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金融企业影响的实证分析.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金融企业影响的实证分析.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金融企业影响的实证分析.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金融企业影响的实证分析.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金融企业影响的实证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自公允价值这个概念正式提出以来, 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现代财务会计模式便 引起了许多国家和地区会计界甚至于政界的高度重视。 但是,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碰到的诸多问题,它历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 理论完美但是操作困难,主观上或客观上两方面都可能导致信息的失真,而且往往是主 观原因导致的信息失真更为普遍,影响更为严重。 我国自新会计准则于 2007 年 1 月 1 日在中国上市公司开始采用至今四年多了,而 就在新会计准则执行不久,美国的危机暴发了,这对于刚刚实施新的会计准则的中国来 说,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因而考察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企业价值的影响就尤为重要。 2006 年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 ,从而形成了我国新的会计准则 体系。而公允价值的再度运用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2006 年 9 月 15 日,fasb 发布 了第 15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57)公允价值计量 ,该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 用提出了改进性指南。 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在中国境内的所有上市公司执行;2007 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波及世界各地进而重新点燃了公允价值会计 优劣和存废的激烈论战。无论是巧合还是必然,中国公允价值运用与美国及世界的公允 价值运用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会计学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关注与 反思。 本文就是结合目前刚刚过去的次贷危机给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公允价 值计量相关文献的回顾,结合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等理论,利用价值模型对我 国上市金融企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其股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 论,并对今后公允价值计量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公允价值 金融企业 次贷危机 abstract ii abstract chinese ministry of finance in 2006 formally promulgated the accounting standard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asbe), setting up a new system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among which there use of fair value in asbe 15 the highlight. on september 1sth,2006,fasb issued no.157 notice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fasno.157). fair value,bringing forward the improving guide line for the use of fair value. the year 2007 witnes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sbe system by all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in september,2007 the out break of the u.s. sub-loan crisis intensified and spread through out the world,re-evoking the heated debate on the disadvantages and advantages of fair value and the retention or abolition of fair value. no matter it is coincidental or inevitable the use of fair value i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a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on the world, which calls for the atten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fair value among the chinese accounting academies. firstly, this paper i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ub-loan crisis which has just passed to the impact of fair value. and then, through th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fair value, it combined with accounting objectives and the relevance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heory using the value model the impact of the price of listed financial enterprises in china by empirical analysis. finally, we draw some relevant conclusions, and the fair value in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 key words fair value financial enterprises sub-loan crisis 第 1 章 绪论 1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自公允价值这个概念正式提出以来, 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现代财务会计模式便 引起了许多国家和地区会计界甚至于政界的高度重视。 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 值运用的准则很多; 而在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的会计准则中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 允价值。公允价值在理论上是近乎完美的,因为它能够体现资产最新的市场价值,反映 资产能够为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最符合资产的本质,能够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为投 资者决策提供服务。但是,考虑到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碰到的诸多问题,它历来被认为是 一把“双刃剑” ,虽然理论完美但是操作困难,主观上或客观上两方面都可能导致信息 的失真,而且往往是主观原因导致的信息失真更为普遍,影响更为严重。美国作为研究 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最早也是最全的国家,公允价值一词出现至今,就在美国及世 界主要国家引起了激励的争论, 这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止过。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 2006 年 9 月 15 日 fas157: 公允价值计量 的出台, 这似乎是公允价值计量支持者们的胜利宣言, 他们有如“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人”之感觉。但是好景不长,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 发了极具传染性的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又引发了人们对公允价值的批判。 最近美国的一些 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纷纷指向 fas157:公允价值计量 ,认为其要求 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价格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对 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反对者来说,他们视 fas157 为潘 多拉魔盒。美国国会议员甚至联名写信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暂停使用公 允价值计量。与此同时,欧盟金融监管机构高层表示,欧盟市场监管者应允许区内银行 立刻停止用公允价值会计规则,以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公允价值之争又进入了白热化 状态,这不能不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 从 1998 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初次涉及公允价值算起到目前为止,公允价值在我国 也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这十多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可谓是“一波三 折” , 基本上是经历了:启用(1997-2000)、 回避(2001-2005)和重新引入(2006 至今)三个 阶段。从上述历史演进过程看,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制定者对公允价值的引用与运用是 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有所顾虑的。正如刘玉廷(2007)所说的:“2006 年中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强调 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并逐渐同国际惯例接 轨,公允价值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回避公允价值在准则中的应用,从长期来看实际上 违背了市场发展要求。 于是经过几年的酝酿与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 2006 年 2 月 15 日正式颁布了 39 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包括了 1 项基本会计准则和 38 项具 体会计准则。这次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不亚于 1992 年、1993 年的企业会计改革,是我国 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 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得到正式建立。这次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很多亮点,其中之一就是 公允价值的再次引进。新准则不仅仅在基本准则中正式引入了公允价值,为在具体准则 中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在具体准则中多次要求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除了在债务重 组准则中重新起用公允价值之外, 最为明显的就是在颁布的金融工具准则中明确要求采 用公允价值计量,将金融工具从表外“搬到”表内。自新会计准则于 2007 年 1 月 1 日 在中国上市公司开始采用至今四年多了,而就在新会计准则执行不久,美国的次贷危机 暴发了,这对于刚刚实施新的会计准则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就不得 不引起我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再思考: 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了监督与管理。从 2006 年年未到 2008 年年初,中国证 券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以下简称财政部)等相关的政 府部门就出台一系列文件,用以指导和监督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工作,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及时分析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证监会在 2006 年 11 月 27 日的关于做好与新会计 准则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证监发2006136 号)中明确强调“谨慎适度 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明确指出“上市公司不得为了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利 用公允价值计量调节各期利润;也不得出于不当动机,要求相关中介机构出具虚假鉴证 报告。 ”2008 年 1 月 20 日证监会在关于切实做好上市公司 2007 年年报执行新会计准 则监管工作的通知(证监办发20087 号)中把公允价值及相关信息披露作为对 2007 年度财务报告重点监督领域。无独有偶,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 2008 年 1 月 11 日发 布了 关于做好上市公司 2007 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通知 (会办20083 号)中也把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的变动作为 “重大风险审计领域” , 紧接着于 2008 年 1 月 21 日又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做好上市公司 2007 年年报工作的通 第 1 章 绪论 3 知(财会函20085 号)。在这个通知中财政部以附件的形式强调了2007 年年报需要 关注的重点项目 ,在这份附件的第二条关于财务报表有关项目波动分析中提到“公允 价值变动收益,重点关注交易性金融资产及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 因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及其异常变动原因、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等。 ”从上述一系 列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会计监管机构很关注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的运用。 另一方面, 随着公允价值数据的披露, 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国上市公司的实务, 这同时也为中国会计学术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研究机遇。 如果说提供更为决策有用的会 计信息是使用公允价值的主要理由,那么学术界异常关心的是: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获取公允价值,并将其入账后,是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个问题需要实证研究来回答。 基于上述国际国内背景, 本文利用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已执行三年的新旧交替 的这个特殊时段,利用上市金融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规范和实证两个方面来研 究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金融企业的影响进行分析。 另外,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公允价值的研究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已 走在了我们的前列,很多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值得中国会计学术界去学习与应用,而 随着上市公司按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可以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并需披露相关公允价值的信 息,这给中国会计学术界提供了美国会计学术界前所未有的研究机会,中国所特有的法 律环境与制度背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以至于中国企业所特有的企业文化,这都要求 对中国有相当了解的研究人员才能结合中国国情去研究中国国情下的公允价值, 这样一 个独一无二的研究机会同样也是一种责任,从这种意义上讲,本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引 起更多的学者利用这次机会关注公允价值在中国运用的效果。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本文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研 究,评价我国公允价值应用效果。提出对策方案,完成全文。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分析和论证,确定选题,选定 研究视角,明确研究方法,构建研究框架。 (2)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文对公允价值相关理论成果的文献综述、我国 公允价值的应用历程及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情况、 公允价值计量的正反影响分析等方面主 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偏好度 的研究与分析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定性研究方面,主要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经济 波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上市金融企业的年报数据,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 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 1.2.2 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 绪论: 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方法及内容以及本文的重新点。 二、公允价值计量文献综述: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公允价值概念,公允价 值计量属性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及实证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分析。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分析:本部分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公允价值 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相关分析。 四、我国金融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影响实证分析:本部分运用价值模型,结合我国上 市金融企业近两年的数据,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股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 了相关结论。 五、结论及展望:本部分主要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1.3 创新点 本文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提出以下观点: (1)公允价值是未来会计计量的趋势:公允价值在理论上是近乎完美的,因为它能够 体现资产最新的市场价值,反映资产能够为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最符合资产的本质, 能够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服务,是未来会计计量的首选。 (2)本文首次利用价格模型, 将市盈率和资产收益率两个变量作为上市公司股价的关 键指标来进行考察, 同时选择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作为研究公允价值计 量对公司价值影响指标。 (3)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和经济波动的关系, 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对经济 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不是经济波动的根源。 第 2 章 公允价值计量文献综述 5 第 2 章 公允价值计量文献综述 2.1 国外对公允价值计量规范研究的文献回顾 公允价值计量起源于欧洲, 发展于美国, 特别是近 50 年来。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英 语缩写 iasb,下同)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英文缩写 fasb,下同)对公允价值的研 究与运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本文在文献回顾部分主要是以国际会计准则委 员和美国为对象。总的说来,fasb 及 iasb 对公允价值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允 价值定义及其特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公允价值估值层次 与技术以及公允价值的应用等几个方面。 2.1.1 公允价值的定义 (1)国际准则委员会(iasb)的定义 iasb 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与说明是分散在若干 iass(国际会计准则)和 ifrss(国际 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 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 及 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 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 在这个定义中, 强调了 “公平交易” 、 “熟悉情况、自愿的当事人” 、 “交换金额”几个概念。 “公平交易”指的是不存在特别 或特殊关系的当事人(交易双方)之间的交易。即假定交易是在非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买 卖双方是具有独立行为的个体。 “熟悉情况、自愿的当事人”指的是买卖双方不是被迫 的,且自愿购买和自愿销售的双方对特定交易的性质、特征、实际的潜在用途以及资产 负债表日的市场状况具有相当的熟悉程度。 即强调了自愿购买和自愿销售的双方是理性 当事人,可以基于市场条件、按各自认为最有利的价格自由买卖。 “交换金额”指的是 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价格,既可以是入账价格 (entry price),也可以是脱手价格 (exit price)。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 美国是研究公允价值最早,也最完善的国家。早在 1952 年美国学者艾利克.l 柯勒 (eric l.kohler)就在其会计辞典中给出了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该辞典所做的解 释是:公允价值是指“公平合理之价值,本词往往为公用事业所采用。 ”该词通常与公允 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市场价值通用,意指:“消息灵通之买卖双方以诚意磋商而决定之价格;倘无交易 或报价,则本词指估计之公允市场价值。 ”1961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会 计研究部主任 mauricemoonitz 在其撰写的 arsn0.1 中就提到“公允价值”相似的概 念。他指出:“如果交换价值(市场价格)实际存在的话,计量的难度就会降低。这是确 实的。因为市场交易表达了独立的判断 。市场交易将交换价值曝光(由于价值不能自 我表现)的价格通过人们关于价值的判断展现出来” 。 “为了防止曲解,我们将交换交易 的任何价格都包括在交换价值之内,它包括:销售价格、公允价值 (sound value)等凡 是从交换推导出来的其他计量。 ”在 mauricemoonitz 论述中,他没有使用 fair value 一词,而是使用 sound value 一词,但这说明公允价值概念已经在 maurieemoonitz 的会计思想中有所体现。从此以后 fasb 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多次修改: 1970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其公布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四辑 (apb statement no.4)中,定义公允价值为“当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 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 。 fasb(1991)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 107 号(fas107)定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为 “金 融工具在自愿的交易者之间在当前交易中采用的价格, 而非强迫的或清算的销售价格” 。 fasb(1996)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 125 号(fas125) 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负 债清偿的会计处理中定义公允价值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 在当前交易(而不是被迫或清算销售)中据以购买(或承担)或销售(或清偿)资产(或负债) 的金额。 ” fasb(1998)在 fas133 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 中的公允价值定 义与 fas125 的定义一样。 同时, fas133 比 fas125 更简明地说明了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 “活跃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报价是公允价值最好的证据,如果能得到的话,应被用作计量 的基础。如果公开市场报价能够得到,公允价值就是交易数量乘以该市价的积。如果不 能获得公开市场报价,公允价值估计就应是基于该环境下可以得到的最好信息。 ” fasb(2000)在第 7 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sfacno.7) 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 和现值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销售或清算)中,自愿购 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与 fas125 中的定义一致。 2006 年 9 月 15 日 fasb 发布了 fas157 公允价值计量 , 该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第 2 章 公允价值计量文献综述 7 “fair value is the price that would be received to sell an asset or paid to transfer a liability in an orderly transaction between market participants at the measurement date.”(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 资产可收到或者转让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这个定义中有三个关键点:有序交易 (orderly transaction):假设在计量日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就已存在交易市场,因而这一 交易所涉及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买卖是习以为常的;该交易不是一项被迫的交易,该交 易是一项假设性的交易;主要或最有利市场(participants or most advantageous market):公允价值计量假设所涉及的资产或负债将在主要市场(最大活动数量、最大活 动水平的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以最大化价格出售资产、最小化金额转让负债的市场)中 出售或转让,交易费用不予调整;脱手价格;市场参与者 (market participants): 市场参与者独立于报告主体,即不是关联方,熟悉情况、掌握信息,有能力对该资产和 负债进行交易, 自愿(而不是被迫)对该资产和负债进行交易。 关于公允价值的特点方面, 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表述虽不尽相同, 但都强调了以下几点: 公平市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市场中形成的,只要存在公平的市场机制,即使这个市 场不活跃也可以形成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对对称。形成公允价值的交易双方,能相对 充分的了解对方的信息,不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不公平交易的情况;自愿 交易。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交易是自愿的,不存在外力的影响。 2.1.2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问题 自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1991 年 10 月正式着手制定有关公允价值确认 与计量的财务会计准则以来,公允价值会计在美国及世界主要国家引起了激烈争论。支 持和反对公允价值观点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 公允价值反对者则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现行会计 模式的极端背离。历史成本计量一直被认为“是企业会计最合乎逻辑的基础” ,a.c.利 特尔顿认为, “原始购置成本的使用与复式簿记的演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任何过激 地偏离它的做法,例如,用现时价值和按物价水平调整的数据来代替它,都会威胁到实 账户和虚账户的整体性。而这种整体性远比个别资产和负债的金额数字重要。 ”如果放 弃历史成本计量, “最终的结果是:会计,由于已经失去了它的最基本特征,将变成一种 纯统计方法和彻头彻尾的实用手段。它的原则由于失去概念之间的凝聚力,从而土崩瓦 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8 解并逐渐被遗弃,会计的逻辑性将丧失殆尽,会计很可能变成人们各取所需的工具,以 用来支持人们的任何观点。 ”公允价值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不具有可靠性,因为这些信 息并非建立在正常交易基础之上。 公允价值的可验证性及可操作性不足是公允价值的致 命问题。 公允价值支持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表不具有相关性, 因为它不能为投资者提供与 当前价值相关的信息。 历史成本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的一系列系统而复杂 的会计方法,如跨期摊配、折旧计提、费用分配、成本结转等,使人们难以判断按这些 方法加工出来的会计数据能否再现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 这些方法实际上也是会计信息 失真的根源之一。另外,历史成本是资产负债形成的历史数据,这种数据会受物价变动 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其现行市价严重背离,从而使其失去决策相关性。不可否 认,可验证性及可操作性不足的问题是制约公允价值全面推广应用的重要障碍,但随着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公允价值的这一缺陷将得 以克服。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与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 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定义相吻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 的收益与经济学收益概念一致; 建立在公允价值基础上的价值信息最符合决策相关性要 求。这些因素使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具备了否定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理论依据,然而要完 成这一转变还必须克服公允价值自身的缺陷, 使其具备一个会计计量基础应具备的现实 条件。 总的来说, 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是会计计量发展变化中国公 允价值计量偏好性研究的总趋势。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的计量基础,并不是说不要历史 成本计量,也并不意味着要改变现行的收益决定模式,而是说要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 量的基准价格或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判断标准, 以求将会计方法体系置于一个更为合理 的基础之上。 2006 年 9 月,在经过历时三年多的研究讨论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发布了第 15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fas157),以统一和改进财务报告 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实务。fas157 明确提出了“脱手价计量目标” ,全面引入了“市场参 与者观” ,在对估价技术输入参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制定了兼顾计量和披露的“公允 价值层级” ,以期建立 gaap 概念框架下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这一准则的制定似乎 第 2 章 公允价值计量文献综述 9 是公允价值支持者的胜利宣言,但是好景不长,就在 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公布不 久,次贷危机的暴发又引起了公允价值反对者对公允价值的批判。公允价值之争又进入 了一个新阶段。 2.2 国外对公允价值计量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正如规范研究一样, 美国和西方一些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在公允价值实证研究方面 处于领先地位, 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不同国家或地区使用公允价值差异性的研究、对金融工具的研究及其他方面的研究。但 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于公允价值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估值有用性, 因为他们认为以公允 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是否有利于投资者的估值决策, 是大多数人更是学术界应回答的问 题。价值相关性研究主要是检验股票价格(或股价的变化)与特定的会计数字之间的关 系。 由于美国资本市场对股票价格的敏感性, 以及相关数据易于取得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价值相关性研究颇受众多美国会计学者的关注。 尽管对于价值相关性研究能否为会计准 则制定者提供帮助存在着争议(holthausena和watts, 2001; barth、 beaver和landsman, 2001),但是价值相关性却是目前美国学术界对会计盈余及其组成部分是否对投资者有 用的主要研究方向。国外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美国为主线,而美国的会 计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 基本上跟着美国相关的公允价值准则而逐步中国公允 价值计量偏好性研究展开的,成一个完整的时间序列。由于实证会计于 20 世纪 60 年代 起源于美国,所以对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实证研究也是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开始的。 目前,国际上早已越过“要不要用”公允价值的争论阶段,而主要进入“如何用”的阶 段。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从 iasc 和 fasb 的努力方向和财务会计的发展动向看,准则 制定机构在很多具体准则的制定上体现了历史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的变迁。iasc 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较为普遍地使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允价值的运用呈 现出从金融工具向其他领域延伸的趋势,由金融向非金融领域、由流动资产向长期资产 项目延伸。而 fasb 对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研究,自 1975 年以来也始终没有间断过,公 允价值在美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就跟进。这些实证研 究的结果最大的成果就是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规模地推行公允价值计量, 特 别是在金融工具的确认方面,制定了许多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成一个时 间序列,这个时间序列基本上与美国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准则制定与颁布的时间相一 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致。由于实证会计学于 60 年代产生于美国会计界,到 80 年代己成了美国会计学界研究 的主流,所以其他国家也都是跟随在美国研究的后面,以美国实证研究为对象可以大致 了解国际上公允价值实证研究的全貌。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了人们特别是美国学术界对于重 置成本的怀疑。 与此同时,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 1976 年发布了 会计系列文告 (asr,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第 190 号,要求上市公司在补充披露信息中要披露 重置成本变动的影响。 sec 的举措迫使 fasb 在 1979 年发布了 33 号准则要求披露通货膨 胀下的稳值信息。上述准则的颁布立刻引起了美国会计学术界广泛的关注。beaver, christie, griffin(1980)和 gheyara, boatsman(1980)研究结论发现:披露的重置成本 信息并没有比历史成本信息提供更多的股票价格相关性的信息;但 bublitz,freeka, mekeown(1985)和 murdoch(1986)以及 haw, lustgarten(1988)的研究则发现重置成本信 息还是提供了一些微弱的增量信息含量。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在 20 世纪 70 年代学界并 未认可重置成本能够提供更有用信息。 sec 在 1978 年发布的 asr 第 253 号中,要求美国的石油公司采用现值会计 rra,这 样石油公司持有的油气资产要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认。 bell(1983)发现尽管 rra 可 能不够精确,但是在石油公司公布 rra 信息的视窗内,股票还是普遍获得了正的非正常 回报。dharan(1984)发展了预期模型,发现 rra 信息对观察到的股票价格具有很低的增 量信息含量,并认为这主要是 rra 信息的预测误差过大所致。magliolo(1986)调查了 19791983 年的样本公司, 并未发现 rra 信息可以较投资咨询公司提供更相关的石油和 天然气储备的市场价值信息。 harris 和 ohlson(1987)研究了 19791983 年的样本, 发现历史成本较 rra 信息对 资产的市场价值有更强的解释力。 doran,collins 和 dhaliwal(1988)发现,19791981 年间历史成本和 rra 信息对 股票市场的超额回报都有显著的解释力,但是在 19821984 年间,两个变量却都没有 显著的解释力。 barth,beaver and landsman(1996)以 136 家美国银行 19921993 年的相关数据 为样本, 检验了 sfas107 所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研究发现证券投资、 贷款和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与股票价格都具有相关性, 银行吸纳的存款与表外项目的公 第 2 章 公允价值计量文献综述 11 允价值信息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研究特别关注了银行贷款公允价值信息的信息含量问 题,认为在控制了贷款的违约风险、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后,市场对贷款的公允价值 作出了反应。 barth,beaver and landsman(1996)选择了美国 136 家银行 1992 年和 1993 年的数 据,检验了 sfas107 所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发现证券投资、贷款和 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均具有增量的解释能力, 后者则不具有价值相 关性。研究特别关注了银行贷款公允价值信息的信息含量问题,认为在控制了贷款的违 约风险、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后,市场对贷款的公允价值作出了反应。 bernard、merton 和 pal(1995)对丹麦的银行和储蓄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市 场价值金额比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金额更能反映公司价值的变化,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收 益的波动性比较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工具中引入公允价值其相关性更大。其他 资产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对长期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相关性研究。 venkatachalam (1996)以 99 家美国银行从 1993 年至 1994 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 检验了银行表外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其检验结果表明,在 控制了银行所有表内资产和负债项目公允价值信息的影响之后, 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 值信息披露仍具有价值相关性, 该结果与先前研究得出的有关表外项目价值相关性的经 验证据完全相反。另外,他还发现,表外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与其名义价值信 息相互具有增量信息含量。 sweeney (1997)通过对美国 15 个行业 19781991 年间的投资进行不同的股权证券 组合,检验其资本结构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计量,得出的结论是账面价值计量造成债 务权益比率以及资本成本计算失实。 barthet (1998)研究了澳大利业的资产重估,发现除非金融企业对联属企业的投资 外,投资的重估值与股价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无形资产的重估值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地 产、厂房和设备的重估值则因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 eric d. hirst(2004)的研究发现银行分析师仅在用全面公允价值测量收益的前提 下,在其风险和价值评估过程中,能识别出银行利率风险披露的差异。据此他们指出公 允价值收益的计量和确认是很重要的,附注的披露并不能成为财务报表确认的替代物。 他们的研究表明对收益采取全面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价值评估。 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lys(1996)在 eccher 分析的基础上, 又加入重置成本因素后发现, 发现公允价值信 息披露偏离了投资者对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市场价值的估计, 由此认为用于估计公允价值 的程序与方法低估了所持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而高估了所承担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 值。 doran,collins 和 dhaliwal(1988)的研究发现,美国 19791981 年间 70 家上市 公司的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对股票市场中, 企业获得的超额回报都有 显著的解释力,而在其后的三年里面,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超额回报 却都没有显著的解释力。 ne1son (1996)在 商业银行公允价值会计:对 sfas no.107 的实证分析 一文对 200 家最大的美国银行 1992 年公布的报表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而处于结果表明,仅仅只有 表内的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计量有较好的解释力与账面价值相比, 仅有投资证券的公允 价值具有额外的解释力,贷款、存款、长期债务及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均不具 显著解释能力。而在加入权益报酬(roe)和账面价值增长两个变量后,投资证券的公允 价值信息也不再具有解释力。 sloan(1999)对前述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用以后年份的股票价格和经营业 绩来判断当期的公允价值估值是否准确,这种处理可能是不恰当的,因为以后年份的股 票价格和经营业绩受到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dietrieh,harris 和 muller(2000)在研究英国公司年报中关于投资性房地产中国公允价值计量偏好性研 究估值可靠性的时候就改变了方法, 他们发现年报中披露的公允价值估值普遍低于以后 实际的销售价格,但是公允价值较历史成本而言具有更小的偏差。 khurana (2003)以美国银行从 1995 年至 1998 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公允价 值是否比历史成本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他们的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信 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与其公允价值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 对十那些规模较小的和那些信息环境不够透明的银行样本来说, 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具 有更强的信息含量。 nissin (2003)利用美国 54 家商业银行的 1995-2001 年的数据,分析了商业银行按 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贷款与影响银行管理当局做出高估公允价值决策的因素之间关系。 其 研究结果发现商业银行的管理当局确实操纵了贷款的公允价值计量, 而且这种操纵是可 第 2 章 公允价值计量文献综述 13 以预测的。 danbolt和rees(2007)则研究了英国的房地产和投资基金两个行业不同行业之间对 于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之间的区别,结果发现,两个行业按公允价值计量都要 比按历史成本计量的收益表现的要好得多, 尤其是房地产行业比投资基金行业表现的尤 为明显。 2.3 对国外公允价值计量规范与实证研究的评价 国外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较国内早而且研究成果较 为丰富,基本上是沿着公允价值相关准则的制定,然后就该制定的准则展开研究,准则 制定机构根据研究结论修改或改进相关准则或颁布新的公允价值准则, 然后研究再跟进 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规范研究方面,国外特别是美国形成了许多成熟的理论,并且相关的会计准则制定 机构已将许多成熟理论写进了会计准则,进而规范会计行为,促进了会计实务的发展; 实证研究方面, 国外尤其是美国学术界围绕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经验 研究,主要是股票定价和金融工具领域的实证研究较多。总结国外公允价值研究的总体 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1.与公允价值相关的研究,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主要发展于美国,并形 成了以美国为研究主流,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跟进研究的局面; 2.在研究的时间序列上基本上与公允价值相关准则的颁布与实施相吻合, 呈现为一 个连贯的研究时间序列; 3.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都很丰富:规范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集 中于公允价值定义及相关内涵、公允价值理论基础、公允价值估值层次与技术等方面; 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公允价值的信息相关性研究、可靠性、决策有用性以及 金融工具等方面的研究。与传统的计量模式相比,公允价值(以现值为代表)的使用是为 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与当期价格更为接近的信息, 对于西方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中的 投资者而言,由于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在证券的价格上,决策有用信息的直接表现 就是该信息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这也直接导致估值有用性几乎是西方会计 学术界最为关注的领域。而从契约有用性出发对公允价值的直接研究相对较少。 4.正如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公允价值危机”一样,公允价值研究一直处在支持 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者和反对者相互批判的基础上展开的,到目前为止,美国的次贷危机在金融界和会计界 之间引发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优劣和存废的论战还在进行, 这种争论也大大地推动了公 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2.4 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规范研究的文献综述 与国外比较而言,国内对公允价值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无认是从实务界 还是从理论界,我国公允价值的研究发展较快,而且带有很强的中国特色背景,黄世忠 教授 1997 年在会计研究第 12 期发表的公允价值会计:面向 21 世纪的计量模式 标志着中国对公允价值研究的开始。在国内研究公允价值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主要有:葛 家澍教授、黄世忠教授、谢诗芬教授、陈美华博士等。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于公允价值定义及其特征、 公允价值计量属 性、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公允价值估值层次与技术以及公允价值的应用等几个方 面。 2.4.1 公允价值定义及其特征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相对较晚, 1997 年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并且关于公允价 值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展开的:1998 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 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 2006 年 2 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 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 的金额计量。 ”在这个定义中,仍然强调了“公平交易” 、 “熟悉情况、自愿的当事人” 、 “交换金额”几个概念,与 ias32 和 ias39 中的定义基本一致。尽管各准则制定机构对 公允价值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持续经营” 、 “公平交易” 、 “熟悉情况”和“双方自愿” 。葛家澍教授(2007)总结了公允价值具有四个主要特点: 公允价值中国公允价值计量偏好性研究是面向市场的,不以特定主体为计量的基础; 公允价值以基于确定承诺的假想交易为对象,而并非指实在的交易;公允价值的计量 日并非指特定交易日,而是确定承诺日和清算交割期以前的每个报告日。公允价值的重 要特点之一是其动态性,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公允价值的价格将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 而变化,即公允价值始终跟踪作为价值影子的市场价格的消长而调整,从而使资产或负 债的计量与市场息息相关;公允价值一般都不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而是参照市场 第 2 章 公允价值计量文献综述 15 的估计价格,因此具有估计性。但即使估计不完全可靠,公允价值始终面向未来,力求 反映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是其他计量属性所办不到的,也是公允价值的主要优点。 总的来说,我国会计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上还是一致的,这主要是因为我 国的公允价值定义主要是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争议相对较 小。 2.4.2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我国学者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建立在借鉴美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美国财务 会计委员会(fasb)发布的第 5 辑概念公告 (sfacn0.5)中描述了用于财务报表的 5 种计 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清偿)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sfacn0.7 对于公允价值与以上五种计量属性的关系作了界定, 指出虽然 sfacn0.5 没有 使用公允价值这一术语, 但 sfacno.5 中描述的某些计量属性可能与公允价值是一致的。 sfacn0.7 有关公允价值表述的模糊性, 引起了我国学者对公允价值概念的不同认识。 谢 诗芬教授的博士后研究报告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对中国的公允价值计 量属性研究有较大的影响。 对于公允价值能否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国内学术界主要分为三种观点: (1)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 黄世忠(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