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论文)弄岗黑叶猴的觅食生态学和营养分析.pdf_第1页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论文)弄岗黑叶猴的觅食生态学和营养分析.pdf_第2页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论文)弄岗黑叶猴的觅食生态学和营养分析.pdf_第3页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论文)弄岗黑叶猴的觅食生态学和营养分析.pdf_第4页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论文)弄岗黑叶猴的觅食生态学和营养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论文)弄岗黑叶猴的觅食生态学和营养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叶猴的觅食生态学和营养分析 论文作者:罗帮专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方向:动物保护年级:2 0 0 2 级 中文摘要 野外黑叶猴的觅食行为学和觅食生念学的研究工作开展于2 0 0 3 年4 月至2 0 0 4 年8 月,其中0 3 年4 月进行实地勘察,选点在广西南部的龙州县的国家级弄岗自 然保护区。5 、6 月回校整理资料。7 月进行植物样带的选取。从8 月份开始进行 野外黑叶猴的资料收集工作。除了9 月回校做开题报告,在1 0 月份至来年的7 月 底,每月至少有1 5 天的野外数据收集工作。因为7 月份猴子分群,又逢雨季,很 难发现猴子的行踪,所以缺7 月份的资料。而室内的黑叶猴的食物营养分析于0 4 年9 月份在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态实验室进行。 对觅食行为的研究采用了瞬间扫描观察采样法。尽可能的对该群的所有年龄 段( 幼体、少年个体、亚成年个体、成体) 的个体根据体色、大小、行为等指标 进行个体识别。对植物的营养分析采用重量法、凯氏定氮法、酸碱法测定其黑叶 猴的食物的水分、粗蛋白、粗纤维等营养成分,了解黑叶猴的觅食特性和营养需 求,为黑叶猴栖息地的保护和饲养提供合理的依据,从而能更好地保护黑叶猴这 一国家一级的保护动物。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 在野外观察1 0 个月2 0 5 天对弄岗黑叶猴的统计中,休息时间在黑叶猴天 的活动中占了绝大部分比例达4 4 7 ,移动的时间占到了2 2 1 ,而觅食的时间 在一天当中仅次于休息,为2 6 1 。象玩耍( p l a y i n g ) 和其它( o t h e r ) 项所占的比 例很小,仅为7 1 。黑叶猴移动( p = o 0 0 9 0 0 1 ) 和玩耍的( p = 0 ,0 1 7 0 0 5 ) 及热量( f = o 0 2 1 ,p = o 8 8 5 0 0 5 ) 的含量对黑叶猴的 觅食影响不显著。而扶绥黑叶猴食物中纤维素含量差异显著( f = 6 2 8 3 , p = o 0 2 5 0 0 5 ) ,蛋白质和能量及水分的含量并不显著, 关键词:黑时猴觅食行为学 觅食生态学营养分析 t h er e s e a r c ho nf e e d i n ge c o l o g ya n dn u t r i t i o n a l a n a l y s i so f p r e s b y t i s f r a n c o i s i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nf e e d i n ge c o l o g yo fp r e s b y t i sf r a n c o i s iw b gc a r r i e do u tf r o m a p r i l ,2 0 0 3t oa u g u s t ,2 0 0 4i nn o n g g a n gr a r ea n i m a lp r o t e c t i o ns t a t i o n ,l o n g z h o u c o u n t y , g u a n g x i e l e c t i n gs t u d ys p o ta tn a t i o n a l - l e v e ln a t u r er e s e r v ei nl o n g z h o uo f s o u t ho fg u a n g x i ,g o i n gb a c kt ot h es c h o o lt o a r r a yd a t ai nj u n e c h o o s i n g v e g e t a t i o np l o t si nj u l yc a r r y i n go nf i e l dp r e s b y t i sf i a n c o i s ic o l l e c ta n dw o r ks i n c e a u g u s t e x c e p tg o i n gb a c ks c h o o lm a k eo p e n i n gs p e e c hi ns e p t e m b e r , f r o mo c t o b e rt o t h ee n do f j u l yn e x ty e a r ,h a do p e n a i rd a t ac o l l e c t i o nf o r1 5d a y sw o r ka tl e a s te v e r y m o n t h b e c a u s et h em o n k e yh i v e so f fi nj u l yt h a tr a i n ys e a s o n ,i ti sv e r yd i f f i c u l tt o f i n dt h ew h e r e a b o u t so ft h em o n k e y , s ot h em a t e r i a l sw h i c hi ss h o r to fj u l y t h e r e s e a r c ho nn u t r i t i o n a l a n a l y s i sa te c o l o g yl a bo fs c i e n c eo fl j f ec o l l e g ei no u a n g x i n o m a f lu n i v e r s i t y t h ef o c u sa n i m a ls a m p l i n ga n dc o n t i n u o u sr e c o r d i n gw e r eu s e di ns t u d y i n g f e e d i n ge c o l o g y a l la g eb r a c k e t st ot h i sg r o u pi n d i v i d u a lo n ( w h e t h e rt h ey o u n g , j u v e n i l ei n d i v i d u a l ,i n f e r i o ra d u l ti n d i v i d u a l ,b e c o m eb o d y ) d i s c e r ni n d i v i d u a l s a c c o r d i n gt ob o d yc o l o r ,s i z e ,b e h a v i o r ,e t c a sp o s s i b l e a n a l y s ea b o u tt h en u t r i t i o no f t h ep l a n tt h a ta d o p t st h e w e i g h tm e t h o da n du l t r a v i o l e tr a y a b s o r b e dm e t h o da n d a c i d a l k a l im e t h o dw e r eu s e di na n a l y s i s i n gw a t e r , c r u d ep r o t e i na n dc r u d ef i b e r c o n t a i n s o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i rf e e d i n g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e i rn e e df o rn u t r i t i o n w ec a n b r i n go u tr e a s o n a b l eb a s i sa b o u th a b i t a t p r o t e c t i n ga n dr a i s i n gt h e mi n s i d e ,i no r d e rt o p r o t e c tm o r er e a s o n a b l yr a r ea n i m a l - - p r e s b y t i sf x a n c o i s i t h em a i nr e s u l t w e r ea s f o - l l o w : 1 i nt h es t a t i s t i c so fp r e s b y t i sf r a n c o i s if o rw i l do b s e r v i n gt h r o u g h o u t1 0m o n t h s w h i c ht o t a l2 0 5d a y s t h et i m et h a tr e s t i n ga c c o u n tf o rm o s tp r o p o r t i o n su pt o4 4 7 a m o n gp r e s b y t i sf r a n c o i s i a c t i v i t yf o ro n ed a y t h et i m ef o rm o v i n ga c c o u n t e df o r 2 2 1 a n dt h et i m et ol o o kf o rf o o di ss e c o n do n l yt or e s t i n gd u r i n gad a y , i ti s2 6 1 , a l i k ep l a y i n ga n do t h e ri t e m so fa c c o u n t e df o rv e r yl i t t l ep r o p o r t i o n ,o n l y7 1 ,w e f i n dt h a tm o v i n g ( p = 0 0 0 9 0 0 1 ) a n dp l a y i n g ( p = 0 0 17 0 0 5 ) a n de n e r g e ( f = 0 0 2 1 ,p = o 8 8 5 0 0 5 ) c a nn o ti n f l u e n c e r e m a r k a b l yt h ef e e d i n go f p r e s b y t i sf r a n c o i s ia tn o n g g a n g t o ,b u ta tf u s u i ,t h ec o n t e n to f t h ec e l l u l o s eo fp r e s b y t i sf r a n c o i s i sf o o dh a v e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c r e n c ( f = 6 2 8 3 , p - - o 0 2 5 0 0 5 ) 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m o i s t u r e ,p r o t e i na n de n e r g eh a v e n t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k e y w o r d :p r e b y t i sf r a n c o i s if e e d i n g b e h a v i o r f e e d i n ge c o l o g y n u t r i t i o na n a l y s i s 图1 弄岗黑叶猴栖息的石图2 我们在进行样带测量和记录 图3 我们野外观察黑叶猴图4 野外黑叶猴在采食缠在树上的 桑寄生 ( 注:以上相片均由周歧海拍摄和提供) 一文献综述 1 黑叶猴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中国的叶猴据记载可能有5 种:长尾叶猴( 含2 亚种) 、戴帽叶猴、灰叶猴( 含 2 亚种) 、黑叶猴( 含2 亚种) 和金叶猴【1 1 ,而在广西的灵长类主要有:白头叶猴、黑 叶猴、黑长臂猿、猕猴、熊猴、短尾猴、藏酋猴及蜂猴。隶属3 科4 属。即懒猴科、 猴科、长臂猴科;叶猴属,猕猴属和蜂猴属、金丝猴属、长臂猿属。 黑叶猴( p r e s b y t i sf r a n c o i s ip o u s a r g u e s ) 俗称乌猿、黑猴、岩蛛猴、乌叶猴、 白颊黑叶猴,为灵长目( p r i m a t e s ) 猴科( c e r o p i t h e c i d a e ) 疣猴亚科动物,主要以树叶 为主食。黑叶猴有2 亚种,即指名亚种( t f f r a n c o i s i ) 和三更山亚种 ( t f 1 e u c o c f i ,p h a l u s ) 。指名亚种从耳向下经颊到口角有两道白毛,若络腮胡状。三更 山亚种又称白头叶猴,头、颈、肩白色,尾基部黑色,至尾端转为白色【“。这类动物 体形较瘦,胸部近似圆筒状,头圆,吻短,无颊囊,四肢细长,尾较长以及身体被毛 较长,即体长约5 2 7 1c m ,尾长7 0 9 0 c m ,体重6 - 9 5k g ,成年个体头顶常形成尖形 的簇状毛冠或前额漩向后呈辐射状,形若帽子。两颊从耳尖至嘴角各有一条白毛,形 似胡须。雄性臀部左右胼胝体互相连接,雌性则互相分离“3 。成年个体体毛黑色,初 生幼体除尾巴灰黑色外,其余体毛金黄色,大约l 至3 个月后逐渐向黑色转变,半年 后接近成年体色;雌体在会阴区至腹股沟内侧有一块花白斑,略显三角形,这是区别 雌雄体的主要外部特征之一【3 。是中国一级保护的珍稀灵长类动物,其在我国热带一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国际濒危野生动植 物种进出口贸易公约( c i t e s ) 列为附录l i 物种,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 u c n ) 红皮书列为易危种( v u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濒危( e ) 【”。据 i u c n s s c 颁布的“亚洲灵长类保护行动计划”,通过濒危程度、分类独特性和与其它 濒危灵长类的关系等3 项指标分析,黑叶猴属9 级优先保护者,在亚洲叶猴属灵长类 中是保护等级最高的物种。 黑叶猴是1 8 9 8 年p o s a t g u e s 根据采集于中国广西南部龙州的标本确定的,主要分 布在越南和中国。在中国仅分布在广西、贵州、重庆南部,约2 1 7 - 2 9 1 。n , 1 0 4 8 - 1 0 8 8 。e ”,在贵, k l 怕q 主要分布地是:除毕节、黔中地区和黔东南地区没黑 叶猴分布外,从最南端的兴义到最北部的道真地区即包括铜仁地区、黔西南州、六盘 水市遵义地区都有黑叶猴分布。分布区域海拔高度为3 0 0 m 一1 3 8 0 m 。在广西,主要分布 在弄岗、大新、扶绥、崇左、大明山、陇瑞,十万大山、龙虎山、大哄豹、古龙山布 柳河等自然保护区,海拔从1 2 0 1 4 0 0 1 “。估计野外黑叶猴尚有3 5 0 0 只左右n 】。在广 西弄岗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数量有2 6 3 只 8 1 。国外分布于越南和老挝的长山山脉以北、 嵋公河流域以东的广大地区。 黑叶猴主要生活于石灰岩丘陵地区的峭壁、峡谷等复杂地形,活动场所为石灰岩 山地,且具有天然岩洞,植被相对较好。尤其是人类难以涉足且覆盖着由高大乔木形 成的常绿阔叶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悬崖峭壁地带,是黑叶猴理想的栖息地,为它 1 们的繁殖提供了必要的食物来源和避难场。黑叶猴主要在峭壁林间和裸露的岩壁上活 动,善攀援,跳跃,性情机敏。结群活动,每群5 1 3 只【9 1 。 2 生态学和行为学的研究现状 2 1 国外 目前国外还未有对黑叶猴的生态学和行为学研究的报道,而对其它叶猴种类的研 究报道较多。如w ils o i l 等【1 0 】对巽他叶猴( p ,p s 缈t i sa y g u l a ) 黑冠叶猴( 只m e j a j o p h o s ) 组的叫声( 通讯) :对金叶猴的地理分布、生态学观察、种群结构、摄食行为、运动、 休息、侵犯和通讯等【1 2 】 1 3 】:对黑冠叶猴对原始林和采伐生境的反应、叫声、曰 活动行为和环境的相关性、分布、生境和保护问题【1 6 】 18 1 2 1 1 :对银叶猴的社会生活【2 2 j ; 对黑冠叶猴和灰叶猴( p r e s b y t i so b s c u r a ) 及其它同域分布的4 种灵长类的取食生态 学、运动行为、生境利用、姿势行为和生态位分离、生态隔离、社会结构、种问关系 等的比较研究【1 7 】【1 8 1 1 9 1 【2 0 】 2 1 】;对约翰叶猴( p r e s b y t i sj o h u i i ) 的分却、生态和保护、 雄性叫声等【2 3 】对长尾叶猴( p r e s b y t i se n t e l j u 曲的分布、生境、群的结构和大小、 种群变化、社会结构、群间相遇、生态与行为、行为发育、失母反应、叫声、对蛇的 反应以及在农田地区的种群变化趋势等 2 5 】【2 6 】1 2 7 2 8 2 9 】【3 0 1 3 1 1 3 3 1 ;对紫面叶猴 ( p r e s b y t i ss e n e x ) 的食叶适应性对策、与环境因子有关的摄食周期、雄性替代及其 对种群结构的影响p 4 心j 3 6 j 【j 7 j 等等,都作过较为详细的研究。 2 2 国内 2 2 1 行为生态学 据统计,1 9 9 5 年以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刊载的我国灵长类文献共1 2 0 5 篇,其 中黑叶猴和白头叶猴( s e m n o p i t h e c u sf r a n c o i s ii e u c o c e p h a l u 由生态与行为研究论 文1 4 篇,其他有关黑叶猴的论文则分别散见于灵长类的分类、分布与进化、形态解 剖、资源与保护、饲养与繁殖、疾病防治、神经生物学、化石灵长类等专题口8 1 。据叶 智彰等【3 卅报道,关于叶猴的生物学研究,大都集中于长尾叶猴( s e m n o p i t h e c “se n t i l l u 亩 这个种。 我国1 9 8 0 年以后,开始有叶猴生态和行为的报道,如对菲氏叶猴的生态和行为的 描述,对黑叶猴的分布、栖息环境及野外活动规律、黑叶猴和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和 白头叶猴的生活习性( 包括生态和行为) 等作了一般性报道。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国叶猴 生态学和行为研究提供了一般性知识。因为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问题,甚至一些极 重要的问题( 比如种群动态、环境最大负荷量) 尚未触及l 。 李兆元、郑学军【4 1 1 曾对中国的白头叶猴以及黑叶猴的生态学和行为学方面进行了 一些研究,采用植物丰富度、植物多样性和海拔高度作为指标,分析了广西西南部地 区的黑叶猴和白头叶猴的栖息地状况和影响因子,同时还对野外的和人工饲养的白头 叶猴进行了行为观察,但没有进一步的其他量化观察内容;此外,还对云南南部的南 滚河自然保护区的菲氏叶猴的食性和摄食行为、活动范围及漫游行为、种群结构及社 会行为、日活动规律与空间利用和群间及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黄进同等【3 】、 吴名川等【“、李明晶等【5 】也曾对我国贵州和广西分布的黑叶猴的生态进行了描述性报 导如栖息环境、活动习性、食物及繁殖。1 9 9 5 年以后,罗杨等1 4 2 1 报导了贵州麻阳河自 然保护区老鹰岩的黑叶猴取食植物3 5 科1 0 3 种,记录了取食时间和取食频次并统计各 季节黑叶猴的日取食量,得出结论1 、对农作物的取食时间是影响黑叶猴取食植物种 类多少的主要因子:2 、取食部位季节性明显:3 、各季节取食时间长短与取食农作物时 间呈负相关:4 、各季节食物交叉性刁i 强。陈正仁等1 4 习报导了贵州麻阳河地区黑叶猴 的家域的植被特征及家域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取食植物种类和人为活动,并报导黑 叶猴群间家域有重叠但不存在同时在同一地点活动的现象等。田应洲等”4 1 和李友邦等 一副分别对六盘水市野钟自然保护区与弄岗自然保护区乌叶猴进行了分布数量的统计 调查以及一些觅食生态方面的研究。另外还有对野外黑叶猴的一些特别的行为的报道 如对人类的攻击行为 4 6 1 。特别在2 0 0 0 年之后,对黑叶猴的研究深度加大了:罗杨t 4 0 】 通过对贵州沿河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两群黑叶猴行为的野外观察,将相同生境不同季 节、不同生境同一季节和不同生境全年的黑叶猴行为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了其问的差 异得出:栖息于较好生境的黑叶猴,其季节性行为变化主要受天然食物和环境温度影 响,且规律性较为明显,其主要行为发生在下午:而对栖息于较差生境的黑叶猴而言, 其季节性行为变化不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农作物和人的行为:其主要行为发生在上 午。周歧海一7 j 采用焦点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对广西南部的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的黑叶 猴的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探讨引起种群活动时间分配的内在和环境因素;以及 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社会关系测量的矩阵取样法研究了笼养状态下黑叶猴的理毛行 为,探讨其社会学意义及在一雄多雌制的社群中所存在的某些社会关系。随后胡艳玲 h 引对广西南宁动物园灵长类繁殖中心的笼养黑叶猴的社会关系方面如等级行为、和解 和友谊行为、交配行为、育幼行为和食量方面如食物量、水分代谢进行了更为具体的 研究。蔡湘文f 4 9 j 采用焦点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研究了扶绥黑叶猴的觅食生物学以及采 用重量法、紫外线、吸收法、酸碱法测定黑叶猴食物的水分、粗蛋白、粗纤维等营养 成分,研究发现:1 黑叶猴取食叶、枝、果实的时间相互差异显著;2 黑叶猴 不同季节平均每天的觅食时间,不同季节觅食食物种类数量,相互之间差异 特别显著;3 黑叶猴对山体的不同位置( 山顶、山腰、山脚) 觅食利用存在 差异并认为喜食植物的密度是影响食物斑块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4 对含水 量、粗蛋白、总能含量的选择不是黑叶猴对食物选择的重要因素,而粗纤维 的含量是黑叶猴进行食物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对黑叶猴的行为学和生态学方面纵深的研究之外,在研究黑叶猴的广度上也 加大了,特别是近些年来地理信息系统( g i s ) 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中得到更进一步 的应用,以及用它来对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如刘建字【5o l 研究以3 s 技术为基础,通 过对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解译,利用i :1 0 0 0 0 地形图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 e m ,结合实 地考察,对芙蓉江地区黑叶猴生态环境做出初步评价,利用样地资料进行物种多样性 分析,初步分析物种多样性与黑叶猴分布的关系,认为黑叶猴顷向于在物种多样性高 的地区活动,其潜在生境面积大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干扰其实际分布面积仅为潜在生境 面积的1 4 。还通过不同高程水位线的模拟显示了不同水位线上的各级生境的变化情 况。水库淹没黑叶猴各级生境面积不同程度减少,但最适宜生境损失巨大。最后预测 黑叶猴的数量及变化,提出可行的建议。 在白头叶猴方面,1 9 8 0 年至今约有4 6 篇文献,主要涉及到白头叶猴生态学的研 究包括:觅食生物学f 雏卿i 、栖息地植物区系分析1 53 1 、白头叶猴栖息地植被群落学特 征的研究“l 、白头叶猴环境生态的研究【5 5 、对夜宿石洞的选择【5 6 】、栖息环境与栖息 地选择的研究f 5 刀。以及对笼养白头叶猴的定量的研究:如食物选择和食物量、水分摄 入与消耗、能量代谢、食物营养代谢的研究0 8 心 。还有对一些重要的生态方面内容的 探讨:如白头叶猴的种群动态、种群调查研究、濒危机制分析。在行为方面的研究主 要有:白头叶猴出入洞行为的研究1 、对阳光和降雨因子的行为对策 6 “、白头叶猴的 个体行为、社群行为【6 2 】吲,觅食时f 叫分配【6 4 】还有关于白头叶猴特别社会组织形式下 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报道,如对一群野生多雄多雌群的优势等级、亲密程度和梳 理模式的研究6 5 1 以及野外一群全雄群的巢域利用的研究f 6 ”。还有的就是对白头叶猴的 一般的描述性文章和散记。 白头叶猴的分类地位也是一个比较引起争议问题:它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呢,还 是一个独立的种? 除谭邦杰 ”1 、b r a n d o nj o n e s l 6 8 1 、e u d e y a f 6 9 1 认定白头叶猴为一个 种外,李致祥等【7 0 1 、李汉华等【7 1 】分别从白头叶猴的分布、和在野外发现它形态上的中 间型以及从形态解剖上与黑叶猴的比较,认为白头叶猴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卢立仁 等根据其起源演化和形态特征认为白头叶猴和黑叶猴至少是姐妹种【7 2 1 。t 波【7 3 】等认为 左江、明江以及十万大山在地理位置上不能形成严格的自然隔离。不能阻断白头叶猴 与黑叶猴间的基因流,白头叶猴应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卢立仁【7 4 j 等根据白头叶猴与 黑叶猴对栖息地的使用冲突坚持应将它们划为相互独立的种。在生殖隔离方面,陈怡 平成功地将白头叶猴和黑叶猴进行杂交并获得了成功但没有延续进一步的繁殖工作。 2 0 世纪9 0 年代初南宁动物园的赖月敏等进行了白头叶猴与黑叶猴的杂交,并成功繁 殖出f l 代,胡艳玲等【7 5 】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杂交代的回交繁殖并成功繁殖出两只回交 代个体,没有呈现明显的分化现象。说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不存在生殖隔离。综合杂 合体的形态特征、发育情况和杂交代能繁殖的结果,支持白头叶猴是黑叶猴的一个亚 种。另外,王文【76 】用线粒体的d n a n d 3 - - n d 4 基因区系列对白头叶猴和黑叶猴进行了研 究,结果也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的分歧还不足以将其独立为一个种,但在保护行动 中,应视为一个进化显著性单元( e v o l u t i 0 1 3s i g n i f i c a n tu n i t ) 。丁波【7 3 1 等用r a p d 分析了菲氏叶猴、紫面叶猴、长尾叶猴、黑叶猴、白头叶猴共1 3 个体的随机扩增d n a 多态,也支持白头叶猴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限f e u c o c e p h a i u s ) 的观点。 2 2 2 形态解剖学 叶智彰、彭燕章、王红、潘汝亮等【7 对我国黑叶猴的外部特征、骨骼系统、肌 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组织 学等内容进行了报导。同时分别从外形功能形态、几种灵长类运动系统比较和几种灵 长类动物胃肠道形态与食物相关性等方面,分析了黑叶猴的形态学功能和对环境的适 4 应,以及中国食叶猴胃底粘膜的组织学结构及与其他灵长类的比较研究 78 1 ,表明疣猴 类胃底与其他灵长类相比具有不同的显微结构特征。不仅有绒毛样胃底乳突,乳突上 覆盖有一层厚厚的酸性粘多糖,而且有大量粘膜上皮细胞可以不断地分泌这些粘液物 质。1 9 9 8 年北京动物园的杨明海等f 7 川报导了黑叶猴和白头叶猴的3 2 项血液生理生化 指标测定和差异性检验结果。 2 2 3 饲养和繁殖 我国对黑叶猴的研究始于5 0 年代,余振富 8 0 1 对黑叶猴的饲养了报道。7 0 年代后, 广东昆虫研究所、广西梧州动物园、南宁西郊动物园相继开展了黑叶猴捕捉、运输、 营养评价、饲养环境及饲养管理、繁殖、哺育仔兽、配合饲料等饲养繁殖方面的的研 究1 8 1 8 2 1 1 ”懈懈】 8 7 】【8 8 1 1 8 9 j 【9 0 1 1 9 1 l 和对黑叶猴营养进行的专门研究以及野外黑叶猴的k i 投食驯化9 2 1 。此外,还有对投食食物的加工与否对黑叶猴的摄食行为、摄食时间和食 物消化绝对数量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2 2 4 疾病防治 在黑叶猴常见疾病防治方面,亦有一些报道【9 3 】 9 4 】【9 5 】【9 6 】【9 7 l 【9 8 】,此外,黑叶猴的检 疫、常用治疗药品、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和其他常见病也出 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和介绍“”以及细菌感染致死的事例f 1 0 03 和白头叶猴肝硬变死亡 o i l 。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黑叶猴较全面的研究体现在形态解剖学方面,养殖和生理 生化研究方面诚然报导得比较多,从而为黑叶猴的进化、系统发展、分类、人工种群 建立等方面提供了不少依据。然而,由于受具体研究条件限制,我国在黑叶猴野外生 态学和行为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少,而且研究结果主要是描述性的,没有量 化指标。从研究的深度、广度上看,我国黑叶猴生态学和行为学研究与国外相同类群 的研究仍然有一些差距。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觅食生态 和行为的研究,探讨其觅食的主要行为模式和影响因子以及行为生态学其它方面指 标,并通过不同栖息环境黑叶猴的比较,即与扶绥县昌平乡的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黑 叶猴的觅食作对比,从而能更好的了解黑叶猴的生活习性和不同生境中黑叶猴的时间 分配和觅食生态学的差异以及对黑叶猴觅食起主要作用的营养成分,为今后黑叶猴行 为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积累基础资料,为野外黑叶猴的保护管理、室内黑叶猴的饲养 以及栖息地的恢复提供科学的合理的依据。 二研究地区 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弄岗片陇马的一群多雄多雌的1 0 只黑叶猴( 原来该群为1 2 只,后因一带幼仔的母猴在1 1 月份中下旬失踪,一个星期 后其幼猴也消失) ,其组成为一成年雄性,一亚成年雄性,三成年雌性,一亚成年雌 性,二青少年个体,二个幼体。 2 气候 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长而炎热,干湿季节明显。全区平 均气温1 7 2 3 ,一月6 1 6 ,七月2 5 - - 2 9 。c ,年平均降雨量1 0 0 0 - - 2 8 0 0 毫米, 为我国降水量最多的省区之一。龙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属 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太阳辐射甚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总的是冬春微寒,夏炎 多雨,秋季温凉,干湿季明显,湿热、干冷同季;年无霜期为3 5 0 天,有霜期为1 3 天 1 0 烈。保护区年平均温度约2 2 。c ,最冷月( 一月) 平均温度1 3 以上,最高月份 ( 七月) 均温2 8 c 以上,4 一1 0 月份平均气温在2 24 c 以上,夏季长达7 个月,没有气 候上的冬季,一般年份下极端最低气温都在o 。c 以上,只有大寒南下时才出现负值, 年雨量在1 2 0 0 1 5 0 0 m m ,7 6 集中在5 9 月份,l o 一次年4 月降水很少,形成较为明 显的干湿交替的季节。 3 研究地点 ab 一。譬警矗甲聚段每魁 。憾雠,| _ 。、+卜0 、。i 锈鼢垫 憨,菇 孽l j 1 5 米;其着枝的方式根据树枝的直径大小分为: 1 0 1 c m ;根据树枝的倾斜的角度又分为:o 一1 0 1 1 - - 4 5 ,4 6 8 0 8 1 - - 9 0 ( 度) ; 还将黑叶猴觅食时的姿势分为四个维度:在树枝上坐着或站着吃( a b o v e b r a n c h s i t t i n go rs t a n d i n g ) 垂直攀爬( v e r t i c a lc l i n g i n g ) 悬挂( s u s p e n s i o n ) 水平攀爬 ( h o r i z e n a lc l i n g i n g ) 。 对黑叶猴的食谱和食物的季节性变化进行研究,每月对黑叶猴采食的植物物种和 采食部位观察1 0 天左右,进行统计得到黑叶猴的食谱和不同季节食物组成。每个月月 未将黑叶猴栖息地样带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的情况记录下来。 黑叶猴的年龄组划分方法:对我们所观察的黑叶猴,只能通过观察其身体大小、 毛色变化以及动物的行为,将其粗略地划分为4 个年龄组,即婴幼儿组、青少年组和 亚成年组和成年组。婴幼儿组是指年龄由出生到断奶( 一般1 岁一下) ,体色余黄色、 黄色或灰黄色,由母猴携带,多数时间不能独立行动的小猴。青少年组的年龄为1 3 岁,即从断奶到睾丸开始发育下沉为止,体色为黑色,身体大小约为成体之半,生 殖器不明显;亚成年组体型与成年相比稍小一些,性接近成熟;成年组是指年龄在3 岁以上,体色为黑色,性成熟能繁殖的个体f 1 ”】。 2 野外工具 野外观察记录距离约为5 0 1 5 0 米,观察工具为2 5 x 1 0 双筒望远镜、笔记本、帐 篷、温湿度计、量雨筒 3 数据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