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莆田西园村婚俗用语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莆田西园村婚俗用语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莆田西园村婚俗用语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莆田西园村婚俗用语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莆田西园村婚俗用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 i l ll l ii lr ll ir p f lri il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 学位论文: y 17 4 4 5 9 6 a 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nt h e m a r r i a g es l a n g ,m a r r i a g ep r o v e r b ,m a r r i a g e p a r a l a n g u a g ec u s o t o m s ,w e d d i n gi n v i t a t i o n ,g r e e t i n gg u e s t sp h r a s e so fx i y u a nv i l l a g e ,t h i s p a p e ra n a l y s i st h es y m b o l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 ,d i g i t a lc u s t o m s ,l a n g u a g ew o r s h i pa n dt a b o o p h r a s e so fm a r r i a g ec u s t o m s b yc o m p a r i n gm a r r i a g ep h r a s e su s e di nt h ex i y u a nv i l l a g e a n di np u t i a nc i t y , t h ep a p e rr e v e a l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 m ,a n dt h e na n a l y z et h e d i f f e r e n tm a r r i a g ep h r a s e su s e di nu r b a na n dr u r a l a l s o ,t h ep a p e ru s es e m i o t i ct o i l l u s t r a t em a r r i a g ep h r a s e so fx i y u a nv i l l a g e ,a n di n d i c a t e st h et r e n d so fm a r r i a g ep h r a s e s o fx i y u a nv i l l a g e k e y w o r d s :p u t i a n ,x i y u a nv i l l a g e ,c u l t u r e ,m a r r i g ec u s t o m s ,p h r a s e 译,。, , ,j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七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本文要研究的是莆田西园村的婚俗用语。 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几个相关的问题。 研究西园村的婚俗用语,原因在于婚俗在民俗中的重要地位。婚俗是人生礼俗 中的一大礼,历来都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婚俗不仅囊括宇宙、总揽 人物、俯视天下,从客观上反映着时代精神,而且也从微观世界展示了社会的经济、 民族心理、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宗教观念等诸多因素发展演变的轨迹。婚俗以特 定的行为约束人们的婚姻意识和婚姻行为,可以说是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 外,我们还简单分析介绍了了解该文有关的一些问题:莆田方言的特征、民俗文化 特征和莆田西园村的概况。 在第二章中,主要调查西园村的婚姻形态用语。 本章从两个层面调查西园村传统婚姻形态的婚俗用语:婚礼的准备工作用语和 - 结婚仪礼用语。用莆田方言词汇描述( 并用国际音标标注) 婚礼程序用语,按照时 声 问顺序详细介绍西园村婚俗用语的调查成果。收集西园村村民在世世代代传承中, 口耳相传下来的婚姻俚语、谚语、习语。这些用语用莆田话念,都会有押韵或是一 定的谐音。本章也对西园村婚宴邀请、招呼客人习俗用语进行整理,还探讨了西园 村婚俗用语中的副语言习俗( 即非言语交际方式) ,有门前楣、抱出灯、洒轿脚等。 此外,本文还调查了西园村其他婚姻形态用语:招婿婚用语调查、新妇囝婚用语调 查、“乌 婚用语调查、“两头顾 婚用语调查。 在第三章中,主要探讨西园村婚俗用语的象征意义、数字习俗与语言崇拜、禁 忌。 在西园村传统的婚礼习俗用语中,以谐音取义、物体形状等的修辞方式,表现 了对未来( 婚后) 家庭生活的美好追求与祝愿的民俗心理活动。如卵、索面、甘蔗 等,都各有其象征意义。西园村传统婚姻礼仪中,无论以何物或以金钱作礼,都要 取偶数目以为吉祥如意,忌讳出现单数( 奇数) 。包括嫁妆、担盘、放定与迎新队伍 的人数,均需以偶数,否则则视为不恭不礼。这是西园村婚俗用语的数字习俗。西 园村婚俗用语也遵循语言崇拜与禁忌的原则,喜爱芋、虾等谐音取“吉的物品, 作为一种美好的追求和诚挚祝愿的寄寓载体。忌说“死”、“病”等不吉祥或与之相 i r _ 一一 乞 工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十学位论文 关的字眼,在相关色彩上也有禁忌。 在第四章中,主要比较西园村婚俗用语与莆田市区婚俗用语的不同,进一步分 析城乡婚俗用语不同的原因。 城市与乡村在选择婚期时间的不同:西园村的村民,一般会在年冥( 即腊月) 初八到春节前,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或是请算命先生、阴阳先生挑选一个“黄道 吉日,以便于婚嫁。在城市,许多城里人除了选择年冥的时间外,还会选取具有纪 念意义或热闹的节假日来举行婚礼。如国庆节、五一节、西方的情人节等。在乡村, 习惯于选择双日作为佳期的时间,若是相士觉得某个单日是难得的好日子,也可以 选择。在城市,有些人还会特意选择周末的时间,以便于外地的亲戚朋友、同学来 参加婚礼、相聚,而不会刻意非要挑选农历是双日的时间。 空间语境不同:在乡村,村民习惯盖新房子为儿子举行婚礼,或是家中已有新 房子,也会把新房粉饰一新,长子的新房设在正厝,次子的新房则设在僻舍,在大 厅即其他空房间摆上桌椅,邀请客人。并搭好“喜棚 ,在乡村,因场地限制,在厅 堂坐不下的情况下,酒桌还会摆在门前院子空坪。在城里办酒席,会通知亲友直接 到酒楼参加婚宴即可,打扮一新的新郎新妇会提前在酒楼大门前迎接客人的到来。 随从角色不同:西园村中新妇的随从人员称为“阿嫂 ,是由亲厄即同族近亲 中儿女双全,有福气的妇女担任,阿嫂随着新郎家中人员一起去接新妇,回到新郎 家中,阿嫂则是新妇与其他人的传声筒,参与婚礼的全过程,替新妇应付和解决一 切难题,全程引带和护卫新妇。而在城市中,新妇的随从人员则称为“伴娘”,伴娘 由新妇的同学或好朋友担任,需是未婚女性。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婚俗用语,都以喜庆、热闹为主,且存在着简单化的趋 势。本文还分析了城乡婚俗用语不同的原因:乡村主要是讲排场,全家一起参加; 城市则是气氛活跃,场面热闹。 在第五章中,主要探讨西园村婚俗用语的符号学阐释,本章从物品用度的指符、 时间色彩的指符、行为心意的指符这三类民俗符号的象征意义,传达西园村村民的 社会心理和生活追求。 物品用度的指符:一方面是村民生活中的实际存在着的吉祥物,另一方面又是 村民民俗心理的物化呈现,成为承载特定意义的民俗用语符号。这些吉祥物有雁、 鸳鸯、龙凤、枣、鱼、花生、石榴等。 时间色彩的指符:迎娶日期、迎娶时辰、色彩的选择,都体现了婚俗中民众的 i v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时空观念。 行为心意的指符:这是凭借外在的符号或象征表达着村民的内在情感与愿望, 是特定区域内群体思维与行动的本质体现。这些行为心意指符主要有上头、泼水、 撒帐等。 在第六章中,主要探讨西园村婚俗用语的发展趋势。 西园村婚俗用语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深层观念上面,深层观念可谓是变化缓慢。 变异之处,主要体现在现当代婚礼与传统六礼的标准样式的差距逐渐增大。例如订 婚、迎娶仪式趋向简单,旧时订婚分为“小订 和“大订 ,现在往往被合而为一; 婚礼形式逐渐多样等。 v l i r _ 一一一_ 一_ , 囊 , 舂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七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中文文摘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章莆田方言与民俗文化特征 第一节婚俗在民俗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莆田方言与民俗文化 第三节莆田西园村概况 - 7 - - 7 - 8 第二章西园村婚俗用语调查1 3 第一节西园村传统婚姻形态用语调查1 3 - 第二节西园村其他婚姻形态用语调查 第三章西园村婚俗用语的象征意义、数字习俗与语言崇拜、禁忌2 8 第一节西园村婚俗用语的象征意义 第二节西园村婚俗用语的数字习俗 第三节西园村婚俗用语的语言崇拜与禁忌 第四章西园村婚俗用语与莆田市区婚俗用语比较 第一节西园村婚俗用语与莆田市区婚俗用语的相异之处 第二节西园村婚俗用语与莆田市区婚俗用语的相同之处 2 9 。2 9 - 3 3 - 第三节西园村婚俗用语与莆田市区婚俗用语不同的原因3 4 第五章西园村婚俗用语的符号学阐释3 5 第一节物品用度的指符 第二节时间色彩的指符3 7 第三节行为心意的指符 第六章西园村婚俗用语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v i 3 8 4 0 - 4 1 4 3 4 5 4 6 产 丰 j a 绪论 绪论 婚俗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折射,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 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 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婚俗在民俗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古代著作 中,就记载了许多相关的婚俗用语。 早在仪礼士昏礼中就记载了婚姻“六礼 ,广义的婚礼即通常所说的婚 姻六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请问名,。纳吉用雁,如纳采礼。纳 征:玄缣束帛,俪皮。如纳吉礼。请期,用雁。主人爵弁,缥裳,缁拖。从者 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所谓纳采,是指男方托媒人带着书信和 礼物,到女家说合婚事,如果女方父亲接受了礼物,就叫“纳采”。所谓问名,是指 在女方接受了礼物,表示允许的情况下,男方再派人带着礼物到女方探问姑娘的名 字、年龄、生辰八字等,然后回来在自家的宗庙里占卜凶吉。所谓纳吉:是指如果 占卜结果是吉兆,就又派人带着礼物把佳音告知女方,至此,“婚姻之事于是定。 所谓纳征,是指纳吉之后,男方送给女方正式的聘礼。所谓请期,是指纳征之后, 男方再以礼物到女方请订结婚的日期,这时“主人辞,宾许,女方要再三表示不敢 自定,男方便将预先占卜决定的吉日提出来,这叫“请期 。所谓亲迎,是指完婚的 吉日定好后,届时新郎奉父母之命亲自到女家迎娶,因亲迎的时间在黄昏,故称为 昏礼。礼记昏义中也记载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 继后世也,帮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 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点出婚姻的 重要作用与功能。 春秋与春秋左传反映了带有奴隶制时代特征的原始婚俗。如春秋 隐公二年载“冬十月,伯姬归于纪,“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伯姬、叔姬是 鲁惠公的长女和三女。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载:“郑游贩将归晋,未出竞,遭逆妻 者,夺之,以馆于邑。丁已,其夫攻子明( 即游贩) ,杀之,以其妻行。 古代娶妻者 必须亲往迎接新娘,这正是反映要求妻从夫居。而游贩夺他人之妻,是抢劫婚遗存 的婚俗。 r _ _ _ _ , 丰 绪论 在周易中有作为演婚之礼的诗意展现:周易屯:“六二,屯如追如, 乘马斑如;匪寇,婚媾。 周易贲:“六四,屯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一般认为此是描绘了一幅古代抢亲的生动画面:一个穿白衣的男子,骑在白马上, 威风凛凛,却迂回不前,原来他却伺机而动,准备抢亲。其实这是古代盛大的演婚 礼仪。黄寿祺、张善文之周易译注云:“文饰得那样淡美,全身是那样素白,坐 下自马又是那样纯洁无杂,前方并非强寇,而是聘求婚配的佳偶。 说明殷周之际 求婚迎亲的马队之马匹和装饰物以白色为尚。归妹卦中的六三爻:“反归以娣 , 九四爻“归妹愆期,迟归有时”等爻辞,反映了一种婚姻现象,上古时代的滕婚 其娣年岁尚小,满1 5 尚不足2 0 岁,在随嫡夫人出嫁到夫家3 个月后,于反马时节, 娣会返回娘家生活,待到成年再送往夫婿家。 诗经婚俗诗与礼结合,是上古人类自然行为的仪式化肯定与约束,是先秦文 化的集中体现。诗经齐风南山第四章:“析薪如之何? 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 匪谋不得。 两个家族要结为姻亲关系,首先要通过中介人媒人来沟通,从中促成。 没有媒人穿插往来,这门亲事就实现不了。诗经卫风氓中写到:“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反映了社会上婚期选在秋冬时节的婚姻礼俗。诗经卫风氓:“以 尔车来,以我贿迁。 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幽风东山“之 子如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写了当时迎亲的情景。 另外,唐五代笔记小说中涉及的婚俗也包含了当时人的婚姻观念门第、再醮、 媒妁、婚礼用物及其禁忌等。门第观念反映了传统与现实中等级观念、社会地位及 贫富差别对人们的影响;再醮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觉醒与突破; 媒妁观念和婚礼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婚礼用物及其禁忌则反映了人们对 婚姻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清小说中也有婚俗用语的描写,如金瓶梅第七回“薛媒婆说娶孟三儿, 杨姑娘气骂张四舅 整整一回讲述西门庆娶孟玉楼的事情。先是西门庆带着礼物, 由薛媒婆领着,来孟玉楼前夫的姑姑杨姑娘家“提亲”。送杨姑娘“一段尺头”、“四 盘羹果 ,f , n - - 十两白银,允诺成亲后再给七十两。这可视为“纳采,实际上是用 金钱买通杨姑娘。第二天又到孟玉楼家“相亲 ,送去“锦帕二方,宝钗一对,金戒指 六个。同时西门庆与孟玉楼相互询问了年庚,相当于“问名和“纳吉。五月二十 , 绪论 四日“送聘礼”,即“纳徵 。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四回“梦换心方成恶妇,听撒帐 早是痴郎 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两家成亲的过程,“上头、“送嫁妆、“铺床”、“迎亲、 “揭盖头 、“谢亲”等等婚俗,一应俱全。红楼梦中宝玉和宝钗的婚礼程序是: 凤姐夫妇作媒,薛姨妈让薛蝌将泥金庚帖送给贾琏,交换了生辰八字。到成亲时,风姐 又说:“咱们南边规矩要拜堂的。 傧相赞礼,拜了天地。请出贾母受了四拜,后请贾 政夫妇登堂,行礼毕,送入洞房。还有坐床撒帐等事,俱是按金陵旧例。 现代学者关于婚俗用语的著作中,如鲍宗豪先生的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将 婚俗提升到人类文明的镜像的高度,通过婚俗这一特定的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 别具特色的解读。作者从生物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汲取有效 经验,多角度地透视中国婚俗的诸多不为人所熟悉的面相,并就近代以后中国婚俗 文化的沿革作了完整而清晰的勾勒以及科学合理的阐释。邓伟志、胡申生的( i - - _ 海 婚俗一书,从介绍上海传统婚俗开始,着重围绕了上海传统婚俗的式微、近代围 绕婚俗变革的争论、自由恋爱的出现与发展、择偶观的嬗变、婚礼的文明进程等方 面来介绍上海婚俗的演变及其海派文化特色。同时,本书还剖析了上海的离婚和再 婚的状况,批判了上海曾经存在过的种种婚姻陋俗,对明天上海的婚俗也进行了展 望。万建中的图文中国民俗婚俗一书从媒人和信物谈起,介绍了中国民俗婚 姻。详细内容有无媒不成婚、媒人是“万恶”之首、唯有荷包最传情、相思红豆有 诗意、有情无缘与赔钱货、生肖属相害死人、八字不配,姻缘难成、女儿曾是“赔 钱货 嫁妆种种、新娘与洞房、花容月貌悦新郎、新嫁衣种种、营造甜蜜的窝等。 我国现代少数民族的婚俗用语研究,多从少数民族特殊的婚姻习俗出发,如高 福明、包素兰、洪剑、胡皖萍著的 中国婚姻家庭,展示了少数民族的婚俗风情, 并对当代深刻变化的婚姻观念、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文明向上的家庭教育和逐步 完善的婚姻家庭立法作了详尽的介绍。严汝娴、刘宇的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 中,详细介绍了少数民族的婚娶风俗:人类婚姻的起源和发展、叩开婚恋之门的成 年礼、情趣各异的求爱方式、丰富多采的缔婚礼仪、千姿百态的结婚典礼、繁简不 一的离婚与再婚、多种多样的婚姻家庭形态。在学术期刊中,也较多介绍少数民族 的特殊婚俗,如江华高山瑶族的“招郎入赘 婚嫁模式;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的对 偶婚,主要形式有“点火把 、“爬楼、和“找同年”等;布依族“不落夫家 婚俗; 绪论 云南摩梭人的阿注婚:子女随母而居,成员由一个祖母或几个始祖母的后裔组成, 血缘按母系计算,纳西族也是阿注婚;青海藏族的“偷婚”等等。 莆田的婚俗用语研究,没有专门的著作,而是零星地出现在关于莆田的文化与 民俗的各类著作中。如谢如明的莆田传统文化概论被郭风誉为“系统地阐明、 探讨莆田文化的开拓之作( 当然,它汇集了许多人研究成果) 。此著作在民俗文化 之人生礼仪中介绍了莆田婚礼的特色,但篇幅较为短小。 9 0 年代莆田出版的市、县、乡镇志的莆田市志、莆田县志( 西园村原隶 属于莆田县忠门镇) 、忠门镇志等方志中均有专门章节记录莆田方言和民俗。莆 田市志卷四十一的民俗卷,其中有一节专门用于介绍莆田婚嫁的礼仪习俗,包括 说亲、定亲、出嫁、合卺、闹房、回门几个程序。卷四十三方言,语汇一章中,用 莆田方言( 国际音标标注) 记录一些莆田婚俗用语。较有参考价值,但是不够全面。 莆田县志在记述方言、婚俗方面突出地方特色。忠门镇志则着重描写忠门镇 特有的婚俗仪礼。 莆田文化丛书民俗风物中,作者各用一个章节介绍莆仙方言与地方民 俗,莆仙方言中的“乡村俚语多情趣一一节提及的俚语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并透 露出高度的生动性、艺术性、幽默性。莆仙民俗独具地方特色,传承了许多传统美 德,地方民俗一章从五个方面介绍莆仙地方民俗:岁时节令、婚嫁生育、乔迁寿庆、 祭祀丧葬和服饰娱乐。该书特色鲜明,简明扼要。记录了莆仙地区的许多方言与婚 俗用语。 但是这些著作大都把方言与民俗分立章节,二者联系不够紧密,并着重于描写, 没有从民俗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分析语言与婚俗。但这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资料,并给读者以研究调查方法上的启示。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主要从莆田西园村婚俗用语研究这个方面入手,解析婚俗用语中蕴含的 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符号学的阐释。比较西园村婚俗用语与城市婚俗 用语的异同,并预测西园村婚俗用语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我的家乡莆田市秀屿区 西园村的婚俗用语作为调查对象,这对本文的写作有很大的便利性。我的童年时期 在西园村度过,七岁随父母工作调动进入莆田市区念小学,开始脱离这个村落的日 r _ _ 一一 绪论 常生活。但我与家乡的联系从未断过。逢年过节,都随父母回村居住,寒暑假回乡 的时间更多。并随父母参加村里亲戚的婚礼、寿宴、葬礼、婴儿的满月宴等。在家 中也都用莆田方言与父母交谈。我回乡时,按村里的礼仪与村民交际,与儿时的邻 居、玩伴叙旧、聊天。这一切都使我对家乡的婚俗文化和村民的精神状态有较深入 和较准确的理解。 本文运用语言调查、田野调查、与村民访谈等方式对西园村的婚姻习俗用语进 行研究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园村的婚姻习俗用语与文化进行综合分析。从婚 姻习俗用语的象征意义读解地域文化的内涵,进行符号学的阐释 目的: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尽可能搜集流传在村民当中的婚俗用言( 包括相关 的思想、感情) ,加以整理研究,阐述真实的村民的婚姻习俗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 从语言形式、语言行为和与之关联的村民精神状态这三个层面做整体研究。可以帮 助留学生加强对汉民族、汉语婚俗用语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意义:一方面,向读者展示富有地方特色的莆田方言与婚姻习俗用语。另一方 面,在经济大潮不断冲击传统文化的今天,许多婚俗用语正在不断地简化、消失, 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此文,为保存家乡的语言和民俗的“活化石 ,贡献自己的微薄之 力,也能够为留学生更好地理解汉民族的文化提供一些帮助。 第一章莆田方言与民俗文化特征 第一章莆田方言与民俗文化特征 第一节婚俗在民俗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人的传统生命周期中,需要经历四个重要关口:出生、成年、婚姻、丧 葬,相关的仪式被统称为“人生仪礼 。其中,婚姻是社会再生产的基础,被人们称 作“人生大事 、“婚姻大事 ,民间有把男子娶妻叫做“小登科 的习惯。婚姻习俗, 是人生礼俗中的一大礼,历来都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早在周代,人 们对婚姻就非常重视。中国传统婚姻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强调家庭香火的延续和封建 家族外交。礼记昏仪日:“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 世也,帮君子重之。 这个经典的关于婚姻的定义,简明精辟地诠释了传统婚姻的核 心价值:通过联姻来建立两个家族的良好关系,对上要靠它传宗接代、侍奉宗庙: 对下要靠它生儿育女,以接续家族血统。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婚姻的重要性,并且 当时人们就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礼仪。 夫妇结合要通过的礼仪,在周代即已确立。古代记载婚姻礼仪的典籍很多,但 记载最为完备的当数仪礼和礼记。在这两部典籍中,古人把结婚的程式进行 归纳总结,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规定了相应的礼仪规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婚姻“六礼 。按照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的记载,古代的六礼包括“纳 采”、“问名 、“纳吉 、“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部分。六礼发展到今天,主 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议婚、订婚、迎娶,但从具体程序来看,仍是沿着传统“六礼 传承、变异而来。有些地方也发生了一些变异,或借势发展,或化繁为略,形成了 繁复琐碎或简约便捷的风格。 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它涵盖了三方面的 内容,即: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 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 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1 婚俗不仅从客观上反映着当时的时代精神,而且也从微观世界展示了社会的经 济、民族心理、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宗教观念等诸多因素发展演变的轨迹。婚俗 以特定的行为约束人们的婚姻意识和婚姻行为,可以说是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陶立瑶: 民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5 年,第3 页 第一章莆田方言与民俗文化特征 第二节莆田方言与民俗文化 ( 一) 莆田方言的特征 莆田方言属于闽方言的莆仙方言区,俗称“莆田话 ,与仙游话合称为“兴化话”, 是由古汉语分化出来的,具有中原汉语的许多特征,而且留存了古时候江东吴语和 南楚方言的迹象。汉人入闽之前,莆田也是百越杂居的地方。现在的莆田方言中, 有些音素( 如边擦清音声母嘲,凡其他闽方言念s 的,莆仙一般就读【壬】) 和语词( 如 量词称“回、次 为 p a i 2 】,称鞋子、筷子等成双物件之一只、一支为【l ( d 1 】) 等,很 难用古汉语的语源去解释,而在壮、布依等南方民族的语言中却不乏其例,这表明, 莆田方言留存有一些古百越族的底层语言成分。莆田方言除了通行在莆田市境之外, 还分布在与莆仙相邻的福清西南部、永泰南部、惠安、泉州、南安北部,永春东部 及平潭的部分村落。宋、元以后,有不少莆田人因谋生或漂洋过海,或迁徙他乡。 清光绪二十四年( 1 8 9 8 年) ,马来西亚便有莆仙人创立的侨团组织太平兴安会 馆。在国内,莆仙向来有“无兴不成市( 镇) ”的谚语,它说明莆仙人在各地工商界 有着广泛的分布。随着莆仙人的外流,尤其6 0 至7 0 年代向闽北等地移民及知识青 年上山下乡,莆仙话在本土以外就有了更广泛的传播。现在,莆仙旅外侨胞己达数 十万人,他们以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最为集中, 这些莆仙华侨较集中的聚居地,都建有兴安会馆,会馆供奉妈祖,编印莆田文献, 甚至组织莆仙戏的演出,它使莆仙方言文化得以在域外延续和发扬光大。 此外,闽东、浙南沿海也发现莆田方言岛。莆田方言内部的一致性较大,虽由 于历史变迁,地理复杂和因其他一些语言接触而产生了一定的口音、语词分歧,但 仍可以自由通话。 莆田方言词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语词。在语音方面也保存了上古音韵的大部分 面貌。诸如清人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近人章太炎之娘日二纽归泥及 曾运乾之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古纽学说;又如语言学家王力、周祖谟等人的古韵 分部,在莆田话语音中均得到相当程度的印证,尤其是白读,颇存古音遗迹。声母 方面,1 、古无轻唇音。中古轻唇“非敷奉微”白读仍为重唇的p 或p 。如:风分 斧夫( 非) ,番芳蜂丰( 敷) ,扶帆房缝( 奉) ,尾未武袜( 微) 。2 、古无舌上音。古 舌上音读同舌头音t 或t ,莆语存古音。如:t 猪直长,t 抽珍展。 莆田话与普通话比较,在词义,构词方式,词源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1 、从词形和词义方面比较,有三种情况。 ( 1 ) 异词同义。用词不同,概念一样,如:祖客( 主顾) 、大细( 族亲) 、手肚 ( 胳膊) 、齿( 牙) 、暝时( 夜晚) 。 ( 2 ) 同词异义。普通话有相同词形,但意义不太一样,如:客人( 外地人) 、 第一章莆田方言与民俗文化特征 南风( 暖和) 、走( 跑) 、沟( 小河) 。 ( 3 ) 词形相同,词义范围大小不相当。有两种情况:( 甲) 方言词义比普通话 范围大,如:鼻( 指鼻子,又指鼻涕) ;核( 果核,也指一切核状物) ;细( 用于指 一切小的事物) ;( 乙) 方言词义范围比普通话小。如:肉( 一般指猪肉) ,面( 专指 面条) ,招( 专指入赘) ,萝卜( 指红萝b ) 。 2 、从语素多少和顺序方面比较,有三种情况: ( 1 ) 方言单音词较多,在普通话中,有的只作语素,有的另有双音词说法。如: 皮( 皮肤) 、命( 命运) 、炮( 鞭炮) 、索( 绳子) 。 ( 2 ) 双音词词义相当,但语素只有一半相同。如:胡蝇( 苍蝇) 、水鞋( 雨鞋) 、 倒手( 左手) 。 ( 3 ) 语素相当,词义相当,但构词前后次序相反。如:头前( 前头) 、下底( 底 下) 、鸡公( 公鸡) 。 ( 二) 莆田民俗文化特征 东晋南北朝后,大量中原人口辗转进入莆田境内,与土著先民融合,莆田境内 的民俗风情,既保留中原古风,又独具地方特色;既体现强烈的民族感情,又富有 激励后人的传奇色彩。 莆田与中原一致的节令习俗有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具体 活动如舞龙舞狮、祭扫祖墓、龙舟赛会、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辞岁迎春等均与中 原古俗一脉相承。在婚姻、丧葬、住居、农事等方面都能感受到中原古代文化的熏 陶,体现敬神明、奉祖先、爱儿孙和以农为本、勤劳俭朴的民俗风尚。 莆田文化教育发达,莆仙戏、妆架、十音八乐等地方性文化艺术的内容渗透于 节令、婚姻、寿诞等民俗活动中,体现“文献名邦 的特有风采。莆田的部分节令 习俗,更突出体现在地方饮食风味和民间信仰上,如“三一教、妈祖诞辰、升天节 等节日影响海内外。 莆田人民富有反抗民族压迫和外来入侵的精神。莆田民俗中的民族感情十分强 烈。在节令习俗中春节贴“白额联 ,正月初二不允许出门,正月初四“做大岁, 以及中秋吃月饼等,既突出民族感情色彩,又富有地方特色。 概括起来,莆田民俗文化的特征有三点: 1 、地方性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特征或乡土 特征。因为这个特征是在民俗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俗语说的“十里不 同风,百里不同俗 ,正是这种地方性特征的很好说明。民俗地方性特征的形成,是 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传统的独特性有关。比如食俗,莆田的 白稞、兴化米粉、兴化卤面、泗粉非常有名。白稞、兴化米粉这与莆田地处兴化平 第一章莆田方言与民俗文化特征 原,盛产优质大米这一特产有关。莆田地处沿海,地瓜物产丰富,泗粉就是由地瓜 粉经过加工而制成的,吃起来滑溜有质感、性凉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兴化卤面则与 其独特的烹调方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民俗的地方性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无论哪 一类民俗事象,都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都不同程 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 2 、传承性 传承性是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这个特征对民俗事 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应当说是一个主要特征,它具有普遍性。民俗,是世代相传 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发过程中有相对稳定性。好的习俗以其合理性赢得 广泛的承认,代代相传,不断地继承下来;恶习陋俗也往往以其因袭保守的习惯势 力传之后世,这种传承与继承的特点正是民俗的传承性标志。比如莆田的岁时节日 习俗,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四月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五味 草以及吃桃子、用五味草煮的鸡蛋;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及全家吃团圆 饭:除夕辞岁和正月初四晚上过大岁的吃团圆饭,都是传承下来的岁时习俗。而留 存下来的较完备的结婚习俗,包括它的繁杂程序及操办方式,也一直传承下来,不 仅在整个封建时代不断因袭,甚至到了当代,仍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和沿用,如繁琐 的礼节和沉重的礼金负担,给当代婚俗套上了较为沉重的封建婚俗的枷锁。所有这 些,都说明了莆田民俗本身所具有的传承特征十分鲜明,即使民俗事象有了某些改 变,往往也可以找到这种传承特点所显示的继承与发展的脉络。 3 、变异性 变异性是与传承性密切相联系、相适应的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特征。民俗 的传承性与变异性是两个矛盾统一的特征,是民俗发展过程中的一对连体儿,只有 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绝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革而没有传 承的民俗事象。比如从古代婚礼用五谷杂粮撤向新妇,做驱邪祝吉仪式,到当代用 五彩纸屑撒向新妇以致庆贺,同样也可以看到古代信仰、仪礼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异 轨迹。这种变异性特征在民俗发展中,随着时代条件不同,地方生活不同,民族传 统不同,在流传中变异各种民俗。 第三节莆田西园村概况 西园村位于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面积约有两平方公里。是秀屿区南部的咽喉 位置,距秀屿港1 5 公里、福泉高速莆秀支线开口不到一公里;新文公路、沁峤公路 穿境而过,汽车客运站设在西园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位置 优越。月塘乡原是秀屿忠门镇划分出来的四个乡之一,这里被称为“蒸笼之乡 ,世 第一章莆田方言与民俗文化特征 世代代的忠门人挑着蒸笼走遍全国各地,足迹印满都市和乡村。从8 0 年代起,西园 村村民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下,在全镇气氛的感染下,迈出家门,走向全国大大 小小城市,探索转轨经商的规律。村民们创造性地使自己在各地扎下根来,并奇迹 般地成长壮大。如今,全村9 8 3 户,总人口4 4 6 3 人,1 5 个村民小组,近一半人口 在外经商。以经营木材、钢材、陶瓷、食品、办医院为主,遍布全国各地,全村固 定资产在1 0 0 0 万以上的有1 5 户,5 0 0 万以上的有2 6 户。本村人走南闯北,在各地 经商,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经商富裕起来的村民,不忘家乡建设, 村民们先后集资1 0 0 多万修建西园小学,集资建一座新村部,筹资5 0 0 多万修水泥 村道。目前,2 0 公里的水泥村道通到每个自然村,形成交通便捷的村庄网络。 西园行政村由下西园、顶西园、山坪、山脊、西挪、欧洋等自然村组成。该村 主要以黄姓为主,占到8 0 ,接下来分别是陈、郑、郭姓。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西园村的婚嫁礼节也随之发生变化,具有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特点。稳定性反映在西 园村在于:虽然每年都有大量年轻人到外地谋生、赚钱,但家中的老人仍然希望办 喜事按照传统的礼节,选择佳期仍旧是按一贯的习俗。变异性在于:随着经济的发 展,近几年,西园村的嫁妆、彩礼上却有逐年增长的势头,出现了互相攀比的不好 影响,彩礼没有十万一般是谈不下来,若少于这个数目,会被同村人取笑。没有一 定财力的人家,在本村或本镇都不敢找媒人提亲,而只好娶外乡或外省媳妇。现在 在莆田,一听说娶忠门媳妇,第一个反应即是聘金高得让人咋舌,不敢问津。 第二章两园村婚俗用语调杏 第二章西园村婚俗用语调查 第一节西园村传统婚姻形态用语调查 一、婚礼程序用语 ( 1 ) 婚礼的准备工作用语 “花金满头妆宝髻,两眼乌珠红嘴皮。定是新娘有福份,皆有月老作良媒。万 绿丛中一点红,今宵织女会牛郎。恰似好花开并蒂,成双成对入洞房。”莆田这首民 间歌谣生动地描述了男女婚嫁时的真实情。 a 、做明侬 t s 0 4 2m i n un 加1 3 ( 说媒) 礼记载有“男女无媒不交,现在民间仍有“中间无媒事不成 的说法,俗 谚也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过去,男女结亲,自由恋爱者极少, 多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因而在议婚阶段,明侬 m i n “n a r j l 3 a p 媒人往往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人大多是腿勤嘴巧的妇女,俗称“媒婆,现在叫“介绍 人”,若是男人担任媒人的角色,则称为“媒人公 。过去的媒人大致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职业媒人,一般由中老年的妇女担任,伶牙俐齿,社交广泛,到处收集各家 有适龄儿女的信息。村民家中有儿女到了婚嫁的年龄,媒人就会主动找上门来,也 有村民把媒人请到家中。媒人一般都会把男女双方的条件说得天花乱坠,让本来不 相识的双方父母和亲戚说得心动,并进一步要求双方开出子女的庚贴( 即生辰八字 贴) ,以便进一步撮合。媒婆觉得家世、各方面条件合适的话,把男孩的情况先告知 女方家,若女方觉得条件适中,媒婆会择日把男孩带到女方家中。另一种媒人往往 是男女两家或者其中一家的亲戚、朋友、邻居或熟人。这种媒人不贪图媒礼,多实 言相告,一般为双方所信任。当然,当这种媒人偏向一方时,偶尔也有欺骗行为。 凡说媒的都有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千方百计地想成人之美。在议婚过程中,如果出 现危机,媒人往往以三寸不烂之舌力挽狂澜。俗语“媳妇娶进门,媒人跑断腿并 不夸张,因而事成之后,媒人往往可以得到丰厚的报酬。现代,媒人说成一桩亲事, 男方会给媒人送猪脚、索面,有些会直接送酬金,几千元不等。 b 、看亲情 k u a 4 1q i n n i a 2 4 看亲情,即“相亲。就是男方正式向女方提亲之后,男方父母就要到女方看厝 陋叫4 2 】相亲。相亲的仪式较为简单。男方选择一个吉祥之日,由媒婆告知女方父 母,在相亲之日,让女儿多加打扮,男子及其父母只观察女子的外貌而已。这时, 女子也趁机偷看男子的身材容貌。男方若对女子的容貌及体态满意、认可,而女方 家长、女孩也会与男孩交谈。 第二章西园村婚俗用语调查 按西园村的礼俗,男方登门相亲,女方若对男子感到满意,就会给男方的每一 位客人一碗煮熟的鸡蛋,俗称“月老蛋”,男方若对女子( 包括外貌、举止、家庭状 况等) 感到满意,便可以吃下月老蛋;若不中意,就不碰这碗蛋。以这种委婉的方 式表达当事人的心意,避免双方产生尴尬不愉快。男方吃了月老蛋后,女方还会煮 出点心、索面( 长寿面) ,意即平安长寿。经过了相亲,男女双方及其尊长都无反对 意见,双方就留下联系方式,以便进一步交往。 c 、放定 p a n 2t i a 即“订婚,也称“贺定 、“定亲”。男女双方相亲后,经过交往,彼此了解性 格、兴趣、爱好等,若双方都觉得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伴侣,便由媒婆发挥重要的作 用,她周旋于男女双方之间,几经讨价还价,使双方皆大欢喜,从而顺利进行放定 的仪式。 放定时,男方要选定吉日,由男方的亲戚,需夫妻双全、子孙兴旺,或头胎生 男孩的妇女等有福气的人,组成6 人、8 人或1 2 人和媒人等( 双方都是双数的) , 女性要穿红色衣裳,携带聘金的一部分及金银首饰,连同庚贴、香烛、花炮送到女 方家。这时,女家放鞭炮,然后煮出点心( 索面) 分给亲邻,表示女儿已许配人家。 现代则把男方送来礼品中的糖果、香烟分赠亲友和邻居,同时各酒宴招待男方来宾。 当女方家中再次放鞭炮时,定亲的仪式遂告完成。 双方父母通过媒人,定好日期,一般是男方带着自己的兄弟、嫂嫂到女方家中。 双方谈好婚嫁嫁妆、彩礼等条件后,交换礼物女方回赠扇子一把、手帕一只。谈 妥后,男方留在女方家中吃饭,意味着放定成功。若是没有谈妥,万万不能吃饭。 不管交谈的时间多长,都必须等到谈妥后才可以就餐。 d 、看日子” k u a 让l i t 2t s i 订婚以后,男女双方一般都会把结婚日期确定下来,这实际上是古代“六礼” 之中的“请期”。请期,是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备礼去女方家,征得女方同意 的仪式,也称“订佳期 。人们认为,在哪一个日子结婚,会影响到一对新人的终生 幸福,因此,佳期的选择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男婚女嫁,应阴阳媾和,天地交泰, 以顺应天时为原则。一般来说,村民会把佳期订在农历的双数日,以求佳偶天成, 大吉大利。但若请相士“看日子”,他们若觉得某一天单数特别吉利,也是可以的。 订佳期还要避开一些需要禁忌的时段,如七月份的“鬼节”,女子的经期。以前,六 月份也是一个需要避开的时段,因为这时天气热,很多东西都放不久,容易变质。 如今,西园村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外地工作、赚钱,都希望在年暝即春节前举办婚 礼,一是村民在这段时间才有空闲,二是这段时间在村民的心目中,每天都很吉祥。 婚姻佳期无论是出于顺生理的需要,还是从经济上考虑,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吉利, 这也是村民普遍的社会心理。 第二章。西园村婚俗用语调查 e 、担肉面 t 0 3 5r i 0 2m i r j 4 1 、捧花粉 p 如3 5h u d 4 钓3 1 男方确定好迎亲的日子,把吉日用红贴告知女方。在结婚前或迎娶当天,新郎 家要向新妇【t i i i l l l m1 3 】家挑“试粉 ,以猪肉和索面为主,也称“担肉面”。这项礼品 是新妇家一定要的,以便在新妇出嫁时分给宗族和亲戚朋友。一般都在放定时商妥 肉面数量,多者各达百斤以上,少者也得3 删斤。每担共有十个或八个大小的红 盘,每边五个或四个、下大上小叠层而上,自下而上,由大而小,两组合为一担挑, 故俗称“担盘。盘是细竹篾编成有墙边的圆形盘,漆红,叫红盘,其口径为5 0 厘 米左右。也有富豪人家备礼丰厚的达十担盘。担盘之礼,是对女家尊重之意。若女 家的祖母健在的,红盘中应有猪肉、线面各一盘作为敬奉上辈,俗称妈盘。送担盘 的礼物中,有猪脚肉、索面、米粉、红粞、糕棵、菜丸以及聘金,各色衣料衣鞋等, 分别依层装入盘中,并在每盘上面放置一朵红色剪纸花。女家接收红盘之后,即行 祭告祖先,然后将礼物中的肉面、糕裸分给亲友,借以告知女儿结婚的佳期。亲友 知道之后,便要为其送礼添妆,赠送首饰、衣服、布料、红花、香粉等物,表示祝 贺,现在一般还会折算为现金与新妇家人,俗称捧花粉,也叫送嫁、走喜。随着佳 期的临近,女家根据男家的聘金多寡,开始备办嫁妆。 f 、聘金 p i t 3 弱马l i d m ( 彩礼) 、嫁妆 放定时,男方给女方的聘金也会相应确定下来,聘金的数目由当地的惯例和男 方家的经济情况相结合而定。双方会经过讨价还价,再由媒人从中调和出一个折衷 的数目。聘金由金银手饰和现金两部分组成。 嫁妆包含日常用品和新妇出嫁当天所穿的嫁衣,其多少与好坏由女方家的经济 条件和男方给的聘金两部分决定的。 现在结婚,新妇会用新郎家给的聘金即彩礼买家俱,比如组合柜、办公桌、家 用电器等。床上四件套,红色的水桶、面盆【k 0 4l 趿4 1 】等。嫁妆厚薄可因贫富而有 差别,但某些嫁妆却是无论贫富都必须置办。这些东西价格低廉,但在日常生活中 却相当重要。如新妇出嫁时,娘家人会给新妇置办一个染成红色的麻布袋,其中装 着柿饼、冰糖、橄榄、香烟、碗、筷、“五谷种 、围裙以及尺、剪刀、花针、粉袋 和各色绒线、棉纱红等。柿饼在婚宴结束后给阿嫂,当作酬谢。有些人家还特意准 备了一对花,一并送给阿嫂。冰糖放于井里,象征新人婚后生活甜如糖。橄榄和香 烟给阿嫂,在婚宴当中分发。碗筷放于新郎家的厨房,意即以后就是一家人了。此 外,“五谷种 、围裙以及尺、剪刀、花针、粉袋和各色绒线、棉纱红等,则预祝男 家五谷丰登,象征着新妇勤劳、肯干,能把吉利带到婆家。 结婚前两天,新郎家给新妇家送彩礼,除白金、黄金、聘金外,还要送肉、面 各四担。一担盘中包括:肉、索面2 4 节、红榴1 2 0 个、豆腐皮、面食、菜丸( 由芋 头、豆腐、花生、淀粉做成,涂成红色) 、面丸、玉米卷 9 0 3i l a e n 3 5 2 4 个( 一种用玉 第二章西园村婚俗用语调查 米碾成粉,卷在豆皮里的食品) 、黄花菜干、香菇干、桔子、猪颈肉等。男方还会把 新郎的衬衫( 穿过的) 放在索面上,意即新郎新妇以后会较亲热。新妇家会认真查 看个数是否相符,若不符合,可以向新郎家讨要罚金。新妇家则要回送红萝卜、灯、 芋头、一担盘( 盘是左右五个,共十个) 等,面食新妇家没有收,因为新生儿做十 四日时还要回面食。 婚后,女方家要做两担面食,分发给亲戚朋友,含义是宣告家里的女儿已经出 嫁了。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忠门镇娶“新妇 用的聘金钱越来越多了,少则数 万,多则几十万,奢侈风一起,全村都跟着此潮流。若哪家女孩子的彩礼钱低于村 里平均水平,会被邻居嘲笑,认为是家中的女儿不够优秀,或是被猜测可能身体、 精神上有缺陷。因此,许多人家都要打肿脸来充胖子。普通家庭一般大都承受不起, 许多人家长辈努力赚钱、省吃俭用一辈子,有时甚至凑不够娶媳妇的钱。 g 、准备新房 结婚的佳期订好以后,新郎家就迅速进入角色,为迎娶新妇做各种各样的准备。 结婚,对于当事人来讲,是人生中的大事;对一个家庭来讲,也是其综合实力的具 体体现,因而备受重视。新房是男方准备的重点,有了房子,才有媒人上门“看亲 事” k h a 4 2q i n 船i l i a 孔 ,俗称“看厝 k u a 2t s o u 镗 。因而,以前,不少家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