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选读之科技新闻经典.ppt_第1页
新闻作品选读之科技新闻经典.ppt_第2页
新闻作品选读之科技新闻经典.ppt_第3页
新闻作品选读之科技新闻经典.ppt_第4页
新闻作品选读之科技新闻经典.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科技新闻经典,一、科技新闻的历史,(一)、古代对科技现象的记载竹书纪年载有夏桀十年(约公元前1580年)“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对流星雨的记载。周易载有“泽中有火”、“火在水上”,表明我国人民在商周之际可能已发现了天然油气的燃烧现象。,最早考察了浮力现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复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著有物类相感志,记载了多种日常生活的科技常识。搜集多种医方,被后人与沈括的医方集结在一起出版,称为“苏沈良方”。推广手提式插秧工具秧马。,苏东坡,梦溪笔谈记载了许多宋代的科学发明和发现:“治平中,泽州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蜒如龙蛇状,畏之不敢触,久之见其不动,试扑之,乃石也。村民无知,遂碎之,时程伯纯为晋城令,求得一段,鳞甲皆如生物。盖蛇蜃所化,如石蟹之类。”,沈括(10311095),(二)、近现代科技新闻(17世纪20世纪中)1665年1月5日在巴黎创办的学者杂志是世界上第一个连续出版的科学定期刊物,主要报道物理、化学、数学以及力学方面的最新发现。该刊出版至今。1665年3月3日,伦敦出版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哲学汇报。(当时的“哲学”是对物理学、天文学、数学等纯自然科学理论的统称。),科学新闻之父在他创办哲学汇报之前,科学界的信息交流主要通过个人交换信件和论文进行。亨利奥登伯格当时任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他懂得多国语言,把欧洲不同国家的科学发现刊载在这份刊物上,大大提高了科学消息的阅读率。,亨利奥登伯格(HenryOldenburg),1752年10月19日,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主办的宾夕法尼亚公报上报道了他用风筝进行的雷电试验:“这个精心设计的风筝是很神奇的。它是用一块薄薄的绸手帕作的,在其主杆的顶端装上一根尖尖的铁丝,再用麻绳系住风筝。在麻绳下端手拉的地方,系上一条丝带,丝带和麻绳接触处放一个金属钥匙。当风筝乘风而起,直入雷云之中,只见麻绳下端的纤维向四处散开。这就表明,雷云中的电已被引到了地面。用手去摸它,顿觉麻木,这同地上的放电现象是一样的”,本杰明富兰克林,19世纪是科学技术的激情传播年代,科学新闻逐渐走出科学家的小圈子传播,开始面对大众。,1895年12月28日,德国科学家伦琴公开关于X射线的研究报告。1986年1月5日的维也纳新闻报公布了这一报告,几天后,欧美的重要报纸几乎都做了报道。,19世纪中叶,西方的科技新闻一度走向哗众取宠。出现了大量追求新奇、趣味和刺激的科学趣闻,这种猎奇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伪科学报道和新闻记者对事件的夸张。人们把这类科学新闻称为“啊呀新闻”。(GeeWhizScience)1835年8月,纽约太阳报刊登的连续报道:“据爱丁堡的克兰特报纸报道,英国的萨约翰赫舍尔在喜望峰使用大望远镜获得惊人发现。赫舍尔通过大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38种树木、种类相当于树木两倍的草;看到了很小的驯鹿、长角的熊、各种颜色的小鸟”,系列报道的第四篇报道了月球人的生活,引起巨大轰动。作者理查德洛克事后向朋友吐露真情,原来这不过是他借用真实存在的有名望的天文学家的名义,虚构的科幻故事。美国新闻史家默特曾说:“洛克关于月球人的恶作剧,在美国新闻史上恐怕是最大的捏造了。”,太阳报刊登的形似蝙蝠的“月球人”插图。,思考:以“科学”之名,冠以科学之名,就容易得到人们的信任。这样的事例,在今天也屡见不鲜。其中的原因是什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色新闻制造伪科学当时的科技新闻沦为”事实+幻想+创作”的混合物。“由于星期日版的曲解和夸大主义的光顾,科学家们却陷入窘境。受黄色新闻传播伪科学信息的影响,此后50年,科学家对新闻采访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亨利史密斯报业与美国,真正的美国怪兽和恐龙飞起来的5000年前的怪兽一万年前的奥赛列斯之墓在埃及重现人世辉煌的发现神话中诸神曾在人间实际生存一事得到证实吃东西无需消化,没长胃的妇人,赫斯特新闻报,以纽约日报为代表的严肃新闻媒体对黄色科技新闻和伪科技新闻的摒弃。故事模式信息模式1923年,纽约时报的记者阿尔瓦约翰斯顿因成功地报道了全美科学振兴协会年度总会的情况,获得了普利策奖。这是科学报道第一次获得普利策奖。由此,专门报道科技新闻的记者开始大显身手。,美国媒体有关“原子弹爆炸”的新闻原子时代到来!(波士顿环球报头版标题)“新的能源,对日本帝国主义构成毁灭性的打击,与本周日(美国时间5日)被释放出来。据剑桥城的科学家讲,这个新的能源具有深刻的、彻底的改变文明走向的力量。科学家预测,未来政治、经济、社会、商业、工业等等,所有的领域,其情况都将为之一变。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沃尔拉丝博士预言,完全控制原子能的国家,或者国家群,将会掌握世界的命运。”,纽约时报记者劳伦斯是二战中唯一目睹原子弹爆炸的科学记者:“我们在电台上听到事先规定的信号,然后戴上电焊工用的眼镜,紧张地注视着我们前面大约半英里远的轰炸机的动作从它的腹部落下一个看上去像黑色物体的东西强烈的闪光穿透了我们的眼镜,并把机舱照得雪亮。巨大的冲击波打到我们的飞机上,使它全身颤抖。接着又是4次急速爆炸坐在我们飞机尾部的人看到一个巨大的火球好像从地壳里升起,火球喷射出无数的白色烟环。然后,一个巨大的紫色火柱冲天而起,高达1万英尺大约45秒后,我们肃然起敬地望着这个不是来自空间却是拔地而起的流星,穿过白云向上直冲接着,就在它看上去仿佛变成固定的物体时,顶部升起了一个巨大的蘑菇,使柱子的高度增至4.5万英尺”“对于那些将死的、不幸的、可悲的魔鬼们,有谁会感到悲哀和同情呢?想到珍珠港事件和巴丹岛的死亡进军,没有任何理由同情他们。”长崎原子弹爆炸目击记,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霍默威廉比加特最先报道了广岛遭轰炸后的惨状:“幸存者中的许多人,至今仍拒绝相信,一颗炸弹竟能毁掉一座城市(市中心)完全被夷为平地,成了荒凉的废墟。偶尔能看到熏黑了的光秃秃的树干、钢精混凝土建筑物的空壳。这种死寂令人触目惊心。几个破衣烂衫的男女,形单影只地在废墟上走着。他们都睁大眼睛盯着我们是我们的国家,使用这种远比毒气更可怕、更致命的武器。我们就是来自这个国家的人,是这个国家的代表者。然而,在长达四个小时的巡视中,没有一个人朝我们吐口水,扔石子。”“他们看上去简直不成人样了”,(三)、当代科技新闻1.科学进步日新月异,科技成果逐渐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新闻的数量与影响有了极大的增长;2.科学前沿问题、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成为科技新闻中的常见议程。,二、理解科学精神,(一)、科学与科技,科学是认识世界的知识,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方法和手段。这些年有一种流行的社会思潮和习惯的倾向,即把科学简单的等同于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的技术。于是,在高官学人的眼中,科学仅仅是生产力;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科学是财神爷。科学纯粹成了功利主义追求物质财富的工具。这种对科学的工具论无异于现代的货物崇拜,它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科学追求真知,追求智慧的形象,泯灭了科学精神的弘扬。这种态度的思想根源在于全然不知或根本无视科学的精神价值,致使“科学之道”一落千丈而沦为“科学之器”。中国传统文化中较少近代科学的因子。也没有“为科学而科学”,“为思想而思想”的传统和习惯。加之近代科学革命起源于西方。国人并未接受科学革命的洗礼。因而重科学的“形而下”,而无视科学“形而上”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科学文化系统图,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类的行为既要合目的性,又要合规律性。人文为其合目的性提供基础,而科学则为其合规律性提供基础。两者互补才是行为合理性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精神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也不能取代人文精神,它们是人类文明整体的两翼。然而,要实现科学精神中的求真务实,就必须形成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就必须尊重个体的独立,就必须保障个性的解放和自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更深的层面有是互通的。,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3、科学精神的内涵,1916年,留美学生任鸿隽在科学月刊上发表科学精神论,概言“科学精神何?求真理是已。”这是我国对“科学精神”的较早解释。蔡德诚先生概括的科学精神要素: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其中,理性的怀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三、科技新闻要弘扬科学精神,科技新闻应该在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推广科技成果之外,起到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养的任务。误区一:老百姓要不要看?,科学的真正魅力,恰恰是在超越人们的常识之外,给人所带来的意外惊讶和欣喜。面对着这样一个全新态的事物,强调读者的传统兴趣,实际上仍囿于原有的常识、经验范围之内。而我们通过重大科学事件的报道,帮助读者激发和产生出新的兴趣,正是重大科学报道应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自己要了解科学,了解科学将对人类社会和生活带来什么新的影响变化,能激发起普通人哪些新的兴趣?我们不能光跟着读者的“眼球”转,而是要引导读者的眼光,设法看得更远一些、更广阔一些,看到原来不知道的新画面、新景象,从而产生新的兴趣。,科普工作和科学传播并非仅仅是为了单纯提高生产力或劳动生产率。科学传播最主要的动机还在于提高国民的素质。科学知识的传播扩散通过三种渠道,即科学界间的交流、教育领域的传播、公共领域的传播。美国20世纪100大世界新闻排名,科技新闻占37,政治新闻占30,战争暴力新闻占20,体育新闻占2。,误区之二:迷信倾向在科学报道中没有体现出应有的谨慎、理性和严谨的态度,对科学和科技成果在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做过于确定化的描写。在重大科学事件的报道中,还有一个存在多年的痼疾,就是盲目自大,随意拔高,甚至跟风炒作,偏离了科学报道的科学性、严肃性。,关于“基因皇后”陈晓宁的报道,新华社2000年08月20日:“美国洛杉矶塞达西纳医学中心分子遗传实验室副主任、美籍华人科学家陈晓宁,携带着她研究多年的科学成果-人类基因克隆库、人类基因探针库和小鼠基因克隆及探针库回到北京。她将把这三大基因库永久留在中国进行科研和相关的临床诊断。陈晓宁这一壮举将掀开中国生物研究和产业开发的新一页。”中国青年报2000年8月20日:“1988年出国留学的陈晓宁教授,如今已成为世界生物科学界顶尖级人物,但她最终还是将自己呕心沥血研究多年的成果带回了祖国,”北京青年报2000年8月20日:“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掌握最顶级基因技术的又一个国家。”“这些科研成果在国内属绝对空白,在国际上也处于最前沿的地位。”,南方都市报2000年8月21日:“据介绍,1988年出国留学的陈晓宁如今已是世界生物科学界顶尖级人物,三大基因库目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价值无法估量。”光明日报2000年8月24日:“人类基因探针库和小鼠基因库,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该科学成果在中国属绝对空白,在国际上也遥遥领先。”“国外专家对她的科研成果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她在人类基因、基因组学及物理定位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自1992年起,陈教授建立了一套世界顶级的DNA及BAC克隆基因库,自1991年起在世界专业刊物上发表了超过50篇的论文以及参加过受邀的无数的学术研究会。”,打假“基因皇后”的方舟子,前牙科医生获得一颗人造心脏,路透社盐湖城1982年12月3日电一位退休牙科医生缓缓地摇了摇头这表明,世界上首次永久性人造心脏移植手术到此刻为止是成功的。这个戏剧性的场面发生在昨晚给病人作手术的医疗小组负责人威廉德弗里斯医生问病人巴尼克拉克疼不疼。据犹他州立大学医疗中心一位发言人说,嘴里仍插着管子的克拉克闻声眨了眨眼睛,摇了摇头,表示疼痛已经消失。德弗里斯医生说:“可以认为,到此刻为止,手术是成功的。”克拉克患有心肌劳损症,在医生给他移值了一颗人造心脏之前,他一直感到疼痛难忍。手术之后,他认出了妻子,并点头回答她的问话。,但是,医生们警告说,今后两、三天病人可能发生感染或出血,因而这两三天是关键时刻。医生说,他们要对病人作一次彻底的检查,才能决定是否给他作其他心脏手术。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研究中心去年发表的一项报告说,需要作永久性人造心脏移植手术的美国人每年可能多达6万人。然而,医疗小组发言人说,在手术期间,医生曾把心肺机移开,以便观察一下刚刚移植的人造心脏能否发动。这时,病人几乎死在手术台上。切斯彼得森医生说,人造心脏的左心室出了毛病,必须更换。手术接着进行下去,终于成功了。,凯利太太的妖怪,今天达克尔大夫打算取下这两个动脉瘤,目前它们是凯利太太生命安全最大的威胁者。这是一次危险的手术,他此时注定已身处神经外科最危险的前沿地带。几个专家劝他根本就不要做这个手术,让凯利太太死了算了。“我们有三分之一的可能会以乱作一团收场,或者到时候干脆就是病人死了。”达克尔大夫说。“我在心里反复思考这件事。我说服自己应该做。”“凯利太太也说行。”妖怪胜利了。,误区三:嗜奇倾向(科学新闻娱乐化)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召开,全世界四千多名数学家云集北京,探讨数学的发展,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和著名科学家。媒体对此作了许多报道,但是给公众影响最深刻的报道,不是这次大会本身,也不是许多国际一流数学家,而是来杭州参加一个分会的英国科学家霍金。确实,霍金是当今科学界一个传奇性人物,他那坐在轮椅上的蜷屈身驱、用电子合成器发出的机械式声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媒体聚焦霍金,无可厚非。但是,比较霍金的报道与对世界数学家大会的报道,却有“一热一冷”之差别。是数学家大会没有热点新闻?不见得。深入采访,会发现这次大会有许多很有价值的新闻,譬如菲尔兹奖首次在北京公布。但是许多记者对此反应漠然。从这一比较中,可以看到媒体的求奇心态。,杨振宁,媒体并没有特别关注,但当他娶了年轻的妻子翁帆,立即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当吴文俊、王选首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时,人们对他们获奖金额的兴趣,要远远高于对他们科学成就的兴趣;世界数学家大会,在菲尔兹奖得主与新闻界的见面会上,记者的第一个提问是“请问获奖后如何使用你所得的奖金?”却不知菲尔兹奖主要是荣誉,奖金十分微薄。,1975年7月15日,陶哲轩出生在澳大利亚阿得雷德,是家中的长子。3岁半时,早慧的陶哲轩被父母送进一所私立小学。然而,研究天才教育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米那卡格罗斯(MiracaGross)在陶哲轩11岁时出版的一篇论文中写道,陶哲轩的智力明显超过班上其他孩子,但他不知道怎么与那些比自己大两岁的孩子相处,而学校的老师面对这种状况也束手无策。几个星期以后,陶哲轩退学了。陶象国夫妇从这次失败经历中吸取的一个宝贵教训是:培养孩子一定要和孩子的天分同步,太快太慢都不是好事。陶象国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决定还是让他去上幼儿园。”幼儿园里有陶哲轩的同龄人。,陶哲轩:一个华裔数学天才的传奇南方周末(2006年8月31日),一年后,陶象国夫妇面临一个重大抉择:陶哲轩什么时候升入大学?格罗斯教授在她的论文中写道,陶哲轩的智商介于220至230之间,如此高的智商百万人中才会有一个,他也完全有能力在12岁生日前读完大学课程,打破当时最年轻大学毕业生的记录。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一个所谓的记录就让孩子提前升入大学,希望他在科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此外,陶象国认为,让陶哲轩在中学阶段多呆3年,同时先进修一部分大学课程,等到升入大学以后,他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后来,陶哲轩20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被洛杉矶加州大学聘为正教授。,既要有事件真实,又要有科学真实。所谓事件真实是指这一事件实实在在地发生过;所谓科学真实是指报道对象其中蕴涵的科学原理的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新闻对真实性的要求比其他新闻更高。除了事件真实外,它还必须准确地反映自然规律的真实。,四、科技新闻的真实性要求,误区一:“眼见为实”,1993年1月28日刊登长篇报道水真能变成油吗?,对王洪成和他的“发明”进行了肯定性宣传。并将之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使王洪成由平凡走向伟大的是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哪怕是源于无知的执着”。由于“无知”,他的思维没有不能跨越的“雷池”,因而保留了异想天开的自由。“晚一天开发王洪成的发明成果,人类就多一天犯罪”,“忽悠”了国人十多年的“水变油”报道,是否还将忽悠下去?,误区二:只要有消息来源就不去核实在科学界,一项科学发明、发现,是否科学要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和接受,而不是个别科学家的支持。在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没有一个科学家是“全能”的,他们在本专业内有资格发言,超出了这个专业,在某种程度上与常人无异。记者只有向科学家请教,向该专业的科学家请教,向该专业的科学家共同体请教,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陷入伪科学的陷阱。,真实性失范的科技新闻,“高露洁事件”追踪:美科学家否认三氯生致癌(新华社)消息最初来源于4月15日英国伦敦的标准晚报(EveningStandard)。然而19日,消息的“正主”、取得这一“发现”的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助理教授彼得威克斯兰在弗吉尼亚一家地方报纸洛诺克时报上澄清说,他没有说过抗菌化学物质三氯生有潜在的健康危险,会必然导致癌症,人们现在根本没有必要担心。他说,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水处理工厂的化学反应,并对家庭每天使用的含三氯生的产品有产生三氯甲烷(致癌物哥罗芳)的潜在可能发出警告,但研究者并不确定每次都会发生这样的化学反应,而三氯甲烷能否被人吸入或通过皮肤渗入也还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他表示,媒体的报道太急于做出推论了,对他的报告所提出的潜在健康危险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之下事实越来越片面,结论也越来越可怕。彼得威克斯兰说,他搜索网页后发现,法国和中国都转载了这个“不科学的故事版本”。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英国药品及健康管理法规署等政府管理机构未提出相关警告。,新闻媒体为自己开拓的评论,三氯生事件背后之痛是谁把我们变成惊弓之鸟为什么同样一个“不科学的故事版本”,在英美等国波澜不兴,在我国却能引起如此广泛甚至狂热的关注?是谁把我们变成了惊弓之鸟,一听到“致癌”、“有毒”就没头没脑地扑腾惊叫?这枚曾经戳伤了我们的“毒箭”,就是苏丹红辣椒面、旧皮鞋“人造牛奶”、硫磺金针菇等等真正的、无处不在的假冒伪劣产品,它们扰乱了市场,挫伤了消费者的信心。不法企业千奇百怪的造假手段,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使公众习惯于怀疑一切,不相信专家,甚至不相信政府。尽管这个“不科学的故事版本”刚一传到我国,就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按照目前的资料分析,牙膏中的三氯生含量小,它和氯化过的水产生的哥罗芳含量也应该很小,极低剂量地接触这种物质,对人身体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马上就有人公开指责“无害说”背后有商业利益,指责专家不具备职业良知应该汗颜。不法企业之所以层出不穷丧心病狂肆无忌惮,归根结底在于处罚不够严厉,不足以让他倾家荡产,违法违规的成本太小。(北京晨报),2001年关于“核酸营养”的报道核酸是一类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没有营养价值。曾有人炮制出所谓“核酸营养”与“核酸疗法”欺骗世人,早在80年代就被美国法院多次判其为商业骗局。然而,中国的一些利益集团于2001年在国内再次制造了核酸营养的骗局,一时这类报道和广告在我国的传媒上铺天盖地。这样一种明显的骗局,竟需要举行两次听证会和卫生部干预,才最终收场。多数传媒为这场伪科学的骗局捧场,只有少数媒体揭露骗局了。问题在于利益集团请出了一些著名科学家来证明其科学性,而那些肯定核酸营养的科学家们,并不是这个专门领域的专家,他们或碍于情面,或得到一些好处,说了一些无知的话。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自然科学从理解性知识越来越多地向工具性知识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背后也越来越多地站着利益集团。传媒界在报道科学新闻时,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果是可怕的,不仅危及自身,更对社会贻害无穷。,2005年“珍奥核酸”的假营养品广告出现在春节晚会和3.15晚会节目中。2007年“珍奥核酸”的假营养品广告再次出现在3.15晚会节目中。,五、沟通科学家与公众,科学家为什么“害怕”记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黄色报纸上伪科学盛行,致使许多科学家拒绝记者的采访,对记者避之唯恐不及。大众传媒在报道科学家工作时,常常会用一些带有感情色彩、客观上起到拔高效果的词汇,或是集中宣传某一个科技“明星”。但是,当今的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团队色彩更浓、多学科交叉性更强的活动,在这样一种大科学活动中,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既不符合实际,也极易在科学团队内造成矛盾。,1934年9月14日,全美科学记者协会(NASW)成立。其目的是:“通过所有以普通民众为对象的传播媒体,促进正确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不断保持新闻报道的最高水准,奖励科学解说,以阐述科学以及其对社会的意义。”科学家和科学家协会欢迎科学记者协会的成立。要想成为科学记者协会的正式成员,需经老会员推荐,并提交有关科学报道的作品接受审核。一旦被接纳为科学记者协会的会员,在采访科学家时就会有许多方便。“物理学家们欢迎科学记者协会的诞生,对科学记者协会的目标表示赞成并将予以协助。我们期待科学记者协会能够坚持会员的入会标准,对其会员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家们减少对错误引用、错误解释、扭曲夸张等问题的担心,才会把接受记者采访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这样的信赖,对记者来说应是无价的财富。”,公众科技素养的低下,2000年,美国公众科学素养为17%;1992年欧共体为5%;1991年日本为3%;1989年加拿大为4%,科技素养,包括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水平(科学术语和科学原理)、人们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水平、人们对科技的社会作用的理解水平;,低科技素养的公众对待科技新闻的特点:1)回避生涩的科技术语。在阅读科技新闻中,如果一个不加解释的陌生的术语连续出现两次以上,传播过程就会结束;2)回避抽象的科学原理。公众对科技过程和方法的较低的了解程度及其接受科技新闻的简单目的,使得任何抽象的科技原理都会阻碍科技新闻的传播;,美国新闻学者沃尔特福克斯在科技报道的用语上提出了下面的建议:用常见词和短语来表达技术概念;用读者能够理解的类比方式来描述复杂的技术过程;当用到技术性术语时马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进行解释;这样做的前提是记者完全明白了所面对的科学技术问题的细节和本质,美国波士顿环球报记者蒙哥马利在一则报道中对蚊子的描写:,“蚊子之喙看上去像麦芒,而实际上它真的是一张嘴,有四组切削器,一个喷吐唾液的注射器,所有这些东西都很细很长,能轻而易举地刺入人的皮肤。进入皮肤后,切削器就在人体组织里来回运动,切开一个个小血管。如果不驱赶,蚊子会把它的喙在人体上刺拨五到十次,直到吸足人血。”,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亮相(解放军报2000年11月30日),本报长沙11月29日电在中国第一台两足机器人10周岁时,中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呱呱落地。今天,这个高1.4米、重20公斤的“新生儿”在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有关专家称,类人型机器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记者在实验现场看到,与10年前通过鉴定的两足步行机器人相比,这台我国独立研制的名为“先行者”的类人型机器人,如今不仅“长”出了身躯、脖子、头部与双臂,还具备了简单的语言功能,其行走功能更是今非昔比:行走频率从每6秒1步,到每秒2步;从只能平地静态步行,到能转弯上坡自如的动态步行;从只能在已知环境步行,到可在小偏差、不确定环境行走。,据有关专家介绍,类人型机器人适用于广泛的应用领域,不仅可以在有辐射、有粉尘、有毒等环境中代替人们作业,而且可以在康复医学上形成一种动力型假肢,协助截瘫病人实现行走的梦想。与此同时,机器人相关课题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机器人神经网络系统、生理视觉系统、双手协调系统等成果,先后获国家或军队科技成果进步奖。在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随着相关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中国类人型机器人将更加聪明伶俐。,机器人基础研究的“水涨”,带动了应用型机器人的“船高”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核化侦察机器人、地面移动智能机器人等相继问世,形成了军用机器人系列。在军用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一群类似大螃蟹的爬行物,引起记者的浓厚兴趣。实验室主任马宏绪博士告诉记者,这就是当今国际间普遍重视发展的微型机器人,又叫昆虫机器人。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其体积可制成昆虫大小,能完成许多特殊环境中人类难以从事的工作,军事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首次亮相(新华社),新华网长沙月日专电今天,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类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类人型机器人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这台定名为“先行者”的类人型机器人,高米,重公斤,不但具有类人一样的头部、眼睛、脖颈、身躯、双臂与两足,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能。与国防科技大学年研制的我国首台两足步行机器人相比,这台类人型机器人实现了多项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从只能平地静态步行,到快速自如的动态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