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业论文)文化形态的飞跃——6、7世纪的日本.pdf_第1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文化形态的飞跃——6、7世纪的日本.pdf_第2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文化形态的飞跃——6、7世纪的日本.pdf_第3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文化形态的飞跃——6、7世纪的日本.pdf_第4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文化形态的飞跃——6、7世纪的日本.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6 、7 世纪的日本经历了一场大的社会变革。圣德太子改革以前的日本,处于氏族 制国家时代。其突出的表现为经济生活上的部民制,政治上的氏姓制,以及在此基础上 产生的共同体信仰。三者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此时的日本氏族制国家。圣德太子 首先在思想上对落后状况进行了革新,引进了大陆的先进文化思想。在其思想的指引下, 引发了“大化改新”,全方位改变了此前的落后状况:公地公民制取代部民制,中央集 权制取代氏姓制,高级宗教一佛教取得了国家宗教的地位,取代以血缘为基础共同体 信仰。律令将这一成果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优势文化的 传播扩散、精英分子的大力推进以及日本的民族性在这一时刻所表现出来的灵活顺应倾 向是整个社会飞跃性的发展根本原因。 关键词:部民制;氏姓制;共同体信仰;圣德太子改革;大化革新 a b s t r a c t j a p a l le x p e r i e n c e da 掣e a ts o c i a l 岫o v a t i o nd u r i n g 也es i x t l la i l ds e v c n mc e n t i l 翠b e f o r e t h er e f o m lo ff ,r i c es h e l l gd e ,j 印a nw a sac l a nt r i b e ss t a _ t c n sm a i l lc k 删e r i s t i c sw e r et l l a t p e o p l e 皿p l e m e n t e df r e e l n e i ls y s t e mi ne c o n o i n i c1 i f e a n ds 哪a 1 es y s t e mi np o l i t i c s f u r t h 锄o r e ,o nt h eb 蠲i so fm o s e ,c o m m l 】n i t yb e h e fc a m ei n t ob e i g 。p r i c es h e n gd ef i r s t u p d a t e dj a p a i l e s eb 幽a r ds i 姐a t i o ni nt h o u g h t s h e 咖d u c e da d v a n c e dc u l t u r a lt h o u g h t s 丘o mt l 伧c h i n e s em a i n l a n d u n d e rt l l eg i l i d a n c eo fi t st h o u g ,h ei m p l e m e i l t e dt h 呔ae m r e f o m ls o 也a tp r e v i o l l ss i n 删i o ni n l p v e do m n j d i r e c d o n a l l y :c o m m o 璐缸l dc i t i z e ns y s t e m r 印l a c e df r c e m e ns y s t e m ;c e 蛐m i 翻血mo f p o w e rr 印l a dt h es y s t e ma b o u tf 锄i l yn 锄e s ; n 撕o n a lr e l i g i o nr c p l e dc o r n l m l n i 够b e l i e f w i l i c hi sb 越e do nk i s 1 1 i p ;l a w s 锄dr e g i l l a t i o n s a f 丘r m e dt h ca c h j e v 锄e n t s i l l c et h e n ,j a p a ne n t e r e dan e w 印o c h p r e p o n d e r a mc u l t l i r e s p r e a d 、) l ,i d e l y 锄de l i t e sm a d eg r e a te 丘b r t st 0p r o m o t ej 印盟卸dj a p 锄e s e 彻t i o n a l 埘w 1 i c h w e r e 劬d 锄e n t a lr e 8 s 0 n so f b i g h - s p c e dd e v e l o f 瞳n e n to f 血ew h o l es o c i e 够 k 吖w o r d s :f r e 锄c ns y 哟n ;t h es y s t e ma b o u tf a m i l yn a m e s ;c o 衄l l i l i 哆b e l i e f ; m er e f o r n lo f p r i c es h e i l gd e ;k a - r d b 皿 u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 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崩丛金日期:醴理:丝:暨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捌丝堡-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础目嘭日 期: 学位论文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6 、7 世纪的日本在整个日本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这时期日本实现 了由大和国家向律令国家的过渡。其次,纵观整个日本历史,其社会发展具有突出的特 征:社会相对落后引进外来文化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相对落后以此形成 了一个循环怪圈。6 、7 世纪就是这其中的一环,以短短二三百年时间,整个社会实现了 一个飞跃。具体到6 、7 世纪,日本经历了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及律令制的确立等 具有重大意义的历练。圣德太子改革确立了其后的基调,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思想和人 才准备,是其后改革的积累和先声。律令制则是将大化改新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 来。对于大化改新的作用以及性质的判断是研究这一时期社会性质的关键。 日本著名史学家津田左右吉认为:大化改新的目的是废除私地私民,但是这并不 意味着变革民众的身份和政治社会地位。政治改革经历了从大化改新到近江令的 制定,通过这一过程而渐进实现的。日本书纪中改新之诏的内容被近江令的内 容所填充,大化改新虽然导入了中央集权的官制,但是还没有达到近江令的水平, 并据此认为改新之诏是伪诏。大化改新是政治改革而非社会组织的变革。废除私地私 民制只是政治制度的变革,而非是社会组织的变革;班田制的社会意义在其相伴于政治 制度的变革,它本身不带有社会组织变革的意义。津田左右吉开创的批判地接受古事 记、日本书纪史料的方法,为其后史学家所继承。坂本太郎在继承津田左右吉的 方法的基础上,认为改革是以皇室为主导而进行的以恢复皇权为目的的行政改革,这场 改革以采用隋唐的律令制度作为改新的主旨。西螭定生与石母田正则是从国际形势的角 度来探讨这一时期的变化:认为东亚各国不仅是文化共有,而且政治也紧密相连。认为 中国的册封体制和中国制度文化的扩展是促进日本这一时期变化的重要原因。井上光贞 则认为改新之诏是原诏,他不仅对昭和以后的对此时段的政治史,还对与大化改新相关 的部民制和土地制度等社会经济史的各种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探讨。是针对此时段研 究的集大成者。认为大化改新的原动力量是打破共同体( 原始) 遗制。即取得作为共同 地的山林原野,并实现官司的统一化。他的研究超出了大化改新仅是政治改新的局限, 将它纳入到更加广阔的社会变革当中。 我国史学家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化改新前后的社会性质的判断上。吴 廷璎认为:大化改新以前的日本社会既非单纯的氏族社会,也非奴隶社会,而是一种过 渡性社会。大化改新以后,日本开始步入封建社会。王金林也认为大化改新以后日本开 始步入封建社会。王文定和张声振则认为:大化改新前后日本都是奴隶制社会。近年来, 由于文化研究热的不断升温,从文化史角度来研究这一时期的论述也开始出现。杨薇认 为:日本建立了一种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发展模式,即绳魂弥才、和魂汉 才、和魂洋才、和魂美才的内外结合的文化模式。绳魂弥才与后三种不同,和魂汉才是 理性期的开端,对大化改新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成为日本后来文化发展的模式。 日本是一个特殊的国家,6 、7 世纪则是日本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段。政治改革说很 难概括当时整个社会变化的情况;而社会形态说则抹杀了日本这一时期的特殊情况;文 化史研究者着眼于整个的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通史,且对整个社会的变革的论述略显不 足。“日语中文化一词有社会开化、生活水准较高的状态和实现人类理想的 精神的活动的意思:另外也有弥生文化这样作为生活样式的总称的情况”。 本文欲采用前一种文化含义,文化就是一种“精神活动”;生活样式则是文化的外在 表现形式即文化的显在化,也就是文化形态。“生活样式”是在“精神活动”指导下的 “生活样式”;“生活样式”的改变也会改变“精神活动”。“精神活动”的改变有内部原 因,如自然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变化、人口的变化等:也有外部原因,如外来文化的传 播。日语中将外来文化传播弓l 起文化变化的情况称之为“文化变容”。本人欲从“文化 变容”引起“生活样式”变化的角度来探讨这时期的变化,以期完成对这段历史的自 我认识。文中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下中邦彦编:平凡社大百科事典卷1 3 ,东京:平凡杜,1 9 8 5 年t 第3 1 8 页 2 一、推古朝以前的文化形态 ( 一) 部民制及其反映的文化 部民制是古代日本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大致萌芽于公元前2 、3 世纪。随着绳纹时 代向弥生时代的过渡,农业逐渐取代了采集和狩猎成为人们主要的生产方式。当农业发 展成主要社会生产形式时,土地不论作为人们定居的场所,还是作为农耕条件,就成了 具有完全不同于渔猎采集经济阶段意义的“财产”了。登吕遗址反映了这时期的状 况。“登吕遗址在安倍河冲积的平原上,遗迹的面积南北8 0 米、东西3 0 0 米左右大小。 因为海拔4 、5 米左右,所以是很难避免安倍河发大水危险的低湿地”。“水田里用板 桩和桩子固定的栅列做了宽7 9 厘米到1 米左右的畦畔。水田地带的中央设了由北端向 南流的流水的水路,处处又设了调节供水的堰”。咎这样大规模的水田灌溉系统是个人 劳动所不能完成的,只有通过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土地原来属于氏族公社所共有,这 是因为人们当时并不懂得什么叫私有,而且对于水田农业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最重要的灌 溉排水事业,只有依靠氏族全体成员或者具有亲属关系的几个氏族的联合部落的共 同劳动才能完成。“住居遗迹在遗址的北部,有大约2 0 户组成的住宅群。房子规模均 一,都用茅和蒿茸建成:只有一户用板茸建成,在这家里发现了勾玉。这个住宅群的中 央有两个用4 根柱子支撑的高床建筑的仓库和一个用8 根柱子支撑的备有梯子的高仓仓 库。” 仅有三个仓库说明当时的收获物也是归集体所有。住宅群里住宅规模均一说明 当时没有出现阶级分化,但是有一户住宅用板茸建成并且拥有勾玉,说明当时有了身份 差别。拥有勾玉者是生产时集体作业的指挥者和仓库的管理者。当时的日本有无数个这 样的生产集团。整个日本的情况大致如此:生产方式的改进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随 着生产的发展公共事务多了起来。例如制订整个氏族的生产计划,把农业、手工业和其 他各种事务适当地分配给氏族的每个成员、组织劳动生产、管理和分配产品等等事务, 就日渐增多,日趋复杂,从而逐渐地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最初,这些专门的管理人 员是按照公社的习惯由选举产生的,但不久就几乎成为终身职业,后来就成了世袭的职 位。他们所采取的集体耕作并由生产管理者统一调配产品的生产方式就成了后来的部民 制的萌芽。 “l 世纪时西日本的状况,至3 世纪魏志倭人传成书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魏志倭人传中旧百余国,今使译所通三十余国;汉书中的百余国是旧, 现在为三十余国。这三十余国仅限于使译所通,恐怕不是当时倭国的全部。从百余国到 三十余国的变化,在2 世纪末叶,必定是经历了大规模的动乱。这个动乱不是1 世纪各 。竹内理三编:土地制度史。东京:山川i 出版社,昭和5 6 年,第2 1 页。 。土地制度史第2 1 页。 。土地制度史,第2 l 页。 国内部发生的动乱,而是百余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并且这些战争历经十余年,这些战争 中的大部分同以前单纯的部落之间的战争已有本质的不同,通过这个大动舌l 时期,有的 国家没落、有的国家兴隆,百余国最终成了三十余国”。文中所提到的“这些战争中 的大部分同以前单纯的部落之间的战争已有本质的不同”,因为这时土地变成了一种重 要的财富。氏族之间为了追求适于农耕的土地,不断地发生激烈争夺,所以不同于以前 的部落间的血腥仇杀,而这种争夺后来必然扩大为部落之间的战争。此时“三十余国” 也不同于此前的相互孤立的部落和部落联盟。他们“倭国乱,相攻伐数年,乃共立一女 子为王,名日卑弥呼”圆。卑弥呼既是邪马台国的大王又是各“国”的共同首领。“共 立卑弥呼为王的主体是倭人的各部落的族长”。由此可见,当时的“国”是由以前的 氏族部落直接发展而来,并且在邪马台国时期各国都是一个个独立性很强的个体。他们 为了协调各“国”关系,减少各“国”之间的战争才共立“事鬼道,能惑众”的卑弥呼 为王。各“国”都有独立的经济利益,都独立地统治本“国”的人民。此时的各“国” 大王便成了后来的拥有部民的氏姓贵族。到公元3 、4 世纪时,大和政权逐渐强大起来, 逐渐统一了日本列岛。大和政权在其征服各地时“一般不破坏被征服的集团,使旧有氏 族组织原封不动,形成一个由该族长和被征服者用血缘关系结成的一种制度。以统治他 们,从他们身上征收贡物,分别令其成员参加必要的劳役或充当士兵。”同时也按“原 本有的职业和技能,编入新设的或已有的各种不同的部。”编入部者便称为部民。“聚 汉部、定其伴造者。赐姓日直”。这样部民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就建立起来。部民是 皇室和贵族的私有民集团,冠以主人名、职业名、地名,分为田部、品部和杂部等。 田部是指耕田种地、生产农作物的部门。它又存在两种土地所有形式:一是土地公 有制;一是土地私有制。公有土地包括朝廷直辖的屯仓、屯田和对官吏的封田和神田。 屯仓是国家为预防不测之事而设置的。“收藏谷稼,蓄积储粮,遥设凶年,厚飨良客, 安国之方,更无过此” 。它由大王直接控剑。屯田则是由下属官吏掌握的公田,就是 以屯田的收入,支付各官司的费用。神田是为神社的日常祭祀费用而设置的公田。封田 则是授与官吏的田地,用以作为俸禄。在这些公有田地上耕作的部民,他们保持原来的 集团性质,大部分在原来的土地上耕作。交纳收获物,每年定期、不定期服各种劳役。 对于部民来说,与此前氏族社会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以前将收获物缴纳给氏族或 部落,现在缴纳给大王或官吏等。他们仍然过着原来的集团生活,原有的集团并没有被 打破或重组。在这些土地上耕作的部民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氏族社会的成员直接发展而来 ( 部分是中朝移民集团) ,他们都与原来的集团有着直接的联系。私有制土地包括皇 族的私有土地和豪强贵族所占有的土地。它们是由原始氏族集团所有土地直接发展转变 而来,大王政权在征服其它政权( 其实就是原来的氏族部落) 时,一般是采取委托原来 的统治者继续进行原来的统治的方式,只是在名义上属于大王政权的下属并缴纳贡物而 o 土地制度史,第2 5 页。 o 汪向荣著:邪马台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2 年,第1 2 页。 o 井上光贞、藤木邦彦编:政治史,东京:山川出版社,昭和5 2 年,第2 1 页。 o 井上清著、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校:日本历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第2 9 页。 o 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日本史史料,东京:岩波书店,2 0 0 5 年,第4 4 页。 o 坂本太郎、家永三郎、井上光贞等校注;日本书纪( 三) 。东京:岩波书店,2 0 0 3 年,第4 7 3 页。 4 已。大王赐给原来的氏族长以姓,从前的氏人变成了部民,氏族长变成了私有地豪强贵 族并且还兼任大和政权的官吏。这些私有地豪强贵族往往还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势力,垦 殖新的土地,据为已有。私有地中豪强贵族所占有的土地和部民远远超过王室,拥有广 大私有土地和私部民的豪族,成为大和政权政局安稳的举足轻重的力量。品部是指为朝 廷和贵族生产必需品的各种手工业专业部;杂部是指为政府公门服务、王宫贵族侍奉及 少数民各部。品部和杂部都是依托于屯仓部民制而存在,屯仓部民制是它们存在的基础。 当时社会性质也由屯仓部民制的性质而决定。 部民制这一经济制度是在原来氏族部落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 水平的产物。采取“部”这种组织形式,有它一定的优越性和合理性。第一,大和贵族 对”部”的控制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第二,“部”这种组织方式,便于吸收大陆的先 进技术和安置身有技艺的大陆移民;第三,部民按专业组编,既便于控制,又能使生产 者在专一的生产中,不断创造出统治者需要的物质财富;第四,部民组织不打破居住民 残留的氏族关系,不改变各地豪强的私有土地和私有民,减少了豪强势力对中央的抗拒, 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但是“部的制度的本质是集团对集团的隶属关系。它是以固有 的伴制为基础形成的。伴意味着:隶属于王权,对王权负有各种人的、物的义务的下属 集团”。部民制的统治形式由原始社会时期氏族组织直接发展而来,氏人( 部民) 与 他们的氏上( 皇室或豪强贵族) 紧密相连,氏人( 部民) 缴纳劳动产品给氏上( 皇室或 贵族) ,这些产品就是他们的个人所有物。属于贵族的部民不把劳动产品缴纳给皇室或 国家( 同样,属于皇室的部民也不把劳动产品交给贵族)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 经济个体。这些经济个体就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集团。部民制的结果并没有促进日本在 经济上形成一个整体,相反造就了无数个集团。这种经济上独立的集团,体现在精神上 就是原始的小集团意识。这种小集团意识使得当时人们产生一种低级的归属感只属 于小集团( 氏族部落) 的一分子而不属于大整体( 大和国家) 。人们会为小集团利益而 同其它小集团斗争,也会同大整体进行斗争。这就必然导致整个社会处于分散而又无序 的状态。 ( 二) 氏姓制及其反映的文化 氏姓制是古代日本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形成的。“从 魏志倭人传来看,邪马台国内部的身份秩序可能是其萌芽状态”9 。书中所反映的 “大人”“下户”等各等级之间的尊卑关系,以及邪马台国与其统属下的三十余“国” 的主从关系,可能都与后来的氏姓制有着密切关系。神武天皇在征服各地时,“又给弟 猾猛田邑。是为猛田县主。是菟田主水部远祖也。弟矶城名黑速,为矶城县主。” 弟猾 和弟矾城分别是神武天皇征服之前的宇陀人和矶城彦的统治者。他们配合了神武天皇的 。镰田元一:7 世纪的日本列岛古代国家的形成,岩波讲座日本通史第3 卷古代2 ,东京:岩波书店,1 9 9 4 年,第5 页。 。上田正昭:大和国家的构造,岩波讲座日本历史,东京:1 9 6 2 年,第2 3 页。 。坂本太郎、家永三郎、井上光贞等校注:日本书纪( 一) ,东京:岩波书店,2 0 0 3 年,第4 9 0 页。 征服,得到了赏赐继续统治原有民原地区,但是名义上是大和政权的下属机构。大 王在征服各地“国”时,利用原来的统治者继续统治原有民的统治方式就成了氏姓制的 直接来源。到公元5 世纪,日本列岛由发源于本州中部的大和国家完成了统。大和国 家的最高统治者大王最初不过是大和地区的一个部落国家的首领,凭借武力及宗教 权威逐渐征服了周围的小部落国家,最后将统治扩展到全国。大和国家在完成统一后依 靠氏进行统治。大王根据氏的出身和在统一过程中的功绩,授予氏姓,纳入大和国家之 中。到公元5 世纪中叶,允恭天皇在位“四年秋九月辛巳朔己丑,诏日、上古之治人民 的所姓名勿错。今朕践祚、於兹四年也。上下相争、百姓不安。或误失己姓。或放认高 氏。其不至於治者,盖由是也”。据此,责令“氏姓人等,沐浴斋戒,各为盟神探汤”, “得实者自全,不得实者皆伤”,“自是以后,氏姓自定,更无诈入”。盟神探汤定姓 氏的确立标志着氏姓制度的形成。 氏姓制度中,氏用来区分贵族血统,姓被用来鉴别等级高低。“上世所谓字池( ) 者,概其职名、家世相承为号,加娑祢即所以别尊卑也。”。文中宇池即氏,氏以氏上为 中心,由氏人构成。氏上即族长由主家世袭,他统率氏人。对内主持氏神的祭祀,裁决 氏内的争论,管理生产和生活;对外代表氏同他氏和朝廷交涉。在氏之内,人们单见氏 族不见家族,尽管户是构成氏的分子,社会却不承认其存在。氏是日本自古代国家形成 至大化改新的社会基本单位。氏对外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势力,拥有自己的军队、田庄和 部曲。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之间发生争斗。“5 8 7 年苏我氏与物部氏因崇佛之争而 兵戎相见。大臣苏我马子联合诸皇子和群臣,俱率军旅进讨大连( 物部守屋) ,物部 守屋也亲率子弟与奴军,筑稻城而战。结果苏我马子灭物部守屋,没收其田庄与部 曲、奴隶。于是,造四天王寺,分大连之奴一半与宅,为大寺之奴与田庄,又以田 一万顷赐迹见赤套。可见,氏又是一个自成系统,各自独立的豪族集团”。加娑祢即 姓,姓原来是氏人对氏上的尊称,并无尊卑差序。在日本古代国家形成后,由于大和国 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氏在中央与地方行政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一些中央和地方豪族的势 力大有迅速膨胀之势。因此,建立有效的统治体制,树立和提高大王的权威,让各氏各 得其位,对于巩固大和朝廷的统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开始以原始的姓为基础, 吸收了新罗按血统关系固定人们的身份、官阶的骨品制,逐渐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等级制 度姓。这些姓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等:第一等为臣、连姓:第二等为造、直姓;第三 等为首姓;第四等为史、村主、吉、日佐姓。这时的姓已经成了氏上身份尊卑的象征。 但是大王无姓无氏,处于授予氏姓的超越地位。通过授姓,各氏上就纳入了以大王为核 心的系统之中。他们都在大王政权中分担其一翼( 或中央或地方) ,协助大王进行统治。 大王政权中的某项执掌,固定由某氏世袭,如大伴氏、物部氏掌管军事、警察,苏我氏 掌管财政、经济等等。大和政权就成了各氏斗争的舞台,先是物部氏、苏我氏取代葛城 氏在大和政权中的地位,后来苏我氏又将物部氏击败,苏我氏成为了在朝廷中拥有最大 。坂本太郎、家永三郎、井上光贞等校注:日本书纪( 二) ,东京:岩波书店,2 0 0 3 年,第5 4 4 页 o 日本书纪( 二) ,第5 4 4 页。 。太田亮:日本上代社会组织的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 9 5 5 年,第1 4 页。 。沈仁蜜:日本起源考,北京:昆仑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5 7 页。 6 发言权的氏族。中央各氏之闻在进行争斗时,他们往往以大王的名义去削弱其他氏族的 实力,增强自己的实力。甚至有时他们废立、杀害大王,5 9 2 年苏我马子就暗杀了不满 自己的崇峻天皇。在地方上,各中小氏姓贵族仍然继续统率以前所统率的人们,统治方 式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中小氏姓贵族为寻求庇护,而将整个氏族纳入中央氏姓贵 族的名下。籍此,他们也进入了中央政权之中。 氏姓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部民制,带有浓厚的原始氏族部落的残余,各氏族都是 一个自成体系的利益集团,氏上是这个利益集团的代表。大和政权通过授予氏上有等级 差别的姓,将各个氏族都被纳入了大王政权之中,减少了氏族之间的纷争。氏姓制度 在一定时间内使统治阶级内部乃至全社会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是,大王授予氏上不 同级别姓的主要依据是各氏族力量的大小,并非他们对大王政权的贡献。氏姓贵族仍然 拥有以前作为氏上的权力。他们力量的发展就形成了对天皇统治的离心力量。在经济上, 他们仗势兼并土地,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在政治上,大臣、大连占居枢要,垄断朝政, 甚至随意废立、杀害天皇。氏姓制度没有打破各氏族部落为一个独立集团的状况,但是 通过氏上被授予有等级差别的姓,各独立集团被连接起来。他们都进入了大和政权之中, 这就为完备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氏姓制度是在部民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它 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部民制的小集团意识;它体现了模糊的国家意识小集团的首领 成为大整体的一分子。虽然这种意识处于一种萌芽状态,但是它蕴育了种高级的文化 意识国家意识,这种文化的存在也成为后来能够进行大规模改革的决定性因素。但 是当时这种意识毕竟很低级,小集团意识依然十分强大。如果没有新的文化意识产生,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小集团意识所确立的纷乱无序状态仍会持续下去。 ( 三) 共同体信仰 日本神话中速须佐之男命与天照大御神被分别任命去治理海原和高天原。速须佐之 男与天照大御神立誓而生子:“天照大御神先取速须佐之男命所佩十握之剑,折为三断, 在天之真名井里挥洗,嘎嘎地咬了,从喷出的雾气里生出的神名为多纪理比卖命、又名 奥滓岛比卖命,其次市寸岛比卖命、又名狭依比卖命,其次多岐津比卖命,共三尊”。 速须佐之男命又取天照大御神的物品,从物品中生出天之菩比命和天津日子根命等五 神。前三神园是由速须佐之男命的物品为种子而生成的,所以是速须佐之男命的子女; 后五神则是天照大御神的子女。“其先所生的神多纪理比卖命在胸形之奥津宫,次市寸 岛比卖命在胸形之中滓富,次多岐津比卖命在胸形之边滓宫。此三尊为胸形君一族所奉 的大神”。其后生的五神之中,“天之菩比命之子为建比良鸟命,是出云国造、无耶 志国造、上菟上国造、下菟上国造、伊自牟国造、津岛县直、远江国造等的祖先” 。 这些神都是一族或者一地方的祖先,这些神灵之间没有等级的差别。他们互相独立。在 天孙将要降临苇原中国时,“天儿屋命、布刀玉命、天宇受卖命、伊斯许理度卖命、玉 。太安万侣著、周启明译:古事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年,第1 3 页。 。古事记,第1 3 页。 。古事记,第1 3 页。 7 祖命共五部族的神,各有司职,一同从天上降了下来”。“这天儿屋命为中臣等连的 祖先,布刀玉命为忌部首等的祖先,天宇受卖命为猿女君等的祖先,伊斯许理度卖命为 镜作连等的祖先,玉祖命为玉祖连等的祖先”。这五部族的神“各有职司”从天上下 来,共佐天孙统治苇原中国。 古人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非人力所能控制,须由神力。古人便祈神赐福,祈 神由神的子孙来实施最佳。人们便围绕在神的子孙周围,神的子孙为祈神中核。这样, 祭祀团体是以神的子孙为中核的团体。所以各部落的首长也是由神的子孙来担任,氏神 信仰也由此而生。 3 世纪时,“事鬼道,能惑众”。的卑弥呼被推举为三十余国的共同首领,卑弥呼被 推为首领的原因是其能“事鬼道,能惑众”。卑弥呼“自为王以来,少有见者,以婢千 人自侍,唯有一男子给饮食、传辞出入”固,具有很强的神秘性,在部落具体事务方面 则是“有男弟佐治国” 。卑弥呼在氏族部落共同体精神生活层面中有着双重作用:一 方面,她同共同体人们一道共同祭祀共同体所信奉的神,以佑护本部落共同体风调雨顺: 另一方面,“事鬼道,能惑众”的她又是神秘力量的拥有者、是与神灵交往的人、是部 落共同体的首长。她是部落共同体人民所崇拜、敬畏的对象。而这种对部落共同体首长 的崇拜就成了此后氏神信仰的原形。上田正昭认为:鬼道应该是在原始巫术信仰的 基础上,吸收了中国早期道教的某些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性宗教;沈仁安认为: 邪马台国时代倭人的宗教意识停留在鬼神信仰的阶段,还没有达到信仰皇祖神天照大神 的阶段。虽然没有氏神信仰,但此时已经有了氏神信仰的原形。“古代氏族社会的氏神, 按照文字来解释是氏族这个血缘集团的守护神;并且将这个守护神看作这个氏族的祖先 神” 。 公元3 世纪中叶以后,以日本本州中部大和地区为中心,兴起了一个新兴的国家一 一大和国。大和国通过一系列的战争“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五国,渡平海 北九十九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因史料有限,对于当时人们的信仰问题,我们无从 知道。通过后来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我们可眺了解一下大致情况。上文中提到 胸形君一族的祖先为神的子孙,即是后来各自部的氏神。天孙即是大和国的皇祖,天孙 降临时有五部族神“各有职司”共佐天孙。反映了当时大和国在征服了各地以后,继续 让他们进行统治且保持原有的氏神信仰,但是须臣服于大和国。由于古事记的基本 素材来自神话和民间传说,我们只能通过其了解大概情形,时间和具体事件则须通过其 他资料。雄略天皇时,天皇到葛城山狩猎“迂见一个巨人,样子很象天皇。天皇知道这 是神,但还是问道:是那位大公。巨人回答:是现人神,”。这种大王与神 o 古事记,第3 9 页。 o 古事记,第3 9 页。 o 汪向荣:邪马台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2 年,第1 2 页。 o 邪马台国,第1 2 页。 o 邪马台国,第1 2 页。 o 笠原一男、川崎庸之编:宗教史,东京;山川1 出版社,昭和5 6 年,第1 0 页。 o 王铁钧:日本学研究史识,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 0 0 4 年,第5 8 页。 o 川岛皇子等纂,张娅娜编译:日本历代帝王纪北京:学苑出版社,1 9 9 0 年第1 7 6 页。 进行交流的情况说明当时的神灵信仰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在氏族之间对立抗争激 烈的5 、6 世纪即古坟时代的后期,氏神信仰的成立的观点即使从这一点来考虑也是合 理的。”。 氏神信仰是在部民制和氏姓制的基础上所产生的。部民制的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独立 的团体,氏姓制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氏上为这些经济个体的领导者。这些独立团 体中,只有集体没有个人,他们在现实中是部落的一分子。社会中的基本单位是氏族而 非家庭。共同体在氏上的领导下进行生产及祭祀等活动,对外,氏上代表共同体同其他 共同体交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信仰也是如此,“这样基于古代社会中的事情,即使是 宗教,每个人的信仰基础很薄,不如说没有个性强的宗教信仰”回,文中个性理解为以 每个入为单位的个体。“在包含每个人的集团为单位的社会中,信仰是作为集团的宗教 信仰,并不是个人的宗教信仰问题”。“如政治经济都是以氏族为中心来进行一样, 在道德方面也是没有个人的道德而是氏族的道德。同样,在宗教信仰方面也不是个人的 信仰,而是那个氏族的信仰”。共同体在祭祀时,人们团结在祭祀者周围一同进行祭 祀活动。共同体所祭祀的氏神是他们共同的祖先神,这种祭祀活动又强化了共同体的集 体认同感,加强了氏族的团结。氏神信仰是一种低级的信仰,它没有系统的教义。通过 祭祀仪式将氏族部落人们团结在氏上的周围。在精神上强化了共同体的集体认同感。这 种集团认同感使每个氏族部落的人们都有强烈的以氏族部落为单位的独立个体意识。这 种意识必然会导致国家分裂倾向严重,中央势力衰微。总之,在推古朝以前的日本社会, 从政治、经济、共同体信仰及其反映的文化来看,有着很多的原始社会因素。据此,日 本很多史学家认为此时的日本为氏族制国家时代。 。宗教史,第1 2 页。 。原田敏明:古代宗教论,岩波讲座日本历史2 古代2 ,东京:岩波书店,1 9 6 2 年,第2 8 7 页。 。古代宗教论,第2 8 7 页。 。古代宗教论,第2 8 7 页。 9 二、推古朝的变化 推古朝以前的日本处于比较低级的社会阶段,带有强烈的原始社会因素。从6 世纪 末开始,随着日本和东亚局势的变化,这种落后状况日益明显。各种矛盾也凸现出来。 此时,东亚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 8 1 年杨坚建立隋朝,5 8 9 年结束了 近两个半世纪的南北分裂局面统一中国。6 1 8 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了统一国家。隋唐 建立统一国家之后,吸取了前代的教训,进行了一系列加强集权的改革。国力日益强大 起来。隋唐势力扩及到朝鲜半岛。推古朝重开了与中国断绝了一个世纪的交往。“朝鲜 问题应该是其派遣遣隋使的现实的动机”。日本丧失任那四郡后,一直对朝鲜半岛虎 视眈眈。但是朝鲜半岛一直保持均势,日本又无力打破这种均势,所以它未对朝鲜半岛 采取任何行动。随着隋唐的强大,百济、高句丽、新罗和日本都加入它的秩序当中。 公元5 8 7 年苏我马子击败物部氏,并于5 9 2 年谋杀了崇峻天皇。崇峻天皇被杀后, 在贵族中研讨拥立新天皇时,出现了新的斗争,当时最大豪族苏我氏想拥立自己的甥女 为天皇,期望从此控制国家大权,而皇室寄予最大希望是厩户太子掌权。两派势力经过 争斗,结果达成妥协方案:以苏我马子的甥女为推古天皇,由皇侄厩户太子( 即圣德太 子) 为掌握实权的摄政。“立厩户丰聪耳皇子为皇太子。仍录摄政。以万机悉委焉”o 。 “据藤原颓长的日记台记中所述摄政即为天子、关自在臣之位可以了解:后世 的摄政是天皇大权的完全代行者”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政治舞台上有三个中心人物: 推古天皇、圣德太子、苏我马子。“法帝王说少治田宫御宇天皇( 推古天皇) 之世、 上宫厩户丰聪耳皇子( 圣德太子) 蝇大臣( 苏我马子) 共辅天下政”。,而掌握实权 的是圣德太子和苏我马子,女天皇实际上不参政。圣德太子就任摄政以后,对日本进行 了一系列的改革。 ( 一) 外交政策的变化 5 9 2 年推古女皇即位,翌年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为太子并任命为摄政。圣德太 子首先对日本自古以来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改革。 自日本历史中有关于朝鲜半岛的记载以来,日本就对其虎视眈眈。日本书纪中 就有神功皇后征讨新罗的记载:在4 世纪6 0 年代大和朝廷出兵朝鲜,建立任那地方, 设“日本府”进行统治;1 9 世纪8 0 年代出土的“广开土王碑”记载:大和军在3 9 1 年 入侵新罗、百济,4 0 4 年,好太王率兵将大和军击败。5 6 2 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罗所灭, 此后日本一直致力于恢复在朝鲜半岛的势力。6 0 2 ( 推古1 0 ) 年,“来目皇子为击新罗将 。石母田正:日本。古代国家,东京:岩波书店。1 9 7 1 年,第2 3 页。 o 日本史史料,第5 8 页。 。黛弘道:推吉朝。意义,岩波讲座日本历史2 古代2 ,东京:岩波书店,1 9 6 2 年第6 8 页。 。井上光贞:井上光贞著作集第三卷,东京:岩渡书店,1 9 8 5 年,第2 9 0 页。 1 0 军。授诸神及国造伴造等并军众二万五千人”。;6 0 3 ( 推古1 1 ) 年,“更以来目皇子之 兄当摩皇子、为征新罗将军”。这种政策持续到推古朝时期才有所改变。当时日本主 要的征服对象新罗的国力已今非昔比,长年的海外征讨也使日本深受其害。因此,圣德 太子断然决定停止对新罗征讨。“6 1 0 ( 推古1 8 ) 年,新罗的使者来朝,太子盛情迎接。 一为表示和新罗的友好,一为向使者夸耀国力。这标志着外交政策的改变”。这一政 策的改变,一方面使日本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国内改革,另一方面日本同新罗等国的友好 往来日益增加,日本增加了接触新罗等国的进步的文化及制度的机会。 圣德太子还恢复了同中国断绝已久的往来,“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 比狐、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对于此次日本遣使的目的、遣使所贡方物等内容并 没有记载。此次遣使其目的应该和同新罗交战有关,“第一,第一次遣遣隋使与同年以 及2 年后的进攻新罗计划是同时进行的;第二,同时派大伴连啮去高句丽、派坂本臣糠 手去百济发出了急速救援任那的邀请” 。但是不可怀疑此次遣隋使的派遣对日本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首先,3 年以后日本就开始了圣德太子的改革,虽然圣德太子改革中有 很多的朝鲜半岛各国的影子,但是隋朝的强大是朝鲜半岛各国所不能相媲美的,对其思 想的冲击也是朝鲜半岛各国所不能企及的。其次,日本自此以后开始了持续的同隋唐的 政府间的来往,日本在交往过程中对于隋唐制度和思想的理解日益深刻。 6 0 7 ( 推古1 5 ) 年,日本“大礼小野臣妹子遣于大唐。以鞍作福利为通事”。此次 遣使不仅是朝廷使节,还有数十名沙门。“求佛法是并送留学生赴隋学佛法,是小野妹 子一行的公开目的。但是,其实际目的在于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以及各种政治制度,同 中国建立经济联系”o 。6 0 8 ( 推古1 6 ) 年,小野妹子完成使命回国。隋遣鸿胪寺卿文林 郎裴世清进行回访。日本在难波建立新馆以盛大的阵势欢迎隋朝使节的到来,同时还为 显示国力。同年,裴世清完成使命回国。日本执政者不仅设宴欢送,还以小野妹子为正 使、吉士雄成为副使、鞍作福利为译员组成护送隋使回国的使节团,送裴世清回国。与 使节团同路赴隋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是时,遣于唐国学生倭汉直福因、奈罗译语 惠明、高向汉人玄理、新汉人大国;学问僧新汉人日文、南渊汉人请安、志贺汉人慧隐、 新汉人广济等,并八人也”。6 1 4 ( 推古2 2 ) 年,倭王政权又第四次遣使赴隋。 圣德太子任摄政短短几十年时间,日本一改以往的外交政策。这些政策对曰本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6 2 3 年( 推古3 1 年) 有此记载;“于是,惠日等共奏闻日:留于唐 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由此 文可以看出,与隋通交的目的是通过派遣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方式来学习隋唐先进的文化 制度。“对于此时入隋的留学、留学僧在隋所学东西必须着重提出。他们此后在中国留 o 日本史史料,第6 8 页。 o 日本史史料,第6 8 页。 o 推古朝。意义第7 0 页。 o 日本史史料第6 9 页。 o 日本。古代国家,第2 3 页。 o 日本史史料第6 9 页。 o 张声振:中日关系史,1 9 8 6 年版,第6 6 页。 o 日本史史料,第7 0 页。 o 日本史史料,第7 0 页。 学数十年,此间,他们经历了隋的灭亡、唐的勃兴以及后来的贞观之治:他们学成归国, 这些成为了后来的大化改新的指导方针”。后来的大化改新的核心领导者中大兄皇子 和中臣镰足,都直接受过留学生南渊请安等人的教育和影响,而留学生高向玄理,僧曼 等人直接担任了大化改新时期的“国博士”,成为大化改新的高级参谋和顾问。圣德太 子的对外政策的改革,不仅为改革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还为后来的大化改新提供了 人才储备和思想准备。 ( 二) 冠位十二阶 圣德太子对国内制度的第一项改革是设立“冠位十二阶”制度。6 0 3 ( 推古1 1 ) 年, “始行冠位。大德,j 、德大仁,j 、仁大礼,j 、礼大信,j 、信大义,j 、义大智,j 、 智,并十二阶。并以当色施缝之。顶撮总入囊、而着缘焉。唯元日着髻花”。并于次 年正式实施冠位十二阶制度。小野妹子由于在与隋通交的过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于 6 0 7 ( 推古1 5 ) 年被授予大礼位,6 0 8 ( 推古1 6 ) 年又被晋为大仁位,后又被授予大德 位。个人的冠位并不是固定的,是可以以此升进的,不同于氏姓的一旦授予就无法改变 的情况。又于推古十四年“敕鞍作鸟日:朕欲兴隆内典,方将建佛刹,肇求舍利。时 汝祖父司马达等,便献舍利。又于国无僧尼。于是,汝父多须那,为桔丰日天皇出家, 恭敬佛法。又汝姨峙女,初出家,为诸尼导者,以修行释教。今朕为造丈六佛,以求好 佛像。汝之所献佛本,则和朕心。又造佛像既讫,不得入堂。诸工人不能计,以将破堂 户。然汝不破户而得入,此皆汝之功也。即赐大仁位”。鞍作鸟的祖父是公元5 2 2 年由南朝入日的司马达等,不是日本自古以来的氏姓贵族,这就打破了官吏出自氏姓贵 族的限制,使一些有才能却地位低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力。冠位的授予权 在朝廷,一律由天皇授予。冠位十二阶是根据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才能和地位,来确定全 国的官位;且冠位只授予本人,不可世袭。 但是,冠位十二阶的实施有着很大的局限。“冠位制度制定的翌年( 6 0 4 年) ,开 始实行冠位制度,但是授予冠位的范围并不广。从实例来推测,授予冠位仅限于畿内以 及其周边地区:一般没有涉及到畿外的地方豪族,即使在中央像苏我氏这样势力强大的 豪族也没有接受冠位的迹象。并且这个冠位制同后来的律令制下的位阶相比,几乎都相 当于四位以下的官位。冠位授予的地域和范围都受到制约”。现把圣德太子实行的冠 位十二阶同以后的位阶制度列为图表如下: o 推古朝。意义,第7 0 页。 o 日本史史料,第6 2 页。 。日本史史料,第7 6 页。 。推古朝。意义第7 3 页。 诸臣的冠位、位阶 大宝元年( 7 0 1 )天武1 4 年天智3 年大化5 年 大化3 年推古1 1 年 ( 鹊5 )( 6 6 4 )( 胡9 ) ( 6 4 7 )( 6 0 3 ) 正大一 正一位正广一大织 大织大织 从一位正大二小织小织小织 正二位 正广二 大绡 丈绡大绡 从= 位正大三小绡小绡小绡 正三位正广三大紫大紫大紫 从三位正大四小紫小紫小紫 正广四 正四位上直太一 正四位下直广一大锦上 从四位上直大二大锦中大花上大锦太德 从四位下直广二大锦下大花下 正五位上直丈三小锦上小花上小锦小德 正五位下 直广三小锦中小花下 从五位上直太四小锦下 从五位下直广四 正六位上勤大一 勤广一 正六位下勤大二 勤广二 丈山上大山上 从六位上勤大三大山中大山下丈青大仁 勤广三大山下 从六位下勤大四 勤广四 正七位上务广一 务广一 正七位下务大二 小山上 务广二小山中小山上小青小仁 从七位上务大三 小山下,j 、山下 务广三 从七位下务太四 务广四 正八位上追广一 追广一 正儿位下追太二丈乙上大礼 追广二太乙中大乙上大黑小礼 从八位上 追大三 大乙下 大乙下大信 追广三 小信 从八位下追大四 追广四 太扔位上进广一 进广一 大初位下进大二小己上 太义 进广二小己中小己上小黑小义 少韧位上进大三小乙下小乙下大智 进广三小智 少初位下进大四 递广四 太建立身建武 小建 表( 1 ) 引自井上光贞、膏术和夫等著:大化改新七柬7 寸7 ,东京:山川出版社,1 9 8 1 年第3 1 5 页。 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没有涉及到氏姓制度的基础一部民制。这也是造成 冠位授予的地域和范围都受到制约的根本原因。如上文所述,部民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