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学专业论文)地域文化与成都美学精神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域文化与成都美学精神研究 专业:美学 研究生:郑毅指导老师:钟仕伦 研究成都,首要的是把握支撑这座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文化精神。而成都文 化精神中的主要方面就是她的美学精神。 根据我的理解,成都美学精神比较全面深刻的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神韵, 特别是古典美学中的和谐范畴与艺术理论因为有了成都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城 市载体而多了些活生生的呈现。所以本论文以丝缝塞丝星盛叠差堂植抽受塞 为题,从成都美学精神的特色出发,对其饱含美学思想的呈现和内涵作详细的 论述,并尝试揭示以“桃花生活方式”为代表的成都生活美学对当代中国的影 响,对未来中国的启示。 本论文分五个部分。 序言部分通过对“文化与地域文化”“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等基本概念的 阐述,确定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崇高与优美并立的自然美”,以蜀山为例,探讨成都审美范畴中的 自然美学特色。 第二章“有盐有味的人情美”,主要从成都入的性格特色出发,阐述以“文” 的精神,“和”的品质,“逸”的追求,“活”的头脑,“冒”的气势,“忍”的心 机为基础的成都“人格美” 第三章“诗意的栖居”,探讨成都特有的“桃花生活方式”。 第四章“一种带有人文意味的生存智慧”,把成都美学精神归纳为超越的精 神,和谐的精神,诗意的精神加以分析,力图发现其“诗意栖居”的内核对当 代中国城市生活的启示。 关键词:地域文化成都美学桃花生活方式 t h es p i r i tp r o b e sr e g i o nc u l t u r ea n dt h e c h e n g d ua e s t h e t i c s s p e c i a l t y :a e s t h e t i c s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z h e n gy i s u p e r v i s o r :z h o n gs h il u n c h e n g d u i so n ec i t yh a v i n gc o m en o tt ow a n tt ol e a v er i g h ta w a y c h e n g d u ,i so n ee x t r e m e l yr i c h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o n l yr o m a n t i cc h a r m c i t y s t u d y i n gc h e n g d n ,i sf i r s ti st h a ta s s u r a n c ep r o p su pt h es p i r i t t h e r ee x i s t i n gt h ec u l t u r ew i t h d e v e l o p i n gi nt h i sc i t y b u tc h e n g d u c u l t u r et h ep r i n c i p a l a s p e c ti ns p i r i ti sh e ra e s t h e t i c ss p i r i ta n da r ts p i r i t c o m p a r ed e e p a l l r o u n dh a r m o n i o u sc a t e g o r yi nh a v i n gr e p r e s e n t e d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 a l l u s i o na e s t h e t i c sr o m a n t i cc h a r m ,e s p e c i a l l yc l a s s i c a la e s t h e t i c s w i t ha r tt h e o r ya c c o r d i n gt om y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c h e n g d ua e s t h e t i c ss p i r i t b e c a u s eo fv i v i da1 i t t l eh a v eh a das u c hc h e n g d ud o w n t o - e a r t hc i t y c a r r i e rb u tm a n yp r e s e n t a t i o nf o r m a t t h e r e f o r et h et h e s i st a k e st h a t ”r e g i o nc u l t u r ea n dt h ec h e n g d ua e s t h e t i c ss p i r i tp r o b ea s p r o b l e m ,t h e v i g o r o u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s e t so f ff r o mc h e n g d ua e s t h e t i c s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f o r m a ta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b e i n gf u l lo fa na e s t h e t i ci d e o l o g yt ot h ep e r s o n d od e t a i l e dd i s c u s s i o n , a n dt r i a lr e v e a l st h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t a k i n g ”p e a c hb l o s s o ml i f e s t y l ea s ”i m p a c to ft h ec h e n g d ul i f ea e s t h e t i c s r e p r e s e n t i n go v e rt h ep r e s e n ta g ec h i n e s e ,t of u t u r ec h i n e s e t h e s i sb ea l l o t t e dt h eo r d e rs h e e ta n db es e tt w os h e e t sr i g h tp a r t t h eo r d e rs h e e tp a s s e st o c u l t u r e “r e g i o nc u l t u r e c h e n g d ur e g i o n c u l t u r e ”c l l e n g d ur e g i o n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t h eb e a u t yc u l t u r e ”w a i t sf o r 2 f o u rc o n c e p t se x p o u n d i n g ,a s c e r t a i n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t h e s i s t h e o r y c a r e g o r y b ed i v i d i n g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s ”a r el o f t ya n dg r a c e f u lt h en a t u r a lb e a u t y e x i s t i n g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n a t u r a la e s t h e t i c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t a k i n g s h u s h a na se x a m p l e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c h e n g d u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t h eb e a u t y c a t e g o r y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s h a v eg r a c e f u lp e r s o n a l i t yo fs a l tu s4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s e t so f ff r o mc h a r a c t e ro fc h e n g d np e o p l em a i n l y , s e t f o r t hc h e n g d u ”p e r s o n a l i t yu s ”w h 0t a k e st h es c h e m i n gt h a tt h e ”g e n t l e s p i r i t 。t h eq u a l i t y d r a w i n g 。r u n n i n ga f t e r4 f l e e i n g “。t h e l i v e l y m i n d “t h em o m e n t u m “g i v i n go f f 4 。b e a r “a sb a s i s t h i r d c h a p t e r ”f r a g r a n c eu s s ”w i t hp o e t r yt oc o e x i s tl i f e ,d i s c u s sp r o p e r c h e n g d u ”p e a c hb l o s s o mli f e - s t y l e ” f o u r t hc h a p t e r4 0 n ek i n d so fb e l ts u r v i v a lw i s d o mh a v i n gh u m a n it y i m p l i o a t i o n ”,t h es p i r i ts u m sc h e n g d ua e s t h e t i c su pt ot h es p i r i t e x c e e d i n g ,t h eh a r m o n i o u ss p i r i t ,t h eg a m es p i r i tg i v e sa n a l y s i s , s t r i v et od i s c o v e rw h o s e ”p o e t r yp e r c h i n g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s t o r i n g c h e c k st h ep r e s e n ta g ec h i n e s ec i t yl i f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r e g i o nc u l t u r e ,c h e n g d u , a e s t h e t i c s , p e a c hb l o s s o ml i f e s t y l e 3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鲑毡俭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i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2 ) 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 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校园网上供校内师生阅读、浏览。 论文作者签名 叼年弱| 日 导论走进天府之国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审视成都 第一节文化与地域文化 我们直在探讨“文化”。 在汉语典籍中,“文”与“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日文。”东 汉许慎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清王筠注:。错者,交错也, 错而化之,乃成文。”这个概念进一步引申为修饰人为加工等,而论语 雍也中大家熟知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 把它引申为与“野”相对称的文德教化。 “化”的本义是化生,化育。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 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庄子刻意也说: “化育万物。”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对方改变面 貌,化朽成奇、褪旧变新。这也是华严经音义上说的“教成于上,而易 俗于下,谓之化。” “文”“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传。易贲卦 象传中的这句话经常被引用:“( 剐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指天道自然 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文化,就是“以文教化”,也就是用“人伦” 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 无疑,这个概念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显然存在差异。正如冯天瑜 先生所说:“文化是一个中国古已有之的词汇,又在近代吸收西方学术思 想后,赋予新的涵义。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便是近代学人在译介 西方相关语汇( 如拉丁文c u l t u r a ) 时,借用中国故有的文化及文 化等词语,加以熔铸再创而成的。”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第3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簸 1 9 2 2 年1 2 月7 日,梁启超先生在时事新报副刊发表了一篇文章, 题目开宗明义,什么是文化。梁先生把文化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指 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蔡元培先生认为: “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2 陈独秀先生有感于过于宽泛的文化概念,在新 青年第七卷第五号撰文,提出“文化是对军事、政治( 是指实际政治而言, 至于政治哲学仍然应该归到文化) ,产业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 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种。”而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 其哲学中概括说:文化“是生活的样法。”美籍华人学者余英时则在从价 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一文中指出,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其 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 这些文化概念多属描述性,评价性概念,是中国近现代学入在探索文化 的实质性内蕴的道路上所取得的宝贵成果。今天我们在回溯前人探索的同时, 不难看出文化是一个动态和演化的概念,它随着历史的发展丽发展,随着时 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世界的丰富而丰富,体现着人类认识领域的愈加广泛 和愈加深刻。 丽本文则依据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入创造了文化,也 同时被文化创造这一理念,采用近年来冯天瑜先生提出的一种富于创见的文 化学说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 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 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刨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3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包罗万象,人自身心智 的塑造也复杂多变,这就决定了我们探寻、研究文化的道路是多向的,方法 是多样的,角度是多变的,成果是多元的。 比如从地域出发。 钟仕伦先生在他的南北文化与美学思潮一书中这样写道;“所谓地域 文化特征,是指人类活动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以 2 蔡元培何谓文化,蔡元堵美学文选第”3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6 3 年版。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第1 4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2 及在这种关系影响下人类行为的表现方式,包括特定地理环境中人们的生活 方式,居室,服饰食物,生活习俗,性格,信仰,观念,价值等。地域文 化正像某一地方的动植物种类一览表给予我们该地动植物界的一个概念一 样,构成菜一民族般生活属性的现象总录( 泰勒原始文化) ,它是形成 个民族的审美意识的重要条件,自然也是文学艺术的民族特征形成的重要 条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学者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地域自然地理环 境与其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全部历史都必 须用地理观点来研究,地理提供了历史和文化的自然背景和舞台场景,历史 事实与它联系在一起才具有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地理的各 种可居住性和不同的纬度有关,他创立了环境地理学,认为地理环境既是人 类生存的物质环境,又是制约社会存在的相互关系体系,从而把地理环境纳 入火类历史和文化考察的范围之内。 雾在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把文化类型归结于气候的影廊,他在论 法的精神中说:“气候的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异常炎热的气候 有损于人的力量和勇气,居住在炎热天气下的民族秉性懦怯,必然引导他们 落到奴隶的地位。而寒冷的气候则赋予人们精神和肉体以某种力量,这种力 量和勇气使他们能够从事持续的,艰难的,伟大的和勇敢的行动,使他们保 持住自由的状态。”他还举例说:“墨西哥和秘鲁的那些专制帝国是接近赤道 的,而几乎一切自由的小民族都接近两级。”从而断定“海岛民族比大陆民族 更重视自由。”这种认定地理条件规定着民族性与社会制度,制约着历史和文 化的发展方向,并将之绝对化的观点被称为“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中国古代,也存在与此类似的观点。礼记王制有云:“广谷大川异 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管子水地篇进一步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 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 通者也。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这种强调气候,地形、水文 等自然条件影响人类文化的观点包含着合理的思想因子,但这种思想被极端 化,成为“地理环境决定论”时就出现了问题。早在二百年前,德国哲学家 1 钟仕伦南北文化与美学思潮,第3 7 页,m i l l 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3 黑格尔在肯定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时就含蓄的指出:“我们不应该把自 然界估量得太高或者太低:爱奥尼亚的明媚的天空固然大大地有助于荷马诗 的优美,但是这个明媚的天空决不能单独产生荷马。”5 应该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创造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大范围而多 侧面的。但这种影响只是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将多种 可能性落实为一种现实性,则取决于入类的选择。这种选择将在人类的社会 实践过程中一步步明晰,并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否则就不能解释在纬度 、气候接近的东亚大陆和北美大陆所出现的大异其趣的文明,也不能解释在 同一区域,地理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因强大异质文化的介入,而出现 的文化剧变。 不过,无论对哪一种入类文化的研究都不能忽视人一地关系的考察。因 为“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 系的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马克思在论及古 代亚细亚和日尔曼不同的原始公社关系时就指出,这种区别“取决于气候、 土壤的物理性质,受物理条件决定的土壤开发方式,同敌对部落或四邻部落 的关系,以及弓 起迁徙,引起历史事件等等的变动。”7 恩格斯在研究爱尔兰 的历史时,也从爱尔兰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土壤性质、矿藏,气候等入 手,再进入经济的和社会历史的考察。8 因此,本文对成都美学精神气韵的探 索过程,也是对成都地域文化特征的考察过程。 第二节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 关于中华文化起源的研究,有一种说法沿袭己久:“只有安阳共同体,才 是中国真正的文明发源地。”这种观点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墨迹发散式的”一 元文化发生学模式,既中华文化首先从黄河流域中游产生,在它的影响带动 下,其他地区的文化才逐渐开始发展演化。在考古发掘集中于中原地区的二 十世纪上半叶,这种说法的产生有一定依据,但自从1 9 3 4 年慎微之在浙江西 黑格尔历史哲学,第1 2 3 页,商务印书馆1 9 6 3 年版。 列宁列宁全集第三+ 八卷,第4 5 9 页,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第4 8 8 页,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六卷,第5 2 5 - - 5 4 9 页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 4 北、太湖南端的湖州钱山漾发现旧石器和新石器的遗物以来,在北至黑龙江, 南抵珠逛慨东起东海,西至青藏的广袤地域内,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遗存,这表明,早在一万年前,在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黑 龙江流域在内的广阔的神州大舞台上就出现了先民们刀耕火种的身影。而迄 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更是多达七千余处,9 1 9 7 7 年,学者夏鼐先生发表炭十四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划 分中国古代文明为七大区域。”循着这样的思路,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比 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考古学会副会长苏秉琦先生划分的中华文化六大起源区 域: 一、陕豫晋邻境地区; 二、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 三、湖北和邻近地区( 包括汉水中游区、鄂西区、鄂东区) ; o 四、长江下游地区( 包括宁镇区、太湖区、宁绍区) ; 。五、以鄱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 包括赣北区、北江区、 珠江三角洲区) : 六、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 包括昭盟中心区、河套区、陇东中心 区) 。“ 经过漫长的碰撞、交流、组合、分解、融会、再造,这种文化格局在姬 周时期,发展为中原文化圈( 以周为中心,北到晋国南部,南到郑国、卫国) 、 北方文化圈( 中原北面、赵国北部、中山、燕以及北方部族方国) 、齐鲁文化 圈( 东夷古文化圈) 、楚文化圈( 被灭掉的四五十个周封小国、楚国的方国部 族) 、吴越文化圈( 徐国、东南方国部族) 、巴蜀滇文化圈( 西南民族) 、和秦 文化圈。” 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曾经用一个充满艺术想象力的比喻来形容这种丰富 多彩的地域文化格局最终构成精神气质具有统一性的中华文化的过程:虬” 正好像在中国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各个角落的演员们以各自的声音唱出多变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第2 4 8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见考古1 9 7 7 年第4 期。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 9 8 1 年第五期。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导论,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 9 9 1 年版 5 的旋律,有牧人的胡笳,猎夫的号角,高地的芦笙,船夫竞渡的鼓声,田间 低沉的中音,山上高亢的唱腔,有时夹着狂风暴雨与浪涛,有时则伴随着江 南的和风细雨或山地的松涛瀑布,诸音杂陈,但最后却交织成为一个最复杂、 最丰富的交响乐。这个交响乐是这个地区人类喜剧的一幕,这一台戏在 舞台上已演出一万年了。” 顺着许先生的说法,这“一台戏”就是“中华文化”,而这一台戏的“演 员”则无疑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既然是多元发生的,那么中华民族也就 是多元组合的,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 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文化史专家徐旭生先生认为,我们民族的远祖分属于三大文化集团: 第一支是华夏集团( 炎黄集团) ,以黄帝和炎帝为代表,发祥于陕甘黄土 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中部与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河 南龙山文化分布区,成为华夏族的祖先。 第二支是东夷集团( 风偃集团) ,以五帝中的太嗥、少嗥为代表,包括与 皇帝恶战的蚩尤、凿井的伯益、射日的后羿、为舜掌管刑法的皋陶等等,活 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也就是大汶口文化、山东 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第三支是苗蛮集团,以伏羲、女娲为代表,活动区域在今湖北、湖南、 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向东延伸也包括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根据这样的区分,我觉得可以做如下判断:从粗犷的角度,中华民族的 远祖,是以华夏集团、东夷集团;j 代表的活跃在黄河流域的北方民族和以苗 蛮集团为代表的活跃在长江流域的南方民族。黄河与长江,同发源于青海巴 颜喀拉山,源头地不过相距几十里,同样遵从中国大陆西高东低的走向从青 藏高原东流入海,但两条河流在中游地段,一向北,一向南,分道扬镰,且 “许倬云万古汪河一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第6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版。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一册,中华书局版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第2 4 4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6 都拥有各自广袤的流域,养育了北方与南方各具特色的民族。两条大河贯穿 起整个中国文化圈,万里欢歌,奔腾咆哮,最终分别流入黄海与东海,堪称 是中华民族的两条母亲河。两条大河的水色一黄一绿,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两 大文化底色。 我们都听说过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别。林语堂先生曾风趣地说,北方人 “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吃大葱,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从 各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他们是河南拳匪、山东大盗以及篡位的窃国大盗。 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代的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 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而南方人“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 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 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 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 滚在地,哭爹喊娘。” 林先生的笔墨近于调侃和游戏,但也为我们了解北方和南方人的差异打 开7 一扇窗口。许倬云先生则从地理条件和生活环境入手,指出:“黄土平原 上的居民,背向青天脸向地,艰苦求生,每一份粮食都是靠自己的汗水换来 的。土地要经过耕耘成为熟地,双手上的厚茧缝里充满了黄土,因此他们坚 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徙。他们吃苦耐劳、安土重迁、心态比较保守。但 他们在南方长江流域的邻居就不一样了。长江经过高山以后,流入丘陵,穿 过四川的峡谷,奔向有着湖泊和小河流的大平原。丘陵山林里有足够的粮食, 湖泊和河流旁有许多肥沃的土地,所以这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是快乐的,心态 是活泼的,他们愿意变动,也不在乎变动。”1 7 早在新石器时代,南方印纹陶和北方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中的彩陶在原 初的审美意识上即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南方多采用软质工具涂 赭法,北方则采用硬质工具敲凿磨刻法。柔和圆顺的曲线一直是南方最常见 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北中国,彩陶上的正方、正圆、正三角形则显得十分 厚重。 ”林语堂中国人,第,6 页,学林出版社2 0 0 7 年版。 ”许倬云万古江河一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第4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版。 7 中国音乐有“南音”“北音”之别。“南音”婉转,抒情含蓄;“北音”质 朴,抒情直切。在明代南方戏曲的“清峭柔远”和北方戏曲的“劲切雄丽” 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差别。 。 中国绘画有“南宗”“北宗”之分。南宗画派以“天真自然”为主,风格 上追求“淡”,代表画家是王维;北宗画派以“著色自然”为主,风格上追求 “精”,代表画家李思训。 中国书法有“南派”“北派”之异。南派长于启牍减笔,重艺术上的追新; 北派长于碑版,谨守中原古法。南派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张丽妍妙,北派 欧阳询、褚遂良的书法庄茂沉着。 中国服饰有“南冠”“武冠”之称。“南冠”为楚人所冠;“武冠”又叫“赵 惠文冠”,是随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 至于文学上的南北差异更是源远流长。在这方面,刘师培的“南北文学 不同论”颇具影响,他认为南北“声音既殊,故南方之文亦与北方追别。大 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期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期 间,多尚虚无。民尚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 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8 此外,南北经学、佛学在形态上也存在着诸多差异。鉴于此,钟仕伦先 生拈出“崇高”二字来概括“北方美学思潮之源”,“飘逸”二字来形容独特 的南方美学精神,可资借鉴。” 以上从q 国文化发展的源头开始,梳理出“黄土中国”与“长江中国” 两大文化系统、点明北“崇高”与南“飘逸”两大文化精神的意义在于,寻 找一个切入巴蜀文化内核的角度。因为同源于成都平原的巴蜀文化是南方文 化的重要代表,具有“长江中国”的文化特色。 ”刘师培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 6 1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参阅钟仕伦南北文化与美学思潮,第1 0 3 - - 1 5 0 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8 第一章“蜀江水碧蜀山清” 崇高与优美并立的自然美 第一节天造的天府 、天下九州,九州不同方圆;地分南北,南北各有德行。偌大中国,山山 水水,形形色色,但是公认处于内陆的四川乃是温温和和一片天地,滋滋润 润一方沃土,舒舒服服一处家园。四川的省会成都更是繁花着锦地,温柔富 贵乡,好一个“天府之国”。 茅盾来了,“从天空俯瞰,四川好像一块五色的地毯。”“这不是一片的绿 色,这是一丛一丛色彩的集团。”老舍来了,感叹“成都是个可爱的地方。 对于我,它特别的可爱。”“张恨水来了,夸这里是“别一世界”2 ;黄裳来 这里斫川剧,“望着那曾经歌舞过多少名优,演出过各色戏曲,激腔皮黄的舞 台出神了。”。汪曾祺来了,感觉到成都人有一种“脱离了时代”的悠闲“; 贾平凹来了,走在街上,“感到有薰薰的风,眼皮、脸颊很柔和,脚下飘飘的, 似乎有几分醉后的酥软。”余秋雨来了,感叹这里“富足而安逸”“没有卷 入过铺盖九州的大灾荒,没有充当过赤地千里的大战场。”最厉害的要属易 中天了,直说:“便是死在成都,也是快活死安乐死,是死得其所 吧? ” 新周刊杂志2 0 0 0 年第1 8 期推出专题,把中国“第四城”的桂冠捧 给了成都_ 二“在北京,时间就是机遇;在上海,时间就是时尚;在广州, 时间就是金钱;在成都,时间就是生活。在中国大城市中,数成都人活得最 另类,最没有压力感。成都就是成都,上天赋予她水旱从人,不知饥谨, 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利,她也就比别的城市更懂得享受生活。因为富足,所 。茅盾如是我见我闻 。老舍可爱的成都 。张恨水蓉行杂感 。黄裳成都散记 “汪曾琪成都 5 贾平凹入川小记 。余秋雨五城记 4 易中天读城记) 9 以悠闲。”“成都人触手可及的安逸与悠闲,也许正是许多追求现代化的都 市多年之后才能达到的乌托邦境界。”“许多深圳年轻人喊出了3 5 岁退 休的口号。而退休之后的理想之一便是去成都享受生活。” 优雅杂志2 0 0 1 年第2 期推出专题“成都:红粉第一城”,把成都女 子捧上了天“成都女人则是酉事可乐,你选择,你喜欢。入口甜而清爽, 回味口感微辣,那是四川辣妹子特有的风味了。成都女孩的美十分妥贴,不 做作不摆态,十个男人九个爱,还有一个在摇摆。因为成都女子的美不会遥 不可及,绝对有如学校小师妹青霞,又象隔壁大姐张曼玉。” 城市画报杂志2 0 0 1 年第1 1 期推出专题“成都美人计”,用记者的 亲身体验作说明“我们的记者到成都做报道,感慨了一番成都的东西好 吃啊,房子好啊,美眉多啊,然后纷纷起了异心,想移居成都。”“是 啊,成都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城市,有美食,美居,美人,美景,美好的朋友 它是一个像家一样的城市吧。适合住下来,甚至留下来。那么,住在成 都的人,真是有福了。” 时尚旅游杂志2 0 0 3 年第5 期推出专题“打望成都”“我乐享于 成都的各种消遣,体验成都花小钱办大事的服务意识,我甚至想夸说成 都真的是以人为本,种种在别的大城市不敢要求的周到在成都都有很平民的 体现,贯穿在吃、穿、住、行、游、购、娱的各个方面。成都的生活让人麻 醉,让人舒妒,能让不同身份的人坐在同样的竹椅上喝同样价钱的茶水,消 耗同样的光阴。在成都的茶座和串串店里,不分老板和百姓,不分白领和民 工,不分汽车和自行车。这对那些外来人口而言极具诱惑,很轻易就能坠入 腐败7 的吸引,这种吸引也往往使旅行者在路过成都时多消耗些时日,多 牺牲些健康和睡眠,也让那些习惯于漂泊和艰苦的浪子们难于拔身,盘桓不 前。”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 0 0 3 年第9 期推出专题“上帝为什么造四j i l ”, 把成都和杭州并称为中国两大休阑之都“成都,就是这么一个既是旅游 目的地又是旅游集散地的城市,其高品味资源的多样、富集和组合,不仅在 我国是无双的,在全球也是难以找到的。那么,成都的旅游形象应该定位在 哪? 很多旅游者已经有了这样的印象,成都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旅游业界 1 0 也有这样的看法,中国有两个可以标榜休闲的城市,一个是成都,一个 是杭州。” 西部旅游乡土地理杂志2 0 0 5 年推出9 月1 0 月合辑“天堂的橱窗是 四川”,以俗话说的“少不入川”为切入点“少不入川,因为你需要很 多的时间来休闲,而休闲需要物质,现代休闲还需要知识与幽默。少不入川, 需要有对人生的深刻认知,因为这里有生活状态不是消极状态,而是积极创 造下生出的闲适人生,这里同样不是懒入的天堂,成都的星光同样为勤奋的 人喝彩;少不入川,你得有思想准备,那魔鬼身材也许会被簇拥的美食破坏; 少不入川,因为家未成,因缭乱的视点而误了青春年华,错失婚期也许会成 为幸福之后的另一种遗憾;少不入j i l ,学业未成,看着超女的草根成功也许 会诞生自我的神话;少不入川,最后是乐在蜀而忘家乡,因为这里太精彩! ” 外地媒体对于四川成都的关注度之高,宣传报道之多已不是什么稀奇事。 就在我写作此文期间,2 0 0 7 年3 月,香港风凰卫视播出了特别节目正月里 闹蓉城,主持人的第一句话就是:“成都,一座对我来说有着超强吸引力的 城市i 早就听说过少不入川的古训,而中国休闲之都的美誉近年来更是如 雷贯耳。传说这天府之国就是一温柔之乡,好吃、好喝、好山、好水之外,还 美女如云” 其实,以上各媒体的报道已经带人们走近了成都的魅力所在,那就是极 赋美学精神与艺术精神的生活方式,极赋生活情韵与审美情韵的生活环境。 而包裹在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之内的则是一种带有人文意味的生存智 慧,这种生存智慧又反过来引领着生活方式、营造着生活环境、编织着生活 乐趣、包含着生活价值。使“天府之国”的符号性与文化象征意义得到更大 的彰显。 要想领略这种生存智慧,就得先了解孕育这种生存智慧的蜀人的生活方 式和生活环境,而要想了解蜀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就得先了解孕育这 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蜀地的自然地理条件,那么,越过怀抱成都平原的 巍巍蜀山,跨过浸润巴蜀文明的道道川流,对天府之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做一 番体察和梳理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1 1 第二节难得的“崇高”之美以蜀山为例 旧武侠作家还珠楼主李寿民曾创作了一部广为流传的蜀山剑侠转,以 其奇幻、浪漫、大胆的想象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而这种想象力恰恰源于作 者在四川生活时留下的“蜀山情结”。还珠楼主在日记中多次提到自己“三上 峨眉”“四登青城”的感受。他在这两座名山先后生活了十八个月,并把那里 的名胜古迹都详尽的写了下来,绘成游览图。”可以说,蜀中多仙山,不仅 是四川的地理特征,更是文化特征。 今天群山环绕的四川盆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大约在两亿年前 的中生代三叠纪,今天的中国西部还是一片汪洋大泽古地中海( 特提斯 海) ,海的东边,是一个辽阔的港湾。这个港湾的位置,就在今天的四川盆地。 到了一亿九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末期,这儿发生了一次被地质学家称作“印支 运动”的造山运动,它迫使海水从今天的四川,重庆,青海,甘肃等地陆续 退出,只留下巴蜀湖,西昌湖,滇池及云梦泽几块水域。那时,今天的成都 和重庆还被埋在湖水下面。到了距今7 0 0 0 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末期的第二 次造山运动“燕山运动”,四川盆地开始上升,湖水收缩到成都平原一带。 时闯到了距今3 0 0 0 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对中 国现代地貌的最终形成具有决定意义的最为强烈的造山运动“喜玛拉雅 造山运动”。它不仅造就了“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还以三级 台阶的方式奠定了中国地貌西高东低的基本格局。处于第一二级台阶内的 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就是在这一时期大体成型的,而纵穿南北,横贯东西 的长江水系,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雏形的。4 今天的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的中心,四周崇山峻岭相连,东有巫山云 雨;南有大娄山,大凉山,又紧邻云贵高原:西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 再往西是横断山脉;北边是米仓山和大巴山;隋书地理志曾描绘四川地 貌是“其地四塞,山川重阻。”在瓮地的四周找不到一条平坦的通道与外界相 连。 山川重阻的格局对成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审美文化 。李观承关于我的父亲还珠楼主。 。屈小强话说天府之国,第一章, 台湾民生报副书,1 9 8 2 年4 月 巴蜀书杜2 0 0 4 年版。 1 2 上,更为人们提供了优美与崇高并存的审美对象。 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曾经从生活体验入手这样说:“当春风拂拂、柳絮轻飘 的时候,我们来到野外,阳光灿烂,绿草如茵,碧波凝翠,我们完全被陶醉 了,我们全身心都感到美。这种美是恬静的,舒适的,充满了愉快的。可是 我们来到黄山的天都峰,或者泰山的南天门,那巍峨的山峰,陡峭的石级, 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们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赞美山势的雄伟,惊叹造化 的神功。这也是一种美,但它美得那样特别,那样充满了惊奇与痛苦,那样 叫人骚动不安,那样令人激起心灵的震撼和慑服。为了区别于前面那种愉悦 的美,一般把后者称为崇高。” 在美学领域,优美与崇高是一组相对范畴:首先,优美是对象的完美, 和谐与统一,带有静态的特征,正如温克尔曼所说,宁静是美最典型的特征; 而崇高的对象往往是充满了内在冲突和张力,具有不断运动激荡的特性。其 次,优美的对象具有特征性的形式和外观,诸如小巧柔顺,完善,圆润等, 凸显为 种令人喜爱的感性形式;相反,崇高的对象则常常体现出巨大无 限、晦暗、粗犷等,也就是体现出某种反形式特征。再次,优美的对象是令 人愉悦的,它招致一种主体向往流连和被吸引的心理状态,它使主体趋向 于接近的过程;i 与此不同,崇高的对象由于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往往造成一 种开始拒斥主体,尔后升华主题的转交过程。因此,在崇高对象的欣赏中, 有一个从痛感到快感的转化。最后,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来说,优美的对象 吸引主体,因此在欣赏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渐趋统一,最终达到主客交融;而 崇高对象则与主体的关系要复杂的多,首先是对主体产生恐惧,因而产生拒 斥和威胁,进而唤起了主体自身的理性观念和勇气后,主体便超越了对象达 到新的精神境界。这个过程使得主客关系由拒斥疏远到最终统一。3 1 优美的范畴这里不需赘言,“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这些传统的蜀 地名山植被繁盛,谷深崖峭,人文与自然相辉映。去这些山,最好的体验是 沿山谷前行,溪流淙淙空翠湿农,老林蔽日,古藤绕顶,极尽优美。而这 些山其实还不是蜀地最典型的山,它们在地理学上被称为“中低山”( 海拔 。蒋孔阳美学瓤论,第3 9 3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 ”周宪美学是什么,第4 7 7 8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3 5 0 0 米以下) 。在四川西部还有很多高山( 海拔3 5 0 0 米以上) ,极高山( 海 拔5 0 0 0 米以上) ,这些才是蜀地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最典型的山。 从人造地球卫星发回的图片上,四川西部的这些高山、极高山莽莽苍苍 刀劈斧凿、脉络分明,组成一个巨大的“y ”型字母。“y ”型的左斜一笔, 是西北一东南走向的雀儿山和沙鲁里山,牟尼茫起山和大雪山;右斜一笔, 是大体成西北走向的岷山和邛崃山;“y ”型下面那一划,则是贡嘎山和锦屏 山。 贡嘎山是大雪山主峰,海拔7 5 6 6 米,为蜀中第一高峰,号称“蜀山之王”。 它同时也是横断山脉的最高峰。非常巧合的是,贡嘎山、二郎山蛾眉山、 庐山、黄山这几大名山都处在北纬3 0 度线附近。所以它们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是一样的,都处于温带。这使得它们自然带垂直分布的丰富程度有了可比性。 根据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 0 0 3 年第9 期四川专辑的统计:“无论是东 部和西部的山都有一个相同的基带l 常绿阔叶林,向上又都有第二个自 然带2 针叶阔叶混交林。但庐山和黄山仅有2 个自然带,而峨眉山有4 个,- - f i b 山有4 个,贡嘎山的自然带最丰富,多达7 个。这是东部的名山根 本无法比拟的。”3 2 所以很多登山家认为:四川最美、最雄伟、最为典型的山 当数贡嘎山! 与贡嘎山同样具有美学意义的是位于贡嘎山的西南面地处稻城亚丁的 三座神山仙乃日( 海拔6 0 3 2 米) 、央迈勇( 海拔5 9 5 8 米) 、夏诺多吉 ( 海拔5 9 5 8 米) 。四川i 画家邱笑秋先生曾专程为雪峰冰川写生。他说:“亚丁 三座神山集中了青藏高原除札达土林外所有的美。比如雪蜂之美冰川之美 、草地之美、海子之美、森林之美,人文之美。”( 转自中国国家地理2 0 0 3 年第9 期) 在贡嘎山东北方向,小金县境内的四姑娘山( 海拔6 2 5 0 米) 也同样具有 崇高之美。它是一座完全由冰川打造出来的极高山,被誉为“东方的阿尔卑 斯山”, 在四姑娘山的东北方向,位于松潘县境内的岷山主峰雪宝项( 海拔5 6 8 8 米) 是中国西部最挨近东部的一座至高雪峰,从它的山顶流淌下来的就是五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 0 0 3 年第9 期( 四1 1 1 专辑,第6 1 贾。 1 4 彩斑斓的黄龙钙华池世界自然遗产。而翻过这座大雪山向东南走,就进 入四川盆地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说 “欣赏川西的雪山冰川、草地,需要一场审美观上的革命,我们应当 将传统中对于雪山,冰川,湿地的负面观念转变为崭新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主要是指对雪峰,冰川和湿地的美的认识,这种审美观的基 础是现代科学而不是传统文化。 这种审美观突出的是对自然的敬畏,而不是对自然的把玩。 这种审美观带给人的体验包括了震撼,艰辛,跋涉,极限等词汇的语 意,超越了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1 我们正在形成这样的审美观,丽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发行九江市湖口县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上海芭蕾舞团第二季度第一批招聘7人笔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备份方案
- 家电维修解决方案大揭秘
- 地产计划用地意见报告
- 药膳项目计划书
- 离婚抚养权协议范本:亲子互动与子女情感支持合同
- 精细化人力资源部劳动合同模板:岗位配置与绩效考核
- 硅PU篮球场施工与场地配套设施安装合同
- 写字楼租赁合同补充协议:租金上涨与物业管理优化
- 浴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微商基础培训课件
- ISO9001:2024版质量手册资料
- 2023-2024年社会工作者之初级社会综合能力考试题库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修订解读课件
- 民族宗教团日活动
- 新娘化妆相关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食品生产监管能力大比武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二年级家长会课件下载
- 《PLC应用技术(西门子S7-1200)第二版》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