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以宋代社会转型和礼俗矛盾为切入点,试对两宋时期家礼的立制与实践 状况作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察。 唐代以前,传统中国的宗法组织和宗法观念一直长期存在,社会结构也没有 发生大的变动,社会生活中的礼俗矛盾并不突出。经历唐末五代长期战乱以后, 传统宗法礼制受到严重冲击。同时,由社会变革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也使得传统 礼制在宋代社会面临极大的挑战。 为了调和礼俗矛盾,整饬风俗、教化百姓,宋代的儒学家开始在传统古礼与 宋代风俗之间寻找平衡,意图编订适用于广泛士庶阶层的家礼文本。从二程、张 载的古礼条文,到司马光对传统古礼的大胆革新和损益成书,再到朱熹进一步的 更新、简化和完善,以及袁采等人为“训俗”而作的世范,宋代家礼文本由 繁到简、由崇古到融合古今,逐步趋简、从俗,并最终形成了包括冠婚丧祭等具 体家庭礼仪程式和治家睦亲理念在内的一整套完备的家礼体系。 宋代家礼文本的影响和实践范围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从礼学家、上层士大夫 家庭逐步扩大至一般的士庶阶层。而在礼仪实践的过程中,礼学家们所努力宣传 和倡导的礼仪思想及规范,与民众在实际生活中所奉行的观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差异,有些基本上为人们所遵循,有些却并未被很好的实践和遵行,甚至有一些 完全被人们抛弃和违背。 宋代家礼的立制和实践,是在唐宋社会变革和礼俗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发生 的,也是我国古代以礼正俗、因俗制礼的礼治文明特征的一次典型体现。对它的 考察,可以使我们从家礼视角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唐宋社会变革与转型的内涵,并 为当前的社会文化建设和移风易俗提供一点借鉴、启示。 关键词:宋代家礼立制实践 a b s t r a c t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h o w s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n ga n d p r a c t i c eo ff a m i l yr i t u a l s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n l cz o n g f a ( c l a nl a wa n ds y s t e m 、p r e s e n t e df o ral o n gp e r i o db e f o r et h e t a n gd y n a s t y a n db e c a u s et h e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d i dn o tc h a n g ee n o r m o u s l ya t 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t h es o c i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t h ec u s t o m w a sn o ti n t e n s i f i e d b u tt h ew a ri n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 ( 9 0 7 9 6 0 ) d e c i m a t e dt h es o c i a is t r u c t u r e a n di ta l s od e m o l i s h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i q u e r e a n dc u s t o m t h ec o n f u c i a n sd u r i n gs o n gt i m e ,s u c h 鹊c h e n gh a o ,c h e n gy i , z h a n g z a i s i m ag u a n ga n dz h ux i w a n t e dt or e e s t a b l i s ht h ec l a nl a wa n d s y s t e m t h e yw r o t et h et e x to fe t i q u e u ea n dc u s t o m f o rt h ef a m i l yr i t u a l so f z h ux ia sa l le x a m p l e ,f o ra l ls o c i a le s t a t e t h ee t i q u e u es y s t e m w h i c hi n c l u d e d e t a i l e dr i t u a l s ,s u c ha sg u a n 靠( t h ec a p p i n gc e r e m o n y ) ,h u n l i ( w e d d i n g s ) , s a n g ( f u n e r a l s ) ,a n d 朋f ( s a c r i f i c i mr i t e s ) ,a n dt h ep r i n c i p l e so fr i t u a l ,t h a t m a n yf a m i l yp r e c 印t sw e r ei n v o l v e d ,b e c a m et e r s e n e s s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e x t e n s i o no ft h ei n f l u e n c ea n dp r a c t i c eo ff a m i l yr i t u a l sc h a n g e d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yw e r ei m p l e m e n t e df r o mt h en e o c o n f u c i a n st oo r d i n a r y p e o p l e a l t h o u g ht h er i c o - c o n f u c i a n sp a yp a l a t i a le n e r g yo nt h ep u b l i c i t yo f t h e f a m i l yr i t u a l s n o ta l lt h ep e o p l ef o l l o w e dt h e m n l ec o n s t i t u t i n ga n dp r a c t i c eo ff a m i l yr i t u a l s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w a sa c l a s s i cc a s eo fl i z h i ( r u l i n gb yr i t e s ) ,i tr e f l e c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c u s t o m a n dr i t e si nt h es o c i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p e r i o d k e y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t y , f a m i l yr i t u a l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 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繇狮吼加罗,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雠名:柳新躲花苠嗍妒- 7 s 绪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以礼节俗”、“因俗以制礼”的礼俗整合是历任统治者移 风易俗、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古代礼治文明的主要特征,而这一 特征在宋代则有着更为典型的体现。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进入后期的重要 转型时期,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社会礼俗矛盾也进 一步加剧。为了调和礼俗矛盾、整合社会风俗,宋代的儒学家投入了大量精力在 仪礼、礼记等传统礼仪规范与宋代社会风俗之间寻找平衡。 儒家向来认为齐家而后可以治国,因此,规范和协调家庭内部成员相互关系 的家庭礼仪,在宋儒的礼俗整合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在广泛的士庶阶 层推行礼教并指导他们的居家日常之用,宋代儒学家自觉地对传统礼仪规范进行 了改造,并结合宋代社会风俗积极地为家礼订立新的制度,编写简便易行的家礼 文本、宣传和实践家礼规范,使宋代家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批形成于宋代的家礼文本,如北宋司马光家范、书仪,南宋朱熹家 礼、袁采世范等,无不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朱熹家礼在明清时更 广为流传,成为民间通用之礼1 。但这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家礼范本在宋代是如 何形成的? 家礼作者在立制过程中是如何在传统古礼和宋代俗礼之间寻求平衡 的? 他们对传统礼仪进行了怎样地整合改造和创新? 与当时的社会风俗之间又 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些经过礼学家们折中取舍的礼仪文本,在宋代被实际履行的 情况怎样? 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些都是我们不得而知的,也是本 文想要探讨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宋代社会转型和礼俗矛盾为切入点,对两 宋时期家礼的立制与实践状况作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察,既凸显宋儒在社会转型和 礼俗矛盾加剧背景下为家礼立制时的价值取向变化以及在传统古礼和宋代风俗 之间的折中取舍过程,又关注立制以后家礼文本在当时社会的实际影响和实践状 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立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揭示两宋时期礼制文化通过家礼 途径逐渐下移至民间的历史转变及其影响。通过这一历史考察,我们不仅可以窥 见中国古代社会“以礼节俗”、“因俗以制礼”的礼治文明特征在宋代的典型体现, 以及宋代家礼蓬勃发展与这一时期社会变革和礼俗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可 以从家礼视角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唐宋社会变革与转型的深刻内涵。 本文通过对宋代这一转型时期家礼立制与实践过程的历史考察,期冀能为当 1 参见杨志刚:( 朱子家礼) :民问通用礼,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 9 9 4 年,第4 期。杨先生在这篇文 章中认为,家礼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方面,远远超过四书,五经。 1 前的社会文化建设和移风易俗提供一点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社会生活史研究在史学界得以展开。作为社会生活史 研究的内容之一,中国传统家庭( 族) 礼仪研究特别是对于宋代家礼的研究开始 受到部分学者的注意,相继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家礼研究一直以来都处 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有限,多是一些论文成果,现 回顾如下: 国内较早的对于宋代家礼的研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陈来先生的朱子( 家 礼) 真伪考议1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束景南先生发表了朱熹( 家礼) 真伪 辨2 ,杨志刚先生先后发表了( 司马氏书仪) 和( 朱子家礼) 研究3 、( 朱 子家礼) :民间通用礼4 、论( 朱子家礼) 及其影响5 、( 朱子家礼) 与中国 近世文化6 等论文,首次从社会文化发展、嬗变和礼仪制度的调整、更新等角 度入手,对宋代的两部重要家庭礼仪著作进行了探讨。其后,这一领域的论文成 果相继有臧建的宋代家法与女性7 王立军的宋代的民间家礼建设8 ,栗 品孝的文本与行为:朱熹( 家礼) 与其家礼活动9 ,杨建宏的论宋代家训 家范与民间社会控制1 0 , 安国楼的朱熹的礼仪观与朱子家礼1 1 和司马光 ( 书仪) 与( 朱子家礼) 之比较1 2 ,以及宋东侠的宋代家训的和谐因子等 十数篇。 这些论文成果中,探讨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一、朱熹家礼及其真伪。陈来先生的朱子( 家礼) 真伪考议将宋元 明清诸多学者关于家礼的论述考辨进行了梳理,并举列了一些新的证据,基 本考证家礼为朱熹所作;束景南先生的朱熹( 家礼 真伪辨也基本考定 家礼为朱熹所作;安国楼的朱熹的礼仪观与朱予家礼根据朱熹的礼仪观 及其所作著述分析,认为两者的风格和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家礼是朱熹未及 最终写成的草稿,而非他人著述。杨志刚先生的( 朱子家礼) :民间通用礼、 1 北京大学学报,1 9 8 9 年,第3 期。 2 朱子学刊,1 9 9 3 年,总第5 辑。 3 浙江学刊,1 9 9 3 年,第l 期。 4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 9 9 4 ,4 。 朱子学刊,1 9 9 4 年,总第6 辑。 6 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所撤第7 0 号,2 0 0 0 年3 月3 1 目。 7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 8 河南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2 期。 9 安徽师范人学学报,2 0 0 4 年,第l 期。 m 船山学刊,2 0 0 5 年,第1 期。 “郑州人学学报,2 0 0 5 年第1 期。 ”2 0 0 6 年圈酥束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卜二届年会论文。 ”2 0 0 6 年国际束史研讨会暨中国束史研究会第f 一二届年会论文。 2 论( 朱子家礼) 及其影响、( 朱子家礼) 与中国近世文化着重探讨了家 礼的内容特点、价值取向、文化意蕴及对后世的影响,作者认为,家礼是 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其转型的文化产物,既以传统古礼为本,又依时代因情 循俗对传统礼仪作了变通和更新,是宋代家礼著述中集大成之作,确立了中国封 建社会后期家礼的基本范式,对于宋元以迄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之影 响,远甚于四书、五经。栗品孝的文本与行为:朱熹( 家礼) 与其家礼 活动则对朱熹的家礼行为进行了考察并与其家礼文本进行比照,发现其家礼的 规定基本上在其家庭生活中得到了实现,但由于现实境遇和思想的变化,朱熹的 些行为也与家礼的要求明显不合,文章还认为最受后人重视的“祠堂”部分则 可能并非朱熹所定。 二、司马光书仪与朱熹家礼的比较。杨志刚的( 司马氏书仪) 和 ( 朱子家礼) 研究从社会文化发展,嬗变和礼仪制度的调整、更新等角度入手, 对宋代的两部重要家庭礼仪著作做了比较研究,认为书仪和家礼体现了 唐宋时期士庶通礼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是为宋代家族生活撰作的行动指南, 二者都是以仪礼为本,并结合宋代社会作了损益变通,家礼在书仪 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完善。安国楼的司马光( 书仪) 与( 朱子家礼) 之比较 则着重从礼仪环节、思想性、家礼对书仪的摄取等方面,分析了二者之 间的联系性、继承性以及区别和影响,认为在思想性上,家礼继承了书仪, 二者都比较注重继承传统,并与时变通,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居家礼范;在礼仪 环节上,书仪显得繁琐,而家礼比较简练,说明朱熹进行了更多的从俗 从简的改编。 三、家法与女性。臧建的宋代家法与女性摄取了宋代家礼家训中与女性 有关的内容做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以孝为先的原则、主内角色的定位、男女有别 的戒律、财产权利和婚姻嫁娶关系五个方面作了论述,认为宋代礼教家法与明清 时期条款详备、约束严格的家法家规相比,对女性的约束不仅条目不多,而且比 较宽松,说明宋代儒学礼教此一时期尚处在发展初期,其社会化程度相对于明清 时期较低。 四、家庭伦理关系。宋东侠的宋代家训的和谐因子探讨了宋代家礼对家 庭成员关系的界定,指出宋代家训与其他时代相比,除以调整家庭、家族成员之 间的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外,在调适“六亲”关系时,对家庭成员中的夫子、夫妇、 兄弟均有其相应的约束,而并非仅苛求其中的弱势方,表现出了鲜明的和谐因 素,文章还分析了宋代家训的作用及其调节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王立军的宋代的民间家礼建设和杨建宏的论宋代家训家 范与民间社会控制,分别从基层社会控制的角度作了论述。宋代的民间家礼建 设较为全面地论及了宋代家礼的产生原因、宗法色彩、思想特征和订制条文的 主要依据,作者认为宋代家礼大量产生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统治阶层充分认识到了 民间家礼的重要社会作用,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都积极投身于民间家礼的 建设,目的是试图通过家礼的推行来重建封建宗法宗族制度,强化家族对家庭及 家庭成员的约束力,从而达到稳固基层统治的政治目的,宋代家礼也因此具有强 烈的宗法色彩,礼学家们在制订具体家礼条文时对传统古礼和宋代俗礼的抉择取 舍,体现了宋代家礼思想的时代特征。杨建宏的论宋代家训家范与民间社会控 制认为,宋代的家训家范已突破家族家庭的范围,广泛弥散于民间社会,在民 间充当“家法”角色,与国家的“国法”互为表里,有效地加强了国家对民间社 会的控制。 我国台湾学者对宋代家礼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林春梅的宋代家礼、家训的 研究1 ,师琼佩的朱子( 家礼) 对家的理解以祠堂为探讨中心2 ,陈莉 婷的宋代家训之女子教育观研究3 ,以及周愚文的司马光的家训内涵及其 对宋代家族教育的影响4 0 林春梅的宋代家礼、家训的研究较为全面、系 统地对宋代家礼做了梳理和研究,不仅对宋代家礼家训产生的背景进行了探讨, 还把搜集到的家礼家训各作分类讨论了其内容特色和时代意义,作者认为宋代家 礼、家训居于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上承颜氏家i j i i ,下开元、明、清家礼家训的 蓬勃发展,之前的作品颇具文学价值,之后的作品皆为条例式,用语较白话,具 伦理价值,较少文学价值,因此宋代是家礼、家i j i l 的定型时期,对后来的元明清 时代的家礼家训影响很大。师琼佩的朱子( 家礼) 对家的理解以祠堂为探 讨中心以家礼“祠堂”部分为探讨的主要内容,详细论述了朱熹家礼 对“家”的理解,为我们现今怎样看待“家”提供了参考。陈莉婷的宋代家训 之女子教育观研究以宋代家训为材料,以当时妇女地位和社会生活为背景,探 讨了宋代家i j i i 的女子教育观,作者摄取宋代家训作品中有关女子教育的内容做了 梳理,将家训作品所呈现的女子教育观分为德行观、贞节观、智识观并加以分析, 认为宋代家训对于妇女的言行举止有诸多礼法的规范;作者还将宋代家训与唐代 的女论语和女孝经等进行比较,发现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受礼法的影响 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总体而言,其在家族中的角色与地位仍受到相当的重视。 周愚文的司马光的家训内涵及其对宋代家族教育的影响以影响宋代家族教育 内容的主要人物司马光为例,探讨了宋代儒家的政治理念如何在官学及书院之 外,透过家族的管道传播给士庶子弟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书仪、居家杂仪 及家范的成书原因、内涵及影响,指出司马光三部礼书不仅是供臣民士庶遵 行的行为伦理规范,其背后更有司马氏“以礼治国、以礼治家”的政治理念,三 。台湾私讧辅仁人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 :论文,1 9 9 0 ,未 f 版。 2 台湾中国文化人学史学研究所顾士论文,1 9 9 0 年,未出版。 3 台湾固叩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砍 论文,2 0 0 2 年,未出版。 4 台湾师大学报,2 0 0 5 年。 4 部礼书在北宋流通有限,但对南宋朱熹及后世影响甚巨。 综上所述,总的来看,目前史学界对宋代家礼的研究多是就某一具体方面而 论的点的研究,很少做全面的论述和考察,而且主要是文本讨论,较少涉及家礼 的实践状况,因而难以展示宋代家礼在历史转型期立制,发展和实践的历史全貌, 并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这对于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进入后期的重要转型 期并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宋代家礼而言,无疑是一种缺憾。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史料 本文对两宋时期家礼的立制与实践状况的考察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交待 宋代家礼立制的社会历史背景。如前所言,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进入后期 的重要转型时期,宋代家礼前所未有的发展绝非偶然,宋代儒学家们投入大量精 力在传统古礼与宋代俗礼之间寻找平衡,制定家礼文本、宣传家礼规范,与当时 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第二部分重点考察宋代家礼文本的形成和完善过 程。突出宋儒在社会转型和礼俗矛盾背景下,结合宋代社会风俗逐步调整传统家 庭礼仪制度、制定新的家礼文本时的价值取向变化,以及在传统古礼和宋代风俗 之间的折中取舍过程。第三部分则关注家礼立制以后在当时社会的实际影响和实 践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立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揭示两宋时期礼制文化通过 家礼途径逐渐下移至民间的历史转变及其影响。文章最后是结论部分。 本文的史料来源主要包括:i 、宋代家礼家训文本;2 、宋儒有关家礼的论述, 如朱子语类;3 、宋人文集、笔记、传记、墓志铭;4 、其它。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史料分析法和比较法,首先是对家礼文本进行 解读和分析比较,以了解每个家礼文本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及各自的特点;其次是 通过对宋人文集、笔记、传记、墓志铭等史料的阅读和分析来挖掘家礼实践的概 况,并对家礼文本和实践效果进行比照。此外,本文还将借鉴社会学的有关理论 和方法,探讨家礼立制和实践效果之间的相互关系。 家礼的实践部分是本文的难点,已有研究成果中极少涉及,相关史料很少而 且很分散,在论述时会比较困难,本文拟从各位礼学家的文集、笔记或相关人的 论述,以及一些地方志资料中寻找依据。 第一章宋代家礼立制的背景 第一节宋代社会变革和礼俗矛盾 二十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在唐宋之际发生了 重大变化。这场变化始于唐代中期( 公元8 世纪中叶) ,中间经历五代十国,延 续至北宋( 公元1 l 世纪) ,前后大约3 0 0 余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外学 者对唐宋社会变革的性质、变革的程度、变革的主要特征的认识还不尽一致,但 唐宋时期作为一个变革的时代,其由微至著的变化几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最早提出唐宋变革论的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 1 8 6 6 - 一1 9 3 4 ) 。1 9 1 0 年,内藤 湖南在日本历史与地理杂志上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在这篇文章中, 内藤湖南先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唐代和宋代在历 史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并据此提出: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 际,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1 由此揭开了唐宋变革论的序 幕。日本另一位学者宫崎市定继承并发展了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着重从经济 方面详细分析了唐宋时代的变化。他认为:从唐到宋,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是 贱民的解放,2 反映出唐宋间的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宋代政治的最大特色 之一是,在独裁君主之下,万民平等,打破了古来所谓“身份制”,前代用以各 良民区分的贱民阶层( 如奴婢、部曲等) ,到宋代以后已不存在;宋代以后的中 国社会,贵族、官僚、富豪的家族广泛存在着“社会流动”,而不像六朝隋唐的 中世贵族社会那样能够长久维持、绵延不绝。 对于唐宋之际出现的显著的社会变化,我国的前辈学者钱穆先生说:“论中 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 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 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 会。除蒙古满州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 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 1 参见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译丈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册,中华书局,1 9 9 2 年- 内藤湖南先生将唐宋社会变革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政治卜表现为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 独裁的出现:其_ 二是人民的地位发生,硅著变化,人身依附关系得到一定的解放;第三,贵族时代的九品 中正制为科举制所代替,官吏选拔由配给方式变为容许机会均等:第阴党派的性质有所改变;第五,经 济上也有显著变化,唐代以实物经济为主,自来代开始货币经济非常盛行;第六,学术文艺的性质亦有明 显变化,经学由蕈师法变为疑古和以已意解经,文学则由蕞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第七,艺术方面,宋代 以后,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占乐下降变得甲纯以低级的p 民趣味为依归。 。参见宫崎市定:从部【 | 到佃户,详义载f 1 奉学青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详第五册,中华书局,1 9 9 2 年。 宫崎市定认为:在唐代,贱民指奴婢部曲蚁婢即奴求,部i i 属十蚁婢t 珀由民之问,如两欧中世的农 奴。在唐末五代的动乱中,部曲扶得解放,l :升为佃户,或l = f “佃人”。宋以后,佃户完全变为自由人,他 们与地主的关系足,f 等的,尤其足在订立租【h 契约之际,完拿具有选择权。 6 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1 漆侠先生认为,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对 文化思想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山东士族及其所代表的礼学的衰亡,数 百年来社会压迫气氛一朝消散,人们的思想,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在相应程度上 得到解脱,这对于一代新人及其所代表的新思想、新学风的形成,是完全有利的。 说到底,经济领域罩的变革,为文化思想领域的发展,带来一个较为良好的社会 环境,这是值得认真研究和阐明的。”2 朱瑞熙先生也提出:从唐代中叶开始,中 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它经历从五 代十国直到明代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前共约8 0 0 年时间。由唐代中叶开始的 社会变化到宋代定型,呈现出不同于过去的社会新面貌。3 这场变革给宋代社会带来的新面貌,首先是表现在物质生产的发展和阶级关 系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土地占有制度和租佃制度,形成了新的社会 经济结构;其次是以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为政治和精神的基础,整个上层建筑包括 政治、军事、教育、法律等制度,乃至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学术等意识形 态以及风俗习惯都出现了相应的变革。4 这些变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 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面貌的生动图画。而这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新面貌的出现,同时也使得传统礼制在宋代社会面 临极大挑战,社会礼俗矛盾日益激化。 直至唐代以前,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法组织和宗法观念一直长期存在,以血缘 家族为基石的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动,因此传统礼制和社会生活中的 风俗之间的矛盾也一直并不尖锐。但是自从唐代中晚期开始,整个社会开始陷于 剧烈的动荡之中。之后的五十年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之事层出不穷,“世 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千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史书称“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臣、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谓乱世欤, 自古未之有也。”5 可以想见,宗法组织和宗法观念己遭到严重冲击,传统礼制在 一些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神圣和权威了。正如北宋时期司马光所言: “凌夷至于五代,天下荡然,莫知礼仪为何物矣! ”唐末五代由此成了一个以“礼 废乐坏”著称的时代,礼仪已变成一纸空文。 宋朝建立后,虽然结束了军阀割据和长期战乱,在政治上走向统一,但礼仪 败坏的局面却很难迅速改变。首先是君不遵礼。北宋历史上有名的“濮议”之争 便是一例:英宗即位之初,于治平二年( 1 0 6 5 ) 欲追隆生父濮王,并诏两制集议 崇奉濮王典礼,诸学士相视不敢先,独司马光认为“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 1 钱穆:理学与艺术,载束史研究集第七辑,台湾书局1 9 7 4 年版,第2 页。 2 漆侠:庸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j 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载中固经济史研究2 0 0 0 年第1 期。 3 朱瑞熙:束代社会研究前寄,中州书厕社,1 9 8 3 年版。 4 朱瑞熙:束代社会研究前寄,中州书网 ,1 9 8 3 年版。 5 新五代史,卷卜六唐废帝家人传论、卷三十p q 一行传序、卷三十。六义儿传序。 6 司马光:谨习疏,全朱文卷一一八一,巴蜀书社,1 9 9 2 年。 7 亲”,应称其为皇伯而非皇考,并引汉宣帝及汉光武帝为例,不追尊生父以为万 世法。最后,皇太后下书中书门下,封濮安懿王如前代故事。1 古代天子以礼为 纲纪统御万民、治国安邦,如果一国之君违背礼制追隆生父,又如何让臣子百姓 遵守礼制? 其次是士不习礼。宋初科举考试中,原本有三礼、开元礼( 宋太祖开 宝年间改为通礼) 诸科,礼虽不行,但士人犹得以习诵知礼仪之说。至王安石变 法时“变4 l i ! e i 常0 开元礼,废罢仪礼,但存礼记,遗本宗末”2 ,使得宋 代士子不再研习礼法。三是民不知礼。宋代民间许多习俗不按礼法行事,冠婚丧 祭之礼皆已废坏。宋以前冠礼已经废失,宋代民间“生子犹饮乳,已加巾帽”, “过十岁犹总角者,盖鲜矣。”3 婚姻大事也多有违背礼制的,“婚娶之法,自朝 臣以及民庶,荡然无制,故风俗流靡,犯礼者众。“南宋朱熹在任同安县主薄时, 发现那里的里巷之民,“贫不能聘或至奔诱,竟称引伴为妻,习以成风”,而 且士子富室中“也有为之者,无复忌惮”5 。丧礼是古代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到了宋代,丧礼也已经不再为人们所遵循,司马光在传家集中说到:“丧 礼之废坏久矣,而民间为,甚至有初丧亲家各具酒肉,聚于其家与主人同醉饱者, 有以鼓乐导丧车者,有因丧纳妇者。相习为常,恬不知怪。”6 同时,宋代社会变革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使原先的社会关系结构出现了一 定的松动,引起了人们宗法关系的紊乱和宗法观念的淡化,也使宗法礼制规定中 处于社会较下层的人们有可能采用各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提高自己的 社会地位。当他们力图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时,便会对传统的等级划分产 生诸多的不满,并因此而提出在社会身份上“等贵贱”的明确要求,当这种不满 和要求不断在物质消费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时候,违礼之事也就随之发生。 比如宋代火葬的盛行,虽然严重冲击了儒家传统的“入土为安”的丧葬观念,被 封建士大夫视为“悖逆不孝”,但却能让许多富而不贵的人在丧事上风光大办、 极尽排场,因此,统治者虽多次严禁火葬,但一些富家大户仍多有“冒利犯禁, 奢侈违命”7 者,为办丧事作佛事、设道场,“穷天下之珍怪,极一时之鲜明。唯 意所致,无复分限。以豪华相尚,以简陋相訾。”8 另一方面,城市中新兴起的丰富多彩、热闹喧嚣的生活方式也必然对整个社 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活中背离传统礼制的情况不胜枚举。比如婚礼,中国古代 遵循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婚姻“六礼”,宋代民间则对这些 旧礼作了删减,合并了某些程序,并创立了一些新的仪节以及大量风趣戏谑的情 1 束史纪事奉末卷七濮议,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司马光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清- 李光地:朱子礼纂卷一总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司马光:书仪冠仪,文渊阁旧库伞书本。 4 韩维:请小泛十诸家为颖f 择妃,宋文攀卷五十二,文渊阁阴库全书本。 朱麝:晦庵集卷_ 二十申严婚礼状,文渊阁p u 库令书本。 。司马光;传家集卷六卜几序赙礼文渊阁叫库伞书_ 奉。 7 未史卷一百五f 。四刑法,占三,文渊阁叫库今书本。 8 司马光:传家集卷二十五论财利疏。立渊阁叫库全书本。 s 节、场面,比如婚礼用乐,“亲迎”时让新婿戴花等,以此来表达人们对婚姻以 及夫妻关系的美好祝愿,为婚礼添加生动活泼、热闹欢乐的气氛。而这必然造成 社会时俗与传统礼制之间的矛盾和撞击,宋代社会生活中的礼俗矛盾由此也日益 激化起来。1 直到北宋末南宋初,庄绰还感叹道:“礼文亡阙,无若近时,而婚丧 尤为乖舛。”2 第二节宋代礼教文化的重建 宋初虽然结束了战乱,统一了政权,但所面临的礼制崩坏局面以及日益激化 的礼俗矛盾,却严重影响了赵宋王朝的统治秩序,也让统治者对此忧心忡忡。程 颐曾不无忧虑地说:“古者冠婚丧祭,车服器用,等差分别,莫敢逾僭,今 礼制未修,奢靡相尚,卿士大夫之家莫能中礼,而商贩之类或逾王公,礼制不足 以检饬人情,名数不足以旌别贵贱此争乱之道也。”3 而是事实上,人们也确实感觉到世道仍然 r i l l 。苏洵就对当时的世道之乱作 了详细的描述,并将之总结为“五怪”: 先王欲杜天下之欺也,为之度,以一天下之长短,为之量,以齐天下之 多寡,为之权衡,以信天下之轻重,故度量权衡法必资之官,资之官而后天 下同:4 4 ,庶民之家刻木比竹,绳丝缒石以为之。富商豪贾,内以大,出 以小,齐人适楚,不知其孰为斗、孰为斛,持东家之尺而较之西邻,则若十 指然,此举天下皆知之而未尝怪者,一也。 先王恶奇货之荡民,且哀夫微物之不能遂其生也,故禁民采珠贝。恶夫 物之伪而假真,且重费也,故禁民糜金以为涂饰;今也,采珠贝之民溢于海 滨,糜金之工摩肩于列肆,此又举天下皆知之,而未尝怪者,二也。 先王患贱之凌贵,而下之僭上也,故冠服,器皿皆以爵列为等差,长短 大小莫不有制;今也,工商之家曳纨锦,服珠玉,一人之身,循其首以至足 而犯法者十九,此又举天下皆知之而未尝怪者,三也。 先王惧天下之吏负县官之势以侵劫齐民也,故使市之坐贾视时百物之贵 贱而录之,旬辄以上,百以百闻,千以千闻,以待官吏之私续,十则损三, 三则损一以闻,以备县官之公籴;今也,吏之私续而从县官公籴之法,民日, 公家之取于民也,固如是,是吏与县官敛怨于下,此又举天下皆知之而未尝 怪者,四也。 1 参见范荧:试论采代社会中的礼俗矛盾,载民俗研究,1 9 9 6 年,第2 期。在这篇文章中,范荧先生 对宋代社会的礼俗矛盾作r 详细深入的分析。 2 庄绰:鸡肋编卷卜,永儿笔记小说人脱阴,上海古籍j j 版社2 0 0 1 年。 3 河南程氏史集卷一论f 。事札子。 9 先王不欲人之擅天下之利也,故仕则不商,商则有罚,不仕而商,商则 有征,是民之商不免征,而吏之商又加以罚;今也,吏之商既幸而不罚,又 从而不征,资之以县官公籴之法,负之以县官之徒,载之以县官之舟,关防 不讥,津梁不呵,然则为吏而商,诚可乐也,民将安所措手,此又举天下皆 知之而未尝怪者,五也。1 在列举了这“五怪”之后,苏洵进一步指出:“若此之类,不可悉数。”2 意 即类似的怪事还有很多。对于这种“天下之人耳习目熟,以为当然,县官法吏目 击其事,亦恬而不问”的现象,他认为“法明禁之,而人明犯之,是不有天子之 法也,衰世之事也。”3 因此,苏洵认为要治理世道之乱,须由此“五怪”开始: “议者皆以为今之弊不过吏胥执法以为奸,吾以为吏胥之奸由此五者始。今有盗 白昼持梃入室,而主人不之禁,则逾垣穿穴之徒必且相告而恣行于其家,其必先 治此五者,而后诘吏胥之奸可也。”o 自古以来“教训正俗,非礼不备”,5 宋代重建“礼治”显然已经刻不容缓。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宋朝统治阶层采取了一系列重建礼教的措施,并且以礼入法, 试图通过各种努力来恢复以前的礼治社会。宋人的制礼活动极其兴盛,不仅官方 修礼频繁,私人修礼也大量出现。 宋代官修礼典主要有:开宝通礼二百卷、通礼义纂一百卷、礼阁新 编六十三卷、太常新礼四十卷、庆历祀仪六十三卷、大飨明堂记二 十卷、太常因革礼一百卷、大观新编礼书吉礼二百三十二卷、祭服制度 十六卷、政和五礼新仪二百四十卷等。6 宋代统治者既想以传统礼教维系和加强伦理纲纪,又不能不正视和顺应时代 的变化与需要,对于他们来说,形成于先秦时期的传统礼仪经典,必须进行某程 度的重新整合,才能用于宋代的现实情况,使它成为具有生命力的礼仪秩序。于 是,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汉、唐礼制的基本骨架,一方面又对旧礼制做了许多调整 和变化。其中,礼下庶人是宋代礼制发展的最大转变7 。中国自古“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8 先秦时期没有专门成文的庶人之礼的记载,即便文献中有点滴庶 人行礼的规定,其目的也仅在于“别等差”。周礼基本上都是贵族之礼,庶人是 礼制系统中最低的一个等级。秦汉至唐代,官方礼典中都没有庶人礼的规定。宋 代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落和庶人阶层的崛起,使宋代统治阶层看至r j n 定庶人礼仪的 重要性。政和五礼新仪中开始有明确的庶人婚仪、冠仪、丧仪的规定j 宋史舆 1 苏洵:嘉旆集卷五衡论下用法扎 2 苏洵:嘉祜集卷五衡论下用法。 3 同上。 4 l 可忙。 5 礼记曲礼i :。 6 术史艺史志三。 7 参见杨忐刚:礼下庶人的j ,j 史考察,载社会科学战线,1 9 9 4 年,第6 期。 8 礼记曲礼。 j o 服志也有庶人车服制、室屋制度的记载。宋代政府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如饮 食、服饰、住居、交通、婚姻、丧葬等都作了较详细的法律和礼制上的规定,礼 的功用重心开始向下层社会转移。 但是,在宋代的官方礼典中,除了政和五礼新仪有明确的关于庶人婚仪、 冠仪、丧仪的规定内容外,大部分都高高在上,远离士庶百姓的实际生活,因而 并没有在基层社会产生什么实际影响。即便是得到政府大力颁行推广的政和五 礼新仪( 南宋初期曾将政和五礼新仪颁行到州县) ,也由于本身节文繁琐, 内容偏离士庶生活而很难在基层社会推行,收效甚微。 在这种情况下,私人修礼便实际肩负起了以儒家之礼整饬风俗、教化百姓的 使命。“礼之兴废,学士大夫之责也。”1 儒家又向来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2 ,其社会使命之一便是以礼正俗,崇化导民。对此,处于礼俗矛盾加剧时 期的宋代儒学士大夫有着清醒的认识,宋代许多学者如程颢、程颐、张载、司马 光、朱熹等,都曾做过这方面修礼的工作。宋代的私修礼书非常多,内容涉及礼 经学、礼仪学仪制及仪注等。这一时期家礼、乡礼、家训、家范之类的著述开始 大量出现,并且广为流传。 两宋时期的私人修礼主要有:范仲淹家训、宋祁庭戒、司马光书 仪、家范、朱熹家礼、乡约、袁采世范、郑玉道琴堂谕俗 编、赵鼎家训笔录、刘清之戒子通录、真德秀谕俗文等等( 详见 第二章第一节“礼仪文本概况”) 。其中,制礼方面最著名的是司马光书仪、 朱熹家礼、袁采世范。书仪和家礼均对古礼作了大胆革新,并 结合宋代社会的实际风俗情况作了损益变通,拟定了一整套冠、婚、丧、祭和其 他家常日用的礼仪制度,为士庶阶层的使用留下了较大余地;袁采世范则是 从现实出发,以“训俗”为目的,因而语言更加通俗、内容更切实际。宋代私修 家礼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民间家礼确立了基本的范式。 第三节宋代以前家礼的发展概况 古人认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3 把“修身、齐家”视为“治国、平 天下”的基础,而修身、齐家都要依靠“礼”,家庭伦常的和顺,亲亲、尊尊、 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等级关系的维护,是依靠“礼”来实现的。家礼就是通过 各种规定和仪式将个人固定在家族的宗法关系之中,以此来维系整个家族的伦常 1 张拭:南轩集卷三十三跋三家昏丧祭礼,文渊阁川库伞书本。 2 语出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删,民免i 町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 礼记- 大学。 1 l 关系和社会的等级秩序。宋代以前,关于家礼的著述主要有:春秋战国时期的仪 礼、礼记,南北朝时期徐爰的家仪、颜之推的颜氏家i ) i i ,以及隋 唐时期的书仪类作品。 一、仪礼、礼记所记先秦家庭礼仪 有关我国家庭礼仪的规范,最早见于仪礼、礼记等古礼文本。仪 礼由孔子及其弟子门生编定,内容主要记录了战国以前士大夫和贵族生活的各 种礼仪活动及礼节仪式。共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 燕礼、大射仪、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特牲馈食礼、 少牢馈食礼和有司等十七篇。其中关于士大夫人生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冠、昏( 婚) 、 丧、祭的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以后至春秋战国以前贵族家庭礼仪的情 况,是较为完整的古礼文本。 礼记内容主要涉及婚丧嫁娶、宗族制度、社会风俗等社会生活的多方面 的礼仪,其中关于家庭礼仪的记载散落在各个篇章中,比较集中的有曲礼、 内则、少仪等篇,是孔子面对春秋时期宗法制度松弛、个体小家庭普遍 建立而提出的一套关于家庭人际关系和家庭制度的相关礼仪规范。曲礼多是 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礼,礼节细微曲折;内则篇的主旨是“事 父母”“事舅姑”之法1 ,即闺门中侍奉父母、公婆的礼节规范,另有如何教育 子女等内容;少仪则以少者事长的仪节为主,内容与曲礼、内则相 类似。 由于仪礼、礼记是中国古代士人的必读典籍,流传极广,所以它们 的内容作为传统礼仪规范沿用并流传下来,成为后世家礼内容的主要来源。礼 记中的曲礼、内则、少仪等篇,则形成了我国民间的礼仪传统, 有过十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二、徐爰的家仪 徐爰( 3 9 3 4 7 5 ) ,字长玉,南朝宋开阳人,累官游击将军,兼尚书左丞,著 有宋书等。其所撰的家仪现存已经不完整,仅在太平御览中存有数 十字,“蜡本施祭,故不贺。其明日为小岁,贺称初岁福始,庆无不宜,正旦贺 称元正首庆,百物惟新。小岁之贺,既非大庆,礼止门内。”2 又“婚迎车前用铜 香炉二枚。”3 由这些残篇可知,这部家仪是规定家中节e l 喜庆、婚丧嫁娶有 关仪节的。徐爰家仪的意义在于,它是所知现存于世的文献资料中,最早的 1 郑玄:礼记注疏卷- 二卜七内则,文渊阁叫库伞书本。 2 太平御览卷三三。 3 太平御览卷七。三。 j 2 专门用作指导家庭礼仪活动的家礼著作。 三、颜之推的颜氏家o i i 颜之推( 5 3 1 约5 9 5 ) ,字介,祖籍琅砑临沂( 今山东临沂) 。颜之推早年传 承家业,博览群书,无不精通,善于文辞。颜氏家训题为“北齐黄门侍郎颜 之推撰”,但现代学者王利器先生列举了许多证据,证明此书是颜之推入隋以后 所作。1 颜氏家训是我国第一部篇幅较大的家训作品,内容从“序致”、“教子” 到“终制”共2 0 篇,有始有终,博杂广泛。作者在“序致”篇中说明了撰写此 书的目的,是为了“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用以教子治家,而不是“轨物范世”, 用作世人的仪型。因为作者深感自己“每常心口共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 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2 ,认为“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 其所复,们来自父亲的教训,比起圣贤书来说也许更为有效。其中的“教子”、“兄 弟”、“后娶”、“治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清洗算法在智能仓储物流中的实践报告
-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 公司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管理制度
- 2025年湖南省永州市第十六中学八年级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九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题库
- 卫生院绩效考核措施
-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主题班会课件
- 巡视巡查课件
- 巡察干部培训课件
- 安全防坠网施工方案
- 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真题集锦(共9套含答案)
- 跨部门药事管理的职责与协作机制
- 新人教版7年级上册英语全册课件(2024年新版教材)
- 老年人防烫伤安全教育
- 2024年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第二单元第二节元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 有组织科研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机制研究
- 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
-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024版)
- 重大活动安全保障措施及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