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威尔第歌剧《路易莎·米勒》的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威尔第歌剧《路易莎·米勒》的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威尔第歌剧《路易莎·米勒》的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威尔第歌剧《路易莎·米勒》的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威尔第歌剧《路易莎·米勒》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威尔第歌剧《路易莎·米勒》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路易莎米勒这部歌剧被公认为威尔第第一与第二风格时期的过渡性作 品,对作曲家这两个时期的创作风格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有着特殊的分 析价值。 本文写作从两个角度着手,第一个角度是对威尔第路易莎米勒这部歌 剧进行音乐学分析,主要从脚本和音乐写作特点两个方向进行研究。笔者从歌剧 脚本中对比出与原著的区别,并对其进行论证。并通过对歌剧重要的咏叹调、重 唱、合唱以及戏剧情节音乐的分析来观察这部歌剧的音乐风格。第二个角度是通 过上述分析,来验证这部作品的历史定位。 笔者希望通过了解他的艺术风格,由此更深的了解威尔第的歌剧艺术发展道 路。 全文结构如下:绪论;第一章,脚本研究;第二章,音乐本体研究;第三章, 路易莎米勒作为风格转变的两个特征;结语。 关键词:威尔第路易莎米勒风格转折 a b s t r a c t ”l u i s am i l l e r ”t h i so p e r ai sa c c e p t e da sv e r d it h ef i r s ta n ds e c o n ds t y l e p e r i o dt r a n s i t i o nn a t u r ew o r k s t y l ep l a y sh a v ea r r i v e da tf o r mac o n n e c t i n g l i n kb e t w e e nt h ep r e c e d i n ga n dt h ef o l l o w i n gr o l et oc o m p o s e rt h i st w op e r i o d s c r e a t i o n s oh a v ea n a l y t i c a lp e c u l i a rv a l u e w r i t i n gs e t sa b o u tt h em a i nb o d yo fab o o kf r o mt w op u r p o s e t h ef i r s t p u r p o s ei sap a i rv e r d i ”l u i s am i l l e r ”t h i so p e r ac a r r i e so u tm u s i c o l o g y a n a l y s i sc o m p l yw i t hs c r i p ta n dt h eo r i g i n a ld i f f e r e n c em a i n l ya n dm u s i cb o d y t w od i r e c t i o ng oa l o n gs t u d i e sa p p l ym u s i c o l o g ya n a l y s i sl a wt oc a r r yo u t a n a l y s i so nt h i so p e r a f i r s t ,c o n t r a s tw i t ho r i g i n a ld i f f e r e n c eo u tf r o m o p e r ai ns c r i p t ,c a r r yo u t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o nt h ep e r s o n s e c o n d l y ,g oi n t o t ot h em u s i cb o d y ,o p e r ai si m p o r t a n tb yt h ep a i ra r i a ,c h o r u sa n dd r a m a c i r c u m s t a n c ea n a l y s i st h es t o r yo fap l a yt ot h i so p e r aa s s u r a n c eh a v i n g g l o b a l i t y s e c o n dp u r p o s e ,p a s st h ea n a l y s i st ot h i so p e r ac o m et ov e r i f y w h o s eh i s t o r yp o s i t i o n t h i so p e r ai st ob ea c c e p t e da sv e r d it h ef i r s ta n d s e c o n ds t y l ep e r i o d st r a n s i t i o nw o r k t ot h ec o m p o s e rt h i st w op e r i o d s c r e a t e s t y l ep l a yh a v ea r r i v e da tf o r mac o n n e c t i n gl i n kb e t w e e nt h ep r e c e d i n ga n d t h ef o l l o w i n gr o l e 8 0h a v ec e r t a i na n a l y t i c a lv a l u e t h ea u t h o rw a i t sf o r a na n g l ew i t hc r e a t i n gg i m m i c kf r o ms u b j e c tm a t t e r ,e m o t i o n ,c a r r yo u t a n a l y s i s ( t h i r dc h a p t e r s ) v e r i f yv e r d ie n t i r ec r e a t i o nc a r e e rh o wp l a ya r r i v e a tt r a n s i t i o nr o l e t h ef u l lt e x to ft h es t r u c t u r ea r ea sf o l l o w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f i r s tc h a p t e r , s c r i p ts t u d i e s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s ,t h em u s i cb o d ys t u d i e s ;t h i r dc h a p t e r s , ”l u i s am i l l e r b et w o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t y l et u r na r o u n d c o n c l u s i o n k e yw o r d s : v e r d i l u i s am i l l e r s t y l et r a n s i t i o n i i 天津音乐学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刘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三冷, 磐日期:形钒咱少日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天津音乐学院有权保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阕本人授权天津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三p 、 料嘲:刁铂训目 导师签名: 签字目期: 幽 研究生处制 绪论 1 、论题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 国内外对于威尔第的歌剧研究可以说有很多,这不仅是因为威尔第是歌剧史 上1 9 世纪歌剧界的领军人物之一,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歌剧创作代表着意大利歌 剧的复兴。所以他在西方音乐歌剧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威尔第一生创作了2 6 部歌剧,后人根据题材和音乐写作风格的转变将威尔 第的歌剧创作划分为三个风格时期。第一个时期1 3 部歌剧,其中代表作有纳 布科、伦巴第人、麦克白等;第二个时期1 0 部歌剧,其中的代表作有茶 花女、弄臣、游吟诗人等;第三个时期3 部歌剧,分别是阿依达、奥 泰罗、法尔斯塔夫。对这几个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已有相当多且成熟的研究成 果,而对于这几个时期风格转折作品的研究较少。本文的研究对象路易莎米 勒是第一与第二时期的风格转折期作品,在很多威尔第研究专著中通常只是简 单提及,未见详尽研究。 笔者认为对于威尔第的歌剧,研究其代表作固然是重要的,但过渡时期的作 品不可小觑,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作曲家创作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威尔 第的这部路易莎米勒,它是威尔第歌剧风格从早期向成熟期的过渡,对他之 后的一系列杰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对这部作品的认识,会加深我们对威尔第 整体创作风格的了解。 2 、国内外目前对该论题的研究情况、水平及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外关于威尔第的研究有很多,但关于路易莎米勒的研究却很少, 除简单介绍之外,没有任何专门研究。 在一些传记,如:刘诗嵘著歌剧大师威尔第、索罗夫查娃著威尔第传、 芭芭拉麦耶著威尔第、桑德著威尔第等都是对威尔第生平的整体介绍, 对作曲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较多,对作品音乐本体研究较少。在教科书中,如 于润洋在西方音乐通史、沈旋在西方音乐史简编的著作里对威尔第的介绍 主要是以他最著名的那几部歌剧如:茶花女、弄臣、阿依达为主要研究对 象,并且沈旋老师将威尔第歌剧创作时期划分不同于大多数公认的划分方法,将 路易莎米勒这部歌剧划分到第一时期,笔者认为这没有太大差异,因为作 为过渡作品被分为前后哪个时期都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本文更倾向于将路易 莎米勒归为第二时期,具体原因见第三章。外国研究方面,克尔曼著作为 戏剧的歌剧中对威尔第的介绍只是以歌剧奥泰罗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克尔 曼在著述中却提到了第二与第三风格时期划分,即创作手法上的不同导致了第三 风格。在格劳夫词典1 威尔第辞条上关于威尔第的论述也仅仅是对此歌剧进行一些 简单介绍,但这些简单的介绍中也没有忽视这部歌剧的历史意义,明确指出威尔 第的创作时期划分。即“l u i s am e l l e r a st h ew a t e r s h e d ”( 路易莎米勒 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分水岭性质的歌剧) 。另外,朱莉安布顿在其著作威尔第的 歌剧2 中明确提出了作曲家的风格时期划分即:“t h ef i r s tp e r i o di nt h e1 3 o p e r a sf r o mo b e r t o ( 1 8 9 3 ) t ol i n n i a n u ob a t t i e ( 1 8 4 8 ) as e c o n d p e r i o d ,i n c l u d e st h eo p e r a sf r o m u j 船艇j - 盯( 1 8 5 3 ) t od o nc a r l o s ( 1 8 6 7 ) af i n a lp e r i o d ,i n c l u d e s3o p e r a s ,a i d a ( 1 8 7 1 ) o t e l l o ( 1 8 8 7 ) f a l s t a f f ( 1 8 9 3 ) ( 第一时期包括从奥贝托到林尼阿诺战役的1 3 部歌剧。第二个时期从路 易莎米勒到唐卡洛斯。最后一个时期有3 部歌剧,即阿依达、奥泰 罗、法尔斯塔夫) 以上这些论著都对此歌剧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都得到了共识,所以这坚信了笔 者做此课题的必要及决心。 3 、具体研究内容。 本论文所具体研究的内容是从这部歌剧的脚本以及音乐本体出发来对其进行 初步的研究与分析,并对此歌剧是如何成为威尔第歌剧风格转变的过渡作品进行 初步的探讨。 本论文重点所涉及到两个研究点。其一,是从脚本及音乐本体的分析中来研 究此歌剧。其二,是通过对威尔第这部歌剧的研究来浅谈一下此歌剧为何被公认 为是作曲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过渡作品。本人希望通过对该歌剧的研究和不 断地学习中能够了解更多关于歌剧方面的知识以及能够大胆的提出一些具有创新 性的论点。 最后,笔者希望通过分析这部歌剧,能够培养出自己一套研究歌剧艺术的理 论方法及自身的音乐学分析能力,从而为将来能够更好的学习、研究歌剧艺术打 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t h en e wg r o v ed i c i t i o n a r yo f m u s i ca n dm u s i c i a n sp a g4 3 4 2 j u l i a nb u d d e n , h eo p e r a so fv e r d ln e wy o r k 。n y :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p a g e6 0 8 2 第一章脚本研究 第一节威尔第歌剧题材综述 威尔第作为一代歌剧大师,其创作生命之长和艺术质量之高令人惊叹。而对 于一位作曲家来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后人在对前人作 曲家进行分析与研究时主要是聚焦在对其经典风格的把握。而笔者的角度与之不 同,主要是观察期风格转折所体现出来的新动向。 后人在研究威尔第歌剧风格时将作曲家从创作第一部歌剧奥贝托( 1 8 3 9 年) 1 到他的最后一部歌剧法尔斯塔夫( 1 8 9 3 年) 这整整长达5 4 年的时间里 的2 6 部歌剧,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风格时期。 对于这种三个时期的风格划分在很多著作里都有介绍。笔者通过研究总结出 了其划分依据第一时期与第二时期的风格划分是以题材和创作角度的不同为 依据,第一时期威尔第主要创作的题材大都是宣扬革命历史的英雄题材,大多选 自历史和神话。而第二时期作曲家则转向了以刻画人物形象和描绘人物内心为主 的爱情题材。索罗夫查娃在威尔第传2 中提到的:“在路易莎米勒里, 威尔第第一次给自己提出了创造人物的个性特征、表达普通人的感情的任务。这 是路易莎米勒与之前四十年代创作的英雄性歌剧的主要区别所在,同时也 是把这部歌剧划归威尔第第二个创作时期开端的根据。”芭芭拉麦耶在威尔 第3 中提到的:“自路易莎米勒之后的歌剧,作曲家对个人冲突的准确性 刻画比起他以前那些政治歌剧更贴近现实,剧中的音乐也能很准确地刻画人物 刘时雨、张宁在威尔第歌剧殿堂的设计师4 中借罗西尼的话也提到:“罗 西尼在威尔第最初的几部作品问世后,曾不无讥讽的称他为戴着钢盔5 的作曲 家,但歌剧路易莎米勒使威尔第决定摘掉钢盔他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 人的身上,他觉得未来的歌剧创作如果不能深刻的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 取得成功。格劳夫词典6 威尔第辞条中也提到“( ( l u i s am e l l e r ) ) a st h ew a t e r s h e d ( 路易莎米勒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分水岭性质的歌剧) 。朱莉安布顿在其著 1 威尔第的处女作其实是罗切斯特,但因至今尚未发现有关它的脚本和曲谱等资料,而且从未上演过, 甚至有人怀疑它是歌剧奥贝托的前身,但同样缺乏文字或曲谱的证据。所以西方音乐史界将这部有争 议的歌剧暂不列入。 2 【饿】索罗夫查娃著威尔第传,1 2 7 页,买德颐等译,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9 年。 3 芭芭拉麦耶著威尔第,5 0 页,人民音乐 版社,2 0 0 4 年。 4 刘时雨、张宁著威尔第歌剧殿堂的设计师,8 7 页,新世界出版社,1 9 9 8 年。在这本书里,作者 将路易莎米勒这一部歌剧单列了一章,即第8 章过渡时期。从中也可看出此歌剧的过渡性是已得到 公认的。 5 这里的钢盔指的是:具有革命性质的歌剧。 6 死瞎n e wg r o v ed i c i t i o n a r yo f m u s i ca n dm u s i c i a n s p a g 4 3 4 作威尔第的歌剧中更是明确的划分出三个时期。第三时期与前两个时期的风 格不同则体现的是技术层面。这种技术层面主要是指作曲家在最后三部歌剧创作 中运用了瓦格纳惯用的“分场不分曲1 结构的方法。这在威尔第前两个创作中是 从未出现的。如: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2 中所提到的:“( 乏: 也: 抑 5 2 此处作衄家为了更好的与舞台上令人心惊的表演相结合,在乐队写作上也强 化了这种视觉效果,在喝毒药音乐的前后都是比较缓慢的节奏,但到此时节奏却 突然加快,密集的音符使听者心跳加快,感受到了生命最后关头的紧迫感。可以 说作曲家在这戏剧冲突中主要是通过节奏上的变化来进行刻画的。 威尔第的戏剧性笔触在全剧中比比皆是,这里仅举出少数几个例子。与他的 前辈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相比,威尔第的歌剧具有更大的戏剧性张力,这些效果不 仅依赖于整体布局,也由无数个细节构成。 零 ,-, 第三章路易莎米勒作为风格转变的两个特征 通过本文的第一章,我们对威尔第各个时期的创作在选题上的倾向有了一个 清晰的认识,第一风格时期是以战争题材为主,并且大多与政治联系较为紧密。 第二、三风格时期以爱情题材为主,更多笔触放在人物心理和形象刻画上。粗略 看来,他第一时期的题材基本上是“命题之作 ,即由剧院经理或出版商拟定的, 这些题材虽然不能足以证明威尔第本身创作上的倾向,但直到歌剧麦克白的 出现,因为此作是作曲家第一部由自己选题创作的歌剧。所以笔者认为麦克白 之后的这四部歌剧( 麦克白强盗海盗林尼阿诺战役) 更能体现作曲家 创作的本意,尤其是歌剧林尼阿诺战役( 此歌剧是作曲家第一风格时期的最后 一部作品,笔者认为这部歌剧也具有一些转折意义,主要体现在作曲家的思想上) , 作曲家在创作此歌剧时曾在1 8 4 8 年8 月2 4 日给好友的信中说到“我们的民族斗 争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法国和英国,假如我们善于利用时机,进行战争( 战争是必 要的) 一一争取独立的战争一一,意大利还是能够自由的。但是必然要老天使我 们不再相信我们的国王 1 通过这段话我们不仅看到了作曲家的爱国情怀,而且 更能看出作曲家对于革命的失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只有推翻封建统治,建 立统一的民主国家,才能团结起来并取得胜利。这种通过历史恰当的映射现实并 且具有一定思考意义的歌剧可以说是作曲家创作生涯中的第一次。作曲家这种追 求平等、自由的政治观念不仅表现在第一阶段的创作中,也贯穿了他的一生。作 为第一与第二风格分水岭的作品路易莎米勒同样带有这种政治思想。 歌剧路易莎米勒所描述的是与之前大规模战争场景题材不同,焦点是 一对年青人的悲剧爱情故事。这部歌剧虽然沿用了作曲家此前创作的歌剧( 如: 林尼阿诺战役) 暗喻的手法,但所暗喻的内容却有了本质上的不同,这也是这 部歌剧成为转折作品的一点重要内容。此歌剧在社会等级制度这个大背景上,以 一个爱情与阴谋的故事渐渐展开,使人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个人命运上,同时又 能体现了社会政治的巨大阴影,这不仅是路易莎米勒的特点,也是他之后 创作题材的特点,如:茶花女、弄臣等等。作曲家都不采用宏大叙事历史事 件,而是将个人命运放在前景,由他们透视到整个社会。 以下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观察路易莎米勒之所以被看作转折期的关键作 品的原因。 1 威尔第书信集9 页李季芳著1 9 7 8 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5 4 一、题材与情节 如前所诉,在歌剧路易莎米勒之前的1 3 部歌剧里,作曲家大多选用的 是以战争为主的题材,而在歌剧路易莎米勒之后的创作里,作曲家在选题 上大多以一些剧作家优秀的文学名著为创作脚本,例如:歌剧路易莎米勒 选取的就是德国剧作家席勒的作品阴谋与爱情;弄臣来自于法国剧作家雨 果的作品国王寻欢作乐;茶花女来自于法国剧作家小仲马的同名作品;奥 泰罗来自于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作品等等。这些文学杰作在揭示人物命 运和内心方面极具深度,为威尔第的音乐奠定了极好的基础,他把更多的注意力 从大场面的渲染转移到对个人情感的揭示上,达到了空前的深度,不仅使观众在 观看时会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感慨,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 另外,在情节模式上来看,路易莎米勒里出现的几种情节也是威尔第 中、后期创作中十分常见的。 其一、“地位悬殊情侣之间的爱情故事 。自歌剧路易莎米勒之后 作曲家非常善于运用这种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如作曲家中、后期创作的茶花 女、西西里的晚祷、西蒙波格涅拉、奥泰罗等等都是如此,尤其在歌 剧奥泰罗里显得更为突出,剧中的女主人公苔丝德蒙娜那种为了爱情可以摒 弃贵族阶级的一切传统,顶住所有社会偏见而去爱着奥泰罗的深厚感情仿佛是歌 剧路易莎米勒中鲁道夫与路易莎这对情侣感情的重现。作曲家这种创作倾 向奠定了悲剧故事的基础,可见等级差异和社会歧视是当时十分引人关注的话题。 同时在这种背景下,男女主人公的高尚、纯洁是威尔第歌剧的一大特点,尤其是 女主人公大多被刻画成性情温柔、品质高尚、追求真挚爱情、向往美好生活的形 象,但同时又将其配上“希望的破灭、痛苦的离别、生死的抉择为主题的情感 基调,使剧中充满矛盾和痛楚,同时也预示了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最终无力抗 争残酷的现实,以临终幻想解救痛苦的灵魂。如歌剧弄臣中的吉尔达的咏叹 调在天堂里、如歌剧茶花女中的维奥列塔的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 再如歌剧阿依达中的阿依达的咏叹调啊,我的故乡。这些抒情唱段都与歌 剧路易莎米勒中路易莎临终前的抒情咏叹调所表达的情感极为相似。这种 人物的刻画倾向也是为了更好的与阴谋的暗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二、“恶人的阴谋”也是威尔第关注的焦点,从路易莎米勒之后, 几乎每部歌剧中都有阴谋的存在,例如:歌剧里戈莱托中的弄臣为了向伯 爵献媚谋划着一个有一个的阴谋来骗取那些善良的人们。再如:歌剧奥泰罗 中所讲述的两人相爱、老父反对、坏人挑拨的多角恋爱的悲剧,那种因贵族势力 的压榨走向死亡的创作倾向同路易莎米勒极为相似。作啮家创作中所运用 的这些阴谋很好的构成了巨大的悬念,使整个故事显得厚重,同时也是为了更好 的纰漏恶势力。 其三、“常用的情感模式”。作曲家在歌剧路易莎米勒中善于运用的情 感主线是男女恋情和父女之情,“男女恋情 自不必多说,作曲家在第一风格时期 也有运用,笔者想阐述的是父女之情,因为此歌剧是作曲家创作生涯中第一次描 写父女之情的作品。而且这种情感自此后便经常出现在作曲家的歌剧中,如:歌 剧弄臣与路易莎米勒一样,都充分体现了那种无私、真挚、伟大的父 爱。而且剧中的女主角吉尔达与父亲里戈莱托( 弄臣) 这对父女之间的那段感人 至深的二重唱,仿佛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歌剧路易莎米勒中米勒劝说女儿 路易莎不要寻短见的那段二重唱。 以上阐述的是歌剧路易莎米勒作为一部转折性作品在选题和情节上出 现的一些新特点,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此歌剧是如何对其后作品产生影响的。 二、两种典型性手法 在威尔第此歌剧的创作中有两种创作手法,分别是:合唱运用上的转变和多 重感情叠置的音乐表现。歌剧路易莎米勒对于第一种手法具有转折性的作 用,对第二种手法则具有开创性的作用。下面笔者将分别加以论述。 一、合唱功能运用上的转变。在威尔第一生的歌剧创作中,虽然合唱是他运 用的一种比较重要的音乐形式。但在第一风格与第二风格中却存在着差异,这种 差异是以歌剧路易莎米勒作为转折的。在路易莎米勒之前的歌剧中, 作曲家主要是运用合唱来描写一些恢弘的战争场面,起到一种振奋人心的作用, 例如:被誉为合唱歌剧的纳布科在第三幕第二景中的幼发拉底河岸旁,披枷 带锁的希伯来奴隶们齐声唱着思念祖国的歌,成为了号召意大利人民起来反抗外 国占领的号角。除此之外,还有伦巴第人、麦克白、圣女贞德等歌剧都 不同程度的起到了这种振奋人心的作用。而自路易莎米勒之后的歌剧里, 这种鼓舞人心作用的合唱渐渐减少,从而发展起来的是采用合唱,使作品中的叙 事性、冲突性、抒情性能够更好的变现出来。将剧本与音乐完美结合,使观众的 情绪更好的融入到音乐戏剧当中,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具有一定烘托情节 的作用。对于这种合唱功能上的运用在此歌剧里很多,笔者在第二章中已有介绍 在这里将不再累述。自路易莎米勒在第一次运用这种合唱功能之后,作曲 家就开始较多的运用这种合唱功能,在这里笔者仅以两例为证。第一个例子是歌 剧命运之力第三幕第二场开始时,在黎明前的深夜里,轻声的巡逻兵们的合 唱十分形象的描述了此刻此景。第二个例子是歌剧假面舞会第二幕的最后, 一群歹徒在看了阿梅利亚等人的闹剧后唱的合唱,虽然合唱很短,但很好的描绘 了那些歹徒幸灾乐祸的卑鄙嘴脸。这些阐述剧情和烘托情节功能的合唱自路易 莎米勒后被作曲家运用的更为广泛。 二、多重感情叠置的音乐表现手法。笔者在题材与情节中已经论述,在这里 笔者想进一步说明一下的是在威尔第的歌剧创作里,不仅描写单一的情感,而且 还存在着多重情感的叠置,这一点是从歌剧路易莎米勒开始出现。这里仅 以歌剧路易莎米勒第一幕第三场为例,在此处作曲家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 米勒对女儿的父爱、鲁道夫面对冷酷父亲的粗鲁行为时的英雄气胆以及乌尔姆对 鲁道夫这个情敌的嫉妒之心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使此场景里的感情起伏叠 置,成为了整部歌剧的一个高潮。这些感情的叠置作曲家通过音乐很好的将其一 一展现。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在音乐中运用不同的声部和伴奏来渲染气氛,在 这一场里,作曲家首先运用男女主人公的宣叙调来阐释其爱情,然后是鲁道夫与 瓦尔特二重唱,之后加入了米勒,再之后加入了路易莎和劳拉,最后是场上所有 人的大合唱。这种从宣叙调、二重唱、三重唱、五重唱、合唱的声部进行不仅很 好的刻画了不同的情感也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对于路易莎米勒中出现的 这种感情的叠置在此后的歌剧中成为了作曲家惯用的一种创作手法。例如在歌剧 西西里的晚祷第四幕中出现的感情叠置,里面充满了多种感情冲突,有男女 主人公的爱情、有女主人公为兄长复仇的兄妹情、有男主人公为掩护父亲而失去 荣誉的父子情、还有就是男主人公为了救朋友甘愿受辱的友情等,这些情感一波 未平一波又起,并且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非常精彩的音乐戏剧。再如:歌剧 弄臣中第二幕中将弄臣的悲伤、吉尔达的天真、以及其他大臣的幸灾乐祸等 情感交织在一起,烘托出一种强烈的戏剧效果,像这种例子还有很多,笔者在这 里就不加以赘述了。 通过上面所论述的两点内容,充分证明了歌剧路易莎米勒在作曲家创 作生涯的重要地位。 5 7 结语 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在西方歌剧史上有着极高的 声誉和地位,他不仅以个性化的音乐语言捍卫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而且还不同 程度的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歌剧创作的宝贵经验,开辟了意大利歌剧的新天地,并 在歌剧创作中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路易莎米勒被史学家们视作威尔第第一和第二创作时期的过渡作品, 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笔者在研究中将它的特点及其与之后创作的联系归纳为 以下两点。首先是题材上的转变,从路易莎米勒开始,威尔第把关注焦点 从历史战争转向了对社会背景下个人命运的遭遇。并且对剧中人物描写更加深入 和富于层次感,自路易莎米勒之后,威尔第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人物内 心世界的描写更加细腻。与此同时对于一些情感的表现自此歌剧看是经常被使用, 如男女之间的爱情、父女之间的感情、森严的等级制度等。威尔第在运用这些情 感所不变的是以悲剧为结局。其次是对一些创作手法上的使用,尤其是在合唱上 的运用更加丰富,赋予了合唱更多的功能,在保持原有增加舞台效果作用的同时 也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阐述的作用。并且管弦乐配器更加细腻,使意大利原有乐 队表现苍白无力的现状得到改善。 以上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作曲家之后的创作,如茶花女、弄成、游 吟诗人等。总之,路易莎米勒这部歌剧对威尔第整个创作生涯中起到了极 为重要的转折作用。 致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 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 谢意!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周小静教授,在我研究生两年半的学 习中,周老师一直对我悉心指导,严格要求、热情鼓励,尤其是在我研一的学习 中,为了增加我的阅读量,为我提供了许多书籍和论文,此论文定题就是从这些 书籍和论文中得到的启发,为我创造了很多锻炼提高的机会。研二论文写作过程 中,周老师那种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成为我学习中的榜样;她循循善诱的 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不仅对我的论文写作帮助极大,更 将使我毕生受益。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首先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其次我更要感谢 的是我的爱人杨佩斯,她不仅给了我精神上极大地支持,而且还不辞辛苦的对论 文进行校对,查找论文中的疏漏,为论文成稿做出了巨大贡献。 5 9 安东 2 0 0 9 年1 2 月1 5 日于天津 参考文献 一、论著 1 【俄】索罗夫查娃著威尔第传,买德颐等译,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9 年。 2 刘诗嵘著歌剧大师威尔第,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 3 刘时雨、张宁著威尔第歌剧殿堂的设计师,新世界出版社,1 9 9 8 年。 4 芭邑拉麦耶著威尔第,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4 年。 5 桑德著威尔第,陈明哲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 6 帕蒂著威尔第画传,杨威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5 年。 7 威尔第书信集,李季芳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6 年。 8 【德】席勒原著阴谋与爱情。 9 博依托路易莎米勒歌剧脚本,吴祖强等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 0 0 0 年。 1 0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 0 0 4 年。 1 1 德尼兹欧洲史,蔡鸿滨译,海南出版社,2 0 0 0 年。 1 2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 1 3 刘志明西方歌剧史,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1 9 9 5 年。 1 4 朱德九、蒋晓苏外国歌剧荟萃,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3 年。 1 5 林华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 0 0 3 年。 1 6 周小静西洋歌剧简史与名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 1 7 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9 年。 1 8 克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杨燕迪译,载歌剧艺术杂志1 9 0 0 一1 9 9 3 年。 1 9 j u l i a nb u d d e n ,t h eo p e r a so fv e r d in e wy o r k ,n y :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p a g e6 0 8 2 0 w a r r a c k ,j w e s t ,e ( 1 0 9 6 ) ? h ec o n c i s eo x f o r dp i c t i o n a r yo fo p e r a 一3 r d e d i t i o n n e wy o r k ,n y :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p a g e s4 3 1 4 3 2 2 1 t h en e wg r o v ed i c i t i o n a r yo m u s i ca n d m u s i c i a n s p a g4 3 4 二、论文: 1 论威尔第重视使用男中音的原因,陶立新,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 0 0 8 年9 月,第2 7 卷第3 期。 2 威尔第在歌剧发展史上的地位及贡献,牛茹,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 0 0 7 年6 月,第2 l 卷第5 期。 3 为什么说“辉煌男高音”是由威尔第歌剧派生的,廖宁杰,科教文汇,2 0 0 8 年2 月。 4 威尔第歌剧创作对美声唱法演唱技术的贡献,金镇国,作家杂志,2 0 0 7 年2 月。 5 威尔第歌剧的演唱风格,音潘,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 0 0 6 年4 月,第2 8 卷第l 期。 6 论威尔第歌剧对美声唱法的艺术表现要求,刘扬,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3 期。 7 论威尔第歌剧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陈芸,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学报,2 0 0 5 年6 月。 8 论威尔第歌剧中男低音咏叹调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张磊,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2 0 0 8 年5 月。 9 威尔第歌剧中咏叹调演唱中的二度创作问题,王杨,武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 0 0 7 年6 月。 1 0 论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中女性角色刻画之比较,祝颖,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0 7 年,5 月。 1 1 音乐作品的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杨燕迪,上海市高校音乐人类学e 一研究院建 设计划项目,2 0 0 9 年第一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