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 , p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做作者躲锄晚栌 气年乞其f 蜘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在中国历史上,蒙元时期的岳镇海渎祭祀是最为兴盛的。从蒙古统治的角 度来看,这一现象尤为引人注目。围绕岳镇海渎祭祀涉及到一系列的政治、文 化、宗教等问题,对于研究蒙元时期的统治思想、宗教政策、以及道教、儒士, 都是很好的切入点。然而,这一问题在学术界迄今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拟 从制度层面,对蒙元时期的岳镇海渎祭祀制度作出研究。首先,从汉文化和蒙 古文化两方面追溯了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渊源。其次,将蒙元时期的 岳镇海滨祭祀按发展分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三个阶段,按祭祀方式分为 代祀、常祀、非定例三类,研究了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制度的沿革。并 且探讨了三个阶段中使臣身份的变化。第三,从祭祀地点、代祀路线、祭祀礼 物、祭祀仪式等四个方面具体考察了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制度的内容。 最后指出,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成为最早被施行的汉地祭祀,是由于蒙古 统治者有宗教与政治上的双重考虑;岳镇海渎祭祀实行后,成为了蒙古中央朝 廷统治汉地地方的一条纽带;在岳镇海渎祭祀的施行过程中,以及在朝廷与地 方之间的联系上,道士与儒士发挥着推动性的作用。 关键词:蒙元时期宗教祭祀岳镇海渎道教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 o u t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s a c r i f i c et oy u e - z h e n h a i - d u ( 岳镇海渎) i ny u a nd y n a s - t yi sm o s tf l o u r i s h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t h em o n g o l i a nr u l e ,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i s p a r t i c u l a r l ys t r i k i n g a n dt h e r ei sa s e r i e so f p o l i t i c a l ,c u l t u r a l ,r e l i g i o u sa n do t h e ri s s u e sr e l a t e dt ot h es a c r i f i c et oy u e - z h e n h a i - d u ,w h i c hi sag o o de n t r a n c ei n t ot h es t u d yo f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r u l e ,r e l i g i o u sp o l i c i e s ,a sw e l la st a o i s ma n d c o n f u c i a ni ny u a nd y n a s t y h o w e v e r , s c h o l a r sh a v en o tp a i de n o u g ha t t e n t i o no nt h i si s s u eb yf a r t h i sp a p e ri sm e a n tt os t u d yt h es y s t e mo fs a c r i f i c et oy u e - z h e n - - h a i - d ui ny u a nd y n - - a s t y f i r s to fa 1 1 t h es o u r c eo f s a c f i r i c et oy u e - z h e n - h a i - d ui ny u a nd y n a s t yw a st r - a c e dt ob o t ht h ec u l t u r eo fh a na n dt h a to fm o n g o l i a s e c o n d l y ,t h e r ea r et h r e es t a g e s i nt e r m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 w h i c ha r eg e r m i n a t i o np e r i o d , t h ef o r m a t i o np e r i o d ,a n dt h e m a t u r i t yp e r i o d ,a n dt h e r ea r et h r e e m o d e so fs a c r i f i c e ,w h i c ha r er o y a ls u b s t i t u t es a c - r i f i c e ( 代祀) ,r e g i o n a lr e g u l a rs a c r i f i c e ( 常祀) ,i r r e g u l a rs a c r i f i c e t h e r e b y ,t h ee v o l u t i - o no fr e l i g i o u ss y s t e m sa r es t u d i e d m e a n w h i l e ,t h ec h a n g eo ft h ec a p a c i t ya se n v o yi 。 nt h et h r e es t a g e si sd i s c u s s e d t h i r d l y ,t h ec o n t e n t so ft h es y s t e mo fs a c r i f i c et oy u e z h e n h a i - d ui ny u a nd y n a s t ya r es t u d i e d ,w h i c hi n c l u d ep l a c e so fs a c r i f i c e ,r o u t e so f t h ee n v o y s ,o b l a t i o n s ,a n ds a c r i f i c i a lr i t u a l s a tl a s t ,c o n c l u s i o n sa r es h o w na sf o l l o w s : t h er e a s o nt h a ty u e - z h e n h a i d uw a st h ef i r s th a ns a c r i f i c ea d o p t e di ny u a nd y n a s t y i st h a tm o n g o l i a nr u l e r sh a dg o tb o t hr e l i g i o u sa n dp o l i t i c a l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a st h es y s t e mo fs a c r i f i c et oy u e - z h e n h a i d ui ny u a nd y n a s t yw a sa d o p t e d ,i tb e c a m eab o n d t h a tc o n n e c t e dm o n g o l i a ni m p e r i a lc e n t r ew i t ht h eh a nr e g i o n s ;i nt h ea d o p t i o nc o u r - s eo fs a c r i f i c et oy u e - z h e n h a i d ui ny u a nd y n a s t y ,a sw e l la si nt h ec o n n e c t i o n sb e t - w e e nt h ei m p e r i a lc o u r ta n dt h eh a nr e g i o n s ,t a o i s t sa n dc o n f u c i a n sp l a y e dap r o p e - l l a n tr o l e k e y w o r d s :m o n 9 0 1 y u a np e r i o d ,r e l i g i o n s ,s a c r i f i c e ,y u e - z h e n 一五口f 砒( 岳镇海渎) , t a o i s m i i 目录 目录 绪论1 研究意义1 研究综述1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3 “岳镇海渎”概念的界定3 第一章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渊源5 第一节汉地传统的岳镇海渎祭祀5 一岳、渎祭祀5 二海、镇祭祀6 三隋唐以降的岳镇海渎祭祀8 第二节蒙古传统的山川神信仰9 第二章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沿革1 0 第一节萌芽:前四汗时期1 0 一蒙元时期史料中最早的岳镇海渎祭祀1 2 二张善渊的两次代祀1 3 三蒙哥汗时期的代祀1 4 第二节形成:忽必烈时期1 9 一代祀1 9 二常祀2 2 三非定例2 4 第三节成熟:元代中后期2 5 一史料问题2 5 二制度的完善2 6 i i i 目录 第三章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内容3 2 第一节祭祀地点3 2 第二节代祀路线3 5 第三节祭祀礼物3 9 一礼物明细3 9 二礼物的发出4 2 三礼物的去向4 2 第四节祭祀仪式4 5 结语4 8 一双重视野下的岳镇海渎4 8 二中央与地方的纽带5 0 三道士与儒士的推动5 2 ( 一) 道士5 3 ( 二) 儒士5 4 参考文献5 8 后记6 1 个人简历6 2 绪论 研究意义 绪论 蒙元时期的岳镇海滨祭祀,是一个长期被学界忽视的问题。关于岳镇海渎 祭祀的记载,在蒙元时期的史料中出现得很频繁。仅在元史世祖本纪就 出现了2 9 次之多,如此高的频率,在二十五史中是绝无仅有的。相关记载在道 教史料中屡见不鲜,在元人诗文中也屡有提及。王圻续文献通考称:“岳镇 海滨,元世祖时代祀几无虚岁。其后历朝亦修祀事惟谨。足见蒙元时期岳镇海 滨祭祀的兴盛程度。 研究蒙元时期的岳镇海渎,不止是研究岳镇海渎祭祀自身。围绕它涉及到 一系列的政治、文化、宗教等问题,对于研究蒙元时期的统治思想、宗教政策、 以及道教、儒士,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研究综述 目前学界对元代祭祀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国内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太庙、 烧饭、天妃( 妈祖) 等几个专题,对岳镇海渎的关注很少。涉及岳镇海渎的大 多是概述性的文字圆。以笔者目力所见,称得上较深入研究的只有王元林研究历 代南海神祭祀的论著国家祭祀与海上丝路遗迹广州南海神庙研究 ,其 中第五章元代部分,主要利用元史、元典章、方志中的史料,对元代南海 庙、南海神祭祀制度作出了梳理,并探讨了元代南海神庙与广州海上丝路的关 系。王元林的论述以南海为中心,对岳镇海渎制度亦有所涉及。 日本学界近年来对岳镇海渎的研究。1 9 9 0 年代,池内功先后发表关于忽 山参刘晓:元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页1 8 3 1 8 5 。 啦例如,黄时鉴:元代的礼俗,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l l 期( 1 9 8 7 ) ,后收入陈得芝主编中 国通史元代卷( 上) 第十二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页1 0 1 8 1 0 3 8 。又如,那木吉拉:中 国元代习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页1 9 6 1 9 7 。 。王兀林:国家祭祀与海上丝路遗迹一r 州南海神庙研究第五章元代的南海神庙,北京:中华书 局,2 0 0 6 年,页2 1 7 2 4 2 。 1 绪论 必烈朝的祭祀、关于元朝的郡县祭祀二文,虽然不是以岳镇海渎为专题, 但是文中论及蒙古统治者对岳镇海滨祭祀的态度,这对于研究岳镇海渎祭祀颇 有参考价值。2 0 0 1 年,森田宪司发表关于元朝的代祀一文 ,对元代的“代 祀”作出了高屋建瓴式的研究。代祀的主要对象就是岳镇海渎,因此,森田氏 的研究对岳镇海渎而言是有开拓性的。近年,樱井智美对济渎庙、北岳庙实地 考察,对石刻史料详细考释 ,先后发表了关于济渎庙、北岳庙的细致的研究论 文固,二文一篇着重地域社会层面,一篇着重祠庙管理层面,都探讨了元代的岳 镇海渎制度,对元以前的制度亦有所涉及。 在史料的整理方面,1 9 8 6 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恒山志和霍山 志,2 0 0 0 年河北省曲阳县文物保管所编写曲阳北岳庙 ,都著录了元代的 部分重要碑文。虽然在碑文的辨认、移录、标点上存在或多或少的讹误,但亦 有助于一窥今日诸祠庙中碑文的保存情况。 综观先行研究,元代的岳镇海渎研究尚有很大的空间。 首先,从制度层面整体研究岳镇海滨的著述尚不存在,森田宪司的“代祀 研究虽是从宏观的制度角度出发,但是代祀仅仅是岳镇海渎祭祀的一种。本文 拟作更全面的论述。 其次,诸现行研究中史料的菟集未臻完备。现行研究中利用最多的是石刻 史料,森田宪司从方志、金石志中菟集了北岳、南镇、北镇、南海的石刻史料; 王元林从方志中蔸集南海庙石刻;樱井智美经过实地考察菟集的济渎、北岳石 刻史料则更全面。但是对岳镇海渎而言,仍然有未尽之处。元人文集、笔记中 尚有很多史料,在先行研究中利用得不多。 第三,先行研究对蒙元早期的岳镇海渎祭祀探讨得不多,部分史实尚有疑 问,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池内功:7 匕于f 朝。祭祀t - l 、c ,平成二年度科学研究黄辅助金缝合研究( a ) 研究成果辗告害中 国史l 二扫i ,否正统巴巽端( 二) ,1 9 9 1 年,百5 5 7 0 。池内功:冗朝。郡繇祭祀c 二- ,l ,( ,野口戡郎编 中固史c 打c ,5 教巴固家,雄冈出版,1 9 9 4 年,页1 5 5 1 7 9 。( 中文版本见池内功:异民族支配与国 家祭祀谈元朝郡县祭祀,郝时远、罗贤佑主编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 周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6 年,页1 4 9 1 6 7 。) o 森田意司:元朝c 打i ,墨代祀l :,o 。( ,柬方宗教9 8 ( 2 0 0 1 年) 。 西樱井钾美( 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 考释,李治安主编元史论丛第l o 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 0 0 5 年。 。樱井智美:夕匕于f 鼙北支配口) 一形象壤孟地隔。祭祀上教育。骏台史学1 2 4 ( 2 0 0 5 ,3 ) 。樱 井智美:元代。北狱痈祭祀邑圣。遂行者允与,氟贺潭保规编中圆石刻资料邑圣。社舍北朝隋唐 它中心c :,汲古害院,2 0 0 7 年9 月,页1 1 3 1 4 2 。 恒山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霍山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薛增福、 王丽敏主编曲阳北岳庙,囱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 0 0 0 年。 2 绪论 第四,对岳镇海渎制度的具体内容,如地点、路线、使臣、礼物、仪式, 先行研究中惟森田氏文中有提纲挈领式的论述,未臻细致,故仍有深入检讨的 必要。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本文大量蔸集石刻史料,广泛利用道藏、地方志、金石志,以及近年来新 发现的、新整理的石刻史料,在森田宪司、王元林、樱井智美所茏集史料的基 础上,作进一步补充。另外,翻检大量元人文集、笔记,利用前人未曾使用的 史料。 本文第一章,追溯元代岳镇海滨的渊源,考察元以前的制度对元代有怎样 的影响。分成两方面来探讨,一是汉地的岳镇海渎祭祀传统,二是蒙古自身的 山川信仰。从这两方面出发,考察元代岳镇海渎的渊源。 第二章,考察蒙元时期岳镇海渎制度的沿革。全面探讨岳镇海渎制度,将 蒙元时期的岳镇海渎祭祀按发展分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三个时期,按祭 祀方式分为代祀、常祀、非定例三类。三个时期、三类的划分,对深入了解岳 镇海渎祭祀颇有裨益,这也是先行研究中未能指出的。 第三章,详细考察制度的内容。从地点、路线、使臣、礼物、仪式几个方 面入手,深入探讨岳镇海渎祭祀的细节,以使制度具象化、不流于空泛。以上 各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深、更广。 结语,总结全文,并从中央与地方关系、道士与儒士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岳 镇海渎祭祀,以补制度层面研究之不足。 “岳镇海渎 概念的界定 岳镇海渎,是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简称。 五岳,在今天众所周知的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但历史上,是先有“四岳”,后才有“五岳”。“五岳”一词最早见于 周礼,但其中没有更明确的记载。至汉代,汉宣帝神爵元年( 公元前6 1 年) 诏定五岳为:东岳泰山,中岳嵩高,南岳漓山( 即霍山) ,西岳华山,北岳常山 ( 即恒山) 。延至隋开皇九年( 公元5 8 9 年) ,隋文帝废霍山为名山,以衡山为南 3 绪论 岳。从此,“五岳”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本文所要讨论的蒙元时期的五岳, 也是一样。还要附带指出,上文所提的霍山,又名淆山、天柱山,位于今安徽 庐江,切勿与后述“五镇”之中镇霍山( 位于今山西霍州) 混淆。 五镇,同样指的是五座山,但地位较五岳为逊。所谓“镇”,指一方之主山。 周礼- 大司乐始见“四镇五岳”一词,但是对“四镇”没有更明确的记载。 “镇”获得官方确认的时间比“岳”晚得多,直到隋代,朝廷才定四镇为:东 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间山、西镇吴山。唐代又增入中镇霍山,合为 五镇。以后历代沿袭,至近代,五镇祭祀衰落,五镇之名也渐不为人所知。 四海,指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上古时期,“四海”就见于记载。例如 礼记祭义中就提到“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为“四海”,但没 有明确海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四海海域的认识也在变化。本文所研 究的蒙元时期,“东海”大概指今渤海、黄海、东海北部,“南海大概指今南 海、东海南部,而“北海”、“西海”的海域概念则很模糊,没有确指。 四渎,指的是四条河流。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 发源注海者也。但是早期的“四渎”中,“江指的是不是长江,而是沂河。 当时的“四渎 反映了以邹、鲁、泗上( 今山东省中南部) 为中心的古代“山 东居民对这一带主要水道的知识 。故史记封禅书有“四渎咸在山东” 之说,而史记殷本纪引汤诰“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的 方位亦可解释得通。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长江在全国的地位日渐突出,到西 汉时,长江已取代沂河,成为四渎之一。自兹而后,四渎的方位就变成了:淮 为东渎、江为南渎、河为西渎、济为北渎。 。参王元林:国家祭祀与海上丝路遗迹一r 州南海神庙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年,页1 5 。 圆石泉: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义史1 9 7 9 年第6 辑。 4 第一章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的渊源 第一章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渊源 研究蒙元时期的岳镇海渎祭祀,必须考虑两个方面。首先,岳镇海渎是传 统的汉地祭祀,由历代王朝次第因循而来,没有前代的因循嬗变,便没有元代 的岳镇海渎制度。其次,必须考虑统治者的异族身份,蒙古人起于漠北,本对 汉文化甚少了解,接受岳镇海渎祭祀固然有政治上的考虑,但基于自身宗教传 统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第一节汉地传统的岳镇海渎祭祀 山川祭祀,古已有之。对于山川,殷人祭祀最多的是“河”,有关卜辞不下 五百条。而卜辞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山,是“华”、“兕”。华,即华山。兜,很可 能是嵩山。卜辞中唯有“十山”、“五山”、“二山”这样的合称,而未见岳镇海 渎之称。“岳镇海滨”作为一个整体成为祭祀对象,是经过了一个历史的过程才 形成的。其中,岳、渎祭祀出现较早,而海、镇祭祀略晚。 一岳、渎祭祀 山川祭祀,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五岳四渎是天下山川之大者,地位当然 举足轻重。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称引虞书,记载了舜祭祀五 岳的时间、礼仪、周期: 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遂见东 后。东后者,诸侯也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 死贽。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 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 五载一巡狩。o 五岳祭祀似乎已经制度化。当然,这个记载的可信度不高。 山参见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页6 7 。 曲汉书卷2 5 上郊祀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页1 1 9 1 。 5 第一章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的渊源 五岳、四渎祭祀具体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可以推测出,它在秦统一以 前便己存在。秦并六国后,认为三代皆居河、洛之间,故嵩山为中岳,四岳各 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秦定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所以将天下 名山大川重新排序。五岳、四渎被打乱顺序,与名山大川同列,地位显然是被 降低了。而霸、产、丰、涝、泾、渭、长水,这些秦地山川,本皆不在大山、 川数,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秦地山川的地位被大大提高。所以,将天下 山川重新排序,是秦统一后鼎革文化的一项举措。将天下山川重新排序后,除 泰山作为天下山川之首的地位没有变,各名山大川处于了同等的地位。 但是,秦朝的这种做法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五岳四渎仍然被认为 是山川之大者。秦亡后,“五岳四渎”的叫法重新兴起。如史记封禅书便 称汉武帝巡祀“遍于五岳四渎”。秦废分封、立郡县,破坏了旧有的祭祀制度。 汉恢复分封,礼记王制所谓“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 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制度才又得以实行。史记封禅书“始 ( 案,指汉初) 名山大川在诸侯,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宫彳i 领。及齐、淮南 国废,( 案,齐有泰山,淮南有天柱山) 令太祝尽以岁时致礼如故。 可见,天 子与诸侯是有分工的,各自祭祀各自治下的山川。 五岳四渎祭祀的正式制度化是在汉宣帝时。汉宣帝正式确定了五岳四渎的 名称,也确立了五岳四渎祭祀的制度: ( 汉宣帝) 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 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 有常礼。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涌山于漓,西岳华山于华阴, 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 者持节侍祠。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 祭祀五岳、四渎的制度从此正式确立,其后历代承袭,虽然祭祀的地点和具体 的礼仪有一些变动,但是大的制度没有变。 二海、镇祭祀 在秦汉以前,海、镇的地位,比岳、渎低。按礼记的规定,在需要祭 祀的山川中,地位最高的是五岳,其次是四渎,再次的统称为名山大川。四海 。汉书卷2 5 下郊祀志f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页1 2 4 9 。 6 第一章蒙元时期岳镇海滨祭祀的渊源 没有被单独列出来,五镇更是仅被归入名山大川之中。 祭祀海,最晚在秦汉时期也已经开始。四海祠的所在地,据史记封禅 书,秦并天下后,“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 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诸逑之属,百有 余庙。 是将四海祠设在了雍地。到汉代,据前引汉书郊祀志,恢复五岳 四渎祭祀的由头是江海“阙焉无祠”,足见海的地位之重要。汉代的海祠可能是 因袭秦制,设于国都附近。随着人们对四海海域认识的深入,四海祠逐渐分立。 隋代以前所立“海水祠”、“海祠”和“东海祠”都是在长江口以北,隋代将“东 海祠”与“南海祠”分列,且两祠都在陈故地上。隋书卷7 礼仪志,册 府元龟卷3 3 帝王部崇祭祀明载,隋开皇十四年( 5 9 4 年) ,“东海于会 稽县界,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 对镇的祭祀,在岳、镇、海、渎祭祀当中是开始得最晚的。如前文所述, 直至隋开皇十四年( 5 9 4 年) 才立四镇,唐增为五镇。 至此,岳镇海渎作为一个整体最终形成,并且固定下来至今。在这样的前 提下,一套祭祀的时间、地点、礼仪、祀官人选的完整的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确 立了: 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岱山, 祭于祗州;东镇沂山,祭于沂州;东海,于莱州;东渎大淮,于唐州。南岳 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于越州;南海,于广州;南渎大江,于益州。中 岳嵩山,于洛州。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昊山,于陇州;西海、西渎大河, 于同州。北岳恒山,于定州;北镇医无闾山,于营州;北海、北渎大济,于 洛州。其牲皆用太牢,笾、豆各四。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 从起初的五岳四渎祭祀,到隋唐的岳镇海渎祭祀,山川祭祀的范围是在逐 渐扩大。这跟国家疆域的扩大、国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是密不可分的。岳镇海 渎散布在全国各地。祭祀有宣扬教化的作用,对巩固地方统治有所裨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秦汉时期的四海祭祀是在国都附近举行,其象征性意 义比功能性意义大得多。到隋唐时期,东海祭于莱州,南海祭于广州,对于当 地的海运、海上贸易、渔业都有明显的功能性意义;而对徒具象征性意义的西 海、北海则不单独设祠,就近合祭,西海合于河,北海合于济。 。参王元林:国家祭祀与海上丝路遗迹广州南海神庙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年,页5 l 。 圆| 日唐书卷2 4 志第四礼仪四,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页9 1 0 。 7 第一章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的渊源 三隋唐以降的岳镇海渎祭祀 北宋的岳镇海渎祭祀与唐制大致相同,而略有变化。如,唐代设九品岳渎 令以管理祠庙,宋太祖开宝五年( 9 7 2 ) 废岳渎令,“以本县令尉兼庙令丞掌祀 事 。太平兴国八年,恢复常祀,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长吏以 次为献官圆。元代的地方常祀也大致采取了这种制度。 南宋,疆土的缩小使岳镇海渎祭祀无法照常举行,所以往往采取“望祀” 的方式。这对元统一南宋前的做法是有影响的。另外,“岁时降御书祝文”、“遣 官诣州行礼”的记载,表明每年一度的代祀在南宋也已施行 ,这对元代多少也 有影响。 金灭北宋后,岳镇海滨祭祀一度废止。然而至迟在金世宗大定四年( 11 6 4 ) 再度开始施行,制度大体承袭自北宋: 大定四年,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迎气日祭之。”诏依典礼以四 立,土王日就本庙致祭,其在他界者遥祀。立春,祭东岳于泰安州、东镇于 益都府、东海于莱州、东渎大淮于唐州。立夏,望祭南岳衡山、南镇会稽山 于河南府,南海、南渎大江于莱州。季夏土王日,祭中岳于河南府,中镇霍 山于平阳府。立秋,祭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望祭西海、西渎 于河中府。立冬,祭北岳恒山于定州、北镇医巫间山于广宁府,望祭北海、 北渎大济于孟州。其封爵并仍唐、宋之旧。明昌间,从沂山道士杨道全请, 封沂山为东安王,吴山为成德王,霍山为应灵王,会稽山为永兴王,医巫阁 山为广宁王,淮为长源王,江为会源王,河为显圣灵源王,济为清源王。每 岁遣使奉御署祝版奁芗,乘驷诣所在,率郡邑长贰官行事。礼用三献。读祝 官一、捧祝官二、盥洗官二,爵洗官二、奉爵官一、司尊彝一、礼直官四, 以州府司吏充。 金代“每岁遣使奉御署祝版奁芗,乘驷诣所在,率郡邑长贰官行事”的代祀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 3 ,太祖开宝五年( 9 7 2 ) 七月,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年。参樱井智美:夕 匕于f 荤北支配。一形象俊孟地匾。祭祀上教育,骏台史学1 2 4 ( 2 0 0 5 ,3 ) :以及樱井智美:元 代。北巍魔祭祀巴干。遂行者亡与,氟贺泽保规编中圆石刻资料上圣口,社畲北朝隋唐它中心c :, 汲古害院,2 0 0 7 年9 月,页“3 一1 4 2 。 口宋史卷1 0 2 志五十五吉礼五“岳镇海渎之祀”,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页2 4 8 5 。 宋史卷1 0 2 志五十五吉礼氕“岳镇海渎之祀”,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页2 4 8 8 。 o 大金集礼卷3 8 沿祠杂录,光绪_ 二十年广雅书局刊本。 睁金史卷3 4 礼志七“岳镇海渎”条,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贞8 1 0 。亦参大金集礼卷3 4 岳镇海渎。 8 第一章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的渊源 度直接影响了元代。另外,金代逢旱祀岳镇海渎祈雨的做法,也直接被元代承 袭。 第二节蒙古传统的山川神信仰 汉地传统,无疑是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的主要渊源。然而,不容忽视的 是,蒙古人自身的宗教传统也发挥了很大作用。首先,对一项祭祀的采纳,必 然同蒙古人自身信仰有关联。其次,岳镇海渎祭祀之所以在元代大为兴盛,与 蒙古统治者的信仰也是分不开的。 蒙古的传统,就是山川神信仰。通常来说,对蒙古早期的信仰、祭祀情况 记载较多的史料有普朗加平尼游记、蒙鞑备录、黑鞑事略、蒙古秘史等 书。然而前三书中虽然较多记载了蒙古人的自然崇拜,如天、日、月、星、雷、 火等,但是没有明确记载山川信仰。可能最有说服力的记载来自蒙古秘史。 其中记录了窝阔台征金时的一个著名事件: 斡歌歹( 笔者案,即窝阔台) 忽得疾,命巫人卜之。言乃金国山川之神, 为军马虏掠人民,毁坏山郭,以此为祟。许以人民财宝等物禳之。卜之不从, 其病愈重。惟以亲人代之则可。 汗弟拖雷遂饮咒水,代窝阔台而死。这个事件历来备受争议,拖雷真正的死因 让人猜测。但这里秘史的记载可以称得上是蒙古人“官方”的说法,即认 为拖雷的死因从根本上是“山川之神为祟”。这一说法,足见蒙古人的山川神信 仰根深蒂固。 函金史卷3 5 礼忐八“祈荼”条,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页8 2 5 8 2 6 。 。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附录明初音写、译注本元朝秘史总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 页6 1 5 。案,此“山川之神”余大钧译为“土地神、水神”( 同书页4 7 3 ) ,不妥。参札奇斯钦蒙古秘 史新译并注释,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 9 7 9 年,页4 3 1 注四。 9 第二章蒙冗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沿革 第二章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沿革 元史祭祀志中说:“岳镇海渎代祀,自中统二年始。”又说:“至元三 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元史世祖本纪中也有与之相呼应的 记载。近来的学者也沿袭了这种说法圆。但是,阅读元史以外的其它史料就 可发现,岳镇海渎祭祀早在世祖忽必烈以前就开始了。准确地说,元史祭祀 志所记年月是正式制度化的开始。在忽必烈以前,岳镇海渎祭祀的制度化趋 势就已经出现了,只是由于某些政治因素,制度化没有完成。忽必烈一朝所做 的,是完成了岳镇海渎祭祀的制度化。而忽必烈以后诸朝对岳镇海渎祭祀制度 又有所修正和完善。因此,本章分前四汗时期、忽必烈时期、元中后期三个部 分进行探讨。 第一节萌芽:前四汗时期 蒙古前四汗时期,蒙古统治者们对汉文化、中原制度的了解在逐渐深化, 但重视程度仍然始终是有限的。至忽必烈即位后,才大规模行汉法。中原的祭 祀制度,正是在忽必烈时期逐步被采纳的。 池内功先生在忽必烈朝的祭祀一文中,研究了中原的各项祭祀被忽必 烈采纳的先后顺序。在汉人的心目中,各项祭祀重要性的先后,可以参照经 世大典礼典序中祭祀的条目顺序:郊祀、宗庙、社稷、岳镇海渎、三皇、 先农、宣圣庙、诸神祀典、功臣祠庙 ,元史祭祀志的条目顺序也大体类 似:郊祀、宗庙、太社太稷、先农、宣圣、岳镇海渎、郡县社稷、郡县宣圣庙、 郡县三皇庙、风雨雷师、武成王、古帝王庙、周公庙、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祠、 功臣祠固。可见,郊祀第一、宗庙第二、社稷第三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此三者 之下是岳镇海渎、三皇、先农、宣圣等神祗。池内功先生的研究发现,对于元 兀史卷7 6 志第一二十七上祭祀五,页1 9 0 0 ,页1 9 0 2 。 o 例如,黄时鉴:元代的礼俗,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 1 期( 1 9 8 7 ) ,后收入陈得芝主编中 国通史元代卷( 上) 第十二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页1 0 1 8 1 0 3 8 。又如,那木吉拉:中 国元代习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页1 9 6 1 9 7 。 。元文类卷4 l 。 园元史卷7 2 至卷7 6 ,页1 7 7 9 1 9 0 7 。 1 0 第二章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沿革 代来说,这样的排序仅仅是汉儒的一厢情愿,忽必烈采纳诸祭祀的先后顺序是: 1 ,岳镇海渎、名山大川;2 ,宗庙:3 ,宣圣;4 ,社稷、先农、风雨雷师;5 , 郊祀。从汉人的传统观点来看,这样的排序真是本末倒置。然而蒙古人与汉人 的观念是很不相同的,采纳祭祀是基于蒙古观念,出于蒙古人自身的需要。例 如,被汉人尊为祭祀之首的郊祀,在元朝是最晚施行的。因为郊祀的目的是祭 天,蒙古自有祭天的旧俗,所以对郊祀没有迫切的需要,施行郊祀主要是照顾 汉人感情的需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汉地的各项祭祀中,岳 镇海渎名山大川是忽必烈最为重视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池内先生认为, 一方面,蒙古人敬鬼神,进入汉地后,崇信汉地的土地神、山川神,以求护持; 另一方面,摆出尊崇汉地神祗的姿态,也能博得汉人的支持。 池内功先生的观点很精辟。宗庙、宣圣孔子、农业神( 社稷、先农、风雨 雷师) 都带有很浓重的汉地农耕文化色彩,对草原民族来说是有距离的。惟有 山川神崇拜是农耕、游牧民族共有的,所以岳镇海渎成为蒙古人最容易接受的 神祗。 但是池内先生在征引史料的时候有一处纰漏。文中引天朝曲阳县重修真 君观碑:“上即位之元年秋七月,诏命掌教大宗师真常真人( 李志常,号真常) 代礼名山,降香望祭。” 池内以为此“上即位之元年”是指忽必烈即位元年, 即中统元年( 1 2 6 0 年) ,以此作为忽必烈施行岳镇海渎祭祀的证据。但是,全真 教掌教李志常卒于宪宗蒙哥六年( 1 2 5 6 年) 在史学界已是定论。中统元年,李 志常已经死去四年之久,怎么可能代礼名山? 实际上,引文中的“上即位”指 的是蒙哥即位。关于此事,玄门掌教大宗师真常真人道行碑铭 、崇真光教 淳和真人道行之碑,以及李志常传记真常真人 中都有明确记载。 虽然引证史料上有这个纰漏,但是瑕不掩瑜,池内功先生文章的主要观点 没有受到影响。然而,这个纰漏也让我们注意到一个重要问题:岳镇海渎祭祀, 早在忽必烈之前就开始了。而本节首先要探讨的就是,蒙古王朝对岳镇海渎的 祭祀始于何时。 函池内功:7 匕于f 朝。祭祀c ) ,【,平成二年度科学研究黄辅助金缝合研究( a ) 研究成果赧告言中 国史c 二打r d 5 正统邑巽端( 二) ,1 9 9 1 年,页5 5 7 0 。 口碑文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 8 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页1 0 0 。 o 李道谦编甘水仙源录卷3 ,道藏第1 9 册,北京,上海、天津: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 籍出版社,1 9 8 8 年。 蛳上揭书卷7 。 李道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道藏第1 9 册。 l l 第二章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沿革 一蒙元时期史料中最早的岳镇海渎祭祀 岳镇海渎的概念,是以中原为中心形成的,深植于汉人传统文化之中。蒙 古人在踏入汉地之前,对岳镇海渎恐怕是所知甚少。成吉思汗晚年才对汉文化 有了一星半点的认识。向成吉思汗传播汉文化的仅耶律楚材、丘处机二人而已。 随着蒙古对金朝的蚕食,尤其是窝阔台灭金后,中原尽入蒙古疆域,蒙古人对 中原文化的了解才逐渐增多。在宣扬汉文化方面,丘处机的后继者、全真教的 道士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由窝阔台至蒙哥即位之初,全真教发展达到鼎盛。 蒙古统治者接触最多的汉人,不是汉人儒士,而是道士。这段时期的全真道士, 在文化事业上大有作为。例如,大蒙古国初建国子学,就主要由全真道士们主 持。有学者认为,硬译白话体的出现,也与全真道士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今天所见的史料来看,蒙元早期,行岳镇海渎祭祀的绝大部分都是道士。可以 想象,蒙古统治者最早对岳镇海渎的认知,应该是藉由道士之口。 考诸史料,蒙元最早的岳镇海渎祭祀,是在乃马真后三年( 1 2 4 4 年,甲辰) , “宣差裴天民奉诏诸路降香,以申志贞为辅行 。这条史料来自申志贞的墓志 铭。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岳镇海渎”,但“诸路降香”指的是祭祀各地的 神祗,以岳镇海渎的地位自然应该在祭祀之列。森田宪司先生在关于元朝的 代祀一文中认为,上面这条记载可信程度值得怀疑。森田先生文中没有说明 这一怀疑的根据。笔者看来,森田先生可能是过虑了。首先,甘水仙源录的 史料价值已为史学界公认。其次,虽然墓志铭对传主的生平事迹向来有粉饰之 弊,但是在这里,为传主申志贞凭空捏造事实是没有必要的。申志贞,是李志 常弟子,时居燕京长春宫,颇得李志常器重,委以任宫门事。此次申志贞降香 归来后,李志常为嘉奖他,升他为宫门知宫。后来,申志贞又两次参与岳镇海 渎祭祀,分别是:宪宗元年( 1 2 5 1 年,辛亥) ,申志贞“代宗师( 李志常) 诣东 岳作醮”;以及宪宗四年( 1 2 5 4 年,甲寅) ,李志常奉旨遍祀岳渎,申志贞随行 。 以申志贞的身份地位,参与岳镇海渎祭祀是情理中事。第三,从另一个重要人 。萧启庆:大蒙古国的国子学:兼论蒙汉菁英涵化的滥觞与儒道势力的消长,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 史研究( 上册)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l o 月,页8 9 1 3 5 。 。商橘文治:张留揉。登埸前夜一凳给文害加易兄亡乇7 ,j b 畴代。道教,柬洋史研究5 6 1 ( 1 9 9 7 年) 。 李道谦编甘水仙源录卷8 洞元虚静大师申公提点慕志铭。 曲森田意司:元朝t - 扫i ,为代祀c 二,o ,t 。束方宗教第9 8 虢( 2 0 0 1 年) 。 睁甘水仙源录卷8 洞元虚静大师申公提点墓志铭。 1 2 第二章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沿革 物裴天民身上可得一条有力的旁证。裴天民的生平事迹罕见于记载,除了申志 贞墓志铭外,只在全真教高道于洞真的传记里可觅得吉光片羽。里面记,于洞 真担任终南山重阳宫的住持期间,1 2 4 4 年夏五月,“圣旨遣近使裴天民诣重阳 宫降香 。同样是1 2 4 4 年,于洞真传记与申志贞墓志铭的记载恰好吻合。重 阳宫,正是裴天民诸路降香的其中一处。有了这个旁证,更可以确认申志贞墓 志铭记载的真实性了。 总之,来自申志贞墓志铭的这条史料,与于洞真传记相参证,便是今天可 见的关于蒙元祭祀岳镇海渎的最早的记载。 上述记载过于简略,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仍然搞不清楚。第一,文中只简略 地称“诸路降香”,而具体去了什么地方,除了上文提到的重阳宫,其它的我们 难以搞清。第二,这次降香是奉了谁的旨意? 虽然有明文“宣差”、“圣旨”,但 是,考虑到当时是乃马真后三年( 1 2 4 4 年) ,贵由尚未即位,再参考本文下面即 将讨论的情况,我们就更难以一口断定这次祭祀岳镇海渎是奉了谁的旨意。 二张善渊的两次代祀 稍晚的记载中,关于上述两问题就明确得多。故真靖大师卫辉路道教提点 张公墓碣铭中,记道士张善渊1 2 4 6 年、1 2 5 4 年两次代祀岳渎: 丙午( 定宗元年,1 2 4 6 ) 夏四月,( 张善渊) 侍中和( 笔者案,“中和” 指张善渊之师、中和真人萧辅道) 赴太后幄殿。及见,亦沾宠眷,奏受真定 路教门提点,仍赐白锦法服。命代中和颁锦幡宝香于嵩高、太华二口,以祈 福祜。甲寅岁( 蒙哥四年,1 2 5 4 ) ,复奉口旨致礼岳渎。 张善渊是太一教道士,中和真人萧辅道是太一教四祖。太一教虽与全真教、 大道教合称为金元时期北方三大道教,但太一教在三者中实力最弱,影响力仅 限于卫辉路附近。真定是拖雷家的封地,太一教的发展是因了地利,与拖雷家 的扶持密不可分。引文中,太后指的正是拖雷妻唆鲁禾帖尼 。张善渊的第一次 代祀,即是奉了唆鲁禾帖尼之命,前往中岳嵩高、西岳太华祭祀。时在1 2 4 6 年, 唆鲁禾帖尼的懿旨,代表了拖雷家的最高权力。 函李道谦:终南l i i 祖庭仙真内传卷下洞真真人。 。王恽:秋涧集卷6 l ,四部丛刊本。 国参看卿希泰丰编中国道教史第三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页2 7 1 。 1 3 第二章蒙元时期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沿革 类似的记载也见于一份官给牒文中,载,海迷失后二年( 1 2 5 0 年,庚戌) , “宣差崇德保真大师教门提点杨”,奉唆鲁古唐妃( 即唆鲁禾帖尼) 懿旨,“随 路于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