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简介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 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目录 中文摘要 3 abstract 5 引言 7 第一章 汉代形神问题的背景 9 一、时代背景 9 二、文化背景 11 第二章 汉代形神的相关论述与表现13 一、哲学层面 13 (一) 、道论13 (二)、天论15 (三) 、气论17 (四) 、天人相应19 二、具体层面 20 (一) 、人的形神20 (二) 、物的形神24 1、自然万物24 2、社会建构26 3、艺术作品28 (三) 、人物形神的关系30 1、言志、缘情30 2、比兴、物感32 3、比德、比情、畅神33 第三章 形的提升 36 一、从哲学角度 36 (一) 、阴阳五行36 (二) 、天人关系38 (三) 、实践认识3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二、从社会认识角度 41 (一) 、人的认识42 (二) 、政治思想43 (三) 、养生求仙45 三、从艺术表现角度 47 第四章 汉代形神理论在美学史上的意义51 一、艺术形神理论的发展 51 二、人物形神融通的意境的发展 53 结语 56 注释 57 参考文献 5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1 致谢 6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中文摘要 形神理论是我国美学史上重要的论题,本文以汉代形神问题为研究核心,试图找出形 神理论从先秦时代重人的形神的哲学论题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形神的美学论题 的发展轨迹。汉代大一统的时代特点和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特点都对汉代的形神问题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也是从人的形神、物的形神、人与物的形神融通而成意境的理论发 展思路来论述汉代形神问题的,并找到汉代形神问题中对形的提升的特点。 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是将文章的写作目的、意义、创新点、文献综述作相关介绍。在 文献方面总结了现代学人总结的几个争论要点,收集了汉代背景、形神理论及其发展方面 的资料。 本文第一部分交代汉代形神理论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在时代背景上,西汉初期, 无为之治。从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期,政治方面,汉武帝继文景之后继续加强中央集权。 东汉光武帝给诸侯尊崇的地位,却不允许他们参议国家大事。东汉晚期则内忧外患相继出 现。在文化方面,中国主流文化为儒道互补型,佛教之影响于中国也并未普遍。董仲舒以 天人相应理论为君权的合法性建立了完善的体系。经学的发展也是重要一环。这样的背景 不但形成了汉代独特的形神表现,也使得汉代形神问题更具有外倾性,对形有所提升。 第二部分,汉代形神的相关论述与表现。首先,对人的形神问题的关注不只是两个范 畴之间的关系,更扩大到德、行,心、性,情、欲的相互关联上,使两者得以贯通。其次, 物的形神,包括自然、社会、艺术作品三方面:论述自然美的理论家颇多,礼为社会秩序, 同时具有美的意义。文学方面可以汉赋为代表,音乐方面汉武帝对音乐的改造是全面的, 而绘画理论、书法理论中已有形神相关的理论与创作实践。再次,人、物形神的关系,从 道、天、气、天人相应的哲学角度加以分析,并找出人与物的形神融通的根源。另一方面, 从艺术本质论即言志与缘情说加以探讨,而创作中的比兴、物感等理论亦是人物形神交流 会通的结果。再者,从山水比德到汉代的比情到魏晋时期的畅神说,也体现了人物形神交 流的深入。 第三部分,形的提升。该部分从哲学、社会、艺术三层面进行论述。哲学方面,天人 相应理论的提出显现的不同于先秦内省的精神要求,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对事物之发展 态势、内在因素的把握与认识都体现了汉代学人积极入世的心态。在社会方面,政治上的 君臣关系及郡县安排都充分体现了形式上的完整性与规律性,同天地之文之形相对应。养 生中亦体现出对当下身体的重视,阐发了养生以求长寿仙化的生命美学,在具体方法上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有养形之术。在文学艺术方面,汉赋的铺陈叙事的表现方式,文学文体的丰富发展,汉武 帝对音乐形式及机构的创设与发展,化石像的简单古朴形象,书法中的飞动之势等,都是 艺术中形式得到提升的标志,形式的美在汉代得到加强。 第四部分,汉代形神理论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在人的形神理论的发展方面,儒道到玄 学、佛学、宋明理学、心学的、思想发展的链条,其间对人的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 形的问题也各有千秋。物的形神方面,对自然地体认、对社会的美的发掘、尤其是艺术作 品中对形神问题的直接论述更是丰富多样。而人、物形神的融通对意境理论的发展与深化 有着重要意义,主体的审美心胸,客体本身的蕴含神的形象是美的具体存在,两者在交往 的状态便是意境的生成。 关键词:汉代,形神理论,人、物形神, 形神融通,形的提升 分类号:b8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oblem of form and spirit of han dynasty .the problem by digging to find the problem from the pre-qin era of emphasis on manpower development to the subject of literature and art during the wei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aesthetic subject. unity and dominant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re with the problem of the han dynasty produced far-reaching effec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from the human and object of form and spirit, and characters made of form and spirit intermediation and include the relationship with artistic conception. it also wants to find the character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form. introduction part of this article has the main purpose to write articles, significance, literatures review for relevant innovation introduced. in the literature summarizes the conclusion of modern scholars several disputed points,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han dynasty, and spirit in the literature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e form and spirit, also has an abundance of material resource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han dynasty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western han, nature is the rule. from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han period, the political front, after han wenjing king t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centralization. in the period of han guangwu king, they were not allowed join in state affairs.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blems have appeared. in culture, the mainstream chinese culture and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complementary, the impact of buddhism in china has not been universal. the schools developmen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relevant discourse and performance of form and spirit in han dynasty. first of all, the humans form and spirit concern not on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as, has expanded into morality, behavior, nature, heart, emotion, desire interrelated. secondly, spirit shaped objects, including natural, social, and artistic works in three areas, many theorists of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exposition. literature can be represented by han, han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music is a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usic, and painting theory, calligraphy theory of spirit has been related to physical theory and creative practice. again, people, sha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rit and form. from the taoist, heaven, ga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re the source of intermediation and spirit.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artistic nature of the wills and sentimentality and creative energies in the books, the sense of things such as character and spirit theory is the result of the exchange will pass. what is more,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nature and characters reflect the character and spirit of the in-depth exchanges.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form in han dynasty. the part of the philosophical, social, artistic three levels discussed. philosophy, appeared to nature of the theory of the spirit of introspec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qin demands the application of yin and yang theo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ngs, grasp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factors.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county arrangements fully reflected the integrity and regularity of form, with the text of the physiognomy of the corresponding world. health has also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sent body, in order to lengthen immortal life. the specific methods have raised the art form. literary arts, literary style of the rich development of the musical form of han ,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ssil-like image of a simple primitive, flew trend of handwriting all are the signs of improvement of form.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necting link of the han dynasty by meaning and spirit. spirit shaped objects, the natural way to realize the communitys beauty to explore, especially the works of art in the form of spirit on the issue of direct discourse is rich and varied. the communication of form and spirit theory will become artistic conception. keywords : han dynasty, the theory of form and spirit, form and spirit of persons or things, the integration of form and spirit, improvement of form category:b8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引言 形神问题源出于哲学上的人的形神问题,还包括物的形神,物包括三类:自然、社会 和艺术。同时人、物的形神是相互融通的,只有当主体的形神融通即是具有审美心胸,而 客体本身的蕴含神的形象是美的具体存在,两者在交往的状态便是意境的生成。形神问题 研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形态,从古至今相关论述也不胜枚举。 本文写作目的:侧重于对汉代形神问题的开掘与研究通过对汉代形神问题的开掘找出 形神问题从先秦时代重人的形神的哲学论题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形神的美 学论题的发展轨迹。从而对形神问题的发展做有益的扩充和探讨;另一方面也试图在汉代 文学与艺术的实际创作中找到魏晋时期形神问题在汉代的先声;同时将形神理论与先秦的 哲学思想相贯通以期找到形神问题的哲学根基,以便更好的对其进行理解;而形神的发展 可与意境相联系。 在方法上,本文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汉代的形神问题是建基于汉代特 有的历史基础上,有其自身特色的时代与文化背景。西汉初期,无为之治。从西汉初年到 汉武帝时期,政治方面,汉武帝继文景之后继续加强中央集权。东汉初期的无为不同于西 汉初期,在世人中并没强烈影响。东汉晚期则内忧外患相继出现。这样的时代背景形成了 汉代特有的外倾性的心理状态。在逻辑,本文将形神问题划分为:人的形神,物的形神。 物包括三类:自然、社会和艺术。同时人、物的形神是相互融通的,只有审美心胸和客体 形象美,两者在交往的状态便是意境的生成。 形神问题的相关文献已经十分丰富,在形神理论方面有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古典哲学 概念范畴要论和张云勋、张礼勋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基本范畴与文化传统将形、神 这对范畴的相关材料进行了梳理。王振复、陈立群、张艳艳著的中国美学范畴史一书, 对与形神相关的各个范畴都加以源流上的梳理, 并具有独创性建树。 郭绍虞先生主编的 中 国历代文论选(共四册),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出版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 下册,以及陈良运主编的历代诗学论著选 ,搜集了从先秦到清末几乎所有诗学研究资 料,而形神问题方面材料亦是丰富。胡经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二) ,专 设“形神”一章,收集从先秦到清末相关论述凡 176 例。杨大年先生编著的中国历代画 论采英 ,杨素芳,后东生编著的, 中国书法理论经典 ,这些资料汇编,把从汉代到清 代的绝大多数书画论述都收罗入内了,而其中的书画形神理论亦存于其中。 汉代背景资料有金春峰先生的汉代思想史比其前的论著更为客观全面,对经验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的理论思维水平、阴阳五行的普遍模式、以儒家为主干吸收多家思想等方面有深入阐释。 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亦有许多独特见解,更是当下学者多引之书目,其对汉代专制对 知识分子的打压亦有较深见解。周桂钿的汉代哲学在大的哲学体系中为汉代哲学找到 政治性的依托,一件利器自己不同于他者的见解。其与张立文李祥俊一起合著的中国学 术通史更是在评各家学说之上建立起权谋术的汉代哲学理念。周均平先生的汉代审美 文化宏观研究更是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汉代的思想、文化、艺术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详 尽的论述。而徐华的博士论文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不同于以往将两视为一体,而指出 西汉之外化、东汉之内聚的特点,并在多方面进行阐释论证。 在形神理论发展研究方面的材料有郁沅先生在其专著文学审美意识论稿 ,朱恩彬、 周波二位先生在其专著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中,都对形神问题发展演变轨迹做了清晰 的梳理。刘文英先生在其论著中国古代意识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中,专设“形神关系问 题”一章,论证深入引证具体。漆绪邦先生在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书中, 则着重从庄子哲学出发, 把形神理论在庄子哲学中的推衍过程, 作了深入而今具体的描述, 并对它向文学艺术领域的转化过程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证。博士论文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 变研究更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新的成果。不仅对理论加以整理并应用于现当代的 文本解读中。刘成纪先生的形而下的不朽汉代身体美学考论更是将汉代美学形而 下的特色加以开掘,形成了不同于先秦和魏晋时期的独特美论。 可见形神理论的前人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长期以来,汉代一直是我国美学理 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形神问题的研究也并未在汉代进行深入挖掘,形神理论的探讨多集中 于魏晋时期。本文欲先前进行历史性的开掘,重心落在汉代,发觉先秦形神论特别是人的 形神的探讨对汉代的影响,并在汉代的艺术创造成果中找寻与魏晋时期的形神发展的源流 关系;本文从人的形神、物的形神及人物形神融通而成意境的视角下进行论述形神问题; 并总结出汉代形神问题中对形的提升的这一特点。这也是本文试图有所创新之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第一章:汉代形神问题的背景 汉代形神问题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汉初的清静无为思想是针对当时 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状态提出的治国策略,这和先秦道家追求的逍遥、无为已经有所不同。 到汉武帝时,更是以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使整个国家呈现出积极向外扩张的趋势。其后的东 汉时期虽重提道家但已不为统治阶层所重视。这样的时代背景也相应生成了汉代以经学为 主体的文化背景,这种积极用事的态度也与黄老之学共同形成了汉代重视形而下的特点。 这就使汉代的形神问题既继承了先秦哲学基础之上的 “道” 、 “气”等范畴,又有自身特 色的“天” 、 “天人相应”等理论。在具体的形神问题的体现中也呈现了汉代的特色。整体 说来便是对形的提升。徐复观在对比汉代与先秦的思想特点时说过: “汉人不长于抽象思 维,这是思想上的堕退。老庄以道言创生,是出自思维的推理,是纯粹的形而上的性 格。其自身含有严格的合理性。 ” 1这种思想特点离不开汉代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一、时代背景 学界一般以汉武帝为限,把此前的汉代视为西汉初期,并将这一时期的主流政治看作 清静无为之治。公元前 202 年,经历战乱建立起来的刘家王朝面临的是一个精疲力竭的社 会,统治阶层的情况十分尴尬, “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骊,而将相或乘牛 车” 。 2政权并不稳定,七国之乱中叛乱的诸侯王打着“诛晁错”的旗号,其实却是以推翻 中央政权为目的。七国叛乱平定之后,景帝对诸侯王的治民权、行政机构、官职等级都做 了相应的调整,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国家已经走到崩溃的 边缘。民族关系更是紧张,匈奴单于冒顿大举侵犯。经过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刚建立起 来的西汉王朝财力和兵力都损耗巨大,而且中央政权尚未稳固,实在没有足够的国力与匈 奴周旋,刘邦和以后的几代帝王都通过安抚的政策解决与匈奴的矛盾。 从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期,社会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政治方面,汉武帝继文景之后 继续加强中央集权,诸侯国的权力则被进一步被剥夺,比如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把诸 侯国细分给众多的皇族子弟, 使诸侯国的力量更加分散而无法与中央政权对抗。 由此可见, 从刘邦开始的分封异姓诸侯王到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再到武帝的推恩令,中央集权就越来 越稳固了。从这个趋势上看,权力不仅向中央集中,更向汉武帝集中。经济方面, “至武 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早,则民人给家足,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 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滋漏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 3 展现了当时百姓充裕 的生活状态。 “中央王室恭俭无为之治,不能再掩塞社会各方之活气” 4民族关系方面,西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汉政府牢固的在西域确立控制权。虽然西汉后期,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中央政权的 衰弱和外戚的崛起,但大一统的时代气息已经深入到汉人的精神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 也深入影响着汉代的形神问题。大一统时代下的时代精神是具有积极外向性的,人们更注 重对现实的参与感,形而下的事物成为人们关注的主体。 东汉初年的政治形势不同于汉初,一个区别是功臣缺乏实权,当时封为列侯的功臣三 百六十多人,光武帝给他们尊崇的地位,却不允许他们参议国家大事。另一方面南匈奴向 汉称臣,北匈奴的侵扰连连被击败。但东汉自和帝开始,渐渐日薄西山,帝王的寿命普遍 偏低,除了献帝享年 54 岁之外,其他没有一个活到 40 岁。桓帝去世年 36,灵帝 34,疡 帝、少帝、冲帝、质帝都没有过 10 岁。对普通百姓而言,在饱尝流离失所苦难的同时, 也丧失心灵的家园,于是民间道教团体的盛行,带给民众基本的精神安慰,刘大杰先生说, “农民没有知识,在那种痛苦的时代,精神找不着一点安慰,既不能读老 、 庄书, 又无力量寄情酒色,自然容易走到宗教的路上去。于是张陵的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 恰好适应了当代一般民众的要求,成为最流行的宗教了” 。 5社会政治环境已弊端丛生,道 家式的“无为而治”已不被王朝中央所重视, “无为”几乎变成了一种不言而喻的“美政” 标准。这种具有操作性的思想观念,所得汉代对形的提升更具推动意义。 汉代文人乃至整个士阶层社会在政治地位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其对皇权依附性 的逐渐加重。在武帝之前,汉代文人处境仍与战国有相似之处。西汉之初,虽然在高祖时 异姓诸侯王便已被消灭殆尽, 但同姓诸侯王继起而势大, 拥有很宽裕的行政和经济自主权,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中央集权的加强。贾谊新书等齐则记载,当时诸侯王在宫室、 服饰、仪仗、称号诸多方面甚至与西京皇权无异。权门的养士之风也随之日盛,当日诸侯 如:楚元王交、吴王濞、梁孝王武、淮南王安、河间献王德等,皆能聚揽才艺之士。这些 人的身份、地位都更近于战国之士具有很强的积极自荐性和自由度。这种情况在史记 、 汉书中记载甚多。如司马相如,曾为景帝武骑常侍,歆慕梁王宫廷文学之盛,便因病 免冠,从梁苑之游。可见这些文士在当时还保留有相当的人身自由。但随着文、景、武三 朝对西汉同姓诸侯国的权势不断地侵夺、削弱。在这一过程中,游聚于诸侯之门的士人, 或者成为战乱的牺牲品,或者依附中央政权。在此情况下,士人往来于诸侯之庭的自由自 然大为缩。汉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时代背景,使汉代文人、思想多成为为维护统治制度 的合理性的工具,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二、文化背景 中国主流文化为儒道互补型,佛教之传入中国虽然可以推至西汉末叶,但当时佛教对 汉地的影响也并未普遍,只在东汉后期佛教在大都城的传播才颇具规模。墨家进入汉代之 后,很快就进入相对沉寂。比较特殊的是阴阳家,它在汉代影响深广。如顾颉刚先生所说: “汉代人的思想的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 套方式的。 ” 6余英时先生在谈到汉代的思想时也说:“阴阳五行的观念则尤其如水银泻地, 无所不在。 ” 7秦火及其后的战乱使“五经”有所散佚,直至汉武时独尊儒术,而后士人多 以儒学为主要研究内容。道家在汉代虽不如儒家兴盛,却也是儒家之外另一主要思想文化 流派。道家在汉代的重要地位还可由徐复观先生的一段话看出大概,他说: “由六艺略 及儒家者流,可知汉代儒术之盛。道家三十七家,仅次于儒家, 老子已有四家的传、 说,可知道家思想在西汉的流行。名家七家、墨家六家,其中皆无汉人著作,可知此两家 在汉之微。 ” 8黄老思想的盛行是当时人在实践认识中更注重“因”的探寻,使规律的探讨 更具有操作性意义。 大一统的时代气息深有表现,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对阴阳、儒、墨、道、法、名、 道进行评点, 史记更是以有包揽天人、古今的宏大气势,这些都反应出政治形势变化 对学术界提出的要求。学术上的大一统 “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秦、张仪之言, 乱国政,请皆罢。 ” 9理论的建构完成于董仲舒,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以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10 现代学人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汉高祖 与秦始皇在论证自身政治合法性的逻辑上完全一致.即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对敌人的 道德遗责的前提上。(汉文帝时)在继续沿用秦皇汉祖的构建手法的同时,灵活的运用 儒学的合法性观念资料,构成文帝的合法性话语特征在秦皇汉祖自我构建的话语谱系 中,文帝成为后战国时代最后一个需要对自身合法性进行自我阐释的皇帝” 11到汉武帝时 的问题是:如何从理论上证明大一统政权的合理性。董仲舒敏锐地把握到时代需求,以天 人相应理论为君权的合法性建立了完善的体系。董仲舒的理论方式便是为儒家的经世致用 的思想加入道家的形而上框架,从而形成适应政权建设的宏大理论体系。 汉代经学是汉代文化的一大特色, 有两个问题不容回避, 其一为 “师法” 或者 “家法” , 其二即经今、古文学。我们一般会探究古人的经学师承渊源,继而确认他的经学立场。汉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人论经极重家法,统系清晰往往被视作是学术正统的标志;而今古文经学之争,特别是在 西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发生的为左传 、 古文尚书 、 毛诗等争立学官之事,在汉代学 术乃至政治领域内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学术正统 又与汉代官学制度密切联系, “家法谨严” 、 “师法明晰”一向被认为今文经学的主要特征, 尽管经学家法门防甚严,但汉人并非守一家之学。东汉古文经学大家如马融、郑玄等都精 通经籍、博览众家,此众所周知。而今文经学家当中也不乏通古者,如汉书儒林传 所称,董仲舒等皆是通五经之人,在西汉,其所学能够贯通今学与古学之人也不乏其 人。汉代今古文学之争当中,要以左传之废立问题最为严重,从中可以看出当日经学 的普及和深化的程度。汉武帝初立学官之时,由于时代的因素,五经篇籍不完,章句不读, 学通一经对当时来讲已经很困难,因此西汉有“遗子黄金满簏,不如一经”之谚。但五经 既立为官学,为朝廷所推崇,经过多年发展,必然广为普及。特别在东汉,光武功臣多近 儒又设立学堂,已成风尚。如此普及的经学教育固非京师太学数千学生所能承担者。因此, 汉代特别是东汉,在官学之外,尚存在众多私学。众所周知,汉代古文经学之授受传承主 要依靠私学,实际上今文经学内也有类似情况,如欧阳歙传欧阳尚书 ,任汝阳太守时 教授数百人,弟子曹曾亦有门徒三千人。经学的繁盛可见一斑,儒家文化的经世致用的思 想在形神问题中也有所体现。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第二章:汉代形神的相关论述与表现 对形神问题的研究,现代学人总结的几个争论要点为: “ (一) 、形与神两者谁主谁从, 谁是根本; (二) 、形神相离与不相离、神灭与神不灭之争; (三) 、贵在传神传 神论(艺术角度)的发展及其意蕴。 ” 12这可以说是概括了当代人们看待古代文献的角度, “形神理论在向人转化的过程中, 在庄子哲学中借助的一个关键的环节乃是 “道” 一 “德” 论。 ” 13并且提出了形神理论的哲学基础“道器”问题,将形神问题拓展了广阔的阐释 空间。笔者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能够更深入的阐释出形、神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及生命 联系;并且两者之间的中介进行多方的开掘,以期有所系统化;同时将汉代在形神理论上 所具有的对形的提升的这一特色加以论述。 这种论述的逻辑层次古已有之,贾谊在新书中论及的形神关系便是从道、德、性 神、明等范畴形成的大的体系下来论述形神问题的,同时又将人的形神与物的形神关系相 对应。刘成纪的分析可见一斑: “从今天可以见到的汉代文献看,最早详论形神关系以及 人的形体如何表现内在精神的是贾谊。贾谊论形神的两大特点:一是他要为形神问题 建立一个形而上的框架,即将形神纳入他更加宏阔的理论体系中;二是他不是专对着人体 谈形神及神对形的显现功能,而是要谈天下万物寄神于形的普遍规律。了解天下万物 的形神关系,也就等于了解了人体形神之关系。人体作为普遍中的个别,它的建构应该最 鲜明地体现出了一般性的形神关系。贾谊用道、德、性、神、明等为世界、为自身, 也为人的知性能力定位,但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归根到底可理解为形神合一的存在。 ” 14 一、哲学层面 笔者论述汉代形神问题也是要放入大的理论框架基础之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视 角习惯所决定的。大凡有所论述皆是从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开始。在哲学史上,汉 代的哲学范畴中“天”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成为万物的始源,并具有了新的内涵。而 “气”则是万物的物质基础,万物的形神也皆离不开“气”的存在。而“天人相应”理论 则是具有汉代特色的理论观点,这与汉代的时代、文化背景有关,同时也影响着汉代的形 神问题。 (一) 、道论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直是各种理论的哲学根基。 “道”的创生性本身包 含了生命的律动。人的形神便是生命的体现,也是要在“道”中找寻其哲学根源。如果说 “对生命的长期崇拜, 促进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 以天地为万物之本就是理性自觉的产物,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标志着人们对生命认识飞跃” 15,那么这种对生命价值追求明显有其理性自觉的生命精神 便起源于对“道”的追问。因为“道”是虚无自由无束的,如果落实到现实人生,自然孕 育出透脱豁达,高情远志的自由人生。对自由生命的追求,就是对道的追求,对美的最高 境界的追求。 “因为道是美的一由道由天地而来的人性当然也是美的。 ” 16 道,春秋金文中,意为道路,后发展成为人行事的规则和规范。春秋时期,由于 君权败落,人们心目中的“天”已经不同于西周时期的保护者,而是赏善惩恶,难以 理解,便出现了“天道”一词,而人们所能遵循的便是“人道” 。 “天道”与“人道” 两范畴,后来有了分别得历史、人文意义的发展,此即“人道” ,一般指儒家的仁义道德 及其人生道路,而“天道”与老庄之“道”具有更直接的联系。 “天道”之所以为道家之 “道”所超越,是由于中华民族的思维、哲学与美学智慧的进步。而其历史原因,则是对 天的及其相应的君权的质疑, 诗经的诸多诗篇体现了这一点。老子以“道”为形而上 之本原、本体,这是对殷“帝” 、周“天” 、 “天命” 、 “天道”之类的理念、思辨上无神论 的超越。老子之道具有本体论意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老子五章 ) , 不具有人格神的意义。孔子的“道”乃是人的伦理规则。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 论语里仁 )在系辞中: “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里道指事物发生发展的普遍 规律。 老子和孔子便奠定了后来哲学家的“道”论。 庄子之道则具有相通性, 庄子 知 北游 :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 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 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 期 而后可。 庄子曰: 在蝼蚁。 曰: 何其下耶?曰: 在稊稗。 曰: 何其愈甚耶? 曰: 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可见“道”是万物共通的基础,也正因人、物皆基于“道” , 方可“齐万物”也。 汉代推崇的道 ,大致是政治教化层次的人生道路,指政治伦理的标准与践履,在 形神理论的层面我们以淮南子的“道论”为基础。 淮南子的宇宙论认为,道是宇 宙的全体,贯穿着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由道衍生出万事万物,包括人。对人的构成, 淮 南子有着自己的认识,它认为人由精气而成,人的精神来源于天,而人的形体来源于地, “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 骸反其根” , “夫精神者,所禀于地也” ( 淮南子精神训 ) 。 淮南子之所以认为 人的形成来源于地,很可能是来源于人们的一种直观,因为人们以五谷杂粮等来滋养着身 体,而这些东西都取之于地,所以说形体禀受于地。汉代对形神即道器也有相关论述。道 没有质的规定性与其无形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淮南子兵略训说: “凡物有朕,唯道无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朕” ,天下万物,其中任何一种都有其具体的形状,唯有撇开了事物表面现象的道,才是 无形的,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 ( 淮南子原道训 ) ,无形即指道,道也就是无形, 在天地未形成之前,道的存在状态就是无形的,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漏漏” ( 淮 南子天文训 ) , “窈窈冥冥” 、 “冯翼洞漏” ,就是对道的“无形之象” 、 “无形之貌”的描 述。正因为道没有质的规定性,无形无象, 淮南子道应训更进一步指出,凡是凭人 们的感官所能感知的东西, 都不是道, 道只有用人的思维去理解、 去把握,“道不可闻, 言而非也” 。道的这种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言的特征,实质上是对本体的认识和描述, 可见、 可闻、 可言的东西都是有形的 , 是一种表面现象, 为了与这些表面现象相区别, 淮 南子反复强调了道的无形性,也就是说, 淮南子的道是为了区别事物的种种表面现 象才去强调无形的。 淮南子虽然强调道是无形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具体的事物来 感知它的存在。 淮南子原道训说: “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其动无形,变化若神; 其行无迹,常后而先。 ”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 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 ”道虽不可见,但人们可以通过渊泉、浮云、高山、走兽、 飞鸟、日月、星历、麟、凤等具体的事物来推知道的存在,也就是说,道是通过有形之物 作为中介而被人所感知的。 淮南子在庄子“道通为一”的思想启迪下,提出了“今专 言道则无不在焉”的命题,将道内化为事物的本性,使道贯通于万物,消融于万物,因此 大千世界从表面上看,尽管纷纭复杂,各具特性,但从本质上看都是道的体现,都统一于 道,所以淮南子俶真训说: “夫天之所覆,万物一圈也。 ”因为万物都生于道, 由道所产生的万物具有共同的组成部分,彼此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因而天下万物就在道的 基础上获得了统一。这为形神的融通建立了哲学基础。董仲舒的道从天人相应的角度看也 具有通于万物的意义,乃是“天之道” 、 “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 (春秋繁露循 天之道 ) 。 (二) 、天论 天是在汉代具有形而上意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卜辞虽有“天”字,但一般作“大”解。 “天”是周人对商人“帝”之观念的替代与超越, “天”的哲学、美学意味自当甚于“帝” 。 西周时“天”为至上的主宰者。 “天”与“道”的历史、人文联系,一般是从“天”到“天 道” 、 “人道” ,最后凝结为如通行本老子所言的哲学本原、本体、规律性与生活准则、 境界意义上的“道” ,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复杂的历史、文脉过程。在先秦各家中, “天” 有着不同涵义:道德意志主宰之天, “天生德于予” ( 论语述而 ) ;源于道的规律之天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七十九章);自然之天管子内业 : “春秋冬 夏,天之时也。 ”孟子之性善论的根据是天。 孟子尽心 :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 其性,则知天矣。 ”因此,天命之善是心善、性善的终极根据。但孟子对道德之天不是求 穷究到底,而是存而不论,这是继承孔子“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论语公 冶长 ) 。孟子之天实际上处于虚位。荀子说, “性者,天之就业也” ,但此“天”是自然之 天,非道德之天,自然之天与人性之善恶没有关系,即“天人相分” 。因此,荀子人性之 恶,没有天道的根据。 先秦时期当“天”这一范畴产生时, “地”的范畴也就出现了。一般认为成书于殷、 周之际的周易本经中,就是“天” 、 “地 ”相对、相应出现的,据张立文统计, “在左 传和国语中,天地 70 见,天道 27 见。这说明,天不仅仅是指至上神或它的意志、 命令,且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员工关系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改进
- 心理契约理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孝利
- 《美的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题报告》
- 2025年国企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晋升公共卫生管理正高职称的要求
-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 南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日程安排表
- 2025年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真题
- 如何将知识点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 嵊州嘉洋纺织有限公司面料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110kv各类型变压器的计算单
- 华友岗位职级图
- 《商务礼仪与沟通》项目十
- (完整版)完整三角函数公式表
- 了不起的我课件完整版
- 三菱HOPE电梯的故障码
- 抖音企业号操作文档最新版
- YC/T 145.2-2012烟用香精相对密度的测定
- GB/T 5709-1997纺织品非织造布术语
- GB/T 16823.3-2010紧固件扭矩-夹紧力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