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花郎道与中国文化.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花郎道与中国文化.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花郎道与中国文化.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花郎道与中国文化.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花郎道与中国文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花郎道又称风流道,是韩国三国时代新罗王朝特有的半官方性质的民间组织, 在韩国历史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花郎道的产生是新罗国内政治改革的 产物,也受当时朝鲜半岛三国鼎立形势的影响,是中国文化全方面、深层次地影 响朝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果。花郎道具有政治军事性、宗教性、风流 性等特点,常以类聚群游的方式,通过习文论道、练习武艺、游山玩水等活动, 为国家培养人才。花郎道受到中国文化尤其是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花郎道在 起源上和道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花郎道的精神原型受到中国古代道教神仙思想 的影响:二、花郎道广泛学习儒家经典,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自期,遵 守三纲五常;三、花郎道广泛地信仰佛教,花郎和郎徒们与僧人交往密切,以“世 俗五戒”教义自律,并且花郎和郎徒中也有数人兼具僧侣身份。四、花郎道受到 魏晋的审美心理、生活方式的影响:花郎道对容止风流的重视、对山水歌乐的爱 好,与魏晋时代风尚有着深层次的联系。花郎道对韩国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 响:它联合社会各阶层力量,推动了新罗对朝鲜半岛三国的统一;促进了韩民族 精神的形成,增强了新罗民众的国家观念;融合了以儒释道思想为代表的汉文化 与新罗本土文化,对新罗文化的整合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并 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材料。 关键词:花郎道、中国文化、关系 a b s t r a c t h u a l a n gt a o ,w h i c hi sa l s oc a l l e df e n g l i ut a o ,w a sas e m i - o f f i c i a l f o l k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fx i n l u o ,k o r e a i t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k o r e a s 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 f i r s to fa l l ,i th e l p e dx i n l u ot or e a c hi t sp o l i t i c a l t a r g e t s e c o n d l y , i tg r e a t l ya f f e c t e dx i n l u o sh i s t o r y , e c o n o m ya n dc u l t u r e b yt h es a m et i m e ,h u a l a n gt a ow a sd e e p l ya f f e c t e db y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a to fw e i j i np e r i o d b u tt h e r e i sf e we x a c tr e c o r da b o u ti t s f o r m a t i o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p a t t e r na n di t sr e l a t i o nt o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a n d t h i si st h ep r o b l e m1w a n tt os o l v ei nt h i sp a p e r k e yw o r d s :h u a l a n g t a o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r e l a t i o n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舀叠 日期:塑蝉皇业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叠盏 日 期:型至! 兰 前言 花郎道是韩国三国时代新罗王朝特有的半官方性质的民间组织,历来被认为 是影响整个韩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织。它对新罗政治稳定、国家兴盛、文化繁 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立 足于新罗本土文化,又汲取了中国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与新罗本土文化精神。它 所奉行的道义以及花郎所起到的表率作用,凝聚了新罗各阶层力量,促进了稳健 积极而又风流浪漫的韩国文化精神和人格精神的形成,在韩国历史和文化史上部 有着独特的意义。 此外,花郎道是一个矛盾而又和谐的综合体,其独特性体现在它既是官方扶 植的组织,有特定的政治目的;又是民间的,非正式国家机构。既是军事性的组 织,又带有一定宗教色彩;同时还是一个喜欢游山玩水、能歌善舞的团体。在它 身上,儒释道文化和人格与新罗传统、时代精神融为一炉。这些特质是其他国家 和时代所罕见的,因而也就更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花郎道既是韩国 历史文化上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中韩文化交流深化的产物。是汉文化圈形成过 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韩国精神和文化的形成,也有助于厘清 新罗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 对于花郎道的研究,韩国学界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其中,韩国哲学会 所编的韩国哲学史吸取了各家成果,更多地从本土文化层面梳理了花郎道的 源流及发展,看法较为独到。书中指出花郎道的产生源自韩民族固有的信仰形态, 体现了韩国古代神话所表现的风流靖神,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新罗本土哲学理念, 认为花郎道事君以忠、关心政治的特质来源于檀君深化的弘益人间理念。认为花 郎道的刨设以统治集团内部部族联合韵形式和骨品制的社会政治形态为基础,是 在部族势力统三国愿望驱动下,为综合新罗内部势力,调和儒释道和新罗本土 文化精神,建立更具深度、广度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而形成的。它以新罗固有的风 流精神为精髓,吸收儒释道三家精华,以“世俗五戒”为教义,调和“真是”与“美丽 潇洒”,达到接化群生的目标。此外,李丙焘、金忠烈、金周汉等人在花郎道研 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受到文化视角的影响,韩国学者对花郎道的 研究多侧重于本土文化的影响。 中国学者对花郎道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如李岩在其中韩文化交流史 书中也指出花郎道集“政治、社会、文娱、山水、军事于一身”,花郎道这种“群 体的游玩山水和唱歌赋诗的活动,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特有现象”【l l ,简要 地说明了其特征和意义。崔鲜香略论新罗花郎徒组织简要地论述了花郎道产 生的原因,认为花郎道的产生是新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的结果,也是为解 决外来佛教与本土巫教冲突而设鼍。同时,也简要评论了花郎道所起到的作用。 f 2 】李娃平论韩国的三教和合以花郎道为中心提出花郎道是新罗三教融合 的中心力量,花郎道融合了上下各层,并以儒释道教化百姓,推动该国文化的进 步。j 3 1 张伯伟在魏晋风流名僧风采花郎道一文中指出花郎与魏晋名士在容止 美、出身高贵、富于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共同特点,同时指出受魏晋风流的影响, 在名僧中也出现了重视容止的风气,并探讨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影响花郎道的 可能性h 1 。 然而,由于史籍中关于花郎道的记录有限,关于花郎道的形成过程与组织方 式,史籍多语焉不详,甚至互相矛盾,而新罗金大问所写的有关花郎道的重要材料 花郎世纪一书亦早已散佚不存,相对花郎道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来说,对花郎 道的研究仍是不够的。有些问题如其起源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因为材料 的限制和对材料解读的差异而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对花郎道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拟以中韩史料为依据,通过对有关历史文献,如三国史记、东史纲 目等的阅读和比较,收集有关花郎道的历史材料,去伪存真,厘清其渊源流变; 阅读和分析相关儒释道著作和魏晋南北朝文化资料,把握花郎道所包含的哲学内 涵和宗教思想;用文化比较的方法,深入中国文化精神,发掘花郎道对中国文化 的相似点,对花郎道及其与中国文化的渊源略做探讨。 1 李岩中韩文化交流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1 4 页 2 崔鲜香略论新罗花郎徒组织,延边大学学报2 0 0 2 年6 月第2 期,第5 3 5 5 页 3 李娃平论韩国的三教和合一以花郎道为中心当代韩国2 0 0 1 年冬季号,第7 0 _ 7 5 页 4 张伯伟魏晋风流名僧风采花郎道,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9 月版,第8 2 3 8 3 8 页 第一章花郎道的起源与组织方式 第一节花郎道的产生 一花郎道产生的时间与背景 花郎道是韩国三国时代新罗王朝特有的半官方性质的民间组织,历来被认为 是影响整个韩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织。它对新罗政治稳定、国家兴盛、文化繁 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立 足于瓤罗本土文化,又汲取了中国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与新罗本土文化精神。它 所奉行的道义以及花郎所起到的表率作用,凝聚了新罗各阶层力量,促进了稳健 积极而又风流浪漫的韩国文化精神和人格精神的形成,在韩国历史和文化史上都 有着独特的意义。 花郎道形成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新罗真兴王时代( 5 4 0 5 7 6 ) ,但其形成的 具体年代,韩国史籍记载不一。三国史记卷四载,真兴王三十七年( 5 7 6 ) 春, 新罗始奉源花,源花罢散后改设花郎道。东史纲目称,真兴王元年( 5 4 0 ) 选 风月主,后又奉源花,源花罢敞后数年于真兴王三十七年置花郎道,则将花郎 道产生的时间系于真兴王三十七年( 5 7 6 ,陈大建八年) 。三国遗事卷三“弥勒 仙花”条注云:“国史真智王大建八年丙申始奉花郎,恐史传乃误。”【2 l 真兴王三 十七年即陈大建八年。由两书之“斯多含”传看,此系年未必可靠。东史纲目 卷三载斯多含年十六为国仙,真兴王二十二年请从军作战,十七岁因友武官郎死, 悲痛而亡。而三国史记卷四四记载,真兴王二十三年加耶国叛,斯多含时年 十五六岁,为副将讨之。则斯多含为花郎约在真兴王二十二三年,那么花郎道成 立的时间应当不晚于真兴王二十三年( 5 6 2 ) ( 此时中国处于北齐和梁朝对峙阶 段) 。 花郎道的产生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从新罗国内来看,此时的新罗正处于 由原始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制邦国转变的时期。新罗的统治集团是由洛东江流域 各个部族联合形成的,新罗各种部族势力纠合在一起,希图扩充国力,建立更高 1 朝鲜 安鼎福东史纲目卷三上,朝鲜古书刊行会编 韩国 景仁文化社1 9 7 0 年版,第 3 0 3 3 0 4 页“新罗罢花郎条”载:“时新罗风月主源花之法,废已累年。王以为欲兴邦国, 须先风月道,更下令,选贵人及良家子弟之貌美有德行者,傅粉装饰之,名花郎,亦日 国仙。于是得薛原郎以奉之。”由此,则知真兴王三十七年始奉花郎。 2 朝鲜 然三国遗事, 韩国 明文堂1 9 9 1 年版,第1 2 2 页 的国家权力机关,以抵御各种外来势力的入侵。智证王时期,为了确立中央集权 体制,改国号为“新罗”,将麻立干改称为“王”,开始实行中国式的谥号制和州郡 县制,又把和白会议的首领立为上大等,一定程度上,将新罗贵族势力纳入到中 央集权体制当中。法兴王时期,设置兵部,又从中国引进律令制度,制定百官章 服制度,逐步完善权力机关和政治制度,并加强和贯彻等级观念。真兴王时, 又设置了司正府( 管理官吏) 和大幢( 中央军队之一) ,进一步确立了以王权为 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改变了以往由原始六部( 村) 门阀贵族势力掌权的状况。 为了保护改革成果,推进改革的进一步进行,新罗王室迫切需要既忠于国王又有 能力管理国家的人才。 然而,新罗是严格的骨品制社会,其王位的继承仅限于圣骨、真骨范围内, 其它的官级也按照骨品的等级来决定,只有第一骨( 真骨,即王族) 、第二骨( 贵 族,包括六头品、五头品、四头品) 才有资格成为官吏,且各等级所能任的官职 又有严格的限定。新罗设宫有十七等,一日伊伐殆,二日伊尺殆,三日迎殆,四 日波珍飧,五日大阿飧,此五等官职只有真骨能够担任。六日阿殆,自重阿殆至 四重阿殆。七日一级飧,八日沙殆,九日级伐:飧,十日大奈麻,自重大奈麻自( 当 为至) 九重。十日奈麻。自重奈麻至七重。十二日大舍。十三日舍知。十四日 吉士。十五日大乌。十六日小乌。十七日造位。此十二等官职由第二骨担任。严 格的骨品制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发现和任用,引发了不同骨品阶层之间的摩 擦与冲突,既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也不利于调动各个阶层的力量,对新罗的长远 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花郎道正是在这样的国内政治矛盾影响下产生的。 从花郎道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朝鲜半岛并存着高句丽、百济、新罗 三国及其它小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三国积极扩张,蚕食了朝鲜半岛 其它小国,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势。同时,三国之间也经常发生侵略与反侵略的 战争。在彼此的争斗中,新罗积极扩张,意图统一整个朝鲜半岛。法兴王时期, “新罗合并了金海的本伽椰,占领了洛东江下游地区。到真兴王时,与百济圣王 联盟,打败高旬丽,占领了汉江上游的十郡。两年后又将百济占领的汉江下游地 区夺了过来,完全占领汉江流域南北地区。此后,还征服大伽仰,占领了整个洛 东江流域。”1 1 】高句丽和百济既不安于被新罗夺去土地,同时也想扩张领土,三国 之间战争不断。新罗为了实现统一朝鲜半岛三国的愿望,必须凝聚各阶层的力量。 此时也是此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关系空前发展的时期。三国都加强了与中国 的交往,希望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来发展本国的文化。考古学证 c 1 崔鲜香略论新罗花郎徒组织,( 延边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2 期,第5 4 页 明,三国在生活习俗上深受六朝的影响。“百济旧都熊津( 今公州) 、泗溉( 今扶 馀) 的古墓中,都发现有镂空花纹的金冠饰物,新罗旧都金城( 今庆州) 出土的 陶罐和瓦当,它们的型式、纹饰,与我国南朝文物完全相同,特别是镂空花纹铜 马镫,与中国所见六朝时期马镫一模一样。”1 1 】据史籍记载,三国都把与中原王 朝的交往视为要事。如高旬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向江南的东晋、宋、齐、 梁、陈诸朝纳贡,又与北方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渚朝建立朝贡关系,并接 受这些王朝的册封,由此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会。东史纲目卷二下载:“高句 丽遣使如魏,又遣使如宋。时丽王事魏甚勤,使介相望,而往往复通南朝。内修 国政,外结大国,以是雄于海东。兵刀之强,三国为最,而罗济皆苦兵矣。”i z j 百济与中原王朝的交往也颇为密切。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后朝,百济共向中原 王朝遣使3 8 次,其中北朝5 次,南朝3 3 次,并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同时从中 国引进各种文化。北史百济传日:“( 百济) 兼爱坟史,而秀逸者颇解属文, 能吏事,又知医药、蓍龟与相术、阴阳五行法。有僧尼,多寺塔,而无道士。有 鼓角、箜篌、筝竽、篪笛之乐,投壶、樗蒲、弄珠、握槊等杂戏,尤尚弈棋。”1 3 】 可见百济深受中国影响,并较为全面地移植了中原文化。 由于地理原因,新罗与中原王朝的交往相对滞后,新罗与中国的直接交往最 早见于史书者为前秦时期。资治通鉴卷一。四载,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 3 7 7 ) 春,新罗遣使入贡于秦。太平御览卷七八一新罗条载:“秦书日:符坚建 元十八年( 3 8 2 ) ,新罗国王楼寒遣使卫头献美丈( 女) 国在百济东,其人多美发, 发长丈余。又日:符坚时,新罗国王楼寒遣使卫头朝贡,坚日:卿言海东之事与 古不同,何也? 答日:亦犹中国时代变革,名号改易。,l q 梁普通二年( 5 2 i ) , 新罗法兴王( 募泰) 始遣使随百济与中国南朝交通。到了六世纪中叶,新罗国力 有了较大发展,于是开始频繁与中国交好。据今人统计,新罗从东晋十六国至隋 统一这段时间遣使中原王朝的次数如下表 r 十六国 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合计 223 7 东晋宋齐粱 陈 145 ( 注:出自蒋非非、王小甫等著中韩关系史( 古代卷) 第7 0 页) 1 罗宗真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化,学林出版社、e 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1 9 3 2 0 页 2 朝鲜 安鼎福东史纲目,朝鲜古书刊行会编 韩国 景仁文化社1 9 7 0 年版,第2 6 3 页 3 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3 1 1 9 页 4 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卷七八一,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第3 4 6 1 页 可以看出,新罗与中原王朝的交往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势。新罗逐渐吸收 了中原王朝的先进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娱乐等等各个方 面,新罗开始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汉化过程。这种汉化是持续而深入的,正是由 于对中国文化的移植,新罗才能够由一个原始部落国家跃而成为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为其强盛打下基础,这是新罗统一三国,发展本国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如智证王三年春三月,下令禁殉葬,又命州郡主劝农,开始用牛耕。四年, 新罗改首领称呼为新罗王:“群臣言:始祖创业以来,国名未定,或称斯罗,或 称斯卢,或称新罗。臣等以为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之业,则其为国号 宜矣。又自古有国家者,皆称帝称王,今立国二十二世,但称方言,未定尊号, 今群臣一意,谨上号新罗国王。”由此看来,智证王时,汉字已经成为新罗的 官方文字,汉文典籍在新罗上层社会较为流行,而中国的文化也随之得到广泛的 传播。法兴王时,新罗进一步汉化:法兴王元年,新罗开始实行谥法:五年,制 定并颁行丧服法:十五年肇兴佛法。这种持续而深入的汉化发展到真平王时,新 罗上层社会已经熟悉中国经典并开始自觉地遵守儒家的伦理秩序。三国史记 卷四十一金庾信传云:“及欲定名,( 其父) 谓夫人日:吾以庚辰夜吉梦得 此儿,宜以为名。然礼不以日月为名,今庚与庾字相似,辰与信声相近。况古之 贤人有名庾信,盖以命之。遂名庾信焉。”【2 】礼不以日月为名”出自礼记曲礼 上“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i j l 以庚辰记日是中国历 法,庾信乃南朝时著名文学家。可见,此时新罗上层社会对中原文化是相当熟悉 的。 可见,花郎道的产生是新罗汉化过程中的产物。 二花郎道的前身及其精神原型 关于花郎道的前身,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朝鲜僧一然三国遗事及 安鼎福东史纲目三种史书都认为是“源花”组织,但据东史纲目卷三上“新 罗选童男号风月主”条记载,在源花组织之前当有另一与之性质相类似的组织短 暂存在:“( 新罗群臣) 选童男容仪端正者,号风月主。求善士为其徒众,以励 i 朝鲜 安鼎福东史纲目,朝鲜古书刊行会编 韩国 景仁文化社1 9 7 0 年版,第2 7 9 页 2 高丽 金富轼三国史记卷四一“金庾信传”, 韩国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3 0 页 3 王梦欧译注礼记今注今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0 页 6 孝悌忠信。后又择人家美艳女子,奉为源花。”f l l 又载:“时新罗风月主、源 花之法,废已累年。”【2 】说明花郎道经历了从风月主到源花再到花郎道的变迁过 程。三国遗事卷三“弥勒仙花”条载“王又念欲兴邦国,需先风月道,其所提 “风月道”与i f , 史纲目所言“风月主”相合,可见东史纲目所载“风月主”之 名非空穴来风。“风月主”是否存在,因史料不足难于判断。 关于其精神原型,有学者认为花郎道是“从巫术意识的子宫中出生的”1 3 】,它 和巫俗在感情范畴中是相互联系着的。从思想脓络上看,有的学者认为风流道和 韩国人的深化思维有很深的联系,它的理念来自檀君神话“弘益人间,在世理化”, 来自新罗始祖赫居世“光明理世”,是“从古朝鲜时代的檀君神话到朝鲜朝的建国精 神”的一个变调的旋律”的“广为传扬”,它蕴涵的思维“和那里共同的东西理、 道、金、光明等一样,它内含着不变的明朗的真理,即光明的普遍的政治的 真理。”1 4 j 韩国学者金得幌云:“人们把负责神事的巫师叫做神人或仙人仙人 的意思是住在山里,修行仙道的人。, , 1 5 1 “进入三国时代,王权开始伸张历来 跟随神人的神教徒便以神人或仙人为中心,变成了练习不老长生法和武艺的特殊 集团。这就是高旬丽的皂衣仙人、新罗的花郎团。”1 6 1 认为花郎道是与神教徒有 关的练习长生法术和武艺的集团。 韩国学者把花郎道放在韩国历史、文化史上考察,从它的感情范畴和精神原 型上对花郎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而花郎道远非本土文化独自孕育的产物,我 们也有必要将花郎道的产生置于中韩文化交流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化对其产生的 影响。 有关花郎道精神最原始的材料当是崔致远的鸾郎碑序,其文日:“国有玄 妙之道日风流,设教之源,备详仙史,实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则孝 于家,出则忠于国,鲁司寇之旨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竺乾太子之化也。”1 7 1 明确揭示了花郎道与儒释道精神的 1 朝鲜 安鼎福东史纲目,朝鲜古书刊行会编 韩国 景仁文化社1 9 7 0 年版,第2 9 0 页 2 同上,第3 0 3 页 3 韩国哲学史,韩国哲学会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1 4 页 4 参考韩国哲学史,第1 6 2 0 页 5 金得棍著刘雪峰译韩国宗教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页 6 同上,第2 页 7 高丽 金富轼三国史记, 韩国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6 4 页 相通之处。同时,崔氏指明花郎道又称风流道( 或风流教) ,南齐书顾欢传记 载顾欢言论日:“又若观风流教,其道必异,佛非东华之道,道非西戎之法。鱼 鸟异渊,永不相关,安得老释二教,并行八表。”【1 1 顾欢以佛道并举,论其异同, 其所言风流教即包含佛、道二教。风流一词,有多重含义,l 、风采特异; 2 、 放荡不羁;3 、具有色情特点或色情上得到满足;4 、风俗教化,如:风流笃厚, 禁罔疏阔( 汉书刑法志) ;5 、遗风,流风余韵;6 、风度;仪表风韵,多指好仪 态。风流二字在此当为风俗教化之意,而所谓“风流教”即是指旨在教化世人的组 织,以“风流教”称佛、道二教,是对其风俗教化作用的肯定。而从这个基础上来 说,顾欢所未提及的儒教,也当是“风流教”之一。新罗设置花郎道,以儒、佛、 道的教义教导年轻子弟并最终化成天下,是又一“风流教”。这种“风流教”不可避 免地将儒、释、道三教精神融于一炉,从名称到内容都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它以积淀在儒、释、道三教中的中国文化为精神原型。 第二节花郎道的组织形式与特点 一花郎道的组织形式 关于花郎道的组织形式,新罗金大问花郎世纪一书曾有详载,借其湮佚, 后人已难确知。东史纲目卷三载:“( 新罗群臣) 择贵人及良家子弟貌美有德 行者( 奉之) 名花郎,亦日国仙。于是得薛原郎以奉之。”1 2 j 据此知其组织 结构当为“花郎( 国仙) 郎徒”形式。三国遗事卷三云“更下令选良家男子有 德行者,改为花娘。始奉郎薛原郎为国仙。此花郎国仙之始”p j ,并未指出花郎( 即 花娘) 即国仙。此书又载“国仙邀元郎,誉昕郎,元叔宗郎等游览金兰”【4 j ,元郎 等人为花郎( 新罗花郎之徒皆称郎,而郎徒如贵山、帚项,三史皆不称郎) ,则 国仙与一般花郎或有差异。三国遗事卷二又载:“竹曼郎之徒有得乌级干,隶 名于风流黄卷,追日仕进,隔旬不见。郎唤其母,问尔子何在? 母曰:幢典牟 1 梁萧予显南齐书顾欢传,中华书局1 9 7 2 年版,第9 3 4 页 2 朝鲜 安鼎福东史纲目卷三上,朝鲜古书刊行会编景仁文化社1 9 7 0 年版,第3 0 3 页一3 0 4 页 3 】一然三国遮事, 韩国 明文堂1 9 9 1 年版,卷三第1 2 2 页 4 同上。卷二第7 3 页 梁益宣阿干以我子差富山城仓,直辞去,行急未暇告郎。郎日:汝子若私事至 彼,则不须寻访,因公则须归享矣( 郎) 乃以舌酒一缸,卒左人而行。郎徒 百三十七人亦具仪侍从人日:“今在益宣田,随例赴役”( 郎) 请暇于益 宣,将欲偕还,益宣固禁不许。时有史吏侃珍以所领三十石赠益宣助请,犹 不许。又以珍节舍知骑马具鞍贻之,乃许。朝廷花主闻之,遣使取益宣,将洗浴 其垢丑。宣逃隐,掠其长予而去。”由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得知两点: 第一、竹曼郎对公务并不在意,有遗落世事的倾向,故其言如果得乌级干是 去办私事就不用去找他了,现在他是去按国家律令服役,就要把他找回来。这一 点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不重公务、遗落世事的时代风尚是致的。 第二、“朝廷花主”一词不指国君,亦不同于花郎,疑其即为国仙。如三国 遗事所载属实,则花郎道的组织结构当为“国仙( 朝廷花主) 一花郎郎徒”三级 结构。又据三国遗事卷五所载“第五居烈郎、第六实处郎、第七宝同郎等三 花之徒,欲游枫岳”【z j ,可见同一时期花郎可有多个,而国仙则是花郎道的最高首 领。国仙拥有管理整个花郎道以及处理花郎道与外界纠纷的权利与义务,并可以 对不敬重花郎道的人予以一定的惩罚,捉拿益宣即是显例,而益宣的逃隐又反证 了国仙的这种权力。花郎负责其郎徒的活动,并可通过协商,处理其郎徒与外界 的关系。郎徒追随花郎,听从其安排,如上所说“郎徒百三十七人亦具仪侍从”即 是。国仙、花郎、郎徒皆隶名“风流黄卷”( “风流黄卷”用于登记“花郎道”各级 成员的姓名和个人情况,由朝廷有关部门保管) ,以便统一管理。如上所引三 国遗事载“第五居烈郎、第六实处郎、第七宝同郎”,其排列当即以“风流黄卷” 所载花郎排名为依据。而花郎或郎徒退出组织,其名字即被删除。如三国遗事 即载“释惠宿,沉光于号侍郎徒郎。既让名黄卷,师亦隐居赤善村二十余年, , t 3 1 。 国仙一般是从众花郎中挑选出来的特别优异之人。花郎是具体负责众多郎徒 活动的人,其素质的高低是花郎道活动成败的关键,其荐选的要求较多。对此, 三国史记提供了众多史料,如:“唐令狐澄新罗国记日:择贵人子弟之 美者傅粉装饰之,名日花郎,国人皆尊事之”1 4 】;钦春角干,“真平王时为花郎, 1 一然三国遗事, 韩国 明文堂1 9 9 1 年版,第6 4 6 5 页 2 同上,卷五第1 7 6 页 3 同上,卷四第1 4 6 页 4 高丽 金富轼 三国史记, 韩国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6 7 页 仁深信厚,能得众心。及壮,文武大王陟为冢宰,事上以忠,临民以恕,国人翕 然称为贤相”【1 i ;官昌,“新罗将军品日之子,仪表都雅,少而为花郎,善与人交, 年十六能弯弓骑马” 2 1 :斯多含“本高门贵胄,风标清秀,志气方正。时人请奉为 花郎,不得已而为之。其徒无虑一千人,尽得其欢心”1 3j 。据此可推知花郎应具 备的品质有:l 、年纪轻,仪表儒雅清秀。2 、出身高贵。3 、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文质彬彬。4 、忠君爱国,行动堪为表率,又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同时不废 武事。 有学者把花郎道即风流道的这种组织原型上溯到更古老的新罗历史,将与花 郎道有关系的古代社会生活、居住形式用“徒”概念来解释,从而认为新罗的花郎 道是采取“徒”这种生活方式形成共同意识和精神的组织【4 】,也就是说花郎道是利 用花郎和郎徒共同切磋道义、武术,共同游乐歌舞这样的集体生活形式而形成共 同的意识,形成政治文化上的凝聚力。“徒”者,据梁书记载“新罗者,其先本 辰韩种也。辰韩亦日秦韩,相去万里,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马韩亦割其 东界与之,以秦人,故名之日秦韩。其言语名目有似中国,名国为邦,弓为弧, 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不与马韩同。”1 5j 可见“徒”最初是招呼用语, 并不必然地关系到某种社会生活、居住形式。由于新罗前身辰韩的语言与中国古 代有相似处,因此,不妨对中国早期的“徒”的含义做一番考察。“徒”在中国早期 即有徒伴、朋辈、同伴之意,又有门徒之意,如“弟子仲尼之徒”( 孟子梁惠王 上) 。考其相呼为徒,或受中国影响,由徒伴、朋辈、同伴之意转化成相呼之 语;而花郎有郎徒,则近于门徒之意,以郎徒追随花郎,并有侍从义务。据韩 国哲学史介绍,“t ur a e ”( 徒) 相互间互称有“先生t ur a e ”、“弟子t ur a e ”、“兄t ur a e ”、 “弟t ur a e ”i 引,由此推测,则花郎道的组织形式或与中国的门徒、门客制度有关。 三国遗事有两处即呼郎徒为“门客”【7 1 ,或可代表一部分人的观点,但证据不 足,难以断言。 1 高丽 金富轼三国史记, 韩国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7 3 页 2 同上,第4 7 4 页 3 同上,第4 5 3 页 4 韩国哲学史,韩国哲学会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0 一儿页 5 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 9 7 3 年版,第8 0 5 页 6 韩国哲学史,韩国哲学会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1 页 7 朝鲜卜一然三国遗事,明文堂1 9 9 1 年版,卷三第1 1 6 一1 1 7 页柏栗寺条:( 夫礼郎) 领徒游金兰被狄贼所掠而去。门客皆失措而还。又同书卷五第1 7 6 页贫女养母条 孝宗郎游南山鲍石亭,门客星驰,有二客独后。 二花郎道的性质特点 1 、花郎道的政治军事性: 由于花郎道的产生与新罗国内政治状况和国际背景有关,它不可避免地染上 了浓重的政治军事色彩。其政治军事性首先表现在花郎道的产生缓解了六部贵族 与王室的矛盾,缓和了各骨品之间的冲突,对处于政治改革和领土扩张期的新罗 起到稳定国家秩序的作用。同时,花郎的表率作用,激发了广大郎徒及普通民众 的爱国热情,并最终推动了统一朝鲜半岛三国事业的完成。 花郎道最初具有强烈的军事性,是抵御外族入侵和拓宽疆域等军事活动的积 极参与者。有些花郎和郎徒在战争中起到了克敌制胜的关键作用,如金庾信曾凭 借高超的剑术和骑术,三入三出敌阵,斩下敌军将领之头。其他只身入敌阵击杀 数人者亦数见于史籍。花郎道以“临战无退”自励,花郎与郎徒往往有轻生犯死者, 而无退后偷生者,这种精神在金歆运身上发挥到了极致。据东史纲目卷四载: “王以歆运为郎幢大监,济人乘夜来袭,罗军惊骇,因急击飞矢雨集。 歆运横马握槊以待敌。大舍铨知日:今贼起暗中,公虽死人无识者;况公新罗 贵骨,王之半子,若死敌手,百济之所蓊舵,我所深耻也。歆运曰:大丈夫既 以身许国,人知与否,非所恤也。岂可求名。拔剑手挥,进杀数人而死。”i j j 花郎道的客观使命和其主观心愿使他们重视武艺的训练,如金庾信十七岁时 剑术便已相当高明,金官昌十六岁时便能弯弓骑马。他们还创造出一套既能强身 健体,又富于攻击性的武艺修炼方法,现在在韩国流行的跆拳道即其产物。应当 说明的是,花郎道所练习的武艺当以箭术为主。三国史记卷十载:“( 元圣王) 四年春始定读书三品以出身。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 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 孝经者为下。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前只以弓箭选人,至 是改之。” 2 1 说明在元圣王四年以前,箭法当是花郎道最重视的一项武技。 花郎道有浓厚的政治军事特性,但这种性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三国统一完 成后,保卫国家的迫切性减弱,花郎道政治军事性逐渐减退,其尚武的精神有所 消减。此外,统一国家形成后,统治者也渐耽于逸乐,游乐之风渐盛的社会风气 1 朝鲜 安鼎福东史纲目,朝鲜古书刊行会编 韩国 景仁文化社1 9 7 0 年版,第3 7 1 页 2 1 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十, 韩国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2 4 页 也影响到花郎道,造成其政治军事性的萎缩。最后,随着新罗汉化进程的推进, 年轻子弟可以通过文籍来获得官职,以武选人不再是进入仕宦之途的唯一途径, 花郎道对武艺的重视也相对减轻。 总之,花郎道具有强烈的政治军事性,花郎及郎徒是新罗政制发展和统一三 国进程中的中间力量和领袖人物。 2 、花郎道的宗教性: 法兴王时,佛教已经奠定了作为新罗护国国教的地位,佛教在新罗非常兴盛, 花郎道也深受佛教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a 、花郎徒中有僧侣郎徒,b 、 花郎道深受圆光“世俗五戒”教义的影响。c 、花郎徒中盛行弥勒信仰。 僧侣郎徒是在花郎道中兼有郎徒和僧侣双重身份的人,如月明师、安常师( 孝 昭王时夫礼郎之徒) 、上首范( 金膺廉之徒) 、惠宿( 好世郎之徒) 、真爿、繁完 ( j k 郎之徒) 等等。僧侣郎徒是以佛教僧侣的身份加入花郎道中作郎徒,而不是 以郎徒身份加入佛教,他们是具有相当身份和品味的佛教僧侣,在花郎道中能以 佛教教育出来的人品来发挥国仙的顾问作用,他们是其他郎徒的模范,能促进花 郎道的迅速成长和壮大。【l j 需要强调的是,僧侣郎徒在作郎徒期间首要的身份是 郎徒,其次才是僧侣,f 电4 1 3 主要跟随和侍从花郎。并且花郎道也会以僧侣为花郎, 如慈藏、元晓就曾兼花郎与僧侣双重身份。 其次,花郎道奉行僧人圆光所提出的“世俗五戒”教义。圆光为真平王时的高 僧,曾于真平王十一年( 5 8 9 ) 入陈求法,他广泛阅读中国文化经典,研习儒家 和道家学说,后又精研佛理,全面吸收各家理论,回国后,他结合儒释道思想与 新罗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世俗五戒”,被广泛接受,并成为花郎道道义a 三国史记卷四五贵山传对此有详细记载:“贵山少与部人帚项为友,二人相 谓日:我等期与士君子游,而不先正心修身,则恐不免于招辱。盍闻道于贤者之 侧乎? 时圆光法师入隋游学还,居加悉寺,为时人所尊礼。贵山等i 旨1 3 抠衣进告 日:俗士颛蒙,无所知识,愿赐一言以为终身之诫。法师日:今有世俗五 戒,一日事君以忠,- - h 事亲以孝,三日交友以信,四日临战无退,五日杀生有 择。若等行之无忽。贵山等日:他则既受命矣,所谓杀生有择,独未晓也。师 日:六斋日、春夏月不杀,是择时也;不杀使畜,谓马牛鸡犬;不杀细物,谓肉 1 参见韩国哲学史,韩国哲学会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4 4 1 4 5 页 不足一脔,是择物也。如此唯其所用,不求多杀,此可谓世俗之善戒也。”“1 1 由 此,我们可以发现花郎道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对佛教僧侣的崇拜。 花郎道坚持弥勒信仰。弥勒信仰以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等为依据,相信 未来佛( 即弥勒菩萨) ,其信仰者读经是为了死后诞生在净土兜率天,并在未来 与弥勒菩萨一道下凡成佛。早在4 世纪,中国的释道安就深信这一信仰,到了南 北朝,这一信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花郎道的佛教信仰中,弥勒信仰是最主要的。 我们可以由三国遗事中有关弥勒仙花和竹旨郎的记载窥见其中消息。如弥勒 仙花故事云:真智王代,有寺僧真慈,每日在弥勒像前祈祷,希望弥勒化为花郎, 出现在人世,能够曰日亲近他,侍奉他。后来,终于在水源寺见到弥勒仙花,却 与之错过。过了月余,真智王下令召集徒众在京师四处寻找,才在灵妙寺东北路 旁树下发现了弥勒仙花。王见到他,十分敬爱,以其为国仙。而竹旨郎故事云: 真德女王时,都督史述宗公与一居士偶见,彼此颇为钦慕。后述宗公梦见该居士, 经了解,正是在那时那位居士逝世了。于是,述宗公将居士埋在竹旨岭上,采石 制造弥勒像于其墓前。自此,述宗公的妻子怀孕产子,名为竹旨。后竹旨成为花 郎,又成为新罗的冢宰。弥勒仙花故事指出弥勒仙花乃弥勒佛下凡所化,而竹旨 郎的诞生故事也颇为神异,离不开弥勒信仰。由此可见花郎道对弥勒思想的信仰。 3 、花郎道的风流性: 花郎及郎徒容止风流超俗,善歌乐,多爿多艺,喜游山玩水,对此特质,我 们不妨用“风流性”一词来概括。其风流性表现在花郎道是文与武的结合,是政治、 军事与宗教、娱乐的结合,花郎及郎徒们“或相摩以道义,或相乐以歌乐,游娱 山水,无远不至。”【2 1 他们既相互切磋道义,交流思想,培养忠信孝悌精神,注 重对武艺的训练,准备随时报效国家。同时,他们又重容止、善歌乐,以歌乐相 娱,爱好创作音乐和诗歌,喜欢跋山涉水,领略本国山水之美以及各地风情。这 使花部道在实现个人人格的修养的同时,也能和谐地处理入与自然,人与社会的 关系。 当然,此处的“风流性”并不同于韩国哲学史中所提出的“风流性”。韩 国哲学史将风流道从花郎道中提出来,认为风流道是在新罗统一三国之前就有 的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固有的思维方式构成的,本土的思想和宗教中流动的精神 性。风流道要求人间依凭天地和自然,从天地与自然中体感生命根源,而与之相 对的花郎道,就是希望将从自然获得的风流性,即生命的根源推广到世俗社会生 1 高丽 金富轼三国史记“韩国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6 1 页 2 同上,第6 7 页 活的人间集团。然风流道是否具备区别于花郎道而存在的独立意义并为花郎道 所承继,是值得商榷的。“风流道一词,出自于崔致远为花郎鸾郎所作碑文鸾 郎碑序“国有玄妙之道日风流【2 1 ,崔氏在此将花郎道和风流道视为一体。可 见,风流道即花郎道,两者是一致的。 从新罗与中原王朝的交流状况来看,我们不得不考虑花郎道风流与魏晋风流 的相似性,因此,不妨以魏晋风流之风流来总称花郎道重视容止、善歌乐、多才 多艺的特质。此点在第二章会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兹不赘述。 本章小结: 本章从有关中韩史料出发,阐述了花郎道的形成过程、形成背景、精神原型、 组织方式、性质特点。认为花郎道的产生是新罗国内政治改革的产物,同时也受 当时朝鲜半岛三国鼎立形式的影响,并且是中国文化全方面、深层次地影响朝鲜 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果。花郎道在起源上和道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花 郎道的精神原型来源于中国古代道教神仙思想。花郎道具有政治军事性、宗教性、 风流性等特点,以类聚群游的方式,通过练习武艺、游山玩水、习文论道等,为 国家培养人刊。 1 参见韩国哲学史,韩国哲学会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4 7 1 4 8 页 2 高丽 金富轼( - - 国史记, 韩国 韩吉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6 7 页 第二章花郎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花郎道的产生是新罗政治需要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在新罗传播与接受的产 物,它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花郎道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 、花郎道的风流精神与道教神仙信仰及其与魏晋风流精神是相似的,花郎及郎 徒对容貌,举止的重视,其以山水、歌乐陶冶性情的风度,是汲取庄子所刨的“藐 姑射山的神人”的风度而来的,也受到魏晋风流的影响。2 、花郎道的山水审美活 动与中国古代山水审美活动的深化和发展是一致的,体现了中国山水审美转变之 后的审美形态和审美风度。3 、花郎道对儒释道三教的调和,也不是离开中国背 景而独立进行的调和。在中国,自魏晋以来儒释道就一直在冲突中进行融合,许 多高才远识之人就已经指出儒释道融合的可能性和融合的基础。 第一节花郎风流与道教及魏晋风流 花郎道与道教 花郎道承“源花”而来,因为“源花”俊贞和南毛争娟相妒残害性命引起徒众 失和,而改为由美貌男子代替源花领导徒。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源花的产生,更 深刻地认识道教对花郎道的影响。三国遗事卷三载:第二十四真兴王“以梁大 同六年庚申即位慕伯父法兴之志,一心奉佛,广兴佛寺,度人为僧尼。又天 性风味多尚神仙。择人家娘子美艳者,捧为原花要。聚徒选士,教之以孝悌忠信”, 指出以美女为首领源于王“天性风味多尚神仙”。 神仙一词来自道教,神仙三山的传说,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广泛流传于中国北 方的燕国、齐国和南方的荆楚地区。秦汉时,经过方士的大力宣扬,在宫廷和民 间影响更加扩大,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被道教吸收。道教发展至魏晋, 女仙信仰兴起,出现了众多女仙下凡,与凡人男性交往的故事,如杜兰香降张硕、 玉女降弦超,又魏华存、萼绿华、麻姑等下凡引导凡人修道成仙之事,广为人知。 这些女仙容貌美丽非凡,法力无边,她们作为神仙世界的代表出现在凡人面前, 向人们传达修仙方术,引导人们脱凡升仙,在两性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1 朝鲜卜一然三国遗事, 韩国 明文堂1 9 9 1 年版,第1 2 2 页 源花的特点及起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与魏晋道教传说中下凡的女仙有相似 之处:她们的容貌都很美丽,艳光照人:其次,在两性关系中,她们都处于领导 的地位,女仙引导凡人修炼,而源花则领导徒众修行,导引徒众以孝悌忠信来自 励。而法兴王“天性风味多尚神仙”,可见,源花的产生与中国道教信仰的发展有 一定的渊源关系,女仙下凡引导凡人修道成仙的故事的广泛传播,可能引起真兴 王选择美女来领导徒众教化徒众。 当然,新罗对西述圣母的信仰也可能成为选择女性做源花的原因,但西述圣 母在新罗也是作为神仙来崇拜的,据三国遗事卷五记载“真平王朝,有比丘 尼名智慧拟新修佛殿丽力未也。梦一女仙风仪绰约,珠翠饰鬟神母本中 国帝室之女,名娑苏。早得神仙之术。归止海东,久而不还。父皇寄书系足云, 随鸢所止为家。苏得书放鸢,飞到此山而止。遂来宅为地仙。故名西鸢山。神母 久据兹山,镇佑邦国,灵异甚多。有国以来,常为三祀之一。秩在群望之山 其始到辰韩也,生圣子为东国始君。”i i i 由西述圣母本是中国一位皇帝的女几, 有神仙法术,后至新罗成为地仙,保佑邦国,灵验甚多等记载可见,新罗西述圣 母信仰仍然是中国仙道思想的流传。即使新罗是出于对西述圣母的信仰而选择美 女为源花领导徒众,也是离不开中国的仙道思想影响的。 另有一些细节能够证明花郎道与道教的关系,如:“源花”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