为不仅符合 一般的道德标准,而且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典范。在所有的道德情感体验中,赞许和 指责是两种很重要的情感。人们的赞许态度最主要是因为某种行为为我们的社会带 来了好处,即具有公益性,相反则会招来我们的指责。这就是说社会道德情感中的 赞许和指责最主要的取决于人们对于某种行为影响公益的程度,这也可以作为我们 把个体公益参与看作人类道德行为的典范的一个论据。我们赞扬伟人毛泽东同志是 因为他使中国人民从被压迫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赞扬邓小平同志是因为他带领中国 人民找到了一条走向富裕繁荣的大道,他们的行为无疑具有公益性。因此,伟大的 哲学家休谟说: “在对任何一个人道的和慈善的人表示称赞时,有一个因素从没有不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个体的公益参与 13 能充分加以坚持,这就是,那个人的交往和善行给社会带来的幸福和满足。 ”6休 谟甚至把这种个体公益参与行为产生的公益效用性作为人类社会德性产生的一个源 泉。 “在对于道德性的所有规定中,公共的效用这个因素始终是最受重视的;关于义 务的界线的争论,不论发生在哲学中或日常生活中,绝没有什么手段能比弄清人类 的真正利益更可靠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发现任何根据现象而采纳的虚妄意见 在流行,只要更进一步的经验和更健全的推理给予我们关于人类事务的更合理的概 念,我们就将收回我们最初的情感,重新调整道德的善和恶的界线。 ”7这里公共 效用性实际上就是公益性。它对道德性的影响被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它甚至成为 一个判断道德之善与恶的标准。生活中的一些反例提供了更好的说明。当我们乘车 时,如果一个年轻的乞丐向我们伸手乞讨时,我们会对其产生反感,原因在于我们 认为这种“善行”可能滋生懒惰,意味着鼓励游手好闲,从而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 不利影响而失去公益性,成为一种“恶行” 。这里对社会发展是否具有公益性就是我 们判断个体行为的一个尺度,因而会对之前的视之为道德行为的看法进行修正。 总之,由于个体公益参与行为奉行的“克己奉公”原则,它时刻体现着公益性, 因而体现着人类道德性中的善的一面或说是与之相吻合的,因而具有人类道德行为 的典范的特征。 3.2 个体公益参与的原则 在个体公益参与过程之初,形成“强者与弱者”关系,双方关系是在互动中取 得发展并维持一个动态平衡的,而要使这这种平衡得以持续,并且使矛盾双方的互 动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