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姿过日期:塑! :! :!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姿垂导师签名:立越臣 日期:塑! 茎,乡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石涛是中国画大师,更足一位承前启后的绘画美学思想大师,他在中国画理 论方面的成就引人注目,对清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近现代画坛产生的巨大影响, 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位画家都无以望其项背的。他的绘画美学思想除了 散见于题跋、诗中,集中出现在其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里。 画语录共十八章,首章一画章开篇提出要“立一画之法”。“一画” 作为石涛独创的美学概念,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足石涛画论体系中的精神内 核,但是其具体内涵和外延历来为人们所争论。有说“一画”就是具体的笔画, 有说“一画”就是道家思想中的“道”,等等。本文试图在批判吸收学界前辈学术 成果的基础上,追本溯源,上下求索,以辨析“一画”的内在精神,及相关绘画 理论概念的本原。石涛的美学思想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和体系性,“立一画之论”的 核心贯穿全书,并提出“至法”、“尊受”、“蒙养”、“生活”、“资任”等学说,与 “一画”说形成由- - n 万、由简到繁的理论体系。本文立足“一画”,纵览画语 录全书,把明晰石涛美学思想的体系、梳理其中各艺术范畴之间的关联和相互 影响作为第二个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石涛的一生颠沛流离,具有传奇色彩,与儒、释、道三家均有千丝万缕的联 系,本文从其生平入手,通过介绍其游踪、经历,以及交友,作为深入解读石涛 思想的切入点,并借此对石涛与儒、释、道三家的缘起流转溯本求源,把石涛美 学思想中受三家思想交错影响的美学概念进行解读,如“一画”、“至法”、“尊受” 等等,明确了石涛主要受禅宗思想影响,同时融会贯通了道家、儒家思想,如“一 画”的来源就是禅学,并极有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其师父旅庵本月的启发。清楚了 石涛思想中不同古代哲学思想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会为后文的思想体系分析打下 基础。 石涛画论中精辟的美学思想体系将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理论体系的构建 必须首先设置和确立一个能够统摄整个思想理论的普遍观念,这个普遍观念必须 具有一种内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足一些零散知识的无序组合,或者仅仅形 成种外在的统一,石涛画语录中所体现的绘画美学思想无疑具备了对理论 体系性的要求。一画章提出了著名的“一画”论,居于全书总纲之位。在其余 的十七章中,石涛独创许多美学概念,并且通过系列理论范畴,使之成为“一画”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统筹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构建成为一个系统完整的美学体系。本文在结合 前文内容的基础上,从美学概念入手,深入范畴,通过归纳、分类等方法,破除 画语录各章间的间隔,来明晰石涛庞杂而完善的画论体系。本文借助图示, 在“一画”论美学思想体系图示中,“一画”居于体系的核心位置,石涛分别从艺 术创作论、艺术主体论、艺术技法论、艺术修养论等几个方面对“一画”说加以 补充,再以“资任”收摄全篇,完成了他美学思想体系的圆满构建。在这个体系 中,各艺术论范畴环绕在“一画”论周围,对这一论点进行有机补充,相互依存, 各绘画美学概念作为艺术范畴的补充,充盈于整个体系,“资任”统摄全局,最终 形成充实、有序、完善的绘画美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石涛、画语录、美学思想、“一画” 些童查兰堡圭耋! 三丝圣 a b s t r a c t s h it a oi sn o to n l yo n eo ft h em a s t e r s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b u ta l s oo n eo fm a s t e ro f a e s t h e t i c sw h oi n h e r i t st h ep a s ta n ds e r v ea sal i n kb e t w e e np a s ta n df u t u r e t h e a c h i e v e m e n to fh i s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t h e o r yi sv e r ys i g n i f i c a n t s h it a o st h e o r yh a s 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f r o mt h em i d d l ea g eo f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l a t e r t h e r ei sn oo n eo nt h eh i s t o r yc a nc o m p a r et oh i mi nt h es i d eo fi n f l u e n c e w ec a n d i s c o v e rh i st h e o r yo fp a i n t i n ga e s t h e t i c sh e r ea n dt h e r ef r o mh i sp o e ma n dt i b a ( t b e w r i t i n go nt h ep a i n t i n g ) a n d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h ee l a b o r a t e sh i st h e o r yi nh i sb o o kh u a 地l u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t h e r ea r e18c h a p t e r si nb o o kh u ay ul u i n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s h i t a op u tf o r w a r dt h ew a yt om a k e “o n es t r o k e ”“o n es t r o k e i sa l lo r i g i n a la e s t h e t i c c o n c e p to fs h it a o i te m b o d i e sp l e n t i f u l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a n di t i st h es p i r i to fs h it a o s t h e o r yo fp a i n t i n g b u tt h e r ea r em a n yc o n t r o v e r s i e so nt h em e a n i n ga n de x t e n s i o no f “o n es t r o k e ”s o m ep e o p l et h i n kt h a tt h e o n es t r o k e ”r e f e r st oac o n c r e t es t r o k e b u t s o m eo t h e rp e o p l ep r o p o s et h a ti ti st h et a of r o mt h et a o i s m t h e r ea r es om a n yv a r i o u s t h e o r i e so ne x p l a i n i n gt h e “o n es t r o k e ”i nt h i st h e s i s ,it r yt ot r a c et ot h er o o ts p i d to f o n es t r o k e ”a n dt h eb a s i cc o n c e p to fp a i n t i n gt h e o r yb a s e do no t h e rs c h o l a r s r e s e a r c h f i n d i n g s u n l i k et h eo t h e r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e r sb e f o r e ,s h it a o sa e s t h e t i c si su n i t a r y a n ds y s t e m i c i nh i sa e s t h e t i c s ,o n es t o k e ”i ss oc e n t r a lt h r o u g hw h o l e a n da l s o ,s h i t a ob r o u g h tf o r w a r ds o m ec o n c e p t i o n ,s u c ha s “z h if a ”,z u ns h o u ”,“m e n gy a n g , “s h e n gh u o ”z im n ”a n ds oo n w h i c hi sc o m b i n e dw i t h “o n es g o k e t ob u i l dt h e t h e o r ys y s t e mf r o mo n et ot e nt h o u s a n d ,s i m p l et oc o m p l e x b a s e dm yt h e s i su p o nt h e “o n es t r o k e ”,w i t hr e a d i n gt h r o u g ht h ew h o l eb o o k ,t oc l e a rt h ea e s t h e t i c ss y s t e mo f s h i t a o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a m o n gt h ec a t e g o r i e s i t st h es e c o n di m p o r t a n tq u e s t i o nih a v et o r e s o l v e 二 t h el i f eo fs h it a oi sq u i t el i k eal e g e n da n dh ew a sa l m o s tn e v e rs e t t l i n gd o w ni nh i s w h o l el i f e t h e r ea ms om a n ys u b t l ec o n n e c t i o n sa m o n gs h it a o st h e o r yw i t h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 1b e g i nm ys t u d yo ns h it a o st h e o r yf r o mh i s l i f et r a c e t h r o u g hp r e s e n t i n gh i sj o u r n e y ,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f r i e n d s ,ii l l u s t r a t eh o wh e b e g a nt og e tt h ec o n n e c t i o n sf r o m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 a n d t h i st h e s i s w i l ld e m o n s t r a t eh o wt h e s et h r e ek i n d so f p h i l o s o p h ya f f e c ts h it a o sa e s t h e t i cc o n c e p t 3 些耋奎耋堡主兰堡丝圣 s u c ha s “0 n es t r o k e ”,z h lf a ”,“z u ns h o u ”a n de t c f r o mt h e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w ec a n f i n dt h a ts h it a o st h e o r ya b s o r bi t ss p i r i tf r o mz e na n di n c o r p o r a t e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a o i s m f o ri n s t a n c e ,o n es t r o k e “c o m e sf r o mz e na n dt h e r ei sa g r e a tp r o b a b i l i t yt h a tl va nb e ny u e ,s h it a o sm a s t e r , i n f l u e n c eh i mo nt h ef o r m a t i o n o ft h ec o n c e p t “o n es t r o k e ”1w i l lb e g i nt oa n a l y z et h e o r ys y s t e mb a s e do nh o wt h o s e d i f f e r e n t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p h i l o s o p h i e si n f l u e n c eh i st h i n k i n g t h ei n c i s i v ep a i n t i n ga e s t h e t i ct h e o r ys y s t e mo fs h it a oi st h ef o c u so ft h i st h e s i s t h e r em u s th a v eag e n e r a ln o t i o no ft h et h e o r yo nt h a tt h ew h o l es y s t e mb a s e s t h i s n o t i o nm u s tb ec o m p l e t eo fi t so w ns y s t e m i tc a n n o tb et h es p r e a d ,a n da l s oc a n n o tb e c o m b i n e dd i s p e r s e d l yw i t hs o m ep i e c eo fk n o w l e d g e ,a n da l s oc a n n o tf o r me x t e r i o r u n i t yo n l y c e r t a i n l y , t h ep a i n t i n ga e s t h e t i c so ft a o “so n es t r o k e a t t a i nt h er e q u e s t so f t h e o r ys y s t e m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p u tf o r w a r d o n es t r o k e a st h eg e n e r a lp r o g r a m m eo f t h ew h o l eb o o k d u r i n gt h er e s t17 c h a p t e r s ,s h it a ob r o u g h ts o m eo r i g i n a la e s t h e t i c s c o n c e p tt ob eo r g a n i cp a r t su n d e rt h e o n es t r o k e ”b yd e e p e n i n gi n t ot h e o r yc a t e g o r i e s s os h it a nb u i l ta s y s t e m i ca n di n t e g r a t e da e s t h e t i c ss y s t e m b a s i n go nt h e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a b o v e ,t h i st h e s i st r yt oa n a l y z ea e s t h e t i cc o n c e p t a tf i r s t d e e p e n i n gc a t e g o r i e s ,e x p l o d i n gt h ei n t e r v a la m o n ge v e r yc h a p t e ri nh u ay ul u , b yc o n c l u d i n ga n da s s o r t i n gm e t h o d s ,1w i l la n a l y z et h ep a i n t i n gt h e o r ys y s t e m ,w h i c h i sh u g ea n dp e r f e c t i nt h i st h e s i s so p i n i o n ,o n es t r o k e h o l dt h ec o r ep l a c eo fs y s t e m a n ds h it a os u p p l i e di tf r o ms e v e r a ls i d e ,s u c ha si n v e n tt h e o r yo f a r t ,m a i nb o d yt h e o r y o f a r t ,s k i l l st h e o r yo f a r ta n d c u l t u r et h e o r yo f a r t t h e n ,t a os u m m a r i z e dt h ew h o l eb y “z il e a ,w h i c hh e l p e dh i mc o m p l e t e dh i sa e s t h e t i c ss y s t e mp e r f e c t l y i nt h es y s t e m , e v e r yc a t e g o r ys u r r o u n d o n es t r o k e ”t om a k e u pa n ds u s t a i ni t ,a n de v e r yp a i n t i n g a e s t h e 6 cc o n c e p ts u p p o r ta n dm a k e u pt h ec a t e g o r i e s t h e n ,“z it e n c o n c l u d ea n d s u b l i m et h es y s t e m a ta l l ,t h ep a i n t i n ga e s t h e t i cs y s t e mo fs h it a of o r m e dp e r f e c t l y 4 k e yw o r d s :s h it a o ,h u ay ul u ,a e s t h e t i c s , “o n es t o k e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日l j吾 齐白石老人在评石涛的艺术成就时称:“下笔谁敢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 潘天寿在听天阁诗存中云:“古阿罗汉是前身,五百年来无此人。岂仅江南推 第一,笔参造化墨通神。”对石涛的祟仰之颂,不仅概括了石涛对近代画坛的巨大 影响,还感叹了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的深刻。一位艺术家美学思想的形成,必然和 他的历史背景、生活经历、师承关系、艺术实践密不可分,石涛完整而深刻的绘 画美学思想和他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分不开,所以要探讨他的美学思想,就必须 了解他所处的时l - e 齐i 生活轨迹,才能辩证地理解其思想观点。 石涛少年山家,年老时因厌烦佛门的繁文缛节、尔虞我诈,还俗改信道教。 他的一生漂泊不定,足迹遍及半个中国,虽然性格孤傲,对人却极热情,因而结 交了不少僧友、道友、资助他的商人,甚至高官,诗画酬答往来频繁。由于石涛 本人经历复杂,加上历史上留下的研究资料有限,学术界对于石涛的生卒年、游 历行踪等进行了长时间的考证研究,大概可以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上世 纪二、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对石涛的生卒年和家世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 工作,虽然其时对书、画、印各方面成就也有涉及,但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 处。第二个时期是从七十年代末至今,随着新的研究资料的发现,石涛研究进入 一个新的繁荣时期,特别是基于新材料而进行的更接近事实的研究和考证,学术 界在石涛的生卒年、游历行踪、交友等方面,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本文拟在前言 中吸收各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对石涛的生卒年、行踪、交友、画语录版本做 一个简要的交待,为后文探究其美学思想做好铺垫工作。 一、石涛生卒年、生平游踪综述 关于石涛的生年,目前学术界尚无准确的历史资料可做定论,但基本上认可 汪世清先生的观点。汪世清先生以在六、七十年代新发现的石涛晚年好友李霖的 虬峰文集为据,考证出石涛生于崇祯十五年壬午( 公元1 6 4 2 年) 。徐邦达先生也 利用李霖清湘子六十赋赠的书画材料和石涛的花卉册为物证得出此论。 郑拙庐先生认为,“这仅足一个假定,希望将来有新资料发现,来修正或证实这个 p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假定。”。而石涛的卒年,汪、徐二二人均据虬峰文集中赠石公序及哭大 涤子四诗推知为公元1 7 0 7 年。这一观点,学界己基本认同。 据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勾勒出石涛的生平。石涛原姓朱,名若极, 生于广西全州,为明高皇伯兄南昌王朱守谦之后。1 6 4 5 年,其父朱亨嘉自称“监 国”,被广西巡抚瞿式耜派兵擒获囚杀。宫乱之际,年少的石涛被仆臣救出( 后经 考证,此仆臣即与他相伴的喝涛和尚) ,带到全州清净禅,为避灾祸,剃发为僧, 法名超济、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后又自号瞎尊者、清湘老人、清湘遗人等。 幼年出家后,石涛逃往武昌,在那儿读书学习书画,度过了少年时代。1 6 5 5 年, 石涛开始画兰花,1 6 6 3 年,他在松江昆山的泅州塔院拜高僧旅庵本月为师,学习 禅学。1 6 6 6 年,石涛来到安徽宣城敬亭山,以此地为中心,往返宣城、太平、黄 山之间,期间三次畅游黄山,并与“宣城书画社”中的梅清、梅庚等人友善,切 磋画艺。1 6 8 0 年起,石涛寄居金陵长干寺一枝阁达八年之久,与戴本孝、张怡、 周向山、程邃、汤燕生等人时有往来,诗画酬答。其间两度接驾康熙,并受辅国 将军博尔都的邀请,于1 6 8 9 年底北上京师,“欲向皇家问赏心” 。然而在京师三 年多的奔波,石涛并未受到赏识,终于在1 6 9 2 年冬沿运河南返扬州,开筑“大涤 草堂”,直到1 7 0 7 年去世。他晚年生活困窘,常以卖画为生,认识不少徽商,如许 松龄( 劲庵) 、江世栋( 岱瞻) 、程道光( 退夫) 、程浚( 葛人) 等,从他们那儿得 到不少援助。 从石涛的生活经历对照其绘画思想和风格的演变,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武昌时期( 1 6 6 6 年以前) ,属于学习、云游期。石涛住在全州,常在 江、浙、皖、湘、赣、鄂、北京等地云游驻足,这种不安定、动荡的生活环境, 使得石涛能够接触到大自然,以造化为师,汲取山川灵气的同时做了直接的审美 观照,并且他借鉴学习宋元以来优良的绘画传统技法,臻于融会贯通,为他的绘 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宣城时期( 1 6 6 7 年一1 6 7 9 年) ,属于新旧交替、破格创新的过渡 期。这一时期,石涛的创作思想非常活跃,不仅对传统笔墨技法有天才性的领悟 和创造性的把握,而且不断虚心地向同代师友学习借鉴,臻于出神入化之佳境。 他与梅清、梅庚、戴本孝等经常交往,砌磋画艺,相互影响,合称“黄山派”。在 郑拙庐:石涛研究,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 9 7 7 年版,第帅页。 七律,赋诗郑瑚山见上海博物馆藏朱耷花果道济山水合册。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宣城这一时期,石涛以黄山、敬亭山为师,他曾自题黄山图:“黄山是我师, 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峰无不有。事事不可传,言亦难住口。”。此期石涛 博采历代众家之长,排除一切门户之见,又注重内心的直接审美体验,与山川“神 遇而迹化”,故而能够融古汇今浑然一体而白出新意,成为黄山画派的杰出代表。 第三个阶段是金陵、京师时期( 1 6 8 0 年一1 6 9 2 年) ,是画风成熟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他的创作从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山水画转向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梅兰 竹菊和花卉画。参1 j n t 扬州文人结社的“春江诗社”,与龚半千、查士标、孔尚任、 戴本孝等书画文艺界名人交好。期间,石涛两次接驾康熙,出入达官贵府,艺术 已经影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后来受辅国将军博尔都的邀请进京,经常为一 些高官应酬作画。虽然石涛在北京并未得到朝廷赏识,康熙也未再召见他,但是 他这一阶段浏览了众多古书画,饱览了古代名迹,为进入中晚年绘画高峰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特别足在北京时见到的北方山水,对于他开拓苍郁沉雄、笔墨洒脱 的书画境界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四个阶段是扬州时期( 1 6 9 3 年一1 7 0 7 年去世) ,是还俗入道的阶段。石涛经 历了官场的打击和失望后,回到扬州定居,修筑“大涤草堂”,自号“大涤子”。 他厌倦了佛门纷争,还俗后在道家精神世界里找到慰藉。因为门人众多,衣食无 着,生活艰难,石涛走上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之路,这也成就了他艺术的颠峰。 这一阶段的作品笔墨更加豪放老辣,线条沉着痛快,造型上不拘于形的束缚,而 是采用圈点的抽象组合,达到“不似似之”的艺术境界。 纵观石涛的一生极为坎坷,作为前朝皇室遗民,幼年不得不为了躲避灾祸而 削发为僧,少年不得不四处漂泊云游,中年积极入世、与生活抗争,但却遭遇梦 想破灭不得不南返扬州,在道家精神世界里寻求安慰,晚年又面临生活的艰辛困 窘,专职卖画,终看破世事,以“大涤子”自号,意即“向上一齐涤”,将一切大 涤之,世事万物幻化成为笔下的铟绲墨气,这不啻为一种大彻悟、大魅力。 二、画语录画谱版本考证综述 关于画语录和画谱的版本、真伪考证,学界前辈多有争论。在上世 纪六十年代以前,通行的足“画语录”一系版本。然而随着一本据说为石涛自书 康熙六年丁未( 1 6 6 7 ) 黄l i j 图 题诗。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画谱本的问世,引起关于真伪的考证研究。1 9 6 1 年,上海博物馆影印出版 了该馆所藏康熙年间刻本石涛画谱( 以下简称画谱) 。1 9 6 2 年,人民美术出 版社出版了郑拙庐的石涛研究,他对于新发现的画谱问题,提出一些大胆 的结论,认为画谱是石涛亲自书写后精刻的,并认定画语录是初稿本,画 谱是定稿。1 9 8 7 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刘长久的画谱注释本。这些在 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震动。 通过石涛朋友所著的大涤子传可以推知,画语录的成书不会早于1 6 9 6 年底。又据石涛给友人的书信可以推断,画语录成书不会晚于1 7 0 0 年。故而 此书的成书时间在1 6 9 6 年到1 7 0 0 年之间,因为这本书是石涛一生理论探索的精 髓,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准备时间相当长,可以推知真正开始画语录的创作, 大约在1 6 9 3 年南返到扬州之后。画语录在石涛生前就已经刊行,所需费用均 由石涛好友资助。现南京馆藏中的清汪绎辰精抄本,是现存最早的画语录版 本,前有序言,后有张沅和汪绎辰的跋。画语录在刊行不久就得到当时书画文 艺界人士的认可和赞同,广为流传,并诞生了多个通行版本。 画谱与这些通行本有很大不同,主要是思想内容上差异较大。除了一些 文字上的修改外,画谱属于思想性的修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在对待“古”、 “我”、“经”三个方面上和“画语录”截然不同。它注重对于经典的维护,认为 应该返归经典,提倡到经典中寻找力量,但轻视自身的创造,而是画语录更 注重当下的直接创造,注重作为创造主体的“我”的审美感受。画谱的修改所 反映的思想,与晚年石涛的思想相矛盾。石涛晚年并没有从激进的立场走向圆融 和犬儒,而是一如既往地坚持“无法而法”的思想,和画谱中所反映的“好 古敏求”的思想判若云泥,这是值得警惕和怀疑的。所以在对石涛美学思想进行 研究之前,本文选定画语录作为石涛美学思想的结晶和定本,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探索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石涛美学思想源流探寻 第一节禅宗思想的影响 石涛幼年入佛门,晚年出佛入道 光是在佛门寺院中度过的,佛学思想 成和嬗变,影响很深远。 在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 特别是禅宗思想,对于石涛美学思想的形 一、入佛出佛的佛门经历 石涛原是明朝皇室之后,其父朱亨嘉位居靖江王,但因宫廷争斗在石涛二岁 的时候就被幽死,石涛是被仆人奋勇救山才躲避了这场劫难。其后为躲避祸害, 石涛削发为僧,寄居全州清净禅,法名超济、原济,后来到在武昌读书求学书画。 “板荡无全宇,沧桑无安澜。嗟余生不辰,龉龀遭险难。巢破卵亦破,兄弟宁忠 完? 百死偶未绝,披缁出尘寰”。由石涛诗中可知,他确是为了保命才被迫遁入 空门。一直到1 6 6 2 年,石涛拜昆山泗州塔院的高僧旅庵本月为师,才开始了对于 佛教的自觉信仰,以及对于禅宗思想的自觉学习和领悟。旅庵本月的师父是天童 道态( 1 5 9 6 一1 6 7 4 ) ,在清初极富争议,属临济宗第三十四世。道志之师足天童寺 密云圆悟( 1 5 6 6 1 6 4 2 ) ,密云之师是幻有正传( 1 5 4 9 1 6 1 4 ) ,驻龙池山禹门禅 院。所以由幻有正传密云圆悟天童道态旅庵本月的一路禅系,被称 作“龙池正传”。龙池一派,继承临济禅强调棒喝的“木头禅”方式,即通过肢体 的动作或猛然问的一喝,使人断了念头,断了知识,真正做到不立文字,使人“无 下口处”。这也是南宗禅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掀翻桌子,挥起老拳,放声大喝,就 是要破除说的欲望,打消运用知识的机会,在反常的举动中挤掉一切理智、欲望, 而臻于妙悟。1 6 7 8 年,石涛写过一首长诗生平行,其中两句诗“三战神机上法 堂,几遭毒手归鞭骤”,就是描述在旅庵本月处证道悟法的情形,“谓余八极游方 宽,局促一卷隘还陋”,这是石涛在棒喝后的体会,他领会到了“不立文字,直指 人心”的真正义蕴,也成为他在绘画理论中提出“无法至法”的哲学渊源。石涛 好友李麟说:“大涤子尝为予言,生平未读书,天性粗直,不事调饰,比年,或称 石涛:伸p 玉行先生枉顾诗,转引白麦群忠:画僧石涛 ,文史春秋) 2 0 0 3 年7 月,第5 3 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瞎尊者,或称膏盲子,或用头白依然不识字之章,皆自道其实。”石涛 熟读经书,遍习书画,不仅熟悉禅宗,还精通易、老、庄,甚至理学,他自然不 可能不识字,为粗野之人,他是继承了临济宗“无字禅”的精髓,不以知识的、 概念的、习以为常的方法看待世界,不以常规的定法约束心灵,而是要以个人的 真实性灵去体悟世界。 石涛到宣城后先后寄居敬亭山的广教寺、金露庵、闲云庵等寺庙,参禅习佛, 并创作了大量作品,把自己对禅的理解深深地渗透到这些作品中。如好友汤燕生 在黄山图题诗赞他“禅伯标新双目空,通天狂笔豁尘蒙。”。离开宣城后,石 涛寄居在金陵的一支阁,虽然生活窘困,但是照常开堂说法。五灯全书卷九十 四石涛传云: “金陵一枝石涛济禅师。示众:举世尊初生,云门一棒。话毕,师日:黄面 瞿昙,大似旁若无人。才降皇宫,便乃七珍八宝,一时倾弄满地,也是勾贼破家。 有个利,动君子的跋足,阿师大惊小怪,也是破家的贼。检点将来,总之俗气不 除。若是山僧,才见恁么,只消咳嗽一声,管取冰消瓦解。 示众:举文殊三处度夏。话毕,师日:百年千万亿文殊且置,你道世尊还出 得迦叶正令么? 示众:举城东老姥与佛同生不欲见佛因缘,毕,师日:不欲见佛,略较些子, 以手掩面,东西总皆是佛,有甚了期。 示众: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毕,师日:三呼应声,彻底澄清,将谓吾负汝, 却是汝负吾,脚跟下好与三十棒,何故? 不合无端特地。”。 石涛说法时遍举禅宗典籍为话头,不为公案文字所拘泥,也不为祖师评价所 束缚,不崇拜权威,直观宇宙人生,深得临济宗的“真传”。 石涛晚年出佛入道,不是因为对禅宗本身的信仰、认识有何改变,而是因为 当时的佛门已经变成不清净地,内部宗派之争严重,互相倾轧,尔虞我诈,石涛 只能带着满心的失望和怨气离开佛门。除了佛门内部冲突外,石涛的身世和法系 是他成为被攻击对象的原因,这也是他离开的重要原因。清初,许多前朝的皇族、 重官遁入空门,以表示对朝廷的拒绝和抵抗,而当时皇帝为了加强对佛教界的控 制,积极开展渗透工作,这个时候,气节问题成为核心问题。石涛心中有家国破 汤燕生黄山图) 题诗。 五灯全二持卷九十四) 转引自朱良志:石涛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l l 一1 1 2 页。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灭带来的仇恨和悲怨,但他又是矛盾的,有“臣石涛”的经历,两次接驾康熙, 并且北上京师游历于达官贵人之中。这些举动,使得石涛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于 是,他对于佛门的感情和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的逃避灾祸、安生立命, 到宣城时期的平静安宁期,是第一个阶段,在金陵和北上之前,石涛背腹受敌, 思想变化激烈,简直视当时的佛门为畏途,这是第二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北 还后,实际上已经停j k 了佛门的功课,直到离开佛门。尽管最后石涛选择做了道 士,但是佛学尤其是禅宗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二、“一画”的理论基础 石涛“一画”论的哲学基础是禅宗思想,并直接受到他的老师旅庵本月的启 发。五灯全书卷七斗三载有旅庵本月与玉林通绣的一段对话:“一日,问: 一 字不加画,是甚么字? 师日:文彩己彰。绣领之。”o 玉林通绣问,一这个字 还没有写出来,只是脑海里有了意象,它是个什么字,旅庵本月说,这个字只要 有了意象,就已经充满文彩。脑海中的形象要先于实际中的形象存在,也就是说, 意象先于形象,并且意象已经蕴含光彩。意象是“无”,形象是“有”,要把注意 力集中在对“无”的追求上,使性灵进入一种终极状态,才能更真实地把握宇宙 的本真。这是禅宗思想的真义,也成为石涛“一画”论的启发。 石涛独创的“一画”美学概念,是一个不为任何先行法则所束缚的艺术创作 原则。他的“一”,不是数量的“一”,而足超越一切有与无、主观与客观的纯粹 体验境界。立“一画之法”,就是“至法”。 “一画”对应着大乘佛学中的“不二法门”。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维摩大士向菩萨们提山了一个极难的问题,什么是不二法门? 在场的3 2 位菩萨对 此作了回答,有的说是超越有为、无为,有的说是超越垢、净,或者超越世间、 出世间,等等。但是维摩大士不满意,文殊菩萨回答说,说不二,就已经足二了, 这样解释、那样解释都是废话,请维摩大士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不二。维摩大 士一言不发,文殊菩萨赞叹到,维摩大士已经把不二法门说了,因为说一必定足 二,不说恰恰是不二法门的最高注解。可见,不二法门的核心是不落两边,要超 越知识,以纯粹体验去悟入。石涛的“一画”乃是“不二之画”,“一画之法”乃 五灯仝- 1 5 卷七十三,转引白朱良志:石涛研究,北京大学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6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不二法门”,强调超越“有”,也要超越“无”,超越一切知识、常识的束缚, 用性灵来体验宇宙的真谛,才能捕捉到万物的精妙,即如石涛所言,“我有是一画, 能贯山川之形神”。 石涛在一画章中说道:“一画之法,乃自我立。”这个“我”,不是石涛 本人,而是所有能够做自己主人的人,它的理论基础是大乘佛学的“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南宗禅认为,人有天赋的权利,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不必受 制于人、受制于事,只要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性灵,超越一切通俗的见解,就能够 以真我了解体悟到佛法的精神。石涛提出一画之法,就是要人把内心的灵明显露 出来,世虽有万法,有其可学处,但总是他法,最后总会变成对我的困囿,“我” 之回到一画,回到生命的本然,那是天赋予每个人的权力,惟如此才是“不二法 门”。正如他在变化章中所言:“我之有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 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 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 之有! ,o 三、“法”与“尊受”的理论基础 在石涛以“一画”为统筹的理论体系中,“法”和“尊受”是两个同样来自于 禅宗思想、并被应用为美学概念的词汇。 画语录一画章说:“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 有法,以有法贯众法。”又说:“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 矣。”。一画之法是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中的最高范畴,可以简称为一法,或至法, 与佛学中“法性”的内涵颇为相近。在佛学中,法性又称为法界、真如、法身, 它是永恒不变的。与法性相对的是法相,法相是宇宙问一切有形或无形之理。法 性足法相的本体,法性常住不变,法相随缘变幻,但是万物任持本性始有万物, 例如山岳正是任持了山岳的法性,才是山岳,流水正足任持了流水的法性,始为 流水。石涛的一法借用了法性的特点,强调创作主体必须任持至法,不随缘变幻, 人任持自我之性,才是回归至法。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明一清) ,河北美术 f l 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9 8 页。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明一清河北美术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9 9 页。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明一清,河北美术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9 8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至法的思想体系里,石涛有两个重要的原则,分别是“法无定法”和“无 念之法”,这两个原则都以禅宗思想为理论基础。五灯会元卷一记录:“世尊因 外道问:昨日说何法? 日:说定法。外道日:今日说何法? 日:说不定法。外道 日:昨日说定法,今日何说不定法? 世尊日:昨日说定,今日不定。”佛学有法无 定法之论,定法不定法都是一法,但是不能拘于任何形、名,要破除外在法障, 更要破除我障,只有破了法执我执,才是法无定法,才是至法。石涛在其美学思 想中提出“我用我法”,又提出“不立一法”,二者是相互补充的。如果动不动就 学习前辈缺少个人的创新,那么就是执着于“有”,而不是创作主体的性灵去感受 把握事物的本性,所以石涛说“我用我法”:如果动不动就要破除前人的学说,打 破前人的画风,那么就是执着于“无”。正如石涛在他著名的搜尽奇峰打草稿 中题到:“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如斯才能做到法无定法, 才是至法。 禅宗有无念说,禅宗认为:“说一切法,心不染著,是谓无余。见一切法, 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然。”禅宗将“念”和“法”联系起 来,无念就是说一切法不著一切法。坛经云:“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 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无念者, 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朱良志先生在石涛研究一书中 说到,这“三无”中,无念是根本,无念的核心,就是念念无住,一念之住,就 会为名所系;不执着于相,一相之执,就会为法所拘。所以坛经说:“念念时 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既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 即无缚也。”石涛认为在体悟中要达到不睡不梦的境界,就是无念,于念而不念, 所以能在在皆适,无所冲突,也无所拘束,无住无相,解除一切名相物事的束缚, 从而进入到自由的境界中。朱良志先生在文章中进一步认为,石涛的“昨日说定 法,今日说不定法,我以是悟解脱法门”。他的这一“苦瓜法门”,就是无住、无 相、无念的自由法门。他秉持金刚经“非法,非非法”的精神,铸成了他“无 念之法”的艺术法则。m 画语录尊受章不到两百字,但是石涛于此提出的“尊受”概念是“一 画”论美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尊受”作为美学概念首次被提出,虽然 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主要理论来源仍是佛学思想。原始佛教有色、受、想、行、 转引自朱良志:石涛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8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识五蕴之说,小乘佛学和大乘佛学对受的解释各不相同。在小乘中,受就是感受, 人们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从而在心理上形成的各种感受就是受。在大乘中,唯识 学派提出一种自性受,认为受除了是人由外境引起的各种心理感受,还是人对自 我本性的回归。就受的本性而言,小乘和大乘佛学都认为受是虚妄不真的,是导 致我执的根源之一。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六说:“又若有受,于依止中,生已破 坏,消散不止,速归迁谢,不经多时,相似相续而流转者,应观此受犹若旋风。 若有诸受,少时经停,相似相续不速变坏而流转者,应观此受如客舍中羁旅色类。” o 受只是感受而已,人如果困在受中,真实的我就可能迷失在这个无我的受中。石 涛的美学理论中并未要求彻底去除这种受,毕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受到外在物像 的影响进而产生感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这个之外,石涛更强调自性受,强调 对差异受的超越,来达到和实现“一画之受”。 在尊受章中,“识”作为与受相对的概念被讨论。识也来源于佛学术语, 它是五蕴之一,指了别义,即六根面对境相时所产生的认识分析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重庆市荣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6瑞昌国际控股校园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6中铁北京局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基于知识图谱的问答-洞察及研究
- 哲学光芒专业引领
- 赞颂母爱之光
- 资本逻辑与性别差异-洞察及研究
- 人工智能导论第4版-课件 第8章-进化计算
- 手指谣大西瓜课件
-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新课标情境式命题真题卷(二)(含答案)
- 游戏室工作室合同范本
- T/CCMA 0172-2023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施工现场管理规程
- 粮食代烘干协议书
- 吊车装卸钢筋合同协议书
- 华为光芯片笔试题及答案
- 应急预案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煤化工二分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监护协议书范本格式
- 《当代艺术流派》课件
- 循环水池清淤施工方案
- 2025年人力资源制度:【年终奖】员工超产奖金计算表
- 建设6英寸硅基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