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oj t 。二,- 一、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经校保密办审核批准,本学位论文属保密论文,在年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二墅2 壅 日 导师签名: 期:勿矽_ fi o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苏州与婺源砖雕起步都很早,而繁荣发展时期又集中在明清至民国,在此期间, 两地的砖雕艺术大都内容翔实、制作工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两地明清至 民国时期的砖雕艺术是本文主要的讨论范围。 苏州砖雕是中国江苏地区砖雕的典型代表,历经明清两代发展成熟,形成了自己 精细典雅的装饰风格。婺源砖雕在徽派砖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明清时期徽商兴起, 婺源砖雕依托徽派建筑达于鼎盛。本文从苏州与婺源砖雕不同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 题材内容、纹样、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认识苏州与婺源砖雕在历史发展中 存在的相似和差异。通过分析典型作品,以及考析两地砖雕在形制与艺术特征上的异 同,阐释了产生这些共性与差异的种种原因,并进行较为详细的对比论述。通过比较 分析两地砖雕在历史发展中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发现它们互相借鉴、互相影响的 纽带,从物质与艺术的视角切入二者地域文化的特征,试图从理论层面探讨继承与保 护文化遗产的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苏州婺源砖雕艺术明清至民国 比较 作者:方圆 指导教师:袁牧 a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b r i c kc a r v i n ga r tb e t w e e ns u z h o ua n dw u y u a n a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b r i c kc a r v i n ga r tb e t w e e n s u z h o ua n dw u y u a n a b s t r a c t t h eb r i c kc a r v i n g si ns u z h o ua n dw u y u a ns t a r t e dv e r ye a r l y , w h i l et h e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p r o s p e r i t yc o n c e n t r a t e di nt h ep e r i o df r o m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t ot h er e p u b l i c o fc h i n a ,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t h eb r i c kc a r v i n g so fb o t hp l a c e sw e , r em o s t l yf u l la n d a c c u r a t e ,c a r e f u la n dn e a t ,s ot h a tt h e yw e r ep r o v i d e dw i t hh i g h l ya r t i s t i cv a l u e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t w ob r i c kc a r v i n g so ft h ep e r i o df r o m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t ot h e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a r em a i n l yi nt h es c o p eo f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b r i c kc a r v i n gi ns u z h o ui st h et y p i c a l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i nj i a n g s ua r e ao fc h i n a , a n d h a sf o r m e di t so w ns t y l eo ff i n ea n de l e g a n td e c o r a t i o na f t e ri t sm a t u r i t yo ft h e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b n c kc a r v i n gi nw u y u a np l a y sas p e c i a lr o l ei nt h eb r i c kc a r v i n go f h u i - s t y l e ,t h eh u i z h o um e r c h a n t ss p r a n gu p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n do ft h e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w h i c hm a d et h eb r i c kc a r v i n gi nw u y u a nt or e a c hi t sp e a kr e l y i n go nt h e h u i - s t y l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w i t hav i e wt o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 s u b j e c t sa n dc o n t e n t ,p a t t e r n s ,w o r k m a n s h i pa n ds oo nb e t w e e nt h es u z h o u sb r i c kc a r v i n g a n dt h ew u y u a n so n e ,t h ea r t i c l es u m m a r i z e dt h e k n o w l e d g eo f 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 d i f f e r e n c e so fb o t h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i s i so ft h et y p i c a l w o r k sa n d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s h a p ea n d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o ft h et w ob r i c k c a r v i n g s ,t h ew r i t e ri n t e r p r e t e dt h ev a r i o u sr e a s o n sf o r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 c o n d u c t i n g am o r ed e t a i l e d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m o r e o v e r , t h r o u g ha 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b o t hb r i c kc a r v i n g s ,a n do ft h e i rc a u s e s ,t h ew r i t e rf o u n dt h eb o n d st h a tt h e yl e a r nf r o m e a c ho t h e ra n da c to ne a c ho t h e r , p r o b i n gi n 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t w o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w i t h t h em a t e r i a la n da r t i s t i cv i e w , a n dt r y i n gt oe x p l o r et h ew a y sa n dm e a n sf o r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o f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i n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l e v e l k e y w o r d s :s u z h o u ,w u y n a n , b r i c kc a r v i n ga r t , 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o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 c o m p a r i s o n w r i t t e n b y :f a n gy u a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y u a nm u 目录 弓i言1ii j ( 一)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1 1 、主要研究对象1 2 、主要研究内容2 ( 二) 研究现状2 ( - - ) 研究主题的目的及意义3 ( 四) 研究的方法3 第一章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探源4 ( 一) 砖雕艺术简述4 1 、砖雕艺术的肇始、完善与兴盛4 2 、砖雕艺术在建筑雕饰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4 ( 二) 苏州砖雕艺术的兴起与嬗变5 1 、明末清初的兴起5 2 、清中期的兴盛5 3 、清末民初的衰落6 4 、民国的复归7 ( 三) 婺源砖雕艺术的初兴与流变7 1 、明中晚至清初的初兴7 2 、清中期的繁丽8 3 、清晚期的犷盛9 4 、民国时期的消落9 第二章两地砖雕纹饰比较1 2 ( 一) 常见故事性纹饰比较1 2 1 、苏州纹饰的故事独立与婺源纹饰的情节呼应1 3 2 、苏州纹饰的以景辅人与婺源纹饰的人景交融1 4 3 、苏州纹饰的强调主体与婺源纹饰的烘托群体1 6 ( 二) 常见非情节性纹饰比较1 8 l 、苏州纹饰的固定形态与婺源纹饰的多样表现1 8 2 、苏州纹饰的丰腴饱满与婺源纹饰的纤瘦繁密。2 1 第三章两地砖雕材料与工艺比较2 7 ( 一) 材质选择。2 7 ( 二) 雕刻技法2 8 ( 三) 工具运用。2 9 第四章两地砖雕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3 0 ( 一) 形制样式3 0 1 、严谨与自由的整体结构比较3 0 2 、苏州“字牌”的独特样式。3 9 3 、婺源“元宝”、“挂耳”展现新的艺术形式4 2 ( 二) 装饰特点分析4 2 1 、苏州的典雅与婺源的繁缛4 3 2 、苏州的含秀与婺源的外露4 4 ( 三) 两地砖雕所显示出的文化内涵。j 4 6 1 、苏州文人士大夫市隐、藏富的审美理想4 6 2 、婺商宗族观念演化出夸富、显贵的思想4 8 3 、依附于民俗特性中时俗、娱志的审美因素4 9 结语5 2 ( 一) 厘清两地砖雕艺术风格与地域文化间的关系5 2 ( 二) 研究两地砖雕对二者今后发展的启示5 3 1 、发扬二者的地域风格特色5 3 2 、风格多样化过程中的相互融合5 4 ( - - ) 有助于其他艺术门类与二者的互相借鉴5 4 l 、对表现方法上的嫁接5 4 2 、对思想内容的传承5 5 ( 四) 强化对两地砖雕的保护意识。5 5 参考文献5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5 9 致谢6 0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引言 引言 ( 一)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 、主要研究对象 中国传统砖雕在建筑装饰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实用艺术和装饰艺 术相结合的产物,以通俗的内容、精湛的技艺、生动的形式引人入胜。因地域不同, 风格各异,逐渐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砖雕艺术流派。 苏州砖雕是中国江苏地区砖雕的典型代表,从玄妙观三清殿内须弥座上的砖雕便 可见一斑。早在宋代,苏州就已有良好的砖雕工艺,之后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兴起,乾 隆嘉庆的鼎盛,太平天国时期的转折,鸦片战争后的衰落等几个时期,从而给我们留 下了众多的砖雕艺术精品。“总的来说,明朝较为简洁、朴素,清朝特别是康熙以后 的雕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形成了自己精细典雅的装饰风格。婺源虽大 部分时间隶属徽州,但地处皖、赣、浙三省交界处,受三省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其砖雕风格除了以徽派砖雕为主以外,还融合了东阳派、江西派等派系砖雕的表现手 法,因而,婺源砖雕在徽派砖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砖雕依 托徽派建筑达于鼎盛。“不管是居住的宅邸,还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在门楼、门罩、 屋檐、屋顶、飞檐和柱础等部位,都装饰精美而繁复的砖雕,并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 和风格2 】。婺源砖雕经明、清、民国几个时期发展成熟,明代以简朴大方为主,清 代达到高峰,装饰题材和装饰技艺均达到相当高度。 由此可见,苏州与婺源砖雕虽起步都很早,但繁荣发展时期都集中在明清至民国 期间,在此期间,两地的砖雕艺术大都内容翔实、制作工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因此,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也集中在明清至民国期间两地的砖雕艺术,并对两地砖雕 的发展概况、题材内容、艺术特点、制作工艺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探 讨和研究。 沈建东,苏南民俗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第2 4 2 页 2 1 尚洁,中国砖雕,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8 年,第2 0 9 页 l 引言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2 、主要研究内容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两种或多种事物人们会本能地对其进 行各种比较分析,寻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和差别所在,从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 的。3 1 本文用平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苏州与婺源砖雕不同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 题材内容、纹样、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比较,从而认识苏州与婺源 砖雕在历史发展中存在的相似和差异,同时通过分析典型作品,以及考析两地砖雕在 形制与艺术特征上的异同,阐释了产生这些共性与差异的种种原因,并进行较为详细 的对比论述。 ( 二) 研究现状 中国砖雕艺术的理论著述比较丰富,不仅在史论和方法论层面有相当成熟的研究 成果,而且在详细的实践资料积累方面也具有一定水平。例如,尚洁的中国砖雕、 蓝先琳的民间砖雕、路玉章的古建筑砖瓦雕塑艺术,再如,中国艺术设计史 论丛总第1 0 6 期载张晶的中国砖雕艺术概述等,对中国传统砖雕艺术都有详细 的介绍和较深刻的见解。 就苏州砖雕而言,学界一直以来都较为关注,国内不少学者对苏州砖雕的历史发 展及艺术题材、纹样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究。早在1 9 6 3 年,郭瀚先生就对苏州砖雕的 遗迹进行过收集和整理,并著有苏州砖刻。该书收集了明清以来3 0 余座建筑物的 装饰砖雕,对苏州砖雕的分布情况以及用砖方面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其研究成果奠 定了苏州砖雕的研究基础。州4 k 文革 之后,苏州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 9 8 3 年编写苏 州市古建园林调查资料汇编,收录了古城区2 9 7 座砖雕门楼,但仅限于图片的收集 整理,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2 0 0 8 年,居晴磊著苏州砖雕,对苏州 砖雕的产生背景、苏州传统门楼砖雕的发展历程及题材特征、苏州砖雕纹饰、苏州传 统门楼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苏州砖雕艺术与苏地其他艺术的相互影响等方面都做 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就婺源砖雕而言,对其专项研究的专著尚未问世,因婺源建县以来大部分时间曾 隶属徽州,故有较多著作以研究徽州砖雕为主兼谈及婺源砖雕,较为突出的有:安徽 3 1 常宁生,权利与荣耀,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3 年,第6 页 居晴磊,苏州砖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8 年,第l 页 2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引 言 美术丛刊1 9 8 2 年编印的徽州砖雕,宋子龙、马世云编的徽州砖雕艺术,张奇、 刘宏著的徽雕艺术细部设计,张国标的徽州砖雕等著作,此外,还有雕塑 2 0 0 4 年第8 期载傅强的明清徽州砖雕艺术。收藏家2 0 0 3 年第7 期载马起来的 徽州一绝数砖雕等理论文章也对徽州一些典型或具有代表性的砖雕进行了实地测 绘和阐述,但目前系统论述婺源地区砖雕艺术的理论著作较少。 不仅如此,国内现阶段还较少有人专门研究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的理论著 作,虽然有涉及二者联系的书籍、文章或章节,如陈建军的大壮适形中国建筑匠 意,张驭寰的中国古建筑装饰讲座等,但尚未发现全面探讨和比较二者产生差 异及其原因、艺术特征的著作。由此可见,这个领域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 三) 研究主题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明清至民国期间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其目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 过比较分析两地砖雕在历史发展中存在的相似和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共性与差异的原 因,发现它们互相借鉴、互相影响的纽带;其次,通过对两地砖雕艺术以及两地的不 同的地理环境、政治背景、人文思想等方面的探寻,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二者地域文化 的特征,为继承、保护文化遗产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研究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是 为了古为今用,旨在促进当今建筑装饰文化在创作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该研 究主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不仅着眼于实践,而且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出两地砖雕相 互影响的趋势,以求继承和弘扬这批珍贵的传统遗产。当然,研究两地砖雕艺术还需 要更多人的努力,笔者不揣浅陋,对此作了一些探讨,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四) 研究的方法 本文以分析苏州与婺源砖雕缘起、发展与流变为基础,分析和总结从明清至民国 期间两地砖雕的艺术特点之异同,并着眼于创作实践,阐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运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对两地较典型或具有代表性的砖雕进行实地考察、测绘。 并通过查阅有关苏州与婺源两地砖雕的文献以及人物访谈的形式,了解两地砖雕的缘 起、发展与流变,分析和总结二者的艺术特点。通过比较来分析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 的典型作品,归纳出两地砖雕艺术特点之异同。 第一章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探源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第一章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探源 比较两地砖雕艺术,把握对砖雕艺术本身以及两地砖雕发展概况对研究二者发展 是至关重要的。了解它们缘起,分析它们发展脉络,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两地砖雕 在历史发展中存在的相似和差异。下文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阐析。 ( 一) 砖雕艺术简述 “砖雕,又称砖刻,俗称花活m 。5 1 它是以砖为材料,在建筑的砖面上来进行 雕刻,通过雕刻来塑造人物、动物、花鸟和图案等形象的传统工艺。 中国砖雕艺术历经千年演化,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开拓技法,挖掘题材,最终形 成风格迥异的砖雕流派,其中徽雕、苏雕、晋雕、京雕乃中国砖雕艺术之四大名旦。 1 、砖雕艺术的肇始、完善与兴盛 “砖雕源自古建筑中的砖瓦作,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 硒1 其工艺历史悠久,发展源远流长。西汉时,画像砖已成为一个独特的门类出现,魏 晋时期墓室砖雕延续发展,如嘉峪关1 号墓室等。在辽宋金元时期,砖雕随着砖构建 筑的发展而兴起,如金墓砖雕。宋代是我国砖雕装饰艺术发展的第一个最高峰,在形 制、构建等方面大大超出了礼制规范,题材也较以往丰富。砖雕技法在明清时期蓬勃 发展,明代中期以后,砖已经作为民居建筑材料开始普遍使用,砖雕就成了公共建筑 及私人住宅的主要装饰形式。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缛细巧,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 2 、砖雕艺术在建筑雕饰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雕饰艺术方面有“三雕 ,即砖雕、木雕和石雕。作为一种雕刻工 艺,砖雕与木雕艺术、石雕艺术一样,是我国传统建筑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 砖砌筑技术的传统性、规范性、高雅庄重感与民间生活实用的特点以及构图绘画紧密 结合相融,以形状的优美,形象的鲜明,使我们可窥见中国古建筑史的社会面貌。州7 1 嘲山西考古研究所, 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书类存目二 2 8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第三章两地砖雕材料与工艺比较 ( 三) 工具运用 论语里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砖的材质比木料脆,易碎易裂,要 其达到健而不僵,柔而不衰,洗练洒脱的艺术境地,就必须要求匠人技艺高超、讲究 刀法,同时也要选用称手的工具。 苏州砖雕的工具有木炭棒、凿子、砖刨、橇、锯等,其中每种工具都可以分出很 多。由于砖料较硬的缘故,刃1 3 都是用坚固的乌钢所做,而非一般的钢质刃口。婺源 砖雕的所使用的工具,以刀和凿为主。另外,木制凿柄和凿棒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凿的尾部通常是空心的,便于连接木制凿柄。在进行比较精细的雕刻时,就必须使用 刻刀。根据雕刻图案大小的不同,刻刀的长度、刀口的宽窄及薄厚也不相同。 第四章两地砖雕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第四章两地砖雕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苏州和婺源两地砖雕经历明、清、民国几个时期,发展成熟。明代以简朴大方为 主,清代达到高峰,装饰题材和装饰技艺均有相当的高度。两地砖雕所反映出的艺术 特征以及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也在这个时期凸现出来。 ( 一) 形制样式 两地砖雕装饰运用较为广泛,在门楼、门罩、屋檐、屋顶、墙面、照壁、墀头 等部位都装饰精美的砖雕,虽然同是南方砖雕,且雕饰位置大体相同,但在基本结构 及形制上却有一定差别。门楼在两地砖雕中占比重较多,其装饰程度充分体现了当时 砖雕艺人工艺水平,也客观反映出屋主的身份地位与文化品位。因而在此作为重点来 讨论。 卜拱垫板:2 斗拱;3 - 上妨;4 - 挂蓉;5 - 垂莲枉; 6 一四宰字辟;7 - 方框;8 - 下坊 图4 - l 苏州( 乾隆后) 砖雕门楼结构图 ( 引自:居晴磊苏州砖雕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 0 0 8 年第8 页) 1 、严谨与自由的整体结构比较 1 一棋垫板:2 一元宝;3 - 上枋:4 一挂耳; 5 一方框;6 - 字牌位;7 一下枋;8 - 垂莲柱 图4 2 婺源( 乾隆后) 砖雕门楼结构图 ( 引自:婺源博物馆一层展馆婺源民居 建筑图解) 从两地现存的砖雕来看,苏州砖雕形式较为严谨,从明末定式形成开始至民国消 亡,虽在结构小有变化,但一直遵循对称、统一的基本原则,而婺源砖雕无论在形式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第四章两地砖雕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比较自由,且样式多变。图4 1 一图4 - 2 中,以两地乾隆后垂莲式 砖雕门楼为例进行比较。 苏州砖雕门楼从明中后期至民国基本结构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明中后期至 清康熙年间,此阶段门楼整体尺寸较短小,但各构件已基本成形,上下枋在同一平面 上,垂柱为长圆柱,且一直延长至下枋。( 图4 - 3 ) 二、乾隆早期,出现一批长柱与短 柱并存门楼,其垂莲柱比一般门楼多至两到三对,两两分布在门楼两旁,这是由长柱 过渡至短柱的中间形式,对接下来演变成的短垂柱起过渡作用。并且还出现了挂落这 一新构件。( 图4 1 4 ) 三、乾隆至民国时期,此阶段门楼形式已经程式化,门高、门阔 在尺寸上至少增加了至少一米,上下枋不在在同一平面上,整体显得更加有层次感。 垂莲柱为短方柱,且形式变化多样。( 图4 - 5 ) 从上述门楼发展的三个阶段可看出,苏 州砖雕门楼自清以来未发生太大变化,都是上枋、下枋、四字字牌、方框、挂落、垂 莲柱、斗拱、棋垫板,形式较为严谨。 图4 3 苏州砖雕f j 楼第一阶段【尔化桥巷汪宅) 3 1 第四章两地砖雕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幽4 - 4 苏州砖雕f j 楼第二阶段( 景德路杨宅) 图4 - 5 苏州砖雕i j t t 第二阶段( 人石头巷吴宅) 婺源砖雕门楼形式比较自由,样式多变,一般都紧贴墙面,“凸起较小,出墙仅 半尺许,属平面类砖雕。矧可分为门罩式、牌楼式和八字门楼。门罩式又分为水墨 青砖式、垂莲式和云拱式。于同一时期基本结构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明末清初, 婺源门楼初步形成,出现水磨青砖式、垂莲式和八字门楼等多种样式,水磨青砖式是 拍王劲韬:论传统民居的砖雕艺术,装饰,2 0 0 6 年2 月,总第1 5 4 期,第2 7 页 3 2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第四章两地砖雕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最早的型制,( 图4 6 ) 一般出现在普通民居处,在离大门门框上部用水磨砖做成向外 突出的线脚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垂莲式是北方垂花门的变体,以垂莲柱为主要标 志。在此阶段,垂莲式门楼的各构件初步形成,如:上枋、下枋、方框、垂莲柱、元 宝、挂耳、棋垫板、字牌位,但结构样式较为简单,留白处较多。在民居、商宅中出 现较频繁。( 图4 _ 7 ) 八字门楼是它在平面上大门内退进少许,形成八字形,不仅在正 门门楣上有装饰,两面八字墙也布满线刻装饰。朝廷官宅用此样式居多。( 图4 - 8 ) 二、 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垂莲式门楼占绝大部分,基本构件和结构大致定型,屋脊两端设 有鳌鱼翘脊,上下枋满雕,出现挂落装饰,大多数门楼虽有字牌位,但无字,垂莲柱 已经脱离“柱的概念,蜕变成一种装饰符号,且和上下枋一样紧贴墙面。( 图4 9 ) 同时,还有少量的云拱式门楼和牌楼式门楼,云拱式门楼是在左右设云拱或上枋脚头, 只有上下枋两排装饰。牌楼式门楼即门坊,此阶段出现的三间四柱三楼居多,“明间两 柱高,次间两柱低。柱枋多用平素水磨青细砖,有时也采用石柱与砖雕件混合结构”。2 7 1 其次为单间双柱三楼及三间四柱五楼。公祠、寺庙一般用此样式。( 图4 - 1 0 ) 三、民国 时期,门楼形式大多简化,且出现门罩变体,多数已省略垂莲柱、元宝等构件,并以 曲线为装饰符号代替下枋。部分砖雕门楼基本无雕饰,只保存门楼的形式。( 图4 - 1 1 ) 图4 - 6 婺源砖雕j 楼第一阶段 水磨青砖式( 理坑某民居) 图4 - 7 婺源砖雕i 、j 楼第一阶段 垂莲式( 理坑司马第) 2 7 姚光钰:徽式砖雕门楼,古建园林技术,1 9 8 9 年0 1 期,第5 l 页 3 3 第p n q 章两地砖雕艺术特征垄茎奎垡塑塑 蔓型兰鍪塑堕壁苎查堕茎堕窒 - _ _ - _ _ _ _ _ - - _ - _ - i _ _ _ - 一。 图4 8 婺源砖雕门楼第一阶段 八字门楼( 理坑天官上卿府) 图4 - 1 0 婺源砖雕门楼第二阶段 牌坊式( 洪村奉直大夫霭庭公祠) 图4 - 9 婺源砖雕门楼第二阶段 垂莲式( 思溪下江家厅屋) 图4 - 1 1 婺源砖雕门楼第三阶段 ( 延村训经堂)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表4 - 1 和表4 - 2 所列,可看出苏州i 与婺源砖雕门楼之所以称 之为严谨与自由,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比例与尺寸。苏州砖雕门楼从乾隆时期开始 就已经定型,虽整体尺寸各有差别,但字牌与方框之间、上下枋与方框之间、上枋与 下枋之间的比例一直都遵循约定俗成的统一标准,即使在工艺走下坡路的同治、光绪 年间,这些比例也从未变化。而婺源砖雕门楼在比例上并无严格标准,随意性较大, 大多根据屋主的喜好来决定基本构件所占的比例。其二,门楼样式。苏州砖雕门楼从 明末成为定式开始至民国消亡,一直都是四脚落地垂莲式门楼,只在构件的纹样、题 材、形式上做文章,门楼样式没有变化。婺源砖雕门楼至兴起以来就出现诸多样式,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第四章两地砖雕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私人住宅、公用祠堂、商贾宅邸、朝廷官宅等不同类型的门楼都各有讲究,形制也各 有其特点。其三,基本构件细节表现。以垂莲柱为例,苏州门楼两旁的垂莲柱至明末 以来一直保持其柱式构件,清代开始以花篮为主要柱头装饰,只在形状上作细微变化 ( 或圆或方) 。而婺源门楼仅在明末清初时出现石榴头式柱头,此后垂莲柱演变成一 种装饰符号,吉祥图符、花鸟瑞兽等诸多装饰题材都在柱头上有所表现,无统一柱头 形式。再看两地门楼上下枋收头方式,苏州门楼从乾隆时期起一直以如意头作为其收 头纹饰,而婺源门楼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至少四种形式以上的收头纹饰,如:卷云纹、 工字、( 形、如意等。 表4 - 1 苏州与婺源砖雕门楼结构形式分期对照 代表 门楼尺寸( 门 年作 阔、f - j i 軎i ) ( 单形式字牌位置与枋边框 代 位:米) 苏婺 苏州婺源苏州婺源苏州婺源 州源 有字牌位置, 字牌位置无边 明 上下枋留有 简单边框,但 框,有字,为 万理上下枋满 较多空白, 无字,两边垂 该房屋名称, 历明坑雕。上枋、 单幅纹样居 柱为长圆柱, 两边垂柱延长 2 4 43 9 0中内凹方柱, 至善司下枋、字牌中。上枋、至下枋之下。 4 8 06 8 8 并延长至下枋 清堂马在一个平下枋、字牌、整体基本无边 顺第面上垂柱在一个 之下。整体基 框装饰。字牌 本无边框装 治平面上与方框比例为 饰。字牌与方 5 :1 框比例为3 :1 四字字牌已成 东定式,有简单 延上下枋满 花边框,两边垂 村雕。开始出字牌位置有简 康桥 3 2 84 4 8柱为长八面方 聪同上现挂落装单边框,无字, 熙巷 5 3 08 0 0 柱,并延长至 听饰。其他同其他同上 汪下枋之下。字 堂 上 宅 牌与方框比例 为2 :l 第四章两地砖雕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开始出现 大 挂落装饰。边框开始出现 汪边框开始出现 石上枋、下各种花纹装 口 各种花纹装 乾头3 2 05 0 0枋、字牌不饰。字牌位置 懋同上饰。两边垂柱 隆巷 5 5 07 0 0 在一个平无字,字牌与 德 为短方柱,在 沈面上。从侧方框比例为 堂 方框之上。 宅面看呈倒4 :l 梯形状 网 师 洪 复杂花纹装饰 线性装饰开始 嘉 园氏 3 2 04 8 0边框。字牌位 同上同上出现。其他同 庆万 j :b 6 0 08 0 0 置有字,为该刁k 上 卷 祠 房屋名称 堂 上晓 弯起 道 3 3 05 6 8 古荣同上同上同上字牌位置无字 光 5 6 0 6 6 0 民禄 居 第 汤李字牌位置有 家坑字,为该房屋 咸3 。9 04 4 0 巷大同上同上无边框名称。字牌与 丰 5 7 06 6 0 某夫方框比例为 宅第 5 :1 高 豸 师 蝰 字牌与方框比 同3 5 08 0 0 巷 成同上同上同上例为 治 5 5 09 0 0 2 3义 6 :l 。其他同上 号 堂 阁晓 光 村 起 坊 继 3 8 04 8 8 少量装饰 同上同上 字牌位置无字, 绪 5 8 06 6 0 其他同上 某序 宅堂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第四章两地砖雕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江 湾 大 t i , 新 江 字牌与方框比 且 3 8 03 8 8 基本无装 仁同上同上例为 统桥 5 3 05 0 0 饰 庆3 :l ,其他同上 巷 故 居 理 坑 上下枋满以曲线为装 春 百 雕。上枋、饰符号出现 民万3 9 03 6 8复杂花纹装饰简单边框或无 在下枋、字牌在门楼上, 国 富 6 0 07 0 0 边框边框 楼不在一个雕饰大幅度 翁 平面上;简化 故 居 表4 - 2 苏州与婺源砖雕门楼特定部位纹饰对照表 代表作 柱头 上下枋收头方式 年 苏 婺 代苏州婺源苏州婺源 州源 明 万理 历明坑国 喇 无 图 至 整 司日 清堂马 顺第 叠鬣0 治 东 莲花 延 无 囹 花 剑l 陲番磊蕊 村 康 桥 聪 熙巷 听 汪 堂 宅 第四章两地砖雕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乾 隆 大 石 头 巷 沈 宅 汪 口 懋 德 堂 莲花 花瓶、如意 如意头 如意、松鼠、葡萄 嘉 庆 网 师 园 万 卷 堂 洪 氏 由 刁隋 祠 花篮 花篮 爆颦熟 匿等墨漂馘 圄 如意头 国 如意头 道 光 上 弯 古 民 居 晓 起 荣 禄 第 花篮 案几、圆桌 圆 瞄琵翟筮滋黧琵魁 如意头 如意头 咸 丰 汤 家 巷 某 宅 李 坑 大 夫 第 花篮 如意、香炉、荷叶 曩磊 咚捌 麓鞠翻龇口i 巍ll 劾端镕i 耘锄l 稿蠢 如意头 如意头 凰 同 治 高 师 巷 2 3 号 豸 蝰 成 义 堂 花篮 如意 如意头 卷云纹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第四章两地砖雕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阁晓花篮 村起影2 猢 喜鹊、花草 如意头 光 圈 鬻斓 j园圉 坊继 艮缁 幽 绪 某序 圜一 宅堂 江 湾 如意头 大 圜 江 雾乏二:溘之 巨慧? 蘧 宣新 仁无 统 桥 盼囊 庆 豳 巷 故 居 庆 狮子 源 春詹舔 l 无 圈 无 民 ,黧 爹。; 在励 、避1 l 国 楼 五 口 母 龟。一噬,a ;磁i 宅 2 、苏州“字牌 的独特样式 苏州砖雕门楼点睛之笔,也是区别于众多南方砖雕的一明显特征就是苏州砖雕门 楼讲究名人书法题刻,表现在门楼结构中心的字牌之上。字牌题刻一般是四个字一组 的词语,从表4 - 可看出苏砖雕门楼从康熙年间出现四字字牌直到民国灭亡,字牌的 中心位置一直未变,并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基本无雕饰的清末光绪、宣统时期,依 然保留有四字字牌形式。而婺源砖雕门楼虽也留有字牌位置,但除少量门楼刻有该房 屋名称外,大部分门楼是没有题字的。苏州历来读书之风兴盛,求取功名的意识强烈, 有“家家礼乐,户户诗书”之誉。这是苏州砖雕门楼把字牌放在门楼的中心,作为门 楼的重点来装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字牌格式为:右起一排竖式小字年号,中间四字字牌为主体,文辞华美, 笙婴兰堕垫堕壁苎查鳖笙垒茎奎些堕塑莶型皇鍪望堡壁茎查些墼塑茎 蕴意丰富,最后是落款,考究一点的还有印章。2 8 1 ( 图4 1 2 _ 图4 - 1 4 ) 明末字牌边 框无雕饰,留有字牌位,清康熙时出现四字字牌,并带有简单边框,乾隆时,字牌边 框装饰达到鼎盛,装饰方式及题材也随之多样化,到清末年,苏州砖雕进入衰落期, 字牌也相应从简,只以线脚勾框。 图4 - 1 2 苏州洞庭东山承德堂光绪年的i 、j 楼字牌格式 图4 - 1 3 ,图4 一1 4门楼落款细部 苏州的砖雕门楼字碑大都是请名人雅士赐 题,状元题字最多,还有学者等。精细典雅的砖 雕衬以精美多变的书法,使苏州砖雕更添了几分 浓厚书卷气。字牌中书法字体或篆或楷或隶,呈 现吴门书派秀润流丽的风格,楷书如五爱巷1 0 号( 原是清末织造局旧址) ,其砖雕门楼上下枋皆 素面,简洁朴素,字碑是清同治十二年状元洪钧 图4 - 1 5 苏州五爱巷1 0 号状元洪钧所题楷书字牌“燕翼相承 嚣1 居晴磊:苏州砖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8 年,第1 7 9 页 4 0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第四章两地砖雕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图4 - - 1 6 苏州东花桥巷3 3 号汪宅状元蔡升元所题写篆书字牌“质昌文明” 图4 - 1 7 苏州官太尉桥路1 5 号清代史学家、汉学家钱大听所题隶书字牌“云开春晓” 所写“燕翼相承”四字,( 图4 - 1 5 ) 篆书如东花桥巷3 3 号汪宅,康熙二十一年状元蔡 升元题写“质昌文明 四字1 2 9 1 。( 图4 - 1 6 ) 隶书如官太尉桥路1 5 号双塔影园,清代史 学家、汉学家钱大听写的“云开春晓四字。( 图4 - 1 7 )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字牌中 的纪年。很多其他形式的艺术类别因无年号可查而丧失对其进行断代研究的标尺,而 苏州门楼字牌的提款处都有写明年款,这对研究明清苏州地区的纹饰发展意义重大。 2 9 亦有学者认为汪宅门楼字牌上四字为“贤昌文明”( 参见沈建东: 1 9 8 6 年第2 期,第3 5 页 4 3 1 婺源县采辑孝友 1 卞利:江西婺源,中国旅游出版社,2 0 0 5 年,第7 3 页 5 1 朱永春:徽州建筑。安徽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第3 3 页 1 龚世俊:掩映在山村里的砖雕艺术,上海工艺美术) ,2 0 0 5 2 总第8 4 期,第9 r 7 页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第四章两地砖雕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是一种由习惯而成的审美观,并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装饰风格。如江湾村江仁庆故居, 其砖雕门楼的造价竟比整座房屋的造价还高,可见婺源人对门脸的重视程度,这也与 他们急切地想炫耀财富、相互攀比的心理和审美理想密切相关。 3 、依附于民俗特性中时俗、娱志的审美因素 “良好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使砖雕艺术的内涵得以升华和提高。州们两地砖雕 艺术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中被称之为灿烂的奇葩,它之所以能分别在苏州和婺源两地雄 踞六百年而不衰,是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扎根于民间,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 浓郁的乡土本色。 毋庸置疑,砖雕门楼应受到两地民俗活动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苏 州砖雕不仅表现出强烈的文学气息,还融入了浓郁的市民文化。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社 戏、集会等民俗活动极为盛行,清乾隆时流行于江南民间的苏州竹枝词艳苏卅i 云:“剪彩镂丝制饰云,风流男子着红裙;家歌户唱寻常事,三岁孩童识戏文。4 8 可见戏曲在苏州的普及程度。作为民间艺术的砖雕也受到这类民俗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乐理考试题听力及答案
- 2025年中国沙发绳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口腔影像考试题及答案
- 课件时间进度
- 开平话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练习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军事投弹考试题及答案
- 菊花台考试题及答案
- 静脉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汽车冲压生产线操作工理念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
- 2025-2026学年七年级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Unit 1-2)(广州专用沪教版2024)解析卷
- 浙江名校协作体(G12)2025年9月2026届高三返校联考物理(含答案)
- 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廉租房承包物业合同范本
- 文学社教学课件
- 2025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中小学心理健康c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污水厂工艺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卷
-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第8部分:安全监测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