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长久以来,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前进。伴随着人类对 于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日趋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不仅是我们开发利 用的对象和资源,更是人类社会存续尤其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的基础性条件。 本文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首先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 会的相互作用,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规律性。然后,通过对原始文明、农 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不同人类文明时期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历史考察,重 新审视各个人类文明时期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显著特点,揭示出生态环境 在不同文明时期所起的作用,提出生态环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自然基础的结论。 最后,在对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认识基础上,从革新价值观念、加强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倡导适度理性的消费方式、完善环境 法制与建设生态文化等方面着手,为建立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良性互 动关系,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生态基础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人类文明环境伦理和谐社会 o nc o n s t r u c i o no ft h ee c o l o g i c a ie n v i r o n m e n 鼋b a s i f o fa o n a r m o n l o u ss o c l e t v a b s t r a c t 0 v e rt h ey e a r s ,h u m a ns o c i e t yi n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w i t ht h en a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d v a n c e m e n t a l o n gw i t hh u m a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l f o n m e n ta n d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u s eo fi n d e p t h ,w e g r a d u a l l yr e a l i z et h a tt h e e c o l o g l c a ie n v l r o n m e n ti sn o to n l yt h eo b je c to fo u r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o f r e s o u r c e sa n d ,m o r eh u m a ns o c l e t yc o n t i n u e st oe x i s ti np a r t i c u l a rt h eb u i i d i n go fa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i st h eb a s i cc o n d i t i o n s t h i sa r t i c l ef o c u so n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h u m a ns o c i e t y r e l a t i o n s , 行r s to fa l i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h u m a ns o c i a l i n t e r a c t i o n ,t h a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h u m a ns o c i e t ya n dn a t u r ea w a r e n e s so ft h el a w t h e n ,t h eo r i g i n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g r i c u i t u r a la n di n d u s t r i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o t h e r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o f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o fh u m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o fh u m a ns o c i e t ya n d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i 罩1 s p e ;c t i o n ,r e - e x a m i n e a l lo fh u m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d u r i n gt h ee c o i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h u m a ns o c i a l r e l a t l o n sn o t a b l e f e a t u r e , r e v e a l s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n d i f e r e n t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t h er 0 1 ep l a y e db yt h ep e r i o d ,t h a tt h ee c o l o 套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s t h e n a t u r a lb u i i d i n go f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b a s e do n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s f i n a l l y ,i nt h e h u m a ns o c i e t ya n d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o nt h eb a s i so fs c i e n t i n ck n o w l e d g e , 1 n n o v a t l o n士r o mt h e v a l u e s , a n d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 e c o i 0 9 1 c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c h a n g i n gt h ee c o n o m i cm o d e lo fd e v e l o p m e n ta d v o c a t e d m o d e r a t er a t l o n a l c o n s u m p t i o n ,i m p r o v et h e l e g a ls y s t e m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e c o i 0 9 1 c a le n v l r o n m e n ta n dc u l t u r a la r e a sp r o c e e d ,a i m e da t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 h u m a ns o c i e t yw i t hh a r m o n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o fh e a l t h v i n t e r a c t i o n ,t ob u i l d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b a s e do nt h es p e c i n ce c o l o g i c a lm e a s u r e s k e y w o r d s :e c o i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t h i c s h u m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特别注明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并表示感谢。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本人签名) :殇易沙9 孑年多月而 学位论文作者( 本人签名) :荔够仞孑年彩月腊目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京林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中国科学技术 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等)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阋。本人授权南京林业大学 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汇编和综合 为学校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 文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母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 学位论文作者( 本人签名) :习乒磊 加扩弹歹月l 指导教师( 本人签名爱三f 孑磅赭6 月j 夕日 致谢 本文是在导师王国聘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在论文的选题、 收集资料、确定框架直至写作修改的整个过程,王老师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三 年来,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王老师都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导师渊 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诚恳宽厚的待人方式深深感染着我。王老师传授给 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在此,我向王 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 在这三年当中,每当我在论文写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导师乐观开朗,积极 向上的豁达人生态度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智慧的种子, 更是对人生一种别样的认识我的论文的最终得以完成,离不开王老师的帮助和 鼓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论文的完成,是对老师的辛勤劳动交上 的答卷。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我的同事,是他们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 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细心的安排,让我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论文写作当中。而我 对他们的感激之情也难以笔述 这三年已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二在未来的奋斗中,我将铭记各位尊师诤友 的教诲,更好地做出贡献。 作者:李磊 二oo 八年五月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环境基础 导论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过程中发展演 进。人类具有生物学的自然基础,从自然产生,是“人一社会一自然 复合生态系统的一 部分。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人 类社会从古至今,基本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样几个阶段。从原始文 明时期人类绝对适应于自然,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依赖,到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顺应 状态下的农耕文明的发展,无不证实着:在任何文明时期,人类社会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 境基础之上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人类文明成果的。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 发展,在向大自然进军的口号声中,工业文明高歌猛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 会经济的繁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在高扬 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人类开始藐视大自然,把她视为可以任意开采和利用的没有价值的“空 的世界”。然而,当人类对自然界的强大干预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界不 堪忍受人类的掠夺和蹂躏时,人类自身便面临了生态危机,特别是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 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以前所未有的激烈形式爆发出来: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日益严重、大量生物物种趋于灭绝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的“人类困境,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人类再也不能 心安理得地享受工业社会的物质盛宴了,开始睁大眼睛,重新打量我们这个地球。我们对 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目标有了新的探索和认识。以往,我们多注重人与自 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入2 1 世纪以后才真正认识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 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国家审时度势,在中国共产党1 6 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命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和谐社会,其实质 就是人与人、社会与自然等几大和谐关系的统一。这个统一,首先取决于人与自身的和谐 关系。人与自身的和谐就是克己爱物,将欲望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 无限的精神享受。另外,还取决于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身和谐的外 化,只有在集体和社会中才能实现。最后还取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向往自由、 要求权益自主,社会需要秩序、要求权利规范。然而,这一切的统一,终将取决于人与自 然的、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能否协调一致,能否归于和谐,是和谐社会 建设需首先解决的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往 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 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 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因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是个子系统。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母子系统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决定性地影响着人 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所组成的人类社会这个子系统。未被人类劳动涉及的自然界也 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反作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在对各个文明时期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重新审视之后,人类开始重新意识到生 态环境的价值,找到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课题,试 图以此使人与自然走上永续发展之路。本文第三、第四部分是重点内容,从人类社会与自 然的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一定的生态环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自然基础并指明如何加以构建。 2 第一章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关系 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关系,换言之,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自然 环境演迸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来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类文明创造的 价值源泉,自然又以其自身规律将人类活动制约在自然所能容忍的范围之内。同时,人类 社会又是区别于自然环境的,人类利用自然物,通过劳动改造世界的同时,改变和改造着 我们周围的世界,反作用于自然界,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生态环境对社会的影响 1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1 就作 为社会存在物的人来说,他所有的意识和思维,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的产物。因为,人的大 脑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而意识本身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 西而已 2 。 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并不单纯是生物进化的结 果,劳动在人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劳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活动,马克思 说:“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 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的自然界;从 实践方面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物质上只有依赖于这些 自然物不管是表现在食物、燃料、衣着还是居室等等才能生活。,3 可见,人类社会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世界,但是人不可能凭空创造出人和东西,自然从 一开始便充当了人类文明创造的资料既成为物质生产的客观基础,又成为精神生产的 源泉。 2 、生态环境制约着社会活动 在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缔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自然并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它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或支持或对抗着人类的活动,这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上表 现的尤为突出。而且在人类与自然的较量和对抗中,自然也常常占到上风。 古巴比伦文明,这个早已消亡的两河流域文明现在被史学界公认为是与古埃及、中国 并称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文明,然而它却早早地凋谢了,这是人类社会的无奈,是人化自然 的彻底失败。考古学表明,大肆砍伐森林,过度的放牧和农业开发恶化了先天不足的生态 环境,随灌溉农业而来的土地盐碱化等问题成为困扰两河流域发展的环境因素,最终导致 大批城市被永久放弃,绿色农田转变为荒无人烟的沙漠。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 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 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4 二、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l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 卷,第1 6 8 页; 2 ( 资本论) 第一卷1 8 7 2 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版第2 卷,第1 1 2 页; 3 马克思: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5 6 页。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杜,1 9 8 4 年,第3 0 4 页: 。 3 1 、社会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人类作为大自然成员的一分子,与其他成员如动植物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的主 观能动性,即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一种主动的存在而非被动的存在,人类对于“生于斯长于 斯”的自然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相 互干预的。从我们的祖先从事狩猎、开荒、种植、建筑等活动开始,我们就在影响和改造 我们周围的环境,但这种影响和变化是局部性的。 而进入近当代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加速度的趋势在纵向和横向上发展。正 如科尔伯恩在我们被偷走的未来一书中所指出的:“生物在进行生命活动时必然要改 变环境。2 0 亿年前微生物开始改变地球大气的化学成分,从那以来,改造环境就成为生 命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几百万年的绝大多数时间,我们 只是局部性地给环境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这些影响只局部于一个山谷,一条溪流或某一地 域,不是大范围的或连续成片的可是现在情况变了。在2 0 世纪,人类和地球的关系 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新阶段。空前巨大的科学技术力量,迅速增长的人口已经把我们对环境 的影响从局部或区域拓展到整个星球。州科技哲学家也深刻的指出“虽然在低技术条件之 下,人类活动也会引发环境灾难,但在当代高科技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下却加速了这一进 程。” 实际上,人类社会的活动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生态平衡。一方面,人类社会活动所取 得的微小成果都是因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物质循环过程,造成某个点上的失调而取得的成 果;另一方面成果与破坏是其存在的两个方面。只不过成就往往比破坏更加为人类所重视。 随着发展和人类实践的过程的深入,其破坏性也会逐渐显现出来,极大拓展了其负面作用 的影响和范围,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 的生态问题。 2 、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人和自然构成一个系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所讨论的生态环境,是相对于人类 社会而言的,是指地球上有了人和社会以后的自然界。这时,自然界不只作为人作用的对 象而同人类有密切的关系,它还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来按照自 己的利益和要求改造自然界,使自然发生改变,成为人类文明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 经过改造后就呈现出一种新的形态,这种新的形态不但具有新的形像,而且更重要的是, 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这样,它由纯粹的自然物,纯粹的客体,转化为主体化了的客体, 转化为人的自然界,即人化自然。在这种情形下,一方离开另一方,都立即失去意义。 马克思说,人类通过工业改变了自然界。特别是现代社会,随着科学和生产力的迅速 发展,人类获得改变自然的巨大力量,成为自然进化过程的关键因素。人类活动对于自然 界的作用,生物圈过程不能再以纯自然的过程进行调节,而必须通过调节人类活动才能恢 复大自然的平衡。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人类本身已经成为首要的决定性因 素。 三、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 l 科尔伯恩等:我们被偷走的未来,唐艳东译,湖南科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4 3 页。 4 l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传统观点 传统科学研究把统一的物质世界分为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根据规律所属的领域,分为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并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别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常常采 用一种纯粹的形式,在研究自然现象时把人的因素抽象掉,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把自然的因 素抽象掉,因而更加注重两者的本质区别。从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联系的观点, 强调它的离开入的实践活动的、无意识地发生作用的客观性质,认为自然规律是纯自然物 质运动过程的本质联系,它不含人和社会的因素,不含社会规律的作用。在研究社会规律 时,从社会规律是人类社会生活各种现象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观点,强调它是抱有一定目 的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认为社会规律是纯社会过程的本质联系,它不含有自然因素,不 含自然规律的作用。因此,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 的实践活动而单独发生作用:社会规律的作用则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这种抽象使得使人类认识远离了真实世界。 2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现实统一 实际上,现实的世界,脱离自然的社会,或者脱离社会的自然,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现实的世界是人类学的世界。自然界是不能被人征服的,自然规律的客 观性决定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能违反自然规律。然 而,在遵循自然尺度的同时,人类又是按照人内在的尺度去作用于客体的。人们必须按照 人的目的、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使自然事物发生恰好符合于主体目的、需要 的变化。这就是意味着任何成功的、合理的人类社会的活动,都必须既遵循主体尺度,又 遵循客体尺度,既符合社会规律,又符合自然规律二随着人类发展,人工自然不断扩大, 纯自然过程退缩,社会因素不断扩大,无论是社会向自然渗透,还是自然向社会渗透,都 在加速运行。因而在研究社会规律时,要注意它的自然因素的作用;在研究自然规律时, 要研究它的人和社会因素的作用,采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统一的方法。 5 第二章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审视 自然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母体,同时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然而,人类社会 的发展历史却成了自然的一段苦难史。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三个时期。在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人类的 进化和发展,人类的生存方式开始逐渐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方式可以概括为从依顺自然 到逐渐摆脱自然并最终放逐自然。人类文明朝着远离自然、排斥自然的方向演迸,渐行 渐远。 一、原始文明时期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1 、原始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是由古猿进化 而来;人体内部的物质构成与地球物质、与整个宇宙物质的进化过程和构成具有同一性; 人体内部的生理结构与高等动物的生理结构具有同一性;人体血液中6 0 多种化学元素的 含量与地壳中所含有的元素有明显的相关性。由此可见,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马克思明 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 就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来说,他所有的意识和思维,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的产物。因为 人的大脑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的心理反映形式感受、知觉和记忆,乃至人的思维能 力,都是人的肌体构造、行为方式的演变和机能水平提高的产物。意识本身,“不外是移 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己”。 至于人类社会当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机体,它作为特殊的自然系统,有着自己独 特性质社会性,按照自己固有的内在规律而发展。但社会一开始就是劳动联合的产物, 就是“物质群众 利用物质自然进行物质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以人们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 高度发展的、特殊复杂的自然物质体系。社会生产过程就是社会同自然之间的实物、能量 和信息的交换过程。人类社会的规律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社会活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的。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是自然界生成为人类这一过程 的一个现实部分。1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就是一部特殊的自然发展史。 2 、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的绝对适应和依赖 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依靠自己的肌肉力量来与环境抗争,应用简单的石器工具进行狩猎 和采集活动,获得自然界现成的产品。此时的生产基本上只有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几乎 没有物质生产。人类在技术方面取得的进步非常微小,人类几乎是在完全依赖自然环境变 化的情况下生存的。如此,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极小,远未超出自然的恢复能力,几乎像其 他动物一样把自己消融于大自然之中。 对自然来说,此时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人和自然是自然的统一、原始的协调、低层 次的和谐。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 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 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 马克思总格斯全集中文第2 版。第3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0 8 页。 。 6 识”。1 这时,人类刚从自然界走出来,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完全依赖自然生活,知道自然 对自身生存的意义。在人类思想上产生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崇拜生命、尊重自然是古 代人类对生活的一种基本态度。人们把大自然视为威力无穷的主宰,视为神秘力量的化身, 是不可超越和征服的,因此他们对自然界是一种完全依赖的关系,受到各种自然力的支配 和限制。 二、生态环境与农业文明的关系 l 、顺应自然是农业社会天人关系的总体性特征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出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由原始文明进入了农业文明, 这一转折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初步开发。这个时期的物质生产活动主要是农耕和畜牧,人 类不再单纯利用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而是通过耕作、饲养、驯化等手段,使自己所 需的动物和植物得到生长和繁衍,并且改变它们的某种属性和习性,来满足人类自己的需 要。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也已经扩大到若干可再生资源,如畜力、风力、水力等等,加上各 种金属工具的使用,从而大大增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从总体上看,由于农业文明的 生产活动主要是农耕和畜牧业,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对土地、森林、草场的破 坏和掠夺上。 但一般来说,农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变革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受到生产 能力所限,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从整体上来说还没有超出自然界的阂限。因为农业生产的一 个很大特点就是靠天吃饭,所以农业文明并没有使人与自然完全疏离,而且在某种意义上 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关系第一次获得了自觉,人类社会同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顺应 自然。我国古代在保护环境方面己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也提出了许多禁令和规范。儒 家明确规定:“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荀子指出:“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 养,无物不消。 2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这些都是农业社 会人类积极主动顺应自然的表现。 2 农业文明时期生态环境问题的初显 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范围逐渐增大,人化自然的过程开始向纵深 方向发展,同时,世界各地也开始出现了由于人为因素带来的小范围的生态恶化现象。 在现在的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一代,出现了早期的玛雅社会,建立了库班城市。公元 5 5 0 年前后,在城市中心居住的人口约5 0 0 0 人。随着库班河谷的土地被开辟种植庄稼, 周围高地上的硬木和松树被砍伐作为燃料和建材,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到公元8 5 0 年,库 班人口增加到约2 万人,堪称当时世界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但是,随着森林砍伐的继续, 亚热带降雨严重侵蚀了农业用地的土壤,生产能力下降了。到公元1 0 0 0 年,入口下降了 5 0 ,到公元1 2 5 0 年,整个定居点被废弃了。 位于地球东方的中国,从秦朝到西汉时期就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环境恶化阶段。其主 要表现为人口过快的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增大,屯田开荒的规模不断扩大。公元前1 2 7 年和 1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3 s 夏 2 朱熹,中庸章句集注( 告子上 ) ,四书五经( 影印本) 天津市古籍书店, 1 9 8 8 7 公元前1 1 9 年,西汉两次共迁徙8 0 万关东贫民到河套和河西走廊一带定居,致使黄土高 原由原来的游牧区变成了农业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因发展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破坏在 中国历史上有长时间的延续,主要是开垦规模在持续扩大:史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四 海之内,高山绝壁,耒稆亦满。宋朝时候则开始大规模在南方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急 剧缩小,蓄洪能力大为降低,加剧了南方的水土流失。明清时期,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开 荒屯田规模己非前朝可比,民屯、官屯、商屯遍布天下,南方则“不独大江大湖之滨,及 数里数顷之湖荡日渐筑垦,尽失旧迹;数亩之塘,亦培土改田;一湾一涧,亦截流种稻。 1 此外,清朝垦荒屯田,亦拓至边疆、草原和岛屿,这使得水土流失逐年严重,一遇天灾, 便洪水滔滔,顿成泽国。人口数量的第一次激增,增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过度的 开荒农耕和超载放牧,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三、工业文明时期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1 、征服论自然观指导下的人类社会实践 在1 5 、1 6 世纪以后,西方率先完成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从而开创了人 类文明的新纪元。工业文明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 时代。从蒸汽机到化工产品,从电动机到原子核反应堆,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建立了人 化自然的新丰碑。人们大规模地开采各种矿产资源,广泛利用高效化能源,进行机械化的 大生产,并以工业武装农业,使农业也工业化了。从近代科学诞生到本世纪的新技术革命, 在只有四百年的工业文明时代内,社会生产部门不断更新,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在 开发、改造自然方面获取得成就,远远超过了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显著区别:一是机器大生产,追求物质利益;二是这个生产过 程不是顺应事物变化的规律,而是改变自然物的自然过程。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和自然 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此时,随着人的主体力量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对自然的依赖 感不断降低,人们已不甘心忍受来自自然的限制和压力,不再满足于自然色彩浓厚的生活, 自然界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类再也无需向中世纪那样凭借上帝的权威来维持自 己对自然的统治。在工业文明的发源地英国,弗兰西斯培根宣告“知识就是力量 ,人 类只需凭借知识和理性就足以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随着科学的昌明,技术越来越 发达,给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人类越来越强调人对自然 的权利,人和自然只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 段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 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之物。”2 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支配下,人类举起了征服自然之剑, 一切征服、改造自然,都是为了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高消费的欲望,人类对自然界 采取了一种征服、随意主宰及无节制的“索取与“排放”的态度和行为,人类仿佛从地 狱来到了天堂,由自然的奴仆一下子变成可以为所欲为地操纵大自然的主人。 2 、生态环境的报复 工业文明时代,人类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 1 杨锡绂【清1 :请严池塘改田之禁疏,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十八,。户政哝政下。,2 9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3 9 3 页; 8 物质文明更是由此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度的开发和 索取,因此也随之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危机和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逐 步恶化,给我们亮起了红灯,敲响了警钟。而这一切的直接后果是自然与文明之间的裂痕 空前地扩大了,矛盾加深了,对抗逐渐进入自热化阶段。“当我们的父母在为第二次浪潮 从事改进各种生活条件和活动的同时,也引起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一种未曾预见和预防的 后果,其中对地球生物圈的破坏也许是无可挽救的。由于现代工业观是基于征服自然的原 则,由于它的人口的增长、日益发达的技术和它为了发展而持续不断的需求,彻底地破坏 了周围环境,超过了早先任何年代的活动。 ,“人类好像在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正面临 着史无前例的大量危机: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等等 这场全球性危机程度之深、之难克服,对迄今为止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若干基本理念提出 了挑战。 1 ( 1 ) 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它不仅能通过 自身运动进行热量、动量和水资源分布的调解过程,并且能阻挡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 表面,有效地保护地球上的生物,给人类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 特别是进入2 0 世纪以来,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迅速增长和积累,导致了大气资源的损害 和环境污染。其中二氧化碳、氟利昂等气体的大量排放是造成南极冰盖及大气臭氧层空间 变薄、海平面上升、紫外线辐射增加的罪魁祸首,并在全球产生了“厄尔尼诺 现象。另 外,城市空气的污染也导致了各种疾病发生率的增加等等。 ( 2 ) 森林资源减少和覆盖率降低。森林是一种极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仅为人类提 供各种木材、经济植物和食物,而且具有十分宝贵的维护生态环境的功能。诸如,涵养水 源和保持水土,吸收有毒有害气体,阻滞粉尘和降低噪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等。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 0 世纪9 0 年代的调查,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森林平均以每年1 1 3 0 万公顷的速度递减,森林砍伐最为严重的是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和大洋洲 的热带地区,以每年0 9 8 的速度递减;在1 9 9 0 1 9 9 5 年间,非洲年均的毁林率估计为 o 7 。据有关研究,地球上覆盖的森林面积曾经占陆地的2 3 ,估计为7 6 亿公顷,到1 8 6 2 年减少到5 5 亿公顷。而近百年来,森林破坏速度加快,到2 0 世纪8 0 年代已减少到2 6 亿公顷。我国更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人均森林储积量只有8 9 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 的l 7 。 ( 3 ) 荒漠化在扩展。荒漠化是世界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临的严重环境退化问题, 荒漠化并不是指原来的沙漠地区的滚滚流沙,而是指由于人为的过度经济活动的影响,生 态平衡遭到破坏,使原来不是沙漠的地方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象的变化。据联合国环境规划 署估计,每年世界上大约有6 0 0 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其中3 2 0 万公顷原为牧草地和 2 5 0 万公顷原为旱作农地。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7 0 年代开始,我 国土地荒漠化就以每年2 4 6 0 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扩展,现已实际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 为2 6 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 7 3 ,每年我国因荒漠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 4 0 l 地球告急,郝永平冯鹏志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9 页。 9 亿兀。 ( 4 ) 水资源危机。除盐化水和目前不能利用的冰盖、冰川、地下水与土壤水、湖沼、 大气水等外,在地球上的水资源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只占0 0 0 7 。但现实情况是:一 方面,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 0 世纪初以来,取水量增加了约5 倍,另一方面,每年淡 水可用占有量在不断减少。工业用水的增加以及工业污水排放又污染了水源,进一步减小 了本可利用的水资源的供应量,目前世界上大约有4 3 个国家和地区缺水,约有2 0 亿人用 水紧张,1 0 亿人得不到良好的饮用水。各领域( 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 之间已经出现 了竞争的形势,各种竞争形势正在加剧不平衡和紧张局面。在用水方面,国家之间的紧张 形势也在加剧,由于许多河流是跨国的,这就提出了国家之间如何分配水资源的问题,必 须通过协商,否则将引起冲突。我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2 8 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占有量2 3 4 0 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 4 ,排在世界第1 0 9 位,被列为世界 1 3 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6 4 0 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3 0 0 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就达 1 0 8 个。 ( 5 ) 重大公害事件频频发生。所谓公害,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 坏,以致对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据统计,全世界 平均每年发生2 0 0 多起严重的化学污染事故。如“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 9 3 0 年1 2 月l 5 日发生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在近地表层的s o :浓度积累到2 5 _ 1 0 0 m g m 3 ,再 加上氟化物等其它有害气体和粉尘的综合作用。一周内死亡6 0 多入,同时还有许多家畜 死亡。伦敦烟雾事件。j 9 5 2 年1 2 月5 q 日发生在英国伦敦。由于s o 。浓度高达1 3 4 p p m 所形成的硫酸雾,因此,在4 天中死亡的人数比常年同期多4 0 0 0 人。“水俣病事件。 1 9 5 3 1 9 5 6 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由于含汞催化剂的工业废水排放到水湾,形成毒性 极强的甲基汞而污染水体,使水中鱼类中毒,人食鱼后也跟着中毒受害。造成6 0 人死亡。 “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 9 6 1 年发生在日本四日市,s 0 。和重金属微粒形成硫酸烟雾, 危害居民,到1 9 7 2 年共确认哮喘病患者8 1 7 人,死亡l o 多人。 此外还产生了大量的“酸雨事件。酸雨作为一个环境问题出现在2 0 世纪5 0 年代的 美国,到6 0 年代后期,酸雨的范围扩大到了北欧,7 0 年代几乎蔓延到所有国家。酸雨破 坏土壤的结构和营养,妨害森林和植物生长,造成水产品减收,严重影响建筑、工业设备、 仪器仪表及人体健康。 凡此种种皆为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反作用于人类社 会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它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人 们开始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到底有多大的承载力,怎样发展才能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 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能力,并对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了反思。 3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我们由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又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与此相对应,入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如果说在原始文明时代人是自然 神的奴隶,在农业文明时代人是在神的支配下的自然的主人;那么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 仿佛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征服和驾驭自然的“神 。也就是说,人类文明在总体走向上是逐 1 0 渐地远离自然、征服自然的。人类文明的这种发展趋势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因 而将生态危机归结为人类文明的危机是可以成立的。“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混沌 型的原始文明经验型的农业文明理性型的工业文明。故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 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实质上就是科技文明。在工业文明或科技文明时代,在人与自然关系 上,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观念是以机械的征服论自然观为出发点的、以科技理性主义为特征、 以满足人类需要的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征服论自然观肯定了人类在自然界中支配的地 位,弘扬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裂对立,引发了生态危机。 随着对生态危机问题探讨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危机其实是人类文 明发展的一种副产品。因此,真正造成当前这种生存困境的就是人类自己,在这一点上人 类可谓作茧自缚。然而,人类行为都是在一定的观念和意识的支配下来完成的,就像恩格 斯所指出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一时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 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1 因此 人类支配、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行为也必然是在某种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引 导下去实现的。事实上,因为生态危机只不过是人类与自然关系恶化的一种表现,而人们 如何对待自然,最终取决于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就必须创新人类 社会价值观念,必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协调社会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就必须改变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就必须革新传统技术体系,将这一系列的变革融合到一个 统一的发展观框架中,进行一场综合的文明发展方式的变革。这场变革需要一定的生态环 境作为基础,结果是建立和谐社会。 l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2 4 3 页 l l 第三章生态环境奠定和谐社会的自然基础 一、生态环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空间条件 1 、空间本身是一种重要资源 地球在太阳系的大家族里,享受着得天独厚的待遇。第一,和太阳的距离适中。它离 太阳不远也不近,获得太阳辐射能不多也不少,因而其表面不冷也不热。而靠近太阳的水 星、金星表面温度分别为8 0 0 和5 0 0 ;远离太阳的木星、土星甚至更远的天王星、海 王星表面温度为零下2 0 0 和零下5 0 0 。而地球表面的温度正好是适合生命存在与发展 的温度范围。第二,大小适当。它的体积和质量不大也不小,所以保持着的大气不稀也不 浓。太小会因为引力不够而失去大气,太大了又会保持太厚的大气圈和太多的有害气体。 在漫长的自然演变中,地球用它的水、空气,适宜的温度以及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元素和能 量,为生命的形成提供了理想的空间条件。 在近代科学兴起与机械论自然观背景下,牛顿在绝对时空观中提出,空间是平坦的, 与时间无关而独立存在的,是物质运动的场所,它不受物质及其运动的影响。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时空观打破了这种绝对的时空观。他认为,时间、空间不可分离。时间离不开空间, 时间通过空间的变动来测量。如古代的观象授时就是这样。反过来,空间的测量也是用时 间来表示。在天文学家的观念里,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就是时间,即光年。而在现实世界 中,我们说明一个物体在一个地点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七节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周末时间分配调查表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河大音像版2020七年级下册-河大音像版2020
- 2025科技园区租赁合同
-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
- 油墨厂乙二醇乙醚存储规章
-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高一上学期政治教学设计(必修一)
- 活动2 IP地址与域名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新疆专用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疆专用
- 家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合同
- 江苏省徐州市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六单元 复兴中华 第18课 民族情 民族魂 第2框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说课稿 苏教版
- 2023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 1 Hello The fourth period (第四课时)说课稿 人教PEP
- 新《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库450题(含各题型)
- 中医治颈椎病共80张课件
- 产品技术规格书模板
- 幼儿园绘本故事:《排队喽》 课件
- 颈脊髓损伤患者护理查房PPT
- 增员及邀约话术2-2课件
- 会计凭证考试试题
-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完整版ppt课件全套教程
- 高中英语 选必B1 Unit2 Onwards and upwards 第4课时-Developing ideas 课件
- 自采商品管理流程
- 第2章 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