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专业论文)以mnⅢmnⅡ为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茴香醛的研究.pdf_第1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以mnⅢmnⅡ为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茴香醛的研究.pdf_第2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以mnⅢmnⅡ为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茴香醛的研究.pdf_第3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以mnⅢmnⅡ为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茴香醛的研究.pdf_第4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以mnⅢmnⅡ为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茴香醛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以mnⅢmnⅡ为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茴香醛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以m n ( i i i ) m n ( i i ) 为氧化还原媒质,间接电化学 氧化茴香脑合成茴香醛。对m n ( i i ) 电化学氧化成m n ( i i i ) 的电解工艺 条件、m n ( i i i ) m n ( i i ) 的电极过程动力学以及茴香醛的化学氧化过程分 别进行了研究,以优化出在高电解产率、高电流效率以及高产率条件 下的最佳反应条件。 m n ( i i ) 的电化学氧化实验是在无隔膜电解槽中进行的,尝试了使 用价廉易得、析氧电位较高且性t 日- , 匕i - , 比较好的纯铅分别作阴、阳极,对 m n ( i i ) 的电化学氧化过程进行了优化选择。在含有5 5m o l lh 2 s 0 4 + o 1 5m o l lm n s 0 4 的1 0 0m l 电解液中,用5 0m a c m 2 的电流密度进行 恒电流电化学氧化,当电化学氧化温度为4 0 ,阴、阳极面积比为 1 :6 ,电化学氧化2 h 时,m n ( i i i ) 的电解产率高达9 5 6 ,电流效率也 达到6 4 1 。电化学氧化再生循环1 0 次后,m n ( i i i ) 的电解产率仍可 达到8 9 0 以上。 用传统的电化学方法对硫酸溶液中m n ( i i i ) m n ( i i ) 的电极过程动 力学进行了考察。用循环伏安法和极化曲线法分别考察了 m n ( i i i ) m n ( i i ) 电对在硫酸中铅电极和铂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 明:在铅电极上,电子传递的媒介是电极表面的p b ( i i ) ,p b ( i i ) 先氧化 为p b 0 2 ,p b 0 2 再将m n ( i i ) 氧化为m n ( i i i ) ,m n ( i i ) 并不直接与电极完成 电荷交换;在铂电极上,m n ( i i ) 直接在电极上完成电荷交换,电极反 应为扩散和电荷转移共同控制的准可逆过程。 用正交实验研究了l v i n ( i i i ) 氧化茴香脑合成茴香醛的化学氧化过 程,讨论了各实验条件对产率的影响。实验表明,最佳化学氧化合成 条件为:m n ( i i i ) 与茴香脑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 :l ,采用苯为溶剂, 硫酸浓度为6 3 m o l l ,反应温度为3 0 。在优化的条件下茴香醛的 产率为8 9 9 。 关键词:茴香脑、茴香醛、m n ( i i i ) m n ( i i ) 电对、间接电化学氧化 i i a b s t r a c t t h ei n d i r e c t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o x i d a t i o no fa n e t h o l et oa n i s a l d e h y d e w i t h m n ( i i i ) m n ( i i ) a s r e d o xm e d i a t o r s y s t e mw a s s t u d i e di nt h i s t h e s i s t h ee l e c t r o l y t i ct e c h n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 so f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o x i d a t i o n o fm n ( i i ) t om n ( i i i ) 、t h ek i n e t i c so fe l e c t r o d ep r o c e s so fm n ( i i i ) m n ( i i ) a n dc h e m i c a lo x i d a t i o n s t e p s o fa n i s a l d e h y d ew 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s e p a r a t e l yi no r d e rt od e t e r m i n eo p e r a t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p r o v i d i n gah i g h e l e c t r o l y t i cy i e l da n dc u r r e n te f f i c i e n c yo fm n ( i i ) ,a n dah i 曲y i e l do f a n i s a l d e h y d e t h e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o x i d a t i o n e x p e r i m e n t s o fm n ( i i ) w e r e p e r f o r m e di nan o n - m e m b r a n ee l e c t r o l y t i cc e l l t h ep u r el e a dw i t hi t s m o d e r a t e l y p r i c e da n de a s yt ob eo b t a i n e d 、h i g h e ro v e r p o t e n t i a l f o r o x y g e ne v o l u t i o na n dq u i t eg o o dp e r f o r m a n c ew a sa t t e m p t e dt ob eu s ea s c a t h o d ea n da n o d es e p a r a t e l y , a ls ot h et e c h n o l o g yo ft h e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o x i d a t i o no fm n ( i i ) t om n ( i i i ) w a so p t i m i z e d t h ec o n t i n u o u sc u r r e n t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o x i d a t i o nw a sc a r r i e di n10 0 m le l e c t r o l y t es o l u t i o n c o n t a i n i n g 5 5m o l lh 2 5 0 4 + o 15m o l lm n s 0 4 w h e nu s i n gt h e c u r r e n td e n s i t yo f 5 0m a c m 2w i t ht h ea r e ar a t i oo fc a t h o d et oa n o d e1 :6 a tt h et e m p e r a t u r eo f4 0 f o r2 h ,t h ee l e c t r o l y t i cy i e l do fm n ( i i i ) r e a c h e sa sh i g ha s9 5 6 ,a l s ot h ec u r r e n te f f i c i e n to f6 4 1 i so b t a i n e d a f t e rt h er e g e n e r a t i o nc y c l eu s eo ft h er e d o xm e d i a t o rf o r10t i m e st h e e l e c t r o l y t i cy i e l do fm n ( i i ) c a n s t i l lr e a c h e s8 9 o t h ek i n e t i c so fe l e c t r o d ep r o c e s so fm n ( i i i ) m n ( i i ) i ns u l f u r i ca c i d w 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w i t hc o n v e n t i o n a l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w a y s t h e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b e h a v i o ro fm n ( i i i ) m n ( i i ) i ns u l f u r i ca c i do nl e a da n d p l a t i n u me l e c t r o d ew a sr e v i e w e dw i t hc y c l i cv o l t a m m o g r a ma n dl i n e a r i i i s w e e pp o l a r i z a t i o ns e p a r a t e l y t h er e s u l t so fe x p e r i m e n t ss h o wt h a tt h e m e d i u mo fe l e c t r o nt r a n s f e rw a sp b ( i i ) o nt h ee l e c t r o d es u r f a c e ,p b ( i i ) w a so x i d a t e dt op b 0 2f i r s t ,t h e nm n ( i i ) w a so x i d a t e db yp b 0 2t om n ( i i i ) , b u tn o tm n 0 0c o m p l e t e dt h ec h a r g e 毛x c h a n g ew i t he l e c t r o d ed i r e c t l yo n t h el e a de l e c t r o d e ;h o w e v e r m n ( i i ) c o m p l e t e dt h e c h a r g ee x c h a n g e d i r e c t l y o nt h e p l a t i n u me l e c t r o d e ,t h ee l e c t r o d e r e a c t i o ni s q u a s i r e v e r s i b l ec o n t r o l l e db ym i x i n gp r o c e s so fd i f f u s i o na n dc h a r g e - t r a n f e r t h ec h e m i c a lo x i d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m n ( i i i ) o x i d a t i n ga n e t h o l et o a n i s a l d e h y d ew a sc a r r i e do u tb yr e v i e w i n gt h ee f f e c t so ff a c t o r so nt h e y i e l do fa n i s a l d e h y d et h r o u g ho r t h o g o n a lt e s t s t h eo p t i m i z e d r e s u l ti st h e s y n t h e s i so p e r a t i o ni n6 3 m o l ls u l f u r i ca c i ds o l u t i o ni nw h i c hr a t i o b e t w e e ni n ( i i i ) a n da n e t h o l ei s1 :1a tt h et e m p e r a t u r eo f30 。ci nt h e p r e s e n c eo fb e n z e n e u n d e rt h eo p t i m u m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y i e l do fr e a c t i o n r e a c h e s8 9 9 k e yw o r d s :a n e t h o l e ,a n i s a l d e h y d e ,m n ( i i i ) m n ( i i ) r e d o x ,i n d i r e c t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o x i d a t i o n i v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猾愈堕办。年月乒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d 。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蛾1 ,匆边1日期:弘f 。年6 月让日 锄摊:( 幸杈 嗍:洲啤莎月7 日 以m n ( i i i ) m n ( i i ) 7 , j 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茼香醛的研究 1 1 有机电合成概述 第一章文献综述 1 1 1 有机电合成简介 电合成是指用电化学方法去合成化学物质,是电化学科学应用于 实践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人类提供了一系列用其他方法难以制得的材 料,并为解决目前化学工业给地球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展示出一条有 效又切实可行的道路。电合成通过借助电极向物质提供或夺取电子, 取代氧化剂和还原剂而成为无污染、清洁的合成方法。电合成包括 有机电合成和无机电合成。 有机电合成,俗称有机电解合成,是指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有机化 合物,将电化学和有机化学结合起来研究电极反应过程、机理以及技 术开发【2 】,是有机合成与电化学技术相结合的- - f 边缘学科【2 - 3 】,核心 是研究电解过程,即研究有机分子或催化媒质在“电极溶液”界面 上电荷的传递、电能与化学能的转化、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4 】。 对一个完整的有机电化学反应来说,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是各类有机反 应在“电极溶液 界面上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质,并证实其在电化 学体系内的可能性及其机理【4 】。 有机电合成把电子作为试剂( 世界上最清洁的试剂【5 1 ) ,利用电子 的得失代替广泛使用的化学氧化还原试剂,在常温、常压下实现有机 合成反应【5 7 】,从根本上消除了污染。有机电合成广泛应用于医药、 染料、农药、香料、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有机中间体的合成 及新型能源的生产等 2 , 7 - 9 。 有机电合成,作为一种“绿色化学 1 0 - 1 2 】 和“绿色合成 1 3 - 1 4 】”的 硕十学位论文 有效的化学合成方法,本身要求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环境的废物产生, 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环境,定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热门学科1 5 , 1 5 - 17 】。 1 1 2 有机电合成的发展简史 有机电合成被称为“古老的方法,崭新的技术” 1 8 - 1 9 1 ,其历史可 追溯到1 9 世纪初期【2 0 1 。1 8 0 1 年,r h e i n o l d 发现电是一种强有力的氧 化剂和还原剂,并在醇稀溶液中进行了电解反应的研列2 1 1 。1 8 0 3 年, p e t r o v 对酸和油脂类化合物进行了电解反应的研究【l 】。1 8 0 4 年, g r u t t h u s 在碱性溶液中将靛白氧化成了靛蓝,并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 将其还原为靛白【4 ,2 2 1 。1 8 3 0 年,l u d e r s d o f f 研究了不同电极材料对醇 的电氧化。18 3 4 年,法拉第用电化学方法对有机物的合成和降解反 应进行了研究,并在电解醋酸盐的水溶液时制得了乙烷和乙烯的混合 物【3 4 1 。1 8 4 5 年,k o l b e 用电解法将氯甲基磺酸中的氯用氢来取代, 并用一价脂族羧酸盐电解脱羧合成出了一系列的烃类,即近代被称作 “k o l b e 反应【2 3 】”的著名有机电解反应,创立了有机电解反应的基本 理论【4 ,2 4 1 。1 9 4 0 年后,有机电化学动力学的研究步伐加快,各种有机 化合物的电解氧化和还原试验不断盛行,并逐步指向实用化、工业化 生产【4 1 。2 0 世纪6 0 年代中期,美国孟山都公司丙烯腈电解还原二聚 合成i = - - 腈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年产达2 万吨【2 5 。2 7 】。纳尔柯公司也 实现了四乙基铅的电解合成工业化【2 6 1 。这两项有机电合成的成功,影 响着全世界的化学化工领域,是近代有机电合成的开端和兴旺期【2 2 1 。 1 9 7 5 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建立年产1 5 万吨己二腈的电合成工厂( 迄今 规模最大的电合成装置) ,标志着有机电合成进入了工业化时代【l l 】。 进入2 1 世纪,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为主的绿色 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绿色工艺、洁净技术、环境友好工艺成为化学工 业的发展前沿【2 引,有机电合成利用电子转移代替化学氧化剂和还原 以m n ( 1 1 1 ) m n ( 1 1 ) 为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茼香醛的研究 剂,被称为“绿色合成技术”,本质上无公害,日益得到发展和重视, 国内外竞相研究。二十年来,世界各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多,近 百种有机产品通过电化学的方法进入工业化生产或中试阶段 2 9 - 3 0 1 。 我国对有机电合成的研究始于2 0 世纪6 0 年代,开展较晚,但发 展很快。1 9 9 6 年,有机电合成在我国被列为开发精细化工产品的一 项高新技术。目前已有1 0 余种产品实现了工业化生产,3 0 多种产品 正在研制和开发,典型的工业化实例有:顾家山等人以胱氨酸为原料, 在阴极直接电还原合成l 半胱氨酸,年产超过6 0 0 吨【3 1 】;徐海升以 重铬酸盐为媒质,槽外式间接电氧化1 3 甲基萘得到维生素k 3 【3 2 1 ,现 己投入工业化生产;阴极还原硝基苯制备对氨基苯酚也得到了广泛研 究 3 3 - 3 5 】,浙江工业大学用此法合成了对氨基苯酚,有望近期在企业投 产【3 6 】;2 0 世纪9 0 年代,电解还原生产乙醛酸以及葡萄糖酸的直接电 合成得到广泛应用f 3 7 - 4 2 。综上所述,我国有机电合成的科学与技术与 世界的差距正在逐步减小【4 】。 1 1 3 有机电合成的分类 按电极反应特点,有机电合成通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 1 ) 按电极表面发生的有机反应类另l j 3 4 , 2 1 ,主要分为阳极氧化 反应和阴极还原反应两大类。阳极氧化反应除失去电子外,常常还要 脱去质子,或在o h 。参与下脱去水分子。阳极氧化反应主要有电化 学环氧化反应、电化学卤化反应、苯环及苯环上侧链基团的阳极氧化 反应等。阴极还原反应除电子参加反应外,还有质子参加,主要有阴 极二聚和交联反应、羰基化合物的电还原反应、有机卤化物的电还原 反应等。 ( 2 ) 按电极反应在有机电合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分为直 接有机电合成和间接有机电合成两大类 3 - 4 , 2 2 , 4 3 j 。直接有机电合成是指 硕十学位论文 所要发生的有机合成反应直接在电极表面完成。间接有机电合成反应 是指参加电极反应的不是有机物本身,而是某种氧化还原电对,它们 在电极上被氧化或被还原,再与有机物进行反应,自身以电化学方法 再生 2 2 , 4 3 。间接电合成法可按两种方式操作2 1 】:槽内式和槽外式。槽 内式是在同一装置中进行电解反应和化学合成反应。槽外式是在电解 槽内进行媒质的电解,电解好的媒质在另一反应器中与有机反应物反 应。有机电合成还可细分为有隔膜和无隔膜两种类型,对于无隔膜电 解槽,多采用槽外式。 1 1 4 有机电合成的主要方法 有机电合成的主要方法分电氧化法和电还原法。 电氧化法是在电解槽中通过阳极向有机物进行电子转移从而实 现氧化反应物,分直接电氧化法和间接电氧化法。直接电氧化法是指 反应物在电解槽中,无需加任何媒质,直接在电极表面电解氧化得到 产物,此过程中反应物和电极直接进行电子交换。间接电氧化法是利 用媒质与电极进行电子交换,处于氧化态的媒质再与反应底物进行电 子交换得到目标产物,交换电子后的媒质( 还原态媒质) 在电极表面重 新被氧化而循环利用【4 4 l 。根据媒质反应所在电极的极性,间接电氧化 法又分为阳极间接电氧化法和阴极间接电氧化法。阳极间接电氧化法 是指媒质在电极上反应生成具有较强氧化性的中间体,将基质氧化得 到产物,而自身回到原来的状态在电极表面再生达到循环使用。阴极 间接电氧化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阴极发生电还原反应后的产物直接 氧化有机物,一种是阴极发生电还原反应后的产物与媒质作用得到一 个氧化能力更强的氧化剂,该氧化物再与有机物发生反应得到最终产 物,而氧化剂被还原得以再生循环使用 4 4 - 4 5 l 。 电还原法是在电解槽中通过阴极向有机物进行电子转移而实现 以m n ( 1 1 1 ) m n ( i i ) 为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苘香醛的研究 还原反应物,分为直接电还原法、阴极间接电还原法、牺牲阳极法和 成对电合成法。直接电还原法是指反应物直接在电极上得到电子发生 还原反应得到最终产物。阴极间接电还原法是指媒质的氧化态与电极 进行异相电子交换,转变成还原态,继而与基质反应得到产物。牺牲 阳极法是以反应性金属电极为阳极,与反应基质进行电子交换的同时 也作为反应物参与反应被消耗【4 6 1 。成对电合成法是指阴极和阳极同时 生成目的产物的电极反应,理论上讲,电流效率可提高一倍以上 4 7 - 4 8 】。 1 1 5 有机电合成的特点 有机电合成以电子作为试剂,通过电子得失实现有机物的合成而 得到广泛重视,与化学法相比,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 1 ) 有机电合成反应以清洁廉价的“电子 为反应试剂,合成 产物易分离、精制、纯度高、副产物少、环境污染低,有的甚至完全 无公害,是发展“绿色化学合成工业”的重要方应- 4 , 2 0 , 2 7 , 4 9 。 ( 2 ) 有机电合成装置具有通用性,可在同一电解槽中进行多种 合成反应。适合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4 2 0 1 。采用不同的电极材 料,控制不同的电极电位、电流密度等就能合成出新的有机产品,亦 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使反应向预定的目标进行 4 , 2 0 , 5 0 。 ( 3 ) 有机电合成过程中,可以任意改变反应的速度,或随时启 动、终止反应的发生1 5 , 5 1 。 ( 4 ) 在反应体系中,电子转移和化学反应两个过程可同时进行。 反应容易控制,工艺流程简单,设备投资减少,环境污染有效缓解【4 ,5 0 1 。 ( 5 ) 有机电合成反应条件温和,一般无需特殊的加热加压设备, 节约能源、降低设备投资、简化生产过程、有效实现自动化控带1 j 4 , 5 0 。5 1 。 有机电合成法在减少副产物、简化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 低设备成本、缓解环境污染、实现自动控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硕十学位论文 在合成领域一直具有很大吸引力。但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缺点也制约了 该领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 1 ) 有机电合成过程中往往要添加相应的支持电解质( 酸、碱、 盐等) ,才能使有机电解反应顺利进行。支持电解质的加入给有机电 合成体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如发生副反应,降低反应的选择性和电 流效率。 ( 2 ) 反应装置存在“两极 差别,且分别有对应的产物,要确 保反应物和目的产物的扩散与分离,需要对电解槽结构、电极材料和 隔膜材料提出很高的要求。 ( 3 ) 反应过程的影响因素较多,除常规有机合成反应条件以外, 还要考虑电流、电压、电极材料等因素。 ( 4 ) 电解反应仅限于氧化和还原反应【4 】o 尽管有机电合成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它的优点以及不断进步的科 学和技术使人们对它的兴趣越来越大。在实际合成体系中,我们可以 取长补短,挖掘人类尚未开发的宝藏。 1 1 6 有机电合成的研究新领域 有机电合成的研究在直接电解、间接电解、界面修饰电极等领域 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间接电合成。此外,有机电合成在以下几个领 域也取得很大进展: ( 1 ) 成对电合成:阴极和阳极同时安排可以生成目的产物的电 极反应【4 7 4 8 ,5 2 - 5 3 】。j o w 等人分别以m n ( i i i ) m n ( i i ) 和f e n t o nr e a g e n t 作 阳极和阴极媒质,由甲苯成对电合成了苯甲醛 5 4 - 5 5 】。曾跃等用阴阳极 反应所产生的c e 4 + 和氢氧根自由基成对氧化邻硝基甲苯成邻硝基苯 甲醛,总电流效率最大达1 6 8 【5 6 1 。 ( 2 ) 超声电合成:将声化学和电解合成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研究 以m n ( i i i ) m n ( i i ) x j 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茼香醛的研究 呈蓬勃发展之势,此法可加快传质速率、持续清洁电极表面等,从而 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产率。k a z u y am a t u d a 等用机械搅拌和超声 辐射两种方法合成了苯甲醛,结果发现,施加超声波使产品的选择性 提高了1 3 6 倍【5 7 1 。顾登平等采用超声间接电氧化法合成了2 ,6 二氯 苯甲醛,此技术克服了很多弊端【5 8 1 。因此,超声电合成极具发展前景。 ( 3 ) 电聚合:适当的电极材料、电解电位和电流密度,可以控 制聚合过程中自由基的浓度,调节聚合物的链长 1 6 , 5 9 。 ( 4 ) 在新能源,如生物电池、燃料电池等方面的应用【6 0 1 。 ( 5 ) 医药、农药、食品添加剂等精细有机化工产品的合成 6 1 - 6 2 】。 1 1 7 有机电合成的前景展望 有机电合成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在未来绿色合成工业中起到关键 作用。各种电化学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的日趋成熟与进一步发展,都 将为有机电合成的化学研究与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手段。新世纪,我们 所面临的环境、健康、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急迫性,使 得绿色科技成为时代需求。有机电合成将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以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队伍不断壮大,有机电合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必将在人类发展的历 史上展示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1 2 茴香醛的合成研究 1 2 1 茴香醛的性质和用途 茴香醛( a n i s a l d e h y d e 、a n i s i ca l d e h y d e 、p - m e t h o x y b e n z a l d e h y d e ) 又称大茴香醛,化学名为对甲氧基苯甲醛。沸点2 4 6 ,熔点o , 密度为1 1 2 3 9 m l ( 2 0 。c ) ,折射率刀君为1 5 7 2 0 ,闪点为1 1 7 8 c 。在水中 微溶,易溶于乙醇和醚【6 3 1 。分子式为c 8 h 8 0 2 ,分子量为1 3 6 1 5 ,其 结构式为: 硕十学位论文 纯品在室温下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具有强烈诱人的山楂花 香气,香气芬芳强烈而持久,作为中味型香料广泛用于调配甜花香型、 丁香、金合欢、葵花、紫丁香、紫罗兰、山楂香型、栀子香型等多种 香精,在桂花香精中作修饰剂,也可用于日化香精和食品、糖类及饮 料用香精的配制,经济价值很高,与蜜桔等的精油配合,效果很好。 同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用 于医药、食品、电镀及日用化学工业中【“嗣。医药工业上大量用于制 造抗微生物药物如羟氨苄基青霉素等的中间体 6 7 - 6 5 】,也是合成卟啉类 光敏剂的中间体 6 9 - 7 1j 。茴香醛还是合成茴香醇及其脂类化合物、茴 香酸及其脂类化合物、茴香腈的原料。此外,对甲氧基苯甲醛还可 在农业上作为杀虫剂和杀虫剂添加剂、生物生长抑制剂等【7 2 1 。 1 2 2 茴香醛的合成法概述 茴香醛最早由c a h o u r s 在1 8 世纪用稀硝酸处理大茴香油制得, 现在可由不同的原料和工艺条件进行制备,主要有以下方法: ( 1 ) 以苯酚为原料,生成对氯甲基苯甲醚,再与乌洛托品反应,最 后水解制得产物【6 9 】。 hhchci,zn。c12-,审 0l o c h 3 ( 1 - 。) 以m n ( i i i ) m n ( 1 i ) 为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茼香醛的研究 审o c h 3 晶审o c h 3 m 劲 爷邺一爷删m 功 堋一p 涮+ + 4 小 m 3 , j c h 3 olc h 3 此法反应物单一,减少使用大量有毒的氧化剂,反应生成的c e 3 + 返回电解槽中重新电氧化,媒质再生循环,无三废排放,且反应选择 性较高,还可对整个氧化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不足之处是c e 4 + c e ”媒质只能传递一个电子,溶解度小,在单位时间 单位体积的反应器中生产产品的效率低【7 5 ,7 7 1 。 胡瑞省等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进,取c r 2 0 7 2 - c r 3 + 作媒质,用电 硕士学位论文 上咿蝌一上唧 ( 1 4 ) 6 椭t 吣坚审m 5 , ( c h 3 0 ) 2 s 0 2 ,n a o h ( 3 0 ) 此条工艺路线是目前各国工业化大多采用的方法,工艺路线相对 比较成熟,操作方便、安全、反应条件温和,但原料来源有限,反应 时间长。 ( 5 ) 以对甲氧基苯甲醇为原料,聚苯乙烯磺酰氯为载体,通过 l o 吣电伽电 以m n ( 1 l i ) m n ( 1 i ) 奠j 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茼香醛的研究 上 c h 3 竺审) c h 3 m 乃 上c h 3 磐上c h 3 且上c h o ( 1 - 8 ) 硕+ 学位论文 用c e 4 + c e 3 + 为媒质,以对甲氧基甲苯为原料,镀铂的钛作阳极,通过 对条件进行优化,使合成的茴香醛选择性达到9 8 【8 4 】。 ( 7 ) 以天然茴香脑( 对丙烯基苯甲醚) 为原料氧化制备茴香醛 i1 0 一 m l h , l 玛 以天然茴香脑为原料制备出的茴香醛作香料香气最佳。对茴香脑 的氧化主要是氧化双键,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类: 传统氧化法:氧化剂用高锰酸钾、重铬酸盐、红矾钠、硫酸一硝 酸银、二氧化锰等。此法制得的茴香醛产率较低,约5 0 - - 7 0 ,且 醛基容易被继续氧化为羧基,存在制备条件苛刻、操作困难、生产成 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在生产上难以应用 7 2 , 8 5 1 。钟文海对二氧 化锰法制备茴香醛的工艺进行改进,以高品质天然软锰粉( m n 0 2 ) 和稀 硫酸为氧化剂,氧化茴香油中的茴香脑,并在反应过程中加入阻聚剂, 反应混合物用减压蒸馏技术分离,避免使用有毒的甲苯进行萃取,茴 香醛的质量收率达7 4 【8 6 1 。 臭氧化法:臭氧具有氧化力强、选择性好、反应速度快等特点, 是一种“干净的 氧化剂,它在反应结束后会自行分解,无残留【7 2 1 。 刘利华等用臭氧氧化茴香脑制备茴香醛,对氧化工艺进行了优化选 择并试验,得到的茴香醛总收率达n 8 5 ,远远高于其他氧化法的产 率刚。近2 0 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臭氧在香料工业的应用日益广 泛,特别对有机物双键氧化断裂的反应具有更经济、更明显的优势【7 2 1 。 电化学合成法:有关电化学氧化茴香脑合成茴香醛的资料报道 较少。李则林等以茴香脑为原料,用石墨或钛基钌为阳极,不锈钢为 以m n ( i i i ) m n ( i i ) j , j 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茼香醛的研究 阴极,在乙醇水溶液中以0 2 5 m o l l 硫酸为支持电解质,直接电解氧 化茴香脑合成茴香醛,得率为6 0 左右【6 引。唐新军等以c e ( i v ) c e ( i i i ) 为氧化还原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茴香脑合成茴香醛,此法选择性好、 电流效率高、无污染,合成的茴香醛产率达9 0 【黯】,但其所使用的铂 电极和高价铈盐都比较贵。 1 2 3 选题的基本思路 在香料中,醛类大都以其具有的诱人香气占独特地位8 9 1 。茴香醛 是其中颇为广泛应用的一种,广泛用于调配多种香型香精,用于香皂、 化妆品等用香精的配制。医药工业上用于制造血管扩张剂等、还是抗 组胺药物的中间体【6 4 1 。另外茴香醛在电镀、农业上都有广泛应用。 茴香醛存在于茴香油、莳萝油、金合欢花油、香荚兰浸膏等天然 原料中,还是一些醚油的天然成分,但通过从植物中加入氧化剂和分 解剂来提取茴香醛工艺复杂、收率低【硎。从原料和工艺条件来看,前 人研究最多的是用苯酚、对甲苯酚、对甲基苯甲醚、对羟基苯甲醛、 茴香脑、茴香醇等为原料氧化合成茴香醛。但传统的化学合成法多以 高锰酸钾、重铬酸盐、红矾钠、硫酸硝酸银、二氧化锰等为氧化剂 氧化制得,制得的茴香醛产率较低,醛基容易被继续氧化为羧基,制 备条件苛刻、操作困难、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在生产上难以 应用。而臭氧氧化法尽管“三废”相对较少,后处理也相对易于进行, 但所需设备较为复杂【9 0 母1 1 。近年来,电化学氧化法制备茴香醛以其独 特的优势得到化学工作者的青睐,而其中最受关注的茴香醛制法是间 接电氧化法【9 2 1 。杨爱云等以对甲氧基苯酚为原料,以c e 4 + c e 3 + 为媒 质,采用间接电氧化法合成茴香醛【7 3 1 。r o b e r te k r e h 在甲磺酸溶液中 用甲磺酸铈为媒质氧化对甲氧基甲苯合成茴香醛,产率达弓3 【9 3 1 。顾 登平等人采用间接电氧化法,以c e 4 + c e 3 + 为媒质,在剧烈搅拌下对 硕士学位论文 c e 4 + 氧化对甲氧基甲苯合成茴香醛进行了中试研究,茴香醛的单程收 率达8 8 8 【7 4 】。 近年来石油化工原料价格猛涨,资源日益枯竭,而我国天然资源 丰富,具有许多独特的天然产品,其中之一便是茴香油。我国广东、 广西、海南等地盛产的八角茴香油( 也称茴油,含茴香脑8 0 9 0 ) ,年 产量超过l k t ,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 0 以上,但茴香油在我国的深加工 产品较少,主要以原料形式售出,茴香油的加工利用处在较原始阶段。 为了稳定茴香油的价格和提高其附加值,有必要开拓茴香油深加工产 品,用茴香油氧化制备茴香醛是茴香油深加工途径之一,因此,继续 深入研究以茴香脑为原料制取品质优良的茴香醛是极为有价值的【9 0 1 。 茴香脑作为主要成分存在于八角油、茴香油和小茴香中,这些油 可以分别从天然的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成熟果实或新鲜枝叶、茴香 草的果实、小茴香的干籽经水蒸气蒸馏提取,茴香脑的含量为 8 0 9 0 ,具有芳香调味及健胃作用【9 4 1 。由天然茴香脑制得的茴香醛 香气更加甜美,常被认为最佳,为调香者乐于使用瞄】。加之我国盛产 天然茴香脑,为生产茴香醛提供了足够的原料保证,因此,以茴香脑 为原料制取品质优良的茴香醛,对开发和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特别对 于南方原料产区,提高天然产物的附加值以振兴地方经济,改善人民 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区发展尤为必要。 d a v i dg u t s c h e 曾用四氧化锇先氧化茴香脑生成环状锇酸酯,环 状锇酸酯再在h 2 0 2 或高碘酸存在下氧化水解生成茴香醛、乙醛和水, 但四氧化锇价格太高,且产率仅4 6 【8 6 】。c h i d a m b a r a r n 用m n 3 + 为媒 质氧化茴香脑合成茴香醛,产率较高,但m n 3 + 在水溶液中因歧化而 不够稳定,并且在高浓度酸溶液中m n 3 + 和m n 2 + 溶解度都较d x 9 5 踟】。 j a m e sg r i m s h a w 用m n 0 2 在稀硫酸中形成的悬浊液氧化茴香脑合成 以m n ( i i i ) m n ( i i ) , y , j 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茼香醛的研究 茴香醛,反应后的m n 0 2 一m n s 0 4 混合液体系可在高电流密度下电化学 再生,但产率并不高【9 7 1 。唐新军等以c e ( i v ) c e ( i i i ) 为氧化还原媒质, 间接电化学氧化茴香脑合成茴香醛,产率达9 0 1 8 8 1 ,但其所使用的 c e ( i v ) c e ( i i i ) 在酸中溶解度小,且铂电极和高价铈盐都比较贵。 本文采用间接电氧化法由茴香脑( a n e t h o l e ) 合成茴香醛 ( a n i s a l d e h y d e ) 。该法具有工艺路线短、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及对环 境污染少等优点,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合成法。间接电合成是研究最多, 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一般利用水溶性无机氧化还原电对作为媒质, 与有机物反应,然后将水相与有机相分离,获得产物。而水相中失去 氧化( 或还原) 能力的媒质,则通过电极反应氧化( 或还原) 后再生, 反复使用。在间接电氧化制备苯甲醛类有机物的反应中,常用的氧化 还原电对有:c e 4 + c e 3 + 、c 0 3 + c 0 2 + 、m n 3 + m n 2 + 等。媒质的氧化态的 氧化能力与媒质的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有关,电极电势越 正,表明此媒质的氧化态的氧化能力越强。w e n d th 等提出在水溶液 中这三种离子反应的活性顺序是c o ( i i i ) m n ( i i i ) c e ( i v ) 9 8 】。c o ( 1 1 1 ) 在水溶液中不稳定,c e ( i v ) 在硫酸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硫酸浓度的增大 而迅速降低。综合价格、毒性等方面考虑,m n ( i i i ) l 匕较符合间接电合 成的要求。另外,锰盐资源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价格便宜,是人 们较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元素之一。有关m n ( i i ) 的电解研究,在8 0 年代就有了很大的发展,且m n ( i i i ) m n ( i i ) 体系在硫酸介质中具有较 高的电流效率阴1 。除此之外,电极也是有机电合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 课题删。文献报道中多采用铂或铂系等贵金属材料做阳极【9 8 ,1 0 1 】,这 些材料来源稀少,价格昂贵,在我国难以工业化生产。近年来,电合 成中不断应用到复合电极【1 0 2 j 0 3 】来提高电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以解决 电极的析氧问题,但复合电极存在制备繁琐、镀层易脱落,使用不长 硕十学位论文 等缺点。而铅电极具有价廉易得,且析氧电位较高的优势【1 渊,综合 以上所有因素,本文选择m n ( i i i ) m n ( i i ) 作氧化还原媒质、硫酸溶液 做支持电解质、纯铅电极和铂电极分别作阳极、大面积铂丝作阴极, 槽外式间接电化学氧化茴香脑合成茴香醛。 1 2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了以m n ( i i i 、) m n ( i i ) 为氧化还原媒质,槽外式间接 电化学氧化茴香脑合成茴香醛。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 1 ) m n s 0 4 的电解实验和电极反应动力学研究 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考察了电解温度、电流密度、电解质 浓度、电解时间等因素对电解产率以及电流效率的影响,优化出了最 佳电解工艺条件,并进行了正交试验的验证性试验。用电化学方法对 几种电极材料进行了比较,并通过电化学方法分别研究了铅电极和铂 电极的电极反应动力学特征。 ( 2 ) 用m n ( i i i ) 氧化茴香脑合成茴香醛的实验研究 该反应在油水两相中进行,影响因素很多。通过正交实验分析了 反应温度、原料配比、硫酸浓度以及溶剂四种因素对茴香醛产率的影 响,优化出了最佳的化学氧化合成条件,并进行了正交试验的验证性 实验。 以m n ( i i i ) m n ( 1 i ) ) , j 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合成茼香醉的研究 第二章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1 以m n ( i i i ) m n ( i i ) y , j 媒质无隔膜槽外式间接电氧化合成茴香醛 的基本原理 以m n ( i i i ) m n ( i i ) 为氧化还原媒质,间接电化学氧化茴香脑合成 茴香醛的过程由两部分组成:( 1 ) 电化学氧化反应m n ( i i ) 电化学氧化 生成m n ( i i i ) ;( 2 ) 有机氧化反应一m n ( i i i ) 氧化茴香脑生成茴香醛。 2 1 1 电化学氧化m n ( i i ) 成m n ( i i i ) 的原理 m n s 0 4 在硫酸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氧化还 原过程。在外电压的作用下,带负电荷的电子由电源的负极输入阴极, 电解液中的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并在阴极与电解液的界面上得到电子 发生还原反应。与此同时,电解液中的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并在阳极与 电解液的界面上放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2 2 1 。在适当的阳极电势下,阳 极主要发生m n ( i i ) 电解氧化为m n ( i i i ) 的反应,同时也存在电极副反 应,如析氧等;阴极主要是一得电子后以氢气的形式析出,在无隔 膜电解槽中,部分m n ( i i i ) 也会在阴极被还原。 有关的电极反应主要有: 阳极:m n 2 + - - ) m n 3 + + e ( 2 1 ) 4 0 h j0 2 + 2 h 2 0 + 4 e ( 2 - 2 ) 阴极: 2 i - i * + 2 e 。一h 2 ( 2 3 ) m n 3 + + e 。一m n 2 + ( 2 4 ) 在阳极上,反应2 1 和反应2 2 的竞争以及在无隔膜电解槽中的 阴极上,反应2 4 和反应2 3 的竞争,都会使电解电流效率下降。因 此在选择电极材料时,阳极应尽量选择析氧超电势高的材料,减少阳 硕十学位论文 极的析氧副反应的发生。阴极选择析氢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