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关系问题.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关系问题.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关系问题.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关系问题.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关系问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关系问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比较文学从学科成立之初开始就是一门面向他者的学科,当法国学者自觉地 将目光投向其他国家的文学时, 其着眼点已经突破了一国的视野,而扩展至整个 国际范围,他们将文学研究的领域拓展开来,从狭隘的自我走向了广阔的他者。 在其后的学科发展过程中,比较文学研究者一直都以自觉的他者意识进行着文学 的比较研究,经历了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三个不同的跨越他者界限的阶段, 形成了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科。可以说整个学科理论发展史 就是一个向他者领域拓展的历史。 比较总是在自我和他者之间进行的,自我是比较的必然出发点,他者则是可 供比较、以资借鉴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自我是“文学”、是“文学性”,这 是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它决定了学科的性质与类属,即比较文学是“文学 研究”的一种,而区别于比较文化、比较哲学、比较教育学、比较解剖学等等。 从“文学”这个自我出发,他者是其差异的存在,是跨学科研究当中其他的学科, 也是跨文明研究当中其它文化处境下的文学。然而,现有的学科理论对自我和他 者的关系并没有太多的论述。在东西方文化中,有着众多的对自我和他者关系探 讨的思想资源。 本文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找出四个汉字 “北” 、 “从” 、 “比” 、 “化”对这种关系进行分类,在字形上都是两人结构,分别代表了自我和他者之 间对立、从属、平等、和而不同的关系。对立与从属关系是比较文学研究当中所 力图克服的两种不良倾向,平等关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在规定性,和而不同的 关系则是比较文学研究应该指向的终极目标。 以自我和他者之间这种和而不同的关系为指导,本文重新审视了比较文学的 学科定义和跨学科、跨文明研究当中的有关问题,认为比较文学是在和而不同的 他者视域中进行的一种文学研究,是在对话和理解当中探讨跨文化、跨学科的和 而不同的互识、互证与互补,它以超越性的比较为研究方法,以与自我有着平等 主体地位的他者为研究对象。在跨学科研究当中,通过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比 较,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和谐共生,一方面彰显各门学 科的独特性。在跨文明研究当中,比较文学应该超越于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孤立 主义,超越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论争,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到异质文化之间的 和谐共处、相互借鉴和相互补充。 关键词:比较文学;自我;他者;关系;和而不同;对话;理解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as an open cour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nounces its intention of facing other at the very day when its affirmed an independent subject. as soon as french scholars were consciously, though reservedly shifting their attention to foreign literary works, their vision did cross the national boundary. this transitional stage imposes much effect on later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ourse. the scholars, who had been working diligently in this field for long, gradually walked out from their narrow-minded ego and began to face the broad outside. and from then on,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ers, with strong awareness of facing other, have been insistently making comparing work. and this course itself has stridden across the land between ego and other for three times, separately and chronologically constructing three bridges over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subjects and different civilization. corresponding to each step, there are three schools taking shape in turn, which are french school, american school and chinese school. so to speak, the history of the theoretic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s growing into maturity is parallel to the long process of how the scholars expand their own outlook and more and more attend to other. comparative study is undeniably conducted between ego and other. ego is the sure point where comparative study begins, and other indicates egos referable and comparable object.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 ego here signifies “literature” or “literary”, demonstrating the essenc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determining its nature, also at the same time offering it a clear classification, that is, its basic standpoint is “literature research”, thus different from the comparative study in civilization, philosophy, pedagogics or anatomy etc.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y, ego here is just “ literature”, and other proves the differences in other fields to the engaged field of ego. either in eastern or western cultural history, there are abundant accumulated materials related to the stud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go and other. this essay pushing these materials, summarizing four kind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ego and other, respectively are: opposition, subordination, equation and harmony in difference. the first two, negative to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y, are flatly refused. the third- equation establishes the innate property, and harmony in difference is rightl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y wishes to get to in culmination. besides, this paper especially picks out four chinese characters “北 (north) ” , “从 (subordinate) ” , “比 (compare) ” , “化 (integrate)” , and analyzes their structures and significations, regarding them respectively represent the four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关系问题 relationship between ego and other. with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harmony in difference, this paper looks back over some concerned problems that ever appeared as the function of this course was being defined and also the problems in cross-subject and cross-cultural study.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attending to other, the scholars try to pos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ubjects on a level line, so as to offer them possible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this way the scholars manage to pursue harmonies in differences and reach mutual comprehension, mutual testimony and complementarit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y takes comparison as the measure, and takes other, opposite to but with the equal position to ego, as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cross-subject study, a course that compares literature to other subjects, on one hand reveals that if regarding human civilization as a whole system, different ideologies could and should exist harmoniously in it. and on the other hand in comparing, significant functions of different subjects are displayed. referring to cross-civilization studies, this essay views tha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should not be detained by the dispute over whether nativism or globalization, and avoid any probable hegemonism or isolationism in research. only in this way we can expect the mutual observa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ir harmonious co-existence. key word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go; other; relationship; harmony in difference; dialogue; understanding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 论 1.1 选题理由 比较文学是在危机中向前发展的,每一次的危机都促使了学科理论的拓展, 可是伴随着比较文学学科身份、学科定位的质疑从来都没有消失。是以当我们回 过头来再审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时,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当前的学科理论并没有 成功地应对相关的质疑。或许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从一开始就走向了歧途,从法国 学派的影响研究到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再到中国学派所倡导的跨文 明研究,都是从文学的实际应用出发,都是对危机的一种变通之道,在比较文学 学科理论的这种涟漪式拓展中,在对具体问题的解答中,事实上学科本身并没有 从应用总结到理论的高度,并没有找到自身更深层次的哲学根基,学科的定位、 方法和对象都没有从根源上得以解决。每一门学科的成立都有赖于自身独特的方 法体系,也有赖于这种方法从应用上升为理论,在方法论、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基 础上建立起这门学科的理论构架与体系。然而,当前“一头雾水”的研究状况无 疑反映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缺陷,是导致对学科身份、学科定位的种种质 疑的根本原因,甚至而言是提供了对学科攻击的口实。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关系问题,从苏格拉底时代 的 “人啊, 认识你自已。 ” 开始, 认识自我便成为一切哲学派别所探求的最高目标。 “他者” 从 20 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成为一个最重要和最流行的哲学范畴, 扩张甚至 是殖民到了所有的人文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研究、文化研究 等等。在比较文学研究当中,自我和他者是一对重要的范畴,这不仅是因为比较 多是在自我和他者之间进行的,自我是比较的必然出发点,他者则是可供比较、 以资借鉴的对象,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自我肯定是也必然是“文学”自身,从“文 学”这个自我出发,他者是其差异的存在,是跨学科研究当中其它的学科,也是 跨文化研究当中其它文化处境下的文学;也是因为事实上,在比较文学学科的起 源以及学科理论的拓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一 门面向“他者”并对“他者”领域进行不断拓展的学科, “他者”正成为学科理论 拓展过程中的一个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的核心问题。因此自我和他者之间的 比较应该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得以成立的一个哲学基点,自我和他者之间关系 的定位在学科理论中也理应是一个牵涉颇多,需要认真梳理的首要问题。 1.2 学科研究现状分析 在现有的比较文学研究当中,他者更多是指形象学当中的异域形象,是对一 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西方形象” 、 “伏尔泰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关系问题 2 笔下的中国形象” , 这也是绝大多数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学科研究中 “自我” 和 “他 者”所采取的态度,在孙景尧新著的简明比较文学 1中,将副标题定为了“ 自 我与他者的认知之道” ,然而在本书中,却也只是将“他者”局限于形象学 当中,作为一个异国形象而存在,对“自我”和“他者”的丰富内蕴并没有进行 相应的开掘,也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葛桂录的他者的眼光中英文学关系 论稿2直接以“他者”为题,却也还是从形象学出发的,不管是英国文化视域 里的中国形象,还是中国文化语境里的英国作家,作者在对事实联系的详尽考察 中,试图向我们表明的也只不过是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并非事实的中国,而是描 述的或想象构造的中国,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 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他者”的论述并没有超越形象学的范畴。 真正从学科理论上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关系给予重视的是曹顺庆 和杨乃乔的著作。曹顺庆等的比较文学论3应该是中国学派对比较文学学科 理论最为详实、最为独到也是最为深刻的论述了,其间对“异质性”给予了相当 的强调,在第四章跨文明研究中的五节有四节与“异质性”有关“异质 文化中的双向阐发” 、 “跨文明的异质比较法” 、 “异质话语对话理论” 、 “异质文化 融会法” 。 异质性是自我和他者之间的最为重要也是最初的关系, 这种对异质性的 强调无疑代表了对他者的关注,更为可贵的是文中以异质关系为出发点,对跨文 明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从“双向阐发”经由“比较”和“对话”达到“融会”的 过程进行了论述,这无疑是对本文中所论述的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之间 的四种关系(对立、从属、平等、和而不同)中的三种都有涉及。但对自我和他 者之间关系的论述只局限于“跨文明研究”中无疑是对这种关系重要性的一种削 弱,事实上在跨国家、跨学科研究中,自我和他者亦具有重要的意义。杨乃乔所 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是目前较为权威的一本教材,在其中较多的提及了他者 视域,在第九章思潮论的第四节对峙与对话: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 义中,还有专目论述“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关系” ,对自我和他者之间 的关系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如何处理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关系, 是比较文学获得真 正确立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 4然而对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地认为并非 一种非此即彼的不相容的关系,而是某种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对这 样一个“首要问题”只用区区千余字进行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对自我和他者之间 的关系的梳理也是不全面的。这两本著作还都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没有对自我和 他者之间的关系做追根溯源的探讨,没有找寻到这种关系的哲学基点。 有关自我和他者关系的论述在东西方文化中可以找到众多的思想资源,在西 方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同一思想, 到现象学的主体间性、 海德格尔的 “共在” , 梅洛 庞 蒂的左右手共现,以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哈贝马斯的“互为主观”理论,再到 萨特在禁闭中借加尔洵之口说出的“他人即地狱” ,和列维纳斯“没有关系的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关系” 。在中国是庄子齐物论当中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是论 语中的“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也是词源学上的“比” 、 “从” 、 “北” 、 “化” 。 然而这种思想资源却并没有较多的运用于比较文学研究当中, 比较文学研 究也并没有对这种思想资源进行相应的梳理。曹卫东较早的以哈贝马斯的“交往 行为理论”来谈比较文学5,王钦峰也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说明比较文学的方 法6,乐黛云所强调的互动认知7,徐扬尚所强调的一元暨多元主义8,与方汉文 在比较文学高等原理一书中所强调的新辩证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比较文学 中的他者与自我关系作了探讨,并不约而同地对企图将他者同一于自我的倾向做 了批判,也对他者和自我可能的和谐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虽然其间对自我和他者 之间关系的探讨并不全面,然而从哲学本源来探讨自我和他者可能的关系对本文 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3 本文构想 鉴于自我和他者已经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当中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的核心 问题,也鉴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对此并没有太多的论证,本文首先从学科理论发 展史出发,认为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一门面向他者的学科。然后结合文化语言 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理论,在对四个汉字“北” 、 “从” 、 “比” 、 “化” 的字形分析中,对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梳理,认为他们分别代表 了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对立、从属、平等以及和而不同的关系。在比较文学研究中, 对立与从属关系是力图克服的两种不良倾向, 平等关系是学科研究的内在规定性, 和而不同的关系则是学科研究所应该指向的终极目标。最后以自我和他者之间这 种和而不同的关系为指导,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义和跨学科、跨文明研究 当中的有关问题, 认为比较文学是在和而不同的他者视域中进行的一种文学研究, 是在对话和理解当中探讨跨文化、跨学科的和而不同的互识、互证与互补,它以 超越性的比较为研究方法,以与自我有着平等主体地位的他者为研究对象。在跨 学科研究当中,通过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比较,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 不同知识形态的和谐共生,一方面彰显各门学科的独特性。在跨文明研究当中, 比较文学应该超越于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孤立主义,超越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论 争,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到异质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相互借鉴和相互补充。 注释: 1 孙景尧简明比较文学自我和他者的认知之道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2 葛桂录他者的眼光中英文学关系论稿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关系问题 4 2003 3 曹顺庆等比较文学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89 5 曹卫东由“交往理性”看比较文学辽宁大学学报,1995, (2) : 8891 6 王钦峰巴赫金与比较文学的方法中国比较文学,1998, (3) : 109117 7 乐黛云互动认知(reciprocal cognition):比较文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 国比较文学,2001,(1): 17 8 徐扬尚一元暨多元主义:一种属于比较文学的学术精神潍坊学院学报, 2003, (1) :747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二章 他者: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拓展中的 一个核心概念 在比较文学研究当中,自我和他者是一对重要的范畴。比较多是在自我和他 者之间进行的,自我是比较的逻辑起点与必然出发点,他者则是与自我相对照、 相借鉴的对象,在学科研究当中,自我是“文学”自身,是“文学性” ,从“文学” 这个自我出发,他者是其差异的存在,因为对“文学”所观照的角度不同、所强 调的重点不同而随之变化:是跨学科研究当中其它的学科,也是跨文明研究当中 其它文化处境下的文学。事实上,在比较文学学科的起源以及学科理论的拓展过 程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一门面向 “他者” 的学科, “他 者”也正成为学科理论拓展过程中的一个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的核心问题。 .1 比较文学是一门面向他者的学科 19 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所要求的自由贸易和世界市场使得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各民族在各方面的互 相往来和相互依赖也逐步加强,这不仅是在物质生产领域,精神的生产也同样如 此,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在 1848 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各个民族 的精神活动的成果已经成为共同享受的东西。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已日益不可 能存在,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个世界的文学。 ” 1比较文学 正是在这种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下兴起的,在更加狭义的学术和文学研究背景下, 是对当时学界所流行的文化孤立主义的抗议和反拔。正如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 危机一文中所说: “比较文学的兴起是对十九世纪学术界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反 动,是对法、德、意、英等国很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所表示的异议。 ”2是以, 在 19 世纪初,一批有见地的学者就将目光投向了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1816 年, 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出版了一本各国文学作品选集,称之为比较文学教 程 ,这是“比较文学”这一名词最早的使用,也证明了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自觉 地将目光投向了他者。1827 年至 1830 年,被称为法国 “比较文学之父”的维尔 曼(francois villemain)在巴黎大学就开始用比较的方法讲授中古时期和 18 世纪 的法国文学,他那时的题目是“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影响的 考察” 。其着眼点已经突破了一国的视野,而扩展至整个国际范围,本国文学也只 是国际研究的一部分,这样文学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文学史也显示出了崭新的历 史意识。1832 年,法国另一学者安培(jean-facques ampere)在马赛讲学时就用 了“各国文学比较的历史”这一名称,并宣称没有比较研究的文学史是不完整的。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关系问题 6 当然,这时的比较文学研究才刚刚处于萌芽中,远远没有走向成熟,随着法国学 派对比较文学学科的逐步确立,在此后的学科理论发展过程中,比较文学研究者 一直是以自觉的他者意识进行着文学研究的,以下是一些有关比较文学的定义, 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学派: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 或多种文学之间的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3 比较文学研究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研究文学跟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 ,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 ,其它科 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 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4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 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学事实类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 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和文学接触;相应可区分为: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的类 似和“文学联系和相互影响”,通常两者相互为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5 比较文学是通过相似关系、亲缘关系和影响关系的研究,对文学和表达以及认识的其他 领域进行比较,或者在时间和空间中相隔或不相隔的,只要属于同一传统的几种语言或几种 文化的文学成就和文学作品之间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描述、理解和欣赏它们的一门自成系 统的艺术。6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 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 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 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7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 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 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以影响研究、 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 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8 基亚和雷迈克的定义分别代表了法国和美国学派最为基本的观点。苏联大百科 全书中关于“历史比较文艺学”的词条是前苏联学派的重要开拓者日尔蒙斯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基所撰写的,所谓的“类型学”和“文学的联系与影响”大体上近似于美国学 派的“平行研究”和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 。布律内尔等人的定义呈现出了将法 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进行整合的趋向,中国学派也正是在此基 础上出发的,杨乃乔、曹顺庆的定义可以说是针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一种变 通之道,它所采取的是不偏不倚的态度,承认法、美两个学派所拥有的优点,并 且加以吸收和利用, 而且设法避免两派既有的偏失, “以东方特有的折衷精神, 中 国学派循着中庸之道前进。 ” 9 把这几位重要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加以分析,虽然存在着学派的差异, 我们不难看出在“文学研究” 和“他者”视域这两点上是达成共识的,这也是比 较文学学科定位中不可撼动的两个基点。比较文学研究的自我是“文学” 、是“文 学性” ,这是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它决定了学科的性质与类属,即比较文学 是“文学研究”的一种,而区别于比较文化、比较哲学、比较教育学、比较解剖 学等等。比较文学的这个自我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实际的过程中,却经常发生 偏离。 早期的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 “根本不是真正对文学感兴趣, 而热衷于研 究公众舆论史、旅游报道和关于民族特点的见解。总之,对一般文化史感兴趣。 文学研究这个概念被他们扩大到竟与整个人类史等同起来了。 ” 为了把文学研究同 思想史的研究, 同宗教及政治观念和情绪的研究区分开来, “我们必须正视 文学 性这个问题,它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的本质。 ” 2美国学者对法国 学者这种偏离“文学性”的作法直接以“危机”称之,遗憾的是,却并没有收到 拨乱反正的作用,相反,由于“跨学科”研究的提出,当前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中 偏离文学本位,走向“泛文化”的倾向愈演愈烈,这肯定是韦勒克、也包括“跨 学科”研究的提出者雷迈克本人都始料不及的。这种偏离是自我向他者领域的拓 展过程中对自我和他者之间的错误关系定位而造成的,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整个 比较文学研究,事实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是呈“涟漪式”的结构向他者领域拓 展的,无论跨越了多少个圈子,自我始终稳稳地确立在文学这一中心点上。10 当然,比较文学也必须面向他者,面向其它文明的文学,面向其它学科,否则比 较文学就不能称其为比较文学了,只是普通的文学研究罢了。自我是比较文学研 究的出发点,而他者则是比较文学研究所必然指向的目标。任何的偏离自我和弃 绝他者都是错误的,都是比较文学研究所不能接受的。 从上面的定义我们还可以看出,许多比较文学研究者都将比较文学研究的对 象定位于“关系” ,如基亚的“国际文学关系史” 、日尔蒙斯基的“国际关系” 、布 律内尔等人所强调的 “相似关系、 亲缘关系和影响关系” 以及杨乃乔所强调的 “材 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 。事实上,这些关系都可归结为自我 与他者的关系。法国学者所强调的是影响关系或者说材料事实关系,是从放送者 到接受者的过程的证实,是自我和他者之间的有着事实接触的某种关系;学科的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关系问题 8 分立是制度性的社会分化的结果,而人类在思维、情感、心理与审美等方面呈现 出某些共通性,学科之间不仅彼此联系,而且交互映发,跨学科的关系就是作为 文学这个学科的自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互识与互证;美国学者在平行研究的方法 上关注美学价值关系,把在历史上没有直接影响的国际间各种文学现象和作家、 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各民族文学的体裁、主题、形象等等的异 同,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文学的学科建设;在中国学者所倡导的跨文明研究中,全 球化与本土化、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引发了种种矛盾,事实上这是对自 我和他者之间的不同关系定位所造成的,是以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自我和他者之 间的关系问题。 然而,比较文学从一开始也面临着克罗齐等人的质疑,他们认为比较文学根 本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不能成为一门学科成立的基础,也或许是害怕 一种过于宽泛的比较所引发的诘难,比较文学学者一方面将自己的视野投向了宽 广的他者领域,一方面也谨慎地在为“他者”不断设限,整个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发展史就表现为不断突破这种限制,不断拓展“他者”视域的一个过程。 2.2 学科理论发展史:他者视域的拓展 从法国学派、美国学派、甚至中国学派这样的历程来谈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 展史,不仅与事实发展不太吻合,因为不但伽列在美国有其追随者,法国学者中 也有艾金伯勒(rene etiemble)这样在观点上与韦勒克极为接近的学人,美国学 者勃洛克对法国学派的历史功绩也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这样做也会很容易让 人肤浅地认为有一个“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对抗,很明显,事实上这并 不存在, 法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只是关于原则与方法的争论。 “在大西洋两岸都能找 到关于比较文学的富有想象力的或者有密切联系的见解。 ”11况且关于学派的纷 争也与比较文学本身的宗旨不符,是以本文不准备从学派来谈学科发展史,而是 从学科理论在不同的他者领域的拓展来谈。 2.2.1 “文学”内部领域的拓展 正如杨乃乔所指出的: “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在表面上同时把比较文学定义 为文学研究时,恰恰在文学研究的内部又走向了分道扬镳。 ” 7 “文学”内在地 包含有文学作品、文学史、文学理论三个部分。法国学者从实证出发,崇尚唯事 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唯历史主义,他们强调事实联系,主张用实际材料考证欧 洲各国文学之间的渊源与影响的存在,是以他们将比较文学研究局限在文学史的 范畴中,伽列在给比较文学下定义时就明确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 , 12 基亚也指出“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 3这虽然强调了比较文学不同于 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也不同于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却也将比较文学局限于传 播与放送上,并在现实研究中逐步走向了文化沙文主义竭力证明本国施加给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他国多方面的影响,或者论证本国对外国文学名著的理解胜过了任何国家。在 法国学者伽列写的歌德在英国的导言中就不无得意也是不无偏颇地说到,歌 德属于整个世界, 而作为莱茵河的儿子, 他尤其属于法国。 而在德国学者弗里茨 施 特里希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在欧洲中,所论证的却是少年维特的烦恼以 及歌德对欧洲其他各国的作家、文学乃至思想的种种“可怕的”影响,如在谈及 拿破仑时,作者强调拿破仑把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了七遍,并指出可能正是这 本著作使其“用行动走向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强烈欲望行动起来了,并有助于它走 向更高的水平。 ”这种影响固然事实存在,却无疑是把其夸张化、扩大化了。在其 后还有“歌德承认拜伦是他的精神上的儿子也许歌德对拿破仑也有类似的感 情。 ”的论述,并认为浮士德中浮士德和海伦的儿子不仅可以说是拜伦,也可 以说是拿破仑。13这种猜测与臆想不能不说是某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果。因此我 们可以说法国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虽然突破了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研究的界 限,呈现出一种面向他者国际间文学的开放性的比较视野,但是,这种开放 性却也透露出一种封闭的民族主义心理和谨慎而小心翼翼的探求态度,而且这种 探求在文本写作当中也仅仅局限于文学史当中,这从他们的论文题目就可以看出 来。 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将比较文学研究局限于文学史的范畴之中,肯 定与比较文学的宗旨不符, 在 1958 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上, 韦勒克率先提出了反 对意见,并被认为是美国学派成立的宣言。他指出,文学研究所关心的不是文学 史 “毫无生气的事实” , 而是价值与判断, 2文学研究的中心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 “文学性”不仅是美学的中心问题,也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在其后的比较文学 的名称与性质 一文中他也指出, “比较文学不能局限于研究文学史, 而排斥评论 和当代文学。 ” 、 “评论不可能与史割裂,因为在文学中没有不显示倾向性的事实。 从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进行选择,其本身就是一种评论的行为,而选择某些特点 或方面对某书进行探讨本身也属于评论和判断。 ” 2即使是最简单的文学史问题也 需要判断的行为,是以文学史和文艺批评之间不存在着任何的界限,就这样,韦 勒克把文学史、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视为一个整体,拒绝了 早期法国学者片面强调文学史的作法,力图以一种全面的视野来进行文学研究, 而不是将文学看作一种“局部的片断或几种孤立的局部片断。 ” 4应该说韦勒克很 好的实践了自己的理论,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对比14一文中,他首先从 文学史上探讨了 19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德和德英的文学关系, 然后在对具体 的浪漫主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的文本分析中,对英、德两国的浪漫主义进 行了比较,从而揭示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独有特点。从韦勒克的论文中我们可 以看到:事实上,美国学者并不否认文学史的研究,只是鼓励人们把目光放得更 远当前可以从事的文学研究的广度与复杂性,超过了过去任何时候,需要人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关系问题 10 们“朝着兼顾分析研究与关系研究的方向发展” ,11需要“理论、批评和历史通 力合作来完成它的中心任务:描述、阐释和评价一部或一组艺术作品。 ”2 2.2.2 学科界限的跨越 在法国学者所有的论述当中,基本上都没有提到文学和其他领域(艺术、哲 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在巴登斯贝格和哈扎所主编的比较文学评论杂志 的很多年中,季度文献目录根本不包括这类研究的内容,这个方针在以后的编辑 手中也并没有得到改变。这种态度应该是有历史原因的,法国学者将文学研究跨 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而指向了国际间的文学交流,他们本已面临着包括克罗 齐等人的种种诘难,另外再去系统地研究文学和人类其它领域之间的关系,他们 似乎担心“会招来行骗的罪名,并至少有损于人们把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可敬的而 且受人尊敬的学科来接受。 ” 4正是这种担心,使得法国学者将比较文学研究囿于 纯粹“文学”的界限当中。 美国学者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扩大到了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比较研究当中, 雷迈克在给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中, 就明确指出要 “研究文学跟其他知识和信仰, 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 济学、社会学)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 ”4这种主张是合理的,反映了世界学术发 展的新趋势,在文学和其它人类知识的比较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他者维度来认 识文学,加深对文学本质、特征的理解,也能更全面地把握文学发展的外在因素。 我们还需注意的是,虽然在原始社会中存在着诗、乐、舞不分的情况,存在着文 学与其他门类混生交叉互渗的情况,但这并不构成比较的理由,事实上,随着制 度性的社会分化,各门学科确证了自己的独立场域,也确认了各自的学科基础, 使自身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显示出与其他学科明显相异的本质,学科 自身的“系统性”成为跨学科研究可比性的依据,“只有当文学和文学外的一个 领域之间的比较是系统性的时候,当文学外一个明确可以分离但连贯的学科被系 统地研究时,它们之间的比较才能算作比较文学。”4 跨学科研究一方面使得各门学科的“系统性”得到了更好的确认,自我是在 与他者的比较中确证自身的,另一方面也使得各门学科的界限相对化了,跨学科 的尝试激活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在自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观照、相互借 鉴和相互启发中,学科内静止的知识分类和处理知识的单一方式被推向了人类精 神活动的更高层次,在单一学科框架内被绝对化的理论也在更大的范围内被重新 认识。宗白华在美学的散步中谈及了诗(文学)和画的分界15,认为诗和画 毕竟是两回事,这种分界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诗和画各有各的特 殊表现领域。 但也认为诗和画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收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 做到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这样,宗白华通过诗和画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的比较,印证了跨学科研究必须打破主体的自足性想象,在与其它学科的对话 中不断保持着自我否定与更新的流动性。正是在这种动态的探寻中,跨学科研究 成为某种必然。宗白华还论及了跨学科研究的某种原则或者说是目的,那就是两 种学科应该在平等观照的基础上达到和而不同的互识与互证“诗和画的圆满 结合 (诗不压倒画, 画也不压倒诗, 而是相互交流交浸) , 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 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 。 2.2.3 东西方异质文化的跨越 法国学派突破了单一的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的界限,在国别文学研究日益紧 缩,人为地孤立于西方世界的重大思潮与表达形式之外的时候,巴登斯贝格、梵 第根等人的研究“曾把一种世界主义的态度带给国境内外的文学研究” 。11这是 比较文学的初衷,它打破了各民族闭关自守的状态,法国学者追求一种跨国度的 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然而这种跨越却是局限于西方文化范畴之中的,欧洲各国 有着相同的文学传统,都是从同一文化源头产生的,这成了法国学者的一个基本 出发点,也因此在梵第根论述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时,就认为比较文学不包括总 体文学,并极力反对比较文学走向世界文学,这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甚至使得 比较文学沦为文化沙文主义的工具,成为一种文化功劳薄的记录。美国历史的特 殊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使得美国学者对此表示极力反对,并不久远的历史使得美国 文学很难具有像欧洲文学那样巨大的影响,因此美国学者对平行比较的兴趣自然 会超过对影响研究的兴趣;美国文化虽然广受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它同时又是多 元的、兼容并蓄的,因此也更能够在理论层面上平等关注“欧洲中心”之外的文 化。韦勒克指出: “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线应当废除。 ”2 这种在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设立人造的藩篱是绝对行不通的。美国学者强调 的是一种综合,一种世界主义,这种世界主义当然是美国式的,是资本所带来的 经济和文化全球化,也是一种文化普适主义。美国学者中也有一些反对意见,威 斯坦因就说: “我们把研究领域扩展到那么大的程度, 无异于耗散掉需要巩固现在 领域的力量。 因为作为比较学者, 我们现有的领域的不是不够, 而是太大了。 ” 16 他不但要缩小雷迈克等人已经拓展了的比较文学研究范畴,还力图将其限定在西 方文化范围之内,对把文学现象的平行研究扩大到东西方文明之间迟疑不决,在 他看来,或许只有在一个单一的文化体系内,才能在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