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对比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对比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对比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对比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对比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弋口-1; g叫 1 吁 - 慧 r i 摘要 删l l i rilfflffliji|jflj删ii y 18 9 0 0 2 4 春秋事语是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古代帛书中的一部,全书共分十 六章,约四、五千字 春秋事语一经出土就有学者发现了其与左传的关系。二者记载的都是春秋 时期发生的事情,记事年代相当,所记史事也大致相合。但是由于春秋事语是一部 出土文献,并且是春秋时期一种固定的体裁“语”,而左传是部编年体史书,二 者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字、词语以及文本记载等方面。目前, 学术界对春秋事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书进行校释和校注上,并将其与左传 对比确定传流,但没有对二者进行详细的差异比较研究。 本文归纳出春秋事语与左传在文字、词语、文本记载等方面的差异。文字 方面,春秋事语与左传相比,有用字混乱,多用借字,讹误较多等特点。词语 方面,除一部分同义词换用之外,春秋事语多用中性词,作者的感情倾向只能通过 对史事的议论来表达;左传选词更加严谨,其用词感情色彩鲜明,词义轻重表达恰 到好处,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文本记载方面,二者最显著的差异即由于体裁 不同而导致的记言与记事所占的比重不同:事语体裁为“语 ,因此记事简略而记言 详尽,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因此在记事方面力求详尽,而没有大段的议论之词;另 外,由于两部书在成书过程中所据的材料不同,二者在史事记载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出 入,这些出入为我们更好地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比较,我们发现春秋事语在用字、用词以及文本记载等方面 的特点比较符合早期史书的特点,在判断二者传流的问题上,春秋事语作为左传 成书过程中的一种底本的说法更为可信。 关键词:春秋事语;左传;文字对比;词语对比;文本比较 j、 ,“i f-,fi, , a b s t r a c t c h u n q i u s h i y uw a so n eo ft h eb a m b o o s i l ku n e a r t h e di n t h e t h i r do fc h a n g s h a m a w a n g d u i ,t h eb o o k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 t e e nc h a p t e r s ,a b o u tf i v et h o u s a n d sw o r d s o n c et h ec h u n q i us h i y uw a su n e a r t h e d ,s o m es c h o l a r sf o u n dt h er e l a t i o nw i m z u o z h u a n t h e yb o t hw e r er e c o r d e dt h ep e r i o dh i s t o r y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q u i t et h ea g e ,t h e l e s st h ec o n s i s t e n c y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h o w e v e r , d u et oc h u n q i us h i y ui sad o c u m e n t u n e a r t h e d ,a n di saf i x e dg e n r e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c a l l e d ”l a n g u a g e ”,a n dz u o z h u a n i sa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h i s t o r yb o o k s ,t h e r ew e r em a n y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 m t h e s ed i f f e r e n c e s a r em a i n l y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t e x t ,w o r d sa n dt e x tr e c o r d sa n ds oo n c u r r e n t l yt h es t u d i e so f c h u n q i u s h i y ua r ef o c u s e do n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a n dd e t e r m i n et h e i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z u o z h u a n , b u td i dn o td e t a i l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t w o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i e s t h i sa r t i c l ec o n c l u d e s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c h u n q i u s h i y ua n dz u o z h u a ni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 w o r d sa n dp a r t s i nt h ep a r to fc h a r a c t e r , c o m p a r e dw i t hz u o z h u a n ,t h ec h a r a c t e ri n c h u n q i us h i y ua r eo r d e r l e s s ,a n du e so fb o r r o w e dw o r d s i nt h ep a r to fw o r d , c h u n q i u s h i y u m u l t i - p u r p o s en e u t r a lw o r d s ,t h ef e e l i n g so ft h et e n d e n c yt oo n l yt a l ko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i n g s t oe x p r e s s ;z u oz h u a nr i g o r o u sc h o i c eo fw o r d s ,t h et e r me m o t i o n a lc l e a r , m e a n i n gt h e s e v e r i t yo fe x p r e s s i o nj u s tr i g h t i nt h ep a r to ft e x t , t h et w om o s t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a r e r e s u l t e do ft h ed i f f e r e n tg e n r e s ,c h u n q i us h i y u 嬲a ”l a n g u a g e ”a n dt h e r e f o r em a d ed e t a i l e d n o t e sb r i e f l yw h i l et h em i n d ;z u o z h u a na s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h i s t o r yb o o k s ,s oi nt h en o t ea r e a s e e k i n gt ob ee x h a u s t i v e ,b u tn o tl a r g es e g m e n to ft h et a l ko ft h ew o r d ;a d d i t i o n ,s i n c et h e t w ob o o k sa c c o r d i n gt od i f f e r e n tm a t e r i a l s ,t h e r ea r es t i l ls o m ed i s c r e p a n c i e sb o t hi n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e v e n t sr e c o r d e d ,t h e s ed i s c r e p a n c i e sf o ru st os t u d y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s p r i n ga n d a u t u m np e r i o dp r o v i d e dv a l u a b l ec l u e s b yc o m p a r i n g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a b o v e ,w ef i n dt h a tc h u n q i us h i y ua r em e e t i n gt h e f e a t u r e sw i t he a r l y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i nd e t e r m i n i n g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c h u n q i u s h i y ua sa m a s t e rc o p yo ft h es t a t e m e n tf o rz u o x z h u a ni sm o r ec r e d i b l e k e yw o r d s :c h u n q i us h i y u ;z u a n z h u a n ;t e x tc o n t r a s t ;c o n t r a s tw o r d s ;c o n t r a s tp a r a g r a p h h il, , n , f k 奎 ,n , r 谚 111 1 、 l _ , - - ? i -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一、绪论1 ( 一) 关于春秋事语i ( - - ) 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关系1 ( 三) 本文选题目的、写作思路、材料来源2 二、春秋事语与左传的文字比较研究4 ( 一) 春秋事语与左传用字差异的表现4 ( 二) 用字差异产生的原因1 2 三、 :春秋事语与左传的词语比较研究1 4 ( 一) 用词差异的表现1 4 ( 二) 用词差异产生的原因1 7 四、:春秋事语与左传文本的比较研究1 8 ( 一) 文本差异的表现1 8 ( 二) 文本差异产生的原因2 3 五、结语2 5 参考文献2 6 附蜀之2 8 致谢“3 6 f o , ,一, 、 j l - , i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绪论 ( 一) 关于春秋事语 一九七三年末,作为我国考古工作重要发现之一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 大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帛书,其中大部分是汉代以后就失传的古佚书。帛书出土时, 除了半幅的帛书卷在2 3 厘米宽的竹、木条上以外,其余都折成长方形,放在一个漆 木盒中,在这其中就有一部春秋事语,以下简称为事语。 事语形制较为特殊,帛广约2 3 厘米,长约7 4 厘米,出土时卷在一块长方形竹 木板上,共计十三周,帛书上有抄写时事先打好的朱色界格,字体为带有浓厚篆意的隶 书。全书共分十六章,记载春秋时期由鲁隐公被杀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之间所发生 的史事。各章所记史事不分国别,也不按时间顺序先后排列,每章提行另起,各章之间 以大圆点为标记。根据与其它史书的对比,事语的记事年代与左传相当,所记 史实也基本与春秋三传、国语等书相合,书中还有一些从未见过的史料,因此 这部帛书的出土为我们重新认识传世文献的源流提供了新的线索。 事语所记的十六章文字,记事简略,但每章记事之后必有一些关于此事的言论, 言论的内容有些是当事人的意见,有些是旁观人的评述,也有些是后人的议论,并且所 占字数较多,这在春秋时期是一种固定的体裁,称为“语 。“语”是上古时代用以教育 贵族子弟的教科书,通过对史事的记载,重点对事件发生的意义或结果发表评论,使学 习者知古明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以下简称整理小组) 的 专家们将这部帛书定名为“春秋事语”。 ( 二) 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关系 事语与左传所记年代相当,所记史事也大多相合,因此帛书一经出土就有 很多学者注意到它与左传的关系。 关于二者的关系,很早就有学者发表了观点。裘锡圭先生认为:“这部帛书可能是 铎氏微等书中的一种。据经典释文序录,铎椒是左丘明四传弟子。这部帛书 虽然记有左传所没有的事,并且所引用的议论也往往与左传不同,但是所记的 有关历史事实则大部与左传相合。唐兰先生则认为事语不是左传系统而 是另一本古书。他认为帛书应为汉书艺文志中的公孙固圆。徐仁甫先生认为 座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1 9 7 4 年第9 期。 圆座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1 9 7 4 年第9 期。 i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虽然事语与左传所记史实大致相同,但事语叙事简略,而左传叙事详 密,因此他认为事语应当是左传成书过程中的一部参考书籍。李学勤先生则 认为,帛书的内容是从左传简化而来,“实为早期左传学的正宗作品。其本于 左传而兼及谷梁,颇似苟子学风,苟子又久居楚地,与帛书出于长沙相合,其 为苟子一系学者所作是不无可能的”。四 通观事语与左传,我们发现二者在文字、词语、文本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 异,希望通过这些差异的对比,可以为两部书传流的判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三) 本文选题目的、写作思路、材料来源 1 选题目的 事语自出土以来就受到有关专家的关注,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 这些研究成果都注重于帛书本身的校释、校补,或是对相关史实的考证方面,而没有对 事语与左传两部书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我们通过对两部书仔细地比对,发现 这两部著作虽然所记史事大部分相同,年代相合,但二者仍然存在着很多差异,这些差 异体现在用字、用词以及文本记载等方面。事语与左传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为 更深入地研究事语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左传等传世文献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填补, 因此二者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 写作思路 文章分正文和附录两部分进行。 正文着眼于事语与左传的对比研究,梳理出二者在文字、词语、文本记载 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并分章节逐一论述。文字方面,本文首先将按照事语各章的顺 序,分别将其与左传中对应篇章进行对比,找出用字差异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出现 差异的原因,古今字、假借字、异体字、讹误的存在导致了事语与左传存在大 量的用字差异。词语方面,通过对比研究,梳理出二者在用词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分 析用词差异产生的原因。文本记载方面,通过对比,梳理出二者关于史事记载方面的差 异,并归纳出差异的原因。事语与左传虽然所记史实大致相合,但也存在一些 差异,而对这些差异的分析应该具有较大的历史意义。 附录部分将事语与左传对应的篇章按照整理者的排序分别列出,以资参阅。 3 材料来源 本文的材料来源主要有春秋事语、左传以及一些相关的研究论文。春秋事 语依据的是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的马王堆汉墓帛书( 三) ( 文物出版社,1 9 8 3 年) ,左传依据的是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2 0 0 9 年) 。 徐t _ 甫:左传疏证,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2 1 9 页。 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4 6 页。 2 f - f , , , ? 一 i 一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春秋事语的校释与校注方面,主要的研究论文有:郑良树先生的 校释( 载于竹简帛书论文集,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 ,李学勤先生的失 落的文明( 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7 年版)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硕士学位论文帛书 校注( 王莉,东北师范大学,2 0 0 4 年) 。 第二,对春秋事语内容分析方面,主要研究论文有:张政娘先生的 解题( 载于文物,1 9 7 7 年第l 期) ;龙建春的 记言论略( 载于江 淮论坛,2 0 0 4 年第2 期) ;唐兰、裘锡圭等先生的座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 载于 文物,1 9 7 4 年第9 期) 。 第三,关于春秋事语与左传关系的判断方面,主要研究论文有:李学勤先 生的帛书 与 的传流( 载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 9 8 9 年第4 期) , 徐仁甫先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 和 的事、语对比研究谈 的 成书时代和作者( 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 9 7 8 年第4 期) 。 3 i r - t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春秋事语与左传的文字比较 ( 一) 春秋事语与左传用字差异的表现 不同版本的用字差异,或可称作“异文 。关于异文,目前学术界的看法还不太一 致,总结起来大概有三种代表观点:边星灿先生认为,异文“既是指同一书的不同版本 之间,某书的某章节、某句与他所处引该章节、该句之间,在本应相同的字句上出现差 异这样的一种现象,也是指差异的各方。 王彦坤先生认为“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 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叫异文。 圆章也先生指出: “异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一种用字分歧的现象。它指的是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同 一文献在他书中的引文、不同文献记叙相同或相似事情所用的结构和句意相同或大体相 同的句子之间的用字差异。异文也包括连绵词、成语、固定结构、固定句式、人名、地 名等专有名词中的用字差异。 本文采用章也先生“异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一种用 字分歧的现象 的界定,来分析春秋事语与左传用字差异现象。 通过对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所记史事大致相同,而用字 方面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包括了古今字、假借字、异体字、讹体字。事 语中燕大夫章与韩魏章不见于左传,本文将事语中的杀里克章、鲁 文公卒章、晋献公欲得隋会章、伯有章、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章、晋献公欲袭虢章、卫 献公出亡章、吴人会诸侯章、鲁桓公少章、长万章、宋荆战泓水之上章、吴伐越章、鲁 庄公有疾章、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分别与对应左传的僖公十年、文公十八年、 文公十三年、僖公三至四年、僖公二年、襄公二十六至二十七年、哀公十二年、隐公十 一年、庄公十一至十二年、僖公二十二年、襄公二十九年、闵公元年至二年、桓公十八 年一一比较如下。 1 鲁文公卒章 ( 1 ) 中、仲 鲁文公卒,叔中惠伯口口口佐之( 事语鲁文公卒章) 襄仲欲立之,叔仲不可( 左传丈公十八年) 边星灿:论异文在在训诂中的作用,浙江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1 2 卷第3 期,第1 3 5 页。 圆转引自王海平: 异文研究,暨南大学,2 0 0 3 年,第1 页。 章也:古书异文与辞书编纂,辞书研究,1 9 8 9 年第2 期,第8 4 页。 回本文只列出有相关内容的章节,未将原文按顺序全部列出,序号不代表本章在原文中的位置,下 文相同,不再赘述。 4 , - - 、 ,li。 , 一: - -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叔仲 为复姓,因此,“中”当为“仲”的借字。仲,从中得声,中,古音隶冬 部端纽;仲,古音隶冬部定纽,二字同部,端、定旁纽,古音相近,故可通假。诗小 雅出车:“王命南仲。汉书古今人表南仲作南中。周礼天官大司马:“中 秋教治兵。 通典礼三十六引中作仲。段注:“古中仲二字互通。 ( 2 ) 目、务 【其】宰公襄目人日:“入必死。”( 事语鲁文公卒章) 其宰公冉务人止之曰:“入必死。”( 左传文公十八年 此处为人名用字差异,本章出现的“公襄目人 ,后文作“公襄负人”,在左传 中记为“公冉务人 。“目”、“负、“务 古音相近,换用。 ( 3 ) 狸、埋 东门襄【仲】杀而狸口口口口中。( 事语鲁文公卒章) 杀而埋之马矢之中。 ( ( ( 左传文公十八年) 说文:“狸,伏兽,似猖。从豸里声。里之切。 埋”说文作“蕴”,“瘗也, 从廿狸声。莫皆切 。据左传记载,襄仲将叔仲杀死之后,埋葬在“马矢 之中, 因此,“埋”当是本字,“狸 为“埋”的借字。段注日“瘗也。土部日。瘗,幽蕴 也。从廿。狸声。莫皆切。古音在一部。周礼假借狸字为之。今俗作埋。”周礼春宫大 宗伯:“以狸沈祭山林川泽。秋宫犬人郑注、通典礼六、初学记礼部 引狸作埋。 2 晋献公欲得隋会章 ( 1 ) 赠、赠 晓朝增之以【策】。( 事语晋献公欲得隋会章) 绕朝赠之以策。( 左传文公十三年) 说文矢部:“艚,锥矢也。从矢曾声。作滕切 ;说文贝部:“赠,玩好 相送也。从贝曾声。昨邓切 。“增 本义表示短箭,而文中所表达的为“赠送”之意, 由此推测“赠 为本字,“赠 为“赠 的借字。赠,古音隶蒸部精纽;赠,古音隶蒸 部从纽,二字同部,精从旁纽,古音相近,可通假。周礼春宫:“男巫冬堂赠。 郑 注:“故书赠为艚,杜子春云:增当为赠。m ( 2 ) 晓、绕 晓朝艚之以【策】。( 事语晋献公欲得隋会章) 绕朝赠之以策。( 左传文公十三年) 此处属于人名用字的差异,“晓刀为“绕”的借字,晓、绕皆从尧得声,音近换用。 3 伯有章 ( 1 ) 酉、酒 伯有亦弗芒,自归亓口,口有闭室,县钟而长饮酉。( 事语伯有章) 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枣饮毋,击钟焉。 ( 左传襄公三十年) 5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文酉部:“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 酉。开,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己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 与久切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日造也,吉凶所造也。 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仪狄。杜康作秫酒。子酉切”。可见,酉的本义为 酒,后引申为地支的第十位,本义被“酒”字替代。酉,为酒的古字。 4 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章 ( 1 ) 周、舟 。齐亘公与蔡夫人乘周,夫人汤周。( 事语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章)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左传僖公三年) 说文口部:“周,密也。从用口。,古文周字从古文及。职留切 ,此义与 文中表示的“船 义无联系。说文舟部:“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 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凡舟之属皆从舟。职流切。可见左传所用“舟” 字为本字,“周 当为“舟 的借字,二字皆隶幽部章纽,可通假。周礼考工记:“作 舟以行水。”郑注:“故书舟作周,郑司农云:周当作舟。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华 周”,说苑立节作“华舟”。 ( 2 ) 汤、荡 齐亘公与蔡夫人乘周,夫人汤周。( 事语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章)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左传僖公三年) 说文水部:“汤,热水也。从水易声。土郎切 。文中之义与“汤 无关,根 据文意推测,“汤”当为“荡 的借字,表示摇晃之义,二字皆从“易”得声,“汤 , 古音隶阳部透纽,“荡”古音隶阳部定纽,二字同部,透、定旁纽,古音相近。楚辞七 谏:“疾风过之汤汤。 考异:“汤一作荡。”庄子天地:“数如浃汤。”释文:“浃 汤,司马本作佚荡。 ( 3 ) 币、师 亘公币以侵蔡。( ( ( 事语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章)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僖公四年) 币,师的古字。说文- 币部:“币,周也。从反之而币也。凡币之属皆从币。周 盛说。子苔切 ,“师 ,说文币部:“二千五百人为师。从币从 。,四币,众 意也 。币有表示包围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引申为军队,另造今字“师 。 5 晋献公欲袭虢章 ( 1 ) 郭、虢 晋【献公欲】袭郭。( 事语- 晋献公欲袭虢章)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二年) 说文邑部:“郭,齐之郭氏虚。善善不能进,恶恶不能退,是以亡国也。从邑 6 ,i 川 - y 、 二 -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声。古博切”。段注云:“谓此篆乃齐郭氏虚之字也。郭本国名。虚墟古今字。郭 国既亡谓之郭氏。虢,周代国名,虢仲后代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郭 为 “虢 的借字,二字古音相同,皆隶见纽铎部。书君爽:“亦惟有若虢叔”;逸周 书王会作“郭叔 ;公羊传、事语作“郭”;左传、谷梁传等书皆作“虢”。 ( 2 ) 革、棘 君胡【不以】屈产之乘与垂革璧假道于虞?( 事语晋献公欲袭虢章)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二年) 传世文献均作“垂棘 ,革、棘二字古音相同,皆隶见纽职部。诗大雅文王有 声:“匪棘其欲。般礼记礼器引棘作革。汉书古今人表:“革子成。 颜注:“即 棘子成也。 ( 3 ) 保、宝 【公】日:“是吾保i 也】,且【宫之】柯在焉,何益”( 事语晋献公欲 袭虢章) 公曰:“是吾宝也。”( 左传- 僖公二年) 说文人部:“保,养也。从人,从省。,古文孚。 ,古文 。 ,古文 不省。博褒切”,“保 与文中表示的珍宝之义没有任何联系。说文 部:“宝, 珍也。从 从玉从贝,缶声。窑,古文宝省贝。博皓切”。可见左传中用本字,表 示珍宝之义,“保 当为“宝”的借字,二字古音相同,皆隶帮纽幽部。史记周本纪: “展九鼎保玉。 集解引徐广日:“保一作宝。”老子六十二章:“不善人之所保。 尹文字大道引保作宝。 ( 4 ) 柯、奇 【公】曰:“是吾保【也】,且【宫之】柯在焉,何益。”( 事语晋献公欲 袭虢章) 公日:“宫之奇存焉。”( 左传僖公二年) 此处属于人名用字差异。“柯 为“奇”的借字,二字皆从可得声,古音相近,换 用。 ( 5 ) 在、存 【公】曰:“是吾保【也】,且【宫之】柯在焉,何益。静( 事语晋献公欲 袭虢章) 公日:“宫之奇存焉”( ( ( 左传僖公二年) 说文土部:“在,存也。从土才声。昨代切 ,尔雅:“存,存在也。 在文 中“在”与“存均表示存在的意思,同义换用。 ( 6 ) 需、懦 夫立下而心需口口口也。( ( ( 事语晋献公欲袭虢章) 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 ( 左传僖公二年) 说文雨部:“需也。遇雨不进,止也。从雨而声”,后引申为迟疑,观望 之义。说文心部:“驽弱者也。从心需声。人朱切 文中此处表示宫之奇地位卑下, 7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格懦弱,因此“需”当为“懦”的借字。需,古音隶心纽侯部,懦,古音隶日纽侯部, 二字同部,侯、日准旁纽,古音相近通假。 6 卫献公出亡章 ( 1 ) 正、政 后入我口正必【宁】氏2 f l 出,蔡则我也。( 事语卫献公出亡章) 苟反,政由宁氏,祭则寡人(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说文正部:“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属皆从正。 ,古文正从二。 二,古上字。,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之盛切 。说文支部:“政,正也。 从支从正,正亦声。之盛切 。事语中“正 表示“政事 ,当为“政”的借字,二 字皆隶章纽耕部,古音相同,可通假。书汤誓:“而割正夏。史记殷本纪正 作政。周礼天官凌人:“掌冰正。 郑注:“故书正为政,杜子春读正当为政。 ( 2 ) 蔡、祭 后入我口正必【宁】氏之门出,蔡则我也。 ( ( 事语卫献公出亡章) 苟反,政由宁氏,祭则寡人(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说文廿部:“蔡,廿也。从廿祭声。苍大切”。“蔡 的本义表示草,与祭祀无 关,说文示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子例切 。可见左传中用“祭 为本字,“蔡 当为“祭 的借字。蔡,古音隶清纽月部;祭,古音隶精纽月部,二字 同部,清、精旁纽,古音相近通假。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易林作“蔡仲 。 7 吴人会诸侯章 ( 1 ) 赣、贡 子赣兄大事喜,螽及故。( 事语吴人会诸侯章) 子服景伯胡子贡日乃靖束锦以行捂及衔故。( ( ( 左传哀公十二年) 此处为人名用字差异。子赣,传世文献中通作“子贡 ,此人为孔子的弟子。“赣”, 古音隶冬部见纽,“贡,古音隶东部见纽,冬、东旁转,古音相近。 ( 2 ) 总、惧 且会诸【侯】而止君,谁则不恩,随党崇寿,以恩诸侯,难以霸矣。( ( ( 事 语吴人会诸侯章) 且合诸侯而执卫君,谁敢不惧? 堕党、崇雠,而惧诸侯,或者难以霸乎! ( 左 传哀公十二年) 集韵惧,古作恩。事语中表示“恐惧”义的均写作“恩”,二者意义相同而 写法不同,当为异体字。老子七十四章:“奈何以死惧之。帛书甲本惧亦作恩。 ( 3 ) 会、合 且会诸【侯】而止君,谁则不总( 事语吴人会诸侯章) 且合诸侯而执卫君,谁敢不惧?( 左传哀公十二年) 说文会部:“会,合也。从,从曾省。曾,益也。凡会之属皆从会。,古 r , ,- 0 9 :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会如此。黄外切”说文部:“合,合口也。从从口。候合切”,引申为会和, 聚集之义。会与合的引申义相同,同义换用。 ( 4 ) 随、堕 今止【卫】君,是随党而崇寿也。( 事语吴人会诸侯章) 若执卫君,是堕党而崇雠也。( ( 左传哀公十二年) 说文是部:“随,从也。从趸, 省声。旬为切 。“堕”表示毁坏之义,事 语中“随”表示毁坏,损毁,当为“堕 的借字,随,古音隶歌部邪纽;堕,古音隶 歌部定纽,二字同部,邪、定准旁纽,古音相近。战国策魏策三:“随安陵氏而欲 亡之。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随亦作堕。 ( 5 ) 寿、雠 今止【卫】君,是随党而崇寿也( 事语吴人会诸侯章) 若执卫君,是堕党而崇雠也( 左传哀公十二年) 寿的本义表示“久”,事语中“寿表示仇敌、仇人的意思,当为“雠的借字, 二字皆隶禅纽幽部,古音相同通假。 ( 6 )、卫 【吴】人会诸侯,君【后】,【吴】人止之。( ( ( 事语吴人会诸侯章) 秋,卫侯会昊于郧。 ( 左传哀公十二年) :“卫的讹体,字形相近,讹误。 ( 7 ) 宁、宰 大宁喜曰:“其来后,是以止之”( 事语吴人会诸侯章) 大宰瓠日:“寡君愿事卫君,卫君之来也缓,寡君惧,故将止之。” ( ( ( 左传哀 公十二年) 宁:“宰”的讹体,字形相近,讹误。 ( 8 ) 喜、瓠 。 大宁喜日:“其来后,是以止之”( 事语吴人会诸侯章) 大宰豁日:“寡君愿事卫君,卫君之来也缓,寡君惧,故将止之。” ( 左传哀 公十二年) 喜:“鳍 的讹体,字形相近,讹误。 8 鲁桓公少章 ( 1 ) 亘、桓 鲁亘公少,隐公立以奉孤( 事语鲁桓公少章) 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左传隐公元年) 事语作“鲁亘公”,左传及其它文献均作“桓公”,同书“齐桓公亦作“齐 亘公 。“亘 当为“桓 的借字,桓,从亘得声。亘,古音隶蒸部见纽;桓,古音隶元 部匣纽,蒸、元通转,见、匣旁纽,古音相近通假。 9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长万章 ( 1 ) 戏、靳 君使人请之,来而戏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鲁之囚也,吾不敬子矣。”( ( ( 事 语长万章) 宋公靳之,日:“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 左传庄公十 一年) “戏 表示开玩笑,嘲弄;“靳 表示讥笑,杜预注日“戏而相愧日靳”,二者意义 相近,可换用。 1 0 宋荆战泓水之上章 ( 1 ) 弘、泓 宋荆战弘水之上,宋x q o 口陈矣,荆人未济。( 事语宋荆战泓水之上章)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事语作“宋荆战弘水之上”,左传及其它文献作“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泓 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二字皆从弓得声,古音相近。 ( 2 ) 童、重 宋君曰:“吾闻【之】,君子不击不成之列,不童伤,不禽二毛。( 事语宋 荆战泓水之上章) 公日:“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 (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说文部:“童,男有阜日奴,奴日童,女日妾。从,重省聱”。本义为童 仆。根据文义,“童”表示“严重 之义,因此“童 当为“重 的借字,二字皆隶东 部定纽,古音相同。易旅:“得童仆贞。”汉帛书本童作重。吕氏春秋上农:“民 农则重,重则少私义。 亢仓子重作童。 1 1 吴伐越章 ( 1 ) 周、舟 吴伐越,复亓民,以归,弗复口口刑之,使守布周。( 事语吴伐越章) 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文中表示“船 义,因此“周”当为“舟的借字,二字皆隶幽部章纽。周礼考 工记:“作舟以行水。 郑注:“故书舟作周,郑司农云:周当作舟。m 左传襄公二 十三年:“华周 ,说苑立节作“华舟 。 ( 2 ) 闽、阍 吴子余蔡观周,闽人杀【之】( ( ( 事语吴伐越章) 昊子余祭观舟,阍以刀弑之( (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说文虫部:“闽,东南越,蛇檀。从虫门声。武巾切”说文门部:“阍, 1 0 j : - , : _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常以昏闭门隶也。从门从昏,昏办声。呼昆切”。“闽”在文中表示守门人的意思,当为 “阍 的借字,闽,古音隶文部名、明纽;阍,古音隶文部晓纽,二字同部,明、晓准 旁纽,古音相近通假。 1 2 鲁庄公有疾章 ( 1 ) 讯、问 鲁壮公有疾,讯公子牙曰:“吾【将】谁以? ”( 事语鲁庄公有疾章) 公疾,问后于叔牙(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说文言部:“讯,问也。从言孔声 ,说文口部:“问,讯也。从口门声。 亡运切 。二字互训,意义相同换用。 ( 2 ) 立、位 五月,公薨,子烦即立。( 事语鲁庄公有疾章) 子般即位,次于党氏。(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说文立部:“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属皆从立。 其本义为住,后 引申为国君即位或确定某种名分,这一意义后来写作“位”。立为位的古字,事语中 表示此意义的均作立。事语晋献公欲袭虢章:“夫立下二心【需】口口口也。事 语卫献公出亡章:“卫【献】公出亡,公子浮口口【宁】召子在立。” ( 3 ) 烦、般 五月,公薨,子烦即立( 事语鲁庄公有疾章) 子般即位,次于党氏(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此处属于人名用字差异,烦,古音隶元部并纽,般,古音隶元部帮纽,古音相近, 可通用。 ( 4 ) 财、材 口子对曰:“庆父财。”( 事语鲁庄公有疾章) 对日:“庆父材。”(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说文贝部:“财,人所宝也。从贝才声。昨哉切 。说文木部:“材,木梃 也。从木才声。昨哉切 。财、材均是才的借字,表示才能的意思,古音皆相同。 ( 5 ) 讳、闱 共中使卜奇贼闵公于武讳。( 事语鲁庄公有疾章) 共仲使卜龋贼公于武闱。( ( ( 左传闵公二年) 说文言部:“讳,勰也。从言韦声。许贵切 。“讳在文中应当表示的卜奇杀 害隐公的地点,与“讳 的本义无关。说文门部:“闱,宫中之门也。从门韦声。 羽非切”。因此,“闱 是本字,“讳 当为“闱 的借字,表示宫门。 ( 6 ) 奇、龋 共中使卜奇贼闵公于武讳。( 事语鲁庄公有疾章) 共仲使卜龄贼公于武闱( 左传- 闵公二年) 此处为人名用字差异,“奇”与“龋 古音相同,可换用。 l i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3 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 1 ) 羌、姜 鲁亘公与文羌会齐侯于乐( 事语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 ( ( 左传桓公十八年) 文姜,鲁桓公夫人,姜姓,谥号文。“羌 为“姜”的借字二者皆从羊得声。羌, 古音隶阳部溪纽;姜,古音隶阳部见纽,二字同部,溪、见旁纽,古音相近。公羊传僖 公三十三年:“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觳而击之 。论语儒增:姜戎作羌戎。 ( 2 ) 乐、泺 鲁亘公与文羌会齐侯于乐。( 事语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 ( ( 左传桓公十八年) 说文木部:“乐,五声八音缝名。象鼓稗。木,虞也。玉角切 。说文水部: “泺,齐鲁间水也。从水乐声。春秋传日:“公会齐侯于泺。卢谷切 根据本义可知, 左传用本字,“乐 为“泺”的借字,泺,从乐得声,二字古音相近,可通假。 ( 3 ) 訾、谪 文羌迥于齐侯,亘公以訾文羌,文羌以告齐侯。( 事语鲁桓公与文姜会 齐侯于乐章) 公谪之。( 左传桓公十八年) 说文言部:“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表示非议。说文言部:“谪, 罚也。从言啻声。陟革切”,表示责备。二者均表示桓公对文姜的指责,意义相近换用。 ( 二) 异文产生的原因 事语与左传的异文主要是由于古今字、假借字、异体字、讹体字以及同义 字换用的存在而产生的。 1 古今字 上古时期,汉字的数量比较少,因此大多数的汉字都身兼数职,为了更好的表情达 意,人们在原来的字形上稍作改动,一般是加上偏旁,使字形有所差别,便于区分,就 形成了古今字,形成在前的字称为“古字 ,在后的称为“今字 。古字与今字的特点是 意义上有交叉,今字取代了古字的某一意义。 事语中古今字的数量并不太多,主要有:“币,师的古字 ,“立,位的古字 , “酉,酒的古字 等。这些古今字都是由于古字因引申或假借而产生了新的意义,另创 了新字来表示该意义,而产生了今字。 2 假借字 假借字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假借,也就是在表达某一意思时,没有 本字可用,用一个音近或音同的字来代替;另一种就是有本字的假借,许嘉璐先生曾对 这种情况进行了较通俗的解释:“这种情况,说通俗些,就是写别字。其实,古人把甲 1 2 : t - , : _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字写成乙字,与我们今天的写别字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今人写别字是不规范的, 应该纠正;古人写的这种别字,就最初现象而言,虽然是仓卒无意之中的误写, 但后来更多的是一种有意识的仿效。相沿成习,具有了社会合法性。 事语与左传的用字差异,大多体现为假借字,而这些假借字多为本有其字 的假借,如“赠,赠的借字”,“周,舟的借字 ,“保,宝的借字 等。这反映了事语 用字不规范的特点,据此可推断事语当为早期史书,应是左传成书过程中的参 考。 3 异体字 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 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这样的 字互为异体字。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在于:古今字是意义上有交叉,而异体字是两个 字的意义完全相同,任何时候都可以换用。中国地域广阔,使用汉字的人数众多,文字 的创作也并不出自一人之手,在古代又缺乏对汉字统一规范的这项工作,因此,在表达 同一语义时,不同的人使用的汉字就可能会不同,这就导致了异体字的大量存在。 异体字的情况主要有:会意字与形声字互为异体字: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使两字 互为异体字;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使两字互为异体字;变换各成分的位置使两字互为异 体字。 事语与左传使用的异体字有“亓与其 ,“恩与惺”等。关于“亓 与“其 的关系,人们通常将他们界定为古今字,但经过对比,我们发现,二者更符合异体字的 特点,即二者只有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4 同义换用 事语与左传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换用,同义词的换用大致因为作者写作习 惯不同,或方言中使用词语不同而造成。包括二者都用本义,本义相同或相近而换用, 如“在 与“存 ,“讯 与“问 换用等;一用本义,一用引申义而换用,如“会与 “合”换用等。 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6 3 、6 5 、6 6 页。 1 3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春秋事语与左传词语的比较研究 一 i - i , _ ?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挂乐器,以便饮酒享乐。击钟,意为伯有饮酒时打钟奏乐,二者有细微差别,但均用来 形容郑伯有的生活奢华,表达的意思相近而换用。 3 晋献公欲袭虢章 (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