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口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整:垫日 弛日 期:碰:篁:! 荡中,具有敏锐感触力的苏州知识群体,最先窥破那个风雨欲来的末世之音。清代苏 州诗人江浞即为其中一位,他曾被陈衍誉为“咸同间一诗雄也其十九卷伏敌堂诗 录不仅生动描写了寒士的穷蹇生活,同时也展现出中国近代前期时势变迁中底层文 人的生活状态,具有心史和诗史的双重价值。其次,江浞对“诗人身份的追求,预 示出道成年间“士”阶层对自我价值的寻找。最后我们通过追寻江浞交游踪迹,发现 在他周围有一群交游密切的苏州诗人,通过他们的交往可以勾勒出一幅清末苏州文人 的创作图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诗歌语言的白话倾向,对“诚斋体 的学习,以及对 政治采取疏离的态度,和在穷困中仍然坚守诗歌创作,这样一种艺术精神熔铸成为近 代中国知识人的精神风貌,成为清末苏州文人在诗歌史上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苏州;江浞;沈谨学;刘彦冲;屠苏 作者:熊健美 指导教师:罗时进教授 t h es t u d yo fj i a n g - $ h i t h e s t u d yo fj i a n g - s h i a b s t r a c t s o u t hp a r to fy a n g z ef i v e rh a sag r e a t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si nt h em i n do ft h eh i s t o r y o fc h i n e s es h ip e o p l e t h eh u g ec h a n g ea tt h et i m e so fd a o x i a nm a k e st h i sm o r e d i v e r s i f i e d a tt h i sp o i n t ,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w i t hs h a r ps e n s eo ff e e l i n gi ns u z h o ua r et h ef i r s t o n e st on o t i c et h i st r e n d t h e ya r ea l s op r a i s e db yc h e n y a ni nh i sp o e t r yt h a t “t h eh e r o si n p o e t r yi nx i a n gt i m e s ”a n dj i a n gs h ii so n eo ft h eh e r o s h i sp o e t r yf u y u t a n gs h i l un o t o n l yd e s c r i p e st h el i f ea n dp e r s o n a lf e e l i n g sa b o u t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l i v i n gi np o v e r t yv i v i d l y , b u ta l s os h o w st h er e a l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i nt h ec h a n g e so fe a r l yc h i n e s em o d e m t i m e s b e s i d e s ,i th a st h ed o u b l ev a l u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s o u la n dp o e s y s e c o n d l y , t ob eap o e ti st h ep u r s u i to fj i a n gs h i sl i f e ,p o e s yi sp a r to fh i sh e a r ta n d s o u la n dt h i sk i n do fv a l u ei n d i c a t e sat r e n di nx i a n gp o e t r yh i s t o r y 一t h es h is t r a t u mi s t r y i n g t os e a r c ht h e i rs e l f - v a l u ei n t h i sd i f f i c u l tt i m e s b yt r a c k i n gd o w nj i a n gs h i s t r a v e l i n gf o o t m a r k ,if o u n dt h a tt h e r ei sag r o u po fp o e t sf r o ms u z h o u t h r o u g h t h e s ec l o s e s u z h o uf r i e n d s h i pw ec a ng e tap i c t u r ea b o u tp o e t si nt h el o w e rc l a s sw o r k i n go n 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e n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 j i a n gs h i sf r i e n d si n c l u d ep o e t ,p a i n t e r , p e o p l ee x c e l i nc i t h e s ep o e t s st a l e n tw a su n k o w nt ot h ep o e t r yh i s t o r yf o rn e a r l yo n eh u n d r e dy e a r f o rr e a s o n ss u c ha sh i s t o r yr e a s o n s ,e t c h o w e v e r , i ti sn o t i c a b l et h a tt h e ya l la tt h es a m e t i m eh a v er e s e a r c ho n “c h e n g z a i t i w h i c hm a k e st h el a n g u a g eo fp o e t r ys i m p l ea n de a s yt o u n d e r s t a n d m e a n w h i l e ,t h e ya l s ot a k ead e t a c h e d a t t i t u d et op o l i t i c s w h a ti sm o r e p r e c i o u si st h a tt h e ys t i l lk e e pw o r k i n go np o e t r yn om a t t e rw h a tk i n do fp o o rl i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t h e ya r ei n i ti sj u s tt h i ss t r o n ga r t i s t i cs p i r i tf o r m st h ec o r e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ss p i r i ta n da l s oi ti st h e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i ns u z h o ui nt h e e n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s u z h o u ;j i a n gs h i ;s h e nj i n s u e ;l i uy a n c h o n g ;t u s u w r i t t e n b y : s u p e r v i s e db y : x i o n gj i a n - m e i p r o f l u os h i - j i 第四节“意匠已成新架屋”卓然成家的诗歌风貌1 3 第二章“刊落浮华空五色,直抒性情契千秋”江浞诗论研究2 1 第一节“独立者贵 独立的诗歌宗尚2 l 第二节“一切文字皆贵真 真情的创作论2 3 第三节“文章与天地气运俱新”“通”与“变”的诗史观2 4 第三章“世故纷纷漫眼开,寒儒心事冷于灰”江涅的末世心绪2 8 第一节生存的深刻焦虑:人生失意无南北,穷亦无逃天地间2 8 第二节自我价的值追问:长吟独笑思身世,聊托诗人伯仲间2 9 第三节诗人身份的确立:惟思传一集,聊慰百年身3 1 第四章“万言细字落君几,与君千里心相通”与江浞交游甚密的苏州诗人群论 1 专3 z i 第一节“一腔幽怨无人会,写出幽兰说与和 沈谨学及其诗歌3 5 第二节“风流敢比林和靖,一样情深作子看”屠苏与小草庵诗钞4 1 第三节“尊酒谁同把,孤琴夜独挥”杨白与独石轩诗抄4 5 第四节“乡关萧瑟无旧路,身世飘零不系舟”江澄与吟秋馆诗存4 8 第五节“冷中吐奇不媚世,亦如偃蹇冰雪中 刘泳之与归实斋遗集 5 :! 余论5 7 附录:交游考5 8 参考文献7 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7 7 后记7 8 风貌。 首先,江浞作为了解晚清士人生活的一扇窗口,从他身上可以窥见晚清底层知识 分子的全貌。锼叔一生历经道、咸、同三朝亲历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的血火淬砺,作 为道咸年间杰出诗人,他的伏敌堂诗录不仅生动描写了寒士诗人的穷蹇生活与个 人情感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近代前期时势变迁中底层文人真实状态,兼具心史和 诗史的双重价值。 其次,江浞对所依附的统治者失去了信仰表现出一种离心倾向,他少有壮志却屡 试不第,对科举失去了信心,在诗歌中写出了底层文人的绝望心境。他四十岁时买了 从九品官职,旋即后悔写下“失身充贱官 的屈辱悲愤之情。江浞一生潦倒最后在穷 病中殁于杭州,临终时遗命题碑碣“清故诗人江驶叔之墓选择用“诗人”给人生划 上句号,这种身心寄于“诗”和对“诗人 身份体认,预示出道咸年间“士阶层对 自我价值的寻找。 最后,我们追寻江浞与下层文士的交游踪迹,可以勾勒出一幅清末苏州中下层文 士的创作图景。江浞善画在家乡时与画家刘彦冲、顾大昌等往来频繁。如刘泳之身为 画家朱昂之高徒,却一生隐逸乡里,所交往者均为乡邑才学之士,以诗画自适,作画 只赠友人绝不贾资财,是一位独立流俗的狷介文人。又有对鹤痴迷的屠苏,他在乱世 中身心无所寄托,只能在鹤身上求得心灵安宁。杨白、沈谨学、屠苏三人“相赏于琴 。陈衍近代诗钞钉遗室诗话,商务印书馆民国1 8 年铅印奉。 l 引言江浞研究 诗鹤三者之间”他们一起“鼓琴舞鹤赏诗”被传为一时快事,在相近境遇中这些诗人 成为一生的知己。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群颇具风骨、独立不拘的诗人一直被埋没在诗 坛,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在诗歌中对“诚斋体”的学习,和对官场不约而同的采取一 种疏离的态度,以及在穷困生活中对诗歌的坚守,这种执着追求真美的艺术精神,铸 成一种中国知识人心中的“文学精神 ,这种精神内核一直承续到了近代,这就是这 些清末苏州文人,在末世诗史上的独特之处。 关于江浞研究状况如下:最早是晚清江迟( 江浞之子) 著有江驶叔年谱( 已 佚) 。随后是诸祖耿在民国二十四年冬,著有江驶叔先生年谱。建国以来关于江浞 的论文共有四篇:1 严迪昌先生1 9 8 1 年在南京大学学报第三期发表论江浞的 诗清代诗歌散论之一首次将江浞引进人们批评视野,对江浞诗歌风貌进行了论 述。严先生随后又在清诗史中列出一节江浞的风兰心音专门来讨论江浞人格 与诗风,并从太平天国时期的“幽苦诗心”来挖掘他诗歌的诗史及心史价值。2 王守 国于1 9 8 5 年在商丘师专学报( 社科版) 第二期发表诚斋江浞白话诗认为 江浞是对杨万里的继承发展,探讨了两者风格的异同,并进一步说明江浞诗中口语有 着从杨万里到晚清五四白话诗歌的联结作用。随后他又于1 9 9 3 年在河南师范大学 学报( 社科版) 第2 0 卷第五期发表江浞诗歌的艺术风格文中归纳了江浞诗风格 特点。3 张永芳在学术研究上发表身世感慨凭诗传说江浞 , 专门赏析这首诗歌多方面的艺术特色。4 刘世南、刘松来在2 0 0 9 年文学遗产第 一期发表旅怀伊郁孟东野,句律清奇陈后山江浞“伏敌堂诗 的风格及其成因, 认为江浞首开晚清“同光体”先河,从时代和个人际遇探讨其诗风格成因,认为艰难 时事和命途多舛铸成了他的清刚诗风。 近年来有一些文献整理出版,左彭军点校伏敌堂诗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8 年3 月出版,本书后附集道堂外集、传记序跋题词资料辑录和江驶叔先生年 谱,对进一步研究贡献颇大,遗憾的是书中有少量点校错误。在文学论著中稍有涉 及的是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 9 9 2 年出版,在第四章中列有 一节“易中求深,平中出奇:踵事增华的艺术开拓中免趋险怪奥涩的江浞诗 专门探 讨江浞诗歌在宋诗派中的个性风格。至今尚无专著研究江浞,至今尚无硕士博士论文。 从上文可知江浞研究以艺术分析为主,总体上平面感有余而立体感不足。首先 2 江浞研究引言 早期研究多从阶级立场出发,认为江淀诗歌缺少人民性、先进性。其次,没有充分 注意到江浞诗论,这就会出现将诗人主观的归f - j , l l 派。关于江浞流派归属有三种看 法:一种是刘世南认为江浞为宋诗派及“同光体开先声者;一种是王守国认为他 开近代白话文学之先河;第三种是严迪昌先生认为江浞诗歌自成一家,独具精神风 貌,是颇具个性的诗人。从以上可以看出前人很少用综合视角来研究这位诗人,任 何人都是生活在具体时代中的,有着交游和许多社会关系,在江浞周围就有一群诗 人存在,这些底层诗人身处草泽问,却始终坚持创作诗歌,他们或是独抒一己之情 怀,或是以诗文自娱,都代表着那个时代苏州底层文人真实的存在状态。 综上所述,本论文试从四个方向展开探索。第一章研究江浞生平与诗歌内容。第 二章讨论江浞诗歌理论。第三章,重点关注在双重压力下底层文人的末世心绪,对江 浞做一次有意义的文化探索。第四章将视野向外扩展到与他交游密切的一群苏州诗 人,力图再现道咸年问苏州诗人的文学状貌。如今文学史的书写已由单纯价值判断, 转向文学事实的清理,笔者对这些苏州底层文人的研究,希望能为清末苏州诗人研究 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材料。 第一章 “一往天机自在流,诗情浑似白江州”袱敌堂诗研究 江浞研究 第一章“一往天机自在流,诗情浑似白江州 伏敌堂诗研究 近代诗歌,产生在一个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民族灾难空前深重的时期。它带着这 一时期所特有的时代特征,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留下了独具特色的一笔。在这 个鸦片战争的前夜,清王朝已经r 渐腐朽、没落,庞大的封建专制国家机器运转到道 成年间,陈旧的取士制度已难以再给这个疲软的政权注入新的生命力,人才遗弃已经 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这个时代巨变的震荡期中,草野文人用手中的诗笔作了另一种真 实的书写“夫诗者,言其志之所之。志之所之,盈于情,奋于气,而击发于境风识浪, 奔昏交凑之时世。 叫在沧桑,际遇,灵心三者交融之下,往往会让个体的灵心与时代 世运交合出一种奇特的文学现象。时间的轨迹运行到道咸年间,此际文学亦与世运相 感召,一批亲历战乱、身世飘零却不甘沉寂的诗人纷纷涌现出诗坛,苏州诗人江浞是 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一位。本文试图切入在这样一个风雨欲来,继而在时代狂潮洗刷 之下身处江南苏州一隅文人的诗与心灵。 第一节“忽忽青春客里休 江浞生平 江浞( 1 8 1 8 1 8 6 6 ) 字持正,又字驶叔,别署龙湫院行者,生于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八 月十四,历道光、咸丰三朝,历经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他一生遭逢离乱沉沦下僚, 四十九岁病殁于杭州旅舍。江浞先世居安徽歙县,“清初避疫于苏遂籍江苏长洲( 今 苏州) ,自幼生长在一个“曾祖以下三世皆邑庠生,以文学世其家”的书香门第。江 浞高祖名云,以孝行旌。曾祖名仁,字慕村。祖名庭训,字客帆。父名映鏊,字静涵, 号春岩。母李孺人。江浞生父母为江文凤及严孺人。因伯舅映鏊配李氏无子,以从弟 文凤子浞为后。 江浞三代家族简谱如下: 【清】钱谦益有学集卷十五,爱琴馆评选诗慰序乾隆春晖掌刎本( 1 7 3 6 1 7 9 5 ) ,苏大藏。 圆【清】黄华江设叔先生传见江涅伏欤堂诗录卷首,i - j 治元年刻本。 画【清】黄华江驶叔先生传见江浞伏欤堂诗录卷首,同治元年刻本。 4 以乡祭酒里居授徒,曾为吴中名宦潘曾沂“延主其家风池园,课诸孙读”。因为与潘 家素有交谊,所以致叔自幼随父侍潘家园中十余年;同时江家又与同邑彭蕴章为中表 戚“先生遂与两家子弟相往来,因得尽读其藏书,学业遂大进,于诗学之尤力。在 与乡邑大族相互交往过程中他能够读到两家的藏书,从而学识大增。但江浞出生时江 家已中落,虽然他少聪慧,“十二通诗书”名噪乡里,怀抱经世致用的宏愿、义气峥 嵘而重实学,却逃不掉一生偃蹇的命运,他的一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里居乡里( 1 8 1 8 1 8 4 3 )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他居乡里时的少年和求学阶段,从时间上来看是从他出生 ( 1 8 1 8 年) 到2 6 岁( 1 8 4 3 年) 游京师贡太学这一时期。驶叔少时受业于汪献王子( 字 彦石、月生) 门下,月生先生皆规韩,兼治训诂小学,驶叔在其门下学习欲尽传其学。 在此期间他颇有诗名,与苏州乡邑才士相互交游唱和,并得到乡贤潘曾沂见赏。这段 期间他还结交了一批苏州中下层寒士文人,因接近际遇,相同爱好,于中觅得心性相 吸的至交刘泳之( 字彦冲) ,沈谨学( 字诗华) ,杨白( 字元洁) ,屠苏( 字元饮) ,顾 洁等,这些友人最终成为他一生的精神依傍,他在游幕异乡时常有凛冽肺腑的怀友的 作品。正如伏敌堂诗录自序中言:“余年来身世既如此,因诗而感念亲交数人, 。【清】黄华江设叔先生传见江浞伏欤堂诗录卷首,同治元年刻本。 5 第一章“一往天机自在流,诗情浑似白江州”伏敌堂诗研究江浞研究 死者不生,生者日以零落。 在无奈现实中他对友人的抚昔之感溢于诗文。少年时的 江浞志存高远“慨然有经世之志”,他在二十五岁与刘彦冲言:“大鹏不飞时,自足九 万里。何尝因候风,而慕燕雀起? ( 和刘彦冲七首( 三) ) 虽然他遭遇“三踏槐黄, 而三见斥 的屡试不应,直n - 十四岁才成一诸生,但却从未对现实妥协过,这段 时间他失意的沉浮在乡里。 二、羁旅天涯( 1 8 4 3 1 8 6 6 ) 第二阶段是江浞在战乱中转徙闽浙阶段。驶叔于二十六岁( 1 8 4 3 ) 离开长洲上入 京师贡太学,次年从殷寿彭( 述斋) 学使于山东襄校试牍,开始他长达半生的行旅生 涯。此次出游直n - 十九岁有过短暂的归里,随即他又入福州表丈彭蕴章幕,彭文敬 公深赏他的才华认为他“精识同于耆宿余谓是希世之璞也在生活上对他多有帮 助。江浞这次旅闽三年,在三十二岁时回到家乡,此时全家困顿,加上他屡应乡试不 遇穷困潦倒。咸丰三年( 1 8 5 3 ) 他三十六岁时太平军定都南京,他欲慷慨赴国事,后 知当事者不是可以公共举大事的人,于是就接受李联绣( 小湖) 的邀请第二入福建, 这次滞留闽地三年直到三十九岁时才离开福州回到苏州。咸丰七年江浞四十岁时迎来 了他生命中的重要转折,他进京得到了表丈彭蕴章的赠金,买了一从九品官希望在仕 途上大展宏图。然而世事多艰在他四十三岁入杭州时,恰值太平军直扑杭城,二月杭 州城被攻破他差点死于乱军之中,后来侥幸逃脱藏于僧寺中,他在万念俱灰中想要上 吊自尽结束悲惨生命,碰巧被僧人静修看到,在僧人帮助下他逃出了浙江。时年四月, 太平军直逼苏州,江浞全家人藏在距离封门外四十里的角直镇,父母命他携弟江澄乘 夜色偷渡,最终侥幸得以脱身。是年冬,他只身一人远去福建得知父母及妹在战乱中 双双殉难,心中甚为悲恸。四十四岁时他逃亡到永嘉,后来永嘉有土寇之变,于是江 浞第三次流亡到福州,三年后他四十七岁过雁荡山、赴温州,四十八岁时入杭州,这 是他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同治五年( 1 8 6 6 ) 江浞四十九岁,在孤独中病逝于杭州旅舍。 江浞的一生从2 6 岁第一次出游到4 9 岁病殁,除去少居乡里的短暂时间外,他后 半生是三入闽、六入杭城、九年滞留于福州、十年避乱于异乡奔波于闽浙苏三地,其 生命与离乱生涯的交织在一起。驶叔在壮年之际却遭遇这千古未有之惨,他在离乱生 。【清】黄华江瞍叔先生传见江浞伏欤堂诗录卷首,同治元年刻本。 口王韬瀛蠕杂志上海古籍i i 版社,1 9 8 9 年版,第八十一页。 6 江浞研究第一章“一往天机自在流,诗情浑似白江州”伏敌堂诗研究 涯中的所思、所感、所恸、毕生的坎坷心路都写入诗中了,他的诗歌生动体现出“言 为心声的艺术魅力,正是“诗人善感,颇有瞻乌谁屋之思、小雅念乱之意,变徵之 音,于焉交作。且世方多难,忧时之彦,恒致意经世有用之学江浞诸家,类皆思 流虑远,骨力坚苍,每于咏叹之中,时寓忧勤之感,异时讽咏,动移人情。虽由诸家 学擅专门,诗本余事,然心境于世运相感召,遂不觉流露于文字间也。 在这个离乱 世运中,这些诗歌不仅概括出他穷蹇的生活,更抒写他在离乱世运中的孤愁心绪,是 千百万底层知识分子的缩影,于“这一个”身上我们可窥见晚清底层文人的心声。 第二节“半生赢得一生愁沧桑境遇与诗歌内容 清道光、咸丰年间,国运由盛势而渐入衰,外有西方列强的窥伺,内有太平军烽 火由广西向中原蔓延,江浞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崩裂的时代。“夫文学转变,罔 不与时代为因缘。 他一生“饥驱谋食,之燕之齐之闽之浙,北辙南辕。彷徨道路 文人之厄,至锼叔而极矣 这些战争创痛感时刻感敲打着他的心灵,使得他的情感 时而激愤郁怒,时而被无边的绝望包围,时而又有一种超脱尘世的豁达,总体上呈现 出诙诡多变的风格。以下我们试析他的诗歌及其内容。 一、纪行诗:由恬淡清幽向深沉客愁转关 江浞写下大量行旅诗,其中最具行旅气息的是道中即景诗。这些诗歌将沿途风光 凝主体心境,将内心与外界一瞬接通,充满着恬淡宁静、物我两忘的清幽诗境。这些 诗歌往往信笔书来:“薄雪犹看点翠微,轻寒侧侧落花飞。清明时节兰山县,一路山 风吹客衣。石路无尘一径斜,春风茅店野人家。山田绿尽耕初起,闲着一村红杏花。 ( 兰山道中二首) 诗中将沿途丽景化入诗篇中描绘出一种清幽之境。钱仲联先生曾 言:“骰叔写景语有绝佳者,如天流云气吞孤日,谷应雷声憾别峰雄秀有魄力; 万竹无声方受雪,乱山如梦不离云,这又空灵淡静,如不食人间烟火人语。其他 往来途次写景即事之绝句,信手拈来,莫非妙境,亦古人所未有。认为江浞诗歌从 眼前自然秀美景色起兴,瞬间融入自己心情感受,描绘出一幅空灵景色,又私淑弟子 m 汪辟疆江辟弱文集近代诗派与地域上海古籍 l 版社,2 0 0 1 年版,第十页 g 汪辟疆汀辟疆文集近代诗派与地域上海古籍j j 版社,2 0 0 1 年版,第f 一页。 每e 韬溉蠕杂忠i :海古籍:i ;版礼1 9 8 9 年皈,第八十一页。 固钱仲联梦苕庵诗文集梦萏庵诗话,黄山书社2 0 0 8 年版,第- a a 页。 7 第一章“一往天机自在流,诗情浑似白江州”伏敌堂诗研究 江浞研究 黄华说:“论者谓先生诗清处见骨,真处入情江浞诗歌之“清表现在语言和造景 的“清美”上。这种诗风在历经国忧家难后诗境也转变成为了一股雄浑深郁之味,如 “说与双江水,吾愁何地无? ”( 去衢州三里地名双江口是昔年入闽道过此作诗) 他后期诗风转关是与他的身世遭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p m s n 诗:死生别离,知交零落之感 在漫长旅途中除去身体疲乏外,便是内心的交流与沟通的缺失,这使他产生一种 “身如一雁下高秋的孤独感,这时他与友人在千里之外的唱和,就不只是寻求与外 界简单的信息沟通,而是对彼此精神交流的期盼。江浞少“与同里沈山人诗华、刘布 衣彦冲、杨元洁、盛根山辈为道义交,以诗文琴画相过从,酒酣耳热,慷慨论天下事, 冀得尺寸以自效。 罾其中沈谨学( 诗华) 、刘泳之( 彦冲) ,杨白( 元洁) 是江浞多年 好友,他在外远游怀友之情往往力透纸背:“彦冲元洁平安否,亦见秋风念我无? 此 别与君应共惜,不归于道更为孤。吴门谁复聊诗侣,燕市今难寻酒徒。重被残年迫相 忆,新烧炊火待围炉。”简彦冲元洁即寄沈四山人二首( 一) 孤身在外思念友人的 他,希望不久就可以和友人一起围炉团聚,是一种“万言细字落君几,与君千里心相 通对彼此心魂交通的企盼。这些可以“心相通友人彼此的情感是一种:“旷千载 而倾心兮,曾不顾一世之所非。”( 怀知赋寄江先生) 是落寂中不顾一切世俗非议的 知己情。江浞与友人具有了这样一种真挚情感底色后,他在与友人的诗歌中始终饱含 着一股真情感。然而人世多变化,这些至友们在贫病中先后谢世,只剩下他一个人“痛 此十年来,故里调贤英 ( 述梦寄元洁) 让使他无限伤情和寂寥。在这样际遇中他 的诗正是:“因诗而感念亲交数人,死者不生,生者日以零落”在死生离别的背景上 展开的友人唱和诗,是一种心灵情感的低吟。 三、战事诗:“多逢人骨少逢人的平行视角 江浞身为流民中的一分子,他置身流亡百姓中用“平行视角”真实记录下东南主 战区百姓的苦难。江浞身为亦士亦耕的文人,站在爱护家乡父老的立场上反对战乱带 来的生灵涂炭。咸丰十年( 1 8 6 0 ) 太平军攻打杭州,江浞随缪梓( 南卿) 守城,城破 占【清】黄华江瞍叔先生传见江浞伏欤堂诗录卷首,间治元年刻本。 毫【清】黄华江设叔先生传见江浞伏欤堂诗录卷首,矧治元年刻本。 4 【清】江浞伏欤堂诗录自序同治元年刻本,卷首,同治元年刻本。 1一 江浞研究第一章“一往天机自在流,诗情浑似白江州”伏敌堂诗研究 后他几死于乱军之中,这些经历让使他对战争感受格外深刻,他写到战乱中江南人食 人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自讶烽烟隙处身,论文樽酒此何因? 便需烂醉华筵上,不 念江南人食人。( 福州府上) 于是只有在虚幻的酒国里才可以忘却这惨烈的现实。 在战乱中遭遇亲人死生别离的痛苦又何止这些:“余生悲故里,同治纪元年。乱到心 中地,晴看意外天。苍茫穷海上,凄冷早春前。何处堪容哭? 将声达下泉。”( 壬戌 日登乌石山归后有作三首) 战争将他与亲人死生相隔,这痛哭声能否让九泉下的双 亲知晓呢? 战争给他的精神上创痛感又何止这些,又有“两战东南事,孤身颠沛形。 泣应无血继,死亦已心经。”亲身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后。诗人眼中泪水已流尽只 剩下一颗喋血之心。在他逃亡的一路上,他记录下战后村庄的萧条景象是“日出曾无 鸡一鸣,处州来此已三程。始知平日闲村落,处处鸡声是太平。( 自处州至永康凡 三日天晓不闻鸡鸣感叹有作二首逃亡路上连续三天清晨都不听不到一声鸡鸣,可见 战争对百姓生活的毁灭打击,在这乱世中只能是眼睁睁看着“如此湖山作沟壑”( 吴 山放怀楼) 然而诗人无时无刻不期盼着天下太平:“回头三十七元日,愁看风尘忆太 平。 元日题两绝句( 一) 太平只能是往昔的美好回忆了,江浞用“平行视角 真 实描写出战争对百姓生活的灾难性影响,以及个体在战争中的创痛感。 四、纪异诗:天南“异乡人的深折客思 江浞从二十六岁开始漂泊异乡,一生共有三次入福建的经历。第一次是二十九岁 时入福州彭蕴章表丈幕;第二次是避太平军之乱三十六岁应李联绣( 小湖) 邀入福州; 第三次是四十六岁佐幕福州。由风柔水软锦绣苏州入闽南瘴烟地,从不适应到颇为熟 悉,他笔下收入了许多异地风情及闽地风物:吃橄榄、啖荔枝、食芭蕉、龙眼、江南 罕见独木成林的巨大榕树,还有福建冬天不用穿裘衣的温暖气候都给诗人羁旅生活带 来了无限欣喜,给旅居生活中增添了不少乐趣。其中荔枝诗最为有味:“姥牙新荔溅 酸浆,今夕端应梦故乡。若得岭南不忆子,缄封便寄老亲尝。 ( 初啖福州荔枝) ( 注: 广中荔枝有名不忆子者,盖极言其味之美,足以夺爱耳。) 此诗一语双关一层是 希望父母能品尝到这个美味的荔枝;第二层意思为望父母亲吃这个名叫“不忆子”的 荔枝果后,能因美味而忘掉远在天边诗人,这样就免去他们的思念之苦。正如天南 一首所言:“意与年光两见磨,天南灵霉竟如何? 黄蕉丹荔番番吃,榕社篁村碍碍 过。乡梦苦如残烛短,乱山宁比客愁多。明朝游子逢初度,目极烟峦自咏歌。 诗人 9 第一章“一往天机自在流,诗情浑似白江州”伏敌堂诗研究江浞研究 在闽南虽有荔枝等美味和“畲民安火耕,峒客结篁社( 白沙) 的新奇景色,但却 消解不掉诗人心中“独我慨远游”的深沉客思乡之情。 如上所述,江浞一生在外羁旅长达二十三年之久,以上四个方面的诗歌记录了诗 人的客居生活,这些诗歌共同表达出他在行旅中对亲人的思亲、渴望归家的感受,这 些情感成为盘旋在诗人心底的情感旋律。 第三节“断肠天涯滞客吟 意象群落与诗心表达 翻开伏敌堂诗录扑面而来是一股隽永且不失灵越的气息,诗中抒情灵商主要 是通过一些意象群落表达出内心情感。江浞生活无着落,又遇到兵燹战乱“一身自存, 漂泊海隅,穷饿待毙,日力复不闲。 一批身境相似文人的困顿情状可见一斑。一生 经历漫长的漂泊生涯中,使江浞的乱世体验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刻程度。在他诗歌中一 些高频出现的意象成为了他的情感载体,将途中孤独、深愁、思乡的情感写得深郁感 人。以下试析其艺术表达。 一、漂泊心魂之表白:孤舟意象 舟,历来是漂泊的象征,舟总是与漂泊行程联系在一起。伏敌堂诗录中“舟 字中出现了一百多次,以舟为题的诗作有8 0 多首,可见出诗人与舟的密切关系。在 古代生活中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行旅生活中水路又占很大比重。我们在江浞诗歌中 发现“舟”频繁出现,不仅是诗人现实生活的反映,更是诗人深层情感的投射:诗人 漂迹于山高水远之间,小舟飘荡在江河湖海之中,舟与人具有了一种深层“漂泊通 感。这种漂泊感的产生从一方面来说是因诗人一人出行身似孤舟,从更深层次上关照 是一种内心的心灵孤独感,这是诗人最难以摆脱的。江浞从二十六岁开始羁旅生涯“饥 驱流转,席稿如荼,终其身不获一日安 固他身心一直未有归宿正如孤舟在天地间飘 荡无依,所以他将内心的孤独感投射到舟上,将物我相交融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携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 舟中 二绝) 由眼前一舟通感自己如漂泊之舟,今天又被孤舟载出游,无无疑是一种重叠 的孤独感,浸透着无限孤独心绪。在漫长旅途中舟是诗人内心于外界抓住的一个移情 【清】赵之谦书伏欤堂诗录后见江浞伏欤堂诗录卷末,同治元年刻本。 【清】黄华江设叔先生传见江浞伏欤堂诗录卷首,同治元年刻奉。 l o 江浞研究第一章“一往天机自在流,诗情浑似白江州”伏敌堂诗研究 点,这一个“舟”字摹写出不尽的漂泊感,他往往觉得“是生一虚舟,舟行哪问岸” ( 寓斋杂诗五首) 感觉一身恰似漂泊之舟,不知道何时何地才是漂泊的尽头,在江 浞的诗中舟意象表达出了诗人的无尽漂泊感。 二、天涯思亲的情感载体:灯、月与梦意象 江浞身为长子却多年羁旅在外,这使得他“欠一孝字心悲伤”( 灯前一首) 。 他对家人思念中央杂着愧疚情,在诗歌中抒发了对亲人深挚思念。在他诗歌中我们注 意到一组夜晚常见之物如灯、月、梦等这一系列的意象将他与亲人紧密联结在一起。 首先“灯 承载了他对亲人的茫茫思念。我们来看这一“灯 何以成为他思家的情感 载体? 原来是因为虬 乙我幼学时,家住浦里塘。父亲作客去,母来在书堂。家贫未免 惜膏火,夜夜分我书灯光自后灯前始无我,我屡客游羁远方。家中灯火却入梦, 犹待寄衣添客装。每归见母日老瘦,不复深夜能缝裳。凡此灯火三十年,万种情事难 思量。 ( 同前) 母亲在家曾在灯下陪伴他读书,这个灯不仅给他带来光明更想念到 母亲对他的无限恩慈。又有“忆昨芳菲节,辞亲来帝京。及今摇落后,念我旷庭闱。 枕上家千里,灯前梦一归,世宽儿自拙,老泪莫轻挥。 ( 旅情) 在漫漫长夜中, 一盏灯就可以将他带到日夜牵念的家中,在夜晚他便会亲不自禁的思念家人。其次夜 晚中非常见的一物“月 也是他乡思的情感载体。在深夜月亮会悄悄开启旅人思乡的 , 心f - j “客心炯炯对穷秋,说与青天月也愁。骨肉情多空入梦,乱离咏尽罢登楼。不知 身得归何日。且譬身来居此州。月若有情应许我,他年只照故乡游。 ( 中秋后对 月有作) 在中秋佳节的夜晚思念千里之外的亲人,将真切的渴望移接到月亮上希望 月若有情就照耀着他回家乡。在无数个月夜下诗人看过月亮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这正 是和家人的离合聚散形成了一种深层投影:“全家一破后,缺月几时圆? ( 月) 天上月亮的阴晴圆缺与地上家人的离合交相叠映,这是月在他诗歌中的独特审美意 义。诗人的最后一个思乡意象为“梦因为诗人在现实中“离乡”于是他就需要在梦 中“归乡”,在“梦”的两端一边是理想一边是现实,而一个熟悉之物“枕”作为中 介物可诗人从现实连接到梦境中去:“故乡疑在枕函中,支着头时梦辄通。醒后双亲 天样远,一灯隔泪自摇风。 ( 梦后四首) 在江浞的诗歌中“枕接梦,梦接亲 这样万里之外的故乡在梦里就顷刻接通了,虽然梦境短暂却也能让他拥有片刻的欢 愉,但梦醒后“双亲天样远”的现实与梦里形成巨大反差,让他感受到的是越发孤独。 第一章“一往天机自在流,诗情浑似白江州”伏敌章诗研究江浞研究 三、无尽穷愁的象征:似水深愁、秋虫苦吟 江浞一生“饥驱谋食,之燕之齐之闽之浙,北辙南辕,彷徨道路”在这样遭际 下,他诗歌中萦绕着一股拨不开来的愁绪地产生一种“浩荡世间愁 ( 所思) 。 在这样一种强烈心绪里包含行程奔波之苦、千里思乡之情,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愁 苦心境。他诗歌中常用一些水和秋意象来传达无尽的愁绪感受,最典型的是“秋虫 苦吟”意象,一个人孤身在途中愁绪状态是一种“泛卧秋声中,渐能秋虫吟”( 离 思二首) 倾吐出一种愁苦的心境。这一种愁绪正如由云龙“至如江驶叔、金亚匏 两家,崎岖困苦,诗尤阅透人情矣。 罾是在驶叔诗阅透人情后发出的愁苦心音,有 时这些愁绪会如万箭并于他的发胸中“百愁如百矢,无弦以心控。一发还射心,愁 矢妙百中。”( 连夜不修用孟郊体四首) 他心中的愁肠千结可窥见矣。此外, 他还用水的意象比喻出内心的愁苦,他送朋友到津头便有“愁外江潮到,平添水似 愁 ( 送客至洪山桥有作) 滚滚江水在诗人眼里化为一股绵延不尽的愁绪。那 么心里的这些漫天深愁在何处消解呢? 只能在“半世愁为客,佳辰强举杯”,( 寒 食日作) 举杯浇愁愁更愁,结果是诗人对酒产生了一种奇特的依赖感:“四海无家 身也轻,直需痛饮对刀兵。诗人自古经离乱,酒国何年不太平。天亦醉来忘此世, 君偏醒看若为情。倘能从我糟邱上,同逐刘伶抗手行。”( 同前韵一首代友人答) 现实中的无限愁绪与痛楚,只有在醉幻的酒国中才能觅得片刻安宁与顷刻释放,如 此逃避当是诗人灵魂灼痛的最后挣扎。然而最大的悲剧是酒醒后,诗人依然要承受 的巨大痛楚。在这一乱离世运交织的愁网中诗人注定无处可逃。 四、心灵回归之渴望:倦羁旅、羡山林 孤独漂泊,必然会在内心深处萌发回归之种芽。江浞行旅诗在漂泊之后,便是对 回归的期盼。企盼回归是因为思乡,思乡的本质是家园意识,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外奔波疲倦和对家人的思念:二是因身与家都没有一个依持点而产生惶恐与焦 虑,尤其在乱世中身心不得回归,安顿感永远缺失会产生一种灵魂漂泊感,这是一种 双重悬浮的无根之感。江浞在外羁旅中一方面是想要回家“一犁营办得,的的想归吴 这是回现实中的家是与亲人密切联系在一起,是思乡情感延续已析此处略。另一方面 瀛蠕杂志j :海古籍 f j 版社1 9 8 9 年版,第八十一页。 龙定庵诗话见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五百九十七页。 1 2 江浞研究第一章“一往天机自在流,诗情浑似白江州”伏敌堂诗研究 是对回归到心灵家园的渴盼,他在诗中不止一次写下倦游、厌官、羡农家、慕山林等 这些情绪。他因为家穷在四十岁买一从九品官希望能改变贫寒家境,然而他身处官员 生态链最底层,诗中屡见“失身充贱官 的悲愤心理,其弟江澄言“吾兄不尽误儒冠, 误在家贫买一官。本却无心求利达,曷尝救得是饥寒。折腰原可为亲屈,吐气转因作 吏难。曾几何时门巷冷,偏教过客一心酸。 买官换来的是“只今五斗无消息,枉 向尘中学折腰”的屈辱感,最后他发出“为官成大非之叹。他在半生辗转后阅世渐 深对现实有深刻认识,面对无奈现实他的倦情毕现“世故纷纷漫眼开,寒儒心事冷于 灰。 ( 灯前) 于是生发出“但脱冠巾累,终堪林泽游。( 林下) 想要逃 离无奈的现实生活,回归到一个理想中的宁静家园中去,写下“我恨不见地尽头,转 游转远何时休。 ( 将至龙岩州五十里作) 离开世俗纷扰过一种宁静的生活,在 内心深处发出对山林生活的真切向往“十年尘土梦山居 ( 题画) 这是他身心俱 疲后对心灵家园回归的真挚祈盼。 正是“旅迹常飘摇,悲鸣复谁寄? ”驶叔将一己落魄生涯,酝酿成深郁羁旅诗 心。在他的诗歌中包含漂泊回归二重主题,并运用以上四类意象深彻地表达出世运遭 际中底层文人的孤独深愁,刻骨之乡思,祈盼回归而不得的情感,将末世文人的飘摇 心魂摹写得深郁感人。 第四节“意匠已成新架屋卓然成家的诗歌风貌 钱仲联先生钦点江浞为:天伤星行者武松 ;钱钟书先生也说:“余于晚清诗家, 推江锼叔与公度如使君与操。皆无妨二人之为霸才健笔! 锄认为江浞与黄遵宪二 人在近代诗坛上堪称是王者刘备与霸才曹操,这两位前辈不约而同地肯定江浞诗具有 的风神。事实上江浞诗歌历来就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一些论者认为伏敌堂诗是“雕镂 冰雪冷,咳唾剑矛危 属于宋诗寒苦、坚瘦一脉;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驶叔诗如 诗如画,固自可爱” 属于清畅一脉。那么我们禁不住要问:为什么同一作品被定位 o 【清】江澄题词见江浞伏欤堂诗录卷首,同治元年刻本。 圆【清】陈宇题词见江浞伏欤堂诗录卷首,司治元年刻本。 钱仲联道成诗坛点将录见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安徽教育; ;版社,1 9 9 9 年版,第6 4 8 贞。 4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三四七页。 岛【清】徐沅题词见江浞伏欤常诗录卷首,同治元年刻本。 【清】吉亮工,伏敌掌诗选录选拔一九_ 二六年吉亮t 手书影印本,苏人藏。 1 3 第一章“一往天机自在流,诗情浑似白江州”伏敌堂诗研究江浞研究 为两种迥异的风格,“寒苦 和“清畅这两种相反的风格会用来形容同一作品,他 们是怎样统一在诗歌里的? 江浞诗歌是否在表面呈现出来的矛盾状态中寻求着一种 新的融合与突破? 关于江浞诗歌的评定,笔者综合观照其师承与交游历程,认为江浞 诗歌是出入百家而自成一家。 一、明畅轻捷清峻瘦劲诗歌中的二律背反与统一 江浞一方面用明白如话、纯入口语的语言,描述出了那个时代底层文人艰难生活; 另一方面他又用瘦硬、坚郁的语言向后来人诉说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中的寒士心 事,在他诗歌中不仅具有风格简明的一面,同时又有艰涩诗篇,包含有两种相互矛盾 的美学风貌,在晚清诗史上呈现出的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面诗手形象。同时,这 一种开放的创作态度也使“伏敌堂诗形成“明畅轻捷 与“清峻瘦劲 一种表面 上看来相互悖论的美学风貌,实际上他们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下面我们将结合驶叔 诗学渊源讨论其诗风。 首先,是江浞对明畅轻捷的“诚斋 心法承接。这就要追溯到他与“诚斋体 的 结缘,要对江浞早年交游做一番考索。回顾嘉庆年间吴中诗坛概况,吴江郭磨( 字频 伽) 与袁枚心声相应广泛宣传“诚斋体”,嘉庆五年由郭唐整理、徐达源刊刻诚斋 诗集十六卷“诚斋体”在吴中文士间广泛传播。江浞与诚斋体的结缘根据徐晋镕( 徐 达源之子) 在沈四山人诗录序言里写道:“南宋诚斋诗,我家昔重梓。君幼嗜之 深,得句则神似。道光纪元春,吾父寓甫里,编诗友古人,自唐天随始( 先父居甫里 时,手辑里中遗诗成甫里诗编一书计二十卷) ,君念吾父名,欣焉色为喜。所居 枫驻桥,相去又伊尔综君生平行,贞士而孝子。结习耽苦吟,澹如秋潭水。陶公 五字诗,超超寓名理。少小师诚斋,七言盖胎此。前年杨独石( 白) ,刊行择其美。 已窥豹一斑,惜尚非全体”可知山人作诗取径于诚斋,山人称江浞称为“小友 往来密切,江浞可以在沈居所读到诚斋诗,且驶叔在伏敌堂诗录卷三里有和诚斋 诗( ( 7 - - - - 1 里数月复作闽游,胸中杂感,及即事记行,不能无作,拈杨诚斋诗“天寒短景 仍为客,日暮长亭未是家”为韵,到闽时适成十四首,录稿甄去其三清楚江浞交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8683-2025钢铁件激光表面淬火
- 刺血疗法课件
- 养护员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别墅电梯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初级安全员培训教材课件
- 兴安化工安全培训课件
- 营销渠道策略方案文案(3篇)
- 兴义煤炭技术安全培训课件
- 初中教师安全培训资料课件
- 内蒙古双语改革课件
- 海上风电关键技术创新
- 二年级上册书法教案全册
- 2025年柳州市城中区人民法院招录聘用人员考试试题
-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件
- 油井土地复垦方案(3篇)
- GB/T 2820.5-2025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第5部分:发电机组
- 中医康复理疗管理制度
- 失眠中医养生课件
- 2025年自学考试《00504艺术概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T/CHES 98-2023取水口设施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技术规程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二模英语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