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聂豹是王阳明的重要弟子之一,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与罗念庵同列为阳 明后学之归寂派。聂豹早年学易,后问学于阳明,执心学之信心益坚。聂豹在 本体上以体用来言说良知,认为“良知本寂”,反对以知觉为良知,批评“现在 良知”说;并以良知本寂的本体论为其致良知之理论基点,进而提出“致虚守 寂”的归寂之旨,认为良知之学的重点即在致知,格物是其效验,为此他主张 以主静来行致知之功。他主张知行合一,两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这些思想 在当时的思想界中引起的反响不容忽视。聂豹之学与阳明学之基本精神相契合, 是对阳明学的继承和发展,在王学的发展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文章通过纵向坐标,聂豹与阳明相比较;横向坐标,聂豹与王门诸子相比 较,力图再现一个真实的聂豹,并通过对聂豹思想的研究,窥探阳明后学展开 的内在逻辑,以求充分展示其在阳明后学当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风貌。 关键词:聂豹;王阳明;良知;归寂主静 i i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n i eb a ow a s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d i s c i p l e so fw a n g y a n g m i n g ,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y a n g - m i n gs c h o o li nj i a n g y o u n i ea n dl u on i a na n b e l o n gt oq u i e t n e s ss c h 0 0 1 i nh i se a r l yy e a r s ,n i es t u d i e do ny i o l o g y l a t e rh eb e c a m ew a n gy a n g m i n g s d i s c i p l ea n dw a sd e v o t e dt og r a s pw a n gy a n g - m i n g st h o u g h t so fm i n d n i eb a o 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w a s “o r i g i n a l l yq u i e t ”,h eo p p o s e dr e g a r d i n g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st h e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 ;n i er e g a r d e dt h eo n t o l o g yo ft h ei n n a t e k n o w l e d g eb e i n go r i g i n a l l yo u i e ta si t s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o fr e a l i z i n gt h e 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 a tl a s t ,h ep u tf o r w a r dt h ee s s e n c eo fr e g r e s s i o nq u i e t n e s so f ”p u r s u i n ge m p t ya n dk e e p i n gq u i e t ”,a d v o c a t e dt h a tt h ep r i o r i t yl e a r n i n go ft h e 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w a si nd e l i v e r i n gk n o w l e d g ea n d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t h i n g so n l yw a s i t se f f i c a c y t h e nh ed r e w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t h i n g s o r g i n a t e df r o mt h em a i n t e n a n c eo ft r a n q u i l i t y n i et h o u g h tt h a t t h eu n i t yo fk n o w i n g a n dd o i n g ”m e a n i n gt h ei n t e r a c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o fk n o w i n ga n dd o i n g n i e st h o u g h t s o fp h i l o s o p h yt h a tb r o u g h tt ot h ef o r e f r o n ta tt h a tt i m es h o u l dn o tb en e g l e c t e d n i e s t h o u g h t sf o l l o w s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ed o c t r i n eo fw a n gy a n g m i n ga n dt a k e sa n i m p r o t a n tr o l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w a n g - s c h 0 0 1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a t t e m p t st od e s c r i b ear e a ln i eb a ob yc o m p a r i n gn i et o y a n g m i n gl o n g i t u d i n a l l yi no n eh a n da n dt oo t h e r so fy a n g m i n gs c h o o lh o r i z o n t a l l y i nt h eo t h e r , a n db ys t u d y i n go nn i e st h o u g h t s ,i tt r i e st of i n dt h ei n h e r e n tl o g i co f l a t e ry a n g m i n gs c h o o l ,a n da t t e m p t st od i s c l o s eh i s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 s k e y w o r d :n i eb a o ;w a n gy a n g m i n g ;i n n a t ek n o w l e d g e ; r e g r e s s i n gq u i e t n e s sa n da d v o c a t i n gq u i e t n e s 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敝储签名c 瑚:够咿签字隰水m 印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南昌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 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涩们够 导师签名( 手写) :) 讫叱 0 签字日期、y 归f 月垆日签字日期:严浒广v 月v 口日 第1 章绪论 1 1 研究综述 第1 章绪论 聂豹是江右王门“归寂 一脉的重要代表。其学以归寂为旨,主张致虚守 静。他认为良知是未发之中,静中见体,守之无失,天下之理皆出于此。因此 提出归寂主静的工夫论,要归寂以通感,执体以应用。罗洪先如是评价聂豹:“双 江公真是霹雳手段,千百年事,许多英雄瞒昧,被他一口道着,真如康庄大道, 更无可疑”。其良知学说、归寂之论不仅是对阳明学的继承,也是对当时王学流 弊的救正。而其政治思想及人格魅力更得力于其心学思想的成熟和圆融。 在对阳明后学的研究中,一向多以王龙溪为代表来研究,而于归寂派中认为 罗洪先的思想价值更高,论述较多,相对而言,对聂豹的研究较少。而即使在 哲学史的研究中,涉及王门后学思想,对聂双江也是仅仅提及或简略的论述。 目前学术界对于聂双江的研究仅见于吴震先生之聂豹 罗洪先评传中的聂 豹评传及其在阳明后学研究中对聂豹思想的论述,蔡仁厚先生在王学 流衍一书中阐述了双江“致虚守静 思想等等。吴震对聂豹的研究无疑是目 前较为详尽和全面的,而且在多方面有所发现:首先,对聂豹的思想发展有不 同于他人的见解,认为其思想成熟是在被逮之前,黄宗羲之“狱中体悟之说 可能有疑误,其大学古本臆说可为佐证;其次,对良知本体、格物功夫也 多有其新的发现,诸如善恶属气、止无善恶等;再者,吴震先生着力考订了聂 豹年谱,且所引用之资料相当严整,使得本文的研究有了可以参考之体系和较 为详细的年谱资料。 对阳明后学的研究,不可能离开心学的发展主线。因此本文在全面阅读原 始材料的基础上,先确定被研究者思想的中心范畴,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全部范 畴,以中心范畴为纲,构成一个系统的逻辑框架,并对其中的重要问题加以阐 述。诚如起始所说,聂豹为阳明弟子( 私淑) ,其思想对阳明有所继承和发展, 同时与王门诸子多有辩论,因此笔者认为即可在纵向与横向两条轴线所建立的 坐标系中来衡量判定聂豹的思想。具体来说,纵向标准的参照系是阳明,由此 可看出聂豹在多大层面上得阳明精神,又在多大层面上发展了阳明学,可以说 第1 章绪论 这里主要阐释的是聂豹思想与阳明思想异同之处;横向标准的参照系即为上面 所择取的王门诸子,通过与他们之间的比较,可得出聂豹与其他王门诸子的相 异之处。从这两方面,笔者力图做到描绘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聂豹。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体验的功夫是不可少的,因为心学本身即是身心践履 之学,欲窥其思想要旨,亦必深入其思想而体验之。“研究中国思想家,特别是 理学家,只有把握了他们的气象、他们的境界,才算是真正把握了他们。体验 不仅是和研究对象处在同一立场,有同情的理解的态度去解读他们,更重要的 是体察他们的气象,他们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这种情感在构成他们的思 想中所起的作用。哲学不仅是义理的表达,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从这 一角度来说,短时间的体验、身心践履纵不能得其思想之精微,亦对研究其学 大有帮助了。 基于以上所述,本文拟用三章给予论述。第一章论述聂豹的生平及思想历 程,要在通过对其生平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来凸显心学历程,确定其心学发展 主线。第二章论述聂豹的良知本体论和工夫论,对其良知本寂的本体论作阐述。 着重于聂豹对阳明良知说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与王门诸子的思想作较为详细的 展示和比较;对其归寂主静的工夫论进行分析,同时与王门后学的诸多观点进 行比较。第三章对聂豹的心学人格予以总结,并试图对聂豹之贡献和历史定位 予以评价。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聂豹思想有较为详尽和全面的 展示。 1 2 王学的发展与衍化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多数皇朝国势不振,演至 中晚明甚至有非常黑暗的情形:边境侵扰不断,战争连年,各地揽权,叛乱连 连;皇帝、宦官、勋臣大建田庄,地主掠夺民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致使流 民多次暴动;政治制度昏暗,皇帝荒淫,宦官擅权,竞争不断,所有这些极大 地动摇了明朝的统治。而另方面,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市民阶层慢慢生长起来,功利主义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削弱了理学维系 人心的作用。程朱学说成了士人应付科举考试的工具。整个社会显现出士风不 张学智:明代哲学史,第3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1 1 第一版 2 第1 章绪论 竞、道德沦丧的局面。这致使思想家们更加深入地思索人的本质,从而给予了 人这个社会主体的更多的关注。关注人的价值、探索人心的本质、维护社会道 德秩序,体现自主性、个体性、多样性的市民生活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中心;随 之而来在思想界也呈现出了大家辈出、异彩纷呈的景象,形成了早期启蒙思潮。 毫无疑问,作为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为这一思潮之先驱。王阳明良知学说 的提出,就是要把人们从偏离道德修养的路上拉回来,回到圣人之学。“圣人之 学,心学也 。这个心学就是在身心上做功夫,以整个人格素质、日常人伦之道 德修养、精神境界的提高为归宿,最终直至为贤成圣。 自从王阳明“以绝世之资,倡其新说,鼓动海内 ,“门徒遍天下,流传逾 百年,其蔽滋甚。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明 史中的这段话道出了中晚明王学的传播盛况。王学在中晚明能够成为主导时 代思潮发展的主流,与其在明代的传播是分不开的,同时,王门诸子的讲学集 会也无疑是王学发展的最鲜活的动力。而王学在其传播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 分化。 关于阳明学派发生分化的具体原因,陈来的论断颇为精辟: 就王学的情况而言,这种分化起于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阳明在不同 时期、针对不同倾向往往强调的侧面不同,这些曾被强调的不同侧面都可 能被片面地加以发展。其次,阳明思想采取的理论形式往往并不严格,这 就不能避免后来者扩张这些形式而容纳阳明自己并不主张的内容。再次, 门人资性各异,不仅对致良知的理解各自不同,入道经历亦往往有别,所 得受用也不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必然发生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歧。复 次,由于门人对当时思想界的弊病认识不同,从而他们为了对治这些弊病 而各自强调的师门宗旨也不相同。从整个明中后期的社会思潮来说,由社 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综合决定的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运动必然 要借助既有的思想系统和材料向前发展,而既有思想材料并不能决定这一 思潮发展的方向。这些都决定了王学自阳明之后的分化和演变是不可避免 的。 陈来的这段话主要从王学内部和社会思潮发展的需要两个层面对王学分化 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基本综合了现在学者对王学分化原因的认识,是合乎思想 史发展规律的。当然,这是现代人的看法,其实当时学者也早就意识到了这种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第3 3 l 3 3 2 页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版 3 第1 章绪论 分流之变化,王龙溪对王学的分化就有论述: 慨自哲人既远、大义渐乖而微言日湮,吾人得于所见所闻,未免各以 性之所近为学,又无先师许大炉冶陶铸销熔以归于一,虽于良知宗旨不敢 有违,而拟议卜度、搀和补凑,不免纷成异说。 也就是说,自阳明殁后,各位门人弟子虽与阳明宗旨之大本不相异,但是 由于经历、思想影响、对良知的理解等诸方面的因素,使得王学学说也因人而 异而渐有不同,从而学说纷纭、门派林立,而王龙溪以“不免纷成异说”表达 了对王门这种分裂的不满。但是通过这种分化,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王门 诸子的学思进程及其对王学的贡献。这是认识王学及其后学思想的便捷门径。 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将王门后学按照地域分为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 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及粤闽王门六支,这是一种人文地理的划分,其 最大的特色是能够方便地叙述师承脉络。这种划分方法给后世极大的影响,以 地域性标称各地哲学研究特色,在现代哲学研究上多被采用。但其缺点是同一 地域的思想家会有不同的思想主张,而不同地域的思想家的思想有可能极其相 近。这种划分自然就不能尽显个人特色。 嵇文甫在晚明思想史论一书中指出黄宗羲划分方法的缺点,他以“左 派”“右派”来对王门后学作大致的划分:将王龙溪、王心斋( 包括泰州学派) 等人称为“王门左派”,其中述及王东崖、罗近溪:将聂豹、罗念庵等人称为“王 门右派”,并及王塘南。应当承认,嵇氏己经关注到了阳明后学诸子思想上的不 同之处,在阳明后学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是这种划分也同样有其 缺憾之处,而且对于龙溪、心斋、聂豹、念庵等人思想的论述亦较简约,另外 嵇氏遗漏了阳明后学中颇具影响力的邹东廓( 讳守益,字谦之,号东廓,1 4 9 1 1 5 6 2 ) 、欧阳南野( 讳德,字崇一,号南野,1 4 9 6l 1 5 5 4 ) 、陈明水( 讳 九川,字惟溶,号明水,1 4 9 4 1 5 6 2 ) 等人。这就致使人们不能对王学有更 详尽的了解。 现代学者对此都有自己不同的划分方法( 如牟宗三、钱明、陈来等) ,笔者 在此不一一赘述,仅举笔者有所需之一例。上世纪7 0 年代以后,日本学界占据 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王门中主要有三大派,即“现成派 、“修证派”和“归寂 滁阳会语,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二 圆稽义甫:晚明思想史论,第1 6 页,东方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4 第1 章绪论 派”。“现成派的代表人物有王龙溪和王心斋;“修证派的代表人物有邹东 廓、欧阳南野和钱绪山;“归寂派”的代表人物则是聂豹和罗念庵。这一区分的 论据当是王龙溪所说的以下一段话: 凡在同门,得于见闻之所及者,虽良知宗说不敢有违,未免各以其性 之所近,拟议搀和,纷成异见。有谓“良知非觉照,须本于归寂而始得。 如镜之照物,明体寂然,而妍娃自辫,滞于照,则明反眩矣。”有谓“良知 无见成,由于修证而始全也,如金之在矿,非火符锻炼,则金不可得而成 也。”有谓“良知是从已发立教,非未发无知之本旨。”有谓“良知本来无 欲,直心以动,无不是道,不待复加销欲之功。”有谓“学有主宰,有流行 主宰所以立性,流行所以立命,而以良知分体用。”有谓“学贵循序,求之 有本未,得之无内外。而以致知别始终。此皆论学同异之见,差若毫厘, 而其谬乃千里,不容以不辫者也。 王门诸子围绕良知之说,产生了六种不同的说法,其中的第一、第二以魇 第四的三种说法,冈田武彦认为分别是“归寂说 、“修证说”以及“现成说 。 冈田先生把阳明后学划分为三派,既凸显了王门诸子思想的特色,亦兼顾到了 本体工夫合一之本旨,是一种相对较为合理的分派方法。 诚然,如上所述,每一种分类方法都有特色和不尽人意之处,但笔者认为, 在研究不同的思想家时可依据其思想特质选择相近的分类方法。就本文对聂豹 的研究而言,由于“江右王门 能彰显其地方特质,“归寂”之称能凸显其哲学, 主旨,因此本文拟以黄宗羲之“江右”、冈田武彦先生之“归寂”划分为依据, 分析论述聂豹的思想。 1 3 生平略述 聂豹( 公元1 4 8 7 年1 5 6 3 年) ,字文蔚,江西永丰人。后因迁徙浙江双 溪( 今浙江余杭县境内) ,故自号双江。明武宗正德十二年( 公元1 5 1 7 年) 进 士,知华亭县。嘉靖四年( 公元1 5 2 5 年) 召入为御史,后来巡按福建,出为苏 州知府。那时“山西频中寇,民无宁日,朝廷为此担忧却苦无良策。聂豹就 网田武彦:,e 阳明与明末儒学,第1 0 3 1 0 4 页,上海古籍f f 版社,二0 0 0 年 o 王畿:上畿集卷一抚州拟幌台会语,第2 6 页,凤凰出版社,二0 0 七年 张廷玉等撰:明史聂豹本传,第1 5 3 8 页中华书局,1 9 7 4 年4 月版 5 第1 章绪论 此事论述对策,朝廷采用聂豹之策,派遣聂豹前往修关练卒,充分准备,贼寇 来时无功而返。聂豹因退寇之功,擢升陕西副史。后来因遭权臣恶言,“逮下诏 狱,落职归”。嘉靖二十九年( 公元1 5 5 0 年) ,“都城被寇 。时礼部尚书徐阶“为 豹讼冤,言其才可大用”,遂立召拜右佥都御史,终官至兵部尚书。后因反对 “开海滨互市禁”,忤旨罢归,数年而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少保,谥贞襄。其 著作有双江聂先生文集十四卷和困辨录等。 聂豹年少即有奇才,其经历也是颇具传奇色彩。据记载,聂豹出生的时侯, 室中忽有异光。聂豹的祖父大为惊异,认为此几后必有大的作为,就给他起名 为豹,以为其后必为人中之杰出者,并且说:“儿苟立,必大吾门,此名所以志 也”。果然不负长辈所望,聂豹在十岁的时候即颖敏不群。 终聂豹一生,历时四十余载,备尝宦海浮沉之甘辛。他的生活、思想经历 与其师阳明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曾因谤身陷囹圊而竟然泰然处之。王时槐曾 记述聂豹被捕时的情景:“从容出,见使者,易囚服,慷慨就道,室中悲号不胜, 先生若不闻。门人父老送之,无不流涕。先生神色不动,第抗手而别。罗文恭 公( 罗洪先) 见之,大敬服”。 其一身凛然正气,跃然纸上。也正是这段狱中 经历,使得聂豹心学思想终得成熟。 聂豹为官清廉,其立法行政注重为民兴利除弊。如:知华亭县,他“首革 积胥宿猾侮法剥民之弊”,免去征银,“以补民间积逋”;兴修水利,清理余田, “以补民间坍荒”。重教化,移风俗。他认为“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 因为“至今人才未振,风俗未醇,民力未裕,国用未舒”,“皆责任在士夫”;而 “外士夫 无以“得贤才”,“外贤才”无以“正风俗,“故欲善今日之风俗, 当自今日之士夫始,欲善今日之士夫,当白今日之学校始。学校者,又士夫之 所关也”。 1 4 思想历程 根据宋仪望在双江聂先生行状对聂豹不同时间的心学体悟说明,聂豹 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无所师承的自学时期( 萌芽时期) 、通书阳明的从 。张廷玉等撰:明史聂豹本传,第1 5 3 8 页 。宋仪望:双江聂公行状,聂豹集,第6 3 9 页 圆焦绷辑:国朝献征录卜海,上海书店。1 9 8 7 ,影印 o 聂豹:聂豹集卷一应诏陈言以弭灾异疏,第4 页 6 第1 章绪论 学时期( 发展时期) 和自有所悟的讲学时期( 成熟时期) 。下面,本文将据此对 聂豹生平活动及其各阶段的心学思想特点作一简要的叙述。 1 思想萌芽时期( 四十岁以前) 聂豹幼年即聪明异常,十六岁时被二泉邵公取为弟子员。后虽家境没落, 生活窘迫,但在其父的全力资助下,勉力向学,年三十而以易经中江西乡 试。正德十二年丁丑,聂豹三十一岁,中进士。三十四岁时出任华亭知县,立 法行政,自其身始,整顿官吏,兴学育才,移风正俗。 聂豹任华亭知县期间,由于他是以易经中江西乡试,对易经研究 颇深,故讲学以易为本。时于王学己稍有涉及,“辟射圃,日进诸生,与之 论学,其说本于易,所谓寂感,而证之于中和,证之于孝弟,又证之于古圣 贤,所以成己成物,守约而施博者,简而明,畅而实。阶时幸有闻。 锄“聂双 江初令华亭,先生( 徐阶) 受业其门,故得名王氏学。”。我们由此可以看出, 此后聂豹所谓寂感问题与其学易讲易有相当大之关联,而这也卒成其心学之本。 而此时,聂豹对心学始暂有所接触。据邹东廓封文林郎华亭知县水云聂公墓 志铭记载,聂豹父聂凤( 1 4 5 8 1 5 3 1 ) ,字玉治,号水云。聂豹为其仲子。 闻阳明倡道东南,呼聂豹而嘱之日:“为圣贤,熟与为公卿,为公卿父,孰与为 圣贤父? 于是聂豹与欧阳南野,问学于阳明,遂闻格物致知之要。 这时期的聂豹有几个显著特点:其一,自小即颖敏不群,勤勉向学,孝慈 敬长。聂豹娶夫人宋氏时,家事日落寞,为了能够让聂豹完成学业,其父竭尽 家资,作为师友之费,从不吝惜。聂豹学有所成时,常常感念父母之恩。“每窃 叹日:予苟不第,何以报双亲勋劳? 语已辄泣下。一时同学见之,多所感激。 知本溯源,父慈子孝,其忠孝之本心,已然明见。其二,华亭任上,治理严紧, 措施有方,“先生至,则首禁吏胥,革积年民皂,严防衙宇不得参与外事,一时 夙弊顿清,久之名遂大著。同时移风正俗,兴学育才。此足见聂豹治理之才 与政治思想抱负。其三,聂豹以易经中乡试,由此凡圣人之教,寂感之别, 多以易证之。其寂感之旨、修德养善之见己和王学深为契合,这为以后向 阳明通书问学进而从师于阳明埋下了思想的契机。 这一时期的聂豹,因其求学多为科考进士,多研易经,故于王学所获不 国徐阶:贞襄聂公墓志铭,世经章集卷十八,第2 5 3 6 页 圆黄宗羲:徐阶传,明儒学案卷二十七,第6 1 8 页 宋仪望:双江聂公行状,聂豹集,第6 4 0 页 同上 7 第1 章绪论 多,故虽其勉力向学,但局限于个人的眼界内,缺少交流和明师指点,难以形 成自己的学说。 2 、思想发展时期( 四十岁至五十岁) 嘉靖五年乙酉,年四十岁,聂豹巡按应天府,督马政。见王阳明于越,后 与阳明通书问学。四十二岁时,巡抚福建,第二年春入闽,曾寄书向阳明问学。 任职间,建养j 下书院,并刻传习录、二业合一论、大学古本、道一编 等书作为讲学之凭借。四十三岁升苏州知府,第二年赴任。同年,以钱绪山、 王龙溪等人为证,聂豹拜阳明为师。四十五岁后,聂豹回乡,居家丁忧,在乡 授徒讲学,中间曾多与王门诸子会讲王学。 在此期间,聂豹的治理之才再度得以显现。据双江聂先生行状记载,“先 生在闽持法严正,风裁凛然。以此起名当时,亦以此取忌于人。先生往守苏 州,至则首兴学校,工f 风俗,问民疾苦,禁革赌博,裁抑豪猾,吴人旧以豪纵 自喜,初不甚便,其后乃贴然安之。苏为东南首郡,旧称难治,先生处之裕如。 日群诸学士于学道书院,相与切磋。 “聂豹问学阳明后,遂锐意以为圣人可 期。聂豹不顾他人劝阻,赴越往见阳明,相与讲良知之学,更有所悟,自此与 阳明通书问学,阳明殁后,最终拜阳明为师。“明年春,按应天。是岁,乃 往谒阳明王公于越,相与讲良知之学,先生于是锐意以圣人为必可至。其后以 书问学于王公,公深叹先生任道之勇,乃为书复之。”罾聂豹致学于圣贤之教、 良知之学,殷勤之状、为学之坚,于此可见一斑。 既以圣人为可期,在平时的接人待物,讲学处事中,聂豹时时处处身体践 行,以孩提知敬知爱为良知本来面目,反而求之于事亲敬兄之间,于切实处躬 行之。“先生自丁亥以来,其论致知功夫,则以孩提知敬知爱为良知本来面目, 反而求之事亲从兄之间,使学有所持循。致书阳明、南野二公,盖极言之。其 后先生家居,每接引同志,倦倦以躬行孝悌为致良知下手切实功夫。 。而聂豹 自己在致阳明的信中也承认当时的践履情况: 某尝反求诸心,虚灵之用,固自灿然,出有入无,超乎茫荡,若无辏 泊。近来求之于事亲从长之间,便觉有所持循。如一欲之念方萌,辄自讼 曰“是非孝也”,则罔念自消;如一言一行之过也,辄自讼曰“为父母戮也”, 宋仪望:双江聂公行状,聂豹集,第6 4 2 页 来仪望:双江聂先生行状,华阳馆文集卷十一,第5 6 页 同上 8 第l 章绪论 则愧汗交迸。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 、思想成熟时期( 五十岁以后至七十七岁卒) 能够显示聂豹思想此此期间精进的依据为宋仪望在双江聂先生行状中 的总结:“戊戌以后,先生有悟于本体虚寂之旨。足见聂豹在与阳明通书后, 于心学深有所悟而自有创见。聂豹良知学渐有己见,而与王门诸子日与讲学, 交流思想,日逐辩论,其思想之影响不容忽视。 聂豹五十六岁时,著大学古本臆说、白沙绪言。自平阳任职归后,遂 专以涵养本体虚寂为归。曾参与欧阳南野、邹东廓、罗念庵等举行的九邑大会。 双江聂先,上行状记:“企守平阳,作大学臆说。其释致知格物,云:宰 物为知,感物为意,处物为格,心犹镜,知犹镜之明,致知犹磨镜,格犹镜之 照,妍媸在彼,随物应之。先生自平阳归,与同志论学,一以涵养本体虚寂 为归,是时适与念庵罗公论相契合。” 聂豹于六十岁即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年底被逮,下锦衣狱。后于狱中著困 辨录、幽居答述等。六十三岁获释后,历任至兵部尚书,太子少傅,太子 太保。晚年致仕后,多参与集会讲学活动: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冬十一月,郭应 奎、李罗山、曾前川、陈两湖、胡仰斋访聂双江,次年,江西督学王敬所介其 门人访聂豹,越明年,与王龙溪论学,著致知议略,与邹东廓、罗念庵、刘 狮泉等会讲于复古;嘉靖三十九年庚申,王龙溪至江西,造访聂豹。在集会讲 学及与同门的往返辩论中,聂豹的“良知本寂”、“归寂 说益得精进和纯熟。 总之,这一时期的聂豹思想是有其自有特色的,其归寂主静思想的提出正是这 一阶段。 聂豹:双江集卷八启阳明先生第2 3 4 2 3 5 页 口宋仪望:双江聂公行状,聂豹集,第6 4 8 页 9 第2 章聂豹的哲学思想 2 1 本体论 2 1 1 良知溯源 第2 章聂豹的哲学思想 谈到良知,不能不对其历史渊源有所追溯。对于良知概念范畴意义的表述, 在中国历史经典里应该可以找到更早且叙述更完整的相类的词组,但作为一个 独立概念的提出、一个有其明确内涵的词语,从现有的典籍文献来看,当首先 应是孟子提出的。 孟子尽心上有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整个孟子一书,言及“良知 一词的地 方仅见于此,而这里孟子所谓的“良知 是指人所具有的一种不需后天反省的 能力。如果说“良能侧重于行为与实践的话,那么,相对于“良能,“良知 则侧重于辨别与判断能力。这里孟子至少指出了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无论“良 知”或是“良能都是一种先天具有的能力。当然关联于孩提爱亲敬兄那种自 然而然的仁义倾向来看,“良知”在孟子这里又显然并非认识论意义上的理性认 识能力,而是以德性为内容并且有情感的向度,与其心性理论有着内在不可分 割的关系,是一种纯先天的、超验的、本然的道德性存在,而无需后天之人为 又为后天所践行和验证的。如果联系孟子至善论来看时,这种良知良能就是人 性本善里面所具有的能够自发发生的道德性存在,与人性之本共存,发而则为 道德行为。 自孟子而后,有相当长的时间内,“良知一语处于不被发掘的状态。直至 宋以后,经历代大儒的发掘创新,“良知 一词始逐渐至阳明处大放异彩。程明 道有云:“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 习。”其中“却须存习此心 句中的“心 ,显然是指与“习心相对的良知良 能。虽然明道顺着孟子的语脉依然良知良能连言,但仍未将“良知 作为 函程明道:识仁篇 1 0 第2 章聂豹的哲学思想 一个独立的明确的概念,但将“良知 作为与“习心相对之“心”,纯本然之 心与后天习练之心相对,无疑透露了作为“心即理”的良知观念经象山而成熟 于阳明这种发展的必然性。 朱熹对良知亦只略略提及,并无过多涉及。他说:“良者,本然之善也 并 引用二程所谓“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乎天,不系于人”的话为证。值 得注意的是横渠( 张载,1 0 2 卜1 0 7 7 ) 说:“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 小知而己。 固这是首次将良知与见闻之知区别开来,连同其“德性之知”与“见 闻之知”的概念,可以说开启了后来阳明学中良知与知识之辨的先声。 后来,陆象山( 陆九渊,1 1 3 9 1 1 9 3 ) 的思想直承孟子。所谓“读孟子 书而自得之”。 象山进一步明确将良知等同于本心,同时还屡引孟子之说,正 式提出了“心即理”的原则: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又曰:“存乎人者, 岂无仁义之心哉? ”又日:“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又曰:“君子之所 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又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 能无丧耳”;又日i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去 之者,去此心也,故又日:“大人者不失其赤字之心。”“四端”者即此心也。 “天之所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故 曰:“理义之悦我心,有刍豢之悦我口。”所贵乎学者,为其欲穷此理,尽 此心也。 从象山引用孟子的话来看,“心即理”中的“心”,显然指的是“仁义之心 , “赤子之心 、“四端之心”。而这种人所同然的“本心 ,本身也就是“理”。心 与理的关系问题,构成整个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不仅任何思想内容侧重不同 的理学家均不能回避该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认识,更是决定一种思想体系基 本特征的根本所在。陆王“心 、“理”之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史研究的 架构揭示的儒家思想史中的发展线索与承继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无有疑义的。 阳明思想的核心处,的确与象山一致,于是,从孟子到象山再到阳明,便构成 了古代儒家心学的主线。只不过,在阳明这里,转变了心学的表达,他完全以 良知概念替代了象山的“心即理”的心学概念,虽然依然包含了“心即理 所 朱熹:四书集注 o 张载:正蒙诚明篇 陆九渊:陆几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 固陆九渊:陆九渊集卷十一与李宰书之二 第2 章聂豹的哲学思想 表达出的哲学意蕴,但良知范畴的明确提出仍然有其更深层次的心学理解,也 更加能够折射出作为一代哲学大师的王阳明对人这个主体价值的关注,对圣学 之道重塑人心的重视,这也是阳明所处时代赋予他的学术使命。也正是基于对 现实的忧虑,阳明之“良知”说更具有道德伦理意义,直叩人心,对于人性之 改造,对于圣贤之道的追求,是良知所蕴含的践行方面的深刻意义之所在。阳 明曾说: 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 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直是痛快,不 觉手舞足蹈。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功夫。学问头脑,至此已是说得 十分下落,但恐学者不肯直下承当耳。 阳明的良知说在他i l l 龙场悟道后,对人心的塑造和影响亦更加明显。而且 还包含了圣人之道修养的全部内涵在内,学术学问的修养也在良知的践行之中。 也就是“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功夫”。阳明良知学的提出,包含的意义十 分庞大,其“良知 之意应有多方面的理解: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 处,只是一个真诚侧但,便是他本体。这是阳明对“良知即天理”的最明确的 解释。阳明的“良知即天理 在表达心与道德理性的关系上比陆九渊的“心即 理”更为精粹:“良知即天理”因为有“良 、“天理”作限定,保证了良知内容 的纯洁性,并且,天理在心中的表现是主动的,只要不被私欲障蔽,心自然就 表现为天理。他说: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 就尽了万事万变。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这里的“是非”二字把孟子“是非之心,智也;羞恶之心,义也两者一 齐收于良知,两者皆为良知的表现,良知作为天理的纯粹的判断和辨别能力通 过是非之心得到很好的体现。良知就是非之心而言一方面具有天然的好善去恶 的趋势,另一方面即知道何者为是何者为非。细察阳明良知说之前后两段,可 以探知,其良知说之所以得以流传实有其内在原因,一方面从心即理的角度认 为良知即为天理明觉处,将良知提升至及高处,与天理同然,这使得良知学有 了其相等同于朱子学的高度,从而使良知有了本体上的依归。另一方面,良知 钱德洪:刻文录叙说见王守仁上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页1 5 7 5 国王阳明:王阳明令集卷二传习录中,第8 4 页 国王阳明:传习录,第3 0 5 页 1 2 第2 章聂豹的哲学思想 在阳明那里还不仅仅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本体,它的道德伦理意义显然深 蕴其中,而对人的道德教育有着前所未有的塑造作用。当然不止是限定在伦理 范围内,同时王阳明亦以良知包容解释万物: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 是与物无对。人若复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 间更有何乐可代。 又进一步指出: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 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 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 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 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 故能相通耳。 亭 阳明说良知,不仅仅是本心,亦不仅仅是道德法则或以明觉论之,良知还 感应无外,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此即意指良知之绝对普遍性。固同时,王阳明以 高度的融释能力,把大学的三纲八目,中庸的慎独、诚,尚书的惟 精惟一等儒家哲学范畴揉进“致良知 之中,使得良知的包容越来越广。他甚 至把良知等同于易: ,一 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同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 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这种涵盖面极广的“良知 ,可以说是“累千百言,不出此三字为注”。阳 明从多方面对良知进行解释,一方面拓展了良知学所覆盖的领域,即从生活的 方方面面都可以践行而进行道德修养的锻炼;另一方面为后学开了先例,可以 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去理解和阐释良知。这种涵盖之简易使得王学得到极大的 流传和传播,也使得阳明学说在明代中晚期成为一代之显学。所以王门后学中, 每提及良知,也大多是以这种包容极大的意义来指称的。如聂豹,在困辨录 中,更是以“良知 解释一切的,以此释中、诚、神、心、易卦等诸方面。对 于这一点,也是王门诸子都一致相守的。但另一方面,这种包容和简易也使得 回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下,第1 0 4 页 国王阳明:( a - 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下,第1 0 7 页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戢山,第1 5 7 页 西王阳明:传习录下 1 3 第2 章聂豹的哲学思想 后学对良知的理解出现了多方面的分歧,或有所精进或离开阳明为圣人之道立 说的原意。黄宗羲曾评价说:“致良知一语,发自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 后来门下各以意见掺和,说玄说妙,几同射覆,非复立言之本意。 黄宗羲的 这个评说尽管多不为后来学者所全部认同,认为其对王门后学有不确切评价之 处,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无疑可以看到王门学说在后学中分流这一明确事实。 而作为王门后学,聂豹之良知说仰承其师颇多矣。 2 1 2 良知与知觉 关于良知之学,诚如上面所提到的,后学因为理解的不同产生分歧,致使 王学分为多个派别。而对于派系的划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划分标准。王龙溪列举了六种他不同意的学说, 也就是说,他将良知学说分为七种。现代学者冈田武彦也是依据龙溪学说将王 门后学分成了“现成”、“修证和“归寂 三派。而对于聂豹,当然也有自己 的看法和分说标准: 今之讲良知之学者,其说有二。一曰:“良知者,知觉而已,除却知觉 别无良知。学者因其知之所及而致之,则知致矣,是谓无寂感、无内外, 而浑然一体者也。”一曰:“良知者,虚灵之寂体,感于物而后有知,知其 发也。致知者惟归寂以通感,执体以应用,是为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 微之显,而知无不良也。”夫二说之不相入,若柄凿然。主前说者,则以后 说为禅定、为偏内;主后说者,有以前说为义袭、为逐物。听者惑焉,而 莫知所取衷。 聂豹所列两种学说可谓是完全对立的,一者以知觉为良知,一者以良知为 虚灵之寂体。聂豹之说显然为后者,而其之所以专列为对立,正是为强调己说, 反对知觉说。聂豹主张归寂之学,最为反对“以知觉为良知”,因为这和他的立 言宗旨恰相违背,倘为知觉所惑,则其归寂之功将等同于无,而返本之机将无 以存在。既然“知觉 说如此作为他学说的对立面,则有必要去了解知觉之意。 知觉一语,意义有二:一、为感性意义上知觉,即为感官所获知,如知痛 知痒之类,是人的本能体现,但同时亦为所有动物所具有,具有不确定性和变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聂豹:双江集卷四赠上学正之宿迁序,第2 4 2 5 页 1 4 第2 章聂豹的哲学思想 异性,可能因主观和客观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二、为道德意义上的知觉,即见 父知孝,见兄知弟等,此知觉为人所特有,在孟子为性之四端,是人之日常伦 理活动之中的感性之觉。 在中国哲学传统中,关于知觉的大量论述应在北宋之后,张横渠把性与知 觉联系在一起,他说:“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关于知觉之论述对后世产生较 大影响的应属明道,明道曾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 明 道此言只是以“手足痿痹 来比喻“不仁”,但手足痿痹却须人的知觉才能感觉 到,明道虽未点出知觉二字,其中已包含了知觉言仁的意思。程门高弟谢上蔡 ( 讳良佐,字显道,号上蔡,1 0 5 卜1 1 0 3 ) 则在明道的基础上直接点出以知觉 训仁,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上蔡日:“有知觉、识痛痒,便唤作仁”,又日: “心有所觉谓之仁。朱子于知觉亦有所论述,他虽反对感官知觉,认为以“知 觉”言仁或言心,“便相似说禅”, 恐其陷入感官本能主义,但同时他也不避讳 说“知觉”,而认为“知觉”和“理 是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有问:“知觉是 心灵固如此,抑气之为耶? 朱子答日:“不专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为之 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 朱子又说:“所知觉者是理,理不离知 觉,知觉不离理。 固朱子曾在中庸章句序中云:“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 又在大学章句中,注“明明德 日:“明德者,人之得乎天,而虚灵不昧, 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王阳明对朱子注“明明德一句作了解释:“虚灵不 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并以“虚灵明觉 来释“良知 :“心之虚灵明觉,即所 谓本然之良知也。 在这里,“明觉”虽与“知觉 一字之别,所蕴含的意义却 大有不同,知觉如上所述意义有两个方面,人与动物都可具有,但明觉却唯属 于人。在阳明看来,虚灵明觉是良知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良知具有先天的道 德判断能力,并且良知的“明觉”使其具有主动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对于灵 明的强调,正是阳明把主体绝对化,将其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的道德性理论之 所在。阳明曾问弟子:“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弟子答:“尝 。张载:正蒙太和篇,第9 页 o 程颐、程颢:1 - - 程集上册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第1 5 页 奇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与转变,第6 5 页,商务印书馆,二o o 三年 回黄宗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茶餐厅装修设计施工方案
- 2025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专项训练试卷
- 体育产业体育场馆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 政绩观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 2024年咨询工程师复习提分资料含完整答案详解(必刷)
- 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模拟题库讲解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4-2025学年质量员常考点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2024宿迁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物理》真题参考答案详解
- 计算机一级模拟题库【新题速递】附答案详解
- 2024咨询工程师考试黑钻押题及完整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函数的概念学习任务单-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 产品技术规格书模板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读
- 颈脊髓损伤患者护理查房PPT
- 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1课时《分数混合运算(一)》 课件
- 浙大中控DCS图形化编程(“模块”)共248张课件
- 自采商品管理流程
- 有机化学 第十三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 建设工程文件收集整编系统
- 小学三年级英语26个字母练习题
- 医院应聘报名表(护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