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探讨——mit和hust的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工程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工程活动在促进人类社会快 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很多负面效应。正负两面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 从 20 世纪开始,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显现出了一个共同的趋势:在工程教育中 实施并加强人文教育。美国从国家到高校层面,都纷纷开展了以人文教育为主要特 征之一的教育改革。我国的工科院校在认识到了与世界工程教育的差距之后,也从 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加强对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10 余年的人文教育改革虽然取得 了一些成就,但仍未达到培养工程人才全面人文素养的目标。如何在高等工程教育 中实施人文教育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人文教育是完整的工程教育的必然组成部分。工程与工程师职业的新变迁要求 我国必须改革以专业教学为主的工程教育,在把握工程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特殊性的 前提下,实现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麻省理工学院(mit)是美国工程教育 的领军者,华中科技大学(hust)的人文教育在国内高校中首屈一指。论文从 mit 与 hust 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校园文化五个方面探讨了 两校人文教育的共性与个性,对我国在工程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提供案例借鉴与指 导。 论文在对 mit 与 hust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做好人 文教育的建议:改革高校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构建工程与人文交叉的课程体 系;将人文教育融入工科专业教学中;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师生互动;建设多 彩校园文化;加强国际交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工程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路 径是多样的,各高校可在把握教育规律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 索适合国情、校情的人文教育之路。 关键词: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人文教育, ii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s rapid development has huge influence on engineering activity. engineering activitys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have change peoples view of education. since 20th century, the reform of world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has a common trend: reinforce humanity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in usa, the state and colleges have practiced the education refor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humanity education. having recognized the gap from world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our countrys engineering colleges began to reinforce humanity education in 1990s. recent 10 years reform of humanity education makes some achievement, but it far from the purpose of over-all humanity quality education for engineering resources. how to practice humanity education i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a problem which need more endeavor. humanity education is a necessary part in integrated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 career require changing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which majors in professional skills, so that combine with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humanity educati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is the leader of america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huazh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hust) is very famous for its humanity education.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it and hust in five aspects: curriculum; teaching styles; science research; teachers and campus culture, so as to give examples and guide for our countrys humanity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to mit and hust, the thesis brings forth some suggestion for the humanity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such as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combined humanity and science; combination humanity education iii with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aching; promotion of teachers humanity quality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construction of versatile campus culture; reinforcement of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 and refreshment of the education views. practicing humanity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has lots of methods, and eve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eek for suitable one on the basis of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la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humanity education, mit, hust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 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绪绪 论论 1.1 问题提出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新的世界性技术革命对工程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工程 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程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与此同 时,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负面效应也在工程实践中相伴而生。正负两 面的影响,使人们对工程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以往那种把工程单纯解释为某种专门 技术的运用的观念, 已经被一种大工程观所取代, 并逐渐从工程界转向工程教育界, 正在形成新的大工程教育观。在这种大的工程观和工程教育观的引领下,世界各国 的许多高等工科院校都开展了以加强人文教育为突出特征的教育改革。 20 世纪以来,美国工程教育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变化的社会,曾有 六次大的变革。 第一次是 1930 年轰动全美的 威肯顿报告 , 第二次是 1940 和 1944 年的哈曼德报告 ,第三次是 1955 年全美工程教育学会的格林特报告 ,第四 次是 1985 年国家研究理事会的哈代德报告 ,第五次是 1994 年全美工程教育学 会的 面对变化世界的工程教育 , 第六次是 1955 年国家研究理事会的 工程教育: 设计与适应系统 。这六次大的改革的基本思想都是要求改革美国的工程教育,且 每次都提出要加强工程教育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由此美国许多高校都开展了 以加强人文教育为突出特征的教育改革。 我国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大国,但不是一个高等工程教育的强国。根据美国的 估计,2004 年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有 45 万,美国为 7.5 万 ,但我国还没有世界一 流的理工类大学。中国科技进步对提升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高效运行等方 面的贡献率依然很低,以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费用之比看,我国是 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高等工科教育的战略思考:产学合作与国际化 wen.jsp?yaowenid=18 2 1:0.7,远低于日本 1:5 的水平 ;2004 年,我国 gdp 只占世界份额的 4%,而当年 我国为此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分别占全世界消费 总量的 7.4%、31%、30%、27%、25%和 40% 。 光明日报2005 年 3 月 14 日第 3 版 披露: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布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 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国际上的排名近些年一直在 2528 名之间徘徊。该报告还显 示, 2002 年我国的 “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 排名第 49 位(最末位)。 2007 年 5 月 10 日发布的最新国际况争力年度报告 ,对全球 55 个经济体进行了 排名,中国内地竞争力排名第 15 位。上述数据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大国的地位极 不相称, 说明我们没有培养足够的并符合需求的创新型、 国际型、 复合型工程人才。 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建立在文理分科、高度专业化、高度技术化的“重理轻文” 教育思想上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是“只有技术,没有文化”的褊狭工程人才。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人文教育也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1995 年以后, 学术界展开了对人文精神理论探讨的高潮, 人文教育一词被广泛运用, 我国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并提出在理工科院校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一办学理念。 许多工科院校纷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华中理工大学(2000 年院校合并后改名为 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重点理工科大学率先开始了在理工科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 育的尝试。 10 余年过去了,通过课程改革、开办人文讲座等形式,使我国理工科院校的人 文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未达到工程师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所以如何在工程 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是一个老问题,但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1.1.2 概念界定概念界定 高等工程教育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对现代工程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 观点: “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使在物质、经济、人力、政 冯国吾,肩负自主创新重任访天津大学校长单平 content_431496.htm 雷敏,张旭东,李德水我国单位 gdp 产出消耗仍然太高 3 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创造性专业” 。可见,工程以实用为目 的,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征。 高等工程教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以工程科学为基础,面向经济社会,为发 展社会生产力服务,并根据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 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其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人文教育 从词源看,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 humanitas,是希腊教育观念的罗马形式。希 腊人以 paideia 这个词指称教育,包括个人体力和脑力的和谐发展。罗马政治家 西塞罗(cicero)将希腊文的 paideia 翻译为拉丁文 humanitas,意旨获得圆满 人性及相应的人文课程。 沈广斌、徐红波认为,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就是人文 科学教育的简称,其目的在于传授人文知识和倡导人文精神 ;邹诗鹏认为人文即 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学问,它本身就属于人性修养之学。因此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教 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从而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 ;荀渊认为人文教育是 指通过授予受教育者以人文学科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是包括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的 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李忠新从宏观层面将人文教育定义为传授人文知识、训练 人文思维、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从微观层面将人文教育定义为人性化教育,是通 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即为何而生的教育 ;邓正兵认为所 谓人文教育,就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多种教育途 径,使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 ;李宏将人文教育理解为培养人 文精神的教育, 它通过将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 心性精粹和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 方式。虽然人文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其基本精神大 沈广斌,徐红波人文教育: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4) :82 邹诗鹏人文教育怎样才能成为“做人之学” 高等教育研究,2000(4) :30 荀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及相关概念辨析江苏高教,2000(3) :41 李忠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华中师范大学,20055 邓正兵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交通高教研究,2001(1) :92 4 体一致,都是进行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并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宗旨 。 由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于什么是人文教育,学界看法并不一致。但有 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狭义上讲,都强调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 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人性化教育;从广义理解人文教育,其实现途径更 广泛,既可通过依托人文学科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其它多种可提高学生道 德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可帮助学生竖立正确价值观,增加人文底蕴等的教育 渠道。本文以下所述之人文教育皆为广义层面的。 1.2 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 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既是一个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澄清的问题,也是一个有现 实针对性的问题。 首先,从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职业的特殊性,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发 展,阐释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区别于其它领域中的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强调在工 程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既要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高校人文气息的建设, 这是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其次,从实践意义上讲,当前我国人文教育既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成功案 例的借鉴。通过分析 mit 和 hust 的人文教育,为我国理工科高校进行人文教育提 供实例比照与操作指导。同时,在借鉴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和高等工 程教育的实际,对在我国工程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做出一些政策建设。 1.3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 3.1 国外工程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式国外工程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式 对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介绍与分析的论著很多,研究也比较全面, 众多学者分别从美、英、法、日等国介绍了各种人文教育模式,其中对美国的研究 最集中。 李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5 5 蒋建湘、庞青山在研究了美、日、英、德等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情况 及特点后,总结了理工科大学实施人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教育在高等工程教育中 占相当比重;人文教育内容广泛且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在实施方式上注 重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课内、 课外相结合; 注重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 各国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的模式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从纳入课程体系的方 式看, 赖章盛将之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 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 开出人文学科 “共 同基础课” 。如美国哈佛大学等部分大学就是如此,到二年级再分专业,进行专业 教育;将人文学科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散在一至四年级开设。我国、韩国、日本 的高校目前普遍是按这个模式设置;给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人文学科的辅修专业或 第二学士学位。如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的部分大学,要求工科学生都必须辅修 一个人文社会学科的专业;本科阶段学习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人文社 会学科。这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教授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他认 为这样培养的人才,具有较理想的知识结构。 我国对工程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高校。上世纪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为了适 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急剧变迁的社会,曾进行过六次大的改革。这六次大的改 革中,每次都提出要加强工程教育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h&ss)教育。周长城、李光玉对美国工程教育中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 的特点论述如下: 指导思想明确;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模式选择各异; 人 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制度化。从指导思想方面看,1995 年美国工程技术认可委员会对 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的目的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各大学也分别明确地规定了人文 和社会科学教育的目的。其中心目标是使工程专业学生能够面对 21 世纪的挑战,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 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工程师。 从教学模式选择上看,尽管一些权威教育机构对 h&ss 教育有明确的规定,但各个 学校在遵守共同目标的前提下, 都有自己的教育模式: 如斯坦福模式、 卡内基模式、 蒋建湘,庞青山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江苏高教,1997(1) :7475 赖章盛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规范化初探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1(5) :63 6 威斯康星麦迪逊模式等。所谓教育制度化,是指美国各大学,尤其是著名大学 都已形成 h&ss 的教育制度:学分要求制度化,课程内容制度化。美国工程技术鉴 定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提出 了高等工程教育中 h&ss 教育的最低时间要求,以保证 h&ss 教育。对 h&ss 的具体 课程也作了规定,一般来说,有关文化价值的课程可以作为 h&ss 的课程,而有关 个人技巧的实践课不能作为 h&ss 课程的。美国著名大学对 h&ss 课程的学分要求不 尽相同,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 mit 是美国工程教育的杰出代表。曾晓萱通过对 mit 创办者威廉罗杰斯校长 工程教育思想的研究,认为这所以理工为特色的大学自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发展人文 教育的办学宗旨。在罗杰斯看来,高等教育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仅仅使学生精通技 术是不够充分的,应该使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人文文化” 。罗杰斯更是多次撰文 阐述古典文学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关系,认为要使高等工程教育拥有完整、健全的课 程体系,就必然要将文科课程纳入其中。 何振海,王树林将 mit 自 1861 年建校至 今的人文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萌生和初步发展阶段(18651949 年) ;造就 一流人文教育阶段 (19491980 年) ;人文教育与工程技术教育整合阶段(1980 年 至今)。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该校的人文教育与工程技术教育一同走在了世 界前列。何振海,王树林认为人文教育已经成为 mit 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不可或 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独特的 mit 人文教育发展模式,成为推动 mit 发展的重 要因素,mit 人文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众多学者都开展了对于 mit 在人文教育方面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曾 晓萱在上世纪 80 年代 mit 进行改革之初,就介绍了其教育改革的重点课程和设想, 与人文教育有关的如下: 全校增加开设人文、 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 (humanities, art, social sciences,hass) ,建设新的交叉课程(context subject) ,重视学生生活 教育。 张成林、曾晓萱将理工、人文、社科、管理相结合看作是成熟的现代工程 周长城,李光玉美国工程大学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模式初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1) :5860 张青,赵彦娟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1(10) :5051 曾晓萱mit 的奠基者wb罗杰斯及其工程教育思想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3(2) :6364 何振海,王树林mit 人文教育的传统、特征及其借鉴意义现代大学教育,2005(5) :7073 曾晓萱mit 的教育改革大讨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8(3) :78 7 大学的标志,认为 mit 在战后大力发展人文社会学科等领域,并使这些学科与工程 技术学科互相渗透、结合, “逐步形成了全院多种形式和层次的具有快速应变能力 的交叉学科研究群体,并进一步转化为交叉学科的教学群体” ,这种交叉学科综合 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的建立,促进了各学科领域在研究和教学中的实际结合。而人文 与社会科学学院成立的重要意义在于“把科学发明创造和人类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强调工程教育在培养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应用的极端重要性” 。 李 光玉介绍了 mit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一般要求、分类及选修要求,列出了人文社科 类课程。 沈致隆、姜华从 mit 的艺术传统、艺术课程、师资、教学设施、图书资 料、学校组织管理、艺术团等方面介绍了 mit 的艺术教育,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 天然的紧密联系,艺术教育可弥补高科技之外的精神空白。 何振海、王树林将 mit 人文教育的特征归纳为: 坚持传承人文教育理念;创设新机构促进文理学科 相互融合;构建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学者对 mit 人文教育的研究多为简要的介绍和概述,对课程的分析 也一直是学者论述的重点,且主要集中在对 hass 课程的论述上,而对其它与人文 教育相关的课程(如交叉学科课程等) 、选课要求、多学科研究与教育单位、学术 社团、校园建设等在人文教育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论述不多;多做理论层面的经 验总结,对具体操作层面的介绍不深入也不全面。 1.3.2 我国工程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现状我国工程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现状 1995 年 9 月 20 日至 22 日,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了由国家教委高教司主持的, 共有 49 所高校代表参加的“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会议 在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规格及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认识基础上提出: 工科教育中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跟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改 变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科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入 张成林,曾晓萱mit 工程教育思想初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8(1) :2224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组跨世纪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中人 的文社会科学教育第一版.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年143158 沈致隆,姜华mit 的艺术教育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1) :6970 何振海,王树林mit 人文教育的传统、特征及其借鉴意义现代大学教育,2005(5) :72 8 手,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具有创新精神,人文及自然科学素养的和谐、全面发展 的人才。此后,李光玉撰文详述了 1996 年 6 月华中理工大学受教育部委托,对理 工科学生进行了一次高等理工院校学生文化素质调查工作。调查目的是全面掌握理 工科院校本科生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为理工科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客观依 据。问卷内容设置包括文学知识、历史知识、艺术素养。调查结果是当代大学生的 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上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 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在此主要探讨存在的问题。 胡建强、夏薇、张秀萍列举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知识面过窄过专,知 识广度不够, 社会适应性较差; 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 缺乏创新、 开拓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社会责任感较差; 一些理工类的学生心理素质也很差, 不能承受挫折和失败,社会交往能力差,适应性较差,事业心不强,奉献精神差, 考虑个人利益多,考虑国家利益少。 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工科院校一般缺乏人文教育的传统和人文精神的积淀,人文教育的基础 地位尚未确立,并没有把进行人文教育作为培养合格工科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 50 年代初在苏联模式影响下,我国的高等院校都进行了大规模院系调 整,陈辉认为,这种调整虽然改善了我国高校的地区布局,但由此形成的三类高等 学校文理科性质的综合性大学、分科性的理工学院和单科性的专门学院,却造 成了院校设置上的文理分家的格局。 夏薇、张秀萍认为,这种格局不利于大学形 成浓厚的学术气氛,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全面人才的培养。如一些高校 在观念上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教育模式仍然比较单一,很大程度上把高等教育等 同于专业教育,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毕业于理工科院校,他们重视理 李光玉等华中理工大学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调查报告高等教育研究,1997(1) :6067 胡建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湖南社会科学,2003(3) :158 夏薇,张秀萍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航海教育研究,2004(4) :1415 陈辉1952 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content/university/1/38371.shtml 9 工专业课程,仍然坚持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好专业,人文教育可有可无。 朱丽华、李瑞学将文理分校、理工科教育专业划分过细、理工科教育培养目标 的偏向列为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的三大障碍。 (2)适合工科大学的人文课程体系尚未形成,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段惠青指出我国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少得可怜,缺乏人文教育的氛 围。有的院校根本不开设文理交叉的课程和各种人文类的选修课。已经开设的人文 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在对国内外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 概况、课程体系和目的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国外通过规划知识领域、确定学科 主题来构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综合化的人文社科课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 系缺乏研究设计,课程设置随意,缺乏综合性和规范性;国外认为人文社科教育有 助于加深对人类历史、思想观念和社会结构的了解,有助于品格的养成,我国主要 强调人文社科教育的政治功能。 唐新华、 陈德静曾对我国 7 所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和 2 所重点大学的应用型本 科专业作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这些院校人文类课程比例普遍较低,与发达国家 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文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所调查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在 必修课程一栏中的人文社会课程门类偏少, 几乎千篇一律地只有国家规定的 “两课” 类的课程。有的院校教学计划缺乏系统设计,人文选修课开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有的学校是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选修课内容大多是一些泛泛的文化艺术之类, 缺乏思辨性、启蒙性、针对性。正是这种“随机选择”的 34 门人文素质教育课 程,使学生很难找到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很少见到事物的全貌,从某种程度上 讲这些人文选修课程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3)人文教育方法落后,途径单一,教育资源整合不足。 课堂教学手段落后, 夏薇、 张秀萍指出相当一部分人文课堂形式依旧是教师讲, 夏薇,张秀萍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航海教育研究,2004(4) :1415 朱丽华,李瑞学浅谈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1) :3233 段惠青国内外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1999(s1) :89 唐新华,陈德静国内外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教育之比较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 31 10 学生听,使学生失去了接触人文知识的兴趣。 冯军认为不少高校人文教育还只停 留在人文课程的开设上,缺乏必要的深入,缺少师生互动,专业的人文教育没有与 校园文化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4)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夏薇、张秀萍指出了理工科院校师资的一些不容乐观的情况:一些优秀的人文 教师不愿意到理工科院校工作,认为在理工科院校得不到发展自己专业特长的机 会,部分人文教师在长期缺乏人文氛围的环境中放松了对自己的工作要求,致使业 务水平下降,导致了一些理工科院校教师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理工科院校 教师数量、质量上不去的恶性循环。 马跃、高晓华、郑英伟也认为我国高校没有 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 唐新华、陈德静说明了在我国工科院校存在的一些事实:长期以来,在工科大 学中普遍存在着专业技能教育基本挤掉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现象,学校专业化色 彩比较浓。而且理工科院校的大多数教师,特别是现有中青年教师基本上是按单一 专业模式培养出来的,其文化素质尚不够全面,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担负起人文教 育的重担? (5)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未能融于一体。 唐新华、陈德静认为,虽然目前我国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设立了社会科学部 (系) 、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室)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等,承担了对大学生进行 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且有的院校相继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或文法学院、经济 管理学院等文科院系, 使人文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时, 没有挖掘工程科学内涵本身所具备的人文精神,更没有将其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主 要支撑渗透点,很少关注各个专业领域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环境、伦理、道德、法 律等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其结果是文科教师和理工科教师这两大教育主体各自面 夏薇,张秀萍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航海教育研究,2004(4) :14 冯军走出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误区国外人文教育之启示江苏高教,1998(2) :2122 夏薇,张秀萍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航海教育研究,2004(4) :14 马跃,高晓华,郑英伟理工院校人文教育模式的思考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4) :69 唐新华,陈德静国内外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教育之比较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 31 11 对同一教育对象,却进行互不相干的教学。 (6)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图书馆都不能满足学生对人文书籍、资料的需求。 夏薇、张秀萍指出,由于经费不足等问题,理工科院校把大多数的经费都用来 购买反映学校理工专业特点的书籍,人文书籍购买明显不足。一些学校缺乏采买人 文书籍的专业人才,选购缺乏目的性、计划性,致使现有图书残缺不全,无法满足 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7)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胡建强主张,人文教育的进行不仅发生在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 因而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需要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府气 息中净化心灵、提升修养,培养良好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从而升华品格。 胡建强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尚缺乏对人文科学隐性课程的研 究,学校缺少人文科学的氛围。例如不少理工科院校张贴的学术报告海报,很少有 人文科学方面的,校内的黑板报、宣传窗主要以宣传专业学习为主,很少有学生发 表人文科学课程学习心得的园地,同时校内的文艺活动也较少。 1.3.3 在我国工程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在我国工程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 在研究了国外著名高校的人文教育成功之处后,结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和人文 教育的实际情况,学者纷纷对如何加强我国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提出了方法、路 径。 王劲松、游滨认为应确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内容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文环境, 使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刘立魁、任元军认为必须提高认识,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确立 人文教育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重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开展人文 讲座;加强校园文建设,为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引 唐新华,陈德静国内外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教育之比较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 31 夏薇,张秀萍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航海教育研究,2004(4) :15 胡建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湖南社会科学,2003(3) :158 王劲松,游滨人文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的人才培养高等建筑教育,2004(1) :16 12 导学生阅读经典;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朱丽华、李瑞学强调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加 强校园文化建设。 马跃、高晓华、郑英伟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做:转变“文” “理” “工”不同学科 门类的观念;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不断改进人文社会科 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规范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体系;实行人文社会学科辅 修专业和双学位制;人文素质教育应当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推动人文教材建设。 在夏薇、张秀萍看来,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提高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需要高校的努力,学生自身的修炼,还需要整个社会 的关心和支持。三者之间忽视任何一方,都将造成人文素质教育的失败。因此建议 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人文教育工作:建立全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重 视艺术教育作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培养教师人文精神; 优化人文教育环境,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搞好图书馆建设, 注重网络资源共享; 加大政府多方投入,改变社会陈旧观念;自觉提高人文修养,注重实际能力培 养。 曹南燕强调了在工程教育中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而目前中国高校还普 遍缺乏工程伦理教育。 蒋建湘、庞青山认为,必须:提高认识,调整工程教育目标;增加人文社 会科学课时比重,充实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内容;改革教育途径,促进人文社会科 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有机结合,打破原有课程的界限,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双 方的不断对话;提高教师素质,课程本身并不能相互协调,教师必须为本科生教 育的成功提供必要的启发和综合。 刘立魁,任元军人文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题中之义化工高等教育,1996(4) :1617 朱丽华,李瑞学浅谈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1) :3334 马跃,高晓华,郑英伟理工院校人文教育模式的思考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4) :6970 夏薇,张秀萍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航海教育研究,2004(4) :1617 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37 蒋建湘,庞青山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江苏高教,1997(1) :76 13 胡建强强调: 重塑教育理念; 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管理; 大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校园文化品味,因为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同时也是以教师的人格去感染、熏陶、塑造大学生人格的过程。 唐新华、陈德静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转变观 念,提高认识,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增加比重,优化结构,充实内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营造校园人文氛围。 由刘献君主编的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一书认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 个重要思路和途径,就是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推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 合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书中以高等学校教师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为主题, 汇集了 60 位教师的心得体会,总结了教师们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方 式。 罗承选认为高校人文教育的使命,是塑造独立创业者人格。并通过分析理工科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和原因、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建构原 则、国外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教学基本经验,试图从教学理念、教学体系、课堂教 学三个方面构建中国特色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教学的模式。 对众多学者的研究归纳整理后,发现关于加强我国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的途 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丰富 课程内容,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将人文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进行教育 学内容和教育管理的改革;加强师资建设;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综观学者的论述,虽然 有很多对在工程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真知灼见,但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上 对在工程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论述,对某些案例的研究也只 胡建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湖南社会科学,2003(3) :158 唐新华,陈德静国内外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教育之比较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 32 刘献君主编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第一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罗承选等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第一版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75196 14 是简单的类比与综述,针对性差,对于我国理工科高校尤其是工程教育究竟应该如 何在工作实践中做到以上方面,没有理想的操作实例与操作方案的借鉴和指导。 1.4 研究思路、方法 研究思路、方法 1.4.1 研究思路研究思路 前人对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本研究的核心主题是从实践操 作层面谈工程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实施,不仅从以前学者探讨比较多的课程、教学方 面,也要从科研、师资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综观 mit 与 hust 的人文教育,通过案 例分析与对比研究,把握两校在具体实施人文教育方面的做法,以对我国高校如何 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做好人文教育提供案例借鉴并提出实施建议。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并提出本研 究的思路;第二部分,从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二者关系的演变、时代赋予人文教育 与工程教育的内涵、在现代工程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是必然来看人文教育与工程教 育的关系,并在此大背景下对 mit 与 hust 所开展的人文教育进行梳理;第三部分, 从课程、教学、科研、师资、校园文化五个方面对 mit 与 hust 对工程专业学生所 实施的人文教育进行论述与分析;第四部分,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对在我国高 等工程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建议。 1.4.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将 mit 与 hust 的人文教育进行比较,以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 在工程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道路。 2.文献研究法。 (1)文献查询。查询国内外有关在高等工程教育中进行人文教 育的相关文献,包括专著、论文、期刊、学校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方案等。 (2)网 络查询。 登陆 mit、 hust 等国内外相关网站, 获得工程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相关信息。 15 2 人文教育是工程教育的应有之义人文教育是工程教育的应有之义 2.1 工程和工程师职业的新变迁呼唤工程教育改革 工程和工程师职业的新变迁呼唤工程教育改革 工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进行工程活动的合格工程师。 21 世纪工程环境与工程 师职业的新变化,必然要求工程教育作出相应变革。 2.1.1 什么是工程什么是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扇形统计图课件介绍
- 中级软考题库试题带答案详解B卷
- 法律基础知识模拟考试卷及答案2025年
- 2025年翻译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矿产权评估师考试题库带答案
- 初中数学竞赛集训班讲义3:充满活力的韦达定理(含答案或解析)
- 2023年度服务行业人员练习题名师及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度电信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综合练习及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慢慢打开门的课件
- 国际球员租借合同书协议范本模板7篇
- 机场安检危险品运输课件
- 绿化种植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利用SmartRock传感技术进行含砂道砟直剪试验研究
- 共享储能项目进度管控实施方案
- 旅行社挂靠协议合同范本
- 市场联合促销活动协议
- 2025年烟花爆竹经营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幼儿园初级保育员模拟考试试题试题(含答案)
- 物业创星级服务汇报材料
- 铁路局连接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心理咨询师题库附完整答案(各地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