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古代宫廷音乐官署是中国古代音乐历史发展中唯一的管理机构,自两周至清 代,宫廷音乐机构从形成、发展和演变,前后共经历了2 7 0 0 余年的时问,其中, 魏、晋、南北朝是宫廷音乐官署的重要发展、变革和成熟的时期,突出地表现为, 太乐署地位的确立与巩固、鼓吹署的设置与发展、清商署的创制与覆灭,白此以 后,太乐、鼓吹一直是宫廷音乐官署的主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太乐;鼓吹;清商 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u r tm u s i c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a r to fm u s i c ,a n di tw a so n l 5 , o n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f r o mz h o ut oq i n gd y n a s t y ,c h i n e s ep a l a c eo f m u s i ch a dt w ot h o u s a n da n ds e v e nh u n d r e dy e a r s w e i j i n n a n b e it i m e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 p h a s e ,a tt h i st i m e ,t h ec o u r tm u s i ct om i xt o g e t h e rt h ec i v i l i a nm u s i ca n dt h e q i n g s h a n g m u s i ci ni th a di m p o r t a n te f f e c tf o rc h i n e s ep a l a c eo t 、m u s i c k e yw o r d s :w e i j i n - n a n b e id y n a s t y :c o u r tm u s i co r g a n i z a t i o n :c i v i l i a nm u s i c :t a iy u e g uc h u i :q i n gs h a n g 美子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弄叠肉客创新的摹疆 盘,。、圊河面矗学提出砸= 学位串请。车人粕重声明:所兰衰群擎t 王论五爰 友人莅导师的指导下独立笼l 成酗,对所研究翩深题有新锏见解。据戟所- 稚障 夏幸糖是i 加瞳说明、标誊牵致谢蠹勺地方外,论天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撂 写辽拍研无成果也不包括兵他人为获释恬何彀 t 、辩研机桐的学位或汪喜而 攀才、发辰知进行学术交流等哥蝴一。囊黪暴瓤彰筇、缩即,扫描南拷贝等昔1 三 段保辛、汇蝙学位论支( 纸质叉毒旁屯夏末) 。 _ = 涉及保誉肉器的学位论又在蝽香应运兵不授权韦) 学位获得者( 学住论天作者) 圣名: 垄多j :o 卯兰f 月厂。 学1 三论指导苏蜉茎名:叁兰整 :c6 车f ,e ,蛋 宫廷音乐机构是中国古代官制的组成部分,也是古代音乐的唯一管理机构, 不了解历代音乐机构的设置情况,就无法认清古代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也就无 法进一步探究古代音乐发展的真正动力,正如先有乐府,而后乐府诗歌盛行;先 有清商署,而后清商乐盛行。所以,音乐机构与音乐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但历代宫廷音乐机构都不是一呈不变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影响它的设 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内有宗族,士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外有 与少数民族的民族战争,从而使它成为历史上朝代更替最频繁的阶段,那么,它 的音乐机构也会随着政权的转移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其主要宫廷音乐 机构的考证,一方面理清其乐署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认清政治与音乐之间的关 系。 第一章太乐署 在古代宗法制度下,社会组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一切祭祀和军国大事等社会 政治活动均集中予宗庙,所以,宗庙祭祀是非常认真、隆重的,太乐之职,正是 掌太庙乐舞,故太乐署是古代宫廷音乐机构中的主要官署,隶属太常,通常有令、 丞各一人,有时根据情况会增加人数。 太乐署很可能是对西周大司乐的沿袭,卢植礼注云:“后汉大予乐令如古 大胥。”秦汉二代均设太乐署,后汉依谶改西汉太乐为大予乐。古大胥、古小胥 皆隶属于大司乐,而太乐令、太乐丞又都属于太乐署,所以,太乐署可能是在大 司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曹魏太乐署 曹魏太乐署建于黄初元年,杜夔任太乐令,其弟子任太乐丞。三国志杜菱 传云:“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黄初中,为太乐令弟子河南邵登、张泰、桑馥, 各至太乐丞。” 关于曹魏太乐署之事,宋书乐志也有相关记载: “( 魏) 明帝太和初,诏日:武皇帝庙乐未称,其议定庙乐及舞,舞者所执, 缀兆之制,声哥之诗,务令详备。乐官自如故,为太乐。太乐,汉旧名,后汉依 谶改太予乐官,至是改复旧。” 以上两则史料在记载太乐复名的具体时间上存在矛盾。杜夔传载黄初之前 已有“太乐事”,黄初以后有“太乐令”,而宋书则将太乐复名的时间推迟到 魏明帝太和初年。对于这一矛盾,有学者认为: “太乐令至明帝太和初始由东汉大予乐复旧,黄初中不当称太乐令,此处当 是未加细辨,可能杜夔在曹操在世时即负责太乐事,曹魏建立后,正式由军谋祭 酒转为大予乐令,而陈寿径称太乐令。”国 笔者认为此说有可商榷之处。其一,三国志成书早于宋书,且陈寿乃 西晋人,近于曹魏,因此,三国志应比宋书更可靠。 其二,关于“军谋祭酒”一职,这是曹丞相府内设置的宫职,资治通鉴卷 六十五孝献皇帝庚云:“操疑融所论建渐广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奏。”胡 注:“军师祭酒、军谋祭酒皆操所雹。”军谋祭酒属于幕府属吏中的军事幕僚,其 职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因此,军谋祭酒不属于中央机构,而杜夔也应是曹操的 幕府属吏,那么,他所参与的“太乐事”,有可能指的是为曹操自己撰写的宗庙乐 舞。 其三,“汉末大乱,众乐沦缺”,国家宗庙祭祀恢复的时间是在曹操迎帝都许 之后,三国志武帝纪云:“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自天子西迁, 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 汉献帝曾先后三次被迫迁都:董卓之乱,由洛阳迁至长安:长安之乱,又由 长安迂回洛阳;最后,洛阳残破,终定都许昌。都城如此之变动,朝廷定无暇准 备庙乐,故在定都许昌之后,“宗庙社稷制度”才得确立。另外,建安十三年六月, 曹操对当时的中央机构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不仅罢免了秦汉时期的最高行政长 官三公,同时也改后汉“太常”为“奉常”,。并自封为丞相,独揽大权,成 。刘怀容魏晋乐府官署演变考衬会科学战线2 0 0 2 年第5 期 4 通典职官云:“秦改【= i 奉常,涣初目太常建安中鹅奉常。” 2 为实际意义上的皇帝。同年九月,降刘琮,获杜夔。那么,太乐之名的恢复很可 能在曹操罢三公之时,因为东汉是依谶改太乐为大予乐,而曹操最讨厌神仙法术, 还曾颁布过禁止神仙道士活动的禁令,所以,曹操是不可能在改制后沿用大予乐 之名的。 所以,太乐署不是在魏明帝太和初复名的,而是早在建安十三年,曹操改革 “三公”时便恢复使用了,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的限制,太乐署仅是一个虚设, 真正行使其国家职能,应在曹丕建立曹魏政权以后,即黄初元年。 二、两晋太乐署 西晋音乐机构设置基本上沿袭了曹魏旧制,而东晋音乐机构则有所简省,这 是因为永嘉之乱后,“中朝典章,咸没于石勒”,致使晋室南渡后无力恢复西晋旧 制,晋书律历志也云:“及元帝南迁,皇度草昧,礼容乐器,扫地皆尽,虽 稍加采掇,而多所沦胥,终于恭、安,竞不能备。” 东晋政府曾先后对乐署进行了两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元帝司马睿南渡后省 太乐署并鼓吹令,晋书乐志云:“江左初立宗庙,于时以无雅乐器及伶 人,省太乐并鼓吹令。”第二次是成帝成和中又重设太乐署,晋书乐志云:“成 和中,成帝乃复置太乐官。” 东晋太乐署与鼓吹署分分合合,主要原因是东晋乐官、伶人及乐器的流失, 严重影响了雅乐的建设。永嘉之乱,匈奴人刘渊、羯人石勒攻破洛阳,不仅掠走 了大批中朝乐人及乐器,同时也有一批乐人流落于民间。因此,东晋政府虽有乐 器,但无识乐之人,故“礼容乐器 终于恭、安,竞不能备。” 另外,两晋政府管理太乐署的最高领导不是太常,而是中书省,这与秦汉两 代是截然不同的。晋书律历志云: “武帝泰始九年,中书监苟勖校太乐、八音不和泰始十年,中书监苟勖、 中书令张华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刘秀等校试。” 这是由这一时期中央机构的调整决定的。汉末“九卿”的职务逐渐卑落,变 成闲散职位。魏晋以后,对中书省的官员特别看重,皇帝常委以机要重任。于是, 中央机构的主要权力便逐渐转移到中书省,通典职官二云: “魏武帝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又其任也。文帝黄初初,改为中 书令,又置监中书监令始於此也。及明帝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其权重矣, 晋因之,置监令( 各) 一人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 书,以其地在枢近,多承宠任。” 所以,“九卿”之一的太常已不在有任何实权,其职能逐渐由中书监取代。而 中书监是皇帝的近臣,故象国家祭祀这样的大事势必会由中书省来兼管。 三、南朝太乐署 宋齐两代,太乐署是宫廷音乐机构的唯一官署,宋书百官志太常署官有: “太乐令,一人。丞一人。掌凡诸乐事。”南齐书百官志太常署官有:“太乐 令,一人。丞一人。” 宋齐由太乐署掌管一切乐事,其原因在于:一是,宋齐受东晋乐事发展不完 备的影响。宋书乐志云:“晋世曹毗、王殉等亦增造宗庙哥诗,然郊祀遂不 设乐。”曹毗生卒年不详。王殉生于公元3 5 0 年,卒于公元4 1 0 年,其创作宗庙歌 诗当在太元( 3 7 6 3 9 6 ) 中以后。因为,首先,王殉此时正值壮年,定在朝中任职; 其次,太元中“破符坚,又获乐工杨蜀等”,有识乐之人,于是“四厢金石始备”。 东晋灭亡是在公元4 2 0 年,离王殉卒年仅距十年,可见,晋末政府郊庙乐舞仍没 有确立。而宋承晋制,在乐事和音乐机构方面自然也较为简陋。南齐是一个短命 王朝,萧道成及其后继者,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从齐武帝死( 4 9 3 年) 到南齐政 权的灭亡( 5 0 2 年) ,短短八年内,换了五个皇帝,如此混乱的宗室内争,南齐政 权根本无暇顾及乐事的修建,到武帝永明末才设立太乐署,通典职官七太乐 署条云:“齐太乐及诸陵令,永明末置,用二品三品勤。” 二是,在宋齐宫廷音乐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音乐机构的简单化。自宋大明 以来。人多尚“郑卫淫俗”,而“雅乐正声”却鲜有好者。所以,大量民间音乐涌 4 入宫廷,参杂于宗庙乐舞之中。宋书乐志云:“孝武大明中,以辫、拂、 杂舞合之钟石,施于殿庭。”这样,太乐署内就出现了雅、俗共存的两种音乐形式。 南齐书崔祖思传云:“今户口不能百万,而太乐雅、郑,元徽( 宋后废帝) 时校试千有余人。”所以,处于此种境况的宋齐政府是不可能建立一个复杂而又庞 大的音乐机构。 至梁陈之际才扭转了这一衰退局面,宫廷音乐出现了繁荣景象,尤其太乐署, 除管理祭祀乐舞外,还兼管清商乐。隋书百官志云:“太常统太乐等令 丞太乐又有清商署丞陈承粱,皆循其制官。” 梁陈太乐署规模的扩大,起决定作用的是梁武帝萧衍,虽贵为皇帝,却不仅 精通文学,而且也精通音乐,在建梁之初,他曾发起了一场访求古乐的运动。隋 书音乐志云: “梁氏之初,乐缘齐旧。武帝思弘古乐,天监元年,遂下诏访百僚日:。夫声 音之道,与政通矣,所以移风易俗,明贵辨贱。而韶、护之称空传,咸、 英之实靡托,魏晋以来,陵替滋甚。遂使雅郑混淆,钟石斯谬,天人缺九变 之节,朝宴失四悬之仪。朕昧旦坐朝,思求厥旨,而旧事匪存,未获厘正,寤寐 有怀,所为叹息。卿等学术通明,可陈其所见。” 于是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沈约奏日: “乐书沦亡,寻案无所。宜选诸生,分令寻讨经史百家,凡乐事无小大,皆 别纂录。乃委一旧学,撰为乐书,以起千载绝文,以定大梁之乐。” 是时对乐者七十,家,但“咸多引流略,浩荡其词,皆言乐之宣改,不言改 乐之法”,最后,还是梁武帝“既素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而梁武 帝在位之时,国家政局一度稳定,国库充足,文化繁荣,所以,太乐署得到了扩 建。 四、北朝太乐署 北朝太乐署建制,基本上是对汉文化的一种沿袭。 北魏太乐署初建时,基本上是依魏晋旧制建官,魏书乐志云:“天兴元 年冬,诏尚书吏部郎邓渊定律吕,协音乐。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 修杂伎如汉晋之旧也。”可见,这一时期,太乐等音乐官署归尚书省。 中期孝文帝任用南齐降臣王肃参照南朝制度,对官制、礼仪、典章诸方面 改定,故太乐署如宋齐制,是宫廷唯一音乐官署。魏书乐志云:“( 太和十 五年) 十二月又置太乐少卿官。”具体乐官有:“太乐祭酒( 从五品中) 、太乐 博士( 从六品下) 、太乐典录( 从七品下) ”但这一时期太乐署归中书省,魏书乐 志云:“七年秋,中书监高允奏乐府歌词,陈国家王业符瑞及祖宗德美,又随时 歌谣,不准古旧,辨雅、郑也。十六年春,( 高祖) 诏日:比太乐奏其职司, 求与中书参议中书监高闯器识详富,志量明允,每间陈奏乐典,颇体音律, 可令与太乐详采古今,以各兹典。” 后期宣武帝改革官制,确立宫廷音乐由太乐署负责,魏书乐志云:“( 宣 武帝) 正始元年秋,诏曰:太乐令公孙祟更调金石,燮理音准,其书二卷并表悉 付尚书四年春,( 世宗) 诏e l :制礼作乐可令太常卿刘芳办与主之。” 又云:“( 节闵帝) 普泰中,前废帝诏录尚书长孙稚、太常卿祖莹营理金石。”还有: “( 孝武帝) 永熙二年春诏:其乐名付尚书博议以闻。”宣武帝在太和二十 三年,高祖崩后,颁稚新令,“以为永制”,因此,自宣武以后,到北魏最后一个 皇帝( 孝武帝) i 太乐署建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太乐署官员有太乐令,太乐署由 尚书令及太常卿共同负责。而宣武帝( 5 0 0 5 1 5 年) 当政,时值梁朝初年,因此太 乐署的设置则更象是梁陈的翻版。 北魏太乐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因在于:北魏最早建官是在东晋咸康四年 ( 3 3 8 年) 十一月,什翼键即代王位,吸收汉族地主的统治经验,开始“设置百官, 分掌众职”,摧毁了氏族制度的残余,确立了国家制度。因此,自拓跋瑾建国后, 北魏依照魏晋官制,设立了所谓尚书三十六曹的机构,到神( j i a ) 元年( 4 2 8 ) , 拓跋焘“置左右仆射、左右丞、诸曹尚书十余人,各居别寺”,至此,尚书省担负 起中央行政中枢的重任,成为北魏权力的重心机构,且尚书基本上是由鲜卑人控 制,而中书省则主要由汉人担任,原因是北魏政权对汉人还不太重用。 6 自道武帝至孝文帝初,“内外百官屡有减置”,且“旧令亡失,无所依据”,故 “太和中高祖诏群僚议定百官”。同时,由于孝文帝在位时竭力推行“汉化”政策, 因此,这时期汉人受到了一定的重用,且“高祖垂心雅古,务正音声”,自然中 书省便担任起负责乐事的任务。 在鲜卑政权入主中原后,九卿的地位得到了回升。北魏政权认识到南朝遗留 下的门阀制度日趋腐化、没落和僵滞,所以试图起用庶族地主并委以重任,使之 在政治语境变化了的背景下,承担起重建社会秩序、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 同时也为了打击贵族势力,而九卿多为通过科举考试出身的庶族,所以,他们更 多的受到重用,地位逐渐上升,因此,宣武帝朝不仅设有太乐令,而且重新起用 太常卿负责乐事。 北齐建国之际( 5 5 0 年) ,正值梁末简文帝在位之时,一方面,梁宫廷音乐机 构早已确立;另一方面,元魏几经改制的宫廷音乐机构也日渐成熟,这些都可成 为北齐建立宫廷音乐机构的重要依据。隋书百官志云;“后齐制官,多循 后魏。”又云:“尚书省,置令、仆射都兵掌鼓吹、太乐、杂户等事。”还有: “太常,其属官有博士太乐、掌诸乐及行礼节奏等事太乐兼领清商 部丞,掌清商音乐等事。” 可见,北齐太乐署明显是在南梁与元魏的基础上更趋完备,它与其他职宫一 样,分别隶属于三省与九卿,而以往的太乐署或隶属尚书,或隶属中书,或隶属 九卿,皆无北齐如此之系统,同时也可见北齐音乐繁荣的一面。 周为元魏“后裔”,与北齐不同的是北周,其依周官建制。周书周文 帝纪下云:“大统( 5 3 5 5 5 6 年) 中,( 太祖) 乃命苏绰、卢辩依周制改创其事。” 但在周武帝保定四年( 5 6 4 年) 五月,又将大司乐改为乐部,周书周武帝纪上 云:“ 保定四年五月) 丁亥,改礼部为司宗,大司礼为礼部,大司乐为乐部。”通 典职官七太乐署条亦云:“後周有大司桀,掌成均之法。後改羯桀部,有上士、 中士。” 倡导北周采用复古建官的是苏绰、卢辩,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掌握西魏实 权的宇文泰。宇文泰是一个汉化较深的鲜卑人,在他控制的关陇地区,少数民族 7 和汉族融合的程度一般比较深。他不但善于采用各种手段来揉和鲜卑贵族和汉族 地主,而且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因此,西魏、北周基本上继续 推行北魏的汉化政策。依周礼建官,是由关陇四大汉族之一的苏绰提出的, 在宇文泰看来,通过这类形式上的改组,能够获得华夏正统继承者的称号,并籍 此取得中原地区汉族大地主阶级的拥护。 8 第二章鼓吹署 鼓吹署也隶属于太常,通常也有令、丞。与太乐署不同的是,它以掌管杂乐 为主。 鼓吹署的建立要晚于鼓吹乐的产生,早在上古时代就有了黄帝命歧伯所作的 “凯乐”的传说;汉代有班壹从北狄带入中原的“鼓角横吹曲”。二者虽是两种不 同风格的乐曲,但在汉世皆谓之“鼓吹”,或用于卤簿,或用于赏赐边将。正是由于 鼓吹乐的盛行,宫廷音乐机构中逐渐有了“鼓吹署”。 一、曹魏鼓吹署 曹魏时期战事频繁,鼓吹乐因其既能振奋军心,又能彰显威仪,故深受世人 喜爱,因此鼓吹也不再是皇家贵族的特权,反而成为世人竟相追逐的“尤物”,一 种装点门面的“奢侈品”,三国志魏志卷二十六云:“使司马建旌旗鸣鼓吹, 将步骑从南门出,胡人皆瞩目往赴之。” 由于鼓吹在曹魏时期的“平民化”,促使了鼓吹乐倍受统治者的重视,但关于 曹魏时期鼓吹署的设立情况,史料无明确记载,从两汉的相关史料推测,它很可 能不设专署,由黄门令兼管,隶属少府。 有关两汉鼓吹署的设置情况,不少学者都认为“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分属两 个系统,个是大予乐署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隶属少俯。”函 笔者考查了“承华令典黄门鼓吹”的史料后发现,上述说法事实并未如此。 第一,两汉仅有“承华监长”及“承华厩令”之职,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卷十九上云:“太仆,秦官,掌舆马又龙马、闲驹、橐泉、驹酴、承华五监长 丞。”西汉时承华监长是负责承华殿马厩的官员,东汉时承华监长改为承华厩令, 后汉书百官志卷三十五“太仆”注引古今注日:“汉安元年七月,置承 华厩令,秩六百石。”可见,承华监长或承华厩令是管理马厩的官职,与黄门鼓吹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 9 似乎并无任何干系。 第二,后汉黄门鼓吹具有双重含义。后汉书安帝纪卷五云:“( 永初 元年秋九月) 壬午,诏太仆、少府减黄门鼓吹,以补羽林士,厩马非乘舆常所御 者,皆溅半食。”东汉会要职官一卷十九云:“中黄门冗从仆射一人,六 百石。本注日:宦者主中黄门冗从。居则宿卫直守f - j p ;出则骑从夹秉舆车。” 关于“冗从”的解释,汉官旧仪卷上云:“黄门令领黄门谒者。骑吹日冗从, 仆射一人,领髦头。”“羽林”初日“建章宫骑”,后更名为“羽林骑”,所以, 黄门鼓吹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骑吹卤簿,他们平时“守门户”,出行作骑吹,服 务于“乘舆”。 黄门鼓吹的第二层含义指的是用于宴享群臣的鼓吹乐人。汉世黄门如金马门, 在那里聚集了大批各色伎人,汉书霍光传“黄门画者”下注日:“师古日:黄 朗之署,职任亲近,以供天子,百物在焉,故亦有画工。”黄门因其“职任亲近, 以供天子,百物在焉”,故一切都要经黄门,所以,黄门掌管着种种复杂繁多的事 情。凡一伎一能之士,都在这里等待诏令,如养马,有黄门马监;。倡优,有黄门 倡监。圆黄门因为有署,凡在黄门停留的,称为待诏黄门,在黄门办公的,都可以 加上黄门的称号,如黄门驸马,汉书苏武传引师古注日:“天子驸马之在黄 门者也。” 那么,在黄门待诏的鼓吹乐人也可称为“黄门鼓吹”,东观汉记志卷五 云:“( 熹平四年正月) 黄门旧有鼓吹,今宜罢去。”因此,鼓吹也应象倡优那样, 有鼓吹监负责,正如刘宋王朝,宫廷音乐官署虽只有太乐,但仍设有“鼓吹监” 的官职。 而黄门与中黄门的差别在于,黄门原意为“禁门黄闼”,后发展为宦官的代称; 中黄门在宫中,是帝王的近侍。后汉书百官志“少府”属官云:“黄门令 主省中诸宦者。中黄门掌给事禁中。”可见,黄门与中黄门实质上都是由宦官 担任,只是前者统管诸宦者之事,后者乃皇帝的贴身侍从。所以,不管是作为骑 。 汉书金h 磷传,中华书局1 9 7 5 年敝。 8 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 。柬书礼志卷十八,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 1 0 吹的黄门鼓吹,还是作为待诏黄门的鼓吹乐人,他们都由隶属少府的黄门令负责。 两汉既没有设置鼓吹署,魏承汉制,很可能也不会设置鼓吹署,一方面,曹 魏政权建立初期,政府致力于雅乐的重建中,不可能起用部分乐人专门从事鼓吹 乐的创建,仅仅是依旧曲,单改辞章而己。另一方面,曹魏政府尚未完成统一大 业,其主要精力在于战事的筹备、策划,因此音乐机构的设置应当从简,不可能 突破前朝旧制。 二、两晋鼓吹署 自西晋始设鼓吹专署。晋书礼下卷二十六云:“食毕,太乐令跪奏请 进乐,乐以次作,鼓吹令又前跪奏请以次进众妓。”显然,鼓吹令与太乐 令的职责是不同的。 西晋政府统一全国后,在曹魏乐署基础上,将鼓吹从少府中独立出来,设立 专署,管理太乐以外的乐事。因为,太乐署的职掌较为集中,而鼓吹乐在其发展 过程中,适用的场合越来越广泛,两晋时期,除用于卤簿、宴享外,宗庙祭耙也 开始使用,晋书列传第七卷三十七云:“安平献王孚泰始八年薨 前后鼓吹,配飨太庙。”因此,西晋政府有必要,同时也有条件成立鼓吹署。 但自晋室南渡之后,鼓吹署与太乐署几经分分合合后,最终东晋政府取消了 鼓吹署。 前文已述,晋室南迁,乐器、伶官散落江左,礼容乐器终不能备,所以,元 帝时“省太乐并鼓吹”,成帝时又“复置太乐官”,哀帝时又“复省鼓吹而存太 乐”。 另一个决定东晋取消鼓吹署的因素,是当时势力集团为争夺政权而引起的战 乱。时随晋室南迁的,还有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他们交相执政,便“皇帝” 空有其名。哀帝在位前后( 公元3 6 2 3 6 5 年) ,正是桓氏兴起之时。桓氏集团的代 表人物桓温,为提高自己的威望,以获取夺得司马氏帝位的政治资本,先后发动 了三次北伐,其中前两次均发生在哀帝即位之前,他们分别是:公元3 5 4 年,桓温 第一次北伐前秦;公元3 5 6 年,第二次北伐,并收复洛阳;公元3 6 9 年,第三次北 伐,攻打前燕。而傀儡皂帝司马丕,既是一个短命皇帝,又是一个不问时事的皂 帝。他二十二岁即位,在位期间“雅好黄老,断谷、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 毒,不识万机。” 总之,从音乐方面看,东晋政府的乐事基本是以雅乐的建设为主,至晋末“四 厢金石”才具备,晋书乐下云:“永和十一年( 3 5 5 年) 尚镇寿阳,于是采 拾乐人,以备太乐,并制石磬,雅乐始颇具。面王猛平鄹,慕容氏所得乐声又入 关右。太元中( 3 8 5 年) 荷坚,又获其乐工杨蜀等闲习旧乐,于是四厢金石始备 焉。” 从政治方面看,掌握大权的桓温“专事军旅”,致使“乐器在库,遂至朽坏”。 这些都决定了东晋后期不可能有复杂的音乐机构,雨太乐位重于鼓吹,故只能省 鼓吹而存太乐。 三、南朝鼓吹署 这一时期设立鼓吹署的只有梁、陈,隋书百官上云:“( 梁) 太常统 太乐、鼓吹等令丞。”又云:“陈承梁,皆循其制官。”这主要是由于梁武 帝醉心于雅乐,多以汉、晋古乐为准绳。其次,梁武帝在位期间,社会政治相对 稳定,经济也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所以有能力复设鼓吹署。 宋、齐之所以没有设置鼓吹署,一是由于沿袭晋制。东晋音乐机构简陋,晋 末又取消了鼓吹署,宋受其影响,也不可能复制鼓吹署;二是南齐是一个短命王 朝,统治者只顾享乐,根本无心于乐署建设。 四、北朝鼓吹署 北朝设鼓吹署的只有北齐,北魏、北周不设鼓吹署。 北齐建立于公元5 5 0 年,而此时粱武帝宫廷音乐机构改革早已完成,且北齐又 o 晋书哀帝纪,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 与梁频繁往来,因此,其鼓吹署多仿效梁制,隋书百官中云:“( 北齐) 太 常其属官有鼓吹。”注;“掌百戏、鼓吹乐人等事。”又云:“鼓吹兼领黄户 局丞。”注:“掌供乐人衣服。” 据官志所言,北齐鼓吹署又有与梁不同之处,即北齐鼓吹署职能扩大, 不仅掌管乐人,而且又演变为管理乐人杂务的“后勤”机构。 第三章清商署 南北朝是清商署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期,尽管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清商 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它始终是俗乐的管理者,发挥着如西汉乐府样的职能。 清商署初期由光禄勋掌管,后改由太乐署兼管。署内也有令、丞。 一、曹魏清商署 曹魏清商隶属于光禄勋,署内设令、丞。资治通鉴卷一三四注引胡三省 日:“魏太祖起铜爵台于邺,自作乐府,被于管弦,后遂置清商令以掌之,属光 禄熬。”确切的说,曹魏清商署像西汉乐府一样,属内廷管理机构,其职能也是 负责皇帝的宴享娱乐。 从光禄勋来看,它正逐步取代少府的部分职能,成为宫内总管。汉书百 官公卿表上云:“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大夫掌论 议郎掌守门户谒者掌宾赞受事。”后汉时,光禄勋已成为总管宫殿内一 切的官员,后汉书百官二云:“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郊祀之事, 掌三献。”可见,两汉光禄勋除掌管宿卫门户外,还要在宫殿内侍从左右,实为 皇帝的顾问参议、宿卫侍从,以及传达、招待等官员的总首领,或者说是宫内总 管。因其居禁中,接近皇帝,故其地位十分重要。 从清商令、丞来看,他们不仅是皇帝的侍从,经常伴君左右;而且当君王的 言行不合礼数时,他们会勇敢谏言。三国志魏志卷四注引魏书日:“皇 帝( 齐王芳) 即位耽淫内宠,沉漫女色( 清商令令狐景) 景语帝日: 今 陛下日将妃后游戏无度不可令皂太后闻。景不爱死,为陛耳。又云:“太 后遭合阳君丧,帝同在后园,倡优音乐自若,不数往定省。清商丞庞熙谏帝:陛 下当数往宽慰,不可但在此作乐。”还有:“帝至后园竹闾戏,或与从官携手 共行。熙( 庞熙) 白:从官不宜与至尊相提挈。帝怒,复以弹弹熙。” 以上清商令与清商丞对皇帝的娱乐活动,及与嫔妃的生活琐事等,都提出了 1 4 自己的意见,只有皇帝身边的人才可做这项工作,所以,无论从光禄勋,还是从 清商令丞言,都表明曹魏清商署像汉乐府那样,隶属内廷,直接负责皇帝的享乐。 那么,曹魏何以要用“清商”一词来命名其乐署? “清商”之意有广、狭之分,狭义清商既可指乐曲,如“欲展清商曲,念子 不能归”。;又可指“变声”,如“夫闻清商而谓之角”e ;还可指琴调,如“其弦 因有四调:缦宫、缦角、清商、紧羽”。 而广义清商指的是民间音乐,且汉末之时就已经开始将俗乐称为“清商”, 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曰:“蔡邕云:清商曲,又有出郭西门陆 地行车夹钟殊堂寝奉法等五曲,其词不足采著。”“其词不足 采著”就说明这五首清商曲是地地道道的民间音乐。又张衡西京赋云:“嚼 清商而却转。”薛综注:“清商,郑声。”而薛综乃三国时代之人,可见,曹魏 时期“清商”一词仍用作俗乐的代称。 曹氏父子擅长乐府诗写作,其创作手法是采用乐府旧题写时事,宋书乐 一云:“又有因弦管金石,造哥以被之,魏世三调哥词之类是也。”就是在旧 曲的基础上填入新词,但他们毕竟不是音乐家,作的词未必尽合节奏,所以需要 专业人士为他们“增字填声”,这样一个专门为帝王服务的乐署就诞生了。 这个乐署与太乐署是有区别的,在音乐性质方面,太乐署以雅乐为主,新乐 署以创造“新声”为主:在职能方面,太乐署参与国家大事,新乐署一般不参与 国家大事,仅为皇帝提供服务。而“清商”又是俗乐的代称,因而就以此来命名 新乐署。 二、两晋清商署 晋承魏制,清商署仍归光禄勋负责,仍是内廷机构,晋书职官志云:“光 禄勋,统东园匠、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 。萧统文选苏武诗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o 弘j j 集云:“夫闻清商而谓之角,非弹弦之过,昕者之不聪矣。” o 六朝选诗定论云:“故正调之外,或缦或紧,其弦因有四调:日缦宫,日缦角,日紧羽,日清商。” 1 5 令。” 从晋光禄勋的属官来看,其已经完全成为内廷总管,因为,官志中所列 “东园匠”之后诸官,在两汉时期皆隶属少府,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云: “少府,属官有东园匠十六官令丞黄门、御府、永巷武帝太初元年更名 永巷为掖廷。”后汉书百官二云:“少府,属官有黄门令掖廷令、永 巷令、御府令。”而西晋,“黄门”、“掖廷”等令皆隶属光禄勋,所以,西晋 时光禄勋己完全取代了少府在内廷中的地位。故西晋清商署与曹魏清商署一样, 能与太乐署分庭而立,行使各自的职能。 但到了东晋,清商署则被取消了。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政局的需要和战事的频 繁,使东晋朝廷开始逐步简化宫廷官制。“光禄勋”一职在东晋时期的相关史料 中并无记载,就是因为这一职务经常被皇帝时废时复。另一方面,“永嘉之乱”, “海内分崩”,伶官、乐器“丧失殆尽”,江左所传中原旧乐,鲜为人知,乐署 机构在此时也只能因况从简,诸项合并。宋书乐志载:“稗舞故- - a ,桓 玄( 公元3 9 6 4 0 4 年) 将即真,太乐谴众妓。”辑舞在汉魏时期是相和、清商乐 中的一部分,所以可推断,清商署被撤消后,由太乐署兼管俗乐。 三、南朝清商署 南朝宫廷音乐机构设置清商署的惟有梁、陈二代,但在刘宋后宫官职中却有 “清商帅”一职,宋书后妃传卷四十一云:“太宗留心后房,拟外百官,备 位置内职。”其中所设后宫官职中,有五品官“清商帅,置人无定数。”可见,刘 宋仍沿袭了魏晋制,在内廷中设“清商”职,但不设专署,仅保留了其官职。 就其原因,一是由于南人“排斥典正,崇长烦淫”,吴歌西曲在朝野之间流风 广播,俗乐新声极其繁荣,以至于“朝廷礼乐多违正典,民间竞造新声杂曲。”出 于对俗乐的喜爱,在内廷中仍设“清商”一职,为皇帝提供娱乐。二是,宋齐之 时,外有狄夷,内有党争,社会动荡,经济萎靡,所以,宋齐不可能像魏晋那样 设置清商专署,只能缩小其规模,以满足统治者对声色享乐的需求。 1 6 而真正将清商署从内廷移入外廷是在梁陈之际。 梁陈清商署由太乐署兼管,隋书百宫志上云:“太常统太乐、鼓吹 等令丞太乐又有清商署丞。”这很可能与当时民间音乐的发展有关。全梁文 卷五三引 梁 裴子野宋略乐志叙描述刘宋以来的音乐歌舞云:“优杂子女, 荡目淫心,充庭广奏,则以鱼龙靡慢为环玮,会同飨觐,则以吴趋楚舞为妖妍。” 大量民歌从市井走进宫廷,致使梁武帝及其宫廷文人养成了润色或拟作新声 歌曲的习惯,如从乐府诗集所录“清商曲辞”来看,其中江南弄、 i - 云乐等,最初都是民歌,后经梁或梁以后文士改编而成。古今乐录日:“梁 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 又云:“上云乐七曲,梁武帝制,以代西曲。”由梁武帝君臣以及陈后 主君臣所改制的民间音乐,大多“辞典而音雅”,。与晋、宋、齐时期民间音乐的 清新自然大不相同,这标志着民间音乐地位的上升,客观上取得了与雅乐相同的 地位,而且在朝廷礼乐活动中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梁武帝曾慨叹道: “雅郑混淆,钟石斯谬,朝宴失四悬之仪。”。 可见,庙堂之乐己不再是纯粹的雅乐,由于战乱,宗庙乐舞残缺不全。为了 完善庙乐,朝廷使用一些被文人雅化了的民间音乐来填补空白,所以,梁陈清商 署也就隶属于太乐署。 四、北朝清商署 北朝是否设立清商署,相关史料中均没有明确记载,唯隋书百官志中 提及北齐有“清商部”,隋书百官中云:“中书省,管司王言,及司进御之音 乐。监、令各一人,侍郎四人。并司伶官西凉部直长伶官清商部直长、伶官 清商四部。”又云:“太乐兼领清商部丞”注:“掌清商音乐等事。” 有学者据此认为“清商部”即“清商署”,。即北齐宫廷设有清商署。但是,隋 。j f | 庸书音乐志云:。叉闻清乐唯雅歌一曲,辞典而青雅,阗旧记,其辞信典。” 。隋书音乐上云:“遂使雅郑混淆,钟石斯谬,天人缺九变之节,朝宴失四悬之仪。朕昧旦坐朝,思求 厥旨,而旧事雎存,未软厘正,寤寐有怀所为叹息。” “胡天虹、李秀敏略论汉魏两晋南北朝宫廷音乐官署的沿革,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 ” 书并没有确切说明“清商部”即“清商署”,所以不能断言北齐就有清商署。 另外,从中书省属下伶官的职能来看,这五个伶官实际上分掌了三种性质不 同的音乐:西凉、龟兹、清商,而这三种音乐在北齐十分盛行,隋书音乐中 云:“杂乐有西凉鼙舞、清乐、龟兹等。”所以,清商部有可能指的是乐部。 北齐建立政权后,一反北魏时期的汉化政策,推行鲜卑化的政策,保留鲜卑 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音乐方面就表现为完全沿袭北魏的一切音乐制度,因为北 魏拓拔氏即鲜卑族人,而西凉乐、龟兹乐、清商乐都是由北魏发展而来,隋书音 乐下叙其始末曰:“西凉者魏太祖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又日:“龟 兹者后魏平中原复获之。”旧唐书音乐二云:“清乐者后魏孝文、 宣武,用师淮、汉,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除这三种音乐外,疏勒、 安国、高丽也均是由北魏发展而来的。故北齐之时这些胡地新声深受重视, 隋书音乐中云:“然吹笛、弹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 好。至河清以后,传习尤盛。后主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己。”所以北齐宫廷音乐乐 类繁多,不可能简单地划分为雅乐和俗乐,故用“部”以示区别。 最后,关于“太乐兼领清商部丞,掌清商音乐”之事,显然是对梁陈乐署的 仿效,北齐建国( 公元5 5 0 年) 时当梁末,梁代宫廷音乐机构的改革早已完成。但 为何不像梁陈那样设“清商署”呢? 这是因为南人所谓的“民问音乐”传至北地 后,被统称为“清商乐”,魏书乐志卷一百九云:“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 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四声,总谓清商。” 所以,在北齐“清商”一词不再是俗乐的代称,而演变为南音的统称,故朝廷也 就不再设清商专署,由太乐来兼管。 总之,北朝没有清商署,北齐仅有清商部丞、清商部长等职,分别由太乐和 中书省掌管。 第四章附论:乐府 自西汉哀帝罢乐府后,其作为官署功能的意义似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其 向文体方向的转变,即人们将乐府内收集整理的歌辞统称为“乐府”。然而,笔者 发现,有关六朝的诸多文献显示,乐府仍是音乐机构,但它不再是具体的某个官 署,而且是对整个宫廷音乐机构的泛称。 汉武帝时,乐府以音乐机构的形式存在,隶属少府,通常有令、丞。西汉末, 国力衰微,庞大的乐府机构,也给朝廷带来了财政上的压力;另外,乐府内一些 得势官员的行为也深受其他官员的痛恨,所以,乐府最终被取消。 乐府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大约是在宋齐之际,宋书宗世传卷五十云:“鲍 照尝为古乐府,文甚道丽。”其后列传卷百云:“( 沈) 林子所著乐 府、表、笺一百二十一首。”鲍照卒于公元4 6 6 年,沈林子卒于公元4 2 2 年, 而沈约于永明六年( 4 8 8 年) 编撰完宋书,且沈约撰写时,多取资于宋人徐爰 等旧本者颇多,因此,至迟在宋、齐之时,乐府已经作为文体名称被使用了。 但是,旧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晋苟勖编撰的乐府歌诗十卷,而东汉班 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类罗列的乐府“歌谣”,也称“歌诗”,因此,笔者认为, 自哀帝以后乐府仍以音乐官署之名被使用。但其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音乐机构, 仅仅是对音乐官署的一种统称。宋书律志序卷十一云:“( 苟) 勖奏:若 可施用,请更部笛工选竹造作,下太乐乐府施行。”晋书乐上又云:“律成, 遂班下太常,使太乐、总章、鼓吹、清商施用。”显然,“太乐乐府”中的“乐府” 是对总章、鼓吹、清商的统称。 宋、齐以后乐府仍被用作官署。宋书少帝纪卷四云:“至乃征召乐府, 鸠集伶官优倡管弦,靡不备奏。”南齐书武帝纪卷三云:“乃力疾召乐府奏 正声伎。”梁书武帝纪卷二云:“( 武帝) 诏日:凡后宫乐府、西解暴室,诸 如此例,一皆放遣。”陈书列传卷三十三云:“又表改定乐章,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客服系统管理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称重工程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医疗客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消防安全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加密货币顾问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开源软件工程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医疗健康经理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入口营销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行政主管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售后服务人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专项训练:句子排序
- 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师范大学
- 二手房买卖合同范本下载可打印
- 2021利达JB-QG-LD988EL JB-QT-LD988EL 火灾报警控制器 消防联动控制器调试手册
- 焊接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 脾栓塞术后护理查房
- (完整版)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 因孩子上学房子过户协议书
- 学校校舍安全管理制度
- 燃料电池-课件
- GB/T 1185-2006光学零件表面疵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