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优化泉州城市空间结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鹫b 9 2 3 1 优化泉州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 对城市空间的研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理论和学说。本文在背景分析的基 础上,以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理论为指导,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演化 规律遵循从极核到点轴再到网络发展的发展模式,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 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寻找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揭示 组团式城市群是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以泉州四个区、三个市和一个县为研究区 域,分析研究区域特征,分析泉州市域城市发展的优劣势,确立了泉州未来城市 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建成高竞争力、高组织力的区域 中心城市,高效率、高弹性的有机组群城市,高融合、高质量的生态共生城市, 高品位、高舒适的人居最佳城市。提出泉州未来城市发展应该构建“一核两翼、 两主轴、三湾八组团”的空间结构。构筑城市群区域通道网络,打造海峡西岸经 济区重要物流中心,并对城市群各空间分区进行功能定位,以优化城市空问结构 和产业结构。提出构建泉州组团式城市群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空间结构优化,组团式城市群,泉州 s u m m a r y t h er e s e a r c h i n go nt h eu r b a ns p a c e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r e q u i r e sd i f f e r e n tt h e o r y o nt h eb a s i so fb a c k g r o u n da n a l y s i sa n dw i t ht h el e a do fu r b a ns p a c ef r a m e o p t i m i z i n gt h e o r y , t h i sa r t i c l eh a sp r o b e di n t ot h ee v o l v e m e n tr u l eo fu r b a ns p a c e f r a m e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t h i sr u l ef o l l o w sam o d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w h i c hg o e sf r o m p o i n tt oa x e sa n dt h e nt on e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a r t i c l er e v e a l su s fe v o l v e m e n t p r o c e s sd e v e l o p e df r o mal o wl e v e lt oah i 曲l e v e l ,u s fd r i v i n gs y s t e mo fo p t i m i z i n g 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o fo r g a n i z i n gaf u t u r ec i t yg r o u pq u a n z h o uh a s f o u rd i s t r i c t s ,t h r e ec i t i e sa n do n ec o u n t y t a k i n gq u a n z h o ua si t sr e s e a r c h i n gs u b j e c t , i t c o m p l e t e l ya n a l y z e sq u a n z h o u sa r e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 c l u d i n gi t sa d v a n t a g e p o s i t i o n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e s t a b l i s hag o a lf o ri t s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ti st os a yt h a t q u a n z h o us h o u l db ec o n s t r u c t e dt ob eac o r ec i t yo fw e s ts t r a i te c o n o m ya r e a ,a c e n t e rc i t yw i t hh i 曲c o m p e t i t i v ea b i l i t ya n dh i g ho r g a n i z i n ga b i l i t y , a no r g a n i cc i t y w i t hh i 曲e f f i c i e n c ya n dh i g hf l e x i b i l i t y , a l le c o t y p ec i t yw i t hg r e a t a b i l i t y t o i n o s c u l a t ew i t ho t h e rc i t i e s ,ab e s tc o m f o r t a b l ec i t yf o rr e s i d e n t sw i t hg r e a tt a s t et o i n h a b i t q u a n z h o us h o u l de s t a b l i s has p a c e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w i t h “o n ec o r e ,t w ow i n g s , t w oe x e s ,t h r e eb a y sa n de i g h tg r o u p s ”i nt h et h t u r e ,b u i l d i n gan e t w o r kf o rt h e c h a n n e lo fc i t yg r o u p s ,c r e a t i n ga ni m p o r t a n tl o g i s t i cc e n t e rf o rw e s ts t r a i te c o n o m y a r e a ,o r i e n t a t i n gt h ef u n c t i o nf o re a c hs p a c es e p a r a t i o ni n s i d et h ec i t yg r o u p s ,s oa st o o p t i m i z et h eu r b a ns p a c ef r a m ea n di t si n d u s t r yf r a m e w o r k t h ea r t i c l ep r e s e n t si t s p o l i c y a n dm e a s u r e sf o rc r e a t i n ga no r g a n i cc i t yg r o u pi nq u a n z h o u k e y w o r d s u r b a ns p a c ef r a m eo p t i m i z i n g ,a no r g a n i cc i t yg r o u p ,q u a n z h o u 第一章绪言 1 1 国内外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1 1 15 0 年代之前城市空间发展的理论研究 众所周知,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要素聚集与配置的空间表现。社会经济发 展的不同时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侧重点也不同。 2 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w e b e r ,1 9 0 9 ) 提 出了工业区位论。2 0 世纪3 0 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 w c h r i s t a l l e r ,1 9 3 3 ) 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稍后,另 一德国经济学家廖什( l o s c h ,1 9 4 0 ) 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把中心地理论 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这些是有关城市经济空间布局的理论。对于城市 空间形态的研究也提出了不少的学说。如由美国社会学者巴盖斯 ( e w b a r g e s s l 9 2 5 ) 提出的同心圆带状结构理论”。由赫伊特( h h o y t ,1 9 3 9 ) 提出的扇形结构理论”。乌尔曼( e c u 1 l m a n ,1 9 4 5 ) 提出的多核心结构理论“1 。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雷蒙、恩温的卫星城镇理论”j 、e 沙里宁的有机疏 散理论“。由英国著名城市学家帕特里克格迪斯( p a t r i c kg e d d e s ) 于1 9 1 5 年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英国学者弗塞特( c b f a w c e t t ) 于2 0 世纪3 0 年代提出的“城镇密集区”一概念。“都市地区”概念源自美国,是由1 9 1 0 年美国定义的都市区演变而来的。 1 1 25 0 7 0 年代城市空间发展的理论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致力于恢复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市场力的作用产生了极化效应,结果是扩大了地区差别,使得一些学者对传统 生产力布局理论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上的局限性进行反思,比较系统地 建立了旨在研究地区问要素流动与平衡的区域经济学,同时加强了区域的中心 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相关的理论有增长极理论“,中心一外围理论l ,点轴 渐进理论与网络开发理论“,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大都市圈结构模式的 理论。这些理论揭示了市场力量,集聚与扩散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及区域城市发 展的影响。由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各种规划模式、网络和扩散理论、系统论 及运筹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动态性、总体性研究促使地域 空间结构理论、现代区位论逐渐形成。 1 1 3 7 0 年代以后城市空间发展的理论研究 7 0 年代以后由传统的区域内空间机制研究转向新经济因素影响的全球范 围的空间机制研究,更加注重构建新型、有序的空间体系,注重依靠现代网络 结构为支撑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建立理想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于管理的 高层次集聚、生产的低层次扩散、控制和服务等级体系扩散构成了信息经济社 会总体特征。在此背景下,西方众多学者提出许多世界城市体系假说“”。其中 按照沃勒斯坦研究,世界体系具有核心边缘劳动分工的特征,形成核心国 和边缘国间关系日益明显的不对称结构( w a l l e r s t e i n 1 9 7 4 a ,1 9 7 4 b ) 。萨森 ( s a s s e n ,1 9 9 1 ) 通过城市动力学与全球化过程的研究曾得出三个重要结论: 每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轨迹主要依赖于它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更多的城市正成为直辖市和管理全球化过程活动的一部分:少数几个重要 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由其金融部门组织的规模来决定。总之,各 城市按照它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以及控制、协调和管理这个过程的程度在 国际城市等级体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卡斯泰勒( c a s t e l l s ,1 9 9 4 ) 将不同的 全球重建和世界城市结合在一起。首先,他解释了信息城市也是生活在新城市 贫困化和新城市边缘中的移民和少数民族集团的二元城市。其次,卡斯泰勒强 调主要城市地区是不同类型妁重要流经过的至关重要的点。他说:“国家 国际商务中心是信息全球经济中城市经济的发动机”。获得这些流的基础设施 需求量巨大,在空间上不平衡分布使得大多数这样的地区很难与大都市竞争。 最后,他重申信息城市也就是全球城市,它涉及到决策和信息处理中心赙络中 全球经济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理论界已经研究的主要理论集中在以 下几个方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否滞后、城市规模效益问题、城市体系研究方 面、关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我国学者姚士谋。、顾朝林”“、陆大道、 周一星、崔功豪、宁越敏“、江曼琦“、倪鹏飞“”等都对城镇体系、大都市 带、城市空间演化规律与机制、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竞争力等提出了自己 独到的见解。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三大都市带发展迅速,对于中国城市发展选择 什么样的路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理论上的思考。目前中国城市发展亟待研究 的问题还有城市化的社会伦理学问题即中国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基于国 际国内各种因素与发展要求系统考虑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综合模式” 各种制度层面如何形成合力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信息化使得城市的空间形式发生了一些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变化,出现了需要解 决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还需不断从理论上进行探索。 1 2 背景分析 1 2 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是国家或地区调整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重大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 要求均衡、封闭的城市空间结构向高效、开放的空间结构转化,由国家经济向 全球经济转型,要求地方空间向网络空间转型,以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的背景 下,要求行政型的空间结构体系向有效的经济型空间结构体系转变。对于城市 空问发展而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高效、有序、开放的城市空间结构。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或地区要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城市发展战略。 在城市个体角度,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在城市群体角度,是 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特副是在城市之间关系机制方面进行调整与优化,形成城市 r 群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 2 2 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要求实施城市空间整合战略。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但城市化发展也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例如首位城市不突出、单中心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小城镇分散而零乱。这 些问题势必影响整个区域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中国城市发 展存在的问题要求实施城市空间整合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首位城市 不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偏弱,难以带动区域 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发展、扩大、兼并、重组、营造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来优 化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带来的城市功能聚集太多、城市 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需要考虑城市产业、人口与资源的有效配簧,通过发展 多核心、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来疏解城市在某个地域的过度集中,重塑城市整 体的有机空间秩序。对于小城镇分布分散而零乱的问题,要求发展城镇特色经 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与城镇的集中度,扩大城市规模。 1 2 3 城市与区域加速融合发展形成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城市空间结构 世界经济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向全球化。随着高度信息化社会化来临,产 业组织将向“开放型、网络型导向”发展,世界经济在全球融合为一个难以分 割的整体。2 0 世纪里,世界经济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迅速发展。全球的国民生产 总值以年均2 3 的速度增长,全球的贸易量以6 的速度增长,全球的劳动力 或人员流动规模远远超过1 9 世纪。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西欧城市在近2 0 年 中,其外贸增长率高于城市g d p 增长率的两倍,有的城市高达三倍,说明这些 城市融入全球经济的速度在加快。 连玉明在中国城市报告”“中指出区域一体是经济发展内生的客观要求, 是一种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安排。区域发展联盟或合作体成员较少,植根于历 史,区域经济具有特有的本土性,还有比经济力量强得多的文化与政治因素, 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 区域经济合作,形成了泛空间的城市联盟。如欧盟、托美自由贸易区、非洲统 一组织、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等。 区域一体促进城市与区域加速融合发展。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而城市 是区域发展的起点和核心”,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市在新的经济分 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此也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带来深刻影响。例 如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功能及由此丽产生的辐射力、凝聚力在配置市场资 源与要素方面的功能愈加强化,进而呈现出以上海为核心的打破行政区域限制, 6 重新整合经济要素的强大势能,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共同体,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种全新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 管理构架,促进区内要素的自由流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区域经 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形成城市群。城市群是国际交流、分工和竞争的基本单 位,如何形成牵引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城市群,是中国赢得2 1 世纪经济全球化 下激烈的国际竞争、获得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大、中、小城 市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及时调整城市功能定位,调整城市产业布局,在城市群中 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深度整合,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聚、资源配置的 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竞争力,取得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使城市化实现价值 最大化,城市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城市化水平整体提高。 l2 4 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已经形成比较清晰的城市群空间发展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封锁难阱遏制市场经济规律发生 作用,人流、物流、资金流早已不以行政区划为界,城市空间结构由均衡的、 封闭的空间结构向高效的、开放的空问结构转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具 有完全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由于是我国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两个区域,已经形成比较清晰的城市群 空闻发展结构。长江三角湔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位于 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在核心城市一上海蚵辐射带动下,包括了苏锡常、杭嘉 湖、宁( 波) 绍和宁镇扬等4 个城市群,其中包括2 个超大城市( 上海和南京) , 一个特大城市杭州,四个大城市( 无锡、苏州、常州和宁波) ,1 4 个中等城市 以及3 3 个小城市,构成了中国最大的城市群12 3 ) y 正在加速向世界第六大城市 群迈进。 1 。3 研究意义 1 3 1 理论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演化规律,探讨城 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过程,寻求城市空间结构优 化的动力机制,说明组团式城市群是未来城市发展形态。 1 3 2 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组团式城市群的理论研究,结合研究区域特征分析及泉州城市发 展的优劣势分析,以评价结果作为泉州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提出优化泉 州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组团式城市群的具体目标以及对策与措施,培育与提升 泉州的城市竞争力,加快泉州城市发展的速度,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 速发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乃至环太平洋西岸繁荣带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 中国经济甚至是国际经济的重要部分。对实现泉州城市协调发展,构筑新一轮 经济增长的战略平台,提升泉州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4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采用比较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是从城市发展的横向与纵向分祈中发现其内部空间结构规律的一 种直观方法。通过横向比较分析,发现城市空间结构配置的差异对城市发展的 影响,寻求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内涵。纵向比较分析是从城市发展 的历史进程入手,分析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是如何制约和影响城市的发展。这 样,有助于科学合理地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态势,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 1 5 研究思路与目标 本文在城市空间理论基础指导下,尝试以新的城市空间发展理念审视泉州 城市协调发展的方向,通过泉州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 城市空间要素发展演变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泉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定位及空 间结构的整合与优化,探讨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基础上的城市协调发展对策与 措施。 第二章研究区域的特征分析 2 1 研究区域的现状特征分析 泉州市域内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 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 待统一) 。拟研究的区域 范围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四个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 三个市和惠安县,总面积约4 2 2 5 平方千米。 基本自然空间:东临大海,西枕山林,拥夹三江( 晋江、洛阳江、五马 江) ,山海江之间的平原形成了密集发展的城镇空间。境内山峦起伏,丘陵、 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南部山地主要集中在南安市,是未来泉州城市群构建 大生态格局的基础。海岸线曲折蜿蜒,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有湄州湾、泉州 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 4 个港 口。可建深水泊位,发展海洋运输、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水产加工潜力巨 大。 水资源:常年雨量充沛,水资源相当丰富。 光热资源: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问长,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 沛,堪称”闽南大温床”,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糖、油、麻、林、果、茶等 经济作物极为有科。 海洋资源:其中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 0 多种。浅海 滩涂面积大,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 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猛、金、煤、石英砂、花岗岩、高岭土、地热、矿 泉水等2 0 多种。花岗岩品种齐全,目前己发展系列产品出口,从荒料、板材到 石雕产品都远销国内外。高岭土系国家短缺矿产,是发展陶瓷,建材的理想原 料。 旅游资源: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 点,除了海丝文化、宗教文化、侨乡文化、戏剧文化和惠安女文化等独特的民 俗文化外,还保留着灵山圣墓、老君岩、五里桥、洛阳桥等大量史迹。蜚声中 9 外的泉州木偶、梨园、高甲戏等稀有县! 种及南音,构成了旅游业强烈的文化氛 围。 区域经济:区域内主要城市间距较小,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城市数量多, 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研究区域总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1 3 ,但据统计资料整理, 研究区域2 0 0 3 年财政总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8 5 0 1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 市国内生产总值的8 2 4 2 。( 见表1 ) 是一个城镇与经济发展高度密集的区域。 在目前区域内路网建设条件下,如辅以有效的公共组织,不考虑行政因素,整 个时空关系上类似于多片区组合型城市。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建筑物大多沿道 路两侧拓展蔓延,城市间空间形态发展呈分散无序蔓延。 表12 0 0 3 年泉州各县市财政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情况表 中心南衷港区石獭审晋扛审南安审惠安安溪永春德证 区 财政总收 1 49 3 7 8 7 6 2 9 51 1 3 6 0 2 9 0 6 69 6 2 4 l 2 6 1 5 1 95 8 1 5 34 0 1 3 24 0 5 9 8 ( 亿元) 国内生产2 1 5 5 4 2 66 3 9 0 2 l1 2 1 0 9 2 33 8 0 0 2 4 51 6 8 9 4 1 41 7 6 1 3 9 11 1 3 2 6 5 17 9 6 5 3 45 1 4 1 3 7 总值( 亿 以上数据资料来自泉州统计信息阿年度数据 2 2 研究区域的城镇体系特征分析 研究区域现有一个中心城区( 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 、三个县级城 市、一个县级区( 泉港区) 、一个县( 惠安县) 和7 0 个乡镇组成。等级规模结 构( 见表2 ) 。 1 0 表2 研究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图( 资料来自泉州统计信息网) 城镇规模a b 规模( 以城镇数城镇名称 等级城镇久日诗)量 i 级 5 0 万人 l暂定包括中心城区( 包括鲤城区、丰泽 区、洛江区) 、泉港区 i i 级 1 0 4 5 0 万人4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 n i 级5 万人以下 7 0 略 研究区域在中心城区周围集中了泉州市域大多数的城镇。主要有( i ) 东北 城镇群:以惠安、泉港为核心,高速公路和铁路将它们与泉州中心城区连接。 东北城镇群还包括崇武、净峰、东岭、山腰等城镇。( 2 ) 西南的城镇群:以晋 江的安海和南安的水头为核心,包括磁灶、东石、内坑、紫帽等镇,经济较发 达。( 3 ) 东南城镇群是晋江和石狮的乡镇,主要有英林、金井、深沪、龙湖、 祥芝等,经济也较发达。( 4 ) 西北城镇群是南安市区及南安的其他镇。 研究区域的中心城区为整个泉州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兼有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等职能,以食品饮料、建筑房地产、旅游业、机械电子产业等为主;晋 江、石狮为发达的工业城市,以纺织、服装、鞋帽、建材等行业为主:泉港区、 惠安县为石油化工、工业城市,南安为一般工业城市,是泉州联系内陆腹地的 重要节点。 2 3 中心城区特征分析 泉州开发历史悠久,泉州建制始于唐景云二年( 公元7 1 1 年) ,至今已有 1 3 0 0 年的城市文明史,城区空间基本沿晋江分布。1 9 7 8 年以前,泉州市区基本 局限在解放前夕的6 6 1 平方公里之内。1 9 8 5 年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其辖区 改置鲤城区,辖城区临江、海滨、鲤中、开元、华大5 个街道,浮桥、江南、 北峰、东海、城东、河市、马甲、罗溪8 个乡镇和清源、双阳两个国营农场。 1 9 8 8 年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把古城以东的平原区( 面积约9 5 平方子米) 作为 中心城市的核心来发展,建设了泉秀路、刺捅东路、刺桐话路、剌橱北路、丰 泽街、少林路、田安路、宝洲路等,基本形成东片区道路框架,并以道路网的 建设带动整个新区的开发建设。1 9 9 6 年底建成区达到1 5 9 平方公里。但受到 洛阳江、晋江以及周边山体阻隔,城市空间基本滞于两江,城市拓展基本困于 古城。1 9 9 6 年着手实施跨江发展战略,由中心区向江南浮桥、池店、城东、东 海等组团辐射,形成了“六横五纵”城市道路网架,迅速带动了两侧地块的开 发建设,连片发展。1 9 9 7 年,因为泉州市急剧发展的需要,政区再次变动,一 分为三,设鲤城区、洛江区、丰泽区。至1 9 9 8 年底,市区控制性详规覆盖面积 达4 1 7 1 平方公里,到目前泉州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5 8 ,2 平方公里。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行政力量牵制、民众的依恋老城情节,在没有大的地形障 碍情况下,整个城市形态却呈现出以两江为轴的类似河谷城市所特有的条带状, 基本围绕老城区向外蔓延,中心城区未来竞争力的提升及城市发展受到制约。 第三章泉州市域城市发展优劣势分析 3 1 泉州市域城市发展优势 3 1 1 区位优势显著,初步形成泉州湾城镇密集带 泉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唐代,泉州即为 中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宋元两代,进入全盛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 与1 0 0 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泉 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临近港澳和东南亚,面向台湾,是东北亚通往东南亚的 海上交通要道。泉州惠安崇武与台湾台中相距仅9 6 海里,晋江围头至金门只有 5 6 海里。从泉州后渚港至高雄港,直航距离仅1 6 5 海里,一天可达彼岸。这种 地缘优势,使泉州市完全可以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连接两岸关系的纽带,成 为两岸交流与合作的便捷通道。泉台实行优势互补,对双方的经济发展非常有 利。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泉州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部枢纽,泉州北 承福州南接厦门,向内可辐射三明等地区。从发展的区位条件而言区位优势显 著。作为福建省的领先龙头城市和辐射源,泉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为骨干,沿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连 结重点城镇的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泉州湾城镇密集带已经初具雏形。 3 1 2 市域经济实力雄厚 ( 1 )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泉州国内生产总值、乡镇企业总 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多项指标居全省前列。经济总 量已连续多年屠全省首位,2 0 0 4 年国内生产总值又达到了1 6 0 2 9 7 亿元,地方 财政收入5 0 0 3 亿元,2 0 0 4 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 3 1 1 7 亿元,增幅快于g d p i o 7 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9 个设区市首位,比2 0 0 0 年翻了一翻多,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1 1 1 5 5 元,二、三产业总产值1 5 0 9 ,3 9 亿元,区域经济实力日益雄 厚。泉州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已跃上一个新水平,次中心城市的晋江、石狮、 南安、惠安都进入全国“最发达1 0 0 县”前5 0 名,全市各县( 市) 全面进入福 建省经济发展“十强”、“十佳”。 ( 2 ) 经济外向度高。泉州是对外开放较早的沿海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泉 州大力发展“三来一孙”,创办三资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外向 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均有大幅度增长,表3 所 示为泉州近年来出口贸易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变化情况,明显反映出泉州经济 夕 向度逐年增大。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直接改变了城市经济面貌,通过经济增长 要素如技术、资金、市场等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利用增加建设的投入, 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与重构。 表3泉州1 9 9 9 2 0 0 4 年对外贸易与实际利用外资变化情况表 年倍硬日出口总值( 亿美元)实际猫甬井瓷辍( 亿美元) 1 9 9 9 正1 0 6 7 5 61 1 5 8 4 2 0 0 0 笠1 1 86 2 3 2 0 0 1 年 1 2 6 1 8 0 1 2 0 0 2 芷1 5 ,3 5 8 2 l 2 0 0 3 笠1 9 1 69 9 4 2 0 0 4 笠2 5 9 7l o 9 3 以上数据资料来自泉州统计信息网年度数据整理 ( 3 ) 产业结构以二次产业为主。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实现良 性互动。产业结构已经从“一、二、三”型向“二、三、一”型转变,并逐步 向“三、二、一”型发展的高级化进程中。在g d p 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小于1 0 , 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 0 ,经济发展进入工业 化加速阶段。( 见表4 ) 1 4 表4 泉州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 占g d p 比重 年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声蝗 1 9 8 0 在3 8 7 83 3 7 92 7 4 3 1 9 8 5 住3 6 5 33 9 12 4 3 7 1 9 9 0 年 3 0 34 1 2 52 8 4 4 1 9 9 5 在1 1 5 15 1 3 93 7 1 5 2 0 0 0 盆8 o5 3 33 8 7 2 0 0 4 年 5 85 3 54 0 7 以上数据资料来自泉州统计信息网年度数据整理 ( 4 ) 形成了纺织鞋服、建筑材料、食品饮料、五金机械、工艺制品等五大 传统优势产业,电子、石化两大新兴产业。据统计,2 0 0 4 年传统产业稳健增长,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 5 1 ,现价增长3 2 7 ,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大 6 3 1 。电子、石化两大新兴产业增势良好。全市5 5 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 完成工业产值2 0 。8 8 亿元,现价增长3 6 3 ,增幅比全市工业高出2 5 个百分 点,规模以上石化产业实现产值2 0 5 4 9 亿元,增长3 0 6 ,实现利润8 5 1 亿 元,增长3 9 ,6 ,高出全部工业5 9 个百分点。 3 1 3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独特,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基本形成具有区域特色 的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走出的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 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成为福 建省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是泉州经济发 展的又一特点。改革开放20 多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泉州民营经济迅 速辗起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逐步形成以侨资侨力的运用为优势,以股份 合作为主要形式,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为构架,以“小 工厂、大产值,小商品、大市场,小洋货、大创汇”为经营特色的模式,其发 展速度和水平一直走在福建省前列。据统计至2 0 0 3 年泉州的民营工业企业达 4 2 万多家,年产值2 0 5 4 亿元,税收5 0 亿元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 0 0 0 多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 8 5 家,年纳税超5 0 0 万元的企业5 5 家。基 本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 泉州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这 些经济板块的分布没有一个明确的地域界限,犬牙交错,互相渗透,突破了行 政区域界限,在一定地区、一定行业中逐渐形成了产业群,全市已有纺织服装、 制鞋、机械制造、建筑材料、陶瓷雕刻树脂藤铁工艺品、食品饮料、电子石化、 茶叶等产业集群( 见表5 ) ,并且创造了一些著名品牌如安尔乐、安乐、心相印、 七匹狼、柒牌、九牧王、拼牌、富贵鸟、安踏、特步、爱乐、亚礼得、雅客、 达利、惠泉、亲亲、s b s 等,同时也打造了中国乌龙茶( 名茶) 之乡、中国藤 铁工艺之乡安溪,中国瓷都德化,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鞋都一 晋江,中国服装名城石狮,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鲣城,中国树脂工艺 之乡丰泽,中国民间艺术( 雕刻) 之乡、中国石雕之者p 一惠安,中国建7 材之乡南安,正在崛起的世界级石化基地泉港等特色经济。形成了多 样化、特色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如安溪乌龙茶、竹藤工艺,永春芦柑、陶瓷灯 饰,德化工艺陶瓷,石狮的纺织服装,晋江的鞋帽、服装漂染、陶瓷建材、食 品饮料、玩具、电子机械,南安的石材加工、水暖、消防器材,惠安的金石雕、 建筑房地产和水产品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的逐步形成,带动了一 大批专业市场迅速发展,如石狮市的服装和布料市场,晋江市陈埭鞋原辅材市 场、磁灶建材市场、安海糖烟酒市场、福埔车辆机电市场、英林布料市场、华 洲水产品市场,南安水头“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官桥粮油市场、英都和仑苍 水暖消防器材市场,惠安县的石材、雕艺品市场,德化县的陶瓷工艺品市场, 安溪县的竹藤工艺品、茶叶市场,永春县的芦柑市场等。这些市场有效地发挥 了服务本地企业和消费者的作用,有的已成长为辐射全省、全国的专业化、区 域性龙头市场。 表5泉州各县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表( 其中中心城区指鲤城、丰泽、洛江三区) 区域产业集群 中心市区电子信息、树脂陶瓷工艺、鞋服包袋、五金机械、旅游商贸物 流、生态农业产业 泉港石化 晋江纺织服装、鞋类、建材、食品饮料、装备机械、家居用品、纸 制品、电子通讯器材、精细化工 石狮纺织服装、建筑材料、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制鞋、港口物流、 水产品 南安石材陶瓷、水暖器材、食品加工、工艺雨伞、粮食花卉 惠安石雕石材、食品饮料、包袋鞋服、五金机械、港口物流、旅游 业 安溪茶叶、藤铁工艺、食品加工、建材冶炼、服装鞋帽、印刷包装、 机械化工 永春煤炭电力、轻纺鞋服、造纸及纸品包装、陶瓷树脂、食品饮料、 建筑材料、医药化工、农业产业、旅游业 德化陶瓷工艺、建筑材料、矿产 3 1 4 、侨台优势突出,利于形成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市场网络 泉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市海外华侨、华人和 港澳同胞有6 7 0 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约9 0 0 万人祖籍泉州。广大海内外乡 亲情系家乡,热心公益,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与世 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全球构成一个庞大的市场网络,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生产互补性强,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充分发挥侨台优势,有利于推 动产业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来武装 和改造泉州产业,逐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同时可以推动产品出口,提高 产业经济的外向度。2 0 0 4 年泉州三资企业总产值达7 3 1 9 4 8 9 亿元,实际利用 外资达1 0 9 3 亿美元,港澳台侨资的利用有力地促进了泉州经济的发展。泉台 两地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人员往来和经贸联系,泉州已是祖国大陆和台湾省 问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桥头堡”。这是祖国大陆其他省份城市所不能比拟 的优势。 4 1 5 、市域基础设旖日益完善”“,利于形成城市群空间拓展的支撑体系 泉州市是我国首批“城市投资硬环境4 0 优”之一。( i ) 海陆空交通网络 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超过一万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首位,全市 实现村村通公路。福厦漳高速公路、国道3 2 4 线福厦路穿过泉州等构成了泉州 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泉三高速公路已报国家批准建设。铁路:开通连接鹰厦铁 路的漳( 平) 泉( 州) 肖( 厝) 铁路。空运:泉州晋江机场己开通1 8 条国内 航线,机场旅客吞吐量6 9 万人次,货运1 2 万吨,跨入全国4 0 个最大空港之 列。水运:全市现有港口码头2 9 座4 6 个泊位( 其中一类口岸2 个,二类口岸 7 个) ,年吞吐量2 1 2 3 万吨,集装箱2 7 3 万标箱,已开通大连、上海、海南 和日本、香港等航线。距泉州市区9 公里的泉州湾后渚港属国家一类口岸,有 万吨级过驳浮筒3 个,客货、杂货、粮食、石油等专用码头7 个,2 * 5 0 0 0 吨 级集装箱码头已建成投入使用,港区设施配套齐全,并己开辟集装箱运输和泉 州至香港客轮直通航线。泉州湄州湾肖厝港为天然深水良港,现有万吨杂货码 头、1 0 万吨油码头和5 万吨多用途码头,并有2 5 万吨原油码头和5 万吨、1 0 万吨液体化工码头正在筹建。( 2 ) 邮电通信超前发展。建成全国第一家市县 乡三级联网的配套程控电话本地网,至2 0 0 4 年末全市现有电信电话用户在全省 率先突破3 0 0 万门、宽带用户在全省率先突破2 5 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 4 6 部百人,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现有移动电话交换容量3 0 2 2 万门,覆盖全市各县( 区、市) 。有线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1 3 8 个乡镇完 成光缆联网,联网率9 7 2 5 ,同时,各种现代化的电报、电传和特快专递等电 讯邮政服务齐备。完善的供电网络基本形成。( 3 ) 全市拥有l1 万伏以上变电 站36 座,福建省第一座55 万伏变电站在泉州境内,年网用电量达75 亿千 瓦时,居福建省首位。 市域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特别是交通网络的完善,有利于城市空间结构 沿交通联系的主要方向优化与发展。泉州人都知道,大坪山隧道打通后,一下 拉近了市中心与城东的距离,成了洛江区和城市东西区的交通骨架,加速泉州 中心城区东进的步伐。后渚大桥的建设把东海和惠南工业区连成一片,惠南地 区大片闲置的土地启动起来,惠南直接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成为泉州城市东 拓的主要地区,而东海片区也会成为炙手可热的热土。沿海大通道的建设把区 域内南安、晋江、石狮、惠安一线串联起来,使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易于实现。 通过交通网络的完善拓展了城市规模,加强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联系,促进 区域内城市的高效连接,从而可以实现市域内城市的最终联合发展,真正有效 地撑大城市发展框架。 3 2 泉州市域城市发展的劣势 3 2 1 城镇规模偏小,无序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大多数城镇规模偏小,镇域平均人口规模大约在4 万7 万人之问。从目 前来看,大泉州市域内晋江、石狮、南安等市建成区面积分别只有1 2 8 平方 千米、8 5 平方千米、l o 4 平方千米,其它几个县城面积更小。市域内多数小 城镇居于乡村地区,大多为乡村型城镇,镇区非农业人口数量偏小,具有城市 与乡村的双重属性,功能不明确,城镇区经济与人口的集中程度偏低,城镇空 闯未形成规模,或虽然建设得很漂亮,但功能不全,难以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 这种格局往往带来管理成本比较高,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投入重复浪费,难以 取得规模效益,空问集聚辐射带动力有限。 市域内小城镇密布,但存在过于分散和无序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山区小城 镇。据统计,泉州现有建制乡、建制镇数为1 3 4 个,泉州现有总土地面积为 1 1 0 1 5 平方千米,市域内城镇密度为1 2 1 个万l ( m 2 。市域内小城镇大多沿公路 交通线、沿江、沿海分散分布,中心市区对下属县级市和镇的向心和牵引联系 1 9 在局部地区弱化。这种分散、无序发展的格局难以集聚大工业,难以集中财力 搞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农村工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变。 泉州市区所辖鲤城、丰泽、洛江三个区发展基础较好,但规模偏小且经济 实力不够强大。据统计2 0 0 3 年泉州中心城区第二、三产业总产值为2 1 0 7 0 3 6 亿元低于晋江市第二、三产业总产值3 6 8 6 8 7 3 亿元,2 0 0 3 年泉州市g d p 总量 为1 3 8 0 i 1 亿元,中心城区g d p 总量为2 1 5 5 4 2 6 亿元占全市g d p 总量1 5 6 2 。 经济实力不够强大,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还有一定的差距。 泉州市域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未能发展到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规模,城 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相应较弱,担当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任受到制约,已明 显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 3 2 2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企业规模偏小,面临产业优化升级的挑战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指导和调控机制,缺乏城 市内部分工协作的眼光,各县市从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发展经济,导致产业 结构趋同现象严重,民营企业集中,呈现出小而分散的特征,缺乏龙头企业与一 品牌。大多数产业为低投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泉 州的纺织服装由于长期定位为港商、台商的主要加工基地,生产企业获利甚微, 长期处于低端产品复制阶段,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由表5 可见,产业 集群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陶瓷、建材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 型材料等新兴工业较弱,面临科技竞争力较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挑战,在 产业集群中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功效。 3 2 3 、入口素质不高、人才缺乏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喃、技术创新受到制约 泉州人口素质不高,缺乏各种高级人才是泉卅i 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制约因 素。第四、五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泉州与全国、福建省差距较大。( 见表5 ) 表6 每l o 万入口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单位:人 文化 全国全省泉确 程度 四普五普四普五普四普五普 小学 3 7 0 5 73 4 1 0 04 3 2 1 33 7 7 6 04 5 6 1 63 8 2 8 1 初中 2 3 3 4 4 3 2 5 8 71 6 8 9 13 3 5 4 4 1 4 7 5 9 3 8 2 8 8 高中 及中8 0 3 91 0 6 5 66 9 9 11 0 6 4 25 0 6 0 8 3 5 4 专 大专 1 4 2 23 3 9 81 2 2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鲜配送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业田间管理机械升级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有机山羊养殖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木松节油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肉类保健品罐头行业跨境出海项目商业计划书
- 能量补给冻干水果片行业跨境出海项目商业计划书
- 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记录档案
- 高校线上教学互动技巧大全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真题题库及答案
- 职业病防治标准操作规程汇编
- 档案管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老年健身知识培训课件
- 急性腹痛的鉴别与护理
- 电工安全用具培训课件
- 钻井液培训课件
- 2025年氢气传感器市场分析报告
- 后腹膜输尿管切开取石个案护理
- 快消品运营总监职责要点
- 电动公交安全培训
- 电气设备安装维修合同
-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