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常用词义项演变研究举隅.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常用词义项演变研究举隅.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常用词义项演变研究举隅.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常用词义项演变研究举隅.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常用词义项演变研究举隅.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 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 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 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 茎指导教师签名:i 鱼墨墨 枷口f 年f 月p 日年月 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f a 小喀 抛r 年 月卅日 中文摘要 在专书研究和断代研究已经充分进行的情况下,汉语词汇的历时研 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对于历时研究来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常用 词必将走向词汇研究的中心位置。常用词的产生方式和历史演变,对于 考察汉语词汇史、汉语史乃至汉民族的文明史都具有标志性的参考价值 和意义。 “商量”、“生发”、“首尾”等词语都曾经或者依然是汉语的常用词 汇,其义项相当复杂,它们的演变方式也不是简单的词语替换,因此, 有关常用词义项的演变研究就成了常用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主要内容之 一。 汉语词汇数量众多,词义系统庞杂。一部完整的汉语词汇史和汉语 史的建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汉语词汇个案的演变研究只能为汉语词 汇史和汉语史的构建做一点添砖加瓦的工作。当然,这种工作是不可或 缺的。 关键词常用词义项演变 ac a s es t u d yo nt h es e m a n t i ci t e m so fc o m m o n l yu s e dw o r d s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 o fas u f f i c i e n ta m o u n to f m o n o g r a p h i ca n d s y n c h r o n i cr e s e a r c ho nc h i n e s ev o c a b u l a r y , t h ed i a c h r o n i cs t u d yh a sb e c o m e m o r ea n d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a m o n gac o n s t e l l a t i o no fd i a c h r o n i cs t u d i e s ,t h e c o m m o n l yu s e dw o r d sw i t hg r e a tv r a l i t yw i l ln e c e s s a r i l yc o m et o b et h e f o c u s o fp u r s u i t s0 1 1v o c a b u l a r y t h eg e n e r a t i o nm o d ea n d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m i o n o ft h e c o m m o n l yu s e dw o r d sh a v eg r e a t v a l u ef o rr e f e r e n c ea n d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 o nc h i n e s ev o c a b u l a r yh i s t o r y ,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h i s t o r y , a n de v e nt h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 n a t i o n t a k e “s h a n g l i a n g “s h e n g f a ”a n do t h e rw o r d sf o re x a m p l e t h e s ew o r d s w e r ea n da r es t i l lt h ec o m m o nw o r d si nc h i n e s e ,i t ss e m a n t i ci t e m sa r er a t h e r c o m p l i c a t e da n di t se v o l u t i o nc a n n o tb es i m p l yr e g a r d e da sas u b s t i t u t i o no f w o r d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s t u d yo n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s e m a n t i ci t e m sb e c o m e so n e o ft h em a j o rm e t h o d sa n dc o n t e n t so fs t u d i e so nc o m m o n l yu s e dw o r d s - o w i n gt ot h ei m m e n s en u m b e ro fc h i n e s ew o r d sa n di t sc o m p l i c a t e d s e m a n t i cs y s t e m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b o t hac o m p l e t ec h i n e s ev o c a b u l a r y h i s t o r ya n da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h i s t o r ys t i l lh a sal o n gw a y t og o t h ep r e s e n t s t u d y , f o c u s i n g o nt h ec a s es t u d yo fc h i n e s ew o r d s ,i sb e l i e v e d t ob e d e f i n i t e l yn e c e s s a r y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tf o r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w o r k k e yw o r d s :c o m m o n l yu s e dw o r d s ;s e m a n t i ci t e m s ;e v o l u t i o n 刖吾 词汇学是从传统小学科目训诂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词汇学 和训诂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是,这两门学科有着各自不同的实践对象、研究 目的和发展历程。从社会思想政治及文化的需求出发,训诂学源于解读经典,收 于解读经典。其最主要的功用和目的就是考释古文献中的疑难语词,所以在长达 两千多年的训诘学的发展历史中,训诂实践即解释经典的训诂专书汗牛充栋,但 是却少有专门从理论上研究训诂学这门独立学科的著作和学者。直到十九世纪,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才开始被梳理。词汇学与此相反,它 诞生于理论研究氛围浓郁、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二十世纪,因此从一开始,词汇 学理论和概论的研究以及在词汇学理论指导下的词汇研究都进行得非常充分。 目前,在古代汉语方面,词汇研究也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专书研究、断 代研究和虚词研究领域都有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多部断代语言词典业已 出版,如唐五代语言词典、宋代语言词典、元代语言词典等。虚词研究 方面也已有通论性和总结性的著作,如古汉语虚词、近代汉语虚词研究、 近代汉语助词等。 与以上研究成果相比,常用词的研究显得相对滞后,“最近2 0 年的词汇研究 侧重于对疑难语词的考释,而对常用词、对某一历史时期词汇系统的研究则很少 着力”。回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曾对汉语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肢 体名称、方位词等的形成和发展作过分析,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常用词研 究才引起重视,蒋绍愚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专设“常用词演变的研究”章 节,李宗江出版了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一书,详细阐述了常用词演变的原因、 方式以及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意义等问题,徐朝华出版了上古汉语词汇史一书, 对殷商到秦汉时期汉语基本词汇的面貌作了考察。尽管如此,常用词的研究只能 说刚刚起步,大量工作有待开展。 词汇研究之所以要研究常用词,是因为“常用词大都属于基本词汇,是整个 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词汇史的研究不但不应该撇开常用词,而且应该把它放 江蓝生:东汉一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 1 在中心的位置”,只有这样才可以“窥见个时期的词汇面貌”。所以,词汇学 和词汇史的研究必须充分关注常用词。 因为“常用词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国 所以常用词的演变研究是线的研究。专书研究和断代研究对词汇史研究来说也是 必要的,但这只是点的研究和面的研究。我们研究词汇的目的之一在于建立词汇 发展演变的历史,仅仅进行专书研究和断代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尽管有地域方言 和时代的差别,但是语言的发展是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语言中的所有具体词汇 不可能都仅仅属于一时一地,每一个词语的发展演变都是词汇发展历史线索中的 一根纤维,所以,词汇史的研究必须进行词汇的历时动态研究,必须把点线面的 研究结合起来。 进行常用词演变历史研究的直接意义是可以为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依据,而常 用词的发展也是汉语史分期的主要标志之一。汉语史的历史分期一直是汉语研究 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究竟是古代、近代“两分”还是 古代、近代、现代“三分”以至多分,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吕叔湘先生认 为“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历史分成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 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 代汉语鼎足三分”。 而蒋冀骋和蒋绍愚则主张古代、近代、现代“三分法”。也 有学者主张多分或者干脆不分。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之一是对汉语的基本单位词 汇的发展演变脉络的研究不够充分。特别是常用词,能够跨越不同的时代和地域, 它的发展变化本身也是汉语的发展变化所以词汇史的研究必然有补于汉语史研 究的诸方面。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打破词汇专书研究和断代研究所设置的界限,只把汉语 中常用或曾经常用的一些复音词作为考察对象。之所以只选择常用复音词,是因 为目前有关汉语史和词汇史的研究长期以来只偏重于单音词,而汉语词汇的演变 一直遵循着由单音节向复音化发展的方向,研究复音词,一方面顺应了词汇发展 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可以考证出复音词在汉语发展历史中的生长点,从而为研 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载中国语文,1 9 9 5 年第6 期 汪维辉:东汉一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年第1 1 页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 9 8 5 年,第1 页。 蒋骧骋:近代汉语的上限,载古汉语研究,1 9 9 0 年第4 期一1 9 9 1 年第2 期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4 - 年 究汉语词汇的发展历程乃至建立汉语史提供证据。 因为常用词应用广泛,承担的言语职能比其它词汇要多,大多数常用词的意 义都比较复杂。有一些常用词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频繁地出现,因此,对 于一些常用词来说,其演变过程并不是单纯地词语替换,所以“在讨论词义的发 展变化和同义词、反义词等问题时,都不能笼统地以词为单位,而要以义位为单 位。”由此,本文以常用词义项的演变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九个常用词( 有的常 用于古代汉语,有的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 ,主要考察:该词语的产生 时间及结构方式,该词语义项的衍生及演变方式,该词语义项的演变对词汇史以 及汉语史研究的标志性作用等。 由于汉语的记录符号不是拼音文字,加上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存在着长期脱 节的现象,书面语往往落后于口语的发展,这对研究汉语的方法提出了特殊要求。 所以,长期以来,从事汉语史和汉语词汇研究的学者大都尽力整理和发掘口语化 程度高的文献资料,把口语词和反映口语程度较高的俗语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还原汉语在某一历史时期内的真实面貌的目的,但是 这种做法强化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对立。仅从词汇史的角度来说,词汇系统也应包 括口语和书面语,书面语词的研究理应取得和口语相同的地位。因此,本文在选 取词语时,所运用的资料不再局限于那些口语程度高的文献,也不再仅以口语词 为研究重点。 研究常用复音词,必须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要依据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 的大量文献资料,贯彻用事实说话的原则,首先探究复音词组合的来源,然后考 证其源流衍变。在考释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只排比材料来归纳词义的传统训诂方 法,要充分利用数量统计、参证方言等其它手段,以增加考证的科学性。 蒋绍愚:古汉语词忙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第3 8 页。 词例考释 商度 “商”有计量义。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 复之,我商赉尔。”( 孔传:马牛其有风佚,臣妾逋亡,勿敢弃越垒伍而求逐之。 众人其有得佚马牛、逃臣妾,皆敬还复之,我则商度汝功,赐与汝。) “度”( 广 韵注为徒落切,e u d u 6 ) 有计算、计量义。孟子- 粱惠王上:“度,然后知 长短。”在此二义上,“商”与“度”是一对近义词。广雅:“商,度也。” 东汉时期,二者即已组合成词,有测量、计算义。马融围棋赋;“迟逐爽问 兮,转相伺密。商度地道兮,棋相连结。蔓延连阁兮,如火不灭。扶疏布散兮, 左右流溢。”“商度”的这个义项在后世文献中一直使用到明代,但是用例较少, 主要见于史书文籍中,亦有个别例外。后汉书循吏列传王景:“景乃商度 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舫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 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后魏李苗上书请定巴蜀:“以九居八之形,有兼 弱攻味之势,而欲逸豫,遗疾子孙,违高祖之本图,非社稷之深虑。诚宜商度东 西戍防轻重之要,计量疆场险易安危之理,探测南人攻守窥觎之情,筹算卒乘器 械征讨之备。”宋史河渠志四:“商度地形,高下连属,开治水势,依寻 古沟洫浚之,州县计力役均定,置籍以主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初, 元载尝为西州刺史,知河西、陇右山川形势。是时,吐蕃数为寇,载并图地 形献之,密遣人出陇山商度功用。”元史河渠志一:“省遣漕副马之贞与 源等按视地势,商度工用,于是图上可开之状。诏出楮币一百五十万缗、米四万 石、盐五万斤,以为佣直。” 魏晋时期,“商度”衍生出“商讨”义。三国魏董昭上明帝表:“武皇 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 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日: 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 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 唐宋时期,“商度”的这个义项开始大量出现。唐徐有功再驳论邱神鼎罪 议:“赦前纵实合免,恩后谋状未诚。不反何为烧书,法家无文臆度。使人的 4 知是反,鞫案何不具言? 当时抚状朦胧,奏后方便勉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 生;王法须平,居轻无宜入重。恐乖泣辜之惠,方亏祝网之慈,在愚所窥,请更 商度者。”陆贽三奏量移官状:“凡人之情,穷则思变,含凄贪乱,或起 於兹。虽则何患能为,亦足感伤和气,谓非常王开怀含垢之大体,圣哲诱人迁善 之良图也。臣等昨进拟商度非不精详,既审事宜,亦寻旧例,参求折衷,兼务齐 平。”又陆贽论度支令京兆府折税市草事状:“如蒙圣恩允许,臣即依此宣 行,既免扰人,又不增费,以资储蓄,足御凶灾。度支谨守恒规,亦自不阙常用。 臣等商度,将为合宜。”刘肃大唐新语卷八:“先是,突厥与诸蕃相攻, 安西道绝。表奏押至,则天令宰臣商度事宜。”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舍 利弗既见此事,踊悦身心,含笑舒颜,报言长者:舍利弗共长者商度处若为: 长者既为蒙加护,一切迷心尽开悟。”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英 宗即位,召判三司都磨勘司,委公商度河北四榷场利害。公请减物直,偿阁欠, 以来北贾。”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兵权不可一日无所归,边务不可一 毫有所误。虽目前暂令夏贵管护,然其使人商度远计,寝食不安,终不若疾趋其 所,处分诸事,则随机以应,不至差池,是则臣报陛下之职分也。”宋史 共出现八例“商度”,皆为商讨义。 此后,“商度”的这个义项在文献中的用例逐渐变少。金史宣宗本纪: “丙辰,遣监察御史粘割梭失往河中、绎、解等郡,同守土官商度可保城池。” 清邵廷采东南纪事卷一:“广西酋长农国琦破县城,逐知县,巡抚晏日曙讨 平之,护国琦,传首。诏解散胁从,勿献俘,以示宽仁。遣礼部尚书黄锦往潮州, 与新抚商度出赣。” “商度”还有揣摩、推测义,此义亦出现于魏晋时期。是一种心理行为,与 “商度”的上两个义项意义不同,但其发展趋势与之相似,唐代用例较多,此后 用例渐少。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短人国在康居西北男女皆长三 尺,人众甚多,去奄蔡诸国甚远。康居长老传闻常有。商度此国,去康居可万余 里。”唐崔融谏税关市疏:“伏见有司请税关市事条,不限工商,但是行人 尽税者。臣谨按周礼九赋,其七日关市之赋。窃惟市纵繁巧,关通末游,欲 令此徒止抑,所以咸增赋税,臣谨商度今古,料量家国,窃将为不可税a ”裴度 寄李翱书:“窃料弟亦以直谅见待,不以悦媚相容,故不惟嗟悒,亦欲商度 其万一耳。若弟摈落今古,脱遗经籍,斯则如献白豕,何足采取? ”仪礼注疏 卷六“士昏礼”:“疏: 及升堂致命,主人对,或理有不须而言,或理须辞而 文不具以情商度,义可皆知也。明王阳明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 “本院奉命巡抚是方,惟欲剪除盗贼,安养小民。所限才力短浅,智虑不及;虽 挟爱民之心,未有爱民之政;父老子弟,凡可以匡我之不逮,苟有益于民者,皆 有以告我,我当商度其可,以次举行。”明谢榛四溟诗话王渔洋序:“黄 山谷日: 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於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鱼虫, 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则诗委地矣。”此义汉语大词典未 录。 由以上分析可知,“商度”是由近义词联合生成的复合词,产生于汉魏时期, 大量应用于唐宋时代。“商度”的文言色彩较重,多出现于应用文体中,很少出 现在口语化程度高的文献语料诸如词曲、小说中,“商度”的对象多是政治生活 中的重大事件。该词在宋史中共出现八例,在明史中仅有一例,绝少出 现在明清白话小说中。在现代汉语里,该词已经完全消失了,其义项分别被其它 词语所取代。 商量 “商量”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全后汉文卷一百五有令曹全碑( 作 者不详,刻于中平二年十月丙辰) :“收合余烬,芟夷残迸,绝其本根,遂访故 老,商量俊艾王敞、王毕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魏晋时期。“商量”在 文献中已有较多用例。晋嵇含寒食散赋:“矜孺子之坎坷,在孩抱而婴疾。 既正方之各陈,亦旁求于众术。穷万道以弗损,渐丁宁而积日。尔乃酌醴操散, 商量部分,进不访旧,旁无顾问。伟斯药之入神,建殊功于今世。”后魏元澄奏 禁私造僧寺:“若灵像既成,不可移撤,请依今敕,如旧不禁,悉令坊内行止, 不听毁坊开门,以妨里内通巷。若被旨者,不在断限。郭内准此商量。其庙像严 立,而逼近屠沽,请断旁屠杀,以洁灵居。虽有僧数,而事在可移者,令就闲敝, 以避隘陋。”元雍奉禁盐池复置监司取税:“若无大宥,罪合推断。详度二 三,深乖王法。臣等商量,请依先朝之诏,禁之为便。防好息暴,断遣轻重,亦 准前旨。所置监司,一同往式。”袁翻安置蠕蠕表:“愚见如允,- 乞遣大使 6 往凉州、敦煌,及于西海,躬行山谷要害之所,亲阅亭障远近之宜,商量士马, 校练粮仗,部分见定,处置得所。入春,西海之间即令播种,至秋,收一年之食, 使不复劳转输之功也。”此时“商量”指通过商讨并作出一定的筹划,侧重商讨 行为及其结果,与现代汉语只侧重行为本身略有不同。这也是该词最早最基本的 意义。 另外,“商量”亦有比较、权衡义,此义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后魏孝文帝 吏民为刺史服诏( 太和十九年) :“今古时殊,礼或隆杀。专古也,理与今 违;专今也,大乖曩义。当斟酌两途,商量得失,吏民之情,亦不可苟顺也。” 袁翻奏驳太常议甄琛谥:“然今之博士,与古不同,唯知依其行状,又先问 其家人之意,臣子所求,便为议上,都不复斟酌与夺,商量是非。致号谥之加, 与岩阶莫异,专以极美为称,无复贬降之名,礼官之失,一至于此! ” 魏晋以后,“商量”一词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大量出现于各式文体中。唐 元宗移蔚州横野军於代郡制:“应修筑所及支运兵马粮等,所司亦与节度使 商量处置。”李德裕停进士宴会题名疏:“所以时风浸薄,臣节何施,树党 背公,靡不由此。臣等商量,今日已后,进士及第,任一度参见有司,向后不得 聚集参谒,及於有司宅置宴。”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九:“( 李光弼) 仓储府 库军州差补,一切并委判官张参。参明练庶务,操割发遣应接如流,绰有余地。 诸将欲见太尉论事。太尉辄令与张参判官商量。将校见之,礼数如见太尉无异。” 敦煌交文集汉将王陵变:“夜至一更已尽,左先锋兵马使兼御史大夫王陵, 右先锋兵马使兼御史大夫灌婴,二将商量,拟往楚家斫营。”宋欧阳修论韩琦 范仲淹乞赐召对事札子:“至如两府大臣,每有边防急事,或令非时召见聚议, 或各令互述所见,或只召一两人对见商量,此乃帝王常事,祖宗之朝并亦如此, 不必拘守常例也。”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温公当路,却亦如荆公,不 通商量。”明李东阳燕对录:“文书尚多,都要一看,下去也是闲,就此商 量岂不好?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八:“刘瑾虽擅权,然不甚识文义,中外 奏疏处分,亦未尝不送内阁,但秉笔者自为观望。本至阁下,必先与商量,问此 事当云何,彼事当云何,皆逆探瑾意为之。” 上列数例皆是“商量”的基本义,即商讨并筹划。“商量”产生之初,其对 象多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多用于应用文中,与“商度”相类,但“商度” 在宋元以后渐趋于消亡,而“商量”恰与此相反,自唐以后,其应用范围越来越 广泛,特别是口语化程度高的文献资料如诗歌、词曲、笔记及小说中都有很多用 例朴通事:“我要盖一座书房,木匠你来咱商量。”明陈继儒狂夫之言 卷一:“信之亡也,萧何之追也,或两人商量合做的。”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员外分付养娘道: 你们自去歇息,我们要商量些家务事。”西游记第 三回:“那十王不敢相近,都去翠云宫,同拜地藏王菩萨,商量启表,奏闻上天。” 醒世恒言第一卷:“这也是贾公的心事,背地里自去勾当,晓得老婆不贤, 又与他商量怎的? 若是凑巧时,赔些妆奁嫁出去了,可不干净。”清李渔闲情 偶寄演习部:“相公,你要传消递息,既苦无人;我要见面谈心,又愁无计。 我如今有个两全之法,和你商量。”袁枚子不语卷三:“袁与妇商量持刀斫 之,妇指怪在西则西斫,指怪在东则东斫。”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于是二 人商量着,使人看房子打首饰,给二姐置买妆奁及新房中应用床帐等物。”“商 量”在文献中用例之多,不可能一一列举,但从上面几例中即可看出,“商量” 这一动词的对象已不限于政治生活中的事件,而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 现代汉语中,可以“商量”的一般不是政治生活中的事件,很少有人说“商量国 家大事”。所以,假设我们以政治生活中的事件为大事,而把“商量”的其它对 象作为小事,那么,“商量”基本义的变化可表示为:商量+ 大事商量+ 大事、 小事商量+ 小事。 自唐代开始,“商量”这种行为的主体也扩大化了,人和物之间也可以进行 商讨。唐李中感事里所知:“竞爱松筠翠,皆怜桃李芳。如求济世广,桑柘 愿商量。”宋晁补之一丛花:“雕梁双燕悄来音。帘幕镇沈沈。西城未有花 堪采,醉狂兴、冷落难禁。应约万红,商量细细,留向未开寻。”清陆龙其三 鱼堂文集卷九:“又日仔细隋珠休弹雀,商量宝剑莫屠牛,能宁静也。”物与物 之间也可以进行“商量”,这是一种拟人用法,主要出现于诗词曲中,指同类事 物相互约定准备作出某种姿态或呈现出某种面貌。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 句:“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宋仲并忆秦娥:“隈岩侧。怪生小院香来别。香来别。嫩黄细细,商量齐发。” 赵彦端阮郎归:“岁寒堂下雨株梅。商量先后开。春前日绕一千回。花来春 未来。”元张可久湖堤春日:“瑞芝峰下杨梅坞,看松未了催归去。催归去, 吴山云暗,又商量雨。”明孙黄闺怨一百二十四首之六一:“遥天月晕环 红,明日商量定起风。” 此外,“商量”的另一意义“比较、权衡”之用例在唐以后也明显增多。此 义侧重于个人的独自揣摩和推敲,与数人之商讨不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卷八十九:“临时救难必在审详,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商 量。”姚崇中书事状略言优劣奏:“臣今商量,其大事执见不同者,望请便作 商量状,连本状同进。”礼记正义卷三十:“此则刘氏之说非也,今彼此商量, 以熊氏之说逾于二家。”宋陈允平浣溪沙:“雨过乱蝉嘶古柳,日斜双鹭立 闲塘。更将心事自商量。”朱子语类卷四十二:“是说持守得那心定后,说 出来自是有斟酌,恰似肚里先商量了方说的模样。”明冯从吾少墟集卷三: “利至然后斟酌道义,危至然后商量生死,则不及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卷四:“是夕,唐袁诸君子,初依法门,未能了余此义,即憨山禅师,亦两存之, 不能商量究竟。”( - n 拍案惊奇卷一七:“文武习成男子业,婚姻也只自商 量。”娇红记第五出:“我如今怎便得到手啊? 自商量,若还娶得他,拜罢 高堂,同入流苏帐。”汉语大词典未收此义。 在唐代,“商量”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意义,即买卖时讨价还价。自居易论 和籴状:“凡日和籴者,官出钱,人出谷,两和商量,然后交易也。”汉语大 词典单独为之建立义项,实际上,此义仍由“商量”之基本义引申而来,也即 买卖双方就所卖之物( 人) 商讨价格,为之定价。此义在其它文献中用例较少, 主要见于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中。如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待伊 朱解回归臼,口马行头卖仆身。朱解忽然来买口,商量莫共苦争论。忽然买仆身 将去,擎鞭执帽不辞辛。”又提季布传文:“问此贱人谁是主? 仆拟商量几 贯文? ”大宋宣和遗事元集:“那杨志为等孙立不来,又值雪天,旅涂贫 困,缺少果足,未免将一口宝刀出市货卖。终日价无人商量。”在老乞大中 “商量”共出现了1 6 次,全部都是讨价还价之义。例如:“似你这般定价钱,就 是高丽地面里也买不得。那里是实要买马的? 只是胡商量的。”再如:“这织金 胸背与你五两,是实实的价钱。你肯时我买,不肯时我别处商量去。”朴通事 中“商量”共出现了1 3 次。其中有6 处指讨价还价。例如:“这十个绢里,五个 大红碾着,五个染小红乾色罢。十个绢练的熟到着。这细绵绸染鸦青,摆一摆。 这肉红妇人搭忽表儿,改染做桃红,碾到着。商量染钱着。” “商量”又指以某种观点或某种标准来决定。此义始见于隋代,后亦用之。 隋梁睿上隋公疏请略定南宁又请:“南宁州,汉代羊柯之郡,其地沃壤, 多是汉人,既饶宝物,又出名马。今若往取,仍置州郡,一则远振威名,二则有 益军国。其处与交、广相接,路乃非遥。汉代开此,本为讨越之计。伐陈之日, 复是一机,以此商量,决谓须取。”隋书文四子列传:“我有时行动,宿 卫须得雄毅。太子毓德东宫,左右何须强武? 此极敝法。甚非我意。如我商量, 恒于交番之日,分向东宫上下,团伍不别,岂非好事? ”礼记正义卷二十: “公既得有司之白,此公族之亲,则公更言宽宥之,以法商量,使从其宽也。”杜 佑通典卷一六五:“今法官商量,若款自承伏,已经闻奏,及有饬付法,刑 名更无可移者,谓同狱成。” 自唐代开始,“商量”又有研讨义。唐崔道融过隆中:“玄德苍黄起卧 龙,鼎分天下一言中。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王建宫中调笑: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 草昭阳路断。”佛教著作中多用此词此义,指佛家琢磨研讨佛法。祖堂集中 共出现用例2 9 处,多是此类用法,如卷七:“沩山与仰山一夜语话次,沩山问仰 山:子一夜商量,成得什摩边事? ”宋代几部重要的佛教著作如景德传灯 录、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中都有此类用例。朱子语类中也有很 多用例,如卷一百一十六:“一日拜别,先生曰:归去各做工夫,他时相见, 却好商量也。”这种用法经过明清一直延伸到现代汉语中。明朱国祯涌幢小 品卷十:“范伯达被召,问于藉溪,藉溪久不应。再三扣之,藉溪云:凡学 者治继述,商量义理,可以问人。至出处二字,不可与人商量也。”清佚名 梵林绮语录三种梵门绮语录一:“缝人某者年未弱冠,风流自赏,翩翩少 年也。时以裁衣入署,女尝与之商量尺寸。” 由研讨而引申,“商量”又有赐教义,此义亦多见于佛教活动或佛教典籍中。 祖堂集卷七:“风池拈问僧:作摩生祗对免得撑船汉? 对日:待和尚自 出来即商量。”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末后一句请师商量。”明张岱陶庵梦 忆卷六:“二生门外汉,不知佛理,亦不知佛法,望老和尚慈悲,明白开示。 勿劳棒喝,勿落机锋,只求如家常白话,老实商量,求个下落。” 1 0 “商量”又可指商讨所产生的结果,即计划、办法等。此义最早见于唐代, 后世文献中也有用例。唐自居易论王锷欲除官事宜状:“臣窃闻王锷见欲除平 章事,未知何故有此商量。” 旧唐书陆贽传:“昨发离行在之e l ,未知有此 商量。”宋许叔微类证普济本事方卷六:“田秉烛视其面色云:尚可治此疾, 料理费力先议所酬,方敢用药。此公去省试止旬e l ,又是右臂,正妨作字,今须 作两等商量。”醒世恒言第二十卷:“你从未出路,独自个去,我如何放心。 须是弟兄同行,路上还有些商量。”清谈迁谈氏笔乘逸典:“今性相未明, 狂口棒喝,岂不大误天下后世也。此事自有商量,并专研也不中用。”长生殿 第二十六出:“变出非常,远避兵戈涉异方。劳伊仓卒随行仗,今日啊,别有个 好商量。” 由以上分析可知,“商量”产生于汉魏时期,书面语色彩浓重,其后词义多 有衍变,特别是唐代,“商量”衍生出多个义项,从而广泛地应用于书面语和口 语中,并且也成为了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词汇。当然,现代汉语中“商量”主要 取其基本义“商讨”。 首尾 “首”本义为头,“尾”本义为动物的尾部。二者组合,最早在春秋时期。 孙子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 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此后,“首尾”可代指常山之蛇首 尾相应这一典故,多用于贬义,指胡作非为。唐徐寅斩蛇剑赋:“盖以麾正 乾坤,划分善恶。楚国之好雄徒尔,烹若穷鳞。常山之首尾胡为,断如朽索。斯 剑也,上应君牦,舒阳惨阴。”雷峰塔第十七出:“东方更奇,你曾夸贲 育。今何意,任么麽一味胡为。难道是没奈何他率然首尾。”也有个别用例用于 褒义,如明王阳明擒获宸濠捷音疏:“而庙廊谋议,诸臣消祸于将萌而预为 之处,见几于未动而潜为之制;改臣提督,使得扼制上流,而凛然有虎豹在山之 威;申明律例,使人自为战,而翕然有臂指相使之形;敕臣以及时策应,不限以 地,而隐然有常山首尾之势;故臣得以不俟诏旨之下,而调集数郡之兵,数郡之 民,亦不待诏旨之督,而自有以赴国家之难。” “首”与“尾”分别处于事物的前端和后端,由此引申,“首尾”可以指某 1 1 一事物前面的部分和后面的部分。汉孔安国家语序:“属文下辞,往往颇有 浮说,烦而不要者,亦繇七十二予各共叙述首尾,加之润色,其材或有优劣,放 使之然也。”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卷二:“是时外为御寇,内实乞罪,既不 见赦,而屠辱各- z 其心,临阵败戾。我将军进退无功,首尾受敌,司军奔避, 不敢告辞。”唐崔令饮教坊记;“至戏日,上令宜春院人为首尾,搦弹家在 行间,令学其举手也。宜春院亦有工拙,必择尤者为首尾。”宋苏轼议学校贡 举状:“近世士人纂类经史,缀缉时务,谓之策括。待问条目,搜抉略尽,临 时剽窃,窜易首尾,以眩有司,有司莫能辨也。”( - - 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 兵大败,三路军皆被冲散,首尾不能相救。” 完整的事物必须有首有尾,所以可用“首尾”代指整个事物的前前后后。隋 魏澹( 魏史) 义例:“而太武、献文并遭非命,前史立纪,不异天年,言论 之问,颇露首尾。杀主害君,莫知名姓,逆臣贼子,何所惧哉! ”宋苏辙言张 颉第五状:“臣详颉始为朝廷吝惜些小钱物,终致边患,首尾费百余万贯。”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记:“帝又于内院造龙船,首尾长一百二十尺,广二十尺, 上有五殿。”( - - n 拍案惊奇卷三十六:“就把四儿缚住,送到官司告理。四 儿到官,把首尾一十一五说了。”此义亦可用为动词,指做完某件事情,犹言结 束。晋葛洪抱朴子卷八:“又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其中了不 肯首尾,全举其事,有可承按者也。”唐李绛论魏博:“其时天假魏博, 使成忠义。吉甫旋患咽喉之疾,三十日不能起,遂得首尾其事,举无差舛。” 在明清小说中,“首尾”的这个意义进一步虚化,有时完全可以解释为“事 务”。型世言第七回:“如今老爹要将小姐与人,但是近来人用了三五十两 娶个亲,便思量陪嫁。如今赔是不望的,还怕老爹仓中首尾不清,臼后贻累,那 个肯来? ”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回:“看雍山庄的管家季春江老病将危,晁夫 人自己出到庄上看他。他把庄上切经管的首尾备细交与了晁夫人。”歧路灯 第五十九回:“咱把这银子拨出五十两来,换钱清白了酒务、面店的首尾,回赎 珍大姐的衣裳,咱先伙分拾两。”“首尾”又可指从头到尾只有人经办的事 情。金瓶梅第六十四回:“姐夫说不是他的首尾,书童哥与崔本哥管孝帐, 娘问书童哥要就是了。”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听了,便知此事不是贾珍 的首尾,便命人去唤贾琏。”醒世姻缘传第六回:“珍哥做戏子的时节,晁 住整日斗牙磕他嘴不了。临买他的时,讲价钱、打夹帐,都是他的首尾。”此义 也可用为动词,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大户人家做中做保,到多是用得 他着的,分明是个没头发的牙行。毛家债利出入,好些经他的手,就是做过几件 欺心事体,也有与他首尾过来的。” 某件事情由一人操办,不容易为众人所了解,往往就具有了隐秘性的特征, 因此,“首尾”又可指某人或某事的底细。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这本是鸳 鸯的戏语,叫他出来。谁知他贼人胆虚,只当鸳鸯已看见他的首尾了,生恐叫喊 起来使众人知觉更不好,且素日鸳鸯又和自己亲厚不比别人,便从树后跑出来, 一把拉住鸳鸯。”绿野仙踪第七十七回:“伊等接兵部火牌日,即束装起身, 日夜遄行四五百里不等,连本部人马一个未暇带来,他们越发不知首尾。” 从时间上说,“首尾”可指从开始到结束这一过程。晋刘敬宣报诸葛长民 书:“下官自义熙以来,首尾十载,遂忝三州七郡,今此杖节,常惧福过祸生, 实思避盈居损。”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六:“平随军北征,首尾三载,死 桐欺自还立于故根之上。”祖堂集卷二:“后隐四会怀集之间,首尾四年。” 宋欧阳修毫州谢上表:“而叨尘二府,首尾八年。荷三朝之误知。罄一心而 尽瘁。”王迈沁园春:“首尾四年,台省好官,都做一回。便前头更有,合 当做底,何妨且恁,猛省归来。”喻世明言第二十三卷:“且说刘素香在 大慈庵中,荏苒首尾三载。”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六回:“子圉自去年九月嗣 位,至今年二月被杀,首尾为君,不满六个月。” “首尾”用于抽象意义,指两事物互相成为对方的“首”和“尾”,或指两 事物拥有共同的“首”和“尾”,犹言相互呼应,联为一体,此义用为动词。东 汉皇甫规求自效疏:“愿假臣两营二郡,屯列坐食之兵五千,出其不意,与 护羌校尉赵冲共相首尾。”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于时曹、袁、公孙共相 首尾,战士不满数百,谷不至万斛。”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初,上问大 计,浚请身任西事,置司秦州,别遣大臣与韩世忠镇淮东,令吕颐浩扈跸来武昌, 从以张俊、刘光世,以相首尾。”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十一:“甚者把持 官长,代送苞苴,吏不过拱手听其指挥,饮余滴即万幸,顿首满期出门,而此辈 积数十年,互相首尾,互相授受,根株牵连,吏礼兵三部尤甚。”红楼梦第 七十一回:“赵姨娘原是好察昕这些事的,且素日又与管事的女人们扳厚,互相 连络,好作首尾。” “首”与“尾”有空间位置上的不同,从生理及心理感觉上说,“首”的重 要性总是大于“尾”,因此,“首尾”就有了高低优劣轻重主次之义。这种用法 最早见于魏晋时期,后世亦有用例。晋刘毅上疏请罢中正除九品:“本立格 之体,将谓人伦有序,若贯鱼成次也。为九品者,取下者为格,谓才德有优劣, 伦辈有首尾。”袁准论兵:“坚重者,备物者也,备物者无偏形。无偏形, 故其变无不之也。故礼与法,首尾也。文与武,本末也。故礼正而后法明,文用 而后武法。”唐杨夔复宫阙后上执政书:“今朝廷之法,不及州县之条。州 县之条,违者必有刑,所以人知惧。朝廷之法,犯者未必罪,所以人莫畏。是以 冠履杂处,首尾倒置。国君之威,不行於世。牧伯之令,反信於时。”明陈全之 蓬窗日录卷三:“审轻重之势,以酌首尾之分,明首尾之分,而定内外处之 极。则关中其最也,幽、蓟、并、冀其次也。” 不仅“首”与“尾”之间有高低轻重之分,此二者与事物的主体部分相比, 它们虽然重要,但只是标志事物的两个端点,所以,“首”、“尾”的地位就低 于事物的主干。由此,“首尾”又产生了一个义项,可代指君主手下的臣民,君 主处于中间,臣子百姓即可视为“首”与“尾”。此义最早见于魏晋时期并有大 量用例。三国魏曹元首六代论:“遂乃郡国离心,众庶溃叛,胜广倡之于前, 刘项弊之于后,向使始皇纳淳于之策,抑李斯之论,割裂州国,分王子弟,封三 代之后,报功臣之劳,士有常君,民有定主,枝叶相扶,首尾为用,虽使子孙有 失道之行,时人无汤武之贤,奸谋未发而身已屠戮,何区区之陈项,而复得措其 手足哉! ”三国吴华簸谏吴主皓盛夏兴工疏:“昔海虏窥窬东县,多得离民, 地习海行,狃于往年,钞盗无日,今胸背有嫌,首尾多难,乃国朝之厄会也。” 晋张实遗南阳王保书:“王室有事,不忘投躯。孤州远域,首尾多难,是以 前遣贾骞,瞻望公举。”后世文献中也偶尔可以看到“首尾”的这种用法。隋长 孙晟上书进离间突厥计:“又引处罗,遣连奚、髫,则摄图分众,还备左方。 首尾猜嫌,腹心离阻,十数年后,承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 “首”与“尾”作为一件事物的两个端点,其中必有关联,由此,“首尾” 可指人物之间的某种关系。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交关人物日瓜葛,或 曰首尾。”河南府张鼎勘头巾第四折:“赵仲先,这桩事可不道你也和他 曾有首尾来?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知县先问了何九叔并郓哥口词。当日 与县吏商议。原来县吏都是与西门庆有首尾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 “四川后任茶马王渥少卿,闻知朱景先丁了母优,因是他交手的前任官。多有首 尾的,特差人赍了赙仪奠帛,前来致吊。”禅真逸史第二十一回:“这富户 姓羊名委,号做畏斋。祖父贩卖私盐,做成偌大家业,田园广有,屋宇尽多。本 村民户,若非种田赁屋,即是借本经营,个个与他有首尾,资着他的,因此受他 管辖。”男女之间的隐秘关系即奸情亦称之为“首尾”。客座赘语卷一:“男 女之私相通者亦日首尾。”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况且他妻莫爱,他马莫 骑,你既与那妇人没甚首尾,却如何与他同行共宿? ”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妹妹的声名很不好听,连老太太、太太们都知道了,说妹妹在家做女孩儿就不 干净,又和姐夫有些首尾。”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三回:“再说小珍哥从那未 嫁晁源之先,在戏班中做正旦的时节,凡是晁源定戏,送戏钱,叫了来家照管饮 食,都是晁住经手;所以那全班女子弟,连珍哥倒有一大半是与晁住有首尾的。”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首尾”都是一个常用词汇,其义项的演变始终 围绕着“首”与“尾”这两个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事物部分的基本意义进行的。 但是“首尾”在古代汉语中所承担的职能要多于现代汉语,该词的许多义项在现 代汉语中都已经消失了。 生发 “生”的基本意思为滋生、产生。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发”亦有产生、生长之义。易系辞上:“言出乎身加乎民, 行发乎迩见乎远。”淮南子主术i j i l :“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 流泉。”二者有相同的义项,遂连缀成词,最早见于唐代,在中古及近代汉语 中出现频率很高,意义也比较复杂,其主要有以下几个义项。 ( 一) 生长,发育。此义指向具体的草木庄稼等植物,也是“生发”的最初 意义。后周太祖令诸道劝课耕桑敕:“农桑之务,衣食所资。一夫不耕, 有艰食之虑;一妇不织,有无褐之虞。今气正阳春,候当生发,宜勤用天之业将 观望岁之心。”明:v f e t 明旱灾疏:“据吉安等一十三府所属庐陵等县各申称 本年自三月至于秋七月不雨,禾苗未及生发,尽行枯死。”张宁方洲杂言: “世之奇花异卉,莫贵于牡丹,得之者爱护培养,无所不至。然十植一存,酷难 生发。”清袁枚子不语卷十六:“既而恩之,知宰门地方故是元神出入处, 故( 草) 不生发也。”程省测字秘牒至理测法:“时雨滋苗,十分生发, 秋收可以称。”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有种石菖蒲法,以辰砂槌末代泥, 候其生发,采根食之,不必定作菹也。利窍兼可镇心,据云能治不寐,极为神妙 之品。” ( 二) 孕育,形成。此义乃生长、发育之引申,扩大指其它事物。三家注 史记乐书:“阴阳相摩。正义:二气切摩而万物生发,作乐亦令声气 切摩,使民心生敬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十:“其诀例日:卧至夜 半起坐,鸣天鼓三十六过,静心神,为元气和,此气子时生发于心藏间,上贯泥 丸、丹田,眉间却行三寸是上丹田宫,周转于身,如紫云气。”朱子语类卷 一百一:“畜诚时,便主在实理发育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