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宋书校释 摘要 宋书校释 中文提要 宋书,1 0 0 卷,梁沈约撰。此书现存主要的本子有宋元递修本、宋元明三朝 递修本、南京国子监本、北京国子监本、毛氏汲古阁本、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百 衲本以及中华书局点校本。百衲本的底本是宋元递修本( 十卷为宋元明三朝递修本) , 此底本为张元济对比、校勘后确定的他认为最好的本子,可是笔者考察了张元济百 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之宋书校勘记,得出结论百衲本的底本实际上并不优于对 校本武英殿本。 中华书局点校本是宋书现今最通行、影响最大、最为权威的本子,此本由著 名史学家王仲荦手自点校,质量很高,为学界所公认,然而是本在某些标点、校勘问 题上仍有可商之处,比如,宋书在其他文献中存在着丰富的异文材料,利用这些 材料来校勘原文是我们校勘宋书常用的方式,然而点校本常常在没有版本异文或 其他佐证的情况下,径据这些异文便改动了原文,这样的改动非常危险,很容易犯误 改原文的错误,笔者在论文第四章“误校例”、“误删、误补、误乙例”两部分中就举 出许多这样的例子。论文中关于中华书局点校本标点、校勘的札记共7 3 条。 宋书的语言非常丰富,包含了许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词汇,论文考释宋 书的语词共2 8 条,其中某些语词或语词的某些意义汉语大词典未收。 关键词:宋书校勘考释 汉语大词典 作者:张徽 指导教师:王继如教授 r e v i s i o na n da n n o t a t i o no fs o n g s h u a b s t r a c t s o n g s h u ,10 0v o l u m e s ,w a sw r i t t e nb ys h e n y u ei nl i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e d i t i o n se x i s t i n gn o wa r e r e v i s e de d i t i o ni ns o n g y u a nd y n a s t y , r e v i s e de d i t i o ni ns o n g y u a n m i n gd y n a s t y ,b e u i n gi m p e r i a l c o l l e g ee d i t i o n ,n a n j i a ni m p e r i a lc o l l e g ee d i t i o n ,坍g u g ee d i t i o nr e v i s e db ym r m a o ,w u y i n gp a l a c e e d i t i o n ,j i n l i n g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e d i t i o n , b a i n ae d i t i o n ,a n dt h e e d i t i o np u b l i s h e db yz h o n g h u a 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 t h eb a s i ce d i t i o no fb a i n ae d i t i o ni s r e v i s e de d i t i o ni ns o n g y u a nd y n a s t y ( t e n v o l u m e sa r er e v i s e d e d i t i o ni ns o n g y u a n m i n gl 枷a s t y ) ,w h i c hw a st h o u g h ta st h eb e s te d i t i o nb y z h a n g y u a n j i ,b u tt h ea u t h o rf o u n do u tt h a tt h ee d i t i o ni sn o t b e t t e rt h a nw u y i n gp a l a c ee d i t i o nb a s e do n t h es t u d yo nr e v i s i o no f s o n g s h uo f r e v i s i o no f t w e n t y f o u rh i s t o r yb o o k so f b a i n ae d i t i o n t h em o s tp o p u l a r , i n f l u e n c i n g , s t a n d a r de d i t i o n o fs o n g s h uw a sp u b l i s h e d b y z h o n g h u a 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 t h i se d i t i o n ,r e v i s e db yt h ef a m o u sh i s t o r i a nm r w a n g z h o n g l u o ,i sk n o w nf o ri t s q u a l i f i c a t i o n ,b u tt h e r ea r es t i l ls o m ep r o b l e m sa b o u t i t sp u n c t u a t i o na n dr e v i s i o n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 r ea r e m a n yr e l a t e dm a t e r i a lt os o n g s h ui no t h e rb o o k s ,t h e s em a t e r i a l sa r eo f t e nu s e dt or e v i s es o n g s h u 矗瞳 t i f f se d i t i o no f t e nc h a n g e dt h et e x tj u s tb 部e do nn o t h i n gb u tt h e s em a t e r i a l ,w h i c ha r ed a n g e r o u sa n d f o l l o w e dm a n ym i s t a k e s t h ea u t h o rg a v em a n ye x a m p l e sa b o u ti ti ne x a m p e so f w r o n gr e v i s i o na n d e x a m p l e so f w r o n gd e l e t i o n , w r o n ga d d t i o n , a n dw r o n g r e o r d e ri nc h a p t e r4 t h e r ea r e7 3 e x a m p l e sl i k e t h a ti nt h et h e s i s t h el a n g u a g ei ns o n g s h ui sv i v i d ,i n c l u d i n gm a n yt y p i c a lw o r d si nw e u i n 勋甜珈e 聊a n dn o r t h e r n d y n a s t y t h et h e s i st r i e dt oe x p l a i n2 8o f t h e r o _ s o m ew o r d sa n dt h em e a n i n go f s o m ew o r d sw e r em i s s e d i nh a n y u d a c i d i a n k e yw o r d s :s o n g s h u r e v i s i o n a n n o t a t i o nh a n y u d a c i d i a n h w r i t t e nb y : z h a n gh u i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w a n gj i - r u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 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嬗日期:垫旦2 7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 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 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 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邋b 期:出2 夕 导师签名:幽一期:三赴、夕 宋书校释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宋书概述 宋书1 0 0 卷,是记录刘宋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著者沈约历仕宋、齐、 梁三朝,齐永明五年( 4 8 7 ) ,沈约任太子家令兼著作郎,奉敕撰写宋书,他在宋 何承天、苏宝生、徐爰等修撰的宋书的基础上,自己增补宋末十几年的事迹,只 用一年时间便完成了纪、传七十卷,之后又续修八志三十卷。 刘宋王朝仅维持了七十年,宋书竞有1 0 0 卷,其篇卷可谓繁复,特别值得一 提的是,这1 0 0 卷中有三十卷是志卷,几占全书三分之一。“在二十四正史中,史记 八书、汉书十志、以及补入后汉书的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之后,宋书八 志是现存史志中资格最老的,而由于宋书八志大体都注重渊源沿革,远溯三代, 近及秦汉,特别是详载魏晋,此虽有失断限,但其补缺通变、博洽多闻、网罗宏富的 特点,使得宋书八志既为唐修晋书诸志大量取用,又弥补了此前魏晋史籍无 志之憾,从而成为古往今来研究三国两晋相关问题的系统、全面甚至第一手之材料, 学者们也因此公认宋书八志乃宋书的精华所在”。1 宋书志卷中有些部分 非常可取,如律历志所收杨伟的景初历,何承天的元嘉历,以及祖冲之的 大明历全文,这几种历法都是能够反映当时自然科学水平的著作。2 宋书中 还保存了大量诏令、奏议、书札和文章,有些篇章所用语言极其口语化,如始安王 休仁传所收宋明帝与诸大臣诏,诏书中包含了许多当时特有口语词汇,周一良曾就 该诏书的口语词汇进行过专门的考释3 ,诏书还有一些语词的某些意义辞书迄未收释, 如“一日”可指一段时日、近日( 详见论文第五章第2 7 条) ,宋书这些语料的存 在非常有助于中古口语词汇的研究。 宋书中还包含了许多训诂材料,书中曾训释当时少数民族用语,如,索虏 传:“若厌其区宇者,可来平城居,我往扬州住,且可博其土地。”注- - 2 r :“伧人谓换 1 引自胡阿祥( 宋书州郡志) 汇释代序。 2 参中华书局点校本 校勘记、李慈铭的宋书札记、孙影 考论、 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等。对前入成果的吸收让点校本 的质量超越了前人,不过还有一些文献点校本校勘时未曾参考,如庐文船的读史札 记7 等。 除了各本互校之外,点校本大量运用了本校法与他校法来校勘本文。本校法是将 本纪、志、列传相关部分互校。他校法是用其他文献与宋书的相关部分 进行参校。与宋书相关的文献很多,如南史、建康实录、册府元龟、资 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等,点校本通校了这些书与宋书的相关部分。志的方 面,点校本参校了晋书、通典等书的相关部分。 利用宋书在文献中的大量异文来校勘是点校本校勘工作的重心,它常常根据 南史、册府元龟等书来校改原文,以十卷本纪为例,点校本共出校勘记 2 2 7 条,而据南史等书改动原文之处竟达1 0 0 多条,几占校勘记总数的一半。利 用文献异文校勘本文是我们常用的校勘方式,而且宋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字句上 的脱漏伪误在所难免,有时各本皆误,文义不通,此时文献中异文的存在对于校勘宋 书本文便显得极其重要( 如论文第四章第二节第5 条) 。然丽,校勘的目的是还原 古籍的本来面目,若非确认原文有误,轻易不当改动原文。可点校本校勘时,却常常 径据文献异文增补、删减、乙改原文。笔者按:若原文可通,则不当径据文献异文改 原文。古人弓l 书并非全依原文,字句上或小有差异,校勘时若据彼以改此,则改不胜 改,治之益棼,也让古籍原貌面目全非。而原文若不可通,如无可靠的版本异文或更 强有力的佐证作为依据,亦不能径据文献异文改原文,因为这样做非常危险,极易误 5 赵守俨( 1 9 2 6 - 1 9 9 4 ) ,中华书局副总编,始终负责并实际主持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 6 此文收入回忆中华书局( 下编)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1 2 2 页。 7 【清】庐文诏读史札记,续修四库全书,第4 5 2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宋书校释第一章引言 改原文。 点校本校勘时常将通读字改回本字。笔者按:通读字在宋书中甚为常见,如, 宋书殷景仁传:“湛尚居外任,会王弘、华、昙首相系亡,景仁引湛还朝,共参 政事。”“尚”通尝,曾经,昔日也。“湛居外任”谓刘湛昔日在京外为官。通读字作 为古书一种常见的现象校勘时应予以保留,点校本将通读字改回本字的作法不妥。 :点校本又常将各本的异体字改回正字。笔者按:正如上文所言,校勘的目的是保 存古籍的本来面目,若校改异体字,便会改变古籍的原貌。另外,异体字的存在本是 我们研究文字很好的材料,若将之改为正字,则失去了这种价值。当然,某些古籍的 校勘若是为了通俗的目的,将异体字改为正字也无可厚非,然而校勘的目的若是为研 究者提供一个好的本子,则不当改。点校本校勘的目的属于后者,因此点校本将各本 异体字改回正字的作法也不妥。 以下就上述点校本校勘时存在的三类问题试举四例说明之: 东京赋曰:“重轮贰辖,疏毂飞转。”飞斡以赤油为之,广八寸,长三尺注 地,系两轴头,谓之飞斡也。”( ( ( 礼志五第4 9 4 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7 4 年版,下 同) 校勘记:“长三尺注地,各本并脱三尺二字,据( ( 晋书- 舆服志补” 按:文选张衡 薛综注、后汉书舆服志上李贤注引薛综注载 此均无“三尺”二字。本文无“三尺 二字文义可通,如,“飞斡以赤油为之,广八 寸,长注地”乃言飞聆是用红色油布做成,宽八寸,长拖至地面。是以“三尺”二字 不烦据晋书补入。 天府所资,唯有淮、海。民荒财单,不及曩日。而国度弘费,四倍元嘉。( 后 废帝纪笫1 8 5 页) 校勘记:“而国度弘费,弘各本并作引,据元龟四七一改。” 按:各本作“引费”不误。“引费 ,犹花费。如,唐道宣续高僧传义解慧 远:“愚民镏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既虚引费,不足以留,凡是经像,尽皆废灭。 “虚引费 指白白花费。又,续高僧传习禅昙崇:“帝以功业引费,恐有匮竭, 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总一千三百对,以助随喜。 “功业”指兴造佛塔。此谓兴 造佛塔很花费,帝恐怕财物上有匮乏,因而又送一些财物,以助布施。本文“国度引 第一章引言宋书校释 费,四倍元嘉 乃谓国家用度的花费,是元嘉年间的四倍。校勘记盖不明“引费 有 花费义,而径据类书元龟改作“弘费 ,大误。 乃部佐著作郎刘恭依( ( 周礼更积黍起度,以铸新律。既成,募求古器,得周 时玉律,比之不差毫厘。( ( ( 律历志上第2 1 9 页) 校勘记:“募求古器,募各本并作慕,今改正” 按:“慕”通“募”,如,俄藏9 6 双恩记:“也有帝主后妃,募高闲而求道。” 8 “募高闲”即作“慕高闲”。“慕”“募二字同隶明母暮韵,例可通用,是以各本作 “慕”不烦改作“募”。 臣过叨恩私,宣风万里,志存砥竭,有怀必闻,故率愚悫,举其所知。追惧纰 妄,伏增悚栗( 孝义传龚颖第2 2 4 2 页) “悚栗 三朝本、北监本9 、汲古阁本作“愎桌”,殿本作“憷亲”。 按:“愎粟”、“懂粟”其实就是“悚栗 。“慢”、“懂”同“悚”。如,说文心 部:“傻,惧也。从心,双省声。”广韵肿韵:“悛,或作幔。”集韵肿韵: “慢,或作悚。”“桌”同“栗”,如,四声篇海木部:“桌,音栗,木名。”1 0 是以 各本“忮枭 、“慢粟”不当改作“悚栗”。 除了上述三类问题之外,点校本校勘上还存在其它一些问题,如:宋书中一 些校勘问题点校本未校出;某些校勘记对原文有所误解;另外,点校本的某些标点也 还可再做商讨。点校本的这些问题许多学者曾做过讨论并著文发表,比如,罗新本 勘误两则( 中国史研究,1 9 8 5 年第3 期) 、张述铮新版 纠谬 ( 文献,1 9 9 2 年第4 期) 、,刘黎明( 宋书五行志) 拾误( 四川大学学报哲 社版,1 9 9 4 年第4 期) 、陈周 校读札记( 文教资料,1 9 9 7 年第2 期) 、吴 金华 点校本志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 9 9 8 年第3 期) 、丁福林点校 本 标点质疑( 贵州文史丛刊,1 9 9 8 年第2 期) 、高明( 宋书礼志) 校勘 拾遗- - n ) ( 中国史研究j2 0 0 0 年第3 期) 、陈金凤( 宋书朱龄石传 勘误) ( 中 8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第9 2 9 页第1 7 列。此例转引自王继如师、吴蕴 慧合著敦煌通读字稿本。 9 因条件所限,笔者未获北监本,论文中宋书北监本的异文均引自张元济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之宋 书校勘记。 1 0 参异体字字典 ( 网络版) ,台湾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2 0 0 5 年版。 6 宋书校释 第一章引言 国史研究,2 0 0 2 年第1 期) 、丁治民( 晋书) ( 宋书) 五行志校勘举隅( 文史, 2 0 0 4 年第4 辑) 等。然而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论文试就这些问题与点校本商 榷,并将之分为五类:标点、未出校例、误改例、误删误补误乙例、其他,共计7 4 条。 宋书卷帙厚重,语料丰富,包含许多魏晋南北朝特有的词汇,论文考释宋 书的语词共2 8 条,其中某些词语或词语的某些意义汉语太词典未收。 为行文便利,文中征引诸家之说仅出姓氏不称“先生”,请见谅。 第二章宋书前人研究成果宋书校释 第二章宋书前人研究成果 第一节校勘方面的成果 清代考史校史的著作甚多,内容涉及宋书的有钱大听的廿二史考异( 下 简称考异)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 下简称商榷) ,以及赵翼的廿二史札 记( 下简称札记) 。札记重点在于论史、评史,考史的内容很少,这里不作介 绍。 钱大听考异,逐卷考订正史,卷二十三、四专考宋书,约1 5 0 条。钱氏治 史,强调舆地、官制、氏族,他在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四( - - 十四史同姓名录序 中云:“予好读乙部书,涉猎栅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端:日舆地,曰官制, 日氏族。”考异对宋书的州郡志、百官志考订甚多,单就这两志的考订 就有5 1 条,另外在考订传、纪的部分也对州郡、官制多有涉及。钱氏考证之精,为 世所共推,兹举一例,可见一斑,如,“武帝下刀条云:“晋世侨置郡县,皆无南 名。( ( 州郡志称晋明帝立南下邳郡,成帝立南沛郡,又云南义阳太守,晋末以义 阳流民侨立,又云南河东太守,晋成帝咸康三年,征西将军庾亮以司州侨户立, 诸南字皆永初以后所加,而休文追称之,非晋时已有此名也。詹人修晋史者, 误仞为晋制,殊愦愦矣。”南北朝侨土之名目非常复杂,沈约云其“千回百改,巧术 不断”( 见宋书州郡志) ,钱氏在此纷乱的材料中勾稽出此规律,并指出晋书 的错谬,此非博稽精思不能得也。对于史书文句的校勘也是考异的一个重要内容, 比如,“少帝记条下云“卷末无史臣论,其非休文书显然。盖此篇久亡,后人杂采 它书以补之,故义例乖舛如此。 钱氏在无善本佐助的条件下,便指出少帝记非 沈约原文,后证以张元济所集之宋本,果然,由此亦可见钱氏校勘之精。钱氏对天文 历法素有研究,考异对宋书的天文志、律历志有所考订。另外,考异 还考释了宋书的几个词语,这在当时不多见。 王鸣盛商榷,合南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一起讨论, 共1 2 卷。王氏除校勘文字、考订史实、详述典章制度之外,他还很注重对历史人物、 8 宋书校释第二章宋书前人的研究成果 事件的评论,正如他在十七史商榷序中所言:“为改伪文,补脱文,去衍文, 叉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霰踣驳”。 钱大昕、王鸣盛、赵翼主要是凭他们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史学修养来校勘史籍, 因为所见古本善本不多,三位于史书有疑之处虽心知其伪,却不能显为勘正,傅增湘 在给张元济校史随笔所写的序言中云:“近代鸿儒,无如王氏商榷,钱氏考 异、赵氏札记。三君皆当代硕儒,竭平生之力以成此书。其考辨精深,征引翔实, 足为读史之津寄。然于疑、误、夺、失之处,或取证本书,或旁稽他籍,咸能推断, 以识其乖违,终难奋笔以显为刊正,则以未荻多见旧本,无所取证也。” 除上述三书之外,清代涉及宋书校勘的著作还有( 下统计的条目乃就宋书 而言) : 张赠读史举正,3 5 条,多文字之校正。 钱大昕诸史拾遗,8 条并“宋志五等封国考 。 洪颐煊诸史考异,虽云“诸史”,仅考三国志而下至北史。1 0 1 条, 多及州郡及人名,罗列异文,略作考论。 郝懿行宋琐语,此书属史抄类书籍,但史料之下附有少量郝氏的考证。张述 铮新版( 宋书) 纠缪一郝懿行病中四书校勘手记”一文便曾根据郝氏的考证纠正 宋书点校本校勘上的错误。 成孺( 宋书州郡志 校勘记,胡阿祥在( 宋书州郡志) 汇释代序中云 此书是清代宋书州郡志校勘的集大成之作,杨守敬( 宋书州郡志) 校补 评此书云:“宋、齐、北魏、隋地理志夺误最多,以习之者颇少故也。成氏校之, 有功地学不少。” 丁谦( 宋书夷貊传) 地理考证,详考宋书夷貊传中各少数民族的地理 情况,对比古今地名,指出古某地今属某地。 卢文貂读史札记,2 4 条,条目虽少,然卢氏为考据大家,虽片言只旬,亦深 中肯綮,启人蒙滞,下举两例: 非酚石之圜照,孰违祸以取福。( 谢晦传笫13 6 1 页,中华书局1 9 7 4 年点校 本,下同) 刊于文献,1 9 9 2 年第2 期,第6 8 - 8 5 页。 9 第二章 宋书前人研究成果宋书校释 卢氏云:“酚石当作酚石,易介于石,释文云古文作研,此圜照亦先 见之义。 按:“分 可写作兮或缆,与“介”字形相似,因而文献中“分 “介”常因形 近而互讹。本文“硷石”之“酚”字便应是“价”字之讹,骱石即介石,释文云 “介古文作价”,可证。“介石能够先见( 详见论文第五章第1 7 条) ,“非价石之圜 照,孰违祸以取福”犹谓没有酚石的先见,怎么能违祸取福。卢氏所校极是。 高祖践阼,有司奏曰:“臣闻道积者庆流,德洽者礼备。故柢敬表于崇高,嘉 号彰于盛典。伏惟太妃母仪之德,化穆不言,保翼之训,光被洪业。虽幽明同庆,而 称谓未穷。稽之前代,礼有恒准,宜式遵旧章,允副群望。臣等请上宋王太后号皇太 后。”故有司奏犹称太妃也。( 后妃传孝懿萧皇后第1 2 8 1 页) 点校本校勘记云:一臣等请上宋太后号皇太后,各本并作臣等参受宋王太后 号,据( ( 元龟一八九订正。” 卢氏云:“盖当云:臣等参议谨上尊号曰皇太后,宫日宣训。高祖未受宋王太后 号,故有司犹称太妃也 按:此是宋高祖登位之初,有司奏请上高祖母号为宋皇太后。奏疏末句原作“臣 等参受宋王太后号 ,文不成义,点校本据元龟订正,然而即便在订正之后,文 义依旧难解,首先,有司前呼宋高祖母为“太妃”,后为何又称其为“宋王太后”。其 次,段末“故有司奏犹称太妃也”一句,全无来由,文义犹为不明。故点校本所校依 1 日有误。 卢文诏认为“臣等参 后当补“议谨上尊号日皇太后,宫曰宣训,高祖未”十六 字。卢校是。考宋书诸上尊号奏疏,常云“臣等参议,谨上尊号日某某 。如, 宋书后妃传明帝陈贵妃:“废帝践祚,有司奏日:臣等参议,谨上尊号 日皇太妃。本文原有“臣等参 三字,故可于后补“议谨上尊号日皇太后” 九字。又,卢于“受宋王太后号”前补“高祖未”三字,作“高祖未受宋王太妃号”, 如此,则本文末句“故有司奏犹称太妃也”句文义自明。至于卢氏所补“宫曰宣训” 四字,依上尊号奏疏之文例当存,如,宋书后妃传文帝路淑媛传:“有司奏日: 谨奉尊号日皇太后,宫日崇宪。卢补此四字盖旁参南史后妃传上宋孝 懿萧皇后传:“帝践祚,尊日皇太后,居宣训宫。” l o 宋书校释 第二章宋书前人的研究成果 张森楷宋书校勘记1 2 。此书是继钱、王二书之后又一考订全史之作。傅增湘 云其所据底本止于汲古阁本、北监本,因而“琉失孔多,未堪问世” ,不过,后来 中华书局点校本多征引此书,盖并非一无是处。 孙彭 考论,逐卷考释宋书,内容较多。孙彪生前读宋书,有所 考论记于简端,死后其子孙鼎宣将考论钞出并编订,据孙鼎宜 考论序云, 孙氏考校宋书未获善本,所据仅金陵书局重刊汲古阁本与武英殿本。内容大体是 “其于伪者辨之;选者举之;讹者正之;僻者释之;难者音之;详地理,审官阶。旁 稽晋、齐、陈,魏诸书,下及( 通鉴胡三省注,互相证佐,以明其误”。中华书局 点校宋书时常常参考孙氏此书。 清代涉及宋书校勘的文献很多,:此仅就笔者所及,容有脱漏。清代以后,宋 书的校勘成果主要有: 张元济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之, 校勘记1 5 ( 下简称“校记”) 。 百衲本二十四史以底本精善著称于世,百衲本宋书的底本是宋元递修本( 其 中十卷为宋元明递修本) ,在校勘的过程中,张元济将底本与殿本对校,参校以三朝 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据校记卷首整理说明所言,校记共校出底本与殿本 的异文达4 9 2 4 条,参校本同底本者,则于底本栏注参校本简称;同殿本者,则于殿 本栏注参校本简称。如图: 1 2 此书笔者未曾寓目。 1 3 见张元济校史随笔傅缯湘序。 刊于国光杂志,第十六期,第6 1 页。 1 5 张元济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之 校勘- e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版。 第= 章帛书,前 研究成果 束书枝# 图1 校记一一标出各本的异文,王绍曾云“在棱勘中属于详校这样做的好处是 兼备各本之长,可看到各本的异同,并可推究其致误之由。乍看起来,好像非常烦琐 从长远来看,这种棱勘记用处很大。因为研究历史和整理全史的人,未越都能见到这 些版本。有了这样的一部校勘记,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问和精力,不必再去从头校勘 了”“王绍曾所言极是,校记异文为后人的校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笔者开始校 勘宋书时,因条件所限,未得善本,所依据的便是这些异文。 众所周知,校勘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校出异文,更重要的是在于定是非,定是非绝 非易事,它要求校勘者学养深厚、知识广博,具各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 校勘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当时的典章制度、历史背景、社会风俗等等。对于一字一句 的校定,校者往往得先参以众本,次取证本书,复旁稽他典,若遇专门的问题还需翻 阋相关专著。定是非如此费时、费力、费心,而此事也正是张元济着力之处。在校 记校出的4 900 多条异文中,有一半以上的异文都附有张元济的批文,这些批文或 是修( 据殿本修正底本) 、或是补( 据殿本补底本) 或是殿本疑是、殿本疑误、某字 于义较胜等,某些批文之下还稍列佐证以固之。批文虽只字片语,然立论精审,所言 ”见目口张元济先生枝史始末及其在史学的贡献文,收入出版大家张元济,i 海学林m 版社20 0 6 年版,第1 4 6 页。 1 2 宋书校释 第二章宋书前人的研究成果 多是,兹举一例,可见一斑,如: 陛下富于春秋,虑未重复,忽安危之远算,肆不忍于一朝。特愿留神允思,重加 询采。上考前代兴亡之由,中存武皇缔构之业,下顾苍生颓颥之望,时开曲宥,反王 都邑。选保傅于旧老,求四友于髦俊,引诱情性,导达聪明。( 庐陵孝献给王义真传 笫1 6 3 8 页) “允”字殿本、北监本作此,三朝本、汲古阁本作“九”。张元济校记批云: 崧 允字误,按九思指忿思难,言上文肆不忍于一朝。 按:张校极是。“九思”典出自论语- 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同;忿思难;见得思义。”后来九思泛指反 复思量。如,三国志吴志吴凯传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云:“若比干、 伍员,以忠见戮,以正见疑,自谓毕足,无所余恨,灰身泉壤,无负先帝,愿陛下九 思,社稷存焉。”( 参汉语大词典) 本文“特愿留神九思 谓:希望( 陛下) 。留神 反复思量。此句乃承上文“陛下富于春秋,虑未重复”旬而言。“九思”殿本作“允 思 ,“特愿留神允思”谓希望( 陛下) 留神公平思量。按:张约之上疏宋少帝,谏议 赦免庐陵王,张约之奏疏中若云希望( 陛下) 留神公平思量,则是在责备宋少帝处事 不公。此殊不合情理,因此殿本作“允思 误。张先生批云“九思指“忿思难”, “忿思难”是九思之一。少帝因愤怒而废庐陵王为庶人,张约之上书劝谏,希望少帝 “忿思难”,即谓心虽忿怒,但不可轻易,当思其后得无患难( 据论语邢呙疏) 。 是以张先生以“九思”为“忿思难”亦通。如此,本文当从三朝本、汲古阁本作“九 思。 王绍曾归纳张元济校史的特点有十八例:罗众本、辨版刻、定正讹、重缺疑、补 缺脱、订错乱、厘卷第、校衍夺、斟臆改、证遗文、辨误读、勘异同、存古字、正俗 字、明体式、决聚讼、揭删窜、匡前修。1 7 这些条例其实便告诉我们校勘步骤以及内、 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模仿。 清代以后校宋书者众,然而对版本进行全面梳理,版版相对,录其异同,又 参以己见,附上批注,除张元济之外,别无他家,因而从版本的角度讲,百衲本宋 书与百衲本宋书校勘记永远为校勘宋书所必需参考。建国后中华书局将正 1 7 见王绍曾张元济校史始末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 2 0 周年文,收入出版大家张元 济。 第二章宋书前人研究成果 宋书校释 史分段标点,整理校勘,形成了一个便于阅读的新的定本,然而,点校本只在改动原 文或存疑之处才出校勘记,各本异文情况不及张氏校记反映得详尽彻底,因而从 版本的角度讲,点校本也不能取代百衲本。另,中华书局点校宋书时曾大量参考 张元济的校记,在校勘中遇到异文,很多时候都是根据校记的批语来定是非, 是以程千帆曾云:“中华本固有功,然百衲不先出,则中华诸底本无以植其基。”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书,是本的校勘成果己在序言第二节中论及,兹不赘述。 苏晋仁( 宋书乐志) 校注,此书经苏晋仁多年累积,于1 9 7 5 年编次而成, 萧炼子修订,著名史学家王仲荦审阅。据其序言所云宋书乐志上及汉末,而不 止刘宋一代,它将大约二百年间关于音乐的朝章国故、土俗民情都包括进去了,因而 对此志书的校释工作是非常有价值。苏氏校勘宋书乐志以百衲本为底本,对校 以明南监本、殿本以及局本,并以通典、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乐府诗集 引用的文字互勘。对宋书乐志的注释“主要是史料的考源;比较少见的故实, 作了一些疏通;其他分歧之点,酌为考证;缺漏之处,量加补充;某些错简或讹误, 也予以纠正。”1 。苏晋仁另著有( 宋书天文志) 校注、( 宋书律历志) 校注以 及 汇释,此书出版于2 0 0 6 年,汇集了古今学者研究宋 书州郡志的主要成果。胡氏在此书序言中云,宋书州郡志存在许多问题, 内容上断限不严、为例不纯、彼此矛盾,记载上疏漏或欠缺、考辨讹误、叙次不清、 失之繁冗、体例混乱等等。另外,州郡志还存在因辗转传抄而引致的大量夺、误、 讹、衍以及中华书局点校本误校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胡书着力进行了辩正。 第二节词语考释方面的成果 清郝懿行晋宋书故,此书专就晋书、宋书的词语加以训诂注释,共考 墙见( 宋书乐志) 校注序言 1 4 宋书校释 第二章宋书前人的研究成果 释语词5 1 条。胡承珙序云:“晋宋书故淹雅详赡,诚足脍炙艺林,其最精者如策 命一条,此则贯穿经史,尤为卓然,其他亦多精核。”清代学者措意六朝语词的 不多,郝氏即其中之一。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书札记,考订魏晋南北朝正史与隋书中的语言、史 实、制度、名物等。此书虽云札记,然考订内容之广博、程度之精深,非一般著作所 能及,以其征引的文献为例,就笔者粗略统计,不少于3 7 0 种,所引文献除了常用的 经典、正史、小说、诗文、笔记( 包括大量的宋人、清人笔记) 之外,还旁及佛经、 医书,敦煌文献、考古著作、日本文献以及时人的学术著作等,今人考订中古语言的 著作所引文献大都不出这些文献之外。就宋书而言,共6 2 条札记,札记中考释 了许多口语词汇,比如在“刘或与方镇及大臣诏书中当时口语条中便考释了方圜、 落漠、周旋,无宜适、与手、言论等词。 刘百顺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考释、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 两书都是考释六朝正史词语的著作,方书考释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1 8 5 条,按 音序排列,书末附有数条校勘札记。 近几十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勃兴,涌现了大批考释中古词语的著作,现按出版 时间先后排列如下: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 例释、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 吴金华 校诂、王云路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六朝诗歌语词研究。 第三章宋书版本述要及百衲本考略宋书校释 第三章宋书版本述要及百衲本考略 第一节宋书版本述要 宋书宋代已有刻本,自宋而下,或有补刻,或有重刊。以下笔者按朝代对宋 书主要的版本进行考述,某些本子附以书影。 1 宋代。 宋仁宗嘉祜六年( 10 6 1 ) ,包括宋书在内的南北朝七史被御敕校理,次年校 毕,送国子监镂板颁行,是为北宋国子监本( 下简称北宋监本) 。 玉海卷四十三:“嘉祜六年八月庚中,诏三馆秘阁校理宋、齐) ) 、梁、 陈、后魏、周、北齐七史,书有不全者访求之。” 又:“嘉祜七年十二月,诏以七史板本四百六十四卷送国子监镂板颁行。” 据此,知七史北宋监本应镂板于国子监,然而傅增湘所藏宋刊南齐书卷末牒 文1 9 却显示此本当刻于杭州: 崇文院 嘉祜六年八月十一日 敕,节文: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后 周书,见今国子监并未有印本,宜令三馆秘阁见编校书籍官员精加校勘,同与 管勾使臣选择楷书如法书,写板样依唐书,例逐旋( 逐渐一笔者注) 封送杭 州开板。 治平二年六月 日 七史校订于国子监,却下送杭州刻板,这大概是因为当时刻印技术以杭州为最优。 王国维在两浙古刊本考序中云:“及宋有天下,南并吴越,嗣后国子监刊书, 若七经正义、若史汉三史、若南北朝七史、若唐书、若资治通鉴、若诸医书, 皆下杭州镂板,北宋监本刊于杭者,殆居泰半。” 七史开印后,馆阁官员继续对七史进行校订,一直持续到政和年间。 1 9 见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 第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2 1 1 页。 2 0 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3 年版 1 6 宋书校释第三章宋书版本述要及百衲本考略 郡斋读书志卷- - - k _ :“嘉祜中,以宋、齐、梁、陈、魏、北 齐、周书舛谬亡缺,始命馆职雠校。曾巩等以秘阁所藏多误,不足凭以是 正,请诏天下藏书之家,悉上异本,久之始集。治平中,巩校定南齐、梁、 陈三书上之,刘恕等上后魏书,王安国上周书。政和中,始皆毕, 颁之学官,民间传者尚少。 王国维传书堂藏善本书志”:“宋书一百卷。嘉j ;占镂板至政和始毕者, 盖谓校毕。宋世诸史往往刊后再校,校毕修板,史记、汉书诸校本皆如是。” 靖康之乱,北宋国子监书板为金人掠去,留存于宋者甚少,七史板片亦几散亡。 南宋宋高宗绍兴十四年( 1 1 4 4 ) ,四川井宪孟搜求北宋国子监所颁七史,命眉山刊行, 是为眉山七史本,又称蜀大字本。 郡斋读书志卷二上:“未几,遭靖康丙午之乱,中原沦陷,此书几亡 绍兴十四年,井宪孟为四川漕,始檄诸州学官求当e l 所颁本。时四川五十余州 皆不被兵,书颇有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补缀,独少后魏书十许卷。 最后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于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 南宋初,重建国子监于杭州。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婚前著作权侵权纠纷解决及赔偿协议
- 顶级国际论坛同声传译人才选拔与培养协议
- 工业级3D打印设备研发成果转化与技术支持服务合同
- 创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师合作合同
- 智能硬件集成社交电商项目合伙人合作协议
- 子女教育项目投资与融资合作协议
- 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合作框架协议
- 三维动画制作流程与分工体系
- QC检验仪器管理维护培训
- 现场维修管理制度
- 股权终止合作协议书
- 入团考试试题及答案大学
- 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微写作
- 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和处置
- 贵港离婚协议书模板
- 2025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基本级执法资格备考题库
- 2025保密在线教育培训题库(含答案)
- 2.1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 2024年河南郑州航空港投资集团招聘真题
- 收集的大熊猫相关资料(小学三年级下册课外拓展)
- 第13章_狭义相对论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