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论唐朝从中宗到睿宗时期的政局演变.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论唐朝从中宗到睿宗时期的政局演变.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论唐朝从中宗到睿宗时期的政局演变.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论唐朝从中宗到睿宗时期的政局演变.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论唐朝从中宗到睿宗时期的政局演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论唐朝从中宗到睿宗时期的政局演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武则天在确立李氏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之后,为了使武氏宗族在她身后能够继 续保持权位,采取了联姻、立誓等一系列措施缓和李武两家之间的矛盾。但在李 武两家的地位定分与权力分配这个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前提下,武则天的 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将两家融为一体。李武之间围绕着权力地位所产生的矛盾依 然尖锐。但这些措施却对作为皇位继承者的中宗个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有 效地增强了他与诸武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武则天对李唐宗族的血腥清洗 和压迫,导致李唐宗族力量遭到严重打击,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恢复元气。因此 在武则天退位之后,李唐宗族一时仍然无力恢复对政权的控制。在缺乏李唐宗族 力量支持的情况下,中宗将与自己有着联姻关系的诸武势力视为唯一可以依靠的 对象,从而让大权旁落于后者之手,给了诸武势力和后来的韦氏后族势力以谋权 篡位的空间。中宗时期政局的混乱,其根源便在于此。而到了中宗统治末期,李 唐宗族力量已经逐渐恢复,开始了夺回权力的进程。以李隆基为代表的李唐宗族 新生势力经过周密准备,发动武装政变一举消灭了武韦势力,拥戴睿宗即位;接 着又在同太平公主集团的政治斗争中获得胜利,将政权重新置于李唐宗族的绝对 控制之下,从而令唐朝政局步入了稳定发展的轨道。睿宗时期的政治动荡,就是 复兴后的李唐宗族势力击败其他政治势力、重新确立对权力控制的过程,是为了 解决自武则天时代结束以来李唐宗族在法定地位与实际权力上的不平衡状况、恢 复政局稳定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事实证明,作为封建国家正统的统治阶层,皇族 势力的兴衰,和政局的情势演变密切相关。 关键词:政局演变;李唐宗族。 试论唐朝从中宗到睿宗时期的政局演变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 争沥z e t i a nc h o s el i8 1 8t h es u c c e s s o ro fh e r , i no r d e rt ol e t 谬缸k e e pp o w e r a f t e rs h ew a sd e a d ,s h et o o km e a s u r e ss u c ha sb eu n i t e db ym a r r i a g et om i t i g a t e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l ia n dw r u b u tb e f o r et h ec r u c i a lp r o b l e m ,t h ep o w e r d i s t r i b u t i n go fl ia n dw ub es o l v e d ,h e rm e a s u r e sc o u l d n tm i xt h e mt o g e t h e r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np o w e rb e t w e e nt h et w os i d e sw a ss h a r p b u t ,t h e s em e a s u r e st o o k e f f e c tt ot a n gz h o n g z o n g , a n di m p r o v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h i ma n dw u o n t h eo t h e rs i d e ,l i sp o w e rw a ss e r i o u s l yw e a k e n e db e c a u s ew uz e t i a n sp u r g e s oa f t e r w hz et i a n sr e i g n , l i sc l a n s m e nc o u l d n tr e c o v e rt h ec o n t r o lo ft h er e g i m ea to n c e i nt h i sb a c k g r o u n d ,t a n gz h o n g z o n gl a c k e dt h es u p p o r to fl i sc l a n s m e n , a n ds a ww h a st h eo n l yp o w e rh ec o u l du s e d t h e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w a sh e l do nt h ew u sh a n d ,a n d g a v ew ua n dw e i s c l a n s m e nt h ec h a n c et os e e kt h ep o w e ra n dp o s i t i o n t h a tw a st h e r o o to ft h ec h a o t i ci nt a n gz h o n g z o n g sr u l e a tt h ee n do ft a n gz h o n g z o n g sr u l e ,t h e p o w e ro fl i sc l a n s m e nh a da l r e a d yr e c o v e r e d a f t e rt h ef u l l yp r e p a r e d ,l il o n gj i l e a dl r sc l a n s m e nt op e r i s ht h e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o fw ua n dw d s c l a n s m e n ,a n dg o t t h ew i n n i n gi nt h ec o n f l i c tw i t ht h ep r i n c e s so ft a ip i n gl a t e r t h e yr e c o v e r e dt h e c o n t r o lo ft h er e g i m e t h ec h a o t i ci nt a n gr u i z o n g 。sr u l ew a st h ep r o c e s so fl i s c l a n s m e nb e a to t h e rp o w e r , a n dw a st h en e c e s s a r ys t e pt og o tt h es o l v eo ft h ep r o b l e m o ft h eu n 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l i sp o s i t i o na n dt h e i rp o w e r t h er e a l i t yp r o v e dt h a t , a st h e r u l ec l a n s m e no ft h ef e u d a lc o u n t r y , t h eu pa n dd o w no ft h ep e o p l eo fi m p e r i a ll i n e a g e w a si m p o r t a n tt ot h e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 ;l i sc l a n s m e ni nt a n gd y n a s t y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 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 术活动规范( 试行) 。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课题( 组) 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 组) 经费或实验室的 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 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 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 别声明。) 声明人( 签名) :厚恩 z o o7 年g 只“e l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 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 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 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 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 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 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 签名) :膳烫、 k 哆年歹月巧日 前言 - - _ 一 刖吾 神龙元年( 公元7 0 5 年) 正月,以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睥、袁恕己 五人为首的一批朝廷大臣联合禁军发动政变,斩杀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张昌宗, 拥护唐中宗李显复辟,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时代,唐朝从此进入了一段长达八年 的混乱的过渡时期。 武则天退位后,由她一手栽培起来的武氏宗族势力并没有因此而消亡,相反 与以中宗皇后韦氏为首的韦氏后族势力合流,在朝中仍然保有相当大的力量,在 政治上继续排挤李唐宗族势力,力图长期把持朝廷大权,这自然会与李唐宗族势 力发生激烈的冲突。景云元年( 公元7 1 0 年) 六月中宗暴卒,临淄郡王李隆基便 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灭武韦势力,拥立唐睿宗李旦。然而朝中政局却并未 因此而稳定下来,睿宗即位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两大政治集团又因为争夺政治 权力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双方斗争冲突不断。直到先天二年( 公元7 1 3 年) 七月 李隆基再次发动政变,消灭太平公主集团,从睿宗手中获得全部权力,才结束了 这种混乱动荡的局面。 纵观中宗睿宗两朝,政局极度紊乱,其宫廷斗争之错综复杂,武装政变之频 繁多发,在唐代中前期的历史上是罕见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 况的出现? 我们又应该如何来把握这一时期政局发展的脉络? 历来学术界对于唐朝前期政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这三个著名的时期,而对中宗、睿宗时期关注相对较少。但对于这一时期的政治 问题,仍然有一些学者做过研究。早在1 9 5 4 年,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他 的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一文中便曾提出:“武后政治势力所以久而不 衰之故,盖混合李武两家为一体,已令忠于李者亦甚难不忠于武矣”,在朝中形 成了一个以“李武为核心,韦杨助之粘合 的统治集团。中宗睿宗两朝的混乱 政局,则是这一统治集团内部派系争斗的反应。另一位唐史研究大家黄永年先生 在陈文观点的基础上加以引申,提出了一个“李武政权 的概念,认为武则天生 前虽然最终选择了李姓而不是武姓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但同时却有意识地通 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明,历史研究1 9 5 4 年第l 期。 试论唐朝从中宗到睿宗时期的政局演变 过授予武氏宗族政治大权和为李武两家联姻等一系列做法,“把武、李两家融为 一体,形成一个以李氏居虚名,武氏掌实权的李武政权”,并以此为出发点, 对中宗睿宗两朝的政局演变进行了非常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指出这一时期的政局 之所以动荡不安,与这个畸形政权的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陈、黄二位先生的见 解相当独到,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史学界中也有人对此 持不同看法,1 9 9 6 年,唐华全在中国史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试论唐中 宗时期的诸武势力的文章,对陈、黄二位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两位先生 的研究似乎过分注重了李武两家的共同性和婚姻血缘关系,并据以坚信武则天已 把两家融为一体,但却忽视了他们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对立的一面。 提出诸 武势力在中宗时期仍然活跃并非是因为他们和李氏的融合,而是唐中宗为了防止 在神龙政变后把持相权的张柬之等人势力过大危及皇权,而有意识地对武氏加以 扶植的结果,实际上是反映了神龙初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这一观点又为我 们看待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而本文就试图在前辈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对各 家观点加以辨析整理,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能够对这段时期的政局演变 一 状况作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 黄永年说李武政权明,人文杂志 1 9 8 2 年第1 期。 唐华全试论唐中宗时期的诸武势力 【j 】,中国史研究 1 9 9 6 年第3 期。 2 第一章武则天时期的政治举措对中宗睿宗两朝政局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武则天时期的政治举措对中宗睿宗两朝政局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对武则天时期所谓融合李武两家的政治决策的剖析 作为武则天时代之后的一段过渡时期,中宗睿宗两朝的政局发展仍然在相当 程度上受到武则天时代的政治决策的影响。陈寅恪、黄永年两位先生正是从此处 着手,对武则天生前的一系列政治举措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她已将李武两家融 合为一体的结论。唐华全对此虽然并不赞同,但也认为“武则天有过把李武两家 融为一体的政治意图 。那么,当时的具体情况究竟如何,武则天的举措在客 观上到底有没有将李武两家融为一体? 或者更进一步说,武则天在主观上是否真 的有将李武两家融为一体的政治意图? 对于前一个问题,个人倾向于唐华全先生的意见,即武则天并未将李武两家 真正融为一体。正如唐先生在试论唐中宗时期的诸武势力一文中所说的那样,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李武两家因为政权的更迭和争夺皇位继承权而产生了尖锐的 矛盾对立。而想要消除这些矛盾,进而将两家融为一体,并不是单纯地通过联姻、 立誓等手段就能够办到的。因为“婚姻关系并不等同于政治关系,立誓铭文在政 治关系中也往往只是一具空文。”而且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措施 并没有涉及到矛盾冲突的关键,即李武两家的地位定分和权力分配问题。 提升武氏宗族的地位,让其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力,一直是武则天努力的目标。 弘道元年( 公元6 8 3 年) 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死,皇太子李显即位,武则天以 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仅仅两个月后,她便将新君李显废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李旦 为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 在掌握了朝中大权之后, 武则天便开始一步步地建立起武氏宗族的政治势力。其侄武承嗣官拜文昌左相同 风阁鸾台三品,另一侄子武三思为夏官尚书,后拜特进,太子宾客,“时武承嗣、 唐华全 1 9 9 6 年第3 期。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2 0 3 ,光宅元年- - 7 1 条【m 】。 3 试论唐朝从中宗到睿宗时期的政局演变 三思用事,宰相皆下之”,权势极大。其它武氏宗族也“皆当权任” ,被授予 各种实职。而当武则天于天授元年( 公元6 9 0 年) 称帝之后,又“尽王诸武” , 封武承嗣、武三思两人为王,其堂侄武懿宗等十二人为郡王。正如后来敬晖等人 在神龙元年给唐中宗的上表中所指出的那样,“天授之际,时称改革,武家子侄, 咸树封建,十余年间,实亦荣极。整个国家俨然已经成为武家天下。这些举措 自然会导致李唐宗室的不满和反抗,李武两家的地位定分和权力分配问题由此产 生,并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到政局稳定的关键性问题,“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 自危,众心愤惋 。虽然武则天用血腥清洗李唐宗室的做法暂时压制住了这一 矛盾,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并将随着新政权皇位交接时刻的日益临 近而再次浮上水面。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身兼武家皇帝与李家 媳妇于一身的特殊身份,给新政权的传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依照封建王 朝传统的继承法则,武则天应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可她的儿子却是李家的人。 如果要传位武氏,只能从侄子们当中选择,但从血缘关系上来说,侄子显然不 如儿子更亲。而且武则天作为封建时代的人物,其思想中自然含有相当多的迷 信成分,希望自己死后能够配享太庙,在阴间受人血食。如果传位给自己的侄 子,则“未闻侄为天子而柑姑子庙者也 。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武则天最终 还是决定立自己的儿子为皇位继承人,于圣历元年( 公元6 9 8 年) 将庐陵王李 哲( 即中宗李显) 召回洛阳,并立为皇太子,确立了在其身后恢复李氏王朝的 政治方向。 但是,武则天在立李氏为太子的同时,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削弱武氏的政 治权力和地位。这样发展下去,在太子继位后,势必又会出现李氏王朝却由武氏 居高位掌实权的局面,从而再次导致李武两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武则天通过联姻、 立誓等手段,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双方的矛盾,但是只要李武两家的地位定 分和权力分配这一关键性问题得不到解决,矛盾冲突就迟早会有激烈爆发的一 资治通鉴卷2 0 4 ,天授元年一月条【m 】。 ( 后晋) 刘煦旧唐书卷6 7 李敬业传【m 】。 (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7 6 后妃上则天武皇后传 【m 】。 旧唐书卷1 8 3 外戚武承嗣传 【m 】。 资治通鉴卷2 0 3 ,光宅元年九月条【m 】 资治通鉴) 卷2 0 6 ,圣历元年二月条【m 】 4 第一章武则天时期的政治举措对中宗睿宗两朝政局发展的影响 天。对于这一点,朝野人士都看得很清楚。久视元年( 公元7 0 0 年) ,天官侍郎 吉顼被外贬为琰川尉,在临行前,他曾劝告武则天:“以涂为佛与道,有争乎? ” “夫皇子、外戚,有分则两安。今太子再立,而外家诸王并封,陛下何以和之? 贵贱亲疏之不明,是驱使必争,臣知两不安矣。 而在长安元年( 公元7 0 1 年) , 武邑人苏安恒又上书言事,称:“臣闻自昔明王之孝理天下者,不见二姓而俱王 也。当今梁、定、河内、建昌诸王等,承陛下之荫覆,并得封王,臣恐千秋万岁 之后,于事非便,臣请黜为公侯,任以闲简。臣又闻陛下有二十余孙,今无尺土 之封,此非长久之计也。臣请四面都督府及要冲州郡,分土而王之。 这些言论 都是在提醒武则天,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家的地位定分和权力分配问题。既然已 经立李氏为太子,那就应该确立李氏的地位,同时对武氏的权势加以抑制,所谓 “黜为公侯,任以闲简”,明其贵贱亲疏,否则是“驱使必争,两不得安。从这 一点来看,却与陈、黄二位先生所持的观点相悖。按照两位先生的说法,李武两 家的成功融为一体是在武则天时期,也就是说,这一融合正是在李氏宗族遭压制, 而同时武氏宗族却居高位掌实权的状况下完成的。可在当时人看来,这种状况正 是两家矛盾产生的原因,不改变这种局面,又何谈将李武两家融为一体? 尽管武 则天为两家联了姻,立了誓,但在别人看来,李仍是李,武仍是武,两家依然泾 渭分明,犹如佛与道,不可等同。武则天自己对此也只有无奈地说:“朕知之, 业已然,且奈何? 由此看来,所谓武则天已将李武两家融为一体的结论,确 实缺乏支持。 事实上,武则天自己心里早就清楚,李武两家之间的矛盾在于地位定分和权 力分配问题。“太后自见诸武王非天下意,前此中宗自房州还,复为皇太子,恐 百岁后为唐宗室躏藉无死所”,其意识到这点并非是靠吉顼等人的提醒。对于 在自己死后李武两家之间是否能够共处,武则天怀有深深的担忧。而在已经决定 恢复李氏王朝的前提下,要想解决李武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采取措施削弱武氏的 权势。但这样一来,武则天之前为了提升武氏宗族的权力地位所作的种种努力岂 新唐书卷1 1 7 吉顼传【m 】。 旧唐书卷1 8 7 上忠义上苏安恒传【m 】。 新唐书卷1 1 7 m i 。 旧唐书卷1 8 6 上酷吏上万国俊传【m 】。 【m 】。 1 2 第二章中宗朝初期的政局演变 们抱有充分的信任。这种信任感的缺失,甚至早在神龙政变之时便已露出端倪。 当发动政变的五王派人前往东宫迎接中宗时,之前本已赞同五王政变计划的中宗 却突然变卦,拒绝出面主持政变,并以“上体不安,得无惊怛 为由,要求政 变者停止行动,“更为后图” 。后来在众人的坚决劝说下,中宗才转变了态度, 使政变得以成功。中宗的犹豫和动摇固然有他自身性格胆怯的因素,但对以五王 为首的政变集团缺乏信赖,担心他们的行动有可能会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恐怕 才是中宗在这次政变中态度消极的深层次原因。 政变之后,中宗与五王之间的隔阂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愈发严重。通过神龙 政变,五王积累了大量的政治资本,获得了相当的权力和地位,俨然成为了一股 可以左右朝政的力量。这不能不令对五王缺乏了解、自身又缺乏政治势力支持的 中宗感到孤立与不安,并进而怀疑五王拥立自己为帝的动机,对他们充满疑忌, 从而给了谗言以可乘之机。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的那样,“柬之等本疏逖,以幸 功故,结宿卫以立新君。不有废也,君何以兴? 然之为君者,遂不免有芒刺在背 之感,此亦人情,而诸武遂因而中之矣。” 而与此同时,五王自身却错误估计了 形势,觉得“大事已定”,武氏已是“机上肉耳,夫何能为”。认为“主上昔为 英王,时称勇烈,吾所以不诛诸武者,欲使上自诛之,以张天子之威耳。 从五 王的这种思想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李唐君臣之间由于武则天时代的高压统治所造 成的巨大隔阂,不但中宗不了解五王,五王同样不了解中宗。他们对中宗的印象, 仍然停留在二十多年前中宗居藩的时期,对这些年来中宗思想和心理上所发生的 变化一无所知,幻想那个“勇烈”的中宗在他们的辅佐下,一定会铲除诸武,中 兴大唐。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认识,使得五王与中宗之间的思想分歧更加严重, 并最终导致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五王与中宗的矛盾,首先自然体现在对诸武的处置问题上。消灭诸武势力, 确立李氏宗族的统治地位,是五王在实现李唐复辟之后的奋斗目标,也是他们期 待中宗完成的使命。因此,中宗即位后,五王便“数劝上诛诸武 ,在遭到拒 资治通罄卷2 0 7 ,神龙元年一月条 m 】。 资治通鉴卷2 0 7 ,神龙元年一月条【m 】。 吕思勉 卷2 0 8 ,神龙元年二月条【m 】。 1 3 试论唐朝从中宗到容宗时期的政局演变 绝之后,又建议中宗削夺诸武的爵位,以限制武氏的力量。但在对五王早己心生 芥蒂的中宗眼中,这帮手握实权,相互支持,而与自身又无深厚关系的大臣,恐 怕才是对自己皇位最大的潜在威胁。五王对武氏的攻击,恐怕在中宗看来并不是 为了维护李唐政权,而更像是在排除异己,这更加深了他对五王的怀疑。因此, 中宗非但没有接受五王削弱武氏的建议,反而处处对武氏加以回护,并且“更言 攸暨、三思皆与去二张功,以折晖等”,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的对立已经十分明 显。 五王与中宗的矛盾,也体现在对待韦后参政的态度上。正如我们前面所言,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中宗长年过着被软禁的生活,精神几近崩溃,全靠身边韦后 温情的关怀与鼓励,才让他重燃了对生活的希望,从而挺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对于妻子在自己患难之际给予的支持,中宗心中充满感激,“尝与后私誓日:异 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御。圆因此中宗登基后,韦后得以妄为, “遂干预朝政,如武后在高宗之世。 引起了五王的激烈反对,认为“自古帝王, 未有与妇人共政而不破国亡身者也 ,要求中宗“令皇后专居中宫,治阴教, 勿出外朝干国政 。这自然令极力讨好韦后的中宗十分恼火。 五王与中宗的矛盾,还体现在五王对中宗执政作风问题的干预上。在过去的 二十余年中,中宗一直生活在其母武则天的阴影之下,心理备受压抑。当他重新 登上皇位之后,便纵情于声色之中,追求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以释放长期以来 积聚的压力。不少江湖术士如胡僧慧范、术士郑普思、叶静能等人乘机投其所好, “以妖妄为上所信重” ,甚至成为朝廷大臣。而五王认为这些人不过是“执左 道以乱政o ,强烈反对让他们在朝中担任职位,告诫中宗应该励精图治,不要 亲信小人,沉迷于享乐和旁门左道之术当中。在双方缺乏互信的背景下,这些言 论对中宗来说,无疑是五王对其君权产生威胁的又一例证。 总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政变胜利后,中宗与五王之间在一 系列问题上意见相左,发生了多次冲突,双方之间原有的隔阂与矛盾因此而进一 新唐书卷2 0 6o i , 戚武承嗣传 m 】。 资治通鉴卷2 0 8 ,神龙元年二月条【m 】。 资治通鉴卷2 0 8 ,神龙元年二月条 m 】。 资治通鉴卷2 0 8 ,神龙元年二月条【m 】。 资治通鉴卷2 0 8 ,神龙元年二月条【m 】。 资治通鉴卷2 0 8 ,神龙元年四月条 m 】。 资治通鉴 卷2 0 8 。神龙元年二月条【m 】。 1 4 第二章中宗朝初期的政局演变 步深化。对中宗而言,与禁军关系密切、在朝中又拥有强大的政治势力的五王, 原本就是自己十分疑忌的对象,而现在更在多方面与自己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 突,这自然让中宗感到自己的统治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现实威胁。应付五王及其政 治势力对君权的威胁,成为了中宗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第二节中宗与诸武的政治联盟与武氏专权 中宗虽然有心抑制五王的权势,但是他本身并没有深厚的政治根基,因此要 想与五王相抗衡,就必须寻求其它政治势力的支持。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中宗 最终将目光投向了以武三思为首的诸武势力身上。 中宗与以武三思为首的诸武势力结成对抗五王的政治联盟,是在当时的政治 局势下的必然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宗复辟之后,以武三思为首的诸武势力仍然拥有着强大的政治力量, 是当时唯一能够与五王相抗衡的政治势力。神龙政变虽然结束了武则天的个人统 治,但“政变的主要打击目标乃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而不是诸武势力。这 点在黄永年先生的说李武政权与唐华全先生的试论唐中宗时期的诸武势力 这两篇文章当中都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所以在这次政变当中,诸武势力 实际上并未受到严重削弱,所谓“国命初复,则天皇帝在西宫,人心犹有附会; 周之旧臣,列居朝廷 ,正是诸武势力在政变之后依然强盛的写照。相反中宗 所属的李唐宗族势力在武则天时期已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一直未能恢复元气, 中宗自然无法从这方面求得援手,要想抵御五王对于君权的威胁,就只能借助诸 武势力的力量。 第二,以武三思为首的诸武势力与五王之间同样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对付 五王这个问题上与中宗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武则天的退位,使得诸武势力失去 了长期以来的靠山,武三思等“以则天为彦范等所废,常深愤怨 ,对五王十 分敌视。而另一方面,五王也将诸武势力视为李唐正位之后必须铲除的对象,“日 唐华全试论唐中宗时期的诸武势力明,中国史研究1 9 9 6 年第3 期。 资治通鉴卷2 0 8 ,神龙元年- - f l 条【m 】。 ( i n 唐书卷9 l 【m 】。 1 5 试论唐朝从中宗到睿宗时期的政局演变 夜切齿,欲噬大王( 注:这里指武三思) 之肉,非尽大王之族不足以快其志。” 双方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对诸武来说,“不去此五人, 危如朝露”。为了消灭五王这个危险的政敌,他们也迫切需要借助君权的力量。 第三,除此之外,中宗与诸武之间所存在着的联姻誓约等关系,也是中宗对 诸武势力感到信赖,将其视为臂助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之前曾经分析过,武则 天当年为李武两家联姻立誓,并非是指望能将李武两家融为一体,而是在当时局 势下,为了缓和两家矛盾的权宜之计。既然只是权宜之计,那么看重的自然是短 期效应,因此中宗作为武则天所选定的下一任皇帝,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她重点 关照的对象。武则天缓和李武两家之间矛盾的一系列措施,正是围绕着中宗所展 开。则天时期李武两家之间的联姻,主要有武攸暨尚太平公主,武三思之子武崇 训尚安乐公主,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尚永泰公主,武则天兄子武承业之子武延晖尚 新都公主等,而当中除武攸暨娶了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之外,其余均为武氏子 弟与中宗之女之间的联姻,可见其对中宗的着意拉拢和控制。同时,武则天还让 中宗与诸武立誓于明堂,要求其在自己身后和谐相处。武则天的这些措施,有力 地增进了中宗同诸武势力之间的关系,为中宗在执政后亲近诸武势力埋下了诱 因。 唐华全先生在其试论唐中宗时期的诸武势力一文中,曾对这些措施的作 用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不可能真正使两家融为一体,“据此则不足以解释诸武势 力为什么能在唐中宗时期仍得以存在并左右政局的问题。 并声称“中宗复位之 后的主要矛盾乃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才是中宗拉拢诸武势力的原因 。诚然, 武则天的这些措施确实并未将李武两家融为一体,这点个人非常赞同。但如果因 此就完全否定这些措施对于缓和李武矛盾,特别是对于改变中宗个人对诸武态度 所起的作用,将中宗与诸武势力的交好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