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英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对比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英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对比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英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对比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英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对比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英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对比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英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对比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自从沃尔夫( b l 伽以1 9 4 1 ) 提出对比语言学以来,人们在进行语言比较 研究的弼时,开始关注语言的对比研究。比较。重在求同,。对比”重在隶异。 通过语义对比分析,探讨汉荚言语行为动词语法语义结构的异同,无疑具有一定 的学术份值和应用价值 言语行为动词是说者通过言语表达意图和态度即“以言行事。的动词,属于 。给人解释( 建议) 或向人寻求解释( 建议尸这样一些范畴本研究以英语 言语行为动词语义词典( 魏尔兹比卡,1 9 8 7 ) 中的动词为参照,对汉语动词 用法词典( 盂琮等,2 0 0 3 ) 中的言语行为动词进行搜集整理,依据言语行为动 词的鉴别和提取标准,筛选出1 1 3 个汉语言语行为动词,就这些动词和与之对应 的英语动词进行对比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内客包括:第一。基于人类对事物的时空认知共性,将言语行 为动词分成四大语义类剔然后根据动词范畴特征对该四大类动词进行下位语义 分类,归纳出1 5 个言语行为范畴,每一范畴内包括若干近义组第二,根据所 筛选的1 1 3 个汉语言语行为动词的释义,参照语料库中抽取的2 0 0 多个例句,重 点提取言语行为动词的义征并建构表迭式第三,就汉英言语行为动词的义位鉴 别语义分类和义征提取进行对比,重点讨论同词形多个义位的鉴别和义征提 取及表达式建构的相应问题第四,基于包含汉英言语行为动词的约3 0 0 0 个例 句,抽取出与本研究相关的有效例句2 0 0 多个,就其句法语义和信递结构进行对 比分析,揭示汉英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共性和结构差异性语义共性属于深层概 念结构,主要体现在义类划分、义征提取和信递结构几方面:结构差异性属于表 层语形结构,如时态表达形式的差异和施事缺省等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首次制定了言语行为动词汉英对应词表和分类词表,初 步提取了汉语言语行为动词的义征并建构了义征表达式通过汉英动词句法语义 结构的对比,找出了受v n n 结构制约的汉英动词,并以动词领属变化框架、动 词信递结构表达式客体移动情况等图表说明两种语言的语义和语形异同 作为汉英语对比研究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本研究深化了汉英言语行为动 词的对比研究,对双语词典编撰,语言翻译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等诸方面具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诃t 言 f f f t 为动词;叉征;词汇语叉;句法语义;汉荚对比 i a b s t r a e t s i n c e “州协矗v ei n g u s t cw 私p u t 南r 洲b yb lw h o f f i n1 9 4 l ,t h ec o n l l 刎v e 咖d yo fd i f f e r e n tl a n g u a g e sh a s b e e n d o n eb yl h el i n g u i s t i cs c h o l a r s m “c o m p a r a t i v e m a m a , d e a l sw i t ht h es i m i l a r i t yo fl a n g u a g e s , a n dt h e e o r l t r a s t i 、c e m o s t l yr e l a t e st ot h ed i s s i m i l a r i t yo fi l l n g u a g e s n i s 蛐d i s c u s s e s t h es i m i l a r i t y d t l i ed i s s i m i l a r i t yo f t h es o e e e l aa c t , v e l j o so f c h i n e s e - e n g , l i s hs u r e l yt h eo u t c o m ec a nb e o f e a i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t h ea c a d e m i cr e i t c ha n dt h el a n g u a g ea p p l i c a t i o n a 辨蛔嘲s p e e c ha c tv 如t o 曲f l a i l l g sw i l hw o r d s t o 呼h i s i n t e n t i o na n dn t t l t u d e s p e e c ha c t v e l b sb e l o n gt od i f f e r s i ts p c l ic a t e g o r i e ss u c h “e x p l a i ns o m e t h i n go l ra s kf b re x p l a n a t i o n ”a n d nf o r w a r daq l , l t 吲l o no ra s kf o ra q u e s t i o n ;i 邑 w h a tk i l l d so f s l 燃, ha c t st h e y 狮p e r f o r m i n g t h l sp 印e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v e r b si nf i l ed i c t i o n a r ye n g l i 1 hs p e e c ha c t1 0 r b s - - as e m a n t i cd i c a o n a l y ( w t e r z b i e k a 1 9 8 7 ) ,c o l l e c t sc h i n e s es l , e e e ha c tv e r b si nh a n y ud o n g c iy o n g f ac l d 跏 ( m e 甥c o n g , 2 0 0 3 ) ,l i l i l 缸1 1 3c h m e s e 嗽a n d 2 1 5e n g l i s hv i 一0 s t h er e s r c l a o b j e c t s n i sp a p e rr n a m l y n e l u d e sf o u rp a n s :f i r s to fa l l , f o u re l a i t l e a t l o n so ft h e m l a e r o r d i n a t e so f t 岫s p e e c ha c tv 幽o f c h i n e s e 训e r l g l i s lm f t r a i s h e db a s e do n h l l n l m $ c o g n i t i o no ft i m e 舶ds p a c e t i l d i v i d e di n t o1 5 雄睇c i i a c tv 幽 s u b e a t e g o r i e s , a n d e a e l ao ft i l e f ne o n s i s t so fs o m eg r o u p so fn e a r - s y n o n y m s s e 酬l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a r a p h r a s e so ft h ed i e t i o n i e s , m o r ot h a n2 0 0s a m p l e s c n t e n e e s c h o s e nf r o mc e n t e rf o rc h i n e s el i n g t u s t i e s ( c c l ) o f b e i j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 笛 dt h e 簧聃嵋l l t i cf e a t u r e so f c h i n e 辨爿x 燃ha c t 嘣b 窖a r ep i c k e do u t , e x o r c , , s i o no f t h e g r o u p so fn e a r - s y n o n y m sa rd e s a g n e d t h i r d l y , t h e e i ma n d s e m a n t i c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t h es p e e c ha c t v e r b s o f c h i n c s e - f _ n g t i s h m i d e n t i f i e da n d e s p e c i a l l y c o m p a r e da n dd i s e u s s e d l l 虹魄t l i cp a p e r 哪r 黜a n dm l a l y s e ss y m a 曲ca n d s c l l l l 枷c 囊蛐虻t i | 戒e s o s i i u c t u i eo f 印蒯s e n t e n c e sa i l di n f o r m a t i o nt j , 锄l s m i s s i o no f t h ev e r b so fa i n e s l oa l l de n g l i s hw i t hn l o f et h a n2 0 0v a l i ds a m p l es e n t e n c e sf i o m a b o t t t3 0 0 0s a l t e n e e so fl i d r c e 鲋va n do t h e rd i c t i o n a r i e s , s i l t h eu n i v e r s a l f e a t u r ei nt h e l r , a n t i ec o n c e p to ft h e i rc l a s s i f i e 曲o r t , p i c k - u pa n di r d o m a n d o n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 a n dl h e i re o r l f i g u r 曲ed i f f e r e n c e s , e t c n ea c h i e v e m e n tc o n s t i t u t e sas e r i e so ft a b l e ss u c h 罄c h i n e s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w o r d sw i t he n g l i s ho n e s , s e m a n t i c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 翻x n 枷cf e a t u r ef o r m u l a e , o b j e c t - m o v i n g , v n n - s l r u c t t u e , i n f o r m a t i o nl a , a s m i s s i o na n dc h a n g e so f p o $ s s i , 硼1 i sp a p e rs u p p l i e sb a s i cf r u i t sa n de o r a n b u t e st dt h er e x e , hi nl i n g u i s t i cf i e l d s 飘w ha sl e x w a p h y 1 a n g u a g e st t a m l a t i o n , 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i n g 卸da o 鲻咖l 删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e i c k e yw o r d s z $ p l 娥ha c tv 暂b ss e m a n t i c 危咖l e ;k 如im 曲n j 】嘻s 删c a c t i cm e 锄a m g ; c h i n e s e - e n g l i s he o n l r a s t i v es t u d 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了谢意。, 作者签名;删 日期:护碰寻j 丝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躲勉逊 日期:u 生 前言 第一节前沿动态和理论背景 2 0 付纪中期以来,国外学者主要从理论上对言语行为进行讨论。如奥斯汀( j l a 蕊i l , 1 9 5 5 ) 对言语行为中的施事行为分9 俨: r 叙事行为( 吐l e h :i 吐呻a c t ) 奥斯汀的分类_ 施事行为( t h e i l l o c u f i 0 0 2 町a c t ) l 威事行为( 雠p c d 响虹m 町,a c t ) 其旃事行为又下分为; i 裁决式行为v e r d i c t i v e s ) l 表明式行为( e x i 鼢i t i v e , ) 施事行为分类弋运用式行为( 嘲眦拣) i 承诺式行为( 叫i s s i v 鹳) i 表态式彳t 为( b c h a b i h v 器) 奥斯汀的学生塞尔( j & s c 口k1 9 6 5 ) 基于奥斯汀的施事行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旅事行为分 类 r 断言行为(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 i 指令行为( d i i 粥吐v 峭) 塞尔的分类 承诺行为( c o 衄商s s i t s ) i 表冬行为群p f i s i v ) l 宣告行为( d e c l a r a t i v e s ) 在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分类的基础上,藏尔文和沃斯普( d i r v e nr & m v e r s p o o r ,1 9 9 8 ) 做了语用认知类型分9 甲: 作为一种意义理论,言语行为埋论认为言语行为包括具体行为和言语内容两个部分,哲 。见奥新汀1 9 6 2 :如何以言行事( o l rt o d ot m n g s 雕髓w o r d s ) o x f o r d :c t a r e n d o i ap r e s s l 9 7 5 第2 版 o 见何兆箍1 9 9 7 :语甩擘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硅 o 转引自孙重戴凌2 0 0 2 :誓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大连:誓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 期 1 为 为 为 行 行 行 语 语 语 言 言 口 性 性 性 怠 加 威 信 叉 构 厂,、l 为行:蛰 学家对言语行为的研究是从具体行为到言语内容,重点在具体行为,语言学家的研究是从言 语内容到具体行为,荤点存言语内容。 国内语言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介绍;二是结合语用现 象对理论加以讨论和证明。前者如顾日国、( 1 9 8 4 :1 9 8 9 ;1 9 9 4 ) 段开成、( 1 9 8 8 ) 郭津措、( 1 9 8 9 ) 的对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介绍、诠释与评判等。后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讨 论和分析:一是从交际意图角度,如刘光准( 1 9 8 9 ) 的“言语交际的交际意图和紧缩现象”、 辛斌( 1 9 9 9 ) 的。言语行为、交际意图和预示语列”和林波( 2 0 0 2 ) 的。交际意图的语用认 知新探气李庆生( 2 0 0 1 ) 的“论言语行为的可观察性”等;二是从隐喻的角度,如王松亭( 1 9 9 8 ) 的“隐喻和言语行为”、房红梅( 2 0 0 1 ) 的“人际隐喻与言语行为理论的互补性”等:三是从 不同语言文化的对比角度如孙淑芳( 2 0 0 1 ) 的“臆含祈使的问接言语行为句“、黄永红( 2 0 0 1 ) 的。对言语行为道歉的跨文化研究一、张绍杰,王晓彤( 1 9 9 7 ) 的“请求言语行为的对 比研究壬爱华( 2 0 0 1 ) 的“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和曲卫国,陈流芬( 2 0 0 1 ) 的“也谈p l e a s e ,也谈。请”等l 四是从语篇分析角度,如苗兴伟( 1 9 9 9 ) 的“言语行为 理论与语篇分析”、李旭霞( 1 9 9 9 ) 的“请求语篇的认知分析”等;五是从语义认知角度,如 冉永平( 2 0 0 2 ) 的“认知语用学的焦点阀题探索严世清,陈腾澜( 1 9 9 8 ) 的“语义学与语 用学的互补性”等。o 近些年来相关的研究更多地与语用认知和语义结构有关。 语言哲学与心智哲学的联系非常密切,2 0 世纪的心理学研究影响了语言学研究。近几十 来,在西方语言哲学的研究中,有两种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向,一是与日常语言学派的发展、 特别是对言语行为理论和心智哲学的研究有关的研究,二是随着对意向性理论和言语行为理 论研究的深入,说话者的意向、信念、动机等心理因素成为语言哲学家、特别是日常语言学 派高度重视的对象。 钟守满( 2 0 0 4 b ) 在。近5 0 年来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反思”一文中指出,未来结 合言语行为理论的相关研究至少有五个路向 认知分析的路向,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路向、以 动词为研究中心的路向、单语研究转向双语或多语综合对比研究的路向和结构描写转向结构 解释的路向 言语行为动词与言语行为密切相关。言语行为动词构成了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内容。语 言学家所要做的应该是,把施为句( p e r f o r m a t l v e s ) 9 中出现的动词罗列出来并加以研究,丽 不是简单地把r e q m s t 、o r d e r 等归类为指令类,然后再把其中的r e q u e s t 归类为礼貌性指令 言语行为类,或把o r d e r 归类为粗鲁性指令言语行为类。 当代语法和语义理论十分强调对动词的研究。一是动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非常高。 本研究通过对汉语词汇的统计分析( 1 9 8 5 ) 中的按出现频率排列的4 0 0 0 个词的词表分析。 发现动词约有1 0 0 0 个左右。占词汇总数的2 5 二是动词的多义性强。柯林斯词典中有 英语名词4 3 6 3 6 个,动词1 4 1 9 0 个,名词与动词的比例为3 1 :1 。表面上看,动词的数量不 及名词,但其多义性明显超过名词,名词的平均义项为1 7 4 ,而动词的平均义项是2 1 i :三 是动词在决定句子结构方面非常重要,动词的性质决定对语义成分的支配力,从丽形成不同 的句法结构。 言语行为动词是动诃的一部分,在日常语言交际方面超过一般动词。魏尔兹比卡 ( w i e r z b i c k a , 1 9 8 7 :3 ) 认为,随意翻开菜天的报纸,就能轻易找到a 0 2 t l f l e ( 控告) ,g e d i c t ( 预 报) ,b l a m e ( 责备it h r e a t e n ( 恐吓卜磺言语行为动词。无论是白天,夜晚还是室内,室外,人 。参见钟守满手( 2 0 0 4 b ) 奥新汀( 1 9 1 1 1 9 6 0 ) 提出的g - i l - ,糟这样一类句亍,说出一个句子本身就是。实施”一个行动如i a p o l o g i z e 慷遣欺。,ip l o a i s e 。袅答应一” 2 们都会a s k ( 询问) ,s w r ( 回答) ,p r o m , s e ( 允诺) 或者a x g u e ( 争论) ,听话人也无时不 在寻求了解说话人的意思,是建议还是请求? 是威胁还是警告? 言语行为动词具有一般动词没有的“言说”特征,且能。以言行事0 如果把走、跳、 抓、拿等看成是人类的一般。做事”行为或做成的事,那么,告诉,命令,询问、 讨论就是人类的“语事”言语行为或语成的事,两种行为都受大脑调节和控制,没 有本质的区别。 关于言语行为动词的界定,国内外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看法。魏尔兹比卡( 1 9 8 7 ) 和 古塔特( c l i f fg o d d a r d 1 9 9 8 ) 给言语行为动词下的定义是:开口说话;给人解释或向人寻 求解释;给别人建议或请求别人的建议;对他人进行批评、警告、厦骄等等,在他们看来, 言语行为动词应该属于问候( 印娥吨) 和许诺( p r o m i s e ) 这样一些言语行为范畴,而g r e e t ( 问候) 和坤锄i ( 许诺) 就是该范畴的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这些动词都具有言说特征,其 中一些动词的言说特征明显一些,另外一些动词的言说特征不那么明显。但它们都能“以言 行事一 已有的成果分析和统计结果表明,除魏尔兹比卡( 1 9 8 7 ) 之外,国外没有人对言语行为 动词作过系统的专项研究。魏尔兹比卡( 1 9 8 7 ) 撰写的言语行为动词语义词典( e n g l i s h s p e e c h a c tv e r b s :0 s e m a n t i c d i c t i o n a r y ) ,系统讨论了如何用自然语义元语言解释言语行为动 词,这是国内外语言学界公认的首次对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进行系统释义的研究成果。 国内有关言语行为动词的研究成果就更少。2 0 0 2 年,本人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 汉言语行为动词语义认知结构”获准立项。在审视魏尔兹比卡提供的2 2 9 个英语言语行为动 词后,收集了1 0 8 个汉语言语行为动词及相关例句1 0 0 0 0 多个,以语言具有普遍的认知共性 为主线,结合当代语义研究的相关理论,从语义认知角度对言语行为动词作了新的类别划分, 同时也对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句式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认知结 构共性特征,该课题在2 0 0 4 年按期结题。 当代语言学者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单语的研究满足不了语言的共性研究的需要。未来 的言语行为动词研究将着重两种以上语言的综合对比分析,更多地与计算机语言学、语言翻 译、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等应用研究联系起来,这种多层次,跨学科以及多维度的研究形 式正备受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所青睬。 自从沃尔夫( b l w l 瓶t1 9 4 1 a :2 4 0 ) 提出对比语言学以来人们开始了关注语言比较 的同时,也关注语言的对比。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 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而“对比”则是一种更侧重于研究对象之间不同之处的比较。“比较” 重在求同,“对比”重在求异,异同不可分离。语言比较研究”的本质就是对比语言学,这 与普通语言学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潘文国、谭慧敏2 0 0 6 :7 ) 汉英两种语言的语义结构表达式的建构首先基于语言共性基础之上。普遍语法观认为, 所有语言都共享一些基本特点,这是对比研究得以开展的基础,也是对比研究的出发点。语 言间的差异只是语言共性在具体语法中的不同体现。“只有当人们看到语言这一观念有这么多 种体现,并能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特点从个别和一般两方面比较和对比( c o m p m ea n dc o n u 镀) 之后,才能更清楚地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及其语言特点。”( h u m b o l d t , 1 9 2 0 :8 ) 对比语言学 是从比较语言学中生发出来的中 对词义作系统的描写和精确的分析是词汇语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词义研究与现代 词义研究有很大的不同,早期的汉语训诂学主要研究“字”而非。词”,其目的是“解经” 0 见潘丈固,谭慧敏蚶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2 们6 :3 ) 3 “释句”,其方法重材料的描写,后来的词义研究主要对词义演变和同义、反义词等现象作分 析,缺乏对词义的其件研究和宏现的综合分析,尤其缺乏不同语言词汇的词义与句法对比分 析。后来出现了用逻辑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来研究词义的成果。前者通常用形式符号、推理 规则和公式来研究和描写自然语言,后者通常把语言看成是认知的工具主张把语义的研究 与人工智能、心理语言学、神经生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一起进行,o 这一研究思路目前在 国内外得到了空前广泛的运用 自上世纪6 0 年代起,词义研究开始与句法研究有了联系,解释语义学着重用语义规则解 释语法的深层结构,生成语义学认为语义是第一性的,是语法的基础,一切句子皆从语义结 构产生。两种理论都重视语义特征的分析,用元语言来界定自然语言中的词。 句法理论与语义理论相交,句法结构一般可以通过词义来预见,如果远离语义,句法规 则无需可言语义学的研究不是仅仅对形态句法研究的简单相加,而是可以解开为什么形态 句法有这样或那样的规律问题的关键钥匙。9 ( 李葆嘉2 0 0 1 :2 4 9 - - 2 7 9 ) 人类所有的语言都 回避不了意义表达这一问题。语言中的词汇、语法结构等构成了语义内容,在描写和解 释的语言能力方面,语义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与魏尔兹比卡的“人类心智语言是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基础,语言 系统是稳定的,有序的、完全连贯的”的基本假设基本一致,主张人类通过大脑的概念范畴 接触现实,语言中反映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智运作的产物,而意义则以约定俗成的概念为基 础。其研究方法主要依据李葆嘉( 2 0 0 1 :2 8 9 - - 3 1 4 ) 语义语法学观点:。人类语言系统的本质 共性观“形态语法范畴的本质是语义类别”及“不同语言可沟通的基础是语义性一 第二节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终板目标是在对言语行为动词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解释。基于描写与 解释相结合的前提,本研究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 以下简称动词) 中的汉语言语行为 动词进行整理搜集,找出对应于 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语义词典( 魏尔兹比卡1 9 8 7 以下简称 为e s a 、r ) 中的汉语动词,然后就两种语言的动词作语义类别层级划分、义位鉴别和对比、 义征提取和表达式建构以及基于s v o 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探讨两种语言的异同特征,为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语义学、语用学、词典学、翻译学、二语习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提 供理论创新成果和基础研究成果。 本研究就语言本体来说,大体属于词汇、句法语义研究范围,o 就所涉及的学科来看, 主要与普通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有关。 语言科学在不断描写和解释中发展,不管研究语言中哪种现象,研究者都有以描写为目 标或以解释为目标的自由,但解释语言现象是对人的语言能力做出解释,它是语言研究的最 终目的。当代语言学非常重视语言学研究过程中的解释功能,认知语言学在注重对语言事实 进行描写的同时,也致力于解释和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观察,描写和解释在语言 学研究中是不可偏废的三个方面,它们之问互相关联。( 沈家煊,1 9 9 6 ) ( 赵艳芳,2 0 0 1 ) 本 研究描写和解释并重。 o 艨志敖,张庆云誓词汇语叉擘 ( 2 q q i :1 6 ) ot h o r n sw a s o w ,( 1 9 8 5 :2 0 4 2 0 5 ) 参见c l | f fg o d d a r d ,( 1 9 9 8 :3 l o 博厄斯在英誓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指出,描写由三个部分组成:语言的语音,语言袁迭的语义范畴以曩 毒达语义的语法组合参见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泷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 9 9 7 :1 6 6 ) 4 词与世界连接的过程有两个方面:。自然的、普遍的和规约的、特殊的。前者通过 人的感知连接现实世界和人对现实世界所形成的心坪表征,后者把人的心理表征同语言结合 起来。亚里士多德( a r i s t o d e ) 指出,客观世界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致的,人们对于客观世界 的心理表征也是一致的。o 因此人类使用的各种语义结构体系都具有普遍性,句法结构都具 有差异性。 对比重在异而不在同。( 黎锦熙,1 9 3 3 1 9 7 3 :1 3 ) 语言对比研究是加深对两种语言本质 及异同的认识与理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潘文国,1 9 9 7 ;何善芬,2 0 0 2 ) 也是对已有的普遍 语法以及其它相关的语义,语法理论进行验证的有效途径。各种语言里都有言语行为动词, 但不同语言的言语行为动词不完全一对应。因此,词义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单一语言的研究, 单一语言的研究满足不了语言共性研究的需要而同语言问作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语 言的本质属性及异同的认识与理解。“如果一条规律没有例外的话,它就不会被当成规律或 其它什么,如果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与之形成对比的东西,我们就不可能将它分离出 来,概括成规律;当我们体验了规律性的打破之后,才能将它分离、概括出来- o ( w h o r l , 1 9 4 0 a :2 0 9 、2 0 6 - - 2 0 7 ) o 本研究的阶段性研究目标是:1 对汉英言语行为动词进行收集,筛选和语义分类;2 尉汉 英言语行为动词义位鉴别对比、义征提取和义征表达式建构;3 对汉英言语行为动词作句法、 语义对比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l 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先收集后筛选的汉英言语 行为动词进行统计、比对和分析,然后进行义位鉴别和对比,进而进行语义类别分类,根据 相关理论对所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解释:2 内省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动词词典释 义和句例,比对动词的抽象义位,建立抽象言语范畴类别,提取抽象义征,建构义征表达式, 进而对比语义语法结构,抽象出不同的结构表达式:3 统计和比对与实例验证和优选相结合 的方法。统计和比对主要用于动词的收集和筛选,优选主要用于义征得提取,而例句的验证 主要为以上几方面服务。4 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一般句式所反映出来 的句法语义特征可能在共性特征方面更明显,特殊句式所反映出来的句法语义特征可能在差 异性特征方面更突出。一般句式和特殊旬式结合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地对汉英语言语 行为动词语法语义作对比,探讨其共性和差异性。 传统语言学以语言的事实调查为主要目的。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语言学界,都注重 语言的实地调查和材料收集,对语言事实作细致的描写。现代语言学以语言理论的建立为目 的,所进行的研究注重理论的创新和建立,主张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语言进行思辩,同时注 重语言的应用功能。不管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语言研究,缺少语言理论的指导与缺少语言材料 的支撑的语言分析都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节技术路线和研究步骤 一、技术路线 本研究内容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讨论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第二章就言语行 为动词的界定及其语义类别划分展开讨论;第三章专门就汉语言语行为动词进行义征提取和 q 见杨采椿、张亮。语言与知识关系研究一从柏拉固悖论谩起外语与外语教学蕾2 0 0 4 年第5 期 o 转引自潘文用谭慧敏( 2 0 0 6 :1 5 ) 5 义征表达式建构;第四章在言语行为动词的词汇语义层面进行对比。包括言语行为动词的义 位鉴别对比、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分类对比以及言语行为动词义征提取对比;第五、六章着 重讨论汉英句法语义对比,包括一般句式、特殊句式、信递结构等。 1 言语行为动词的筛选。基于孟琮等人的动词词典( 2 0 0 3 ) ,比照魏尔兹比卡的e s a v 词典,从中找出汉英言语行为动词。 2 言语行为动词的归并与语义分类。在汉英言语行为动词的归并与语义分类的基础上, 大体确定汉语言语行为动词基本义场。 第一步:上位语义分类 ,- 单向 动词一言语行为动词j l 互向 单向性动词的最基本特征是:动词含有说话人向受话人传递信息的过程,信息传递不具有持 续性;互向性动词的最基本特征是:动词含有说话人和受话人同时传递和接受信息的的过程, 且具有持续性。 第二步;下位语义分类( 范畴层级) r 告诉范畴 厂一般左右向一回应范畴 il 解释范畴 ir 邀请范畴 单向气特殊左右向 il 祈使范畴 l广 、左右向类 询疑范畴 r 议论范畴 互向t 互向类 一 l 争论范畴 下位语义分类首先涉及词的范畴归类问题。语言的范畴和范畴化与语义关系非常密切, 也是形式类研究的核心。一般有两种范畴化概念,一是基于原型( p r o t o t y p e ) 的范畴。印一 个类当中有一个最典型的成员,它是这个类原型,其它成员根据其与原型相似度而与原型有 相应的对应关系有的成员相似性高些,有些则少些。二是基于图式( s c h e m a ) 的范畴,即 一个图式可以涵盖该图式中的所有成员,它建立在共性基础上,图式中的成员不分层次。 ( l a n g a c k o r , 1 9 8 7 ) 第三步:下位语义分类( 范畴层级下位) 范畴类别的下位分级主要通过义征提取过程中的反复验证来划分。如:。告诉范畴“下分 “通行类”和。上下类”等,。回应范畴”下分“中性类”和。肯定类”等,如; ,通行类如。告诉” ,告诉范畴 jl h y 类如。反映” 般左右向 ir 中性类如。回答。 、回应范畴 l 青定类如。同意” 6 3 汉语言语行为动词的义征提取和表达式的建构。参照词典释义和义项用例,提取1 1 3 个汉语言语行为动词的义祉,建构9 4 个义祉表达式。 4 汉英言语行为动词的词汇语义对比。根据汉英言语行为动词的多义性特征,有必要对 其进行同形多位、同位多形、语义分类鉴别和义征提取作对比。 5 汉英言语行为动词句法语义对比。对比过程包括一般旬式、特殊句式、信息传递结构 等方面。一般句式的句法语义对比,主要从主谓宾结构、及物和不及物现象、双宾和宾补结 构等方面展开,特殊句式的句法语义对比主要针对被动( 字) 句;信递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 主要针对汉英言语行为动词句中的信息( 内容) 这一客体移动的方式来展开。 整个对比研究过程的实际操作基本参照詹姆斯( j a m e s 1 9 8 0 :6 3 ) 黜的“汇总资料”、“进 行描写”、“根据需要补充资料”和“进行对比”四步法。( 潘文国、谭慧敏,2 0 0 6 :5 4 - 5 5 ) 技术路线图:汉英动词的选词( 汉英动词鉴别,形成词表) 钗英动词的语义分类一 分别合并或拆分建立汉英动词的义类或义场( 义位鉴别比较,形成义场表) 选取 汉语动词做义征提取( 词典释义、义项用例、提取义征,形成义征表达式) 对汉英 动词典型做义征提取过程得对比分析汉英句法语义和信递语义结构对比分析 二、研究步骤 ( 一) 语料来源和筛选 语料来源包括动词的来源和例句的来源。 1 英语动词的来源和筛选 某个英语言语行为动词可能有多个汉语言语行为动词与之对应。如:英语的t e l l 在汉语 里可以用“诉说、诉、告诉、讲、讲述、命令、劝告、说出、指示、招呼、吐露、吩咐”等 多达5 0 多动词来表达;p f a i 在汉语里有“表扬、称、称叹、称许、称誉、夸奖、夸赞、誉、 赞美、赞许、赞扬4 等多达6 0 多个动词来替换。汉语的“命令”在英语里也有o r d e r , c o m m a n d , d o m a n d , t e l ld i r e c t , i i l s t r u 吐m q u i r o 等多个表示相近意义的词。本研究原打算对这些动词作不 受限制的全面收集,但发现如果这样做的话,后续的汉英言语行为动词对比范围会很难把握, 动词的分类、动词义征的提取和表达式建构会非常困难。最后决定先比照魏尔兹比卡( 1 9 8 7 ) 的词典中的英语言语行为动词,找出孟琮等人编写的动词( 2 0 0 3 ) 中的汉语言语行为动词, 然后再作筛选 e s a v 词典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对言语行为动词作系统释义的词典。魏尔兹比卡在做了大 量调查后,认为在英语和其它欧洲其它语言里。有数百个表达言语行为的动词,她还专门用 语义原词对2 2 9 个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进行释义和比对。其的研究没有采用传统的首字母捧序 法排序,而是根据动词是“人们能用一些话表达不同事情的动词”观点来捧序。( 钟守满,2 0 0 1 , 2 ) 魏尔兹比卡( 1 9 8 7 ) 的言语行为动词捧序: i o r d e r i :e o m m a n d , d e m a n d ,t e l l 2 ,d i r e c t , i n s l n 赋r e q u i 峨p r t i b c 2 a s k t :r e q u e s t , b e g b e s e e c h , i m p l o r e , a p p e a l ,p l e a d , m 忙代e d e a p p l y , u r g e , p e t e d i s s u a d e , c o n v i n c e 3 3 l s k 2 :i n q u i r e ( e n q u i r e ) , i n t e r r o g a t e , q u e s t i o n , q u e r y 4 c a l l :s u r m n o n , i n v i t e ,c a l lo n , c a l lf o r , o r d e r 2 ,b o o k , m e 5 f o r b i d :p r o h i b i t , v e t o , r e f u s e , d e c l i n e , r e j e c t r e b u f f , l c n o l m c e , c 棚k e lr e s i g n , d i s m i s s o 这里所列举的o r d e r - ,a s k k c a l l 等动词,既是类别词,也是个刺词,但- i e r z b i c k a 没有时此作说明 7 6 p e r m i t :a l l o w , c o n s e n t , a c c e p t , a g 辟,a p p r o v e , d i s a p p r o v e ,a u t h o r i z e , a p p o i n t 7 a r g u e :d i s a g , r e e , r e f u t e , d i s p u t e ,c o n t r a d i c t , c o t m t o r , d e n y , r e c a n t , r e t o r t , q u a r r e l & r e p r i m a n d :r e b u k e , r 印r o v e , a d m o n i s h , n a g or e p r o a c h , s c o l d , a b u s e ,i n s u l t 9 m o c k :r i d i c u l e , j o k e 1 0 b l a m e :c r i t i c i z e , c o n d e n m , d c n o u l w * , d e p l o r e ,g t y h r s a 1 1 a c c u s e :c h a r g e ,c h a l l e n g e ,d e f y , d a r e 1 2a ! 几脯c k :d e f e n d 1 3 w a r n :t h r e a t e n , b l a c k m a i l 1 4 a d v i s e :c o u n s e l , c o n s u l t , r e c o m m e n d , s u g g e s t , p r o p o s e , a d v o c a t e 1 5 o f f e r :v o l t m t e e r , g 呲g i v e 1 6 p r a i s e :c o m m e n d , c o m p l i m e n t , b 嘁c r e d i t 1 7 p r o m i s e :p l e d g e , v o w , s w e a r l ,v o u c hf o r , g u a r a n t e e 1 8 t h a n k :a p o l o g i z e , g r e e t w e l c o m e , f a r e w e l l ,g o o d b y e , 阳y xi n t r o d u c e , b l e s s , w i s h , c o n g r a t u l a t e 1 9 f o r g i v e :e x c u s e , j u s t i f y , a b s o l v e , p a r d o n , c o n v i c t a c q u i t , s e n t e n c e 2 0 c o m p l a i n :p r o t e s t , o b j e c tm o a n , b e m o a n , l a n l e i i lb e w a i l 2 1 e x c l 以:伽【d l 璐e ,e x u l t , 鲥,e a r 2 ,b l a s p h e m e 2 2 g u f 强s :p r e s u m e ,s u s p e o , s u p p o s e , w o n d e r , s p e c u l a t e , c o n j e c t u r e , p r e d i c t , f o r e c a s t , p r o p h e s y 2 3 h i n t ;i m p l y , i n s i n u a t e 2 4 c o n c l u d e :d e d u c e , i n f e r , g m l e r e c k o n , e s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