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有序推进与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高师学生面 临着招生政策、毕业分配制度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多元化冲击,这无疑对高师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反观高师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在阅读有关 文献和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访谈及其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难发现其在思想道 德、科学文化、个人能力、身心发展四个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高 师院校学生培养的质量与效益。针对上述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种种不足,本 文提出包括招生管理制度合理化、高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优化、学生管理相 关部门工作的深化、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细化四个方面在内的一整套既相互独 立又彼此联系的相关对策,力图为新时期高师学生自身的发展和高师学生综合素 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建议。 关键词:师范教育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作者:万星 指导教师:彭彦琴( 副教授) 璺雠砌g e n e f a lq l l a l i t ye d u c a t i o no fs t l l d 即蛐n 锄lu i i i v 啪i t yu n d e r 慨h 盯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m a b s 口a c t r e s e a r c ho ng e n e r a lq u a l i t ye d u c a t i o no fs m d e n t si n n o 衄a lu n i v e r s i 哆u n d e r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衄 a b s t r a c t ht t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0 f 耐k e te c o n o m yi nc l l i 腿锄dh i g l l 盱e d u c a t i o n r e f o r 玛s t i l d e i 岫i nn o m i a lu n i v e r s i t ) r ( s n 奶f a c ew i mn l ei m p a c to fa d l n i s s i o n sp o l i c i e s , 蓼a d u 撕o nd i s 缸b u t i o n 如da c c e s st 0q u a l i f i e d 搬i c h e r ss y s t 锄,w h i c hn od o u b t p r o 、r i d e sm a n yn e wr e q u i i n l e n t st os n u b u t | c x a m 蛐gn l es k i t u so fg e n e r a lq l l a l “y e d u c 蚯0 no fs n u ,l ew i i t e rf i l l d sm a tm c r ea r em 锄y q u e s d o n sm l u d i n g l ei d e o l o g y 姐dm o r ;l l i 哆,s c i 衄c c 柚dc u l t i 鹏,p e r s o n a la b m 吼p h y s i c a l 锄dm e n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n n l eb 嬲i so f l el i t e i m t :u r e 陀s e a r c h ,0 b s e n ,a t i o na n di n t e i e w so ns n u s 耐o u s l y a f ! l 锐t i i l gt h e 酣u c a l i o n a lq u 址哆a n de 丘托曲饥e s so fs n u a st 0i n a d e q u a c i e so fs n u 廿1 i sa t t i c l es u g g 船t sas e t0 ff o l l r 嘲p e c t s0 fc o u n t e 彻e 硒u 崩;:a t j o n 址趵t i o n0 f 础n i s s i o n sp 0 h c i e s 0 l 衄i z 撕o no f 伽l i c u l u m 孤dt 黜l l i n gp l a n d e e p e n i n go fm c w m 面go ft l l e s t l l d e n tm a m g e m e n td e p a m n e n t s ,i m l 揶i v e m t s0 f w o r l 【i n g o f c o u n s e l 0 璐柚dt l e a d 渤c h e r si no r d e rt op f o v i d es 0 i n eu s e f u lr e c o m m 吼d a t i o n st 0t l l e d e v e l 叩m e n to fs n u 锄dt h e i rg e n e r a lq 1 1 a l i t ) ,e d u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搬k i h 盱酣u c a t i r e f 锄;s t l l d e n t si nn o m l a lu n i v e r s i t y ;g e n e r a l q u a l i t ) ,e d u c a t i o n w r i t t e n b y :w a n ) ( 啦 s u p e n r i s e db y :p g y 舳q i i l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 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丑垒 日期:叩限侣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 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 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_ 二万衫 导师签名 日期:塑业邯 期: 掣弛厂彦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引言 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高度的综合性。现代科技、经济发展所 需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几乎都需要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术。 科学技术由分到合的趋势,要求人才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较强的综合适应能力。 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都向师范教育 提出了新的更强劲的挑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 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 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在于教师,因此, 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教育,必须坚持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的目标,尽 快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这是不断加强基础教育,进一步深化由“应 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 转轨的根本前提。 同时,由于大学的扩招,使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读大学,2 0 0 5 年全国各高校 在校生由1 9 9 8 年的6 4 3 万人提高到2 0 0 0 多万人,但同时许多新的问题也随之出 现。人们对自身未来的不可知性,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所导致的人才的 激烈竞争,招生与分配体制的改革,毕业生推向市场,自主择业,而与之相配套 的各种政策措施、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等从各个方面冲击着学子们,深刻地影响着 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发展重视和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国际高 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 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分离,使人才培养的完整性受到了影响。世界范围的 高等教育改革开始从过去的智能中心向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转变,从过分强 调专业教育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转变。可以说,现代高等教育开始进入更加成 熟的现代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协调并重的时代,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已 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文献综述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引言 ( 一) 高师学生综合素质的涵义研究 目前有关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类: 1 、人的综合素质指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各种社会活动而发展的人的 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和审美等方面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未来高 师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少应该包括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 体素质。其中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 质是本钱。 2 、综合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并通过个 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新时期高师 学生综合素质应该基本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能力素质、 个性品质素质、身心素质方面。2 从上述两类有关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含义的界定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关于 高师学生综合素质的界定都是建立在“综合素质 的概念的基础上。而目前学术 界对于“综合素质刀的界定基本达成共识:综合素质是个人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 础上,在后天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体 现。具体到高师学生综合素质的界定上,国内很多学者的观点大都趋向于把高师 学生几个方面的素质简单地组合来构建综合素质的概念。其中共同包括的是思想 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两个方面;对于其他方面素质的界定上,有的学者将“科学 文化、个人能力 两种素质列入其中;有的学者将“个人品质、能力素质一作为 补充;还有其他学者的观点也与上述观点基本雷同,只是在文字表述上略有不同。 笔者的观点是综合素质是一个系统的有机集合概念,并非几种人的素质的简单累 加就构成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只可以划分层面,不可以拆分为具体方面。 从这观点出发,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内涵概括为包括思想道德、科 学文化、个人能力和身心发展四个层面。 综合素质教育则是针对上述人的品德、智力、能力和身心等方面主体性品质 的提高而开展的相关教育活动,具体可以针对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道德、科学文 化、个人能力和身心发展四个层面展开。 ( 二) 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1 、国内现有关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研究 伴随时代发展和教育实践对于教师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目前国内外高 2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引 言 师院校高师学生的培养方面都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教育,以此来适应激烈的社会 和市场变革。纵观目前国内的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 ( 1 ) 必要性 关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要性研究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a 、从教师肩负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应加强教师职前教育阶段 即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b 、立足于高师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将针对 大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具体延伸和落实到高师学生身上。c 、从 改变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维度考虑,力求努力推动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活动的开展。 ( 2 ) 存在问题 目前已有研究对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 个方面:a 、思想道德层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待成熟:道德观念异化, 道德言行不一致;教师从业心理不稳固。b 、科学文化层面:知识结构不合理,基 础比较薄弱;专业素质偏低,人文素质浅薄;教育教学知识比较缺乏。c 、个人能 力层面:教师职业技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力;个人 自我管理能力。d 、身心发展层面:身体素质状况恶化;心理问题比较普遍。 ( 3 ) 改进策略的研究 有关高师学生综合素质的改进策略研究,学者们都是从各自界定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涵义和自身所发现的其潜在问题以及具体的学校实践出发来论述的。总体 上一般都包括针对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个人能力、身心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改进 措施,具体做法上则不尽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基本情况 现在,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日本强调建立有弹性、灵活多样 的教育体制,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性。日本文部省高教局推出了“培养创 造性人才,改革教育制度 的政策和措施。美国在国家为培养2 1 世纪的教师作 准备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不认为教育制度只需要修修补补就行了,我们认为如 果我们培养2 1 世纪富有创造力的新一代,教育制度必须重建,以适应经济急剧变 化的需要。 从世界发达国家师范教育的体制来看,大体上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以师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引 言 范院校为培养师资的主要途径( 又称定向的师范教育) ;另一种是以综合大学为培养 师资的主要途径( 又称非定向的师范教育) 。 我国的师范教育改革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特点, 逐渐从“师范教育 向“教师教育”转化。由于各国师范教育体系和教师培养体 制不同,有关高师综合素质教育的专门研究没有太多的借鉴资料。各国高等师范 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基本立足本国教育战略发展实践的需求,力求使师范教育 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优质、高效的师资保障。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目前国内对高师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有近2 0 篇论文。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 多停留在一般意义上对高师学生的个别素质比如创新、创业、教学素质等方面以 及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简单的迁移到高师学生中来的研究范畴内。但对 高师学生进行系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专门研究较少,尤其是师范教育改革后,如 何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综合素质教育更是没有太多系统的 探讨。所以,笔者希望在这一领域中结合自己平时的工作经验加以思考,试图对 建立针对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比较低下的长效应对机制以及对学校教学与管理全方 位的观照系统等问题进行理论和实际层面的研究,给予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启示 和借鉴。 四、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高师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的理论意义:一是充实素质教育理论研究。通过高 师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能使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不再仅仅关注中小学的层面, 而是将素质教育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到高等教育领域,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贯 穿到我国目前各级各类教育中去,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增强素质教育的 实效性。二是深化高师教育的研究。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高师教育提供了一 条有效的学生教育方法,通过高师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有利于将综合素质教育 的基本理论与高师教育的具体研究结合,提升高师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使高师教育不断深入和细化。 ( 二) 现实意义 首先,高师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对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可以提高其为 4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引言 高师院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政府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对于高师院 校来说,综合素质教育研究可以为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提高高 师院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意识,增强他们参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能力, 并且为他们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与策略,从而全面提升高师 院校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推动高师院校的发展。最后,高师学生综 合素质教育研究可以保证高师毕业生具备现代教育发展对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师的 基本要求,为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提供充足、优质的师资保障,提高我国基础教 育的整体质量。 5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第一章师范教育改革给高师生带来的冲击 第一章师范教育改革给高师生带来的冲击 现在,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日本强调建立有弹性的、灵活多 样的教育体制,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性。日本文部省高教局推出了“培养 创造性人才,改革教育制度一的政策和措施。美国在国家为培养2 l 世纪的教师 作准备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不认为教育制度只需要修修补补就行了,我们认为 如果我们培养2 1 世纪富有创造力的新一代,教育制度必须重建,以适应经济急剧 变化的需要。 从我国情况来看,目前师范院校几乎担当着培养师资的全部任务。 但从同国际师范教育体制接轨的趋势来看,我国未来的综合大学也将担负起培养 合格师资的重大使命。特别是随着教师评聘制度的推出和教师政治地位、经济待 遇的日趋提高,将使教师职业富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师范教育在招生、培养 和职业准入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深刻地影响高师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 一、师范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给高师生带来的冲击 在师范教育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师范生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是各国所 遇到的共同问题。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之一,就是改革招生录取制度,建立科学、 合理的招生制度。这是保证师范生质量的第一关。从国际上看,现行的师范教育招 生制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证书制,即凡通过中学毕业考试,持有中学毕业证 书的人,就有进入高等学校包括师范院校学习的资格。如英、法、德等国;第二 类是高考制,即通过统一的高考形式选择生源。如日、美等国。上述两种招生制 度虽然基本上都能保证一定的质量,但也遇到诸多问题。第一,随着中等教育的 普及,持有中学毕业证书的人日益增多,而师范院校的名额有限,不能满足所有 持证者的要求:第二,采用高考制度,往往不能根据一次考试全面地反映学生的 学习质量,特别是不能反映学生能力的高低。 ( 一)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招生制度历史沿革玎1 在各个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师范招生制度在招生对象和方法等方面呈现了不 同的特点,在许多具体招生办法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和延续性。按照各个阶 段具体制度特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历史阶段: 1 、1 9 5 2 1 9 6 6 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府迫切需要通过建立规范统一招生制 度来加强对教育领导,为建立有新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奠定基础。因此在这个时 6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第一章师范教育改革给高师生带来的冲击 期,主要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的招生体制,即由国家编制各高校的招生计划;统一 规定招生条件、政审、体检、录取等方面的政策;国家统一命题考试;地方招生 委员会统一组织高等学校录取。 2 、1 9 6 卜1 9 7 7 年:处于文革动乱期间的中国教育体制遭受严重的破坏,全国 普通高校统一招生制度受到了猛烈的攻击。普通高等学校停止招生达六年之久。 1 9 7 2 年开始恢复招生,但是取消了文化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 批准、学校复审一的招生办法,使高校招生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3 、1 9 7 7 _ 1 9 9 7 年:恢复统一的招生制度,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管理体制。统 一分文科、理科和艺术( 音,体,美) 三大类。后来增加了定向招生,委托培养 招生和自费招生和保送生制度,使我国师范院校的招生形成了多轨制度。少数师 范院校还实行了单独提前招生,保证了师范生总体质量小相对其他专业来说比较 高。这个时期师范院校最突出的特点是免收学杂费,极大的激励了广大考生报考 师范院校的热情,师范院校招生实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4 、1 9 9 7 _ 至今:伴随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 下,师范院校招生制度进行了统一改革,最主要的特征是实行全面的收费制度, 师范生将和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一样需要交纳以前无须支付的学费及其他各项费 用。取消师范院校单独提前招生的制度,实行师范院校和其他普通院校统一招生 考试的办法,同时取消了师范院校定向委托培养的计划,必须经过统一的招生考 试才可以进入师范院校学习。 ( 二) 高等师范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给高师学生的冲击 1 、全面收费制度挫伤了部分考生报考师范院校的积极性 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职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相 对其他行业来说不是很高,因此以招收师范生为主的师范院校不是考生报考的热 门院校,基本处在报考的冷门行列。部分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主要出于经 济方面的考虑,即被师范生免费入学并可以享受高额奖学金所吸引。然而师范生 招生收费制度实行以后,师范院校失去了原有的优势,被列入和其他院校同等的 竞争地位上来,必然挫伤部分学生报考师范院校的积极性,在面临同样的考试成 绩时,他们一般都会毫不犹豫地舍弃师范院校而改报其他院校。这是在深层次社 会原因和高师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共同影响下的必然趋势。 2 、取消提前招生计划影响报考师范院校学生的志愿填报 7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第一章师范教育改革给高师生带来的冲击 师范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前,师范院校是被列入提前招生的计划内,考生报考 此类院校不影响其他批次志愿的录取。为了增加自身报考的成功几率,增加一次 自己选择的机会,很多学生都会在提前批次报考师范院校。而取消高师院校提前 招生计划以后,高师院校不得不与其他普通院校被列入相同的志愿批次,削弱了 高师院校的原有优势,致使部分学生放弃了原本打算报考高师院校的初衷。 3 、实行统一考试招生的单轨制一定程度上导致师范院校生源质量下降。 高师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前,实行的是统一考试与定向招生,委托培养招生和 自费招生和保送生的多轨招生制度。这种多轨制的招生制度保证了高师院校生源 的多元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师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其中定向招生、保送生 和委培生都是来自中师范生和基层学校,他们拥有较为稳固的专业思想,出众的 专业技能和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这些都为他们在高师院校 的继续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促进了高师院校生源的质量提升。但是 招生改革后,高师院校不再招收定向和委培等考生而只招收统一考试的高中毕业 生。在这些考生中由于分数比较低不得不报考高师院校和所报考院校未被录取而 被高师院校调剂而来的学生占整个高师院校报考人数相当大的比例。笔者所担任 班主任的班级共有4 3 名学生,主要来自在全国的吉林、河北、河南、江苏、安徽 五个省。其中仅有一名是自主填报了本专业志愿,其他4 2 名学生都是由于服从调 剂或限于经济条件、高考复读和自我以及家长的多方压力而被迫选择了师范专业 入学就读的。一些学生虽然高考成绩不差,甚至有的还是高分录取,但由于他们 缺乏必要的专业思想和基础,甚至对对所录取的高师院校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抵 触。在消极心理的引领下,入学之后无心学业,或盲目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盲目 考研或考证,或百无聊赖、萎靡不振,或沉迷网络,一发不可收拾。导致各科成 绩频频不及格,耽误了学业的正常完成,个别学生甚至在毕业时未取得学位,使 该班成为全院问题最大,最难管理的班级,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同时, 由于这部分高师学生来自普通高中,主要进行的是文化课程的学习,缺乏相对中 师学生的熟练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造成其缺乏完成高师院校学 业的后天基础,从而迸一步挫伤了高师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形成了恶性循环,最 终影响了高师院校的生源质量。 二、师范教育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给高师学生带来的影响 ( 一) 我国高师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历史脉络m 1 8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第一章师范教育改革给高师生带来的冲击 1 、1 9 5 1 1 9 8 2 年:这个阶段高师学生就业以国家统包统分为主要特征。1 9 5 1 年,政务院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 分配 。1 9 5 2 年7 月1 9 日,政务院关于1 9 5 2 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统筹分 配工作的指导突出强调了统筹分配制度的必要性。1 9 5 4 年到1 9 8 2 年,主要采取 抽成分配的方法,统筹考虑国家、地方及地方。全国性高师院校除了地方留成部 分外,其余由国家统一分配。 2 、1 9 8 卜1 9 9 2 年:1 9 8 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要 “改革大学生招生计划制度和毕业分配制度,要求改变高等学校全部由按照国家 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分配的办法。 3 、1 9 9 2 年至今:改变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分配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 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师范生就业纳入其他普通专业的 的就业环境之下,不再予以特殊的政策优惠,而是全面推向人才市场。 ( 二) 高等师范教育毕业分配改革给高师学生的影响 1 、高师学生不再处于政府统包就业保护伞之下,面临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 高师学生毕业统一分配制度取消以后,高师学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而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他们从以前的政府统包就业保护伞下分离出来, 被完全推向市场,处于和其他专业毕业生同等的就业竞争之下,逐步形成双向选 择的自主择业方式。由于统一分配的就业制度的惯性,导致许多高师毕业生不能 很好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和就业期望,从而无法适应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导致 整个高师学生的整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再加上中小学教师需求数量的逐步下降, 高师学生的就业压力更是与日俱增。高师学生就业压力的激增很大程度上削弱了 高师院校对于考生的吸引力,不少原打算报考高师院校的学生放弃了高师专业, 改报其他专业,促使高师院校的生源质量进一步的下滑,形成高师院校学生培养 的恶性循环。 2 、高师学生就业去向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影响高师学生的专业学习 在以往毕业统一分配政策体系下,高师学生在校只要基本完成学业,无需成 绩优异就可以顺利实现就业,找到比较合适的就业岗位。但是当毕业统一分配制 度被打破以后,他们不得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教育教学见习和 实习,培养自己较高的专业素养,以此来加大自己在未来就业市场竞争的砝码,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形成独特的个人优势,借此来应对未来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9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第一章师范教育改革给高师生带来的冲击 同时,由于教师岗位的逐步相对饱和,很多高师学校开始向其他就业相对比较容 易的热门专业转型。他们所采取的基本方式是在保证自己本专业成绩基本过关的 前提下,选修或者自修其他社会热门的专业或者参加就业前景比较看好的技能培 训,成为高校中“考证 一族的新生力量,并且由于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面临 更大的未来生存就业压力,所以高师学生往往对“考证 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 力。而他们所修的其他专业由于专业基础薄弱,一般都无法与其他专业的正规学 生在就业市场进行竞争。在这种条件下,很多高师学生荒废了本专业学习,把过 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方面,丧失了就业市场上原本属于他们的就业机会,进而陷 入就业困难的尴尬境地。此外,在高师统一招生政策的影响下,部分在校高师学 生都是由于志愿的填报失误被调剂到高师专业来的,而非心甘情愿报考高师院校, 在不得不进入高师院校以后,由于就业市场的放开,这类群体自然投入到其他专 业和技能的学习中去了,加入了庞大的高校“考证一大军中来,以期实现自身就 业的转型。 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给高师学生带来的挑战 ( 一) 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的发展轨迹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 事教育教学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州习它包括 三个方面内容: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制度,教师资格证书鉴定制度和教师资格证 书的发放制度。最早起源于1 7 8 2 年的美国,之后西方国家陆续效仿建立了教师资 格制度。以1 9 6 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为标志,教 师资格制度开始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我国教师资格制度起步比较 晚,最早在法律上予以确认的是1 9 9 3 年的教师法和1 9 9 5 年的教育法。其 中教师法第十条和教育法第三十四条分别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 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 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 可以取得教师资格。一和“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 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顺应世界教师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 社会、政治、经济及教育发展战略抉择。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教师资格制度 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果以我国教师法的颁布位我国教 l o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第一章师范教育改革给高师生带来的冲击 师资格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其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哺1 1 、确立阶段( 1 9 9 卜1 9 9 5 年) 这个阶段主要是国家通过立法途径确立了我国教师资格基本制度,并在此基 础上制定了相关实施办法。1 9 9 3 年的教师法以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教师资格制 度。之后1 9 9 5 年 教育法再次对教师资格制度予以了确认。同年国务院颁布教 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制度的具体环节进行了详尽的规定。以上法律法规的正 式颁布为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过渡阶段( 1 9 9 6 1 9 9 7 年) 虽然我国教师资格方面的法律的相继确立,但是要在我国已有教师队伍中实 行资格制度还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逐步实施。为此, 原国家教委于1 9 9 6 年颁布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主要是针对现有在职教师 队伍进行全面认定。依据上述办法,首先对1 9 9 3 年1 2 月3 1 日以前的教师进行资 格认定,到1 9 9 7 年底基本完成了1 9 9 3 年1 2 月3 1 日以前的教师资格的过渡。从 教师资格的过渡过程中可以看出,基本上对现有在职教师队伍的资格确认都是采 取基本认定的方式。 3 、全面推进阶段( 1 9 9 8 至今) 在完成过渡阶段教师资格的过渡后,我国开始了教师资格制度的的全面实施 阶段。主要是继续对1 9 9 3 年1 2 月3 1 日后的在职教师进行认定。随后教育部在部 分地区进行面向社会的教师资格试点工作。2 0 0 0 年9 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 格条例实施办法,标志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 0 0 1 年4 月以后, 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全面铺开。 ( 二) 教师资格制度对高师学生的冲击 l 、非师范类毕业生和社会人员进入师资市场,给高师生带来了强大的就业压 力 传统意义上,师资市场是为师范类毕业生所独享的,其他非师范专业和社会 人士基本无法进去师资队伍中来。高师学生只要在师范院校顺利毕业基本就可以 顺利成章地走上教师职业岗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但是自从我国的教师 岗位开始实行统一的教师资格制度之后,师资市场基本上是一改往日的非师范生 不得准入的约束,全面向社会统一开放。教师资格制度的政策目标之一就是拓宽 教师队伍就业渠道,提高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以此来完善教师队伍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第一章师范教育改革给高师生带来的冲击 的科学管理。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之下,伴随近年来教师职业的认同度的 不断提升,许多非师范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都纷纷积极报 考教师资格考试,并培养自己在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便日后投身教 育事业。同时,由于非师范生和社会人士具有相对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并 且思维比较开阔,个人的能力和素质结构并不逊色于师范生,往往更容易受到学 校等用人单位的青睐,从而形成其自身在师资市场中的相对优势。因此,在目前 教师岗位需求不断下降的客观形势下,非师范生和社会人士的加入无疑给高师学 生带来了强大的就业压力。原本为他们所独享的就业市场,现在不得不向全社会 进行开放,使原本相对比较饱和的师资市场更加的难以进入。在这种形势之下, 高师学生如果自身不在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形成独特优势的话,等待他们的 会是更加严重的生存危机。 2 、教师资格制度要求高师学生增加新的就业准备 教师资格制度尚未推行之前,高师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基本条件是完成在校 的学业,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得相应的学位。除此之外,基本无须 其他的就业准备,不用像其他专业学生那样为了顺利从事与本专业所对应职业而 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比如法学学生为了在司法系统工作而不得不参加的司法考试。 因此相对其他专业学生来说,高师学生的就业负担比较轻。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高师学生在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在高师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 围。但是,在我国推行教师资格制度后,要顺利进入教师职业必须参加统一的资 格准入考试合格,高师学生也不例外。这样一来,高师学生不得不在就业前多了 一项就业准备的内容。虽然教师资格准入考试所包括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知 识等基本内容是囊括在高师院校课程体系之中的,但是由于这些课程基本是开设 在高师院校本科二年级以前的,而且内容上各个高校并不统一,因此许多高师学 生为了顺便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不得不在毕业时重新按照教师资格考试内容的要 求来重新学习一下相关内容,进而加重了其就业准备工作的负担。 1 2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第二章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高! j 币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师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 高师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综合素质除了要具备一 般大学生所普遍具有的基本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形成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特殊素质, 从而造就自身卓越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方面已有研究来看,学者们在研究高师学 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所采取的视角大多是从教师职业素质要求角度展开的。然 而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追求过于理想化和完美化综合素质内容的误区,即完 全运用优秀教师的素质要求来确定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忽视了高 师学生自身作为一名普通大学在校生所具有的特殊性,进而形成不切实际或者过 高的高师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为了避免上述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的误区, 我们遴选几个有代表性优秀教师素质的观点和成果,从教师职业素质要求的视角 来共同提炼出具有典型性和可行性特征的高师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部分内容。 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制定了优秀教师知识的技能标准,该标准试图以五个 主要方面确定优秀教师的素质。r ( 一) 全身心致力于学生及其学习。1 、教师最 基本的信条是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知识。2 、承认个体差异并以之调适教学。3 、通 晓学生发展和学习的进程和方式。4 、公平地对待学生。5 、不仅仅培养学生的认 知能力。( 二) 熟练掌握学科知识和教材教法。1 、理解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构建 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2 、掌握传授学科知识的特殊知识和技能教材、教 法( 学习新材料、现代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 。3 、用多种途径企及知识。培养学生 提出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理解而教学,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 的角度看问题,用多种标准度量事物,寻找一个问题的多种解题方法。( 三) 负责 管理和监测学生的学习。( 四) 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知识。 1 、教育领域仍有许多未解难点,科研领地不断扩大,教师需要终身学习以深化知 识技能,提高判断力,这是行动研究者并致力于终身职业发展。2 、优秀教师研究 自己的教学,著书立说,并吸取最新教学研究成果,同时也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 科学精神。3 、优秀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素质,也着力造就拥有这些素质的学生,求知 欲强,热爱学习,虚心坦率,公平公正,热爱国家文化和知识遗产,尊重人类差异的 尊严:善于推理和多维度思考,富于创造,敢于冒险,立足实验和解决问题。( 五)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第二章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学习村 的成员。l 、教师应发挥更为积极更富创造性的作用。2 、与家 长协同作战。3 、善于利用资源。 林崇德教授等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有五个方面:职业理想,知识水 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与策略。体1 ( 一)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献身 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职业理想由事业心、责任感的积极性构成。职业责任感 与职业价值观,成功期待,教学效能感呈正相关。积极性与教学效能感、职业价 值观、学校客观相关。( 二) 教师知识水平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知识 分三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知识指特定的学科知识。条 件性知识是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它由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的知 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知识三方面组成。实践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知识。( 三) 教育 观念。理解教师观念对改进职业准备和教师实践十分必要。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教 育观念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 主观判断,它与教学效果之间密切相关,它包括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 ( 四)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它是教师反省思维或思维评判性在其教育活动中的 具体体现。它分三方面:1 、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计划安排;2 、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监 察、评价和反馈;3 、对自己教学活动调节、校正和自我控制。( 五) 教师的教学 行为。他们认为教师培训应解决两个问题:l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更新。2 、教学 监控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叶澜教授从时代发展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的角度,提出新型教师应具备 五点素质:专业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智慧。四1 ( 一) 专业 精神。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它由对教师事业价值认识,责任感,崇高 感和光荣感,敬业精神,乐于从教几方面组成。( 二) 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工作 本质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与信念。它由自我教育、继续学习 为主旨的教育观;学生教育活动中学习主体的学生观;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 评价、指导和帮助的教育活动观三方面组成。( 三) 专业知识。教师从事教育工作 的知识和技能保证。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它由三方面构成:1 、较宽广的科学和 人文素养,当代重要的工具性学科知识与技能;2 、1 2 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中要增加学科发展史及趋势,学科科学家创造知识的活动、科学精神及人格力量 等知识;3 、与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必须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 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学、教育论、学习论、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 四) 1 4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第二章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专业能力。它由三方面组成:1 、理解与交往的能力;2 、组织管理能力;3 、教育 研究的能力,这是新型教师又一个重要特征。( 五) 专业智慧。上述诸方面要求在 教师身上得到综合实现的产物,也是教师经验积累升华的结晶,它是教师在教育教 学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智、能力的集中表现。 依据上述教师职业素质的共同要求和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以及 高师学生自身的基本特点,笔者在研究与借鉴上述学者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 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个人能力和身心发展四个 层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 一) 思想道德层面 l 、具备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信念和价值观;2 、高尚的敬 业精神和奉献精神;3 、良好的师德修养。 ( 二) 科学文化层面 1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2 、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及相邻、交叉学科知识;3 、 丰富、灵活的教育学科知识和应用理论知识;4 、自学和开拓创新能力( 包括完善自 身知识结构的能力,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等) ;5 、较好的文化艺术修养。 ( 三) 个人能力层面 l 、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 包括组织教学的能力,系统了解、研究学生的能 力,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常规管理能力,组织社会活动能力等) :2 、创新能力能 够( 包括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教育管理方法与方式创新能力、新的理论和 技术的创造性应用的能力等) ;3 、科研能力( 包括学科专业科研能力,教育、教学 科研能力等) ;4 、驾驭新的教育手段、新技术操作能力;5 、自主管理能力。 ( 四) 身心发展层面 1 、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2 、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3 、富有魅力的人格 特征( 包括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进取心,良好的自控能力等) 。 二、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基本问题 依据我们在上面所界定的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笔者将对当前 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审视和总结,查找其中存在的潜在问题。这里 需要说明的是,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部分问题不仅仅是高师学生群体所 特有的,而是是当代大学生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此把高师学生作为当代大 学生和师范类学生所存在的普遍和特殊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以期全面深入 1 5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第二章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发现对高师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并以此来重新设定 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更新和优化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最终实现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改进。 ( 一) 思想道德层面 1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待成熟 首先,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对世界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在新的世纪大学生如能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对于形成他们的科学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教育大 学生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提高思想觉悟。其次,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具体表现在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 荣辱观、恋爱观方面。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它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我们必须教育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树 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还要进行生活方式教育,生活方式应文明、健康、 科学,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态度,善于利用闲暇,通过有益活动,使个性和谐 发展。再次,价值观是对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点是集体主义。要让学 生明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仍需要提倡集体主义。教育学生正确处 理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发扬对集体、国家、人民的奉献精神。要帮助学 生正确对待社会上的各种消极现象,提高辨别善恶能力,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 义、极端个人主义。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